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色眼睛人种人种的饮食习惯

当前位置: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人种是[]A.黄色人种B.黑色人种C.白色人种D...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人种是&&
A.黄色人种&&&&B.黑色人种&&C.白色人种&&&&D.棕色人种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同步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人种是[]A.黄色人种B.黑色人种C.白色人种D...”主要考查你对&&非洲&&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非洲:非洲的沙漠面积约占全洲面积1/3,为沙漠面积最大的洲 ,其中,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非洲东部还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当然,除了沙漠,非洲也有郁郁葱葱的森林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非洲最大的岛是马达加斯加岛。非洲位于亚洲的西南面。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东北角习惯上以苏伊士运河为非洲和亚洲的分界。大陆东至哈丰角,南至厄加勒斯角,西至佛得角,北部至吉兰角。面积约302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2%,次于亚洲,为世界第二大洲。非洲主要地理信息:1.非洲位于亚洲的西南面。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东北角习惯上以苏伊士运河为非洲和亚洲的分界。有6亿多人,90%以上是黑种人,所以本区被称为“黑非洲”。2.赤道和南北回归线都穿过本区,非洲是世界上跨热带面积最大的洲。本区气候分布特点: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中心,南北热带草原分布,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终年高温,明显分为干湿两季。热带草原地区常常受到旱灾影响。3.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最著名的盆地刚果河盆地,有被称为地球伤痕的东非大裂谷,有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有非洲最高山乞力马扎罗山。4.非洲由于殖民主义长期占领和掠夺,使本区有许多国家成为单一商品经济,即出口矿产、木材、畜产和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初级产品,进口机械、汽车等工业制成品。这种过分依赖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的模式不利于经济长期发展,因此要努力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多样化的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水产业等其他产业。5.非洲是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本地区更是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地区。这里农牧业生产落后,农产品产量很低,加之人口增长快,因此粮食供应不足是本区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对粮食和肉类的需求大,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或在草原地区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草原退化,加剧了土地荒漠化,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非洲气候分布图:草原的野生动物:非洲最发达的国家——南非南非地处南半球,有“彩虹之国”之美誉,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陆地面积为平方公里,其东、南、西三面被印度洋和大西洋环抱,北面与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接壤。南非是非洲最大经济体和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其国内生产总值约占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南非财经、法律、通讯、能源、交通业发达,拥有完备的硬件基础设施和股票交易市场,生产量均占世界首位。深井采矿等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南非位于非洲大陆最南部,其纬度自南纬22°至35°,经度从东经17°至33°。北邻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中部环抱莱索托,使其成为最大的国中国。东、南、西三面为印度洋和大西洋所环抱,地处两大洋间的航运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其西南端的好望角航线,历来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有“西方海上生命线”之称。面积有122103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00公里,土地面积世界排名第24位。全境大部分为海拔600米以上高原。德拉肯斯山脉绵亘东南,卡斯金峰高达3660米,为全国最高点;西北部为沙漠,是卡拉哈里盆地的一部分;北部、中部和西南部为高原;沿海是窄狭平原。奥兰治河和林波波河为两大主要河流。好望角处于非洲最西南端。南非是世界五大矿产国之一。2009年的人均GDP为5824美元。矿业、制造业和农业是经济三大支柱,深矿开采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水平、地区分布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均。南非以丰富的矿物资源驰名世界,现已探明储量并开采的矿产有70余种,黄金、铂族金属、锰、钒、铬、硅铝酸盐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黄金储量占全球的60%。
发现相似题
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人种是[]A.黄色人种B.黑色人种C.白色人种D...”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2928567960127874416034168451760[转载]安静地坐下来,谈谈“汉藏人种”
  走了不少论坛,发现大部分人对于人种的认识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长期以来,西方的带有强烈种族主义色彩的传统体质人类学一直主导着人类学的研究,直到分子人类学的出现,彻底地颠覆了人类原先对于种族的认识。
分子人类学的基础是,所有的现代人都是起源于非洲智人,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非洲起源说”。与其相对的是“多地区起源说”,主要坚持的是一些中国的古人类学家。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国人长期被官方宣传为中国人起源于本土,也就是从元谋人—众长江古猿—蓝田人—北京猿人—山顶洞人一路进化而来。而在国际上,非洲起源说早已成为主流学说。现代人的非洲起源说不仅在遗传学上,而且在化石证据上比“多地区起源说”更加雄辩和具有说服力。
远古时代的古人类具有许多不同的人种,比较著名的有欧洲的尼安德特人,东南亚的爪哇人,东亚大陆的北京猿人,以及非洲的现代智人。按照非洲起源说,现代人来自于非洲智人。而其他古人种后来相继灭绝,并且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和现代人发生过混血。非洲智人大约形成于15万年前,大约10万年前,现代人开始走出非洲。第一批出非洲的人群沿着非洲海岸线北上,经过中东扩散到整个南亚次大陆,东亚大陆,东南亚,澳大利亚大陆(其中C-130曾被一些人认为是“海上移民”,是从海路迁移到东方和澳洲的)。这些人的父系直系后裔今天被称为“古亚洲人”,他们主要有两类人组成:一类是Y染色体为C-130的人群,他们被认为是“棕种人”,另一类是Y染色体为D-YAP(M174)的人群,他们被称为“小黑人”。之所以称为“小黑人”,是因为最纯的D*-M*最先被发现在印度的安达曼群岛,那里的原住民是矮小的黑人。亚洲黑人的D和非洲黑人的E亲缘关系比较接近,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父系祖先DE。从Y染色体的谱系树上看,非洲的科伊桑人是最先分化出来的,其次是俾格米人,再次是亚非黑人,棕种人,原始欧亚人。原始欧亚人有着共同的F-M89遗传标记,大约是从5万年前开始向欧亚大陆扩张,并且有前后两次浪潮,同样也是沿着海岸线前行。很多人形象得把其称为“F系大家族”(广义的欧亚人,又称中东部落)和“K系大家族”(狭义的欧亚人)。F系大家族可分为F*,G,H,I,J,K等几种。而F系下面的K系大家族又分为K*,L,M,NO,P几种,NO演化出N和O,P演化出Q和R,他们都有着共同的K-9遗传标记。当然,所有的出非洲人群无一例外的拥有M-168遗传标记。虽然以某个Y染色体对应某个现代民族非常不科学,但是为了方便起见,还是作一下归类。只是需要说明的是,现代民族都是大量混血形成的,不存在某个民族独享某个Y单倍群(或单倍型)体标记,也不存在某个民族只有单一的Y单倍群(或单倍型)标记。民族主要是个社会学概念,有一定的血缘基础但并不拘泥于血统。
A——科伊桑
B——俾格米
C——东北亚,大洋州
D——日本,西藏,东南亚
E——非洲黑人
E3b——北非,东非,南欧,中东
G——高加索-印度-中亚
I——欧洲-中东
J——中东-南欧
K——欧亚,大洋州
M——新几内亚
N——芬兰-乌拉尔
O——东亚-东南亚
Q——北亚-美洲
R1a——印欧
R1b——西欧
R1b1——中非
对于东亚地区,需要再具体说明一些主要父系基因的分布情况。
O*-M175——东亚-东南亚
O1*-M119——百越,南岛
O2a——南亚(百濮),苗瑶,东夷
O2b——日韩
O3*-M122——先羌
O3a——华,东夷
O3e-M134——汉藏
O3e1——夏
O3c——苗瑶
O3d——苗瑶
D1——西藏土著雅砻
D3——阿伊努,日本
C3*——满洲
C3c——蒙古
N——北亚,突厥王室
Q——北亚,匈奴王室
P——吐火罗
R1a——塞人(斯基泰)
以上并不表示一个民族只有一个父系遗传标记,相反大部分民族都是混血形成的,其中最严重的就是东北亚,西伯利亚,中亚的那些游牧民族,其父系谱系图简直就是五彩斑斓。我们可以知道,C,D都是古亚洲人,其遗传关系和作为“新亚洲人”的东亚欧亚人(O,K,N,Q等)相差非常遥远,远远大于东亚的欧亚人和欧洲人之间的遗传关系。下面来谈谈东亚各民族的迁徙和Y染色体构成情况。
原始欧亚人的一支NO,曾经长期生活在伊朗高原和阿富汗,后来通过印度,缅甸向东进入了云南。这时,NO分化成N和O,N向北迁徙到北亚,并且成为芬兰人的主要祖先。O则分成两支,一支向东进入两广,又分成两支,一支部分留在原地,部分沿海岸线北上,他们是百越民族。另一支南下,通过中南半岛进入马来群岛,他们就是南岛。而在云南的那一大支,则是先濮民族。他们的一部分通过华中陆续北上,形成山东的东夷和中原的三苗九黎。他们都属于古中原人种。后来北上的一支沿着横断山脉进入中国西北地区,他们就是先羌民族。其中的一支向东进入并占领了中原和华北,他们就是华夏先民。另一支则进入西南,形成了藏缅民族。日韩的一部分祖先也从中国南方进入中国东北地区,和当地的通古斯土著结合,形成秽貊,进入朝鲜半岛,并且渡海进入日本半岛,就是所谓的“弥生人”。日韩都是双起源的民族,他们的土著三韩人和纹绳人都是古亚洲人,类似于阿伊努人那样的种族。
华夏的标志性基因就是O3e1,但不是说华夏族只有O3e,部分O3*,Q,N,NO甚至少量C,D都是其原始底层。同理,百越不仅只有O1*,O2a也是其底层成分。同样,苗瑶也不仅只有O2a,也有O3d,O3c,O3b,O2*等成分。华夏族属于古西北人种和古华北人种,他们和今天的中国北方人人种一致。而所谓的古中原人种,则被赶到了南方,成为今天的南方汉族和部分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之一。华夏族后来又融合了部分东夷,并且在向南扩张过程中,以父系扩散和文化扩散的双重扩张方式同化了南方民族,形成南方汉族。
今天,南北汉族的各父系成分高度一致,都有70%以上的O,以及95%以上的新亚洲人成分。可以说,汉族的Y染色体基本上被欧亚人覆盖。相比之下,藏族则有些不一样,父系中新亚洲人的O3只有42%,而古亚洲人的D则高达一半。日本人的D3高达35%,加上8%的C,其古亚洲人成分达到43%。韩国和满族比较类似,O都在70%以上,还有少数作为底层的通古斯古亚洲人成分。满族的O比例之所以如此高,和近代以来汉族不断向它输血是分不开的。中国的蒙古族有55%的C3c,属于比较典型的黄化的棕色人种。外蒙古的蒙古族血统和中国的蒙古族不太一样(蒙古人内部很多部落都很不一致),有的有少部分的白种成分。至于维族,其血统非常杂,几乎什么都有,又什么都不占优势,印欧,西欧,阿拉伯的成分加起来只有一半。值得一提的中亚民族还有哈萨克人,他们的父系以古亚洲人为主,和其他中亚人不大一样。而东南亚人和波利尼西亚人,父系基本也是以新亚洲人的O为主。至于印第安人,他们不是单一的种族,各地相差很大,而是分属不同的种族和民族,其大规模移民史至少也有两三次。其中一小部分属于来自东亚大陆的棕种海上移民。当然,其主体属于Q人群,而且非常纯。他们和欧洲人有一个共同的父系祖先P。P产生于中亚,向西分化出作为欧洲人主体成分的R,向东分化出Q,其中一部分Q通过白令海峡的大陆桥进入美洲大陆。
以上谈的是父系,还需要说明一下母系,这很关键。相比于父系基因,母系遗传基因的种类要丰富得多。这是因为在男子和父系霸权下,作为个人,成功的男人可以占有多个女人,失败的男人甚至可能留不下后代。作为民族或部落同样如此,失败民族和部落很可能会灭族,他们的父系基因会很少保留下来甚至完全消失。而对于女人情况则不同,作为战利品和男人的附属物,女人一般不会象男人那样受到种族灭绝,而是会被胜利的异族男人所占有。在这种状况下,形成了东亚民族独特的父系母系双起源的现象。北方汉族的母系60%甚至更高比例是古亚洲人的M系,而南方汉族普遍比北方汉族要低,有些低于一半。有些人觉得南方人比北方人相对长地更接近欧洲人,就是这个道理。对于日本,大概70%是古亚洲人。韩国略低于日本。满族高达80%。蒙古族有的只有一半强。东南亚人各地不大一样,有的高一些,有的比东亚低很多。东亚人的新亚洲人主成分主要是N系下的R系下的B,F等。至于印第安人,各地差异巨大。北美部分地方有少数至多数的M系成分,有的地方欧亚成分很纯。南美普遍是M系成分较高,和东亚情况差不多。
以上说的是Y染色体和mtDNA的情况。当然,决定体质特征的还是常染色体。常染色体是一个人包括父亲家族和母亲家族的所以直系祖先的综合。只是常染色体的一个缺陷就是不稳定,容易被环境改变。
在目前世界上的几大人种中,和一般的人想象的不一样,黄种人和白种人是分化最晚的人种。黄种人和白种人的分离距今只有大约4万年或3.5万年。中国人,东南亚人,欧洲人,印度人,印第安人的祖先曾经一起在伊朗阿富汗高原上生活了很长时间。后来中国人和东南亚人的祖先南下并通过印度进入东亚,而欧洲人,印度人,印第安人的祖先则进入中亚,并此后发生了分离。印度人和欧洲人的祖先向西进入南俄草原,并且在那里发生了基因突变,渐渐形成了今天的白种人的长相。白种人肤色的白化,以及金发碧眼的形成相当晚近,距今不到一万年。而印第安人的祖先则向东进入北亚,他们的一些同伴留在北亚,成为今天的北极圈附近的居民,而他们则通过白令海峡进入并扩散到整个美洲大陆。在黄白分离以前,不存在今天意义上的黄种人和白种人,而是属于一种未分离的欧亚黄白人种。我们的90%以上的父系祖先和1/3—2/3不等的母系祖先就属于这一人种。后来这一人群进入了亚洲东部,发生了人群的取代。古亚洲男人只有少数幸存了下来,其中绝大部分进入了西藏高原,日本列岛,东南亚一些荒岛,还有寒冷的北亚,东北亚,只有少数更后来时融入了外来者的群体。而古亚洲女人则顺利得融入了新来的欧亚人。按照李辉的说法,新来的欧亚人对本地的古亚洲人实行了种族灭绝,其中内陆黄种人留下了更多的古亚洲女人,而沿海黄种人则连古亚洲女人一起灭绝。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在母系上中国南方人比中国北方人的新亚洲人成分更多。在北方汉族中间,山东人的新亚洲人成分略高,西北汉族的古亚洲成分最高。
说到这里,关于黄种人是怎样形成的,问题已经很清楚了。今天的我们,就是由这两个人种混血而成的。我们的父系祖先和小部分母系祖是来自于伊朗高原的(当然一开始是从东非出发的)欧亚黄白人。他们身材高大强壮,具有一些白种人的脸型和五官特征。而我们的大部分母系祖先是更早从非洲出发来到东亚的古亚洲人。她们身材矮小,肤色可能接近于日本的阿伊努人,或者介于安达曼人和阿伊努人之间。她们是由南亚小黑人北上后肤色白化而成的。可以说,没有这些古亚洲人的底子,就没有今天的黄种人,没有今天的东亚人,没有今天的中国人。但这两类人,无论遗传基因还是体质特征都相差非常遥远。所谓黄种人,就是这两个不同种族的杂交后裔。同样,由于今天的黄种人是两大人种混血产生的,所以也是四大人种中最晚产生的人种。很多人喜欢想象,如果今天的中国人是纯粹的来自父系的欧亚黄白人后代,那么应该长什么样?这或许是个说不清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我们会比今天更高大,更强壮,长相更具有立体感,除了金发碧眼以外,种族特征更接近于北欧的诺迪克人种。(其实,欧洲人的金发,白肤色也只有一万年的历史)某些欧亚人成分比较纯的印第安部落或许可以作为参考(不要把印第安人想象成一个样子,他们内部相差很大的。印第人只是对美洲土著的一个泛称,就如“东亚人”,“中东人”那样)。欧洲人之所以比我们更高大强壮,除了不同自然环境,饮食习惯下产生的差异以外,就先天遗传而言,就是因为他们的母系也是非常纯的欧亚人。而至于非洲人,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黑人都是非常高大强壮的。这种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美国黑人。由于早期野蛮的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来到新大陆的黑人都是身体强壮者,体弱者都在中途死去。而来到新大陆的黑人,由于繁重的奴隶体力劳动,把这些黑人训练得非常强壮,并且把这种改良过的基因遗传给后代。所以,今天的美国黑人,他们的祖先都是经历过优胜劣汰的,弱小基因都被残酷地淘汰掉,留下了强壮的基因。另外,今天的美国黑人都是混入过比例不一的白人血统。这些就是今天的美国黑人之所以高大强壮的原因。但美国黑人不代表非洲黑人,即使非洲黑人内部也是体态不一的。所以,不能笼统地说,黑人就一定比黄种人高大强壮。
对于今天的意义而言,我们知道了所谓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棕种人其实只是传统的体质人类学上的一个分类。在分子人类学中,这种划分是意义不大的。肤色,体质,相貌,这些是在史前各地不同的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形成,并遗传下来的。人类不同民族的基因大都是高度混杂的,某个基因类型和某个人种是不能完全对号入座的。而相同或相似环境下,遗传关系相对较远的人群也可能会出现“趋同进化”。所以,遗传关系和人种类型是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地来对应的。
从上我们知道,东亚人的遗传成分是非常复杂的。对于同样得是黄种人,血统却可能有很大不同。很多人把父系Y染色体标记是古亚洲人基因的,称为“老黄种人”,而把父系Y染色体标记是新亚洲人(欧亚人)的,称为“新黄种人”。95%以上的汉族都是新黄种人,其主体成分和63%的芬兰人,以及一部分俄罗斯人是近亲。而在日本,这一比例只有57%,韩国则介于中日之间,超过80%。满人的祖先来自西伯利亚,属于南通古斯人,和蒙古人一样,他们的底层基因都是C,属于棕种人,后世因被黄种人输血而黄化。这里再说明一下的是,历史上的鲜卑,契丹,女真(金)等民族都是棕种人(或以棕种血统为底层),而匈奴,突厥的底层来源是黄种人,那些白匈奴,白突厥之类的,是被黄种人同化,融合,或收编而来的。匈奴,突厥的本源都是黄种人,阿尔泰语也是来源于黄种人的语言。
相比于古代中国人,现代的中国人显然出现退化。有现代西方学者的研究,认为清以前的古代北方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高大的人种之一。明代的欧洲传教士也留下了同样的印象。当时的西班牙(葡萄牙)传教士甚至把福建广东人视为阿拉伯人那样的“棕种人”,而把其他地方的中国人(汉族)称为“白人”。由于混入了较多的棕种血统的缘故,部分日本人的肤色其实和中国人是有一点区别的。在一个近代欧美作家的小说中,甚至出现了“实际上日本人的皮肤不是黄色的,而是棕色的,真正的黄种人只有中国人”这样的描述。
在这个帖子的最后,我再想谈一下东亚的各种语言。东亚,东南亚的语言主要分为汉藏语系,南亚语系,阿尔泰语系(如果成立的话),南岛语系,孤立语等几种,现在很多人认为应该把苗瑶语族,侗台语族从汉藏语系中分离出来,成立单独的苗瑶语系,侗台语系。侗台语也可以和南岛语合并为“澳台语系”。中国内地,东南亚各民族血缘相近,但在语言上虽然语法接近,不过却缺乏同源词。出人意料的是,汉语和印欧语却有着大量相似的词汇(不管是同源还是借词)。有人统计过,汉语和英语大约有20%的同源词汇(或借词),有西方学者还做过汉英200个底层同源词汇的比较。当然,英语不能作为印欧语的代表,只是影响力最大。有些汉语底层词汇是可以和法语,德语,拉丁语以及其他印欧语等对应的。据说,上古汉语是有音节,有屈折度的,汉语的单音节化和孤立化是后来的事情。而汉语的语法,相比于周围的东亚北方语言,和印欧语非常接近。古汉语无论在词汇,语音,语法上,都受到印欧语的强烈影响,属于典型的欧亚语。汉语中的印欧语成分,主要来自于周人。周人生活在西部,长期和西域地区的古印欧人分支(属印欧语西支)接触,受其影响较大。汉语还有一部分来自于东夷的语言,有人说汉语拥有两套词汇系统,其中一套是华夏的,还有一套就是东夷的。这么说来,汉语=华语+夷语+印欧语。和汉语不同,日语,韩语属于古亚洲语。所谓古亚洲语,就是棕种人C-M130和矮黑人D-YAP的原始语言。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古亚洲语已经为数不多,使用人口比较多的只有日语,韩语,此外还有一些东北亚和西伯利亚地区的人口极少的小部落的语言。阿尔泰语源自黄种人N的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同化了欧亚大草原上的棕种人的古亚洲语,但是在这些棕种人的语言中,比如满语,蒙古语等,仍然留有不少古亚洲语的成分。藏语也一样,保留了很多矮黑土著语言的成分。但是,古亚洲语并不是指同一个语系的语言,而是第一次出非洲来到东亚的人群的语言的总称。今天的日语,韩语,以及其他一些亚洲北部原始人群的语言,他们的亲属语言大部分已经消亡了。韩语仅剩下的近亲是尼夫赫语,日语的近亲一个都不剩了,其中最有名的是古高句丽语。顺便再介绍一下,今天的西欧人的语言,并不是他们祖先克罗马农人的语言,而是外来征服者印欧人西支(雅利安人就是进入伊朗,印度的印欧人东支)的语言。6000年前,来自南俄草原的游牧部落印欧人征服了欧洲,并且在语言上同化了欧洲土著克罗马农人和中东农民后代。西欧土著克罗马农人的古欧洲语如今已经灭绝,唯一剩下的巴斯克语也不是克罗马农人的语言,而是在农业扩张时代进入欧洲的中东农民的语言。欧洲的印欧人血统主要分布在东欧,西欧以土著为主,中欧为两者混合。但是在语言上,整个欧洲几乎完全被征服者的印欧语覆盖,这和东亚很不相同。东亚大陆上的各欧亚部落后代的血缘关系比欧洲各原始人群的血缘关系更接近,但是语言上的覆盖却远远没有欧洲那么彻底。即使汉族内部,南方汉族的粤语,闽语,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都仍遗存一小部分的土著百越或苗瑶的语言底层。总之,汉语和日语,韩语是完全不同的语言,除去日语韩语的汉语借词以外,无论语法,语音,词汇,两者几乎毫无共同点。而汉语和印欧语属于亲缘语言,都是第二次出非洲人群中的第二次扩张人群的共同语言——狭义的欧亚语(闪含语属于第二次出非洲人群中的第一次扩张人群的语言,属于广义的欧亚语)。加上古汉语深受印欧语的影响,有学者提出了汉语和印欧语属于同一个超语系——汉英超语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种人吃掉了棕色人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