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台风海燕vs莫兰蒂的卫星中把台风海燕vs莫兰蒂比作巨兽,说明什么

(2016年第22号超强台风)

海马(台风名称)一般指台风海马(2016年第22号超强台风)

由于2016年第22号台风海马给菲律宾以及中国华南地区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决定把“海马“这个名字退役,由“木兰“替代。

75m/s,五级超级台风

在热带气旋莎莉嘉尚未形成之际,电脑数值预报模式已预报此系统将紧接莎莉嘉而来,可是不确定性极大,西至朝向珠江口一带,东至在吕宋以东转向。这个预报中的

微弱、海水炎热和上空反气旋加强高空辐散的优良环境下,该系统在10月14日快速整合和开始旋转,呈现

在10月14日凌晨4时半对此低压区发出

在上午9时半把该低压区升为

时,已随即对其发出烈风警报,表示一日内会加强为热带风暴。因应系统对流变得活跃,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10月15日凌晨5时把该系统升为热带低压,并给予热带气旋编号25W;日本气象厅则在上午9时25分把该热带低压正式升为

,给予国际编号1622。虽则数值预报分歧甚大,但各官方气象部门对海马的首报预测均异常进取和一致,预计海马长时间受惠于上述极佳环境,强度持续爆发增强至极高水平,并直指吕宋北部而行。

海马的强度在10月16日一如所料地稳步上扬,低层环流中心被对流云带包裹及巩固,组成中心密集云团。海马于早上6时45分进入香港天文台责任范围时,该部门已把海马评为

;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和日本气象厅亦分别在凌晨5时40分和上午9时05分把海马升为强热带风暴。日间海马急剧增强并出现“云卷风眼”,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香港天文台、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和日本气象厅接连在上午11时正、11时45分、下午2时15分和3时05分把海马升为

更在当晚10时正式把海马升为强台风,次日2时,升级为超强台风。

经过一段西北偏北路径后,海马在10月17日移至副热带高压脊南侧,并改向西北偏西移动,时速约20至25千米。极佳环境使海马迅速而显著加强之势持续,中心处打开一个眼壁平滑的“针眼”,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早上8时35分把海马升为强台风,至下午5时25分更把海马进一步升为

,香港天文台到晚上10时也作出此项升格。10月18日海马发展出“双重眼壁”现象,并快速完成其“眼壁更替周期”,内眼壁被外眼壁取代后风眼扩大,强度上升趋势停顿半日后恢复,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下午5时把海马升为超级台风。数值预报运算结果摇摆不定但分歧缩减,显示海马移入南海东北部后,受到

;官方部门也预计海马在

北部或巴林坦海峡掠过后,会在

东北部改为北移,直逼汕头、汕尾之间的广东东部沿岸。海马在当晚至19日日间达到巅峰强度,并维持快速向西或西北偏西推进,直扑吕宋。

此时各部门对海马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均评为每小时200千米或以上,仅次于同年较早前的

,当中最值得留意的是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把海马的中心风力评为每小时225千米(以10分钟平均风速计算),达到当地于2013年台风海燕后增设之超级台风分级,反而先前更猛烈的莫兰蒂则以些微之差未有升为此级别。海马在黄昏再次发展出“双重眼壁”,可是这次的眼壁更替却未能赶及在登陆前完成而失败收场,其强度稍为回落,

表示海马在晚上11时登陆菲律宾吕宋

。登陆后海马的结构遭受地形破坏,风眼变得模糊不清,反映强度下跌,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和香港天文台分别在10月20日凌晨2时25分和3时半把海马降为强台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在凌晨5时把海马降为台风。

于吕宋岛肆虐8小时后,在10月20日早上7时左右移入南海东北部,维持大致向西北或西北偏西前进,直指珠江口东面沿岸。海马亦尝试重新组织,其“云塞风眼”在中午时分重新开启为一个直径过百千米的大型风眼,中央气象台指出10月21日10时其中心位于广东省惠东县东南方大约70公里的近海海面上,就是北纬22.2度、东经115.4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4级(42米/秒)(强台风级),中心最低气压为960百帕,然而香港天文台仍在21日凌晨2时45分把海马降为台风。此时海马抵达副热带高压脊西南侧,开始采取西北偏北路线,逼近香港以东沿岸。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宣布,海马在下午12时40分于

登陆。海马的风眼在登陆后被填塞,眼壁开始崩塌,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下午2时10分把海马降为台风,2小时后更降为强热带风暴;日本气象厅亦于下午2时50分先行把海马降为强热带风暴,香港天文台至下午4时45分跟随。此外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未待把海马降至台风以下级别,便已在下午5时发出最后警报。

傍晚海马北移深入内陆,陆地摩擦导致中心密集云团崩溃,强度急速下降。中国国家气象中心、香港天文台和日本气象厅分别在晚上7时15分、45分及8时50分把海马进一步降为热带风暴,中国国家气象中心更在晚上11时20分已经把海马降为热带低压,香港天文台和日本气象厅于海马转向东北偏北之际,先后在10月22日凌晨1时45分和2时50分亦作出此项降格。最终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凌晨5时10分宣布对海马停止编号,香港天文台和日本气象厅接连在早上6时15分和8时正把海马降为低压区,此时海马的低层环流中心已无法辨认,深层对流殆尽。海马的残余云带向东北移动,于23日早上移出东海时逐渐消散。

2017年第22号台风“海马”21日在广东汕尾市海丰县鲘门镇登陆,广东省汕头、梅州、惠州、汕尾、潮州、揭阳市等地不同程度受灾。据广东省防总介绍,“海马”是有气象记录以来10月下旬以后登陆广东的最强台风,具有风力强、移速快、海浪猛及风雨范围广的特点。

广东省民政厅23日通报称,受其影响,广东全省倒塌房屋327间,严重损坏房屋2749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7.8万公顷。截至23日“海马”对广东风雨影响基本结束,各地灾情趋于稳定。截至22日16时,没有接到人员伤亡报告。

据记者对受灾地区的不完全统计,惠州市截至22日18时,全市7个县78个乡(镇)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31.56万亩,渔业养殖场受损面积6069亩;深圳市在台风影响期间,全市树木倒伏断枝930棵,户外广告牌6处受损,光明新区一处空危房发生倒塌,未发生人员伤亡事件;汕尾市截至21日17时,损坏堤防59处8160米,损坏护岸51处,损坏水闸21座,损坏水利设施179处。

据广东电网公司介绍,截至22日16时,经全力紧急抢修,受“海马”影响的212.3万电力用户已有202.7万户恢复供电,用户复电比例95.5%。,广东电网公司防风防汛响应已从II级降为Ⅲ级。

、莫兰蒂、暹芭和海马之强度比较:

一是前期强度较强,发展速度非常快。“海马”自15日8时生成后,强度一路发展,短短48个小时内就由热带风暴级加强为强台风级,并在18日20时达到顶峰强度。此外“海马”也是2016年第一个登陆菲律宾的超强台风(68米/秒,17级以上)

二是结构保持完好。原来认为台风经过菲律宾高山后强度会减弱,但实际上进入南海的台风仍然保持了良好的结构,并有可能成为1949年以来登陆粤东(广东省东部地区,包括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地区时间最晚以及10月以后登陆最强的台风。

三是台风路径比较异常。一般来说秋冬季进入南海的台风大多为西行或转向,很少在广东东部沿海地区登陆。这是受到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共同影响造成的。

四是影响范围比较广。除了台风本体将给广东中东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带来降水影响,台风北上以后会形成一个台风倒槽,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结合,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安徽、上海、江苏等9省市都将出现明显风雨。可以说这个台风给整个东南地区都带来了影响。

  • 当地发出之最高风暴信号:五号风暴信号

海马为一发展成熟的台风,并直指吕宋岛而行,

在10月18日凌晨5时发出一号风暴信号,当时海马集结在达特以东约1070千米。由于海马来势凶猛,当局在晚上11时发出二号风暴信号,当时海马移至巴勒尔以东约750千米。海马步步进逼,对吕宋构成重大威胁,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在翌晨(19日)8时和上午11时接连发出三号和四号风暴信号。午后海马加强为当地之超级台风,当局在下午2时针对卡加延省、伊莎贝拉省发出五号风暴信号,当时海马位于卡西古兰以东约300千米。是次为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在2013年台风海燕过后增设五号风暴信号以来,首次发出最高风暴信号。当地天气急速转坏,有狂风暴雨并受飓风程度旋风影响。海马在晚上11时登陆

,20日早上进入南海。风暴造成最少8死。

热带气旋莎莉嘉登陆广西并减弱后,海马移入南海并严重威胁珠江口以东一带,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10月20日早上6时接续发布台风橙色预警信号,当时海马集结在菲律宾吕宋西北部。海马高速逼近,国家气象中心在下午6时发布台风红色预警信号,当时海马移至深圳之东南约570千米。

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台风)二级应急响应,预料海马将于21日下午以台风或强台风强度在广东珠海到汕尾一带沿海登陆。

海洋预报台在10月20日下午4时发布海浪一级警报,预料广东东部沿岸海域将出现4到6米的巨浪到狂浪,对广东省惠州市和深圳市的发布风暴潮黄色预警。

受“海马”影响,广东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地出现特大暴雨的强降雨过程。监测显示,20日20时到21日19时,粤东以及惠州、深圳、东莞、梅州、河源南部出现了暴雨到大暴雨,梅州丰顺县和潮州潮安县出现特大暴雨,河源北部和韶关南部出现了中雨到大雨,全省共有2个站录得250毫米以上的特大暴雨。

、惠阳、惠东、博罗、海丰、陆丰、汕尾、惠来、东莞、

、珠海、斗门、揭西、普宁、

、广州、中山、龙门、紫金、河源、潮阳、揭东、汕头、澄海、南澳、新会、佛山、饶平、潮州进行了三停——停工,停产,停课。

在风力影响方面,广东东部海面出现了9级—12级大风、阵风13级—14级,粤东沿海市县出现了8级—11级、阵风12级—14级大风。

省气象台预计,22日,台风“海马”进入江西后强度进一步减弱,对我省影响趋于结束,我省降水明显减弱,韶关、河源、梅州中雨转阵雨,其余市县多云,有分散阵雨。23日—24日,我省多云为主,部分市县有阵雨。

省防总于21日20时将防风Ⅱ级应急响应转为防汛Ⅲ级应急响应,要求各地及时将于防御重点从防风转向防御强降雨及次生灾害。

截至10月25日9时统计,“海马”导致江苏、福建、广东3省11市51个县(市、区)189.9万人受灾,11.4万人紧急转移安置,6.2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农作物受灾面积239.5千公顷,其中绝收14.6千公顷;600余间房屋倒塌,3200余间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47.6亿元。

、惠阳、惠东、博罗、海丰、陆丰、汕尾、惠来
东莞、、珠海、斗门、揭西、普宁、
广州、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从化、增城、中山、龙门、紫金、河源、潮阳、揭东、汕头、澄海、南澳、新会、南海、佛山、饶平、潮州
丰顺、五华、龙川、和平、连平、新丰、翁源、英德、佛冈、清远、清新、四会、肇庆、三水、高要、高明、顺德、鹤山、江门、开平、台山、广宁、大埔、梅县、梅州、兴宁、平远、蕉岭
阳山、恩平、阳江、阳西

广东省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办公室在10月20日下午2时启动气象灾害(台风)二级应急响应,同时广东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启动防风Ⅱ级应急响应,当局预计海马将于21日中午到下午以台风或强台风级别在深圳到汕尾之间沿海地区登陆。

10月20日,海马进入南海北部,逐渐靠近广东东部沿海地区。

要求渔船严禁出海作业,关闭海滨、

海岛旅游景点,在沿海沿河重点地区做好人员转移撤离动员的准备。

启动全市防台风和防汛一级应急

响应,宣布10月21日停工、停业、停市、停课。这是继强台风妮妲之后,同一年内再次宣布“四停”。

宣布21日的广深城际、莞惠城际,广深港高铁、厦深高铁动车组及广九直通车全部停运,京九、漳龙、畲汕等普速

率先发布台风红色预警信号,启动防台风一级应急响应,宣布21日停工停课。

各大电脑数值预报模式均显示海马会在穿越吕宋后朝向珠江口以东沿岸,香港天文台在10月19日下午12时05分发出“特别天气提示”,指出海马将在翌晨移入南海北部,届时天文台会发出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天文台亦表示海马有可能于21日在香港100千米范围内掠过,当日天气将继先前热带气旋莎莉嘉吹袭后再次显著转坏,会有频密狂风大雨。海马在20日早上移入距离香港800千米范围,天文台在早上8时20分发出

,当时海马集结在香港之东南约780千米。天文台预料海马在日间仍与香港保持一段距离,但晚间境内风势会逐步增强,天文台会在当晚考虑发出三号信号,后于下午6时45分表示短时间内发出三号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因应海马来势汹汹,天文台在晚上8时40分发出三号强风信号,当时海马移至香港之东南约430千米。天文台随即表示在翌晨(21日)视乎海马的动向和境内风势来考虑发出八号信号,到晚上11时45分更特别指出海马对香港威胁相当大,21日凌晨香港风势迅速增强并有频密狂风大雨。

10月21日凌晨海马由强台风减弱为台风,但继续逼近香港以东沿岸,香港开始受到狂风大雨和北至西北强风影响。天文台在凌晨4时10分发出“热带气旋之特别报告”,宣布在早上6时半或之前发出八号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天文台在早上6时10分发出八号西北烈风或暴风信号,当时海马位于香港之东南偏东约250千米。是次为自1995年台风斯宝后,21年以来兼踏入21世纪之后香港天文台首次在10月发出八号信号。天文台预计海马在中午时份最接近香港,在香港以东约100千米掠过,八号信号在日间大部分时间需要维持。八号信号生效后香港风力普遍拾级而上,早上初段广泛地区刮起偏北强风,至上午较后时间多处地区已经受西北烈风影响。天文台8个参考自动气象站中,长洲在上午9时后率先上试烈风水平,至11时后流浮山和机场亦测得烈风。天文台在上午10时45分提醒,海马的西部眼壁正在靠近,境内风力仍会有所上升。

海马于中午时份登陆汕尾,并在下午1时最接近香港,在香港之东北偏东约110千米掠过。天文台在下午2时15分改发八号西南烈风或暴风信号,当时海马集结在香港之东北约120千米。天文台在半小时后表示预计海马会逐渐远离香港,境内风势稍后会逐步减弱,黄昏前后会考虑改发三号信号,再于3时45分表示下午5时至晚上7时考虑改发三号热带气旋警告信号。香港转吹西至西南风,但于风向转变后风势不升反跌,除横澜岛吹暴风外,其余地区均下降至强风水平。天文台在下午5时20分改发三号强风信号,当时海马移至香港之东北偏北约170千米,减弱为强热带风暴。天文台表示晚间风力会进一步缓和,届时会取消所有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天文台在晚上10时10分直接取消所有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当时海马位于香港之东北偏北约280千米。

海马吹袭期间,天文台8个参考自动气象站有6个测得强风、3个达到烈风程度,三号信号达标,八号信号亦只欠1站便达标。流浮山和长洲测得之最高10分钟平均风速为每小时75千米,而机场、青衣、启德及西贡最高10分钟平均风速分别为每小时71、56、50、42千米。维港方面,尖沙咀天星码头10分钟平均风速达每小时69千米,各区的风力均相当接近8月台风妮妲袭港时的风势。在多个追风热点包括西环与尖沙咀,有不少市民一再漠视天文台警告,出外追风逐浪,其中一名中年汉前晚离开将军澳住所,疑于附近石滩观浪时失足跌死。风暴共造成1死13伤,738班航班延误或取消,近300棵树木倒塌,当中铜锣湾告士打道近景隆街塌树堵塞西行多条行车线,而港铁大学站亦有塌树,导致东铁线服务延误。

在10月20日上午9时半表示半小时后悬挂热带气旋信号。气象局于上午10时悬挂一号风球,当时海马集结在澳门之东南偏东约770千米。气象局表示晚间视乎情况悬挂三号风球,后于晚上8时45分表示将在晚上11时悬挂三号风球。气象局在晚上11时正悬挂三号风球,当时海马移至澳门之东南约430千米。气象局随即表示翌晨(21日)视乎情况考虑悬挂八号风球。虽然海马在凌晨采取较为偏北路径并稍为减弱,但是海马的烈风范围较阔,气象局汲取8月

的教训,在早上6时宣布预计在早上8时半悬挂八号风球。气象局在早上8时半悬挂八号西北风球,当时海马位于澳门之东南偏东约250千米。是次为自1995年台风斯宝后,21年以来兼踏入21世纪后气象局首次在10月悬挂八号风球,亦是自2008年台风鹦鹉以来首次悬挂八号西北风球。气象局表示预计澳门风力将会增强,八号风球会维持一段时间;但市面风势不大,亦未有明显上升,而三条大桥亦只测得强风或以下的持续风速,最高一站的阵风为西湾大桥,只测得每小时76千米。随着海马在汕尾登陆,气象局在下午1时45分表示未来数小时将考虑改挂三号风球。气象局在下午3时半改挂三号风球。不过气象局网页发生故障,故当时网页显示仍然悬挂八号风球。直至下午4时许才更正,但其他资料仍然未更新。气象局随后在网页发出特别报告,表示网络发生故障,并进行抢修。气象局在晚上8时除下所有风球,当时海马集结在澳门之东北约280千米。

八号风球悬挂期间,澳门民防中心共接获14宗事故报告,主要是棚架、招牌、檐篷摇摇欲坠和塌树等,未有伤亡报告。此外海马采取偏北路径移动,并在澳门以东约180千米略过,加上吹西北风受地型屏障影响,登陆前海马的烈风范围明显收窄,澳门出现烈风的机会极低,但气象局却悬挂八号风球,结果导致八号风球悬挂期间风势不大。气象局事后解释,原预料澳门会在上午11时后风力明显加大,并预料风速会达到每小时70千米左右,但由于考虑学童上学需要,需提前进行预测及作出决定。由于海马的移动路径较预期更偏东,因此八号风球悬挂期间,风力没有预期般大。聚贤同心协会副理事长林宇滔形容,气象局在自称的“专业、科学”与人性化之间进退失据,随意搬龙门,妮妲、海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情况,气象局是有必须全面检讨及修订热带气旋行政命令,明晰台风悬挂标准。在法律没明晰的情况下,气象局以每小时平均风速来作为挂风标准不符逻辑,更离谱的是官网所公布的实时数据均为10分钟平均风速,所谓的每小时平均风速仅为内部数据,质疑为何要以无法对外提供的数据来挂风球。加上台湾、日本、香港均使用10分钟平均风速,内地则采2分钟平均,美国更使用1分钟平均,澳门绝无必要以明显较严格的每小时平均风速来决策。

由于海马为菲律宾、中国华南和华东带来极其严重的灾害,故在2017年02月21日-24日于日本横滨举行的第49届

年度会议上,决定将“海马”这个名字除名,在2018年第50届

年度会议上确定替补名为“木兰”。

由于海马在菲律宾造成超过10亿菲律宾比索的经济损失,故

于2016年10月26日将台风海马的菲律宾名称“Lawin”剔除,替补名为Leon。

八号西北烈风或暴风信号
八号西南烈风或暴风信号

21日06时继续发布台风红色预警,2017年第22号台风“海马”(强台风级)的中心21日早晨5点钟位于广东省惠东县南偏东方大约230公里的南海东北部海面上,就是北纬21.0度、东经116.2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4级(42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55百帕,七级风圈半径为320~380公里,十级风圈半径为140~160公里,十二级风圈半径为100公里。

预计,“海马”将以每小时2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北偏西方向移动,强度变化不大,将于21日下午在广东汕尾到深圳一带沿海登陆(强台风级或台风级,38~42米/秒,13~14级)。登陆后,“海马”将转向偏北方向移动,强度快速减弱,22日进入江西境内后,减弱为热带低压。

  • 1.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
  • 2. .中华网[引用日期]
  • 4. .中国气象局[引用日期]
  • 6. .搜狐[引用日期]

  编者按:15日,台风“莫兰蒂”挟风裹雨,迅猛来袭。疾风骤雨中,无数厦大人坚守责任,不眠不休,冲在防抗台风第一线,用实际行动抒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赞歌。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个个感动的瞬间,无不在传递着奉献和坚守的力量。

特别能吃苦”,成就“厦大速度”

  台风“莫兰蒂”虽已渐渐远去,但后勤人的抗台画卷依然历历在目,作为后勤中的一员,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创造了奇迹:在厦门市停水的情况下保障了三个校区近6万名师生员工的用餐;在厦门市大部分用电负荷遭遇停电的严峻情况下,保障了思明校区、海韵公寓、曾厝垵学生公寓正常供电;15日上午8:30就打通了学校的三条主干道,保障了抢险救灾车辆通行,与外协施工队、支援部队官兵、国防生、师生志愿者等用了3天就把学校主干道、学生宿舍、公教、运动场馆清理出来,保障了学校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用12天时间基本还校园一个整洁的面貌。

  在抢险救灾中,所有员工充分发挥后勤人“吃苦耐劳,不计得失,先干再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 的精神。虽然时逢中秋节,但员工们从早上5点开始奋战,在战场上的短暂午餐后又立即开始工作,身上一直湿淋淋的,分不清是汗是雨,到晚上9点多,连续16小时高强度作业。第二天早6点多又开工,第三天、第四天……为了在黄金时段扶植救活更多的树,他们争分夺秒、夜以继日进行作业。工作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受积水浸泡,有的人脚底起泡、有的大腿皮肤也磨破了;有的人因虫咬胸前皮肤大面积过敏红肿,有的人手上劳损起泡;有的人平时一顿可以吃4、5碗饭,却累得一碗饭都没吃完……但员工们没有怨言,没有计较,就想着尽快恢复校园美丽为了尽快速恢复美丽校园,我们的员工都付出了自己的洪荒之力,才有了这样的“厦大速度”。

  翔安校区有6个在建工地,9000多平方米各类工棚,近千名建筑工人和施工管理人员在临时工棚中办公和居住。莫兰蒂过后,所有工棚全部倒塌,大部分工棚从底层被掀翻,却没有一个工人受伤。校区基建办和保卫办的同志,一个工地一个工地查,一间工棚一间工棚搜,在14号晚上7点之前,所有工人从工棚中转移出来,得到了妥善安置,正是这样一种一个都不能漏掉的工作态度和一个都没有漏掉的工作结果,才使得所有建筑工人兄弟姐妹安然无恙。这是翔安校区做好做细预防措施的一个缩影。

  15号凌晨2点左右,台风即将登陆,图书馆二楼南大厅的钢化玻璃门虽然加固了木门栓和沙袋,但还是抵挡不住超强风雨的攻击,顽强抵抗一阵之后,终于粉身碎骨了。大雨就朝大厅涌过来,图书分馆女馆长、党员戴鹭涛同志,带着南强物业工工作人员不停往外扫水,他们拆掉拖把的布条,堵住第二道玻璃门缝,一直到5点多风雨变小,努力工作的结果就是,二楼中庭漂亮的地毯居然没有湿。事实证明,只要人员到位了,总是可以想出办法采取一些措施,减少一些损失。

风狂雨暴,我们比他坚强得多

  随着“莫兰蒂”台风逐渐逼近,学院密切关注学校防台风应急响应,多次召开各类人员参加的工作布置会,落实学校的工作要求。针对学院实验室间数多(近2000间)、贵重仪器设备多(4亿多),且分散在多校区多个实验楼的实际情况,实行各片区“片长”盯人盯岗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层层进行责任传导。在台风来临前,又召开“片长”工作布置会,要求按照学校工作部署,严阵以待,做好各片区、各课题组的防台抗台工作,做到守土有责。

  “莫兰蒂”登陆后,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学院实验室大楼经受着严峻考验。院长、书记亲自在学院大楼内坐镇指挥,党员同志、专业技术人员、行政人员,众志成城,分工有序,共同抗击台风。下半夜,学院党政领导们淌着一米多深的雨水不断穿梭在各个抢救点,张昌胜副院长全身湿透了、声音嘶哑了,但仍在不断地指挥抢险。关键时刻,共产党员本色得到充分展现,各个抢险点涌现出一幕幕令人动容的事迹。

  抗台救灾,回想抗击台风的三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我们的造势和实干的胜利。台风来了,我们比它来得更早,我们充分做好防台抗台的精神准备和物资准备;风狂雨暴,我们比他坚强得多,我们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势在必胜,共同抗击台风;台风走了,我们继续战斗,迅速开展灾后自救重建工作。

越是紧要关头,越要不怕苦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段时间参加“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我也常常在思考,怎样做一名合格党员。这次台风来袭,我有一个感悟,越是紧要关头,越是台风紧逼,越要不惧风雨,冲锋在前,越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越要敢于面对,勇于担当,用实际行动来诠释新时代合格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台风前夜,我主动请缨,和同事们一起通宵值守。15日凌晨,台风“莫兰蒂”正面登陆厦门,学校水电保障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法学院箱变断电、艺术学院室内变故障、变压器需抢修、高压外线被风刮断……风狂雨骤,突发状况接踵而至。越是这样,越不能心慌,越要沉着应对。今年七一讲话时,习总书记说过八个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对我来说,在台风灾情面前,“初心”就是师生的利益,就是保障学校的水电正常。

  这次“莫兰蒂”台风来袭,厦门全市大范围停水断电,在这种情况下,厦门大学供电基本正常、供水有序恢复,这小小的水电保障里承载着众多基层水电人的付出与奉献。

“家”需要我们,说明我们还有用

  我来到厦大做绿化工10几年了,大大小小的台风碰到不少,有几次台风也有树木被刮倒、拦在路上,但是这么惨烈的场面却是第一次见到。这一棵棵树苗,平时我们养护、浇水、修枝、除病虫害,看着它们一年一年在长粗、长高,真的可以说是我们的家庭成员,我们细心呵护的孩子,而此时却尽数倾覆,大大小小倒伏在路上,有的树干还压在车上,树枝、树干遍地都是,阻拦了出去的道路,那种心痛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这10几天来,我们每天都要干10几个小时,锯树、修枝、抢时间救治扶植树木、清理树尾巴、废弃物、浇水等等,说实在话,每天10几个小时高强度的体力活,真的很累,晚上躺在床上全身上下都酸痛,第二天早上6点多又要起来,但同事们都坚持下来了。虽然我们是外来打工的,但早已经把厦大当成我们的家,我们的第二故乡,家庭需要我们,说明我们还有用,所以再怎么样也要咬牙挺住,希望厦大越来越美丽。

“做”就是在艰难时刻顶在最前面

  15日凌晨1点,台风突然变向,直扑翔安,身在翔安校区的我带领学生干部再次深入宿舍,帮助学生固定门窗;凌晨3点05分,狂风大作、超强台风正面登陆翔安。我待在学生宿舍,反复叮嘱大家守住各自防台阵地。此时传来了学院会议室玻璃爆裂的消息。险情就是命令,责任就是使命,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我与几位同事和学生党员抗台突击队成员迅速赶到现场,一起找来木棍,固定门窗,抵挡强风。

  这时,风力进一步加强,室内的物品都发出哗啦啦的巨响,充斥着不安的晃动。突然,会议室吊顶急速下落,我因固定门窗来不及躲避,被一大块吊顶砸中了左肩,一阵钻心的疼痛让我不由自主地蹲了下来,但我始终不敢松开顶住门窗的手,同事和学生干部看我脸色有些白,劝我赶紧离开一线查看伤情。当时情况紧急,当务之急是迅速封闭门窗,隔离强风,不然可能会引发更危险的情况。并没有多想,我与同事们齐心协力把门窗固定好后,才进行治疗。
  整个抢险过程,虽谈不上惊心动魄,但是作为党员,我始终顶在第一个。两学一做,关键在做,“做”就是要在危急关头能挺身而出,就是要能在艰难时刻顶在最前面。

厦大的美,在于每一位厦大人身上的热血与光芒

  我们扶救树木、清理楼房、灌溉浇水、搬运物资,看到吹倒的树木一车车地被运走,满地的枯叶被清扫干净,凌乱拥挤的道路逐渐恢复了整洁,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志愿者们也一起度过了一个很不一样的中秋节。从清晨到傍晚,从西村到建南,从老师到学生,每一个人都在校园的每一处地方,奉献着一份力量。太阳从东边走到西边,汗水一次次尽头了红色的志愿服务,这是我们对厦大最深的眷恋。

  我向来不太屑于在外人面前提起厦大“最美大学”的称谓,因为我觉得一所学校厚重的涵养没必要被单纯的美景所掩盖。而现在,我才意识到,厦大的美并不只在于她的花草树木,而更在于每一位厦大人身上涌现的热血与光芒。

  一般情况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但遇到特殊情况,命名表也会做一些调整,如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伤亡而声名狼藉,成为公众知名的台风后。为了防止它与其他的台风同名,便从现行命名表中将这个名字删除,换以新名字。

  2013年11月,由我国命名的2013年第30号台风“海燕”登陆菲律宾,给当地造成重大伤亡。为此,台风委员会根据相关规定,决定将海燕除名,并要求我国提供新的名字来补缺。为此,中国气象局面向社会开展了“我给台风取名字”活动。

  台风海燕登陆前的卫星云图

  海燕所到之处,掀翻房屋,吹倒汽车。

  经公众通过各种渠道为台风提名或投票,同时,专家根据世界气象组织为台风命名的一些要求,最终选出“白鹿”、“布谷”、“斑竹”作为候选名字,并提交台风委员会审议,台风委员会最终决定让“白鹿”接替“海燕”成为新的台风名字。

  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来自西太平洋和南海。实际命名的工作则交由区内的日本气象厅(东京区域专业气象中心)负责。每当日本气象厅将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热带气旋确定为热带风暴强度时,即根据列表给予名字,并同时给予一个四位数字的编号。编号中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热带风暴在该年生成的顺序。例如2016年第14号台风,1614,就是台风编号,“莫兰蒂”就是台风名字。

  有时候,当我国监测到可能影响我国的某个热带气旋已经到了台风级别,但日本气象厅还没有命名时,我国就会先编号,然后说明名字暂缺,所以说,大家有时候会看到无名台风也不要吃惊,大多数在几个小时后日本气象厅就会命名。这也是一件稍微有些尴尬的事情,不过大气无国界,为了统一,采取这个方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最大的台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