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喝茶赏析《喝茶》中,中国人喝茶与英国人有什么不同?

“喝茶”与“谈酒”中的生活乐趣_小宗师
摘要:《喝茶》和《谈酒》是周作人的两篇散文佳作。这两篇散文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生活乐趣的追寻,从品茶和喝酒两个角度,使读者充分领略了如何在平常的生活中寻找乐趣。 无论是从主题和选材,还是从行文描述方式上来看,这两篇都充满了生活的情致,如香茶和美酒一般,其中的乐趣令人沉醉。关键词:周作人;喝茶;谈酒;生活;乐趣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说到茶和酒,想必每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不仅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它们,而且醇酒香茶也是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们及其钟爱并反复描摹的对象。酒助诗兴,茶添雅意,无论是“葡萄美酒夜光杯”还是“晴窗细乳戏分茶”都引人陶醉。而在这些浩如烟海般的诗词和美文中,周作人的《喝茶》和《谈酒》是现代散文里两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字里行间充满着清新自然的生活趣味,令人百读不厌。这两篇散文的作者周作人,是鲁迅先生的弟弟,也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坛巨匠之一。 他在日伪时期担任伪职的那段不不光彩的经历着实令人扼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做出了很多开拓性的贡献。 特别是在散文创作方面堪称大家,很多佳作流传至今,为人们所钟爱。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写到“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周作人两人的为最丰富最伟大,我平时的偏嗜,亦以此二人的散文为最所溺爱。”人们常说“文如其人”, 周作人的散文作品不像其兄长鲁迅的作品那样针砭时弊,酣畅淋漓,如匕首投枪般锋利尖锐,而是平和雅致,充满平静的生活中淡淡的乐趣。周作人是懂得在并不完美的生活中,体味生活之美的人。周作人的很多散文都取材于日常生活,譬如饮食, 为人们所熟知的有《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等等,就像一个美食家一样,领读者品味自己所品尝过的美味。 文章于平和中娓娓道来,充满了生活中的艺术性, 冲淡清雅、回味悠长。在平淡的如家常闲话的叙述中,生活的趣味性跃然纸上。周作人在《苦竹杂记》中的《笠翁与随园》一篇里写到“我很看重趣味,以为这是美也是善,而没趣味乃是一件大坏事。”《喝茶》与《谈酒》也是如此。坦言之,虽然茶和酒在日常生活中颇为常见,品茶饮酒也是人人皆可的,但这两种饮品却非生活的必需品,不像一日三餐那样没有便无法生存,对它们的品味与欣赏中则更见生活中的情趣。对于中国的老百姓们来说,喝茶和饮酒都是生活中的乐事。 有亲朋好友来访,沏一杯香茗待客,既是出于礼貌,又有助于宾主之间亲切的交谈。 而置一桌酒席,不但显示了主人待客的诚意,而觥筹交错之际,彼此之间的感情便又深了一层。 另外,喝茶,也称为品茗,在中国文人雅士们的生活中有着一种引人入胜的特殊意义。 不是为了单纯的止渴,更不是如英国人般作为充饥的下午茶的一部分,而是在茶的微苦中体味清香,在奔波忙碌和争名逐利的空隙中,追寻一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清雅,是一种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喝茶是一种境界:“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10年的尘梦。”喜欢品茶的人,往往也是善于发现生活乐趣的人。酒与茶不尽相同,一个浓烈,一个清淡,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也是人们从世事的烦忧中暂时逃离,在微醺之间享受生活的一种不错的方法。喜欢喝酒的人,不仅有豪爽的侠士,也有“斗酒诗百篇”的文豪们。不仅有青史留名的伟人们,更多的普普通通的寻常百姓。从篇幅上来看,这两篇散文同周作人的很多其他散文一样,都并不长,《谈酒》有大约两千字,《喝茶》还要稍短些。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古今中外皆有所涉及,既有学者的专著,也有乡间的叫卖声,作者的博学和见识多广由此可见一斑。《喝茶》中既提到了日本的茶道、茶渍, 也提到了中国饮茶的古风。不仅仅是喝茶,还提到了喝茶时与之相配的茶食,可谓考虑周到。对茶的种类(绿茶或者红茶),制作方式,还有各种茶食是否得宜作者都进行了一一点评,毫不马虎,足见作者对享受品茶这项生活乐趣的认真态度。《谈酒》中也谈到了中外古今的各种酒,花雕、勃阑地、黄酒、清酒等等。还对其各自的特征和优劣,甚至对饮酒的器具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不可谓不仔细。文中提到的各种茶和酒都是比较大众型的,没有那些寻常难见的名茶佳酿,却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作者是个执着的人,对茶和酒这两项生活中的趣事有着透彻的了解,并极尽所能的使这两项享受达到极致。而且,茶和酒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作者以茶和酒作为引子,也展现了自己的诸多经历和所见所感,比如,不管是《喝茶》,还是《谈酒》,也都写到了作者故乡的风土人情。周作人的散文中经常可以看到其对故乡的会议,可以看出其对故乡深厚的感情。七斤公公酿酒的趣事让人向往;各种茶食,尤其是周德和的豆腐干则让人看的连口水都要流下来了。在对故乡的这些美食和事件的回忆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作者故乡多彩而有趣的生活情境,以及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这两篇散文,写的是茶和酒,文风也如茶和酒一般清雅醇和。普普通通,平平淡淡地文字,看不到任何字斟句酌的痕迹,读来如闲话家常,仿佛作者就在眼前,同读者一起讨论如何饮茶,怎样喝酒才能获得最大的趣味和享受一般,让人丝毫没有距离感,普通人均可读懂。作者实在是个懂得享清福的人,在散文中对自己的好恶坦然直言,不用华丽的辞藻,也不做官样文章,如清水芙蓉般不加雕饰,但却如清茶美酒般令人口齿留香,余味无穷。现代散文中,谈到茶和酒的文章有很多。比如,周作人的哥哥鲁迅先生便有一篇文章,也叫做《喝茶》。将两篇同名的文章放到一起对比,区别显而易见。 当真是文如其人。鲁迅先生的《喝茶》,同他的其他文章一样充满忧患意识,看到的是底层民众生活艰辛,不可能有心品茶,反对在民生多艰之时刻意地去追求所谓的清雅和享受。而周作人的《喝茶》则没有如此浓重的社会意义,他真的是在谈“茶”,品味茶香,也品味生活。在现实中虽然也奔劳辛苦,不能万事尽如人意,却在品茶时暂将一切放下,轻松惬意地享受人生。周作人的享受生活也并非完全沉湎于茶或酒,只能说他是爱茶之人,也是爱酒之人,但也总是有所克制,没有半刻失去理性。他所品的茶、喝得酒并非刻意追求昂贵或香醇,而是从平凡的饮品中寻求不平凡的情致。酒能醉人,但整日醉熏熏的人显然并不是会享受生活的,这样的人不仅很少有较高的追求,更因酒伤身。而周作人显然不是这样。他在饮酒中写到“酒的趣味只是在饮的时候,我想悦乐大抵在做的这一刹那,倘若说是陶然那也当是杯在口的一刻罢。”适可而止地享受这种欢愉,反而可以使这种趣味性永远地保持下去。作者在文中品茶饮酒,其实也是在品味人生。从这两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粗浅地窥见一些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在文章中我们能看到作者对茶和酒的喜好,也能读到他对喝茶“洋场化”及陈酒无处可买的叹惋, 等等。但在文中却找不出任何浓烈的感情,没有热情的颂扬也没有激烈地抨击, 就像是一个亲切和蔼的老者,虽然懂得享受生活,也乐意去发现生活中的情趣,却万事并不强求。对于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无论喜欢与否,也都大方包容,懂得适应生活,比如,在《谈酒》中提到,“黄酒比较的便宜一点,所以觉得时常可以买喝,其实别的酒也未尝不好。”因为价格的原因,黄酒可以常喝,但也同样喜欢其他酒。从这两篇不长的散文中,我们可以读到作者在平平常常的日子中品味到的生活的乐趣,生活的美好。周作人确实是一个懂得生活情致的人,他认为“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喝茶也好,饮酒也罢,其实生活中可以有很多简单的享受,包括阅读这些名家的优美散文,在现代社会高速率的城市生活中,发现这些,体味这些,或许可以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许生活中总有些许不如意,也许人生总是忙忙碌碌,但是这些简单的喜好却可以自然地令生活变得愉悦起来。参考文献:[1]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2]周作人.苦竹杂记[M].岳麓书社, 1987-7.[3]周作人.《喝茶》《谈酒》《北京的茶食》来自《周作人散文精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7.欢迎您转载分享:品味清茶中的雅与趣——赏析周作人《喝茶》--《才智》2013年27期
品味清茶中的雅与趣——赏析周作人《喝茶》
【摘要】:通过赏析《喝茶》,感悟周作人独有的"茶道",在他冲淡平和的茶文学里,品味人生的意味,生活的艺术化,感受茶文化的古朴清雅,趣味横生。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I207.6【正文快照】:
品茶乃品味一种人生,自古文人多嗜茶,“煮茗对清花,弄琴好知音”,茶文化也成为了透视文人审美观与人生观的窗口。现代散文大家——“苦茶派”周作人,更是在清幽淡雅的茶香中,品出人生的意味,品出生活的艺术化。让我们一同走进知堂老人的“苦茶庵”,翻开他的茶文学,与他一同回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学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李何林;;[J];新文学史料;1986年02期
陈福康;[J];鲁迅研究月刊;1987年01期
顾琅川;;[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1992年01期
马健;[J];丹东师专学报;1994年02期
舒芜;[J];读书;1995年12期
胡有清;[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王士菁;[J];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02期
张宗子;;[J];散文;2000年05期
洪烛;;[J];北京工人;200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尹颖;;[A];茶香铺就成长路——小茶人十周年纪念册[C];2003年
马鹏千;;[A];茶与健康生活主题征文选[C];2004年
马舒;;[A];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集()[C];1998年
高燕;;[A];茶与健康生活主题征文选[C];2004年
蓝叶;;[A];茶与健康生活主题征文选[C];2004年
陈念祖;;[A];茶与健康生活主题征文选[C];2004年
郁建民;;[A];茶与健康生活主题征文选[C];2004年
陈婧;邬文珏;;[A];茶香铺就成长路——小茶人十周年纪念册[C];2003年
张志豪;;[A];茶与健康生活主题征文选[C];2004年
孔琳;;[A];茶与健康生活主题征文选[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杨小洲;[N];中华读书报;2008年
赵顺宏;[N];辽宁日报;2007年
廖仁;[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杨小洲;[N];中华读书报;2008年
杨铸;[N];中华读书报;2002年
止庵;[N];中华读书报;2005年
王坤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本报书评人
止庵;[N];中华读书报;2008年
止庵;[N];中华读书报;2006年
杨小洲;[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关峰;[D];兰州大学;2006年
于小植;[D];吉林大学;2007年
常峻;[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高娟;[D];山东大学;2005年
陈树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石坚;[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肖剑南;[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胡辉杰;[D];武汉大学;2005年
任珊;[D];复旦大学;2009年
肖向明;[D];中山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帅彦;[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刘洋;[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韩翠平;[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冯学勤;[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陈秋华;[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韩高峰;[D];华侨大学;2007年
黎杨全;[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颜一兰;[D];湖南大学;2009年
郑萍;[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张咏梅;[D];青岛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更多公众号:teaforum这里是爱茶者的精神家园;品茗论茶的一方天地。为您提供最实用、最便捷的关于茶的知识与信息。最新文章相关推荐搜狗:感谢您阅读周作人《喝茶》,本文可能来自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QQ:梁实秋《喝茶》品读
梁实秋《喝茶》品读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广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但是,数十年来,喝过不少茶,北平的双、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茶、云南的普洱、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都尝试过。茶是我们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惟茶是尚。茶字,形近于荼,声近于,来源甚古,流传海外,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人无贵贱,谁都有分,上焉者细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辄问讯&喝茶未?&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孩提时,屋里有一把大茶壶,坐在一个有棉衬垫的藤箱里,相当保温,要喝茶自己斟。我们用的是绿豆豌,这种碗大号的是饭碗,小号的是茶碗,作绿豆色。粗糙耐用,当然和宋瓷不能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朴实厚重的风貌,现在这种碗早已绝迹,我很怀念。这种碗打破了不值几文钱,脑勺子上也不至于挨巴掌。银托白瓷小盖碗是祖父母专用的,我们看着并不羡慕。看那小小的一盏,两口就喝光,泡两三回就得换茶叶,多麻烦。如今盖碗很少见了,除非是到故宫博物院拜会蒋院长,他那大客厅里总是会端出盖碗茶敬客。再不就是在中也常看见有盖碗茶,可是演员一手执盖一手执碗缩着脖子茶那副狼狈相,令人发噱,因为他不知道喝盖碗茶应该是怎样的喝法。他平素自己喝茶大一直是用璃杯、保温杯之类。如今,我们此地见到的盖碗,多半是近年来本地制造的&万寿无疆&的那种样式,瓷厚了一些;日本制的盖碗,样式微有不同,总觉得有些怪怪的。近有人回大陆,顺便探视我的旧居,带来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只瓷盖碗,原是12套,只剩此一套了,碗沿还有一点损,睹此旧物,勾起往日的心情,不禁黯然。盖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茶叶品种多,各有擅场。有友来自州,同学清华,州产茶胜地,但是他看到我用一茶叶放在壶里沏茶,表示惊讶,因为他只知道茶叶是烘干打包捆载上船沿江运到沪杭求售,剩下来的茶梗才是家人饮用之物。恰如北人所谓&卖席的睡凉炕&。我平素喝茶,不是香片就是龙井,多次到大栅栏东鸿记或西鸿记去买茶叶,在柜台前面一站,徒弟搬来凳子让坐,看伙计称茶叶,分成若干小包,包得见棱见角,那份手艺只有药铺伙计可美,茉莉花过的茶叶,临卖的时候再抓一把鲜茉莉放在表面上,所以叫做双。于是茶店里经常是茶香花香,郁郁菲菲。父执有名玉贵者,旗人,精于饮,居恒以一半香片一半龙井混合沏之,有香片之浓,兼龙井之苦清。吾家效而行之,无不称善。茶以人名,乃径呼此茶为&玉贵&,私家秘传,外人无由得知。
  其实,清茶最为风雅。抗战前造访知堂老人于苦茶庵,主客相对总是有清茶一盅,淡淡的、涩涩的、绿绿的。我曾屡侍先君游西子湖,从不忘记品尝当地的龙井,不需要攀登南高峰风岭,近处平湖秋月就有上好的龙井茶,开水现冲,风味绝佳。茶后进藕粉一碗,四美具矣。正是&穿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骆成联)有朋自六安来,贻我瓜片少许,叶大而绿,饮之有荒野的气息扑鼻。其中西瓜茶一种,真有西瓜风味。我曾过洞庭,舟泊岳阳楼下,购得君山茶一盒。沸水沏之,每片茶叶均如针状直立漂浮,良久始舒展下沉,味品清香不俗。
  初来台湾,粗茶淡饭,颇想倾阮之所有在饮茶一端偶作豪华之享受。一日过某茶店,索上好龙井,店主将我上下打量,取8元一斤之茶叶以应,余示不满,乃更以12元者奉上,余仍不满,店主勃然色变,厉声曰:&买东西,看货色,不能专以价钱定上下。提高价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我爱其憨直。现在此茶店门庭若市,已成为业中之翘楚。此后我饮茶,但论品味,不问价钱。
  茶之以浓胜者莫过于功夫茶。《潮嘉风月记》说功夫茶要细炭初沸连壶带碗泼浇,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我没嚼过梅花,不过我旅居青岛时有一位潮州澄海朋友,每次聚饮酩酊,辄相偕走访一潮州帮巨商于其店肆。肆后有密室,烟具、茶具均极考究,小壶小盅有如玩具。更有娈婉卯童伺候煮茶、烧烟,因此经常饱吃功夫茶,诸如铁观音、大红袍,吃了之后还携带几匣回家。为知是否故弄玄虚,谓炉火与茶具相距以七步为度,沸水之温度方合标准。与小盅而饮之,若饮罢径自返盅于盘,则主人不悦,须举盅至鼻头猛嗅两下。这茶最有解酒之功,如嚼榄,舌根微涩,数巡之后,好像是越喝越渴,欲罢不能。喝功夫茶,要有功夫,细呷细品,要有设备,要人服侍,如今乱糟糟的社会里谁有那么多的工夫?红泥小火炉哪里去找?伺候茶汤的人更无论矣。普洱茶,漆黑一团,据说也有绿色者,泡烹出来黑不溜秋,粤人喜之。在北平,我只在正阳楼看人吃烤肉,吃得口滑肚子膨不得动弹,才高呼堂倌泡普洱茶。四川的茶亦不恶,惟一般茶馆应市者非上品。台湾的乌龙,名震中外,大量生产,佳者不易得。处处标榜冻顶,事实上哪里有那么多的冻顶?
  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烟。提起喝茶的艺术,现在好像淡不到了,不提也罢。
  【品读】
  我记得有位哲人曾说过:西方文化是咖啡文化,东方文化是茶文化。此语不虚,你看从东汉陶茶碗,因年代久远而非常值钱,但它到底仍是一个粗糙茶碗,而河南偃师出土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穆墓中唐瓷茶盏,已精致到能照顾茶汤颜色,到清乾隆御制诗款茶碗茶盘,白瓷盖碗,红彩蝠纹,更把传统社会伦理纲常和福禄寓意的文字面用于瓷器之上,想乾隆端杯品茗,当能品出万里江山大好味道。中国的发展史同样也是茶文化的发展史。中国的文人大抵爱喝茶,就现代的著名作家来说,写喝茶的文章不下数十篇,、周作人、苏雪林、都写有《喝茶》,有《两方茶语》、有《品茶》、萧乾有《茶在英国》,胡适之先生出身茶商世家,爱喝茶就更不用讲了。许多作品谈茶,也关乎人生;谈史、谈禅,生于茶香之中,又跳出味道之外。但我对的《喝茶》却特别喜欢, 梁先生的文字幽默、轻松,平和中有机警,得失中见超脱,集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梁实秋的晚年,实属一个典型的漂泊无依的怀乡老人,思念故都,无以遣怀,于是他的许多谈吃作品都寄托着浓浓的乡思。
  梁实秋的这篇《喝茶》,有机地将书里知识与活的知识联系起来,同时,又形象地抒写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文中涉及了有关茶叶的多方面知识如:茶的品种、茶具,喝茶的艺术等,我们就来细呷一下。
  在文章的开篇梁先生写道: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其实不然,先看看梁先生喝过的茶有北平的双、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茶、云南的普洱、洞庭山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台湾的冻顶乌龙、铁观音、大红袍,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都尝试过。这样数数也有10余种了,能品这样多的茶,还定位在不善品茶也只是他的谦虚之词罢了。
  梁先生对各种沏茶及茶香味的描写也有特到的地方。他首先描写了私家秘传之茶--玉贵,一半香片一半龙井混合沏之,有香片之浓,兼龙井之苦清;西湖龙井茶,淡淡的、涩瑟的、绿绿的,开水现冲,风味绝佳;六安的瓜片,叶大而绿,饮之有荒野的气息扑鼻。其中西瓜茶一种,真有西瓜风味;洞庭山君山茶,沸水沏之,每片茶叶均如针状直立飘浮,良久始舒展下沉,味品清香不俗;潮州功夫茶,细炭初沸连壶带碗泼浇,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铁观音、大红袍, 须举盅至鼻头梦嗅两下,如嚼榄,舌根微涩,数巡之后,好像越喝越渴,欲罢不能;文章最后描写了普洱茶,漆黑一团,据说也有绿色者,泡烹出来黑不溜秋,粤人喜之。不难看出,梁先生最爱喝的茶还是北京的双和西湖龙井茶了,而其私家秘传之茶&&玉贵&也是二者的混合物而已。
  关于茶具梁先生是这样描写的:孩提时,我们用的是绿豆碗,这种碗大号的是饭碗,小号的是茶碗,作绿豆色,粗糙耐用,当然不能和宋瓷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朴实敦厚的风貌;银托白瓷小盖碗是祖父专用的,我们看着并不羡慕;如今盖碗很少见了,我们此地(指台湾)见到的是盖碗,多半是近年来本地制造的&万寿无疆&的那种样式,瓷厚了一些;日本制的盖碗,样式微有不同,总觉得有些怪怪的;近有人回大陆,顺便谈是我的旧居,带来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只瓷盖碗,原是十二套,只剩此一套了,碗沿还有一点损,睹此旧物,勾起往日心情,不禁黯然。盖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功夫茶茶具均极考究,小壶小盅犹如玩具。可以看出梁先生最钟爱的茶具还是国内三十多年前的瓷盖碗。
  梁先生对喝茶的方法也极为讲究,从他的文中可以看出,在他孩提时,是用绿豆碗喝,他看祖父的银托白瓷小盖碗,&小小的一盏,两口就喝光了,泡两三回就换茶叶,多麻烦&,一点都不羡慕。长大后他就知道了&上焉者细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所以再看电视剧中有盖碗茶,&可是演员一手执盖一手执碗缩着脖子茶那狼狈相,令人发噱&。对功夫茶他认为要&斟而细呷之&、&细呷细品&。文章中用了饮、喝、、呷,写出了从解渴到品茗的变化。
  &但论品位,不问价钱&。这是梁先生对多年喝茶的精辟总结,足以看出先生在茶道上的功夫。
  当然,除了茶道上长了知识以外,先生还教会我几个字,、是前不认识的,而字是认识的,但只知道是读&YIN&,却不知道通假薰字,看来还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梁实秋《喝茶》品读相关推荐
[梁实秋《喝茶》品读]网友评论
<div class="ds-thread" data-thread-key="56360" data-title="梁实秋《喝茶》品读" data-imag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作人 喝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