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个美女图片头像长的很像你”和2、“有个美女图片头像和你长的很像”哪句话普通话语法正确?我是广东人

您当前的位置: >
跟某人长得很像用英语怎么说?1)This guy looks exactly like Jeremy Lin! 这家伙长得超像JeremyLin林书豪。或者 2)I found a Jeremy Lin look-alike. 我发现一个长得很像林书豪的人。
TAGS:微博,随你译
作为一家新型的大型专业,拥有中国首屈一指的翻译资源。通过3年的积累,已经拥有多达6万名专业注册译者,可以翻译56种语言,42个行业。大量的高素质译者保证我们可以给您提供最熟悉您行并业的专才译者队伍,通过我们卓有成效的管理体系,从而提供一个比同类公司在便捷、高质、价优、可信方面更为出色的。
客服热线:010-
跟某人长得很像用英语怎么说?1)This guy looks exactly like Jeremy Lin! 这家伙长得超像JeremyLin林书豪。或者 2)I found a Jeremy Lin look-alike. 我发现一个长得很像林书豪的人。
【学个词:insanity】insanity由in+sanity构成,sanity为不可数名词,精神健康之意。而in-是英语中的反义词前缀。所以,insanity就是精精神错乱、疯狂之意。最近很火的词Linsanity即是Lin和Insanity的合体字,意为“林疯狂”。
The more you know who you are and what you want, the less you let things upset you. (Bob Harris)——人越是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想法,就越不会被外界影响自己的心情。
【睡觉有关的英语】1)Sweet dreams, my love!亲爱的晚安 2)reoccurring nightmare一再做同样的恶梦 3)hit the hay睡觉 4)sleep in晚起 5)doze off特别累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 6)sleep like a log睡得非常沉 7)power nap提神的小睡 8)heavy sleepers睡得很熟而不易唤醒的人(相反则是light sleepers)
【睡觉有关的英语】熟睡中be fast asleep;睡不着 can’t get to sleep; 躺在床上醒着睡不着lie awake;辗转难眠toss and turn;熬夜到三更半夜stay up until the wee hours;夜猫子night owl ;深度睡眠者heavy/sound sleeper 浅睡者light sleeper;习惯早起者early riser; 习惯晚起者late riser
本文章由人工在线翻译网为您提供
免费机器翻译
请选择语言
阿尔巴尼亚
印度尼西亚
小语种翻译
随你译专题长得很像的两个长腿美女
孙怡和李沁,你更喜欢谁?
长得很像的两个长腿美女
孙怡和李沁,你更喜欢谁?
李沁啊,很喜欢李沁姑娘,会唱昆曲,个人觉得李沁还是有一些古典美的,我觉得她气质很好。孙怡孙怡孙怡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本来没觉得像,题主这么一说还真有点。我没看过孙怡的剧,所以不大了解。个人挺喜欢李沁的,长相虽然算不上惊艳,但是让人感觉很舒服。上次看我们相爱吧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这姑娘性格真直接,有什么说什么,不做作,这点挺好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摄影丨插画丨视觉丨艺术丨生活丨创意
作者最新文章&p&为上面地产文案的哥们补充一下&br&&/p&&p&恭 迎 品 鉴&/p&&p&醇 熟 社 区&/p&&p&鎏 金 沉 淀&/p&&p&左 岸 香 颂&/p&&p&臻 品 典 藏&/p&&p&帝 景 繁 华&/p&&p&人 居 盛 宴&/p&&p&核 心 醇 墅&/p&&p&奢 华 领 袖&/p&&p&峯 境 大 宅&/p&&p&奢 享 御 景&/p&&p&阅 藏 天 下&/p&&p&普 罗 旺 斯&/p&&p&香 榭 丽 舍&/p&&p&佛 罗 伦 萨&/p&&p&英 伦 爵 迹&/p&&p&优 尚 生 活&/p&&p&城 熟 美 爵&/p&&p&艺 墅 品 质&/p&&p&私 享 生 活&/p&&p&我求求你们了,你们这些地产商脑子里还有点别的词吗,绕来绕去不过是这几个破字,什么享,什么墅,什么醇,什么奢,什么爵,什么领袖,什么帝景,什么普罗旺斯,什么香榭丽舍。这广告词你们自己读着不嫌尴尬么?&/p&&p&我tm从小就在这个十八线小城市撒尿和泥,全市从市中心到郊区都窜遍了。哪块是大野地哪块是旧工厂,哪块是棚户区哪块是乱葬岗,我都知道。结果得嘞,大野地成tm香榭丽舍了,乱葬岗成tm醇熟社区了,九六年倒闭的国企成了tm帝景豪邸,满地一人多高大蒿子那荒地现在叫薰衣草的普罗旺斯。那楼下旱厕冬天冻上拉冒尖了是不是得叫冰封王座?拿这几个破广告词破文案拼了命地想往自己脸上贴金。你说你好好的房子好好的小区,非得弄个不知所以的破广告词修饰一下,翻来覆去那么几个破字,用illustrator做的传单还贴了个位图,上网摘的免费素材,红酒,露背装的洋妞,剪刀门的跑车,戴着假发的英国管家。图片贴得都马赛克了,边缘全是锯齿。你说你们做这玩意自己看着尴尬不。&/p&&p&我是宁可我们家小区叫什么厂职工家属院,真的。&/p&&p&补充一下,中国的房地产爆发大约有超过十年了,爆发时买房的主力是60后,这些人审美观形成于文革和河殇期,这些词符合他们的审美。但是现在买房的刚需人群是90年前后出生的,营销文案怎么着也得与时俱进一下吧!&/p&&blockquote&偏远地段---------远离闹市喧嚣,尽享静谧人生&br&郊区乡镇---------回归自然,享受田园风光&br&紧邻闹市---------坐拥城市繁华&br&挨着臭水沟-------绝版水岸名邸,上风上水&br&挖个水池子-------东方威尼斯,演绎浪漫风情&br&地势高-----------视野开阔,俯瞰全城&br&地势低洼---------私属领地,冬暖夏凉&br&楼顶是圆的-------巴洛克风格&br&楼顶是尖的--------哥特式风格&br&户型很烂----------个性化户型设计,紧跟时尚潮流&br&楼间距小----------邻里亲近,和谐温馨&br&边上是荒草地------超大绿化,满眼绿意&br&边上有家银行------紧邻中央商务区&br&边上有个居委会----中心政务区核心地标&br&边上有家学校------浓厚人文学术氛围&br&边上有家诊所------拥抱健康,安享惬意&br&边上有家小卖店-----便利生活触手可及&br&边上有个垃圾站-----人性化环境管理&br&边上有火车道-------交通便利,四通八达&br&边上什么也没有-----简约生活,闲适安逸&/blockquote&
为上面地产文案的哥们补充一下 恭 迎 品 鉴醇 熟 社 区鎏 金 沉 淀左 岸 香 颂臻 品 典 藏帝 景 繁 华人 居 盛 宴核 心 醇 墅奢 华 领 袖峯 境 大 宅奢 享 御 景阅 藏 天 下普 罗 旺 斯香 榭 丽 舍佛 罗 伦 萨英 伦 爵 迹优 尚 生 活城 熟 美 爵艺 墅 品 质…
诸君诚见,小子拜言。伏惟诸君将建不世之功,追寰宇之业,将在此时,大谓生平可也。忆昔日初会,大事草创,假势英才。是以有为之士望风而来,如水之就下也。小子委质以来,已有五载,然无尺寸之功,衍唳山积,愁思海深。今年有三九,早生华发。自思为青草,可以傲霜雪,不可为栋梁。今事业兴盛,英俊麟集。小子内无俾补之才,外无筹谋之用,而列次要职,诚自愧也。小子向时读书,闻范蠡识微,浮于五湖。子犯谢罪,逡巡河上。此二子者,皆于际遇之间,请命乞身。何也?欲洁去就之分也。况小子卑鄙,无元功巨勋,自系于时,窃慕前贤,早思远耻。惜申生至孝,见疑于亲,子胥至忠,见诛于君。蒙恬拓境而披大刑,乐毅破齐而遭馋佞。小子每读其书,未尝不三叹而流涕也。而亲当其事,益以伤绝。小子不能始终,知而为之,得罪于天下。然尝闻交绝无恶声,去臣无怨辞,小子虽佞,数受教于君子,今恐侍御者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敢作书以报,唯诸君察焉!
诸君诚见,小子拜言。伏惟诸君将建不世之功,追寰宇之业,将在此时,大谓生平可也。忆昔日初会,大事草创,假势英才。是以有为之士望风而来,如水之就下也。小子委质以来,已有五载,然无尺寸之功,衍唳山积,愁思海深。今年有三九,早生华发。自思为青草,…
&b&更新&/b&&br&&b&Exciting 系列:&/b&&b&《&/b&&b&脑力大挑战&/b&&b&》(Test Your Brain)&/b&&br&&b&视野拓展系列:《深圳梦寻》、《难以忽视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b&&b&铁路运输——丹斯诺讲述的英国铁路史&/b&&b&》&/b&&b&(Locomotion
Dan Snow’s History of Railways)、《&/b&&b&行星地球 第二季&/b&&b&》 (&/b&&b&Planet Earth Season 2&/b&&b&)&/b&&br&&br&算是纪录片的狂热爱好者吧,以前就一直断断续续收藏了不少蓝光纪录片,看的也断断续续。最近一年多来一狠心,一直保持着每天看20多分钟纪录片、每两天看一集纪录片的节奏。现在回头看看还真的看了不少的纪录片。&br&&br&好看的纪录片非常之多,但看了不少题材的纪录片之后发现相同题材下的纪录片同质化现象也蛮严重的,没有重点的推荐可能反而让很多想好好看纪录片的朋友更无从下手。&br&这里重点推荐一些有深度、特色、或者囊括了一些只能通过只能通过纪录片才看得到的访谈和纪录的片子。个人更喜欢自然科学题材和科技工程题材的纪录片,这方面题材的纪录片也相对看得比较多,可能也会相对推荐比较多。&br&&br&&b&Exciting系列:&/b&纪录片并不都是白开水,很多发生在我们现实世界的故事同样也会有动作片的效果。这种纪录片节奏明快、剧情跌宕起伏。&br&&br&&b&美国国家地理频道:American Genius ——美国天才;又译:经典天才争霸战(全九集,第二季在筹备)&/b&&br&&img src=&/821fcdf5bcc62e7cd18850_b.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5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821fcdf5bcc62e7cd18850_r.jpg&&&br&这部纪录片的出彩之处在于它并不是简单叙述这个天才如何如何牛逼,而是每集都出现一对天才对垒,重点描写天才之间的斗争。从一个人的对手观察,很大一定程度能看出一个人实力高低。和竞争对手之间的博弈,则又会进一步激发天才们的创造力,将他们的发明推向一个又一个的新高度。&br&这部纪录片就是重点放在描述天才与天才之间的斗争,有如雷贯耳的海森堡和奥本海默,也有一些大众听上去的无名之辈,例如电视机发明者David Sarnoff。&br&从天才之间的对决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新发明的最初的发明者可能并不是最后被人们所记住那个人,一些历史和环境的原因让不少出色的天才被埋没在了他们竞争对手光环的背后,让人唏嘘不已。而天才之间你先赢一局我又反扳一局的激烈斗争也很大一定程度促进了他们的发明创造。没到最后,谁也不知道鹿死谁手。&br&而商业、资本和专利的加入,也让“发明”这个行为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在商业法规不完善但出现大量资本家和富豪的19、20世纪。&br&&br&第一季包括了九对天才的对垒,听说第二季已经在筹备了,第一季的对决就包括:&br&&img src=&/106db59ecd524a711f3d5_b.jpg& data-rawwidth=&790& data-rawheight=&4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0& data-original=&/106db59ecd524a711f3d5_r.jpg&&Samuel Colt VS Daniel Wesson:左轮手枪的发明对决。&br&Colt 因为他的双动设计(DA:Double Action 扣动扳机时可以同时完成扳倒击锤(进入待击状态)和释放击锤(击发状态))而被现今大多数人所熟知。但左轮手枪诞生的背后还有Daniel 兄弟和Colt之间激烈的连发武器改进之争,但Daniel Wesson却被世人所遗忘。&br&&br&&img src=&/efe26b07f43fbf156ebe32_b.jpg& data-rawwidth=&790& data-rawheight=&4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0& data-original=&/efe26b07f43fbf156ebe32_r.jpg&& 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 VS 威廉·伦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新闻报业自由言论之争。&br&普利策因为他的普利策奖而被世人所熟知,而他的公司当初是遭遇到了传媒界家世显赫的富二代赫斯特的激烈打压。两人曾经在媒体行业进行了激烈的混战,这场媒体混战深刻地揭示了新闻媒体对于真实性和阅读量之间的权衡。&br&&br&&img src=&/50daaabafa2ae87fc325a3a9fec12d9b_b.jpg& data-rawwidth=&790& data-rawheight=&4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0& data-original=&/50daaabafa2ae87fc325a3a9fec12d9b_r.jpg&& David Sarnoff VS Philo Farnsworth:电视发明&br&电视机的发明其实经过了非常长的一段专利之争,而这一段战争我们也可以看到20世纪的商战是如何地残酷,资本的逼压下,真正的天才可能会被历史所遗忘。&br&&br&&img src=&/e2beea9f33df54cdab4da1a_b.jpg& data-rawwidth=&790& data-rawheight=&4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0& data-original=&/e2beea9f33df54cdab4da1a_r.jpg&&维尔纳·海森堡 (Werner Heisenberg) VS 罗伯特·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 :原子弹研发&br&这是一段非常惊心动魄的故事,二战时候同盟国和轴心国之间在原子弹上的较量直接影响着战局的发展。谁先拿到这个灭世武器,就意味着谁将掌握着这场战斗的主动权。海森堡和奥本海默这两个物理学上的旷世天才在这个领域上进行了激烈的角逐。&br&&br&&img src=&/a45f81cb8cd524d8778f1_b.jpg& data-rawwidth=&790& data-rawheight=&4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0& data-original=&/a45f81cb8cd524d8778f1_r.jpg&&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 VS 韦纳·冯·布劳恩 :太空竞赛&br&上个世纪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之间激烈的太空竞赛背后的两个超级天才,这两个人之间的斗争很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场太空竞赛的走向和两个超级大国在二战之后的格局。&br&&br&&img src=&/21e6f60d1148aaca603b7_b.jpg& data-rawwidth=&790& data-rawheight=&4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0& data-original=&/21e6f60d1148aaca603b7_r.jpg&&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VS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电流大战&br&这个场斗争在近年来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交流电的广泛采用直接奠定了我们现在世界的模样。&br&&br&&img src=&/90ec478f736b0d093d96a75c1bae4c2c_b.jpg& data-rawwidth=&790& data-rawheight=&4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0& data-original=&/90ec478f736b0d093d96a75c1bae4c2c_r.jpg&&史蒂夫乔布斯VS比尔盖茨:个人电脑&br&乔布斯传与比尔盖茨亦敌亦友的关系一直被诗人所津津乐道,二这两位天才封闭与开放、偏执与精明之间的斗争,促成了一个又一个跨时代的产品,开启了我们的个人电脑时代。&br&&br&整部纪录片采用专家叙述+旁白+电影演绎的手法,这也是这部纪录片非常“好看”的原因,因为会有一种看电影的错觉。&br&而且电影的选角、化妆和布景非常遵循人物原型和时代背景,比如:&br&&img src=&/d4c7afa111d4b95e74f02c7bb989601d_b.jpg& data-rawwidth=&855& data-rawheight=&6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5& data-original=&/d4c7afa111d4b95e74f02c7bb989601d_r.jpg&&特斯拉&br&&br&&img src=&/3c104bf8c45fca581ff9209cda469bf5_b.jpg& data-rawwidth=&855& data-rawheight=&6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5& data-original=&/3c104bf8c45fca581ff9209cda469bf5_r.jpg&&海森堡&br&&br&官网也非常有趣,编排非常用心,添加了很多纪录片里面没有的史料,进去像漫游在博物馆一般:&a href=&///?target=http%3A///american-geniu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merican Genius&i class=&icon-external&&&/i&&/a&&br&以前曾经写过一篇有关天才之争的回答,参考了不少这部纪录片和网站的史料:&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历史上有哪些智商逆天的天才? - Henry-航的回答&/a&&br&&br&&b&The men who built america ——(又译:美国商业大亨传奇)&/b&&b&(全四集)&/b&&br&&img src=&/be0aa56738d34eaa7eaeb92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be0aa56738d34eaa7eaeb92_r.jpg&&如果说&American Genius&中间有几段让我们一窥了20世纪美国残酷的商业竞争的话,这部&The Men who Built America&则带我们全方位领略到了在没有监管条件下的资本主义会如何野蛮生长。二战之后的蛮荒美国迅速因为一系列卓越的企业家而迅速复苏,范德比尔特、洛克菲勒、卡内基、J.P摩根、福特分别从铁路、石油、钢铁、金融和汽车几个行业建立起了现代美国,巨头们相爱相杀,他们同样在自己的行业里建立起了自己无比庞大的帝国并积累了让人瞠目结舌的财富。那个时代的商战没有人性可言,只有尽一切手段去达到利益最大化。拍摄方式跟&American Genius&一样也是半有电影元素的纪录片,画质非常好。但要指出的是片中为了戏剧效果添加了一些历史上不存在的细节,或对事件的发生顺序有调整。人人字幕的版本会在这些细节之处指出不妥当指出,特此感谢人人字幕组的历史顾问寡头章鱼X和彼岸的宁静。纪录片的英文名起得非常的好,正是这一群人,建立起了现代的超级大国。&br&&br&&b&央视:超级工程(全五集)&/b&&br&&img src=&/247abd5fce4_b.jpg& data-rawwidth=&299& data-rawheight=&40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9&&&br&很多工程项目本身就是挑战人类知识存量和基础设施边界的存在,这部纪录片遴选了中国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这五个项目揭示了中国当代的一些极限工程的水平。&br&这些极限工程都是集结了项目团队所有人的智慧和心血才诞生的中国当代奇迹,建设经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攻关,给人另一种层面上的震撼。&br&&br&同类型纪也同样具有高质量的纪录片还有国家地理频道拍摄的《伟大工程巡礼》(Megastructures)系列和《超级工厂》(Megafactories)系列,一个偏向建筑工程、一个偏向制造产品的超级工厂,不过这两个系列的集数都太多了,涉及很多有名的建筑工程和产品,大家可以看着目录自取感兴趣的那一集。&br&中国先进的纪录片水平已经有了很大进展,除了《舌尖上的中国》以外,央视还有非常多出色的纪录片,Exciting系列这里重点就推荐央视的这部《超级工程》。&br&&br&&b&The Apprentice——学徒(又译:飞黄腾达)(已更新到13季)&/b&&br&&img src=&/ffc26ff76fa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3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ffc26ff76fa_r.jpg&&对,就是那个现在在美国和希拉里大妈吵得不可开交的川普大帝的节目。非常纠结要不要把这个节目受进这个单,因为这个毕竟是一出真人秀节目,严格来说不是纪录片。但最后决定收进来的原因是因为它非常多元地反应了商业逻辑和团队协作规则。&br&这出节目是当时特朗普为了打造自己个人品牌的一出真人秀,我也是因为这个真人秀第一次认识到特朗普。节目的形式是甄选出十几位来自各个不同行业和背景的精英,分成两个团队,每集去完成不同的商业任务,大到筹备一个百老汇的当红歌剧、小到在街边卖柠檬水不等,最后两组比拼业绩,赢的一组将会获得相应奖励(比如和用川普大帝的飞机去度假),输的一组将会有一人被解雇。最后留下一人成为学徒(The apprentice),负责管理特朗普集团旗下的某个公司。&br&前面几季还是普通版选出普通人进行角逐,之后相继推出的名人版(The celebrity apprentice)则选取那些在各个行业里面的名人参加节目。两个不同版本的商业逻辑也有很大不一样,普通版的团队主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而名人版则更多是通过自己强大的人脉网络来进行各种变现。&br&每集主要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为分队做任务,镜头将会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一个团队的协作情况,各种明争暗斗和协作合作都被隐藏镜头拍了下来,甚至有时候为了完成个人业绩还会上演双面间谍的戏码。而后半部分则是最精彩的部分:会议室裁员。两组进入会议室后公布成绩,胜出的一组高兴出门,而输的一组则留在会议室,经常会互相指责以免自己被裁掉。而每次任务每个组会选出自己的领导人(Project Manager),可以自告奋勇也可以别人选出。赢的时候Project Manger则会被特朗普记住,而输的Project Manger则是最可能被裁掉的人。会议室的本质就是一场博弈,而这出节目也让川普大帝在里面的名言:You are fired! (你被解雇了)成为美国的流行语。&br&这出节目2004年就播出了第一季,我是很小的时候在电视上面看到这出真人秀,然后就一直追了下去,现在看着原本坐在会议室大班椅的特朗普老板一下子窜上演讲台拉选票还是非常不习惯........&br&&br&&b&The big brain theory —— 天才大爆炸(又译:工程师大对决)全八集&/b&&br&&img src=&/b98ddfa1951cc99abdcb6a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b98ddfa1951cc99abdcb6a_r.jpg&&Discovery拍的一部异常酷炫的真人秀,选取了10位美国顶尖的工程奇才,每集会分成两队接受一些难度很高而且脑洞大开的挑战,每集输掉的队伍里面将会有一人被淘汰,最后的赢家会获得5万美元的奖金和一年在WET科技公司的工作合同。不得不说这部真人秀的编剧脑洞真的很大,每集的挑战都非常震撼,但同时又兼顾了很好的视觉观赏性和应用价值,同时每集的挑战都挺烧钱的。比赛流程包括一开始的蓝图设计比拼——组队并在五天规定时间内完成器械——最终测试。但因为多是制造器械实现特定功能为主,参赛人员多是机械或者结构工程师背景,不涉及太多软件方面的比拼,但具备很好的观赏性。&br&&br&&b&深圳都市:《解码深圳·华强北》(全四集)&/b&&br&&img src=&/v2-85bc1e4b23a1ede54e61736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85bc1e4b23a1ede54e61736_r.jpg&&深圳已经从山寨之城蜕变为全球的硬件硅谷和创客之城。这部纪录片详细记录了华强北这条神奇的电子街的崛起过程,华强北的历史也是深圳特区历史的缩影。华强北的更迭里面充满了特区人的拼搏精神和创造力,华强北的发展过程创造了特区乃至中国一项又一项的记录。如今在物联网和智能硬件的浪潮下,华强北继续扮演着科技界中一个重要的角色。&br&&br&&b&Discovery:Smart China ——智慧中国(全三集)&/b&&br&&img src=&/v2-dfc8c004a37a0ae1b2bebec9_b.jpg& data-rawwidth=&77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0& data-original=&/v2-dfc8c004a37a0ae1b2bebec9_r.jpg&&中国不单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成就,中国也愈发成为一个充满创新和创造力的国家,开始在一些科技领域引领世界的发展。这部纪录片从外国人的角度看中国的科技和创新,走访中国当今一些极富创造力的企业和创新产品,这些创新都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应用科技的力量解决当今社会的所面临的一些严峻挑战,把全世界带入更加智能化的生活方式中。&br&&br&&b&国家地理:《&/b&&b&脑力大挑战&/b&&b&》(Test Your Brain)(全三集)&/b&&br&&img src=&/v2-f463b1cc7_b.jpg& data-rawwidth=&1016& data-rawheight=&14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16& data-original=&/v2-f463b1cc7_r.jpg&&这是一部参与感非常强而且非常有趣的的纪录片,科学家动用魔术师、神经学家、心理学家等全方位测试你的注意力、视力和记忆力。经过一轮测试你可能会很沮丧,发现自己的大脑对外界事物的描述其实是如此失真,而又缺陷重重。但从此你也会更加理解自己大脑的运作模式,从而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个可能永远无法准确描述又充满幻像的世界。&br&&br&&b&视野拓展系列:&/b&这个系列的纪录片会深入揭示一些我们可能习以为常,但背后却又深藏奥妙的一些事物。看完这类的纪录片,你看会对很多已经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现象有很大改观。&br&&br&&b&BBC:The Virtual Revolution——虚拟革命(全四集)&/b&&br&&img src=&/1f46cded3473fec8d2a4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1f46cded3473fec8d2a4_r.jpg&&一头短红发的记者兼大学教师Aleks Krotoski博士分别从互联网的起源、对权力的影响、对经济的影响及对人类社交网络的影响揭示互联网这个庞大而无形网络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改变,全篇虽然没有特别多新颖的观点出现,但看下来会对互联网这个看似虚无,但又无处不在的网络系统有更深的认识。互联网之父Tim Berners-Lee爵士多次出镜,一些硅谷巨头也有参演,如扎克伯格、Peter Thiel等。&br&&br&&b&BBC:Invisible worlds——隐形世界(全四集)&/b&&br&&img src=&/4e91a7bf760f2f5fedd09d12a0099da6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4e91a7bf760f2f5fedd09d12a0099da6_r.jpg&&这部纪录片的角度非常有趣,全部都是取材自我们生活本身,但却都是我们无法看见的现象。因为我们的眼镜在光谱范围、识别速度上都有局限性,这部纪录片就是让我们看见我们无法看见的日常世界,比如我们所能识别的光谱之外的宇宙射线、花粉的扩散、甚至一个十几米开外的人打喷嚏之后高速飞行的口水。&br&&br&&b&Discovery Channel:Ecopolis——生态之城(全六集)&/b&&br&&img src=&/79c0e90c35da3b5a63dbe6_b.jpg& data-rawwidth=&1913& data-rawheight=&7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13& data-original=&/79c0e90c35da3b5a63dbe6_r.jpg&&有关2050年地球人口承载危机和全球变暖题材的纪录片非常之多,但这部纪录片的形式在这系列题材里面却非常出彩。这部纪录片假想了一个2050年的典型超级大城市,从城市规划、电力、垃圾处理、建筑、食物供给、交通六个方面探讨这个城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帅帅的诺贝尔奖得主兼UCB教授Dr.Dan Kammen每集将会从每个方面里面的权衡四项技术,最后选出最有希望的技术选出一个,“应用”在这座生态之城中。&br&这部纪录片出彩的部分是决策过程,只能最后只能保留一项技术的设定让它不像很多纪录片只谈一些突破性技术,而是反复权衡这些技术应用的利弊和应用场景。Dan Kammen要确保选出来的这项技术能真正解决2050年的城市问题、价格低廉、易于使用和在2050年能被大规模应用。这个设定有时候让Dan Kammen都非常为难,但他总在每淘汰或选择一项技术之后,给出为什么淘汰或选择这项技术的根本原因。跟着Dan Kammen一起思考和权衡大有裨益。但整部纪录片可能为了营造出紧张的节奏感,背景音乐用力过猛,有点嘈杂。&br&&br&&b&PBS:American Revealed——透视美国(全四集)&/b&&br&&img src=&/903be7aba2bc76497efcdb3d2374fade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903be7aba2bc76497efcdb3d2374fade_r.jpg&&相比较Discovery和History Channel的大气,PBS的纪录片总是做得精致而优雅。这部透视美国从农业、交通、电力和制造四个无形而无处不在的网络揭示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是如何运作的。全篇采用大量的GPS定位技术和CG技术绘制各种系统的酷炫的动态网络图,参加过生存者的斯坦福符号学韩国小哥Yul Kwon时而逗趣时而鞭辟入里的解说也为这部纪录片加分不少。&br&&img src=&/29a9a44a58bf1fcb66ebd57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29a9a44a58bf1fcb66ebd57_r.jpg&&早高峰下的纽约曼哈顿岛不同交通方式的出行轨迹&br&&br&&br&&b&央视:五大道(全九集)&/b&&br&&img src=&/17bfa9abbef80e31ccb8a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17bfa9abbef80e31ccb8a_r.jpg&&当我们谈到旧中国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在谈抗争和危机。这部纪录片一改以往的视角,从天津五大道的洋楼说起,如数家珍地细细点评这些洋楼背后的历史,从另一个角度解读旧中国的商业、建筑、对外政策、人文风情。天津人看可能会更有感觉。&br&&br&&b&Particle fever——粒子狂热(全一集)&/b&&br&&img src=&/ca05db82e7311725dde4b79fe2ab8bf5_b.jpg& data-rawwidth=&448& data-rawheight=&6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8& data-original=&/ca05db82e7311725dde4b79fe2ab8bf5_r.jpg&&&br&相信不少人对2013年希格斯玻色子获得诺贝尔奖记忆犹新,这个号称“上帝粒子”的玻色子是标准模型最后一块遗失的拼图,决定着万物的质量。而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也成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这部纪录片记录着大型强子对撞机LHC(Large Hadron Collider)发现希格斯玻色子的始末。以一位男性理论物理学家和女性实验物理学家的交叉视角,还原了这个划时代发现的各个方面。&br&这部纪录片更像是一堆对自己事业极其狂热的科学家的访谈,一个理论从被自己提出到验证可能要经历长达一代人甚至多代人的时间才能被验证,在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物理学家那种对世界规律的敬畏、好奇、狂热的探索精神,和执着要贡献一生但又生怕自己所建立的理论最后被实验推翻,到头来一场空的恐惧。理论物理学家通过构筑理论来解释万物,而实验物理学家则通过建造实验仪器去验证理论。在物理学这个领域,互相冲突的国家可以一起合作,艺术与科学、混沌与规则同在。&br&&br&&b&How we got to Now(全六集)&/b&&br&&img src=&/502afae4bade1831cd64e_b.jpg& data-rawwidth=&1843& data-rawheight=&28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843& data-original=&/502afae4bade1831cd64e_r.jpg&&强烈推荐的一部科技史纪录片,眼里有光的主持人Steven Johnson是一位研究创新如何产生的作家,博学多才的同时又逗趣幽默,极具亲和力。纪录片的叙事主线非常有意思,选取了六个现代生活中的特性作为主线(清洁、时间、玻璃、光、制冷、声音),将它们的发展史娓娓道来。令人吃惊的是,往往一个单一的创新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许多创新都是相伴而生的。而且纪录片也着重强调了许多在创新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却被世人遗忘的发明家。非常多逗趣的简笔画穿插其中来阐述不同系统的运作。看完这部纪录片你会对我们的世界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也会对发明和创新有更多的思考。我们创造了发明,发明也创造了我们。&br&附上Steven Johnson的一个很有意思的TED Talk:&a href=&///?target=http%3A///show/1b66UeGxU7D2xGJJvpwBvQ__.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ED演讲】好的想法从哪里来?演讲者以各种鲜明的例子引&i class=&icon-external&&&/i&&/a&&br&&b&&br&NOVA: Cyber War. Theart —— 网络战争(全一集)&/b&&br&&img src=&/v2-4f4afe72981f_b.pn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4f4afe72981f_r.png&&前不久,美国才因为DDoS攻击导致大面积的网络瘫痪,网络系统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安全,这部纪录片从震网病毒讲起,讲述了代码为何能带来核武器一般的杀伤力。纪录片还对斯诺登进行了秘密访谈,揭示了美国国防部可以控制全世界任何一台电脑的“量子理论”程序,可谓是干货十足。大规模感染的震网病毒最后被诊断为只是针对伊朗境内核燃料离心机的PLC设备进行攻击,对伊朗的核计划实施破坏。网络安全的辩论最终可能会走向选择被保护但受监控,还是选择自由但随时会被攻击。历史上如果攻击型武器强于防守型武器,则会有更多战争,网络物理是穷国的原子弹,通过代码就可以对发达国家价值连城的关键设施实行破坏,世界在网络战争下,需要新的保护盾。&br&&br&&b&Industrial Light & Magic: Creating the impossible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全一集)&/b&&br&&img src=&/v2-ee3baf29e4dfaf8dad21cb697c2d1ea3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ee3baf29e4dfaf8dad21cb697c2d1ea3_r.jpg&&喜欢看电影特别是科幻片的朋友一定对工业光魔不陌生,这家神奇的工作室开创了电影特效的先河,从星球大战开始,开创了整个电影业的全新时代。继而创造出星际迷航、变形金刚、钢铁侠等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最近刚上映的奇异博士也是工业光魔的大作。在工业光魔力的团队里,有艺术家、工程师、导演等来自各个行业才华横溢的人,一起创造出更多令人惊叹的场景,他们一次次抹掉现实和想象的边界,唯一的限制他们的就是他们自己的想象力。&br&&br&&b&BBC:How to be Sherlock Holmes —— &/b&&b&如何成为福尔摩斯&/b&&b&(全一集)&/b&&br&&img src=&/v2-aec16ce55d6a32e385d9_b.jpg& data-rawwidth=&2000& data-rawheight=&11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00& data-original=&/v2-aec16ce55d6a32e385d9_r.jpg&&贝克街的名侦探几乎承载了每个英国人的记忆,而作为第一个被搬上荧幕的侦探,福尔摩斯这个角色经过了历届演员的演绎,一代英国人有一代英国人眼里最佳的福尔摩斯。而不同的演员和导演也对福尔摩斯有着不一样的解读,福尔摩斯的很多特征也是后人给他加上的。福尔摩斯不单是柯南道尔笔下那个睿智冷酷的名侦探,他跟着一代代的英国人一起成长,成为全世界都十分喜爱的一个文化符号。&br&&br&&b&BBC:Genius of the Modern World《现代天才》(全三集)&/b&&br&&img src=&/v2-a23b7d5eb00a_b.png& data-rawwidth=&850& data-rawheight=&4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0& data-original=&/v2-a23b7d5eb00a_r.png&&19世纪的欧洲是充满各种思想和酝酿着各种变革的地方,马克思抨击经济制度,尼采抨击社会道德,弗洛伊德抨击人本身,纪录片讲述了三个思想巨人: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的思想诞生过程,纪录片本身并没有对他们的思想做很多主观评价,而是注重还原了三个思想巨人的思想诞生过程。通过还原我们可以去掉巨人的光环近距离观察这些思想家的思想诞生过程、发展以及后人对他们思想的误读,甚至利用。&br&&br&&b&世界之美系列:&/b&这个系列的纪录片着重“美”的感受,很多学科、知识、自然奇观可能因为一些错误的解读或错误的展示,让许多人对其不感兴趣甚至敬而远之,但这个系列的纪录片将会让你意识到,我们的世界真的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br&&br&&b&BBC:Classical destinations Season 2——伟大的城市和音乐 第二季(全13集)&/b&&br&&img src=&/1baa42793e13ae_b.jpg& data-rawwidth=&292& data-rawheight=&29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2&&&br&作为一个古典乐迷真的对这部纪录片爱不释手,这部纪录片将会以古典乐为主线,拜访不同城市并解读其背后的作曲家的故事。这部纪录片极其注重拍摄的画面质量和音乐。澳洲室内乐团俊男美女的青年演奏家和出色又独具力道的演奏也为这部纪录片添色不少。这部纪录片在第二季才有这么好的画面质量,相比之下第一季从叙事、音乐和画面质量上都要逊色不少,这里就不重点推荐了。&br&&br&&br&&b&BBC Natural World:The Himalayas——喜马拉雅(全一集)&/b&&br&&img src=&/5eaffd9f89075c_b.jpg& data-rawwidth=&704&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4& data-original=&/5eaffd9f89075c_r.jpg&&这部纪录片是Natural World自然世界系列里的一部,但必须单独拎出来推荐,因为这部纪录片从画面到音乐都极富灵气,看完像是去了喜马拉雅朝完圣了一般。爱登堡爵士也为这部纪录片配上了他一如既往的完美解说。&br&&br&&b&BBC:The Story of Maths——数学的故事(全四集)&/b&&br&&img src=&/a793eb3023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a793eb3023_r.jpg&&又是一部BBC作品,不得不说BBC的作品都非常注重美感和观众体验。这部纪录片让我真正地爱上了数学。从人类的生产发展到数字的产生、再到数学研究体系的确立和现代的高等数学,这部纪录片走遍全世界去寻找数学背后的故事。主持人Marcus du Sautoy本身就是一个极其热爱数学的牛津大学数学系教授,在他的解读下,你会领略到数学优雅而智慧的美感,数学作为宇宙的语言,人类利用数学和上帝对话,数学来自生活,但又归于生活,并指导生活。人类的理性美在数学里面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br&&br&&b&Discovery: How the Universe Works ——&/b&&b&宇宙解码(一季8集,已出三季)&/b&&br&&img src=&/6e9e00d36ae8c9bfb3bead6f75c8f72c_b.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6e9e00d36ae8c9bfb3bead6f75c8f72c_r.jpg&&因为个人非常喜欢物理和宇宙题材的纪录片,所以这方面的纪录片也看了不少。觉得拍得最好而且兼并叙事清晰又有趣特性的,就只有Discovery的这一部。这部纪录片给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美。全部纪录片都着重去运用各种CG和电脑模拟去重现各种宇宙奇观,如超新星爆炸、银河系转动、暗物质结构等等。而加来道雄的解说也风趣到位,并不是简单地科普知识炒冷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br&&br&&b&央视: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全六集)&/b&&br&&img src=&/2fc18a8cabe9b582e5d8fd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2fc18a8cabe9b582e5d8fd_r.jpg&&茶被称作灵魂的饮料,而这部纪录片则是以茶展开,从种茶、采摘、制茶、到最后在杯子里冲泡涅坛,每片茶叶的背后都叙说着历史、一片地方的风土人情、制茶师对制茶执着一生的故事。整部纪录片都很着重表达茶那种独特的东方文化和神韵,也是一部佳作。&b&&br&&br&IMAX: Hubble 3D——3D IMAX哈勃望远镜&/b&&b&(全一集)&/b&&br&&img src=&/e0dd5c361caea9b1f8b6fc_b.jpg& data-rawwidth=&1680& data-rawheight=&10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80& data-original=&/e0dd5c361caea9b1f8b6fc_r.jpg&&哈勃望远镜可以说是人类目前认知宇宙的眼睛,它在1990年升空起就不断获取大量珍贵的太空光学图像,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星云壁纸大部分是哈勃望远镜拍摄的。这部纪录片的部分镜头由两名NASA宇航员将IMAX摄影机带入太空,并且使用IMAX 3D摄影机拍摄了修复哈勃望远镜的过程。在这部纪录片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哈勃项目的前世今生,艰难的太空修复和哈勃拍下来的那些美得令人窒息的太空图像。只可惜这部这部纪录片没办法用3D IMAX播放出来。&br&&br&&b&Ashes and Snow——尘与雪(全一集)&/b&&br&&img src=&/2f84d869bb1c2fd608f0_b.jpg& data-rawwidth=&1363& data-rawheight=&7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3& data-original=&/2f84d869bb1c2fd608f0_r.jpg&&这部纪录片下面也有知友推荐了,真的是美得令人窒息的一部摄影集。自然摄影师格雷戈里·考伯尔走遍世界各地采集到那些充满灵气的镜头全部浓缩到这部纪录片里面。当时第一次看到这部纪录片的名字以为是纪伯伦的传记,纪伯伦的代表作品是《先知》和《沙与沫》,而观影过程中,每帧画面的确都和纪伯伦的诗一样美。但值得提醒的是这部作品是部摄影集,大部分时间只有背景音乐和富有灵气的镜头剪辑,中间穿插着寥寥几句吟咏一般的旁白。&br&&br&&b&深圳梦寻(全五集)&/b&&br&&img src=&/v2-afc38be11fe1b71d047d1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v2-afc38be11fe1b71d047d1_r.jpg&&这是一部深圳口述史纪录片,纪述了深圳年这段移山填海、从无到有的历史,通过采访深圳经济特区那些的第一代的建设者们,呈现这个奇迹之城如何在30年里从无到有,一步步变成现在的国际大都市。讲述人员涵盖挥斥方遒的魄力领导、当初来深圳寻梦的打工年轻人、第一代投资建设的港商、建设官兵等。他们一起用汗水、智慧和胆识,制定浮动菜价废除粮票、抵住压力建立土地交易制度、引入证券市场、争取地方立法权,从深圳打开一个窗口,引发一轮全国范围的全新变革——改革开放。这些举动饱受全国争议,甚至冒着违宪风险。直到1992年邓爷爷南巡时那一句:“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中国在蛮荒与现代化之间摇摆的节点上,应声朝着现代化的方向滚滚向前。&br&&br&&b&难以忽视的真相——The inconvenient truth(全一集)&/b&&br&&img src=&/v2-ca2cbff48c8f9eaf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ca2cbff48c8f9eaf_r.jpg&&这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主讲的一部气候变化纪录片,并获得了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纪录片奖。与小布什竞选失败后的戈尔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对抗气候变化之中,他在这个纪录片里描述了许多人们对全球变暖视而不见的严峻事实,这部纪录片上映于2006年,至今看来许多数据依然触目惊心。&br&&br&&b&铁路运输——丹斯诺讲述的英国铁路史(Locomotion
Dan Snow’s History of Railways)(全三集)&/b&&br&&img src=&/v2-d51476d78eec271fea629dd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d51476d78eec271fea629dd_r.jpg&&第一次工业革命发迹于英国的蒸汽机,而真正盘活蒸汽机的却是铁路。铁路的运输极大增强了英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拓宽了工业革命的影响范围,并进入许多国家,影响了他们的历史进程。铁路的庞大投资也在英国催生了银行系统,而过大的铁路投资泡沫则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金融危机。铁路的历史与现代工业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铁路的发展甚至改变变了战争,和英国这个工业革命发迹之地的命运。&br&&br&&b&BBC:行星地球 第二季 Planet Earth Season 2(全六集)&/b&&br&&img src=&/v2-bd7f7b0bce75ec080d53bf079e10ee77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bd7f7b0bce75ec080d53bf079e10ee77_r.png&&&br&把这一部纪录片作为推荐第一位应该是没有任何疑问的了。《行星地球》第一期10年后BBC耗资耗资800万英镑做出了第二季,还是老爵爷爱登堡配音,Hans Zimmer大神操刀配乐,利用超高清4K摄影机和无人机等技术拍摄。截止到今天为止,豆瓣18365人评价9.9和IMDb 1的评价说明了一切。&br&&br&&b&只能看纪录片才能知道系列:&/b&这个系列的纪录片大多通过人物访谈来还原一个事件背后的各种信息或者一个人物的真实形象,很多时候也并不会下一个明确的结论,而是让观众自己去意会。在这些这些纪录片里,我们可以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br&&br&&b&Inside Job——监守自盗(全一集)&/b&&br&&img src=&/cc81a678ad034ae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cc81a678ad034ae_r.jpg&&这部纪录片通过大量访谈,来推演08年次贷危机背后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动向。全篇的访谈包括金融界大鳄、政客、记者、甚至华尔街性工作者来还原一个完整的金融危机。虽然整部纪录片是以访谈推进的,但全片主线稳定清晰,节奏也把握得相当不错。这部纪录片获得了83届奥斯卡的最佳纪录奖。&br&&br&&b&The big Short——大空头&/b&&b&(全一集)&/b&&br&&img src=&/2c6b0a4cc5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2c6b0a4cc5_r.jpg&&这部电影发生在次贷危机前夕,从几位相对平凡的金融从业者的角度,解读了次贷危机的各种闹剧现象。按包江浩的话来说,就是“它里面说了一群人和你一样,在复杂的体制面前充满了无力感,想改变而不能。然后他们感到很愤怒,很困惑,很崩溃,最后无可奈何地只能每个人先赚他个几个亿再说的故事。”这部电影是2015年才上映的,离次贷危机的发生已经过去了8年,人们心里的伤也逐渐愈合。影片因而用各种调侃的方式来解释各种金融名词和背后的荒唐故事。&br&&br&&b&Margin Call——商海通牒&/b&&b&(全一集)&/b&&br&&img src=&/b4edc77c970a04b6b7cc17419c44fffc_b.jpg& data-rawwidth=&806&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6& data-original=&/b4edc77c970a04b6b7cc17419c44fffc_r.jpg&&这部电影发生在次贷危机事件发生前的一个夜晚,从投行的视角,还原了投行各个阶层的人发现了大衰退要带来时的各种反应。电影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考次贷危机的视角,究竟是金融从业者的高薪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还是人民无止境的贪婪?&br&&br&&br&&b&Too big to fail——大而不倒&/b&&b&(全一集)&/b&&br&&img src=&/abbe172879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abbe172879_r.jpg&&电影发生时间是次贷危机之后,从美国政府监管部门的视角,还原了一系列次贷危机发生之后政府部门所做的努力。有人批评《监守自盗》是一部典型的文艺工作者拍出来的左派作品,站在道德制高点抨击金融业从业者。但《大而不倒》却非常写实地还原了政府部门为了拯救市场所做的一切努力。毕竟,金融危机本身对华尔街本身和当局都并无好处。&br&&br&建议观影顺序:The big short - Margin call - Too big to fail - Inside job&br&&br&&br&&b&Attenborough at 90: Behind the Lens——九十岁的爱登堡:镜头背后(全一集)&/b&&br&&img src=&/adc793ae53c1adf81f85dd9a01754ac9_b.jpg& data-rawwidth=&699& data-rawheight=&4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9& data-original=&/adc793ae53c1adf81f85dd9a01754ac9_r.jpg&&放这部纪录片在这里有致敬的意思,喜欢自然纪录片的朋友一定对爱登堡爵士那略带沙哑而亲切的英腔不陌生。他已经拍了六十多年的自然纪录片,他的声线对于很多人就是自然纪录片的代名词。刚刚过去的5.8日是爱登堡爵士的90岁生日。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看到了90岁还奋战在自然纪录片拍摄第一线的镜头后面充满活力的自然纪录片之父。&br&&br&&b&Years of living dangerously——多灾凶年(全九集,第二季在筹备&/b&&br&&img src=&/f48b862e104e489f1d5a6b5b0bee1d22_b.png& data-rawwidth=&728&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8& data-original=&/f48b862e104e489f1d5a6b5b0bee1d22_r.png&&有关全球变暖的纪录片非常之多,但这部纪录片的一大优势就是卡司异常强大。它通过邀请大量好莱坞明星进来参与拍摄,唤起公众对于全球变暖的关注,演员包括马特·达蒙、阿诺·施瓦辛格、唐·钱德尔之外,杰西卡·阿尔芭、亚美莉卡·费雷拉|、哈里森·福特、迈克尔·C·豪尔、奥立薇娅·玛恩、M. Sanjayan博士、伊恩·萨默海尔德、Lesley Stahl以及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等也加入了该阵容。詹姆斯·卡梅隆、杰瑞·温特劳布和施瓦辛格监制。甚至奥巴马、印尼总统也有出镜接受访谈。&br&这部纪录片每集是有两个人条线来为全球变暖的一些事情奔走,从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珍贵的资料,如奋战在全球变暖一线工作人员、因为气候变化流离失所的气候难民、进行激烈的利益博弈冲突的商业政界巨头。主角们面对一些政商界大咖的提问也是非常尖锐,奥巴马的访谈里面就被问得尴尬地笑了几次。&br&但整部片有明显的民主党政治取向,很多在气候问题上有点不够实事求是,而采用道德制高点压制的感觉,算是好坏参半。但因为里面的访谈资料真的很珍贵,还是推荐。&br&这部纪录片拿了2014年艾美最佳纪录奖,第二季正在筹备。&br&&br&&b&BBC:The art of stand-up——单口喜剧的艺术&/b&&b&(全一集)&/b&&br&&img src=&/c613ad0b41_b.jpg& data-rawwidth=&1284& data-rawheight=&7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4& data-original=&/c613ad0b41_r.jpg&&这部纪录片带我们走进几位单口喜剧艺术家的故事。卓别林说:“用特写镜头看生活,生活是一个悲剧,但用长镜头看生活,就是一部喜剧。” 镁光灯和欢呼声的背后,很多喜剧效果源自于生活中的悲剧。这也是非常典型的一部BBC纪录片,从艺术家本身还原了单口喜剧这种艺术形式。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而单口喜剧只是刚好他们从事的一个职业而已。对啊,既然人人都笑我,干脆收点钱算了。&br&&br&&b&When Harry Left Hogwarts——当哈利离开霍格沃兹&/b&&b&(全一集)&/b&&br&&img src=&/124bc161bdfaba4ac8cab_b.jpg& data-rawwidth=&853& data-rawheight=&4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3& data-original=&/124bc161bdfaba4ac8cab_r.jpg&&哈迷看这部纪录片可能会哭。十年里的这八部电影实在承载了太多人的回忆,包括所有剧组人员。这个故事是如此真实,甚至有时候我们都忘记了这只是部电影。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看不到正反派之间的世纪决战,镜头背后,只有一群艺术家聚集在摄影棚里,为呈现一个个让人惊叹的镜头而努力。拍摄结束后,艾玛为了摆脱赫敏的形象而剪了短发、而Rupert Grint则说他可能一辈子都会被别人认作是罗恩,从来不哭的丹尼尔在拍完最后一幕也流下来眼泪。镜头背后的这些人会同样会因为这部戏的结束而不知所措,同样会因为一位位演完最后一幕而离去的演员而感到悲伤,同样会想尽办法拿走剧组千方百计不让他们拿出摄影棚的魔杖。这里面伏地魔会吐舌头做鬼脸、食死徒会和各路巫师一起开玩笑。他们都是一位位出色的艺术家,只是这部电影让他们刚好都出现在了Leavesden这个摄影棚里而已。&br&&br&&b&Triumph of the Nerds——书呆子的胜利-微软发家史(全三集)&/b&&br&&img src=&/fa1caa4feeddacd455d28d1d750f6140_b.jpg& data-rawwidth=&282& data-rawheight=&4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2&&这是美国广播公司1996年制作的一部非常珍贵的纪录片,通过微软的发家史为主线,梳理了硅谷通过从计算机大型机(Mainframe)过渡到个人电脑(PC)时代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计算机行业的故事,在这部纪录片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意气风发的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沃兹尼亚克、戈登摩尔等一系列硅谷巨擘同台,1996年乔布斯重回苹果,微软统治着整个操作系统业务,也即将面临垄断案件的诉讼,雅虎还如日中天,从家酿计算机俱乐部走出来的反主流文化青年们这时正统治着硅谷,互联网泡沫即将在几年后达到顶峰。如今回看这段20世界末的硅谷历史,实在有太多可圈可点之处。&br&&br&&b&The internet'the story of Aaron Swartz ——互联网之子:亚伦·斯沃茨的故事&/b&&b&(全一集)&/b&&br&&img src=&/v2-343f8ccd353f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v2-343f8ccd353f_r.jpg&&和互联网之父Tim Berners-Lee一样,亚伦是一个计算机天才少年,并且深受互联网的开放自由的精神影响,在斯坦福读书的时候亚伦辍学创办了Infogami软件公司,并在20岁前生日的时候卖掉了公司成为了百万富翁。但亚伦并没有成为打算成为下一个硅谷明星,他看到了网络世界出版行商们对各种资料收取的昂贵费用让许多人被这些知识拒之门外,亚伦于是利用技术发起了一场论文共享免费运动,并且积极参与政治,希望能有更多人接触到这些知识。最终亚伦被指控,波士顿政府和MIT也因为这件事情做出了让人难以接受的行动。最终这位终其一生,致力通过互联网让全部人都有机会接触到全人类知识的少年,于2013年1月自杀身亡。&br&&br&&b&BBC:Brexit. The Battle For Britain —— 英国脱欧之战&/b&&b&(全一集)&/b&&br&&img src=&/v2-649a620d14c1ab593123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v2-649a620d14c1ab593123_r.jpg&&这部纪录片全面跟踪了英国脱欧公投的始末,采访人横跨各个阶级,包括卡梅伦首相、两党议会议员、伦敦市长、工人阶级等。通过访谈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分裂的英国,上层精英太久不倾听下层的声音,导致这次公投下层人民对政策制定者充满了不信任,而做出一系列的破坏性决定。&br&&br&&b&Dear President Obama —— 亲爱的奥巴马总统&/b&&b&(全一集)&/b&&br&&img src=&/v2-ae7de9f1f09c_b.jpg& data-rawwidth=&348& data-rawheight=&51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8&&纪录片讲述美国决定大规模使用水压裂法开采页岩气后,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奥巴马政府为了减少碳排放而决定大规模使用页岩气,并且开采产量还在逐年升高。但页岩气的开采却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开采带来了就业,也带来了污染、经济泡沫、甚至地震。纪录片走访了美国几个州的主要页岩气井还原了页岩气政策下受影响的美国人的生活。也跟踪了纽约反页岩气的大规模游行,最终将页岩气开采拒之纽约门外的过程。&br&&br&我不会将自己看过的纪录片全部放上来,我会精心挑选一些有深度、特色、或者囊括了一些只能通过只能通过纪录片才看得到的访谈和纪录的片子,所以这个表单应该不会有非常快的增长,我不希望放上一些炒冷饭又同质化的片子上来,真心希望大家能沉下来去享受和欣赏这些作品。&br&另外只要我这个习惯还在,这篇回答就会一直更新,感谢大家的关注。
更新 Exciting 系列:《脑力大挑战》(Test Your Brain) 视野拓展系列:《深圳梦寻》、《难以忽视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铁路运输——丹斯诺讲述的英国铁路史》(Locomotion Dan Snow’s History of Railways)、《行星地球 第二季…
&b&(多图长文预警)&/b&响应题主号召写一篇XX VS XX的专题吧。历史上从来就不匮乏天才,但同一时代同一领域出现的两个天才就像双星系统一样拥有强大的引力吸引着全世界的注意力,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当一个天才和另一个天才展开对抗时,他们各自的才华会以更加耀眼的形式展现。&br&&br&本篇回答并不是天才的传记,本篇只是着重描写天才之间的战争,每个天才除了和自己的死对头打架之外还有许多成就。由于答主知识有限这篇回答涉及太多领域且有些地方涉及主观评价,难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多多指点。&br&&br&&br&&b&十六世纪 达芬奇 VS 米开朗基罗 战场:《安吉里之战》壁画&/b&&br&&br&16世纪初,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同时受聘为佛罗伦萨市政议事大厅绘制一幅巨大的壁画《安吉里之战》,内容取材于15世纪佛罗伦萨和米兰之间的战争。此时达芬奇正处于艺术创作的巅峰时期,刚在米兰创作完《最后的晚餐》回到佛罗伦萨,米开朗基罗刚创作完《哀悼基督》,比达芬奇小13岁的米开朗基罗丝毫不害怕自己这位旷世的杰出天才前辈,喜欢嘲讽他华丽的穿着和很多作品有开头没结尾的重度拖延症。而达芬奇面对这位恃才放旷的后辈总是礼貌地回应后转身离开,但仍会在自己的笔记本评论这位后辈“笨拙”的艺术水平。&br&&br&这次壁画的选人刚好选了这两个旷世天才且互相看不顺眼的艺术家来创作,一下子就激起了全城人的热情。1503年两位天才开始同时进行创作草图。达芬奇的画风朦胧,创作的是《昂加里战役》里的交战情形,画面主要描述人性的凶暴,描绘激烈残忍的交战场面。而米开朗基罗的画作《卡西纳战役》则描写的是佛罗伦萨军被比萨军偷袭时候准备迎战的场面,免回的是那种将起未起的战争画面。不知道是不是和达芬奇的朦胧美对着干,米开朗基罗的画作充满了刚硬的线条来描绘士兵的肌肉和即将迎战的画面。达芬奇比米开朗基罗早一步将草图变成壁画,但可能由于购买颜料时候的材料有杂质,最终画的上半部分变得很暗而下半部分则直接龟裂散开了。后生米开朗基罗不知道是不是传染了达芬奇的拖延症,画到草图就开始停产,并且在《安吉利之战》创作开始就出现诸多创作到一半就停工的作品。最终《安吉里之战》这幅画现在只有达芬奇创作的那一半,并且还在大厅的扩建时神秘失踪了,但有人在扩建人瓦萨利壁画中发现一句意大利文:“只要寻找,便会找到”。并且在2012年被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确认《安吉里之战》藏在佛罗伦萨议会厅的一扇墙内。&br&&br&&br&&b&十七世纪
牛顿 VS 胡克、莱布尼茨
战场:物理学、数学&/b&&br&&br&&br&1672年年初,牛顿刚刚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就发表了一篇阐述白光的本质是由不同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论文,论文里面根据光的反射性质提出光是由粒子构成的。这篇论文受到了认为光是波构成的胡克的强烈反驳,年轻的牛顿一度要求退出学会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从此就处处和胡克对着干。在1675年,牛顿又发表了一篇光学论文,但这次胡克的反应更大,因为他认为牛顿的论文大部分都是摘自自己在1665年发表的《显微图谱》,牛顿在日致胡克的信中,写道:“笛卡儿(的光学研究)迈出了很好的一步。你在一些方面又增添了许多,特别是对薄板颜色进行了哲学考虑。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最后一句也成了现在烂大街的名言,但这句话实际的意思是牛顿在讥讽崇尚哲学的胡克和他矮小驼背的身高。而牛顿也从这个时候开始不发表任何有关光学的论文。直到1704年(胡克死后第二年)才发表《光学》一书,详述了光的粒子说,并丝毫不提胡克对薄板颜色研究的贡献。 &br&&br&1674年,胡克发表了《试证地球的运动》(Attempt to Prove the Motion of the Earth),首次阐述了行星运动理论和重力之间的关系。但胡克实在无法计算出行星的确切轨道,1679年胡克写信给牛顿请求帮忙计算轨道,并暗示这种引力可能与地球同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牛顿于1687年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深入阐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却丝毫不提胡克的帮助。胡克自然是被激怒了,要求牛顿著名万有引力定律中的平方反比定律是自己的发现,而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之后,牛顿的名声一举超过了英国所有科学家,他坚称万有引力定律是自己的独立发现,并删去了《数学原理》中所有有关胡克的引用。但有资料显示他在1665年就已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试图用它计算月球的轨道。但因为当时测定的地球半径是错的未能获得满意的计算结果,就搁置了这一研究。1670年之后有了更准确的地球半径数据之后,牛顿才重新研究引力问题。之后在哈雷的劝阻下,牛顿承认胡克的来信刺激了他重新研究引力问题,并且承认胡克告诉了他一些他不知道的实验结果。做为妥协,牛顿提出在《数学原理》的有关部分加一条注解,说明引力反比定律也被雷恩、胡克和哈雷独立地发现。胡克晚年双目失明,1703年,胡克在备受疾病折磨后逝世。几个月后,牛顿当选皇家学会会长,并计划给学会找一个新地址。1710年,学会完成搬迁,在这一过程中,胡克的许多收藏和仪器都丢失了,同时丢失的还有胡克的画像,所以至今都没有人确切知道胡克长什么样。胡克的研究涉及光学、力学、天体动力学,贡献包括首次用显微镜看到细胞并引入细胞的概念,首次观察到火星和木星的自转,发现双星,首次测量恒星的视差,发明了轮形气压计、液体比重计、风速计里程计、现在还在车辆的传动装置中使用的万向节、钟表的游丝、后来用于相机的可变光圈等等,但由于和牛顿的斗争,&br&&blockquote&撰写过《不平静的天才:罗伯特o胡克和他的地球观》的俄勒冈州立大学教授艾伦o唐o德雷克(Ellen Tan Drake)考据得出,在牛顿担任英国皇家科学院院长期间,他直接或间接地将上千种胡克设计的实验装置、模型以及化石标本加以销毁。&/blockquote&&br&同时牛顿还在和另一个天才吵架:莱布尼茨。学过微积分的人都知道牛顿-莱布尼茨定理,但如果牛顿或莱布尼茨看到这个定理的名字反应应该跟一个M记员工看见“麦肯鸡”差不多。在现在的记载看来,微积分是由牛顿和莱布尼茨双方独立发明的,因为从双方的手稿来看,牛顿是把微积分当做数学工具来使用,为解决运动问题发明出微分,再发明积分。而莱布尼茨受到哲学思想先开发出积分再开发出积分,并且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革命性的数学工具。而问题就在于这两个天才一开始都对微积分不太感冒,莱布尼茨在1675年已发现了微积分,但不急于发表,只是在手稿和通信中提及这些发现。直到1684年,莱布尼茨才正式发表他对微分的发现。两年后,他又发表了有关积分的研究。而牛顿全面发表微积分则是在上面提到的在胡克去世第二年发表的《光学》里面才完整阐述。双方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战争,身为皇家学会会长的牛顿动用各种舆论势力向莱布尼茨展开剽窃的声讨,而莱布尼茨也动用自己的一切势力和牛顿吵得不可开交。最终两个天才的斗争渐渐变成了英国和德国科学界的对抗,英国也渐渐排斥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减缓了英国科学发展的步伐。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数学符号体系简单清晰得多,也被后人广为流传,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微积分符号形式(包括现在的小于号& 大于号& 根号等都是莱布尼茨记法)。&br&&img src=&/e1c558d9cce_b.png& data-rawwidth=&505& data-rawheight=&2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5& data-original=&/e1c558d9cce_r.png&&&br&莱布尼茨微积分手稿&br&&br&&b&十八世纪 约瑟夫·普里斯特利(J.Joseph Priestley) VS 安托万-洛朗·拉瓦锡 (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b&&br&&b&战场:燃素说&/b&&br&&br&&br&普利斯特里是英国的一个牧师,业余爱好喜欢搞搞化学,而就在这个业余爱好上他发现了二氧化氮、氨和二氧化硫等元素。而就在一次实验中,他发现在阳光下放有薄荷和老鼠的封闭容器里的老鼠要比直接密封的老鼠存活时间长五到六倍,他非常吃惊,进而又发现了这种空气可以增强燃烧。当时“燃素说”统治着化学界,人们相信燃烧的本质是“燃素”的集合,燃烧时逸散到空气的“燃素”使我们感到温暖。于是普利斯特里把这种元素命名为“脱燃素气”。( Dephlogisticated air&)&br&&br&此时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正在被一个实验结果所困扰,他在密闭容器内将锡和铅经加热后表面形成了一层金属灰,加热后容器内物体的总重量未改变,但锡和铅的重量增加了,而空气减少了。这完全违背了燃素说,因为燃素说相信燃烧是“燃素”的释放过程,物质不可能增重。然而此时普利斯特里在法国,他向其他化学家重复了自己的实验:将氧化汞加热时,可得到“脱燃素气”。而此前已经有科学家相继发现碳酸气、氢气和氮气,这些性质都或多或少和燃素说违背,动摇了燃素说的根基。而拉瓦锡则直接把燃素说给端了,他通过精准测量发现燃烧后的金属锻灰质量增重恰好等于空气中减少重量的部分,密闭容器里的总质量不变,他把这种气体成为氧“oxygen”(意为酸的元素,拉瓦锡认为氧是酸的本原,一切酸中都含有氧)。拉瓦锡彻底推翻了燃素说,发展氧化学说:燃烧的本质是和氧的化合,并开创质量守恒定律。&br&&br&&br&&b&十九世纪
Samuel Colt VS Daniel Wesson
战场:左轮手枪发明&/b&&br&&br&&br&Colt从美国一个普通家庭出身,15岁时就在父亲的纺织工厂帮干活,他接触到的第一把枪是他军人爷爷的燧发枪,从此Colt迷上了枪支。那时的火枪还是像汽油车看机油一样从前面枪口通过探条把弹药装进去,后来德国人Dreyse发明后膛枪后装填弹药的速度大大上升,但仍是单发就要填充弹药。热爱枪支的Colt一直在思考改进枪支的办法。Colt的父亲希望Colt以后做一名水手,1830年16岁的Colt没读多少书就被送去一艘开往印度加尔各答的船只上面。在船上Colt从舵手的舵轮中获得了灵感,击发后转动弹仓让下一发的弹巢和枪管吻合,减少装填时间。Colt马上开始了这种枪支的设计,在船上还刻出了这种枪支的木雕。口才极佳的Colt回到美国后说服家里人和亲戚借来了一笔钱开始了左轮手枪的开发。开发并不是很顺利,经过几个版本的设计改进后终于制造出可以精准射击的左轮手枪,其实转轮手枪在Colt之前就已经存在,但需手动转动弹仓,但Colt的手枪可以在扣动扳机的时候同时完成射击和转动弹仓的动作,大大缩短了射击间隔,弹仓可装填五发子弹并且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撞击式枪机。Colt马上申请了专利,但当时大部分军队都不愿意使用这种新式武器,Colt的公司濒临破产。&br&&br&当时刚独立不久的美国常常在边境面临周边国家的骚扰,此时德州和墨西哥就在交战。德州骑警队长Samuel Hamilton Walker打算使用Colt的新式手枪来对付墨西哥人。事实证明Colt的设计非常成功,传统的后装枪射击一次的时间Colt的手枪可以射击5次,军方马上开始大量采购Colt的手枪,并要求Colt改进设计,要求一次装填能射击六发,拥有更大的火力并且能更快速装填弹药,并且一下子就要了1000支。从小作坊出身的Colt显然应付不了这么大的订单,他找到了当时最大的手枪制作厂——Edwin Wesson 的工厂。Edwin Wesson是Daniel Wesson的哥哥,Daniel从小就受哥哥Edwin的教导制作手枪和步枪,并同一时期和Colt构思出了左轮手枪的构想,不同于Colt的设计,Daniel的左轮是单动的(单动SA (Single Action) ,扳机只能释放击锤,必须在扣扳机之前手动扳倒击锤。Colt的设计是双动DA(Double Action),扣动扳机时可以同时完成扳倒击锤(进入待击状态)和释放击锤(击发状态),如果去年看过《蚁人》的读者应该能更好理解这种结构,其中有十分惊险的一幕就是霍普通过操纵蚂蚁卡住达伦的手枪击锤从而救了皮克汉姆),由于Colt的专利制约Daniel只能帮着Colt一起生产他的手枪而不是生产自己设计的左轮手枪。Colt最终设计交付给了Walker一把重型的,满足军方所有要求——六发子弹、快速装填、高火力,以Colt和Walker队长的名字命名,命名为Colt Walker。Colt Walker火力非常大以至于1847年诞生的它直到 Magnum型左轮手枪子弹诞生之前都没有任何左轮手枪的火力能和它媲美(而357 Magnum型子弹是Wesson兄弟的军火公司生产的,不过这是后话了)。&br&&br&&img src=&/8e80cfe27081fff6fa06ff101b0e8ca4_b.jpg& data-rawwidth=&1500& data-rawheight=&5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00& data-original=&/8e80cfe27081fff6fa06ff101b0e8ca4_r.jpg&&Colt Walker左轮手枪&br&&br&Colt Walker直接帮助美国赢得和墨西哥人之间的战争,Colt的公司开始好转并慢慢反超Wesson兄弟的手工作坊。和Wesson兄弟的手工作坊不一样,Colt在当时就利用了生产线的概念去量产枪支保证枪支质量稳定(是的第一个发明流水线概念并应用的人不是亨利福特)。Colt的工厂也一举超过Wesson成为美国最大的军火制造商。Daniel看到Colt的成功当然也不愿意袖手旁观,他准备在Colt的专利失效时发布自己的左轮手枪。但此时Colt收到了美国政府的批复,允许他再将专利有效期延续7年。这个专利延期给了Daniel沉重的打击,因为他已经借了钱准备生产自己设计的左轮手枪了,而 Edwin Wesson因心脏病死亡,失去了仰慕的哥哥而且欠了一堆债的Daniel陷入了人生的低谷,他不得不把自己和哥哥苦心经营的公司卖掉。而这时一个叫Horace Smith的投资者准备加入莱福枪行业,他找到了Wesson打算生产可以连发的来复枪。为了战胜Colt单单用连发的莱福和左轮是不够的,Wesson想到将火药放入子弹里,制作自带火药的子弹,当时的火药和子弹是分开装填的,每个弹巢里面要单独填充进火药击发子弹,所以弹药填充时间长,这种设计能极大减少弹药填充时间。而此时Colt手下的工程师Rollin White也有同样的想法,但Colt觉得这个设计过于危险否决了,White找到Wesson 和 Smith,双方马上一拍即合,并为这个设计申请了专利。事实证明这是很出色的设计。1857年Colt的专利终于过期,Wesson和Smith的军工厂也制造出了第一把可以连发的来复枪,出了多年被Colt垄断压制的一口气。此时内战爆发,Colt因为作为北方人卖武器给南方被指为叛徒,为了表忠他参军加入南北战争,被封为上校,训练了一支500人的柯尔特来复枪民团加入联军,但自己不上战场而是不分日夜地工作为军队提供武器。1862年Colt就死于痛风,年仅48岁,他的产业由当时的妻子接管,也就是现在的柯尔特防务公司,Colt一辈子也从未举枪射击任何人。而Smith和Wesson也随着美国内战渐渐发了家,和Colt的公司一并成为当时左轮手枪和来复枪的巨头。&br&&br&&br&&br&&br&&b&十九世纪
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 VS 威廉·伦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 &/b&&br&&b&战场:新闻传媒&/b&&br&&br&普利策是匈牙利犹太人,出生于匈牙利中产阶级并受到良好教育。后来因为家庭变故离家出走加入美国南北战争征兵,战争结束后流浪美国。受到良好教育并且是流浪移民身份的他非常关注美国社会底层的人,并通过记者的身份把他们记录下来登报保护底层人民免收特权阶级的侵害。1878年,31岁的普利策创办自己的第一份报纸——《圣路易快邮报》。因为普利策的新闻非常看重事实,关心底层人民并尽量用简单的语言去写报。三年后《圣路易快邮报》就成为了当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报社因揭露一些贪腐案惹了麻烦,1882年普利策和家人搬去了纽约,买下《纽约世界报》。纽约当时是世界的新闻中心,当时的报纸基本是报道上流社会、由有钱的财团和政党支持为自己的观点宣传,普利策继续为移民和下层人民说话,吸引政党注意以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而《纽约世界报》也因为成功为自由女神像的建造“众筹”到足够资金而名声大噪,普利策成为纽约的出版大王。&br&&br&&img src=&/bc4fae0a6f26cfd13c3e1d_b.jpg& data-rawwidth=&501&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1& data-original=&/bc4fae0a6f26cfd13c3e1d_r.jpg&&&br&《纽约世界报》的自由女神像筹资广告&br&&br&此时另一个出版业的天才出现了——威廉·伦道夫·赫斯特。和流浪的美国移民普利策不同,赫斯特是个不折不扣的富二代,父亲乔治·赫斯特投资当时西部的矿产和牧场发了家。赫斯特也整天过着挥霍玩乐的生活。但赫斯特从小就喜欢新闻业,受普利策的报道影响很深,视普利策为偶像。赫斯特的父亲乔治收购了旧金山一家地方性报纸《旧金山审查报》,赫斯特发现自己正式进军新闻业的机会来了,向父亲要求将《旧金山审查报》归为自己管理,这个当时亏本的报纸被赫斯特完全改造,赫斯特对报社员工大换血,报纸设计采用安排对称的标题形式,标题采用醒目的铅字体,而这种设计一直也被很多报纸延续至今。赫斯特的新闻天赋很快就得到了验证,第一年就使该报销量增加了一倍,达到3万多份;到1893年,达到7.2万份。比公认的大报《纪事报》还多。原本亏损的报纸在几年中被赫斯特办成了年平均获利达35万到60万美元的盈利的报纸。小有成就的他决定回到新闻中心——纽约,在自己偶像普利策的地盘和普利策进行对抗。赫斯特买下由普利策哥哥创办的《晨报》,并改名为《纽约日报》(New York Journal)。决心要打败普利策证明自己的赫斯特花高价挖来了大量《纽约世界报》的员工,普利策不得不用更高的薪水请回他的员工,但决心搞垮普利策的赫斯特马上又出了更高价钱买回员工。和挥霍家产的赫斯特不同,普利策没有太多的财政支出只能面临大量员工流失,这两个新闻界天才之间的战争正式打响。&br&&br&很快他们迎来了第一条重磅新闻:一具无头无臂无腿的尸体在东河上漂了起来。这条新闻先是被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报道,但报道比较基于事实,没有过多描述。很快赫斯特的《纽约日报》也进行了报道,不同的是日报用了比较多煽动性语言,并发布提供一千美元奖励提供情报或者线索者,或者拿出能解决东河谋杀案的推理和建议者。这项提议马上卷进了全城人民,全城老百姓纷纷变身侦探开始“探索”这个事情的来由,《纽约日报》的读者也直线上升。普利策本来选择中立报道但很快就被拖下水,《纽约世界报》不得已也被逼用更多的推测性语言来描述新闻吸引读者。而又一个重磅新闻出现:日,美国军舰“缅因号”(Maine)神秘爆炸并沉没在古巴哈瓦那港,死亡164人,受伤100人。而届时古巴正在反对西班牙统治,虽然没有明确证据,但缅因号的爆炸很快被《纽约日报》用煽动性的报道和西班牙人联系在了一起,《纽约世界报》也加入到了这场战争中,很快民众就咬定是西班牙人炸掉了缅因号,国会面对群众的压力对西班牙宣战。&br&&br&&img src=&/33620acadb44d947112bcd95fa6abca3_b.jpg& data-rawwidth=&290& data-rawheight=&37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0&&&br&《纽约日报》对缅因号事件的报道&br&&br&被赫斯特挖走的员工包括漫画家理查德,他创造了一个著名的漫画形象“黄孩子”(Yellow Kid)专栏非常受欢迎,普利策为了维系这个专栏聘请了另一个漫画家乔治·B卢克斯(George B. Luks)接任。一时间纽约出现了两个黄孩子,并且分别代表自己的报社向对方开战。而当时两家报纸为了抢夺读者刊登各种经过渲染性描写或无意义哗众取宠的新闻则被称之为“黄新闻”(Yellow journalism.)。战争的爆发极大促进了报纸的销量,但随着战争结束报纸销量下滑,报社纷纷亏损,包括报业界的巨头普利策和赫斯特。为了扭亏为盈,报社纷纷提高了报纸的价钱,这激发了一个底层群众的反抗——报童。这个生活在纽约底层喊着头条卖报纸的孩子们发起了罢工,普利策和赫斯特的报业都收到重创。普利策也意识到自己太过沉迷于和赫斯特的战争,离自己一开始要报道真实新闻的心愿越来越远。普利策去世后,后人遵照他的遗嘱,于1912年捐赠250万美元给哥伦比亚大学,后创建美国第二所新闻学院,并从1917年起设立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奖,颁给那些报道真实而文笔出色的新闻工作者们。&br&&br&&br&&b&十九世纪——二十世纪 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b&&b& VS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b&&br&&b&战场:电力电子领域&/b&&br&&br&1878年31岁爱迪生,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发明大王,已发明印刷机、发报机、留声机等多种设备。此时的他利用碳化棉丝发明了第一盏可用的电灯。但当时美国根本没有电网,房屋内也都是用来给油灯提供天然气的管网,非常不安全。要推广电灯爱迪生必须让每个人都能用上电,于是他开始着手研制发电设备并建设电网。灯泡发明,爱迪生的第一个电站选址在了纽约曼哈顿的Pearl Street(就在纽约市的心脏地带,华尔街附近)。因为爱迪生的电力系统使用的是直流电,远距离运输会造成极大衰减,所以每个电站只能覆盖一个半径为半公里的圆,发电厂必须建在里用电端很近的地方。&br&&img src=&/d1f8afdd28dc109e72d6b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d1f8afdd28dc109e72d6b_r.jpg&&Pearl Street直流发电场&br&&br&1882年奥地利发明家特斯拉受雇于爱迪生的公司在法国工作,1884年他被调往美国为爱迪生的实验室工作,此时他刚刚做出了他的交流电机,想拿给这个世界上最富影响力的发明家爱迪生看。但去到美国的他很快就发现自己老板爱迪生在推的是直流系统,并且对自己所提倡的交流系统所具有的诸多优势置之不理并禁止他开发交流电方面的工作,提出如果帮他改进他的直流系统,他可以拿到1.5万美金。特斯拉研究制订出了20多个新直流电发电机的计划,这些发电机具有调节简单并能产出强大电流的特点(使原本电机输出电流的三倍)。爱迪生对这些新型发电机进行了多次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为这些发电机申请注册了专利权,用它们代替了那些老式机器。当特斯拉向爱迪生要自己那份报仇的时候,爱迪生用了那句著名的话来回应了他:“你真不懂我们美国人的幽默,特斯拉先生。”(&Tesla, you don't understand our American humor.&)特斯拉当即辞职,自己发展他的交流电系统,这场二十世纪著名的电流大战正式打响。&br&&br&特斯拉的交流电系统吸引到了当时西屋电气的乔治·威斯汀豪斯的注意,开始投资特斯拉的交流电设备。而交流电的可以远距离输送电能的优势也让美国人渐渐怀疑交流电是不是才是未来。爱迪生开始反击,因为交流电要远距离运输必须调高电压等级,于是爱迪生利用交流电高电压这一点开始煽动群众,他抓来了纽约的流浪猫狗当众电死给群众看来证明交流电的危害性,当时甚至还电死了大象以掩饰交流电可以致死大型动物,这种行为后来也延伸到人身上——电椅。因为被电椅处死的人会发出剧烈恶臭有时候还会起火,这种做法成功恐吓了纽约居民,交流电开始被公众所忌讳。但特斯拉则继续发明出交流电设备来证明交流电的安全性,他发明出特斯拉线圈,利用集肤效应(电荷集中在导体表面)让高频高压交流电安全流过自己的身体。在1893年的芝加哥哥伦比亚博览会的电气系统项目招标。特斯拉一只手高举着磷光灯泡,另一只手摸向了电门,以自己身体为导体,点亮了灯泡让全场为交流电所惊叹。最后特斯拉低价得多的交流电系统中标。展览会开幕当天,交流电点亮了全场20万盏灯泡,特斯拉还展出了利用旋转磁场让一个金属蛋转动起来的展品(哥伦布蛋),让公众易于理解什么几乎无阻力的交流电机究竟是怎么运作的,并无线点亮了一个灯泡让公众知道电能是可以隔空传输的,公众开始导向特斯拉和交流电这边。&br&&img src=&/f056ef47f66beac353ae42c1f3c9f96e_b.jpg& data-rawwidth=&542&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2& data-original=&/f056ef47f66beac353ae42c1f3c9f96e_r.jpg&&&br&此时尼加拉瓜大瀑布发电站项目招标,投资爱迪生的J.P摩根和董事会也不是傻瓜,他们直到交流电才是未来,爱迪生被逐出公司而爱迪生电气公司改名为通用电气,参与了尼加拉瓜大瀑布发电站招标。最后特斯拉和威斯丁豪斯赢得了发电站建设权,而特斯拉和他的交流电也在电流大战中全面胜利。但陷于和J.P摩根带领下的通用电气之间的专利战,1896威斯汀豪森和他的西屋电气陷入现金困难,当初特斯拉发明交流电时和威斯汀豪森签约每马力电特斯拉可以得到一美元左右的专利费,为了解决西屋电气的现金困难威斯汀豪森建议让特斯拉放弃专利,而特斯拉也同放弃了这个能让他成为亿万富翁的专利。晚年,特斯拉一个人贫穷地在纽约的酒店里面去世,他身边只有简单的饼干和牛奶,而现在,99.9%的电能都是通过交流电发出通过交流电配送到每个用户。所有人都可以无需支付任何专利费地使用他发明的交流电。&br&&br&&b&二十世纪
莱特兄弟(Wright Brothers)VS格林·柯蒂斯(Glenn Curtiss)&/b&&br&&b&战场:可操控的飞行器发明&/b&&br&&br&莱特兄弟一开始从事的是当时还算很时髦的自行车产业,拥有自己的手工作坊。载人飞行器之前就有人发明,但没人能控制它。有一天威尔伯·莱特(Wilbur Wright) 发现了鸟类在飞行过程中总是不断调整翅膀帮助它稳定,他意识到要让飞机稳定飞行,机翼必须不断地调整。他和弟弟奥维尔·莱特(Orville Wright)商量,提出一种叫“翘曲机翼”(Wing warping)的设计让机翼能在飞行过程中不断调整角度,保持稳定。根据这个设计,1899年先他们设计出了一个1.5米翼展的滑翔机(Glider)做测试,然后分别在1900年、1901年和1902设计出了三代滑翔机进行测试,因为如果着陆点是硬地会很危险,测试地点选在北卡的 Kitty Hawk 海滩,然而在1902年的测试中滑翔机坠毁,当时操作滑翔机的威尔伯存活。 &br&&br&&img src=&/851da6b7ac0c30c6fefd7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5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851da6b7ac0c30c6fefd7_r.jpg&&&br&“机翼翘曲”(Wing warping)&br&&br&吸取1902年空难的经验,1903年莱特兄弟花费上千美元再次新设计了一架飞机——莱特飞行器(Wright Flyer)。与滑翔机不同,莱特飞行器是有自发动力的。安装了一个内燃机,通过老本行自行车链条技术带动一个手工的螺旋桨。日,莱特飞行器再次在北卡海滩做测试。,威尔伯在30千米的风速下,成功59秒飞行260米。也正是这次可控飞行赋予了莱特兄弟飞机发明者的称号。莱特兄弟随后进行飞机设计的专利申请。&br&&br&&img src=&/372a13bb8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372a13bb8_r.jpg&&&br&莱特飞行器试飞成功&br&&br&莱特兄弟的成功吸引了另外一个天才的注意——格林·柯蒂斯(Glenn Curtiss),柯蒂斯是当时美国的一个摩托车工程师,专门负责把非常出色的内燃机安装进摩托车,并取得不小成功。看到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后柯蒂斯联系莱特兄弟,表示内燃机技术是让飞机的核心,请求让他参与改进飞机设计。但那时莱特兄弟的专利已通过审核,莱特兄弟并没有理会柯蒂斯的请求。柯蒂斯的出色发动机技术和飞行愿望吸引到了另一个同样热衷于飞行器设计的人——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对,就是电话之父)。1907 年 10 月,贝尔建立了航空试验协会(Aerial Experiment Association,AEA),将寇蒂斯这样的一些聪明的年轻工程师集合了起来。这个团队被称为“贝尔的小伙子们”。要做飞机的柯蒂斯碍于莱特兄弟的是专利,决定自己想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飞机设计。不同于莱特兄弟通过翘曲机翼来保持飞机稳定,柯蒂斯给出的答案是:副翼(Aileron)。这个设计影响非常深远,至今还用在各种飞行器中。柯蒂斯开始建造他的飞机“June Bug”(也译作“六月金龟子”而不是六月的代码故障),配备45马力引擎,要让世界知道他们的设计比莱特更好。柯蒂斯等来了机会科学美国人( Scientific American ) 举办了飞行器比赛悬赏美金25,000 来寻找更好的飞行器设计。柯蒂斯毫不犹豫报了名,比赛也给莱特兄弟发了邀请,但莱特兄弟以忙于和美国政府的谈判拒绝了邀请。柯蒂斯在比赛前一天对June Bug做最后测试的时候,飞机就出了Bug栽了下来,飞机也就此受损散架。你以为故事在这里就完了么?Too naive! 柯蒂斯马上让AEA团队收拾所有残骸重组飞机。比赛当天,柯蒂斯驾驶着昨天还坠毁了的飞机在众多记者和人群下成功飞行一分40秒,飞行1.6公里,拿下了大奖。一夜之间柯蒂斯的名字传遍美国,莱特兄弟在自己开拓的飞行器领域被柯蒂斯反超。&br&&br&&img src=&/43bfe4bb6b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59& class=&orig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女图片头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