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风俗有哪些习惯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哪些?
挥霍尼玛控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1.蒙古族: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回族:历史上,回族人从出生时开始,就要请阿訇起回回名字,结婚时请阿訇证婚,死亡后请阿訇主持殡葬,各方面均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特别在饮食习惯上,回民忌吃猪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之动物,等等.(为了宗教活动和生活习俗上的便利,回民习惯在住地修建“礼拜寺”,明末清初则统称清真寺,多围寺而居. 在饮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走进农村回族清洁整齐的屋内,往往可看见门后房梁上吊着一个水罐,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浅坑,这里是人们经常沐浴大净的地方.平时洗脸、洗手,则用汤瓶,而不用脸盆.汤瓶又名洗壶,它最早从阿拉伯传入,现在城里的回族饭馆,也常挂着一块绘有“汤瓶”的清真木牌,有的还在汤帆”F加添“虎图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这是地道的伊斯兰文化. 回族有两大节日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来源伊斯兰教.斋戒为穆斯林“五功”之一.开斋节即是斋戒期满的日子.一般在回历的第九个月举行斋戒、斋戒期满,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回历的十二月十日举行.因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大家宰杀牛羊庆祝,聚餐联欢.
3.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脚穿牛皮长靴.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5.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6.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锡伯族 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忌食狗肉.
10.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12.塔塔尔族 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13.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玩个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
14.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
15.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16.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
17.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用长数丈的青布包头.女子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男女外出时都披“擦尔瓦”,形如斗篷,下缀长穗.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
18.土家族:妇女爱穿左襟大袖短衣,滚花边,下着八幅长裙或镶边筒裤,头挽发髻,喜欢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男子穿对襟衣,多扣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19.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绣花围腰,也有穿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腊染百褶长裙的.在节日里,妇女还戴各种银质首饰,腊染是布依族珍贵的手工艺品.
20.侗族:鼓楼是侗族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宝塔,是村民聚会、休息和娱乐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楼,有的高达13层,颇为壮观.逢年过节,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楼前的广场上,尽情歌舞.
21.白族服饰以蓝、白、黑色为主,男女都包头.他们喜欢吃酸、冷、辣味食物,还爱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区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国”称.
22.哈尼族人大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龙树”为保护神.几段打了结的绳子作为账本,被哈尼人珍藏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1957年,哈尼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23.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区.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解析.ppt 2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350 &&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解析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互尊重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介绍 维吾尔族 民族习俗 饮食习惯
瓜果 民族节庆
服饰特色 民族音乐 维吾尔礼节
民族宗教信仰及节日 哈萨克族 民族习俗 饮食习惯
瓜果 传统节日 民族舞蹈  哈萨克族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那吾热孜节。在那吾热孜节里家家户户都要用肉、大米、小麦、大麦、奶疙瘩等混合煮成的“库吉”(稀粥)。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达斡尔族 塔塔尔族
风俗习惯 锡伯族 民族习俗 蒙古族
民族习俗 传统节日
风俗习惯 传统节日 满族
民族习俗 传统节日 乌孜别克族 民族习俗 传统节日 * * 且末县第一小学 任课教师:曹学康
新疆有“世界人种博物馆”的称谓,自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之称,新疆便担任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枢纽的角色,现今周边又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8个国家接壤,有很多跨境民族,民族成分众多,文化内涵丰富独特的局面,现今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满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等13个长住民族为主的有55个民族成分。新疆的有内涵的历史才有文化的底蕴,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奠定了新疆独具特色的现代文化,民族宗教的发展汇入历史长河,历史的奠基是对新疆内涵的丰富和概括的外延,新疆一块沃土,哺育着新疆的各民族,各民族其文化,风俗,习惯,也各具特色。
?????? ?????? ???????? ??????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男女青年要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玛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民族习俗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离席。 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维吾尔族是新疆的主体民族,遍布全疆,大部分居住在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州,天山以北的伊犁地区和其他各地州也都分布有维吾尔族人 。? 【民族节庆】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 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 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伊斯兰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30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节日期间杀羊或骆驼,到清真寺去作聚礼,唱歌跳舞,并举行赛马、刁羊和摔跤等活动。 维吾尔族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传统服装极富特色,花帽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成的民族风格图案,有些还缀有彩色珠片,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 北疆木卡姆刀郎艺术
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文化及传统节日都有大量的文化及生活的影响,如肉孜节
拜拉特节等传统节日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他们大部分从事畜牧业,除了少数经营农业已经定居之外,绝大多数是按季节转移牧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腮帮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17、如何理解民族平等的基本原则?为什么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17、如何理解民族平等的基本原则?为什么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问题提出与解析思路】
& &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我们伟大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需要,是我们一向的基本原则。正确认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是教材第七课一目的教学重点。这里,我们对民族原则和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说明。
【问题解析】
一、民族平等原则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第一天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了相同的内容。1982年制定的《宪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压迫”。为保证各民族一律平等落到实处,有关法律和政策又具体规定每个民族不分大小,都以平等的地位参加国家大事和各级地方事务的管理;全体公民不分民族、种族和宗教信仰,都同样地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各民族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各民族享有同等的就业权利,都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等等。
& & 教学中需要强调以下方面:
1.民族平等是指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任何民族不能享有特权。
&&&&2.民族平等是一般民主要求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阶级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阶级剥削制度,是造成一般社会不平等和民族不平等的根源。因此,在私有制社会里,民族之间通常是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一般说来是不平等的。
&&&&3.民族平等最早是由资产阶级提出来的。这一口号,曾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民族压迫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便成为欺骗和压迫本民族人民和其它弱小民族的工具。因此,列宁指出:“关于一般平等问题,其中包括民族平等问题的抽象的或形式的提法,是资产阶级民主所特有的。”(见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
&&&&4.各民族一律平等是无产阶级坚定不移的主张。
&&&&(1)无产阶级认为民族无论大小,都有各自的特点、特长和悠久的历史,都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任何民族都应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享有平等地位。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无产阶级,既要反对人对人的压迫和剥削,也要反对民族对民族的压迫和剥削。
&&&&(2)无产阶级所主张的民族平等是以夺取政权为前提的,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制度,消灭剥削阶级以及一切阶级差别,才能彻底实现民族平等。
&&&&(3)在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里,由于各民族在历史上遭受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以及本民族内部阶级剥削程度的不同,所以社会发展的状况就不尽相同,产生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距的现象,从而使其中较落后的民族在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平等权利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成为事实上的不平等。因此,解决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重要内容。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根本措施是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事业,使其逐步赶上先进地区的发展水平,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4)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就必须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深入开展思想教育,纠正民族偏见,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在国际交往中,要反对大国沙文主义,支持被压迫民族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平等权利的斗争。
&&&&二、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民族风俗习惯主要是指各民族人民群众衣着,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等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喜好、风气、习尚、禁忌等。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区别不同民族的一种标志。它对一个民族的经济、文化、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民族的发展进步以及民族之间的关系都有很大影响。
&&&&为什么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呢?党和国家从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出发,历来主张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因为:
&&&&第一,只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才能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民族习惯已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反映出各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各民族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特殊的民族感情,甚至奉为神圣,不容他人亵渎。因此,只有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才有利于民族团结。
&&&&第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贯彻民族平等原则的具体表现。《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有保持和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风俗习惯问题是民族的自主权问题,对民族风俗习惯的侵犯,就是对民族平等、公民自由权利的侵犯。我国刑法规定,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属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范畴。可见,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绝不是小问题。
【问题拓展】
什么是民族主义?我们对待民族主义应采取什么态度?&&&&1.民族主义的含义。民族主义,亦称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对民族的看法及其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民族主义抹煞阶级矛盾,以全民族的代表自居,把本民族的利益,其实是本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置于其它民族的利益之上,煽惑、驱使人民排斥、歧视以至压迫、掠夺其它民族,企图以民族斗争取消阶级斗争,借以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谋取资产阶级的利益。&&&&2.民族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作用。&&&&(1)资本主义上升初期,资产阶级一般说来是革命的阶级,它举起民族主义的旗帜,用民族主义思想去动员本民族劳动人民反对封建主义统治和民族压迫,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因而这个时期的民族主义一般具有进步性和革命性。但同时也具有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虚伪性。&&&&(2)帝国主义时代,由于民族被划分成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因此必须区分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不论其表现是殖民主义、大民族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均属反动性质,必须坚决反对。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由于其矛头是指向帝国主义和民族迫的,因而属于正义的、革命的性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支持它的一切进步的东西,同时也要注意同资产阶级追求其阶级私利损害其它民族利益的企图划清界限,并进行必要的斗争。&&&&(3)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防止、克服一切形式的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民族主义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虽已消灭,但民族主义的思想残余还存在,并且要比其它资产阶级思想残余存在的时间还要长。&&&&3.在同民族主义进行斗争时,既要反对大民族的民族主义(包括它在国际上的表现——大国主义),又要反对小民族的地方民族主义或狭隘民族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任何形式的民族主义及其残余,对革命事业、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都是有害的。因此,必须防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民族主义。但是,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都是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说服教育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对该问题的把握可归纳为以下四点:第一,要弄清民族主义的阶级属性;第二,要坚持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来看待不同条件下的民族主义;第三,要明确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主义的性质及危害性;第四,要认识到我国国内的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有人民内部矛盾性质和敌我性质的两种矛盾,不能混淆。这些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你知道吗?
这些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你知道吗?
这些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你知道吗?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把这个节日叫做“春节”。吃喝玩乐,时代不同,四个字的意义也就不同了。吃,记得我上一次就盼着过年,过年就有好吃的,可以使劲吃而不会找来长辈的责骂,现在的要求是如何吃得健康。喝,有档次,所以很多家庭选择在酒店吃年夜饭。当然大部分还是在家吃个团团圆圆的年夜饭。玩,过年了,和亲朋好友聚一起玩玩小麻将,斗斗小地主是很多人的选择,大年三十的晚上刚过12点的“开门炮”是必须放的,还有正月十五的鞭炮也是必须放的,意味着年过完了。乐,我过年就是一家人吃过年夜饭就守着电视机看“春晚”,当然,大年三十就是我和孩子们的天地乐园。比如:长辈们一般会跟小辈压岁钱,或者,前几天买来的鞭炮,就一起放掉。这些活动均以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春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关于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作文篇二:壮族三月三习俗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这里保留了很多风俗习惯,我想介绍的是“三月三歌圩节”。在我国“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相传三月三是皇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但是现在,每个民族的三月三都是不同的形式。壮族的三月三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大家都知道山歌是壮族的特色,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歌圩节上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不过壮族人玩绣球,以抛绣球为乐,也不是近一两百年的事物了。南宋人朱辅所著的《溪蛮丛笑》,对歌墟的抛绣球活动描述道:“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来抛接,名为飞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说:“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纶。男女目成,则女受纶而男婚已定。”所谓飞纶,就是今天的绣球。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宋《太平寰宇记》中也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已经相当兴盛。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墟活动的地方就有多达26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如今在我们家里,虽然不会以唱山歌的形式过节,但仍然会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等等欢度节日。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将是永恒的经典。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白族婚姻中有入赘的婚俗,入赘的男子不仅在社会上享有同不入赘的男子一样的地位,而且还受到邻里乡亲,女方家成员、亲友的尊重,并享有继承女方家财产的权利和赡养女方父母、照管年幼弟妹直到他们成长成人的责任,人们把这种人赘俗叫“上门”。有的白族人家还有意把儿子“嫁”出去,讨姑爷进门,故民间还有“打发儿子招姑爷” 的俗话。 白族婚姻,虽受父母包办,但青年人的恋爱活动比较自由。如果恋爱关系确定,男子愿意到女方家上门,在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定婚时,女方家把男子及男方家长辈亲友数人邀请到家,由女方家在宴请宾客时,长辈要当着众亲友的面为他改姓取名。从此他就随妻姓,不再使用原来的姓氏名字,并按女方家在家的排行定男子的排行。自此之后,男子结婚后在女 方家成了一员,同辈人之间只能互相称兄弟,禁忌把人赘的男 子称为“姐夫”。“妹夫”或“姑爷”。白族在元代以前全民信仰佛教密宗,受此影响白族地区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内地汉族和汉文化的影响而改为土葬。丧葬仪式一般比较隆重。平坝地区白族人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荞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以独特的视角呈现纷繁的世间影像。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数民族的风俗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