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三略就一兵书,

秦汉至五代兵书:黄石公与《三略》_收藏百科_铜币网
当前位置: >
秦汉至五代兵书:黄石公与《三略》
来源:   
《三略》原称《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与《六韬》齐名。据记载是秦朝时期黄石公所著。
1.黄石公简介据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排名第五。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指东园公唐秉、角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夏黄公崔广、黄石公。
在《史记.留侯世家》中称黄石公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那个时候,张良因谋刺秦始皇没有成功,逃亡到了下邳。在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太公兵法》,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张良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张良为此建立了黄石公祠,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两书。
2.《三略》简介所谓《三略》,即为上、中、下三卷韬略,共三千八百余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以论述政治战略为主,兼及军事战略。问世以来,受到历代政治家、兵家和学者的重视。
《三略》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
在政治上,《三略》强调以&道&&德&&仁&&义&&礼&治国,要求明君得人心,选贤才,&赏禄有功,通志于众&。
在军事上,《三略》认为从事战争要从保民的目的出发,&扶天下之危&&除天下之忧&&救天下之祸&&以义除不义&。《三略》还认为:&将者,国之命也。&要求将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以身先人&,重赏勇士,严明号令,确保机密,等等。
《三略》上中两卷是对前人兵法《军谶》《军势》的征引和发挥,下卷则是作者的论述。该书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三略》这部兵书,不仅是为政治军的鸿篇巨制,而且是现代管理的宝典,它对君臣关系的关注,在现代企业体制中,这相当于企业所有者和高级经理人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三略》所论述的人主、御将统众、人臣全功保身之道,已达到了极其精微的程度,个中滋味,只有身处其景,饱历艰辛的业内人士才能体会。
《三略》最显著的思想特色是兼容博采,主张以道家谋略取天下,以儒家思想安天下,以法家原则御将卒,以阴阳家观点识形势,以墨家人才观尚贤纳士。形成杂取诸家之长而又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且又独具特色的兵学思想体系。
《三略》还先后传入日本和朝鲜,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转载]黄石公的绝世兵书为何送给张良
黄石公是一个宁折不屈,胸有大志的人,他希望自己能像他所崇拜的太公那样,能辅佐一个明君,可是他生不逢时,不能展胸中之所学。所以他顷注了一生的心血,撰写了这部绝世兵书,可谓是价值连城,他为何不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或者赠送给对兵书垂涎三尺的秦始皇,也能封得诸侯名扬于后世,反而送给一个素未平生的张良呢?
战国末年,天下纷争,秦始皇灭了齐国,一统了天下,秦始皇早就对黄石公的绝世兵书垂涎三尺,下令追查黄石公的下落,黄石公本来就对秦始皇是恨之入骨,当然不会送给秦始皇,带着兵书逃避到下邳隐居,黄石公虽说是隐居,但心怀天下,也密切地关注着天下的形势。希望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成就复国大业,但他明白自己年事已高,子孙也没有一个能当担复国大任,他就想着要找个旷世英杰,才能不枉费自己一生的心血。
黄石公正愁着,到哪里找旷世英杰,有一天,他听说有个张良的年轻人刺杀秦始皇未遂,但确搞得惊天动地,秦国上下一片慌乱,秦始皇大怒,下令全城通缉刺客,捉拿张良,但是没抓到,张良在秦始皇眼皮底下,逃脱了三千兵马的追杀,聪明过人,浑身浑身是胆,黄石公心里暗自佩服。听说他也逃到下邳,聪明智者的黄石公心中暗喜,欣赏张良的黄石公,心里就惦记上了张良,认为此人能刺杀秦始皇,其一有胆量,其二有计谋,他能逃过秦皇朝禁卫军的三千兵马,在秦始皇的眼皮底下溜了,此人一定高智商。心想张良是个人物,但年轻人气盛方刚。若要成就大事,光有胆商和智商还不够,为了日后能成就复国大业,我要找机会试试年轻人,看看他的忍耐力怎么样,说白了想看看此人情商如何。
一日,黄石公得知张良要经过邳城的沂水桥,黄石公就座在桥上等,不久,看到张良迎面走来,等张良走到近处,黄石公对张良说:小子,我的鞋子掉到了桥下。你把鞋给我捡上来。”再说张良正低着头走路,一听了有人这么叫他,刚想张嘴骂他两句,扭头一看是个老人,此人红颜白发,仙风道骨,心想这老头不一般。没支声转身就去捡鞋,鞋子捡上来。刚想递给老头,没想到老头伸出脚来吩咐张良道:“给我穿上。”张良心里有些不悦,但一想,既然都已经捡上来了,那就穿上吧,就弯下身来,为老者将鞋穿上。鞋还没穿好,就看老翁随手就把另一只鞋丢掉桥下去了,张良一看,心里头嘀咕,张良是何等聪明的人,他就猜测此人肯定为自己而来,绝非等闲之辈,张良马上站起身来,走到桥下捡回了另一只鞋,这回不用老者开口,张良就主动给老头穿上,黄石公一看,心里高兴,这小子确实有胸怀大志,不是自己要寻觅的人吗?但这绝世兵书关系天下,还得再考验考验,马上站起身来,走了,边走边说了一句话:“三天以后的清晨在此相见。”聪明的张良,早已感觉到这位老翁不是一般人,肯定有大事相商,赶紧施礼答道:“明白了。” &&
两个旷世英杰就算认识了,黄石公当然不会这么轻易把兵书送给张良,他要看看此人的忍耐力到底有多大,时间飞快,转眼到了第三天,黄石公故意早早来到桥上等张良,张良呢?也是一大早就往桥上赶,走到桥上一看,老者已经等在沂水桥头。张良是满脸歉意,黄石公心里发笑,表面怒斥张良说:“与老人有约,反而后到,成何道理?”说完转身就走,边走边说了一句话:“三天后再来。”张良心里想这老头是在考验自己。
黄石公心里发笑,看看你小子有多大的耐性,又三天以后,黄石公三更时就来到了才桥上,鸡鸣时分张良就急忙赶到桥头,一看老者又比自己先到,张良是满脸羞愧,黄石公再次怒斥张良说:“为何还是晚到?三天后再来。”再说张良一听这话,知道这老头是在故意找茬,张良心想你要和我比早到,行啊!明天我卷了铺盖睡到了桥上,看你还有没有我早。
又过了三天,&黄石公一早来到了才桥上,发现张良尽然睡在了桥上,心里非常感慨,说了一句话:你小子我真没看错,确实是个人物。黄石公这才从怀中取出心爱的宝贝,自己用毕生心血撰写而成的《太公兵法》送给张良。张良后来靠这部兵书兴刘灭项,确实没有辜负黄石公的一片苦心。
黄石公为什么会把兵书送给张良,因为张良会容忍,有爱心,谦虚低调,善于隐藏自己的锋芒。才得黄石公的赏识,这些都是一个人成就一番大事必备的品格。&&&&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黄石公,约前292年-前195年,秦汉时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据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素书》,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张良得“天书”,“天书”是黄石公所赠。这段故事在邳县流传最广,大人、小孩都会讲,可是要问起黄石公的姓名和身份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据传,黄石公是秦始皇父亲的重臣,姓魏名辙。始皇父亲庄襄王死后,轮到秦始皇坐朝当政,他独断专行,推行暴政,忠言逆耳,听不进忠臣元老的意见;魏辙便挂冠归隐,策马离开朝廷。秦始皇听说魏辙走了,想想一来自己还年轻,虽已登基,但立足未稳,身边需要人辅佐;二来魏辙是先皇老臣,如若走了会让天下人笑话自己无容人之量。于是就带亲信人马追魏辙到骊山脚下,用好言好语千方百计挽留,魏辙决心已定,一个劲不愿回去。后来,他就隐居在邳州西北黄山北麓的黄华洞中,因人们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就称他为黄石公。
  书写好后,他就四处寻找合适人物,目的是委托重任,以实现他为国效力的意愿。
  一日,黄石公在圯上(圯,即桥)与张良相遇,便以拾鞋(即古书上说的纳履)方式试张良,看到张良能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知道他胸怀开阔,将来必有一番抱负,绝非是人下之小人,遂以《素书》相赠。此书共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道、宗道、遵义、安礼六篇。书中语言明贵,字字精当,张良爱不释手,秉烛细读,大悟大彻,心领神会,要不多天,便把一本《素书》从头到尾背得滚瓜烂熟。
  后来,张良做了刘邦的谋士,佐高祖定天下、兴汉邦,大部分运用《素书》中的知识。久而久之,这段故事越传越神,《素书》也就被后来人说成了“天书”。
本页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案黄石公事见《史记》,《三略》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云下邳神人撰,成氏注。唐宋《艺文志》所载并同。
  嘉锡案:《困学纪闻》卷十云:“魏李萧远《运命论》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言三略者,始见于此。”自注云:“汉光武诏引《黄石公记》,未有《三略》之名。”是则《三略》名之源起,《困学纪闻》已明言之,其名初不始于《隋经籍志》;《纪闻》非僻书,《提要》乃略不一考,何也?
  相传其源出于太公,圯上老人以一编书授张良者,即此。盖自汉以来言兵法者,往往以黄石公为名。史志所载,有《黄石公记》三卷、《黄石公略注》三卷、《黄石公阴谋乘斗魁刚行军秘》一卷、《黄石公神光辅星秘诀》一卷。又《兵法》一卷、《三鉴图》一卷、《兵书统要》一卷。今虽多亡佚,然大抵出于附会。是书文义不古,当亦后人所依托。郑瑗《井观琐言》称其剽窃老氏遗意,迂缓支离,不适于用,其知足戒贪等语。盖因子房之明哲而为之辞,非子房反有得于此。其非圯桥授受之书,明甚。然后汉光武帝诏书引黄石公“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之语,实出书中所载军谶之文,其为汉诏援据此书,或为此书剽窃汉诏,虽均无可考,疑以传疑,亦姑过而存之焉。
  案史志所载之书以黄石公为名者,《隋书·经籍志·兵家》有《黄石公内记敌法》一卷、《黄石公三略》三卷、〔原注云下邳神人撰,成氏注。梁又有《黄石公记》三卷,《黄石公略注》三卷。〕《黄石公三奇法》一卷、〔原注云梁有《兵书》一卷。《张良经》与《三略》,往往同,亡。〕《黄石公五垒图》一卷、《黄石公阴谋行军秘法》一卷、〔原注云梁有《黄石公秘经》二卷。〕《黄石公兵书》三卷。《五行家》有《黄石公北斗三奇法》一卷。《旧》《新·唐志·兵家》除《黄石公三略》、《成氏三略训》〔《旧志》无成氏二字〕各三卷外,有《黄石公阴谋乘斗魁刚行军秘》一卷。〔疑即《隋志》之《阴谋行军秘法》,而名不同。〕《宋史·艺文志·兵家》除《成氏注三略》三卷外,有《黄石公神光辅星秘诀》一卷,又《兵法》一卷、《三鉴图》一卷、《兵书统要》三卷、《三略秘要》三卷。《五行家》有《黄石公备气三元经》一卷、《黄石公地镜诀》一卷、《黄石公公宅》一卷。《提要》随手拾掇,不完不备,观其去取,漫无义例,不知其何说也。至于其书之真伪,则《史记·留侯世家》明云:“父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旦日,观其书,乃《太公兵法》也。”使张良果有受书之事,则其书当即在《太公兵法》八十五篇之中。盖良既亲受之于老父,知其为太公书,则其后与韩信序次兵法,定著为三十五家,〔事见《汉志·兵书略》〕自当次入太公一家之内,不应别有所谓《黄石公记》与《三略》也。使良并无其事也,则即因《太公兵法》而附会,盖流俗人震于留侯之筹策如神,因转相传言,以为是尝受太公之书于下邳神人云尔,尤不当别有此书也。此其出于伪作,可据《史记》一言而决,何必更较量其文义耶?
本页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注“信兮文学网”
打开移动端页面中国古代十大兵书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古代十大兵书1
&&中国古代十大兵书1
你可能喜欢老头对穷小子说:“送你一本兵书,保你拜相封侯”,几年后应验
  华夏大地,自古奇人异士辈出,具有常人所不具备,甚至难以理解的旷世奇才。他们虽拥有经天纬地之才,却不愿出仕为官,功名利禄对这些大神来说,都如同粪土一般。秦朝末年,一仙风鹤骨的老头,无意间遇到了一穷小子,认为小伙子人品不错,就对他说道:“送你一本兵书,只要认真学习,保你拜相封侯。”几年后,老头的预言果然应验。
  这位老头不是别人,正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的黄石公。而他遇到的这名穷小子,则是因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朝廷通缉的张良,他们之间有着怎样一段故事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据说,黄石公是秦庄襄王时期的朝廷重臣,师承于大神鬼谷子,学得一身过人的本领。秦庄襄王去世后,嬴政继承了王位,黄石公因看不惯秦王制定的政策,一气之下就辞官归隐于邳州西北黄山北麓的黄华洞中,因此被时人称为“黄石公”。
  张良,字子房,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祖先五代都曾是战国末年韩国的相国。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候,轻松将韩国消灭,曾经的公子哥张良,沦落为落魄的穷小子,国仇家恨之火在心中燃烧,发誓一定要干掉秦始皇。因为秦始皇喜欢到处巡游,张良通过关系搞到了巡游路线,并重金雇佣一个刺客,在博浪沙狙击路过的秦始皇。刺杀未遂后,张良立马果断逃走,一口气逃到了下邳。
  为了躲避朝廷的追查,张良改为“长”姓,一个人经常在下邳附近溜达。有一次,在张良散步的时候,遇到了一位遛弯的老头,此人就是黄石公。正当张良想与他打招呼时,黄石公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故意把鞋子脱掉扔到河里,并对一脸懵逼的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来。”
  毕竟张良出身名门,有着极高的涵养和素质,立马游到河里,不仅将黄石公的鞋子捞了上来,并且跪着给他穿在脚上。之后的一段时间,黄石公又对张良进行了几次试探,得出了“孺子可教”的结论,决定将自己一生所学传授给他,这也改变了 张良一生的命运,甚至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一天清晨,黄石公把张良约到第一次相遇的地点,慢悠悠地从怀里掏出了一本名为《素书》(有人说是《太公兵法》)的书籍,对张良叮嘱道:“别小看这本破书,只要你能参透其中的精髓,王侯将相唾手可得。”从此之后,黄石公就消失了,甚至就像从没出现过一样。
  自从得到《素书》后,张良如获至宝一般,对它爱不释手,就连上厕所的时候,眼睛都从未离开过此书。经过多日的努力,加上自身的天赋,张良不仅能倒背如流,而且惨痛了其中的傲慢,成为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的奇才,辅佐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被拜相封侯。更令人佩服的是,张良功成身退,打消了汉高祖刘邦的猜忌,保全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危。
  秦始皇真的是吕不韦与赵姬的儿子?诸葛亮为何不废掉阿斗自立?商纣王真的很残暴吗?中国古代最妖媚的女人是谁?
  关注微信公众号“史学界的9527”,了解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石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