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考虑城市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疏散预案疏散场所的规划布局

【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的避震疏散场所规划研究
避震疏散场所的建设对抗震及构建安全城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避震疏散场所的规划体系尚不明晰且缺乏层次性。基于此,作者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丁琳、翟国方教授、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张雪原和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李莎莎在《规划师》2013年第8期撰文,根据我国各层次规划的不同要求与特点,旨在构建一个基于不同规划层次的避震疏散场所体系框架,提出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避震疏散场所的规划侧重点,并结合张家港市的实践,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层次要求,对中心、固定、紧急三级避震疏散场所进行总体布局和宏观控制,为未来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的规划实践提供思路和方法。
城市避震疏散场所规划的现存问题:①三级避震疏散场所体系全覆盖,忽略不同层次规划的要求;②重中心城区避震疏散场所建设,轻乡镇及农村避震疏散场所建设;③关注避震疏散场所本身的配置,忽视与避难支持系统之间的联系。
基于不同规划层次的城市避震疏散场所体系框架
(1)避震疏散场所规划体系构建原则:①与不同层次规划相衔接、城乡一体化布局的原则;②场所布局安全合理和弹性调控的原则;③规划、建设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2)城市总体规划层面
以河流、山川等自然分隔带以及铁路、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等人工隔离带为界,将规划区划分为“防灾片区—防灾组团”的二级分区结构。分区的面积大小根据不同的城市规模而定。防灾片区由救灾干道和自然分隔带划分,属于市(区)级管理的范畴,内部设置一处中心避震疏散场所;
尽可能选择场地开阔、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备的开放场所和抗震性能较强的公共建筑作为避震疏散场所;防灾组团由疏散主干道和绿带划分,属于街道管理的范畴,内部根据需求可设置若干固定避震疏散场所。
(3)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
以疏散次干道和绿带为边界形成防灾单元,以人口密度的分布特征为依据,按照500
m左右服务半径的要求进行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在人口和空间上的全覆盖。广大乡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农田、宅前场地等空旷空间,可以用作紧急避难疏散场所。该层次的避难支持系统重点服务于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将具体的消防站,以二级、三级医院为主体形成的医疗救助点,以及物资储备用地等与固定避震疏散场所通过疏散通道联合的方式形成较为完整的供给体系。
(4)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
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的避震疏散场所主要根据相关技术管理规定,对固定和中心避震疏散场所内部进行规划设计,包括综合管理区、棚宿区、医疗救护区、物资储备区、应急停机坪等功能分区以及对外疏散通道的布局。支持系统重点在于场所自身的物资储备、医疗服务、供水供电和垃圾处理等方面。
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的避震疏散场所规划实践
①先利用地震发生时无家可归人数公式对固定避震疏散场所进行需求预测。
②再根据“场所布局安全合理”的原则以及固定避震疏散场所服务半径的覆盖要求,对中心城区和各乡镇的可利用场地进行筛选,确定固定和中心避震疏散场所空间布局。
③最后考虑人口的流动特征、满足居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最大需求,进行紧急避震疏散场所的布局并采取需求控制。
文章详见《规划师》2013年8月《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的避震疏散场所规划研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城市避震疏散场所规划布局研究综述--《第二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2013年
城市避震疏散场所规划布局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对比方法,从相关研究者的研究视角,从我国避震疏散场所定义、分类及建设标准、避震疏散场所区位选址与空间优化布局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实践等方面,总结我国避震疏散场所区位选址与空间优化布局研究的成果与进展,评析研究的不足,并指出今后研究的趋势和目标应为综合考虑效率与公平的两个基准点,形成城市避震疏散场所规划布局研究的系统框架,此系统框架应包含研究的理论基础、模型体系、布局方法、方案评价及其虚拟可视化等环节,以期为做好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的合理规划布局提供依据。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P315.9【正文快照】: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地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张,城市人口的密度和数量持续上升,如果城市不合理设计和配置城市避震疏散场所,一旦发生较大的地震灾害,将会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的巨大损失。为增强城市抗震防灾避难能力,我国避震疏散场所规划建设步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晓猛;刘茂;王阳;;[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S1期
李刚;马东辉;苏经宇;王玲;;[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叶明武;王军;刘耀龙;许世远;;[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2期
黄静;叶明武;王军;许世远;陈振楼;刘耀龙;;[J];地理科学;2011年02期
姚清林;[J];地震研究;1997年02期
刘海燕;武志东;;[J];规划师;2006年10期
刘强;阮雪景;付碧宏;;[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8期
武文杰;朱思源;张文忠;;[J];人文地理;2010年04期
苏群;钱新强;;[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7年02期
周天颖,简甫任;[J];水土保持研究;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蒲德群;刘西拉;;[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2期
赵敏;杨剑;;[J];安徽建筑;2012年01期
梁振民;秦趣;于进勇;;[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6期
唐兰;鲁长亮;;[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方大凤;张昌贵;;[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5期
刘天天;;[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1期
刘明波;李慧峰;张洪祥;;[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23期
李传贵;张晓锋;;[J];安全;2006年05期
郝静;李建明;陈志;董国光;黄莹;;[J];安全;2008年05期
吕慧;;[J];安全;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谢军飞;李延明;;[A];2011北京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C];2011年
黄河潮;林鹏;卢兆明;;[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王海鹰;曲国胜;宁宝坤;;[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杨富平;姚清林;黄崇福;曲国胜;赵晗萍;王野;;[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叶明武;王军;许世远;陈振楼;黄静;;[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潘安平;;[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胡冬香;汤君;;[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傅小娇;;[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何淑华;冯敏;陈伟玲;;[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俊杰;[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石云龙;[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童滋雨;[D];南京大学;2011年
叶明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钟业喜;[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王绍仁;[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周俊;[D];武汉大学;2011年
李晓峰;[D];天津大学;2011年
邓砚;[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
万波;[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冲;[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佟艳;[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姜俊厚;[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王彦;[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洪琳琳;[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肖实花;[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薛亚菲;[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李冰;[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房明民;[D];吉林大学;2011年
王小娟;[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传贵;张晓锋;;[J];安全;2006年05期
周晓猛;刘茂;王阳;;[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S1期
李刚;马东辉;苏经宇;王玲;;[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朱华华;闫浩文;李玉龙;;[J];测绘科学;2008年02期
黄典剑,蒋仲安,邓云峰,杨力;[J];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04期
李延涛,苏幼坡,刘瑞兴;[J];城市规划;2004年05期
游璧菁;[J];城市规划;2004年05期
姚清林;[J];城市规划;1995年03期
韩淑云;[J];城市与减灾;2004年04期
李洪远,杨洋;[J];城市与减灾;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志宗;[D];同济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海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王秋英;[D];河北理工大学;2005年
卢秀梅;[D];河北理工大学;2005年
施小斌;[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方婧;[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张璐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8年03期
李松阳;;[J];防灾博览;2009年06期
李利;;[J];科学之友(A版);2008年07期
;[J];大自然探索;2008年07期
彭岩;;[J];国际地震动态;1988年01期
谢博识;;[J];新知客;2009年07期
彭岩;;[J];国际地震动态;1987年07期
彭岩;;[J];国际地震动态;1988年01期
;[J];科学世界;2008年07期
;[J];防灾博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贵平;;[A];工程安全及耐久性——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曲庆国;;[A];山东地球物理六十年[C];2009年
费文君;王浩;张凯云;王凯;;[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刘晓东;;[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王章豹;岳静;;[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石翔至;蔡正中;相子元;;[A];第十四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江智偉;倪簡白;達斯;廖煌時;;[A];第七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张楠;;[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田军;;[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杨慧琼;杜建华;;[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燕平;[N];民营经济报;2011年
赵志仁 廖强;[N];经理日报;2009年
郭筱淳 整理;[N];厦门日报;2010年
新华社记者
郑天虹;[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N];六盘水日报;2009年
赵志仁 廖强;[N];经理日报;2009年
韩强娃;[N];宝鸡日报;2011年
陈军梅;[N];中国质量报;2008年
本报记者邓帼梅;[N];汕尾日报;2008年
左学美;[N];云南经济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费文君;[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姚徐;[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刘倩如;[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胡伟;[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陈婕;[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王觅蕤;[D];中北大学;2013年
杨锋;[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黄景明;[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钟健华;[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最新更新
&&本站信息查询
&& 您的位置:
建设动态 & 媒体相关报道
近年来,江苏省以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和实施为龙头,不断增强城乡抗震防灾能力。截至今年1月,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均完成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是全国率先实现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全覆盖的省份。
以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为试点,江苏将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作为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实施规划,制定了《江苏省城镇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地选址建设要点》,明确了应急避难场所布局的技术要求。同时,指导各地依照建设要点组织专门编制,细化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的应急避难场所位置、面积、容纳人数、配套设施、疏散通道等内容,确保重要抗震设施精准实施。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明确了近、中、远期建设目标,各地根据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实施安排计划,将每年抗震防灾重点工作列入年度城建计划,逐步完成重要抗震设施建设、生命通道改造、重要房屋建筑及市政公用设施抗震鉴定和加固等。
徐州市制定了《徐州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结合生态园林城市创建要求,安排专款用于原有公园绿地提升改造,配套安装应急基础设施,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用地选址、新建和改扩建建筑工程等方面进行任务分解,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市区已基本建成中心和固定应急避难场所57处。
苏州市编制了《苏州市中心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年)》,按照年度建设计划实施,明确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建设和管理资金来源,保障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运作。
强化防灾要求落地,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的强制性内容,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依据并予以落实。
南通市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落实了《南通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布局规划》内容,对4处中心、38处固定和95处紧急避难场所进行空间落地。
此外,江苏还对实施抗震防灾规划城市建设程序的各个环节指导把关。
徐州市把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和施工图审查两审合一,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项目审查率100%,图纸修改后审查合格率100%。
南通市实现了房屋建筑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全覆盖,并在省内率先全面开展了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设防专项论证。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精心编制和逐步实施,为江苏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
各地编制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确定了城市抗震防御目标和抗震设防标准,评估了建设用地、建设工程和生命线系统防灾能力,确定了城市抗震防灾体系和空间布局,制定了实施计划和建设任务,科学指导了城市抗震防灾工作的有序开展。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江苏将强化城乡规划防灾内容审查,进一步总结、推广抗震防灾规划实施机制,开展抗震防灾设施布局规划试点,计划至2020年,全面实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本报记者童心 通讯员 乔鹏 赵雷
2017年4月18日《中国建设报》3版
【】【】【】
【】【】【】
&&&|&&&&&&|&&&网站帮助&&&
主办单位: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版权所有:江苏省建设信息中心
昨日访问:102413
今日访问:49601
网站每天浏览量:121180国家标准《城市消防规划规范》
我的图书馆
国家标准《城市消防规划规范》
1.0.1 &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国家现行的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建立和完善城市消防安全体系,指导城市消防安全布局和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发展,增强城市抗御火灾和处置各种灾害事故的综合能力,保障城市消防安全,为城市消防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提供依据,制定本规范。
1.0.2 &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消防(专项)规划。市(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建制镇、独立工矿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镇等的相应规划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1.0.3 & 城市消防规划的期限和范围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
城市消防规划应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和“科学合理、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的规划原则,优化处理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与消防安全保障体系的相互关系,从火灾预防、灭火救援等方面满足城市发展的安全需要,促进消防力量向多种形式发展,提高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
1.0.5&&& 城市消防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规划的基础之一,应与有关规划相衔接;城市消防安全布局和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应与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系统和市政公用等工程系统的有关设施实现资源共享、优化配置。
1.0.6&&& 城市消防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消防安全布局、城市消防站及消防装备、消防通信、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等。城市消防规划的编制应在全面搜集研究城市相关基础资料,进行城市火灾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完成。
城市消防规划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0.1&&& 城市消防规划(urban fire protection/control planning)
城市消防规划是指为了构建城市消防安全体系、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消防安全目标、指导城市消防安全布局和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而制定的总体部署和具体安排。
2.0.2&& 城市规划建成区(urban planning built-up area)
城市规划建成区是指城市规划区内连片发展而且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的城市规划建设用地。
2.0.3&&&火灾风险评估(fire risk evaluation)
火灾风险是指给定技术操作或状态下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和发生火灾可能造成的后果或损害的程度。火灾风险评估又称消防安全评估,是指确定关于某个火灾风险的可接受水平和(或)某个个人、团体、社会或者环境的火灾风险水平的过程。
2.0.4&&& 城市重点消防地区(key fire protection/control area)
城市重点消防地区是指对城市消防安全有较大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重点消防措施、配置相应的消防装备和警力的连片建设发展地区。
2.0.5&&& 城市防火隔离带(separate belt of fire protection/control)
城市防火隔离带是指为阻止城市大面积火灾延烧,起着保护生命、财产、城市功能作用的隔离空间和相关设施。
2.0.6&&& 防灾避难疏散场地(public refuge)
防灾避难疏散场地是指为优先保护人员生命安全而设置的、专用或兼用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和设施。
2.0.7&&& 城市消防安全布局(layout of urban fire protection/control security)
城市消防安全布局是指符合城市公共消防安全需要的城市各类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场所和设施、消防隔离与避难疏散场地及通道、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等的布局和消防保障措施。
2.0.8 公共消防设施(public fire protection/control facility)
公共消防设施是指为保障城市公共消防安全、灭火救援及处置其它灾害事故所需的各类消防站、消防装备、消防通信设施、消防供水设施、消防车通道。
2.0.9 消防站(fire station)
消防站是指存放消防车辆和其它消防装备、器材的场所,也是供消防员值勤、训练和生活的场所,是保护城市消防安全的公共消防设施。
2.0.10 消防供水(fire protection/control water supply)
消防供水是指城市为扑灭火灾而设置的、有一定的水量和水压要求的供水设施以及其它可利用的自然水体。
2.0.11城市消防水池(urban fire protection/control cistern)
城市消防水池是指城市的公用消防水池、可供给城市使用的建筑物消防水池以及兼有消防供水功能的各种人工水池(水体)。
2.0.12消防通信(fire protection/control communications)
消防通信是指为火灾报警、火警受理、灭火救援通信调度、辅助决策指挥、模拟训练和消防信息综合管理而设置的通信系统及设施。
2.0.13 消防车通道(channel for fire engine)
消防车通道是指供消防车通行的道路或场地。
2.0.14 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combustible&explosive chemical res)
按照《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 13690-92)的规定,常用危险化学物品按危险特性分为8类。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是指具有易燃易爆特性的危险化学物品。
3、城市火灾风险评估
3.0.1城市消防规划应根据城市历年火灾发生情况、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设施布局状况和城市性质、规模、结构、布局等的消防安全要求,以及现有公共消防基础设施条件等城市现状情况,在科学分析评估城市火灾风险,为城市消防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3.0.2在分析评估城市火灾风险时,可将城市规划建成区分为三大类:城市重点消防地区,城市一般消防地区,防火隔离带及避难疏散场地。
3.0.3 确定城市重点消防地区的依据:火灾危险性大、损失大、伤亡大、社会影响大。
3.0.4&&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对城市消防安全有较大影响的用地见附表A.0.1;对城市消防安全有较大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重点消防措施、配置相应的消防装备和警力的连片建设发展地区,可确定为城市重点消防地区。
专用或兼用的防火隔离带及避难疏散场地见附表A.0.2。
城市规划建成区内除城市重点消防地区、防火隔离带及避难疏散场地以外的地区,可确定为城市一般消防地区。
3.0.5& 城市重点消防地区可根据城市特点和消防安全的不同要求分为以下三类,分别采取相应的消防和规划措施。
A类重点消防地区:以工业用地、仓储用地为主的重点消防地区;
B类重点消防地区:以公共设施用地、居住用地为主的重点消防地区;
&&& C类重点消防地区:以地下空间和对外交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为主的重点消防地区。
4、城市消防安全布局
4.0.1&&& 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场所和设施布局的一般规定
1、各类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装卸、供应场所和设施的布局,应符合城市规划、消防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督等方面的要求;
2、城市规划建成区内应合理控制各类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的总量、密度及分布状况,相对集中地设置各类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装卸、供应场所和设施,合理组织危险化学物品的运输线路,从总体上减少城市的火灾风险和其它安全隐患;
3、各类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装卸、供应场所和设施的布局,应与相邻的各类用地、设施和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及其它场所保持规定的防火安全距离;
城市规划建成区内的现状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场所和设施,应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控制其周边的防火安全距离;
城市规划建成区内新建的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场所和设施,其防火安全距离应控制在自身用地范围以内;相邻布置的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场所和设施之间的防火安全距离,按照规定距离的最大者予以控制;
4、大、中型石油化工生产设施、二级及以上石油库等规模较大的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场所和设施,应设置在城市规划建成区边缘且确保城市公共消防安全的地区,并不得设置在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城市水系的上游或其它危及城市公共安全的地区;
5、汽车加油加气站的规划建设应符合《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 50156—200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的有关规定。城市规划建成区内不得建设一级加油站、一级天然气加气站、一级液化石油气加气站和一级加油加气合建站,不得设置流动的加油站、加气站;
6、城市可燃气体(液体)储配设施及管网系统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符合相关技术标准要求。
7、城市规划建成区内应合理组织和确定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的运输线路及高压输气管道走廊,不得穿越城市中心区、公共建筑密集区或其他的人口密集区。
4.0.2&&& 建筑耐火等级低的危旧建筑密集区及消防安全条件差的其它地区(如旧城棚户区、城中村等),应采取开辟防火间距、打通消防通道、改造供水管网、增设消火栓和消防水池、提高建筑耐火等级等措施,改善消防安全条件;应纳入旧城改造规划和实施计划,消除火灾隐患。
4.0.3&&& 历史城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等,应配置相应的消防力量和装备,改造并完善消防通道、水源和通信等消防设施。
4.0.4&&& 城市地下空间及人防工程的建设和综合利用,应符合消防安全的规定,建设相应的消防设施及制定安全保障措施;应建立人防与消防的战时通信联系;有条件的消防站,可结合大型地下空间及人防工程,建设地下消防车库。
城市防灾避难疏散场地的服务半径宜为:—。城市道路和面积大于㎡以上的广场、运动场、公园、绿地等各类公共开敞空间,除满足其自身功能需要外,还应按照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及消防安全的要求,兼作防火隔离带、避难疏散场地及通道。
5、城市消防站及消防装备
城市消防站的分类应符合下列要求:
1、城市消防站分为陆上消防站、水上(海上)消防站和航空消防站;有条件的城市,应形成陆上、水上、空中相结合的消防立体布局和综合扑救体系;
2、陆上消防站分为普通消防站和特勤消防站,普通消防站分为一级普通消防站和二级普通消防站。
陆上消防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城市规划建成区内应设置一级普通消防站。城市规划建成区内设置一级普通消防站确有困难的区域可设二级普通消防站。消防站不应设在综合性建筑物中;特殊情况下,设在综合性建筑物中的消防站应有独立的功能分区;
2、中等及以上规模的城市、地级及以上城市、经济较发达的县级城市和经济发达且有特勤任务需要的城镇应设置特勤消防站。特勤消防站的特勤任务服务人口不宜超过50万人/站;
3、中等及以上规模的城市、地级以上城市的规划建成区内应设置消防设施备用地,用地面积不宜小于一级普通消防站;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消防设施备用地不应少于2处,其他城市的消防设施备用地不应少于1处。
5.0.3&&& &陆上消防站的布局应符合下列要求:
1、城市规划区内普通消防站的规划布局,一般情况下应以消防队接到出动指令后正常行车速度下5分钟内可以到达其辖区边缘为原则确定;
2、普通消防站的辖区面积不应大于7km2;特勤消防站兼有辖区消防任务的,其辖区面积同一级普通消防站。设在近郊区的普通消防站仍以消防队接到出动指令后5分钟内可以到达其辖区边缘为原则确定辖区面积,其辖区面积不应大于15km2;有条件的城市,也可针对城市的火灾风险,通过评估方法合理确定消防站辖区面积;
3、城市消防站辖区的划分,应结合地域特点、地形条件、河流、城市道路网结构,不宜跨越河流、城市快速路、城市规划区内的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并兼顾消防队伍建制、防火管理分区。对于受地形条件限制,被河流、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铁路干线分隔,年平均风力在3级以上或相对湿度在50%以下的地区,应适当缩小辖区面积;
4、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布局结构、城市或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估、城市重点消防地区的分布状况,普通消防站和特勤消防站应采取均衡布局与重点保护相结合的布局结构,对于火灾风险高的区域应加强消防装备的配置;
、特勤消防站应根据特勤任务服务的主要灭火对象设置在交通方便的位置,宜靠近辖区中心。
5.0.4&&陆上消防站建设用地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级普通消防站&
二级普通消防站&
特勤消防站&&&&&
注:①上述指标应根据消防站建筑面积大小合理确定,面积大者取高限,面积小者取低限;
②上述指标未包含道路、绿化用地面积,各地在确定消防站建设用地总面积时,可按0.5~0.6的容积率进行测算;
③消防站建设用地紧张且难以达到标准的特大城市,可结合本地实际,集中建设训练场地或训练基地,以保障消防员开展正常的业务训练。
5.0.5&&陆上消防站的选址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设在辖区内适中位置和便于车辆迅速出动的主、次干道的临街地段;
2、其主体建筑距医院、学校、幼儿园、影剧院、商场等容纳人员较多的公共建筑的主要疏散出口或人员集散地不宜小于50m;
3、辖区内有生产、贮存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单位的,消防站应设置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或侧风处,其边界距上述部位一般不应小于200m;
4、消防站车库门应朝向城市道路,至城市规划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应小于。
5.0.6&&&&水上(海上)消防站的设置和布局应符合下列要求:
1、城市应结合河流、湖泊、海洋沿线有任务需要的水域设置水上(海上)消防站;
2、水上(海上)消防站应设置供消防艇靠泊的岸线,其靠泊岸线应结合城市港口、码头进行布局,岸线长度不应小于消防艇靠泊所需长度且不应小于100m;
3、水上(海上)消防站应以接到出动指令后正常行船速度下30分钟可以到达其服务水域边缘为原则确定;水上(海上)消防站至其服务水域边缘距离不应大于20~30km;
4、水上(海上)消防站应设置相应的陆上基地,用地面积及选址条件同陆上一级普通消防站。
5.0.7&&&&水上(海上)消防站的选址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上(海上)消防站宜设置在城市港口、码头等设施的上游处;
2、辖区水域内有危险化学品港口、码头,或水域沿岸有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单位的,水上(海上)消防站应设置在其上游处,并且其陆上基地边界距上述危险部位一般不应小于200m;
3、水上(海上)消防站不应设置在河道转弯、旋涡处及电站、大坝附近;
、水上(海上)消防站趸船和陆上基地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并且不应跨越铁路、城市主干道和高速公路。
5.0.8&&& 航空消防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大城市、特大城市宜设置航空消防站;航空消防站宜结合民用机场布局和建设,并应有独立的功能分区;
2、航空消防站应设置陆上基地,用地面积同陆上一级普通消防站;陆上基地宜独立建设,如确有困难的情况下,可设在机场建筑内,但消防站用房应有独立的功能分区;
3、设有航空消防站的城市宜结合城市资源设置飞行员、消防空勤人员训练基地。
消防直升飞机临时起降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城市的高层建筑密集区和广场、运动场、公园、绿地等防灾避难疏散场地应设置消防直升飞机临时起降点,临时起降点用地及环境应满足以下要求:
1、最小空地面积不应小于400㎡,其短边长度不应小于20m;
2、用地及周边10m范围内不应栽种大型树木,上空不应设置架空线路。
城市应设置消防指挥中心,且应具有城市消防报警、接警、处警、通信及信息管理等功能,并可结合城市综合防灾的要求,增加城市灾害紧急处置功能。
5.0.11 中等及以上规模城市、地级以上城市应设置消防训练培训基地,并应满足消防技能训练、培训的要求。
5.0.12 中等及以上规模城市、地级以上城市应设置消防后勤保障基地,应满足消防汽训、汽修、医疗等后勤保障功能。
5.0.13 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应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专职消防队,纳入城市消防统一调度指挥系统。此类专职消防队数量可不计入城市消防站的设置数量。
5.0.14 消防装备的配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1、陆上消防站应根据其辖区内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的灭火和抢险救援的具体要求,配置各类消防装备和器材,具体配置应符合《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修订)》(建标[2006]42号)的有关规定;
2、水上(海上)消防站船只类型及数量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要求:
趸船&&&&&&&&&&&&&&&&&& 1艘
消防艇&&&&&&&&&&&&&&&&&& 1~2艘
指挥艇&&&&&& 1艘
3、航空消防站配备的消防飞机数量不应少于1架。
编制城市消防规划时,应具体落实城市消防站等设施的规划建设用地,编制城市消防站规划选址图册(地形图),并制定相关措施有效控制其用地性质和规模。
&6、消防通信
6.0.1&& 城市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应包括火灾报警、火警受理、火场指挥、消防信息综合管理和训练模拟等子系统。城市消防通信系统规划和建设应符合《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设计规范》(GB )的有关规定。
6.0.2&&& 城市应设置119火灾报警服务台或设置119、110、112“三台合一”报警服务台。
6.0.3&&& 城市119报警服务台与各消防站之间应至少设一条火警调度专线,可用于语音调度或数据指令调度;与公安、交通管理、医疗救护、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环保、气象、地震等部门或联动单位之间应至少设1条火警调度专线或数据指令调度通道;与消防重点保护单位之间应设1条火警调度专线。
6.0.4&&& 城市应建立消防调度指挥专用无线通信网,社会公众无线通信网作为消防无线通信网的补充,不作为主要通信方式。
城市应建立消防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有条件的城市可建立消防图象监控系统、高空瞭望系统,并与道路交通图像监控、城市通信等系统联网,实现资源共享,预警和实时监控火灾状况。
7、消防供水
7.0.1& 城市消防供水设施包括城市给水系统中的水厂、给水管网、市政消火栓(或消防水鹤)、消防水池,特定区域的消防独立供水设施,自然水体的消防取水点等。
消防用水除市政给水管网供给外,也可由城市人工水体、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等供给,但应确保消防用水的可靠性,且应设置道路、消防取水点(码头)等可靠的取水设施。使用再生水作为消防用水时,其水质应满足国家有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水质标准。
7.0.2&&城市消防用水量,应根据城市人口规模按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和一次灭火用水量的乘积确定。当市政给水管网系统为分片(分区)独立的给水管网系统且未联网时,城市消防用水量应分片(分区)进行核定。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和一次灭火用水量应符合附表A.0.3的规定。
7.0.3& 城市消防供水管道宜与城市生产、生活给水管道合并使用,但在设计时应保证在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高峰时段,仍能供应全部消防用水量。
&&&&&高压(或临时高压)消防供水应设置独立的消防供水管道,应与生产、生活给水管道分开。
7. 0. 4&& 城市消防供水系统管网应布置成环状;若确有困难设置成枝状管网和当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设置城市消防水池:
&&& 1、无市政消火栓或消防水鹤的城市区域;
2、无消防车道的城市区域;
3、消防供水不足的城市区域或建筑群(包括大面积棚户区或建筑耐火等级低的建筑密集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
消防水池的容量应根据保护对象计算确定。蓄水的容量最低不宜小于100m3。
7.0.5&& 市政消火栓等消防供水设施的设置数量或密度,应根据被保护对象的价值和重要性、潜在的火灾风险、所需的消防水量、消防车辆的供水能力、城市未来发展趋势等因素综合确定,一般应符合下列要求:
1、市政消防栓应沿街、道路靠近十字路口设置,间距不应超过120m,当道路宽度超过60m时,宜在道路两侧设置消火栓,且距路边不应超过2m、距建(构)筑物外墙不宜小于5m。
2、城市重点消防地区应适当增加消火栓密度及水量水压。
3、市政消火栓规划建设时,应统一规格型号,一般为地上式室外消火栓。
、严寒地区可设置地下式室外消火栓或消防水鹤。消防水鹤的设置密度宜为个,消防水鹤间距不应小于
&市政消火栓配水管网宜环状布置,配水管口径应根据可能同时使用的消火栓数量确定。市政消火栓的配水管最小公称直径不应小于150mm,最小供水圧力不应低于0.15MPa。单个消火栓的供水流量不应小于15 L/s,商业区宜在20 L/s以上。消防水鹤的配水管最小公称直径不应小于200mm,最小供水圧力不应低于0.15MPa。
7.0.7&&& 每个消防站的责任区至少设置一处城市消防水池或天然水源取水码头以及相应的道路设施,作为城市自然灾害或战时重要的消防备用水源。
8、消防车通道
8.0.1&& 消防车通道可依托于城市道路网络系统,由城市各级道路、居住区和企事业单位内部道路、建筑物消防车通道以及用于自然或人工水源取水的消防车通道等组成。
8.0.2&& 消防车通道应满足消防车辆安全、快捷通行的要求,遵循统一规划、快速合理、资源共享的原则。
城市各级道路应建设成环状,尽可能减少尽端路的设置。城市居住区和企事业单位内部道路应考虑城市综合防灾救灾和避难疏散的需要,满足消防车通行的要求。
8.0.4&& 消防车通道的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1、街区内供消防车通行的道路中心线间距不宜超过160m。当建筑物的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宜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通道;
2、消防车通道净宽度和净空高度不应低于4m,与建筑外墙宜大于5m; 石油化工区的生产工艺装置、储罐区等处的消防车通道宽度不应小于6m,路面上净空高度不应低于5m,路面内缘转弯半径不宜小于12m;
3、消防车通道的坡度不应影响消防车的安全行驶、停靠、作业等,举高消防车停留作业场地的坡度不宜大于3%;
4、消防车通道的回车场地面积不应小于12m×12m,高层民用建筑消防车回车场地面积不宜小于15m×15m,供大型消防车使用的回车场地面积不宜小于18m×18m;
5、消防车通道下的管道和暗沟等应能承受大型消防车辆的荷载,具体荷载指标应满足能承受规划区域内配置的最大型消防车辆的重量。
消防车通道的规划建设应符合道路、防火设计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
附录A& 附表
附表A.0.1& 对城市消防安全有较大影响的用地
用地类别代号
用地类别名称
二类居住用地中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类居住用地中住宅与生产易燃易爆物品工业等用地混合交叉的用地
四类居住用地中棚户区等易燃建筑密集地区
行政办公用地中市属办公用地
商业金融业用地
文化娱乐用地
体育用地中体育场馆用地
医疗卫生用地中急救设施用地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文物古迹用地中重要古建筑等用地
二类工业用地中纺织工业等用地
三类工业用地中化学工业、造纸工业、建材工业等用地
危险品仓库用地
铁路用地中站场用地
公路用地中客运站用地
管道运输用地中石油、天燃气等管道运输用地
港口用地中危险品码头作业区、客运站等用地
机场用地中航站区等用地
供应设施用地中重要电力、燃气等设施用地
交通设施用地中加油站等用地
邮电设施用地中重要枢纽用地
军事用地中重要设施用地
附表A.0.2& 防火隔离带及避难疏散用地
用地类别代号
用地类别名称
对外交通用地中的线路等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水域和其它用地中水域、耕地
附表城市消防用水量
人数(万人)
同一时间内火灾次数(次)
一次灭火用水量(l/s)
注:城市室外消防用水量应包括居住区、工厂、仓库(含堆场、储罐)和民用建筑的室外消火栓用水量。当工厂、仓库和民用建筑的室外消火栓用水量按下表计算,其值不一致时,应取其较大值。
附录本规范用词说明
一、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同采用不宜。
二、条文中指定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村社避难场所疏散预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