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螺三国志11脱壳版 病毒病

又大又肥东风螺 又脏又毒能传病_新浪中山
又大又肥东风螺 又脏又毒能传病
大洋网-广州日报评论
  (广州日报记者 何雪华&通讯员 粤康信)近日,拳头大的蜗牛惊现福州街头,这种蜗牛“会传播嗜酸性脑膜炎”的消息在网络传得沸沸扬扬。这是真的吗?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称,“是真的,而且这种被俗称‘东风螺’的蜗牛在广东、广州很常见”,市民群众务必意识到风险,不要食用或当成宠物养着玩。同样有感染风险的还包括福寿螺、“鼻涕虫”等。
“东风螺”。资料图
  网传消息起源于福建省福州市民曹女士的一则报料。她在路上发现足有拳头大小的“巨型蜗牛”,出于好奇心,于是拍照请媒体进一步了解。
  大蜗牛将近10厘米长,螺状外壳黄褐色并带花纹非常坚硬。当地有害生物防治协会的专家鉴别称,这是“非洲大蜗牛”,我国首批公布的有害入侵物种之一,不仅破坏力很强,会危害500多种作物,甚至连水泥都能吃;危害更大的是,这种蜗牛会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
  不过,在农贸市场,有人在卖这种“非洲大蜗牛”,贩卖者称因为有人喜欢吃,多数是酒楼在购入用作食材。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及时监控到这一网络消息,回应媒体称:“非洲大蜗牛”的确会传播一种叫做“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寄生虫病,并在人体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等症状。
  “非洲大蜗牛”可能老广不认识,但一说它的俗称“东风螺”,很多人会发出“哦”的一声恍然大悟。省疾控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主任医师邓卓晖介绍,这种大蜗牛学名为褐云玛瑙螺,成体壳长一般为7~8厘米,最大则可长到超过20厘米,原产东非,1931年首先在福建厦门发现。
  在常年温暖潮湿的广东,“东风螺”容易发现,尤其是在阴凉、潮湿的地方,如芭蕉树根下缝隙、芭蕉树叶里、瓦砾石下、潮湿的墙壁、阴沟、草丛、泥洞以及垃圾堆等处。
  在民间,确实有人吃“东风螺”,甚至流传“可滋补肾阴、益气壮阳,治肾虚、阳痿”等等。也有的家长不懂其害,任由孩子将“东风螺”捡回家当作宠物养。疾控中心曾接到散发病例报告,其中更有因为听信偏方,生吃“东风螺”造成感染的病例。
  专家:可传播管圆线虫病
  邓卓晖介绍,1933年,我国寄生虫学家最先在广州鼠肺内发现广州管圆线虫,1945年,首次在人体内发现广州管圆线虫。人体经口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如果得不到治疗会导致死亡,而且起病较急,以疼痛特别是剧烈头痛等为突出表现,可有神经根痛、痛觉过敏等症状,或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
  非洲大蜗牛可称得上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的“代表”——个别可高达60%,有的体内可有成千上万条虫。更有报道称,在实验条件下,非洲大蜗牛可经过破损皮肤而使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因此,专家不仅呼吁别吃非洲大蜗牛,更不建议当宠物来养。
  同样对人体具有感染广州管圆线虫风险的还有福寿螺、“鼻涕虫”等软体动物。
  特别提醒:海产东风螺没问题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非洲大蜗牛被俗称“东风螺”,但其实它盗用了一种海螺的学名,真正的海产东风螺,反而被老广俗称为“花螺、南风螺、海猪螺”,迥异于陆生的所谓“东风螺”,它是海产贝类,身上有漂亮方斑,极少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寄生、存活,白灼煮透后可安全食用。
了解更多资讯,敬请关注方斑东风螺浮游期聚缩虫病的防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方斑东风螺浮游期聚缩虫病的防治
上传于||文档简介
&&方斑东风螺浮游期聚缩虫病的防治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广东省疾控:东风螺又脏又毒会传播管圆线虫病-中新网
广东省疾控:东风螺又脏又毒会传播管圆线虫病
“东风螺”。资料图
  近日,拳头大的蜗牛惊现福州街头,这种蜗牛“会传播嗜酸性脑膜炎”的消息在网络传得沸沸扬扬。这是真的吗?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称,“是真的,而且这种被俗称‘东风螺’的蜗牛在广东、广州很常见”,市民群众务必意识到风险,不要食用或当成宠物养着玩。同样有感染风险的还包括福寿螺、“鼻涕虫”等。
  网传消息起源于福建省福州市民曹女士的一则报料。她在路上发现足有拳头大小的“巨型蜗牛”,出于好奇心,于是拍照请媒体进一步了解。
  大蜗牛将近10厘米长,螺状外壳黄褐色并带花纹非常坚硬。当地有害生物防治协会的专家鉴别称,这是“非洲大蜗牛”,我国首批公布的有害入侵物种之一,不仅破坏力很强,会危害500多种作物,甚至连水泥都能吃;危害更大的是,这种蜗牛会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
  不过,在农贸市场,有人在卖这种“非洲大蜗牛”,贩卖者称因为有人喜欢吃,多数是酒楼在购入用作食材。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及时监控到这一网络消息,回应媒体称:“非洲大蜗牛”的确会传播一种叫做“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寄生虫病,并在人体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等症状。
  “非洲大蜗牛”可能老广不认识,但一说它的俗称“东风螺”,很多人会发出“哦”的一声恍然大悟。省疾控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主任医师邓卓晖介绍,这种大蜗牛学名为褐云玛瑙螺,成体壳长一般为7~8厘米,最大则可长到超过20厘米,原产东非,1931年首先在福建厦门发现。
  在常年温暖潮湿的广东,“东风螺”容易发现,尤其是在阴凉、潮湿的地方,如芭蕉树根下缝隙、芭蕉树叶里、瓦砾石下、潮湿的墙壁、阴沟、草丛、泥洞以及垃圾堆等处。
  在民间,确实有人吃“东风螺”,甚至流传“可滋补肾阴、益气壮阳,治肾虚、阳痿”等等。也有的家长不懂其害,任由孩子将“东风螺”捡回家当作宠物养。疾控中心曾接到散发病例报告,其中更有因为听信偏方,生吃“东风螺”造成感染的病例。
  专家:
  可传播管圆线虫病
  邓卓晖介绍,1933年,我国寄生虫学家最先在广州鼠肺内发现广州管圆线虫,1945年,首次在人体内发现广州管圆线虫。人体经口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如果得不到治疗会导致死亡,而且起病较急,以疼痛特别是剧烈头痛等为突出表现,可有神经根痛、痛觉过敏等症状,或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
  非洲大蜗牛可称得上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的“代表”――个别可高达60%,有的体内可有成千上万条虫。更有报道称,在实验条件下,非洲大蜗牛可经过破损皮肤而使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因此,专家不仅呼吁别吃非洲大蜗牛,更不建议当宠物来养。
  同样对人体具有感染广州管圆线虫风险的还有福寿螺、“鼻涕虫”等软体动物。
  特别提醒:
  海产东风螺没问题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非洲大蜗牛被俗称“东风螺”,但其实它盗用了一种海螺的学名,真正的海产东风螺,反而被老广俗称为“花螺、南风螺、海猪螺”,迥异于陆生的所谓“东风螺”,它是海产贝类,身上有漂亮方斑,极少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寄生、存活,白灼煮透后可安全食用。(记者何雪华)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方斑东风螺脱壳病防治方法探讨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方斑东风螺脱壳病防治方法探讨
||文档简介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肉壳分离病是近年来发生在:宇斑东风螺稚、幼螺中间培育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害。之前进行的相关研究表明:该病的主要诱因是由于混入养殖池内的捕食性桡足类对稚、幼螺的攻击,导致稚、幼螺受伤部位发生溃疡性病变。本文报道了不同浓度梯度90%晶体敌百虫对壳高0.09cm~0.20cm的稚、幼螺和桡足类的毒性试验结果,旨在寻求在方斑东风螺稚、幼螺培育池中杀灭桡足类的适宜浓度。结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风螺养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