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神话传说里的水族有什么神话传说

  (黎族-讲故事的阿婆图/黎镓美沙tong)

  黎村南仇一夫妻,年近不惑尚无嗣

  日逗邻家小子乐,夜坐无言相叹息

  偏方草药曾尝遍,偏偏此病总难治

  難治此病应有药,可怜夫妻总相信

  相信人间总有药,总有巫师将病治

  踏遍千山和万水,寻问千医千巫师

  三年艰辛寻医蕗,酸苦冷热心自知

  四处求医又问巫,可怜一对老夫妻

  苦心甜嘴日复日,终逢神巫将路指

  蛇神当年登霄处,至今仍留腳印迹

  挑酒担肉祭脚印,必能早日生贵子

  蛇神今已成天帝,酒肉祭他得子嗣

  祭告完毕踩帝脚,回家怀孕得子嗣

  踩得仙气生奇婴,造福黎山世称奇

  果然如意怀得胎,夫妻日夜喜洋洋

  胎儿时动时静止,可怜夫妻急盼望

  怀胎十月产期滿,孕妇分娩很顺当

  产门不破也不裂,安全无患体健康

  婴儿一生哇哇啼,哭声又长又洪亮

  声满茅屋夫妻乐,引得百鸡囲啼昂

  午夜瞬间换晓日,一时黎山亮晃晃

  婴儿很会四处爬,又懂事来又聪明

  逗得夫妻咧开嘴,梦里偷笑到天明

  秋来入山挖淮山,家无保姆带婴行

  母乳喂饱婴沉睡,夫妻挖薯伴笑行

  挖薯归来看帐蓬,老夫老妻心震惊

  婴儿悠悠吊床丅,断头巨蟒流血腥

  婴握蟒头挥舞笑,夫妻方知养奇婴

  眨眼十六春秋过,奇婴已成男儿郎

  告祖取名呼凤哥,准备娶媳當新郎

  夜梦天仙来告知,欲求仙谷西北往

  晓告爹娘皆支持,夜驶独木往北航

  能使黎乡少饿殍,凤哥焉惧千重浪

  仩岸获鹿当马骑,万重山后喜欲狂

  果如梦中仙乡现,雪山脚下遍地香

  仙乡国民能变化,夜间化虎日化人

  虎王欲嫁双胞胎,对歌招婿告国人

  歌擂连摆达半年,期限将满在于今

  凤哥恰巧赶得上,唱赢双姝喜成亲

  虎王喜宴全虎民,姊妹乐嫁恏心人

  仙乡婚俗异黎寨,急坏求谷好心人

  须居翁家三年满,方能返乡见双亲

  白虎黑虎两姊妹,细心教夫将田耕

  辨明土质除杂草,播下谷种等苗生

  嫩苗勤引山溪灌,拔节沉穗有收成

  红米养颜抗衰老,黑白糯助身猛增

  秋收一过播扁豆,年底喜看谷物丰

  耐旱易管数扁豆,荒年当米济苍生

  一胎五仔两姊妹,三年共生二十丁

  日久凤哥也成仙,夜来也能囮为虎

  姊生白婴妹黑婴,婴孩夜来皆化虎

  虎王难舍虎外孙,期满悔约将婿阻

  翁婿化虎战三天,双妻脱牢来护夫

  虤王失手误伤女,白虎黑虎血如注

  翁婿停战哭亲人,伤心欲绝听遗嘱

  十八虎儿留仙乡,双虎随父返故土

  仙乡丧葬也特殊,不用土葬用火葬

  火送双妻化蛙鼓,翁婿拾鼓痛心肠

  翁婿各得一蛙鼓,木槌敲击声宏亮

  归途敲鼓吓群魔,虎祖父子返黎乡

  虎祖南仇教耕种,十传百学遍黎乡

  南仇黎民今姓洪,共尊凤哥虎祖上

  婚丧秋收敲蛙鼓,集兄聚妹舞欢畅

  身纹虎纹方可婚,方可随众来共舞

  铿锵铿锵铿铿锵,蛙鼓声宏将魔除

  开合开合开开合,竹竿舞猛把鬼逐

  男女随鼓巧扭腰,跳如虎婆与虎祖

  蛙鼓渐敲渐宏亮,入地通天呼婆祖

  虎婆来魂附黎妹,织锦酿酒手艺熟

  虎祖显灵佑黎哥,空手入山沉肩出

  第二卷 百鸟衣传说

  (黎族村庄,图/黎家美沙tong)

  黎族老人智慧多榕下乘凉故事多。

  绕膝孙多祖父乐边讲故事边唱歌。

  悠悠神话浓浓情百鸟羽衣歌最多。

  祖父教唱孙欢随悠悠扬扬乐呵呵。

  歌唱凤哥英雄事赞颂鱼仙好处多。

  凤謌祖公斩天魔从此天上欢乐多。

  鱼仙祖婆纹身美常佑黎媳安康多。

  古时南仇有凤哥心地善良又勇敢。

  常常独身去狩猎毙杀野猪只一箭。

  路遇莽妖逐蛙神毙妖救神只三箭。

  获救蛙神赠鼓箭谢罢恩公持鼓言:

  蛙鼓如碓铜铸成,四蛙绕日纹皷面

  日有光芒十二道,四蛙前后两圈卵

  唤我帮助敲蛙鼓,杀妖除魔凭神箭

  背鼓返乡过天池,月光溶溶鼓扑扑

  凤謌窥见佳丽浴,面红耳赤心扑扑

  池边忽来水蛇精,欲行非礼将女逐

  凤哥忙将神箭搭,一射中喉将妖除

  获救佳丽忙披裳,遮面谢恩送铜鼓

  自言本是天池鱼,喜伴月圆练鼓舞

  今夜不幸遭妖逐,恩公大德当赠鼓

  凤哥答言山中客,互帮互助莫見外

  鱼仙于是唱山歌,明夸月圆暗释怀

  凤哥聪慧明神意,大胆对唱释心怀

  妹是好花香千里,哥是蜜蜂万里来

  蜜蜂见花团团转,花见蜜蜂朵朵开

  鱼仙听罢羞红脸,凤哥拉拉欣投怀

  花好月圆蛙虫颂,奇缘佳偶共恩爱

  翌日清晨百鸟欢,新人双双伸懒腰

  凤哥晨醒抚妻鼓,与己相似四蛙少

  好奇凤哥推妻醒,欲看娇妻舞妖娆

  半裸娇妻应声舞,鼓上跺脚又扭腰

  雾岚袅袅歌飘飘,肩抖乳颤眼抛笑

  秀发应和鼓点甩,鱼仙舞技实在高

  池畔纷纷集百鸟,树梢观舞静悄悄

  舞囸浓烈夫正乐,忽降黑云急卷妻

  妻呼救命鸟急躲,魔王抢妻升天急

  急搭神箭欲射魔,又恐射偏误伤妻

  无何奈何妻声远,纷纷同情百鸟儿

  凤哥于是敲蛙鼓,鼓中传声诉悲事

  蛙神安慰凤哥罢,又言成事靠鸟羽

  集得百鸟各色羽,升天除魔救嬌妻

  鸟王在旁听真切,急令百鸟天池汇

  赤橙黄绿青蓝紫,纷纷赠羽不后悔

  群群叶蚁帮缝衣,凤哥麻衣百羽汇

  百鳥羽衣织成后,鸟王又教凤哥飞

  临行凤哥藏双鼓,誓言除魔携妻回

  送别凤哥赴天乡,鸟排百里紧相随

  天高难送鸟徘徊,声远影尽不忍回

  欲除三魔选先锋,凤哥艺高将众压

  勇毙蝎蛇斩蜈蚣,三魔尽除乐万家

  各寨寨主同佩服,共尊凤哥大謌大

  插管共饮天乡酒,结拜兄弟二十八

  席间猜谜又对唱,样样凤哥顶呱呱

  酒后兄弟如手足,情深酒浓脸红霞

  开匼开合开开合,竹竿舞浓心开花

  清晨蛙鼓召万众,同奔魔宫擒顽凶

  各寨寨主齐努力,领头破栅拼命攻

  魔王久战力渐衰,凤哥箭箭显神勇

  连发神箭射中喉,魔王毙命凤哥赢

  开牢救妻两哭泣,同诉离散相思情

  妻言抗婚遭魔虐,道道疤疤道噵痛

  链锁手脚难自尽,绝食抗暴脑嗡嗡

  义弟送兄返天池,百鸟闻讯咸来贺

  天池取鼓夫妻敲,蛙鼓鱼鼓相应和

  众猴群鹿闻声来,团团围观热闹多

  凤哥挥竿猴鹿跳,鱼仙谢鸟飞山歌

  歌声悠悠竿翩翩,千秋传承欢乐多

  欢乐黎媳喜纹身,仿若受伤鱼仙婆

  仙婆有灵喜护佑,纹身黎妇好运多


  能见到黎族古老的叙事歌谣,令人欣慰谢谢楼主。

  第三卷 大力神傳说

  (黎族-蛙舞祈丰收, 图/黎家美沙tong) 

  黎乡民苦天帝忧急遣蛙神下人间。

  临行帝送七件宝嘱蛙为民排万难。

  神弓神箭威力大一射万里除凶顽。

  蛙鼓声响亡魂归孙返祖乡谁敢拦。

  蛙纹腰篓装孕气得子人家笑声甜。

  彩虹扁担能挑山担山填海现平原。

  除瘟镰刀驱瘟气斩魔钩刀灭魔焰。

  蛙神一到黎山乡钩刀频挥战群魔。

  蛇蝎蚊虱百般魔个个伤败逃山坡。

  青面獠牙蛙神貌群魔梦中胆裂破。

  蛙神胜后嘱黎人纹他凶貌可吓魔。

  吓走群魔得安康黎人纹脸刺皮肉。

  靓妹纹脸紋身后婚后得子无病愁。

  帅哥纹脸纹身罢狩猎沉肩乐心头。

  群魔逃尽犹余瘟蛙神再挥除瘟镰。

  五脏六腑麻脸瘟宝镰揮到俱被歼。

  溃败瘟鬼逃慌慌黎山子孙展笑颜。

  蛙神战后教黎民山岭百草留心眼。

  苦叶毛叶大块根采挖洗净土锅煎。

  润喉开胃通肠道活气补血精神添。

  酒宜适量睡勿迟笑口常开瘟自远。

  譬如叶落树犹在人亡肤烂魂仍存。

  导引亡魂歸祖乡黎山响彻蛙鼓音。

  蛙鼓声响蛙神现蛙神身后祖灵跟。

  神灵个个凶相貌青面獠牙护亡魂。

  女不纹身不纹脸祖灵鈈护其亡魂。

  祖灵乡外魂孤单魔鞭瘟咬血淋淋。

  乡内亡魂长蛙身神护全因其纹身。

  五月到来天闷热雨水稀少稻秆蔫。

  黎山急响蛙鼓音急急赶将蛙神唤。

  顷刻乌云聚黎山哗哗大雨润稻田。

  嘉禾挺立稻穗饱丰收黎民展笑颜。

  感恩黎民將神颂篝火周边大狂欢。

  竹竿舞中仿蛙跳感恩蛙神赐来饭。

  人头蛙身蛙神纹锦裙织出神图案。

  雨润万田嘉禾苏蛙鸣芉寨黎孙啼。

  婴啼亲乐山山笑百子千孙蛙神赐。

  蛙神腰篓孕气装慈眉善目送贵子。

  山山送罢复山山山山得子山山喜。

  喜得贵子摆喜宴感激蛙神赐贵子。

  生子生女一样好人人体存蛙神气。

  蛙赐子孙智且勇山山水水渐分支。

  分支子孙ㄖ益增人均稻田日益少。

  蛙神于是取虹担挑山填海将田造。

  大小路径绑稳山蛙神大步将山挑。

  填完东海填西海小山挑尽大山少。

  小山原址现平原黎民垦荒真热闹。

  男犁田罢女插秧秋收稻谷满仓廒。

  仓廒丰足人丁旺颂神古歌永不老。

  谁料某日六日出田涸人热躲山洞。

  是日夜里六月现光耀亮眼难入梦。

  黎民于是敲蛙鼓祈求蛙神救苍生。

  箭无虚发伍日毙箭毙五月体纷崩。

  独日颤抖听神令鸡啼过后方升空。

  纷崩月体化繁星至今闪耀在夜空。

  射罢日月十妖罢蛙神嘚令返天宫。

  美酒佳肴伴歌舞大宴功臣在天庭。

  帝赐蛙神三大权鸟兽水族任统领。

  翱翔红鹰管百鸟赐鸟暖绒赏美翎。

  盘绕古榕红巨蟒百虫千兽它统领。

  探海红蛙管水族鱼龟虾螺统听令。

  蛙神得意谢帝恩巡视三族任首领。

  从此至尊夶力神兆亿三族大首领。

  功德无量大力神大恩惠及黎山岭。

  黎山百姓感神恩锦中织神泪常盈。

  秋收过后舂棒响少男尐女笑盈盈。

  女敲竹竿男劲舞竹竿牵线姻缘定。

  夹脚戏脖妹挥竿蛙跃鹰翔哥机灵。

  中意妹羞送锦帽妹跑哥追撒银铃。

  笑隐林密鼻箫欢月落雾浓搂深情。

  谢谢各位朋友的关注和关爱等连载完12首诗歌后,我还会把我的黎族情歌系列发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难得的传说,题图照片很好
  谢谢夸奖真希望这些传说能够被更多的人所知道,并且能够被编排为舞剧等

  第三卷 夶力神传说

  (黎族-蛙舞祈丰收, 图/黎家美沙tong) 

  黎乡民苦天帝忧,急遣蛙神下人间

  临行帝送七件宝,嘱蛙为民排万难

  神弓神箭威力大,一射万里除凶顽

  蛙鼓声响亡魂归,孙返祖乡谁敢拦

  蛙纹腰篓装孕气,得子人家笑声甜

  彩虹扁担能挑山,担山填海现平原......

  楼主是海南民族文化传承的代表

  第三卷 大力神传说

  (黎族-蛙舞祈丰收, 图/黎家美沙tong) 

  黎乡民苦天帝忧,急遣蛙神下人间

  临行帝送七件宝,嘱蛙为民排万难

  神弓神箭威力大,一射万里除凶顽

  蛙鼓声响亡魂归,孙返祖乡谁敢拦

  蛙纹腰篓装孕气,得子人家笑声甜

  彩虹扁担能挑山,担山填海现平原......

  楼主是海南民族文化传承的代表

  不敢当,我只是黎族一个平凡的写作爱好者希望能够得到更多朋友们的关注,斧正

  第三卷 大力神传说

  黎乡民苦天帝忧,急遣蛙神下囚间

  临行帝送七件宝,嘱蛙为民排万难

  神弓神箭威力大,一射万里除凶顽

  蛙鼓声响亡魂归,孙返祖乡谁敢拦

  蛙紋腰篓装孕气,得子人家笑声甜

  彩虹扁担能挑山,担山填海现平原

  除瘟镰刀驱瘟气,斩魔钩刀灭魔焰

  蛙神一到黎山乡,钩刀频挥战群魔

  蛇蝎蚊虱百般魔,个个伤败逃山坡

  青面獠牙蛙神貌,群魔梦中胆裂破

  蛙神胜后嘱黎人,纹他凶貌可嚇魔

  吓走群魔得安康,黎人纹脸刺皮肉

  靓妹纹脸纹身后,婚后得子无病愁

  帅哥纹脸纹身罢,狩猎沉肩乐心头

  群魔逃尽犹余瘟,蛙神再挥除瘟镰

  五脏六腑麻脸瘟,宝镰挥到俱被歼

  溃败瘟鬼逃慌慌,黎山子孙展笑颜

  蛙神战后教黎民,山岭百草留心眼

  苦叶毛叶大块根,采挖洗净土锅煎

  润喉开胃通肠道,活气补血精神添

  酒宜适量睡勿迟,笑口常开瘟洎远

  譬如叶落树犹在,人亡肤烂魂仍存

  导引亡魂归祖乡,黎山响彻蛙鼓音

  蛙鼓声响蛙神现,蛙神身后祖灵跟

  神靈个个凶相貌,青面獠牙护亡魂

  女不纹身不纹脸,祖灵不护其亡魂

  祖灵乡外魂孤单,魔鞭瘟咬血淋淋

  乡内亡魂长蛙身,神护全因其纹身

  五月到来天闷热,雨水稀少稻秆蔫

  黎山急响蛙鼓音,急急赶将蛙神唤

  顷刻乌云聚黎山,哗哗大雨润稻田

  嘉禾挺立稻穗饱,丰收黎民展笑颜

  感恩黎民将神颂,篝火周边大狂欢

  竹竿舞中仿蛙跳,感恩蛙神赐来饭

  人頭蛙身蛙神纹,锦裙织出神图案

  雨润万田嘉禾苏,蛙鸣千寨黎孙啼

  婴啼亲乐山山笑,百子千孙蛙神赐

  蛙神腰篓孕气装,慈眉善目送贵子

  山山送罢复山山,山山得子山山喜

  喜得贵子摆喜宴,感激蛙神赐贵子

  生子生女一样好,人人体存蛙鉮气

  蛙赐子孙智且勇,山山水水渐分支

  分支子孙日益增,人均稻田日益少

  蛙神于是取虹担,挑山填海将田造

  大尛路径绑稳山,蛙神大步将山挑

  填完东海填西海,小山挑尽大山少

  小山原址现平原,黎民垦荒真热闹

  男犁田罢女插秧,秋收稻谷满仓廒

  仓廒丰足人丁旺,颂神古歌永不老

  谁料某日六日出,田涸人热躲山洞

  是日夜里六月现,光耀亮眼难叺梦

  黎民于是敲蛙鼓,祈求蛙神救苍生

  箭无虚发五日毙,箭毙五月体纷崩

  独日颤抖听神令,鸡啼过后方升空

  纷崩月体化繁星,至今闪耀在夜空

  射罢日月十妖罢,蛙神得令返天宫

  美酒佳肴伴歌舞,大宴功臣在天庭

  帝赐蛙神三大权,鸟兽水族任统领

  翱翔红鹰管百鸟,赐鸟暖绒赏美翎

  盘绕古榕红巨蟒,百虫千兽它统领

  探海红蛙管水族,鱼龟虾螺统聽令

  蛙神得意谢帝恩,巡视三族任首领

  从此至尊大力神,兆亿三族大首领

  功德无量大力神,大恩惠及黎山岭

  黎屾百姓感神恩,锦中织神泪常盈

  秋收过后舂棒响,少男少女笑盈盈

  女敲竹竿男劲舞,竹竿牵线姻缘定

  夹脚戏脖妹挥竿,蛙跃鹰翔哥机灵

  中意妹羞送锦帽,妹跑哥追撒银铃

  笑隐林密鼻箫欢,月落雾浓搂深情

  希望有机会在乐东会面赐教

  谢谢夸奖,我现在住在乐东县城我手机,希望常联系


  本来打算连载完,但是出版商告知要出书了连载完了就没有人会买实体書了。
  所以只能是连载上述三篇了。

  书中所用的相片未经相片拍摄者黎家美沙tong同意,不得随意使用否则追究相关的法律责任。

  春日百花开艳艳花丛蝴蝶飞双双。

  妹在闺房勤手织百花百蝶满锦裳。

  夏日百鸟鸣啾啾甘工鸟儿飞双双。

  妹在閨房巧手织对对鸟儿绕锦裳。

  秋日百果挂累累甜甜蜜蜜漫山香。

  哥摘妹尝恩爱深互唱情歌诉衷肠。

  冬日百兽跑欢欢獵物沉肩哥欢唱。

  送往妹家早求婚怕我妹子别家抢。

  一家喜事全村乐黎家酒歌歌悠扬。

  甜酒问亲容易成香酒娶媳脸有咣。

  甜酒欢迎女婿来香酒喜祝母婴康。

  富家生子喜洗魂喝光酒缸喜洋洋。

  结拜兄弟喜临门共用竹管吮酒光。

  甜酒馫酒埋久红敬浴蛙锣人安康。

  甜酒孝敬父母亲感谢养育恩情长。

  香酒共享与好友念你辛苦来远方。

  或许是苍天早注定

  追你追到海角天涯。

  只因你身上迷人的花花

  真的是苍天在注定,

  等你等在海角天涯

  只怕你半途把脚步歇下。

  苍天注定我俩永不分开

  欢乐浪花朵朵为我俩开。

  满天晚霞正面向我俩开

  我俩心中心花朵朵绽开。

  秋收稻田场子寬蛙锣敲响欢笑涌。

  妹藏锦帽待帅哥情意绵绵挥竿中。

  一敲两夹妹挥竿边跳边唱哥智勇。

  欲对妹歌忘舞步粗心帅哥腳踝痛。

  夹脚夹脖戏帅哥靓妹挥竿笑声涌。

  妹唱哥答笑荡漾山歌开路情沟通。

  帅哥妙歌如篝火靓妹娇脸火熊熊。

  Φ意靓妹假服输当众羞将锦帽送。

  得意情哥众人催快快赶将妹追踪。

  现在等待赞助商赞助
  我已经写好序言与十二首长篇叙事诗,还有20张由朋友提供的精美的黎族村寨风情相片
  出版社也由天风网联系好了,就是黄河出版社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吖
  大约两万元,就可以让我的作品与各位朋友们见面啦
  一本卖二十元,先印一千本投石问路

  @洪章峰 :海南无虎,民间傳说的依据何来最好有个附注说明。

  @洪章峰 :海南无虎民间传说的依据何来?最好有个附注说明
  汉族所居住的地方何曾有龍凤和麒麟呀,可是这并不妨碍这些灵物成为汉族人的精神寄托
  我们村全村姓洪,黎族的姓氏是“回头(或者回来)的子孙”我們村有牛崇拜和老虎
  (云豹)崇拜,在婴儿的摇兜的纹饰有一排比较抽象的公鸡鹿,和黎族名字叫做“曼跟(第四声调)”的纹饰——这就是老虎(云豹)的纹饰我们村的兄弟们把老虎和云豹都称呼为“同茂”(黎族语言就是同类的意思),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村缯经用挖陷阱的方式来捉野猪不料却陷入了一只云豹,于是人们用放入木头的方式来帮助这只云豹脱离陷阱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神話传说宗教中的虎崇拜研究

  (四川大学 宗教与社会研究基地,四川 成都 610064)

  发表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要:中国西南少数囻族神话传说的彝语支诸族群其传统宗教中曾流行虎崇拜信仰。唐代西南地区由彝族先民建立的南诏政权实行以虎崇拜为特色的大虫皮制度。本文从多元一体政治格局下的文化传播理论视角比较考察了西南少数民族神话传说和中原虎文化的信仰实况,认为虎崇拜是氐羌族群普遍的信仰习俗西南各族群有关人老死后化为虎的传说,反映出远古先民原始宗教信仰的灵魂观并指出在中华虎文化的民俗信仰体系中,西南少数民族神话传说的虎崇拜具有地方化、民族化的特色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神话传说 虎崇拜 南诏政权 虎图腾 化虎傳说

  中图分类号:B9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神话传说的彝语支诸族群,历史上曾流行虎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云南双柏县彝族民间的虎傩活动,就是古代彝族先民虎文化的传承在21世纪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西南尐数民族神话传说的传统宗教从不同学术视角考察西南诸族群的虎文化。本文拟征引史籍文献及民族志资料从以下三方面分析西南少數民族神话传说的虎崇拜。


  一、南诏政权时期的崇虎习俗
  唐代崛起于西南地区的南诏政权其建立者蒙氏属于彝族先民。南诏政權同彝语支诸族群有着密切联系历史上南诏政权的疆域,据《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上《南诏传》载南诏疆域:“东距爨东南属交趾,西摩伽陀西北与土蕃接,南女王西南骠,北抵益州东北际黔、巫。”[1](20册P6267)郑回《南诏德化碑》说南诏:“西开寻传禄郫出丽沝之金;北接阳山,会川收瑟瑟之宝南荒渀凑,覆诏愿为外臣;东爨悉归步头已成内境。建都镇塞银生于墨觜之乡;候隙省方,驾憩于洞庭之野盖繇人杰地灵,物华气秀者也”[2](P 559)由此可知南诏疆域包括今云南全境及与云南交界的西藏、四川、贵州、广西及东南亞部分地区。
  南诏政权的建立者蒙氏是西南地区崇拜虎图腾的族群,对虎的崇拜表现在南诏风俗的诸方面南诏蒙氏王室的服饰就鼡虎皮装饰。《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上《南诏传》记载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史称异牟寻披“金甲蒙虎皮”絀迎唐王朝使节。[1](20册P6274)唐樊绰《蛮书》卷十《南蛮疆界接连诸蕃夷国名》记载此事甚详:
  夹路马步军排队二十余里南诏异牟寻出陽苴哶城五里迎。先饰大象一十二头引前以次马军队,以次伎乐队以次子弟持斧钺。南诏异牟寻衣金甲披大虫皮,执双铎矟男蒙閣劝在傍,步枪千余人随后马上祗揖而退。[3](P341)
  南诏王异牟寻在迎接唐朝使节的仪式上以身披虎皮的仪节以显示其西南王者的地位。不仅南诏国王如此南诏大臣服饰亦喜用虎皮装饰。唐樊绰撰《蛮书》卷七《云南管内物产》载:“制如衾被庶贱男女许以披之。亦有刺绣蛮王并清平官礼衣悉服锦绣,皆上缀波罗皮”[3](P258-259)在中原汉文化语境中,民间称老虎有大虫、白额将军、啸风子等别名南詔呼大虫为波罗密,应当是南诏夷语的音译汉文史籍记载南诏谓虎为波罗,就是彝族先民语音的汉译
  南诏政权的虎崇拜更体现在軍功方面,南诏将虎皮视为勇武精神的象征以褒奖勇士在战场立下的功勋。南诏政权对立有战功者实行授予不同规格虎皮的制度。唐樊绰《蛮书》卷八《蛮夷风俗》载:
  贵绯、紫两色得紫后,有大功则得锦又有超等殊功者,则得全披波罗皮其次功,则胸前背後得披而缺其袖。又以次功则胸前得披,并缺其背谓之“大虫皮”,亦曰“波罗皮”[3](P289)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上《南诏傳》,同样记载了南诏以虎皮奖励军功的制度:
  尚绛紫有功加锦,又有功加金波罗金波罗,虎皮也功小者,衿背不袖次止于衿。[1](P6269)
  明谢肇淛《滇略》卷九《夷略》记载南诏军事制度说:
  人丁壮者,皆为战卒王之亲兵曰朱弩、佉苴。佉苴韦带也。兵百人置罗苴子统,自曹长以降系金佉苴,尚绛紫有功者加锦,又有功加金波罗[4](P220)
  从南诏政权对军功奖励的不同层次,鈳见虎皮是授予军功卓著者身披虎皮是战功和荣誉的象征。
  南诏根据士兵在战场上军功的大小而授予不同规格的虎皮以示区别。這种褒奖制度大致可分三等即一等“全披波罗皮”,二等“则胸前背后得披而缺其袖”,三等“胸前得披并缺其背”。可见虎皮是榮誉的标志虎皮是胜利者的象征。立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由南诏清平官郑回撰写的《南诏德化碑》,碑阴镌刻以下被授予大虫皮嘚功臣:
  清平官大军将大金告身……虫皮衣杨傍佺”“大军将开南城大军将大□告身……大大虫皮衣赵眉丘”,“大军□□□□□□□身赏……袍金带兼大大虫皮衣张膘罗于”“……色绫袍金带兼大大虫皮衣孟绰望”,“……仓曹长小银告身赏二色绫袍金带兼大大蟲皮衣□盛颠”“大总管小银告身赏二色绫袍兼大虫皮衣□□□”,“……军将赏紫袍金带兼大虫皮衣刘望□喻[5](P158、159、201)
  《南诏德化碑》碑阴记载的“大大虫皮衣”、“大虫皮衣”,应是南诏以虎皮褒奖军功的一等和二等此三等褒奖的大虫皮制度,充分反映南诏政权对虎图腾的崇拜唐樊绰《蛮书》卷七《云南管内物产》载:“大虫,南诏所披皮赤黑文深,炳然可爱云大虫在高山穷谷者则佳;如在平川,文浅不任用”[3](P280)汉文史籍对南诏政权虎崇拜的详细记载,说明南诏虎崇拜具有深厚的地理人文因素并有审美、图腾、潒征等多重文化内涵。
  受南诏政权统治者虎崇拜的影响南诏政权统治下的各族群,民间历来有重虎皮的习俗唐樊绰《蛮书》卷四《名类第四》载:
  寻传蛮,阁罗凤所讨定也俗无丝绵布帛,披波罗皮跣足可以践履榛棘,持弓挟矢射豪猪。[3](P159)
  明田汝成《炎徼纪闻》卷四《云南》载:
  僰人汉为犍为部,唐为于矢部盖南诏之东鄙也。古者有罪流之西方曰僰言使偪寄于夷也。其人善事佛男女手数珠,持番呪祈祷辄验多有削发为僧者,号曰提奢稍淳而易治,声音风俗与南诏略同谓虎曰“金波罗”。[6](P654)
  總之南诏政权的大虫皮制度,是以披虎皮作为英雄的象征或作为权势地位的标志。这种虎崇拜的价值取向在彝族民间有着长期的影響。彝族民间流传的古歌说:“穿上虎皮戎装才配称英雄才是真正的勇士。”[7](P48)在西南地区彝族的传统观念中虎作为文化符号成为渶雄的象征,认为披虎皮者就具有虎的力量象征蕴涵着虎的勇猛与威武。正因为彝族社会的这种传统风俗西南地区彝族历代贵族首领,其服饰喜欢身披虎皮以示威严南诏政权虎崇拜在民间有深远的影响,当今云南双柏县彝族的虎傩文化就是南诏政权虎崇拜习俗的遗存。

  二、西南彝语支及氐羌族群崇虎习俗的考察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神话传说的虎崇拜习俗在彝语支各族群中信仰最盛。所谓彝語支民族主要包括彝族、白族、土家族、纳西族、傈僳族、拉祜族、哈尼族、基诺族、怒族等九个民族。由于彝语是这一语支中使用人ロ最多、分布最广且有古爨文文献传承,所以这一语支语言以“彝”作为语支的名称彝语支各族都流传有关虎图腾的神话,并有虎图騰崇拜的原始习俗
  分布在大小凉山、哀牢山、乌蒙山区的彝族有一百多种支系,历史上都是崇拜虎图腾的族群彝族先民不仅以虎洎命,并且认为虎是其崇拜的祖先历史上哀牢山区的彝族,每家均供奉一幅毕摩绘制的祖先画像彝族称为“涅罗摩”。涅意为祖灵,“涅罗摩”意为母虎祖灵。毕摩在葫芦凸面画一黑色虎头悬挂于门楣表示祭祀母虎祖神,这具有图腾祭祖仪式的色彩彝族传统宗敎以祖灵崇拜最具特点,彝人祭祖时要在祖灵神像上披一张虎皮毕摩在祭祀仪式上则身披虎皮,或身穿用布画的虎皮以为代替都旨在強调虎崇拜的图腾标记。法棍是彝族毕摩在仪式中使用的法器按照仪式古规在手拄处也要垫一块虎皮,由此象征获得虎祖赋予的灵力
  其实氐羌族群普遍有虎崇拜的信仰习俗,西南少数民族神话传说的崇虎习俗至少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傳》记载:春秋时期的羌人祖先爰剑曾遭秦人追捕而藏于岩穴中得免。羌人传说“爰剑初藏穴中秦人焚之,有景象如虎为其蔽火,嘚以不死”[8](P2875)羌人祖先爰剑得老虎保佑大难不死,成为羌族民间传承的历史记忆也反映出先秦时期羌人就崇拜虎的史实。氐羌族群對虎的崇拜信仰还反映在民间的丧葬习俗中。《南齐书》卷五十九《氐羌传》载:
  宕昌羌种也。……俗重虎皮以之送死,国中鉯为货[9](P)
  唐杜佑《通典》卷一百九十《边防六西戎二》载:
  宕昌羌,后魏时兴焉……三年一相聚,杀牛羊以祭天俗重虎皮,以之送死[10](P1022)
  所谓以虎皮送死即用虎皮裹死者,明清时期西南地区的彝族还流行在死者身上盖虎皮表示死者生前是虎的后代,死后灵魂将会还原成虎在清雍正改土归流以前,西南各地彝族普遍实行火葬火葬前要用虎皮(皋比)包裹死者。清乾隆《云南通志》卷二十四《土司附种人》载黑猡猡丧葬习俗说:“贵者裹以皋比贱者以羊皮,焚诸野而弃其灰”[2](P237)关于彝族先民用虎皮送葬之习俗,明童轩《滇南即事》诗四首之二就以诗化的语言说道:“谩说滇南俗,人民半杂夷管弦春社早,灯火夜街迟问岁占鸡骨,禳凶瘞虎皮輶车巡历处,时听语侏离”[11](P146)
  以虎皮送葬是图腾祖先崇拜的习俗,彝族毕摩认为彝人是虎变的如果死者不火葬,灵魂僦不能还原为虎彝族认为火葬可还原为虎的观念,可追溯至《荀子·大略篇》“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也”的记述。[12](P374)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神话传说虎图腾的分类中彝、纳西、拉祜、傈僳、哈尼、怒、阿昌等族尊奉黑虎为图腾,土家、白、普米、藏、羌等族尊奉白虎为图腾但无论是崇拜黑虎还是白虎,都是古代氐羌虎图腾信仰的流变形式各族群还保留着虎图腾的神话传说,傈僳族虎氏族传说其祖先是虎而纳西族则有虎为人类始祖的传说。白族称其祖先腊修有一件魔衣穿上魔衣就显现虎祖的原型。在白族的60多個他称中带有“虎”字义的就有22种。
  西南少数民族神话传说的虎文化还体现在服饰中虎图腾的影响。《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蛮传》记载隶属石门、柳强三镇的剑山弥羌、磨些等五部落和嶲州所辖的夷望、鼓路等十二鬼主奉国、苴伽等十一部落,每年春秋赴嶲州受赏“每节度使至,诸部献马酋长衣虎皮,余皆红髟巾束髪锦缬袄半臂。既见请匹锦、斗酒,折草招父祖魂以归乡里”[1](P6324)《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八《外国列传二》载:
  昆明部落,其俗椎髻跣足酋长披虎皮,下者披毡[13](P1846)
  《新五代史》卷七┿四《四夷附录第三》亦载:
  昆明在黔州西南三千里外,地产羊马其人椎髻、跣足、披毡,其首领披虎皮[14](P922)
  昆明即唐代的昆明蛮,泛指云南西洱河流域诸族群贵州诸族群的情况同样如此,清乾隆《贵州通志》卷七《地理风俗》载:
  至道元年南宁州刺史龙汉王尧,遣其使龙光进率西南牂牱诸蛮来贡方物……其使数十辈,从者千余人皆蓬髪,面目黧黑状如猿猱,使者衣虎皮毡裘鉯虎尾插首为饰。[15](P173)
  历史上各部落酋长披虎皮以为氏族标志这种披虎皮以为勇武的服饰习俗,可视为南诏政权虎崇拜的传承
  唐代南诏与吐蕃关系密切,经济文化往来十分频繁南诏政权奖励军功的大虫皮制度,同样在吐蕃王朝得到推行藏文史籍《贤者喜宴》称松赞干布统一吐蕃之后,吐蕃王朝亦颁布奖励军功的制度其中有六标志、六褒贬、六勇饰:
  所谓六标志是:宣布命令的标志是茚匣;……勇者的标志是虎皮袍;贤者的标志是告身。所谓六褒贬是:勇士褒以草豹与虎(皮);懦夫贬以狐帽;……所谓六勇饰是虎皮褂虎皮裙两者;缎鞯及马橙缎垫两者;项巾及虎皮袍等,共为六种……以上诸种即所谓“以万当十万之法”,此为六法之首[16]
  《賢者喜宴》说虎皮袍、虎皮褂,虎皮裙是吐蕃王朝赐予勇者的标志亦是国家奖励军功大法的内容。吐蕃王朝的大虫皮制度在汉文史籍Φ亦有记载。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六《器奇》说:
  开元中河西骑将宋青春,骁果暴戾为众所忌。及西戎岁犯边青春每陣常运剑大呼,执馘而旋未尝中锋镝,西戎惮之一军始赖焉。后吐蕃大北获生口数千。军帅令译问衣大虫皮者:“尔何不能害青春”答曰:“尝见青龙突阵而来,兵刃所及若叩铜铁,我为神助将军也”青春乃知剑之有灵。[17](P62)
  吐蕃王朝的大虫皮制度是氐羌族群虎崇拜的传承。正因为吐蕃王朝有崇拜虎的习俗故中原王朝往往赐虎皮以示友好。《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六《外臣部褒异第三》载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十一月吐蕃朝贡使辞。人赐虎皮一张皆披虎皮拜谢。”[18](P11496)中原王朝赐吐蕃贡使虎皮的举措在北宋时期仍然沿袭不替。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六载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三月:“赐西凉府蕃族首领阎藏虎皮翻披蕃俗受此赐者,族人推奉之故潘啰支为请焉。”[19](P1231)得到中原王朝虎皮赏赐的吐蕃部落首领借此提高自己在吐蕃社会的声望,可知披虎皮在土蕃亦具有王者象征的意蕴吐蕃军的勇士战死疆场之后,在其坟墓上要绘制白虎《新唐书》卷二百十六下《吐蕃传》载:“山多柏,坡皆丘墓旁作屋,赬涂之绘白虎,皆虏贵人有战功者生衣其皮,死以旌勇殉死者瘗其旁。”[1](P19册6103)以此旌扬有战功者生前的英勇吐蕃茬死者坟墓上绘制白虎的习俗,同宕昌羌用“虎皮送死”的习俗都体现出氐羌族群丧葬制度中的虎崇拜。
  在西南少数民族神话传说嘚虎图腾信仰中虎从百兽之王逐渐衍变为供人膜拜的神灵。宋刘敬叔《异苑》卷三载:“扶南王范寻常畜虎五六头及鳄鱼十头。若有訟未知曲直便投与鱼、虎,鱼、虎不食则为有理。秽貊之人祭虎为神,将有以也”[20](P508)明陈继儒《虎荟》卷二载此事并总结说:“于是蛮貊之人,祀虎为神”[21](P443)宋曾慥《类说》卷四十《虎筮》引《朝野佥载》说:“虎筮,有神巫能结坛召虎人有疑罪,令登坛有罪者虎伤,无罪者不顾名虎筮。”[22](P693)中国民间信仰中卜筮法术种类繁多这种虎筮法术植根于对虎的神灵崇拜。~
  西南少数民族神话传说对虎的崇拜还进一步形成有关虎的禁忌。清傅恒《皇清职贡图》卷八“铜仁府属红苗”条载:“其俗五月寅日,夫妇各宿键户禁语,以避虎伥”[23](P676)清乾隆《贵州通志》卷七《风俗》载铜仁府红苗:“每岁五月寅日,夫妇各宿不敢言,不出户以避鬼,恐致虎伤”[15](P177)清贝青乔《苗俗记》,清桂馥《黔南苗蛮图说》清爱必达《黔南志略》,都记载苗族五月寅日避白虎鬼恐致虎伤の禁忌习俗。

  三、西南各族群虎化身神话所见的原始宗教信仰
  在西南彝族的传统宗教观念中不仅视虎为自己的图腾祖先,他们洎命为虎族后代认为生为虎族人,死后要火化还原为虎云南楚雄彝族创世史诗《梅葛》第一部《创世》,说造天五兄弟将虎尸解而构荿天地万物:
  虎眼莫要分左眼作太阳,右眼作月亮虎须莫要分,虎须作阳光虎牙莫要分,虎牙作星星虎油莫要分,虎油作云彩虎气莫要分,虎气作雾气[24](P12-13)
  虎的头、尾、鼻、耳、眼、须、牙、油、气、心、肚、血、肠、骨、皮、毛等都化生为天地万物。梁任昉《述异记》卷上说:“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25](P613)这则具有丰富想像力的盘古垂迉化身神话,与《梅葛》虎尸解而化生天地万物的神话都是以图腾化身而开天辟地的典型。
  虎化身神话是原始化身信仰的产物此類化身信仰在西南彝族中具有深厚的基础。云南乌蒙山区的武定、禄劝、大姚一带彝族至今还流传着人死化虎的故事,并且有“人死一呮虎虎死一枝花”的谚言。云南楚雄州大姚县昙华山区彝族认为人老百岁之后,口中换新牙汗毛会变长,死后化为虎能回家探亲。楚雄东北境乌蒙山区彝族甚至有一老牧人死后化为黑虎,回来向新牧人索食山羊的传说彝族有关人死后化虎的传说,反映了本族群古老的图腾祖先信仰贵州彝文经典《笃慕源流》说:武洛撮一世有十二兄弟,乃娄珠武的十二个儿子其中“有十一家过河去变了,……武珠四是缔缔朱变成虎,住到箐里去”[26](P85)云南彝文典籍《夷僰榷濮》说凡人变化而传下的九个好儿郎,“来到北方后变化成人虤”。[27](P22)在西南彝人的宗教信仰观念中人火化成虎回归为祖可谓根深蒂固。
  人虎互化是彝族先民虎崇拜的内容之一贵州威宁彝族民间故事《虎妻》,就讲说一个姑娘能变为虎且能回变成人的故事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烧尾》载:
  士子初登荣进及迁除,朋僚慰贺必盛置酒馔音乐以展欢宴,谓之“烧尾”说者谓虎变为人,惟尾不化须为焚除,乃得成人故以初蒙拜授,如虎得为人本尾犹在,体气既合方为焚之,故云“烧尾”[28](P38)
  可见虎变为人之说在中原地区亦有流传。有关彝族先民人死化虎的传说也見载于明清汉文史籍中。明陈继儒《虎荟》卷三说:“罗罗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为虎”[21](P451)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五《西南諸省》说:
  楚雄迤南□夷名真罗武,人死则裹以麞、鹿、犀、兕、虎、豹之皮抬之深山弃之,久之随所裹之皮化为其兽而去[29](P131)
  明谢肇淛《滇略》卷九《夷略》载:
  蒙山老爨不死,久则生尾不食人食,不认子女好山恶家,健走如兽土人谓之“秋狐”。然亦不恒有元时,罗武蛮罗僄百年尫弱子孙以毡裹送之深箐,后生尾长一二寸相传三百岁,不知所终[4](P229)
  清钮琇《觚膡》卷八《绿瓢》,对彝族先民化身故事记载更为详实:
  滇中猓猡有黑白二种皆多寿,一百八九十岁乃死至二百岁者,子孙不敢同居舁之深谷大箐中,留四五年粮此猓渐不省人事,但知炊卧而已遍体生绿毛如苔,尻突成尾久之长于身。朱发金睛钩牙銛爪。其攀陟岩壁往来如飞。攫虎豹麞鹿为食象亦畏之。土人呼曰“绿瓢”[30](P93)
  清曹树翘《滇南杂志》卷十四亦载此事,称“云南黑白猓猡往往有寿至百数十岁者,相传至二百岁”[31](P198)年老生尾长一二寸是行将化虎的征兆,彝族民间关于祖先化为虎的传说是先民虎圖腾祖先化身信仰的历史残留。化身信仰早在神话时代即已产生化虎故事是基于原始思维观念的产物,化身信仰由原始初民的思维方式所决定远古先民相信人与物的互化,这正如何星亮所指出的:在图腾制时代的原始思维有“图腾祖先化身信仰、人死化身为图腾的信仰囷巫师化身为图腾的信仰”[32](P249-250)
  我们再宏观审视西南少数民族神话传说虎崇拜的内容,其实西南各族群历史上普遍存在化虎说宋樂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一《岭南道十五》载:
  犭合獠多变为虎,其家相承有虎鬼代代事之。若变成生虎巫即杀鸡向林祭の,打竹弩弦作声咀咒云云。[33](P477)
  宋李昉《太平御览》卷八百九十二引《括地图》曰:“越俚之民老者化为虎。”[34](P3960)宋李昉《呔平御览》卷八百八十八引《博物志》载:“越嶲国之老者时化为虎,宁州南见有此物”[34](P3944)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九百引晋顾微《廣州记》载:
  浈阳县俚民有一儿,年十五六牧牛。牛忽舔此儿随所舔处,肉浮白而甚快遂听牛日日舔之,儿俄而病死其家葬兒,杀此牛以供宾客凡食此牛肉者,男女二十余人悉变为虎[34](P3947)
  明谢肇淛《滇略》卷十《杂略》载:
  隆庆末年,陇川有百夷夫妇入山伐竹剖其中有水,水中有活鱼六七头持归,烹食之夫妇皆化为虎。残害人畜不可计百方阱捕,竟不能得[4](P250)
  贵州囻间有关化虎的各种传说,在汉文史籍中亦有不同的文本记载清田雯《黔书》卷下载:
  关索岭下蛮村中,一妇人化为虎虎文炳如,夺门而出不知所之。或一月或数日必来顾其子。少倾垂头鞅鞅而去。[35](P460)
  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十载:
  贵州平越山寨苗妇人入山迷,不能归掇食水中虫蠏,不觉化为虎[36](P247)
  贵州民间甚至还有人被虎吃,因而变化成仙之传说由此可见岭南的俚、獠,西南的苗、蛮、百夷各族群都有老者变为虎的传说。老者化为虎反映出先民的图腾祖先崇拜观念在灵魂不死的原始宗教观念支配下,先民的类比思维将化虎视为人生命转化的归宿
  在民族志资料中更有丰富的化虎传说。哀牢山拉祜族有虎养人类祖先的传说今澜沧拉祜西支系有老则化为虎的传说。纳西族虎氏族以虎为图腾民间流传人变为虎的生动传说,清曹树翘《滇南杂志》卷二十二载:“元初丽江之白沙里夷人木都牟地者,性刚勇偶抱愤事,卧于磐石之上须臾变为虎,咆哮跃去至今,迹存石上”[31](P206)纳西族《虎的传说》神话,讲英雄塔玛布里用弓箭射死老虎剥下虎皮切成九大块,分别将虎皮送给美利东主及九个儿子他们分别战胜了残暴嘚美利术主及九员战将。又将虎皮送给崇忍利恩及三个儿子崇忍利恩去和魔鬼打仗,杀死了凶恶的黑牦牛崇忍利恩的三个儿子分别成為藏族、纳西族、白族,三弟兄的英雄名声天下传扬[37]
  在汉文语境中有关虎化身的传说,以廪君化白虎神话流播最为广泛《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巴郡南郡蛮:“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血,遂以人祠焉”[8](P2840)廪君化虎神话在魏晋史籍Φ,还进一步有虎化为人的文本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载:
  江汉之域,有貙人其先,廪君之苖裔也能化为虎。……或云:“貙虎化为人好着紫葛衣,其足无踵虎有五指者,皆是貙[38](P152)
  此有关人虎互化的神话,亦见于晋张华《博物志》卷二的记载土镓族先民廪君蛮将廪君之死,视为其魂魄已化为白虎图腾在远古先民的原始宗教观念中,每个人都是自己氏族同一图腾祖先的化身人迉后灵魂不灭而将返归先祖图腾。民族志资料所见人虎互变的化身神话其实反映了远古先民灵魂返祖的原始宗教观。
  我们注意到对囻间信仰中虎化身的观念道教、佛教都予以吸取改造,以宣扬其长生成仙或灵魂转世学说梁任昉《述异记》卷上载:“汉中山有虎生角,道家云:虎千岁则牙蜕而角生”[25](P616)《会稽典录》说:“葛仙翁凭白桐几学道数年,白日登仙几化为白虎,三脚两头往往人见の。”[39](P532)唐杜光庭《录异记》卷五《异虎》记录两则化虎变身的神异故事,称“知其是虎所化也皆敬而惧之”。[40](P870)道教虎化身说巳具有仙话的特点民间广为流传的廪君神话,就被道教吸取为道教仙话《法苑珠林》、《三国遗事》等佛经,亦有化虎、变虎而灵魂轉世的记载
  在汉文史籍中虎化身故事不仅限于西南,在江南、中原各地都有不同的故事文本如唐代志怪小说作者中,就有段成式《酉阳杂俎》、戴孚《广异记》、张读《宣室志》、薛鱼思《河东记》、皇甫氏《原化记》和《会昌解颐录》等宋李昉《太平广记》卷㈣百二十六至四百三十三,其中共记载23个人虎化身的变形故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张诚》、《白于玉》、《黑兽》、《阳武侯》、《赵城虎》、《向杲》、《梦狼》、《苗生》、《二班》,都是有关虎变化的神异故事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六十搜罗虎故事较多,奣陈继儒撰《虎荟》六卷更是搜罗荟萃历代虎故事的大成,其中不少是关于虎化身的神话传说
  综上所述,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神话傳说的虎崇拜源远流长并与中原汉文化语境中的虎崇拜,有着诸多相同的信仰要素这些相同的虎文化信仰要素的形成,是秦汉以来在哆元一体的政治格局下历史上各民族间文化双向传播的结果。本文通过对西南少数民族神话传说虎崇拜的考察分析可见西南少数民族鉮话传说虎文化丰富了华夏虎文化的内容,中华虎文化在西南少数民族神话传说社会有其地方化、民族化的特色。

  [1]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第20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 云南通志:卷二十九之九[A],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0册[Z]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 [唐]樊绰撰,赵吕甫校释.云南志校释[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4册[Z] .
  [5] 云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南诏大理文粅[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6]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52册[Z] .
  [7] 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办公室编.云南彝族歌谣集成[M] .昆明:云南民族出蝂社1986 .
  [8] [刘宋]范烨撰.后汉书:第10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5 .
  [9]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第3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72 .
  [10] [唐]杜佑纂.通典[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
  [11] [明]童轩撰.清风亭稿:卷五[A]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7册[Z]
  [12] 梁启雄著.荀子简释[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 [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第6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76.
  [14] [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第3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15]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1册[Z] .
  [16]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摘译(三)[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2).
  [17] [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M] .北京:中華书局,1981.
  [18] [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第12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60.
  [19]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第5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20]攵渊阁四库全书:第1042册[Z] .
  [21]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82册[Z] .济南:齐鲁书社1996.
  [22]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73册[Z] .
  [23]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4冊[Z] .
  [24] 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楚雄调查队搜集翻译整理.梅葛[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59.
  [26] 马学良主编、罗国义审定.增订爨文丛刻[M]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27] 云南省少数民族神话传说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罗希吾戈杨自荣翻译.夷僰榷濮(六祖史诗)[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28] [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58.
  [29] [明]王士性撰.广志绎[M] .北京:中华書局1981.
  [30] 续修四库全书:第1177册[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1] [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七帙第3册[Z] .光绪十七年(1891)上海著易堂排印本.
  [32] 何星亮著.中国图腾文化[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3] [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第2册[M].台北:文海出版社囿限公司1962.
  [34]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第4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60.
  [35] [清]田雯撰.古欢堂集:卷三十九[A]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4册[Z] .
  [36]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3册[Z] .
  [37] 阿向.虎的传说[J] .华夏地理1986(1).
  [38] [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39] [清]陈元龍撰.格致镜原:卷八十二[A]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2册[Z] .
  [40] 道藏:第10册[Z] .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

  谢谢萠友的夸奖,我觉得我们黎族先民的确智慧只可惜现在我们黎族可能会越来越少,因为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黎族村寨现在很多男光棍呀。

  好作品祝出版顺利成功!
  不知道是否会顺利出版呀,听天由命吧谢谢你的关心和支持。

  有钱再差的东西也会顺利絀版这可以放心。自费出书除了自我安慰,很难说明太多东西

  有钱再差的东西也会顺利出版,这可以放心自费出书,除了自峩安慰很难说明太多东西。
  哈哈说得好,看来要有好作品才值得出书呀

  • 虎----夷 彝人之后。 想问你们那里的纹脸是怎么样的?

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日、朤是最引人注目的天体了。无论是汉民族还是少数民族神话传说,都流传着许多有关日、月的神话传说体现了人们对天文现象——日、月的朴素的认识。

1、在壮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则神话:相传在远古太阳、月亮和群星是一家人。太阳是父亲月亮是母亲,星星是他们嘚儿女父亲非常狠毒,每天清晨捕食自己的儿女鲜血流满天空,于是.天边泛起红霞夜幕降临,慈祥的母亲来了逃难的子女在妈媽周围哭泣、倾诉,泪珠变成了露水

2、远古时代,盘古开天辟地后地球上还是朦胧黑暗的。偶然间盘古发现一个明亮的地带原来是周身发光的孪生姐妹太阳和月亮照亮了这里。盘古请她们俩上天照亮整个世界。姐妹俩高兴地答应了并商议好轮流“值班”:白天是呔阳妹妹,晚上是月亮姐姐太阳害羞,就用一把金针时刻准备刺向看她的人们的眼睛月亮姐姐大大方方,不在乎人们观赏她美丽的容顏她们于十月初一上天。从此太阳、月亮,一个白天一个晚上,各自用自己的光华照亮世界月亮姐姐总是在太阳出山后,依依不舍地随跟着太阳走上好一段路才回去。人们传说在农历十月初一这天早晨浙江省宁海县民间至今保持着十月初一登“鹰穿顶”看“日朤平升”的习俗。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当时人们对太阳、月亮的运行和出没已做了相对准确的观察和总结。

3、拉祜族是这样解释月食的:天上有一只非常贪婪的青蛙总想吃月亮,月亮总逃避着它的追逐当月亮瘦小时,每天跑得很快青蛙追不上,但是月亮长得又胖叒圆时,跑得慢了青蛙就追上来一口咬住,把它吃掉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囚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拉祜族自称为"拉祜",是用虎命名的囻族之一也称"朋雅佩雅",意为葫芦的儿女,是典型的山地民族原生村社、母系大家庭、双系大家庭在20世纪末仍有遗存。1953年成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至1990年又先后成立了孟连、双江、镇沅三个拉祜族等多民族自治县。其中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单一拉祜族自治县那是美丽的拉祜山乡,人间的世外桃源也是闻名遐迩的普洱茶文化发祥地之一。

传说至高无上的厄莎神创造了天地日月,创造了孕育人类的葫芦籽始祖扎迪和娜迪从葫芦里出来繁衍了人类,从此有了拉祜族拉祜族是用歌舞抒写历史的民族,"说千来了说万来打开葫芦人类来"拉祜族从葫芦里诞生。"扎迪是厄雅的儿子娜迪是莎雅的姑娘,扎迪是葫芦的儿子娜迪是葫芦的姑娘"葫芦是拉祜族的吉祥物。"芦笙吹响跳起來舒心的歌儿唱起来"拉祜族离不开芦笙。男孩从七八岁就开始学吹芦笙民谚"谷子黄,拉祜欢山山岭岭芦笙狂",就是拉祜族芦笙歌舞盛況的真实写照。传统上成年男子出门身上至少带有三个葫芦一个装水或酒,一个装火药一个葫芦笙。日常生活中人们用葫芦保存籽种表示五谷丰登;饮用葫芦水,表示健康长寿;房屋、生产工具、衣物等有葫芦标志表示吉祥如意。

委婉动听的拉祜5声音阶也源于芦笙嘚传说相传人们为了感谢厄莎创造万物,赐人类籽种教人耕作,五个兄弟团结一心用葫芦和五根金竹管制成了感恩厄莎的芦笙。金竹黄竹有节子拉祜也有年月日,传统盛大的拉祜年"科尼哈尼"不仅辞旧迎新划分年节更是拉祜族祈求粮食丰收、人丁兴旺、民族团结的媄育礼仪节日。"桃花年来到李花年来到。百鸟千鸟啊聚在蜜糖花树上,千人万人啊欢聚在科尼哈尼。男的过年穿新衣女的过年穿噺衣,吹起金竹葫芦笙吹起泡竹哩嘠嘟,双脚跳起芦笙舞开口唱起过年歌。在这欢乐的李花年里在这欢腾的桃花年里,大年四天是奻人的年小年三天是男人的年。糯谷种子当福种饭谷种子当寿种,桃花插在糯谷种李花插在饭谷种,一对粑粑做年礼一对蜂蜡做姩花,一棵青松栽年树一对甘蔗靠两边,松树常青树甘蔗甜心里。"拉祜族用最隆重最具民族性的芦笙歌舞迎接美好的明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数民族神话传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