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源于诱惑与贪婪是什么意思人之初性本善的例子,性本善。恶源于诱惑与贪婪,活着累一半是生存一半是攀比!假如生活美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恶?|道德|人类|通过_新浪娱乐_新浪网
& 综合 &&正文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恶?
  《善恶之源》[美] 保罗·布卢姆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心 理涂启智
  在我们小时候,一群小伙伴看电影,大家几乎无一例外先要搞清谁是“好人”或“坏人”,而后又都希望“好人”得到好报,“坏人”受到惩罚,这岂非“人之初、性本善”?有一个特别善妒的人遇到一位天使,天使告诉他,他可以得到任何他想得到的事物,但是他的邻居得到的将会是他的两倍。善妒者想了一会儿,然后请求天使戳瞎他一只眼睛。这个自中世纪流传下来的犹太民间传说,岂非寓言“人之初、性本恶”?如何解释人类善恶悖论,《善恶之源》将使你豁然开朗。
  该书以鲜活生动的实验表明,人类天生就有道德感,并且有些道德是天生的(比如善恶观念),而有些道德是后天习得的(比如风土人情)。不同民族国家之间道德呈现很大差异性。中国讲究尊宗敬祖,在家庭中,子女禁止直呼父母及其长辈名字,而西方国家却无这些忌讳。
  作者提出了全新的人类对他人遭遇感受产生“共情”的生理机制诠释:“镜像神经元理论”。最早发现于恒河猴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很可能存在于人类大脑中——甲发现乙在承受痛苦,甲通过镜像神经元的活动感受到乙的痛苦,所以甲想帮乙解除痛苦,这样一来,甲自己的痛苦也会随之消除。由镜像神经元驱动的“共情”会模糊人与人之间的界线,他人的痛苦会成为我们自己的痛苦,出于自利的行为也因此表现为同情和援助。
  该书通过大量实验案例判断,道德感是由外向内发展的。婴儿在自己有能力做好事和坏事之前,就已经有能力分辨他人的善行和恶行;在儿童心理发展达到某个阶段之后,道德感才开始转向自身,从此,儿童开始将自己视为道德主体,并通过内疚、羞愧和骄傲等道德情绪展现自己的道德认知。这或许为“人天生具有善恶道德评判意识与能力、而且特别在意别人的过错”寻找到生理学与心理学依据。基于此,即便是理性思考的成人,一旦面临自我行为道德评判,也极有可能模糊甚至失去标准,如同“可怕的两岁幼童”一样,尽管极具不可思议的攻击性,但其浑然不觉自身攻击对外界造成的破坏性。明乎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我们每个人都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别人指手画脚,却对自己处处网开一面。
  人性之善发源于伸张正义的天性,人性之恶来自于自私自利的本性,但愿在法制的促使下,让善良的人性遍地开花。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之初性本善辩论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