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湖北省来凤县旧司乡红沙田村村民,我们这里原来是美丽在那遥远的小山村村,自从建了个垻盐厂,一个选矿厂以后我

旧司镇_百度百科
旧司镇(号撤乡建镇[1]
)由过去的、高洞乡合并而成,于县版图中部。乡集镇距县城西29公里。东邻、西靠、南接、北交、。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回族、黎族等少数民族,其中、苗族占总人口的80%以上,系少数民族居住集中的民族乡。以粮、畜、 桑、烟、茶为主导产业。境内青山叠嶂,夹有平川丘陵,兼有山区和平原的特点,生态环境优越。
旧司镇简介与行政区划
  旧司镇,镇政府驻地旧司集镇,旧司镇由过去的旧司乡、高洞乡合并而成。旧司集镇距县城29公里,高洞集镇距县城18公里。现辖三寨坪村、后坝村、东流坝村、烂车河村、锁洞村、高桥村、腊壁司村、核桃湾村、岩朝门村、马家沟村、都司界村、梅子村、柏杨村、四方村、龙桥村、新街村、螺丝塘村、黄土坝村、岩峰窝村、黑洞塘村、大坝村、红沙田村、李家院子村、新田沟村、团坛子村、西北车村、花坨村、板沙界村、觅鸭溪村、小河村、大岩板村、茶园沟村,32个行政村,大坝社区,375个村民小组,12900多户,49700多人,耕地面积3011.63公顷,以粮、畜、 桑、烟、茶为主导产业。境内青山叠嶂,夹有平川丘陵,兼有山区和平原的特点,生态环境优越。
旧司镇自然地理
该乡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境内山峦叠嶂,沟壑交错,境内有大小河流6条,中小型水库7 座,峡谷3处,大小山脉12座,素有鄂西小桂林之称。森林覆盖率达70%,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日照近1300小时,平均气温15.9℃,最高气温38.9℃,最低气温8.3℃,无霜期280天,年降雨量1394毫米,冬季冰冻期短、多北风,夏季多南风,最大风级7级左右。
境内土壤以黄土为主,砂土次之,土层厚度40-100厘米,坡度4-45度,耕地总面积3011.63公顷,其中水田1226.87公顷。林地面积10949公顷,地理格局成七山一水二分田。其中水田坝、东流坝、黄土坝、大岩板为水稻主产区,素有旧司大粮仓之称。
旧司镇自然资源
该乡拥有珍稀动植物资源,如娃娃鱼、龟鳖、竹鸡、锦鸡、寒鸡、香獐、相思鸟、野生香菌、木耳、平菇、薇菜、猕猴桃等。
境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蕴藏量大,现已招商引资形成多处煤炭开采和矿石加工,大理石、紫萤石、冰周石、磒石、重晶石遍布山岗。
新峡水库容量巨大,一是与二级电站形成连环利用,发电量大,是县里电力产业的骨干;二是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水上旅游风景线,吸引了众多游人;三是成了网箱养鱼的重要基地,为库民提供了交通方便,增添了生财之道。
旧司镇生产发展
2006年,全乡生产总值过亿元,财政收入突破22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农民生产以桑蚕、茶叶、烟叶、生姜、甘鲜果、水稻、玉米、薯类和生猪、湖羊、网箱养鱼为主,桑蚕、茶叶、烟叶是支柱产业。该乡素有桑蚕之乡的美称,常年有桑园面积5000多亩,茶园4300多亩,其鸠园栗香茶曾被评为湖北省首批名茶。近几年来,库区网箱养鱼发展到300多张。久赋盛名的板土科老窖,与新中国同龄,系龙泉洞纯净山泉水酿造,含硒量适度;香醇如幽兰、色清如水晶、入口绵甜醇和、回味舒畅,1994年被国家鉴定为优质白酒,远销鄂、渝、湘三省市。
该乡人民勤劳勇敢,憨厚纯朴,文化底蕴十分丰富,历史悠久的牛王节世代流传,独特的地龙灯于世仅有,三棒鼓响誉省内外,上刀梯,抛菜刀,耍连交棒等绝活久赋盛名。热情好客,友好大方的旧司人民以美丽多姿的山水和宽松的人文环境,真忱欢迎有志者来投资开发水电、开采矿石、乌金,走丝绸之路。欢迎人们到鄂西小桂林旅游观光,前来穿越老峡河谷,游玩新峡平湖,探寻刘家大洞,品赏富硒苞谷酒,饱食网箱鱼。
旧司镇相关报道(来至以前旧司乡词条)
来凤旧司镇位于来凤中部。4万多名土家苗族儿女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历史悠久、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以三棒鼓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已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一直以来来,旧司镇党委、镇政府积极打造以三棒鼓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品牌,为古老的民族文化赋予新的内涵,给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
旧司镇三棒鼓敲进省城
当许多农民正在“忙年”的时候,旧司乡23名民俗文化艺人还在为赚钱忙个不休。
元旦前夕,武汉东湖旅游风景区派员到来凤,预订一台民俗文化表演节目,连续演出9天,对方付费近5万元,并付订金6000元。
这台商业演出的主力军便由旧司镇组建。演出队共25人,整台节目包括地龙灯、三棒鼓、肉连响、毛鼓丝、傩戏等5个子节目。
1月20日,这些参加春节商业演出的民间艺人进入节目彩排期,25日,他们便赴汉公演9天,把土家族民俗文化搬到省城的大舞台上展示。
三棒鼓悠久/来自土家族/自古流传天涯走/绝技前人留。
三棒鼓敲进省城,得益于当地艺术大师的传、帮、带。2011年被州委、州人民政府命名为“三棒鼓艺术大师”的旧司乡土艺人田锦杰,通过对传统民族文化再挖掘、再整理,乐于带徒学艺,使三棒鼓这种民间文化艺术在当地及边区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和推广。该乡已有48名三棒鼓民间艺人加入了州民间艺术家协会,另有21名地龙灯民间艺人和12名山歌手也先后加入。
三棒鼓作为乡土民间曲艺,充满了乡情、乡韵,易唱、易懂、易学、易记,在乡土民间文艺中独树一帜,具有代表性。她就像一根金线串起其他的民俗、民风、民情,宛若一串熠熠生辉的珍珠,不断把乡土民间文化发扬光大。
三棒鼓艺术表演,不仅把来凤特色民族文化推向山外,旧司镇三棒鼓表演队还以此为载体,把来凤的旅游风景区、油茶汤、摆手舞等进行大力推介。
来凤土家族摆手舞,因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跳进中南海,受到毛主席、周总理赞赏而知名。如今土家族人人都能翩翩起舞,其三棒鼓唱道:
土家摆手舞/独特的项目/源远流长传千古/来自舍米湖;篝火红通通/列队摆阵容/大摆手放三眼铳/众舞气势雄;如今旧司人/个个能继承/艺术大师多得很/青史留美名;万人摆手节/场面更闹热/中外新闻界记者/来把电视拍。
土家“地龙灯”是一枝独秀的民间灯舞,极具地方特色。“牛王节”是土家人特有的传统节日,不仅是弘扬土家民族文化的盛会,还架起了招商引资的桥梁。有三棒鼓词对此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赞美:
土家特色多/一时难得说/地龙演出巴地梭/又是一绝活;每年的四月/旧司最闹热/初八要过牛王节/硬是有特色。
独出心裁的三棒鼓唱词,把土家族的仙佛寺、油茶汤、摆手舞、吊脚楼、地龙灯、牛王节等描述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同饮一杯醇香的美酒,让人心醉、神醉。
旧司镇花鼓戏闹腾村寨
土家民俗文化三棒鼓又名花鼓,因鼓、锣、架小巧玲珑,图案精美而得名。这项传统艺术根植于民间,古往今来,世人瞩目,如同灿烂的花朵,绽开在鄂、湘、渝、黔边区土家民族之中。
三棒鼓历史悠久,在唐代称为三杖鼓,明沈行符《顾曲杂言》曰:“吴下何来有打三棒鼓乞钱者,余幼时有见之也,起于唐咸通中(公元865年)。”明田艺术《留青日札》里也有记载:“吴越间男女用三棒上下击鼓,手中轮翻抛丢,谓之三棒鼓也。”三棒鼓约于明代传入本境,并逐渐成为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真正把“三棒鼓”这门民间艺术发扬光大的还是劳动人民。为了表达人们的爱憎,人们把一些侠义故事、传奇故事、爱情故事等编成脍炙人口的花鼓词,在民间广为传唱,较为著名的有《天保图》、《薛氏家族》、《梁山聚义》、《八仙图》、《二十四孝史》、《天仙配》、《仙姑送子》、《韩湘子庆寿》等作品。据统计,传统唱本达130多种,群众即兴表演的更是不计其数。
三棒鼓演唱词结构简明,四句一组,分别为五、五、七、五言,讲究押韵和平仄,音律和谐统一,极具地方特色。关于“三棒鼓”词,古往今来陶醉了多少文人雅士,留下了不少赞美诗词。《后汉书·周举传》中记载:继以薤露之歌,做客闻者皆掩涕;唐代诗人刘禹锡也写下赞美诗:自从雪里唱歌曲,至到春色暮尽时;乾隆金印科主人范术之在他的《元宵》一诗中写道:四灯余灯火,三川尚鼓鼙;清代土家族诗人田泰斗在他的竹枝词中描述得更逼真:一夜元宵花鼓闹,杨柳花曲四川调。
旧司三棒鼓以唱腔风格高亢、热情奔放、抑扬顿挫、委婉动听而闻名于山里山外。表演者通常由三至五人组成,抛棒击鼓者为主角,前面鼓架上放一面小鼓,用三根嵌有古铜钱鼓棒进行抛耍,上下翻飞,铜钱相撞,清脆悦耳,鼓棒击鼓合拍成调,边打边唱,见啥唱啥,随口辩答,极具智慧和唱功。另外还有人打马锣,有人抛刀,有人耍“连绞棒”。打锣者主要是配音韵,有时也唱几则花鼓词。抛刀者主要是表演高超的技艺,抛舞的花样繁多,有“黄龙缠腰”、“雪花盖顶”、“金线吊葫芦”、“狮子摇头”、“白蛇吐箭”、“野鹿衔花”、“美女梳头”、“观音坐莲”等二三十种。表演者兴之所至,放出“冲天炮”,能够把屋梁下面木枋上的香烟、红包击落,然后一一收入囊中。
古往今来,旧司三棒鼓演唱深受山寨村民的喜爱和欢迎。全乡的三棒鼓演唱已达到普及的程度,上至八十高龄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儿童都能演唱。他们不光在公开场合进行演唱,而且在田间、地角,利用休息之时,也要相互对唱,经常利用石头、木刀和棍棒进行抛丢绝技练习。据文化部门调查统计,旧司乡32个村有28个村的三棒鼓艺人活跃在村头田野、农家院落,有传人4人,专职演唱艺人48人,业余演唱者多达8200多人,业余演唱代表队有28个。
旧司镇民族文化与经济的融合
镇党委、镇政府加大了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力度,唱响了“打民族牌,搭文化台,唱经济戏”的主旋律,用科学的发展观打造以三棒鼓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品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
2004年,党委、政府投资5万元,由乡文体站负责人向代元组织十多位民间艺人,编辑出版了20多万字的《三棒鼓演唱集锦》一书。
《三棒鼓演唱集锦》的出版发行,加快了旧司乡民族文化发展的进程。2005年,旧司乡继2000年举办民族民间艺术节后,又成功举办了“牛王节”。“牛王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还架起招商引资的桥梁,为旧司乡招商引资670万元。旧司乡三棒鼓代表队参加了州民族文化展示会,多次为省、州领导表演,湖南省电视台作了专题采访。2005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旧司乡“三棒鼓”、“地龙灯”、“爬刀梯”参加武汉国际旅游节,在江城引起轰动。
日,旧司三棒鼓代表队参加川、湘、鄂、渝四省市民族民间艺术交流会。三棒鼓登台表演,与会者刮目相看。同年11月初,旧司三棒鼓代表队又应邀参加了由全国文学协会在张家港举办的文艺活动,获得优胜奖。“地龙灯”作为文化遗产被收藏在长江流域历史博物馆。
据乡领导介绍,为打造三棒鼓民族文化品牌,乡里每年都要拿出10万元以上的活动经费,用于举办各类大小民间文化活动,奖励民族文化杰出贡献者。长年累月,全乡有数十上百的民间艺人凭借一身绝技闯市场,撑鼓了荷包;一大批乡土民间艺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鼓与呼,巡回开展以信访、综治和计生等为主题的农家院落民俗表演活动120多场次。
旧司的民间艺人走到哪儿,就把代表旧司全貌的“广告招牌”用三棒鼓的形式传唱开来:
悠悠老峡河/明珠旧司落/鸠园栗香茶好喝/蚕树遍山坡;山川好美景/山妹多迷人/地藏硒宝珍贵品/中外驰美名;旧司山水笑/山妹把手招/鼓迎来客随时到/诚心把商招。
如今,旧司乡的民族文化不仅丰富了当地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还把山外的老板引进了大山,投资开发煤炭、重晶石等地下矿产资源,鸠园栗香茶、蚕茧等一批特色产品为广大农民赚回了大把钞票。
.来凤县旧司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