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中国的北京著名建筑物物和民族服装和戏曲调查表

与戏曲艺术相融 马鞍墙龙凤呈祥 - 古建微观 -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_古建中国
与戏曲艺术相融 马鞍墙龙凤呈祥
马鞍墙轮廓线
  古建中国之马鞍墙是封火墙中的一种形式,是闽派建筑的标志性元素,其作用一是分割空间(围墙界面)、围合庭院,二是御风防火,三是祈福镇邪。
  福州民居十分注重上部轮廓线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马鞍墙上尤其明显。在材料上,马鞍墙多是用土筑的,也有是用砖砌而成;在造型上,高出屋顶的山墙部分作成平行阶梯形、弓形和马鞍形等;在围墙的转角部分往往作些变化与山墙部分呼应。也有的在同一建筑中出现几种不同形状,在造型上显得十分丰富。
  弓形和鞍形的马鞍墙在福州市区和郊区较为常见,弓形的马鞍墙是在砖砌山墙上作成倒弯弓形,脊顶作成水平短墙与倒弯形前后相连。脊背为青灰抹平,向下斜坡,墙头一般覆盖三层瓦片,在脊角雕成图案花纹,两坡角向上翘起,翘角下方做几层退进的线脚十分秀丽;还有一种是翘角弯曲向上高高翘起,其做法如燕尾式屋脊,内夹钢筋,外包青灰。鞍形的马鞍墙脊背成凹形,凹形的脊背翘出两角与顶端的翘角遥相呼应,弓形和鞍形的马鞍墙有时并存于一宅,在飞翘的翼角处作灰雕,上刻云纹或其它的图样。弯弓形的两墙上以片瓦分层铺砌,最高一层做脊背,整个造型自由而舒展。
马鞍墙造型丰富
  福州马鞍墙,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其审美形式的背后,蕴涵着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宗教信仰和民俗区域的姐妹文化。马鞍墙除了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外,还隐藏着吉祥的祈求夙愿。
  吉祥文化是人们在面对死亡、痛苦、灾难等现象时,用形象和色彩构成艺术语言消灾祈福,人们看到结满种子的果实,就会联想到丰收、多产、幸福等象征意义,把它做成一种图形或事物,就成为具有巫术性的祈愿对象。对于无法预料的种种灾难和不幸,认为是现实中没有见过的怪兽引起的,因而创造出形态奇异的幻兽,如龙、凤、麒麟、半狮半鹫等怪兽,来作为辟邪之物。
  龙与凤是中国民族的图腾象征。自古至今,龙是中国古代至高无上的神物,龙汇集了人们的信仰、梦想、希望、期盼和敬畏。马鞍墙上面的天际轮廓线其实就是龙脊,脊背上的青瓦象征着龙鳞,而马鞍墙的翘角是凤尾的形式。龙与凤交织在一起,象征&龙凤呈祥&。
  龟和水神相联系,在东方是宇宙的象征,同时也寓意长寿、忍耐和力量。在中国民间,龟主要是福州马鞍墙的艺术特色长寿的象征,一些马鞍墙的翘角采用的是龟头,在翘角的下面灰雕上也有乌龟的纹样。
  在一些马鞍墙的翘角处,正面是狮子头的形象,而且具有西方的造型特点。最早的狮子形象是与崇拜太阳神联系在一起的。它们还是神庙、宫殿和坟墓象征性的守卫者,它们的凶狠和残忍能使邪恶势力不敢靠近。在中国民间,狮子也主要是守护神的意思。在马鞍墙翘角下面经常看到麒麟或四灵兽的形象,这些怪兽的出现主要是人们因为惧怕而转为崇拜它们,其目的是祈求得到它们的保护。
  在马鞍墙灰雕上经常看到云或火的纹样。云纹,在我国汉代就已经出现,它象征着丰饶,这是雨水带来的神的赐予。中国的龙所扮演的众多角色之一就是云龙。在中国唐代,云是陶瓷器皿上的固定图案,通常是象征幸福和好运,而云和运谐音。火,中国传统观念认为是阳,并有积极的象征含义。
飞翘的脊角
  福州居民多数信仰佛教和道教,在马鞍墙飞翘的脊角处灰雕上,可以看到来源于佛教的如意纹、卷草纹、法轮纹。来源于道教的神兽、福寿、祥云。来源于阴阳五行的四灵兽等。信仰虔诚的人相信只要有神灵保佑,必然平安顺利,万事大吉。
  福州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地方戏曲较为丰富,而戏曲的题材大多来自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等,这些戏曲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表达人们对美丑善恶的判断和认识,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同时激发了民间艺人的创作热情。建筑艺人根据本地的民俗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吉祥物,经过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融汇到马鞍墙中去,如在一些马鞍墙的翘角下面可以看到一些戏曲人物的造型,艺人巧妙地利用戏曲人物的头饰特点,把头饰做成翘角的形式,与上面的翘角相呼应,形成一个三角形,远远望去,好似南方亭阁之翼角,玲珑而俊秀。这些艺术造型使人们在审美情趣的愉悦中,感受到吉祥物所预示的幸福未来。站内搜索:
装饰艺术画
艺术玻璃图案
灰度浮雕图案
国画白描图案
路径矢量图
镂空雕刻矢量图案
剪纸图案系列
精雕雕刻浮雕图案
软件与技术教程
您当前的位置:&>&&>&&>&
一、民族服装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是衣、食、住、行,可见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这四件大事把&衣&作为头等大事来看待。这不光是关乎冷暖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颜面&的大事,有一句俗语叫&人看衣裳马看鞍&。这表明衣服一是除了保暖以外还有遮羞的问题。二是在解决了保暖遮羞之后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在社会生活活动中,衣服更重要的是美观、装扮,衣服的华丽和得体与否代表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身份地位。同时也代表着一个人的贫穷与富有,衣服真正成为了一种最直接的象征。
中国的服装服饰在&礼&的范围内,作用被极端地夸大。作为古代服饰制度,在汉民族中,尤其是在官场中,衣着装扮被法律化、制度化。是万万不可忽视的,否则轻者丢官,重者丧命。有些服饰只有有特殊地位和特殊身份的人穿戴,如皇帝的龙袍和少数民族头领的特殊服饰、头饰、佩饰。虽然民间没有特别严格的制度,但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约定成俗的风气。这些都是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形成的民俗,其中包含着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潜规则,是需要共同遵守的。
中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各个民族生活的环境、文化修养、历史传统、性格以及宗教信仰各不相同。所以各族人民有各自不同的服装习惯与文化,这些不同的民族服装千姿百态,万紫千红,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充分显示出了我们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智慧的头脑、勤劳的双手、精湛的技艺。我们在熟悉本民族服饰文化的同时,很有必要了解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这对于相互交流、学习和民族大团结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在约五千年前,即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养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黄帝时代冕冠出现,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夏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完备。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民族的分离,服饰的特点越来越明显、丰富,只有汉族服饰在&礼&的约束下三千多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
汉族的服饰制度自周代到明代,基本上没有改变,直到三百多年前的清初,这一服饰制度才崩溃。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在与南明的战争中。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而强制推行满族发型和满族服装,禁止人们穿戴汉族服饰,史称&剃发易服&,使得汉服逐渐消亡,这使得今天的人们不知汉服为何物。其实,汉族的服装非常简单。它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是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族人数众多,遍布全国各地,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所穿衣服除男女有别外,基本上是民国以后的改良服装和引进西方的服装,别无特点。
本文主要介绍少数民族的传统服装。因为少数民族一般都是聚集在一地或各地的某一区域,同时,所居地一般是比较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由于民族文化、语言、生活习惯等差异和交通、通讯等设施不便,形成了相对落后和闭塞的自然状况,这对于他们接受外来文化造成一定障碍,但同时也因此而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当然也保留了传统的民族服装服饰,从而为我们遗留了一片多彩的世界。
从民间地理概念的范围来说。服饰本身就是可以把我国55个少数民族大致上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部类。
北方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包括蒙古、满、朝鲜、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回、锡伯、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俄罗斯、裕固、东乡、保安、土、撒拉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南方包括西南、东南和中南地区,包括的少数民族有藏、门巴、珞巴、羌、彝、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苗、布依、侗、水、仡佬、壮、瑶、仫佬、毛南、京、土家、黎、畲、高山等三十多个民族。藏族在西北的甘肃、青海地区也有广泛分布,维吾尔族在湖南桃源也有一部分,回族、满族、蒙古族更是遍布全国。我们只能以主要聚居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主要所在地划分。
北方民族的服装以皮袍、长裤为主要款式,以冬装、夏装有明显区别为主要特色,以普遍使用毛皮,多穿各种靴子而少有刺绣和饰物为主要风格。究其原因与牧业渔猎业及冬季寒冷的气候有关。北方民族中,妇女穿裙子的有朝鲜族和新疆各兄弟民族,头饰较多的是部分蒙古族,服饰刺绣较多的是土族。牧业民族和渔猎民族重视用羊皮和名贵的动物毛皮做衣服、帽子或衣饰。朝鲜族妇女的衣裙式样独特,多将长裙束于胸际,飘逸洒脱;长袖灯笼袖口,短短的斜襟上衣,右衽以佩带系结为扣,显得苗条利索;翘尖船形鞋便于进屋前脱去,服装颜色多淡雅醒目,给人以清爽亮丽的美感。西北维吾尔族的爱德丽丝绸,采用古老的扎结经纱染色法,制成色彩绚丽、图案别致的衣料,其民族特色一目了然:维吾尔族妇女的外套绣花背心、男女都戴的刺绣小花帽、男子领口和袖头绣花边的衬衣以及&袷袢&(对襟齐膝长袍),在新疆一些民族中具有代表性。哈萨克族女帽上的猫头鹰羽毛,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妇女的银头饰、项饰,裕固族女帽上的红缨络等,都是很有特色的装饰。新疆少数民族妇女多有头巾披巾,西北回族妇女的各式各色盖头,都堪称北方妇女服饰的典型特点。
南方民族服装就女性来说,除生活于高寒地带的民族之外,基本上是短上衣和裙子,普遍重视女服的刺绣装饰和首饰佩饰。藏族由于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云南和甘肃的广大地区,故而服饰样式较多。就普遍特点而言,男女服装都是大襟袍式,左襟大,右襟小,领、袖、襟和底边都镶有各色绸缎或珍贵毛皮。男装右襟腋下以飘带代替钮扣,女袍则钉铜银等钮扣。农区男装多以氆氇为主要衣装,藏袍一般长于身高,穿的时候,腰间系绸带,从头顶退下袍领,腰间形成囊袋可放东西,也可兜婴孩。这种肥大宽绰的皮袍,主要流行于牧区。农区和城市的女式藏袍,多以黑氆氇或各色哔叽呢制作,冬季窄长袖,夏季无袖,露出色彩鲜艳的绸衬衫袖子。腰前围一块毛织的鲜亮的彩色横条围裙(&帮典&),典雅端庄。
藏族的帽子式样很多。拉萨和日喀则一带,冬季多戴金花帽,是用金丝带、金银丝带、氆氇毛皮等精工制成的,男女有别。青海、云南、四川等地的帽子以绸缎做面,以珍贵毛皮做里,圆顶筒状,后面下部有叉口有带。可以自由翻卷改变深浅,适应天气变化,很是威风美观,暖季多戴呢礼帽。藏靴种类亦多,皮底长腰软筒、翘尖,有丝线绣边和花纹,既御寒又轻便。藏民喜欢用珠宝、金、银、铜、玉、象牙、玛瑙等制作的各种首饰。佩戴在头上、手上、颈部、胸前和腰间。
南方少数民族妇女包头帕的较多。以服饰和发型而言,畲族的凤凰装很有特色;以银首饰而言,苗族、侗民族的最复杂多样,有的一套银首饰就重达一二十斤,而且做工非常精巧;以刺绣来说,苗族、侗族、瑶族都很突出;以蜡染来讲,布依族、苗族、土家族都有精湛的技艺。瑶族妇女的头饰形式有数十种之多,而且各种装束都风格迥异,美轮美奂。有尖顶高耸的,有雍容华贵的,有简朴美观的,有铺张如盖的,有包头遮发的,有绣帕盖顶的,有银板商翘的,有羽毛装饰的,绚丽多姿,难以言表。尤为奇特的是,广西融水花瑶的男子头饰,银花闪亮犹如王冠。瑶族女装的衣领多为华丽的宽花边镶成。佩上带有红绒球和红缀穗的串珠及金属胸花。传统美和现代美非常和谐地融为一体。使人不得不赞叹瑶族妇女惊人的创造性和超凡的审美情趣。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也主要表现在妇女服饰上。由于南方少数民族比北方多。而且生活环境的自然条件及过去的经济形态更多样化。因而表现在服饰上就更丰富更多彩。虽然南方少数民族妇女大多穿裙子,但裙子的款式差别很大,有百褶裙、有筒裙、有短及膝者,有长曳地者;有单色的,有彩色的;有以各色布分段拼接的;有印花绣边或以花带镶边的。
南方少数民族妇女服饰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是,除头部和颈部的首饰之外,腰部和脚脖上也有不少佩饰。珞巴、傣、佤、德昂等族的妇女腰间佩带有漂亮的银饰;高山族和黎族妇女有脚饰;苗、侗、壮、布依、瑶、傣、景颇、仡佬、仫佬、土家、黎等族男子多穿青、蓝、白色等上衣;高山族和佤族的男子喜用红缠头巾包头并饰以野雉毛;贵州苗族小伙子在节日里跳芦笙时,以头戴雉毛装饰的帽子为美;景颇族和白族男子则多包白色头帕,且在头帕一端缀饰有红缨绒球;傈僳、怒、独龙、佤、普米、藏、门巴、珞巴等族男子,多带佩刀,长短不一,但刀柄与刀鞘一般都装饰得很精美。
&衣领高,帽有缨&,这是裕固族服装的一大特点,生活和文化传统形成了服装上的审美标准,服装的样式、花色、刺绣图案、花纹都按其民族习惯形成并代代相传。民间流传着&水的头是泉源,衣服的头是领子&、&帽无缨子不好看,衣无领子不能穿&的民歌。裕固族妇女的帽子特点非常鲜明,裕固族西部地区的帽子是尖顶,帽沿后部卷起,用白色绵羊羔毛擀制而成,宽沿上镶有一道黑边,内镶狗牙花边并用各色丝线滚边;帽顶腰部前面,有一块刺绣精美的图案。东部地区的大圆顶帽,形似礼帽,顶比礼帽细而高,是用芨芨草杆和羊毛线编织成坯,用红布缝帽里,用白布缝帽面;帽沿缝黑边,镶花边。裕固族女帽不论是西部还是东部,帽顶都用红线缝成帽缨。裕固族妇女的帽子,是姑娘和已婚妇女的区别标志,姑娘到了成婚年龄,举行出嫁戴头面仪式时才能戴帽子。表示已婚。
裕固族姑娘的服饰又是另一种风格。姑娘三岁剃头时,要把后脑勺的一片头发留下来,长发和串有珊瑚珠的丝线编成一个小辫。辫梢垂线穗被塞到背后的腰带里。两鬃的头发按年岁的增长,一岁编一个小辫,一直到出嫁。到了十三四岁时,前额要带&沙日达升戈&,即在一长条红布上,用各色珊瑚珠缀成美丽的图案,做成一条三寸宽的长带,带的下沿用红色或红、白两色小珠子串成很多穗子,把带子从前额缠过系到脑后,穗子像珠宝一样齐眉垂在姑娘的前额。身穿类似大人的小袍褂,腰束彩色腰带,胸前戴&舜尕尔&,背后带&曲外代尕&,即用红布做成的两块长方形硬布牌,上缀有鱼骨做的圆块、各色珊瑚组成的图案,下边有红色线穗.并用各色珊瑚、玛瑙、玉石珠串成的珠链把两块布牌连起来,戴在脖子上。分别垂挂在胸前和背后。过去姑娘到了十七或十九岁,就到了成婚的年龄,在婚礼戴头仪式上,姑娘便换下少女的服装,开始穿上新婚的礼服。
妇女身穿高领偏襟长袍,按季节分为夹棉和皮衣,衣领高齐耳根,衣领外面边沿用各色丝线上劲合股,摹仿天上的彩虹,用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七色、九色或十三色,精心攀绣成波浪形、三角形、菱形、长方形等几何图案。把观察到的自然界各种景色融人生活,美化生活。袍子一般用绿色或蓝色布料制作,下摆下边开衩,大襟上部、下摆、衣衩边缘都镶有云字花边。腰扎桃红色或绿色腰带,腰带右下方挂红、绿或天蓝色的正方形绸帕,少则两块,多则四块。妇女长袍上面一般要罩一件高领偏襟坎肩,一般用红色、紫色锻子缝制,形式似偏襟背心,下摆左右开衩,镶上彩色丝绸花边,后背从左肩到右肩镶一道半A形花边,或者衣领用彩色丝线攀绣,偏襟边缘上到领口、下到腋下绣上各种动物花边。裕固族男子服饰也有独特的地方,头戴金边白毡帽,帽沿后边卷起,形成后面高前面低的扇面状。帽沿镶黑边,帽顶多在蓝缎上用金线织成圆形或八角形图案。身穿大领偏襟长袍,在逢年过节或重大活动时,要在长袍上面罩一件青色长袖短褂,左右开衩。裕固族无论男女,多穿高领的宽松长袍,束以腰带,这种源于甘州回鹘的传统装束。使人显得洒脱大方、庄重刚毅。裕固族的服饰喜欢用红、蓝、黑、白等对比强烈的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头面的编织图案,虽然极为简单,仅以方、圆几何形状组成,但因以红色为底,以蓝、白、黄、黑构图,故十分醒目,而不使人觉得单调,尤其是将银牌缀在红色的头面上,更见效果,立体感极强;又如白毡帽上镶以红、黑色的边沿饰纹,也因色彩的对比分明,而使边沿饰纹非常清晰,令人产生玲珑、轻快的美感。这种以对比色彩强烈来造成图案醒目、生动的手法,在绿色的大草原上,显得很得体,与裕固族粗犷、豪放的性格相协调(见彩图78)。
珞巴族是西藏自治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为原料,是珞巴衣着较突出的一个特点。
男子的服饰,充分显示出山林狩猎生活的特色。他们多穿用羊毛织成的黑色套头坎肩,长及腹部,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带系在肩膀上。
内着藏式氇氆长袍。博嘎尔部落男子的帽子更是别具一格。用熊皮压制成圆形,类似有沿钢盔,帽沿上方套着带毛的熊皮圈。熊毛向四周蓬张着,帽子后面还要缀一块方形熊皮,这种熊皮帽十分坚韧,打猎时还能起到迷惑猎物的作用。男子平时出门时,背上弓箭,挎上腰刀,高大的身躯再配上其他闪光发亮的装饰品,显得格外威武英俊。
珞巴族妇女喜穿麻布织的圆领上衣,外披一张小牛皮,下身围上略过膝的紧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两端用带子扎紧。妇女很重视佩戴装饰品,除银质和铜质手镯、戒指外,还有几十圈的蓝白颜色相间的珠项链,腰部衣服上缀有许多海贝串成的A球。珞巴族妇女身上的饰物可多达数公斤重,可装满一个小竹背篓。这些装饰品是每个家庭多年交换所得,是家庭财富的象征。男女都赤脚、蓄发、头发后面披散,额前齐眉。珞巴族男女都喜欢系一条考究的腰带,有藤编的,也有皮革制作的。也有用羊毛编织的,并织有各种彩色图案,腰带除用来扎系衣裙外,还用来悬挂小刀、火镰和其他铜、贝制作的饰物(见彩图79)。
朝鲜族服装呈现出素净、淡雅、轻盈的特点,风格十分明显,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更充实了服饰艺术的宝库。
白色是朝鲜族最喜欢的服装颜色,象征着纯洁、善良、高尚、神圣,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如今妇女们穿用的衣料颜色更是绚丽多彩,不拘一格。但短衣长裙这一传统民族风格久久不变,因为它符合朝鲜族妇女的审美心理。充分反映了她们温顺、善良和淳朴的美德。
朝鲜族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裤腿宽大的裤子。成年男子的上衣微短,斜襟、宽袖、左衽、无纽扣,前襟两侧各钉有一飘带,穿衣时系结在右襟上方。下穿&灯笼裤&,这种裤子裤长腰宽,而且白色居多,裤档、裤腿肥大。由于朝鲜族传统房屋都有火炕供暖系统,人们常常是坐卧在地面的垫子或席子上,穿这种裤子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随便轻松。裤腿系有丝带,外出时可以防寒保暖。妇女的短衣长裙是朝鲜族服饰中最具传统的服装,短衣在朝鲜语中叫&则高利&,是朝鲜族最喜欢的上衣。以直线构成肩、袖、袖头,以曲线构成领条领子,下摆与袖笼呈弧形、斜领、无扣、用布带打结,在袖口、衣襟、腋下镶有色彩鲜艳的绸缎边,只遮盖到胸部,颜色以黄、白、粉红等浅颜色为主,女性穿起来潇洒、美丽、大方。长裙,朝鲜语叫&契玛&,是女子的主要服饰,腰间有长皱褶,宽松飘逸。这种衣服大多用丝绸缝制而成,色彩鲜艳,分为缠裙、筒裙、长裙、短裙、围裙。年轻女子多爱穿背心式的带褶筒裙,裙长过膝盖的短裙。中老年妇女多穿缠裙、长裙,冬天在上衣外加坎肩。朝鲜族儿童服装主要是七彩衣,是用七色绸缎给儿童做的衣服,好像彩虹在身。
船形鞋是朝鲜族独有的鞋,鞋样像小船,鞋尖向上微翘,用人造革或橡胶制成,柔软舒适(见彩图80)。
大理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水平较高的民族,他们所形成的审美观念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中。
白族崇尚白色,衣服以白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
白族服饰总体上看,男子的穿着简洁朴素,中老年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白族男子过去常戴八角帽、八角巾、白色包头、黑色包头等。衣饰有&三滴水&、&五滴水&,对襟褂子,多件三色多钮普通衣,纽子多为银色,一丈多长的白布腰带,短宽裤。小孩服饰有狮子帽、虎头帽、青蛙帽等,衣裤有僧衣、绣花口水兜、绣花撑腰、围腰、披风、裹背、连袜裤等。年轻姑娘多为白色或浅色襟衣或衬衣,紧袖管上镶有各色花边。外罩多为红色,浅蓝色为主的领褂。下穿白色或浅色长裤。腰系短围裙,宽花腰带和飘带紧束腰身。头梳独辫,盘于叠成长带条形的桃花或印花头巾中间,再缠以红头绳,左侧飘吊着一束雪白的缨穗,脚穿绣花鞋(见彩图81)。
满族服装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帽饰:满族女人无帽,男人有礼帽、便帽、风帽、毡帽等。服饰:主要有旗袍(即长袍)、马褂、坎肩、套裤。鞋饰:男人的鞋为布底纳绑,女人为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桩鞋。另外还有各种佩饰。
满族的传统服饰是旗袍与马褂。旗袍,满语称&衣介&,这是一种与传统汉族衣服完全不同的服装,汉族衣服是&上衣下裳&,把上面穿的才称&衣&,把下边的称为&裳&,上下两截划分明确。而满族服装则是&衣皆连裳&,上下一体。现代人有一种误解,以为旗袍只是女人的服装。其实&旗袍&一词的含义是&旗人之袍&,在过去是不分男女的。满族男子的旗袍其式样和结构都比较简单,穿用的圆领(无领后习惯加一假领),大襟、窄袖、四面开禊、左衽、带扣绊、束带,适于骑马射猎。满族妇女的旗袍,样式美观大方,讲究装饰,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的花边,随着时代的变化,旗袍的式样也把开禊从四边改成两边;下摆由宽大改为收敛;袖口由窄变肥,又由肥变瘦,几经变化它已不单是满族妇女特有的服装,而成为各族妇女普遍喜爱的服装之一,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红遍中国,基本上成为上流社会妇女的&礼服&和中国妇女的&标准服&。
清代旗袍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在袖口领口有大量盘滚装饰: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喜寿为常用题材。近现代旗袍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衣片上出现了省道,腰部更为合体并配上了西式的装袖,旗袍的衣长、袖长大大缩短,常见的旗袍图案,也以中国水墨画手法描绘的花卉图案设计为主。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的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见彩图82)。
藏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地。其服饰基本结构为肥腰、长袖、大襟长袍,穿用这种结构肥大的服装夜间和衣而眠可以当被。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于起居、旅行,白天气温上升更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藏族服饰的这种基本特征大约在战国以前就已经形成,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高原民族特点,可以说藏族服装是服装的&活化石&。
藏族服装的另一个突出特点表现在色彩依次递增和构图上,牧区皮服的花边,常用蓝、绿、紫、青、黄、米等色块,依次组成五彩色带。女皮袍的肩部、下摆和袖口,常用近十厘米宽的黑、红、绿、紫色条纹依次排列。大胆地运用红与绿、白与黑、赤与蓝、黄与紫等对比色,并且巧妙运用复色、金银线,配色十分大胆、精巧。
另外,藏族同胞不分男女都特别讲究饰物,饰品的质地很多,有金、银、珍珠、玛瑙、玉、松石、丝、翡翠、珊瑚、琥珀等,运用广泛,有头饰、发饰、饰、耳环、项链、胸饰、腰饰、戒指等(见彩图83)。
7.维吾尔族
根据史籍记载,维吾尔族原是公元2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牧民。由于受部落间战争的影响,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今新疆)发展成为今天的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信仰伊斯兰教。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好穿艾得丽斯绸连衣裙、衬裙,深色绣花背心,系鲜艳的头巾(老年白纱或大幅白盖头)。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头大衬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绣花小帽),着高勒靴(女子内着长袜),加套鞋(见彩图84)。
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西南两个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和壮语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布依族过去没有文字,一直使用汉文。新中国成立后,布依族创制了用拉丁字母拼音的布依文。布依族地区山清水秀,自然风光多姿多彩,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也很丰富。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女穿大襟上衣、长裤、绣花围腰,或蜡染百褶长裙;黔南地区穿传统栏干服。栏干服是衣裤套装,衣襟、领口、衣袖、裤脚均镶花边。男子为对襟衣或大襟长衫,蓝或白地蓝方格头巾(见彩图85)。
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分为七大方言区。现代汉语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约有四万多个字,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分别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汉族服饰在清代以前为交领、右衽、无扣、绳带、系结。分上下两截,上称&衣&,下称&裳&,清以后三百年来吸收、融合各民族服装和国际流行服装的成分,已经没有什么民族特点了(见彩图86)。
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比
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此外,女子缠红、蓝头巾,盛装时戴冠,男子缠红、黄头巾或戴蓝、黑、褐色帽(见彩图87)。
由于散居的原因,回族在服饰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作,式样为无檐小圆帽,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礼拜时戴,现在已成为民族标志,平日也随处可见。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女子穿大襟衣,男子穿白色对襟衫,黑背心(见彩图88)。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打裹腿,或大襟短衣、宽脚裤、围腰。男子为短衣长裤,或穿麻布对襟长衫,披羊毛毡。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
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见彩图89)。
彝族服饰款式繁多,一般男女上衣右开襟,紧身,袖口、领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身披羊毛织成的斗蓬&擦尔瓦&,颜色多为黑色或羊毛本色。下装男女有所不同,男子又有三种不同大小的裤脚,最大的达到2米,最小的仅能包住脚颈。女子下装为&其长曳地&的百褶裙,是由几种不同颜色的布料连接起来的,缝合处粘贴花边,绚丽多姿,十分漂亮。
男子蓄发堆髻于头顶,再缠数丈长的包头帕,把前面缠裹成尖堆状。斜插额前的头帕外,做成勇武的&英雄结&。左耳戴缀有红丝线的红黄大耳珠,不留胡须。妇女包绣花头帕,喜戴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金银饰物(见彩图90)。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裤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花
纹的头巾。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彩色布贴,色彩绚丽耀眼。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披戴绣花垫肩。妇女的发式各地有所不同。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见彩图91)。
侗族男子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无领短衣,下着长裤,裹绑腿。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端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图案。盛
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饰物。女子着无袖上衣,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侗族妇女喜欢佩带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湛(见彩图92)。
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裤子,扎
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出,有&龙盘&形、&A&字形、&飞燕&形等。
瑶族染织业发达,服装均用自染的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作有彩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见彩图93)。
土家族男子过去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青布包头,绣花
鞋,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土家族现在平日着装已没有民族特色,只有喜庆节日、隆重集会或边远山村,才有传统民族服饰展示风采的机会(见彩图94)。
哈尼族崇尚黑色,擅长于用蓝靛染布,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衣长裤,用青布或白布包头。女子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红河等地妇女上穿右襟圆领上衣,下着长裤;墨江等地妇女上衣外套一披肩,下穿及膝短裤,打绑腿;西双版纳和澜沧一带的妇女穿短裙,打护脚,也有着长
筒裙或褶裙的。盛行银饰,无论纽扣、耳环、项圈、手镯和胸饰,皆用银制。衣襟、环肩、袖口、裤脚、腰带等服饰上,多有镶嵌的彩色花边和刺绣的花纹图案(见彩图95)。
19.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便于骑乘。男子主要有皮大衣、皮裤、衬衣、长裤,多选用白布为原料制作而成,衬衣采用
套头式,青年男子还喜欢在衣领处绣有花纹图案,五颜六色,十分漂亮。妇女多穿以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缝制的连衣裙,喜欢选用红、绿、淡蓝色。姑娘和少妇的连衣裙,袖子绣花、下摆缝花边,十分艳丽。妇女的帽子、头巾颇为讲究。哈萨克传统的手工艺术是颇具盛名的刺绣,手法有挑、贴、补、钩、刺等,各种美丽图案处处可见,颜色五彩斑斓(见彩图96)。
傣族的传统服饰,男子多穿对襟或大襟无领短衫,肥筒长裤,也有少数人穿深色筒裙.用白、青、浅蓝、淡黄色的布包头。
女子服饰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西双版纳的妇女上穿白色、绯色或淡绿色紧身窄袖短衫,下着各种花样的长及脚面的筒裙,束银腰带,喜欢留长发,并挽髻于顶,插上梳子或鲜花,典雅大方;也有用大布巾包头的。德宏和耿马的妇女上穿齐腰短衣,下着色彩艳丽的筒裙,发
髻位于脑后,余发散拖一绺在背后。服饰衣料过去为土布,现多为丝绸、细花布,更显傣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身材(见彩图97)。
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服饰有地区差异,有些穿黑色圆领贯头衣,衣服的饰物很多,领口用白、绿两色
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袖口和下摆以贝纹、人纹、动植物纹等装饰,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图案。下穿紧身超短筒裙,花色艳丽。有些身着黑、蓝色平领上衣,袖口上绣白色花纹,后背有一道横条花纹,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裙的合褶设在前面,盛装时头插银钗,颈戴银链、银项圈,胸挂珠铃,手戴银圈。头系黑布头巾。黎族妇女擅长纺织。黎锦、筒裙等衣物,色彩斑斓,图案新颖,质地细腻,经磨耐用(见彩图98)。
傈僳族男子一般上穿或长或短的麻布衫,下着及膝黑裤,头戴黑色包头,身背革制箭包和砍刀,左耳戴珊瑚耳坠。德宏傈僳族男子佩戴长刀,颈戴贝壳颈圈,身背手工缝制缀有红绿色小绒球的花包,穿白色护腿。女子多穿长百褶裙,也有穿黑色长裤,系围裙,用青布包头,身背手工缝制的挂包,头戴白色砗磲片和红白珊瑚珠子串成的&噢乐&。有的绚丽多彩,有的典雅大方,极有特色(见彩图99)。
佤族服饰有地区差异,西盟的男子一般穿黑、青色的无领短款上衣,下着黑色或青色的大裆宽筒裤,剪发。用黑、青、白、红色的布包头,喜欢戴银镯,佩竹饰,出门肩挎长刀、挂包。女子多穿贯头、V形领紧身无袖短衣,下穿红、黑色横条纹的筒裙,披发,佩戴银、竹、藤制饰物,喜欢用竹或藤做成圈状饰物装饰在颈、腰、臂、腿等处。男女老少都喜欢佩用极具民族特色的佤族挂包,男女青年还用作爱情的信物。服饰原料多为自制的棉、麻土布,染成红、黄、蓝、黑、褐等色,配上各种色线,织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见彩图100)。
畲族男子过去一般穿着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冬天套没有裤腰的棉套裤。老年男子扎黑布头巾,外罩背褡。结婚礼服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穿红色长衫。
妇女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款式各异。畲族妇女服饰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即在服饰和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纹,镶金丝银线;高高盘起的头髻扎着红头绳;全身佩挂叮当作响的银器。畲族对自然之色蓝色和绿色具有特殊的爱好。除此之外,红、黄、黑也是畲族妇女服饰常用的颜色。服饰条纹图案排列有序,层次分明,衣领上常绣一些水红、黄色的花纹(见彩图101)。
高山族服饰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但有地区差异。台湾南部的男子穿对襟长袖上衣,外套坎肩式短褂,系宽腰带,垂其两端的作为前裙。
衣袖、领、腰及下摆都镶上彩色花边,用黑布缠头,经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饰分为短衣长裙,胸前挂一块斜方胸衣;有的上身只穿一个背心,下身横围一块腰布,冬天用一块方布自左肩围裹其身,头戴木制八角头盔。
高山族男女都喜欢佩戴饰物,如贝料、兽牙、羽毛、兽皮、花卉、钱币、竹管等,全身上下被装点得五光十色。妇女刺绣享有盛名(见彩图102)。
拉祜族的传统服饰以黑为美。男子穿对襟短衫、黑布长裤、戴黑布便帽或用黑色头巾裹头。妇女穿开襟、开衩的黑布长衫,衩开得比较长,
袖口、襟边镶着银泡、缝缀着各种花边,下着黑布长裤。头缠黑色的长头布,头布两端装饰着彩色长穗,裹绑腿。拉祜族配饰相当别致,妇女耳戴银环,胸挂&普巴&。男子则佩带葫芦、火枪(见彩图103)。
水族男子过去多穿对襟上衣,戴马尾帽或遮阳帽,现多穿大襟长衫,长裤,青布包头,穿草鞋或布鞋。妇女过去多穿圆领宽袖的对襟上衣,饰以银扣,下配百褶裙,打绑腿,穿翘尖绣花鞋,现在多穿圆领大襟蓝色的宽大半长衫、长裤,系青色绣花围腰,绾发,头缠青布或白布帕,穿绣花鞋,盛装时戴各种银饰。水族的纺织和印染技术有相当高的水平,闻名遐尔的&水家布&,质地细腻,纺织均匀,染工技艺纯熟,洗、磨都不腿色,布的纹样有平纹、人字纹、斜纹、方格纹等多种纹样。&豆浆印染&是水族七百年前发明的工序复杂的独特技艺(见彩图104)。
东乡族男子多穿宽大长袍,束腰带,挂腰刀、烟荷包等。妇女多穿绣花衣服,式样为圆领、大襟、宽袖,下穿套裤,裤筒后面开小衩,裤筒、裤脚有镶或绣花边,穿用时,用飘带扎住裤脚。喜庆节日则身穿绣花裙,足蹬绣花鞋。男戴平项无檐白、黑软帽。妇女在家戴绣着花纹的便帽。外出时戴丝绸盖头。盖头的颜色因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别,少女和新婚者戴绿色,结婚一年后及中年妇女戴黑色,老年妇女戴白色。戴盖头时,只露面孔,全部头发都须遮住。妇女的首饰以银耳环、银手镯、玛瑙珠子为主(见彩图105)。
纳西族过去以自织的麻布或粗布为衣料,青壮年喜穿白色,老年人喜欢黑色,以表现其二元对立的宇宙观。现在妇女服饰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永宁的纳西族女子喜欢穿红、蓝、紫色并用彩色布镶边、钉双排扣子的上衣,浅蓝或白色的衫罩双层百褶长裙,用丝线绣五彩花边。腰束红、黄色彩带,脚穿青布绣花鞋。纳西族最具特色的服饰是妇女的&七星披肩&,它是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的体现,蕴含着纳西族丰富的历史和思想内涵(见彩图106)。
景颇族崇尚黑色,男女服饰、包头都习惯用黑色的。男子穿黑色的对襟短衣,老年人裹黑色的包头,裤子的款式为短而宽的裤筒。青年人一般用白布包头。男子外出挂长刀或扛火枪,体现了景颇族尚武的习俗。妇女的上衣一般为对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上面缀满银泡和芝麻铃。下穿筒裙,裹毛织的护腿,筒裙的花色非常鲜艳,喜欢佩银制饰物(见彩图107)。
31.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男子传统服饰为白色绣花边的圆领衬衫,外套无领长衫&裕袢&,袖口用黑布沿边,短上衣的式样为竖领、对襟扣领,衣外系皮带,下穿宽脚裤,适宜游牧骑乘。
女子服饰为宽大无领,长不及膝,镶嵌银扣的对襟上衣,下端镶有皮毛的多褶长裙或下端带皱裥的各色连衣裙,皮或布制的坎肩。柯尔克孜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戴A顶小帽,妇女擅长刺绣,常在衣服的领、袖、前胸等处绣上美丽、精致的几何图案,色彩以红、蓝、白为主(见彩图108)。柯尔克孜族在编织方面也表现出精湛技艺,他们用染色羊毛、驼毛纺织的挂毯、地毯,用芨芨草或者红柳枝编成的帘子、围子等都著称于世。
土族男子现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袄和羊毛褐衫,其它季节穿小领、斜襟长袍或白色高领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长裤,系腰带、围肚。头戴白毡帽,脚穿绣花布鞋,男服习惯绣花,镶黑、红边饰。妇女服饰五彩斑斓。坎肩多以黑、紫或镶边的蓝色衣料缝制,腰系花纹彩带。下穿绯红色镶白边的百褶裙,套镶白布裤筒,未婚妇女着红色,已婚妇女穿蓝色或黑色,足蹬彩云绣花长筒鞋。姑娘梳三根发辫,已婚妇女梳双辫。末梢缀珊瑚、松石,外戴织锦毡帽。土族妇女的传统头饰最讲究的是用五色瓷珠把银耳环串在一起,长长地垂在胸前。妇女的传统手工艺为刺绣、盘线(见彩图109)。
33.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服装以袍式为主。男子往往头戴皮帽,身穿皮袍,下着皮裤,脚穿皮靴。帽子多用狍、狼或狐狸的头皮做成,毛朝外,双耳、犄角挺立,形象逼真,出猎时,既防寒又护身。靴子多选用狍、犴、牛等皮。除皮质服装外,达斡尔族还穿布制的袍子和裤子。冬天穿棉袍,天冷时外套犴背心。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
妇女早期着皮衣,清朝以后以布衣为主。服装的颜色多为蓝、黑、灰,老年妇女还喜欢在长袍外套上坎肩。达斡尔族妇女善于手工刺绣,服饰、鞋、荷包等多绣着各种花纹及图案。发式及装饰品因地而异,有的用白布和白毛巾包头,佩戴各式耳环(见彩图110)。
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饰朴素无华。妇女一般穿大襟上衣、长裤。姑娘梳辫,婚后结髻。老年妇女喜欢用青布包头,腰扎绣着精美花纹图案的围裙。男子穿对襟上衣、长裤。头戴六片三角形合成的碗形青布帽。老年人穿琵琶襟上衣,戴硬壳平顶碗帽,多穿草鞋或布鞋。仫佬族的服装面料,都是自纺自织自染的蓝靛染成的土布,并且被视为珍贵布料。其染制方法与众不同,把长约两丈的土布放人蓝靛染缸,反复晒染多次,使青蓝色泽均匀,然后涂上米汤、薯莨、牛皮胶糊面等,待晾干后,用石磙滚压或棒槌敲打。用这种方法制成的布闪光发亮,美观耐用(见彩图111)。
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羊皮坎肩两面穿用,睛天毛朝内,雨天毛向外,防寒遮雨。男子长衫过膝,梳辫包帕,腰带和绑腿多用麻布或羊毛织成,一般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喜欢在腰带上佩挂嵌着珊瑚的火镰和刀。
女子衫长及踝,领镶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等处都绣有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妇女包帕有一定的讲究,姑娘梳辫盘头,包绣花头帕。已婚妇女梳髻,再包绣花头帕,脚穿云云鞋。喜欢佩戴银簪、耳环、耳坠、领花、银牌、手镯、戒指等饰物。羌族妇女挑花刺绣久负盛名(见彩图112)。
布朗族过去男子穿花长衣,系青绿小条绳腰带,膝下系黑藤,裹红布包头。妇女上穿花衣,下着筒裙,崇尚黑、蓝色。发式为挽髻于脑后。戴青绿珠、饰海贝,戴垂至肩部的大耳环。
现代布朗族服饰与早期服饰有了很大差异。男子上着圆领对襟长袖的青布衣,下穿宽脚长裤,男子头饰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布朗族很早就会用蓝靛染布,用&梅树&皮、&黄花&根作原料,经过一定的加工程序,分别染成经久不褪的红、黄色,极具大自然的风韵(见彩图113)。
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衬衫、黑坎肩、束腰带、着长裤,穿&洛提&或布鞋,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圆顶帽。腰带多为红、绿色,长裤多为黑、蓝色。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袄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则在外面挂上布或毛料面。
妇女穿各种颜色和质料的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着长裤、穿绣花布鞋。撒拉族妇女喜欢戴金、银戒指,玉石、铜或银制的手镯、银耳环等首饰。姑娘从小就开始戴头巾,少妇戴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则戴白盖头(见彩图114)。
毛南族男子以前有着唐装的,也有穿琵琶襟上衣的。妇女则穿右襟上衣,宽脚滚边裤。上衣的襟边及袖口有三道镶边,一宽两窄,十分别致。毛南族的衣料多为青、蓝色,以银质的手镯、项圈、麒麟等装扮,蓝白分明,格外清秀。
小姑娘系一块绣着精美花纹的长方形围腰,更显得婀娜多姿。&顶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产品中的精品,被毛南族妇女视为精美、珍贵的装饰品,帽顶编几十个蜂窝眼,内衬以油纸及花布,使峰窝眼与周围花纹相映衬,极其美观(见彩图115)。
仡佬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长裤,白布或青布包头,穿元宝鞋或云勾鞋。妇女一般穿及腰短上衣,袖背上绣有鳞状花纹,下配无褶长筒裙。
裙由三段组成,中间用土红色羊毛织成,上下两段是麻织条纹土布。外套圆领无袖、前短后长的贯头衣,头盘大发髻,用三条一丈多的布包之,后面露出六个头穗。
少女喜欢戴一端绣有红、黄、绿、紫等彩色花边的黑色头巾,以银首饰装饰,穿翘尖绣花鞋。也有穿右衽大襟短衣、长裤,衣袖宽短,襟及环肩以宽边装饰,裤较短,裤脚较窄(见彩图116)。
锡伯族男子服饰是大襟长袍或对襟短衫。长袍的式样是大襟右衽,左右两边开衩,喜欢青、蓝、棕色,腰系青布带。
妇女的长袍式样与男子相同,但在领、袖、大襟等处镶有花边,还喜欢穿红、绿、粉等色的腰部和下摆处多褶的连衣裙,外套短坎肩。新娘的婚礼服饰特别讲究,面料质地优良、色泽鲜艳,制作精致考究,并佩戴额箍、簪子、鬓钗、绢花等首饰。男子戴圆顶帽,妇女则喜欢戴各色头巾,老年妇女一般用青色或白色的头巾包头,冬季戴青色棉帽。男穿厚底鞋,女穿绣花鞋。刺绣是锡伯族妇女必备的技能.擅长将花鸟鱼虫等图案绣在服饰及生活用品上(见彩图117)。
阿昌族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出门喜欢背&筒帕&和&户撒刀&。男子包头和妇女衣饰都有婚否的区别。
未婚妇女一般穿短衣、长裤,将辫发盘于头顶。已婚妇女一般穿短衣、及膝筒裙,束髻,并用黑布或蓝布缠成高达尺许的包头。戴各种银饰。也有穿对襟窄袖衫的裙子的。青年妇女的银质装饰非常多,有的在胸襟上钉四颗银纽扣,挂银链,拴银盒,还在银盒内装着石灰、槟榔等物。阿昌族男女均喜欢把鲜花插在头上(见彩图118)。
普米族妇女服饰花样较多,而且有地域差异。兰坪、维西一带的妇女上穿白色大襟短衣,下着长裤,外套黑褐色绣花坎肩,系围腰,梳辫子。
未婚妇女喜欢用绣花双层蓝布包头,婚后黑布包头。宁蒗、永胜一带妇女上穿右襟短衣,下着白色长及脚面的褶裙,披羊皮披肩。束彩色腰带。衣服的襟边镶着花边或金丝边,裙中镶有一道彩色的横纹,十分艳丽。发辫以粗大为美,所以喜欢用牦牛尾做一假发,梳辫盘于头顶戴黑布包头,佩戴银质饰物、料珠、珊瑚、玛瑙等。普米族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善,表现在服饰上,衣裙皆以白色以美(见彩图119)。
43.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男子平日爱穿衬衣,外着无领对襟的黑色长外套。冬天着光板羊皮大衣。妇女一年四季都喜欢穿连衣裙,冷天外罩大衣。
男戴黑绒布制成的绣着花纹的圆形高统帽。妇戴圆顶绣花棉帽,外出时再披上方形大头巾,颜色多为白色,新娘则一定要用红色。男女皆
穿皮靴,皮靴制作讲究,舒适保暖。
塔吉克族妇女最擅长的手工艺是刺绣,衣帽、腰带上大都绣有花纹,女帽的前沿绣得五彩缤纷,盛装时帽檐上还加缀一排小银链。同时佩戴耳环、项链和各种银质胸饰。新娘在辫梢饰以丝穗,已婚少妇在发辫上缀以白纽扣,美丽的装饰把妇女装扮得如花似玉(见彩图120)。
怒族服饰的风格古朴素雅,男子的传统服饰为交领长衫,及膝中长裤,穿时前襟上提,束腰带,扎成袋状,以便装物。蓄发,用青布或白布包头,裹麻布腿。
妇女穿右开襟上衣,长及脚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年轻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的衣裙上都绣有花边。
妇女头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玛瑙、贝壳、料珠、成串的银币装饰,戴钢质大耳环垂于肩部。男女都喜欢用红藤作缠头和腰箍。贡山一带妇女喜用精致的竹管穿耳,体现其独到的审美观(见彩图121)。
45.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男子夏季喜欢穿绸制的套头短袖衬衣,衬衣的领口、袖口和前襟开口用红、绿、蓝相间的丝线绣成各种美丽的彩色图案花边。
春秋两季,穿长过膝盖的长裕袢,腰束绸缎或棉布制成的三角形绣花腰带。冬天穿毛衣、毛裤、羊皮袄等。
妇女夏天穿丝绸衬衣、连衣裙等,老年妇女穿的连衣裙一般褶多宽大。颜色单调。青年妇女穿的连衣裙色彩艳丽,胸前绣有各样的花纹和图案,并缀上五彩珠和亮片。妇女穿的冬装除毛衣、毛裤、呢子大衣之外.一般喜欢穿狐皮、裘皮大衣,更显得气质高雅,雍荣华贵。乌孜别克族男女一年四季都要戴&朵皮&帽子(见彩图122)。
46.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男子多穿长及膝盖的套头衬衫和细腿裤,春秋穿粗呢上衣或长袍,冬天则穿羊皮短衣或皮大衣。喜庆节日,小伙子爱穿彩色衬衣。妇女在夏季习惯于穿粗布衬衣,外套无袖、高腰身的对襟长袍,下穿毛织长裙。喜庆节日,妇女们喜欢穿绸制的绣花衬衣。男女都穿毡靴、皮靴和皮鞋。男子普遍喜欢戴呢帽和带耳罩的毛皮帽。
妇女的头饰有独特的风俗,婚前婚后界限森严。姑娘梳辫子时,要同时把彩色发带和小玻璃球编在辫子里,辫子长长地下垂,头发可以露
在外面。已婚妇女的独辫被两条辫子取代,盘于头顶,再用头巾或帽子罩上(见彩图123)。
47.鄂温克族
大毛长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无论男女衣服,衣边、衣领等处都有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喜爱蓝、黑色的衣服。皮套裤制作讲究,外面还绣着各种花纹,既美观大方,又防寒耐磨,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
男子夏戴布制单帽,冬戴圆锥形皮帽,顶端缀有红缨穗。鄂温克族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已婚妇女还要戴上套筒、银牌、银圈等(见彩图124)。
德昂族男子一般穿黑蓝色的大襟上衣,宽而短的裤子,戴黑布或白布头巾,两端挂有彩球。
妇女服饰有地域和支系的区别,通常分为衣裤式或衣裙式两种。称为&别列&支系的妇女上穿对襟上衣,下着及踝长的红色条纹筒裙,佩戴耳坠,耳筒和银项圈。称为&梁&的支系的筒裙则是蓝、红等条纹。德昂族服饰最醒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和彩色艳丽的小绒球(见彩图125)。
保安族男子平时穿白布衫,青布坎肩,黑、蓝、灰色长裤,头戴布制黑、白色圆顶小帽。喜庆节日喜欢穿翻领、大襟、镶边的黑色条绒长袍,腰束之5尺长的彩色长带,头戴礼帽,足蹬牛皮长筒靴。冬天穿褐色翻领皮袄。妇女穿大襟袄、坎肩,多以灯芯绒为原料,喜紫红、绿等艳丽的色彩,并镶有花边。一般戴盖头,姑娘戴绿的,少妇戴黑的,老妇戴白的。少女平日梳长辫,戴彩色纱巾,节日戴红、绿色礼帽。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引以为豪的手工艺品,也是最具特色的佩饰。同时还是男女表达爱情的信物和馈赠亲友的礼品。其工艺精巧,外形美观,锋利耐用(见彩图126)。
京族服装服饰特点鲜明,简便飘逸。男子一般穿及膝长衣,袒胸束腰,衣袖较窄。
妇女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外出时,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衣袖仍然很窄。妇女染黑齿、结&砧板髻&的习俗依然存在于少数妇女当中。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见彩图127)。
51.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的传统服饰,男子一般多穿套头、宽袖、绣花边的白衬衣,外加齐腰的黑色坎肩或黑色对襟、无扣的长衣。下配赤色窄腿长裤。农牧民喜欢扎腰带,行动起来比较方便。冬季穿皮棉大衣。
妇女多穿宽大荷叶边的连衣裙,颜色以黄、白、紫红色居多,外套西服上衣或深色坎肩。男子喜欢戴绣花小帽和圆形平顶丝绒花帽,冬季戴黑色羔皮帽,帽檐上卷。妇女戴嵌球小花帽,外面往往还加披头巾。特别喜欢佩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首饰。男女皆穿皮鞋或长筒皮靴。牧区妇女喜欢把银质或镍质的货币钉在衣服上(见彩图128)。
独龙族男子过去用一方毯披于背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结,下身穿短裤,惟遮掩臀股前后。女子用两方长布,从肩部斜披至膝,左右围向前方。男女皆散发,前齐眉、后齐肩,左右皆盖耳尖。两耳或戴环或插精制的竹筒。
现在独龙族普遍穿上了布料衣装,但仍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独龙族的佩饰颇具特色,男女均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
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花毛巾,项戴料珠。独龙族纺织手艺比效发达,所织麻布线毯质地优良,色彩谐调,特色鲜明(见彩图129)。
53.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在游猎生活中创造了狍皮服饰文化,无论衣服以鞋帽,还是生活用品,都以狍皮为原料。鄂伦春族的服装以袍式为主。男女冬季皆穿长袍,女袍长及脚面,两侧开衩。
皮帽用狍头皮精制而成。制作时,把耳朵剁掉,换上狍皮缝制的假耳朵,把眼圈用黑皮子镶上,毛、角、鼻、嘴仍然保留,猎人戴在头上,不仅防寒,还可伪装自己,诱惑野兽。女帽镶有花边,顶端缀着红绿线穗。
鄂伦春人的装饰和服饰染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皮袍开衩处及手套上多喜欢用红、绿、黄色缝绣出色彩艳丽的花纹图案。年轻人穿用的衣服、裤子和手套,多用柞树煮水揉染成黄色(见彩图130)。
鱼皮衣是赫哲族的重要标志。用胖头、鲑、鲩、鲤鱼等皮制成衣、裤、B、腰带、绷腿、围裙、手套、口袋等。
赫哲族男女喜欢穿大襟长袍,外套坎肩或短褂。男子的裤子多用怀头或哲罗、狗鱼皮制成。腰上端为斜口。妇女的裤子多为齐口并镶有或绣有各种花边。
男女都穿鱼皮B,以适应狩猎或捕鱼。制作鱼皮服饰,先将鱼皮剥下晒干,然后用特制的熟皮工具反复捶打、揉搓,直至柔软,再用各色野花染成彩色。赫哲族的鱼皮服饰不仅面料为鱼皮,连缝衣服的线也用鱼皮线。鱼皮服饰具有抗寒、抗湿、耐磨、防水、美观等特性(见彩图131)。
门巴族服饰有地区差异,门隅地区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氆氇长袍,束腰带,戴褐色小圆帽,帽边镶桔黄色,前边留一个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脚穿筒靴,靴筒用红、黑两色氆氇缝制。靴底为牛皮软底。妇女还在袍外加系白色圆筒围裙,背披小牛皮或山羊皮。
墨脱地区男女都喜欢穿棉麻制成的衣服,有长、短两种款式的白色上衣。男子留长发,佩戴耳环和腰刀。妇女穿花色裙子,发辫盘于头顶,并以红、黄、绿等彩色的线装饰。门巴族妇女擅长纺毛线、织氆氇和腰带,喜欢佩戴嵌有珊瑚、绿松石等宝石的银手镯、耳环、戒指、项链(见彩图132)。
基诺族的服饰具有古朴素雅的风格。男子一般穿白色A领无扣的对襟上衣,及膝的宽筒裤,裹绑腿,用长布包头,戴刻着花纹的竹木或银制的耳环。
妇女穿圆领无扣短上衣,镶七色纹饰,内衬紧身衣或戴菱形刺绣胸兜。下着前面开合式的短裙,裹绑腿,头戴披风形的尖顶帽。
基诺族的服饰原料多为棉麻混纺的土布,颜色以原色为主。其间点缀黑红色条。织布技术原始简易,织出来的布不润滑、无光泽,但却结实耐用,深受基诺族人民的喜爱(见彩图133)。
唐装,这个词有较多含义。(1)唐朝人的装束;(2)中式服装;(3)汉民族服饰。真正意义上的唐朝人装束早在一千多年前已逐渐改良终至消亡.今天只能从史书记载和影视作品中看到大致模样,我们没必要再去讨论它.而存在争议的则是现代称为&唐装&的衣服到底是指汉民族服装还是中式服装。其实早先在国外是外国人把生活在唐人街的华人穿的服装称之为&唐装&,即&华人街华人的中式着装&。从这个意思看是指&中式服装&。把&唐人街&的&唐人&&&《明史.外国真腊传》言:&唐人者,诸番(外国人)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把华人穿的中国传统风格的服装称为&唐装&,是本来作为中国人传统服装在海外的惯称,它作为国际公认的中国人的称号也算顺理成章,但让人遗憾的是,风行的&唐装&一词远远偏离了它的本意,极易引起普通民众的误解,以为&唐装&是&唐朝式样的服装&。尤其是2001年上海APEC会议上,中方给各国元首赠送的礼服被冠之以&唐装&的称谓。使大家的误解加深了,其实这只是那套服装的主设计师的意见,在讨论时把它作为中式服装的通称而命名为&唐装&。这套服装一出笼便深受大家的喜爱并风靡全国。
根据这套服装的式样看,其款式结构有四大特点:一是立领,上衣前中心开口;二是连袖,即袖子和衣服整体没有接缝,以平面裁剪为主;三是对襟,也可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盘扣,扣子由纽结和纽袢两部分组成。而这些特征正是清马褂的风格,真正唐朝服装是&圆领袍衫&。两者在风格和款式上无丝毫相关之处。可见称之为&唐装&是受外国人称呼的影响。
上面所述,只是想让大家对唐装有一个正确认识.实际上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能够接受并喜爱。现在这种&唐装&已经非常流行,尤其是中老年人特别喜欢,穿着十分普遍,显得精神十足。其实小姑娘上着唐装下配小黑裙,具有西方的优雅和东方的古典。更体现出一种完美融合的情调(见彩图134)。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大的小的,地方的,中央的,活跃于乡里的,通行于全国的,细细数去不下百种。这些戏曲风格各异,唱腔百调,不过有一样相同,就是唱戏的都有戏服,那怕是草台班子,再破再烂,行头一定是有的。小小的一个舞台,天南地北、山河湖海尽收其中,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各呈其能,恩怨情仇在咫尺间表现得淋漓尽致。说起来,几个人套上了件戏服,就造就了如此的神通,说来有意思,这戏服一上身,无论你本来是什么身份说话做派可就随了那服装的角色。
戏曲的种类繁多,戏装的种类也不尽相同,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各种戏曲有各不相同的装扮,我们就以中国的&国粹&京剧的戏服为例大
致谈一下戏服的分类,因为它是戏曲的代表(见彩图135)。
(1)蟒,蟒是帝王将相等高贵身份的人物所通用的礼服,通常被称为&官衣&,因为它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的官服演化而来的,所以依品级等级森严,不能穿错。有龙蟒、女蟒、老旦蟒、改良蟒等,穿蟒的是戏曲中的帝王、将相、后妃、大臣等高贵身份人物通用的礼服。特别是于礼宴、朝会、大典、理案等场合穿着,以示严肃。蟒的式样是:齐肩、圆领、右衽、大襟、大袖、带水袖、袍长及足、腋下开叉至底襟,配有玉带,袍前后襟下绣有海水,立崖。男蟒绣龙,妇蟒绣龙或凤,皇帝、后妃穿黄色,元帅穿红色,将军及忠臣穿绿色,老臣及小将穿白色,刚烈性格人物穿黑色。
(2)帔。&帔风&在《辞源》中的解释为:&披之肩背,不及下也&。帔主要是帝王、后妃、达官贵人家居场合所穿的便服。有皇帔、生帔、旦帔等。它的式样是对襟、直领、阔袖、带水袖、左右胯下开裾。男帔长及足,女帔则稍短,帔上绣的纹样很多,如皇帝用团龙、后妃用团凤。其他人物视年龄身份用团花、团寿、枝子花、鹤等纹样。皇帝后妃用黄色;状元、新婚、喜庆用红色;其他人等没有严格限制。
(3)靠。是武将通用的戎服,分硬靠、软靠、女靠、霸王靠、改良靠等(见彩图136)。它的式样是:圆领、围领、紧袖口,身分前后两片。长至足部,前片中部略宽,背部插三角旗四支,旗内多绣祥纹或龙纹,靠旗即是&令旗&,是将帅的重要象征之一。靠的纹样多为鱼鳞纹或丁字纹,以模仿真甲上的甲片。
(4)褶。褶是一种斜领长衫,主要有小生花褶、素褶、女花褶子、老旦褶子等。戏装之外服,男女均有。褶子是剧中广泛被使用的便服。无论文人武将、平民百姓都可以穿。它的式样是大襟右衽、斜领、褶身长及足、胯下有开叉、身宽、带水袖。女式褶为对襟、小圆立领、身长略短。褶子上的纹样有两类:有花纹绣花在褶上的称&花褶子&,如一般文武生、小生、青年、旦角等用。全件没有绣花的称&素褶子&,如老年人穿的深色素褶。
(5)衣。衣是除前面四大类外的其他所有戏服的统称,一般归纳为长衣、短衣、专用衣和配件四个部分。常见的有氅、开氅,本是京剧中武
将权臣在非礼仪场合所穿的便服。它的式样是大斜襟、大领、氅长及足,肋下有摆、有缘饰,但腰不用玉带。纹式主要有狮、虎豹、麒麟、仙鹤,亦有团花、八宝等。官衣,官衣是文武百官办理公事时所穿的官服,盘领、大袖、带水袖,形制与蟒相似,但不绣团龙和下身不绣江崖海水纹样。衣式样最繁,所包括的种类也是最多的,凡不入上述四类的各式人等所穿的服装,均可归人此类。上自皇族人员,下至官宦、兵卒、厂役、堂倌、书僮、平民、和尚、道士等都可包括其中,因为衣的式样和纹式都各不同,所以不能具体归纳出衣类互相共通的式样或纹式。常见的有氅、官衣、抢衣、僧衣、坎肩、斗篷、生衣和箭衣等。生衣还分文生衣和武生衣,箭衣有龙箭衣、团花箭衣、平凡箭衣。
戏服可以起着衬托、美化舞台、平衡色彩等作用。舞台上的美术最主要有两个范畴,一是静态的,即布景、装饰、道具等;二是动态的。即移动的人物,包括他们脸上化的妆与所穿的戏服。因为不同的色彩或形象搭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对观众亦可造成不同的反应。戏曲是一种综合唱、念、做、打的舞台艺术。这些活动除了演员本身之外。还要借助戏剧服装区分人物身份、角色,美化表演和身段,例如水袖、雉尾等。它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改良后而形成现今传统程式化的形态。
古代戏服是十分讲究的,如宫廷和高官家蓄养的戏班,服装所使用的面料有锦缎、云缎、缂丝等高级织绣品。时至今日,戏服质料主要用绸缎,亦有现代面料制成。有大缎,比较光滑、厚密的丝织品;绉缎,亦是光滑,但较轻的缎;绉,出自浙江的一种丝绸;绸,一般丝织品的通称:真丝缎贝绉,与绉缎差不多,但不反光;尾龙纱,主要是用作钉珠筒的轻纱。
二、民族佩饰(头饰)
人类佩戴头饰的时间是很早的,而且都和装饰有关。中国汉字中的&美&字,在甲骨文中其实就可以看作一个戴着头饰的人。其头饰也许是
一个羊头,有两只角;也许是两根长长的瓴毛,因而有人说&美&字像头上戴羽毛装饰物的舞人之形。其实,这种情形在古代民族和现代少数民族中都经常可以看到。
我国少数民族的头饰和其他首饰、体饰一样,以银为主;同时,还有金、铜、锡等金属;玉、松石、珊瑚等非金属材料;羽毛、兽角、兽牙、花朵、竹筒、木片等动植物材料和绒球、丝穗等棉毛制品。头饰的形式有簪、钗、箍、圈、梳、珠、牌、扣、泡,有的干脆就是银元和钥匙。蒙古族无论男女,头发上都饰以宝石、珊瑚、碧玉,女的插银簪。西北土族、藏族也常以珊瑚、松石作头饰。新疆的柯尔克孜族妇女发盖上饰银元、铜珠,而未婚姑娘则在帽子上饰以珠、穗和插三至四根猫头鹰、雪鸡羽毛,老年妇女则在发辫上坠银元和钥匙。塔吉克人常在帽沿上饰以银链,已婚妇女的发辫上都缀白纽扣和丝穗。塔塔尔族的头饰则是旧银币和金属牌。锡伯族的头饰较为丰富,尤以新娘为葚,戴头箍、插簪子和鬓钗,戴花。满族人关前也主要以花为饰,人关后银饰十分繁多。西藏的门巴族女子饰彩色珠串。男子则在帽边用孔雀羽毛围扎,十分雄壮美观。塔巴族头插竹签、银签,戴珠串,插鸟瓴。羌族插银和钢打的簪、钗。白族则插银或玉的头簪。傣族妇女除银钗外,还喜欢插色彩鲜艳的梳子和戴鲜花或塑料花。苗族头饰均为银制,十分丰富突出。布依族插银发簪。水族喜欢在头上插梳子。仡佬族除一般银簪外,还有一种白银发饰,专门戴在头上。壮族妇女一般都使用银针、银簪。瑶族、畲族的银制头饰都十分突出。高山族与其整个服饰相配合,戴羽冠、角冠和花冠、银冠。
1.新疆少数民族的头饰
长期生活在沙漠、戈壁、草原、绿洲的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等民族的妇女,她们的头饰不仅为自己增添了姿色,而且为单调的自然环境,增添了斑斓的色彩,使西部的荒漠变得五彩缤纷。
新疆的每个民族妇女的头饰都跟她们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修养、历史沿革及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她们都生活在新疆这块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但头饰的风格不一,各有千秋。不过也有相同的内容,那就是她们的头饰,都用艳丽的彩线,绣成各种花卉,并用金银线、珍珠、玛瑙、玉器和精美的工艺品来点缀和打扮自己,使西域的美女锦上添花,更加迷人。
长期生活在辽阔草原上的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蒙古等民族的妇女,她们的头饰如草原上的鲜花那样,花团锦簇,流光溢彩,着实迷人。年轻的哈萨克少女用猫头鹰羽毛装饰&塔合亚&(花帽)来妆扮自己,而中老年妇女则用有花卉图案的&开米赛克&(头巾和披肩连在一起的装饰)来表示自己成熟的年龄。从这种装束中,我们仍可看到当年如花似月的倩影。柯尔克孜妇女用尖顶或圆顶的帽子和披着透明的纱巾来
打扮,使人想起历史上的&女皇&,显得富贵而动人。柯尔克孜族姑娘天生丽质,再加上这种装饰,往往使人误为天女下凡。富有悠久历史的蒙古族,男人是虎背熊腰的彪形大汉,而妇女的头饰则玲珑多变,除了绒布上绣有图案外,帽沿上还有珍珠、玛瑙和银器,显得华贵多彩。在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上,白皮肤的塔吉克族妇女的头饰更加迷人。她们头戴库勒塔帽,配上硕大的耳环、项链,披上纱巾,使这个&皇冠上的民族&(&塔吉克&意为&皇冠上的民族&)的妇女展示了她们高雅的气质。塔吉克族妇女出门或探亲访友,都是这种装束,在大街上常常可见到&公主&似的装束。
2.鄂伦春人的头饰
东北的鄂伦春人,是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他们以戴鹿角为美。鹿善于奔跑,体态雄健。公鹿头上的角分出多岔,十分雄壮美观。当鄂伦春人推举出能干、公正、勇敢、有丰富狩猎经验的人作为&莫昆达&(族长)后,莫昆达就把鹿角戴在头上,显示鹿角这种头饰与狩猎劳动和勇敢、力量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象征自己的权威。
3.满族人的头饰
在发簪上戴花,是满族妇女的爱好。人关以后,满族妇女的头饰更是大大地丰富和考究了,如大耳挖子、小耳挖子、花针、排杆及鬓针等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大扁方&头饰。所谓大扁方,是一根约七八分宽,一尺来长的如意形大横簪,用银、骨、竹等做成,一端呈灵芝形或云叶形,微曲,贯穿于颇具特色的发鬓之中(见彩图137)。
4.裕固族人的头饰
甘肃的裕固族在盛装时,帽筒上要加一围绿色珠穗为饰,很有特色。但是,裕固族妇女头饰中最有特色的还要算妇女结婚时戴的长形的&头面&。戴头面时,裕固族妇女先将头发梳成三条大辫,一条垂在背后,两条在胸前,头面亦分三条,系于发辫上,每条分三段,用金属环子连接起来,上面镶有银牌、珊瑚、彩珠、贝壳等饰品,构成美丽的图案,一副头面重达七斤左右。
5.藏族人的头饰
藏族妇女的头饰中。最有特色且内涵丰富的是戴在发顶上的&巴珠&(见彩图138)。贵重的巴珠由宝石珊瑚做成,其形制前后藏有所不同,前藏妇女戴的巴珠是三角形,后藏妇女戴的是半月形。姑娘头上插上巴珠,就意味着姑娘已经长大成人了。所以,第一次戴巴珠的时候,按照传统习俗,还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向姑娘表示祝贺。
6.布依族人的头饰
布依族的礼帽银饰十分精致复杂,是一种非常讲究的头饰。每逢喜庆节日或亲友聚会,布依人都要穿戴礼服和礼帽。礼服用丝绸绫缎制成礼帽上配银饰。银饰主体为一条长达一米的银链,上面吊着几十串银制的太阳心、葵花心、小鱼、小虾、小鸟、飞鸽等各种纹饰银器,银光闪动,高雅华贵。
7.侗族人的头饰
侗族的银帽也是十分精致美观的头饰。
银帽由帽和银饰两部分构成。帽沿有两层银饰,上层嵌十八罗汉。下层嵌十八朵梅花,两鬓各饰一个月亮。月亮正中有的还嵌双龙抢宝或丹凤朝阳,有的嵌吴刚伐桂或嫦娥奔月,周围以水波浪和彩云绕边。下面各镶一个雄狮。狮子脚踏银球,仰头望月,在银球中穿一条银链,佩戴在两鬓上,以护其帽;银链可松可紧,伸缩自如。帽顶刺绣花草,上嵌精翠银珠,闪闪发光;帽后围七至十一根银浪,尾端镶老鹰爪、葫芦、金鱼、四方印、响铃等装饰。走动时发出叮当响声,十分动听和谐。
8.瑶族人的头饰
瑶族人头上的大银钗在我国少数民族头饰中也十分突出。瑶族支系众多,头饰也十分复杂。广西大瑶山的部分瑶族妇女,头上戴着有三条弧形大银钗,两头上翘,制作精美。戴大银钗的瑶族妇女显得雍容华贵,典雅端庄。
9.畲族人的头饰
畲族妇女除戴头饰、凤冠头饰外。还有戴&三把刀&为头饰的习俗。畲族妇女头顶插着三把银质头花,围成环状。头花下沿系有无数银珠、银片、银坠之类装饰品(见彩图139)。头花外形似刀,两面有锋,长五六寸。相传明末倭寇时常入侵,为防御外侵者污辱,畲族妇女便在头发中插三把短剑,危急时可取下自卫。积久成俗,在头上保留了&三把刀&的装饰,显示勇敢和纯洁的品格。
10.高山族人的头饰
高山族祖传的银盔是洋溢着文化内涵的头饰。每逢有祭礼活动,高山族人便喜爱戴高大的银盔。每一个高山族人成家以后,就用实物换来银币,制成银圈,然后做成头盔,从此便父子相传,代代相承。继承人最少必须在银盔上增加一个圈。儿子多时,就把银盔拆散分配银圈。在此基础上儿子加添银圈又制作新的银盔。因此,银盔是财富积累的记录,是勤劳、节俭和有本事的象征。
11.苗族人的头饰
苗族盛装装饰也许是我国少数民族头饰中最奇异、最精致也最漂亮的了。其中一种头饰,具有明显的牛崇拜色彩。苗族妇女在戴上由银泡、银片组成的银冠后,还要戴上两支连在一起的银制水牛角。就像一个巨大的&U&字。每支角上雕一条龙。龙头朝内,呈二龙戏珠之势。两支银角中间,有扇形银芒(见彩图140)。另一种头饰,由自下而上横排的五支宝剑头形银片组成,也戴在银冠上。五支银片长尺余,大体相等,&剑尖&朝左,右边整齐,正中有凤头饰。横头上插满鲜花。上面两种头饰,用银多达三斤。
三、民间佩饰&&扳指、荷包、玉佩、鱼袋、茄袋
过去的人们若要出席正式场合的活动,无论男女总是要在身上佩戴佩饰方可出门,这也属装饰艺术。
佩饰的起源很早,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几乎是同期的,其最初的原型,大约是古代的人们为图方便,将许多的物品随身携带而系于腰带上。这其中,有的是具有避邪的功能,有的则是作为财富的象征,还有的是一些日常使用的器具和工具。而后,佩戴于身上的物品有了变化,在商周时期的文献中,便有了相关的记载。《诗经.卫风.芄兰》中有&芄兰之叶,童子佩s&句,s是射箭时戴在右手拇指上用以钩弦的工具,多以象骨、玉石制成,亦称&块&,俗称&扳指&,为古代成人所佩之物,&佩s&即表示已经成年。在《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中,&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名为&杂佩&的佩饰成为传达感情的媒介。
佩囊又叫荷囊,是用来盛放零星物件的小型佩袋,一些必须随身携带的印章、钥匙、手巾等,多半贮放在佩囊内,外出时则将其佩于腰间。
其中珠玉、香料等细碎之物,可用来避邪、驱臭。佩囊被正式纳入服饰制度是在南北朝时期,到宋时,&&荷包&一词正式取代了佩囊、荷囊、旁囊以及裟抑鞔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佩物&演化成为&佩饰&,作为礼的一部分,有着象征的意义和具体的对象,&古之君子必佩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要求&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礼记.玉藻》)。作为佩饰的玉佩具备了&德佩&的意义,成为礼的规范(见彩图141)。
有着规范意义的佩饰,到后来已不再局限于玉件。《韩非子。观行》中有故事云:&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韦皮性柔韧,性急者佩之以自警;弓弦常紧绷,性缓者佩之以自戒。唐代诗人卢纶的&佩韦宗懒慢,偷橘爱芳香&(《送丹阳赵少府》)和白居易的&然能佩弦以自尊,带星以自勤&(《何土又可河南县令制》)以及明代何景明的&孰佩弦以自刚兮,焉佩韦以自柔&(《进丹赋》)等句,所取的典故都来自于此。可见,文士用佩饰来自律,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春秋战国时期,佩饰样式已基本固定,多是珠宝、容刀等之类,一般说来,据《礼记.内则》记载,子事父母,左右佩用:左佩刀、砺、金燧;右佩块、捍、管等。妇事舅姑,如事父母,左佩刀、金燧等;右佩箴、管、线、纩、木燧等。衿缨綦履,以适父母舅姑之故。所佩之物均有着实用的意义。
&纷&以拭器,&刀&、&砺&用以磨刀割物,&金燧&,阴天则用&木燧&,如此等等一应俱全,甚是方便。
汉代的佩饰,因制作的材料较过去更加丰富,其样式虽多承自此前,但其工艺和形制却更为精巧,造型、质料、色彩上的差别亦愈加明显。在贵族之间,男子多随身佩戴蔽膝、印章、裟业督5任铩2⑶掖蠖寂骞矣谘康母锎希啥嘀植闹实脑煨凸钩傻淖殓反我嗫剂餍小
唐时的&革带&,&以白皮为之,以属佩、绶、印章&。另外,唐代初年还曾流行过一种&胡式&的蹀躞带。据《旧唐书.舆服志》记:&上元元年八月又制:&一品以下带手巾、算袋,仍佩刀子、砺石,武官俗欲带者听之。&&&景云中又制,令依上元故事,一品以下带手巾、算袋,其刀子、砺石等许不佩。七事谓佩刀、刀子、针筒、火石袋等也。&至开元年间,朝廷对官员服饰实行新制,不再佩挂蹀躞带,而在民间却广为流行,只是带上不见了&七事&。
宋代的佩饰,其制承自前朝,佩饰的质料&有玉、有金、有银、有犀,其下铜、铁、角、石、黑玉之类,各有等差。&宋皇室沿用隋唐&佩鱼&之制,赐予着紫、绯色公服的官吏以鱼袋&系于带而垂于后,以明贵贱。&(《宋史.舆服志》)在当时,&穿紫佩鱼&是一种很高的荣誉。鱼袋(见彩图142)&虽沿唐制,但存形模,全无所用,附鱼形其上者,特其饰耳。&(宋程大昌《演繁露》)还有一种&顺袋&也是经常佩用之物,由于其外形被裁制成弧形,状如茄子,故又被称为&茄袋&。茄袋到明代依然是主要的佩用饰物,明刘若愚《明宫史》记:&凡遇外出游幸&&各穿窄袖,束玉带,佩茄袋等。&另外,由于各种&小匠作&的发达,在宋代民间流行的佩饰是五花八门,品类繁多,其中的多数已是装饰的意义大于实用的功能了。辽、金、元朝的佩饰基本上与宋相近,其区别仅在于装饰纹样的不同而已。
在明清时期的佩饰中,各式能够满足多种用途的囊、包、袋占了很大的比重(见彩图143),余者便是用金、银、铜以及象牙、兽骨等多种材料精工制成的什器,有勺、锥、刀、镊、夹、锉、签、挖、戟、枪等。一般以数件系于环或牌上,与挂链或绶带等构成佩饰。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在一条链子上挂什器最多的竟有十数件。这些有实用功能的质料上乘、造型小巧的饰物,曾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受到朝野人士的欢迎。清代中期之后,官宦以及大户人家的男女以在全身佩戴各种物件为时髦。徐珂在其《清稗类钞.服饰》中记曰:&某尚书丰仪绝美,妆饰亦趋时,每出,同腰带必缀以槟榔荷包、镜扇、四喜,平金诸袋,一扣必缀以时表练条、红绿坠、剔牙签诸件,胸藏雪茄烟盒及墨水、铅铁各笔、象皮图书、帐簿、手套、金刚钻戒指、羊脂扳指、汉玉风藤等镯。统计一身所佩,不下二十余种之多。&而普通民众身上所佩戴的,或是为了避邪,或是图个方便,只几件足矣。民间流传的佩饰其质料虽较为一般,但其造型式样却丰富多彩,以别致有趣者为多(见彩图144)。
近代以来在中国民间流行的佩饰,虽然也是如此称谓,其实是林林总总,并非统一的,与古时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其用途亦以装饰为主。就人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若是依质地来分,便有布、丝、绸、缎、木、竹、象牙、玉、石、银、铜、铁、锡等类;若是从制作工艺上来分,又有刺绣、拼嵌、缝缀、雕刻、绘漆、包银、铸造、琢磨、錾刻、铆焊、烤珐琅之别:若是按功能来分,亦可举出仪容、符信、熏香、贮物、装饰等数种。而在本文中则依据佩饰的图案内容来进行区分,列出几类。选择纹样典型者若干,亦兼顾到不同的质地和造型,务求使其具有代表性,从而使读者能够开卷有益,或是受到启示,进行新的创造,从而美化和丰富人们的生活(见彩图145、146、147)。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蓬甲数码科技-云峰轩图库网 图片共享平台 鲁ICP备号
建议使用以上的屏幕分辨率和6.0以上版本的IE来访问本站
站长&& 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著名建筑物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