19651998年出生的现在几岁名叫曾居琴女现在在哪

《南京日报》成公亮:手与琴弦的低语
《南京日报》成公亮:手与琴弦的低语
源自:日《南京日报》
本报记者 申赋渔
  我见到成公亮先生的时候,他正在古林公园“四方八景亭”的前面放风筝。风筝是一只大鹰,因为飞得太高了,成了一个黑色的影子,在空中缓缓地盘旋着,显得高傲而孤独。成先生仰着头,专心望着它。
  故乡磬山寺录音记
  这次录音是台湾风潮公司的大制作,唱片按联合国已经批准的我国四项“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昆曲、古琴、蒙古长调、新疆十二木卡姆为系列,并请来1993年曾获格莱美大奖的美国录音师卡维先生亲自操作。
  卡维先生的录音理念是追求声音的真实,混响的自然,他尽可能不在录音棚里录音,尽可能不使用机械仪器加上的“混响”。几经周折,最终选择了我家乡宜兴的寺院磬山寺。
  磬山寺唐代就已建造,这里崇山叠嶂、涧隐溪绕、密林深竹,真是一处离尘土绝俗的清净佛地。磬山寺的风水无可挑剔,四周山峰,形同莲花,甚为奇特。寺庙南向空旷开阔,台阶很长,颇有气势。
  录音3天,每天只在深夜10点左右开始,午夜1点左右结束。尽管有药师菩萨的巨大金身和近百座神像,而空间仍然宽广,大殿内庄严肃穆,又有祥和平安的氛围。除前后的门扇,大殿的窗户处在接近天花板的两侧,离地数十米高,夜晚天空的光影通过这一排高高的窗户进入,使得大雄宝殿呈现一种奇异和神圣的景象。“秋籁”琴架置好,我端坐殿堂,有一种被涤荡全身心,杂念尽弃的清爽、无拘、安宁。录音开始了,一曲复一曲,我虔诚地对神明袒露着自己的心灵……
  这次录音的曲目有《文王操》、《沉思的旋律》、《太阳》、《忘忧》等9曲,全部曲目时间将近1小时,都用唐琴“秋籁”弹奏录音。
  台湾风潮公司和卡维已经在南京录了昆曲和蒙古长调,在宜兴录了古琴,他们一行明日飞去新疆,在喀什录制新疆十二木卡姆,为完成这4张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内容的唱片制作,来大陆录音时间将近1个月,实是不易。
  成公亮
  日于南京
  成公亮,著名古琴家。中国昆曲古琴研究会古琴专业主任。1940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1960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高中部古琴专业。后入读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作曲系。1984年调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任音乐理论、作曲、古琴教师。古琴先后师承刘景韶、张子谦先生,其演奏主要在广陵琴派传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具有深细的人情味。表达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或温润柔情,或炽烈深沉。其修养深厚而又直接取源心灵的演奏,被认为是“内心情感的极致”。
  主要作品
  古谱解译(打谱)--
  《文王操》、《孤竹君》等古曲7首。
  论文--
  论文集《是曲不知所从起--成公亮打谱集》;另有文集《秋籁居琴话》、论文《存见明代琴谱中有纯律调弦法吗?》《山东派古筝艺术》等十多篇。
  创作--
  古琴套曲《袍修罗兰》,古琴独奏曲《沉思的旋律》、《太阳》,与荷兰长笛演奏家柯利斯·亨兹合作的新音乐唱片《中国梦》(即兴创作演奏作品)和古筝独奏曲《伊犁河畔》、二胡独奏曲《水乡行》等。
  出版--
  自1986年起香港《广陵琴韵》CD开始,先后出版《秋籁》(香港)、《秋籁--文王操、孤竹君双CD合辑》(南京)、《袍修罗兰》(台湾)、《如是宁静》(获台湾第18届“金曲奖”)、《成公亮的古琴艺术》(台湾)等古琴独奏专辑唱片。
  《水》是成公亮先生所作的古琴套曲《袍修罗兰》里的一首。虽然我在CD上早已听过,可还是希望能亲眼看到成先生的演奏。成先生掀开“秋籁”琴上的罩布,轻轻一拨琴弦,一声低沉的琴音,立即穿过我的呼吸,朝窗外荡过去。“秋籁”琴成于唐玄宗开元三年,至今已逾千年。它是成先生生命的一部分。
  《水》声响起。这水,是叮咚的泉水,像带着欢愉的笑,在奔跑,在追逐。又如同轻快的马蹄,踏过春草,向远方疾驰,远方,草色无边。
  那是活泼泼的青春。
  “我是宜兴人。我在中学里学的是二胡。我学古琴是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
  成公亮的第一位古琴老师是刘景韶。
  “刘先生是梅庵派。刘先生最著名的曲子是《平沙落雁》。在琴声中,能够听到长空里的雁叫。这雁叫,只有‘梅庵派’才有。”
  刘景韶师从王燕卿。王先生是民国时的著名琴家。1916年,他与康有为同游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江艺园在听他一曲古琴之后,大为惊叹,当即留下王先生在校任教。无意间,首开了古琴进高校的先河。王先生跨越传统,独辟蹊径,风格自成一体。因为他常在校园里的“梅庵”向学生授琴,后人就把他这一流派称之为“梅庵派”。“如今,在东南大学的校园里,‘梅庵’仍在,只是并无与古琴相关的记载。”说到此处,成先生摇了摇头。
  “我的第二位老师是时称‘浦东三杰’的张子谦。张子谦擅弹《龙翔操》,被誉为‘张龙翔’。他的《龙翔操》,节奏如吟似咏,跌宕自由,随心所欲、肆意恣狂,令人心旷神怡。1991年,92岁的张先生无疾而终。他自13岁起,在家乡扬州随广陵派琴家孙绍陶先生学琴。他虽然跟孙先生学琴,可并不重复他。创造风格很强。这一点,也深深地影响了我。张先生学而不厌。有一次他问我,你听过姚丙炎的琴吗?我说,没有。他说,那要听,快去,快去。姚丙炎要比他年轻许多。他曾为了向姚丙炎学一曲《流水》,挤公交车摔了一跤,留下‘学流水,跌断腿’的佳话。后来,他又把这首《流水》教给了我。”
  成公亮先生又弹了一遍他自己创作的《水》。虽然远别于古曲《流水》,然而那叮咚之声,早在40多年前,就已通过张先生的手,流进了他的血液。
  “张先生教我的最后一首曲子是《潇湘水云》。在学完这曲之后,张先生对我说,‘我最难的曲子,你都学会了,你不要再跟我学了’。”
  离开张子谦先生,成公亮放下了古琴。这一放,就是十多年。他考进上海音乐学院后,选择了作曲专业,并且专攻戏曲音乐。作曲与古琴,虽然殊途,却是同归。在许多年后,成公亮猛然发现,因为学了作曲,才使得他在古琴上,到达了另一个境界。
  《孤竹君》
  “冢上一竿竹,风吹常袅袅。下有百年人,长眠不觉晓。”曾有一人,邂逅自称“孤竹君”的墓中之人,其言凄切怆然,令人唏嘘。载于《西麓堂琴统》的《孤竹君》,便是这样一曲参透人生、了悟生死的琴曲。琴曲委婉曲折,思绪多变。既有如诉如泣、柔肠百转的深情,又有着人生如梦、回归自然的哲思。听之,仿佛与老庄对谈,不知是真是幻。
  我坐在成先生左侧的一张小马扎上。他坐在床头的一张木椅上。椅子前面,靠墙放着一张琴桌。琴桌上便是他的“秋籁”之琴。飘忽的琴声如梦中的呓语。我的目光变得迷蒙。我仿佛看到他踽踽独行的身影,无望地走在“文革”,以及“文革”之后那几年的时光当中。他正当中年,然而在艺术之河上,却又如漂泊的浮萍。
  1965年,成公亮从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作曲系毕业。毕业之前,院长正参与京剧《智取威虎山》的创作,让他跟随学习。毕业之后,他便进了京剧《红灯记》的创作剧组。后来,又参加了《奇袭白虎团》的音乐创作。
  “我被借调到中国京剧团。住在魏公村的解放军艺术学院。学院停课,解散了。空着。”
  “我主要参与的是一幕到一幕之间过场音乐的作曲。有时候也参加其他音乐的创作。如何把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相融合,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中国传统的主要有打击乐,还有京二胡、京胡、箫、琵琶等。而西方乐器有小提琴、木管、铜管、小号、大提琴等等,要把这两类乐器配合在一起,音律相合,达到一种高度的统一,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艺术品,难度是相当大的。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合璧。虽然那些都是历史的产物,但也是一种艺术上的尝试。特别是对我这样一个年轻人来说,在艺术上,是一种锻炼。”
  “文革”结束了。成公亮回到山东京剧团。无所事事。剧团几乎没有演出。他没有方向,没有前途。心中一片迷茫。虽然他还不到40岁,可是他已经觉得自己一无用处,已经老了。他会为了便宜5分钱一斤的花生米,跑几十里路去赶集。他会花整天的时间,在阳台上调弄几株小花。
  他重又拿出琴来。
  这琴是他离开北京时借钱买的。琴是一把明琴。王世襄先生收藏,他愿意出让。成公亮从王先生手里接过这把琴时,颇有点激动。他知道是一把好琴。琴的背面有两行字:“吴门张季修制,寰虚李道人藏。”
也许,在他买下这把琴的时候,他潜意识里知道,他的人生,将要跟琴连在一起了。他将听到心底的呼声。当生活呈现出一片空白之时,他要用有意义的东西来填补。他开始了弹琴。
  “那是一个艺术上比较迷惘的时代,至少对于我个人是这样。过去的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要等待。要寻找。”
  “我真正开始艺术上的发展,是从到了南京艺术学院之后才开始。”
  “我是1984年调到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的。”
  《文王操》
  第一次听成公亮先生弹琴,是多年前的一个大雪之夜。我们十数人,屏声静气地挤坐在成先生小屋里的几张马扎上。成先生弹的最后一首曲子,便是《文王操》。从成先生家中出来,大雪扑面而来。心中依然震撼着那如编钟一般宏阔深远的琴声。这首《文王操》,是1989年,成公亮先生应《孔子》摄制组所请,打谱而成。
  《史记》上记载:“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孔子在反复学习了一首新曲之后,感觉到曲中所写之人面容黯黑,身材高大,目光深远,赫然便是称王于四方的周文王。师襄子说,这首曲名正是《文王操》。
  “志在四方,上下求索。”成先生这般解释此曲的内涵。
  “1986年,我应德中友好协会的邀请,来到德国,在14个城市进行访问演出。”
  “第一站是法兰克福。我的音乐会被安排在著名的‘法兰克福老歌剧院’内举行。老歌剧院的亨德米特音乐厅约有300个座位,厅内上下和四周全部是木制板壁,天花板也不算高,我想这大概都是为获得优良的音响效果而设计的。音乐厅内安静极了,德国观众都好像是屏住气在听音乐。曲目全部演奏完后,音乐厅内只听到雷鸣般的掌声而见不到一个走动的观众。多次谢幕后,又加演小曲《酒狂》,还不行,再加演《忆故人》,再谢幕……音乐会比原定时间延长了将近半小时。德国观众,特别是老年观众双手接过我签过名的册子或海报时,那礼貌和崇敬的神情,使我感动。我的‘秋籁’琴一直不能装进琴盒去,因为许多没有离去的观众想看看、摸摸这古老的乐器。”
  成公亮先生在汉堡邻近的一座城市演出后,当地一位大学校长这样说道:“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双会说话的手。”
  从德国回来之后,成公亮先生一连推出了7张古琴专辑。
  1989年,成公亮再次赴欧演出。
  “对我来说,这一次最大的收获,就是在荷兰与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长笛演奏家柯利斯·亨兹先生的一次合作。”
  “这是一次没有现成曲调依据的‘完全即兴演奏’。演奏时我们两人隔开在不同的房间,我们都带着耳机,可以听到自己和对方演奏的声音。第一首乐曲是抒情优美的,我清楚记得这从未有过的体验:录音室内安静得空气像凝固了一样,端坐在琴前的我却沉浸在美好的艺术想象之中,此时心和手似乎完全联结在一起了,我情不自禁地动作起来。美的想象触动了琴弦,琴声又带来更多的遐想。弹出的曲调是数十年来头脑中长期积累的音乐语汇的变体,还是瞬间闪出的奇想?我和柯利斯先生在各自演奏时,又在相互聆听。我们自然而然地模仿对方的音调,同时又在回答对方的“问话”。我们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用音乐语言进行的“交谈”和“问答”。在这种“音乐交谈”中我们两人都在使用自己的“语言”--我用古琴表达的中国音乐语言和柯利斯先生用长笛表达的西方音乐语言。不同音乐语言中并通的句逗、气息、节奏感,使得我们这种“音乐交谈”能“无需翻译”就进行下去,并且形成了奇特的、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音乐之间的二声部复调关系。当这首乐曲录完后,我兴奋得在录音室内欢呼起来了!我们把这首曲名叫做《太湖和风车的对话》!”
  从对古琴的演奏到打谱,再到对话,终于发展到自己独力创作。1996年,成公亮先生应邀为台湾一家文化公司创作古琴套曲《袍修罗兰》。成先生花了3年多的时间,创作了8首古琴曲,分为《地》、《水》、《火》、《风》、《空》、《见》、《识》、《如来藏》。写到第六首的时候,成先生忽然发现头发白了许多。
  “我年轻时热衷于戏曲音乐,特别是江南的地方戏曲,这些音乐已深入到我的心里。这次创作的《袍修罗兰》中,多处可听到这些乡音拖腔在古琴的猱弦中细细地吟唱出来。”
  成公亮对音乐的创造一直没有停步。“最近的一次突破,是在上海的一场音乐会。”成先生说的是两个多月前,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进行的一场“梵呗与古琴”音乐会。这是成公亮先生与一位来自尼泊尔的歌者琼英的音乐对话。一个是中国文人音乐中富有思想内蕴的古琴音乐,一个是来自佛祖故土的纯净之声,歌声与琴声相互唱和,一问一答,心与灵在音乐世界里娓娓而谈。“音乐像是从我心里流出来的。我流着泪,拼命地鼓掌。”一位现场的观众如是说。
  我们在古林公园九曲长廊底下坐着的时候,我曾问成先生:“现在,许多人都在谈古琴,学古琴,古琴似乎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艺术。”
  “古琴本是文人之间的一种私人唱和,或者是自我心声的一种表达。它不是大众艺术。懂古琴,是需要很高文化修养的。只有不懂古琴的人,才会拿它去炫耀。”
  远处隐约传来抖嗡的声音,许多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不整齐的队伍,笑闹着,从眼前走过。一个小朋友失手打翻了捧在手上的盒子,水全泼了,一条小鱼在草地上蹦跳着。小朋友哭起来。成先生紧张地站起身。一个小朋友跑过来,帮他把小鱼捡到盒子里。接着,许多小朋友都围拢了过来,一个接着一个,从自己的盒子里,倒一点的水给他。盒子里的水很快就满了,小鱼儿又游了起来。
  62岁的成先生,像孩子一样笑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1965年出生名叫曾居琴女现在在哪_百度知道
1965年出生名叫曾居琴女现在在哪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绵密、绵不知道韩绵宁姓名测试总评打分文化印象五行八字五格数理 繁体 简体笔画 繁体笔画 姓名学笔 画 五行 偏旁部首 拼音韩 韩 12 17 17 水 韦 hán绵
绵 11 14 14 水 纟 mián宁
宁 5 14 14 火 宀 níng美名腾名字打分,意义优美、阳平,声调为阳平、安定,姓名学笔画17画。意蕴成语黄绵袄子 安国宁家扩展了名字的意境,音律较好,能较好的与起名用字绵搭配。(参考成语、平静、诗词等因素)五格数理80 分。字义绵表示久远。五格该名字的五格笔画搭配为17-14-14、níng、mián。宁此字为美名腾推荐用字、宁的读音是hán;字型优美。(参了考周易数理吉凶)美名腾美名总评;宁表示安心、绵绵:绵此字为美名腾推荐用字,能较好的与您的姓氏搭配,利于书写:名字韩绵宁评分,姓名学笔画14画,姓名学笔画14画;绵为左右结构、阳平。字型韩为左右结构;宁为上下结构,五格俱佳:文化印象90 分。音律韩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地儿女 1965 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