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习俗有什么故事?

腊八节 喝上一碗腊八粥:听那些有关腊八的故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腊八节 喝上一碗腊八粥:听那些有关腊八的故事
喝上一碗好粥,
想起小的时候。
那些美好往事,
一一涌上心头。
【腊八节腊月初八】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古人闲云野鹤,可以对岁时之变,忽略不计。匆忙的我们大概做不到了。尤其到了今天,腊八节,这是一个赤裸裸来提醒你的节日,老话怎么说来着&&过了腊八就是年。
一旦吃了今天这碗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就是告诉你,年近啦。
放在老底子,这天还有点提心吊胆,因为吃了这两样东西,意味着新帐旧账要算算清了。一直到年三十晚上放了鞭炮,吃了饺子,账主子说声恭喜啊,不再要账,这年关才算是闯过了。
如今不太会这样闹心,只要吃上一碗腊八粥,节就算过了。但是,这件在嘴里&稀里哗啦&,只要10分钟就能搞定的事,难道就没什么意外惊喜吗?
【准备一周,熬个通宵】
在中国老百姓家里,喝腊八粥的传统,在汉武帝手里就开始了,到盛唐流行一时,而在清朝,熬腊八粥,可以成为一个大派对。
如果你去过北京雍和宫,会发现东阿斯门有一口大铜锅,很多人走过,以为是鱼缸、香炉,还有人习惯性往里面丢钱&&好吧,乾隆爷要哭了,这是他老人家命人特意打造,用来专门熬腊八粥的锅,直径2米,深1.5米,有4吨重。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着清代各时期雍和宫熬粥的奏折,其中包括腊八日所诵经文,熬粥所用材料明细,以及人员、银两的数量。
来看看日程表:每年腊月初一领料,初二至初五陆续运至雍和宫,初六过秤分料,初七上午淘米、泡干果,并由众僧念经祈福,初七下午点火熬粥,由经验丰富的僧人掌勺,据火候将各料依次下入锅内,初八凌晨熬成腊八粥&&是的,熬一碗粥,要用一个礼拜来准备,这是诚意。
说到时间,《燕京岁时记》里记载熬腊八粥,有一句话说,每到腊七,就要剥果子刷锅子,&经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
熬,原来也是熬夜。
早上爬起来,急急忙忙往电饭煲里撒一把米果,按一个开始键就可以了吗?这个动作实在有点&不近人情&。熬了一个通宵,早上起来吃到的那碗粥,才是温暖。所以在过去,妈妈会在前一天晚上催孩子早点睡觉,&明天早点起来喝腊八粥!&
就这样,我们带着甜丝丝的期待睡着了,所以有人说,早上的这碗腊八粥,是中国式的圣诞礼物。
【粥要有人督,也要有人送】
说完时间,再说说人。
熬粥还要分谁熬吗?宫里规矩,熬粥的都是&黄衣寺僧&,但这还没完,必须还要有人&监&粥。
乾隆每年都要派近支王公大臣,督在厨房,监视熬粥。想象这场面:昏黄的油灯盏下,僧人围着大铜锅忙着准备果料,穿貂褂子,戴朝珠、
大红顶子、海龙暖帽的大臣们,则正儿八经地在旁边监督,柴火的光跳上脸来,香气冲进鼻子里,大臣们一脸严肃,只是趁背过身去的功夫,胡乱咽了一下口水。
今天你家熬粥,有诚心诚意督牢的人吗?
清咸丰以前,雍和宫一共要熬五大锅又一小锅粥。第一锅供佛,第二锅供皇帝及宫内,第三锅给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给文武大臣,第五锅给雍和宫众喇嘛,第六锅作为施舍。最后那一小锅蛮特别,要把三至五锅余下的粥混在一起,在今天早晨施舍给平民百姓。
有人督粥,也得有人派粥。现在为了安全和方便,一个快递就可以送粥到家,但在过去,送粥的人,有讲究。
比如,宫里要送粥给王公贵戚,派谁?太监。珍妃的侄孙、&吃货&唐鲁孙先生,一直到宣统出宫之前,还经常在北京大街上看见太监送粥。他说,当时走红的太监,专挑人口众多的富贵人家送,至于人丁单薄的人家,只能归下等太监辛苦了。
【不用碗盛,要用粥罐】
忙活了一天,最后吃的还是那口粥。
讲究的人家,薏米一定要挑去中间米糠,红豆要洗成豆沙。红枣剥下的枣皮用水煮开,澄出的汤一起熬粥。而熬粥的水,要一次性放足,不能再加。过去宫里熬的粥,前三锅居然还放奶油,最后那一小锅,除了奶油外还有羊肉丁。
到这里,这碗粥离大功告成,不失礼数,还差一步。
现在,我们拿到的粥,为了方便,大都是一次性碗装的。但在过去,既然是送人,就得有范儿。
祭祖的粥,不能用碗盛,一律用粥罐。雍正继位后,让官窑特制了白地青花瓷粥罐来盛粥,遍赏亲贵近臣,这种小心思倒蛮符合四爷闷骚的个性。这种粥罐现在在琉璃厂还能淘到。
至于朋友之间送粥,按《燕京岁时记》里的说法,&不得过午&。北京过去有一种&绿盆&,是一种上了绿琉璃瓦釉子的瓦盆。讲究的人家,用这种盆盛上枣红色的粥,还要用白糖洒出&寿&、&福&字。
这还不算难。
因为粥罐面积大,粥面容易绷起一层皮子,不好看。手巧的姑娘,就用荔枝桂圆配上松子仁、瓜子仁,做出各种花鸟鱼虫的样子,放在粥皮子上,让对方不忍心啜一口,倒是可以多看你一眼。如果今天想玩点情调,就要看你的本事了。
这碗粥,是不是有点&作&?说到底,无非求碗热粥喝,何必认真?但有时候,认真一点,我们的小日子才不至于粗糙。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蒋中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播放数:1133929
播放数:4135875
播放数:2845975
播放数:535774腊八粥的故事
字体:[][][]
&&& “那一碗温润缠绵的腊八粥,由老北京的雍和宫中熬出,捧在手中自有一份庄严虔敬。看福气冉冉升起,祈来年岁月静好。念及吴歌‘十二月食谣’:‘正月闹元宵,二月撑腰糕,……,十二月腊八粥糯米烧’,全年皆觉被甜蜜萦绕。” 这是2008年的腊八节上北京4000多人在雍和宫喝腊八粥的情景。
&&& 人们都说腊八节喝腊八粥,那么腊八粥由来是什么呢?我们从头来说起。
  在古代,天子或诸侯,在年终时候要举行祭祀八种自然神灵的仪式,这被称为蜡祭。后来蜡祭流行到了民间,就是腊月初八,南方的人们要吃腊八饭,北方的人们要喝腊八粥。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我国喝腊八粥的风俗,在宋代已十分风行。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就更盛了。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满族皇帝过腊八节完全只是为了喜悦祥和。所以每年到了腊月初八雍和宫内都会十分热闹,寺中的喇嘛要从腊月初一这一天就开始张罗搭棚垒灶,要事先在后面的万福楼前及其他地点支好六口大锅,等到腊月初七黎明时,就要往大锅里放好各色作料,对上泉水,一直熬,并且在熬粥时,寺中喇嘛还要同时念经祈福,据说这个腊八粥要一直熬24个小时,直到腊月初八拂晓时分方可以出锅。腊八粥分为六锅,第一锅最为精良,里面有各色上等杂粮、各种干果、果脯、奶油、酥油、砂糖、蜂蜜等,但熬好后谁也不能吃,用来供佛。第二锅程色稍逊,但也很不错,献给皇帝,第三锅给王公大臣、大喇嘛,第四锅文武百官用,第五锅给寺内小喇嘛,第六锅施舍附近老百姓。所以据载,每到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方圆十里之外的人都可以闻到雍和宫的腊八粥香。
(图为雍和宫大锅)
&&&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腊月节,农历十二月,人们习惯称为“腊月”。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下令将每年十二月改称为“腊月”。而“腊”这一词到汉代才正式出现。  
  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那么说起腊八节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了,若是讲起腊八节的传说,知道的人可就屈指可数了。下面有三个关于腊八节的传说。
  传说一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传说二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他结业下山时饿得头昏眼花,瘫倒在尼莲河畔。有个放牛女子挤出牛奶用钵盂端给他喝,把他救活了。后来教徒们为了纪念释迎得道和纪念搭救佛祖的放牛女子,就在这天供佛、斋僧和施舍贫民。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传说三 
  早先年,有这么一个四口之家,老两口和两个儿子。老两口非常勤快,一年到头干着地里的庄稼活。春耕夏锄秋收,兢兢业业奔日子。家里存的各样粮食是大囤满、小囤流。他们家院里还有棵大枣树,老两口精心培育,结出的枣又脆又甜,拿到集上去卖,能卖好多好多银钱,小日子过得挺富裕。 
  老两口紧紧巴巴地奔日子,就为给两个儿子娶上媳妇。 
  眼看儿子一天天都到了该娶媳妇的岁数了,老两口也都老的不行了,老父亲临死的时候嘱咐哥俩儿好好种庄稼;老母亲临死的时候嘱咐哥俩儿好好保养院里的枣树,攒钱存粮留着娶媳妇。 
  四口之家现在光剩下哥儿俩过日子了。哥哥看到这大囤满小囤流的粮食,对弟弟说:“咱们有这么多的粮食,够了,今年歇一年吧!” 
  弟弟说:“今年这枣树也不当紧了,反正咱们也不缺枣吃。” 
  就这样,哥儿俩越来越懒,越来越馋。光知道一年一年吃喝玩乐,没几年就把粮食吃完了,院里的枣树呢,结的枣也一年不如一年了。 
  这年到了腊月初八,家里实在没有什么可吃的了,怎么办呢?哥哥找了一把小扫帚,弟弟拿来一个小簸箕,到先前盛粮食的大囤底、小囤缝里扫呀扫的,从这里扫来一把黄米粒,从那里寻出一把红豆来,就这样,杂粮五谷各凑几把,数量不多,样数可不少,最后又搜出几枚干红枣,放到锅里一齐煮了起来。煮好了,哥俩吃起这五谷杂粮凑合起来的粥,两双眼对望,才记起父母临死前说的话,后悔极了。哥俩尝到了懒的苦头,败子回头,第二年就都勤快了起来,像他们的父母一样,不几年就又过上了好日子,娶了媳妇,有了孩子。 
  为了记取懒的教训,叫人千万别忘了勤快节俭地过日子,从那以后,每逢农历腊月初八那天,人们就吃用五谷杂粮混在一起熬成的粥,因为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所以人们都叫“腊八粥” 。
  煮腊八粥,看起来好像是在处理饮食的问题,其实在制作腊八粥的过程当中,也是在让我们体会如何做事做人。吃腊八粥的意义,除了有纪念佛陀夜睹明星成道开悟的意义,还有:温暖、圆满、和谐、吉祥、健康、合作、营养、淡泊、方便、感恩、欢喜(以粥代茶)、结缘等意义。天津民俗在腊八前一晚,善男信女捻豆做粥,每捻一豆,曰结缘豆。因此做一诗:“喜到初八腊月天,门前舍豆俗相沿,信士弟子熬粥夜,善念佛声结善缘。” 
  现在的腊八粥的配料是依个人口味而定的,一般的有大米、花生、绿豆、红豆、莲子等。其他还有自选辅料的扁豆、红枣、桂圆、山药、百合,枸杞子、薏米、小米、其他豆类、红枣等。
责任编辑:李泳洁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知道宝贝找不到问题了&_&!!
该问题可能已经失效。
秒以后自动返回您当前所在位置:
腊八节民间小故事介绍
提到腊八节,大家都会想到腊八粥,腊八蒜,转眼又要到腊八节了,下文为大家分享腊八节民间小故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他们的儿子已经十七八了。虽说大小伙子长的五大三粗,身强力壮,可是跟他爹娘不一样,懒得出奇。这也是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惯坏了。长大了还是胡吃闷睡,游游逛逛,什么活也不干。
一天,老汉摸摸花白胡子,感到自己老了,对儿子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要吃饭,得流汗。你往后学学种庄稼过日子吧。&儿子哼哼两声,这耳朵进,那耳朵出,照旧溜溜达达,胡吃闷睡。
不久,老俩口给儿子娶了媳妇。原想儿子成了家,小俩口该合计怎么干活过日子了。哪知这个媳妇跟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横草不拿,日头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动针线,不进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汉梳着满头白发,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满心的话说给媳妇:&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儿媳妇把这话当成耳边风,一句也不往心里放。
过了几年,老俩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把小俩口叫到床前,嘱咐再三:&要想日子过的富,鸡叫三遍离床铺。男当勤耕作,女应多织布...&话没说完,老俩口一起去世了。
小俩口托乡亲埋葬了两位老人,看看囤里粮缸米、柜里棉花箱里衣。男人说:&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晒日头。&女人说:&夏有单衣冬有棉,何必纺织到日偏。&小俩口一唱一和,早把两位老人的遗嘱忘到脑后了。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几亩田地成了荒草园。家里柴米油盐、衣被鞋袜,一天少似一天。小俩口还不着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懒的动手。又是花开花落,秋去冬来。地里颗粒无收,家里吃穿已尽。小俩口断顿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东家给块馍,西家端碗汤。小俩口还在想:&讨饭也能度时光。&
进了腊月,天越来越冷。到了初八这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小俩口屋里没火,身上衣单,肚里没食,蜷缩在凉炕席上&筛糠&。可四只眼睛还满屋搜寻着。突然发现炕缝里有几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来;又发现地缝里还有米粒,也都挖出来。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俩东捡西凑的弄了一把,放进锅里。把炕上的铺草塞进灶膛,就这样熬了一锅杂七烩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黄豆、小豆、高粱、干菜叶...凡能充饥的都放了进去。煮熟后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来了。这时两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诲,后悔没有早听进去,现在已经晚了。
正在小俩口悲切之时,一阵大风刮来,由于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被风一吹,&呼啦&一声,房倒屋塌,小俩口被压在底下。等邻居赶来挖出来时,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半碗杂豆粥。从此以后,乡亲们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家家熬一锅杂米粥让孩子们吃,并给孩子讲这杂米粥的故事,来教育他们。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代。形成了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因这粥是腊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腊八粥&。
获取更多腊八节民间小故事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栏目,我们会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服务于广大朋友!!!
相关推荐:腊八节背后的真实故事
腊八节背后的真实故事
作者:释宗立《佛本行集经》中说:释迦世尊成道前,曾经尝试过六年的苦行,不但毫无收获,反而身心疲惫,于是放弃苦行,接受了牧羊女奉献的乳糜,恢复了体力,在菩提树下静坐参悟,最终走向以智慧解脱的正道,这一天正好是农历十二月初八。由于释迦世尊在这一天成道,为了纪念此事,寺院每逢这一天都用米、豆等谷物和枣、粟、莲子等干果煮粥供佛,这也是民间吃腊八粥的由来。这个故事相当接地气,所以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这是在人间流传的版本,而在佛经中,则记载了一个少为人知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所说的,才是真实的情况,但因为所说的不是人间凡夫所能见的情景,所以不为一般世人所知。今日正值佛成道日,大家不妨一起来了解一下。(以下内容,如果对佛功德有深信者,可以获得极大受用;如果对佛功德还没有起深信者,就当作是神话故事看吧。)这是一段发生在世尊经过六年苦行之后,觉得苦行并非究竟,从而舍弃苦行之后发生所的故事。因为当时世尊还没有成就佛道,所以下文以菩萨称呼之。当菩萨放弃苦行,走出苦行林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身上的衣服已经犹如丝缕,不能蔽体了。他心中暗想:“六年的苦行令我的衣服已经弊坏,既然我已经舍弃苦行,自然也不能效法裸形外道,还是先找件衣服换上吧。”于是菩萨来到了尸陀林中,见树下有被人丢弃的肮脏破旧衣服,于是打算捡起来换上。此时,菩萨的举动惊动了地神。地神对虚空神说:“这真是一件奇异的事情呢。”“哦?何事如此奇异?”虚空神好奇地问道。“释迦族的太子舍弃了转轮圣王的尊贵地位,舍弃了种种珠宝装饰的华丽衣服,却捡起了一件被人抛弃的肮脏破旧的衣服来遮蔽身体。”地神笑着回答。虚空之神听了这话之后,心中思量:都说释迦太子将要成就佛道,这可是我们天众培福增加福报的大好机会啊!于是,他将这一消息辗转告知了三十三天的天神们,乃至在一念之间,消息就传到了色界十八天之最上天的阿迦尼吒天上。天神们都知道菩萨将要成道,心中雀跃不已,纷纷发心前来供养菩萨。当时菩萨手里拿着旧衣服,心想:“不知道哪里有水可以让我洗涤衣服呢?”这时有一位天众出现在菩萨的面前,恭敬作礼,然后用手指优雅地指了指面前的地面,地面瞬间就出现了一个水池。池水清澈洁净,在阳光下泛出了粼粼的波光。这时,菩萨又想:“不知道哪里有石头,可以让我垫着来浣洗衣服呢?”于是天神释提桓因用神力搬来一块四四方方的石头安放在池子里,供菩萨浣洗衣服。菩萨见到石头也准备好了,于是就打算开始浣洗衣服了。当时释提桓因对菩萨恭敬作礼后说道:“尊贵的菩萨,请您允许我为您浣洗衣服吧。”但是,菩萨想为后世的修行者做榜样,所以婉言谢绝了释提桓因的善意请求,自己将衣服浣洗得一尘不染。洗衣之后,菩萨见池水清澈,于是打算在池中洗澡,然后再换上洗净的衣服。这时,魔王波旬出现了,波旬心想:想要舒服的洗澡?可以。但是就别想出来喽。于是波旬狞笑着,把池子的边岸变得高峻无比,让人没法从池子里爬出来。菩萨洗完澡之后,刚想上岸,突然发现池子的边岸变得高不可攀。不由得心中犯愁,心想:不知道谁能为我解忧呢?这时,池边有一棵名叫阿斯那的大树,树上住着一位树神。树神见此情景,赶紧将树干伸延出去,探入水中。菩萨攀着树枝回到了岸上,在树下换上了洗净的衣服。除去六年的尘垢之后,菩萨觉得自己身心内外都焕然一新了。这时,净居天中有一位名叫无垢光的天子,出现在菩萨面前,奉上出家人所用的袈裟和钵,以供养菩萨。菩萨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于是接受了他的供养。这一夜,菩萨在树下打坐。第二天,菩萨迎着晨光,披着袈裟,缓步进入附近的村子乞食。而在前一天晚上,聚落神就已经托梦告诉善生女说:“您经常供养清净的修行者以美食,现在菩萨已经舍弃苦行,开始进食了。您不妨先发愿说:‘愿吃了我供养的美食之后,菩萨可以速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样您可以获得极大的福报和功德利益。现在机会就在眼前了,为何还不赶紧准备呢?”善生女听了聚落神的话之后,忽然在梦中醒来,梦中的一切都历历在目。善生女立刻去取最好的牛乳然后精心熬制,取出最精华的部分放置在崭新的容器之中,用香粳米熬制成香气四食的粥。说来也奇怪,正当她熬粥的时候,在粥中出现了千辐轮相和波红莲花相等吉祥之相。善生女有生以来从来没有看过这么奇特的瑞相,心中不由地想道:这到底是为何而出现的瑞相呢?真是生平罕见啊!这时有仙人在她的耳边说:“善女子不必惊奇,如此瑞相的乳粥,如果有人可以喝了它,必定可以成就无上菩提。”善生女望了望四周,并没有发现有人,心知这是仙人所说的话,心中起了极大的信心。待乳粥煮好之后,善生女将自己的房屋内内外外打扫干净,并且安置了华丽的座椅和各种装饰摆设,告诉优多罗女说:“昨晚有神人托梦给我,说今天有一位了不起的修行人会接受我的供养,你赶紧去街上看看,将他迎请回来。”优多罗女奉命出门而去,刚开始向东面寻去,只见到菩萨庄严的身影,并没有看见其他修行人。她又继续向南西北三个方向寻去,也没有见到其他的修行者。这是因为净居天的天人用神通隐去了其他修行者的身影,让优多罗女无法看见其他人。走寻四方之后,优多罗女回去禀告善生女说:“尊敬的夫人,我出门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一一寻找,只见到沙门瞿昙,并没有见到其他的修行人啊!”“沙门瞿昙?”善生女想了想。“那我将要供养的修行人一定就是他了!你快快去请他过来,接受我的虔诚供养。”优多罗女听闻之后,赶紧出门来到菩萨面前,向菩萨行了最为恭敬的头面接足礼之后,对菩萨说:“尊敬的修行者啊,我家主人善生女让我来请您前去接受供养。请您慈悲应允!”菩萨听闻之后,知道这是护法们的安排,于是欣然接受,跟着优多罗女来到了善生女的家中,坐在早已准备好的、最为殊胜华丽的座位上。这时,善生女用崭新的金光闪闪的金钵装满了香气四溢的乳粥虔诚地供养菩萨。这时,粥中显现了千辐轮相和红莲花相等瑞相,菩萨接受乳粥供养后,暗自思量:“我吃了这具足种种瑞相的乳粥之后,一定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菩萨接过金钵之后,又对善生女说:“感恩您的虔诚供养,只是我吃完乳粥之后,这个金钵应该如何交给谁带回呢?”善生女忍不住笑了:“尊敬的修行者,我既然以金钵盛粥供养您,自然是连金钵一并送给您。您可以随意使用。”菩萨道谢之后,托着盛粥的金钵,走出了村落,来到了尼连河边。菩萨见到自己的须发皆长,于是便剃除须发,并进入河中沐浴。当菩萨在河中沐浴的时候,百千位天人纷纷赶来,从天上撒下各种从天上带来的香花。一时间,整条河流布满了人世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种种香花。香花随着流水飘香四溢。菩萨沐浴完毕之后,香花都悄然不见回到天宫之中。所剃的须发,则由善生女获得,并于日后起塔供养。菩萨来到河岸上,暗自思量:我应该坐在哪里吃这世间难得的美味呢?他的念头刚刚一起,河水忽然哗然分开,一位美丽的龙族妃子从水中走出,手中赫然捧着华丽的坐具。龙妃将手中的坐具铺设在河岸边的清净之处后,恭请菩萨就坐。菩萨端坐在华丽的坐具上,极具威仪地吃完了乳粥。说来奇怪,原本菩萨那因为六年日食一麻一麦,七日食一麻米的苦行而饿得前胸贴后背、只见骨头的身躯在吃完乳粥之后就平复如初了。菩萨为了答谢龙王献上坐具的美意,于是吃完乳粥之后,就把金钵抛到河中,作为酬谢。龙王见到菩萨所赐金钵欢喜不已,连忙收取了金钵,放在龙宫之中虔诚供养。这时,一直在菩萨身边默默守护的帝释天眼急了,心想:我虔诚护卫了菩萨这么久,怎么也得留点念想,好好供养培福吧。于是帝释天立刻变成了龙族的克星金翅鸟,从龙王手中夺取了金钵,拿回到天宫之中起塔供养。菩萨见此情景,不由得摇了摇头,从座而起。龙妃赶紧将菩萨坐过的坐具拿回龙宫,然后起塔供养。这时,因为菩萨过去生修持所积累的福德智慧力的缘故,当菩萨吃完乳粥之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及圆光变得更为增上闪耀了。关于腊八粥的真实故事到此就结束了。如果大家对佛陀的故事感兴趣的话,不妨读读《方广大庄严经》,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末了,祝有缘见闻阅读本文的大家,可以吉祥如意,早证菩提!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腊八节的由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