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家为什么倒牛奶不把牛奶分给失业者却要倒进密西西比河

杨静:“倒奶”事件&相似事件&本质区别
日13:37&&&来源:
原标题:“倒奶”事件怎么看?
从2014年底到2015年初,我国多地乳企拒绝或者减少收奶,奶农“倒奶”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回顾历史,很容易让人想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曾经发生过类似的倒奶事件,类似的一幕在近一百年后的中国再次上演,是否意味着当今中国的经济正在走当年美国经济危机的“老路”?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上世纪3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倒奶事件与当前发生在我国的“倒奶”事件有着本质的区别
上个世纪30年代的美国,由于生产的普遍相对过剩,多数产品都出现了滞销现象,由此引发了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为了应对空前严重的危机,维持产品的价格,美国农业资本家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四分之一的棉田在即将收获时被铲掉埋在地下,这类悲剧性事件在全美境内普遍的发生着。而令人痛心的是,此时有大量的美国民众正在遭受着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困扰,甚至有大量的人被饿死。据1932年9月《幸福》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约占全国总人口28%的人无法维持生计(1100万户农村人口未计在内),流浪人口达200万,仅纽约一地1931年一年中记录在案的饿毙街头的案件就有2万余起。这一时期出生的儿童身材矮小,后来被称作“萧条的一代”。当美国参加二战需要补充大量兵员时,因体质不合格遭淘汰的人达到 40%。
从上述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导致美国当年发生倒奶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全面的生产过剩危机,而导致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个国家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生产的社会化之间存在着的尖锐矛盾,作为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的产物,经济危机及由此产生的生产相对过剩和消费相对不足的现象自然无法避免。
而当前发生在我国局部地区的奶农“倒奶”事件,只要稍加留意的话,就会发现与历史上美国的倒奶事件在发生背景、倒奶主体以及对消费者的影响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是迥然不同的。
从经济背景来看,当年美国发生倒奶事件是在经济发生严重危机的背景下出现的,经济出现了大衰退,大批企业倒闭、银行破产、工人失业,人们生活困顿,社会动荡加剧,倒奶事件乃是经济危机严重到一定程度的一种体现。而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状态平稳,产业有序发展,城乡人民总体生计保障良好,市场供求两旺。不仅如此,良好的中国经济发展态势,推动了周边地区和世界经济的稳步发展。
从倒奶主体来看,当年美国倒奶事件的主体是农业资本家(农场主),他们大多有着庞大的生产规模,对牛奶价格有着很强的操控能力,他们之所以要倒掉牛奶,并不是牛奶卖不出去,而是为了维持牛奶的高价以及自己的高收益而有意为之的理性行为。而当前我国发生的“倒奶”事件,其主体主要是小规模生产的奶农,他们往往是牛奶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之所以倒掉牛奶是因为牛奶卖不出去而被动选择的无奈之举。不仅如此,与美国农业资本家不同的是,这些奶农在不得不“倒奶”的时候,优先将牛奶免费送给了周边的敬老院等机构,或者提供给周围的非奶农户饮用,甚至免费送给养猪户来喂猪,以求物尽其用。这与当年美国农业资本家宁可将牛奶倒掉,也不提供给即将饿死的饥民饮用,有着云泥之别。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不同的上层建筑,资本家的冷酷无情和中国奶农的济世情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对资源利用方式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对消费者的影响来看,当年发生在美国的倒奶事件,是资本家为了操纵牛奶价格而有意进行的行为,人为地压缩供给,导致众多受危机影响而收入降低的消费者被迫减少甚至停止了对牛奶的消费,从而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福利。而当前我国局部地区偶发的“倒奶”事件,并未对消费者的牛奶消费产生消极影响,目前国内乳制品市场供应充足,乳制品价格稳中有降,广大消费者的乳制品消费并未受到影响。
可见,我国发生的奶农“倒奶”事件,不仅与当年美国倒奶事件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只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局部事件,是全球化时代市场体系不完善,社会总供求出现暂时性结构失衡的体现。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了经济的“环球同此凉热”,我国在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根据相关规则,不得不调低了应对、防范国际经济波动的“防火墙”,这自然使得我国经济易受到世界经济和国外资本的影响,对此我国乳品产业的发展概莫能外。
国际奶价的走低是推倒我国奶农“倒奶”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自2014年春天起,随着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牛奶产能的增加,俄罗斯实行进口禁令,国际市场牛奶供大于求,奶价大幅下行。全球奶价自2014年3月开始持续下跌,新西兰、欧盟的原奶价格跌幅达40%。国际奶价持续走低不但影响了我国乳制品的出口,更主要的是,进口奶粉数量的急剧增长使得国内乳制品市场份额被国外乳企迅速挤占,数据显示,2014年前11个月,我国进口奶粉88.4万吨,同比增长20.2%。进口奶粉的价格优势,即1吨进口奶粉到岸价比1吨国产奶粉低1万元左右,促使国内众多乳品企业转为使用更多的进口奶粉作为加工原料。以进口奶粉为原料生产的还原液态奶的成本要比用生鲜奶生产的液态奶成本低得多的客观现实,使很多企业减少了对国内生鲜乳的使用,这就直接对奶农牛奶的收购产生了影响,催生了奶农“倒奶”事件的发生。
不仅如此,在进口奶粉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2014年我国国内生鲜乳产量也增长了5.2%,这就使得我国乳品产业遭受了来自国内外奶源供给双重增加的压力。而与此相对的却是,受到抑制的国内乳品需求。一方面,国际市场乳品价格的持续走低使我国乳品出口变得更加困难。月份出口乳品3516.1万吨,出口金额6730.8万美元,与2013年同期相比,出口量增长8.2%,出口金额增长29.6%;而月份我国进口乳品1.7亿吨,进口金额61.5亿美元,与2013年同期相比,进口量增加20.6%,进口金额增长38.5%。我国乳品贸易存在的巨大逆差,表明国际市场对我国乳品需求的增长乏力。此外,随着中澳自贸区签订、欧盟牛奶生产配额解禁等,今后我国乳品产业将面临更多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三聚氰胺”等乳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心理影响尚未消除,以及进口乳制品价格的下降,促使许多国内消费者选用进口乳制品替代国产乳制品,影响了国内市场对国产乳品的需求,进而影响了乳品企业对生鲜牛奶的收购,成为奶农“倒奶”事件发生的重要推手。一边是奶农在倒奶,另一边是国人在喝进口奶,这种黑色幽默式的现实,使我们不得不尽快反思我国乳品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发生的奶农“倒奶”事件暴露出我国乳品产业存在着国际竞争力弱,生产成本高、效率低,没能形成一体化产业链等突出问题,在国际乳企降价竞争的冲击下,处于分散、弱势的我国奶农自然便成为市场风险的最大承担者。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倒奶”事件在未来能够得到有效避免
当前我国经济不但在总量上保持了超过7%的增长,而且正在进行深刻的结构调整,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仅使国家对各个产业发展的调控更加明确有力,而且能够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使奶农“倒奶”这类事件在未来得以有效避免。为防止此类悲剧事件的再次发生,我国政府要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在以严格的质量监管重新赢得国内外消费者对我国国产乳品质量、安全信心的基础上,采取长短期、多管齐下相结合的综合措施。长期来看,必须建立民族乳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民族乳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对此,政府要通过努力推进奶牛养殖、乳品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降低国内生鲜牛奶及其加工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原奶和乳制品的质量,增强我国乳品产业的竞争力;积极扶持奶牛大户、联户经营、家庭牧场等经营主体,大力扶持奶农合作社发展,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提高奶农的原奶议价能力;稳步推行原奶的支持价格和原奶生产保险等政策,保护奶农的利益,保障其原奶生产的物质和精神动力;鼓励奶农和乳品企业签订长期的原奶供销合同,并以法律手段确保合同的忠实履行,等等。短期来看,各地政府要千方百计组织协调乳品加工企业保证生鲜牛奶的收购,督促乳品企业履行收购合同,同时发挥地方奶业协会和奶农合作组织的作用,维护生鲜牛奶正常收购秩序。还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出台奶粉收储补贴、救助奶农补贴、信贷金融支持等办法,帮助奶农渡过难关,等等。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谢磊、赵娟)
热点关键词20世纪30年代.美国资本家把玉米当柴烧.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用咖啡来铺路.1/4的棉田在即将收获时被铲掉埋在地下.这种现象说明 A.美国经济进入了极度繁荣时期 B.美国资本家的生活奢侈腐败 ——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20世纪30年代.美国资本家把玉米当柴烧.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用咖啡来铺路.1/4的棉田在即将收获时被铲掉埋在地下.这种现象说明 A.美国经济进入了极度繁荣时期 B.美国资本家的生活奢侈腐败 C.美国生产与销售的矛盾非常尖锐 D.美国人民的生活普遍得到提高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0世纪30年代,美国资本家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四分之一的棉田在即将收获时被铲掉埋在地下。这种现象说明(  ) A.美国经济进入了极度繁荣时期 B.资本主义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极端尖锐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D.美国人民的生活得到普遍提高
20世纪30年代,美国资本家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四分之一的棉田在即将收获时被铲掉埋在地下。这种现象说明(  ) A.美国经济进入了极度繁荣时期 B.资本主义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极端尖锐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D.美国人民的生活得到普遍提高
20世纪30年代,美国资本家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把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水果烂在果园里,咖啡用来铺路,这种现象说明了:A、美国经济进入了极度繁荣时期&&&&&&&&&& B、资本主义生产与市场之间矛盾极端尖锐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D、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20世纪30年代,美国资本家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把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水果烂在果园里,咖啡用来铺路,这种现象说明了:A、美国经济进入了极度繁荣时期&&&&&&&&&&B、资本主义生产与市场之间矛盾极端尖锐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生产的发展&&&&D、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20世纪30年代,美国资本家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把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水果烂在果园里,咖啡用来铺路,这种现象说明了:A.美国经济进入了极度繁荣时期B.资本主义生产与市场之间矛盾极端尖锐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生产的发展D.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当前位置: >
“倒奶”经济学――终于明白奶农为何倒掉牛奶也不送人
16:13:00  [来源:]
  据中国之声报道,中国多个地区出现奶农“倒奶杀牛”事件,不仅是青海、山东、河北、内蒙古等主产区,就连江苏、广东等地区也出现了这种现象。现实是,在山东鲜牛奶价格最低的时候,一公斤奶还不到一块钱,甚至还没超市里的矿泉水贵。  一提起倒牛奶,很多人就触发了少年时的记忆,“资本家宁愿将牛奶倒掉也不分给穷人”。如今,中国奶农也会把牛奶白白倒掉,他们为什么也选择这么做呢?
  ●记忆里倒牛奶是资本主义大萧条时代的标志
  很多70后、80后一提起倒牛奶,就自动脑补出一张图片:脑满肠肥的美国资本家,将一桶又一桶的鲜奶倒入密西西比河,岸边却站着因为经济危机挨饿的美国穷人。这个场景大家都熟,因为从小大家都学过这张配图,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的重要事件――1929年美国“大萧条”。
  它试图要说明,当时英美等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会造成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穷人因为经济危机失业没钱而挨饿,资本家却宁可把牛奶倒掉也不送给穷人。于是,“倒牛奶”成了几代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残酷现实的最直观印象。
  ●事实上,当年倒掉牛奶是奶农理性选择的结果
  其实,在1929年大萧条之前,美国农业就因为生产过剩等原因开始了衰退,1929年的大萧条进一步重创了美国农业。在1929年,美国共生产了110.52亿美国加仑(US gallons)牛奶,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纽约州是美国当时最大的三个产奶州,牛奶产量分别为12亿、8.25亿、8亿美国加仑,在大萧条时期,美国的牛奶明显是供大于求。
  在这种情况下,奶农有三种选择:
  第一是保存牛奶,等待价格上涨,但这对于保鲜极为困难的牛奶显然不适用,别说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了,就连当今的中国也很难做到。北京延庆县奶农因为牛奶滞销在接受采访时说:“冬天天气冷,奶站有个储奶罐,能储存3吨奶,但是每周得清罐2次,多余的奶只能被倒掉。”;
  第二是降价销售,在纽约州,3.5%乳脂含量牛奶平均收购价(直接从奶农收购的价格)由1931年1月的每100磅2.25美元,降到了1933年4月的每100磅0.99美元。随后纽约州州议会调查委员会出示的报告显示,“纽约州牛奶收购价已经低到无法维持奶农基本生活的水平,许多奶农就连生活必需品都买不起,而许多奶农以毕生积蓄投资的奶场可能都将付之东流。”显然,降价带来的结果是,牛奶价格的整体下跌,卖得越多,赔的越多;
  第三就是很多人后来看到的倒掉滞销的牛奶。大量鲜奶由此退出市场,市场就由供大于求转为供求平衡,价格就不会继续下跌了。甚至极端情况下,奶农会干脆杀掉奶牛。
  为什么不做做好事,把本该倒掉的牛奶送给穷人?因为那样做会让本来就萎缩到很小的牛奶市场更变得所剩无几,留下的奶更是卖不出去,奶农的生活也就彻底无以为继了,牛奶业会彻底垮掉。
  社会学者孙立平曾研究说:“多少年来,‘将牛奶倒在河里’几乎成了大萧条的一个符号。只不过原来说牛奶是资本家倒的,是为了维持他们的垄断利润。而这些年有人查了当时的资料,发现牛奶原来是农民或农业工人倒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维持可以有利润的价格,至少是不愿意在赔本的情况下再赔上汽油钱将牛奶运到城里。”
  而在1931年到1934年,美国更是多次发生罢工奶农强行倾倒其他奶农的牛奶,理由是“防止其他奶农以低价出售牛奶”。
  ●罗斯福的做法,给奶农补贴变相鼓励倒掉牛奶
  1933年罗斯福上台,《农业调整法案》等一系列农产品价格支持计划随即出台,试图提高牛奶价格与奶农的收入。《农业调整法案》规定牛奶和奶制品是基本商品,准备收购过剩的奶酪和黄油。到了1933年9月中旬,联邦政府共拨款4300万美元收购了6000万磅黄油,想要提高黄油价格,结果过剩比起之前更加严重。基于同样的理由,联邦政府按照奶牛的头数给补贴,但奶农只在乎奶牛补贴,而不是为了卖牛奶,这种情况下倒掉牛奶也就不足为奇了。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在《诡辩与真相》一书中指出,“联邦政府仅在1933年就购买了600万头猪,然后将其毁灭。数量巨大的农产品葬于耕犁之下,就是为了让其退出市场从而把价格维持在官方所规定的水平上,因为同样的原因,大量的牛奶被倒入了下水道。”
  ●中美奶农倒牛奶有什么不同?
  中国奶农倒牛奶也不是这几年才有的事。在2006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科目中有这样一道题:“自2002年以来,南京、成都、石家庄等地相继发生奶农把鲜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另据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报道,进入夏季之后,浙江某市160多户奶农也频频把鲜奶倒入水沟,有时在一天内倒掉14吨。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质区别?”
  该题的标准答案是:“从表象看,两者都是牛奶供给过剩。但前者反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后者主要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销售渠道不畅导致。”
  这个答案其实不容易看懂,而且支持也好反对也罢都会在经济学家中间引起争议。不管怎样讲,经济规律的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012年以来,因为鼓励奶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的政策推行,散养户大量退出,全国奶牛存栏量大幅减少,2013年曾发生“奶荒”,原奶收购价格不断上涨,2014年初,鲜奶价格曾升至5元/公斤,是近年来的最高点。于是吸引很多奶农高价买牛,投入生产,产量增加,鲜奶价格一路下跌,倒奶现象就这样发生了。
  而国内市场对国产奶制品的需求却在减少。根据农业部的数据,月全国的乳制品生产总量2198.8万吨,同比下降0.04%,其中,液态奶的生产总量有1193.1万吨,同比增长只有0.72%。
  现在的中国还有与当年的美国无法类比的因素,在现在这个全球化市场里,国际奶价的风吹草动也会影响到中国。2014年,新西兰、欧盟等地的原奶价格就下跌了30%-40%,而中国的奶粉进口量在2014年上半年创下了历史新高,进口奶开始抢占中国市场。
  中国一个特殊的原因加剧了国产奶的窘境,在三聚氰胺事件后,无论是国内奶企还是消费者都对奶源质量存有担心,甚至奶企一直在逐步抛弃国内散户奶源,建立现代化牧场,甚至去海外建立生产基地。
  ●面对奶农的困境,到底该怎么办?
  面对多地出现的“倒奶杀牛”的情况,媒体开始介入。日前新华社评论呼吁,奶农倒奶杀牛政府岂能袖手旁观。在几乎相同的时间,农业部也下发了《关于协调处理卖奶难稳定奶业生产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地方农牧部门在当地政府领导下,迅速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协调处理“卖奶难”。
  北京延庆县奶农因收购量急剧下降倒掉多余鲜奶,当地政府就“高度重视,经多方协调,奶企和收购商已全部收购牛奶”。财经专栏作家刘远举认为:“如果奶农倒奶了,哭起来了,就应该帮助,那么,2013年下半年‘奶荒’之后,鲜奶价格飙升至5元一公斤,奶农开怀大笑的时候,该不该拿掉他们的超额利润呢?”
  这其实是延续罗斯福新政中政府主导收购农产品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也可能导致错误的市场信号,诱使奶农继续过量生产。牛奶场的规模反而违背市场现实继续扩张,被收购的奶制品因过量而产生浪费,而这种浪费的代价是由全社会来承担的。
  为了避免这种“社会的浪费”,可以借鉴全球最大的牛奶大国新西兰的经验,新西兰政府早在1984年就取消一切针对奶牛的补贴,引导奶农购买商业保险以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虽然中国针对奶牛的商业保险也有些年头了,甚至不少地方政府也进行了补贴,但还是没有大规模的推广开来。如果这个行业不能建立相应的市场风险意识,寻求市场手段的保护,而是一有问题就哭着找政府帮忙,那么它永远都是扶不起的阿斗。
[责编:潘晓慧]
@华声大视界
华声大视界微信公众号:dsj_voc
【扫一扫二维码】
大视界,用平民视角展现世界的另一面(飞翔的土豆)
第三方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本家倒掉牛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