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年前的孝感城乡规划局乡在现在的哪个省份?

403 - 禁止访问: 访问被拒绝。
403 - 禁止访问: 访问被拒绝。
您无权使用所提供的凭据查看此目录或页面。蒲江三圣祠三姓“结义”数百年_凤凰资讯
蒲江三圣祠三姓“结义”数百年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蒲江县寿安镇五星社区,有一清朝初年修建的古祠堂——三圣祠。这三圣祠远近有名,因它有一个类似《三国演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真实故事。
原标题:蒲江三圣祠三姓“结义”数百年三圣祠旧影蒲江县寿安镇五星社区,有一清朝初年修建的古祠堂——三圣祠。这三圣祠远近有名,因它有一个类似《三国演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真实故事。三圣祠何以闻名遐迩呢?明末清初,原籍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十二甲之詹、梁、陈三姓,移民至四川蒲江县高河场秀云庵下坝栖身。荒凉之地,三姓人相依为命,帮扶克难,终在蒲江这片土地扎下根。难中结缘,感怀上苍,三姓中詹大哥(佚其名)、梁应林、陈登印、陈登启兄弟,决定结为异姓兄弟,他们歃血盟誓“有福同享,有难共帮,齐振家声,手足情长”,并嘱后人,詹、梁、陈是一家人。后人立祠祭祀,名三圣祠,以不忘先辈遗训。至今三姓子孙仍恪守古训,互不通婚。但三姓后来的发展很不均匀。现詹姓只有二十多人,梁姓一百多人,陈姓三百多人。因陈姓人丁兴旺,故三圣祠区域又叫做“陈营”。陈营除詹、梁、陈之外很少外姓,因三姓互不通婚,故居住陈营的外姓男女,自然成了婚姻对象的首选。1985年,一梁姓姑娘与詹姓青年恋爱,因有违祖训,族人竞相反对,最后被迫分手。三姓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有梁建寅和陈吉武。出生于咸丰十年(1860年)的梁建寅,号青武大人,曾住成都东门府河边珠市街梁家门洞(现合江亭处),任成都东门精兵营总兵(相当于现在的城防司令)直至去世。清朝末年的陈吉武,精通武术,臂力过人,且颇具布疑兵巧胜对手的天才。据说有一号称“天下第一”的武士,常在成都南门摆擂,无人能胜,陈吉武赴成都连看三天,识出破绽。第四天早饭后陈吉武一扎长衫,飞身上台,只见他连发数招,打得武士口鼻流血。陈吉武则跳下台来扬长而去。擂主心有不甘。后来打听到陈吉武是邛崃回龙镇附近三圣祠人,即带领二十余人追来,择日在回龙镇摆擂,要再决胜负。陈吉武并不胆怯,这天他让仆人骑马,自己牵马。到了回龙镇台子坝,装成马夫的陈吉武走得汗流浃背,便脱下衣衫,用手抱着沉重的回龙戏台左前台柱,往上抬起,顺手将衣服压在台柱之下。擂主带来的人看得目瞪口呆,心想,连马夫都有这等本事,主人不知何等了得,遂主动求和,后相约在酒肆聚会,并与陈吉武结为兄弟。现陈吉武后人在民间行医,擅长医治跌打损伤。今三圣祠正在扩建,已为陈吉武塑像。原蒲江朱大石桥,往西一华里建有一座新石桥,此桥全由三姓人集资新建,并在桥头立一石碑,碑记发起人、捐资人姓名。碑两侧镌刻对联一副:“绿水萦绕秀云庵,青林掩映三圣祠”。秀云庵为现在的双祠,距三圣祠约一华里。1949年底成都战役时解放军经过此地,还在碑上写过革命标语。“三姓一家亲”。詹、梁、陈子孙至今未偏离先祖方向,且有所发扬光大,三圣祠和新石桥碑记便可作证。 梁功绩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289865
播放数:129550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祖辈是湖广籍马桑垭分支,现住陕西镇巴县的高氏,湖广填四川时迁来,请问马桑垭在哪里?
答案长度必须超过10个字,请勿发布无效或违法言论。
(共有1个回答)
?在明清之际的长期动乱中,四川地区所受残破最为严重,人口大幅度减耗。据顺治七年(1650年)四川巡抚张)的调查,川北的保宁、顺庆二府的户口“业已百无二、三”;而南充县招徕的506人中,居然又给老虎吃掉了228人。[5]人烟稀少的情景可想而知。因此,当康熙年间四川局势稳定之后,两湖移民纷纷迁入四川,形成了一场被称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
??实际上,两湖向四川的移民早在元末就已开始。元朝末年,湖北随州人明玉珍率领部分湖北籍将士挥师入川,于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在重庆建立了大夏政权,“保境安民,开科取士,兴学校,制礼乐,境内不见兵革几十余年”。于是不少湖北人“凭借乡谊,襁负从者如归市”。[6]朱元璋立国后派廖永忠率军入川,于洪武四年(1371年)消灭了大夏政权,随后又有部分湖北移民迁入。如资中县“明洪武时由楚来居者十六七”。[7]但楚人入川的最大高潮,却是在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民国十九年(1930年)《云阳涂氏族谱》卷19《功亮公传》云:
??四川经明季流贼之乱,杀戮残酷,居人死亡殆尽。川东各属尤空旷,草蓬然直立,弥山满谷,往往横亘数十里无人烟。康熙中,地方既敉平,大吏招两湖商农实之。荆楚人前往懋迁及占籍者,所在多有。
其卷首《序》中亦云:
??清雍、乾间,湖南北人率溯江西上,徙家受田,不数传蔚为大姓巨室者,所在皆有。
但两湖向四川的移民并不仅仅局限于康、雍、乾三时,其余波一直持续到了晚清。据张国雄对379个两湖籍移民的研究,其中可以确定迁于康、雍、乾三朝者为263族,占总数的69%;迁于嘉庆以后者21族,占5.5%,说明移民运动的高潮是在清前期。
??在入居四川的两湖移民中,又以湖北黄州府籍和湖南永州府(治所在今零陵市)、宝庆府(治所在今邵阳市)籍移民为最多。黄州府之所以能居首要地位,与在四川的不少两湖籍移民自称其故乡在麻城孝感乡有很大的关系。民国《合江县志》卷8《礼俗志》称:“外省移实者十六七为湖广籍麻城县孝感乡”。民国《南溪县志》的著者对此提出了疑问:
??今蜀南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往始,多言麻城孝感乡。核其人数,即使尽乡以行,亦不应有若是之多。且湘、楚州县与蜀邻毗者尽人皆可移往,何以独迁孝感一乡?岂若大之川南,仅为一孝感乡人殖民之地乎?
何以有那么多的移民冒称为麻城孝感乡人?盖麻城县在元末和明末的两次社会大动乱中都是重灾区,所以麻城人迁入四川的数量最多,在移居地的势力最大,因而不少非麻城籍移民往往冒籍,以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和势力。宝庆府移民又主要出自邵阳和武冈;永州府移民则多出自零陵与祁阳二县。除以上三府外,湖北武昌府、汉阳府、荆州府,湖南长沙府均有大量移民入川。
??两湖籍移民除了大量进入四川之外,还广泛进入陕南以及云、贵等地、这是湖广填四川的自然延伸。在陕南的兴安府(所统地域与今安康地区相当,府治在今安康市),清前期因两湖等省移民“前来开垦,数年中骤增户口数十万”。[8]汉中府(治在今陕西汉中市)“土著无几”,“新民两湖最多”。[9]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卷11《策略》云:
??川、陕边缴,土著之民十无一二,湖广客籍约有五分,广东、安徽、江西各省约有三四分,五方杂处。
贵州接受两湖籍移民也较多。清初吴三桂平定黔西北的水西、乌撒少数民族地区后,两湖汉族移民大量随之迁入。改土归流后,黔东北、东南、南部的开泰(今黎平)、清溪、古州(今榕江)、荔波“各处僻乡,酿酒日多,是皆川、粤、江、楚各省之人,趋黔如鹜”。[10]黔北的遵义府,“自改土以来,流移来兹者,皆齐、秦、楚、粤诸帮人”。[11]黔西南义兴府(治所在今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一带苗疆,“俱有流民混迹。此种流民,闻系湖广土著”。[12]两湖籍移民通过贵州、川南迁入了云南。“省城等处,江西、湖南人居多”。[13]滇东南的开化、广南二府(治所分别在今文山、广南县)嘉庆、道光间“有湖广、四川、贵州苗疆一带流民每日成千百结群前来租垦山地”。[14]滇南之临安府在嘉庆年间“内地民人贸易往来,纷如棱织,而楚、粤、蜀、黔各省携眷世居其地,租垦营生者亦十之三、四”。[15]
??两湖人民向四川、陕南及云贵等地大量迁移的结果,使荆楚文化广泛地传播于以上各地区。仍以方言为例。现今流行的四川方言实际上是两湖地区的西南官话向西迁移的结果。虽然在民国初年四川有些地方的方言由于移民原籍的复杂还呈现五花八门的状态,但通行的已是以两湖的西南官话为渊源的四川官话。在云贵,虽然移民的籍贯十分复杂,但总的看来,主要是来自湘、川、鄂、赣等省,从而使云贵地区纳入了西南官话的体系中,但与四川、湖北方言又不尽一致,有些地方甚至带有下江官话的特征。移民所带来的文化传播还表现在民间戏曲上。如四川巴县到民国年间仍十分盛行“汉调”,它有两个来源,一是黄冈县,一是黄陂县,故当地俗称汉调为“二黄”。[16]现代川剧在身法、扮相和唱腔上有不少地方可以找到汉调的影子。明清时期,弋阳腔传遍天下,其传播进入川、黔、滇三省,与移民运动之间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建议你看一下浚县的浚县志,应该对这个资料有详细记载的,浚县志涵盖了天文,地理,很多方面的,希望能给你有所帮助。
  欧阳(ōu yáng )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为氏。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
呵呵,有啊,我正好今年在这里工作,枫香镇属于遵义县,从遵义市坐车10元就到,是个小镇,不过还蛮富裕的,周围有很多煤矿,有个温泉,而我们现在的工作是再在这里开发一
这个可以查阅自家族谱,http://baike.baidu.com/link?url=SdVIzk0bpkXrN1MlNk2CyzV41b4DMtF2lnWy4
在全国属于中上游,比四川除成都以外地方要高,合肥毕竟是省会。
、出自姜姓。相传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为姓。传至西周时,有叫子牙的,因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传至6世孙文公吕赤,有子受封
新华网北京3月29日电(记者彭红李丽静)“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今天在北京评出,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以最高票数名居榜首。
试题答案:设张斌用每米a元的价格买进布,并设L是他所用尺上1“米”所对应的实际长度,根据题意列方程得,(1+40%)a-LaLa=39%,解得L=140139,
我认为,高千惠的行为虽然不至于构成犯罪,但显然已经触及了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属于违法行为。我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在其第十一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负有参
首先是激素必须正常的,包括其他激素和正常的排卵。然后就是在排卵的日子同房。最后就是祝好孕^0^。别心急,正常人也不是想怀就怀的,这个看缘分啦
大家都关注
(C)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牡丹梦_口外兴州根祖地 一墙之隔两重天_腾讯文学将军县 - 搜狗百科
&&历史版本
该版本已锁定
湖北红安县 中国第一 (将军县)
 1955年,首次授予,至1965年共授予大将10人、上将57人、中将177人、少将1360人。其中湖北、安徽、江西、湖南、江西、江西、湖北、河南、安徽、湖南等十个县因将军数量众多而被民间喻为“将军县”,湖北的红安县更以72位将军被称为“中国第一将军县”。红安县风景
  原名黄安,位于鄂东北大别山南麓。总面积1798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115.2万亩,耕地51.9万亩。全县总人口约65万人。县城距武汉112公里,距黄州130公里。京九、联络线从县东北部过,加快了红安与外地的联系和交流。  红安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她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是鄂豫皖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革命战争年代,红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14万英雄儿女的生命,查明登记在册的烈士有22552人。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任,走出了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223名将军,其中被授予上将军衔的8人,中将军衔的13人,少将军衔的58人,是全国将军人数最多的县,被人们称为“将军县”。  红安人杰地灵,文物胜迹遍布全县。确定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63处。其中董必武旧居,李先念旧居,红四方面军诞生地,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董必武纪念馆,红军洞等110多处性建筑和革命遗址遗迹,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金寨县位于皖西边陲,大别山北麓,鄂,豫、皖三省八县结合部。东进合肥、南京、上海,西通武汉和京九铁路,北依两准煤炭基地,西临长江黄金水道,312国道和正在兴建的宁(南京)西(西安)铁路擦县而过,交通便利。全县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下辖28个乡镇、一个办事处,总人口62.8万人。金寨山川锦绣。境内山峦叠障,沟壑纵横,全县平均海拔500米,千米以上高山101座.最高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为大别山第二高蜂。河流密布,是淮河源头之一,史河、西淠河流域面积覆盖全县,治淮骨干工程、淠史杭水利枢纽工程——梅山、响洪甸水库坐落在县境。森林密布,森林覆被率67.5%。奇山秀木,与众多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自然天成的森林公园。金寨人杰地灵。金寨这方热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艰苦奋斗,勇于奉献,团结拼搏,创优争先”的金寨儿女,诞生过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中,涌现了蒋光慈、王明等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在五六十年代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中,金寨籍就有59名,是全国著名的第二大“将军县”。  金寨资源丰富、已探明矿藏24种,金属矿以铅、锌、铁、铜、铍、铌为主,并伴生金、银等贵重金属;非金属矿有磷、石墨、石碳、大理石、花岗石、白云石、云母等,储量丰富。水能储量为安徽之最,其中可开发利用13.21万千瓦,尚有3万千瓦未开发。全县活立木蓄积量近800万立方米,以松、杉、杂竹为主;板栗50万亩,年产板栗1.2万吨,总量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银杏900万株;茶叶14.2万亩,年产各类名优茶3100吨;桑园14.5万亩,年产茧4400吨。境内孕育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有植物1881种,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25种;有动物185种,属国家保护的18种。菌药材多达1300余种,年产各类中药材2200吨,是全国22个药材基地县、6个茯苓基地县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富有光荣传统和开拓精神的金寨人民在金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为中心,艰苦奋斗,锐意进取,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县情的发展道路,资源优势逐步发挥,经济和飞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经济林建设,生态经济林建设、希望工程建设、农村教育工程、扫盲、计划生育、扶贫开发、妇幼保健等9个方面工作先进县。1998年底,全县实现15.4亿元,财政收入1.23亿元,1560元。农业开发方兴未艾。初步形成了“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山外兴市场”、“市场连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格局。现已建成桑园、茶叶、板栗、木竹、银杏、灵芝、花菇、中药材、高山蔬菜、银鱼等十大农业开发基地,组建了中药材、名优茶、高山蔬菜、板栗、食用菌、绿色食品等6大产业龙头企业,培育了21个农副产品专业市场。98年底,实现农业产值8.4亿元。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茧丝绸、地方电力,矿产冶金、建筑建材、磁材电子、林产化工、机械制造、生化制品、绿色食品等九大工业体系,年产500万元以上的发展到20家。98年底实现工业产值25.6亿元。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国有,集体、个体商业全面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逐步建立。全县有各类商业服务网点近5000家,建成具有较强吸引力和辐射力的综合市场、专业市场24家。培育和发展了生产资料、人才、资金、信息等市场。客、货运输周转量,邮电业务总量均大幅增长。98年底,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6亿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公路密度、通车里程、养护里程为全省县级之首,形成了“三纵三横”的公路主骨架,100%的乡镇、95%的村通公路;建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连接乡镇通向全国的网、无线寻呼网和移动通讯网,60.5%的行政村开通了程控电话;县境除梅、响电站装机8万千瓦外;还建有62处、装机23001千瓦的小水电站,并建成了11座35KV变电所,电力自给有余且大量输出。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0%、95%;形成了高、中、初等教育衔接,普、职、成相沟通的发展格局,现有各类学校705所;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县乡卫生机构达66个,初级保健、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得到全面发展。  金寨的山巍峨挺拔,金寨的水明澈清柔,金寨的人民热情淳朴。60万金寨人民将继续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和百倍的努力,迎接新世纪的曙光,开辟的未来。
  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赣州市北部,邻近闽、粤、湘和港澳等地区。全县辖25个乡镇,总人口约76万人(76万为2009年数据),土地总面积3215平方公里。中国第二大动脉京九铁路贯穿全县,并设有三级货运站。“319”国道穿县境东西与“105”“323”国道、“昆厦”高速公路相连接,兴赣(州)、兴宁(都)、兴永(丰)、兴(万)安公路相互沟通,“泉南高速公路(江西境内为)横穿境内,连接赣州、吉安的空运和万安的水运,运输条件十分便利。距离赣州黄金机场仅100公里。   兴国,历史悠久。建县始于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改称平固县,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以年号“太平兴国”为县名至今已逾千年。   兴国,人杰地灵。古有唐中书令钟绍京,宋理学诗文家李潜、李卿、李仆父子兄弟七进士,明史学家吕复,钦天监灵台博士廖均卿,清雍正重臣礼部侍郎王思轼等皆以才学显赫于世。近代、当代人才更是群星辉映,誉为“江西三杰”之一的革命家、肖华、陈奇涵等54位共和国将军,还有美国决策科学会议主席、泛美大学教授李电白博士,美国加州州立科技综合大学终身教授范新亚以及著名史学家、目录学家姚名达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兴国,是著名的苏区模范县。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部分在兴国工作和战斗过,是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毛泽东同志在兴国做过《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办过“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陈毅元帅曾兼任过中共兴国中心县委书记;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聂荣臻等也都曾先后在兴国从事过革命活动,在兴国先后创办了中央兵工厂、中央造币厂,中央红军总医院等。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长征,参加长征的12个主力师有7个师是从兴国出发的,其中“少共国际师”、“工人师”、“模范师”三个师均是兴国子弟。苏区时期,全县23万人,参军参战的就达8万多人,占青壮年的80%,为国捐躯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23179名,居全国各县烈士之首,占全国烈士总数的六十分之一,全省烈士的十分之一,赣南烈士的五分之一。其中仅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就达12038名,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将士倒下。
苏区时期,兴国被誉为“模范县”,毛泽东同志称兴国人民创造了“第一等工作”。兴国是全国知名的将军县,全县共有长征老干部500余人,省军级以上干部106人,地师级干部147人,开国将军54名,是全国第三大将军县。
兴国54位将军
上将:肖华、陈奇涵。  中将:朱明、康志强、谢有法、温玉成、邱会作。
 少将:马泽迎、王屏、毛会义、邓经伟、叶运高、刘涌、刘玉堂、刘世洪、刘耀宗、江学彬、吕黎平、李士才、李呈瑞、、、杨卓、杨汉林、邱先通、邱会魁、邹衍、张英辉、陈熙、陈坊仁、陈远波、陈美福、欧阳平、周彬、钟人仿、钟文法、钟生溢、钟发宗、钟国楚、钟炳昌、黄文明、、黄有凤、黄朝天、龚兴贵、曾美、曾克林、曾昭墟、曾新泮、谢良、谢立全、谢国仪、、魏洪亮。
  平江县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处汨水、罗水上游。东与江西省修水、交界,北与通城县和本省岳阳县相连,南与浏阳市接壤,西与长沙县、汨罗市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3°10′13〞-114°9′6〞、北纬28°25′33〞-29°6′&28〞。总面积4118平方千米。总人口100万人(2003年)。  境内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土地总面积4118.06平方公里,折合618万亩,其中耕地8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3%。山林面积4137万亩,林木总蓄积量330万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为19.7万千瓦,其中可开发量约为9.3万千瓦,年均发电量为4亿千瓦小时。矿产资源目前已探明发现的有50多个,现已开发20种,其中沉积矿有石煤、石灰石、石膏、砂金、独居石砂矿等5种,内生金属矿产有脉金、锡、铜、铅、锌、铌、钽、铍等8种,内生非金属矿产有长石、石英、云母、莹石、重晶石等5种,此外尚有饮料矿泉水、中温热等2种。  平江是一个农业大县,1998年粮食作物面积117万亩,产粮44.8万吨,经济作物面积16万亩。年出栏牲猪100万头以上,黑山羊20万头左右。同时,随着的不断改善,基本形成了机电、化工、食品、竹木、建材、矿产等利用本地资源加工的五大产业支柱和23个工业行业,有潜泵厂、氮肥厂、电器厂、非金属矿等工业总产值过千万元的中型骨干企业9个,有21种门类的上千个工业产品,其中21个获国、部、省优称号,红碎茶、矿泉水、潜水电泵、山桂花蜜、长石粉、纸扇、云母等20多个出口产品驰名中外。先后与美、印、德、日、澳、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合资兴办的企业方兴未艾。150种潜泵系列产品,产量居全国同行业第3位,年出口创汇800多万美元。
  古称庐陵县。《水经注》说它是因泸水而得名。夏、商时代(约前21世纪~前1066年),地域处扬州西境,周朝(前1066~前221年)地属吴、越、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始设庐陵县,隶属九江郡,县治在今泰和县西3里。高祖元年(前206年),秦亡,楚汉争霸,英布为九江王,庐陵县属九江王国。汉高祖五年(前202年),颍阴候灌婴渡江平定楚地,分九江郡立豫章郡,领18县,庐陵县属豫章郡。新始建国元年,改豫章为九江郡,改庐陵为桓亭县。建武元年(25年)。桓亭县复名庐陵。初平二年(191年),分豫章立庐陵郡,县名高昌,属庐陵郡。吉安县位于江西中部、吉泰盆地中心、赣江流域中游、井冈山的前沿地。全县国土面积21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7万公顷,谓之&七山半水二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现辖11镇8乡,人口43.92万人。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2.59亿元,财政总收入2.0913亿元,超10亿元。  吉安县素有&金庐陵&、&文章节义之邦&、&将军县&、&灯彩之乡&等美誉。涌现了文天祥、周必大、刘辰翁等一大批彪炳史册的仁人志士,演绎了&十万工农下吉安&的壮阔,诞生了余秋里、肖望东等45名共和国开国将军,以曾山为代表的无产阶段革命家。改革开放以来,吉安县形成了以啤酒、卷烟、药业、林产化工、水泥建材、电子信息产品为主的县乡工业体系,吉安啤酒厂与北京燕啤集团合作,组建了江西燕啤有限责任公司,杭州娃哈哈、台湾华忆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县工业园区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规范面积8.18平方公里,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农业、林业稳步向优质化、商品化、基地化、产业化发展,成为国家和省级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是国家商品粮食基地县、全省瘦肉型猪基地县、赣中南地区烟煤基地县和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驰名中外吉州窑所在地。  吉安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能源充足,区位优势明显。县城敦厚距南昌231公里、吉安市中心城区10公里、井冈山机场30公里,105国道、319国道穿境而过,吉安县入口处离县城仅5公里,京九铁路(客、货两用)坐落城东建设区,县境所有出口路达到二级水泥(油)路标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县工业园依105国道相傍。县城及乡镇实现电话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和移动通讯漫游,宽带互联网发展迅速,全县供电网络布局合理,电力能源充足。  吉安县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红色资源&与&绿色资源&交相辉映。境内河系发达,禾水、泸水、桐江等是赣江的一、二级支流,水量充沛,可开发利用的相应年发电量近2.2亿度。全县生物种类达500余种,县内大量种养的湿地松(71万亩)、吉固芷、车前籽、吉安黄牛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全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达30余种,具有潜力开发利用价值的有烟煤、无烟煤、磁铁、锰、铝钛、铅、铜、白泥、焦宝石、石灰石、高岭土、瓷土、水晶、油页岩及地热等。全县人口密度为240人/平方公里,乡村总数为20.9万人。  吉安县历史悠久,盛唐古塔、宋代名窑、文天祥的千古绝唱、英烈馆的长然浩气等;县城君山湖度假村、金港湾度假城、娑罗山森林公园等,处处勾画出其旖旎风  名胜古迹  革命纪念地  “二·七”会议旧址 位于陂头美陂村,座西向东,分前后两栋,中有2.2米宽的走方廊小院,为砖木结构。日至9日毛泽东主持的红四军前委,意向西、赣南特委,五、六军军委,在此举行联席会议。旧址经维修原貌未变,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收入《中国名胜辞典》。  东固平民银行旧址 位于东固镇街道中心南侧,座东南朝西北,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189.51平方米。1928年10月—12月,东固平民银行和东固消费合作社在此相继建立。1987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四军总部旧址 位于文陂乡美陂村永慕堂。座北向南,是一栋三堂二堑吞口式砖木结构的古式祠堂。占地面积1204平方米。祠堂大门上端雕梁画栋,翘角重檐,高10.2米,门口两侧存有石狮一对。永慕堂建于清朝光绪十一年(1855年)。,1930年2月中旬红四军总部住于此。1983年重修。1985年已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位于文陂乡陂头万寿宫。日召开的中共赣西南特委第一次党代会上,决定成立的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又从吉安迁驻此地。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土地干部训练班旧址 位于文陂头圩万寿宫。1930年2月中旬,赣西南特委为了贯彻“二·七”会议精神,在此举办了土地分配干部训练班。1985年 列为县级保护单位。  毛泽东旧居 位于文陂乡美陂村。1930年2月举行的“二七”会议期间,毛泽东居住和办公的地方。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军民庆祝胜利大会旧址 位于值夏镇磨关砻。日至26日,红四军和红六军第二纵队及赣西地方武装,在吉水水南,吉安值夏一带不务歼灭国民党军唐云山旅。27日,在此举行庆祝大会。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 位于东固镇敖上村,日,红一方面军战斗指挥所设此,研究部署第二次反“围剿”。1985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一方面军无线电训练班旧址 位于东固镇敖上村。1931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红一方面军无线电训练班驻于此。在这里造就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批无线电通讯兵。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毛泽东、朱德旧居 位于东固镇敖上村。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来到东固敖上,居住此地,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军民誓师大会会场旧址 位于东固镇敖上村。1931年5月中旬,红军在敖上樟树下坪上召开了“军民歼敌誓师大会”。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斗丘旧址 位于东固镇敖上村。日,毛泽东在紧张的战备工作中,率领红军在此帮助群众插秧。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赣西南“一大”旧址 位于富田乡陂下胡家。日至29日在这里召开了中共赣西南第一次代表大会。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公略亭位于东固镇六渡村南侧,距东固镇4.5公里,砖木结构,占地面积23.4平方米。日,红三军军长黄公率领红军部队挥师瑞金、广昌等地时,路经东固六渡坳遭敌机扫射,壮烈牺牲。为纪念黄公略同志,1978年在黄公略遇难的地方敬建了公略亭。1982年重修,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逸亭 位于长塘乡西逸亭村,离村40米。日,毛泽东在吉安县作农村工作调查的地方。西逸亭砖木结构,长7.62米,宽4.84米,高4.321米。于1969年4月重建,亭内三块石碑上刻有毛泽东当时调查的文献。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吉安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位于县城庐陵大道中段,1979年建成。建筑面积1971平方米,座北朝南,2层平顶楼房。四周石栅围廊,门口铺设18级水泥台阶。馆内1700平方米,分前厅、灵堂、展室三大部分。前厅屹立一座红军战士全身雕像。灵堂高纪念碑、烈士台和花圈。展瞻室共9个,实际展线140米,版面466块,文物,遗物479件,简介119名烈士历史功绩,反映了该县自党创建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吉安县人民的革命斗争史。由县民政局管理,定为江西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东固第二次反“围剿”陈列馆 位于东固镇冻坑村。1931年4月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3万余人集结于东固、龙冈一带,在这里指挥了第二次反“围剿”斗争。5月16日,红军国民党军二十八师和四十七师1个旅离开驻地富田向东固前进之机,发动猛烈攻击,将其大部歼灭,取得反攻首战的胜利。接送向东扩张战果,15天横扫七百里,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反“围剿”。为了纪念这次斗争,吉安县人民政府于1977年决定将原东固林业站办公楼改建为第二次反“围剿”陈列馆。  名胜古迹   位于新县城当缅山,取名“缅怀”。1984年动工,1991年底竣工,1992提1月正式开馆。总建筑面积1398平方米。广场465平方米。整个建筑,分为主体建筑、正气堂、配套建筑4展厅。均为砖混结构仿古建筑。正气堂座北朝南,红墙黄瓦,翘角重檐,藻井天棚,棂花窗扇,雕梁画栋,斗拱叠加,临门99级台阶,周围松柏四季常青。正气堂为序厅,有文天祥塑像,高6.4米,庄严威武。四壁嵌8幅大型壁画,描绘文天祥生平佳绩。序厅设有一全馆整体模型盘,指导游人参观瞻仰。4个展厅,分东西厅,西厢房为书画珍藏厅及文天祥生平事迹展览厅,四周亭廓环抱,馆内有中心花园。文天祥生平事迹共发6个部分展出:1、少年立志,尽忠报国;2、宦海沉浮,忧国忧民;3、起兵勤王,扶危社稷;4、万里羁囚,慷慨悲歌;5、咏心写史,一代诗豪;6、千古俎豆,万世楷模。展出的展品现共有307件。其中雕塑4件;书画作品103件;拓片7件;照片、图表155件;文献、文物38件。另设有文天祥研究文献档案室1处,珍藏研究资料及名流书画墨宝。文天祥纪念馆日正式开馆,年均接待参观者5.5万人。  以文天祥纪念馆为主体的文山公园也正在筹建中。  青原山净居寺 青原山位于老县城(今吉安市)东南9公里,赣江之东。属嵩华山脉,海拔116米。汉代张道陵(张天师)封天下三百六十五座名山,青原山为其中之一。佛教自古便人“天上云居”之说。诗人杨万里赞它是:“山川江西第景”。山上的潭泉溪峡共35处。有游喷雪、虎咆、珍珠、百茅溪、小三叠、飞龙潭等泉,攀天岳、芙蓉、翠屏、鹧鸪、西华、华盖等奇峰,还有试剑、石漱、青峡、坠字石、剑台、滴水崖、飞云石等名胜,处处留下古人兴吟咏的手笔诗章。唐代名臣、大书法家颜真卿篆书“祖关”二字,刻石碑嵌在进净居寺山门之首。山门镶有文天祥手书“青原山”三字。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亲笔长诗《游青原 次韵周元翁》,后人把它分刻在八通石碑上,分嵌大雄宝殿二侧。宋朝抗金名相李纲的《游青原山记》也分刻在四十二通石碑上,嵌于净居寺的老斋堂壁间。以上名人墨迹,被历代誉为“青原墨迹四宝”。另外,明代著名理学家王守仁手书的“曹溪宗派”石碑,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手书的“天在山中”,都是古迹墨宝。据“青原山志略”载:历代游青原者,讨好唐代名相姜公辅,重臣段成式,南宋名相周必大,名臣胡铨、向敏中,名词人刘辰翁;明代名臣李东阳、湛若水;清代名家施闰章、翁方纲、蒋之奇等,咏青原山的诗篇近500首。  唐朝神龙年间,佛教传入青原山,于唐神龙元年(705年)建寺。初名“安隐寺”(因傍安隐山而得名)。宋徽宗赐名“安隐寺”,沿用至今有八百多年历史。宋代民族恐龙、诗人文天祥有诗:“活大参禅笋,清泉透佛茶。……夜影灯前客,江西七祖家”。唐代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受阻,折回途中路过吉州时,参禅青原山。净居寺僧徒曾达千人,成为江西一大名寺,我国南方的主要佛场之一。  净居寺迭经历代修葺,寺内有金刚殿、大雄宝殿、毗庐阁、地藏殿、念佛堂、藏经楼、药树堂、七祖塔亭以及左右禅房,占地约1万平方米。大三结合宝殿四面环水三桥拱立,富有河南庭院色彩。解放后划归吉安市管辖。  白鹭洲书院 白鹭洲,系老县城东(今吉安市)赣江中突起一洲,两头尖,中间大,呈梭形。南起习溪桥码头,北至井冈山大桥(原为梅林渡)。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西临沿河路与青原台想望,原有渡船,后有浮桥,今有钢混桥。洲的前言右峙神岗山,左挹青原山诸峰,洲后螺子山,诸山拱立。江岸上10公里长街熙熙攘攘、人流如潮。然而白鹭洲的闻名,是南宋宁淳元年知吉州江万里在此创建白鹭洲书院,得到朝廷奖掖,理宗还亲御书:“白鹭洲书院”的匾额,悬挂在书院大门,帮驰名全国。  白鹭洲书院自创立以来,曾被江水战祸圮圯毁数次,但都得以复兴。现存“风月楼”红石柱一对联:“千万间广厦重开,看杰阁层楼势凌霄汉;五百里德星常聚,合南金东箭辉映江山”,便是生动的写照。吉安素经“文章节义邦”著称,被奉为江南望县,与白鹭洲书院的教育业绩是分不开的。文天祥、邓光荐、刘辰翁等古代忠节先贤,皆出于此。  数百年来,白鹭洲书院为文人墨客向往之地。宋代大理学家各颐、程颢兄弟曾讲学其间。明朝大臣、名儒邹元标、状元刘绛等也长期主讲其间。历代名人从游白鹭洲都大都留下了诗文,今存《白鹭洲志》。解放后划归吉安市管辖。  青原台 青原台(即钟鼓楼)位于县城东,赣江西岸的革命烈士公园内。与白鹭洲的“风月楼”隔江相峙,系宋徽宗政和年间()由吉州太守各祁所建。下面筑了9尺土台,在土台上建筑三层楼台,每层楼有翘角重檐拾级而上,登临跳赏,青原群峰,赣江白帆、吉安城郭,尽收眼底。  南宋初年吉州太守郑作肃与尚书刘才邵曾在青原驯作诗唱和,后人把这些唱和诗刻在楼台四壁,还刻有陆游称之为“天下诗僧第一”的吉州如壁和尚的游青原台诗:“王马胸中是丘壑,小车决遣有余乐,似言新广青原台,不减滕王旧阁”。把青原台与滕王阁相提并论,可见青原台在当时何等雄伟瑰丽。  明代青原台改称“钟楼”(后称“钟鼓楼”无考),并在三楼中央悬挂宣德年间()所铸的铜钟一口,晨昏各敲一次,借以报时。清同治年间知府何栻为抗拒太平军,把铜钟溶铸为炮,改县铁钟。同治间复修,仍额以古青原台,光绪二年邑人刘梅重修,民国十五年县人康桂林再修。“古青原台”四字是当时吉安县政府的一名叫的吏员所书。“古青原台”石碑嵌在楼台东壁,解放后划归吉安市管辖。  吉州窑 位于永和圩西侧,自辅顺庙至窑门岭,宽1.5公里,塔里前至林家园长2.3平方公里内,展布24座古窑堆。吉州窑创于晚唐,鼎盛于南宋,衰于无末。1980年10月至1981年12月,江西文物工作队对吉州窑进行了考古发掘,重点发掘了本觉寺窑床和桐木桥作坊,其余23处窑作了逐个调查和探沟试掘,出土各类瓷器和窑具标本4503件。本觉寺窑床属斜式“龙窑”,平面呈船形,走向25°,倾斜12°,斜长36.8米,宽0.42~3.95米,窑头米膛保存完好,距封土表层深约1.5米。出土的窑具有铁削刀、匣钵盖、匣钵、垫圈、泥团支钉、托座、垫子、轮轴帽、碾槽、坩埚、瓷土、擂钵、网坠。出土的瓷器有晚唐、五代的酱褐釉碗、罐、注壶、盏,乳白釉碗、盏。北宋的乳白釉碗、碟、器盖、盏、高足杯、钵、粉盒;黑釉碗、罐、注壶、杯、盘。南宋的乳白釉碗、碟、器盖、盏、粉盒;黑釉碗、罐、瓶、注壶、碟、器盖、杯、鼎炉、盘;彩绘盆、鼎炉、枕;绿釉碗碟。元代的乳白釉碗、瓶、碟、器盖、高足杯;黑釉碗、罐、瓶、盆、器盖、杯、鼎炉;绿釉碗,瓶、盆、碟、鼎炉、枕。吉州窑是江南地区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景德镇录》云:“江西窑器,唐在洪州,宋时出吉州。”“先有吉州,后有饶州(景德镇)。”“今景德镇陶工故多永和人”。吉州窑陶工对景德镇瓷业烧造技术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日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都观 位于永和乡桐木桥村。创建于南唐年间(937—975),砖木结构,占地面积411.68平方米。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春,清都观三字为66岁的苏东坡北返游永和时手书。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清乾隆十七年(1752),光绪十年(1884)曾3次整修。有碑记,1985年3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资国寺(院) 位于梅塘乡土坊刘家村。砖木结构,四合院式。宽90米,长99米。唐创建,历经多次重修,赐为长兴寺,德宗时建塔于院内,唐太各2年(828)改为长兴禅院,宋大中祥符2年(1009)改称资国院。现存宽47米,长79米。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因果寺 位于兴桥乡丁塘村,砖木结构,宽21米,长41米。祠堂庙宇式。创建年代失考,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重修。现存有香炉画、经文、铁钟基本完好。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山庵 位于固江镇赛塘村。砖木结构,宽33米,深32米,左右为敬老院,基本完好,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觉寺塔 位于永和乡窑岭曾家南西端,唐开元年间建,塔高36米,砖木结构,八面九层,第一至第五层中空,有螺旋台阶拾级而上。1984年省拨款整修,塔顶发现铜钱、佛像,佐证建塔年代无误。日,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收入《中国名胜辞典》。  凤凰塔 位于固江镇谷塘村,建于清代,塔高18米,24占地平方米,六面九层,铁塔尖,塔顶上有6只小石狮。塔身为砖石结构,坚固雄伟,基本完好。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斜塔 位于曲赖乡芦家洲。始建于明,六角形,共五层,以青砖砌成,高20余米,整修造型敦厚而稳重。倾斜度为1米左右,1985年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昌井 位于永和乡桥头村。建于宋代,红石、砖块砌成。井口红石刻有“东昌井”3字,相传为苏轼自海南岛北返途经永和饮用过此井水。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天祥墓 位于富田乡鹜湖大坑虎形山。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立墓,明弘戊申(1488)奉诏修理。清雍正九年(1731)奉旨重修。1983年11月,省县拨款重修。墓前有二层共106级红条台阶,墓封土高1.4米,墓脚平地新立一块文天祥简介字碑。198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收入《中国名胜辞典》。  周忱墓 位于长塘乡山前村。明景泰四年(1453)立墓。周忱明朝宣德、正统年间工部右、左侍郎,正统九年(1444)任工部尚书。巡抚江南诸府二十一年。墓前有石俑、石兽、石柱等墓表六道。1985年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日升墓 位于浬田乡刘家村。刘日升在明万历年间()任南京工部右侍郎。墓前有石俑、石彪、石象、石柱、华表等。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胡铨墓 位于值夏镇天梁山西北面的陂松山。传说胡铨墓葬18处。此墓《旧志》有载。“文化大革命”其间此墓被夷为平地。现已建值夏中学体育场。场边残留石俑、石马。  萧维祯墓 位于荷蒲村委会马田村。明成九年(1474)立墓。原地仅散落数只残缺不全的石龟和2匹马。  文天祥手植古柏 位于固江镇井前沿村,为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在固江侯城书院朱奂门下求学时手植,距今(1985年)750余年。1985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本段]大悟县简介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为礼山县,以县境礼山为名。1949年属专区。1952年改名大悟县,以境内大悟山得名。  大悟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北邻河南省信阳、罗山二县,东邻河南省新县。面积1978.9平方千米。2004年末总人口620494人。地形特征大体上是“七山一水二分田”。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北与河南省信阳、罗山、新县交界,南与武汉市、孝感市接壤,东邻红安县,西连广水市.   大悟风光旖旎,景色迷人。境内奇峰峻岭千姿百态,涌泉飞瀑赏心悦目,幽洞怪石,自然天成。还有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和革命历史纪念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大悟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37种,其中金、铜、磷、萤石、大理石、花岗石品质好易于开采,蜚声中外。大悟土特产品琳琅满目,板栗、花生、茶叶、银杏、油桐、药材形成产业化格局,尤其是乌桕产量居全国之冠。  大悟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境内奇峰峻岭,千姿百态,涌泉飞瀑,赏心悦目,幽洞怪石,自然天成。大悟山有十大传说十大奇观,五岳山更是四季奇景变幻,响水潭瀑布飞挂震天响,乳山寺古钟长鸣传八乡,娘娘顶胜日寻芳好潇洒,仙居顶太飘逸。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和革命历史纪念地,更使人领略到大悟文化的灿烂,看到大悟精神的魅力。  此地地灵人杰,百世流芳。这里孕育了徐海东、刘华清、、、程世才等100多位共和国高级将领和领导人;这里是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故乡;这里是全国著名的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境内建立中共罗山、陂孝北、河口三个县委和县苏维埃政权,是鄂皖革命腹地。  抗日战争时期,鄂豫边区党委和新四军第五师长期驻扎大悟县白果树湾,以大悟山为中心,创建了纵横千里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为刘邓大军奠定了基础。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司令部移驻大悟县宣化店。日,周恩来副主席代表我党与美蒋代表在宣化店湖北会馆举行了名扬中外的谈判,6月26日,我中原部队从宣化店突破重围,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  大悟县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也是我国重要的红色旅游地之一,很多的革命故事都在这个具有特定意义的地方发生,无数的革命先烈曾经在这里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撒热血,大悟县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共留下革命旧址49处,其中有七处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三处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县地处豫南边陲,大别山腹地,辖17个乡镇,总面积1612平方公里,人口33.2万,是嵌在鄂、豫、皖三省结合部的璀璨明珠,是典型的青山绿林的山区县城,也是大别山区耳熟能详的革命红城。新县自古就有“三省通衢”、“中原南门”之称,虽多山,但交通并不闭塞。北至中原要隘信阳106公里,南距武汉三镇160公里,东沿“南信叶”公路线可直达南京。京九铁路、106国道、寨檀路纵贯全境,交通极为便利。 -  新县的历史文化悠久丰厚,境内可考据的如苏河龙文化、天亮寺新石器文化、艾洼商周文化等几处文化遗址,均有4000多年的历史而闻名于世;窑岗战国墓、明代扶克绘墓、清代韩皋墓等3处著名墓葬,孟庙、白云观、金兰山古寺、天台山铁瓦寺、沙窝卜店清代建筑群等古代建筑遗址,也早为众多考古专家、学者及游客所研究和推崇…… -  悠久的文化,秀美的山川,淳朴的民风,每位新县人都为家乡的古朴俊秀而自豪,然而,更令他们无比自豪的是,在这块土地上曾经演绎了轰轰烈烈的红色革命,她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是大别山上树起的一座丰碑!  新县原名经扶县,始建于1932年。当时由于张国焘左倾错误,导致我红四方面军在反国民党第四次“围剿”失利,国民党政府为控制鄂豫皖边界的大别山区,同时设立了经扶、礼山(今大悟)、立煌(今金寨)三县。据1935年《河南省政府年鉴》和《东方杂志》29卷7号记载:“三省剿共总司令部令:以本省光山县新集地方增设县治,以刘(峙)主席之字经扶为名。”1947年8月,我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于28日解放新集。在经扶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有人提议以军首长伯承为县名,刘伯承却提议说,就叫新县吧,一是人民获得了解放,开始了新生活;而是以新集为县治所。与会代表500余人一致通过了刘伯承的提议,遂有今天的新县。建国后,新县被誉为将军县,是全国12个将军县之一,授衔上将许世友、李德生,中将郑维山、张池明、吴先恩、范朝利,少将高厚良、肖永银、潘焱等43位将军,祖籍均为新县。 -  新县县名的由来,恰是这块红色圣地历经奋战、改天换地的缩影。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所在地,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红军;鄂豫皖苏区第一块根据地“柴山堡”在这里开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从这里飞上蓝天。董必武、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等开国元勋都在这里战斗过,这里养育了吴焕先、高敬亭、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共和国功臣;当时不足10万人的新县,竟有5.5万人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冷寒的刀光中,红旗始终高高飘扬在新县的上空,在绰绰的剑影里,新县的英雄儿女时刻紧握钢枪,前仆后继……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从北伐战争到反“围剿”,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新县人民浴血奋战,千回百折,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如今,在这片浸染着先烈鲜血、凝聚着仁人志士崇高理想的土地上,在这片饱涵丰富历史意蕴、先进文化思想的沃土里,正映射出一幅幅历史与现代、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优美画卷和独特风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省内外游客的眼光。日,中宣部公布的第二批100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新县革命纪念地(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鄂豫皖军委、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鄂豫皖苏区烈士陵园等)名列其中,据统计,2001年共有30万人次来到新县参观革命旧址。“红色”旅游,成为新县在河南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特色旅游。 -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座落在新县城关,依山傍水,气势宏伟,古朴庄严。南北两侧有英雄山和凤凰山,苍松翠柏,风景秀丽,全馆占地面积230亩,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为仿古式现代建筑。前国家主席李先念为该馆题写了馆名,馆内珍藏革命文物1500余件,其中一级品26件,珍贵照片1000余幅。目前,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已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河南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省教委等40多个单位挂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  新县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新县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座落在新县城南白马东麓,依山傍水,环境优雅。园内陈列和珍藏着朱德、邓小平、李先念、徐向前、许世友、李德生、刘华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笔题词及珍贵烈士遗物4500余件,安葬着近百位著名烈士和红军首长遗骨,纪念着13万多名革命烈士,是全国建筑时间最早、烈士资料齐全、知名度高的陵园之一。 -  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1931年5月至1932年9月,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和省委在这里办公,指挥和领导根据地的斗争。该旧址位于新县县城中心首府路62号,大门上面悬挂着1980年徐向前同志题写的《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匾额。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将军墓:1985年许世友将军魂归故里安葬在许母墓旁边。墓四周2.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演武亭、许母亭、孝义亭、将军阁、将军大型石雕像等景点,是人们崇敬将军、观赏自然风光、享受田园之乐的理想胜地。 -  箭厂河革命旧址群:箭厂河革命旧址群位于县城南13公里,是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策源地之一,其著名纪念地有:列宁小学、红田、红25军政委吴焕先故居、红25军司令部旧址、红四方面后方总医院旧址等。 -  将军石景区:位于新县泗店乡西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这里山清水秀,风光绚丽,景点有郑维山将军故居、将军石、点将台、红星洞、蝴蝶洞,是新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 -  新县地处大别山腹地,属南北气候过渡带,植被丰富,自然景观奇异独特,有“中原小江南,河南九寨沟”的美誉。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5%,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一级标准,地表水质保持1-2级。这里山峦起伏,群峰延绵,清溪潺潺,河流交纵,湖泊清澈可鉴,泉水甘冽爽口。不管是春夏秋冬,新县绝对是远离尘嚣休闲度假、怡心养静反璞归真的绝佳选地。 -   金兰山森林公园:新县最美的地方当数金兰山森林公园。它位于全县的中心地带,包括西大山、连康山和金兰山,方圆百余公里。三山紧密相联,浑然一体,且各具特色。西大山以石取人,天下之石,在此各彰其趣,有梭子潭的突兀,玉女石的袅娜,有一线天的深邃,落鹰石的凝冷。而连康山则巍峨壮丽,山势雄伟磅礴,险峻庄严,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金兰山上盛产兰花和金银花,每逢三月,兰花和金银花遍地开放,远看金黄一片,香味飘播四溢,满谷芬芳,犹如浪漫仙境一般,故名“金兰山”,而因其形似笔架,亦有人称之“笔架山”。金兰山上有三峰,陡峭如削,参天入云。早就闻名海内外的金兰寺是金兰山最为著名的景点。建于悬崖险要之地的金兰山寺于云雾袅绕间或隐或现,几百年来,悠扬的钟声一直在警示着世人多行义举,积善成德。金兰山森林公园由于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带,因此这里植物区系复杂,种类繁多,植被覆盖率达93%,珍稀植物有银杏、水杉、七叶树、金钱松等,珍贵用材树有楠木、山核桃等,珍贵药材有香果树、杜仲、青檀等,花卉有兰草花、映山红、金银花、紫茎等。这里也是许多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乐园,有金钱豹、穿山甲、羚羊、豺、狼等兽类,有大鲵、黄缘闭壳龟、树蛙等两栖类,有长尾雉、百灵、画眉、金雕、八哥等鸟类。可以说,金兰山森林公园俨然是一个天然的生物基因库。 -  金兰山森林公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映生辉,既有美丽动人、离奇怪异的上古传说,也有感人肺腑、激励后世的革命故事,来到这里观光旅游的人,无不从中感受到启迪和教益。 -  香山湖风景区:距新县城东南6公里,是一座九曲回肠的秀丽湖泊,湖的大坝,从谷底拔地而起,气势恢弘,如同一道天墙。湖内波光粼粼,清幽剔透;岸边林木葱翠,水雾迷蒙,宛若世外桃源。香湖象位美女,倚靠香炉山而静卧,别有神韵。香炉山顶有一巨炉,人称“天下第一炉”,它似映衬在香炉山苍翠的胸膛里,又似沉浸在香湖寂静的怀抱中,深思起来。 -  江淮岭生态园:新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和林业示范县。“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新县的自然环境特点,根据山场面积大、自然资源丰富的这个特点,新县发挥“红色、绿色”旅游资源优势的同时,结合生态建设,合理开发生态旅游景点,而江淮岭生态园便是其中之一。 -  江淮岭生态园位于城南8公里的江淮分水岭,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生态园景点和梯田布局合理,相映成趣。上部苍松翠柏,奇峰怪石,南端有“映月湖”,古牌坊寺坐落山顶;而下部便是鳞次栉比的梯田,而这生态园里的梯田和自然景物一起,已成为新县生态旅游不可忽略的风景。 -
  麻城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中段南麓,处于武汉,郑州,合肥三大城市合围的中心位置,版图面积3747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科技开发区,716个行政村,7461个村民小组,人口近120万。城区规划面积171.7平方公里,建成面积3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超过32万。  麻城历史悠久。七千多年前即已开发,春秋为楚地,名柏举,因吴、楚在此大战(柏举之战)而名垂青史。秦属南郡,汉为西陵。后赵大将石勒部下麻秋筑城以守,始有麻城之名。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设县并正式命名麻城,属黄州府,唐宋以后历代相袭至今。1986年撤县设市,由代管,但财政和行政审批自主。  麻城自然资源丰富。有耕地100余万亩,林地近300万亩。水域45万亩。地表水、地下水储量20多亿立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玄武岩、大理石、萤、硅、玉等矿储量很大,还有金、银、铜、钛铁、镜铁、磁铁、赤铁、褐铁等矿。野生动物有一百多种,有北豹、梅、野猪、水獭、草狐、娃娃鱼、断板龟、银环蛇等。植物千余种,大宗特产有桑蚕、板栗、菊花、柿子、银杏等。还有大量珍贵中药材如蔓荆子、天麻、杜仲等等。  麻城旅游资源亦十分丰富。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革命遗址、古战场和古文化遗址随处可见。有三国魏毛玠、晋代名医王叔和、唐代名贤阎伯屿的墓葬,有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与隐士陈季常经常相聚的遗址杏花村,有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著书讲学的遗址钓鱼台“芝佛书院”。麻城还是明代李长庚、兵部尚书刘天和、徐寿辉义军太师邹普胜、张献忠义军兵部尚书周文江的故里。著名的风景名胜有龟峰旭日、柏子秋荫、麻姑仙洞等三台八景。解放后兴建的三座大型水库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国家森林公园的创建,更是别具情趣,长江鄂东主要支流举水河起源于麻城,麻城市依河而建,并且在市区建有东门大桥和二桥以及水上公园等。更为有名的是麻城是中国历史八大移民圣地——湖广麻城孝感乡的所在地,是现在很多四川人、重庆人的祖籍所在地。   麻城,一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曹操、李世民、杜牧、苏轼、李贽、陈季常等一批历史政治、文化名人都曾饮马举水;仅明代,麻城以一隅之地中进士132人、举人482人,他们如一颗颗耀眼的星辰,交相辉映在麻城的历史长空,给这块古老的土地平添了许多雄浑而神奇的历史印记和厚重的历史人文景观。  麻城,一块风景秀丽的土地。境内风景名胜俯首皆是,重要人文历史景观有春秋柏举之战的古战场遗址,三国时代曹魏尚书仆射毛玠墓地,宋朝杜牧、苏轼饮酒赋诗的杏花村以及著名抗金将领、岳家军副统帅牛皋墓地(一说牛皋墓地在杭州西湖栖露岭北的剑门关畔,待考),明代李贽讲学、著述的龙潭湖和兵部尚书刘天和墓地。自然景观有“天下第一龟”和“第二庐山”的龟峰山旅游风景区,有麻姑修仙的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有“千岛湖”之称的浮桥河生态旅游区。红色革命历史景观有麻城烈士陵园、乘马会馆、麻城革命博物馆、麻城公墓、可行桥白骨塔、苏维埃麻城县政府旧址、红四方面军诞生地等。  麻城,更是一方移民圣地。南宋初年,麻城即已开始向四川、重庆移民。元末红巾军起义,数万麻城籍义军将士及其家属或跟随明玉珍入川,或后来投奔明玉珍的大夏政权入川。特别是明初洪武大移民,又有数万麻城人进入川渝地区。闻名遐迩的“麻城孝感乡”,就在今天的麻城城区西南部、白果镇北部、中馆驿镇、宋埠镇、铁门岗乡、歧亭镇、顺河镇南部至红安县东南一带,版图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8大移民集散地之一。康熙九年《麻城县志》记载:“(麻城)明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统一百三十里,里各有图。成化八年,以户口消耗并为九十四里,复并孝感一乡入仙居,为三乡……”孝感乡在明初约有9万多人,到成化八年(1472年),人户基本全部迁入四川、重庆地区。从此,“孝感乡”成为成千上万麻城移民后裔心中一个神圣的历史名词。孝感乡虽然消失了,但从明朝末年至清代中期,又有数十万麻城人及从麻城“过籍”的外省人移民川渝地区。这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一直延续到清朝中期才基本结束,其迁徙时间之长,人数之多,在中国移民史上十分罕见。早期迁到川渝的麻城父老乡亲们,每年推选公正守信的代表回老家探亲送信,代送土特产,传递亲情,保证了麻城与西蜀之间信息的畅通,这就是中国邮政史上有名的“麻乡约”,它开创了我国民间邮政通信的先河。近几年来,川渝移民后裔到麻城寻根问祖热潮迭起,绎络不绝。在这些移民后裔中,影响最著者,当属世纪伟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以及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主要成员、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  麻城投资环境优越。这里民风淳朴,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交通体系完整,京九铁路贯穿全境,京九、京广铁路在这里联接并建有二级区段站麻城站;沪汉蓉高速铁路横贯全境,并建有二级区段站麻城北站;我市将成为京九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和京九京广联络线3条国家级铁路线的重要节点。大广高速公路、武合高速公路、106国道贯穿全境,天河国际机场、阳逻深水码头距市区均只有80公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达到250多亿元,将成为继武汉、襄樊之后的湖北省第三大交通枢纽。投资50多亿元的湖北大别山电厂一期60万千瓦*2发电机组,2008年建成;二期计划投资60亿元,建成100万千瓦*2发电机组;邮电通讯便捷,已具备光缆、微波、无线、程控等多种现代通讯手段;城市功能齐全,城区建成面积已达35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70余平方公里,城区人口逾30万,主街总长180.8公里,供电供水设施完备,就医就学方便。  麻城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的发源地;1927年11月,震惊全国的黄麻起义在这里爆发。此后20多年,麻城的革命火种经久不息,麻城的革命红旗始终不倒,全境有13.7万多人死于战火,6万多优秀子弟参加了红军,在血雨腥风的战斗中,煅造出王树声、许世友、陈再道、王宏坤等41位新中国第一批授衔的将军和128位省部级高官。麻城是全中国革命烈士最多的地方,10个红军中就有1个是麻城人。  建国56年来,特别是1986年撤县设市以后,成立县级麻城市,麻城人民发扬“不屈不挠,紧跟党走”的老区精神,用心血和汗水推动着各行各业的全面繁荣和持续发展。1991年麻城被国务院确定为对外开放城市,翌年,省级黄金桥经济科技开发区成立。截止2006年省级开发区湖北麻城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同时,成立了黄金桥工业园;引进资金200多亿元。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形成蚕茧、畜禽、干鲜果、茶叶、蔬菜、菌类和药材等八大系列,初步建成了桑蚕、板栗、黄牛饲养、大棚蔬菜、老米酒等五个百里经济带。工业上形成了16个系列、300种类型、3099个品种的产品体系,其中部优产品21个,省优产品31个。  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关注着麻城这块红色的土地,建国56年来,周恩来、陈毅、董必武、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江泽民、李鹏、朱容基、乔石、万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亲临麻城,给麻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对未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抢抓三大机遇(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湖北实施“武汉城市圈”战略和麻城市建设“一厂三路”),突出招商引资,推进“一主三化”(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实现“三增”目标(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税增长)”的战略思路,全市人民正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为建设一个山川秀美、和谐富裕的新麻城努力奋斗。
  湖北五大将军县:黄安、大悟、麻城、黄陂、天门  黄安:开国将军61人。全国十大将军县中排序第一。  大悟:开国将军37人。全国十大将军县中排序第七。  麻城:开国将军26人。全国曾出过10位以上将军的县中排序第3;  黄陂:开国将军14人。全国曾出过10位以上将军的县中排序第7;  天门:开国将军14人。全国曾出过10位以上将军的县中排序第8.   山东广饶县“将军县”  位于东营市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是先秦齐国兵学文化的发祥地,该地是东营市最古老的土地。齐国兵学文化的尚武传统可上溯至先秦时期。《史记·秦本记》记载,蜚廉“以材力事殷纣”,一生非战即斗,最后战死在海边上。广饶县即蜚廉战斗的地方,在今稻庄镇东有蜚廉古冢为证。姜太公辅佐周文王灭商后,被封于齐,建立齐国。姜太公“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史记·齐太公世家》),对齐国尚武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到齐桓公时,齐相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位霸主,这不仅与齐国重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有关,更与齐国尚武传统的发扬和军事制度的改革密切相连。生于此地的孙武,自小受尚武思想的熏陶,并吸取姜太公、管仲等人的军事思想内容,成为齐国兵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所著的《孙子兵法》,为历代兵家和学者所推崇和运用。在齐国尚武精神和《孙子兵法》的影响下,广饶历史上将军辈出,成为名副其实的“将军县”。   据不完全统计,自春秋至清末,在广饶县生长的历代知名兵学人物167人,其中将军64人,武职名士45人,武进士、武举人58人。民国时期授衔将军27人,生38人,其它高等军校生9人。新中国成立后,被授衔的将军及军、师职以上的高级军事干部57人,在广饶活动过的外籍将领18人。   “乐安历史久,广饶将军多”。回顾历史,广饶大地人杰地灵、将军荟萃;展望未来,千年古县充满活力、与时俱进。2004年,原山东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何法祥少将欣然为广饶题词:“展现将军风采,弘扬时代精神”。山东武警总队原政委杨家杰少将也赞誉广饶为“名将之乡”。我们确信,广饶县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必定会有新的飞跃,兵圣孙武的故乡定会人才辈出,繁荣昌盛。  以下是广饶县历史上的部分将军:  时 代 ——姓 名——官 职   春 秋——孙 武——将军  汉 代——孙 厚——将军  魏、晋——孙 历——右将军  魏、晋——孙 旗——平南将军  魏、晋——孙 弼——中坚将军  魏、晋——孙 髦——武卫将军  魏、晋——孙 琰——武威将军  宋、元——朱 现——武节将军  宋、元——赵 成——武略将军  宋、元——赵庭玉——武义将军  宋、元——刘 诠——缥骑上将军  宋、元——綦公直——元帅  宋、元——綦 泰——大将军  宋、元——綦 晋——昭勇大将军  明——孙仰钦——后军都督  明——蒋 贵——平蛮将军  明——李守忠——游击将军  清——成其范——兵部司马  民国——邓天乙——中将(孙中山侍卫长)  民国——李延年——国民党中将  民国——李玉堂——国民党中将  建国后——张太恒——济南军区原司令员、上将  建国后——丁莱夫——志愿军  建国后——王 林——装甲兵政治部副主任  建国后——王世恩——东海舰队少将副司令  建国后——黄建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少将副校长  建国后——徐宏亮——解放军某部司令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麻城孝感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