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苏高邮刘红萍高邮波特城最新消息息

江苏省高邮中学――部分校友校庆诗文
        
部分校友校庆诗文
发表时间:<font color="#FF-12-29 10:21:53&nbsp&nbsp&nbsp&nbsp
文章来源:江苏省高邮中学
&nbsp&nbsp&nbsp&nbsp浏览次数:<font color="#FF
双击自动滚屏
New Page 1
贺高邮中学110年校庆
1977届校友&&
日出高邮湖,邮中坐城东。
上学数田埂,四年初高中。
老师倍辛苦,只缘翻案风。
今逢母校庆,遥祝喜相逢。
(吴捍东,现在美国工作)
1982届校友&&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氯松⒑螅汲矫谰澳魏翁欤逖羟锓纾蜕揭褂辏蓟崆椴蛔越氐肽钏@氲迷读司昧耍谷顺畛Π俳幔骸翱蜕岵⒅菔樾娜找挂湎萄簟N薅擞侄缮G赐⒅菔枪氏纭!薄看味量铝榈摹断缤燎榻帷罚睦锒蓟岣∠帜且环酵恋亍哂省F涫翟诟哂剩乙仓荒芩闶歉龉停桓鐾庀缛恕5馑亢敛挥跋煳叶哉馄恋氐幕昵C屋樱庖磺薪栽从谡馄恋厣系囊蛔T啊哂手醒В约霸谛T袄锶暄吧钪杏肜鲜Α⑼Ы嵯碌那橐辍
我是1979年从苏北盱眙转学到高邮中学读初三的。一踏进高邮中学校园就感受到学校厚重的历史、浓浓的学习氛围、暖暖的师生情谊,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所学校。第二年,中考进入本校高中。记得当时最流行的歌曲《年轻朋友来相会》,歌中唱道:年轻的朋友们,我们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花儿香,鸟儿鸣,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光荣属于80年代新一辈。在这欢快的旋律中,我们这些80年代新一辈开始了高中两年的学习生活。
那时候,一切是那么美好,校园中青砖小瓦的教室,依依杨柳,清清小溪,平整的操场,操场边葱翠的小松林……那时候,作业不是很多,放学后,我们踢足球、打篮球,偷偷到大运河游泳,去高邮湖摸虾。
高中两年,最难忘的,是高一时的语文老师蒋君炖舷壬=鲜涛颐鞘奔洳怀ぃ娜似贰⑺难省⑺匝陌两窕股钌畹睦釉谖倚睦铩=鲜κ且桓銮羼车睦舷壬绻盟霰冉系幕埃敲聪嗌笫β砣⒂虢鲜υ傧嘞癫还恕=鲜以谘2俪”咭慌牌椒康闹屑湟患洹=鲜ι罴笃樱胰髦两袢匀蝗梦矣∠笊羁蹋阂徽虐讼勺溃仁抢鲜业姆棺溃质抢鲜Φ氖樽溃灰徽庞舶宕玻换褂校褪鞘概杈栈ā6粤耍绻允裁词挛锢葱稳堇鲜Γ蔷栈ㄔ偬胁还恕@鲜χ志铡眨仁浅鲇诎茫浅鲇谧怨盼娜说牡疵⒂迫荒仙降母呱衅沸园桑∥蚁肴嗣嵌阅掣鍪挛锏南嗲紫嗑矗笾陆猿鲇谛郧榈南嘟
那时,蒋老师常常把我们几个学生叫到家,每次要求我们翻译一篇古文短文,逐字逐句给我们解读,然后,要求我们就短文写一篇读后感。当然,老师给我们辅导是分文不取的。到蒋老师家接受辅导的有我、李爱华、李成钢等。老师为我们开小灶时间不长,但是,对我们语文成绩提高有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老师的品格、学识,对我的影响是长远的,我一生受益。是啊!我们高邮中学的杨金城老师、魏曼琳老师、李仲明老师……他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又哪个不是像蒋君炖鲜σ谎
画家说:看一幅画是否好,靠的是,山与山之间有云,树与树之间有风,人与人之间有情。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在母校110年校庆之际,正是对母校的惦念之情,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对同学的思念之情,再一次让我魂牵梦萦!
祝母校繁荣昌盛!
祝老师健康长寿!
祝同学平安幸福!
(李清,现供职于南京市公安局)
难忘青春绽放的花儿
1987届校友&&
时光荏苒,春华秋实。不知不觉间,我已经到了中年。
今晚,听到朴树《那些花儿》的歌词:“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在我生命的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她身旁,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呀?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我的思绪随着音乐悠悠地飘到了很久以前的邮中岁月,曾经的青葱时光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更加熠熠生辉,长留在记忆深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
1981年,我考进了邮中初中部,从此以后的六年间,我在邮中度过了青涩、懵懂、难忘的青春岁月。那时候,邮中操场旁边有一大片草地,绿荫荫地长着茂密的狗尾巴草,草丛中星星点点地盛开着紫色、黄色、白色的雏菊,初中时功课不紧张,每天下午的自习课,我经常和几个好姐妹拿着一本历史或者地理书,去草地上背书,背累了,就摘一大捧五彩缤纷的雏菊,在头发间插上小雏菊,躺在草丛中看着天空。天空好蓝好蓝,朵朵白云像洁白的棉花,空气中飘着青草的香味。到了冬天,邮中门口的大株黄色腊梅花总是开得娇艳,香味儿沁人心脾。那时候,同学们的笑脸总是红扑扑的,像一只只熟透的红苹果,如今,他们在哪里呀?他们也老了吗?
从邮中往南走,走到奎楼附近,有一大片金色的稻田,像一层层连绵起伏的波浪,简直是一幅幅风景优美的油画。高中时候,到了下午,文科班的同学们三三两两地去稻田里背书,那一串串饱满充实的稻穗,承载了丰收的希望。在琅琅的书声中,我们在邮中度过了六年的幸福时光。
今晚,朴树的歌声让我的青春记忆不知疲倦地流淌,我想起了邮中的黄色腊梅花、五彩缤纷的雏菊,邮中附近金灿灿的稻田,更想起了一起携手共度青春岁月的同学们。在青春的岁月里,我们相互扶持,共同成长,一起哈哈大笑过,也一起流过苦涩的泪。“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六年的中学时光,老师们温暖的笑容,同学们真诚的鼓励,让我们学会了去爱、去坚持,我们彼此依赖,直到二三十年后的今天,这份纯洁宝贵的情谊依然深埋在我们心底。我的同学们,我的那些花儿,虽然我们已经各自奔天涯,但是我们的根依然在邮中,我们依然彼此信任,我们还要相约着一些慢慢变老……
时间已经到了中年,但是青春的记忆依然清晰,让我们目送着青葱岁月的美好记忆,不诉离伤,彼此祝福。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在我生命的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祝福母校110周年华诞!
(赵冰,现供职于江苏省第二中医院)
致母校高邮中学
1992届校友&&
今年是母校高邮中学建校110周年。我正好迈入不惑之年,不觉间离中学时代已经20多年,而我的女儿也即将跨入中学的大门。在这样的关头回望,才醒觉中学对于塑造我们的人生多么重要,而我生在高邮、学在高邮中学,又何其幸运。
在邮中,我开始感受到了知识的引力。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邮中学,校园不大,几排平房,有草有树,有花有虫,更有朗朗书声和昂扬上进的校风。班主任老师总是苦口婆心地反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各门任课老师总是利用“拖堂”抢占我们宝贵的课间时光。一不小心考砸了,总有老师循循善诱地了解你最近的思想动态;在自习课上偷看“闲书”,总得想办法与老师们“斗智斗勇”。从最初对老师们的“管教”并不领情,到最后主动自觉学习,回想起来还是老师们在课堂上吸引了我,一首英文歌、一段精彩的历史故事、一张地形图都曾经瞬间俘获了我,令我对一门功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母校的老师们都有一种本领,自然、轻松地把自己的学识转化成我们听得懂的语言,让懵懂少年也能感受到知识的美、知识的力量;母校的老师们也都有一种品质,平实、负责地敦促我们不断上进,用知识改变命运,不断叮嘱和指导我们用知识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样的老师们,让我至今怀着深深的感激。
在邮中,我开始感受到了友谊的魅力。一想起中学时代的同学和朋友们,常常令我忍不住微笑起来。我们都有可笑的绰号,令人捧腹的“糗事”,还有相互吹捧的个人文集。更重要的是,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我,正是他们的宽厚善良、热情活泼,把我从一个十分内向、偶尔感伤偏激的孩子变成更加合群、更加快乐的人。正是在与他们的交流互动中,我慢慢明白一些浅显有益的道理,比如学习是要讲方法的;比如不要只看见别人的成绩,要学习别人的努力。这样的同学们,不仅温暖了我的中学时代,也在我的性格和成长中留下了印迹,至今令我怀有深深的感动。
高邮中学历经110年的历史积淀,留给每个学子的感受都是一样的。不管历史如何变迁,不管校舍如何搬迁,只要高邮城在,只要高邮中学的书声不断,那么,质朴友善的高邮人就会用自己的精神滋养每个邮中学生的心灵,促我们传承,催我们上进。
这些有关家乡和母校的故事,以后,我也会慢慢讲给女儿听。
(谢波,现供职于中共中央外办)
青葱岁月甘雨情
1992届校友&&
还记得那个溽热的九月,我背着并不沉重的书包走进了初一(4)班的教室,鼓满心胸间未知的好奇和陌生的兴奋,让这个日子变得刻骨铭心。从此,“9月1日”这个日子将我从幼稚的童年时代接入青葱的少年时光,我成了高邮中学的一名学生。学校每一年都有很多学生来来去去,倒也是平常的事情,可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却是百分百的重要与神圣。
甘雨园里六年的生活就从那个有些热烈而激越的初秋开始了。邮中在我们的心中是神圣的地方,这种神圣在进校之前可能还是一种因向往而生的虚拟情绪,而真正踏进这个美丽的校园,浸透在学校角落之间的文雅与风韵就真切地扑面而来。古朴、风雅而不失活力的校园,让我这个充满幻想的女孩更加地感到无比的自豪。学校的老教师上课的时候,时常也讲讲学
校的历史,讲得豪迈起来便给我们吟唱三十年代高邮县立初级中学的校歌。
虽然一时难懂深意,但是那种情绪还是很感染人,激励我们奋发读书。于是,早起晚睡的日子,似乎总是充满了气力,精神抖擞地过活着六年里的每一个日子。现在想起来,六年中学生活里,邮中优雅的文气给我最为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比学了很多的知识、掌握了许多技能、考了多少的分数都重要很多。读书对于我而言,似乎有了更为明确的追求。那时候喜欢写作文,一篇文章幸运地获得了华东六省一市征文的一等奖,一时间像是中了头名状元的女秀才一样,兴奋了好一段时间。后来我虽然没有从事文字工作,但是学校的这种优雅的气息晕染了我的品性,确实让人受用终身,成为生命之中一种恒常的气质。
六年之间,许多老师教授过我们知识,其实也是他们用青春守候着我们的成长,见证了我们一代代人的青春,他们的含辛茹苦如今想起来还历历在目。哪怕是曾经惩罚过自己的老师,现在想来心里也总是暖暖的。去年偶然间在街上遇见高三的班主任杨莲官老师,他头发花白,甚至认不出我来了,但作为学生我永远清楚地记得他当年滔滔不绝的讲解,循循善诱的耐心,含辛茹苦的忙碌,就像是一口口从外面找食物回来喂养小鸟的英雄父母一样,其中的恩情一辈子也不会忘怀的。
岁月荏苒,有意的人们也总会感到它的无情。六年的岁月虽然不长,但注定也成为生命中最为深刻的印记。只是这六年风华正茂的日子,还是被那无情的时间慢慢地打磨得模糊,越发让人觉得遥远与无奈。谁也挡不住时间的脚步,虽然它也曾经善意地将我们从懵懂的少年变成中流击水的精英,可是时间又是公平的,它又把我们的时间带走了。我有一个同学钱昊,当年的同桌,天不假年早逝了,这让我一度唏嘘不已。可是伤心之后,更让我明白,好好活着,活出一份精彩,传承一种精神,便是对同学情谊最好的诠释。多年以后,校园已经搬迁了,新的校园更加保持了那种优雅而激越的文气。你只要是在这里读过书,这必然收获一生的宝贵财富。学校百年校庆的时候吗,看见汪曾祺老校友写的那首著名的校歌:
国士秦郎此故乡,湖山钟人杰。
笳吹弦诵九十年,嘉树喜成列。
改革开放乘长风,拓开千秋业。
且须珍重少年时,不负云和月。
是啊,珍重少年时,不负云和月,这种豪迈情怀,滋养了一代一代学子,更滋养了我们的一生。及至多少年之后,我们已经泯然众人矣,但心里总有一种精神是母校所赋予的,且刻骨铭心,受用终身。
六年芳华一生情。我的邮中六年在母校110年桃李满园的历史上不足为奇,但是对于我自己而言,点点滴滴都不敢忘却。师恩、师情让我一生受用,一生铭记,一生感恩。
(吕艾芳,现供职于高邮市地税局)
回忆可忆,未来可期
2001届校友&
非要让我回头看,好吧,可我早已不记得了啊。
我早已不记得,冬日清晨的上学路上,要怎样疯狂地蹬自行车,才能保证六点五十的早读课不迟到呢?我早已不记得,怎么能嘴上念英文,眼睛却偷偷瞄那本《文化苦旅》呢?我早已不记得,为什么三楼理科班的学生,会互相把校服扔到一楼的广玉兰树上,然后笑声震云天?我早已不记得,晚自习前坐在教室里啃那块一斤半重的烤山芋,怎么就能默默地全吃下肚了?我早已不记得,在校门口遇到一起补课的同学,为什么好意思伸手抢了他的棒棒糖,还得意洋洋叼着走了?我早已不记得,阶梯教室开大会,老师说,“你们这个年纪,没有喜欢的人是不正常的”,为什么大家笑得那么癫狂?
你看,我以为我不记得,其实我全部都记得。
我记得历史书中所有人物都被我添上了一颗媒婆痣,历史老师忍了半天还是憋不住笑了;我记得英语课上有人磕磕巴巴背着课文,同桌好想要仗义相助,欲言又止急了一身的汗;我记得语文老师把书轻轻放在讲台上,一直不打开,却引经据典讲完整节课;我还记得老师办公室窗台下那一丛丛虞美人,每到春天悉数绽放,半透明的花瓣迎风轻轻摇摆。
对了,我模仿过几乎每一个老师的签名,你懂的。
我以为我忘记了来时的路,可这回忆深埋进血液里时常被拿出来阅读;我以为我们毕业了分开了走远了变老了,可谁能忘记青春年少时一同走过的路?
让时光回到十五年前吧。那时候,高邮的面条还是九毛钱一碗,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面条。那时候,高三的我们每天都在不断上课,全年无休。那时候,文科班和理科班互相无法忍受,我们文科班老是觉得,在这个诗与画、善与美的世界,他们理科学出来有什么用?不光学理科,还九个班一起学!
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我们是老校园的最后一届文科班,奇葩丛生,妙趣横生,考得最好,却也顽劣。每天欢声笑语,全然不能体会老师教着这么一群跳脱的孩子多么辛苦。可就在欢笑里,时光慢慢往前走,不知不觉毕业了,各奔东西。随着我们一起走四方的,是在母校的些许年里,慢慢滋生出来的底气,还有作为最后一届文科班,被老师们带领着往前走时,心底那份无人理解的孤勇。正是这些力量,让我们远行时敢于问自己:“为什么我不可以?”于是,从家乡小城到一二线城市或海外;从底层员工到主管或老板;从“学渣”到研究生或博士,许多人都一步步走了过来。也许谈不上异常艰辛,但一定偶有百感交集;也许忙得无暇回来,但一定牢牢心存感激。
此时此刻,十五年过去,高邮的面条已经两块五一碗,却依然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面条。老师窗前的虞美人年年盛开,如今还会有人采来做书签吗?你可知当年的学霸都已国外安闲,当年的“学渣”都已成大学老师?这世界本来就光怪陆离,有许多未知,有趣或恐惧,可这段飞扬洒脱的青春足以支撑我们能够面对一切更美好,也能接受一切不平顺。这是青春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也是母校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幸好,这一切我都还能记起。
幸好,你我的青春都顽强地留在了这里。
幸好,我们还能期待无数次和母校的相聚。
幸好,能稍稍停下脚步,认认真真说一声,“谢谢你”。
幸好,人生如此完整,有回忆可忆,有未来可期。
(吴酷婧,现从事机构业务工作)
那年岁月,百年时光
――写在母校110周年华诞之际
2004届校友&&
数数日子,又到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候了,接连半个月的阴雨和雾霾终于结束,阳光在冬日里尤显得明媚和温暖,让人莫名就想起了十多年前的少年时光――那时候的阳光和天空,仿佛永远是澄澈和透明的。细细一想,才发现离开高中母校已有11年之久了,而记载了我的青葱年华的学校,也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冬季即将迎来她的110周年华诞。
日子过起来是真的快,有些记忆又真的是那么深刻,离开校园、离开课堂这么久,高中时候的许多情景还历历在目。有时候想起那段无忧无虑的岁月,不免让人有些怅惘。
一个月前,我回了一次母校,跟新苗文学社的师弟师妹们谈文学、聊读书。母校主楼前的绿地上种植有几株银杏,主干笔直而挺拔,每年深秋,金色的落叶铺满大地,呈现出动人心魄的绚丽。从文学社的走廊上经过,恰好能看到金灿灿的枝叶,仿佛多看一眼,心中的诗情画意就会跃然于纸上。看到最新一期刊印的《新苗》,粗粗浏览后,不觉暗暗称赞――文字在年轻学生的笔下显得那么活泼和张扬,他们的笔触是真挚的、细腻的,因为年轻,所以才能这般肆无忌惮地抒发情怀、呼唤梦想。
年轻的时光真好,校园的时光真好。
当初的我也如他们一样,参加文学社仅仅缘于对文字的一种喜好,薄薄的一本杂志,上面署有自己的名字,这已是对自己莫大的肯定和鼓励,至于文学,我不曾思考过这么深邃的课题。几乎每一期杂志我都悉心收好,即将出远门读大学的前一天,我突然打开塞得满当当的行李箱,硬是挤进了几本《新苗》。我总觉得那些稚嫩的文字里藏有梦想,而梦想是该一直陪伴自己的的,毕竟万一哪天就实现了呢。
记得在某书城的新书签售会上,一个看上去十六七岁的姑娘问我,怎么样才能让理想不被繁重的学业磨灭?我给她讲了我的高中的一些故事,告诉她理想和学业并非水火不容,如果客观条件有限,就把理想暂时藏在心里,但终究不要放弃。姑娘离开后,我感慨良久,母校地处苏北小城,却能在完成课业任务和应对升学压力的同时兼顾学生的志趣和理想,这份胸怀和眼光是让人心怀敬意的。
我想起了胡适在1932赠送给北大文学院毕业生的话:“一个人应该有他的非职业玩艺儿,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重要,因为一个人成就怎样,要看他怎样利用闲暇时间,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不管从事什么工作,留出一些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工作不可能陪伴你一辈子,爱好却是可以的。母校的老师虽然没有把这句话讲给我们听过,但是他们正是用这样的理念培养我们的,时至今日,回想起当年的学习生涯,我是心怀感激的。
光阴像筛子一样把无数细节筛走了,留下的是粗大的记忆片段。记忆需要一个可以让它停留的地方,一个能够以广博的内涵和悠久的历史重温昨日影像的地方,那里不需要黄钟大吕之声,却延续着百年师表之范。
我的人生之路从母校起步,第一步走对了,心才不会慌,再走下去,步步皆是踏实。
母校陪我走过了三年时光,陪更多的人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时光,今后,她还会走过更美好更久远的时光――从昨天到今宵,再到我们目光所不能触及的未来。
(宋羽,现供职于江苏银行)
未名湖旁思甘雨
2015届校友&&
今天,北京大雪,很冷。我坐在北大的图书馆里,很温暖。望着不远处的博雅塔和未名湖,想起母校邮中110年华诞,开始在电脑上敲下一些字,很感慨。
来到北京快三个月了,褪去了一开始的各种欣喜、惶恐、无措,开始慢慢地适应起在这个校园里的学习与生活。但有时走在二教的楼梯上,会有一种莫名的恍惚感,好像还在邮中的甘雨楼里,准备走进哪个老师的办公室请教问题。但是,静静地站了一会后,又会嘲笑起自己的错觉来,接着,生出的是一种深深的怀念与感激。
每天下了晚课后,迎着新浪土豆的标志走回宿舍的时候,是心潮最起伏的时候。这时,往往会想到家乡,想到邮中。有的人会说,大学不重要,好坏只是硬卧软卧的区别罢了,但是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意识到,我进了北大,站在这样的平台上,获得这么多的资源是何其幸运;而这一切是邮中给予的。邮中的学子何其多,一百一十年间,孕育了多少优秀的儿女,而我,是多么的普通而又渺小,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邮中的美好,实实在在地接受了邮中的馈赠。
还记得,我当初刚步入甘雨园时,懵懂,无知,对未来很是迷茫。如果当时的我和北大有联系,那只是一种畅想和奢望。但是,在后来的三年中,在邮中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对北大,对未来,多了信心,多了期待。其实,在这三年中,我并没有做出什么非常人能及的努力,只是跟着老师,一步一步地、踏实并坚定地走下去。邮中于我,更像是一座象牙塔。因为,在邮中,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心无杂念,目标明确,不忘初心的感觉。邮中的老师、同学,每天都一起为同样的目标而奋斗。这是我成长道路上,一段最为单纯而美好,一段充满战斗力的宝贵体验。而这一切,都发生在邮中,那个美丽的甘雨园。
邮中,最美好的地方,在于她结合了自然与人文的双重美丽。在北大,每当看到铺满一地的银杏叶时,我便会想起邮中的满地樱花,那是不输于前者的美丽。邮中的文化底蕴,邮中的学习氛围,在这座美丽的校园里流传,孕育。邮中的老师、同学,也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成了一种邮中人特有的魅力。我带着这样的精神走出邮中,心怀感念。
何其幸运,我从邮中步入北大,母校之恩,不敢忘怀。
雪,大概是会停的,感念、感谢,却是一直存在的。
(王浩苇,现就读于北京大学)
当时只道是寻常
――谨贺母校110岁生日快乐
2015届校友&&
再过不久,就是母校110周年校庆,我作为邮中2015届毕业生中的一员,怀着深深的自豪感,向历经百年沧桑的母校表示衷心的感谢与诚挚的祝贺。
&&我身在大学校园中,忙碌之际,最怀念的便是那三年的高中时光。那时候,大家笑得随心所欲,笑得千姿百态。在母校的怀抱里,真正地做个孩子。甘雨园里,我们日复一日地埋头苦干,目标很明确,奋斗很单纯,只为着那最后的高考;却不曾料到,其实,那场考试考散了我们所有人,包括我们和母校,它的最终结果只有一个――离开。我们终于收拾行囊,踏上了更远的征程,冲向了遥远的梦想,却奔赴了新的的战场,永远地离开了那个充满人情味的乐园。
都说大学生活是最“舒服”的,它在幻想中是个无忧无虑的,可以任性挥霍青春的圣地。可是,恰恰是这些过度的“自由”,困住了你的心,使你无处可去,无路可走。甘雨园中的那些寻常小事,也变成一种奢侈,变为一些回忆,变为令人唏嘘不已的珍贵年华:当时只道是寻常。
再也没有母校那樱花飘落的小路――简单,唯美,用以真正慰藉混沌的心境,冲洗一下忙于题海的烦闷与惶恐;再没有班级里那群成天插科打诨、无所顾忌的朋友,陪你走过一段段单纯的课堂时光;再也没有不落俗套的纯粹友情,拿得起,放得下;再也没有父亲般的老师,和你促膝谈心,指明方向,指引未来;再也腾不出大段的时光,沉浸在书中,柏拉图、圣&#8226;奥古斯丁的哲学世界,张爱玲、顾城的浪漫时空……仿佛隔了一个世纪那么远,而你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学会享受孤独。学会独自一人在无数“自由”选择中,挑选一个最佳方案;学会独自在资料数据库中,寻到你所需要的那一个;学会自习所有你需要但无人教你的技术。学会,别再依赖别人。
我不禁想起北岛的那句话:“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母校就像容纳我青涩年华的水晶容器,盛满寻常的话语、寻常的步伐和寻常的日子,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她也是最后一个容我们胡闹任性的校园,以一个母亲的包容与理解,许我们一个不染纤尘的世界。在浅淡的岁月年轮中,留下的往往是曾经的那些不在意、不经意;留下,便是一生的时间。
(滕希源,现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
虽千万人,吾往矣
2015届校友&&
“立春以后的阳光像一盘新鲜出炉的柠檬饼干,脆生生,暖烘烘,清香四溢让人联想到午后慵懒的猫,生活和挂念都被年岁压榨得细微窄小的边择菜边闲聊的老人,以及像浮尘般呈现着繁多花纹的往事。即使现在是已经进入倒计时的一百天的高三。”
清楚地记得,那是三月初发表在江苏教育报上的一篇文章,彼时在春雨淅淅的大课间偷闲窜去阅览室,无意瞥见这篇二月份的约稿。写约稿的时候,埋在理科题海里,迟迟没有头绪,随手翻了书架上的《论语》,在《孟子》的篇章里目光被曾子与子襄的对话粘住了,“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现在恰巧是高考后的一百天,但这句话依然大写在我的脑海里:“虽千万人,吾往矣。”
依然记得去年的秋天,在甘雨园,带着刚进入高三的踌躇满志与信心满满,在情绪的起伏跌宕中,复习与练习不断交替。秋已深了,入冬,大约是最难熬的历程,常常听见诉苦与报怨,并不否认,但置之一笑,意识先于肢体醒来,被促狭的时钟拖着行将睡去的肉体,即将醒来的意识,匆匆吞咽的早饭,出门肆虐的寒风,还没有苏醒的晨曦。一种混沌的情绪像呵出的热气一样在还未洇开的白昼中升腾,甚至可以听见曜飨斓纳簟6膘闩拇阂庥掷戳伲招训囊庵玖τ胝蕉妨τ衷诎偃帐氖Φ谋暧锢锍迳隙シ澹泳氲∽呦蚯逍炎灾用抟峦氏碌蕉绦渥派恚废爸邢月兜奈侍庖谰刹愠霾磺睿椿砹颂谷怀磷拧⒊枞璨痪奶┤蛔匀簟!案呖肌绷礁鲎衷谑奔渖显嚼丛匠林兀丛谛牧樯喜欢锨嵊
尽管高三的艰难,不言而喻,我却更愿意认定它是一段必经之路,正如纪德所言“我为美好的事物消耗着自己的感情,它们的光芒来自于我的不断燃烧,但这是种美妙的消耗”,我想,这可谓最精当熨帖的描绘了。
也会有难熬到只缺那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时刻,总是在第一节晚自习的课间,去操场上跑步,耳畔有猎猎的风,站在看台上,仿佛着华美的袍在偃仰啸歌,看万家灯火带领漫天星光拼出个夜晚,俯身是竹林,抬头是清亮的月光。最后两个月,上第四节晚自习,下课时往往夜已深深了,少有人声,甚而可以闻见蟋蟀的O@,合欢业已开得茂盛繁欢,那是日复一日的忙碌之外的清绝气息,有这浸染着时光的气息,蹑足而来。即使睡眠缺乏,也不忘听着最喜欢的《卡农》和《南山南》入睡,被学校播放的《阴天快乐》唤醒。活动课揣着相机四处乱窜,用一帧帧影像将记忆填充饱满。
正是因为忙碌,才要让灵魂在路上。不亏待自己,将饱满的充盈情绪留到下周,箪食瓢饮都像有了温度,忙里偷闲地截一段兀自品尝。时光嵯峨,他们都是支撑你在苦不堪言时,将自己洗涤清凉的支点。叶芝写过一首诗:“奈何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梦想便不复轻盈,更看重果实而非花朵。”也许我们正在经历的高中生活的确庸常,拥塞,甚至与你的意愿背道而驰,但你的生活,由你来选择,也由你来打造。某种意义上,它是你未来的一块跳板,也是你人生不可或缺的试金石和独木桥。我们都是怀着一腔孤勇与这个陌生的世界作战的勇士,渐渐长成参天模样。
我们选择了高三,高三也选择了我们。步入大学之后,你会发现那是该怎样被好好截取珍藏的一段韶华。即使来路艰苦辛酸,拾级而上,前途光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它为青春作注脚,将我们摆渡至人生的湖面中央,风景铎唬缧烈奈朐凇吨挛颐侵战湃サ那啻骸分兴矗蹦憬赵谑种校晃牟恢担挥械彼湃ィ呕嶂匦卤桓秤枇艘庖澹缤啻阂谎咧幸彩怯美椿衬畹摹S秩缙咻滥暝凇侗晃咽乔啻旱姆啬埂匪担骸扒啻旱囊庖寰霾辉谟谡饬队愕母呷匆欢ㄐ枰饬队愕母呷炊驮觳⒔璐思右宰钌羁痰牟汀!
电影《Never
Give Up》里的教练曾如所有悉心陪伴我们的老师一样谆谆教导我们,“I
know it hurts”,我知道那很辛苦,也许你也和我一样还在与未解决的困难挣扎,也许你和我一样还在迷惘和茫然,也许你已经跌倒了很多次,但这些都不要紧。赫尔曼&#8226;黑塞如是说“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不过没关系,道路就是生活。”
虽千万人,吾往矣。摆渡过斜风冷雨,春暖在眼前。
(雍雅,现就读于同济大学)
---------- 相 关 内 容----------
暂时没有相关内容
&nbsp&nbsp&nbsp
请使用IE6.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分辩率800×600或更高&  
江苏省高邮中学 地址:高邮市文游南路26号  邮编:225600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站点内所有信息(包括文字、图片等)任何商业或非商业机构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他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邮楼盘交房最新消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