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水系图客船数百年风光无限何无客船?

客船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kè chuán]
客船,是指专门用于运送旅客及其所携带的行李和邮件的船舶。通常多为定期定线航行,故亦称“班轮'根据《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的规定,凡载客超过12人者均应视为客船。客船的特点是:具有多层甲板的上层建筑,用于布置旅客舱室;设有较完善的餐厅和卫生娱乐设施;具有较好的抗沉性,一般为“二舱不沉制”或“三舱不沉制”;配备有足够的救生、消防设施;航速较快和功率储备较大。随着远程航空运输的发展,客船逐渐转为短途运输和旅游服务。
客船基本介绍
对兼运少量货物的客船也称。客船多为定期定线航行,故又称为班轮或邮轮。客船的特点是具有多层甲板的上层建筑,设有完善的餐厅、卫生和娱乐设施,另配有足够的、消防设备和通信设备。有些客船还设置减摇装置以改善航行环境。客船的较高,一般为16~20节,大型可达24节左右。
客船客船分类
载运旅客以及行李和邮件的运输船舶。客船一般兼运旅客的车辆和小批量货物。客船的基本特点是:上层建筑发达,用于布置旅客;抗沉、防火、救生等方面的安全要求较严格;减摇、避震、隔声等方面的舒适性要求高;航速较快和功率贮备较大。客船绝大多数定期定线航行,这种客船又称班轮。随着远程的发展,客船逐渐转向为短程运输和旅游服务。客船按照用途可分为下述五类。
客船海洋客船
有远洋客船和两种。远洋运输船是19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当时全是客货混装船,后来因客货流量增加,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逐渐分离,分化出纯粹运输旅客的大型远洋客船。远洋客船曾因多兼运载邮件,又被称为“邮船”。大型远洋客船一般大
于1万总吨,航速在每小时20海里以上,有2~3个客舱等级,船上公共活动场所较多。20世纪50年代末远程喷气式客机出现后逐渐夺走了海洋客船客源。因大型建造及维持费用极大,又远低于飞机,不适合现代经济需要,使得这种船在十多年间衰亡下去。大型远洋客船航线于1977年10月在世界上完全消失了。一般小于6000总吨,航速为每小时14~18海里,客舱等级较多,载货量较大。中国沿海的“长征”型客货船为5926总吨,长124米,6层甲板,功率9000马力,航速每小时18海里,能载运旅客约900人和货物2000吨。
客船旅游船
旅游船与大型远洋客船相近,一般为2~4万总吨,可载客800~1400人,机舱位于船的中后,航速每小时20~24海里,在风景秀丽的海域周游巡航或环球定线定期航行,附带从事港际交通。旅游船既要满足旅游者的要求,同时可使旅游者达到疗养、度假、文化娱乐、社会活动等目的。卧室和公共场所也分等级,多采用垂向分隔。卧室布置在首部以保持安静,公共场所多种多样,都有广宽的视野。旅游船吃水较浅,续航力较大,有防摇装置以使航行尽量平稳和舒适。
客船汽车客船
汽车客船是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沿海客船,以运输旅客及其携带自备轿车为主,在港时间极短,效率高。现今发达国家的重要中短程定期航线和
列车渡船航线基本上已采用汽车客船。汽车客船多在4000总吨以下,可载客700~1000人,部分为卧舱和部分为娱乐散座舱。车客比(汽车数与旅客数之比)为10%~20%,航速每小时16~18海里。吃水较浅,船宽较大,采用双桨单舵,设防摇鳍和侧推装置。主机为中速柴油机,机舱各出入口置于舷侧以利上甲板下的车辆甲板(一层或二层)前后贯通。汽车多由首尾大开门经过码头的活动桥上下船。近年来由于旅游业发达,在欧洲国际航线上出现了总吨超过万吨、车客比达33%、航速大于每小时20海里的高速客船。这种船在外形上进一步利用空间而愈加方整,船内设备更加豪华。
客船滚装客货船
滚装是70年代初在和汽车客船大型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效率新型客货船,多用于沿海中程定期航线。船型与汽车客船相似,车辆甲板有时须多加一层并自带斜跳板,借高效率的滚装工艺缩短船舶在港时间,加快船舶周转。在波罗的海,这种船以载运旅客、轿车和带轮滚装货为主。
客船内河客船
航行于江河湖泊上的传统客船。载客量大,停靠频繁,多在通过舷门装卸小量件杂货和邮件。较单薄,如果航段流速小于每秒3米,可不设双层底。一般有两层甲板,较低,因航段应变方便所以安全要求较海船为低。上层建筑多延及首尾并向舷外挑伸以增大载
客面积。多为双桨双舵或三舵。现今浅水江河湖泊的大型船,一般为每小时12~16海里。中国长江干线上的主要为“”型,船长113米,总吨5050吨,可载客1250人,上下水平均航速约为每小时25海里。
小型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速度很大的短程客船,多航行于海峡和岛屿间。船体和主机都较小、较轻。航速由早期的每小时18海里,后增加到27海里左右。和也属于小型高速客船,可航行于江河湖泊和海峡上。1980年日本制成小水线面双体客船,是将舱室甲板以小截面支柱支撑在两个潜没水中的浮体上,使船体高离海面,减少了波浪对船体的扰动,改善了并提高了航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海上客运的黄金时代。当时还没有飞机,从欧洲到美洲和世界其他地方的移民规模十分庞大。因而那时客船比现在普遍得多,重大人员伤亡事故时有发生。这一时期仅在英国籍客船上每年发生的人员死亡数量就达700~800人。…而催生第一部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的1912年“泰坦尼克”号邮轮沉没事故导致1 500多名乘客和船员罹难引发了公众对海上人命安全标准的质疑。因此,英国政府提议召开国际会议制定国际规则。会议由13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会议制定的SOLAS公约于日通过。该公约对所有商船提出了在安全航行方面新的国际性要求,如规定客船舱壁应水密并耐火,客船应配备救生设备和防火、灭火设备。另外还规定乘员50人以上的船舶应配备无线电报设备(假如“泰坦尼克”号发出的信号没有被其他船舶接收到,死亡人数可能还会增加)。会议还同意就北大西洋冰区巡逻服务作出安排。
此后SOLAS历经了多次修订,而修订的动因之一是重大海难事故的发生。每一次修订都是对加强人命安全呼声的回应。客船作为一种用以运送乘客的特殊海上运输载体,其安全直接影响到船上每个人的性命安危,因此,SOLAS在重大客船事故发生以后都有重要的修订。1987年3月,滚装客船“自由企业先驱”(Herald of Free Enterprise)号在刚刚驶离比利时吉布鲁奇(Zeebrugge)港后翻沉,导致193名乘客和船员遇难。事故发生后不久,英国便向国际海事组织提出了审议通过一系列基于事故调查的应急措施的要求,涉及船体和上层建筑的完整性、防止并控制破损、要求驾驶室装有指示器显示容易导致特种处所或滚装处所大量进水的门是否处于开启状态,以及要求安装诸如电视监视或水泄漏探测系统之类的装置,以便能在驾驶室内显示出任何可能导致严重漏水的舱门泄漏情况。对特种处所和滚装处所须进行有效的巡视和监控,以保证船舶在恶劣气候条件下航行时车辆的随意移动和乘客未经许可进入该类处所的情况能被及时发现。该修正案在通过后18个月生效。随后,在月有关改进客船破舱稳性的修正案也获得通过。1988年“斯堪的纳维亚之星”(ScandinavianStar)号客船发生火灾,导致158人死亡,而后于1992年有关将新的稳性和防火标准适用于现有船舶的SOLAS修正案获得通过。该修正案改进了现有客船的防火安全措施,包括在居住及服务处所、梯道周围和走廊内强制要求配备烟气探测、报警和喷淋系统。此外,在应急照明的设置、通用应急报警系统及其他通信设施方面也提高了要求。
1994年“爱沙尼亚”(Estonia)号客船沉没,550多人死亡, “爱沙尼亚”号沉没的原因和1987年发生的“自由企业先驱”号海难一样,是聚积在甲板上的大量的水导致船舶稳性恶化而造成船舶翻沉。月有关改进滚装客船安全的SOLAS修正案获得通过。
2006年“星公主”(Star Princess)号客船发生火灾事故。火灾首先发生在外部阳台而后波及甲板。2006年12月有关加强客船舱室带露台的防火布置的SOLAS修正案获得通过,并于日生效。
由此可以看出,在每次重大事故发生以后IMO都会对SOLAS做出修订,而针对客船事故开展的研究是推动客船安全水平提高的一个客观因素
马广文.交通大辞典: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01
.万方数据库[引用日期]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
教授、博导审核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图片】《长江》邮票各枚票内容展示及背景资料介绍【集邮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96,489贴子:
《长江》邮票各枚票内容展示及背景资料介绍收藏
  中国邮政于日发行《长江》特种邮票一套9枚,票图内容分别为:大江东去、山水重庆、三峡奇观、楚湘临江、庐山水韵、黄山独秀、金陵春晓、江畔水乡、东流入海,全套面值为13.20元。邮票特以九图连印,一版一套的全景式印刷方式,由北京邮票厂采用超高网线影写版印制。  《长江》邮票采用的是袁运甫先生四十年前绘制的《长江万里图》巨作为蓝本,由袁加先生根据长江沿岸新风貌补充、设计而成。全套邮票分别将巴山蜀水、宜昌高湖、武汉三镇、洞庭岳阳楼、庐山仙境、黄山奇峰、南京大桥、无锡梅园、苏州水乡、江城南通、上海景貌等长江全景尽收眼底。   袁运甫先生国画长卷《长江万里图》,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气势恢宏,移步换景,展现了长江两岸千里江山之美,不仅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名胜古迹更是一览无遗。作者借鉴传统山水的格局和皴法,渲染出水墨渲澹、烟岚云岫的意境,更透出一种青绿山水的厚重苍翠和爽朗富丽。  长江与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古称江、大江,是亚洲第一长河和世界第三长河,全长约6300公里,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唐古拉山脉格拉丹冬峰西南,穿越我国西南、中部、东部,干流沿途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市、区),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长江流经我国五分之一陆地面积,为我国最长、年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其中自源头到湖北宜昌为上游,长约4529公里;自宜昌到江西湖口为中游,长927公里,长江中游流经平原区接纳了鄱阳湖,洞庭湖,汉江等水系,水量大增,荆江段九曲回肠;江西湖口以东为下游,长844公里,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支流已不多。长江重要的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赣江等,其中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长江流域生态类型多样,水生生物资源丰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与自然遗产。
  下面《长江》邮票各枚票展示及背景介绍,封和票图选自
郭先生寄的美术封。(文章摘自网上,作者李近朱、来源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9-1大江东去,票图内容有长江源头唐古拉山脉各拉丹东峰等、长江第一湾、虎跳峡等。  水是融化了民族精神的一种神圣的液体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两条江河之水,书写了漫长的五千年中华文明,筑成一个民族的伟大灵魂。  这江河,一北一南,西来东去。盘亘北国的大河是黄河,逶迤南域的大江是长江。  两脉江河,亦刚亦柔,哺育了雄踞于世界东方的一个伟大民族。因此,在尘封的历史上,在炽热的人心中,这江这河就被尊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一首流传半个多世纪的歌谣,咏唱的就是人们身旁的故乡河——长江。  “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一首响彻30余年的庄严颂曲,讴歌的就是人们心中的母亲河——长江。这首歌曲的最后一句唱的正是:“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在祖国母亲65周年诞辰即将到来的日子里,我们以邮说长江“母亲河”来作一个神圣的纪念……  第一枚 大江东去  千年之前,就有了一个“大江东去”的磅礴词语。在宋代文学家苏轼这句绚丽的文辞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大江的准确的地理走向,那就是长江之水在中国的版图上,由西向东,滚滚而去。  在长江6380多公里,亦即俗称的“万里”行程中,倚天而望,可“把汝裁成三截”,这就是长江主脉的上游、中游、下游。  当我们来到长江的上游,最壮观的莫过于画在天际的“长江第一湾”。这个壮美的大江之湾,正是从长江上游的“三江并流”地带,迈开了她的第一步。  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江”,从高入云霄的青藏高原激流而下,又并肩而去。当其壮怀激烈的行程到了云南丽江石鼓镇之间,惊天动地惊心动魄的一刻出现了!  桀骜不驯的金沙江和澜沧江、怒江分突然分道扬镳,来了近乎180度的急转弯,江流南下突转向东北,形成了罕见的“u”字形的大弯。接着,又从北向南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虽“江流到此成逆转”,其实,从直线距离来看,这个迂回的急转弯,只不过跑了36公里。但是,长江在上游的这第一个“折腾”,便形成了震撼人心的一个天下奇观——“长江第一湾”。  江湾地域,有苍茫的青峰横亘,有绿茵的草甸横陈,有远望的雪山横空;当然,还有滔滔的金沙之水横流。于是,在“长江第一湾”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景观,那就是“玉璧金川”。  银辉粲然的雪山犹若“玉璧”当空屹立,金黄腾滚的江浪有如“金川”奔泻涌流。  “长江第一湾”,以远景雪山为屏,与青峰云蔼相拥,浪漫的将长江上游的奇观丽景,以及大江的奇妙的地理走向,定格在了一个小小的画幅之中。  说到“地理走向”,长江之源诚如那一首咏唱长江的颂歌所唱:她是“从雪山走来”的……  长江万里,追根寻源,她是在中国西部青藏高原的雪山深处,留下了自己的第一个足迹。这足迹,就是深藏在“山舞银蛇”的白雪世界中的第一滴雪山之水。这第一滴冰冷的雪水,便是热切奔流了万里之遥的长江之源。  在青藏高原雪峰之中,有一座唐古拉山,在她的千里横亘的群峰中,有一座叫作各拉丹东的雪山,她的名字来自藏语,意思是高高的尖尖的山峰。各拉丹东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她以6600米的高海拔,屹立在雪山冰川峰脉之中。  在各拉丹东雪山的深处,又有一个叫作姜根迪如的冰川,面对雪山,层层迫近,这座深藏不露的冰川,就是长江源头的起跑线,就是大江之源第一滴水淌下的地方。  日,中央电视台《再说长江》摄制组来到这里。他们写道:“从各拉丹东到姜根迪如,一路满地的砾石,让我们只能徒步前进。严重的高原反应,让我们每个人都走得极慢,极慢,仿佛每个人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但却要用这最后一口气走完这最短也是最长,最艰难也是最神圣的一段2000米的路”。  看到了!终于看到了!!  水珠,小小的水珠,一滴两滴三滴,以至无穷无尽,从雪山悬冰上滴落……。  犹如宏伟乐章第一个音符奏出“长江”的交响,这里,“母亲河”长江滴下了她的第一滴乳汁。正是这个“第一滴”,孕育了万里大江的伟岸身躯,也在轻盈悦耳的叮咚水声之中,滴出了“长江”这个响彻千古的伟大的名字。  长江从莽莽雪山走来,从古远岁月走来,在江流如织的水网中流淌着,又顺着沱沱河、当曲河、楚玛尔河,三河合一,汇到了“通天河”中。此刻,她便带着“长江”这个响亮的大名,一路东去了。  在长江这片巨川之源看似蛮荒的地域,其实我们可以领略到神奇神秘的高原风光。  那炫丽的雪域野草野花,以及可可西里灵动的野生动物;  那高原湖泊的仙风神境,以及文成公主西行的足迹遗存;  那江源第一家人天人合一状态的生活,以及香格里拉人间天界般的山水景观;  那金沙浪迹烛天的轰轰烈烈,以及安谧闲适的丽江小城水润游人;  长江在她一经出世的最初时日和最早地段,就将如此美妙难忘的景境,深深镌刻在了人们的视野里和心灵中。  回望大江之源,我们看到,长江上游先是汨汨淌下的冰川水滴,然后是细密如织的水网地带。从这里开始,长江就开始了时分时合,分分合合的行旅。但她最终总是要“汇合”成一脉浩浩淼淼的水流主干——长江。  在江源水滴的雪域,在青藏高原的腹地,出现了一个“三”的数字,那就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三江之源”。  到了从雪山冰川南北涌来的当曲河、楚玛尔河以及沱沱河,又出现一个“三”,那就是长江源头的“三河并行”。  当她流到了云贵高原,又以“金沙江”之名与澜沧江、怒江形成一个更有名气的“三”,那就是世界奇观:“三江并流”。  但是,在长江上游,这几个神奇的“三水”分流和并流的景象,最终以“一江东去”为结局。  在“三江之源”上,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各奔前程 ,长江则以一流主脉一路东去。  在“三河并行”中,沱沱河、当曲河、楚玛尔河三条支脉河流并行汇流一起,三三归一,这就是通天河。  在“三江并流”间,金沙江甩开澜沧江、怒江,在石鼓镇的“长江第一湾”,金沙径自一脉,滚滚东去。  当长江以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之名,穿山越岭向着太阳升起的东方奔去的时候,当“滚滚长江东逝水”结束万里行程融汇到浩瀚东海的时侯,长江曾是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艰辛、坎坷和危难啊。正如南宋词人辛弃疾感喟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大江东去”!  这不仅仅是长江亘古不变的地理走向,这不仅仅是长江坚毅性格的形象彰显,这还是一条“母亲河”所刻镂出来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庄严的弘扬与宣示。
9-2山水重庆,票图内容有重庆渝中半岛及重庆市貌、支流嘉陵江等。  第二枚 山水重庆  溯长江而上的莽莽江源,是一个保有原生态的自然世界,是野生动物植物的“天堂”。尽管我们可以看到,隆隆而过的青藏铁路列车正伴着藏羚羊飞奔,但那里毕竟还是一个人迹稀少的天然世界,还是一个可以回溯到人类原生时代的佳绝意境。  长江已经东流而去。走出“长江第一湾”,远远望去,一个“水泥森林”映入眼帘。  人类要发展,时代和社会需要绿色森林,也不排斥“水泥森林”。因为,那里烙印了人类文明的一个进程。于是,一个叫作“重庆”的城市,在长江之畔崛起,并成为长江文明的一个新的彰显。从生态文明到现代文明,在长江这条长长的飘带上,第一个节点和亮点,就是重庆。  在重庆,最抢眼的还是江水。不过,这里是两水交汇——长江和嘉陵江。千里嘉陵发源于秦岭北麓,流经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在重庆市的朝天门,与长江交汇。于是,重庆标志性的景观就是形如舌尖状的朝天门码头,在这里可以清晰眺望到不同色泽的两江汇流。  3000多年前,就有人从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登上江岸,在那里开始了生产与生活。于是,逐水而居,渐渐形成了一个临江的城镇,这就是重庆。当时这里是“巴国”,重庆是其首府。到了隋朝,又改名叫“渝州”,作为重庆的又一称谓,“渝”字一直叫到了今天。  说到“重庆”的来历,确有一个历史故事可以佐证。那是公元1189年,南宋赵惇当上了皇帝,他先是在这里当“王”,接着当上了“皇”。又是“王”,又是“皇”,在这个毗邻两江的佳绝之地,他就把这个巴国之都,易名为“重庆”,意为喜福双至,喜庆双重。  从地理位置上看,重庆有“水”,那就是长江水和嘉陵江水;但重庆还有“山”。建在山上的重庆,上上下下,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到处是房屋。可以说,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市区最高的地面海拔280米,市区最低的地面海拔160米。同一座城,地面相对落差竟有120米。这在我国甚至在世界上都不多见。因此,重庆又被称之为“山城”。  两江之水和落差之山,便将重庆置身于美丽的山水之间,于是,就有了一个“山水重庆”的诗意称谓。  重庆原是四川省的一个著名城市。抗日时期,就成为中国人民抗战的一个中心。在日本侵略者的大轰炸中,重庆曾浴火重生。新中国成立之后,重庆又是西南“大三线”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地域。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了“大西南”的大开发。1997年,重庆作为中国西部的第一个直辖市,与北京、上海、天津比肩而立,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这大大促进了中国西南部的全面开发和深入改革,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又一个前沿窗口。  近20年来,重庆的经济建设和城市规划发生了巨大变化。在1980年代拍摄的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重庆市中心的解放碑还是一个高高的标志性建筑,到了2005年《再说长江》,解放碑早已淹没在楼林厦海之中。重庆的城市新貌,水陆交通,经济实力,显现出了这座城市的表情,那就是实力之下的“速度”。因此,有人又叫重庆是“水火山城”,意思就是,这座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西部城市,既有“水”与山的地理特征,又有时代赋予的开拓、创新、跨越、腾飞的“火”的热情。  “山水”本是一个美丽的辞藻。重庆尽管有着令人目眩的发展速度,但在“母亲河”长江的滋润下,重庆及其周边地域,还是一个优美富庶的人间胜境。  毗邻重庆的“天府之国”四川,诚如古代典籍《战国策》里所说:“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谓天府”。而造就这块沃土的,就有与水息息相关的古代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  自2200多年前至今,都江堰是一个世代造福于民的水利工程。它位于长江支脉的岷江之滨,上游水流湍急,淤积泥沙,常致水患。智慧的古代水利设计,以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引水口三设施,分流江水,下泄洪水,管控泥沙,调节水量,水入灌渠。千年水患在都江堰这个现今仍极科学的水利工程作用下,造就了千年川渝的“千里沃野”。长江及其支流嘉陵江、岷江,得以丰沛水资源,形成“水润川渝”的水之置福造益的局面。  山水,永远是一道迷人的风景线。只有水润大山,才会覆盖一派生生不息的生命之绿,凸显大自然的美丽与魅力。从“山水重庆”遥望四围,川渝大地永葆春绿的名山名水接踵而来。  古人说,“峨眉天下秀,凌云天下奇”。峨眉山临江而立,这江依然是不脱长江血脉的岷江和大渡河。其天下秀色,在于山高3000余米且于高处显现出俊美修长的女眉形貌。于是,李白在写到“峨眉高出西极天”之后,又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画了峨眉丽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还是李白,最终给了峨眉山一个高度评价:“蜀中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说到“蜀山”,峨眉山东去80里,有“凌云天下奇”的乐山。这山临江,位踞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汇合处,名为“凌云”。最为人称奇者,乃是依山而凿建的与山同高低的大佛。这座驰名中外的“乐山大佛”,从唐代开元元年动工,以90年漫长岁月,方完成这座构想大胆、施工艰巨、气势恢宏的坐姿佛像。乐山大佛高达71米,只头部就高近15米,堪称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空前巨作。  而与之相辉映的还有重庆近旁的“大足石刻”。40余处的50000余尊石刻,距今千年,依然绚然多姿,粲若当年。这又是一个人与自然融合共创的旷世难匹的艺术遗存。  在长江流域的川渝地区,因水的滋润,生长出了许许多多秀丽的山水,如清雅精美的青城山,神妙大美的九寨沟等,皆可称作是川渝的“仙山”与“圣水”。  “江如青罗带”。徜徉于“山水重庆”的佳景绝境中,我们会发现,这山水系着一条生动的飘带,那是如乳汁一般的长江水滴编织成的。长江犹若灵魂,给了这些山水以生命和力量,也哺育了古往今来她所君临的川渝大地。在这里,“母亲河”长江,正“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9-3三峡奇观,票图内容有白帝城、瞿塘峡夔门、巫峡等。  第三枚 三峡奇观  “我在海洋上远航过,我在天空中飞行过,但在我们的母亲河流长江上,第一次,为这样一种大自然的伟力所吸引了。”这是作家刘白羽在散文名篇《长江三峡》中的开篇文字。这篇收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散文,写于1960年。那时,长江三峡作为自然奇观还留在“母亲河”长江的环抱中。  随着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开发建设,经过了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至135米, 2009年三峡水库蓄水至171.43米,2010年三峡水库蓄水175米,这里已经出现了毛泽东所描述的“高峡出平湖”气象。  那么,先前的长江三峡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在2014年中国邮政发行的“长江”邮票上,在袁运甫先生等多名画家的心血之作“长江万里图”长卷中,又看到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之前的三峡风光。这枚邮票的命名是:“三峡奇观”。  长江流过山水重庆之后,直面而来的是雄峻壮丽的大峡谷。在长江步入山谷狭长的“走廊”之初,江面最宽处可达千余米;在水流鱼贯入谷中,长江水面最窄处,竟只有50米。在三峡路段,江水落差竟达140米,那惊心动魄的峰浪和激水,声画融合,刻画出了长江三峡立体化的自然奇观。  所谓“三峡”是指长江上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自古就有“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的说法,这“雄”、“秀”、“险”三字,在万里长江之上交织出了山山水水的无限风光。  雄峙大江之西的四川奉节县的白帝城,曾引来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千古绝唱:“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长江三峡就从这里迈出了第一步。  白帝城位于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东依夔门,西傍八阵,三面环水,临水踞陆。据传,西汉末年蜀王公孙述,见此地一井常有白烟升腾,形似白龙,故自称白帝,遂建都谓之“白帝城”。在长江三峡工程建成之后,水位抬高了,游船可缓缓飘入四面环水的白帝城,其景其境,似有古远的奇幻色彩,如时空倒流,让历史景观和自然景观相融,浸透到每一个人的身心之中……。  像是长江三峡门前的伟岸卫士,白帝城推开夔门,将三峡第一峡瞿塘峡,展现在人们面前。自此,人们开始进入长江三峡这个瑰丽的“画廊”。  说到瞿塘峡,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有诗作惊叹道:“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末夜黑岩昏,无风白浪起”。其雄奇雄壮雄伟雄傲的景境,从形到色,从色到声,将三峡第一峡刻镂在人们心目中。  有一篇文字精微的刻画了长江三峡之第二峡巫峡的原生风貌:“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两岸山峰联绵不断,山势奇绝,巫山十二峰各有各的姿态,人们给它们以很高的评价和美的命名,使我们的江山增加了诗意。而诗意又是变化无穷的: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崖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像是满山杜鹃了。峡陡江急,江面布满大大小小的漩涡,船只能缓缓行进,像一个在崇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但这正好使远方来的人有充裕时间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苍鹰在高峡上盘旋,江涛追随着山峦激荡,山影云影,日光水光,交织成一片。”(刘白羽)   在巫峡的十二峰中,惟神女峰最神奇最神秘。据说,神女是西天王母的幼女瑶姬的化身。她相邀十二仙女下凡人间,帮助大禹治水,又为船民导航。古往今来,这俏丽的神女峰总是让人浮想联翩,心醉神迷。那个充满哲思的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让人们总是在巫山云雨中想到了景、情、理。  当三峡工程的蓄水从神女身边缓缓涨起之刻,我们自然的想到了毛泽东的寄望:“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也想到了他的那句关切的诘问——“神女应无恙”?  西陵峡是长江三峡的最后一峡。俗话说的“西陵险”,更多的是她展现了“奇”与“峻”。  说到“奇”,西陵峡西起秭归县的香溪口,那里是王昭君的故乡。电视片《三峡传说》中的插曲《乡恋》:“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正是抒写了王昭君思乡情切的神态。  说到“峻”,西陵峡从西到东,全长76多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长峡谷。其间,险峰夹江,悬崖横空,长瀑生烟,水急涛涌。其中,“滩如竹节稠”是白居易形容西陵险滩密布的名句。这里曾有过已成为陈迹的惊险万状的“崆岭滩”、“鬼见愁”、“鬼门关”。  在长江出重庆,入三峡的漫长水路上,其实,不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而是“两岸画廊看不够”。  我们回溯到离重庆不远的长江北岸,临江有一处峭壁,高仰十余丈,上有一方孤石,相传为女娲补天所遗一块五彩石,尊称“石宝”。明末谭宏起义,据此为寨,于是长江边上就有了一个“石宝寨”。  石宝寨临江而立,倚山而建,飞檐触天,造型奇异。塔楼式木质结构,由寨门、寨身、阁楼组成,共12层,高56米。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石宝寨是中国仅存的几座木构建筑之一,已跻身“世界八大奇异建筑”名列。  长江行至云阳县,隔江而望,半山有一座琉璃粉墙、金瓦辉烁的殿宇,镶嵌在绿色草木之间,上眺苍茫云蔼,下闻江声浩荡。雄峙山水之间的伟岸身躯,恰似一位英雄形象的写照。这就是先人为纪念蜀汉名将张飞而建的张飞庙,内有正殿、旁殿、结义楼、望云轩、助风阁、杜鹃亭等,号称“巴蜀一胜境”。  从西往东,穿越三峡,在尽览瞿塘、巫峡、西陵自然风光后,在长江三峡的出口,有一个叫作秭归的地方,这是爱国诗人屈原故乡。屈原以正义之躯投身汨罗江后,民间传说:那日他峨冠博带,骑白马飘然而去。又传说:诗人仙逝之后,被一条大鱼驮至秭归,终回故乡。这些神奇的传说表达了历代人们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此刻,再望长江北岸,一座气势雄伟的建筑,遮掩在桔林与翠柏之中,这就是秭归人为纪念这位爱国诗人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间的屈原祠。祠有石碑,镌辞赞颂屈原:“文雄千古,其忠可以激俗,其清可以厉贪”。铭文哀悼屈原:“举世皆醉,抱志殁身。归山高高,独抱清尘”。  长江出重庆到秭归,全长200余公里,峡谷水域90余公里,在这个“画廊”中,演绎变幻着自然生态的奇观、展现着历史人文的旗旌。在醉人的生态与人文的醇酒品味中,似梦非梦,我们来到了天地洞开浩阔宽大的长江中游水系。  在“高峡出平湖”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至高点上,随大江之水东去,我们看到了丰饶的临江的楚湘……。
9-5庐山水韵,票图内容有芦林湖水电站、庐山、庐山好汉坡、庐山会议会址、御碑亭等  第五枚 庐山水韵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毛泽东为一条大江边的一座大山抒写了气势磅礴的诗句。这江,就是长江;这山,就是庐山长江走过楚湘大地之后,径直来到江西这片红土地上。迎接大江到来的,正是站在江边上的这座郁郁葱葱的庐山。  庐山是离长江最近的一座名山,她西揽楚湘,东望苏皖,如若一个视野广阔的“制高点”:峰峦上聚四时云霭,山影下映朝暮波光。于是,庐山这个临江大山,因山水溶融,又与长江有着如此亲近的渊缘,便有了“庐山水韵”的诗意称谓。  早在古远的第四纪冰期,庐山就有了几块冰冷的石头,但靠了水的滋润,才有了葱茏草木和奔跃动物,才孕育着生命的诞生。于是,庐山在数不尽的世纪年轮中,在阅尽天下春秋的岁月里,才亮出自已独特的“三神”丰采——神奇的生态景观、神圣的文化底蕴、神秘的政治色彩。  在庐山,生态的绚丽和强劲,蕴藏在有了生命的物种生长之中;蕴藏在有了生命的岩石造型之中;蕴藏在有了生命的流水律动之中。于是,庐山神奇的生态景观,从她诞生的遥远时刻,直到今日近距离的“现在进行时”,成为它面向天地人的第一个姿容。人们津津乐道的“含鄱口”、“五老峰”、“仙人洞”、“三叠泉”,以及融化进李白诗歌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开先瀑布”等等,以及处于神秘北纬30度地域山水之中所活跃着的茂密多样、珍奇瑰丽的植物王国和动物世界等等,全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这些精彩的地标式景观,充满原生态的纯净与圣洁,彰显出庐山风光风景风情的神奇。这些天生的生态奇观,涂抹着也勾勒出庐山的神韵。庐山因有如此神奇的生态环境为载体,因有如此神奇的自然胜境为背景,因有如此神奇的原始风貌为基础,便才有了庐山独具的神圣文化底蕴和神秘政治色彩。  在庐山,人们可追溯到商周时代,那个匡姓人氏以山为庐的踪迹,才使这山的人文底蕴从一块块石头上浸透出来。直至晋代那位退隐匡庐的陶渊明,发出“悠然见南山”的放逸诗兴,又和其后的李白的登临、杜甫的感喟,以及白居易的草堂等文化大家的纷沓而至,共同显示出庐山是一个诗情画意的世外桃源,这也给了庐山以纸香墨醇的文化气息。加上历代帝皇的御笔赞辞以及当代科学巨擘李四光的地质考察,胡先骕的植物研究等科学足迹的攀援,更令庐山人文底蕴深厚。而近代最引人瞩目的还有庐山的山居。因山水奇缘,庐山夏日凉爽。19世纪末叶,20世纪初叶,庐山顶上的牯岭成为避暑胜地。那时,涌进中国的外国人纷纷登上山头,依照各国建筑风格建造了各自的别墅、教堂、俱乐部及生活设施。于是,庐山上形成了五彩斑斓的“万国建筑博览会”。自此,庐山有别于其他山岳的深厚文化底蕴,不仅仅在于有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弘扬,还在于有了20世纪世界各国文化和风情的开放式的展示。  在庐山,常常雾霭掩映。中国近代当代历史上的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也云聚于山,风云变幻。且不说山中别墅中居住过多少民国时期的中外历史人物,国共两党领袖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曾是庐山常客。那座叫作“美庐”的别墅,是蒋介石和宋美龄避暑山中的惬意居所。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在“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中所讲出的著名话语:“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就是在巍巍庐山上发表的。还是这座“美庐”,一座房子,曾经来过两位大人物,见证了两个政权的交替。一部电视片这样写道:“日,蒋介石站起来,走了;日,毛泽东走进来,坐下了”。在庐山,毛泽东曾经召开过中共三次重要会议:1959年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的九届二中全会。其中,1959年的“庐山会议”,错误的批判了刚直不阿讲真话的革命家彭德怀,这是庐山作为“政治山”的一个标志性大事件,显现出庐山上演绎的神秘的政治风云。不过,在郁郁葱葱的大山上,“风轻轻的吹,那过去了的,就不会再回来”。  长江所流经的江西,是有着红色历史的一个临江省份,也是有着绿色春意的一个生态胜境。以水滋润的大山,就有井冈山、三清山、三白山、翠微山、云居山,以及龙虎山等山,连同独邻长江的庐山,江西群山举出一面面生态的和人文的绚丽旌帜,飘翔于东去的长江涛浪之中……
9-6黄山独秀,票图内容主展示黄山景色,有天都峰、莲花峰、黄山松林和迎客松、梦笔生花峰等。这是黄山第6次荣登邮票,创全国名山之最。  第六枚 黄山独秀  从长江上游起,在这条大江之上,中国的大山名山就接踵而至,频频进入人们视野。  说到名山,那座以云松石泉闻名于世的黄山,尽人皆知。但又有一个“未知”,那就是黄山与长江究竟如何关联。展开地图可以看到,位于安徽西北的黄山,正是长江与钱塘江的分水岭。其山之中,无论是泉是瀑是溪是河,一泓清水,千转百回,有的淌入新安江,有的注入钱塘江,有的则聚拢到山脚下的太平湖,然后经一弯青弋江,最终流汇长江。这便是这座名山与长江的水渊、水迹和水缘。  在古往今来的时间里,在中外疆域的空间中,对于“五百里黄山”的赞誉,有若江水,不尽而来。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特派专家桑塞尔博士说:“在我看过的山中,黄山是最特殊的、最绝妙的”。蜂拥而至的游人则有口皆碑说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奇”,以及将徐霞客的评价演绎成著名俗语:“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在黄山,独秀于世的景观,不啻为一座佳绝画廊:“玉屏峰”、“迎客松”、“后海松石”、“清凉台”、“天都远眺”、“剪刀峰”、“万松林”、“梦笔生花”、 “莲花峰”、“西海云潮”、“黄山古松”、“东海观潮”、“石笋峰”、“石猴观海”、“狮子林”、“蓬莱三岛”等等,美名之下是美景。  我们看到,黄山最独特的不同形态的山石造型,那是大自然这位鬼斧神工“雕塑大家”的旷世巨作;黄山最迷人的变幻万千的云蔼升华,那是四季晨昏这个天象奇观“魔术大师”的惊人演绎;黄山最生动的绿郁天际的苍松万状,那是生态植被这脉生生不息“生命劲旅”的伟力宣示。  说到黄山松,那棵有着诗意称谓的“梦笔生花”,早在1980年代的电视片《话说长江》中,它那充满生命力的枝叶,还在山上还在天际画着梦和花。其词说到:“在北海散花坞中,有一石峰矗立在松海里,像只粗壮的毛笔,其‘笔端’有一奇松从石峰中盘旋而出,宛如一束盛开的鲜花,故称‘梦笔生花’。”然而,就在“话说”长江后的几个月,“梦笔生花”不幸死去。那时电视荧屏上能够留下“梦笔生花”的倩影,真是一件大幸之事。  到了2006年“再说”长江时,电视词语中这样写到:“为了保留这个景观,黄山园林部门依照梦笔生花的模样仿制了一棵假松,尽管仿真树可以乱真,但却得不到人们的认可”,“2003年7月,27位植物专家用了8个小时,终于将一棵与‘梦笔生花’十分相像的松树成功地移植到40米高的岩石柱上。有人说,‘梦笔生花’的复生是世人的一次顿悟,因为,无论是梦笔生花,还是巍巍黄山,它们美的价值正在于这种与生俱来的自然之美”。  黄山独秀还在于水。山中泉瀑溪流,将山石与植被,包括游曳于山间的生灵,给以醇酒一般的滋润和浇灌。如果说,流淌的水是对于山地的浸透,那么,黄山的云霓雾霭则是水的升腾所造就的飘逸奇观。因水,这大山才抖擞起精神,才生气蓬勃的站立着。  黄山的水千流百转,终归汇入长江,这也是“大江东去”的一个小小走向。因着水的指引,山的导向,长江在安徽境域,还像镜子一般在水面倒影中,映下了佛教圣地九华山,以及新世纪的跨越大江的钢铁长虹:座座江桥。  有情趣的还有这山的高低错落,水的婉转旋回,恰若长江边上生成并流传的一个优美清亮的唱腔,那就是黄梅戏。  黄梅戏在长江流经的水土间土生土长,因此它还有几个土气的小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清代文人在《问花水榭诗集》中,有一首竹枝词,描写了黄梅戏的乡土气息:“多云山上稻菽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黄梅戏,从湖北黄梅的采茶调脱颖而出,传入安徽,又融当地曲调,以及方言念白,方发展为一个新生剧种。黄梅戏的唱腔淳朴流畅,质朴明快。其代表作《天仙配》演绎近百年,至今仍为人们所钟爱。与雅俗共赏的中国京剧、越剧、评剧、豫剧一起,黄梅戏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  长江以及与长江息息相关的那些溪河湖江,投射出了秀丽秀美的动人气象。只不过那高入云端、深入水土的独秀黄山,是长江在皖域的一个醒目鲜明的“旗帜”而已。  从黄山远望,阔远的长江下游,江面浩淼,江声浩荡,城乡迭至,大桥如织,一个充满时代气息且又透出乡土醇香的水土胜境正迎面而来。
9-7金陵春晓,票图内容有南京长江大桥、紫金山天文台、大胜关长江大桥、梅花山等  第七枚 金陵春晓  当庐山飞瀑,黄山奇峰还在人们脑际萦回,长江已不停息的来到了江苏省。这里,大江划出了江南与苏北。这是因长江滋润而在中国东部生成的一块富庶的鱼米之乡。  一片俏丽雅秀的梅花跳跃到人们眼帘。有诗人说过: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寒冬盛开的梅花,是报春的美丽花信,也是与春天一起欢笑的美好花朵。  在江南的南京和无锡,皆有“梅园”。在南京,一个以梅命名的“梅园”,是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后的国共谈判中居住的“梅园新村”。那里的梅花,报道了金陵春晓,也预见了中国春天的到来。  梅花傲雪,也象征着春天。当长江流经南京古城,鲜艳梅花在雪白梨花的映衬之下,愈发粲然。于是,南京的古迹和今貌,大江南北的丽景与新姿,便冠盖了一个“金陵春晓”的美名。  长江还在源头的时候,那不过是几滴雪水,当她穿山越岭,激流勇进之后,到了南京近旁,大江的体量已今非昔比。浩瀚江面最宽处已达5华里,最窄地方也有3华里之阔。南京面江依山,这江是宽广浩阔的长江;那山是雄踞城东北的钟山和盘踞城西南的石丘。于是,诸葛亮赞叹道:“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  南京古称“金陵”,自春秋战国时起,这里相继成为“六朝古都”,即东吴、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处于汉唐盛世中间,因此,南京作为故国都城,又有“继汉开唐”的美誉。到了衰颓的南唐,后主李煜也还眷恋金陵故土,他吟咏出那个千古绝唱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在南京,这“一江春水”,俯拾皆是:有滔滔东去的长江,也有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南京曾是农民起义太平天国的建都之地,曾是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宣誓之地,曾是中华民国的首都和政府所在地。孙中山先生热爱南京的山山水水,他曾在紫金山环顾四围,感慨的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抷土,以安置躯壳尔。”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的遗愿,灵柩迁葬南京。紫金山上的中山陵,安眠着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同在紫金山,绿丛中掩映着天文建筑,又为古老的南京增添了一处现代元素。1929年,遵照孙中山科学建设中华的遗愿,开始建设紫金山天文台。这是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建造的融东西方特色的现代天文建筑。紫金观天,曹操那气势恢宏的诗句不禁涌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在天文台上看“金陵春晓”,那仅仅是季节的天然表象,其实,这辞语还深蕴对于时代变迁的诗化表达。金陵过往了历朝历代,直到公元1949年,才迎来了“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新天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初日子里,最早的长江大桥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从武汉跨江而建,那座大桥有苏联专家的援助。十年之后的60年代末期,由中国人自主设计自主施工的南京长江大桥,横跨过宽阔江面,那具有时代特征的桥头红旗造型,彰显出当年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伟大智慧。  又一个十年过去,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旧貌变新颜”处处显现。在那座标志性的南京长江大桥以东,又见新的大桥横亘大江之上。座座带有时代色彩的现代化新桥,在长江上划出两个时代的大江南北,一面是苏北一马平畴的沃土浸透着春意,一边是江南金陵新城正沐浴着春光。  一座现代化的都市,在春天花海绿荫的簇拥中,伴着浩荡江声疾速升起。一个城市的今天,正在发生着颠覆十年百年千年的变化,这个新貌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于是,南京这座古都旧城,又以现代化国际化的姿态,成为屹立在长江上的历史坐标,再一次报告着“金陵春晓”。  循着长江来到金陵,在长江之畔,在秦淮河边,在古城墙旁,在楼林厦海间,历史上的美丽身影会翩然而至。这就是江南一方水土所润泽的南京温柔清丽的性情。当然,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位文学巨擎笔下所刻画的“金陵十二钗”和她们那些凄美的故事。《红楼梦》和作者曹雪芹及其父辈作为“江宁织造”,曾是南京最大园林“随园”的主人,几经变故,遂失其园。后来的主人,清乾隆时代文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由文字构画的美丽的“金陵十二钗”,犹若南京的一抹色彩,成为点瞄在“金陵春晓”这幅画图上的又一亮点。  一幅“金陵春晓”,山水交映,城畴相应,历史正与现实对话,那话语就是:长江之滨的天地人正经历一个春天一般的新的时代——  “贯穿全城的林荫大道呀,车如流水马如龙,像是穿行在绿色的云里。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呀,像紫金山的一座座新的山峰。南京正在起飞,正在前进!”(《话说长江》)。
9-8江畔水乡,票图内容有无锡梅园、无锡锡山、江阴长江大桥、南通狼山、沧浪亭、苏州虎丘等  第八枚 江畔水乡  当长江步入江南江北的水乡侧畔,人们往往看到的不是水,不是巷,不是园,不是楼,而是静静的书卷,是那些吟咏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的诗词名句——  有咏梅诗句“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说的是梅花的品格“傲”;  有咏兰诗句“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说的是兰花的品味“幽”;  有咏竹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说的是竹的品行“坚”;  有咏菊诗“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说的是菊的品性“淡”。  在大江南北,“梅兰竹菊”作为江畔水乡的一个诗意的表达,总是与自然的景致节气和“江南多才子”的文脉底蕴息息相关。在“长江”一幅长长的画卷上,灿烂的梅花从南京延宕到了无锡,从南京的“梅园新村”连接到了无锡的“梅园”,画家以梅的造型与色彩为长江长卷作了过渡与相衔。  说到无锡“梅园”,这是始建于1912年的一座私家园林,是中国民族工商界的著名荣氏家族,利用清末一个桃园旧址,辟园植梅数千株所筑建。梅园以梅饰山,倚山望湖,梅以山水而秀,山水因梅而幽。无锡“梅园”毗邻太湖,看似是长江融入江南人文景观之中的一个闲来之笔,实是长江浸透着生态之美与艺术之魅的一个重要构成。  万绿丛中的古塔犹若航标一般矗立,这城外的虎丘塔,城内的北寺塔,引领长江到了苏州。  苏州是一座有着4000余年历史的古城,是中国南方吴文化的发祥地,更是以水著称的一座水城。在苏州,那“盘门”又有“水城门”之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漂泊船下之水,就是长江及其又一支脉:运河。在苏州,处处是水。水沟通了大街小巷,水流到了千家万户。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描写:“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前泊舟船”,“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而唐代诗人白居易则更形象的以鸟瞰视角,概括了苏州地理形貌:“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楼三百九十桥”。  这水这桥这街这巷,构成长江流经江南的一景,那就是“江畔水乡”。如果说,在长江雪域源头的最初江流呈细密如织的水网状,那么,到了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句“东南西北水”就形象的刻画出大江又呈水网密布的水汪汪景象。于是,逐水而居的水乡古城古镇便应运而生。  苏州是一座水城,城中水韵全集中在了园林之中。上百处园林无处不因婉转的清澈流水而生灵气。在水上,几代人建造了亭台楼阁,刻镂了雕梁画柱,塑造了飞檐翘角,更有诸如“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沧浪亭”等园林闻名世界,一些园林已成为“人类与自然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又被称为“文人园林”。白居易在《草堂记》中说:“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这是体现了“自然美”的文人园林模式。园林设计构筑,因地制宜,以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手法营造空间,造成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效果。而这山水,又少不了长江的血脉和太湖石的骨架,一方小小园林包容了大江大湖的神韵风采,才有了百代赞誉:苏州园林甲天下。  苏州园林是江南水乡向着艺术化升华的一种精雅高贵的结晶,而遍布江南水网中的古镇,质朴简约,则是一种可贵的返璞归真。“人家尽枕河”的气象,将水乡古镇的古朴清新,蕴在了一江春水中。  江南有六大古镇,昆山的周庄最早闻名遐迩。画家陈逸飞的油画“双桥”曾由美国人哈默送给邓小平,自此,本已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称的周庄,更是成为人们瞩目的去处。  古镇同里,已有千年历史。水网将村镇分割成七个岛,四面环水的名副其实的水乡,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还没有与外界沟通的陆路交通,进出皆系于水上的船影与桨声。  乌镇在浙江桐乡,是著名文学大师茅盾的故乡。他的文字精彩细腻的刻画了故乡“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乌镇民居傍河而筑,依水而列,水巷两旁的明清建筑,古风犹存。  南浔古镇地处杭嘉湖平原北部,位踞太湖之南,与苏州接壤。南浔因水乡而富庶丰饶,籍水乡而涵人文深蕴,历来就有江南“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之称。  古镇甪直与苏州毗邻,有2500多年历史。玉带似的河道环绕水乡,缆船的石雕驳岸和72座半石桥,刻下了古镇历史。水乡甪直素有“五湖之厅”、“六泽之冲”美誉。  西塘位于江浙沪交界处,故有“吴根越角”之称。西塘素以“桥多、弄多、廊棚多”为人青睐。古镇中临河廊棚,总长近千米,像颐和园的长廊一样,既可遮雨又可观景。  长江的脚步在江南总是千转百回,那是因水系水网繁多。有水就有生命,于是,在江南的水畔,也便多有名镇名城。有5000多年历史的南通,一个“通”字说的是南望长江,东通黄海,“南通”之意,道出了这城与江海的通连,即自古就有的“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的称谓。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南通还创办了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等“七个第一”的文化科技创举,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而雄踞于江河近旁的镇江,其有力度的名字,彰显了其名来历:因江北低洼,常有水患,故以“镇”字镇水安民。宋徽宗政和三年,改古称润州为镇江。又因其背山面江,形势雄险,为镇守江防之地,则称镇江更名副其实。镇江有金山、焦山和北固山。其中,金山寺历经1500多度春秋,焦山定慧寺也有1400多年历史。镇江有两水,那就是长江和运河。这江这河这山这寺,造就了镇江的雄奇与温婉。  江畔水乡的称谓,既包括了周庄、同里、乌镇、甪直等古朴的水镇水乡,也包括了无锡、苏州、南通、镇江等浸透在水中的古城古市。而在长江上有若长虹般横跨大江南北的现代化大桥,则将古老的传统和时代的风貌交融一起,塑造了长江三角洲丰饶而有底蕴的特殊形象。
9-9东流入海,票图内容展示有苏通长江大桥、黄浦江、上海市南京路、上海外滩、浦东陆家嘴区、南浦大桥、上海隧桥等  第九枚 东流入海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长江经历了万里跋涉,终于到达了金色的长江三角洲。那里,已经离大海很近很近了。但是,在她东流入海的前夕,还光临了一座江上大城,那就是上海。  上海并不毗邻长江,而是与长江的一条支流相衔,那就是黄浦江。黄浦江发源于江苏的太湖,又吸纳浙江水系,在上海市内与苏州河交汇,这个东方国际大都市才有了与长江血脉相通的水的滋养和润泽。  在“长江”长卷画幅的结尾部分,我们的视线聚焦于黄埔江水和被它分割的两片城池,那就是上海的浦西和浦东。再循黄浦远去,便见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以及江流汇入东海的浩瀚空间。于是,这幅景象便有了“东流入海”的名称。  毗邻东海的大上海,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与时代同行的“摩登都市”,亦即现代化城市。那些“灰头土脸”的前朝遗迹,似乎不存在于这个现代化的城市之中。但翻开典籍,如果从有了“上海”称谓的时候算起,迄今已有近千年历史了。只不过最惹人瞩目的,还是它在百余年来近现代时空中的崛起。  推翻帝制后的民国时代,造就了“十里洋场”的繁华和热烈;改革开放年代的新时期则使这座国际大都市有了跨越式发展。上海已成为中国的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中国大陆第一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百余年上海的发展,得益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面向东海,濒临杭州湾,与江浙两省相接,构成了以上海为龙头的中国最大的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圈”。长江在东流入海的最后一段行程中,以广袤的水域滋润出了生机蓬勃的中国东部最繁华最先进最富饶的一块沃土。上海拥有丰富的近现代城市文化和厚重的历史古迹,江南吴越的传统文化又与大陆移民以及外来文化作多元融合,于是,形成了开放性的独特的“海派”文化。  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发端的工业化城市,因此,就有了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基础。在上海望志路的里弄中,那座平凡而又不凡的小楼,正是一个伟大政党诞生的圣地。  面对一条黄浦江所分割成的上海浦西和浦东,在30余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中,上海的发展,在浦西是“速度”,在浦东是“高度”。  曾几何时,黄浦江畔的逼仄江岸,拥挤着没有空间谈恋爱的年青人,形成一道叫作“情人墙”的风景线。而今浦西的上海外滩,已成为几十万人云聚的壮阔观景台。向西望去,黄浦外滩以海关大楼为中心的20世纪初叶建造的楼群,这是上海近代历史发展的见证;遥看东岸,则是以高入云端的上海电视塔“东方明珠”为中心的浦东新区现代楼林,这是上海今日崛起腾飞的典型写照。  在浦西,建国初期的人民广场,弹指一挥间,变成了宽阔的上海文化中心。博物馆与大剧院遥遥相对,一座建于1930年的5650吨重的音乐厅,整体完好的平移了66·4米。在广场四围,超过百米的300余座“摩天大楼”,有如参天林木一般透出了这座都市的现代气息;而在30年前,上海浦西超过百米的高楼只有一座。  在浦西,深入到传统的石库门里弄间,大幅度的创意性开发和城市住房改造,将传统的老上海味道纳入到了时代的色谱中。特别是那个距人民广场只有2000米的以石库门风格创建的商业文化区,在旧街印迹中透出了鲜明的新锐和时尚,它的名字就叫作“新天地”。  在浦西,逐水而兴的上海市,有弯弯曲曲的街弄,也有清澈回转的流水。在耳熟能详的城隍庙,那里深藏着历史。在轻盈回转的一弯流水和九曲桥上,写下的是上海明代园林的秀丽精巧,写下的是清代“小刀会”起义的风云际会。这就是著名的沪上名胜——豫园。这处江南园林占地30余亩,山水之间有三穗堂、得月楼、玉玲珑、积玉水廊、听涛阁、涵碧楼、静观大厅、古戏台等亭台楼阁古代建筑。园林设计精巧,清幽秀丽、玲珑剔透,体现了明代园林的艺术风格,堪为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一座经典。  在浦东,曾几何时,毗邻黄浦江的一片荒凉田畴,展开了跨世纪腾飞的一幅神奇画卷。在日冕针指向的太空,中国第一艘宇宙飞船“神州5号”拍摄了夜色中的长江三角洲,影像中最亮的光点,来自长江口的上海,来自上海的浦东,来自浦东的陆家嘴。那时那里,上海乃至中国最高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以及曾是最高的金茂大厦等高楼群体,仿若高空中燃起的火炬,照亮了陆家嘴、照亮了浦东,照亮了上海,也照亮了长江三角洲。于是,在上海浦东,就有了一个“新高度”,这个“高度”就是长江经济带高度发展的一个象征。  已经有150余年历史的世界博览会,是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参与性的世界性盛会。它将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展现在世人面前。“世博会”被誉为是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2010年,第41届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Expo 2010),在中国上海浦东举行。中国首次举办的这届世博会,以7308万的参观人数创世界博览会历史上的最高记录。而留存在上海浦东的国际化建筑世博园,也将作为永久性的景观和历史见证,铺陈在浦东这个新的“十里洋场”上。  上海是江海交汇的地方。长江要从这里东流入海。在长江的入海口,大江已和大海一样广阔。从高角度看去,尽现三个奇妙景象:  一个是绿郁葱葱的一块岛屿:崇明岛。这里,没有受到污染,没有过度开发,原生态的水土成为长江口上的一块净土,成为上海地域的一片“永远的绿洲”。当空遥看,长江就像是一弯金色飘带衔着一块晶莹碧透的翡翠,色彩斑斓的向着天水一色的大海流去。  一个是江上座座大桥,它们犹若玉带一般将富庶的沃土沟通衔连。而从上海本土通向崇明岛的跨海大桥,则结束了崇明岛成岛千年以来没有沟连大陆通道的落后局面。自此,越江向海,陆岛一体,飘带一般的桥梁系在了江海之上,其景壮观震撼。  另一个是泾渭分明的金黄和湛蓝分野而又同步同行的一条水线。这是一个奇妙的景观,金黄的水带是万里长江的水流,湛蓝的水带是浩淼东海的水面。长空俯瞰,江水与海水的黄蓝相间,划出一条流动的分野的线条,构成了大江东流、磅礴入海的壮伟气象。  “一叶飘摇扬子江,白云尽处是苏洋”。南宋文天祥所发出的感叹,就是长江入海口的水面景象。那时的“苏州洋”就是今之东海。诗人为人们描画的那一抹天穹的色彩,以洁白的云天又给了长江和东海以更加开阔的空间和更鲜丽的色泽。遥想长江东流入海的气象,那是有着何等深远何等无垠的色彩、画面、境界和精神啊!  尾声  从江之头,到江之尾,长江在中国的大地上从西向东,从高向低,从江到海,从历史到今天,她的脚步踏过了万里行程,见证了中国的风貌风情,也将一个民族的复兴和梦想,撷取在了她的每一朵浪花中。  有曲折,也有激流,但是长江始终向着大海,向着太阳,向着光明,生生不息的前行和前进。  一幅画卷,长长的,描画下的不只是长江的一个形貌,力透纸背的,是母亲河所给予我们生生不息的奋进的力量。于是,一首歌唱出长江“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于是,发自心底,“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下图为郭先生寄出的长江封,做自然趣味封吧
长江题材的邮票登陆“国家名片”并不鲜见,邮票上的有关长江三峡约已发行了五套。T95《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特种邮票一套3枚。新中国最早反映长江三峡工程的邮票,是日发行的T95《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特种邮票一套3枚,分别为大江截流、主体工程、二号船闸,展示了葛洲坝工程宏伟壮观的场面。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三峡枢纽的一个反调节工程,它于1970年末正式开工,由拦河坝、发电站、过船闸、泄水闸等八大建筑物组成,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巨大的综合作用。1994-18《长江三峡》特种邮票一套6+1枚日发行的1994-18《长江三峡》特种邮票一套6+1枚,抢在三峡库区蓄水之前,以邮票的形式对三峡原有景观做最后的回顾。全套6枚邮票为白帝城、瞿塘峡、巫峡、神女峰、西陵峡、屈原祠,基本概括了长江三峡的主要景观;小型张图则为长江三峡全景画,表现了长江三峡博大恢宏的壮丽风景日又发行了TP10《长江三峡》特种邮资明信片,全套10枚,分A、B两组,邮资图与明信片背面图案相同,分别为:瞿塘峡、夔门、巫峡、大宁河与长江交汇处、巫峡烟雨、神女、西陵峡、崆岭峡、灯影峡、牛肝马肺峡。1997-23《长江三峡工程·截流》特种邮票一套2枚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1997-23《长江三峡工程·截流》特种邮票一套2枚,呈横向连票形式,展现了三峡工程实施大江截流的恢宏气势。大江截流的成功标志着从1993年至1997年为期5年的一期工程胜利完成,三峡工程开始转入更为艰巨的二期工程建设。2003-21《长江三峡工程·发电》特种邮票一套3枚2003年是三峡工程建设的一个里程碑,由于蓄水成功,五级船闸于6月16日正式通航,7月10日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国家邮政局也在日发行了2003-21《长江三峡工程·发电》特种邮票一套3枚,分别为水库蓄水、船闸通航、电站发电。《长江三峡库区古迹》特种邮票一套4枚2008年年10月13日,国家邮政局将发行《长江三峡库区古迹》特种邮票一套4枚,这也是我国自长江三峡工程立项之后发行的第6套长江三峡题材邮资票品。如今,我国的长江三峡邮票已形成了一个系列。
很详细,很多信息量,受益匪浅!赞一个!
好丰富的资料
图片来自:图片来自:图片来自:图片来自:
图片来自:图片来自:图片来自:图片来自:图片来自:
虎跳峡到底有没有明确表现我持保留意见,虽然我不是江苏人但是苏通长江大桥应当在第八枚而不是第九枚吧,确实写的很好,大赞
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好贴好文,值得一赞!
建议加精!
顶一下,不错!
非常棒的 文章 不过太长没看完= =
我对那个地址很感兴趣 话说你是你不会是解放路小学的吧- -
依稀看到有解放什么什么
然后!老乡!!!
这么长的资料贴,学习啦
登录百度帐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江流域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