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阳平镇搬迁去哪在哪?

都平镇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都平镇位于广东省肇庆市西南部,处东经111°41′,北纬23°38′。东南与莲都镇毗邻,东北与接壤,南与相连,西北与广西交界,北与连接。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多东西走向,贺江自北向南流经境内,全镇总面积130.1平方公里,属丘陵地带。
都平镇基本概况
全镇有山林面积16.39万亩,耕地面积4952亩,水田4490亩,住户2454户,总人口12723人。辖都平1个社区居委会,高浪、胜塘、官冲、大滩、清水湾、三洲、勿乃7个村委会,112个村民小组。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507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 %。其中工业总产值为8824万元,农业总产值614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6%。餐饮业、零售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年产值是740万元,比增 4%。全年镇财政收入达110 万元。
都平镇经济状况
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切实加强,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三高”农业发展迅速。粮食生产稳定,全年粮食生产总量达3523吨,其中水稻产量达2945吨。在保障粮食稳定生产的同时,镇政府进一步加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引导。充分发挥本镇山地资源丰富的优势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优质高效型农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全镇初步形成优质水稻、麻竹、甘蔗、黄皮、三华李、柑桔、水产等生产基地。粮食种植面积达1200亩;其中,水田面积440亩;全镇种植麻竹达6000亩;扩种甘蔗300亩;三华李、沙塘桔各200亩;种植八角500亩;在都平垌和大滩垌创办了500多亩优质水稻高产示范点,年亩产达0.51 吨。在清水迪田垌创办了200亩沙田柚种植基地、在勿乃村创办了180亩三华李和沙塘桔种植基地、在高浪村创办了100亩八角种植基地。养殖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勿乃村秸秆氨化养牛基地的经营规模达700头,年产值达60多万元;网箱养鱼技术得到迅速推广,部分群众在都平电厂库区及一些
河塘搞起了网箱养鱼,目前网箱养鱼面积已扩展到1350平方米。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得到进一步推进,水果、蔬菜、水稻、玉米等优良品种的种植率达80%以上。
主要特产有:、、、竹藤工艺等。
都平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1]
家庭户户数
家庭户总人口(总)
0-14岁(总)
15-64岁(总)
65岁及以上(总)
65岁及以上男
65岁及以上女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都平镇下辖村平政镇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又名公道;平政圩,又名公道圩,源于商贸公平公道的意思。平政镇是上里8镇之一,位于中南部,是中南部经济、文化中心,是北流母亲河的发源地,北流陶瓷的发祥地,北流市重点建设城镇。辖18个行政村,共199个村民小组,面积164平方公里。 省道北宝公路和新建的北宝高等级公路贯穿全镇。境内村村通四级公路,部分路面硬化。拥有远近闻名的万丈洒瀑布风景区,平政是北流水稻高产区,盛产优质谷,也是著名的荔枝之乡,拥有5万亩荔枝生产基地,2.6万亩的龙眼基地和2万亩的大红八角生产基地。[1]
平政镇简介
北宝二级公路(平政段)
平政镇位于北流市中南部,东邻、沙垌,南接大伦、清湾、六靖,西连石窝、六麻,北靠新丰。全镇辖18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199个村民小组,2014年末总人口88731人。[2]
平政镇系广西省主席俞作柏、红八军军长俞作豫的故乡。
该镇已被北流市列为重点建设城镇,1999年被评为玉林市文明圩镇,2001年被评为自治区文明镇。
平政镇辖村
18个村:、、、、、、、、、、、、、、、、、。
双头岭:是北流的雨水分界线,位于平政 双头村,它的北面是云开大山山脉,以山地为主,南面就是以丘陵为主,它的北面的水系是流向北流,而它的南面水系是流向广东方向。
冲锋寨:鬼子进村时打仗而得名,位于双头村五组,山岭陡峭。
平政镇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家庭户户数
家庭户总人口(总)
0-14岁(总)
15-64岁(总)
65岁及以上(总)
65岁及以上男
65岁及以上女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平政镇城镇建设
平政镇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总体规划由国家设计院武汉分院设计,建设总投资2亿多元,城镇面积已达1.5平方公里,人口近万人。一河两岸由三座大桥将成一体。棋盘式的
街道,雄伟的建筑,现代化的街灯,随处可见的绿树、翠竹、草地、花卉与江滨公园、凉亭相辉映,平政已成为一座远近闻名的花园式的小城镇。平政镇土地面积152平方公里,其中农林牧等第一产业用地面积164506亩,企业等第二产业用地面积154亩,机关、、住宅等第三产业用地面积3000亩,其他用地面积2500亩,辖区内建有石岗坝、大双等4座中小型、省路北宝公路和北宝二级公路并列从城镇中心贯穿而过,村村通四级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平政镇经济建设
平政镇国内生产总值达3.6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1172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31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82万元,财税收入441.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99元,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盛产、、、、百香果、辣椒、肉猪(生猪)中药材等。乡镇现有规模较
大的瓷厂和毛织厂、制衣厂、电子厂、发电厂等企业。另外,投资3050万元的大双林场“万丈洒”项目也将于2004年元旦试业。该镇境内有高中1所,初中3所,小学18所,在职教师643人,在校学生14237人、小学普及率达100%,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平政镇现有电子信息馆1座,拥有电脑25台。普及率100%,群众性的文娱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平政镇社会事业
平政镇居民历来有向放养鱼苗的传统,多年来从未间断,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改善水源水质,保护母亲河,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近段时间,进
一步规范了放养鱼苗活动,除增加每年放养鱼苗的数量外,还加大了宣传力度,以村规民约的形式,鼓励群众放养鱼类,禁止在河道炸鱼、电鱼、药鱼等行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母亲河,维护生态平衡活动中来。在当天的放养行动中,放养的鱼苗有草鱼、鲤鱼、鲮鱼等,所放养鱼苗全部由平政镇居民理事会捐助。日,北流市平政镇平政圩居民组织群众向北流河平政镇河段放养20万尾鱼苗。
平政镇环境保护
北流市平政镇加大了平政河段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力度,限期关闭取缔镇辖区内的土纸厂,禁止违法排污;对河水漂浮物进行打捞,并安排保洁人员30多人对河床、河两岸进行彻
底清理。经过一段时间整治后,如今的圭江河平政段水变清了,可是由于长期受到土纸厂排水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的影响,河中的鱼虾几乎绝迹。为了保护母亲河的生态平衡,近段时间,在平政镇居委会的倡议下,圩镇上的居民共捐款5000余元购买了50万余尾鱼苗投放到河内,让母亲河更加靓丽和谐。
平政镇矿产资源
平政镇石榴村早年经地质专家测定有一较大的地下群,矿质上乘,储量可观,有较大的开采价值。2008年平政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引进外来资金发展本地经济,对外来客商给予各种优惠条件;由当地工商部门牵线搭桥,引得客商黎某慕名而来,带来了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设备,成立了“响水涧硫铁矿”经济实体,现已进入开采前期准备阶段,预计顺利投产后,产矿能力可达3吨/平方公里每年。经环保部门测定,该矿场对周围环境无污染。
平政镇旅游资源
平政镇万丈洒瀑布
位于广西市中部内。景区拥有国内罕见的特高瀑布——万丈洒瀑布。之所以称它为“万丈”,是因为它落差大。瀑布垂直飞洒而下,从天而降,垂直落差208米,宽36米,远观犹如银河从天而落,像彩虹凌空飞舞,近看如白色珠帘飘摇。置身其间,好像万马奔腾;石台溅击,滴滴答答作响,似乎有人在演奏交响乐。水雾纷飞,溪谷生风,即使是大夏天,驻足数分钟,热气顿消,令人叹为绝妙。
平政镇岭垌窑址
位于广西玉林市北流市平政镇岭垌村境内。是建筑类人文风景旅游区,也是我国宋代时期较大规模生产瓷器窑群。窑址主要分布在岭垌圩周围的圩头岭,龙山寺岭、埠头岭、坟地岭,大和佛冲一带,该窑址规模大,层次清楚,有许多遗物如匣钵,瓷片,露在地面依山从岭脚一层屋斜堆至岭。产品以影青印花碗,碟为主,器物十分精美,烧制技术高,所烧出的瓷器胎质细腻洁白,晶莹光洁,胎薄且有透明度可谓达到了“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境界,该窑址规模大,分布广,烧制技术高,遗物丰富,是研究古代瓷器生产历史宝贵实物资料。[3]
平政镇教育发展
北流二中百年校舍
北流市第二中学,初名“六里书院”,后名北流初中、平政高中,简称“北流二中”或者“平高”,民间亦称“六里高中”。创建于1888年,乃百年老校。学校坐落于仓田村,与圭江相邻,与山岭怀抱,乃人才宝地。从这里走出去的人才遍及世界各地的各个领域。今天的北流二中,老当益壮,默默地为大学与社会输送着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4]
初中3所:、、
小学18所:、、、、、、、、、、、、、、、、、
平政镇当地名人
(),字建侯,今平政镇岭桐村人。家庭佃农,其父曾以贩卖食盐为生,后任本村塾师。母亲生下他后即死去。俞因家贫不能上中学,后以官费就读桂林初级师范.1
历史名人俞作柏
911年加入,参加学生军北伐,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初在驻广东护国军林成部第二军属下任连营长、参谋等职。北伐前夕,奉广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将桂军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任俞作柏为第二旅长。12月11日,朱锡昂、俞作豫乘机参加。俞作柏接受南京政府任命为广西省主席,被任命为军事特派员、第四编遣区主任、广西绥靖公署主任。反蒋失败后,随李明瑞、俞作豫到龙州,经越南海防赴香港,曾东渡日本避难。爆发后,派人到香港找俞作柏回内地“共赴国难”,安排到安徽前线出任“忠义救国军”总指挥。后又把他调到四川重庆任军统设计委员。实际上只挂空衔,不干实事。1946年移居上海、浙江挂名经商,避免卷入内战。1948年举家潜返香港。1956年响应总理召唤回内地,任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高级参事和全国。1959年病逝干广州。
()广西北流平政人,西南护法军第 2 军燕塘讲武堂毕业。 曾任桂军连长、营长,国民革命军第 7 军第 2 旅第 3 团团长,广西省农工厅 厅长,黄埔军官学校南宁第 1 分校校长。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 年 10 月加 入中国共产党。12 月参加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返回北流,从事地下工 作,任中共北流县委书记。1929 年春到国民党军第 15 师从事兵运工作,后 任广西警备第 5 大队大队长、龙州督办、独立旅旅长。1930 年 2 月参加领导 龙州起义,任红 8 军军长、红 8 军军委委员,左江革命委员会委员,军事委 员会主席。红 8 军失败后,经香港到广东寻找中共组织,8 月 18 日在深圳被 捕,9 月 6 日在广州红花岗就义。[5]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北流市平政镇[引用日期]
.玉林百科网[引用日期]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蓝田玉网[引用日期]抚平镇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安徽省霍邱县辖镇。1949年建抚平镇,1958年成立先锋公社,1983年复改乡,1984年撤乡设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22公里。面积117平方公里,人口4.8万。通公路。辖兰桥、井岗、双庙、高桥、桥岗、傅桥、高庄、水晶宫、军庄、石店、韩老楼、孔集、陈桥口、毕郢、谷新楼、窦店、双庄、彭桥、郑塔、汪塘、韩店、纪桃园、周南圩、杨桥、三连塘25个村委会。
抚平镇地理环境
抚平镇位于商城西部,安阳山东麓,城西湖南畔,东经115度79分至115度90分,北纬32度10分至32度22分。东与接壤,距邵岗街道15公里;西与马店镇毗邻,距马店街道6公里;北与相连,距高塘街道10公里;南与搭界,距白莲乡牛集街道5公里,东南距白莲街道12公里。总面积116.78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128公顷。
抚平镇行政区划
辖区以下石街道为中心,东至郑塔村东沿,西至彭桥村西端,南至杨桥村南堰,北至井岗村北边,内辖韩店、彭桥、新楼、桥口、石店、宽店、老楼、孔集、高庄、付桥、兰桥、井岗、双庙、桥岗、高桥、水晶宫、军庄、毕郢、双庄、郑塔、连塘、南圩、杨桥、桃元、汪塘25个村,287个村民组。
抚平镇招商引资
2008年,抚平镇坚持把招商引资工作抓在手中,取得了新成果。全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1亿元,同比增长80%,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8%。
2008年该镇新建项目6个。黎鑫机械于2008年2月引进浙江永康别特门业生产技术,投资600万元,以生产防盗、防撬等非标和标准门为主要产品的新项目。该项目自5月上旬第一批产品面市以来,深受客户欢迎,产品供不应求。经过多次恳谈,利用闲置10多年的原造纸厂存量土地,引来了张家港市面行航塑胶制品厂来该镇投资。11月21日签约,随即镇里成立的一套跟踪服务班子就进驻场地,11月25日就处理清了原造纸厂遗留问题,同日该项目开始施工,2008年底进行了安装调试。该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投产后产值超亿元。随着以拉链等为主要产品生产的霍邱县远航再生物质利用有限公司的成立,填补了我县在拉链生产方面的空白。艰苦起步的霍邱县铁芯贸易公司于2008年4月成立并投产,所生产的铁芯和矽钢片远销河南、湖北和省内,产品供不应求。经过多次协调,回乡投资者李超红的玻璃彩钢瓦厂终于破土动工,春节前第一幢厂房可以齐工;同是回乡创业的周明星家俱厂800平方米厂房已经建成,11月安装调试设备,年底已投产。育才中学占地20亩,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的大型养猪厂项目已完成投资250万元。
该镇还续扩建项目2个。中谊不锈钢制品厂续建厂房1幢,并于去年5月正式投产;旺丰面业新建包装车间1幢,现正在筹划上第二条生产线。技改项目1个。万年红米业2008年投资1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该企业去年的产值已超1.2亿元。
几年来,抚平镇招商引资硕果累累。镇内引资企业由少变多,由小逐渐变大,全镇500规模工业企业5家,其中超亿元产值企业1家,尤其是江苏张家港市行航塑胶制品厂投资1000万元注册成立的霍邱远航再生物质利用有限公司在该镇的落户,终于打破了该镇引资企业投资超千万元的瓶颈。形势的发展强烈地冲击了全镇干群的创业观念,强烈地刺激了全镇干群企业理念的转变,引资企业对财政的贡献率逐年大幅提高。
抚平镇经济发展
抚平镇是农业大镇,人民生活实际上就是农民生活。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70%为地主、富农所占有,、雇农占有土地不到10%,依靠帮工或租地耕种为生,帮工收入少,租地每年收获粮食后,交租、还债,所剩无几,生活困难,时有断炊。1952年实行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生活有了保障。经过三年努力,到1955年绝大部分农民有地种,有饭吃,有衣穿。并开始使家庭用品增长幅度大于食品增长幅度,副食品增长幅度大于主食增长幅度。1958年人民公社以后,出现了“共产风”、“浮夸风”、“生产瞎指挥风”等“五风”,影响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一直到1978年“文化大革命”后期的二十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30元至50元之间,农民生活提高缓慢。1979年后,农村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发展加快,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全镇1984年农业7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1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10.2倍、13.3倍。撤区并乡后的第一年-1992年农业总产值35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4元,分别比1984年增长4.8倍、近1倍。2005年农业总产值65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20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0.83倍、5.4倍。
抚平镇人口民族
镇内有石店、五塔、郑塔三个农村集镇,全镇2005年共有14278户,总人口54184人,其中农业人口51253人,非农业人口2931人,人口以汉族为主,并有少数回族人口。
抚平镇人口民族、性别、年龄构成为2005年底汉族53897人,占99.47%,回族286人,占0.53%,壮族1人;男28235人,占52.32%,女25949人,占47.68%;从零到17周岁19448人,占35.9%,18到59周岁28884人,占53.3%,60周岁以上的老人5852人,占10.8%。从1984年以来,人的文化程度在原有基础上有很大提高,全镇70%以上的人口都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外出进行常年或季节性的务工、经商、办企业。
全镇2005年迁出182人,迁入136人,死亡264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64人。
成立前,抚平镇人口自然变动的特点是“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建国后1949年至1958年,人民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更主要在“人多力量大”的人口政策鼓励下,人口猛增。1959年冬至1960年春,出现非正常死亡,人口下降15%。从1962年起人口开始增长,进入了新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从1978年开始控制了人口增长,减缓了人口增长速度,80年代以后进入了低增长时期。人口迁入迁出变化不大。抚平镇几个有代表性的年份人口自然变化情况。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家庭户户数
家庭户总人口(总)
0-14岁(总)
15-64岁(总)
65岁及以上(总)
65岁及以上男
65岁及以上女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风平镇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风平镇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芒市坝东南部,全镇占地面积381平方公里,辖12个村委会,99个自然村,192个村民小组,14586户,总人口68582人,全镇耕地面积98666亩,其中:水田73270亩,人均耕地面积1.72亩。
风平镇区域概况
平均海拔863米,水资源丰富,芒市河和果郎河穿流过境,是
芒究水库、芒别水库、那目水库的灌区,距市府芒市8公里,是一个以傣族聚居为主的山坝结合乡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320国道,潞盈公路和风法公路贯穿全境,芒市飞机场设在辖区,沿320国道向西南80公里可到国门瑞丽市姐告并通往缅甸北方重镇木姐和南坎,沿潞盈公路向西180公里可到盈江县,便利的变通网络,为农、工、贸全面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础。[1]
风平镇历史变迁
1、1953年初组建风平区,1954年5月改名勐社区,1957年2月勐社区和允社区的各一部分合并成立芒市坝区,区址设在风平。1960年12月,中共芒市坝区委员会改为中共风平区委员会。
2、1967年3月,实行军事管制。1971年1月恢复,各公社成立了党的核心小组。1971年9月至12月,在成立党的核心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各公社党委会。
3、日,成立东风人民公社;
4、日,改为风平公社革委会;
5、1984年3月,风平公社更名为风平区;
6、1987年12月,在撤区设乡体制改革中更名为风平乡;
7、日,撤乡设镇更名为风平镇;
8、2005年11月,撤并乡镇将法帕镇并入风平镇。
至此,风平镇共辖11个村委会,88个自然村,178个村民小组。[2]
风平镇农业发展
(1)农村经济总收入16949万元。
(2)农村经济净收入9373万元。
(3)农民所得9718万元。
(4)农民人均纯收入1695元。
(5)粮食总产量4873.3万公斤,人均850公斤。
(6)工业企业总收入2478万元。
(7)镇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1.75万元。其中:国税50.75万元,地税211万元。
风平镇粮蔗产业
合理调整“粮蔗”的生产面积,2005年全镇粮食播种面积133343亩,大春生产单产达516公斤,创历史新高,同时通过积极引进粮食加工企业,搞活粮食流通,提高粮食产品的附加值;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全镇新发展了9231亩甘蔗,现全镇甘蔗总面积达12223亩,单产达4.51吨,工业入榨达5.5万吨,“粮蔗”产业的协调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风平镇冬农产业
“冬农”生产,提高科技含量,加快新项目的引进和开发,在巩固小麦等传统“冬农”产业的同时,积极引进新项目,精品瓜、甜脆玉米、冬早蔬菜、马铃薯等产业实施了订单生产, 2005年“冬农”全镇粮豆播种面积41015亩,总产12250吨;瓜果蔬菜14410亩 总产77748吨;“冬农”产业成了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产业。同时,在“冬农”生产中通过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冬农”生产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风平镇绿色产业
大力发展新型绿色产业,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优惠政策,依托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茶叶、咖啡、柠檬、黄姜、竹子、柑橘、热带水果以及经济林木等新产业,截止2005年全镇已累计发展了4681亩茶叶、1841亩的咖啡,300亩的柠檬、868亩的柑桔、1614.7亩的西南桦等经济林木,并通过兴建茶叶、黄姜、竹笋,地板条等加工企业,促进项目的产业化发展。
风平镇畜牧产业
狠抓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把畜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鼓励农民从事黄牛、水牛的养殖和买卖,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同时依托祥祥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永虹奶牛厂,通过走公司+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带动全镇大牲畜养殖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强重大动物疫情防治工作,确保全镇畜牧业的健康发展。2005年全镇大牲畜存栏6433头,生猪存栏42333头,出栏31114头,肉、奶、总产量2742吨,全镇的畜牧水产养殖业得到了持续健康的发展。
2008年风平镇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以交通枢纽建设为契机,以工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坚持“现代农业富民、工业经济强镇、民族文化活镇、区位枢纽拓镇、教育科技兴镇”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抓住发展机遇,激发创造活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快发展,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年末,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31434万元,农村经济净收入19570万元,农民所得189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96元,同比增长16.2%。[3]
风平镇农村建设
风平镇新能源建设
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和推广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加快农村改水改厕配套建设,为实施“长链农业富民”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基础,截止2005年全镇共建设了637口沼气池及配套户厕。实施的“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程通过了省上的验收。
风平镇水利建设
切实抓好农田基本建设,兴修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建立高产稳产农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2005年全镇累积上马大小工程320件,改善灌溉面积3.44万亩,完成群众投资 183万元;累计工程总投资496多万元,完成了芒别水库溢洪道、荒滇彩大坝修复、蜡掌村农业综合开发、遮宴农业综合开发,法帕中学、芒棒、拉赛、蚌相村的人畜饮水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配套和完善,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风平镇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多方面筹集了665万元的资金,兴修了芒烘变压站路、那目至弄坎路改扩宽工程、上东白水河至烂坝场公路、芒里至党良公路、拉赛与烂坝寨公路等重点项目,优化了投资环境,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风平镇经济状况
风平镇工业企业
坚持“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带农”的城镇化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小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切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2005年全镇共有集体、私营、个体企业660户,从业人员3041人,营业收入9610万元,实缴税金219万元。近些年来通过多方面努力,引进了芒市卓信硅业有限责任公司十万吨硅厂、石斛加工厂、生态茶园、勐巴娜西茶厂、风平万通茶厂、鸿宇红砖厂、腊掌页岩红砖厂、法帕筷子、凤翔废旧资源有限公司、佳云塑料制品厂、芒市鸿山机电工程有限公司、风平应志粮食经营部等企业,全镇第二产业得到稳步的发展,多渠道的开拓了税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强了经济活力。
风平镇财政税收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贯彻落实和国家财税体制的改革,农特税的取消,农业税和附加税的免征,受政策影响镇财政直接减收122.7万元。为适应新的财税体制变化,确保机构运行,镇政府通过引进项目,兴办企业,多方面、多渠道开拓税源;同时,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充分调动广大税收干部的积极性, 2005年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1.75万元。其中:国税50.75万元,地税211万元;地方财政支出572.35万元;财政支出始终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财政支出原则,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本着“核定收入基数,超支自理、节余留用”的财政运行机制下,实行“以收定支,量入而出”的财政支出,确保了财政的收支平衡。
风平镇教育状况
教育事业关系到全镇实施“科教兴镇”战略,镇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按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筹集资金加大了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盖了30万元的风平中学实验大楼、12万元的大香树小学,改造了弄转、芒别、弄相等学校的教师宿舍,扩建并建盖了40万元帕底小学教学大楼;同时配备和完善各种教学设施,并对芒赛小学的扩建进行了规划,计划建盖124万元遮宴小学,进一步改善教育环境。 2005年全镇有各级各类学校39所,教职工627人,在校学生8497人,其中:幼儿园1所,两所中学、一所成技校,教育工作进一步巩固了“普九”成果。
风平镇卫生状况
进一步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各种卫生法规,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深入开展农村卫生改革,加强“艾滋病、非典、霍乱、结核、疟疾”等传染病的预防宣传和防治工作,提高群众的预防意识和防治知识。2005年全镇辖区内未发生甲类传染病例,无乙类传染病暴发,无孕产妇死亡,无危重病因得不到救护而死亡,无突发公共卫生、食品卫生事件。同时,全面推进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好农民医疗保障工作,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抵御疾病风险,全镇参合率分别为原风平辖区85.2%,其中原法帕辖区参合率89.5%,确保了参保群众在生病时能享受到国家的报账补助,减轻了他们的就医负担;同时进一步对农村医疗点加大了建设和管理,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改善群众的就医环境和条件;加快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有效和杜绝了传染病的发生;确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风平镇文化工作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快了农村文化教育阵地建设,建盖了总投资12万元的平河村委会禁毒防艾文化室,投资15万元建盖了芒里村委会禁毒防艾文化室;以全民健身活动、“民族团结月”、泼水节、“三.八”妇女节等传统节日和民族节日为契机,组织干部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普及文化知识;加强“移风移俗”工作,倡导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风气,同时通过中宣部、中央文明委、国家广电总局“电视进万家”活动,向群众赠送电视140台,推进了村村有电视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三个文明”的健康发展。
风平镇计划生育
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国家的基本国策,贯彻落实“奖优免补”政策。全面落实“三为主”,推进“三结合”,推进“两个转变,大力提倡优生优育,围绕与市政府签订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对全镇计划生育工作通过层层抓落实,有效控制超生抢生,2005年来全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17‰,计划生育率为97.19%;共办理了996对独生子女证,并及时兑现一次性“奖优免补”奖金和年满60周岁享受独生子女“补助金”,计划生育工作得到上级的肯定和表彰,为全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风平镇民政救济
切实做好社会救济和安居工程工作,2005年共发放慰问金0.89万元,发放救灾救济款12.4万元,解决“五保户”、特困户的基本生活困难;同时落实好“安居工程”,兑现了34.2万元共69户“安居工程”建房补助款,多方面筹集和发放了14450元助学金帮助困难优秀学生就学,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风平镇社会治安
第一、加强“维稳”工作。稳定是改革与发展的前提,镇政府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州、市关于创建“平安潞西”和“禁毒防艾”为主题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指示精神,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制”的方针,大力开展创建“平安风平”和“禁毒防艾”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利于管理、分类管理”的原则与全镇村委会、自然村、镇辖区单位签订《创安风平责任书》和《禁毒防艾责任书》等,通过制定考核办法,实施细则,明确职责,使全镇的综治工作、安全工作做到层层抓,层层落实;并通过深入村寨利用图片、宣传单和广播开展安全宣传和毒品、艾滋病的危害性等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加大对广大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同时加强对“不安定”因素的排查,力求全方位、深层次地获取企业改制期间的热点问题和群体性上访等超前性、预警性的信息。对存在山林土地纠纷的村寨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调解了那目与弄坎、新老光与轩岗芒端村、老龙塘村与对门寨等村寨的山林土地纠纷;腊掌与芒留村土地纠纷、拉茂村土地纠纷;上景坎和下景坎的坟地纠纷,印金村民到华丰国际商城静坐事件等纠纷,消除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第二、加大对各种刑事案件和贩毒、吸毒者的打击力度,2005年共强收强戒吸毒人员193人,缴获各种毒品998克。严厉查处治安违法行为,共立行政(治安)案件210起,查处207起,查处率为98%。共立刑事案件30起,破获21起,破案率70%。有效地控制毒品在全镇的蔓延和各种刑事案件的发生。一是继续构建“打防控”一体化,强化治安管理,严厉查处治安违法行为,二是积极构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整体推进“七个一”工程,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全镇的治安状况一年比一年好,维护了全镇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为全镇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莞市常平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