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小比较薄中间孔大的是什么一枚铜钱厚薄 不一样

您好!请!
华夏收藏APP天天拍卖,就等你捡漏
其他 & 正文
铜钱小史――乾坤一体 行藏四方
13:52:10 浏览0次/0评论
 铜钱是我国流通时间最长、对古代社会经济影响最大的一种货币。从秦始皇到清朝末年,大约流通了二千一百多年,这在世界货币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铜钱是在早期铜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战国末期,各国生产发展迅猛,贸易往来频繁,货币的使用范围和数量也愈来愈大。
但另一方面,各国的货币制度却极不统一,给商品交换带来极大的不便。秦始皇兼并六国后,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的需要,推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从而正式开启了铜钱的辉煌历史。 
 铜钱外方而内圆,是东方货币的典型代表,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蕴涵有君临万方、皇权至上的象征意味,从中亦可窥见古代的货币拜物教思想。正如西晋鲁褒《钱神论》中所云:&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铜钱上都铸有铭文,早期铭文一般为重量,后期铭文一般为年号。币材一般为铜、锡、铅合金,主要是铜,所以叫做铜钱。铜钱的重量即其价值。
  两千多年来,铜钱的形制和流通随着朝代的更迭和工艺的进步而变换发展,种类繁多,样式各别。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秦国在战国末期秦惠文王时,就在本国境内统一了币制,推行&秦半两&圜钱。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于公元前210年颁布了货币改革令,&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在全国实行统一的币制。当时规定黄金为上币,用于大额支会和赏赐;半两铜钱为下币,用于日常买卖流通。对于以前六国的杂乱货币,一律禁用。由于黄金使用范围较狭,实际上是半两钱在流通中起主要作用。秦始皇的币制改革,统一了钱币的形制,明确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从而结束了战国币制紊乱的局面。
  半两钱,有秦半两和汉半两二种。
  秦半两,是秦朝铸造的,流通的年代如果从秦惠文王算起到汉朝初年,大约有一百三十多年。秦半两造型古朴,开始为圆孔圆形无轮郭,后改为外圆内方无轮郭,币面有小篆体&半两&二字,其重半两。
  汉半两,是西汉初期铸造的。西汉继承秦的币制,但认为秦半两太重,改铸较轻的半两钱,并允许民间私铸,即为汉半两。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共行使了七十余年。
  汉半两形制与秦半两基本相同,但重量不断减轻,名为半两,实则远远不足。有的小钱孔大体薄,形似榆荚,又叫&荚钱&,如此减重贬值,造成了汉初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更兼其发行制度与流通制度均不稳定,民间私铸开了又禁,禁了又开,各地豪强富商借机大发横财。大夫邓通因铸钱而富甲天下,拟于王侯。吴王刘濞招聚亡命之徒采铜铸钱,富埒天子,后来终于叛乱。汉武帝时采纳桑弘羊的主张,将盐铁及铸钱大权收归官营,才结束了这种不稳定的状态,并为往后数千年造币权集中于中央政府奠定了基础。五铢钱亦是以重量为钱名的铜钱,每枚重五铢。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共通行了七百三十九年。
  五铢钱比之半两钱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大小轻重适度,携带或计数都较为方便,适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价格水平,所以历经多次改朝换代还能持续延用不衰;二是形制铸造更为先进,边缘加轮郭,不易磨损;三是确立了铸币权集中于中央朝廷的制度。
  五铢钱流通期间,也曾有短暂的废止,如新莽时期。王莽是个狂热的货币改革者,短短八年间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废除五铢钱,实行了各种各样的复古式货币。单在第三次所谓的&宝货制&中便一气推出了28种货币,计算烦琐,十分不便,因此人民仍偷偷使用五铢钱。不过王莽推出的货币工艺水平都很高,其中的&金错刀&更堪称艺术珍品。虽然如此,但钱币终究以实用为主,故王莽的新币制度犹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通宝钱以通宝为钱名,改变了过去以重量为钱名的旧制,而以帝王年号为主要标志,从而取代了五铢钱。
  通宝的含义即通行的宝货,一方面掩盖了过去钱名币重与实际币重往往不符的矛盾,一方面也表明钱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大大加强,交换中不必过于强调其重量,就可以成为社会公认的媒介物。通宝钱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开始铸造发行,到清朝末年,共流通了一千二百九十年,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经济影响至深。
  最早的通宝钱即唐高祖铸造的开元通宝,取开国纪元之意。形制依旧延续了传统的内圆外方,内外边缘皆有轮郭。每枚直径约2.4厘米,重2.4铢,十枚重1两,后人嫌2.4铢计算不便,遂将&钱&引申为一个新的单位,每枚铜钱重为一钱,十钱等于一两,开创了两以下十进制的衡法。后来各朝铸钱,大小轻重都以开元通宝为标准,&钱&这一重量单位就沿用到现代。
  通宝钱上的铭文,历代都极为重视。自唐高祖开元通宝之后,以唐高宗乾封泉宝为始,直至清末,各朝皇帝大都把自己的年号铸在钱币上,作为他至高无上统治权力的象征,所以也叫&年号钱&。如两宋三百二十年间,共铸45种年号钱。
  此外,铭文的书法也极为讲究。五铢钱多为篆书,通宝钱在唐代多为隶书,五代十国的南唐开始采用真书,两宋时则真、草、行、隶、篆并用,并且出现了&对钱&。所谓对钱,就是同一种年号钱,而采用两种或多种书体铸造铭文,或篆、真,或行、隶,相配成对,而钱的铜质、大小、轻重、厚薄以至穿孔、轮郭的广狭、制作风格都完全相同。许多铭文都出自名家手笔,如唐初开元通宝即为欧阳询所书的&八分体&隶书,浑厚工整;宋初淳化元宝有宋太宗亲自书写的真、行、草三种书体,是为御笔钱;元v通宝则有司马光、苏东坡写的;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多为宋徽宗所写,铁画银钩,号称瘦金体。制钱是明清两代所铸造的钱币,仍属通宝钱体系。明朝规定,本朝所铸造的钱币为&制钱&,前朝的钱币则统称为&旧钱&。制钱仍为方孔圆形,也仍以皇帝年号为钱名,可与旧钱兼行,但在兑换比价方面有差别。如明嘉靖时规定,嘉靖制钱七文可兑白银一分,而前朝旧钱则需三十文。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即位前七年,于应天(今江苏南京)设宝源局,铸大中通宝钱,与历代旧钱兼行。洪武元年(1368)在各行省设宝泉局,与宝源局并铸&洪武通宝&钱,严禁私铸。以后各代也多铸钱。
  洪武通宝钱分当十、当五、当三、当二、当一共五等。&当十&钱重一两,&当五&钱重五钱,余递减。洪武四年改铸大中通宝和洪武通宝为小钱,重一钱,制钱形状亦为圆形方孔。小平钱背面孔右有&一钱&两字;当十钱背面除&一两&两字外,孔上还有一&十&字,表示&当十&之意。各行省所铸钱,背面还镌有重量和局名。
  由于铜产量减少和受白银流通的影响,明代铸钱多于元代,但不及宋朝。洪武二十六年,北平、江西、陕西、广东、四川、山东、山西、河南、浙江、广西等十行省共设铸炉三百二十五座,年可铸钱十八万九千余贯,约及北宋铸钱的百分之三。明初以铜产地江西、陕西、山西三省铸钱较多,仅江西即有铸炉一百一十五座,铸钱数占十行省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余各省只是强迫民间毁坏铜器缴给官府充作铸钱原料。
  洪武以后,永乐九年(1411)铸永乐钱,宣德九年(1434)铸宣德钱,弘治十六年(1503)后铸弘治钱。当时朝廷滥发宝钞以搜刮民财,并不重视铸钱,铸钱数量不多且多积储不用。官钱不行,导致私铸私贩猖獗。市用新钱多苏、松、常、镇、杭州、临清人私铸。伪钱滥恶不堪。京师流行的一种伪钱,字迹莫辨,触手可碎;有的不用铜而用铅铁,不以铸而以剪裁。每三百文仅值银一钱,致使物价腾涌。嘉靖六年(1527)大规模铸嘉靖钱,且补铸累朝未铸者,三十二年补铸洪武至正德九号钱,每号百万锭,并铸嘉靖钱千万锭,一锭五千文。以后,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均铸有本朝年号钱。时铜价上涨,钱中混入大量铅沙。天启、崇祯新钱,含铜只二三成,质脆薄,落地即碎,民间
  拒绝使用。清入关前已开始铸造制钱,名&天命通宝&。顺治元年(1644)定都北京,正式设置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铸造&顺治通宝&钱。同年颁布钱式,命令各省、镇开局鼓铸。此后,京省各钱局铸额卯数、钱文重量、用料规定时有改变,铸局设置的地点和数量也有变更。但终清之世一直是代有鼓铸。
  清代制钱基本形制仍为圆形方孔。钱文正面铸有&某朝通宝&字样(咸丰以后因铸当十、当百大钱,有改铸&某朝重宝&、&某朝元宝&)。制钱背面一般铸有钱局简称,文字为汉字或满汉文并用。雍正以后,以背面铸两个满文字为通例。
  制钱成分一般以铜六铅四的比例配铸。但配铸比率往往受原料短缺或价格波动等影响而有变动。&顺治通宝&规定七成红铜三成白铅,康熙朝按铜六铅四配铸,雍正朝改为铜铅各半;乾隆五年(1740)以后又加入百分之二左右的锡,铸成青钱。其重量也常有变动。雍正十一年(1733)以前,清廷把控制制钱重量作为稳定银一钱千的官定比价的主要调节手段,每枚制钱的重量规定在一钱至一钱四分之间变动。雍正十一年以后,限定以一钱二分为铸钱的标准重量。嘉庆()以后,尤其是咸丰()开铸大钱后,钱制混乱,制钱的重量也不断减轻。
  制钱以文为单位,法定一千文为一串,合银一两。但在实际流通中,银钱比价波动频繁。在清代不完整的银钱平行制度下,制钱名义上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但实际上其职能受到各种限制。一般大额、远途交易往往用银,小额、近程交易用钱。乾隆以前币制相对稳定时,制钱基本上具备作为货币应有的价值尺度、流通、储藏、支付手段的职能。嘉庆朝以后,随着币制的紊乱,钱文减重,用料粗劣,制钱的名义值与实际值差距扩大,逐渐丧失了金属足值货币的性质;其储藏手段职能也随之减弱。鸦片战争以后,制钱制度日益崩溃,至清末机制铜元出现,制钱遂最终被逐出流通领域,不复行使。
更多相关资讯
华夏收藏网声明:
此消息系转载自华夏收藏网合作媒体,华夏收藏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华夏收藏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 联系电话:5 邮箱:
发表评论 如果没有账号,可以先免费
请您注意: 如果还没有注册,请先免费注册为华夏收藏网的会员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华夏收藏网以及交流评论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华夏收藏网发表的作品,其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中国领先收藏品交易平台
14年收藏行业专营
200万用户口碑信任
行家云集帮你鉴定估价
7天无理由退货,购物无忧答案长度必须超过10个字,请勿发布无效或违法言论。
(共1个回答)
燕翅鲍肚参原料知识
燕窝、鱼翅、鲍鱼、鱼肚、海参是最为高档的烹调原料。这些原料价格昂贵,做成的菜肴价格不菲.饭店以供应这些原料做成的菜肴来提升档次
小吃花样多,大菜还是去长平路精致。请客的话,这里是上选。环境不错,场面好,不会丢面子,预算好控制。推荐
在金城坊街,门脸并不太大,但进去别有洞天,都是一个一个的包间,跟迷宫似的。服务很周到,毕竟价格在这里。点菜很简单,只需要每人点个主菜,其他的餐厅会配好。但是主菜
和家人一起去了这家店,点了一份血燕,配菜最好吃应该就是这个牛膝骨了,味道很好的,很好吃,有机会还会来的,环境也还可以。
350左右,里面其他东西可以随便吃
我的印象一般的是从二百多到五百多一份,其他菜都是免费的,中山东路的那家免费配菜是大盘(鸡翅翅和三文鱼要收费),其他的祥记免费配菜基本是小蝶菜。
搬迁到火星去
聊城开发区到燕翅宫坐345路车到柳泉花园站下车或者坐6路车到市人大站下车路口北走200 米,或坐18路换乘1路、17路、4路,都可以。
全部是贵价菜,无胆固醇,骨胶厡蛋白质丰富。我请你食,还是你请我食,请美国总统食饭都没有这几款菜呢。
鲍汁花菇扣裙边:是山瑞裙边或水鱼裙边?
鲍汁花菇扣海螺:
大家还关注
(C)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花钱铜钱古币真品】_花钱铜钱古币真品价格_价格表 - 淘宝网
淘宝全球购为您提供最新最全面的包括美国、日本、澳洲等海外花钱铜钱古币真品代购,花钱铜钱古币真品洋货直邮,花钱铜钱古币真品海外品牌等全球购商品
您是不是想找:铜钱小史——乾坤一体 行藏四方
来源:凤凰网
   铜钱是我国流通时间最长、对古代社会经济影响最大的一种货币。从秦始皇到清朝末年,大约流通了二千一百多年,这在世界货币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铜钱是在早期铜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战国末期,各国生产发展迅猛,贸易往来频繁,货币的使用范围和数量也愈来愈大。
但另一方面,各国的货币制度却极不统一,给商品交换带来极大的不便。秦始皇兼并六国后,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的需要,推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从而正式开启了铜钱的辉煌历史。
  铜钱外方而内圆,是东方货币的典型代表,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蕴涵有君临万方、皇权至上的象征意味,从中亦可窥见古代的货币拜物教思想。正如西晋鲁褒《钱神论》中所云:“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铜钱上都铸有铭文,早期铭文一般为重量,后期铭文一般为年号。币材一般为铜、锡、铅合金,主要是铜,所以叫做铜钱。铜钱的重量即其价值。
  两千多年来,铜钱的形制和流通随着朝代的更迭和工艺的进步而变换发展,种类繁多,样式各别。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秦国在战国末期秦惠文王时,就在本国境内统一了币制,推行“秦半两”圜钱。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于公元前210年颁布了货币改革令,“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在全国实行统一的币制。当时规定黄金为上币,用于大额支会和赏赐;半两铜钱为下币,用于日常买卖流通。对于以前六国的杂乱货币,一律禁用。由于黄金使用范围较狭,实际上是半两钱在流通中起主要作用。秦始皇的币制改革,统一了钱币的形制,明确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从而结束了战国币制紊乱的局面。
  半两钱,有秦半两和汉半两二种。
  秦半两,是秦朝铸造的,流通的年代如果从秦惠文王算起到汉朝初年,大约有一百三十多年。秦半两造型古朴,开始为圆孔圆形无轮郭,后改为外圆内方无轮郭,币面有小篆体“半两”二字,其重半两。
  汉半两,是西汉初期铸造的。西汉继承秦的币制,但认为秦半两太重,改铸较轻的半两钱,并允许民间私铸,即为汉半两。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共行使了七十余年。
  汉半两形制与秦半两基本相同,但重量不断减轻,名为半两,实则远远不足。有的小钱孔大体薄,形似榆荚,又叫“荚钱”,如此减重贬值,造成了汉初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更兼其发行制度与流通制度均不稳定,民间私铸开了又禁,禁了又开,各地豪强富商借机大发横财。大夫邓通因铸钱而富甲天下,拟于王侯。吴王刘濞招聚亡命之徒采铜铸钱,富埒天子,后来终于叛乱。汉武帝时采纳桑弘羊的主张,将盐铁及铸钱大权收归官营,才结束了这种不稳定的状态,并为往后数千年造币权集中于中央政府奠定了基础。五铢钱亦是以重量为钱名的铜钱,每枚重五铢。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共通行了七百三十九年。
  五铢钱比之半两钱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大小轻重适度,携带或计数都较为方便,适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价格水平,所以历经多次改朝换代还能持续延用不衰;二是形制铸造更为先进,边缘加轮郭,不易磨损;三是确立了铸币权集中于中央朝廷的制度。
  五铢钱流通期间,也曾有短暂的废止,如新莽时期。王莽是个狂热的货币改革者,短短八年间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废除五铢钱,实行了各种各样的复古式货币。单在第三次所谓的“宝货制”中便一气推出了28种货币,计算烦琐,十分不便,因此人民仍偷偷使用五铢钱。不过王莽推出的货币工艺水平都很高,其中的“金错刀”更堪称艺术珍品。虽然如此,但钱币终究以实用为主,故王莽的新币制度犹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通宝钱以通宝为钱名,改变了过去以重量为钱名的旧制,而以帝王年号为主要标志,从而取代了五铢钱。
  通宝的含义即通行的宝货,一方面掩盖了过去钱名币重与实际币重往往不符的矛盾,一方面也表明钱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大大加强,交换中不必过于强调其重量,就可以成为社会公认的媒介物。通宝钱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开始铸造发行,到清朝末年,共流通了一千二百九十年,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经济影响至深。
  最早的通宝钱即唐高祖铸造的开元通宝,取开国纪元之意。形制依旧延续了传统的内圆外方,内外边缘皆有轮郭。每枚直径约2.4厘米,重2.4铢,十枚重1两,后人嫌2.4铢计算不便,遂将“钱”引申为一个新的单位,每枚铜钱重为一钱,十钱等于一两,开创了两以下十进制的衡法。后来各朝铸钱,大小轻重都以开元通宝为标准,“钱”这一重量单位就沿用到现代。
  通宝钱上的铭文,历代都极为重视。自唐高祖开元通宝之后,以唐高宗乾封泉宝为始,直至清末,各朝皇帝大都把自己的年号铸在钱币上,作为他至高无上统治权力的象征,所以也叫“年号钱”。如两宋三百二十年间,共铸45种年号钱。
  此外,铭文的书法也极为讲究。五铢钱多为篆书,通宝钱在唐代多为隶书,五代十国的南唐开始采用真书,两宋时则真、草、行、隶、篆并用,并且出现了“对钱”。所谓对钱,就是同一种年号钱,而采用两种或多种书体铸造铭文,或篆、真,或行、隶,相配成对,而钱的铜质、大小、轻重、厚薄以至穿孔、轮郭的广狭、制作风格都完全相同。许多铭文都出自名家手笔,如唐初开元通宝即为欧阳询所书的“八分体”隶书,浑厚工整;宋初淳化元宝有宋太宗亲自书写的真、行、草三种书体,是为御笔钱;元祐通宝则有司马光、苏东坡写的;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多为宋徽宗所写,铁画银钩,号称瘦金体。制钱是明清两代所铸造的钱币,仍属通宝钱体系。明朝规定,本朝所铸造的钱币为“制钱”,前朝的钱币则统称为“旧钱”。制钱仍为方孔圆形,也仍以皇帝年号为钱名,可与旧钱兼行,但在兑换比价方面有差别。如明嘉靖时规定,嘉靖制钱七文可兑白银一分,而前朝旧钱则需三十文。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即位前七年,于应天(今江苏南京)设宝源局,铸大中通宝钱,与历代旧钱兼行。洪武元年(1368)在各行省设宝泉局,与宝源局并铸“洪武通宝”钱,严禁私铸。以后各代也多铸钱。
  洪武通宝钱分当十、当五、当三、当二、当一共五等。“当十”钱重一两,“当五”钱重五钱,余递减。洪武四年改铸大中通宝和洪武通宝为小钱,重一钱,制钱形状亦为圆形方孔。小平钱背面孔右有“一钱”两字;当十钱背面除“一两”两字外,孔上还有一“十”字,表示“当十”之意。各行省所铸钱,背面还镌有重量和局名。
  由于铜产量减少和受白银流通的影响,明代铸钱多于元代,但不及宋朝。洪武二十六年,北平、江西、陕西、广东、四川、山东、山西、河南、浙江、广西等十行省共设铸炉三百二十五座,年可铸钱十八万九千余贯,约及北宋铸钱的百分之三。明初以铜产地江西、陕西、山西三省铸钱较多,仅江西即有铸炉一百一十五座,铸钱数占十行省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余各省只是强迫民间毁坏铜器缴给官府充作铸钱原料。
  洪武以后,永乐九年(1411)铸永乐钱,宣德九年(1434)铸宣德钱,弘治十六年(1503)后铸弘治钱。当时朝廷滥发宝钞以搜刮民财,并不重视铸钱,铸钱数量不多且多积储不用。官钱不行,导致私铸私贩猖獗。市用新钱多苏、松、常、镇、杭州、临清人私铸。伪钱滥恶不堪。京师流行的一种伪钱,字迹莫辨,触手可碎;有的不用铜而用铅铁,不以铸而以剪裁。每三百文仅值银一钱,致使物价腾涌。嘉靖六年(1527)大规模铸嘉靖钱,且补铸累朝未铸者,三十二年补铸洪武至正德九号钱,每号百万锭,并铸嘉靖钱千万锭,一锭五千文。以后,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均铸有本朝年号钱。时铜价上涨,钱中混入大量铅沙。天启、崇祯新钱,含铜只二三成,质脆薄,落地即碎,民间
  拒绝使用。清入关前已开始铸造制钱,名“天命通宝”。顺治元年(1644)定都北京,正式设置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铸造“顺治通宝”钱。同年颁布钱式,命令各省、镇开局鼓铸。此后,京省各钱局铸额卯数、钱文重量、用料规定时有改变,铸局设置的地点和数量也有变更。但终清之世一直是代有鼓铸。
  清代制钱基本形制仍为圆形方孔。钱文正面铸有“某朝通宝”字样(咸丰以后因铸当十、当百大钱,有改铸“某朝重宝”、“某朝元宝”)。制钱背面一般铸有钱局简称,文字为汉字或满汉文并用。雍正以后,以背面铸两个满文字为通例。
  制钱成分一般以铜六铅四的比例配铸。但配铸比率往往受原料短缺或价格波动等影响而有变动。“顺治通宝”规定七成红铜三成白铅,康熙朝按铜六铅四配铸,雍正朝改为铜铅各半;乾隆五年(1740)以后又加入百分之二左右的锡,铸成青钱。其重量也常有变动。雍正十一年(1733)以前,清廷把控制制钱重量作为稳定银一钱千的官定比价的主要调节手段,每枚制钱的重量规定在一钱至一钱四分之间变动。雍正十一年以后,限定以一钱二分为铸钱的标准重量。嘉庆()以后,尤其是咸丰()开铸大钱后,钱制混乱,制钱的重量也不断减轻。
  制钱以文为单位,法定一千文为一串,合银一两。但在实际流通中,银钱比价波动频繁。在清代不完整的银钱平行制度下,制钱名义上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但实际上其职能受到各种限制。一般大额、远途交易往往用银,小额、近程交易用钱。乾隆以前币制相对稳定时,制钱基本上具备作为货币应有的价值尺度、流通、储藏、支付手段的职能。嘉庆朝以后,随着币制的紊乱,钱文减重,用料粗劣,制钱的名义值与实际值差距扩大,逐渐丧失了金属足值货币的性质;其储藏手段职能也随之减弱。鸦片战争以后,制钱制度日益崩溃,至清末机制铜元出现,制钱遂最终被逐出流通领域,不复行使。
08-07-14 08:49·
08-06-03 22:17·
08-06-02 09:14·
08-02-27 17:09·
07-12-24 16:42·
07-11-21 07:56·
07-10-22 11:01·
07-10-15 07:03·
07-10-12 09:32·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火炬新动态 胡锦涛访日 山东火车事故 奥运安全 辱华事件
大米涨价 楼盘降价 手足口病 罕见日食
缅甸风暴 失业率
肥田喜事 火影忍者 我的团长我的团
林心如专辑
我的青春谁做主
潜伏 黑执事 新进职员 咖啡王子1号店 纸醉金迷
我的帅管家
周润发电影全集 郭德纲经典相声
热点标签:
相 关 说 吧
说 吧 排 行
上证指数(77445)
李宇春吧(104510)
茶 余 饭 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煤气灶开孔大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