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丰田镇到龙岩火车站时刻表有多少公里

漳州市丰田镇到龙岩火车站有多少公里_百度知道
漳州市丰田镇到龙岩火车站有多少公里
漳州市丰田镇到龙岩火车站有多少公里
左转进入人民西路5) 沿人民西路行驶440米.4公里?iknowflg=1&amp.龙岩市内驾车方案1) 行驶1,稍向右转上匝道4:丰田镇1.83%2C2870027.html,右转6) 行驶500米.5公里;t=1" class="ikqb-map">驾车路线,过南靖互通<iframe map="iknow/t=B_NORMAL_MAP&amp.87%2C公里,行驶210米.9公里起点.235,过右侧的东芝原装进口中央空调TCS专业店约110米后.0公里.沿匝道行驶1:全程约83;newmap=1&amp,2839777,稍向左转5;s=nav%26c%3D340%26sc%3D255%26ec%3D193%26sy%3D0%26drag%3D0%26sn%3D1%24%24%24%,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终点;l=9&amp,右转进入龙腾南路3) 沿龙腾南路行驶550米,过坑头通道桥.沿匝道行驶1;c=.漳州市内驾车方案1) 从起点向西南方向出发.83%24%24%25E9%25BE%%25B2%25A9%25E7%2581%25AB%25E8%25BD%25A6%25E7%25AB%%26sq%3D%u6F33%u5DDE%u5E02%u4E30%u%26eq%3D%u9F99%u5CA9%u706B%u8F66%u7AD9&amp,右前方转弯进入厦蓉高速公路3.0公里.5公里.沿厦蓉高速公路行驶68,稍向右转上匝道2.91&amp.14%24%24%25E4%25B8%25B0%25E7%%25E9%%24%26en%3D1%24%24%24%,右后方转弯进入丰西线2) 沿丰西线行驶5,直行进入兴业路2) 沿兴业路行驶270米,直行进入龙腾中路4) 沿龙腾中路行驶4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龙岩火车站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 &-& &-&
第四届农博会背景材料
第四届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第十四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新闻发布会背景材料&
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
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
&2012年10月18日目&录一、第四届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o第十四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主要活动安排表(草案) 二、历届农博会o花博会概况& 三、漳州市基本情况 四、漳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五、漳州市花卉产业发展情况& 六、漳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 七、漳州市食品产业发展情况& 八、漳台农业合作和实验区建设情况及优惠政策 九、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情况及优惠政策&第四届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 第十四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主要活动安排表 (草案)&(一)新闻发布会。第一次,时间:日;地点:福州。第二次,时间:日;地点:漳州宾馆(二)重点项目奠基竣工剪彩仪式。时间:日;地点:各项目所在地(三)会见贵宾。会见台港澳贵宾,时间:日 17:00;地点:漳州宾馆。会见海外贵宾,时间:日 17:30;地点:漳州宾馆(四)欢迎晚宴。时间:日 18:00;地点:漳州宾馆(五)文艺晚会。时间:日 20:00;地点:漳州师院体育场(六)农博会&花博会开幕式。时间:11月18日 9:30;地点:花博园主会场(七)2012年漳州市十佳伴手礼(食品类农产品加工品)授牌仪式。时间:2012年11月;地点:漳州(八)展览展销。时间:-25日;地点:花博园(九)海峡两岸食品博览会。时间:11月18-25日;地点:花博园2号馆(十)项目签约仪式。时间:日 11:00;地点花博园主会场(十一)首届漳州天宝香蕉文化节暨福建省第九届灯谜艺术节。开幕式,时间:日 9:00;地点:天宝镇玉尊宫广场。漳州天宝香蕉文化节及系列活动,时间:-20日;地点:天宝镇玉尊宫广场、林语堂文化园、现代农业观光园(十二)闽南跨文化学术研讨会。开馆仪式,时间:日上午;地点:花博园闽南文化展示馆。研讨会,时间:-20日;地点:漳州宾馆(十三)第六届中国蘑菇节。时间:-25日;地点:漳州宾馆、海峡两岸农产品物流城(十四)CCTV-7《乡村大世界—走进漳州》。时间:日;地点:花博园(十五)“漳龙杯”海峡两岸龙舟赛暨厦漳泉三地市龙舟赛。时间:-24日;地点:花博园南溪(十六)第三届海峡两岸将军连缘书画展。时间:-29日;地点:长泰连氏大酒店(十七)海峡两岸(漳州)动漫嘉年华。时间:日-2013年1月;地点:东南花都花博园&漳州是福建南部的“鱼米花果之乡”,青山碧水,山川秀美,气候宜人,物产丰饶,为全国重要的创汇农业基地、对台农业合作基地、食品产业基地、花卉生产集散中心。1999年以来,由国家有关部委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海峡花博会”,已经连续在福建漳州成功举办十三届。自2009年开始,“海峡花博会”拓展提升为“海峡农博会”, 以打造中国南方最大农业展会为目标,突出现代农业主题,涵盖种植养殖、涉农加工、商贸流通、观光旅游、论坛研讨、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办会规模、档次和实效大步提升。据不完全统计,近十三届博览会期间,累计共有1.1万多家企业参展(其中台湾企业2000多家),展出农林牧渔产品及其加工品6万多种;有4300多家采购商赴会洽谈采购,签订购销订单140多亿元,实际履约率超过80%;有1300多个项目签订合同,总投资70多亿美元,实际到资率超过75%;有来自45个国家、台港澳地区和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万多位嘉宾参会(其中台湾嘉宾9000多人),展会参观人数近600万人次。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曾两次(年)出席博览会,称赞博览会亮点突出、特色鲜明,已由区域性的花事活动逐步发展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全国性两岸农业经贸盛会。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蒋孝严也先后出席博览会。同时农博会&花博会被人民网等权威媒体评选为“改革开放以来30个最受关注展会”,被中国展览联盟评为“中国十大政府主导型展会”、“新世纪十年中国品牌展会大奖” 、“全国十佳品牌展会”。在历届农博会&花博会中,去年举办的第三届农博会&第十三届花博会时间更长,规模更大,特色更浓,内容更丰富,服务更提升,实效更明显,影响更广泛,呈现出以下六个特点:一、展览展示亮点纷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技含量更高。突出展示“五新”农业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福建农林大学展示的“诱蝇生物农药”制剂、省农科院展示的远程智能气象模拟系统、美国AUH公司展示的农用无人直升机。二是对台特色更浓。首次设立“台湾真品馆”,吸引了台湾22个县市的农会组团参展。花卉展区专门设立“花香两岸--海峡馆”, 现代农业展区突出展示从台湾引进合作的优良品种、技术,着重突出体现台湾元素和两岸交流合作成果。三是观赏性更强。花卉展区突出“花卉与生活”的主题,设计理念、展示品种、布展造景均比往届有明显提升。现代农业活体展区实现了农业立体种植与景观园艺的有机结合。生态渔业展区营造了“人o鱼o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意趣。二、参会嘉宾层次较高。全国政协厉无畏副主席出席并宣布博览会开幕。出席博览会省(部)级领导有十几位;还有许多来自港澳台、海内外各行各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及大型企业、知名企业、行业龙头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三、系列活动丰富多彩。除举行历届均有的展览展销、项目签约之外,还成功举办了十几项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配套活动。先后举办了融信之夜-农博会&花博会文艺晚会、海峡两岸食品产业发展论坛、第五届中国蘑菇节、第二届海峡两岸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展览会、中华龙舟大赛(漳州东南花都站)、新春民俗文化庙会等系列活动。四、对接交流更加紧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效促进产品购销。共有1200多家国内外采购商参会,展会现场交易额4500多万元,签订购销订单超过39.3亿元。二是有效引导项目对接。博览会共签约合同项目87个,总投资372.5亿元,其中:外资项目50个、总投资8.14亿美元,民企项目33个、总投资291.9亿元,央企项目4个、总投资29.1亿元。全市还有800个项目奠基、剪彩,总投资1216.8亿元。三是有效推动两岸交流。有800多位台湾各界嘉宾应邀参加展览展销、论坛研讨、参观考察、学术交流和宗亲联谊等活动。五、办会氛围隆重热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面貌整洁靓丽。组织开展“市容环境百日整治行动”,狠抓环境卫生、道路交通、市场管理和广告整治。二是氛围营造浓郁热烈。委托专业公司对氛围营造进行统一设计和布置,着力打造博览会新形象。征集发布了吉祥物“果宝宝”、“花贝贝”,制作《农博会&花博会导览特辑》专题片在全省各地电视台播放。三是新闻宣传成效显著。本届博览会首次在北京召开发布会。博览会系列活动—2011年中华龙舟大赛开幕式及比赛在央视体育频道现场直播,是漳州市举办的活动首次在央视直播。博览会期间,来自境内外150多家媒体前来采访报道,共刊(播)博览会相关新闻5000多条,图片3000多张。六、后勤安保细致周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后勤接待热情周到。精心选拔培训青年志愿者和外语翻译人员,为展会提供贴心服务。特别是60名 “微笑使者”成为博览会上一道靓丽的风景。二是园区服务温馨细致。花博园区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展馆里的休息区、卫生间明显增多,各主要路口新设置了醒目的导览图和指示牌,充分凸显展会人性化服务。三是安全保卫周密有序。公安部门牵头制定周密的安全保卫工作方案,认真做好安全检查,落实各项安保措施。“农博会&花博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有效提升漳州乃至福建的知名度,而且对提升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推动漳州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漳州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全国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福建省最南端,东部濒临台湾海峡,与台湾隔海相望,与中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的厦门接壤,南部与广东省毗邻。全市现辖一市二区八县,陆域面积1.2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84万人。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2万人,是一座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也是一座正在提速发展、加速崛起的生态工贸港口城市。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768亿元,增长14.7%;财政总收入175亿元,增长25.2%。漳州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央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相继出台《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把以厦门为龙头、漳州为纵深的厦门湾发展区摆在突出位置,这为漳州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福建省出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加快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漳州在福建省乃至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特别是漳州与厦门的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要素市场同城化加快推进,厦门的特区政策逐步往漳州延伸,厦门的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加速向漳州转移,厦漳同城同港同策日趋成熟,漳州正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速崛起的重要板块。一、漳州的优势和特色漳州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诸多独特优势,其主要优势可以概括成三个方面:1.海洋资源优势。漳州海域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比陆域面积多44%,占福建省的13.7%;海岸线长715公里,占福建省的19%;岛屿232个,浅海滩涂11.23万公顷,海洋水产、海洋矿产、海水温泉等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港口岸线资源优势突出,全市拥有20多个天然港湾,可供开发建设万吨级以上泊位码头130多个。厦门湾南岸和东山湾是漳州两大深水港湾,靠近国际干线航道,港湾不淤积,避风条件好,水深和锚地条件可满足建设第五代、第六代集装箱码头和30万吨级散货矿石、油品化工码头需要。近年来,漳州积极参与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7个港区都纳入厦门港一体化管理,有3个港区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招银港区是福建最大的粮食、木材进口港。目前,全市已建成生产性泊位5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9个,10万吨级2个,招银港区、古雷港区两个30万吨级码头正在加快建设。2.基础设施优势。漳州是国家级交通运输枢纽城市,陆、海、空交通四通八达。全市已建成3条高速公路,还有7条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全长200公里的沿海大通道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建成后将极大带动临港产业发展。漳州已进入高铁时代,龙岩至厦门高速铁路漳州段今年7月正式运营,厦门至深圳高速铁路漳州段将于明年建成投用,高速铁路1小时经济圈人口超过5000万人,将带来庞大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为各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特别是漳州与厦门地域相连,交通十分方便,漳州市区到厦门国际机场仅50公里,乘车时间只需45分钟;厦漳跨海大桥今年底可通车,还有厦漳同城大道已经开工,这条城际快速公路通车后,漳州市区到厦门市区不到30分钟;两地的城际轻轨和海底隧道的前期工作已全面展开。通过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货物可直达厦门海沧保税港区。目前,厦门港已开通国际航线112条,可通达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4个港区。在漳州投资办厂,交通进出十分方便、运输成本比较低廉。3.自然生态优势。漳州气候宜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21℃,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无霜期330天以上,一年四季常春。漳州生态优良,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空气质量优良率100%,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5个、国家级生态示范试点县6个。漳州水系密布,天然淡水资源总量113亿立方米,人均拥有量2400立方米。福建省第二大江九龙江穿境而过,重点流域水质达标率超过95%。漳州城市优美,我们确立了“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城市发展定位,邀请国内外一流设计团队参与城市规划编制,正在实施城市综合交通、园林绿化、内河整治、民生设施、古城保护等“十大工程”,规划建设22处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的城市郊野公园,每个县同步推进建设1-3个生态公园,通过绿色廊道和慢行交通系统,形成互通连接的绿道网络和开敞的绿色空间,在漳州可以居城市之中而享山水之乐。二、漳州的重点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漳州已形成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特殊钢铁、食品工业四大主导产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新医药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了罐头食品、石英钟表、钢木家具、金属制品、光伏玻璃、光电产业等12个优势产业集群。这些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聚集和配套能力,能给大家带来广阔的投资空间。1.石化产业。这是福建省确定的“十二五”10个千亿元产业集群之一。正在建设中的古雷石化产业园区,国家发改委赋予特殊政策,面积116平方公里,可布局3条炼油项目生产线,目前,总投资188亿元的古雷石化两个启动项目,下半年即将竣工投产;中石化1600万吨炼化一体化、中石油百万吨乙烯等项目前期工作,也正在抓紧推进当中。石化工业是注重规模经济的行业,具有项目关联性强的特点。我们鼓励广大外商到我市发展对二甲苯、乙烯、芳烃、精对二甲酸等上游原材料项目,并拓展延伸“芳烃”产业链,带动下游石化产业的发展。2.食品产业。漳州是全国第三个、南方首个“中国食品名城”,是全国有名的水果之乡、花卉之都、水产基地。全市水果年产量占福建省39%、食用菌占28%、水产占25%、茶业占17%、蔬菜占16%,水果、水产、蔬菜三项大宗农产品年总产量600多万吨,能为食品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去年全市食品规模工业企业577家,产值约占福建省30%,罐头、水产品、果蔬制品、保鲜果蔬、熟肉制品等出口量均超过福建省同类产品一半以上。但是,我市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还不高,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仍处于粗加工阶段,需要大企业大集团来漳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食品保鲜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在提升我市食品产业发展层次的过程中,实现互惠双赢。3.海洋产业。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海洋资源开发,在广东、山东、浙江、福建开展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福建省围绕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政策措施,这些都为加快发展海洋产业提供了难得机遇。发展海洋产业,漳州已有一定基础和规模,这几年我市海洋产业增速明显快于GDP增速,占全市GDP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13.9%提高到去年的19.8%。我们将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科技产业、旅游业和养生休闲业、现代海洋渔业等六大重点产业,加快壮大海洋经济实力。目前,我们正与国家海洋第三研究所开展深度合作,抓紧建设漳州科技兴海中心、国家海岛生态实验基地,尤其是加快海洋生物领先技术在漳州落地转化。这些都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漳州的海洋资源潜力,也能为大家带来许多商机。4.旅游产业。漳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民俗史迹、滨海风光、花果生态、温泉康体、祖地文化等五大特色旅游资源优势,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1处(南靖、华安土楼),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9个。旅游服务配套不断完善,目前,我市有五星级旅游饭店3家,在建还有喜来登、皇冠假日等10家,预计年底将有一批投入使用,届时将有力提升我市旅游接待能力。但从整体上看,我市旅游产业发展仍处在初步阶段,存在着景区规模偏小、产品档次偏低、缺乏旅游龙头企业等问题。我们将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大型旅游企业、知名旅游品牌参与我市旅游开发,参与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参与经营景区和兴办旅游企业,加快建设具有鲜明山海生态特色的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5.现代服务业。我市正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的上升时期,发展现代服务业潜力巨大。目前,已有沃尔玛、红星美凯龙、大润发等大型知名商贸企业入驻,SM城市广场等一批商贸项目正在洽谈。我们将大力推广连锁经营、仓储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模式,积极引办物流企业,着力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为标志的产业物流。我们正在新的行政中心区规划建设商务金融中心、总部经济聚集区,欢迎各类金融机构入驻,欢迎更多的企业总部到漳州投资兴业。6.花卉苗木产业。漳州素有“花卉之都”的美誉。近年来,我市花卉苗木产业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特别是闽荷花卉产业合作扎实推进,由欧盟技术研究组织联合会、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研究中心、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和欧中科技发展中心,联合倡导建设的欧中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在我市落户。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被评为“中国十佳品牌展览会”。“漳州水仙花”和“南靖兰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全国第二和第三个花卉类驰名商标。去年,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5万亩,产值100亿元,已形成水仙花、兰花、榕树盆景等八大类特色系列产品,400多个花卉品种畅销韩国、日本、欧美、新加坡、泰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花卉苗木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在漳州投资花卉苗木产业,具有很大的空间。三、投资漳州的有利条件漳州正面临着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难得机遇,蕴藏着无限的商机。热情好客、开放兼容的漳州人,正敞开博大的胸怀,喜迎四海宾朋。走进漳州、投资漳州,可以享受到以下有利条件:1.较低的投资成本。漳州淡水、土地、电力、人力等资源十分丰富,价格在周边城市中相对较低。淡水方面,每日供水量可达400万吨以上,可以满足工业发展需要,工业用水平均价格每吨2.7元(含污水处理费每吨1元)。土地方面,拥有福建省最大的冲积平原,全市土地总面积1931万亩,每年可提供工业用地3-5万亩,发展用地有充足保障。电力方面,漳州是福建重要的电力基地,目前全市总装机容量超过500万千瓦,电力供应充足,电价也比较低,工业用电平均价格为每度0.64元。人力方面,漳州拥有484万人口,每年可提供10万人以上的高素质劳动力;现有2所大学、11所高等专业院校,能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各类人才。2.便捷的审批服务。漳州十分注重优化投资软环境,是全国率先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城市。漳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创建于2001年,在福建省首创“开放式办公、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一次性收费”行政服务模式,并先后推出审批辅导、一次性联合告知、联审联办等多项创新性举措,项目的审批手续少,效率高。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在福建省率先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按照国家《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的要求,编制了通俗易懂、便于操作、高效管理的行政服务标准体系。通过实施标准,漳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再次精简、下放审批项目145项,市级行政审批项目压减到93项,是福建省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的设区市。&&&&& 3.优惠的投资政策。我们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里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利用外资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了《促进工业化提速的若干意见》、《发展总部经济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政策措施。我们对年营业收入首次超过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工业企业,除按其地方级“三税”(指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新增部分的20%、25%、30%奖励给企业外,分别一次性给予奖励20万元、50万元和100万元。对实际到位注册资本金1亿元(含)以上的补助300万元,实际到位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含)至1亿元的补助150万元;对新引进的总部企业,其本部租用、新建或购置自用办公房产的,均按租金市场指导价的40%一次性给予12个月的租金补助;对新引进的总部企业,自企业对地方级税收贡献额超过200万元的年份起,前2年每年奖励120万元,第3年奖励80万元;对于地方级税收贡献额超过500万元的,从超过500万元年份起,前2年每年奖励300万元,第3年奖励200万元;对新引进的总部企业自认定年度起,其应缴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地方政府审批权限部分,前2年全部免收,第3年减半征收。特别是对世界500强企业,我们采取“一企一议”、“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以最大诚意、最大力度,欢迎500强企业、跨国公司来漳州投资兴业。漳州市位于福建省最南端,与台湾隔海相望,四季常青,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被誉为“天然温室”,发展农业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著名的水果之乡、花卉之都、蕈业之城、水产基地。全市土地面积1.2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86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9万亩,山地1238万亩,可供直接利用的浅海滩涂、内陆水域180万亩。改革开放以来,漳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农业,推广“五新”技术,培育农业品牌,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全国重要的粮仓向农产品出口基地、对台农业合作基地、绿色食品基地转变。201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0亿元,比增4.6%。主要农产品总量:①水果总面积260万亩,产量270.3万吨,居全省第一位;②水产品总产量149.1万吨,居全省第二位;③食用菌鲜品总产量45万吨,总产值36亿元;④花卉总面积约12万亩,全市花卉总产值47.42亿元,占全省花卉总产值的70%;⑤蔬菜总面积155万亩,年产蔬菜248.4万吨,产量居全省第二位;⑥茶叶总面积40万亩,总产量5.07万吨;⑦畜禽肉蛋奶总产量45万吨;⑧粮食以水稻、甘薯、马铃薯为主,全市总面积176.7万亩,年总产量70.6万吨。⑨林竹面积1184万亩(其中毛麻竹40万亩)。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128元,增长16.1%。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有:1.对台农业合作交流走在全国前列。漳州是台胞主要的祖籍地,台湾现有居民中,祖籍漳州约1000万人,占近40%。漳州市国家首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是台商投资农业密集区和首选地,至2011年底,全市累计批办台资农业项目1051各,合同利用台资15.31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9.01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45%、50%和51%,这些指标均位居全国设区市的第一位。2.食品工业发展迅猛。漳州食品工业发展势头迅猛,是工业第一大产业,2011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577家,总产值662.7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25.3%,占全省规模食品工业总产值约30%。2009年,中国轻工联合会、中国罐头工业协会授予我市“中国罐头之都”荣誉称号。2011年,中国食品协会授予我市“中国食品名城”荣誉称号,成为全国第三个、南方首个“中国食品名城”。3.农业产业特色明显。我市重点扶持水果、水产、蔬菜、食用菌、畜牧、茶叶、花卉、林竹等八大特色产业,推进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建设6各省级、14各市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片),形成“一县一品“的产业新格局。打造了漳州水仙花、天宝香蕉、平和?溪蜜柚、云霄早熟枇杷、东山水产品、漳浦保鲜蔬菜、华安铁观音、南靖绿麻竹、诏安青梅等一批区域特色农业“名片”。4.农产品出口持续增长。漳州农产品出口连续十多年保持快速增长,2011年全市农产品出口货值33.26亿美元,比增46.6%,占全省48.3%(福建农产品出口货值居全国第三位)和全国5.5%。罐头年出口量占全国17%,蘑菇、竹笋、芦笋罐头出口分别占全国80%、65%、60%以上;花卉苗木出口占全省90%,占全国的16%。5.农业品牌建设快速推进。全市拥有农产品(含加工品)中国驰名商标14件、省著名商标83件;有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121个;“天宝香蕉”、“云霄枇杷”、“平和?溪蜜柚”、“漳州水仙花”、“南靖兰花”等46件农产品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初审公告或注册公告,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全市福建名牌农产品(含加工品)121个,占全省同类总数的20%以上。累计有11类258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48个产品通过有机产品认证,分别占全省近30%和40%。绿色食品产地面积40多万亩,年产值16亿元以上,是全省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有180各产品获得无公害农(水)产品认证,占全省的20%。今年来,市委、市政府作出“现代农业提效”的重大举措,重点发展“七个一批”,包括培育一批大龙头企业,完善一批规范化的专业合作社,建设一批设施农业基地,创建一批农业品牌,新建提升一批农产品物流市场,创办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建设一批水利工程及水土保持项目。组织开展现代农业竞赛活动,每个县(市、区)和开发区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特色,筛选推出一个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设施农业、种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物流市场或休闲观光农业示范项目、精品项目开展竞赛,力促漳州现代农业再上新水平。一、漳州市花卉产业概况漳州花卉产业发展迅猛,2011年全市花卉种植面积约12万亩,比2010年的9.54万亩增长25.79%,占全省的30%左右;全市花卉产值47.42亿元,比2010年的29.56亿元增长60.42%,占全省的38.46%;全市花卉销售额36.46亿元,比2010年的20.1亿元增长81.39%,占全省的26.89%;全市花卉出口额4446万美元,比2010年的3623万美元增长22.72%,占全省的69.72%。漳州已形成水仙花、兰花、榕树盆景、仙人掌与多肉植物、棕榈科植物、荫生观叶植物、药用花卉、绿化苗木等八大类特色系列产品,400多个花卉品种畅销韩国、日本、欧美、新加坡、泰国、西班牙、加拿大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辖县市先后被誉为“中国兰花之乡”、“中国水仙花之乡”、“中国榕树盆景之乡”、“中国花木之乡”。“漳州水仙花”和“南靖兰花”分别在2008年和2010年取得中国驰名商标认定,成为全国第二和第三个花卉类驰名商标。花卉企业逐年增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至2011年底大中型花卉企业发展到近80家。花卉市场主要有漳州市花卉交易中心、南靖兰花市场、漳浦榕树集散地、百里花卉走廊等,在建或准备建设的有海峡西岸花卉世界、海峡(福建漳州)花卉集散中心、闽荷花卉合作交流中心。漳州成功举办了十三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赴台举办了六届台湾-漳州水仙花雕刻艺术展,与台湾一批有影响的花卉企业和协会建立了长期的紧密合作关系。2007年正式启动闽荷花卉合作交流项目。2010年8月漳州市政府专门出台《关于扶持花卉产业发展先行先试的若干意见》。2012年1月30日,《福建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年)》经省政府同意,正式颁布实施。“十二五”期间,漳州市花卉产业被列入福建省南部地区花卉产业集群,将重点布局在龙海市、漳浦县、南靖县、长泰县和龙文区五地,并着力发展一批花卉,打造花卉品牌。花卉产业已逐步成为漳州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通过建市场、创品牌、扶龙头、建基地等举措,力争至2015年全市花卉种植面积达15万亩,销售额达100亿元,出口额达2亿美元以上;建设海峡西岸花卉世界、海峡(福建漳州)花卉集散中心、漳州花卉交易中心、闽荷花卉交流中心和南靖兰花专业市场等一批集展示、销售、旅游为一体的花卉交易、批发市场;打造水仙花、榕树、兰花等10个特色品牌;建设10大花卉产业园区;扶持50家花卉龙头企业,力争把漳州建设成为全省最大、全国重要的花卉绿化苗木生产供应基地和对台、对荷农业交流合作的东南花都。二、花卉资源分布全市特色花卉产品以盆栽植物和园林观赏苗木(绿化苗)为主。据2011年统计数据,盆栽植物3859.8公顷,占全市花卉总面积37.65%,观赏绿化苗木植物5817.9公顷,占56.76%。其中人参榕1487.3公顷,基地主要分布在漳浦县沙西镇、杜浔镇;水仙花416公顷,主要分布在龙海市九湖镇;棕榈科植物333公顷,主要分布在漳浦县长桥镇、官浔镇、大南坂农场等地;仙人掌与多肉植物362公顷,主要分布在龙海市九湖镇、程溪镇;虎尾兰217公顷,主要分布在龙海市九湖镇、程溪镇以及漳浦县赤岭镇、大南坂农场等地;兰花307.1公顷,国兰主要分布在南靖县南坑镇、丰田镇,蝴蝶兰主要位于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及花博园区。三、花卉品牌建设情况南靖县于1999年被中国特产委员会授予“中国兰花之乡”称号;龙海市九湖镇于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授予“中国水仙花之乡” 称号;漳浦县沙西镇于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授予“中国榕树盆景之乡”称号;漳浦县于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授予“中国花木之乡”称号。百花村花卉市场于1999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花卉定点市场”,2003年通过了福建省发改委批准立项建立漳州花卉交易中心,2006年纳入商务部“双百工程”扶持项目;2000年闽南花卉批发市场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评定为“全国花卉重点市场”;2007年南靖县丰田镇兰花市场被国家农业部评定为“全国花卉定点市场”。自2000年以来,漳州市东南花都有限公司、漳州市星运园艺有限公司、漳州市百花村万兴园艺有限公司、龙海日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漳州市紫罗兰园艺有限公司等先后被评为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闽南花卉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漳州市百花村万兴园艺有限公司、漳州市宏盛贸易有限公司、南靖县紫罗兰园艺有限公司、漳州市金銮园艺有限公司、漳州市森晖兰花产业有限公司等被评为市级龙头企业;市林业组培中心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评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漳州市榕桩盆景研究所、龙海九湖水仙花生产基地、漳州市百花村万兴园艺、龙海华兴榕树盆景园、南靖南坑国兰生产基地、龙海宏盛花卉生产基地等被省林业厅、省花卉协会评为省级花卉生产示范基地。水仙花于1984年被定为漳州市市花,于1987年被评选为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于1997年被定为福建省省花。2001年《漳州水仙花标准综合体》地方标准正式发布实施;2002年初,“漳州水仙花”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开创了我国原产地标记注册的花卉品种首例;2004年6月漳州水仙花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级验收组验收;2004年初“漳州水仙花”取得国家证明商标注册,2005年8月取得省级著名商标认定,2005年底以漳州为主编写的《中国水仙种球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等级》和《人参榕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等级》国家行业标准由国家林业局发布实施;2008年3月“漳州水仙花”取得中国驰名商标认定,2008年10月“南靖兰花”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正式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注册,2010年元月取得中国驰名商标认定,成为全国第二和第三个花卉类驰名商标。闽南花卉有限公司、漳州杰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漳州市宏盛园艺发展有限公司、育平园艺场、德隆园艺场、般若花卉场、长立园艺场、青丰园艺场等20多家花卉出口企业取得国家检验检疫局花卉出口标准培植场登记备案。四、漳州花卉市场建设情况花卉市场分为三类:产地型、销地型、混合型市场。目前,我市的花卉市场以产地型市场为主,主要有漳州市花卉交易中心、南靖兰花市场、漳浦榕树集散地、百里花卉走廊等;另有在建或准备建设的海峡西岸花卉世界、海峡(福建漳州)花卉集散中心、闽荷花卉合作交流中心。近年来,花卉已有部分结合现代网络科技形成的网络商务—网上交易市场,为漳州花卉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漳州市花卉交易中心。漳州市花卉交易中心位于龙海市九湖地区,其市场销售经营基本属传统的农家分散交易,沿百花村324国道边,形成一条2公里长的沿国道花卉市场集中区。商家以本地花农为主,拥有800多家各种花木销售摊点、经营部和公司,其经营模式大多是前店后铺,以花木基地、经销、种养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运作方式,初步形成集基地、展示、销售为一体的经营方式。该交易中心的管理主体为漳州市百花村花卉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以批发、零售为主,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市场内花卉出口企业更是以百花村市场为载体,结合花卉基地,将漳州花卉销往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百花村花卉市场年交易额超过6亿元,占市场30%左右,在市场影响下,目前花卉从业人员6.8万人,带动农户1.8万户。2.南靖县兰花专业市场。南靖县是我国墨兰、建兰主产区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南靖县开始进行兰花产业化生产,成立兰花协会、建设国兰示范场,使之成为南靖兰花产业展示发展成果的载体,1999年、2000年南靖县分别新建占地300亩的兰花园和占地200多亩的丰田兰花市场,为南靖兰花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南靖县兰花市场有60多个养兰专业大户设立营销窗口,加上台湾、广东等地进驻所设立的营销窗口,南靖兰花市场已初具规模,且影响力与日俱增。南靖县年产兰花6000多万株,市场年交易额4.5亿多元,占全市花卉销售额20%以上,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浙江、湖北、福州等省市,还远销韩国、日本以及台湾、香港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3.漳浦沙西榕树集散地。沙西镇以培植榕树盆景、人参榕而著称,品种有榕树瓜、风景榕、榕树桩、根雕榕树盆景四类为主,素有“榕树第一镇”的美称。全镇种植榕树约3亿株,年产成品半成品1000多万株,年产值超过2亿元,占全市10%,其中,出口创汇超过1000万美元,产品以出口为主,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全国各地。由于产品的特定区域性和栽培技术的成熟性,逐步形成以产地为主的产地型榕树集散地,特别是沙西镇的榕树盆景产业区,更具有市场的某些功能,产业区采用了公司加农户的路子,聚焦了漳州地区所有的榕树系列品种,集种植、雕刻、包装、销售为一体的功能区,发挥着商贸纽带和形象窗口的作用,由于简单的产地型市场的带动,沙西榕树已形成产业化。4.漳州百里花卉走廊。自百花村花卉市场沿324国道至盘陀岭约150里的百里花卉走廊,主要是种植各种品种的绿化苗木,特别是中心地段—马口,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汇聚着丰富的绿化苗木资源,吸引全国各地客商到此选购苗木,花卉走廊已成为我市重要的绿化苗木集散地,经不完全统计,年交易额超过5亿元,占全市20%。5.海峡(福建漳州)花卉集散中心(在建)。海峡(福建漳州)花卉集散中心于2009年3月份获得国台办批准设立,2010年10月由漳龙公司投资并正式开工建设,拟规划建设规模2000亩,共建有交易中心、加工检验、物流配送、综合服务、科研服务、花卉生产展示等等六个功能区。目前,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场平工程已完成70%;照明工程已完成25%;给排水工程已完成50%;雨污水工程已完成60%;水泥路面工程已完成60%;综合办公楼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基本完成砌筑工程;宿舍楼工程已完成至三层板钢筋绑扎。五、漳台花卉合作情况1999年福建省政府审时度势,在漳州主办了第一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台湾中华盆花发展协会、台商园艺产业联谊会等纷纷积极参与联办,并组织台湾花卉业者前来参加,开创了两岸花卉直接交流的先河。经过年前五届海峡两岸花博会的成功举办,展会规模不断扩大,办会层次不断提高。2004年以来,海峡两岸(福建漳州) 花卉博览会提升为国台办、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福建省政府共同主办的国家级盛会,又吸引了台湾兰花产销发展协会等参与联办。如今,海峡两岸花博会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每年一届的海峡两岸花博会成为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的有效载体,辐射海峡两岸的大型区域性花事与经贸盛会。仅设立在花博园里的漳州兰花(洋兰)培育中心就先后吸引了世华兰园、镇宇生物科技、皇达花卉、综宥花木、卉丰园艺、杰腾生物科技、泰吉农业、富圣科技、钜宝兰园等10多家台资花卉企业加盟,建立了近10万平方米的玻璃温室,年产300万盆蝴蝶兰,成为新优兰花引进、种植、培育的重要基地。据统计,目前已有60多家台资花卉企业先后落户漳州,主要生产经营品种有蝴蝶兰、大花蕙兰、文心兰、国兰、富贵竹、鲜切花、小盆花、绿化苗等,年产值近2亿人民币。台资花卉企业的进驻,带来了优良的花卉品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现代的经营管理经验,有力地促进了漳州花卉产业的提升和发展。此外,从2006年始,每年漳州市政府组织赴台湾举办漳州水仙花雕刻艺术展至今已有六届,取得了台湾民众和媒体的好评。六届水仙花雕艺展在台湾的成功举办,不仅以花会友,加强交流,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情谊,而且开创了大陆组团赴台湾举办花卉展览的先例,改变了以往都是台湾花卉到大陆参展,大陆花卉进不了台湾的状况,为今后大陆的花卉产品甚至农产品进入台湾,进一步促进闽台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出新贡献,真正达到“花开两岸,合作共赢”打下良好的开端。六、漳荷花卉合作情况2006年9月福建省黄小晶省长亲笔批示“以漳州为主,加快闽荷花卉合作对接步伐”;同年11月邀请荷兰瓦格宁根大学校长戴克豪森博士和荷兰花卉协会会长法布尔博士参加第八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花卉进出口论坛并考察了漳州花卉产业,期间漳州市政府与荷兰瓦格宁根大学、漳州市花卉协会与荷兰花卉协会签署了联手促进花卉产业发展的合作协议(意向)书;2007年5月黄小晶省长率团赴荷兰进行考察、交流,举办漳州花卉产业推介及项目洽谈会,正式启动闽荷花卉产业合作项目。五年多来,闽荷花卉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合作项目逐步向纵深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八点:一是龙海日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建的闽荷花卉合作交流中心(中国漳州展示农场)目前基本完成200亩的征地及土地平整,并完成了20000平方米玻璃温室以及5680平方米联检大楼的建设工作;二是闽荷花卉合作(漳州)有限公司、龙海日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引进郁金香、红掌、孤挺花等荷兰花卉品种在漳栽培试验成功并推广;三是2008年3月份闽荷花卉合作(荷兰)有限公司暨漳州市花卉产业办驻荷兰代表处在荷兰正式挂牌;四是《闽荷花卉产业合作交流》项目被福建省发改委列为2009年福建省重点项目,相继取得省外经贸厅、财政厅、林业厅、科技厅等各部门的支持;五是闽荷花卉合作(荷兰)有限公司在荷兰恢复农场正式启动运营,并取得荷兰花卉拍卖市场注册会员资格,该公司花卉产品于2009年2月首次以自主品牌进入荷兰花荷(FLORA-HOLLAND)花卉拍卖市场拍卖;六是日,漳州市与荷兰海尔德兰省瓦格宁根市正式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七是据国检局数据,2007年漳州花卉出口荷兰货值494.7万美元,到2011年漳州花卉出口荷兰货值达1207.48万美元,四年增长了144.1%,荷兰成为了当前漳州花卉出口数量及创汇数额最多的输出国;八是日,由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福建省科学技术厅、联合国粮农组织、漳州市人民政府和欧中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福建省发改委、农业厅、林业厅,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协办,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欧中现代农业技术研发中心承办的首届可持续植物育种技术和项目对接国际会议成功在漳州开发区举办,荷兰驻华大使、瓦格宁根市市长、瓦格宁根大学校长等近百名来自荷兰、德国和国内相关领域及国际组织、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七、漳州市百里花卉走廊简况几年来,漳州市花卉产业迅猛发展,特别是一年一届的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的带动,沿324国道两旁纵深各1公里、从百花村花卉市场至盘陀岭约150里的百里花卉走廊,是闽南超万亩花卉基地的黄金地段。也是国家批准的海峡两岸(漳洲)农业合作实验区的八个园区之一--长桥农业园艺科技合作园区、全国百家花卉市场和全国花卉定点市场—漳州市花卉交易中心、历届海峡两岸花博会举办地的所在。百里花卉长廊园区以省级花卉企业闽南花卉有限公司为龙头,拥有1000多家以花卉为主的高优花卉产业,初步形成了集花卉生产、良种引进、科研推广、市场贸易、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海峡两岸现代农业科技合作区,是海峡西岸的一道多彩多姿的风景旅游线。据初步估算,2011年百里花卉长廊种植面积约35400亩、销售额12亿元人民币,形成了水仙花、兰花、观叶盆栽植物、榕树盆景、仙人掌类与多肉植物、棕榈科植物、食用药用花卉、绿化苗木等八大类特色系列产品,所产的花卉品种畅销韩国、日本、欧美、新加坡、泰国、西班牙、加拿大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八、花卉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为贯彻落实2012年初省委书记孙春兰、省长苏树林在漳州考察时有关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政府《关于扶持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意见》(闽政〔2012〕37 号)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花卉苗木产业发展步伐,到2015年,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15万亩,销售额达100亿元;到2020年,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30万亩,销售额达200亿元,力争使漳州成为亚洲地区重要的国际花卉苗木总部基地,我国东南地区最重要的花木交易集散中心,国家级对台对外农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2012年9月漳州市政府提出以下十二点意见:1.建设花卉产业园区。坚持用工业化的思维、理念推动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各地要参照创办经济开发区的办法,抓紧制定花卉苗木产业用地及发展规划。坚持用规模化、智能化、设施化、园区化的标准,推进水仙花、榕树、兰花、绿化苗木(含珍贵树种)、观叶盆栽植物及金线莲、石斛等药用食用花卉产业园区的建设。在长泰县规划建设花卉走廊,在龙海规划建设水仙花、花卉标准化生产加工产业园区,在南靖规划建设兰花产业园区,在漳浦规划建设洋兰、榕树盆景、园林绿化景观植物产业园区,通过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升级。同时稳定花卉生产经营用地,允许花卉生产经营户在现有和新规划产业园区内长期承包、租用土地。2.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税务部门认真落实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确实扶持花卉产业发展。自产自销的花卉苗木产品经备案,依法享受免征增值税优惠,并由税务部门提供相应的发票;其他花卉苗木增值税统一按1%收取。花卉苗木生产经营企业,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花卉苗木产品出口,优先办理退(免)税。对税收实行核定征收的花卉企业、个体经营者等固定业户,在核定税额特别是所得税管理方面,实行从优从宽政策。3.建立专项扶持资金。从2012年开始,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6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花卉苗木生产设施建设、市场建设、产业信息平台建立、花卉苗木新技术研发与推广、新品种引进与开发、标准化制定与推广、水仙花产业保护、国际花卉苗木培训与考察、漳台漳荷花卉苗木交流与合作、国内外花卉苗木展、组建花卉检测中心等。县级财政也应给予相应配套。其中,对新建的花卉苗木种植钢架大棚,连片规模达10亩以上的,或新建的用于花卉苗木组培、生产的程控连栋温室,规模达2000平方以上的,经市花卉主管部门验收后,市级财政分别给予每亩一次性补贴5000元(列入省现代花卉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的不再补贴)和每平方一次性补贴100元。参加全国或海外国际花展的企业分别给予补助5000元和10000元。4.加快通关速度。检验检疫部门要鼓励、支持花卉出口企业建立出口标准化基地并取得报备认证,支持建设出入境植物检验检疫隔离区;要简化报检程序,缩短进出口花卉苗木检验时间,协同海关实行花卉出口预约24小时报检报关、上门验放。海关部门要积极宣传、协助企业用足用好关税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并适时推进在漳州建立海关花卉苗木公共保税仓库。5.加大融资支持力度。金融部门要积极探索创新适合花卉苗木企业融资需求的信贷担保模式和信贷品种,探索开办以生产设备、花卉苗木产品、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为抵(质)押物的信贷业务,扩大信贷投入,加大对中小花卉苗木企业的扶持力度。要根据花卉苗木生长周期,合理延长贷款周期。林业部门要将花卉苗木产业的小额贴息贷款纳入中央林业小额贴息贷款的政策扶持范畴。6.快速办理绿化树木运输证。扩大苗木林权证发放,对移植的树木凭采伐(采挖)证依法快速办理运输证、检疫证,经市级林业主管部门认定的苗圃自主培育的苗木,实行市内自由流通,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认定的苗圃自主培育的苗木,实行省内自由流通。7.落实用电优惠政策。电力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花卉苗木生产企业的扶持和优惠,对花卉苗木生产企业(包括设施栽培企业)生产用电按一般农业用电标准收费。8.加快建设花卉市场。按照功能齐全、设施配套、信息畅通的要求,加快推进海峡(福建漳州)花卉集散中心、百花村漳州花卉交易中心、闽荷花卉交流中心和南靖兰花专业市场等一批花卉专业市场建设。有关县(市)政府和部门要从规划建设、立项报批、用地审批、设施配套、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9.推进国际及对台交流合作。支持有实力的花卉苗木企业向海外拓展,着重加强与荷兰、台湾花卉苗木合作交流,建立和完善漳州花卉苗木产品直接进入欧洲国际拍卖市场的国际商业链条,努力提高我市花卉苗木产品在国际花卉苗木市场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引进国外成套先进花卉园艺生产设备,推广国际先进生产流程,提高出口花卉产品品质。对引进成套或关键设备的市级花卉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贴息贷款。10.引导企业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支持花卉苗木企业走现代化管理道路。建立市级花卉苗木龙头企业评审认定机制,从2012年起,每两年评定和表彰一批花卉苗木龙头企业、花卉苗木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营销大户等,各级各部门要积极推动扶持花卉苗木企业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出口加工基地建设,开展企业质量管理认证、上市融资等。对通过评审认定的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11.鼓励企业争创品牌。加大花卉苗木品牌整合力度,打造区域品牌,带动专业品牌、产品品牌发展壮大。鼓励支持花卉苗木企业自主研发新品种,积极创建商标品牌,申报国家专利。对取得相关品牌的花卉苗木企业或单位,参照市政府关于奖励农产品创品牌的政策执行。做好漳州水仙花、南靖兰花等中国驰名商标和“漳州人参榕”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宣传、保护和注册工作。支持组建漳州市花卉检测中心,制订并执行花卉苗木种苗标准、质量等级标准、包装标准等,研究并提供花卉苗木产品质量检测,对进入市场的花卉苗木产品实行严格的质量认证,确保我市花卉产品质量。12.推进花卉种苗科技研发推广。鼓励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与花卉苗木产业园区、花卉苗木龙头企业协作联合,重点推动花卉苗木种苗的研发、试验与推广,采取“企业立题、专家解题、政府支持”的研发方式,整合科技资源,加强重点攻关,为现代花卉苗木产业升级换代大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制订并执行花卉苗木产业标准(包括种苗标准、产品质量等级标准、包装标准等),提升市场信誉。加强教育培训,推广先进种养技术和营销方法,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为产业升级发展造就一支规模庞大、训练有素的生产经营队伍。食用菌,简称“蕈”,国际统称“蘑菇”,高等菌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近年来发展迅猛,成为有别于“植物食品”、“动物食品”,世界性生产、加工、消费的“第三种食品”——“菌物食品”,并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21世纪健康、时尚食品”。我国食用菌种植历史悠久,是世界食用菌生产、消费和出口第一大国。福建漳州市地处台湾海峡西岸,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光、水、气等诸条件非常适宜食用菌种植,是块发展食用菌不可多得的宝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用菌生产,立足本市气候、技术优势,坚持以绿色、生态、无公害生产为原则,积极稳妥发展双孢蘑菇、白背木耳、草菇生产规模,大力发展珍稀菇类和反季节菇类生产,实现常年生产。漳州食用菌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一个上下游关系企业齐全,两岸乃至全国和国际合作势头良好,实现规模化、工厂化、产业化生产经营的产业集群。漳州食用菌生产品种现有双孢蘑菇、白背木耳、草菇、袖珍菇、鲍鱼菇、杏鲍菇、金针菇、大杯蕈菇、金福菇、平菇、茶树菇、榆黄菇、大球盖菇、真姬菇、大棕菇、猴头菇、姬菇、鸡腿菇、姬松茸、白灵菇等20余种,食用菌鲜品、干品、罐头制品、菌包不仅畅销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深圳、香港等大城市,而且还远销欧美、东南亚市场,产品常年呈现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漳州双孢蘑菇产量及其罐头制品出口量全国第一,白背木耳、大杯蕈菇产量世界第一。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为此指出,漳州是“全国最大的双孢蘑菇、白背木耳和蘑菇罐头的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菇都”。中国农学会特产专业委员会还授予漳州“中国白背木耳生产基地”称号。漳州蘑菇技术员遍布全国各地,哪有蘑菇生产,哪就有漳州技术员,为中国“南菇北移”做出积极贡献。漳州工厂化温控、墙体式生产珍稀食用菌一年多茬,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漳州还是银耳原产地。近年来,漳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将食用菌与水产、水果、蔬菜、花卉、茶叶、畜牧并列为漳州农业七大产业,成立以政府有关部门组成的“漳州市食用菌产业协调工作小组”,再而组织成立以食用菌生产与加工企业、菇农为主体的“漳州市食用菌产业协会”。漳州食用菌产业在漳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注重提升,注重实效,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积极办好一年一届的中国蘑菇节,充分发挥国内外食用菌业界力量,有力推进漳州食用菌产业向更高层面、更宽领域发展。漳州如今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食用菌产业名城,同时也是我国著名的蘑菇罐头和各种罐头食品生产、加工和贸易主要集散地。在漳州,以蘑菇为主体的食用菌种植业和以蘑菇罐头为主体的罐头食品业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区位优势,原辅材料生产、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制罐和贴标等相关配套产业也相当发达。据统计,2011年全市食用菌产业(含种植、加工、机械、包装等)总产值逾70亿元,其中食用菌(品种20多个)鲜品总产量45万吨,总产值36亿元,大宗食用菌产品中,双孢蘑菇产量13万吨(每公斤价格6元)、白背木耳产量7.8万吨(每公斤价格3元)、杏鲍菇产量5.5万吨(每公斤价格10元)、袖珍菇产量4.2万吨(每公斤价格6元)、鲍鱼菇产量2万吨(每公斤价格6元)、猪肚菇产量1.7万吨(每公斤价格6元)、茶树菇产量1万吨(每公斤价格6元),食用菌鲜品及其加工品总产量皆占全国20%,出口量占全国40%,双孢蘑菇及其罐头制品出口量占全国90%和80%,食用菌机械产量占全国40%。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及其加工业成为农民发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途径。天下美蕈出漳州。漳州食用菌产业如今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成为漳州市场空间充足、技术力量雄厚、产业资源丰富、农民增收明显,推动漳州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工业化进程,极具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朝阳产业。“海西建设,蕈业先行。”漳州食用菌,素有“花果之城”、“鱼米之乡”、“中国花都”美称的海峡西岸经济区重镇漳州,又赢得寓意“和谐吉祥”的“中国食用菌名城”、“中国菇都”、“中国罐头之都”赞誉。漳州市食品产业位居全市第一大产业。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662.7亿元,比增17.9%,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5.3%。食品工业形成罐头、速冻保鲜、冻干、肉制品、休闲食品、蜜饯、果酒酿造等系列食品加工基地。漳州食品检验检疫出口货值32.3亿美元,约占全国5%,全省近50%,食品出口连续三年保持45%以上的快速增长。其中,水产品出口货值19亿美元,约占全国10%;罐头出口6.6亿美元,约占全国35%。全市食品企业年产值超亿元企业有164家,超5亿元企业28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创出一批知名食品品牌,全市食品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0多个,形成食品包装、食用菌机械、空罐等配套完整的食品上下游相关产业链。食品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市8个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部是食品企业,天福、海魁已经成功上市。对台食品合作是漳州食品产业发展最大的优势,全市现有台资食品企业600多家,合同利用台资额15亿美元,是全国食品加工利用台资最多的城市。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漳州市“中国食品名城”称号,中国罐头工业协会授予漳州市“中国罐头之都”称号,并在漳州设立中罐协科技中心。民以食为天,食品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民生产业,也是漳州的传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十二五”期间,漳州市将以建设“中国食品名城”为契机,实现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的食品企业20个,超50亿元的食品企业2~3个;争取有3~5家在国内外上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生态型”食品原料基地,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要深化对台农业、食品合作,加快技术创新、经营机制创新,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国际影响的食品名企名牌。积极构筑国际食品合作平台,发挥一年一届的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的优势,举办海峡两岸食品博览会、中国蘑菇节,扩大漳州食品的影响,组织食品企业“走出去”参加国际食品展示展销活动,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冷链物流配套系统和食品区域集散中心建设,探索食品产业发展融资平台,努力将漳州打造成“立足海峡、辐射全国、连接世界”的食品交易“窗口城市”。一、漳台农业合作和实验区建设情况漳州与台湾“五缘”关系密切,农业生态环境相似,气候、地貌、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农产品结构和作物生长节律基本相同,一直以来是全国对台农业合作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7年7月,国务院台办、农业部和原外经贸部联合批准漳州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为漳州拓展对台农业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已成为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的密集区、台湾农业外移基地和台湾农业科技辐射、示范的“窗口”,并形成了六个全国“第一”:一是于1980年7月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台资农业企业—诏正水产联合公司;二是台资天福集团成为国内第一大规模台资农业企业,也是我市第一家农业上市企业;三是创建了全国第一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四是搭建了全国第一个冠于“海峡两岸”的农业经贸合作平台—“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五是创办了全国首批台湾农民创业园—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六是农业利用台资位居全国设区市第一位,至今年8月,全市累计批办台资农业项目1081个,合同利用台资16.08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9.44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45%、50%和51%。漳台农业合作和实验区建设,对我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引进创办台资农业项目,实现了资金、良种、设备、技术、市场等“一揽子”引进,从台湾引进一大批国内外市场走俏的、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业优良品种,以及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生产实用技术、加工工艺和设备等,迅速在我市形成生产力,有力地推进了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转型,提高了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据统计,我市已累计引进台湾农业良种1700多种,其中大面积推广的有100多种,推广面积100多万亩;引进台湾各种先进农业加工设备6000多台(套)、农业种养加工技术近800项。二是加快了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漳台农业合作进一步优化了我市地方特色产业布局,产业链配套日趋完善,产业集聚优势日益显现,从而形成了沿海地区的水产养殖合作区,平原地区的蔬菜、食用菌种植合作区,内陆山区的麻竹、茶叶种植合作区,九龙江下游的农产品加工合作区,东山水产品加工贸易合作区,沿国道324线从龙海市九湖镇到漳浦县绥安镇的花卉合作区等特色产业带或产业集中区,有效地促进了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三是促进了外向型农业发展。漳台农业合作与交流,提升了我市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加速了漳州农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增强了农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据统计,2011年全市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出口货值达33.26亿美元,比增46.6%。四是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台资农业企业外接国际国内市场,内联生产基地和农户,形成了“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把农民与市场紧密地连接起来,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水果、蔬菜、食用菌、水产、花卉、畜牧、茶叶、竹笋等8个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五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漳台农业合作与交流为农村乡镇工业园区的迅速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并消化、吸呐了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许多在台资企业打工的农民,不仅学到了科技知识,而且还学到了台商的经营管理经验,回乡创业后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带动了农民增产增收。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128元,比增16.1%。六是密切了两岸人民之间的关系。我市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使许多台资农业企业转移到漳州以后又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互利双赢使漳台两地的依存度更趋紧密,人员往来更加频繁。特别是以举办漳台经贸恳谈会、海峡两岸农博会&花博会等为平台,邀请台湾农业界相关团体参会或联办,每年都引来了数十批台湾农业团组前来参观考察、经贸洽谈和学术交流,进一步促进两岸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为增进两岸人民情谊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做出了积极贡献。二、漳台农业交流合作优惠政策2007年9月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促进漳台农业交流合作的意见》(漳政综[号)。该《意见》根据“同等优先、适当放宽”原则,对台商参与我市实验区建设,实行“四个优先,四个放宽”,即优先审批、优先融资、优先验放、优先办证和放宽准入条件、放宽投资形式、放宽经营方式、放宽用地方式。同时,在税收优惠、扶持台资农业企业发展、创名牌产品和质量认证、设立台湾农产品保税物流中心、扩大农业合作领域、鼓励台商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鼓励台商投资农产品流通领域、促进农产品对台贸易双向流通、加强漳台农业科技合作、发挥花博会平台载体作用、加快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维护台商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等方面给予台(外)商更多的方便和优惠,为促进漳台农业合作和实验区建设创造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产业配套环境。2009年5月,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条例》在闽台农业合作的基本原则、从事闽台农业合作台湾同胞的待遇、政府的服务和保障职责、鼓励闽台农业合作交流、闽台农业合作用地、贷款和融资、权益保障等方面做出规定。2011年5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从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强税收扶持、提供用地优惠、发展现代农业、支持品牌建设、强化融资服务、鼓励保险创新、实行电价减收、减免地方规费及完善服务体系等十个方面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2012年6月,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台商创业和支持台资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从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支持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等方面鼓励台商创业和支持台资企业发展。一、基本概况漳浦县台湾农民创业园(以下简称“台创园”)于日由农业部、国务院台办批准设立,是全国首批设立的两个台创园之一。总规划面积30万亩,按照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个层面布局。核心区规划面积3万亩,规划建设“五个中心、一个园、二个产业园区”(即科技服务中心、创业孵化中心、海峡花卉集散中心、农博会展中心、海峡两岸丘陵山区农机推广中心和海峡园博园,兰花产业园、食用菌产业园)。示范区规划建设花卉、果蔬、茶叶、渔业、农产品加工、物流等六个产业区。通过核心区、示范区的建设,辐射整个漳浦县域。台创园从创建开始就得到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九),胡锦涛总书记到福建视察,首站就来到台创园,亲切看望在这里创业发展的台商,充分肯定了台创园的创建成效,并就共同开创两岸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发表了重要讲话;日,总书记还给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全体台商农民回信,对两岸农业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台创园正处于积极谋求两岸农业合作新路子,努力构建两岸农业合作大平台的关键发展阶段,胡总书记的视察和回信,为台创园的发展及广大台胞台商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推动台创园发展跨入了崭新的阶段。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省委书记孙春兰、省长苏树林等也相继亲临台创园考察指导,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为漳浦台创园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台创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主要成效漳浦台创园创办以来,按照“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典型示范”的功能要求,以“做大、做强、做精”的总体发展思路,在科技交流、项目合作、产业对接等方面紧密联系、协同合作,推动海峡西岸农业合作先行先试平台建设,促进台创园健康有效发展。(一)主动对接,落实完善各项扶持配套政策我县坚持把落实优惠政策、优化服务作为台创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尤其是今年6月份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县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在审批办证、融资服务、电价减收、用地方式、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到台创园投资创业的台资企业更多的优惠,对入园台资农业企业和台湾个体工商户提供“一站式”全程无偿代办服务,致力建设台湾同胞创业发展的理想园区。1.基础设施方面。把台创园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列入《漳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创业园发展项目纳入漳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十二五”期间县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持园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通往创业园的干线公路和符合省级农村公路规划的项目,按现行政策给予支持,切实加强台创园道路、水、电、通讯、路灯等基础及配套工程建设。2.税收扶持方面。对进入台创园的台资农业企业投资项目,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在项目投产后的3个纳税年度内,企业缴纳入库的所得税,按地方留成部分的40%给予全额奖励,从第4年起至第8年,给予企业实际入库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奖励。3.用地优惠方面。对台创园内直接从事或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纳入设施农用地管理。同时,对属鼓励类工业项目且节约集约用地的,按《县政府关于公布城镇土地基准地价(修订更新)的通告》标准的70%确定出让底价;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国有未利用地的,按国家颁布工业用地最低标准的50%确定出让底价。对入驻台创园的台资农业企业,经依法批准,其分期缴纳土地出让价款的期限延长至一年。对台创园区内的项目建设用海,比照省级重点项目优惠政策,减免地方分成部分海域使用金30%。此外,为解决台创园发展土地存量不足的问题,将长桥农场3.87万亩土地划归台创园。4.发展现代农业方面。积极争取福建省(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县,项目重点投向台创园;优先上报台创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国家和省市级龙头企业;优先安排农业“五新”项目及省级花卉、渔业等重点建设项目;优先将台创园企业列入我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目录。5.品牌建设方面。出台《关于鼓励农产品创品牌的实施意见》,对台创园内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省级名牌等的台资企业给予优先补助和奖励;加大商标注册指导服务和商标专用权保护工作力度;积极维护台商合法权益,挂牌成立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知识产权工作小组,建立跨部门的涉台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联合督办涉台知识产权案件。6.融资服务方面。努力破解园区企业融资难题,积极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台创园与农行漳浦县支行达成协议,在未来5年里,由漳浦农行向台创园区内台企提供10亿元人民币的意向性信用额度,同时,漳浦农行还与15家园区内的重点台商企业签订《银企合作协议》,并提供总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意向性信用额度。支持台湾金融机构组建以服务台创园为主要目标的村镇银行,引导闽台农业合作企业组建信用专业担保机构,支持各类信用担保机构为园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帮助解决闽台农业合作企业融资担保难问题。推广实施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农村土地经营权(含地上物)抵押贷款业务。创新投融资机制,将东南花都、台创园、花卉集散中心捆绑成立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股份有限公司,争取三年内上市融资。7.保险创新方面。在台创园区设立保险服务网点,根据台创园区企业具体保险需求,不断增加和完善承保险种和承保方案,做好保险服务员的选聘工作,培养专业、热心、责任感强的保险服务员,随时为台商做好保险服务及其他保险工作。8.电价减收方面。认真落实省政府出台的用电优惠政策,对园区内的台资农业企业、台湾同胞个体工商户从事种植和养殖生产的,在“十二五”期间用电费用按农业生产用电标准下浮30%收费。同时,及时退还今年5月份以来已收的差价电费。9.地方规费减免方面。对入园的台资农业企业免收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性收费、注册登记费等地方级行政事业性收费。优质便捷的服务环境,吸引了天福集团、杰腾生物科技、钜宝生物科技、三丰水产、利农有机蔬菜等一大批台湾农业龙头企业入园创业,带动了新品种、新技术、新经营模式的引进与推广。五年来,先后引进优良品种200多个、新技术30多项、推广种养殖面积35万亩以上,占全县农业种养殖面积的三分之一。(二)加强规划,加快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布局我县立足现有的产业优势,积极优化台创园区的空间布局,认真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显著、对台农业合作优势明显的特色园区。当前重点要加快台创园核心区“五个中心、一个园、两个产业园”的建设,切实把台创园建设成为设施配套、功能齐全、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对台农业合作先行区。1.科技服务中心位于台创园核心区,规划面积500亩,组建三个基地、六个部,即:中试基地、示范基地、植保基地和综合服务部、信息网络部、培训交流部、产业合作部、植物保护部、中试基地部。中心旨在为台湾农民入园创业服务,以花果蔬茶等园艺作物为重点,以先进适用农业技术为支撑,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和政策优势,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为引进台湾先进技术、优良品种和管理经验,并进行研究、开发、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平台,推动关键农业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使台创园真正成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市场与农户联结的纽带。目前已完成6000平方米综合楼及2000平方米附属楼的建设,多媒体科技展厅投入使用,开始发挥展示交流功能。2.海峡花卉集散中心占地4500亩,项目总投资3亿元。于2010年9月开工建设,已完成项目首期2000亩的土地征用,目前已基本完成项目基础设施配套,将建成集交易、展示、观光、交流、科研、检验检疫、物流配送、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花卉苗木集散基地。3.创业孵化中心位于台创园核心区,规划面积500亩,建设三个基地:即组培基地、引种繁育基地、孵化基地;组建三个部,即:物业部、研发部、市场部。创业孵化中心通过引进台湾优良品种及先进配套技术,开发适合大陆,并与国际接轨的农业生产、保鲜、商品化处理和加工系列技术,在创业孵化中心内试验、示范、开发、培训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增加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使台创园真正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的辐射源。4.农博会展中心展馆改扩建工程已启动,改建后的展馆面积将由3万平方米扩至6万平方米,此外,会展配套设施的完善也相应进行,其中包括体育休闲中心、接待中心、风情小镇、温泉渡假山庄、五星级酒店等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项目分别进入施工、规划、招商阶段,目前已完成投资超过1亿元。5.海峡两岸丘陵山区农机推广中心规划面积3000亩,以台湾农机同业公会为主体,建设集农机生产、展示、销售以及研发于一体的国家级农机工业园,计划引进200家台资农机生产企业,首批进驻有50家。6.海峡园博园依托大璞愿景园以及国际休闲生态园两个在谈项目,整合台创园的休闲旅游资源,建设农业休闲生态度假园区、国际体育园区、花都国际城等,建成具有国际化水平生态休闲园区,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目前正着手开展征地工作。(其中大璞愿景园占地600亩,总投资10亿元。将建设成为配套商贸中心、影视城等集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园区;国际休闲生态园总投资15亿元,建设生态观光农业、旅游休闲度假、体育休闲以及体验教育基地)。7.兰花产业园规划总面积5000亩,总投资10亿元,是以发展兰花产业为核心,集生产、展示、交易、生态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园。目前一期1200亩土方平整接近尾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开始实施。拆迁工作进入扫尾阶段,拆迁安置区建设同步进行。工程总投资1200万元的兰花园兰花大道,已基本完工。目前兰花产业园区已有19家企业签约进驻,其中三家已开始玻璃温室建设。8.食用菌产业园区规划面积3000亩,已经进驻一家台资食用菌企业—绿雅食用菌有限公司,项目占地220亩,总投资3000万美元,已完成投资7300多万元(人民币),近期完成规划设计调整,可望年底继续动工投建。(三)积极互动,不断增进了两岸农民情感交流漳浦县具有独特的对台“五缘”优势,全县去台人员1.2万人,台属2.6万人,在2300万台湾同胞中,漳浦籍就占200多万人。可以说浦台两地同根同源,习俗相近,语言相通。我县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利用台创园这个平台,大力推动两岸人员特别是与台湾南部农民的交流互动。一是两地经贸合作日趋紧密。我县以“农博会&花博会”、“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为载体,以花为媒,邀请台湾农民到台创园实地考察,为增进两岸农民感情、促进祖国统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已有上万人次台湾农民到漳浦台创园参观考察。二是两地茶文化交流日见成效。天仁、天福茗茶在浦台两地都享有盛誉,今年,天福集团李瑞河先生准备在漳浦和台湾南投各投建一座茶世博园,这也是全世界仅有的2座茶世博园,这必将成为浦台两地加强茶文化交流的新平台。我县将发挥这一优势,举办更多的茶文化交流活动,邀请两地的茶界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研讨,以进一步研究发掘闽南文化精华,为推进闽台两地的文化交流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两地宗教信仰交流日益频繁。日,漳浦乌石妈祖应邀赴台开展为期126天的环台湾全岛的交流活动,在台湾广大民众中引起极大轰动。2003年元月,乌石妈祖又高登南投县合欢山顶举行天祭仪式,岛内各地妈祖宫庙代表、信众10万多人参加,盛况空前。我县每年隆重举办的“乌石妈祖文化节”,也吸引了包括众多台湾同胞前来朝圣祭拜。两地之间的开漳圣王文化交流也丝毫不逊色,每年都有约一千多名的台湾同胞前来开漳圣王庙的始祖庙——漳浦威惠庙祭祀开漳圣王陈元光。(四)强化带动,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通过入园台资农业企业的示范带动,有效地推动了我县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目前,全县已形成水产、水果、蔬菜、茶叶和花卉等规模产业,建成全国百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全省最大县级虾贝苗育种集散中心、全省最大的花卉苗木出口生产基地、我国冬季对日蔬菜出口重要基地。未来几年,漳浦县将致力于把台湾农民创业园打造成为“四个平台”(台湾农民创业的平台、两岸农业合作的平台、农业科技孵化的平台、两岸农民感情交流的平台)、“四个基地”(吸纳台湾农业外移基地、引进台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交流培训基地、两岸农业合作政策试验基地)。三、优惠政策为进一步贯彻中央对台工作方针,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加快福建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努力推进两岸农业全面合作,特制定本优惠政策。(一)土地优惠1.入园的台资企业用地在同等条件下地价(租金)优惠10-20%。2.台商用于生产服务建设的花果茶管理房及其他临时用地,向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临时用地许可证,免予收费。(二)电价优惠1.在国家级创业园区内的种养殖企业,按农业用电标准下浮30%收费。(三)其他优惠服务1.鼓励和支持台湾农业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素质农民到园区创业发展,允许创办台湾农民创业园研发中心。2.入园企业与创业园管委会签订投资合同后,管委会将安排专职人员协助台商办理各种项目报批手续和证照。3.对濒危证办理实行关口前移,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海关、商检、动植检对台资农业企业进口原料、机器设备、种子、种苗、种畜和产品给予优先验收、通关。4.对重大投资项目,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可由创业园管委会“一事一议”报县委县政府后给予特殊优惠。5.切实维护台商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受理解决台商投诉的有关事宜,为台商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6.港、澳、侨、外及内联单位参与创业园开发现代农业的项目,经批准可享受上述优惠政策。
【编辑:】
漳州政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漳州市人民政府或漳州市各级党政机关”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漳州政府网编辑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漳州政府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岩闽盛丰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