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精选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精选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精选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五十六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五十六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09-09-12 &
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2 、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 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糯米团,地戏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剪羊毛,弹唱,刺绣 20、汉 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庙会,舞龙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国各地,人口860万余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诺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有自己的语言。——乐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广西,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有自己的语言。——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 25、景颇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目脑纵歌,跳孔雀舞 26、柯尔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龙江,人口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礼 27、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4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万余人,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5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上刀杆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万余人,主要从农业和狩猎,有自己的语言。 31、满 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约98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穿旗袍,萨满舞,二贵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广西,人口7.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语言。——分龙节舞龙 33、门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约0.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有自己的语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万余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 35、苗 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桃花织、锦蜡染和银饰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芦笙,吊角楼 36、仫佬族:分布在广西,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语言。 37、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东巴舞,腊染 38、怒 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织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人口2.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产,有自己的语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8.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艺也发达,有自己的语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除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有自己的语言。 43、水 族、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地,人口3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语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45、塔塔尔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万余人,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会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万余人,土家织绵以其“色彩斑斓,做工精巧”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摆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35万余人,从事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中获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甩发舞 49、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语言。——手鼓舞 50、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1、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约17万余人,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2、瑶 族: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等地,人口1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盘王节、长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657万余人,喜食“砣砣肉”,爱饮“杆杆酒”,舞蹈音乐独具特色,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虎节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肃,人口约1.2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有自己的语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人口459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舞,布达拉宫 56、壮 族: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人口1555万余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享誉海内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超刺激的xxx片地址&&啪啪啪&&高清哦&=====》&&&&&&&&&&&&&&&&&&&<&&&&&&&各种类型都有&你懂的!&手机也可以看滴!&&&&不要太沉迷!&&&尀46闊f寊fsw刘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太多了,楼下那位说的很详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民族风俗习惯作文
民族风俗习惯作文
范文一:民族风俗习惯作文(一)
保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同时,由于历史上与邻近民族长期杂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族文化,特别是回、汉民族的影响。
保安族的家庭,过去多为为家长制的大家庭。现在,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家庭中父母为绝对权威,对子女婚姻实行父母包办。解放前,保安族不与非伊斯兰民族通婚,而且不同教派之间通婚情况也罕见。习惯早婚。还要取得教主的许可。不过,这种情况现在已有所改变。男方从说婚到结婚,至少要送两次彩礼,礼金很重。第一次说亲时,称“定茶”;第二次在举行婚礼前,称为“干礼”。结婚选在“主麻日”。新娘过门后,三天不吃夫家饭菜,而是由娘家送来。
保安族的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一般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猪、马、驴等非反刍动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兽。
保安族服饰有特殊的地方。男子喜戴号帽(白布圆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在节日时戴小礼帽,穿翻领大襟藏式长袍,束腰带,系腰刀,足登长筒马靴。妇女多喜穿紫红、绿色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衣裤。现在,也有许多妇女仿效汉族妇女,头上系各色纱巾。
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连结,坐落有序,颇具特色。
民族风俗习惯作文(二)
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布朗族人民主食大米,辅以玉米和豆类。饮食喜酸辣,并嗜好烟酒。()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并以牙齿被染成黑色为美。布朗族的住房建筑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
布朗族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纯情的少男少女恋爱和婚姻都比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母干涉的现象。布朗族的丧葬习俗各地基本相同。人死后,请佛爷或巫师念经驱鬼,三日内出殡。一般村寨都有公共墓地,并以家族或姓氏划分开来。通行土葬,但凶死者,有的地方行火葬。
民族风俗习惯作文(三)
朝鲜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按照传统习惯,近亲、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习俗。父子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讲求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社会上老人受到尊重,人们非常鄙弃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多数地区居民实行土葬,散居在城镇的则实行火葬。
朝鲜族比较喜爱素白服装。妇女服装为短衣长裙,叫“则高利”和“契玛”。男子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鲜族的主要食粮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渍(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喜爱吃打糕、冷面、大酱汤、辣椒和狗肉。现在不少人学习汉族烹饪技术。
朝鲜族的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村内房屋的建筑面向东南、南和西南。有瓦房与草房,房墙外多刷白色。房内一般分寝室、客室、厨房和仓库等。室内有平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近年来家庭中的陈设日渐讲究。朝鲜族人民非常讲究礼节,注重卫生,尤忌随地吐痰。房子、餐具、衣被等都很整洁。原文地址:民族风俗习惯作文(一)
保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同时,由于历史上与邻近民族长期杂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族文化,特别是回、汉民族的影响。
保安族的家庭,过去多为为家长制的大家庭。现在,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家庭中父母为绝对权威,对子女婚姻实行父母包办。解放前,保安族不与非伊斯兰民族通婚,而且不同教派之间通婚情况也罕见。习惯早婚。还要取得教主的许可。不过,这种情况现在已有所改变。男方从说婚到结婚,至少要送两次彩礼,礼金很重。第一次说亲时,称“定茶”;第二次在举行婚礼前,称为“干礼”。结婚选在“主麻日”。新娘过门后,三天不吃夫家饭菜,而是由娘家送来。
保安族的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一般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猪、马、驴等非反刍动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兽。
保安族服饰有特殊的地方。男子喜戴号帽(白布圆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在节日时戴小礼帽,穿翻领大襟藏式长袍,束腰带,系腰刀,足登长筒马靴。妇女多喜穿紫红、绿色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衣裤。现在,也有许多妇女仿效汉族妇女,头上系各色纱巾。
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连结,坐落有序,颇具特色。
民族风俗习惯作文(二)
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布朗族人民主食大米,辅以玉米和豆类。饮食喜酸辣,并嗜好烟酒。()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并以牙齿被染成黑色为美。布朗族的住房建筑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
布朗族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纯情的少男少女恋爱和婚姻都比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母干涉的现象。布朗族的丧葬习俗各地基本相同。人死后,请佛爷或巫师念经驱鬼,三日内出殡。一般村寨都有公共墓地,并以家族或姓氏划分开来。通行土葬,但凶死者,有的地方行火葬。
民族风俗习惯作文(三)
朝鲜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按照传统习惯,近亲、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习俗。父子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讲求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社会上老人受到尊重,人们非常鄙弃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多数地区居民实行土葬,散居在城镇的则实行火葬。
朝鲜族比较喜爱素白服装。妇女服装为短衣长裙,叫“则高利”和“契玛”。男子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鲜族的主要食粮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渍(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喜爱吃打糕、冷面、大酱汤、辣椒和狗肉。现在不少人学习汉族烹饪技术。
朝鲜族的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村内房屋的建筑面向东南、南和西南。有瓦房与草房,房墙外多刷白色。房内一般分寝室、客室、厨房和仓库等。室内有平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近年来家庭中的陈设日渐讲究。朝鲜族人民非常讲究礼节,注重卫生,尤忌随地吐痰。房子、餐具、衣被等都很整洁。
范文二:民族风俗习惯作文民族风俗习惯作文(一)保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同时,由于历史上与邻近民族长期杂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族文化,特别是回、汉民族的影响。保安族的家庭,过去多为为家长制的大家庭。现在,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家庭中父母为绝对权威,对子女婚姻实行父母包办。解放前,保安族不与非伊斯兰民族通婚,而且不同教派之间通婚情况也罕见。习惯早婚。还要取得教主的许可。不过,这种情况现在已有所改变。男方从说婚到结婚,至少要送两次彩礼,礼金很重。第一次说亲时,称“定茶”;第二次在举行婚礼前,称为“干礼”。结婚选在“主麻日”。新娘过门后,三天不吃夫家饭菜,而是由娘家送来。保安族的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一般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猪、马、驴等非反刍动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兽。保安族服饰有特殊的地方。男子喜戴号帽(白布圆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在节日时戴小礼帽,穿翻领大襟藏式长袍,束腰带,系腰刀,足登长筒马靴。妇女多喜穿紫红、绿色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衣裤。现在,也有许多妇女仿效汉族妇女,头上系各色纱巾。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连结,坐落有序,颇具特色。民族风俗习惯作文(二)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布朗族人民主食大米,辅以玉米和豆类。饮食喜酸辣,并嗜好烟酒。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并以牙齿被染成黑色为美。布朗族的住房建筑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布朗族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纯情的少男少女恋爱和婚姻都比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母干涉的现象。布朗族的丧葬习俗各地基本相同。人死后,请佛爷或巫师念经驱鬼,三日内出殡。一般村寨都有公共墓地,并以家族或姓氏划分开来。通行土葬,但凶死者,有的地方行火葬。民族风俗习惯作文(三)朝鲜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按照传统习惯,近亲、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习俗。父子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讲求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社会上老人受到尊重,人们非常鄙弃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多数地区居民实行土葬,散居在城镇的则实行火葬。朝鲜族比较喜爱素白服装。妇女服装为短衣长裙,叫“则高利”和“契玛”。男子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朝鲜族的主要食粮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渍(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喜爱吃打糕、冷面、大酱汤、辣椒和狗肉。现在不少人学习汉族烹饪技术。朝鲜族的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村内房屋的建筑面向东南、南和西南。有瓦房与草房,房墙外多刷白色。房内一般分寝室、客室、厨房和仓库等。室内有平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近年来家庭中的陈设日渐讲究。朝鲜族人民非常讲究礼节,注重卫生,尤忌随地吐痰。房子、餐具、衣被等都很整洁。
范文三:满族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侗族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汉族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族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还有中秋、端午、清明等。汉族与其他民族一样,节日食品是丰富多采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傣族泼水节泼水节源于印度,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而妇女们则各挑一担清水为佛像洗尘,求佛灵保佑。"浴佛"完毕,人们就开始相互泼水,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这样开始了。人们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文雅的则用树枝蘸水泼。"水花放,傣家旺","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入夜,村寨鼓乐相闻,人们纵情歌舞,热闹非凡。整个节日期间,除有赛龙船、放高升、放孔明灯、泼水、丢包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有斗鸡、放气球、游园联欢、物资交流等新的活动。云南民族村的傣族、佤族男女也身穿盛装与游客一起欢度泼水节。花婆节壮族传统节日。民间传说,壮族始祖六甲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后来主管赐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从六甲花园中的花转到世上来,故其被奉为花婆神。农历二月二十九为花婆神的诞辰日。壮族妇女举行祭祀仪式,村寨里同一辈的妇女结异姓姐妹,凑钱备办鸡鸭从和香烛钱纸,供祭花婆神,然后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花来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长。没有生育的妇女,是日要到野外采花来戴,以求花婆神赐花送子。若日后怀孕,为使小孩出生后有灵魂,须请师公到野外念经求花,还要在路边小沟做架桥仪式,把花从桥上接过来。小孩出生后,要在产妇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此俗现已淡化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奉伊斯兰教。维吾尔人非常重视礼貌,接待见面,习惯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体前倾30度或握手,并连声说:“您好”。客人席地而坐,不要双腿直伸,脚底朝人;院落的大门禁忌朝西开,忌讳睡觉时头朝东脚朝西,所以在给他们分配房间、安放卧具和枕头时,特别要注意。忌随便走近灶台、水缸等。 讲究卫生,经常在自来水龙头下直接冲洗手、脸。到维尔吾族家里做客,进门前和用餐前女主人要用水壶给客人冲洗双手,一般洗3次。习惯一人专用茶杯,住宿期间也不换。当第一次给茶杯的时候,要当着本人的面,把茶杯消毒后再用。 在屋里就坐的时候,要跪坐,忌双腿直伸、脚朝人。吃完饭有长者领着做“都瓦”的时候,忌东张西望或站起。在饮食方面,喜欢喝奶茶、吃馕,喜欢吃拉面和包子以及“炖整羊”、“涮羊肉”、“烤羊肉串”、“羊、牛肉的锅贴”。烤羊肉串是这个民族最出名的风味小吃。每餐必喝葡萄酒,酒量大。忌讳吃猪肉、狗肉、骡肉、鸽子。衣忌短小,上衣一般过膝,裤脚到脚面,最忌户外穿着短裤。肉孜节、古尔帮节是传统的盛大节日,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着四楞小花帽。他们最喜欢的体育技艺是高空走大绳。植树节三月十二中国的植树节定于3月12日。1979年2月,中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又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国务院于次年颁布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具体实施办法。植树节前后,我国各地都要集中进行植树造林活动。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花山节 花山节一般在较平缓的地区举行。花场中竖立一根有五、六丈高的竹竿或树杆,这就是花杆,花杆上还分别挂着两块红黑布。每年,花山主持人就把花杆立好,让人先知道这里有花场,到了正月初一就开始踩花山,比较隆重的花山节还可以延长至初八、九。踩花山的来历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为了求子而立,另一种说法是纪念日。关于花山节的来历,苗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从前,苗族祖先居住在平原地区,那地方有着肥沃的土地,牛羊成群。狠心的皇帝一心想霸占苗族的地盘,就派皇兵来攻打苗族部落,苗王蒙孜尤就率领他的九个儿子、八个姑娘和苗民们,与皇兵交战,最终寡不敌众,苗族失败了,蒙孜尤的九个儿子、八个姑娘在战斗中牺牲了,苗族的祖先不得不往西南的高山峻岭中迁徙。蒙孜尤在腊月十六日竖立花杆,正月初二、三、四这三天举行祭奠仪式,纪念为保卫家乡而牺牲的儿子姑娘,同时,还进行武术表演,就这样代代相传至今。踩花山是苗族的一项体育活动,也是苗族的生活经验交流活动,更是苗族男女青年的娱乐活动。在花山节期间,有芦笙舞、武术(即苗族的民间武术之棍术、刀术、枪术、钩镰、三节棒、链甲等)、倒爬花杆、斗牛、赛马等体育和文艺节目。
范文四:各民族的风俗习惯/r/n饮食习惯上,满族人喜欢吃黄米饽饽,吃萨其马;朝鲜族人喜欢吃冷面、泡菜和打糕;蒙古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喜欢吃手扒羊肉喝奶茶;维吾尔族人还喜欢吃手抓饭和考馕;藏族人喜欢吃糌粑、喝酥油茶和青稞酒;生活在南方的独龙族、土家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人民都喜欢吃糍粑,喝糯米酒/r/n在居住方面,各个民族人民由于居住地域不同,居住习惯也有不同。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满族人喜欢睡火炕;草原需要游牧,蒙古族人喜欢住蒙古包,哈萨克人喜欢住毡房;云南西双版纳气候炎热,傣族人喜欢住通风凉爽的竹楼;青藏高原寒冷,藏族人喜欢住牛皮帐篷和碉房;苗族、土家族民居常常依山面水,所以他们喜欢住吊脚楼,,,,/r/n少数民族的节日也很多,像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藏历新年,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苗族的花山节,还有回族、维吾尔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过的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在民族节日里,各族人民都要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r/n各个民族饮食起居、礼仪交往的风俗习惯中,也有一些禁忌. 达斡尔族人和鄂温克族人忌讳用刀、剪等带利刃的东西指人;满族人、瑶族人、畲族人禁食狗肉;高山族人在祭祀、出猎、丧葬的时候忌吃鱼,,,,特别提到的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保安族、撒拉族、东乡族十个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在饮食起居上也有忌食猪肉,不吃自死的动物和动物的血等禁忌。/r/n【相关文章】少数民族风俗习惯/r/n饮食习惯:北方的朝鲜族、回族、维吾尔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食粳米,而傣、侗和水族等嗜食糯米。佤族、黎族竹筒饭,游牧民族常以青稞、燕麦等做成炒面;瑶、侗等族爱吃用油炒后泡开的茶叶加盐煮成浓汤,然后冲泡炒大米花和炒黄豆的“大油茶”;新疆少数民族将面粉、玉米或高梁面烘烤成馕,还特别喜欢吃“帕罗”,通常被人们称为“抓饭”。维吾尔族的烤羊肉串、朝鲜族的冷面和回族的炸馓子,也都各具特色。/r/n我国某些少数民族还有忌食的习俗,如游牧民族忌食狗肉;藏族忌食鱼类;穆斯林忌食猪肉等,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习俗。/r/n各民族还有很多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让我带你去认识一下他们吧!/r/n满族信奉萨满教,男人留发梳瓣,妇女穿旗袍/r/n朝鲜族能歌善舞,姑娘们爱荡秋千,小伙子喜欢摔跤角力。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r/n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忌食猪肉、动物的血和自死的物。男子喜欢戴白帽或黑帽。/r/n
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有歌圩的习俗,铜鼓和壮锦久负盛名。 苗族的吊脚楼、芦笙、蜡染在国内外享有盛誉。/r/n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著名的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广为流传。/r/n
土家族的摆手舞,它是土家族流行的古老舞蹈,古朴优美,生活气息浓厚。/r/n
布依族腊染、侗族鼓楼/r/n哈尼族有层层叠叠的梯田,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r/n傣族竹楼别具风格,傣族信奉佛教,傣族人民能歌善舞,尤其是孔雀舞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深受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r/n蒙古有蒙古袍、蒙古包。喜欢吃牛羊肉和奶食品、喝红茶。 维吾尔族男子穿的对襟长袍称“袷袢”,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俗称“尕巴”。/r/n哈萨克族姑娘们的花帽上常用猫头鹰羽翎做帽缨,十分美丽。妇女们所戴的白布披巾绣有各种图案。哈萨克人热情好客。/r/n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袒出右肩或双臂,两袖系于腰间。男子将发辫盘于头顶上,女子将发辫披在肩上。农区以糌粑为主食,喜欢喝酥油茶;牧区以牛、羊肉为主食。大部分不吃飞禽和鱼。献哈达是藏族一种独特的礼仪。哈达是特制的丝织长巾,一般分白、黄、蓝三色,在拜访谒见时双手献上,表达敬意。/r/n高山族主要居住在台湾,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绘画。
范文五:今天,我们学了中国有56个民族,我记得妈妈以前跟我说过,我们是朝鲜族。晚上我在妈妈的帮助下查找了关于朝鲜族的资料。现在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和我家乡的人。据1990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我们朝鲜族人口有190597人。分布在3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黑龙江有452398人,吉林省有1181964人。延吉市位于吉林省东部,是我们朝鲜族的首府城市。朝鲜民族是一个能歌上舞的民族。其中有个扇子舞蹈。它是由一个女子来表演的;动作大放,给人以优美典雅的感受。还有一个叫象帽舞,它是属于独特的技巧表演,使所带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划出种种耀眼美丽的彩环。朝鲜族的民族乐器在我国也是独树一帜的。伽椰琴为朝鲜族传统弦乐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浓的弹拨乐器。它的形状近似汉民族乐器古筝。伽椰琴在演奏时,一端着地,一端放于腿上,右手弹,左手弄,表演姿态优雅别致。对于朝鲜民族来说,冷面和辣白菜是不能缺少的食物。冷面即清凉馥郁,又香甜新鲜。人们不仅在炎热的夏天喜欢吃冷面,而且在寒冷的冬天也喜欢吃。吃冷面还有一个意义:如果生日那天吃冷面会“长命百岁,命大福大”。我自豪我是一名朝鲜族。我爱我的家乡延边。
范文六:各民族风俗习惯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维吾尔族-----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爱清洁。他们洗睑脸盆。喝茶、吃饭之前定要洗手。洗后的手,必须双手紧握,挤出残留的水珠,然后再行擦拭,不得甩手弄,这是对主人或身边人的不尊重。洗涤餐具、也是一件一件冲洗,然后搁置起来,让其自行晾干,不用揩拭。比如碗盆之类,洗后将口朝下搁置,使其自干。回族-----回民很爱喝茶,招待客人时,还要在茶里加上冰糖、红枣等。清真风味小吃享有盛誉。回族(及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禁食猪、血液、自死动物等不洁之物和酒,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即非经阿訇屠宰的动物、禽类)。其中禁食猪为最严格。高山族-----高山族过去是依山傍水,巢居穴处,或辟竹编茅,架木为屋。现在住宅类型有木屋、竹屋、茅屋、板岩石屋、草顶地下房屋等,但十分讲究造型和实用相结合。大都呈长方形或四方形,有门无窗各民族风俗习惯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维吾尔族-----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爱清洁。他们洗睑脸盆。喝茶、吃饭之前定要洗手。洗后的手,必须双手紧握,挤出残留的水珠,然后再行擦拭,不得甩手弄,这是对主人或身边人的不尊重。洗涤餐具、也是一件一件冲洗,然后搁置起来,让其自行晾干,不用揩拭。比如碗盆之类,洗后将口朝下搁置,使其自干。回族-----回民很爱喝茶,招待客人时,还要在茶里加上冰糖、红枣等。清真风味小吃享有盛誉。回族(及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禁食猪、血液、自死动物等不洁之物和酒,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即非经阿訇屠宰的动物、禽类)。其中禁食猪为最严格。高山族-----高山族过去是依山傍水,巢居穴处,或辟竹编茅,架木为屋。现在住宅类型有木屋、竹屋、茅屋、板岩石屋、草顶地下房屋等,但十分讲究造型和实用相结合。大都呈长方形或四方形,有门无窗
范文七: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竿球,龙舟,编织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糯米团,地戏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剪羊毛,弹唱,刺绣20、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庙会,舞龙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22、回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国各地,人口860万余人。——摔牛,炸油香23、基诺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有自己的语言。——乐器迪他,跳鼓舞24、京族:分布广西,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有自己的语言。——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25、景颇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目脑纵歌,跳孔雀舞26、柯尔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龙江,人口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礼27、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4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28、黎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万余人,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打柴舞29:僳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5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上刀杆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万余人,主要从农业和狩猎,有自己的语言。31、满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约98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穿旗袍,萨满舞,二贵摔跤32、毛南族:分布在广西,人口7.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语言。——分龙节舞龙33、门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约0.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有自己的语言。34、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万余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35、苗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桃花织、锦蜡染和银饰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芦笙,吊角楼36、仫佬族:分布在广西,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语言。37、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东巴舞,腊染38、怒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织怒毯,努寨39、普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人口2.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40、羌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产,有自己的语言。——羌寨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8.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艺也发达,有自己的语言。42、畲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除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有自己的语言。43、水族、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地,人口3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语言。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45、塔塔尔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万余人,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会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万余人,土家织绵以其“色彩斑斓,做工精巧”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摆手堂48、佤族:分布在云南,人口35万余人,从事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中获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甩发舞49、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语言。——手鼓舞50、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51、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约17万余人,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52、瑶族: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等地,人口1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盘王节、长鼓舞53、彝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657万余人,喜食“砣砣肉”,爱饮“杆杆酒”,舞蹈音乐独具特色,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虎节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肃,人口约1.2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有自己的语言。55、藏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人口459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舞,布达拉宫56、壮族: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人口1555万余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享誉海内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范文八:穆斯林的优良传统和风俗习惯一、见面礼按赛俩目阿来一库木,阿拉伯语“祝您平安、和平、安宁”我阿来一库闷赛俩目。“也祝您平安、和平、安宁”相见互道赛俩目,信士礼仪第一步。按赛俩目本是主尊名,道赛俩目即赞主。宗教方面谁先道赛俩目,谁最接近安拉。穆斯林对长者很尊敬,在人和人的交往中有严格的礼仪讲究。在路上遇到尊长和朋友时晚辈见了长辈,要停下来,向长辈问好,习惯于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然后把身体向前倾30度,先问道:“按赛俩目阿来一库木,对方也用同样动作回答“我阿来一库闷赛俩目然后双方握手,问好。后再说话。凡是晚辈对长辈、幼者对长者、男女互相间、夫妻间、少数人对多数人的问好皆可用,走路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让长者先谈,入坐让长者坐在上座吃饭先端给长者;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喝酒、不吸烟;与客人相见时多数是行握手礼。握手后,他们还把右手放在胸口,以示真诚相见。男女之间不握手,除了握手外,还行拥抱礼。亲朋好友见面后,常行亲吻礼,即在面颊两边亲吻。与熟人相遇时,还会热情地打招呼,互致问候。常用的问候语有你好,你身体好吗,等等。二、讲究卫生穆斯林历来是一个爱清洁、讲卫生的。穆斯林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是以健康为前提,以科学为依据,从伊斯兰教教法的严格规定逐渐演绎为生活习惯的。讲究日常卫生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共识。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早晚要刷牙、洗脸,经常洗澡、洗头、剪指甲。来到维吾尔族人家作客,主人在就餐前一定会拿出“阿不都” ( 洗手壶 ) 叫你洗手,并用“其不拉其” ( 接水盆 ) 接水。这是伊斯兰的传统习惯,用这种流水方式洗手,要比在盆里洗手,更符合卫生要求。洗手时洗手次数不少于三次,洗后的手,必须双手紧握,挤出残留的水珠,然后再行擦拭而且忌讳顺手甩水,这是对主人或身边人的不尊重,认为那样不礼貌,不讲卫生。登门拜访,应首先在门口征得主人许可后,方可进入,见到门上挂有红布条,表示妇女分娩或小孩出疹子,忌外人入内;忌背后议论别人的短处;禁止在住地附近、水渠、水池、水井、水源旁边、墓地、清真寺周围和果树下面大小便、吐痰倒垃圾或倒脏水;除了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对生理卫生也非常注重。如男性儿童要行割礼,即割去生殖器官过长的包皮,以免储存脏物,感染疾病。三、注意饮食客人到家入座时,按辈份年龄入座,长者在前,晚辈在后,并不得在客人面前走动。吃饭时,禁止在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先让客人吃,然后主人才动筷子。不可囫囵啃咬或大口嚼咽。忌讳进食时出声音、喝茶用口吹或吸出声音。吃抓饭不要用手乱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残物不要乱扔;用餐时不要从餐布或主人面前跨过;。一般来说,由于穆斯林不喝酒,所以,不是吃饭时又吃又喝,边吃边聊,而是习惯上吃完饭后再继续喝茶聊天,这种就餐方式非常有益于健康。向客人倒水、加菜时,要向内拨动,很忌讳反手向外拨倒。接食品、茶水时,要用双手接受,忌用单手接东西。陪客吃饭也很讲究,男客人由男主人陪同,女客人由女主人陪同。吃饭或与人交谈时,忌擤鼻涕、打哈欠、吐痰,饭毕有长者领作"都瓦"时,忌东张西望或站起。严格禁止养猪和吃猪肉。与此同时禁食驴、骡、狗等不反刍动物的肉,也禁食一切自死的动物肉自死物、血液、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抵死的、野兽吃剩的、非穆斯林宰杀的动物,除了宗教观念的原因外,还出于卫生的考虑。比如自死物,在自然情况下死亡的动物,不外乎有这样几个原因:病死、老死、吃了有害食物中毒而死,或跌死、摔死、抵死,或因其它事故和灾害而死。在上述情况下死亡的动物,不是肉质腐败,就是其中有带病毒的大量细菌,吃了以后难免对人体产生危害。至于血液不能吃,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血液中含有各种病毒,是现代医学所证了的。四、主要节日主要的节日是肉孜节(开斋节)、库尔邦节(宰牲节)、圣纪日、诺肉孜节。1. 开斋节“肉孜节”,伊斯兰教历九月一日至十月一日为斋月,斋月期间,穆斯林只能在每天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而经过一个月的封斋,到伊斯兰教教历的10月初开斋,因此称为“开斋节”。 封斋一月,这是坚定和磨练穆斯林意志的一种方式,倍加珍惜粮食,也是防止“罪恶”发生、维持社会秩序,其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的一种手段。除老弱病残者外,一般身体健康的都要封斋一月。2. 宰牲节称库尔邦节。含有“牺牲”、“献身”之意。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穆斯林逢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举行。因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大家宰杀牛羊庆祝,节日这一天,穆斯林沐浴洁身后,穿上节日的盛装,到清真寺去参加会礼。之后走坟,回家举行宰牲仪式。走亲访友,互相祝贺,馈赠礼物。在过古尔邦节的时候每户穆斯林都得至少宰杀一只羊,有的还宰牛、骆驼、马(萨克族与柯尔克孜族),家里实在太穷的也得宰杀一只鸡。所宰肉分为三份,一份馈赠亲友,一份施舍给贫困者,一份自食。3.圣纪日除开斋节、古尔邦节以外,我国穆斯林为了纪念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日和逝世日(约570一632年)每年教历三月十二日举行“圣纪节”。节日期间,诵读《古兰经》,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和事迹等。每年3月22日在乡村过“诺肉孜”节,迎接新春的到来。五、婚礼婚烟过程、大致分为订婚、过礼(送礼),结婚三个步骤。成婚必备六个条件:一是男女双方都是穆斯林;二是男女双方同意:三是双方家长同意;四是男女双方必须是成年人:五是要有两个理智健全的证婚人:六是必须有当地政府发的结婚证书。结婚仪式由阿訇主持,阿訇先询问双方是否同意,接着念“尼卡哈”(主婚经文)。婚宴丰盛,但不以烟酒待客。接受亲人的祝福提亲。先由男方家聘请媒人,让媒人到女方家提亲,然后女方父母并族人对男方家庭和孩子进行一番侧面了解,这才定夺同意与否。订婚。女方家长对男方经了解,同意这门亲事时,即通知媒人,媒人带上礼品到女方家中正式订婚,并商定彩礼、衣服、首饰等。送礼。订婚后,婚嫁前,由媒人负责把双方商定的礼物等件全部送到女方家中,去时一般要委派6——8人(包括媒人),女方家热情款待外,还要准备一些给男方家的礼物,如给女婿的衣服、鞋袜等让媒人带回。结婚。直接有血缘关系或近亲戚不允许结婚。结婚当天新郎新娘同时在各自的家里摆席招待来宾,现招待男宾,后招待女宾。男女不同席,新郎新娘由各自的陪伴陪同聚集在女方院内一间屋中弹唱跳舞。在当天早晨或中午,举行“尼卡”的宗教仪式。男女青年要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玛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因为馕和盐在维吾尔生活中最离不开的东西。接着新娘穿上婚礼服、由娶亲人和送亲人一道陪同新娘前往新郎家中。一路上小伙子们打起手鼓、吹着唢呐、弹着热甫,兴高采烈地高唱“迎新娘”。“尼卡”一般都在婚礼的前一天或当天举行,举行的地点是在女方,除了新娘、新郎、伴娘、伴郎及新娘新郎的父母和亲属之外,一般不邀请其他客人参加,所以一般的客人也见不到这种场面。六、丧葬仪式穆斯林则有他自己独特的丧葬仪式。其特点有四:穆斯林丧葬的第一大特点是净葬。就是不论亡者是男是女,也不分年龄大小,亡故后,家里人首先为其瞑目、合颌、理顺手足和胡须,然后放在门扇或木板上沐浴尸体,俗称“抓水”。如果亡者是男子,就请阿訇“抓水”(冲洗全身三次)。如果亡者是女人,则请年长的妇女浴其尸体。凡穆斯林亡故后,不用洁净的水冲洗其身是不能入葬的。穆斯林丧葬的第二大特点是实行土葬。所谓土葬就是把尸体直接放入土中而不棺椁,尤其坟的底部更不许用石板、铁板等非土物质。优点是尸体腐烂快,容易被土吸收。这样既经济又卫生。速葬是伊斯兰教丧葬仪式的第三大特点。人死后埋得越快越好,最好当天埋。一般情况死之第二天就埋葬,最晚不得超过三天,以体现“亡人入土为安”。为了速葬,人死就地埋葬,不强调运运至家乡埋。薄葬是穆斯林丧葬的第四大特点。伊斯兰教的葬礼是最节约的,也是最平等的。无论死者贫富贱贵,一律用白布裹身,埋在同一块墓地,占用同样大小的地方,而且绝不允许用任何珍贵的物品作陪葬。即使最富有的沙特国王死后也只有三件包尸体的白布,再也没有其他任何陪葬品送葬,出葬前要请阿訇主持殡葬,将死者净身后用白布包身土葬,用移尸匣运入墓地。在维吾尔民间的葬俗中,把死者埋入坟墓之前,其儿子或其他男性至亲还要讨众人的“热阿孜”。“热阿孜”一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表示“满意”、“情愿”、“详解”等意。由死者的儿子或男性至亲当场问死者生前有无欠大家的债,这也是维吾尔葬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安息。无论谁家出殡,一般穆斯林都要送葬,并主动地轮流抬“埋体”即亡人)到坟地,即减轻丧家开支,又体现了穆民团结。从坟地回来的当天夜晚、第三天、第七天、第四十天和周年举行“乃孜尔”。“乃孜尔”是“祭事”的意思,一般要在家请阿訇念经、到坟上悼念之人。做抓饭、炸油香等招待亲友,是对死者表示缅怀和哀悼的主要活动禁止在墓地附近修猪圈、厕所,不许牲畜在墓地内乱跑,不许从墓地上取土,不允许附近大小便,倒垃圾或倒脏水;让我们全国各个兄弟民族团结起来,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共同奋斗吧!
范文九:山 海 源 大 酒 店————————————————
———————————————1、
美国人喜吃清淡、咸中带甜的食品,最爱吃牛排、猪排,忌吃动物内脏,餐前喝番茄汁、橙汁等,餐中饮酒,饭后咖啡,以快餐为主。2、
英国人特爱喝茶, 爱吃烤羊肉、鱼虾等食物,口味要求清淡、酥香、鲜嫩、焦香,爱喝啤酒、葡萄酒和低度酒。3、
法国人很讲究吃,一般的肉类、水产、家禽、蔬菜、海鲜都是他们的最爱,口味要肥嫩、咸美、浓郁,喝红酒、白兰地、葡萄酒、甜酒等。4、
德国人爱吃猪肉、牛肉、鸡、鸭及野味食品,好吃酸甜味,德国人特别爱喝啤酒,是世界上饮啤酒最多的国家。5、
日本人爱吃鱼,但必须剃鱼骨,有吃生鱼片的习惯,爱吃酱汤、酱菜、紫菜和酸梅,口味要求清淡、油腻少、味鲜和微甜,爱喝中国的绍兴酒、茅台酒和绿茶、红茶,许多人有饭前、饭后饮茶的习惯。6、
韩国人喜欢吃狗肉、牛肉、瘦猪肉、鸡和海鲜,口味要求香辣、清淡和少油腻,泡菜和汤几乎是餐餐都有,爱喝啤酒、汽水,特别爱喝茶。7、
港、澳同胞与广东山水相依,饮食习惯与其一脉相承, 爱吃海鲜、野味和绿叶蔬菜,特别是虾和瘦肉,口味要求鲜嫩、清淡和香脆,爱吃水果、啤酒和可乐等饮品。8、
台湾同胞与一水相隔的福建类似,爱吃海鲜及禽类内脏、蔬菜和水果,其口味特点是清单和香甜,他们喜爱的饮品是乌龙茶和啤酒。
范文十:民族风俗习惯1.蒙古族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2.回族:历史上,回族人从出生时开始,就要请阿訇起回回名字,结婚时请阿訇证婚,死亡后请阿訇主持殡葬,各方面均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特别在饮食习惯上,回民忌吃猪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之动等.(为教活动活习俗便利,习惯在修建物,等了宗和生上的回民住地“礼拜寺”,明末清初则统称清真寺,多围寺而居。在饮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走进农村回族清洁整齐的屋内,往往可看见门后房梁上吊着一个水罐,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浅坑,这里是人们经常沐浴大净的地方。平时洗脸、洗手,则用汤瓶,而不用脸盆。汤瓶又名洗壶,它最早从阿拉伯传入,现在城里的回族饭馆,也常挂着一块绘有“汤瓶”的清真木牌,有的还在汤帆”加添“虎图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这是地道的伊斯兰文化。回族有两大节日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来源伊斯兰教。斋戒为穆斯林“五功”之一。开斋节即是斋戒期满的日子。一般在回历的第九个月举行斋戒、斋戒期满,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回历的十二月十日举行。因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大家宰杀牛羊庆祝,聚餐联欢。3.藏族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治县、四坝藏族自治州、藏族自和木土族自川阿羌族甘孜治州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脚穿牛皮长靴。4.苗族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5.阿昌族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6.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7.哈萨克族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8.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信奉伊斯兰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9.锡伯族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忌食狗肉。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10.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戴各式各样的小花11.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从事农业,寺塔、竹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语言文字。——孔雀水节12.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13.达翰尔族102万余人,主要楼和竹桥显示出艺术,有自己的舞、夹箩饭,泼服装,以男女都帽为特点。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玩个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14.满族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辈是三天一天一大礼;辈要请安,辈要“打15.朝鲜族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16.壮族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17.彝族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用长数丈的青布包头。女子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男女外出时都披“擦尔瓦”,形如斗篷,下缀长穗。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小辈对老小礼,五三天见长五天见长千”。18.土家族:妇女爱穿左襟大袖短衣,滚花边,下着八幅长裙或镶边筒裤,头挽发髻,喜欢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男子穿对襟衣,多扣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19.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绣花围腰,也有穿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腊染百褶长裙的。在节日里,妇女还戴各种银质首饰,腊染是布依族珍贵的手工艺品。20.侗族侗族鼓楼是侗族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宝塔,是村民聚会、休息和娱乐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楼,有的高达13层,颇为壮观。逢年过节,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楼前的广场上,尽情歌舞。21.白族白族服饰以蓝、女都包头。他们味食物,还爱喝教,洱海地区寺香古国”称。22.哈尼族哈尼族人大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白、黑色为主,男喜欢吃酸、冷、辣烤茶。白族信奉佛院遍布,曾有“妙先崇拜,以“龙树”为保护神。几段打了结的绳子作为账本,被哈尼人珍藏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1957年,哈尼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23.黎族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区。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24.高山族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制成,样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裤。妇女穿短上衣、围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纹绣,并佩戴用贝壳、兽骨磨成的装饰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绘画。25.纳西族纳西族丧礼一般为土葬。传统节日中,比较盛大的有二月八日的三朵节和火把节。26.水族水族服饰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的服饰。上衣为紧身窄长袖右开襟,襟沿镶绣有花边,与汉族的“姊妹装”颇相似,但袖长而窄。身短而紧是与汉族“姊妹装”的微小区别。27.瑶族瑶族青年男女婚前交往比较自由,交往的方式主要通过对歌活动来进行。对歌一般出现在节日和婚娶等活动中,农闲季节青年男女串寨或走亲戚也要进行对歌活动。28.拉祜族拉祜族的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至十七的“葫芦节”,拉祜族人还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过驱虫护粮的“火把节”、农历八月间谷物成熟时过“尝新节”。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民间文学也极为丰富,传统的乐器有“芦笙”和“三弦”。拉祜族除种植粮食以外,还大力种植甘蔗、茶叶、咖啡、橡胶。创办了炼铁、农机、采矿等,其中澜沧铅矿是全省著名的大型企业。29.傈傈族僳僳族人世代遵奉的一些社会道德风尚,在这里,曾为道家老子所极力推崇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社会情形,却是早已深深融入僳僳人血脉的一种行为准则。刀杆节”的活动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下火海”,二是“上刀山”。30.怒族:村寨多分布在怒江两岸的山腰台地上,房屋样式有木楞房、千脚落地屋等,片石屋顶房是用地区特殊石材资源建盖的特色住屋。怒族的饮食相对简单,但也不乏自酿酒、“侠辣”、石板粑粑、漆油茶等风味独特的民族特色食品。31.布朗族布朗族喜食竹筒饭以及各种副食、蔬菜、肉类。食垛生,食通过独有方法制成的各种南咪、酸茶。还食用山野里的各种虫类。32.赫哲族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33.鄂伦春族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34.普米族普米族有成人礼的习俗,男女长到13岁时要分别举行“穿裤子礼”和“穿裙子礼”。35.佤族佤族地区较多绘画及雕刻像,虽相对粗糙,但却充溢着早期人类的审美理想。绘画见于大房子的木板壁上,用炭黑、石灰、牛血涂绘,图案有动物、人物活动和山水等,画法粗犷简明,风格与在佤族地区发现的距今3000多年的沧源崖画相类似。雕刻物则以人像、牛头居多,放臵于门头及寨桩上。36.京族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37.东乡族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38.羌族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39.毛南族分布在广西,人口7.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语言。——分龙节舞龙40.德昂族德昂族妇女服饰的别致在于以“藤篾缠腰”为饰。41.保安族保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结婚选在“主麻日”。42.塔塔尔族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塔塔尔族的婚俗别具一格,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后再“娶”回来。塔塔尔族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43.分布在广西,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语言。 44.塔吉克族塔吉克族的许多传统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 45.景颇族
景颇族普原始多分人信仰教。景颇节期间举靶”比赛。晨,人们通崇信神,部基督族在春行“打初一早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46.独龙族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47.俄罗斯族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使用俄语和俄文,也用文。 48.裕固族裕固族是以畜牧业为主去,他们不仅住的是毛的民族。过毡帐篷,穿俄罗斯的俄仰东正教,汉、维、哈的衣服、鞋袜,吃的肉、奶是畜产品,而且生产和生活上用的大部分用具也都是毛皮制成的。现在,已有一部分人改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裕固族主要信奉喇嘛教格鲁派(黄教)。 49.撒拉族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严禁在清真寺内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携带污浊之物进入清真寺; 50.仡佬族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仡佬族很喜欢吃辣食,吃法很多 51.土族分布在广西,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 52门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约0.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53.基诺族基诺族待客真诚,在民间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习俗,即捕获到猎物之后,凡是见到捕获者的人,生时都可分一份,熟时都可去吃,直到吃完为止。饮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54.珞巴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多信巫教。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狩猎,擅长射箭。55.畲族: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有一种说法:“喝一碗茶是无情茶。”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若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56.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