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干湿分离对照表

土壤墒情_百度知道
土壤墒情是什么意思
我有更好的答案
墒,指土壤适宜植物生长发育的湿度。墒情,指土壤湿度的情况。土壤湿度是土壤的干湿程度,即土壤的实际含水量,可用土壤含水量占烘干土重的百分数表示:土壤含水量=水分重/烘干土重×100%。也可以土壤含水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或相对于饱和水量的百分比等相对含水量表示。
直观目测土壤墒情。一般可把墒情分五级:
一级土壤干燥、坚硬,手捏时不易捏碎。这样的土壤对作物生长极为不利,往往停止生长,甚至死亡。应灌水解旱。
二级土壤手搓不能成条,而分散成一些小块,它有一定的含水量,作物尚能生长。应浇水防旱。
三级土壤湿润,手搓可成条,小刀插入土壤不会粘在小刀上。这样的软而可塑的土壤对作物生长有利。
四级土壤潮湿,用手捏抓时粘手,说明土壤中含水量偏多,但对作物无大影响。
五级土壤过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土壤墒情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负压式土壤湿度计(张力计)使用说明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负压式土壤湿度计(张力计)使用说明书
上传于||文档简介
&&土​壤​湿​度​计​是​测​定​土​壤​水​分​的​一​种​仪​器​。​众​所​周​知​,​土​壤​水​分​受​土​壤​孔​隙​的​毛​管​引​力​和​土​粒​的​分​子​引​力​的​作​用​,​使​土​壤​孔​隙​中​的​水​分​处​于​负​压​(​吸​力​)​状​态​,​土​壤​吸​力​愈​大​,​土​壤​孔​隙​中​的​水​分​愈​少​,​土​壤​含​水​量​也​就​愈​低​;​反​之​,​土​壤​吸​力​愈​小​,​土​壤​孔​隙​中​的​水​分​愈​多​,​则​土​壤​含​水​量​愈​高​。​所​以​土​壤​湿​度​计​指​示​的​数​据​就​能​大​致​反​应​出​土​壤​的​含​水​量​状​况​,​负​压​试​土​壤​湿​度​计​(​也​称​张​力​计​)​就​是​测​定​这​种​土​壤​吸​力​(​或​称​土​壤​基​质​势​)​的​仪​器​。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中国气候干湿变化及气候带边界演变:以集成土壤湿度为指标--《科学通报》2012年Z2期
中国气候干湿变化及气候带边界演变:以集成土壤湿度为指标
【摘要】:依据观测气象资料驱动的陆面模式模拟土壤湿度,比较评估了25个全球耦合气候模式的模拟土壤湿度,选择其均值和趋势与陆面模式模拟均呈正相关的11个数据集.采用多模式权重平均法集成了中国区域两种气候情景年的土壤湿度.以集成土壤湿度为指标,分析中国区域199年气候干湿变化的时空特征,区划干湿气候带,分析干湿区边界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典型干旱区土壤湿度呈增加趋势,湿润区变化不显著,干湿过渡带土壤湿度变化最剧烈,呈显著干旱化趋势.干湿气候带边界线演变表明半干旱区扩张,半湿润区收缩是两种情景下我国干湿气候带演变的典型特征.其中20世纪30°N以北的半干旱区面积与年平均半干旱区面积比较扩大了11.5%,即使考虑湿润区向半湿润区的转变,与年平均面积相比,半湿润区面积缩小也达9.8%.21世纪A1B情景下干湿区界线的变化保持了同样的趋势,但强度明显大于20世纪.因此未来干旱化扩张影响下的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和人类适应问题需要深入关注.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X16【正文快照】:
气候干湿状况及气候带边界演变特征的研究不仅具有气候学意义,而且在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长期以来,气候干湿变化的研究通常是基于降水、气温等资料开展的.如张庆云[1]计算了我国需水量和降水量的关系,揭示了20世纪70年代开始半干燥、半湿润区干旱化,干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毛飞;孙涵;杨红龙;;[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1期
杨建平,丁永建,陈仁升,刘连友;[J];地理学报;2002年06期
郭维栋,马柱国,姚永红;[J];地理学报;2003年S1期
马柱国,符淙斌;[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3期
张庆云,陈烈庭;[J];大气科学;1991年05期
刘波;马柱国;;[J];干旱区地理;2007年01期
杜川利;刘晓东;;[J];高原气象;2008年03期
王磊;文军;韦志刚;胡泽勇;赵逸舟;魏荣庆;;[J];高原气象;2008年06期
苏明峰;王会军;;[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6年10期
左志燕;张人禾;;[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邓振镛;倾继祖;黄蕾诺;奚立宗;徐金芳;;[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2期
魏楠;李文富;钟灵;杨少杰;赵凡;孙梦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张文宗;张超;赵春雷;刘晶淼;;[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8期
李琛;沈新勇;李伟平;;[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刘惠民;孙小东;汪健钢;姚维霞;史小津;;[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刘扬;陈怀录;孙彦猛;;[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吴文杰;邹积慧;吴奇;陈明强;于广洪;;[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1期
张秀娟;陈晓光;王尧;田莉;陈晓燕;李邦东;;[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8期
张惠云;魏团仁;高贤玉;吕玉兰;罗心平;;[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9期
;[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柱国;符淙斌;;[A];全国旱情监测技术与抗旱减灾措施论文集[C];2009年
赵仕伟;鞠永茂;史荟燕;;[A];“2010年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罗玉峰;韩冰;缴锡云;王卫光;冯跃华;;[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王纪军;裴铁璠;苏爱芳;孔海疆;;[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单红洮;;[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郝立生;杨红;刘素云;;[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季风及其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刘波;马柱国;;[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首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郝立生;;[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涂钢;刘辉志;董文杰;;[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孙凤华;吴志坚;李丽光;;[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解静;[D];兰州大学;2010年
俞亚勋;[D];兰州大学;2011年
王胜;[D];兰州大学;2011年
章大全;[D];兰州大学;2011年
孟万忠;[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李茜;[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赵建军;[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鲍颖;[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叶正伟;[D];南京大学;2011年
管晓丹;[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次仁多吉;[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白彩云;[D];石河子大学;2010年
杨格格;[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张书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曾剑;[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凌肖露;[D];兰州大学;2011年
黄爱华;[D];兰州大学;2011年
周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孟翠丽;[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陈超;[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施雅风,沈永平,胡汝骥;[J];冰川冻土;2002年03期
杨建平,丁永建,陈仁升,刘连友;[J];冰川冻土;2002年06期
马道典,张莉萍,王前进,曾庆江,姜逢清,王亚俊,胡汝骥;[J];冰川冻土;2003年02期
王磊;王忠静;尹航;杨大文;何杉;;[J];冰川冻土;2006年02期
周涛,史培军,范一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潘铁夫,张德荣,张文广,叶修祺,荆淑民,戚鹤年,潘荣欣,王荣堂,高振福,张振,郭守范;[J];大豆科学;1984年03期
李晓军,李取生;[J];地理科学;2004年02期
黄秉维;[J];地理学报;1958年04期
钱纪良,林之光;[J];地理学报;1965年01期
卢其尧,卫林,杜钟朴,林振耀;[J];地理学报;196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爱霞;[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4年
左志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文君;[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定生;;[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涂方旭,况雪源,黄雪松;[J];广西蔗糖;2003年01期
马廷玺;[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1976年10期
何东;;[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1年02期
孙成,韩恩厚;[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05年05期
翟大彤;任健美;张坤;;[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吴建国;苌伟;吕佳佳;;[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3期
侯琼;乌兰巴特尔;宋学峰;张秀峰;;[J];自然灾害学报;2007年06期
李巍,张福庆;[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1997年01期
唐亚平;张凯;李忠娴;李岚;孙丽;孙婧;;[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志红;;[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黄淑娥;;[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康锡言;高建华;;[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魏丽;殷剑敏;王怀清;;[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朱之悌;黄智慧;;[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何燕;李政;;[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谢远玉;廖红玲;;[A];闽、浙、赣、皖毗邻地区军队地方气象联防协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张建;;[A];2008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8年
季劲钧;丹利;黄玫;;[A];第六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5年
陈青云;张亚红;陈端生;;[A];2004年中国设施园艺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周月桂;[N];湖南日报;2010年
本报通讯员
任俊;[N];中国气象报;2009年
杜聪明;冯志宏;[N];中国气象报;2003年
毛翠辉;[N];中国气象报;2003年
严桃林;[N];中国气象报;2001年
通讯员李锡福;[N];中国气象报;2009年
毛翠辉;[N];中国气象报;2003年
罗应刚;[N];中国气象报;2005年
张玉华;[N];大理日报(汉);2011年
李力;[N];中国气象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亚红;[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姚益平;[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张慧玲;[D];重庆大学;2009年
陈有君;[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苗英豪;[D];长安大学;2006年
陈学君;[D];兰州大学;2009年
王永生;[D];长安大学;2008年
陈飞;[D];同济大学;2007年
李超;[D];长安大学;2009年
边振;[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薛丽芳;[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石守定;[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李润春;[D];兰州大学;2006年
赵子征;[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于晓秋;[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张宝军;[D];兰州大学;2007年
储少林;[D];兰州大学;2008年
王蕾;[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王兰改;[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宋华红;[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土壤墒情_百度百科
墒,指土壤适宜植物生长发育的。墒情,指土壤湿度的情况。土壤湿度是土壤的干湿程度,即土壤的实际含水量,可用土壤含水量占烘干土重的百分数表示:土壤含水量=水分重/烘干土重×100%。也可以土壤含水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或相对于饱和水量的百分比等相对含水量表示。
土壤墒情存在形态
土壤水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来源(植物除外),另外植物也可以直接吸收少量落在叶片上的水分。土壤水的主要来源是降水和灌溉水,参与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的水分大循环。
土壤水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尤其是中小孔隙中,大孔隙常被空气所占据。穿插于土壤孔隙中的植物根系从含水土壤孔隙中吸取水分,用于蒸腾。土壤中的水气界面存在湿度梯度,温度升高,梯度加大,因此水会变成水蒸汽蒸发逸出土表。蒸腾和蒸发的水加起来叫做蒸散,是土壤水进入大气的两条途径。
表层的土壤水受到重力会向下渗漏,在地表有足够水量补充的情况下,土壤水可以一直入渗到地下水位,继而可能进入江、河、湖、海等地表水。
土壤墒情重要指标
土壤含水量有三个重要指标。一个是土壤饱和含水量,表明该土壤最多能含多少水,此时土壤水势为0。
第二是田间持水量,是土壤饱和含水量减去后土壤所能保持的水分。重力水基本上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此时土壤水势为-0.3巴。
第三是萎蔫系数,是植物萎蔫时土壤仍能保持的水分。这部分水也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此时土壤水势为-15巴。
田间持水量与萎蔫系数之间的水称为土壤有效水是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部分。当然,一般在田间持水量的60%时,即土壤水势-1巴左右就采取措施进行灌溉。
土壤水势可细分为重力势、基模势和溶质势。
土壤水分重力势以土壤水面与土表面相平时为0。水面高于土表面时为正值(此时也称为压力势)。水面低于土表面时为负值。
土壤基模势指土壤中矿质颗粒表面和有机质颗粒表面对水所产生的张力。它的值永远是负值,即总是将土壤表面的水分向土体内吸进来。
土壤水分溶质势与土壤溶液中所含溶质数量有关,溶质越多,溶质势越小(即越负)。点水源入渗时,水沿湿度梯度从高水势处向低水势处流动,逐渐形成一个干湿交界分明的椭球体形状,称为湿润球,球面各处土壤水势相等。该球面称为入渗锋,在水头固定不变时,入渗锋的前进速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慢。
大部分植物养分都是溶于水后随水移动运输到植物根系被吸收的。无论根系以质流、扩散、截获哪种方式吸收植物养分都在土壤溶液中进行。
土壤墒情表示方法
土壤中水分的多少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以表示,分重量含水量和容积含水量两种,二者之间的关系由土壤容重来换算。另一种是以表示,土壤水势的负值是土壤水吸力。
土壤墒情电测原理
FDR (FrequencyDomainReflectometry)频域反射是利用电磁脉冲原理、根据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频率来测量土壤的表观介电常数 (ε) ,从而得到土壤容积含水量 (θv)。介绍了FDR系统的测量原理、系统安装、测量方法及其在土壤水分连续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并对实际测量结果进行了校正 ,可以作为FDR校正的参考。在半干旱区皇甫川流域的应用实践表明 ,FDR具有简便安全、快速准确、定点连续、自动化、宽量程、少标定等优点 ,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土壤水分测定仪器。
TDR(Time Domain Reflector)时域反射是一种快速检测土壤水分的常见原理,其原理是在一条不匹配的传输线上的波形会发生反射。传输线上任何一点的波形都是原有波形和反射波形的叠加。TDR原理的设备响应时间约10-20秒,适合移动测量和定点监测。测定结果受盐度影响很小,TDR缺点是电路比较复杂,设备较昂贵。
FDR相比TDR测试原理,几乎具有TDR的所有优点,探头形状非常灵活。比较夸张的甚至可以放在做成犁状放在拖拉机后面运动中测量。FDR相对TDR需要更少的校正工作。多年以来,FDR原理的土壤水分仪精度上一直难以突破,成为FDR土壤水分仪发展的停滞。经过多年研究,终于突破了这一难点。研究出一款FDR原理的土壤水分仪,精度达到了3%。
土壤墒情监测站点
一、产品特色:
该仪器是符合《土壤墒情监测规范SL364-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根据土壤墒情监测规范要求设计,不仅可实时监测墒情的最主要参数——土壤水分,还可根据用户需求监测土壤温度等,配套的软件可根据用户需要灵活设定墒情参数的采样周期和存储周期、巡测和召测数据及分析数据等功能。系统进行不间断监测,对土壤墒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进行实时的监视和分析,为开展排涝抗旱工作提供信息依据。
土壤水分传感器采用国际上最流行的现场测试土壤水分原理:频域反射原理(FDR),该技术最早应用于美国,即传感器发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电磁波沿探针传输,到达底部后返回,检测探头输出的电压,由于土壤介电常数的变化通常取决于土壤的含水量,由输出电压和水分的关系则可计算出土壤的含水量。水分是决定土壤介电常数的主要因素。测量土壤的介电常数,能直接稳定地反应各种土壤的真实水分含量。土壤水分传感器可测量土壤水分的体积百分比,与土壤本身的机理无关,此原理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土壤水分传感器测量方法。
二、应用范围:
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等方面土壤温度测量及研究。
三、产品特点:
01、本机体积小,软件操作简单,性能可靠,记录间隔可根据要求从1分至24小时任意设置。
02、全程跟踪记录被测土壤中的温度数据,记录时间长,具有断电数据自动存储保护功能。
03、整机功耗小,整机功耗不大于2W。
04、软件功能强大,数据查看方便,随时可以将记录仪中的数据导出到计算机中,并可以存储为EXCEL表格文件,生成数据曲线,以供其它分析软件进一步进行数据处理。
05、单台记录仪可以接入最多8路土壤温湿度传感器探头,探头可测量土壤中的温度、湿度分布情况。
06、记录仪可脱开计算机独立工作,当需要查看当前环境数据时可通过通讯接口由计算机读取记录仪内的数据。
07、一台记录仪,可以同时测量多个点的温度及土壤湿度。
08、数据通讯接口:RS232和USB双接口
09、具有看门狗电路,自动复位功能,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10、数据储存容量:4M
四、技术参数:
±2%(0~50%量程内)
 存储容量
 工作温度
 存储温度
 土壤墒情传感器现场安装方法
土壤墒情测点布设
土壤含水量垂向测点布设视观测目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土层的厚度来确定观测土层的深度、观测点的数目。
垂向测点的数目可根据观测区域的具体情况采用以下的方案。
测点数测点深度(cm)
二点法 20、40
三点法 10、20、40
四点法 10、20、40、60
五点法 10、20、40、60、80
六点法 10、20、40、60、80、100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
.土壤墒情网[引用日期]当前位置:
>>>我国四大干湿区及对应自然景观:湿润区--______,半湿润区--_____..
我国四大干湿区及对应自然景观:湿润区--______,半湿润区--______,半干旱区---______,干旱区---______.
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依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我国湿润地区的植被以森林为主,半湿润地区的植被以森林草原为主,半干旱地区的植被以草原为主,干旱地区的植被以荒漠为主.故答案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我国四大干湿区及对应自然景观:湿润区--______,半湿润区--_____..”主要考查你对&&中国的气候,季风&&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中国的气候,季风
我国的气候: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区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冬季风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风温暖潮湿,形成了我国的雨季。除青藏高原外,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我国的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以及高原山地气候。 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1月℃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冬季最冷的地方为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夏季最热的地方为新疆吐鲁番。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高原气候区。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我国温度分布特点: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1月℃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冬季最冷的地方为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夏季最热的地方为新疆吐鲁番。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高原气候区。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我国干湿地区划分与分布特点:
我国气候特点与评价:
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对比:
温度带划分对比: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温度带划分及其分布: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降水分布与时间对比:
我国降水界限的划分:1.800mm年等降水量线,它大致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沿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东、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温润区。是我国主要的水田作业区,农业以水稻生产为主;此线以北为半湿润区,以旱作农业为主;2.400mm年降水量线,此线大致沿大兴安岭—长城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冈底斯山一线。此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大致分界线,也是我国农耕区与畜牧业区的分界线;3.2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经青藏高原一线。此线大致是我国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年降水量200mm以下的地区,多为荒漠地区,除有灌溉水源的绿洲以外,自然环境恶劣,人烟稀少,十分荒凉。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影响:1.锋面雨带的形成: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2.锋面雨带的移动:五月,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六月,雨带移到长江流域以后,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梅雨);七月上旬,雨带开始向北向西推移,七、八月份到达华北、东北等地。(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 中国干湿情况分布图:我国气候分布图:我国季风走向示意图: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及防治方法:
发现相似题
与“我国四大干湿区及对应自然景观:湿润区--______,半湿润区--_____..”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33550168493152871192116347812166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干湿球湿度计对照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