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无羽毛难飞乱飞是什么人

皮肤过敏让人心烦意乱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_九月热点
过敏,有机体对某些药物或外界刺激的感受性不正常地增高的现象,药物过敏。过敏简单地说就是对某种物质过度敏感。当你吃下、摸到或吸入某种物质的时候,身体会产生过度的反应;导致这种反应的物质就是所谓的“过敏原”。在正常的情况下,身体会制造抗体用来保护身体不受疾病的侵害;但过敏者的身体却会将正常无害的物质误认为是有害的东西,产生抗体,这种物质就成为一种“过敏原”。那么总是会出现过敏是什么原因呢?皮肤过敏的原因1.过敏春夏季发作如果过敏为春夏季节发作,那么很可能是花粉过敏。这时气温升高,各种花草树木的花粉飘散空中,成千上万种霉菌的孢子也大量生成。而在岭南地区,湿热的环境正适合螨虫发育。这些都会成为空气中的漂浮物,被敏感人群吸入后引起一系列过敏反应。韩虹介绍,这类季节性变应性鼻炎主要在某一季节发作,表现为接触过敏原后迅速出现症状。发病时间可为数小时、数天至数周不等,发作间歇期完全正常。患者如果发现了这一规律,花花草草少惹为妙吧。2.过敏症状一年四季不断由吸入性变应原引起的过敏多为常年性发作。引发的原因有尘螨、屋尘、真菌、动物皮毛、羽毛、蟑螂等。韩虹说,这类常年性变应性鼻炎随时可发作,症状轻重不一,多于早晨起床时发作,而整个白天可能都很正常。这类人得注意家居环境清洁。特别是地毯、被褥、空调等容易藏匿尘螨、真菌,这些地方要常清洁,被褥用摄氏60度左右的热水洗烫能杀灭尘螨。此外,住房干燥、洁净、良好的通风、光照。3.冷空气来袭过敏来袭前几天,突降的冷空气使大部分患者喷嚏连天鼻水不断,这些患者的过敏性鼻炎就是由物理因素,如冷热变化引发的。发作时间在气温突变之时。此外,内分泌失调也可能引发过敏。如孕妇在怀孕期间才出现鼻炎或鼻炎加重的现象就属于此类。对受温度影响的过敏性鼻炎患者,自我温度调节很重要。不然,对冷空气过敏的人冬季注意保暖,夏季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等等。此外,适当运动能体质增强,更耐寒冷,运动可使鼻气道阻力减少。如何预防皮肤过敏避免过敏的方法有哪些?一旦明确了对何种物质过敏,应尽量避免与它接触,同时还应避免接触一些刺激因素,如:烟、灰尘、汽油及浓烈的香水等,这些均可诱发或加重过敏症状。如果对某种食物过敏,不但应禁食该种食物,还应禁食一切含有该种食物的制品。例如对牛奶过敏,除避免饮用牛奶外,还应禁食奶油,乳酪,冰淇淋等奶制品。如果对室内尘螨过敏:应尽量保持室内清洁;清洁室内时,应尽量用湿布或拖把除尘,以免尘土飞扬; 应避免使用地毯;避免用长毛绒及棉花、羽毛等充填的玩具;书籍应存放于封闭的书柜内;旧报刊、杂志及其他容易积尘的物品应移出室外;尽量移开或减少室内植物;床垫和枕头最好选用合成材料制品;使用空调及空气过滤机以清除大量灰尘及其他吸入性变应原;经常将床单、地毯放置室外进行吹晒。如果对霉菌过敏,应保持室内通风、干燥,避开住潮湿房间,如地下室,勿使用加湿器;应避开霉菌易于滋生的地方,如树叶堆,阴暗处或草木繁茂的地方。如果对宠物皮毛过敏,家中应禁养宠物;经常使用真空吸尘器除尘;尽量避免使用动物毛发制品,如地毯、织物等;在室外也要避免接触动物。如果对花粉过敏,应避免直接接触花粉(如采摘花枝及室内养花); 当空气中含有大量花粉时,应紧闭门窗,可有效防止刮风时将花粉带入室内;可将凉晒床单、被褥的时间安排在清晨,此时空气中的花粉含量最低。文章来源:99网、人民网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2) 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忽在空中停止了。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2) 运用“飘”“斜”“颤”“翻”“旋”等一连串准确的动词,形象地写出鸟在狂风中的狼狈与惊恐无助。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从“打人事件”说起——向羽毛兄求教并探讨    话说有一天,羽毛乱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羽毛原贴转于文末):“话说有一天,某甲给了某乙一个大嘴巴……于是引来A、B、C、D、E、F……诸般人士围观。”围观之后,当然还有评论。可是由于评论者各自对打人事件认知程度的不同,其评论的结果也各有不同,而羽毛兄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一个人关心这件事情,我们只关心自己。”    但我觉得,这个结论好像有些似是而非,“我们只关心自己”我这半句还能听懂,但“没有一个人关心这件事情”就让人有点胡涂。不知道在羽毛的理解中,对这件事怎样的关心才算是真正的关心?是不是关心事情时必须得超越自己的认知局限,甚至干脆忘记自己,单纯就事论事,这才算关心?可是这样的关心,人又如何能做到呢?    所谓关心,应该是由人对事发出,那么我觉得,无论怎样对事情本身的关心,其动力的来源都必然是观察者自己。观察者对事情进行任何评论时,都必然或潜或明地根据自己已有的一个参照体系去做出。倘若没有参照体系,便基本没有评论的可能。而且,我觉得故事中的A(A说的是:“打人了”)也并不像有的网友说的那样,他只是事件的描述者,其实他也是事件的一个评论者(只不过他评论的方式和其他评论者更不同罢了),他的评论是对发生在甲乙之间的行为进行定性,即评论这是一个打人事件(而不是朋友之间的亲昵动作或其他动作)。A之后的其他评论者在做出自己的评论时,实际上都认同了A的这个评论,所以无论在他们看来,还是在有的网友看来,A做出的都不是评论,而只是描述。不知是否可以由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向羽毛兄探讨:当一条评论被所有人共同接受的时候,这样的评论就不再是有局限的评论,而成为了要求所有人都必须接受的常识,也就是评论转化成了陈述。    在A之后的所有评论,都是以A的评论为平台建立的,A的评论色彩被淡化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其评论力度自然也最弱。同时,因为他的评论是其他人的共识,所以在其他人那里,估计A的评论还有可能被当成是一句废话,除了A以外,别人甚至干脆不屑如此评价。但别人愿意作的评价,在羽毛的评论里,又非常不妥,它们都要背上“没有一个人关心这件事情”的嫌疑。    再看看其他网友的评论选择:有的认为应该这样,问“你为什么要打他?”,或者问“是否有人受伤?”这些评论表面看似常态人格,但其实他们的本质在我看来,仍然是作为评论者的“我们”只关心自己。问“为什么要打他”,参照标准是不该打人,建立这种参照标准的根据应该是我自己不喜欢被人打,问“是否有人受伤”,参照标准是人不该被打伤,建立这种参照标准的根据应该是我自己不希望被人打伤。你看,任何评论都是从评论者关心自己出发的,既然如此,那些从“满族非城镇户口东北籍年轻男性并疑似有日裔血统者”不该打人角度出发的评论者,为什么评论时就不许有他们自己在里面呢?只要他们说的都是他们真实的话,单纯为了评论而评论,不带有其他额外的动机,难道就大错特错了吗?    不知道我这样的理解对不对,因为没什么逻辑根据,我所说的结论是出自我个人的臆测。人本质上是一种怕死的动物,所以对死亡的恐惧陪伴人的终生,弥久难散。所有人都得死,而死亡只有一次,死了的人从来没有再回来的,也就是说,活着的人都是没死的但迟早都要死的人(尽量别当这是一句废话),而死亡什么时候来临,一般来说根本无法准确预测(自杀除外),因此活着的人就会活在一种焦虑当中,带给人的心理症状就是缺乏安全感(想起来了,以上这些说法好像来自海德格尔的——怎么搞的,不止不觉用了太多括号),而我的臆测就是人为了逃避对死亡的恐惧,每时每刻都在为自己建立安全感。    人去面对陌生的世界,最初对它一无所知,每当遇到自己以外的人和事件时,都会从建立自身安全感的角度去让对方在自己的认识体系中建立投影,比如第一次遇到“某甲给了某乙一个黄瓜脆的大嘴巴”时,未必会认为这是在打人,只有根据诸如自己的痛感,运动物体(这里就是某甲的手)的不安全程度等一系列依据去判断,最后得出评论,这是打人。最后这样的评论被当初常识,也就是废话。    其后人们要做的不是在重复废话,而是要在废话的基础上继续建立新的评论,直至新的评论也都逐渐变成废话。人类的认识能力和之士体系也就这样逐渐建立起来,其后出生的人一出生就是在这样已经牢固得难以摧毁的体系中的,他很容易天然就认为这个体系就是他所面对的世界。因为世界是模糊不清的,让人没有安全感,但体系清晰明确,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要依偎。    如果所有人都幸福地依偎体系也就没事了,但人除了是怕死的动物,还是聪明的动物,也可以说是多疑的动物,尽管他们所依偎的体系让人易生安全感,可是少数聪明的人还会对它产生质疑:它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和安全的?因为人对安全感的天然渴求,这样的质疑很容易产生,而且由于新的体系都是以把过往的评论变成常识的步骤一段段建立的,体系越庞大,距离事件本身越遥远,自然偏离事件真相的可能就越大,因此这样的质疑往往能轻易就发现现有体系的种种谬误。于是,人就会向前寻找,透过体系,深入废话的现实中去探询事件的真相。并最终造成被重新发掘的废话与现有体系之间的巨大矛盾和疏远。历史从此更加模糊不清,人的安全感也更加稀薄,人的焦虑也将随着发掘时的喜悦一起越来越密布。    人总是感到不安全的,每个人都渴望对他遇到的事件得出最准确的评论,同时也希望其他人的评论都与自己趋同,也就是每个人都有着希望自己的评论变成废话的倾向,论坛里观点不同者的剧烈交锋,和对彼此剧烈交锋的深深迷恋的原因也大抵如此。由此,便很容易产生主义,产生意识形态,因为单独的纯个人式评论在后体系时代已经很难具有实际意义了,因为它对安全感的产生无所帮助,相反强烈的与众不同还会让他因孤独感的加重而更加感觉不安全。这个时候,主义式和意识形态式的评论自然就应运而生,它把个人评论集束式的群体评论,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更多的认同,这种认同会让人感觉更加安全,所以大多数的人们也往往愿意进行这样的评论。    因为意识形态式的评论也是源于评论者对自我安全的关心,那么至于它是否远离了关心事件本身,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因为事件本身对评论者精神方面的安全感已经没有影响作用了。但因为打人行为是一件非常容易损害人安全的行为,所以围观者在获得精神方面的安全感的同时,也仍会继续关注它带给人身体的损害可能,即诸如去询问“为什么要打人”和“是否有人受伤”等等。而后者相对远离事件本身的意识形态评论,虽然不易获得别人的意识形态簇拥效应,但很容易得到人心灵的共鸣,毕竟它们更接近事件本身,受人为认识扭曲的程度相对要小得多。    所以我不太同意羽毛兄得出的那个简单的结论。其实每个人都时刻在关心自己,每个人都是自己以外事件的局外人,所谓的区别,只在于各自关心自己的方式不同罢了。在评论过程中,只有人自己是最清晰的,此外看似清晰的事件其实也都是模糊不清的,但因为事件的模糊不清,也很容易造成最清晰的人自己也变成模糊不清,原因就是安全感的难以获得。我这里说了太多的安全感,其实我更愿意说人对自我存在的感知,不过觉得这样的说法过于抽象,所以我更愿意选择“安全感”这个词,理解起来可能更容易些。    羽毛兄所暂列的评论者因为无限多,所以评论者G不幸孤单地中止于省略号之前,羽毛没兴趣列出太多,因为列到G已经足够表达他的结论了。不过,因为知道羽毛兄是个虔诚的基督徒(这两天一直在看羽毛兄的神学文字,感触也颇多),所以我很想擅自帮羽毛兄再杜撰出一个评论者H(非常巧合,H正是我本人姓氏的第一个大写字母,但我敢想羽毛兄发誓,这个H绝对不是我^_^),于是,我听到H这样评论道:“非基督徒打基督徒,上帝呀,该如何让不相信你的人相信你的存在!”    尽管在阅读羽毛神学帖子和我日常的思考时,我也总能时常感到内心深处有着神性的召唤声,但是源于与宗教的疏离,或者偏见,我还是无法成为像羽毛兄那样的基督徒,所以我所听到的H的评论,估计不精彩,甚至也不到位,但希望羽毛兄能明白我表达的意思。当作为基督徒的评论者出现在某甲打某乙的肇事现场时,他的针对此事件的基于基督徒的评论会是什么样的呢?当然不用羽毛回答,我也大概能猜到答案。但我想知道,现实的基督教不算是评论者所依据的认知体系吗?那么,这时候的评论者H又和其他几个评论者有什么不一样呢?    另外,在此向羽毛兄再提一个与打人事件毫无相关的问题,这个问题只与你的神学理论有关。你信仰上帝,其实根据你的表达,你所信仰的上帝完全和我的信仰一摸一样,但和你不同的是,我所信仰的这个上帝我不想把它叫做上帝,我根本不知道他叫什么(为了表达和交流的需要,只暂借上帝这个名词,我觉得也算合理,因为两者特别相似),只知道他肯定不叫基督教里的上帝,至少不是圣经里面描述的那个上帝。我的上帝在我的内心里,我甚至经常能听到他的说话声,而且和你理解的也不一样,我感觉到的上帝只能是形而上的,但不是你说的信仰缺乏实体,就容易变成罪恶,我不同意这样的理解,在我的感觉中,上帝变成实体之后才更容易产生罪恶。    我还仔细地看你的神学表述,你不但信仰上帝,还似乎信仰圣经,你相信圣经里的每一句表述,这一点我和你有非常大的差异,我相信我感觉到的上帝,但绝对不相信你所信仰的圣经,我在里面看到很多不属于上帝的东西。比如圣经里的那个虔诚的亚伯拉罕。我不相信圣经也是基于它是形而下的实际存在,你作为信仰依据的圣经不过是一本用这样或那样文字书写的书,那是完全的人的创造,我看不出它跟所谓的上帝有什么必然联系,尽管那里面写的都是关于上帝的事情。所以,作为纯粹人为的创造,圣经就不该被你如此好不怀疑地相信,你如此虔诚地从这样的圣经里去感悟上帝的存在,对你的感悟,我很怀疑。    羽毛兄,你应该是先认为自己是基督徒,而后才研读圣经的吧,如果是,那么我想问你这样的问题,假如作为基督徒的你不幸拿在手里的是一本盗版的圣经(假如有这种盗版的话),里面的文字一半和你现在手里正版的圣经一样,另外一半则相反,甚至纯粹模仿里面的语气胡乱说一气,而你并不知道它是错误百出的盗版(因为没有正版的参照标准),那你还怎样去阅读这本圣经,还会如此虔诚地相信里面的讲述吗?    即便这样的盗版不存在,所有的圣经都是正版,可是这种人为的文字书不可能没有错误吧,那么万一完全相信圣经的你还能和上帝建立联系吗?我表示怀疑。本来后面的问题不该放在这里问,但心中有不解,所以一写出来就没法控制了,只得请羽毛兄以及看帖的网友们原谅了。    最后我想复制一段我看到的话,前些天,我在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传记时看到的,在托尔斯泰临终前,他这样记述他所感悟并信仰的上帝的:    “上帝是无限的一切;人仅仅是他的有限的体现。上帝就是那无限的一切,人意识到自己只是他有限的一部分,实际上只有上帝存在。人是他在物质、时间、空间的体现。上帝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和在其他生灵身上的体现结合得越紧密,上帝就存在得越广泛。个人生命和其他生灵的生命的这种结合是靠爱来实现的。  上帝不是爱,但爱得愈博,人体现上帝愈广,上帝就存在得越真实。  我们只是因为意识到上帝在我们身上的体现才承认上帝的存在。由此意识所得出的一切结论,以及根据这种意识对生活的规范,总是能完全鼓舞人去认识上帝本身,并根据这种意识来指导生活本身。”    我看到这段话时非常非常感动,我相信我所感悟到的那个上帝更接近托尔斯泰记述的这个上帝,虽然我仍难以做到信仰。也是在越来越多地看到这样的记述时,我才越来越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绝对不相信他在什么圣经中,虽然我也很尊敬圣经这本书。    最后借我这个帖子,我想为我正在重病中的爷爷作一次祈祷:亲爱的爷爷,希望你能尽快度过危险期,早日平安回到爱你的亲人们身边!!!    最佳传球  日周三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
  算是一个缘起吧^_^    话说有一天,某甲给了某乙一个大嘴巴   作者:羽毛乱飞 提交日期: 20:57:00
    话说有一天,某甲给了某乙一个黄瓜脆的大嘴巴。引来A、B、C、D、E、F...诸般人士围观。    A:“打人啦!”    B:“男人打女人,什么时代了?还是你们男权社会啊?”    C:“年轻人打老人,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啊!快快去读经!”    D:“东北人打上海人,地域歧视到了一个地步就会引发地区冲突!”    E:“农民工打城里人,看看,没有暂住证和户籍管理怎么行?”    F:“满遗打汉人,我早说过,在中国满清的罪恶就一直没有肃清!”    G:“百姓打官僚,这是人民对修正主义的反抗。敬爱的毛主席......”    X:“我X,那个打人的有日本血统吧?”    Y:“日本人?游行!游行!”    Z:“游行?我顶!”    没有一个人关心这件事情,我们只关心自己。  
  者:最佳传球 回复日期: 2:20:28 
    算是一个缘起吧^_^        话说有一天,某甲给了某乙一个大嘴巴     作者:羽毛乱飞 提交日期: 20:57:00       话说有一天,某甲给了某乙一个黄瓜脆的大嘴巴。引来A、B、C、D、E、F...诸般人士围观。      A:“打人啦!”      B:“男人打女人,什么时代了?还是你们男权社会啊?”      C:“年轻人打老人,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啊!快快去读经!”      D:“东北人打上海人,地域歧视到了一个地步就会引发地区冲突!”      E:“农民工打城里人,看看,没有暂住证和户籍管理怎么行?”      F:“满遗打汉人,我早说过,在中国满清的罪恶就一直没有肃清!”      G:“百姓打官僚,这是人民对修正主义的反抗。敬爱的毛主席......”      X:“我X,那个打人的有日本血统吧?”      Y:“日本人?游行!游行!”      Z:“游行?我顶!”      没有一个人关心这件事情,我们只关心自己。  ------------------------------------------------------------  P:知识分子打人,应该有其合理性吧。背后一定有深层次的原因!
  楼主好文章    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需要相互交流和探讨,不过可惜,在关天只要涉及到信仰话题的帖子,总会被一些无耻无畏的寄生转贴炸得一塌糊涂    且看看楼主的帖子能不能幸免 ^_^
  回网迹畅游:你贴的这些在很多帖子后面都贴过了,尽量就别在这里重复了,谢    回Heathclifff: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你的这句评论是踩着很多常识(也叫废话的)平台上做出的。    回失却孤独:但愿这一次能够幸免^_^
  而且,我觉得故事中的A(A说的是:“打人了”)也并不像有的网友说的那样,他只是事件的描述者,其实他也是事件的一个评论者(只不过他评论的方式和其他评论者更不同罢了),他的评论是对发生在甲乙之间的行为进行定性,即评论这是一个打人事件(而不是朋友之间的亲昵动作或其他动作)。A之后的其他评论者在做出自己的评论时,实际上都认同了A的这个评论,所以无论在他们看来,还是在有的网友看来,A做出的都不是评论,而只是描述。      评价体系的玻璃外壳总算被人敲到了。
  我听到H这样评论道:“非基督徒打基督徒,上帝呀,该如何让不相信你的人相信你的存在!”      上帝一脸痛苦地对我说:“你算是知道我过地是怎么样非人的生活了吧,他们,他们,我他妈的从来没享受过《劳动法》的保护。现在我想和撒旦换个位人家都不肯。
  不过按照楼主的困惑,最后就绕到不可知论上去了。
  回猪猪小小:可知,还是不可知,很重要吗?不可知,未必意味着不该去知。我觉得,重要的还是如何感觉安全,而不是可知论,还是不可知论,所以就是最后绕到不可知论上去,也没什么严重的危害吧^_^
  最佳传球:    你的文章真的很好,已经超越我写那个打人事件故事时的想法了。    首先需要做一个说明,在下这篇小文不是最近的作品,而是很久以前写的,当时不知道为什么,发表之后斑竹没有看上,所以没有面世(可能觉得不够学术吧?当时好像是关天新改版,准备要做中国最好的思想论坛的时候)。前几天整理电脑,又发现了它,顺手发表了出来而已。所以这篇文章没有任何现实背景。当然,出于讨论的需要,增加一些H,I,J,K是可以的。    我认同你的一些说法,包括人们对“打人”的陈述都其实首先是一个评论,然后才是一个陈述,因为对于一个具体的个体而言,什么叫“打人”也是他这个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我的想法当初并不明确,它不是一个概念或者命题,而只是一种感觉。如果我们现在来总结的的话,也许可以这样说,我的问题就是,所谓“常识”的定义域在哪里?什么东西我们可以接受为常识,什么就变成了主义,信仰,意识形态或者其它类似的东西?为什么?    人是理性的存在,是社会的存在,所以只要人活着,他对世界的认识就必然是一种抽象——一种按照某种先验而格式化的抽象,这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事实上这也是人可以思维的原因:没有抽象就没有真正的思维。    但我的问题是,抽象到什么地步是“合适”的?可以被定义为“常态”的?    从这个意义讲,我说“没有一个人关心这件事情,我们只关心自己。”确实是不准确的。应该说,从A到Z,每个人都关心了这件事。问题在于,在我所提的问题的意义上,什么样的关心才算做是对事件“本身”的关心?    我也很愿意听你的意见。    
    回答你的一个小问题。    我是先读圣经后知道什么叫“基督徒”的,所以我不是先成为一个基督徒然后才读圣经,因为不知道什么是基督徒,就无法成为我说的这个单词本意上的“基督徒”——所谓基督徒,本意就是跟从基督的人。    你说的圣经的错误的可能性,从可能性角度讲是存在的,但是这也只是可能性而已。所以我毫不奇怪的看见,尽管存在一种(相反的)可能性,但是信仰上帝的人接受圣经;同时,尽管同样也存在一种(相反的)可能性,但是不信仰上帝的人不接受圣经。    我认为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圣经的信仰是一体两面的,他们应该同时成立。因为我们所信仰的上帝如果确实正如我们所信仰的那样是上帝的话,他有能力保证《圣经》这本唯一有关他的传记是可信的。如果他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他不是上帝,至少不是我们所信仰的上帝。如果我们信仰一个圣经所描述的,全能的上帝,却怀疑他有这个能力保证圣经的可信性,我想我们恐怕并不真正信仰他。    我希望我这样回答不至于使你以为我认为信仰(包括对圣经无误论的相信)纯粹是一种非理性的,主观的选择。信仰需要感性,但是信仰也包含理性。对于圣经可信性的相信其实也有理性的证据。只是我这里不能说得太详细,这本身已经是一门学问了。  
    再说H的那个评论。    (记得我讨论克尔凯郭尔的亚伯拉罕的文字么?)如果没有上帝,如果上帝即使存在也只不过是一个彼岸的超越存在,那么H的评论和其它任何人的评论都没有什么不同,都存在一个把历史从“事件”推向“文本”的疏离过程,存在一个把言说从“经验陈述”推向“先验陈述”的形而上过程。    但是这一切建立在这样一个上帝的假设之上:他或者只是人类精神的载体,是人安全感需求的投射;或者虽然是真实的存在(Sein),但是却只是一个冷漠的存在与彼岸世界的超然上帝而不是一个此在(Dasein)。    如果这个假设不成立,上帝不但是一个存在(Sein),而且是一个此在(Dasein),是一个和人类存在息息相关的存在。那么,因为上帝同时是超越的又是此在的,同时是永恒的又是时间的。所以在基督徒所面对的,和这样一个上帝有关的“事件”之中,因为上帝这种同时在时间之外和时间之内的属性,因为上帝即在历史之中又在此刻,因为时间瞬间和永恒瞬间的相遇,所以在一个信仰上帝的基督徒哪里存在一种“现实的去经验一个历史事件”的可能性。这是信仰者因为信仰和所信仰的上帝而导致的一种完全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很大程度上,我这是指耶稣基督的钉十字架这个历史事件。这个历史事件是基督教信仰的根基和核心。  
  回羽毛乱飞:    感谢羽毛的连续三个回复。我的感觉是第一个回复更有探讨意义些,它能调动人思维中最活跃的某个部分,让人能够用心接受里面的信息;第二个回复说的比较确定,属于用耳朵接受的内容。第三个回复包含有很多抽象的哲学术语,我看得似乎明白,但似乎又不明白,总之相对来说,难懂一些。不过羽毛兄绝对算个值得信赖的讨论伙伴,这一点我没有看错人,表示感谢。    关于第一个回复。我很欣赏你写的这段内容:“如果我们现在来总结的的话,也许可以这样说,我的问题就是,所谓“常识”的定义域在哪里?什么东西我们可以接受为常识,什么就变成了主义,信仰,意识形态或者其它类似的东西?为什么?”    我觉得你用的“定义域”这个词非常好,让我的思维中一些不稳定的东西获得了稳定性,尽管稳定本身不可避免地要带有谬误,但从人认知的角度,人需要这种必然包含谬误的稳定,只要这种谬误没有大到足以改变整体性质的程度。但我还有一点略有不同的表述,就是你这里的定义域前面不该加上“常识”的限制,因为当属于信仰,意识形态等的评论内容牢固和普及到足以变成常识的程度时,这时候这种常识已经非常偏离了我们所愿意接受的定义域了,因为这样的常识已经距离事件本身更遥远了,那么再探求它的定义域,我觉得就失去了意义了。    至于这个定义域的边界如何确定?我个人认为,在确定这个定义域的边界前,最需要明确和理解的就是什么是人的概念,也就是说,先确定人的边界,再确定其定义域的边界。比如,如果按照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做出的概念,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这个定义域可能就必须接纳上面所述的信仰式的,主义式的、意识形态式的评论了。但显然在这里,我个人肯定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边界。    那么就需要我们重新探讨一下人的概念,不止是为了得出定义域边界的需要,更是为了修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我个人倾向于这样定义人,即人是身体和精神的综合,当然也可以表述成物资和意识,或者肉体和灵魂,其实都是同一个意思。(再多说些题外的话,我时常感觉,肉体的人和灵魂的人并非经常很好地统一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分裂似乎相当严重),因此,人的一切行为,其根本目的也肯定都是为了维持(这里的“维持”一词也可以用“证明”或“确认”替换)自身肉体和灵魂的存在,至于人自己所建立的外部社会关系,并不直接属于人的存在本身,而只是为了人存在的需要。相对于人的存在,这里的社会关系所起到的作用,跟食物、水或异性对人的作用其实没有什么本质不同。    上面说的这些可能还是略显抽象了,用相对容易理解的表述,就是人的本质首先必须是单个的人,然后才是社会的人,随着发展,人会越来越依赖于社会,但社会带给人各种好处的同时,也会带给人各种损害,最大的损害就是容易让人迷失自己作为单个人的本质的确认,以至于让人以为自己天然就是社会中的人,失去了社会,人就不再是人。以至于当这样社会性质浓厚的人对事件进行评论时,几乎完全忘记或忽略了自己作为人的本质属性,而只记得自己的社会属性,所以就自然而然地去选择意识形态式的评论方式和语言。    说到这里,我们所探讨的这个评论定义域的边界基本算是明确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我个人的划分,自然也会带有纯粹属于我个人式的逻辑特征,表述出来谨作为探讨用。    再简单总结一下,人在对事件进行认知和评论时,最重要的依据就是人作为单个人的属于,而不是作为社会人的属性。二者在优先权对比上,必须是后者让步于前者,否则就会出现主贴讨论中总结的那种倾向,人对事件的评论越来越远离事件本身,远离事件的真相,甚至几乎变得跟事件本身无干。    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在以人的单个属性作为依据的时候,并不是绝对排斥人的社会属性依据,因为当今时代的人不但都具有社会属性,而且社会属性还非常繁多和复杂。但社会相对于人实在是一件威力巨大的工具或武器,它在有助于人的同时,也随时都可能会伤害人,帮助和伤害的程度甚至一样大。但人往往只看到社会带给人的文明进步程度,带给人的便利,却容易忽视社会施加给人的种种侵害和扭曲,甚至能对人的本质进行篡改。(如果用比喻的话,那么社会与人的关系非常像科技与人的关系,可以在提升人能力的同时,也在提升人自我毁灭的能力,而在我看来,社会和科技在这一点上本质是完全一样的,当然我这样说并非是反社会的,就像我不简单的反对科技一样)    我还想提供几个我能想到的例子,看一看人有时候在认知评论事情时发生的荒谬。比如文革时期,当父母被化到敌对一方时,很多子女便会与父母明确划清界限,当然有的是被迫,但肯定也有人就是得出如此结论的,这样的人在认知评论这个事件时,所持的最优先社会属性依据是人的阶级属性,或政治属性,在这里,它的优先性大过人的血缘属性。显然,人的血缘属性更接近人的本质,但当它遇到政治属性时,轻而易举地就被摧毁了。    还有一个例子,可能羽毛兄会不喜欢听,我想举一个宗教的例子。如果把人的宗教信仰也看作一个社会属性的话,那么宗教里宣扬的让信徒无限忠于上帝或真主,甚至大于忠于父母兄弟姐妹。于是,就产生了和上面那个例子如出一辙的荒谬效果。原因也一样,都是人优先依据的社会属性大过了更接近人本质的其他属性依据。    由于这个回帖写的很长了,我就不再就圣经的疑问再和羽毛探讨了,只想说,你的回答一点也没有解释我的困惑,我还是对我所感知到的上帝怀有尊敬和疑惑,对作为文本书籍的圣经怀有质疑,对基督徒如此信赖圣经怀有不解。而我在主贴里向羽毛兄请教时,其实目的不是为了对羽毛兄的信仰进行质疑,而是为了我的种种困惑寻找答案,但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获得满意的答案。但不管怎样,仍感谢羽毛兄,我在关天没有朋友,所以很愿意把羽毛当成一个,以后遇到什么困惑和不解,希望还能够继续与兄探讨^_^  
  也没什么严重的危害吧^_^      当然当然没那么严重,我都感觉不到我说一句不可知论有那么严重?  我想说由于评价或叙说任何一件事其实都需要参照系,呵,这倒是个比较基本的哲学问题,正是因为所有的都需要参照系所有的都是相对的,为了有个可以共同交流理解的平台首先得确定一个绝对坐标(我们施工中的最基础啊)。
  其实现在不干活,可以坐下来告诉你,你的问题是个理科问题,是我们建筑这行的一个基础问题。  我问你,这幢建筑物最高处是几米?  A:建筑物本身的建筑高度。  B:从施工场地的基准面算起。  C:从黄海标高算起。  其实这些答案都没错,都是参照问题,参照不同高度天差地别,不过理科出生的我们不会花时间在这上面也不允许我们花时间在这上面,一进施工现场,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测标高设基准点。  
  人的器官长的都一样而脑子里东西也差不多吧  而自由意志比较强烈的人应该是比较有个性的人的  为什么我会用同样一样眼睛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为什么你和大部分人只能看到眼前的那一点那为什么你的耳朵能听到天堂的诗歌而恶魔常在我的耳边咆哮为什么你的鼻子能闻到三月的清芳而我只能在苍蝇的国度拿只一根断裂的皮带.  恶鬼的耳朵天堂是地狱  天使的眼球里地狱也有阳光
   恶鬼的心中天堂是地狱    天使的眼里地狱也有阳光  
    我们把圣经问题放在一边,我自身的信仰问题也放在一边。不然的话就会变成另外一种讨论了。当然,也正是因为我把我的信仰放在一边。我这里所有的讨论也只能被视为一定语境和前提下的讨论。    我倒是原则上不反对马克思对人的定义。我以前上大学的时候是反对马克思这个定义的,因我觉得马克思“外加”了很多东西给人,使人的本来面目变得不清楚。现在看来,问题不是马克思的这个解释是不是“外加”了很多东西,而是我们理解马克思这句话的时候,使用的是我们已经被“外加”了很多东西的头脑,不是马克思这句话是不是可能是有色眼镜看人,而是我们不会用无色眼镜理解别人的话。    所以,事实上可能是:关于马克思的这个定义,马克思想错了,我们理解错了,只有这个定义本身是对的。    治学讲究方法论,方法论不同,往往导致同样的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而方法论这个东西偏偏又只是每一个治学的人的选择,于是出现一个问题:即使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也存在着经验不过是先验的现实形式的问题。有一句话说:“一个人不会同意任何意见,除非这个意见和他的相同”,我觉得这句话如果从某个角度理解,真是说得精辟!    所以我需要先说明我的方法论主张。我学了一点社会学,在这个学科里面我是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和马克思的相反。具体说我的立场是微观互动论和建构主义的。我经常强调的词汇是“互动”和“再生产”。从这个角度,我不同意你说的“人的本质首先必须是单个的人,然后才是社会的人”;同时我也不会说和它相反的话,既“人的本质首先必须是社会的人,然后才是单个的人”在我看来,这两种表达都不对。如果一定要说,我会说“人就是社会,社会就是人”。或者拙劣的仿照马克思人的本质定义,我可以做这样一个表达:    “社会的本质并不是其中个体所固有的抽象物的集合。在其现实性上,社会是一切人及其关系的总和。”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嗯,老实说有一点复杂。简单地讲,就是人的本质还是要到社会中去寻找,但是要到社会中去寻找的原因不是因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因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本质,不是人的本质在社会关系之中,而是社会的本质在人的关系之中。是人的本质导致社会关系而不是相反。(复数的)人和(不可数的)社会不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而是对同一个事物的两种不同表达。    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那些认为人首先是社会人的观念是错误的(比如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而那些认为人首先是个体人的观念也是错误的(比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这些都是特定意识形态下的人观。    相关的一些文章如下。本来我应该详细解释,而不是罗列出我以前的文字,但是一来我有一点懒,二来这个问题太大了,我无法在此一下说的很明白。    http://www1.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no01&idArticle=112635&flag=1    http://www1.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no01&idArticle=110521&flag=1    http://www1.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no01&idArticle=67595&flag=1    
  回猪猪小小:呵呵,不好意思,我上学的时候也是学的理科,只是我不懂测量的技术,但对你说的测量原理能理解。只不过我这里说的测量对象不止具体的方式,还涉及抽象的世间万物,所以有时候理解起来,可能就不想对着一座房子测量时,那么易懂易信。    回行走的笔尖:很喜欢你贴的这两句话。不过如何结合羽毛下面的帖子理解,或许会好玩,即魔鬼的本质由此魔鬼以及魔鬼之外的一切魔鬼和天使们决定,天使的本质也由此天使以及天使之外的一切魔鬼和天使们决定。    回羽毛乱飞:你的学术式的表述总能带给我意想不到的启发,这点很让我羡慕。不过这次很好,我对你的表述应该是完全听懂了。但我还是不认为我和你的理解有本质的不同,只不过我们对同一件事物切分的方式不同,所以最后的表达方式才有不同。    具体说,就是我的理解应比你的更细致一些,而你进行到相对粗糙的时候,具体再进行进一步拆分,而且你坚持认为你的不继续拆分是有充足道理的,我理解的原因是,你认为我拆分出的各部分是有先后和主次性的,而你则认为它们是同步作用。我理解,区别就在这里,并没有本质不同。    你的具体说法是“人就是社会,社会就是人”,我无法说这样的表述不对,但对于单个人来说,在他的认识当中,总是有一个探出社会的“我”存在,即便他时刻都坚持这个我完全属于社会,但这个“我”的意识绝对不会在社会里完全溶解和迷失。这就是我理解这个问题的根据,所以在我看来,人还是有个体人和社会人之分的概念之分,这样的划分也有道理,没道理的只是让二者的概念对立和分离。我好像说话这样的话,我认为它们是混合在一起的,已经不能也不该分开,但不分开,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是一个浑然的整体。    至于说到自由主义,我觉得正确的理解肯定不是像你反对的那样,真正的自由主义,其根据必然是同时来自单个人和社会人,像你那样理解的自由主义,好像跟我不一样。    另:再请教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想严肃地表述一种自己的思想,该如何表述的?是表述成通俗的方式,诸如含有一些不严谨的类比修辞,还是应该力求学术的方式,摒弃一切似是而非的修辞,理性十足?记住,前提是态度严肃。请说说你的看法,谢谢回复!    
  看这种纯净的讨论,觉得受益匪浅。    再提。
  呵,其实你有点在误导他人,因为你把ABCDEF定位是串列的,BCDEF是以前者的认识为基础加以评论。但事实上他们完全可能是平行的,既ABCDEF是以事件为原心呈放射状排列。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评价虽然也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但不太会错地离谱而指鹿为马(假设他们足够理性,观察够充分,也无事先约定),具体到底发生什么事可以通过“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的逻辑,通过逐行阅读中,阅读人借助信息不断修正其认识,无限逼近其理性认知”(呵,我可没学过这理论,只不过瞎猫碰死老鼠,Y在捧我,)。简单扼要地说就是归纳,找出共同点。毫无疑问,打人这行为八九不离十存在,至少是过度的肢体接触可以确定。  
  转tie  方舟子《杀人魔王耶和华》  shirley《漫谈基督教真相》  方舟子《错误百出的圣经》  http://xys.freedns.us  http://xys.3322.org/pages/christianity.html  http://xys.dxiong.com/fang/religion.html
  谢二位的关注和提贴    回猪猪小小:同意你说的各个评论者与事件的关系是发散的,但我说A也是评论,其他评论是以这个评论为平台的评论,不是说直接以A的评论为平台,因为我所说的一切都不是只说这个故事本身,而是抽象成了一般的故事。    再有就是所谓的八九不离十,我也并不否则客观真实的可信,但我绝对反对有绝对的客观真实,即便不说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例子,只说人的眼睛,同时看一种红色,而在不同时间看到的都不完全是一摸一样的红色。所以八九不离十,但绝对无法是十,我在这里的所有探讨都以这个为前提  
  另某些转贴爱好者“你们烦不烦?
  向楼住请教几个问题:  一  “我个人倾向于这样定义人,即人是身体和精神的综合,当然也可以表述成物资和意识,或者肉体和灵魂,其实都是同一个意思。”    您所说的“精神”的本质是什么?从何而来?    二,  “人的血缘属性更接近人的本质”  为什么人的血缘属性更接近人的本质,是因为人的血缘属性由人的生存目的而产生并为之服务吗?接近的是身体还是精神?  三,  “如果把人的宗教信仰也看作一个社会属性的话,那么宗教里宣扬的让信徒无限忠于上帝或真主,甚至大于忠于父母兄弟姐妹。于是,就产生了和上面那个例子如出一辙的荒谬效果。原因也一样,都是人优先依据的社会属性大过了更接近人本质的其他属性依据。”    首先, 有没有可能信仰上帝或真主更接近人的本质属性?其次,我注意到楼主使用的是“无限忠于”,别的宗教所知甚少,基督教好像是这样说的,“爱自己的父母胜过爱 神的不能做我的门徒。”不知道这种说法会不会也产生荒谬效果?    我个人觉得,如果最基本的定义不同,辩论的意义不大。
  回好说:  
仔细看了你的回复,你的问题给我的感觉刚好是你名字的反意:不好说。比如第一个问题,你问我我说的“精神”本质是什么,从哪里来,我觉得我最恰当的回答是,我说的这个精神就是它最后的本质了,我实在不知道怎么继续深挖它的本质了。否则任何定义都可以这样无穷追问下去,定义的本质,本质的本质,……的本质。最终总要有个定义,但你肯定还会继续问定义的定义。我束手无策    包括后面的问题也一样,看似尖锐,但其实基本没有答案。任何问题的探讨都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平台,否则就没有探讨的可能了,而这个问题也恰恰是我在主贴中阐述的问题,只有对定义的评论,没有对定义的描述。    至于第二个问题,我之所以那样说,一点根据是人没有血不能活,但没有党组织,没有国籍,信仰,户口不见得必死,所以我说人的血缘属性更接近人的本质。    第三个问题,你理解错了,我从来没说过“无限忠于”,恰恰相反,我反对无限忠于。    不过仍谢谢严肃回帖,希望再探讨^_^
  但我绝对反对有绝对的客观真实    兄弟,那不就是咱们的马列主义哲学上说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嘛. 咱们谈论无论是参照系还是认识都没超越教科书上的范畴.
  呵呵,教科书没学好,否则也不会表达的如此引起歧义了。不过我不太懂马列,他真的认为人认识有限吗,那马列的后代提出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是根据什么,还有既然认识优先,共产主义怎么得出来的呢?胡涂了
  其实这意思是如果被认识的世界是无限的那么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如果被认识的世界是有限的那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四章(认识和实践)内容辅导    真理的相对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无限宇宙的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因而是有限的、有条件的;从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无限宇宙某些方面的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因而是有限的、有条件的。
  似曾相识的样子,不过不知道为什么,看这样的话收不到任何灵感启发,跟学习文件似的。而且还是不知道,征服自然和共产主义根据从哪里来?
    我回复你的时候并不是很在状态,到现在也是,所以不是很能深入下去。我这个人是临场发挥型的,对于没有具体现实问题摆在背后的讨论不太容易进入角色。换句话说,我看重“问题意识”,不是提问题的意识,而是打蛇打到七寸上的那种提问。我们的帖子有一点泛泛而谈了。    
  呵呵,非常理解,不过你太谦虚了,至少我从你的回复收到了非常好的启发,所以你的话绝对不是泛泛而谈。我的感觉是,这个帖子的讨论对我很重要,尤其我的第二个回复,梳理清楚我思想中的一些关键困惑,我个人感觉比主贴更重要。    至于问题,我的这种意识现在很淡,不是因为问题不重要,而是觉得问题下面的普遍原理弄不清楚,问题也很难解决好。我的思维也是从问题进入一般抽象的,原因就是实际思考实际问题时经常遇到悖论。有时候我也认为悖论存在就存在吧,但心理又放不下,总觉得悖论没清楚怎么回事,实际问题也就没法根本解释。哪怕悖论不能化解,至少也知道为什么不能化解。    本来希望能有更多人参与探讨的,不过实际效果不理想,有时候经常在一些回帖里看到思想很厉害的人,可惜我没办法让他们走进我的帖子留一点言语和见解,这是不能强求的,只能遗憾。不过能讨论到现在这样,我已经很满意了,我个人的收获很大,所以真诚感谢各位的参与。最后再一次谢过,我以后也不再主动提这个帖子了,让它自己沉入水面吧^_^
  呵呵,非常理解,不过你太谦虚了,至少我从你的回复收到了非常好的启发,所以你的话绝对不是泛泛而谈。我的感觉是,这个帖子的讨论对我很重要,尤其我的第二个回复,梳理清楚我思想中的一些关键困惑,我个人感觉比主贴更重要。    至于问题,我的这种意识现在很淡,不是因为问题不重要,而是觉得问题下面的普遍原理弄不清楚,问题也很难解决好。我的思维也是从问题进入一般抽象的,原因就是实际思考实际问题时经常遇到悖论。有时候我也认为悖论存在就存在吧,但心理又放不下,总觉得悖论没清楚怎么回事,实际问题也就没法根本解释。哪怕悖论不能化解,至少也知道为什么不能化解。    本来希望能有更多人参与探讨的,不过实际效果不理想,有时候经常在一些回帖里看到思想很厉害的人,可惜我没办法让他们走进我的帖子留一点言语和见解,这是不能强求的,只能遗憾。不过能讨论到现在这样,我已经很满意了,我个人的收获很大,所以真诚感谢各位的参与。最后再一次谢过,我以后也不再主动提这个帖子了,让它自己沉入水面吧^_^
  思想很厉害,能象达斯瓦德用思想掐住人家喉咙?    
  达斯瓦德是谁??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会飞的羽毛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