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为可长漂

罗浮山下养兰人 醉心兰香十四载
老漂几十平方米的小院里有150多个品种3000多“佳丽”
  上图:老漂的兰棚中有“佳丽”3000多。
左图:兰花淡雅,气味芳香,叶姿飘逸,四君子之一。图为青神梅。
  三千粉黛的福气曾羡煞多少男人,在罗浮山一隅博罗杨村社会福利院内有个香草居居士,也有“佳丽三千”——几十平方米的小院里,满眼碧绿,一盆盆四季常青的兰花紧挨着摆放——老漂是当地出了名的“养兰大师”。
兰花别名兰草,古代称之为兰蕙,是珍贵的观赏植物,被誉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与梅、菊、竹并称“四君子”。中国观赏和培植兰花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的二千四百年前,中国文化先师孔夫子曾说:“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足以证明中国兰花在历史文化上所占的地位。
知天命之年的老漂,黝黑刚毅的脸庞上透露出谦谦君子的独特气质。谈起兰花,他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地道门外汉变成养兰专家
走进老漂的兰花大棚,他就喜滋滋地向记者展示他的宝贝,“这是我的宝贝墨兰梅瓣,春节过后就会绽放,花开正格梅瓣,开品端正。”小记见到一盆叶片剑形的兰草已长出兰花花苞。兰棚里还挂着一个温度计,老漂解释道:“兰花对温度湿度等外部环境很讲究,不能让太阳直射。养兰的土壤要燥而不干,润而不湿。”诸如此类的养兰经验,老漂娓娓道来。
谈起与兰的结缘,老漂说,这还得益于2000年一次偶然机会,他在自己的家乡泰美发现了兰花。老漂告诉记者,他之前从没在山上看到过兰花,这一突然发现,引发了他的兴趣。自此后,他就骑着摩托车到博罗各个山林寻找兰花的影子。“当时就因为喜欢兰花的香味,好闻又好看。所以经常上山挖兰花。挖到好看的兰花后,就拿回家自己种,完全是因为兴趣。”
如何把挖来的兰花侍弄好?当时,30多岁的老漂找来各种种植兰花方面的书籍,慢慢地摸准了兰花的性情,兰花在他家小院里开始安家。2003年,学会上网后,网络就像打开的潘多拉魔盒,老漂找到了兰友圈子,和全国各地的兰友通过网络交流,也正是那时,他才知道,自己因一时兴趣而种的兰花竟然还有经济价值,于是他对养兰技术的钻研又更加深入了,开始赏兰品兰。当年,他就淘汰了以前山上采的建兰墨兰。“与网上的兰友交流后,发现那些都是普通品种。”也是那一年,他花了5000元从兰友那里买来“一品梅”(建兰其中的一品种)老株。“那是我当时能承受得起的最好品种。痴迷养兰后你就想着自己拥有、培育好品种、新品种。”老漂说这句话的神情,就像一个嗜爱首饰的女人看到蒂芬尼珠宝,眼放光彩。这株“一品梅”老株经他细心培育,后来也发了50株左右新苗,每株新苗的价格约50元,老漂赔了近半。不过他并不在意,“兰市就这样起起落落,价格并不是我们主要追求的,养兰人的性情都很淡定。”
为了见识更多的兰花品种,每逢周边地方举办兰展,老漂都会前去现场,买来自己看好的兰花品种。就这样,慢慢地14年间,老漂兰棚里的“佳丽”不断增多,到现在已有150多个品种三千多“佳丽”,他在养兰圈子里也逐渐有了名气。买兰有讲究爱兰先懂兰
养兰14年来,老漂最开心的莫过于他将墨兰大黄金在兰友圈内推广。2008年,老漂在深圳一兰展上看到大黄金梅瓣,“它集荷梅水仙于一身,这样的瓣形极为罕见。”这是一个墨兰中的极品也是他的至爱。“大黄金当时总量在30苗之内,我与朋友合伙买了8苗,差不多占这个品种总苗量的30%。”正是他慧眼识兰,慧兰赏兰,大黄金在兰友圈内得到大家认同,得以推广至500苗。
罗浮白墨也是老漂的至爱之一。“家乡情结所在,它就产自博罗县。罗浮白墨18世纪发现于罗浮山,为四大名兰之一。从花色上来说,它呈白绿色,为白色素心兰(兰的唇瓣只具有一种颜色,很名贵),也是墨兰中的上品。”如今,他拥有罗浮白墨800多盆。“养兰人梦寐以求的就是在自己手上发现新品种,我现在就希望哪天能有机缘遇到。”这是养兰上瘾的老漂最大的新年愿望。
在老漂的兰棚里,小记看到几盆细叶长的兰花,和小记儿时见到的兰花一样。“这是春兰,春兰多生长于江浙等气候寒凉地,广东的气候只能培育新苗,很少开花,但是它的花香馥郁,也是养兰人迷恋的品种。”老漂得意地拿起这盆春兰。守得兰开闻花香,2008年那年极寒天气,老漂兰棚的春兰也开出了花香,回馈这位痴心守候的知音。莳兰弄草唯有兰花香正好
“生命中,肯定会有些坎坷,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的事。对我来说,养兰可以是一种情怀寄托,能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的。莳兰人,让自己的情感投入到兰花的世界里,寻找自己的空间,可以让自己的心平淡下来。”如今,养兰已成为老漂生命的一部分。上班之余,他就会在兰花棚里侍弄兰草,修身养性。就算每天再忙再累,他都要到棚里看看兰草。“好像看了以后,心头才舒服。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必须要每天看上一眼,心里才能踏实。”说起兰花,老漂眼中透露出了爱惜。在他眼中,一株花一棵草都是有着灵性的,就像家中的一员。因而在老漂这里买兰花还有讲究,爱兰先懂兰,“我不能随便把它们卖给他人,必须是爱兰花懂兰花之人,一般都只是在网上和兰友有交流。”
“兰为王者香,芳馥清风里。从来岩穴姿,不竞繁花美”的兰花给他带来了无法比拟的快乐和闲适的生活情趣。幽香素雅端庄的兰草,也吸引了众多兰草挚友,“周末经常有各地兰友到我家,大家一起来喝喝茶,赏赏花,这是人生的一大趣事!”老漂如是说。暖暖冬日下,在遍植兰草的庭院中,他沉浸在兰的馨香之中,让人为之羡慕和感动,悠然之间,便想起“唯有兰花香正好”的诗句。相关链接养兰“春不出,夏不晒,秋不吹,冬不湿”  现如今,在市民当中也成长起了一波兰花爱好者。花市将至,针对普通市民家中难养兰花,存在着“一年看花、二年看叶、三年看枯草根”的共性,老漂开出了12字要诀妙方:春不出,夏不晒,秋不吹,冬不湿。具体而言就是春天不急于将花草拿到室外;夏天不让兰花暴晒,一般上午10点过后就应该将兰花从室外移到室内;到了秋天,就不可以放在室外让秋风劲吹,因为这时兰花孕育花蕾正要含苞而放,风一吹,花蕾间就会失去水分,影响花朵的盛放周期;冬天到了,由于植物处在半休眠状态,切忌不要多浇水,而要保持泥土干燥,否则最易烂根。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马海菊
相关阅读:页面不存在_百度搜索
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示:
请检查您访问的网址是否正确
如果您不能确认访问的网址,请浏览页面查看更多网址。
回到顶部重新发起搜索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及时。拒绝访问 | diyitui.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diyitui.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a43ad-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推荐漂流武士论文题目阅读
热门鲁滨逊漂流记论文参考资料阅读
同类论文推荐来自:四川成都
头衔:会员
& 这里公布的是笔者考证古兰是什么植物时收集到的先秦文献,录在这里供研究者参考。这个收集也是艰苦的,有时候一个月还翻不完一本书。然而,没有第一手资料,仅凭现在抄来抄去的那几则文献就断言古兰是什么,那是不负责任的态度。说话要讲证据,判案也要讲证据,不是靠谁的口大,左一个朱熹言,右一个时珍曰,却不去实际看看先秦人怎么说的,那就难免一叶障目。 1、《管子轻重甲》1见: “管子对曰:‘昔尧之五吏,五官无所食,君请立五厉之祭,祭尧之五吏,春献兰,秋敛落原。鱼以为脯,鲵以为淆;若此,则泽鱼之正,伯倍异日,则无屋粟邦布之籍,此之谓设之以祈祥,推之以礼义也,然则自足,何求于民也?’” 2、《周易》1见: 《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3、《礼记内则》1见: “凡妇,不命适私室,不敢退。妇将有事,大小必请于舅姑。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妇或赐之饮食、衣服、布帛、佩帨、茝兰,则受而献诸舅姑,舅姑受之则喜,如新受赐,若反赐之则辞,不得命,如更受赐,藏以待乏。” 4、《列子》3见: ①《汤问》:“沐浴神瀵,香如椒兰,香气经旬乃歇。”(神瀵,传说中的水名,其水香过兰椒,味过醪醴。) ②《杨朱》:“管夷吾曰: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抽,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笔。夫耳之所欲闻者音声,而不得听,谓之阏聪(堵塞了耳朵);鼻之所欲向干椒兰,而不得嗅,谓之阏颤(阏颤:堵塞了鼻孔)。口之所欲道者是非,而不得言,谓之阏智;……” ③《杨朱》:“肌肉粗厚,筋节腃急,一朝处以柔毛绨幕,荐以粱肉兰橘,心?体烦,内热生病矣。” 5、《孔子家语》4见: ①《在厄》:“夫遇与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郭店楚简·穷达以时》残简就有“动非为达也,故穷而不□□□为名也,故莫之知而不吝。□□□□□□,□□□□嗅而不芳”的记载,根据文意和所残缺字数和位置,北京大学李零教授认为这段文字与《荀子·宥座》和《韩诗外传》卷七的文句相似,“不吝”后所残缺10字,疑作“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李零教授的考证已经为学术界公认为是。出土文献《穷达以时》可以佐证《孔子家语》关于“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之字句有先秦儒家者言做根据。另,梁涛教授出版的《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所补的10个字是“芷兰生于林中,不为人莫”,连起来读作“芷兰生于林中,不为人莫嗅而不芳”,这也是《孔子家语》载“芝兰生于森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并非汉代人伪言的又一有力佐证。) ②《六本》:“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③《六本》:“今夫兰本三年,湛之以鹿醢,既成啖之,则易之匹马,非兰之本性也,所以湛者美矣。” 6、《荀子》5见: ①《宥坐》:“孔子南适楚,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孔子曰:‘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何独丘也哉?’且夫芷兰生于森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
②《王制》:“民之亲我,欢若父母;好我,芳若芝兰。” ③《议兵》:“且夫暴国之君,将谁与至哉?彼其所与至者,必其民也,而其民之亲我欢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兰,彼反顾其上,则若灼黥,若雠仇。” ④《礼论》:“故礼者养也,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第几筵所以养体也。”
⑤《大略》:“兰茞槁本,渐于蜜醴,一佩易之。正君渐于香酒,可谗而得也。君子之所渐,不可不慎也。”
7、《王度记》1见: “天子以鬯(chàng),诸侯以熏,大夫以兰芝,士以萧,庶人以艾。”(据刘向考证,《王度记》“似齐宣王时淳于髡等所说也”,但是已经亡佚。此处文字引自汉代郑玄注,唐代贾公彦疏的《周礼注疏》。另《白虎通德论·考黜》也有此记载,个别文字不同) 8、《文子·上德》3见: ①“清之为明,杯水可见眸子,浊之为害,河水不见太山,兰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浮江海不为莫乘而沉,君子行道不为莫知而愠,性之有也。” ②“倾易覆也,倚易翻也,几易助也,湿易雨也,兰芷以芳,不得见霜,蟾蜍涂兵,寿在五月之望,精泄者中易残,华非时者不可食。” ③“日月欲明,浊云盖之,河水欲清,沙土秽之,丛兰欲修,秋风败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蒙尘而欲无眯,不可得洁。” 9、《大戴礼记·曾子疾病》1见: 曾子曰:“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入鲍鱼之次,则与之化矣;是故,君子慎其所去就。” 10、《左传》6见: 《宣公三年》:“冬,郑穆公卒,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己兰,曰,余为伯鯈,余而祖也,以是为而子,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既而文公见之,与之兰而御之,辞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将不信,敢徵兰乎,公曰,诺,生穆公,……穆公有疾,曰,兰死,吾其死乎,吾所以生也,刈兰而卒。” 11、《春秋谷梁传·昭公八年》1见: “因搜狩以习用武事,礼之大者也。艾兰以为防,置旃以为辕门,以葛覆质以为槷,流旁握,御轚者不得入。” 12、《晏子·曾子将行晏子送之而赠以善言》2见: “今夫兰本,三年而成,湛之苦酒,则君子不近,庶人不佩;湛之縻醢,而贾匹马矣。非兰本美也,所湛然也。愿子之必求所湛。婴闻之,君子居必择邻,游必就士,择居所以求士,求士所以辟患也。婴闻汩常移质,习俗移性,不可不慎也。” 13、《山海经中山经》1见: “又东二十里,曰苦山。有兽焉,名曰山膏,其状如逐,赤若丹火,善詈。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其实如兰,服之不字。有草焉,员叶而无茎,赤华而不实,名曰无条,服之不瘿。”
14、《韩非子内储说下》1见: “燕人李季好远出,其妻私有通于士,季突至,士在内中,妻患之,其室妇曰:‘令公子裸而解发直出门,吾属佯不见也。’于是公子从其计,疾走出门,季曰:‘是何人也?’家室皆曰:‘无有。’季曰:‘吾见鬼乎?’妇人曰:‘然。’‘为之奈何?’曰:‘取五姓之矢浴之。’季曰:‘诺。’乃浴以矢。一曰浴以兰汤。”
15、屈原诗赋18见: 《离骚》共8见:“纫秋兰以为佩”“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步余马于兰皋”“兰芷变而不芳,荃蕙化而为茅”“结幽兰而延伫”“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
《东皇太一》1见:“蕙肴蒸兮兰藉”; 《云中君》1见:“浴兰汤兮沐芳”; 《湘君》1见:“荪桡兮兰旌”; 《湘夫人》1见:“沅有芷兮澧有兰”;
《礼魂》1见:“春兰兮秋菊”; 《悲回风》1见:“兰芷幽而独芳”; 《少司命》2见:“秋兰兮蘼芜”“秋兰兮青青”;
《少司命》1见:“绿叶兮素华(一作素枝),芳菲菲兮袭予。” 《大招》1见:“芷兰桂树,郁(一说香也,一说茂盛)弥路兮”。 另“桂棹兮兰枻”(《湘君》)“桂栋兮兰橑”(《湘夫人》)之“兰”,应该是“木兰”之省称,不在“草兰”之列。 &&& 16、“蕙”为屈原所造之字,其诗言蕙者,共13见: 《离骚》7见:“岂维纫夫蕙茞”“矫菌桂以纫蕙兮”“又树蕙之百亩”“矫菌桂以纫蕙兮”“既替余以蕙纕兮”“揽茹蕙以掩涕兮”“荃蕙化而为茅”; 《九歌》4见:“蕙肴蒸兮兰藉”“薜荔柏兮蕙绸”“擗蕙櫋兮既张”“荷衣兮蕙带”; 《九章》2见:“梼木兰以矫蕙兮”“悲回风之摇蕙兮”; 17、宋玉的诗文“兰”共10见: 《招魂》共6见:“光风转蕙,汜崇兰兮。”“兰膏明烛,华容备兮”“兰膏明烛,华镫错兮”“兰薄户树,琼木篱些”、“结撰至思,兰芳假兮。”“皋兰披径”。(《招魂》是屈原还是宋玉的作品有争论,但可以肯定都是楚国晚期作品。笔者把它列入宋玉作品统计。) 《神女赋》2见:“沐兰泽,含若芳。……& 辞而云对兮,吐芬芳其若兰。”   《高唐赋》1见:“秋兰茞蕙,江离载菁。” 《讽赋》1见:“女欲置臣,堂上太高,堂下太卑,乃更于兰房之室,止臣其中。中有鸣琴焉,臣援而鼓之,为《幽兰》、《白雪》之曲。” 18、“蕙”共4见: 《招魂》共1见:“光风转蕙,汜崇兰兮”; 《九辩》1见:“窃悲夫蕙华之曾敷兮”; 《风赋》1见:“夫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猎蕙草,离秦蘅,概新夷……此谓庶人之雌风也。” 《高唐赋》1见:秋兰茞蕙,江离载菁。 19、《黄帝内经奇病论》1见: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20、马王堆出土文献《相马经·大光破章》1见:“有月出其上,半矣而末明。上有君台,下有逢(芬)芳。旁又(有)积緛,急其帷刚。兰筋既鹜,狄筋冥爽;攸攸时动,半盖其明。周草既匿,莫见于旁;时风出本,行马以襄。” && 21、《山海经》蕙字4见: ①《西山经》:“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山番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嚣水出焉,北流注于汤水。其上多桃枝钩端,兽多犀兕熊罴,鸟多白翰赤鷩。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食之使人无子。” ②《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多棕木丹;下多菅蕙。” ③《西山经》:“中皇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蕙棠。” ④《中次五山》载:“升山,其木多糓、柞、棘,其草多茱萸、蕙、多寇脱。” 22、《郑诗》1见: “溱与洧,方灌灌兮;士与女,方秉菅(“蕑”或“葌”)兮。恂盱且乐,惟士与女,伊其相谑。” 23、孔子《猗兰操》1见。 《猗兰操》是不是孔子所作,都不影响该曲为先秦音乐的历史地位。因为有汉初杨雄的《先知卷》“琴操《猗兰》雨、野、所、处、者、老六字为韵,亦以‘老’入第五部”的文献佐证。但是《猗兰操》附记的孔子言“兰当为王者香”因缺乏先秦文献佐证,所以孔子言兰的内容论述时不列入先秦内容讨论,但“猗兰操”之“猗兰”,因为有宋玉有“为《幽兰》、《白雪》之曲”的记述,所以“猗兰”一词要列入先秦人言兰之分析。 24、《夏小正》1见:“五日翕,望乃伏。启灌蓝蓼。鸠为鹰。唐蜩鸣。初昏大火中。煮梅。蓄兰。菽糜。” 整理说明: 《左传宣公三年》植物兰出现6次,但因为是同一语段且均是同一内容,所以只算1见。 《晏子·曾子将行晏子送之而赠以善言》植物兰出现两次,但均在同一语段,也只算1见。 《孔子家语》《大戴礼记》所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因为有先秦文献相应记述参考,所以二书虽然是汉代整理的文献,笔者仍然把这些文献反映的内容归入先秦分析。 《山海经》只统计已经早期版本使用为“蘭”者一处,按“蘭”字出现的时间,此例虽然出现在《山海经》中,但因该计算在汉代,所以实际统计先秦文献时,不计算此例。其余写着“蕑”或“葌”由于难于甄别所记是不是兰这种植物,故《山海经》中可能是记述兰的文字“蕑”或“葌”也不列入先秦文献研究之内。 &&& 《黄帝内经》具体成书时间很难确定,学术界一般认为是出自战国至秦汉之间多人之手,也可能是汉代某一医家假托神农之名整理而传世,所以笔者统计时,《黄帝内经》的例子列入先秦文献考虑。
把帖子分享到:
最后编辑的是 兰石轩主人 on
12:18:42, 总计第 3 次编辑
来自:湖北随州广水
头衔:掌柜
帖子:44381
积分:45565
沙发  
来自:山东济南辖区
头衔:会员
帖子:2177
积分:2685
楼主辛苦了,
谢谢
来自:广东东莞
头衔:会员
帖子:6728
积分:6873
蓝天2011写到:楼主辛苦了,谢谢
来自:江苏常州
头衔:会员
帖子:21269
积分:21750
来自:山东济南
头衔:会员
帖子:8328
积分:12776
很费时间的考据,赞赏。 李老师在《&》说“2、言兰带状者7则:《文子》1则,马王堆出土《相马经》1则,《楚辞》4则,《猗兰操》1则。这是兰蕙和泽兰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叶片是带状。” 恕我愚笨,我在这贴你给的文献里很难看出说兰的叶片是带状。
来自:贵州毕节
头衔:会员
来自:浙江温州瑞安
头衔:掌柜
帖子:4977
积分:10367
这样学术性的探讨值得品读,先收藏起来!
来自:四川成都
头衔:会员
& 沈老师好!我把先秦古兰描述具有带状特征的分析发在下面,供各位爱好者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 古兰之叶为带状 1、《文子·上德》曰:“日月欲明,浮云盖之,丛兰欲修,秋风败之。”(文章第二节已经分析,传世本《文子》的内容不会晚于汉初的《淮南子》。) 聚生曰丛,细长曰修。《广雅》云:“修,长也。”《尔雅·释言》也云:“修,长也。”“修”作形容词时,只能够描绘细长的物体。比如词语有“修长”“茂林修竹”。就整丛植物来看,言兰“欲修”形像,言泽兰“欲修”不当。兰花之叶是经严寒和一般霜雪而不凋的多年生植物,只要温度稍有和缓,未完全发育者即可继续生长,每株兰苗一般二至三年方可长足,五至八年以后才会正常衰亡;泽兰则是初春发芽,三月成苗,当年开花,秋后枝条衰老、老叶枯萎,所剩老桩第二年再发新芽延续生命,或泽兰籽发芽当年长成新的植株。汉代无名氏的《兰若生春阳》就说:“兰若生春阳,涉冬犹盛滋。”可以看出,秦汉时期所说之兰是兰花;若是泽兰,第一不耐寒,无人收获也会残萎;若是人工种植的药材,则早已收割。因此,文子再作“欲修”之说,岂不是有违自然规律的无病呻吟。再从文子说理的角度看,要泽兰临冬欲修也和前文的“日月欲明,浮云盖之”用语极不相称,内涵极不和谐。《说文》解释说:“丛,聚也。”丛生是兰花的又一特征,以“丛”写兰非常准确,历代文人用“丛”描绘兰花者,比比皆是,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楚辞·招魂》曰:“光风转蕙,汜崇兰些。” (“汜”同“泛”,漂动之义。“崇”通“丛”,以下诸例同此。《广雅·释诂》:“崇,聚也。”)
(刘宋)刘峻《辨命论》:“颜回败其丛兰,冉耕歌其芣苡。” 《贞观政要》:“丛兰欲茂,秋风败之。” (唐)李世民《赋得花庭雾》:“兰气已熏宫,新蕊半妆丛。” (唐)贺兰进明《古意》:“崇兰生涧底,香气满幽林。”) (唐)刘禹锡《忆江南》:“丛兰裛露似沾巾,独笑亦含颦。” (唐)储光羲《蓝上茅茨期王维补阙》:“浅濑寒鱼少,丛兰秋蝶多。” (唐)韦应物《燕居即事》:“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唐)钱起《赋得丛兰曙后色,送梁侍御入京》 (唐)孙氏《闻琴》:“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唐)徐铉《奉和右省仆射西亭高卧作》:“昼漏犹怜永,丛兰未觉衰。 (唐)无名氏《礼闱阶前春草生》:“影与丛兰杂,荣将众卉连。” (唐)元稹《别李三》曰:“阶蓂附瑶砌,丛兰偶芳藿。”(元稹所写兰蕙是兰花,前面也已经阐述) (唐)刘谷和《三乡诗》:“崇兰生涧底,香气满幽林。” 唐彦谦《玉蕊》:“ 秀掩丛兰色,艳吞秾李芳。” (宋)苏籀有《赋丛兰一首》。 (明)胡应麟《猗兰操》:“泛泛崇兰,在彼空谷。”另《拟古》 :“采采丛兰花,美人隔江沚。” (明)李东阳《观画兰有感》:“春风吹香出芳林,丛兰开傍西岩阴。” (明)李肇亨《寓怀》:“崇兰处深谷,绿叶凌朝阳。” (明)李肇亨《拟古》:“采采丛兰花,美人隔江沚。”
(明)杨 慎《采兰引》:“秋风众草歇,丛兰杨其香。”
(明)朱载震《建兰》:“丛兰生幽谷,莓莓遍林薄。”
(清)郑燮《题丛兰棘刺图》诗一首。 (清)郑燮《题兰》:“水殿风濒翠幄凉,丛兰九畹飘芬芳。”
(清)张问陶《兰》:“偶检丛兰画几枝,各标神韵肯参差。”
(清)马骀《兰》:“丛兰发幽崖,托根近霄汉。” (清)堵霞《解语花·草兰》:“丛兰独巧,忽并蒂、四花连绕。” 语言现象是有认同性的,以上诗句都描述到兰花丛生的这一特征,这决不是偶然。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丛兰欲修”四字获得两点重要信息:第一,古书所言之兰是丛生的,和今之兰花一致;第二,古兰是条形细叶。兰既言“丛”,又言“修”,文子所言之兰从形态上具备的是兰花特征。 2、古人以兰修长之叶形比喻马目上的筋纹。 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文选》)曰:“整兰筋,挥劲翮,陵厉清浮,顾盼千里。” 李善注引《相马经》说:“一筋从玄中出,谓之兰筋。玄中者,目上陷如井字。兰筋竖者千里。”吕向注:“兰筋,马筋节坚者,千里足也。” 葛洪《抱朴子·安贫》:“骋兰筋以陟六万者,不争途乎蹇驴之羣。”李白《天马歌》:“嘶青云,振緑髮,兰筋权奇走灭没。” “兰筋”一词虽然被广泛使用,但是由于传世的《相马经》中,“兰筋”一词,缺乏可供解释的语言环境,因此历代注释家都回避了“兰”字的确解。 20世纪后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与传世本《相马经》区别较大的帛书《相马经》,经文献整理小组考证认为,“有可能是战国时代楚人的著作”。西北师大中文系教授赵逵夫认为:出土《相马经》内容只是《相马经》中的一篇(或曰第一章),因此定名为《相马经·大光破章》。该文的特点是韵文,用赋的形式写成;词汇上用了大量的山水花鸟的名词,用比喻的形式介绍相马的经验。植物方面的有:兰、狄(荻)、地草、竹、松、柏、重枣、杨、桐、叶、枝、实;动物方面的有:兽、马、驽、兔、狐、虫、虎、鱼、鸟、歇(乌)、羽、肉。其文有一段曰:“有月出其上,半矣而末明。上有君台,下有逢(芬)芳。旁又(有)积緛,急其帷刚。兰筋既鹜,狄筋冥爽;攸攸时动,半盖其明。周草既匿,莫见于旁;时风出本,行马以襄。”(以上内容引自赵逵夫著,巴蜀书社出版的《屈骚探幽》2004年第一版)其中“兰筋既鹜,狄筋冥爽”用植物兰和狄(荻)比喻马的目上之筋形。《相马经·大光破章》的作者将兰之筋与荻之筋对举,所言之“兰”当是与“荻”(形状象芦苇,叶为带状)一样,叶片为带状形态,且筋不分岔的植物,也只有兰荻叶片之条形才与马目上之经络相似。因此,《相马经·大光破章》中的“兰”自然只可能是指兰花了。兰和荻形态相近,但也有区别:兰因为茎短,叶片集中在一起,呈原点放射状形态,且叶片不如荻叶长阔;荻茎节长,叶片则是互生状明显的放射形态,且比兰叶长阔。但二者都与“筋”有细长且由下向上放射的共同点,因而古人用“兰筋既鹜,狄筋冥爽”描绘马目上的筋纹。这里笔者不讨论如何相马,只是借此说明古兰的特征:叶片和荻叶一样是带状。(荻和兰之叶的放射形态见附图) 3、屈原的诗句可证古兰的叶片为带状植物: ①《九歌·少司命》曰“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这个片段描写的是祭祀时舞蹈者的装扮,意思是:主宰凡人生儿育女、年轻美丽的少司命(流星神),以宽大的荷叶做成衣服,用兰蕙长长的叶片编制成腰带,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美女修己觉得少司命非常漂亮可心,但是又来去不定,忍不住问少司命“你在太空的哪瑞安身,是不是还在等待别的女人?”&&&&&
②《九歌·湘君》曰:“薜荔拍兮蕙绸。荪桡兮兰旌。”屈原这两句诗也是写神祀的装扮,意思是:披上薜荔制成的坎肩,系上蕙草做成的腰带,用菖蒲缠绕旗杆,用兰花的叶片做成旗旄。“薜荔”,藤本植物;“拍”,编织;“蕙绸”,绸通周,缠绕之义;“荪”,菖蒲;“桡”,上端弯曲的旗杆;“兰旌”,旌又叫旄,是系在旗杆顶端作为装饰的鸟兽毛。兰科植物的叶片细长而丛生,略似一束兽毛。(“薜荔”“荪桡”二句的解释引自程嘉哲《九歌新注》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另,《周礼》说“析羽为旌。”《尔雅》说“注旄首曰旌。”都可证明程嘉哲的分析是正确的。) ③《离骚》曰“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这是屈原借言兰蕙对世事的哀叹,意思是:兰花、白芷变得来没有香气,菖蒲和蕙兰也就变成了开不出香花的茅草。 从以上前两个写祭神时人们用兰蕙装扮的片段和后一个屈原的伤时感叹可以看出,屈原笔下的“兰”“蕙”是带状植物。“蕙带”:做带是用没有韧性易碎的泽兰类团状植物叶做带呢,还是用今之兰蕙叶片做带更合乎情理呢?读者自会明白;用兰花的叶片做成旗旄才有用牛尾毛做旗旄的效果,如果用泽兰叶片风景恐怕就相去甚远了。“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是屈原绝望时的愤激之词。我们抛开作者的政治方面的象征意义不说,在屈原眼中,从形态来说荃蕙二物当是和茅同类的植物。因为从思维学讲,任何类比都是要取其相似点的,不然屈原为何不说“荃蕙化而为草”“荃蕙化而为竹”“荃蕙化而为菜”呢?东汉辞赋家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就是说“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 “刍”也是草,但太宽泛了,当然不如屈原用“茅”具体、形象。荃蕙与茅都是带状植物,只是茅本身不香,也开不出香花。“蕙绸”和“兰旌”都能够证明蕙、兰是与“茅”类似的植物,根本不可能是泽兰、零陵香等叶片阔短又没有韧性的植物。另,《尚书·禹贡》:“荆州包匦菁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仲父曰:‘必不得已,楚之菁茅不贡于天子三年矣,君不如举兵为天子伐楚。’”《易》曰:“藉用白茅。奠桂酒兮椒浆。”“藉”,读jiè,垫的意思。据这些文献记载,天子以楚地的菁茅缩酒,用白茅作藉。为什么居于楚地的屈原却在《九歌?东皇太一》说“蕙肴蒸兮兰藉”呢?笔者认为:因为兰叶是开国香之花的草,又同样是带状,且和茅草一样具有韧性,更因为屈原崇尚幽兰之国香,所以在屈原看来当然兰之草比茅草更好,才有此设想或行为。但是朱熹、李时珍却要坚持说屈原是用泽兰叶或佩兰叶作藉,这不太合情理吧。何况现代医学检验新鲜的佩兰叶“能引起牛羊慢性中毒,侵害肾、肝”,古人即使不知道佩兰有此毒性,但是对佩兰气味的不舒服之感觉总会有吧,怎么会用来蒸肉垫饭! ④《离骚》曰:“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这两句诗解释历来均有争论。笔者观多家之说,以为当作如下解读,比较适合文意:矫,使曲变直。那么弄直菌桂枝条做什么呢?从后文看,是纫蕙。纫蕙为何要直木?根据编织绳索的实践,把绳头系在直木上便于绷着搓动或编织。屈原的另一处诗句可以佐证,《九章·惜颂》说“捣木兰以矫蕙兮。”其“矫蕙”就是绳头系在木兰上(也可以系在菌桂上),便于把蕙叶编织成绳或带;古人也可能是在细小的直木条上用蕙草兰叶扎上其它鲜花再弯曲做成花环。另外,“矫”也可以反训,把直木弄弯曲,这样就是以均匀的木兰条弯曲成圈,用蕙兰叶把兰花、薜荔之类的鲜花结扎在圈性木条上做成花环。王逸言“犹复矫直菌桂芬香之性”,桂为香木,芳香之性,何须蕙草矫直?再者,“以蕙矫菌桂”可以解释的话,那么“以纫蕙矫菌桂”又怎么讲?王逸之说不可从。王逸是把“矫菌桂以纫蕙”的“以”当作介词,理解为“以纫蕙矫菌桂”了,这里的“以”应该是连词,相当于“而”。“纫”,和下句的“索”都是既可作动词又可作名词的词语,区别是:制作单绳叫纫,合两股单绳制成的绳子叫索。《诗·七月》曰:“宵尔索绹。”绹为大绳(就是合股绳),是从股数的角度言绳。《大戴记·主言篇》:“十寻为索。”是从长短的角度论绳。因此,绳之长者也叫索。《玉篇》:“纫,绳缕展而续之。”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梨》:“先以麻纫缠十许匝。”麻纫,即单股的麻绳。纫放于名词之前,则作动词,就是结、联、拧之类的意思。纫蕙,可以理解为以蕙草制作为单股的绳胚或辫子。根据“纫”的理解,和纫蕙的成品为“纕”“带”可知:蕙绝不会是零陵香、泽兰一类的菊科植物。 此外,就屈原的用词,也可以看出屈原笔下的兰蕙是带状植物。其一,屈原使用动词是比较准确的,凡言兰蕙作佩戴装饰,多用“纫”,偶用“结”。例如“纫秋兰以为佩”“岂维纫夫蕙茝”“揽木根以结茝兮,矫菌桂以纫蕙兮”“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揽木根以结茝兮”。作者从来没用过“纫桂”“纫椒”“纫留夷”“纫杜衡”“纫薜荔”,这说明兰蕙当是有韧性,便于编织或者约束的植物。其二,兰蕙能够做带状饰物“蕙带”“蕙纕”“蕙绸”和“佩纕”,不管这种纕是绳辫状饰物、腰带状饰物,还是花环状饰物,但都证明蕙具有韧性,条带状,便于编织和缠绕。有的经学家解释“纕”是香囊,这是仅从音韵学角度看问题,就屈原《离骚》而言,兰蕙只与“纕”搭配:“既替余以蕙纕兮”“解佩纕以结言”。“帏”不和兰蕙搭配:“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榝又欲充其佩帏。”而且与“帏”的搭配物是颗粒物(椒、榝)或块状物(粪壤),不是兰蕙。因此可以看出“纕”与“帏”表意分明,言兰蕙或泽兰作香囊是没有根据的。再从马王堆考古出土的香囊、熏炉用料来看,也只用了高良姜、椒、茅香根、桂皮、蒿本和辛夷等香物,泽兰叶只是作药物枕头,没有作香料的,那么兰无论是花还是叶就都不会用来做香料装进香囊。再者,《礼记·内则》云:“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这种习俗只流行在未成人的男女之间,到成人以后则不佩带。(以上文字摘自吕文郁《春秋战国文化》(第1版)[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5月)根据《周礼》的记述,屈原用兰作香囊之说,纯属无根猜想。
综上所述,古兰之叶是带状,符合今兰的特点,与泽兰类菊科植物的叶片毫无共同之处。
来自:福建龙岩
头衔:会员
积分:1327
整理有功,倾心之最,
来自:山东烟台芝罘区
头衔:会员
学问之人,我最佩服。
来自:江苏扬州
头衔:会员
帖子:1144
积分:1266
先收藏,再慢慢读了。谢谢!
来自:四川雅安
头衔:会员
好东西,收藏了!谢谢楼主,辛苦了!  
来自:贵州黔南罗甸县
头衔:掌柜
帖子:4766
积分:5415
蓝天2011写到:楼主辛苦了, 谢谢
来自:山东济南
头衔:会员
帖子:8328
积分:12776
兰石轩主人写到:&
沈老师好!我把先秦古兰描述具有带状特征的分析发在下面,供各位爱好者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 古兰之叶为带状
1、《文子·上德》曰:“日月欲明,浮云盖之,丛兰欲修,秋风败之。”(文章第二节已经分析,传世本《文子》的内容不会晚于汉初的《淮南子》。)
谢谢李老师指教! & 此句中的“欲”后面应该跟进动词而不是形容词,比如“明”,意为“放射出光芒”。与此对仗的“丛兰欲修”的“修”应当也是动词,有的文献写作“丛兰欲秀”,作“开花”解。 此例证明兰叶为带状的理由不充分。 “兰筋”一例也证据不足,其他几例说服力则较强。
来自:贵州毕节
头衔:会员
最后编辑的是 杂草乐园 on
13:06:02, 总计第 3 次编辑
中国兰花交易网兰友社区为您提供兰花种植,国兰文化等一体化兰人兰事休闲生活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漂亮的石斛兰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