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次证明有佛谁花了二十年证明了

  (一)开篇的话  写《古诗词中的科学》这个题目,已经很久了,准备另劈一个题目《科学家与诗词》。当然,《古诗词中的科学》还要继续写下去。  科学家,我这里主要说的是自然科学家。因为在一般人的眼睛里,自然科学家是以研究自然科学为主,注重逻辑思维,而缺少形象思维。他们给人的印象是刻板的、严肃的、缺乏浪漫主义。对于诗词歌赋的创作,主要是文学家和诗人的事,他们注重形象思维,不太讲逻辑思维。文学家们往往天马行空,浪漫而不受拘束。而诗词歌赋恰恰是需要这种创作精神的。  但是,我们有许多自然科学家,他们受过良好的人文教育,再加上自己的喜爱,许多人对于诗词有着深厚的功底。他们不但爱读诗词,还创作了大量诗词,有的人还写诗词评论,还有人作诗词讲座,推广古典诗词;有的科学家甚至把古典诗词和古典文史作为研究生的必读功课。凡此种种,都说明,科学家中也有诗词爱好者,也有诗人、词家。诗词并不是文学家的专利。  科学家诗词与一般诗人诗词一样所具有的诗词格式、声韵、文学色彩等等以外,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严肃的科学性,科学家诗人把严肃的科学问题用浪漫的、文学的语言表现出来,使人们在接受艺术熏陶外,还可接受科学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因此,我们读科学家诗词,可谓一举两得。  由于我本人也是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对于文学诗词只是爱好,没有深入研究,只是把平常看到的有关资料整理一下,给有关爱好的人们提供一点线索,以引起大家的兴趣。对于一些诗词的深刻内涵,分析不够,或者有错误,还望有识之士多多指教。  科学家与诗词(二)  首先介绍数学家华罗庚与诗词。(1)  华罗庚,(—), 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以上据360百科)  华罗庚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伟大的数学家,他不但数学知识渊博,而且文学知识丰富,诗词功底深厚。他不但读诗,而且写诗。他读诗时也深入思考,提出与人不同的观点与认识。  华罗庚有一首《树大难为用辩》,是说在读杜甫诗《古柏行》时提出与杜甫看法不同的地方。全诗为:  杜甫有诗《古柏行》,他为大树鸣不平。  我今为之转一语,此树幸得到门庭。  苗长易遭牛羊践,材成难免斧锯侵。  怎得参天三千尺,端赖丞相遗爱深。  树大难用似不妥,大可分小诸器成。  小材充大倾楼宇,大则误国小误身。  为人休怪做小事,小善原是大善根。  自负树大不小就,浮薄轻夸负此身。  此首古风,读起来朗朗上口,明白如话,大家一看都能知晓诗中之义。可贵的是华罗庚先生辩证地看问题,提出了“材大可小用”的观点,即“大可分小诸器成”的观点。同时他也提出了“小材大用”的危害,“小材充大倾楼宇,大则误国小误身”。这种科学的观点,是我们必须学习的。  诗的最后诗人转到为人做事上来,要求我们做事不要嫌事大事小,什么事都要做好。更不要认为“小善”而不为,集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更不能自负才大(材大)不小就,到后来是一事无成,空负此身。  附:杜甫《古柏行》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  黛色参天二千尺。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忆昨路绕锦亭东,  先主武侯同閟宫。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扶持自是神明力,  正直原因造化功。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苦心岂免容蝼蚁,  香叶终经宿鸾凤。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杜甫说的“古来材大难为用”实际上是说“古来才大难为用”感叹自己有报国之志而报国无门。)
楼主发言:40次 发图:0张 | 更多
  要擦亮眼睛,要的是尖端科学家,在各自领域有权威和领导的科学家,这样国家的钱才不会白花,别让那些蛀虫钻空子
  @Noble雨栀
14:42:17  要擦亮眼睛,要的是尖端科学家,在各自领域有权威和领导的科学家,这样国家的钱才不会白花,别让那些蛀虫钻空子  -----------------------------  谢谢先生关注,但是,我没有明白先生说的意思。问好!
  科学家与诗词(三)  华罗庚与诗词(2)  唐卢纶的《塞下曲》第三首: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這是读诗人都说好的一首诗,可是在华罗庚看来,这首诗是有问题的,是不符合气象学的科学理论的。他认为,在塞北下大雪时,大雁早已南飞,那里还有“月黑雁飞高”的景象呢?为此,他也作了一首诗,对于《塞下曲》提出质疑,全诗如下:  “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飞。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摘自《华罗庚诗文选》第13页)  华罗庚对于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是大家都知道的,他从不随人鼻息,人云亦云。总要经过自己踏实研究后,才能得出结论。对于读诗阅文,也是如此,深思熟虑,从不马虎。有时,他改写诗词,说出了完全不同的意境,如  《赠诸弟》——反曹植《七步诗》意: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乐。不惜身成灰,愿弟早成熟。”(摘自《华罗庚诗文选》第15页)  一个“乐”字,把曹植的诗意,完全改变,那种助人为乐的乐观精神,跃然纸上。
  科学家与诗词(四)  华罗庚与诗词(3)  大家都知道华罗庚是自学成才的科学大家,可能有许多人并不知道华罗庚也是一个思维敏捷的诗词达人。他的反应快捷是许多人所不及的。  一九五三年中国科学院组团出国考察,团长是钱三强,团员有华罗庚、赵九章等十多个人,在途中,华罗庚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三强韩赵魏”,请求科学家们对下联。许久,也没人对上。华罗庚只得自己对出下联:“九章勾股弦”。这副对联表面上看是一副严谨的好对,上联说的是韩、赵、魏,是战国时期七国中的三个强国;下联说的是中国古代《九章算术》中就有“勾、股、弦”定律。但是这也是一副趣联,上下联中都含有一个在座的人名:钱三强和赵九章。  如此妙趣横生,又如此思维敏捷,让在座的科学家们对华罗庚赞叹不已。  对于一些人们熟知的语言,华罗庚也能翻陈出新。如,他把“观棋不语,落子无悔”两句话改写成一副对联,就很有意义:  “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  落子有悔大丈夫,改正缺点”。  这样一改,使下棋这样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就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加有意义。
  科学家与诗词(五)  华罗庚与诗词(4)  科学家写有关科学的诗词,对于科学原理和现象的阐述,是一般文学家所不及的。但是,把有关科学性质的事物,用艺术手法来表现,这就需要不仅具有科学知识,还要具有艺术才能。两者结合,才能写出感人的作品。许多科学家具有这样的本事,今天,首先说说华罗庚所作的有关科学的几首诗。  华罗庚先生在一九七一年作了一首《学步志宗》,全文为:  同是一粒豆,两种前途在。  阴湿覆盖下,养成豆芽菜。  娇嫩盘中珍,聊供朵颐快。  如或落大地,雨润日光照。  开花结豆荚,流传代复代。  春播一斛种,秋收千百袋。  岂图为繁衍,改己改世界。  志在现光明,死在实度外。  同事岂一族,芝棉桐花菜。  榨重实所甘,磨速引为快。  多出快出油,光热输万舍。  寻师找差距,来到石油海。  比光类萤月,比用更不逮。  榨压一瞬间,岩压亿万载。  积久见力聚,压重出能耐。  区区渺一身,怎有光热在。  大地生所托,雨露长所赖。  自会石油后,更悟物理态。  众能本一源,太阳是真宰。(摘自《华罗庚诗文选》第16页)  这是一首歌颂太阳的诗,“太阳是真宰”说出了地球上一切能源的起点都是太阳。  诗写的漂亮而活泼,有古风的格式和完美,也有新诗的韵味,虽然说的是科学上的能量转换,但一点都不枯燥拗口。前一段的“豆芽菜”和“豆子”的叙述,使人读起来感觉俏皮而有趣。“志在献光明,死生实度外”,更以拟人化的语气,把豆子牺牲自己,为人类献出光与热的情景,写的得感人而实在。和豆子一族的还有芝麻、棉籽、桐子等,都是能榨油的植物种子,都是能“光热输万舍”的。  诗的后段,写的是石油的形成过程和作用。石油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是世界最重要的能源。“积久见力聚,压重出能耐”是石油的形成特点,在地球岩层的亿万年压力下形成的石油,把光和热都献给了人类。  诗的最后,诗人联系自己,说明一个人力量的渺小,“自会石油后,更悟物理态”,更理解了积蓄力量的重要。要发挥更大的光与热,就必须扎根大地,汲取更多的雨露阳光,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华罗庚先生这首诗,题目叫《学步志宗》,全诗借物咏志,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和高尚的思想性的统一,完成了他的艺术创造。
  科学家与诗词(六)  华罗庚与诗词(5)  华罗庚在一九六四年春节期间,为中学生做了一场题为《蜂房结构及其有关的数学》的科学讲座,他的开场白是一首《浪淘沙》词,题目是《自然奥秘》,全词为:  人类识自然,  探索穷研,  花明柳暗别有天。  谲诡神奇比目是,  气象万千。  往事几百年,  祖述前贤,  瑕疵讹缪犹盈篇。  蜂房奥秘未全揭,  待咱向前。  全词晓畅明白,中学生也能听懂。短短的一首词,说得很明白,就是大千世界,  神奇无比,人们探索自然无穷无已;关于蜂房的结构,前人还有许多方面没搞清楚。这一任务就落在我们身上了。华罗庚先生,就是这样深入浅出地给我们的青年学生讲解科学道理。  1979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华罗庚创作的《谈谈与蜂房结构有关的数学问题》一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蜂房的结构、数学模型以及蜂房结构的应用等。
  科学家与诗词(七)  华罗庚与诗词(6)  华罗庚晚年还在孜孜不倦地研究课题,毫不懈怠。晚年,他写了一首诗:  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  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
(摘自《华罗庚诗文选》第6页)  他相信勤能补拙,他自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活教材。他只上过九年学,只有初中文凭,是靠了勤奋自学,才取得骄人成绩,成为蜚声海内外的知名科学家,在数学领域,没有人不知道华罗庚的名字。他从不迷信所谓“天才”,相信“一分辛苦一分才”,相信那些在科学上取得伟大成绩的人,都是经过勤奋努力,长期积累,无数次的失败,又无数次的再起,才最后取得胜利。晚年,他更对于自己提出不能放松的要求,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摘自《华罗庚诗文选》第5页)他是这样说了,也是这样做了,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了一辈子,直到累死在讲坛上。
  科学家与诗词(八)  数学家谷超豪的一首科学诗——咏孤立子  谷超豪( ~ ),汉族,浙江温州人,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948年,谷超豪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9年6月,获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  谷超豪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双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调和映照和孤立子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系统、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首次提出了高维、高阶混合型方程的系统理论,在超音速绕流的数学问题、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波映照和高维时空的孤立子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引自360百科)  谷超豪院士的《咏孤立子》诗全文为:  数苑从来思不停,穿云弛车亦有成。  且喜高空得孤子,相互作用不变形。  谷超豪院士的诗,是对于自己在高维时空孤立子研究上所取得的成绩的心情的描述。以及孤立子特性的描述,即“相互作用不变形”。  孤立子是非线性场方程所具有的一类空间局域范围内不弥散的解。孤立子原本是波,但却具有粒子的特性,而物质粒子原本是粒子,但却具有波的特性。孤立子理论的发展,对数学和物理学都具有重要意义。谷超豪院士在孤立子研究上所取得的成绩,是值得我们为之自豪的。
  科学家与诗词(九)  (续上篇)谷超豪是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学领域有许多建树。但是他不是人们想像中的那种只知数学,不知其他的人。他有丰富的业余生活。他最大的业余爱好是读古典文学,尤其是爱好古诗词。他不但读诗,而且写诗。他在1991年为母校浙江温州中学九十年校庆时作的一首诗,足见他的文学功底。诗曰:  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  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  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  幸得桑梓教,终身为动容。  全诗实际上说了两件事:  一是说明数学趣味无穷,解题不能只求一法,而应多方求证,一通百通,才能举一反三,学好数学。其实各门学科都是如此。  二是感谢母校老师对于自己的培养,学校丰富的图书资料,给自己丰富的营养。家乡的良好风气,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中国有许多谷超豪这样的文武双全的科学家。
  科学家与诗词(十)  数学家苏步青的诗词(1)  苏步青(-),浙江温州平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杰出的数学家,被誉为数学之王。  苏步青院士不但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也是一个优秀的诗人,他一生写了很多诗词,出版了诗集《数学与诗的交融》。他的诗不但具有文学性、艺术性,还具有科学性。比如,下面这首小诗:  三十年前在贵州   曾因奇异点生愁   如今老去申江日   喜见故人争上游   这是日,苏步青的学生、著名数学家张素诚,因《数学学报》复刊之需,拜访各地数学家,到上海也拜访了苏老师,没想到苏老所赐的《射影几何概论》(英文版)一书上,别开生面在扉页题了下面一首诗。这首诗不仅打破常人的题词俗话,把师生之情和盘托出,又足可看出苏老诗艺的高超,文学功底的深厚了。同时,也把数学中的“奇异点”这一数学问题提了出来。 所谓奇异点是指远离分布整体的量测值。从数学角度来说,所谓奇异性就是指函数的不连续或导数不存在,表现出奇异性的点称为奇异点。在三十年前,正是抗日战争艰辛时刻,那时苏老和浙江大学的同仁正在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办学,那时的数学上的奇异点问题正是苏老研究的难点问题。  苏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教师节写过一首小词《忆江南》,词曰:  教师节,  秋风亦春风。  冷板凳浮沧海外,  菜根香透旧斋中,  回首思无穷。  短短二十七个字,把一个老教师的精神和志向,描写得淋漓尽致。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贫穷,心怀世界,目标远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伟大成就。苏老的一生,就是这样都写照。
  更正:  “别开生面在扉页题了下面一首诗。”这句话中的“下面一首诗”应是“上面这首诗”。  在此更正。抱歉!
  科学家与诗词(十一)  数学家苏步青的诗词(2)  苏步青有一首诗:《生死谣》,全文为:  有生必有死,有死才能生。  生成与代谢,相辅而相成。  吾闻之先哲:世间喜事,有红也有白。  倘只有生而无死,至今见到孔夫子,哪来千红与万紫。  据说辽东有个丁令威  千年化鹤又来归。  山川城廓未全非。  子孙纵在知者谁?  嗟而丁令威,如此来归何必归?  君不见,帝王将相都逐西风残照入坟堆,  才子佳人一去不复回,  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上舞台。  生若寄生真可哀,  死为人民而死,方得其所哉!  君不闻,茫茫宇宙太古是微尘,  由小变大万物春,  从原生生物发展而到人。  “坐地日行八万里”,  会有一天地球停转凋残而后已。  星星相撞发奇热,  物质千秋永不灭。  空间重复积成能量埃,  千万亿年后,  依旧五彩星云灿烂满蓬莱。  全诗分为四段。  第一段,是辩证地谈到生与死的关系:有生有死,新陈代谢。  第二段,是说了一个神话传说,丁令威是中国道教崇奉的古代仙人。据《逍遥墟经》卷一记载,其为西汉时期辽东人,曾学道于灵墟山,成仙后化为仙鹤,飞回故里,站在一华表上高声唱: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劝导人们求仙问道。苏步青先生反其意起而用之,讥笑他既然子孙都在,谁也不认识他,你何必又回来呢?  第三段,是苏步青先生的感慨,在当今的世界舞台上,只有为人民服务,才能得其所哉。  第四段,更是苏步青先生用其科学知识,阐述宇宙及人类发展的过程。非常生动而又形象。我认为这是先生要抒发的重点。世间所有一切,从宇宙到人,均是从无到有,而又从有到无。物质不灭,无限循环,生生不已。我们不必为死而哀愁,更不必为某些东西的毁灭而叹息,即使亿万年后,地球都毁灭了,宇宙依然灿烂,新世界依然光明。
  科学家与诗词(十一)  苏步青的诗词(3)  苏步青先生写的诗很多,,许多诗收在《原上草集》中。在此集的序文中,苏步青先生写了一首七绝小诗,诗曰:  春来原上又离离,  晴翠远芳无断时。  野火年年烧不尽,  经锄或可化肥泥。  前两句说的是春天来了,草原上的青草生长得很茂盛,青翠的草、芬芳的花一望无边。同时,这两句也是借喻诗文很多,目不暇接。  第三句化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四句同样是化用古人诗句,:龚自珍 (清代)有诗曰: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更可以使许多的花草得到养护,作用更大。  苏步青先生的这句诗可以说更深刻、更含蓄。他把自己的诗作,比喻成小草,(诗集名就叫《原上草集》)小草被锄了以后,一样能化作肥泥。从这里也可看出苏步青先生为人谦虚的态度。
  科学家与诗词(十二)  数学家陈省身引用的两首诗  在《巨人随笔·自然科学家卷》中,有数学家陈省身教授写的《我与杨家两代的因缘》一文,文中引用了杨武立教授和他的儿子杨振宁的两首诗,陈省身教授通过两首诗,把他与陈家的因缘娓娓道来,一是说明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二是说明陈先生的学历丰富和学养高深。  杨武立教授的诗为:  《赠陈省身》  冲破乌烟阔壮游,果然捷足占鳌头。  昔贤今圣遑多论,独步遥登百丈楼。  汉堡巴黎访大师,艺林学海植深基。  蒲城身手传高奇,畴史新添一健儿。  陈省身教授1934年到汉堡学习,师从布拉施克,学习嘉当-凯勒(Cartan-Kahler)理论,布拉施克、嘉当、韦尔等都是现代微分几何的创始人。陈先生从一开始起点就很高,师从这些创始人学习,可想而知,他在现代微分几何上的成就是何等辉煌。  1936年2月陈省身获得博士学位,于1936年9月就去了巴黎,师从嘉当,继续学习现代微分几何,这就是杨武立教授诗中所说的“汉堡巴黎访大师,艺林学海植深基”的由来。  引用的杨振宁教授的诗是:  天衣岂无缝,匠心剪接成。  浑然归一体,广邃妙绝伦。  造化爱几何,四力纤维能。  千古寸心事,欧高黎嘉陈。  杨振宁的这首五言诗,用意很好,语义也很明白。有两句要适当说明一下。  一句是“四力纤维能”,纤维丛理论,是1946年由美国的斯丁路特、美籍华人陈省身、法国的艾勒斯曼共同提出的数学理论,特别是在拓扑学中。四力——是指物理学中的四种力(包括万有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陈省身教授提出纤维丛理论能够解释四种力的作用,把物理和数学微分几何联系起来。这就是“四力纤维能”。  第二句是“欧高黎嘉陈”,这是五个数学家是欧几里得、高斯、嘉当、黎曼、陈省身。杨振宁把陈省身和另外四位数学家同等看待,可见对陈省身先生评价之高。  陈省身教授和杨武立教授是同事,和杨振宁教授是师生关系又是好朋友,所以和杨家两代人关系都很好。在文中引用杨家父子两首诗,从侧面也反映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陈省身,日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美籍华裔数学大师,20世纪伟大的几何学家。 1926年,陈省身进入南开大学数学系。1934年夏,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成为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名数学研究生。1936年获博士学位。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科学家与诗词(十三)  袁隆平的一首自励诗  袁隆平是著名的育种学家,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袁隆平在他的书房内挂着一幅自撰自书的七绝云: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人不休。  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这首诗写的很有技巧,很有内涵。  首句就直接引用宋人林升的《西湖》诗的第一句“山外青山楼外楼”,但是意思已经不是仅仅的描写景物,而是和第二句相连,含有科学成就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意思。因此,对于科学技术就要不断探索,不断前进,永不止步。这就是“自然探索人不休”。第三句是对自己的提醒。第四句是对自己的激励,“百尺高楼”不是终点,不是尽头,而是新的起点,更要大步前进。表现袁隆平院士生命不息,创新不止的战斗姿态和雄心壮志。  袁隆平院士作为著名的自然科学家,能写出如此内涵深刻的自励诗,是应该作为我们科技工作者的榜样的。
  科学家与诗词(十四)  王永明的诗  王永明是中国五笔字型输入法的发明者,1998年2月,“十年磨一键”,发明了我国第一个符合国家语言文字规范、能同时处理中、日、韩三国汉字、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98规范王码”,同时推出世界上第一个汉字键盘输入的“全面解决方案”及其系列软件,成为我国汉字输入技术发展应用的里程碑。所以他在诗中说:  五笔饱蘸中华情,二十春秋绘峥嵘。  万马奔腾硝烟散,风光无限唱大风。  二十年春秋,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成就了五笔字型输入法的成功。当功成名就的时候,仍然要看到前面的无数难题在等着我们,仍然要高唱“大风歌”,大踏步地前进。
  科学家与诗词(十五)  杨叔子改写的一首诗  杨叔子是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机械工程专家,但是他能文能武,文学功底很深。他的《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这篇文章收录在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学术报告厅·科学之美》中,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  “唐朝诗人陈子昂写了一首《登幽州台歌》,很出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诗非常好,非常悲壮,非常感人,脍炙人口,流芳千古。但是有一个大缺点,不反映当时的时代,当时的时代正是初唐向盛唐发展的时代,正是蓬勃向上的时代,他看不到,···一个人流眼泪,那怎么行呢?”于是,杨院士继续说到:“陈子昂的诗不反映时代特点,我愿意把它改一下,“前既见古人,后更见来者,看大江之滔滔,喜奔腾而东下。””杨叔子院士的改诗气势也很大,既见古人之成就,又见后来者的朝气蓬勃,勇往直前。更看到滔滔江水奔腾而下,冲破一切阻力,一往无前。诗为心声,的确不错,杨叔子院士的改诗,同样表现了杨院士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科学家与诗词(十六)  谢家麟的一首诗  谢家麟日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5年,获胡刚复实验物理奖及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2年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谢家麟是一位世界知名的物理科学家,也是文学爱好者,喜欢诗词,自己也写一些诗词,他在1951年写的一首诗:  峭壁夹江一怒流,小舟浮水似奔牛。  黄河横渡混相似,故国山河入梦游。  1951年谢家麟还在美国,由于受到美国的阻挠,他不能回国,这首诗就是当年他心情的表现。
  科学家与诗词(十七)  张香桐的诗  张香桐说是国际知名的神经生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是神经元树突生理功能研究的先驱者,他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也是一个散文作家,也写诗,以诗言志,以诗写科研。下面的一首诗就是张院士科研工作的写照:  题:第一千次实验纪念  攻关攻城二十年,盘马弯弓斗室间。  铁柙①猛虎闻咆哮,影屏银蛇②走蜿蜒。  金枪③直刺贯脑髓,珠炮连响无硝烟。  鏖战千回未足道,直捣黄龙庆凯旋。  自注:①铁柙--铁笼。  ②影屏银蛇--指示波器上的波形。  ③金枪--指插入脑髓的金属微电极。  张香桐院士这首诗,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他们在科研工作上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一个实验,要做上千次,二十年仍然坚持不懈,直到胜利,这就是科学精神,科学意志。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科学家与诗词(十八)  张香桐的诗(2)  张香桐的诗大多是反映自己的科研工作和当时火热的时代风貌,有非常浓烈的时代气息。下面的一首诗就如此:  题:颂中科院沙漠研究所沙坡头科研站治沙业绩  无边天际起尘埃,千军万马犯境来。  乌云压城城欲摧,黄河流水水声哀。  遍地插草成矩阵,顿时流沙叹徘徊。  锦囊自有却敌计,沙坡头上展奇才。  沙坡头科研站的治沙成绩,被张香桐院士描写得活灵活现。主要做法是插草成矩阵。在数学上,“矩阵”是指纵横排列的二维数据表格,最早来自于方程组的系数及常数所构成的方阵。沙坡头治沙主要就是插草成一个个方格,使成网络状,待草成活后,就能逐渐把沙固定住,几年后,大片沙漠就能变成草场。这就是锦囊却敌之计。沙坡头治沙的业绩已经成为目前治沙的主要方法,几十年来造福于人民,居功至伟。张香桐院士的诗也为我们留下艺术佳话。
  科学家也诗词(十九)  吴英恺的遗嘱诗  吴英恺(1910年---2003年,)满族,著名医学家,中国胸心血管外科奠基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首任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首任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安贞医院原院长。  1959年他写下一首诗作为遗嘱:  “行年八十五,提前立遗嘱:  死后做尸检,火化不留骨。  不开追悼会,不搞告别式。  如得不治病,我宁安乐死。  我死心平静,亲友莫悲伤。  人生总有死,活时当自强。”  他是一位科学家,把生死看成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活的时候要好好活着,要对于人类有所贡献。他提倡安乐死,这是一位医学家的最高境界。
  我的博客!!欢迎种植核桃的朋友关注!
  科学家与诗词(二十)  吴文俊的打油诗  数学家吴文俊(1919年5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大奖的获得者。他在七十岁时写了一首打油诗流传甚广,诗云:  七十不稀奇,八十有的是,  九十诚可贵,一百亦可期。  到了他八十大寿时,他又把这首诗作了修改,把每一句诗都加了十岁。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吴老先生的幽默精神和达观的生活态度,他的长寿,是和他的这种精神状态以及勤奋工作分不开的。
  科学家与诗词(二十一)  岳美中的诗  岳美中,(1900年4月——1982年5月)中医学家。一生从事中医医疗和教学工作。较早地提出了专病、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原则。善用经方治大病。于中医老年病学领域,有新的创见。是中国老年病医学的创始人之一。倡办全国中医研究班和研究生班,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高级人才。他的学生陈可冀(1930年9月——)是他众多学生中的一个,也是中医界第一个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人,陈可冀是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的研究。在活血化瘀及芳香温通方药治疗冠心病的理论及疗效研究、补益脾肾方药延缓衰老理论及临床研究、清代宫廷医疗经验的整理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培养了一批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人才。著述甚丰。在中外颇有影响。岳美中写诗鼓励陈可冀说:  “我本无才最爱才,年来更复抱痴怀。  中医宝藏靠谁发?愿与我君好自开。”  对于自己的学生,抱有无限的期望。而陈可冀也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在中医学及中西医结合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
  科学家与诗词(二十二)  林徽因的诗  林徽因是中国科学家中的特别能写诗的女性。她是一位建筑学家,但是在文学上却有很多建树,是诗人,又是作家,她最知名的诗是《你是人间四月天》,全诗云: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著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著;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後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 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诗的一篇;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民国初期,提倡写新诗,许多新潮诗人都在写作新诗,徐志摩就是其中之一,他也是林徽因的好朋友。他们之间谈诗论文,互相切蹉。但是时至今日,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仍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诗之一。林徽因的诗人名号,甚至盖过她的建筑家的头衔。林徽因去世后,她的朋友送了许多挽联,其中她的挚友金岳霖挽林徽因联诗:“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说她满身都是诗意,像千寻瀑布,倾泻而下;而万古传扬的诗是《你是人间四月天》。评价之高,无与伦比。
  科学家与诗词(二十三)  李国豪的诗  李国豪教授是我国著名土木工程学家、桥梁结构力学专家、教育家、两院院士。是我国第一座公铁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的设计者。他在晚年写了一首诗《长征号令急》:  燕京传鼓声,长征号令急。  中华多壮志,古今创奇迹。  学愚公移山,效夸父追日。  育才战四化,老夫争朝夕。  这首五言古风,很好地表达了老人的不老心怀,在全国大干四化的形势下,他仍然要“只争朝夕”,多培养人才,为四化出力。
  科学家与诗词(二十四)  邓稼先的诗  邓稼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稼先在日庆祝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周年时,写了一首诗:  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  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  “二代轻舟”是指第二代核武器(如中子弹等)的研制。就是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以来,我国继续研究核武器,艰苦奋斗,勇于攀登,已经在中子弹等第二代核武器上有所成就。
  科学家与诗词(二十五)  黄文虎的诗  黄文虎(日——),力学家、振动工程专家和教育家。长期从事振动、控制及稳定性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1942年,金华县城沦陷,黄文虎随金华中学转入农村非沦陷区上学,在乡村祠堂中上课,还要经常辗转迁移,办学条件很艰苦,但他们的老师教学仍然很认真,学生学习也很刻苦。这样的环境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忱和勤奋向上的意志。当时,黄文虎写了一首诗,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心情,诗曰:  忆昔风云变婺江,弦歌未辍避山乡。  蒲塘月冷祠堂暗,方岭风寒衫袖凉。  陋室昏灯书砍乐,晨鸡悲舞意低昂。  山河破碎铁蹄虐,热血男儿当自强。  一个十五六岁的学生,不畏艰险,不屈不挠,不惧日寇铁蹄,抱定知识救国的理念,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终于使自己成为一个知名的科学家,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
  科学家与诗词(二十六)  陈从周的诗  陈从周(——日)。浙江杭州人,闻名中国的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著有《说园》等。  陈从周先生不仅是作家、诗人、画家,也是一位对于古建筑、古园林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的建筑史家,他还参与了大量实际工程的设计建造,如设计修复了豫园东部、龙华塔、宁波天一阁、如皋水绘园,设计建造了云南楠园等大量园林建筑,并把苏州网师园以"明轩"的形式移建到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成为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一人。因此,他也是一位建筑学家。  一次,他在山东潍坊的十笏园参观,此圆甚小,以十笏名之。他触景生情,写了一首诗:  老去江湖兴未澜,园林佳处说般般。  亭台虽小情无限,别有缠绵水石间。  把他对于造园的理念,说得很清楚。他主张造园要水石兼顾,以水为胜,以绿为主。对于潍坊的十笏园,虽然是地处北方,但是能做到水石缠绵,是非常难得的。
  科学家与诗词(二十七)  黄万里的诗  黄万里(日-日),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曾因反对黄河三门峡水利工程而被错划为右派。黄万里一生主要反对过两项水利工程,一是三门峡工程,另外是三峡工程。  黄万里是一个正直的科学家,一生敢于直言,从不屈服于权力,即使在被打成右派时也不人云亦云,不随声附和,保持了一个科学家的自信和人格。  黄万里的《花丛小语》中,第一篇名为《百花齐放颂——调寄贺新郎》词,词云:  绿尽枝头蘖,怎当他,春寒料峭,雨声凄切?  记得梅花开独早,珠蕾偏曾迸裂!  盼处士,杳无信息。  桃李临风连影摆,怯轻寒,羞把嫩芽茁。  静悄悄,微言绝。  忽来司命护花节,  乘回风,拨开霾气,宇清如澈。  人世乌烟瘴气事,一霎薰销烬灭。  翻潋滟,芬香洋溢。  好鸟百花丛里舞,这挡儿,鼓起笙簧舌。  心自在,任翔逸。  诗人赞美百花齐放,想像“宇清如澈”的环境,希望“心自在,任翔逸”的自由。
  科学家与诗词(二十八)  竺可桢的诗  竺可桢(-)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竺可桢的长子竺津被打成右派,送去劳改。竺可桢忧心忡忡,一天,他看到鹊雏失踪,母鹊着急,飞上飞下,喳喳寻找,有感而发,写了一首五言诗,,三改其稿,最后的改稿诗为:  鹊噪惊清梦,鸣声震四隅。狸奴甘作赋,孤鸟失其雏。  上下如梭急,东西将伯呼。人生如好战,岂不愧慈乌。”  竺可桢就是这样用隐晦的诗句表达自己对长子劳改鞭长莫及、空负慈爱的痛苦心情。  三年自然灾害中,长子竺津由于长期劳累得了血吸虫病而得不到治疗,被夺去性命,竺可桢悲痛之极,四易其稿,写成《哭希文》(竺津字希文)一诗:  忆汝十六气峥嵘,投笔从戎辞母行。杀敌未成违壮志,读书不遂负生平。  失言自知咎应得,却毒无方腹疾婴。痛尔壮年竟早逝,使我垂老泪盈盈。  一个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高官,不能替自己的儿子治病,使儿子英年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其悲痛程度之深,可想而知。
  科学家与诗词(二十九)  童寯的诗  童寯(.——.),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他是位建筑界融贯中西、通释古今的大师。早在30年代初,进行江南古典园林研究,是我国近代造园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写了一首诗,,诗曰:  未归且住(乐天七十以后语)莫嫌迟,  枝上梅开一字师。  白下青溪供即景,  日南红豆寄相思(越南和平协定签字)。  采芹万里家乡梦,  得失寸心(相与论文多有契合)我辈知。  驽马嘶风愧骐骥,  羡看按辔祖鞭垂。  ( 诗摘引自陈从周先生著《梓室余墨》第372页,刮号内的文字是童先生的原注)  首句:“未归且住”引自白居易《达哉乐天行》中“···未归且住亦不恶,饥餐乐饮安稳眠。死生无可无不可,达哉达哉白乐天。”这是白居易七十一岁时写的诗,说的是白居易退休后的不太乐意的生活状态。在这里,童寯先生用乐观的精神引用这句话,他也是过七十岁的人了,就是退休了,也不算迟了。  第二句的“枝上梅开一字师”,语出唐朝诗僧齐己,他作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句子。郑谷说,"数枝"不能突出"早"字,不如改为"一枝"好。齐己叹服。当时读书人称郑谷是齐己的"一字师"。  三句“白下青溪供即景”,当时童寯先生供职于南京工学院(现在叫东南大学),白下就是南京白下区,青溪是指秦淮河,总之,是指南京。  四句“日南红豆寄相思”“日南”是指越南,日南本来是汉武帝时的越南一个郡名。“红豆寄相思”此典大家都熟悉。  三四两句是说,我们虽然生活在中国南京,对于越南的和平仍然非常关心。  五句“采芹万里家乡梦”,《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毛 传:"泮水,泮宫之水也。" 郑玄 笺:"芹,水菜也。"古时学宫有泮水,入学则可采水中之芹以为菜,故称入学为"采芹"、"入泮"。后亦指考中秀才,成了县学生员。以"芹宫"指学宫、学校。童寯先生是东北人,在南京任教,所以说“采芹万里家乡梦”。  六句是“得失寸心我辈知”,这句很明白,在加上童寯先生的自注,就更清楚了。  第七句“驽马嘶风愧骐骥”是自谦之语。  第八句“羡看按辔祖鞭垂”,“祖鞭”原意出南朝梁·刘孝标注引《晋阳秋》:“刘琨与亲旧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箸鞭耳!’”。  七八两句是说我這头老马,仍要奋力前行,不让骐骥;不能看着别人先我着鞭。  全诗总体上表现童寯先生的老当益壮,不甘人后的精神状态。同时我们也看出童先生的文学功底,全诗几乎句句用典,而且用得贴切自然,毫不生硬。作为一个自然科学的学者,又有如此深厚的文学功底,这种治学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个方面的话题的 都讨论一下  
  大家看怎么样 我认为很好.  
  还没有机会尝试一下 帮顶  
  @流氓兔k
11:46:59  这个方面的话题的 都讨论一下  -----------------------------  谢谢关注,问好!
11:51:49  大家看怎么样 我认为很好.  -----------------------------  谢谢,祝好!
  科学家与诗词  杨钟健的诗  杨钟健( - ),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  杨钟健在1964年出版了他的科学著作《中国的假鳄类》,书前有一首《西江月》词,作为代序,词云:  四年脑汁绞尽,  五种古鳄写完。  远古兴亡从头看,  新龙系谱可观。  亿万年前事迹,  初步形于毫端。  断牙残骨说难全,  提高有待后贤。  短短五十个字,把著述的经过、书籍的内容、书的性质、以及有待提高的希望,都说得清清楚楚。词的形式是古典的,但是遣词造句又是幽默而风趣的,使人读来轻松愉悦,而又感到一个科学大家的谦虚与平和。这是我们读到的最短最美的序言之一。
  牛啊帅哥,想不到的强帖  
  不错。值得学习啊,顶一个  
  看后感悟了点,收下了  
  真不知道,还有这么好心的楼主 支持  
04:45:57  真不知道,还有这么好心的楼主 支持  -----------------------------  谢谢,祝好!
  楼主小清新啊,好文艺,比外面那些帖子有意义多了!楼主加油  
  看了,感觉不错,谢谢您提供  
  感激涕零,谢谢楼主的好贴  
  也是支持,我代表大家顶你了  
  顶一下吧~ 很少见的好帖了  
  @悔恨心
13:40:32  看了,感觉不错,谢谢您提供  -----------------------------  谢谢,祝好!
  @旖521
14:21:43  也是支持,我代表大家顶你了  -----------------------------  谢谢,祝好!
10:29:21  楼主小清新啊,好文艺,比外面那些帖子有意义多了!楼主加油  -----------------------------  感谢,祝好!
  科学家与诗词(三十)  刘铸晋的诗  刘铸晋()四川省成都市人,有机化学家。他小时候写的一首诗《古寺闻钟》,发表于成都的《国民公报》上,不但文笔优美,而且意蕴深刻,耐人寻味,诗曰:  渔舟隐曲岸,新月挂疏柳。  古寺闻钟声,空山独翘首。  晚上,渔舟靠岸,新月当空。悠悠钟声从古寺传出,有人独坐山上,举头望着新月初上,沉思着。思考什么呢?作者没有说,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此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不失为一首好诗。
  科学家与诗词(31)  刘铸晋的诗  刘铸晋在1964年在庐山休养时写了一首诗,题目是《客居》,诗曰:  小桥流水傍山庄,绿满窗前爱日光。  道是消闲闲不得,一杯云雾写文章。  同样是消闲的诗词,却写得有血有肉,有景有情,把主人公的爱好(爱日光,爱喝云雾茶)、勤奋(休养的时候也不闲着)、特长(做研究,写文章)都写得清清楚楚,而又不落俗套。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家证明人死如灯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