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海城租农村院落租了十几个院落,大约五十间房子,想搞个民俗展览馆和书院,请问大师们院落里面怎么设计?谢谢

我在农村插队的日子(3)~献给知青下乡五十周年

  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五十周年,转载先生十年前写的一篇回忆录,仅以此纪念我们不再的青春。

寂静的纪念(连载之三)

八、雪亮的镰刀雪白的筋

糜子是当地重要的农作物,糜子米不仅可以炸制那令人向往的世界上最好吃的油糕,而且煮出来的粥也非常好吃,黏糊糊的,我总是认为:那种粥一碗顶小米粥两碗。没有粮食的时候,我们偷队里的粮食也都是尽可能偷糜子米。

一天下午,队里开会,好像是学毛主席语录或者最高指示。突然起风,内蒙古的风是非常厉害的。人们都说:内蒙古一年只刮两次风,每次刮半年。风夹带着沙子打着窗户纸沙沙的响。队长说:不能学习了,我们得去抢收糜子。糜子在成熟的时候,麦穗沉甸甸的,低垂着,大风一刮,米粒都会洒落,自然会减产。大家蜂拥而出,回家拿起镰刀就奔糜子地。我是最不喜欢割地的。我是典型的男人,有当地话为证: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是"女人坐月子,男人割麦子。"但是为了工分,还是要割的。我的镰刀非常锋利,那时没有铅笔,如果有的话,削铅笔绝对没有问题。

割地时女人的速度一般比男人快,我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队有一个女人,割地速度奇快。据说她一天可以割一亩多地。我大概也就是她割地量的一半。那时工分是按时间计算的,而不是按工作量计算。她的割地速度大家都知道,所以她的割地总是按整工计算。她会低下腰割一阵子,然后把镰刀夹在左胳肢窝下,从裤兜里掏出一把瓜子磕一阵,看到后面的人赶上来了,她又弯腰一通猛割。我曾经仔细的观察过她的割地动作,实在不明白她怎么就那么快。

割地的时候我总是觉得浑身的劲使不上,远远不如挥锹挖渠那么过瘾。看到糜子在大风里点头哈腰的,心里紧张,把自己吃奶的劲都使上了。割了一会,看到那个女人左胳肢窝里夹着镰刀,腾出两只手在嗑瓜子,心里就纳闷,这是抢收啊!

割麦子要从右到左一般割5-6行,有人能割十几行。速度与麦子的长势有关,如果麦子长势好,你割不了几把就够了一捆,你打捆的次数就比较多,速度自然就要慢些。我后来到了乌拉特前旗,盐碱地里的麦子我一天能割好几亩,就是因为麦子周围的芦苇长得比麦子好,一亩地的麦子割不了几捆。

我本来割地的速度就不行,镰刀使用得也不熟练,抢收就更有点慌。打捆的时候我把镰刀夹在左腋下,胳膊一松,镰刀掉到地上。我把捆好的糜子放下,在拿镰刀的时候没有注意到镰刀的位置,拿起就走,镰刀锋利的刀锋一下就切进我的右后脚脖子,大筋突出的地方。剧痛使我忍不住大叫一声,随即用手紧紧压住切开的刀口。我的同学跑过来给了我一个手绢。我偷偷的用手掀开切开的厚皮看了一下,雪白的脚筋露了出来。我赶紧用手绢紧紧的包扎住伤口,一瘸一拐的回到住处。没有任何人过问我的伤情,没有任何人来关心我是否需要到医院去。大风把人们的身影掩盖了,粮食是最宝贵的东西。

第二天早晨,我搭乘了队里一辆进城的驴车到了大队医务所。那个女医生看了以后问为何当时不送来,如果当时送来马上进行缝合大约一个星期就可以拆线了。现在只能进行消毒,慢慢让它自己愈合。

我在养伤的日子里才真正的明白了希特勒用关禁闭的方法折磨俘虏这一招的有效。每天早晨,大家都去上工了,屋子里就剩下了我一个人,我只有坐在炕上熬过那漫长的时间,等待大家的回来。屋子里除了毛主席语录,没有一本书,没有一张报纸,没有任何可以阅读的东西。地上的水缸,冷冷的炉灶,墙角偶尔穿过的老鼠,院子里时不时的鸡叫和狗叫。一切都是静止的,一切都是冷冷的,世界是凝固的,时间是默默的,大脑是空白的,生命离我是那么遥远。我在镇上掏粪遭白眼,挖大渠时的饥饿给我带来的痛苦远远不如寂寞的折磨带来的痛苦。自杀,这个可怕的字眼第一次闪过我的脑海。

那时,我们四个男知青还住在老乡家里。一个炕上挤了我们5个男人。我挨着老汉睡。老汉睡觉的时候将一个夜壶放在我们两个脑袋之间的位置。半夜,他会爬起来,披着被子在炕上对着夜壶撒尿,然后,将夜壶仍然放在那个位置。夜壶温温的、散发着味道。当白天干活很累的时候,我不会醒来。但是,当我一个人在家养伤的时候,我就睡觉。晚上,那哗哗的撒尿声和阵阵的臊味,让我很久很久不能入睡。

每两天我就要去大队的医务所换一次药。给我换药的是一个30多岁的女人,我不知道她是医生还是护士,或者是赤脚医生。但是,她长得很好看。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就想她。想她转身的时候,那圆圆的臀部和细细的腰,怎么那么好看呢?每次换药成了我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以至于我的伤好的时候,我还希望能有其他机会去医务所。但是,以后再也没有去过。

百无聊赖的生活就会自己找事。我学会了吸烟。烟卷是买不起的。记得那时候最好的烟好像是"太阳"烟,两毛钱一盒。我一个工只够买四盒烟。我就到镇上去买烟叶。我记得3-4元可以买一小捆回来。我到队上要点报纸。队上只有一份《人民日报》,一般没有人看,主要是基本没有识字的人。队长是个地道的文盲,但是,报纸一般都给他。他就用来抽烟或者干点什么别的。但是,一般舍不得用来擦屁股。我们擦屁股都是用土坷垃。那时已经十分习惯。后来回城用手纸擦屁股,在很长时间内总觉得不对劲。

报纸拿回来以后,就裁成条条,将烟叶搓成细末,卷成长长的烟卷,用浆糊粘好后,用菜刀剁成香烟长度,然后用一根鞋带捆好,装在书包里。遇到熟人,我就拿出一棵,像真正的吸烟人一样,客气的请人家吸烟。真正让我羡慕的还是老乡们吸的板烟。烟袋是用羊小腿上的骨头做成的,羊腿骨取下以后煮熟,肉剔掉吃光,骨髓吸光,关节的地方打一个洞,把一个手枪子弹壳从中间截断,底帽去掉,安进小洞。在较细的一端用小铜管安一个烟嘴。板烟是一种似乎带油的很细的烟末,每一块都压制成肥皂那么大。我认为它带油,是因为包装纸永远是油乎乎的。吸烟的时候,点燃煤油灯,盘腿坐到炕上,慢条斯理的将烟末捻成小球,塞进小烟锅,对着油灯"滋"一口吸完,然后烟袋一转对着门后或者老婆批准的地方,"噗"的一声就将吸过的烟球准确的喷出。然后再来一锅。不同的烟瘾,吸的时间也是不同的。这种板烟,在当地被称为"一口香"。吸"一口香"的一般不吸"太阳",当然更不吸我的自制卷烟。我曾经无数次的贪婪的看着他们一边慢条斯理的吸烟,一边和我聊天的样子。我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得意的人。但是,没有人让我吸"一口香"。我只好掏出自己的烟,瘪着腮帮子狠吸自己的卷烟。

我记得第一次回家的时候,爸爸让我坐到他的对面,给我倒了一杯酒,然后递给我一棵烟。"他把我当成大人了。"我看了看烟,似乎是"前门"。爸爸看了我熟练的吸烟动作,问道:"在那个地方吸烟?"我点点头。他没有说话。花生米就二锅头,那时真的是美得没法说。

我当时没有告诉爸爸我的脚筋差一点被割断,像老乡告诉我的,脑袋差一点耷拉下来,永远也抬不起来。我也没有马上告诉爸爸,我曾经在粜粮回来的路上,马车惊了,辕马一蹄子将我踢下车,我在路中央打滚多达10分钟,右肋巴骨疼了好几天。我也没有告诉爸爸我在饥饿难耐的时候是靠喝水糊弄肚子的。18岁的我,那时似乎已经到了38岁。

脚筋在大约一个月以后才好。在随后的10年时间内,走路时间超过半小时,就疼得难以忍受。现在那个刀疤仍然是突出的。在回城很久以后,我坐在椅子上10多分钟就腰疼的站不起来,需要别人搀扶才能够起来。

回头想一想,我几乎把内蒙古农村的所有的活都干过了。耕地、种地、割地、看守场院、放羊、放马、赶大车、脱坯、挖渠……。但是,最让我感到可以一吹的是飞锹。

农村的盖房子是最能体现农民之间的亲密互助关系的。无论关系怎样,只要谁家打算盖房子就一定会尽力帮助的。当然,亲戚之间不会要工分,但是如果请别人,就需要给工分,一般会比队上给的工分高一些。

村里有家是两个光棍组成的家庭。父亲在老婆死后一直未婚,儿子一直找不到媳妇。他们家的房子已经不行了,必须再盖一个。在农村,盖房子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要准备很多吃的喝的,因为你要请很多人。备料就更不要说了。后套地区那时的房子分全生、全熟、穿鞋戴帽、外熟里生几种。全部使用土坷垃或者土坯盖得房称为全生。全部使用烧好的砖称为全熟。房顶和房基部分使用砖是穿鞋戴帽。而外面使用砖里面使用土坯的称为外熟里生。大多数人盖不起有砖的房子,都是使用土坯盖房。土坯盖房虽然便宜,但是,每年都需要修理一次,主要是抹房顶,过几年就要抹墙。土坯房无法抵御盐碱地对房基的腐蚀,几年以后,房子底部就土坯脱落、变薄。这时就要再盖一间了。如果使用砖就要好得多,房子的寿命就长得多。我不记得有人富裕到能够用砖盖房。

盖房要先将挑选好的地方平整后垫起大约半米的地基,然后请人打夯,将地基夯结实,然后砌墙。他们请我去给他们盖房的时候是地基的事情已经结束,开始砌墙的时候。他们告诉我第二天早晨上工时,我要打好一口井。后套是黄河冲积而成的地区,地下水很丰富。我第二天早晨4点就去了,在黑暗中,我找到他们告诉我的地方,就开始挖,到他们陆续来开始上工的时候,我已经将一个直径约5米,深3米的井打好了。等我开始往外爬的时候,水已经可以没膝盖了。这水是用来盖房的,如果要饮用还要掏一大笔钱添置其他设备。

我愿意给别人盖房不完全是为了挣工分,更多的是盼望可以管够吃饭。世界上没有比管够吃更让人向往的事情了。我一边挖井,一边想早饭和中饭能给我吃什么。油糕?不太可能。面条?不顶用吧?干这么重的活?

他们看了看我挖的井,没说什么,就开始干活了。宋朴成来当师傅。我和房主儿子当小工。头一天和好闷好的带碎草的泥一大堆,在开始干活前要再和一下。等我和好泥以后,宋朴成已经准备好了所有的工具,划好了线。

大约8点多,开早饭了。炕上放着一个笼屉,上面是花卷,然后是稀粥咸菜。我饿得一点劲都没有,坐下就吃。想起婚礼上我破纪录带来的不良后果,我故意慢慢的吃,速度基本上3、4口一个花卷,然后一碗粥。一会儿一个笼屉就空了,再换一个,很快就又空了。我意识到这样会毁了大事,赶紧打住。又从缸里舀了一碗水喝下去,就出去干活了。

随着墙越来越高,供泥越来越困难。一开始还可以将锹甩直,把泥送到宋朴成的脚下,他将泥大致摊平,再将土坯立着一块一块砌好。当锹甩直也够不到的时候,宋朴成说:"飞锹!"我楞了半天不知道飞锹是什么。房主的儿子过来说,"看看,看看!"他铲起一锹泥,"嗖"的一下,那锹脱手而出,平着飞到宋朴成的手边,他抓住铁锹把,顺势就将泥倒在墙上,然后顺手就将锹扔了下来。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令人目不暇接。

我也铲起一锹泥,学着他的样子,贴着墙,平端着锹,使劲向上一扔,锹在空中翻了一个身,泥几乎全部扣在我的身上。宋朴成没有说话,就是看着我。递土坯的在那边也不说话。我是知青,如果换了队上的人,早就挨骂了。

我又铲起一锹泥,仔细琢磨了一下,扔了上去,这次泥没有掉下来,但是,差一点甩到宋朴成的身上,他摸了摸自己的脸,将随处的泥巴整理了一下,将锹丢给了我。

大约这样的飞锹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我终于可以将锹平平的扔到他的身边,他正好抓住锹把,顺势将泥巴倒在墙上,顺手就扔下来。到中午的时候,我已经没有失误的时候了。现在想起来,这种活也是不可思议的。一个装满了泥的大锹,至少也有10多斤吧,我竟然可以将其平平的、准确的扔到蹲在高高的墙上的人手边。这锹飞的要恰如其分,分毫不差,泥不能掉下来,锹也不能翻转,更不能碰到砌墙的人。我估计,现在会这种技术的人可能已经没有了。

生活的艰辛使所有的知青都面临着选择。男生还凑合过得下去。很多男知青都在想办法更多的挣工分。女知青的生活则很难过。艰苦的生活环境给她们带来了很多的不便。除了冰冷的井水,她们不可能经常洗澡,甚至根本就没有洗澡的可能。寒冷的冬天,井台上结了厚厚的冰,打水都是危险的事情,更不要说将很多水烧开洗澡了。我们男生冬天不洗澡,夏天挑一桶水,在院子里擦洗就行了。

一天,一个老乡跑到我们家里,神秘的说要带我们去看一个好东西。我们跟着他来到一个倒塌的猪圈旁。他让我们低下头往猪圈里看。在几乎坍塌的猪圈顶上断裂的枝条上挂着几个厚厚的布带子。我们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满怀疑惑的回来以后,他告诉我们说,那是女人用的月经带。然后告诉我们月经是怎么回事。尽管我还不是很明白,但是,我觉得这是女人的秘密,这也是她们不得不将那些东西挂在那个地方晾晒的原因。现在想起来,这些女孩子,她们确实承受了比我们多得多的难言之苦。

繁重和艰苦的劳动使得她们开始自己找出路了。我在上工的路上看到一个女知青坐在一个男人自行车的后座上从我的身边闪过,她见到我,低下了头,两条腿尴尬的踢动着,头上扣着一个巨大的草帽。她是和我们一起到这个队插队的人。那个男人我认识,是我们旁边生产队的一个复转军人。这个人仍然穿着草绿色的军装,人长得很英俊,也很健壮。后来没有多久,这个女孩就搬到那个男人家里去了。后来,听说可以返城的时候,她也回城了。有人说她和那个男的离婚了,有的说根本就没结婚。但是,无论如何,那时她很长时间不需要再下地干活了。

还有一个女知青,也是我们队的。她在政治上表现得非常积极。比如带领大家学习毛主席语录,或者读报纸等等。很快就被选为大队团总支副书记。当了官,就要经常去大队开会。干部是可以得到工分补助的。我记得她可以每年得到100多个工分。大队长可以得到300多个工分的补助呢。我现在仍然清楚的记得她带领大家呼革命口号的情景。她在干活的时候也开始不卖力气了,因为即使她不好好干,也可以得到10分工的。她在用坷拉锤打坷垃(后套地区在冬季土地会板结,土会形成坷垃,开春灌水的时候也不容易泡开)的时候,她的腰是直的,把坷拉锤拿起又放下,根本就不使劲,完全在偷懒。她很快就失去了在最后剩下的两个女知青中的威信,变得很孤立。她就越来越勤的到大队去做事了。

我觉得当干部真好,不仅可以少干活,而且还有工分。开会多好啊,在屋子里,还可以在大队吃饭,据说是管够的。我非常羡慕,暗自下决心,一定想办法弄个官当当。

我也想做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从而引起大队领导的注意。我想起在学校的时候我曾经负责过好几块黑板报,还练了一手不错的板书。我问队里要了一些白石灰,在队里办公室找到一个排笔,用桶将石灰调成可以书写的石灰水。踩着一个梯子就上了队里最显眼,面对篮球场的一个房子的后墙。当我把第一个毛主席语录写完的时候,我下了梯子,站在远处欣赏的时候,我发现了宋朴成也在村子口上看着我。

几天以后,我把差不多空着的,比较显眼的墙上都刷上了毛主席语录。

一天晚上,队里开会的时候,宋朴成说:"知识青年来我们队,在墙上写上了很好看的字。"唉,他不识字啊。

清理阶级队伍的运动来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运动我不知道,但是感觉到来势凶猛。大队抽调部分"可靠的人"到大队参加这个工作。我接到了通知,马上到大队部报到。

大队是一个在当时看来很不错的院子。很多空房子里关押了很多"有问题的人"。他们大多数都是历次政治运动都要被揪出来,被重新审查一通的人。我那时才18岁,根本就不懂得什么阶级斗争,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清理"。我们一起去的一个女知青,下乡的时候家里坚决反对,而且似乎家里还有困难,但是,她由于态度坚决,成为下乡典型。到了公社好像就一直在公社做事情,没怎么参加劳动。我在公社院子里看到她似乎很忙,总是抱着很多资料走来走去的。

我协助一个公社的干部进行阶级队伍的清理。我们每天的任务就是看那些地富反坏右的档案,从中发现问题,然后把他叫来,当面审问,发现问题就记录下来。我看到他们都是很老实的人,我怎么也无法把他们和地主富农或者坏分子这样的称呼联系起来。

清理阶级队伍的运动似乎没有多久就结束了。我没有被公社留下当干部,当然得到补助工分的事情也就没有了可能。我回到队里自己的住房,看着光光的炕和地上的水缸,我感到很失落。

没有多久,公社派来了一个干部,抓小队一级的清理阶级队伍工作。我被任命为民兵队长。我高兴得要命。我马上将队里出身好,平时表现好,身体也好的年轻人都吸收到民兵队里来。当我在队里的大会上宣布我的决定的时候,被选中的人都高兴的不得了,而没有被选中的则找我,要求加入。

第二天早晨,我就叫大家集合,绕着队里的一块空地跑步。跑了几圈,停下来,我说一些纪律之类的话就解散。这样的活动坚持了一些日子。

公社干部要我对地主坏分子进行管制和进行强迫劳动。我就通知了队里唯一的一个地主分子张老六。他是一个很瘦小的老头,平时少言寡语,真看不出他当年是剥削农民的地主。按照那个公社干部的要求,我要求他每天晚上在那个大粪堆上翻粪,一直到半夜12点的时候才可以回去。每晚我都要在队里的办公室里,过一会就对着那黑乎乎的粪堆的方向,大吼:"张老六!在不在?"他要回答:"在!"12点左右,我就喊:"张老六,回家咯!"但是,我根本就看不出他是不是翻过粪或者翻过多少粪。

那次运动牵扯进不少人,其中至少有我非常熟悉曾经的房东和我非常喜欢的朋友王大庆。

房东是光棍,他和张老六老婆之间是有过男女关系的。他们两个之间的那点事情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是,每次来运动,都要把他们俩弄出来审问一通。这次又把他和张老六的老婆揪出来了。晚上,没有问题的老乡就把他弄到一个屋子里,所有的人几乎都坐到炕上,对着干瘦的、低着头的房东问着各种问题,但是大多数问题都是围绕着他和张老六老婆之间的关系的。

"你和张老六老婆咋闹呢么?老实交代!"

"这么多人,怎么好意思说呢?"他抬起头,眨巴着眼睛。

"那你咋好意思干呢?"几个声音同时吼。

我分明看到大家贪婪的眼睛在盯着他,渴望能够听到男女之事的细节。但是,最后,他还是没有说。

最后,他由于拥有一条毛驴和一辆驴车,以及在房前屋后种树,而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典型。他的毛驴和驴车都被没收了。房前屋后禁止种树。他根本就不会种地,我也不记得他后来是怎么生活的。

突然一天,这个公社干部把我叫到他住的屋子,对我说,他要召开批斗王大庆的会议,因为已经查明,他在他的老家甘肃民清县的时候成分是富农,而且还有反革命言论,而在这边报的成分是贫农。现在已经查清了他的问题。公社干部要求我在念到他的名字的时候,把他从群众队伍里拉出来,押到会场的中间来,然后宣布他的罪行。

王大庆是给我们帮助最大的人。他那时是政治副队长。他身材不高,但是,非常强壮。夏天,他穿着小背心的时候,浑身的肌肉一跳一跳的。他说的话与当地的人不一样,也是外来人,但是,他与几乎所有的人关系都特别好。在派系复杂的当地人中,他游刃有余。

在我们生活非常困难的时候,他建议我们自己养一头猪,养大了以后,可以改善伙食。如果我们仅靠粮食,肯定是不够吃的。我们听了他的建议,凑钱买了一个并不是很小的猪,小猪虽然便宜,但是,我们没有养猪的经验,怕养不活。几个月以后,猪好不容易养到80多斤,我们就想把猪杀了改善伙食。他也没有说什么,就来帮助我们把猪杀了。他给我们用猪血脖炖了一锅大肉。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吃过肉了。那一顿饭真是让我们过足了瘾。

队里每年的春天和秋天都要发羊毛。春毛适合用来捻毛钱织毛袜子,秋毛适合擀毡。我们每个人都能分到2斤左右的春毛。当地人很会处理春毛,织毛袜子。他们将羊毛摊到一个干净的席子上,用只有在沙土干旱地带生长的柔软的红柳枝轻轻的抽打,将厚厚的羊毛里夹杂的苍耳子和杂草以及细沙分离出来,然后,将松软的羊毛缠绕到一个类似弹弓的树杈上。另外,还要准备一个半尺左右的"拨朗"(木棒)。他们十分灵巧的将羊毛均匀的抻开,随着木棒的转动,就捻成了毛线。他们捻出的毛线粗细均匀,没有杂质,织好袜子后还在袜底缝上一块羊皮,然后穿上厚底的布鞋,寒冷的冬天就可以熬过去了。

我们捻毛钱的技术是王大庆传授的。如果没有他,我们分到的羊毛就可能无偿的送给老乡了。当我们看着那一堆脏兮兮、散发着膻味的羊毛,无计可施的时候,他来到我们的身边,指导我们捻羊毛。我们都几乎在同时完成了捻毛钱,但是,织毛袜子又成了问题。人家女知青很快就织好了。我只好去求她们给我起针,学会了平针以后就开始织。到了后跟的地方,就又求女生给我织后跟,然后我再接着织。到了适当的时候,就要改成一针平针一针反针。到了封口的时候,只好再去求她们。织一双毛袜子要很长时间,因为我经常织错,错了就要拆了重来。当我把自己亲手织的毛袜子穿上以后,心里那个美就别提了。然后,又如法炮制,织出第二双毛袜子。但是,袜子穿了没有多久就破了。这是因为,我捻的毛线粗细不均,细毛线部分就薄弱,很快就破了。

王大庆帮助我们度过了刚插队时的许多问题,我们都和他关系很好,我们都亲切的叫他"大庆哥"。现在,要我将自己的朋友从群众中拉出来,让他低头接受群众的大批判,受尽羞辱,我觉得很难做到。但是,我还是答应了。

晚上,当那个公社干部在队里清理阶级队伍的大会上宣布:"将反革命分子王大庆押上来!"的时候,我就过去将王大庆的脖领子抓住,推到会场中间。当我的眼睛和他的眼睛相遇的时候,我感到我的脸腾的红了。我觉得我自己就是为了当官而不顾一切的忘恩负义的小人。"大庆哥,你原谅我吧!"我在心里说。

当公社干部在宣布他的罪过的时候,他静静的听着。他突然大喊:"你们搞错了!你们说的那个人叫王大清!"他详细的将了那个人的情况,而且说那个王大清已经死了。那个公社干部楞了一下,他马上带领大家高呼口号,压住了王大庆的陈述,然后告诉王大庆:"你要老实交代!我们一定会搞清你的问题的!"

第二天早晨,王大庆来到我们的屋子。我非常歉疚的对他说:"大庆哥,真对不起!"他说:"我了解你。没事。"他详细的对我们讲了那个叫王大清的事情,并且断言,那个公社干部肯定搞错了。以后,他的事情再也没有人提起。当然,也没有人向他道歉。

王大庆自从那件事情以后就和我们来往少了,也不再给我们出主意了。我的心里非常难受。自那以后,我也不太做那些政治的事情了。加上清理阶级队伍逐步结束,一切又归于平静。

我听说王大庆在我们走后没有多久就死了。此时此刻,我想起他结实的背影,想起他为我们杀猪,想起他提醒我们记工分,想起他在被冤屈时那充满哀怨的眼睛,想起他几乎一贫如洗的家和他相依为命的那个温柔的老婆,想起他教给我如何粜粮时走跳板,想起他交给我如何巧妙的在车上绑紧麻包,想起他给我们炖肉却自己一口不吃,想起他为了生存而背井离乡,想起那一代不仅要为生计而整日劳作,还要遭受莫名其妙的政治上的折磨的农民,想起那个半夜将夜壶放在我的脸旁的河北房东,竟然因为自己的聪明和能干却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我们是知识青年,毕竟还有回到城市的一天,但是,他们与我们都是同样的人,却要承受我们今天的很多人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

大庆哥,如果你在天有灵,我愿你能够听到我内心的忏悔。

今年是知识青年下乡运动40周年。与预料一样,这个日子是会被忽略的。但是,任何有思想的人,对历史还有一点记忆的人是会想到这个日子的,当然,这些人中不仅仅包括知识青年本身。

不会忘记是因为在人类历史上很少会发生一个人的声音使得1600万学生离开学校,离开父母,到寒冷的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炎热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去与当地的农民生活在一起,他们的命运自那时起就被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教育和民族的知识传承被割断了。

记得在10多年以前进行的一次关于知青问题的研讨会上,有一个年轻人曾经这样问:"你们今天在这里讨论知识青年下乡的错误,但是,那些出生在农村或者边疆的人,他们难道就不应该为自己的命运抱怨吗?他们凭什么就应该在那里一辈子,你们凭什么就应该回城呢?"这话听起来似乎非常有道理,因为人都应该是平等的,追求幸福是所有人的责任。但是,我们是否想过,我们自己认为的好难道就是所有人认定的好吗?人来到世界上对他们的生命最具有意义就是维系他们情感世界的父母和他们熟悉的生活,他们对自由和他们认定的幸福的追求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权利,在追求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过程中的迁徙的自由同样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权利。任何对人情感的人为的、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强力割裂行为都是违背了人这种权利的。今天,我们的城市中已经涌入大批的农村人,他们这种迁徙是为了争取自己所认为的幸福,同样,他们获得这种权利也是与生俱来的,任何人都不能剥夺。但是,我们不能认为,既然这种城市生活是幸福的,那么,我们强令所有的人都离开自己的土地到城市里生活就是对的。因为,对自己生活的价值判断应该是主观的,每个人的意志都应该得到尊重。对幸福的看法和追求同样是自由的。

这个道理,我们似乎到了今天才意识到,直至出现了孙志刚事件以后,我们的执政部门才意识到他们应该停止自己的行为了。但是,各种歧视仍然像瘟疫一样在我们社会中蔓延,他们的权利在被剥夺,他们追求自己幸福的自由在受到践踏。

我们今天在不断的追求着GDP,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是,我们的思想在退化。只有文化沉闷和对历史不再回顾和思考的民族才会这样。我经常在想,我们是在进化还是在退化?我们对那些训导的话每一句都能听懂,但是我们不知道什么意思;我们听懂了什么意思,却不知道有什么意义;我们领悟到了意义却不知道代表了谁的意义。一个民族不会思考的时候就是悲剧产生的时候,一个忘却了历史的民族就一定会犯历史上已经犯过的错误,一个对历史错误仅仅进行表态式的认错不能使整个民族警醒,一个没有警醒的民族就不会出现启蒙,没有文化启蒙的民族是不会进步的。

当年的知识青年仅仅只有十几岁,但是在"衷心拥护"的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指引下,1600万人却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非自然原因导致的大迁徙。这些年轻人被剥夺了接受教育的权利,农民被剥夺了保护自己耕地的权利,父母们被剥夺了人类最基本的功能,爱孩子的权利,民族被剥夺了知道真相的权利。我们只能等待档案解密的那一天。

历史的痕迹无法抹掉。当年的知识青年仍然在承受着历史给他们留下的沉重负担。他们中除了很少一部分人回城后接受了教育,生活稍微好一些以外,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最底层。他们的婚姻、工作、住房等等都在很多年以后才得到某种程度上解决。即使他们已经接受了一些教育,由于时间的耽搁和青春的荒废,系统知识的接受已经没有了机会。他们默默的承受着社会评价体系对他们的歧视和漠视。当年响应号召所获得的并不是光荣,而是耻辱和悲痛以及生活的艰辛,不响应号召的恰恰得到了今天的社会的认可。历史,你可真会开玩笑啊!

这些知识青年中的很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艰苦生活给他们的身体带来的影响日益显现,他们默默的承受着这一切。即使受到一些教育,由于机遇的不合适而并没有改变他们多少命运。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得不承受对"老三届"、"插过队的"、"没有文凭的"、"没上过学的"、"工农兵大学生"这样的蔑称的侮辱,殊不知,他们其实是无辜的,他们中太多的人当年在中学的时候也是优等生,甚至是各种奖励的获得者。

在那样的艰苦岁月中,任何人也不可能放弃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我永远也不相信,今天在嘲笑那些人的人,他们当年如果获得上工农兵大学的机会会毅然决然的放弃,而等待以后的光荣入学。其实,当时最光荣的恰恰不是上大学,而是当兵,而当兵才是有权利的人能够得到的机会,他们后来光荣很多。父辈的权力使得他们在后来能够不断获得各种机会,他们可以当兵、上大学、出国留学、回国当官、经商当大老板,他们可以根据需要获得各种身份,适合任何时代的评判标准,他们永远是胜利者。我们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中谈论平等,我们在卑劣中谈论高尚,我们在不明真相中谈论我们应该怎样又不该怎样。我们就像一群被推下深坑的人,我们带着满身的伤痕互相指责最先爬出坑的人,却从不考虑谁是把我们退下坑的人。我们的民族有意思。

特殊的经历给那个时代特殊人留下了一些特殊品质。他们做事认真、勤奋、固执、坚强、坚韧,为了达到目的不计报酬,但是,同时也缺乏灵活和机敏与一些巧妙,因为灵活在他们眼中有时是偷懒的代名词。在学术领域工作的人比没有下过乡人更具有社会责任感,更强调成果的实用性,希望自己的成果对国家有益。这与一些获得了耀眼的学术地位后就享受贵族生活和社会地位的知识分子相比,两者差距甚大。知识青年后来成为知识分子以后,一般在社会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这与他们的经历有关。他们刚走向社会就进入到社会最底层,他们对社会的感触不是教育可以获得的。他们对社会的理解与媒体传播的社会情况不同,他们更能理解任何一种社会现象后面隐藏的意义。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生了太多的社会变化和相互矛盾的事件,这些事件对他们思维的冲击太大,以至于他们对说教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他们成熟的过早。

苦难的生活和当年的共同命运使得他们在30多年以后仍然经常聚集在一起。年轻时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匮乏、年轻时的恶作剧、困难时的帮助使得他们结成终生的情感。这是任何时代都不能换来的。他们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独特的一群。他们是历史的产物。他们是历史炼就的特殊群体。他们内心的情感是一般人不能理解的。

毕竟社会还是在进步。在新年之际,"集结号"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思想。"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替换了一贯的领导人眼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式的战争思想。任何社会的进步,除了领导人的"雄才伟略",还有个人的牺牲。没有公民社会,没有人民的牺牲,哪里有真正的社会进步呢?

何时对公民的贡献有公正的承认?何时对历史有公正的讨论?何时寂静的纪念可以变成理性思索的纪念?没有这些纪念,我们真的是在进步吗?

让我们养好伤,继续我们的聚会,抚育我们的后代,静静的等待那一天的到来,尽管我们这一辈子可能都没有希望。

2008年1月30日星期三 赴云南昆明调查途中 ,写于云南宝善宾馆。

我行我素,做最好的自己。

秋语呢喃编辑  秋语呢喃编辑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有剥削农民的地主。可惜的是,我们对地主了解得不够。这除了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旧时代未能给我们积存下完整、系统、详尽的资料之外,还有解放后的某种功利主义倾向所致。对四大地主刘文彩应当说研究得够充分了,全国都有人去参观"收租院"的群塑。然而到了拨乱反正的年代,当年到处控诉"水牢"之苦的典型人物却矢口否认"水牢"的存在,便是一个例证。"文革"中,将牟氏庄园西忠来宅院大楼底下的一个用于储存鱼肉蔬菜的地洞说成是关押佃户的地牢也是这种情况。因此,崔学明同志撰写的这本《牟氏庄园史实写真》就有了独特的历史价值。

这是一本全景式的反映地主庄园方方面面的力作。作者全面、系统而准确地阐述了山东大地主牟墨林(外号"牟二黑")家族庄园的内情,既纵向地揭示封建庄园经济由原始资本积累到盘剥敛财致富终成中国乡间巨富的内部机制、乃至因内蛀外吞等原因而必然走向崩溃的客观规律;又横向地展示了庄园主及其奴仆、佃户的日常生活、风俗人情、道德伦理等方方面面,堪称是一部了解封建社会大地主家族的"百科全书"。

因此,它的"存史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在社会学、伦理学、文化学诸方面,做了大量的前人未曾做过的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令本书的资料性不仅特色鲜明,而且很有独到之处。例如,本书特辟专章叙说庄园的"住宅建筑"。牟氏庄园是当今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容貌气派的地主庄园,所以在以往介绍牟氏庄园的小册子里,不乏住宅建筑的记述。然而却没有一人从建筑布局、工艺特点等宏观大旨介绍到图案装饰等细微末节,更不会把宅院建设中的轶闻逸事详尽叙述。而崔学明的这本书,不仅详尽全面,而且纵横交错,读来就不仅是建筑鸟瞰了,而是有极深的文化蕴含。又如,本书专辟的"经营运作"一章。这章的内容以往当然有所涉及,但是,谁也未曾提供从"大本营的佃户"到"乡间粮仓"的详细资料,至于"工商实体"、"账房先生"之类。更是"皆付厥如"。应当说,本书作者辟此专章是别具慧眼的。因为一般说来,"君子之世,三世而衰",世代地主往往经不起三代的折腾就成为"没落地主"了。而栖霞牟氏家族却是在第七代之后才出现衰落迹象。何也?封建经济的超稳定性在这里表现得十分典型,提供它的详尽资料对于研究中国的经济史,非常重要。本书在这方面开拓的工作,实在值得肯定!

真实可信是本书的一大特色。真正有价值的史料在于它的真实性,可以说,"真实"是史料的生命。然而,毋庸讳言的是,要直面历史敢于说真话却很难,不仅要有勇气而且要有胆识,还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细致入微的作风。这种"史德"现在显得弥足珍贵了。

崔学明同志为了真实地展现牟氏庄园方方面面的情况,利用近十年的工作之余时间进行了广泛深入的采访,只要得知哪里有牟氏庄园的知情人,不管路途多远,他都要登门交谈,寻根问底。这件事已经迫在眉睫了,因为时间如白驹过隙,当事人均已老态龙钟,他要抢救"口碑资料",不能不格外辛苦。他采访过的老人中最大的96岁,在接受采访后不到两个月就离开了人间。广泛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工作,使他得到了极其丰富珍贵的第一手材料,这又为他进行去伪存真的史料鉴别提供了依据。所以,本书的真实性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崔学明同志的文笔以朴实、优美见长。他本人十分熟悉栖霞的方言俗语,并有选择地运用于写作之中,这不仅为《牟氏庄园史实写真》一书的真实性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增进了本书的可读性。本书的下篇文笔为之一变。更增加了可读性。虽然在体例上有扦格之嫌,但其文化学的意义却由此凸现。胶东的地域文化呈现特有的"杂交"特色,既有海洋文化的开放因子,又有农业文化的封闭色彩,还有天津"小楼文化"的巨大影响,而牟氏庄园的文化却是典型的"四合院文化",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胶东地域文化的核心。本书不仅在上篇里从日常饮食起居到收藏文物珍宝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使读者对庄园文化有概括的认识,而且用下篇偌大的篇幅详细地描述了牟氏庄园历史上发生的各类事件,这对于读者从深层次了解牟氏庄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探索也是很有意义的。

总之,崔学明写了一部富有史料性、真实性和可读性的著作,为研究封建时代的历史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鉴古知今",本书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堪称是基础性的基本建设。斯书付梓,值得庆贺,为此写了上面这些话,是为序。

注:安家正,烟台教育学院教授,作家、史学家。

庄园,是由庄主、庄宅、管家、佣仆、长工、庄子、土地、山岚、庄头、佃户等要素构成的田产耕作、经营组织,是封建社会实行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而导致土地大量向少数家庭集中的必然产物。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形形色色的地主庄园此生彼亡,此盛彼衰,从一个侧面演绎出社会历史的变迁。

当历史进行到清康熙盛世中后期时,在山东半岛腹地栖霞。一颗富有生命力的庄园胚芽落地生根了。它以农耕为生财之本,以勤俭为聚财之道,以灾年为发财之机,励精图治,苦心经营,终于在道光十六、十七年灾荒肆虐期间发展为地多财广、名声远扬的地主庄园。

此后,又历经近百年的经营发展,到公元20世纪20年代时,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全国形形色色的地主庄园中的参天大树。它的六个大宅院衔接紧密,规模宏伟,姿态壮观,在中国农村无与伦比;它拥有6万亩土地,12万亩山岚,153个庄子,年收租粮650万斤,在中国农村独占鳌头;但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它却因内蛀外吞等原因而急剧衰落,直至土改复查时人去楼空......

这便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地主庄园--牟氏庄园。

牟氏庄园的主人是以牟墨林为"己"的上下直系九代人。人们称之为牟墨林家族或牟氏家族。

该家族的远祖居湖北公安县。明洪武三年(1370年),牟敬祖从公安县来栖霞任主薄,卸任后,落户于栖霞蛇窝泊南榆疃,遂成为湖北籍栖霞牟氏第一世。牟敬祖之后,连续三代单传,经济也不富裕。从第五代始,人口始增,但仍为平民。到第八代时,不仅人口大增,而且始出财主、举人、知县。自第十代往后,进士、官员、学者、富户层出不穷,遂成为栖霞的望族。牟墨林直系家族便是牟氏望族中名声、业绩十分显赫的一支人。

这支人从牟墨林的高祖牟国珑(栖霞牟氏宗族第十世)算起,到牟墨林的玄孙们为止,共有九代人。他们都是牟氏庄园的主人或命运与庄园密切相关,因而人们也称之为牟氏庄园家族,以区别于牟氏宗族其他支份。

纵观牟氏庄园家族九代人,他们所处的年代和社会环境不同,经营才能和人生追求不同,因而在庄园的形成与发展、兴盛与衰亡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从总体上来看,前六代庄主颇有作为,后三代庄主作为递减。当然,牟氏庄园的荣辱盛衰并非只取决于庄主的作为,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变迁也是决定性因素之一。牟氏庄园于1947年7月土改复查时人走楼空,终结运作,就是因为社会制度发生了变迁。有人估计,如果没有土改运动,它仍可再维持、支撑若干年的大户门面。但其衰亡加速、每况愈下的大趋势已经不可能逆转了。

历经二百余年历史的牟氏庄园伴随着封建制度的灭亡而寿终正寝了。但是,渗透着劳动人民血汗、凝结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庄园宅院和庄主们的一些生活用品、文物珍宝保存下来了。它们既教育价值,从而成为人们旅游观光、考察历史、教育后代的好去处。不过,牟氏庄园的价值并非只在于这些有形的实物。与这些实物相联系及当年特别是在牟氏庄园由鼎盛转向衰亡阶段发生的种种史实,对于人们正确地、透彻地认识中国的封建社会;对于教育青少年一代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和人生理念,同时,对于人们更具体、更全面地了解牟氏庄园,更具有价值。

从购置庄园宅基地的牟国珑算起,到土改时人走楼空为止,牟氏庄园共历经九代庄主的建设、经营和享用。庄园的兴衰、荣辱与这九代庄主有着密切的关系。

牟国珑--倡导农耕引路人

1988年9月7日,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牟氏庄园参观考察时。曾当场题诗一首:

庄园修葺已一新,应记当年费经营,清官身与名俱灭,只留三载十万银。

诗中所提及的"清官"就是牟国珑。他是牟氏宗族栖霞第十世人,因他是牟氏庄园宅基地的购置者,故把他称为牟氏庄园的第一代主人。

牟国珑,645年生人,713年离世。字作霖,号,重季。康熙三十年(1691年)进士。52岁出任直隶(现河北省)南宫县知县。妻,孙氏。继室,林氏。子,牟恢、牟悌,皆孙出。女三,长女嫁荆紫埠廪生林调羹长男林峦,二女嫁泉水店庠生王弘经孙王出,三女嫁福山县王尚书曾孙。

牟国珑虽然出身于官宦人家,但自少命运不佳。他的祖父牟道行47岁任河南宜阳县知县,618年,51岁时病故于官。他的父亲牟镗自幼聪明过人顺治五年(1648年)选授沾化训导,未仕,生八子。牟国珑是兄弟8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7岁那年,他的母亲去世。转过年,他父亲也离开人间,他只得靠其大哥牟国玢夫妇抚养。17岁那年,因胶东农民起义首领于七一案的株连,他又与6个兄长共同蹲大狱三年。幸亏与其兄长们狱中苦读不止,感动了省提刑按察使于公,才被全部释放。出狱后,更加苦读,终于在44岁晋三甲第九名进士。在任南宫知县期间,注意体察民情,曾为潭河两岸八个村免三成田赋,垫赔皇银千两,还设馆讲学,亦政亦教。为官廉明仁厚,刚直不阿,秉公执法。某权贵之亲属污辱乳母,被他绳之以法。康熙38年(1699)任考官时,被某权贵报复诬陷"营私舞弊"而讼于吏部,于康熙39年解职归田。

后虽昭雪,且尚年壮,但不复出,他说:我感兴趣的不再是官位奉禄,我将到老斯守着山乡僻壤。他没因官场失意,才未尽施而郁郁不乐,更没因小人馋言、冷讽热嘲而萎靡不振。他作诗日:"清风两袖意萧萧,山径虽荒兴自饶,世上由他竞富贵,山中容我老渔樵"。1713年牟国珑去世后,南宫县绅民闻讯悲泣,有数百人赶来栖霞吊唁。后又在南宫县城立祠塑像长年祭祀。

牟国珑的祖辈和父辈的住宅均在栖霞城南门里。他归栖霞故里后,用他当官时积攒的俸禄和他人的资助,买下了栖霞郝氏家族位于栖霞城西门里的一座官宅,加以翻新扩建,作为他本人和后代的住宅。为了过一种无所累心的隐居式生活,为了自寻其乐、自得其乐,他在这座住宅东边的园里,设计构造了一座有明柱檐廊的三间包垅瓦房。此房与正南不远的翠屏山迎面相对,透过门窗,可饱览山上的草色岚光。房内摆置着大量的古代史书卷册,可给子侄们讲学论文,可与知己者评点千秋功罪。房前凿一池塘,池泉甘洌可烹茗,蓄养金鱼十余尾。池之周围砌砖为槛,槛上摆放两三盆梅花、兰花,槛下则栽植竹子、菊花......牟国珑置身其中,为各种景物所赏心悦目,从内心感受到被罢官后的一种自我解脱、自我升华的精神慰藉,感受到从虽有权有势却累心伤神的官吏心态转变为虽无权无势。却宽心怡神的隐士心态的怡然自悦,便欣然为此房命名一悦心亭,并请著名书法家、他的妻弟孙悦颁亲写"悦心亭"横匾悬挂于此房门顶上。他还亲自拟写了一幅对联,让孙悦颁书写于门前的两根廊柱上。右联为:"隐居不敢称高士",左联为:"乐道愿思学古人",以表其归故里作平民的心态。

但是。归故里后的牟国珑不可能将官场失意后的抑郁心情完全消磨掉,也不可能时时处处不再忧心伤神。从他留下的几篇诗文中,我们可以揣摸出他的心境。他在《遵牟国瑾(得先府君宜阳三诗泣然有感>原韵》一诗中写道:"数载东阳牧,深惭政未平。悠然念祖德,何独协舆情。虎落当年谓,鱼悬去后评,家声清白在,顾己叹浮生"。诗句里表露出他对自己的功德不如祖辈的自责心理。他在《遵牟镗<览宜阳残破志感>原韵》一诗中写道:"绳武思殷入梦稠,分符旋复卧沧州,紫山敢望屏山唬,漳水难同洛水流。落落行踪甘憩息,茫茫宦海徒沉浮。念情惟念天中远,何日担囊一往游。"表露了他对南宫县漳水两岸人民的怀思绪。

牟国珑亲手设计构造的悦心亭,虽然只是个小小的建筑物,但因有正式名称,且是牟国珑接待客人的地方,因此,渐渐地,人们便把牟国珑买下的郝家宅称为"悦心亭"。

对牟国珑。应当特别指出的是:他在任南宫县令时,就在古镇都村购买了一百余亩土地。庞大的庄园建筑群就是在这块土地上兴建起来的。换句话说,牟国珑为牟氏庄园的兴建和落成提供了土地资源。尽管他当时不一定意识到要在这片土地上兴建一座庞大的住宅群,但客观上是为牟氏庄园的兴建和落成创造了基本条件。同许多人一样,由于受封建科举制的影响,受封建官吏家庭的影响,牟国珑从懂事开始就朝着"读书一一做官"的路奔走,并且终于在52岁时做了县官。但是,在官场腐败、坏人当道的大气候下,腐败势力不可能让他这样一个清官施展才华。于是,他遭诬陷,被解职便不是偶然的。

难能可贵的是,牟国珑不像有的封建官员那样,在横遭打击面前,沉沦隐居,或仍惦念复出做官。而是在昭雪之后也不再外出做官,并对人生的追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一一由追求受封做官转为崇尚田园农耕;由追求政绩功名,转变为甘心淡泊宁静。他亲自为悦心亭大门拟写的对联:"耕读世业,勤俭家风",是他人生理想追求发生变化的具体写照。同时,他还给儿孙们规定:只许读书,不准做官。

牟国珑的这种思想转变,是源远流长的牟氏家族有史以来发生的带有突变性、方向性的转变。同时,由于牟国珑在牟氏家族中的显要地位和家教的严格,导致了后来数代人一直不思做官思农耕,把人生的理想寄托在土地上。这说明,牟国珑还是牟氏庄园族人的精神奠基人。所以,我们把牟国珑作为牟氏庄园的第一代主人,是有道理的。

牟恢--躬身农耕尝试人

牟国珑被罢官后,清醒地认识到官场的险恶,并向子孙们倡导了"甘心淡泊不做官,从事农耕求发展"的思想。但是,他并没有亲身参加农业耕作。在牟墨林直系九族中,最早亲身参加农业耕作的是牟氏宗族第十一世人、牟氏庄园第二代主人一一牟恢。

牟恢,出生于680年,谢世于1723年。字仁庐,号宏斋,廪贡生。妻,郝氏,副配。×氏,郝氏生一子:牟之仪;副配出三女。长女嫁举人万安知县林诰,二女嫁牟平杨门,三女嫁莱阳孙门。

作为知县的儿子,牟恢一生中显然度过一段富贵荣华的时光。但因在少年期之前,他的父辈并没做官,而且家中不算富裕,加之家教严厉,他并没沾上纨绔子弟的恶习。

20岁那年,正当日子兴旺之时,牟恢的父亲被罢官归故里,牟恢的仕途也受到了影响。怜听父辈关于官场尔虞我诈的种种丑闻和难为清官的诉说,牟恢默默地下定了决心 做一个远离官场、躬身农耕的人。那时,他家已雇长工种地。牟国珑为了培养牟恢、牟悌兄弟俩从事农耕的能力和水平,有意让牟恢负责安排农耕诸事。刚开始,牟恢对农时、农事都不懂得,他就跟长工们一块到田间劳作。随时问询。用不了几年,他就成了从事农耕的行家里手。牟恢34岁时,68岁的牟国珑与世长辞。人们看到:牟恢料理完父亲的后事后。比过去更沉默寡言了,也很少走亲访友了。他在为执掌好家政想心事、动脑筋。他把精力全用在管家理财上。每天,他都起得很早,对家人、雇工一天当中要干什么事,亲自计划,亲自布置,亲自检查,所谓"朝,各领其事;夕,核其所成"。力求向土地索出日益增多的财富。

另一方面,牟恢从自身做起,厉行节俭。一日三餐,吃什么饭菜;一年四季,穿什么衣服,都有明确的规定和制度。即便来了亲属宾朋,也不设宴摆阔,只是筹办简单的酒饭而已;即便得闲,也很少站街头,很少游山玩水,很少探亲访友。只是在他兄弟二人亲属家有红白喜事时,才前去探亲。

牟恢的精打细算、精心管理,使父辈创下的家业得以继续扩展。据牟愿相《小湃草堂诗文集》记载:牟恢当家后,在城东南亭口镇南埠村购买了一处田庄,内有数量可观的土地、山岚和房舍,并安排庄头经营管理。从而开了牟氏庄园家族"佃户村土地经营模式"的先河。

史载:牟恢44岁病故时,在维持原有家业的基础上,已比其父辈新增土地00多亩。在短短的10年内,仅靠从事农耕而新增这么多的土地,是很不容易的。

牟之仪--立足庄园首代人

当牟国珑68岁病故离世时,庄园的第三代主人牟之仪才刚刚懂事;而当牟之仪刚踏进18岁门坎的时候,父亲牟恢又与他长辞永别。这种人生的境况,很容易使人在失去前辈的政治和经济的支持和依靠后,走向下坡路。可是,牟之仪却以不自馁、敢竞争的锐气,继承了前辈人的意志,把牟家的农耕事业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牟之仪,1706年出生,1750年离世。字周六,号度庵,增生。妻,林氏,栖霞城东务滋夼举人、铜陵知县林仲懿女。子五:牟绪、牟绥、牟组、牟绶、牟律。女二,一嫁莱阳张家,二嫁掖县林家。

牟之仪的父亲牟恢与叔父牟悌老弟兄俩自幼相处得来,互相之间很少计较。因而老弟兄俩都40多岁了,仍没分家。1723年。牟恢病故,牟之仪已18岁。遵照母亲的意见,他始终不提与叔叔分家,又与叔叔牟悌在一起度过了10多年的时光。这期间,牟之仪不仅待叔如父。而且常到田间劳作,渐渐地。同他的父辈一样,对农耕事业有了感情。一次,叔侄俩在一起谈论分家的事,牟悌问侄儿有何想法。牟之仪很诚恳地对牟悌说:"悦心亭是祖辈留下的宅院,叔父对我有功,我情愿叔叔继承悦心亭"。他还对牟悌说如果能在古镇都的农田间盖一处宅院,他很乐意搬到那里住,以便于发展农耕事业。

牟悌感到牟之仪的想法在理,便决定在古镇都自家的田地里盖一处宅院,并让牟之仪亲自选了地址。牟之仪为能有新的家园而兴奋不已,经常到施工现场查看。

1742年,古镇都新宅院建成,虽然没有悦心亭宅院气派,却也为众人瞩目。

当年秋后,叔侄俩和和气气分开了家。牟之仪携母亲、妻子及四个男孩来到古镇都新宅住下。一份家业,一分为二,本来对各家来说都意味着经济实力少了一半,加之建古镇都新宅院投资较多,使牟之仪和牟悌两家都感到了日子的拮据。有人见牟之仪住上新楼。家中摆设却寒酸不堪"萧然如寒士家,凡古鼎法书彝器、珍玩,一概无有,甚至几案床榻之属,人家日用者皆无之"(见牟愿相《小潺草堂古文集》),劝他置办些家具家器,他只"稍稍置焉,多粗蠢无文饰,君亦安之,不以为拙也"。

但是。对孩子们的读书学习,他却非常重视。去古镇都安家的当年,他就在住宅楼东北面建了四间草堂,请来了私塾先生孙思乐携家室居此草堂,给孩子们讲学。他对孩子们说:做官要有学问,农耕也要有学问。学问从哪里来,从书本中来。因此,不读书不行。不过。他没有让五个儿子都走农耕之路,而是让儿子们各显神通,各奔前程。因为他知道,他的家业将来一分为五后,每家分得的数额会是多么可怜。

正因为如此,他才更加起劲地聚敛土地。当时,古镇都村有林、王两个大姓,因是座地户及人多势众而排挤外来户牟之仪。哪知牟之仪巧妙地利用矛盾,各个击破,最终使两大姓均败于他的手下。10年后,牟之仪已把林、王两大姓人家的大部分土地买为己有,一举成为古镇都村拥有300多亩土地的首富。

牟缚--扭转家势奠基人

"财主不过三代富"一...这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这种社会现象的产生,有社会原因,自然原因,也有家庭内部原因。其中,家庭内部人口的急剧增多,是导致财主后代家境衰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牟氏庄园家族来看,牟国珑起头,经牟恢、牟之仪到第四代牟耩时,就因这种因素而面临着衰败。然而,他却在兄弟五个分家后,以新的致富手段扼制了衰落,将家庭推上了暴富的坦途。

牟裤,1744年来到人间,814年离开人世。字,经猷,号,清江,太学生,妻,李氏,继室:姜氏,子,牟墨林。

牟裤弟兄五人。他是最小的一个。他们的父辈虽然留下了300多亩土地。但一经分家,他们便都成了只有60亩土地的小财主。这类人家遇上天灾人祸,就很容易衰落到自耕农的行列里。

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分居后的现状来看,牟律是弟兄五家中经济状况最差的一家。老大牟绪分得西车夼的田庄后,举家搬到西车夼村居住;老二牟绥因分得古镇都老住宅,分得的土地很少但因分家后的第三年便出任莱芜县教谕,家境跟着好转;老三牟组在古镇都村分得土地,也住古镇都村,后因长子牟贞相以进士任肥乡县知县而家富名扬,再后来,从牟悌的子孙们的手中买回了悦心亭,举家搬悦心亭居住。老四牟绶早卒,过继金相为嗣子。金相先居东夼,后迁南埠。老五牟律因在古镇都分得60亩土地,因而虽迁出庄园故居,却没离开古镇都村。据牟愿相的《小游草堂古文集》记载:1796年时牟律还住在古镇都村偏西的一幢平房里。牟裤分家后的这种家境,给牟裤带来沉重的思想压力,却又使他感到振奋。因为,他的四个兄长都不如他喜欢种田。在一起过日子时,他不当家,有本事施展不出来;分家后独立过日子,就有了充分施展才华的条件。

与其祖辈们不同的是。牟缚发家致富的目光已不在是只盯着黄土地,而是还盯上了一个崭新的生财行当--粮食贩运。他把贩运来的粮食一囤子一囤子囤积起来,待青黄不接之时。或在发生粮荒的岁月里,出售给当地的饥民百姓。再以贩粮赚来的银钱,购置土地。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关内因天灾发生粮荒,而东北三省却高粱连年丰收而自给有余。然而,清政府为了保证其老家不发生粮荒而不准从关外向关内运粮。此时,他的本族侄儿牟昌裕由监察御史署理漕运总督,主管全国粮运,向皇帝奏章,请求东北粮食开禁,接济关内饥民,获皇帝恩准。他得知后,抓住机遇,带领儿子牟墨林从东北向栖霞贩来一批粮食,既赚了大钱,又救活了一方百姓。

牟裤用贩粮赚来的钱大量购置土地,除了购本村的土地外,还拓展到外村购地。到他病故时,已成为拥有千亩土地的大财主,名声远扬四方。而牟绥的儿子牟愿相家的日子却在后来走了下坡路。于是,他又花钱从侄儿牟愿相手中买回了牟氏庄园老楼,即新堂现存的那座楼。而到牟愿相的三个儿子成家立业时,他们已沦为他的儿子牟墨林的佃户,其中牟愿相的次子牟在祝的后裔一直到解放前夕。始终是牟氏庄园的佃户。

牟缚在世71年,在牟氏庄园以牟墨林为"己"的前四代农耕发家史中,他起到了扭转家势、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从而为牟墨林发展为全国农村土地最多的大地主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经营基础。

牟墨林--置地敛财拔尖人

提起牟墨林,大概有许多人不知此人是谁,但一说他就是"牟二黑",那就众人皆知了。

牟墨林,绰号"牟二黑",生于789年。卒于870年,字,松野,太学生。妻,李氏,李承景女,副配:刘氏、王氏、张氏、曲氏。子四:牟援,刘出;牟振,王出;牟擢,曲出;牟探,张出。女六:一嫁莱邑黄格庄进士周坊,一嫁莱阳东关于门孙子汉,一嫁莱阳刘家都刘门,刘出;一嫁海阳行村举人河南知县车翘,王出;一嫁蓬莱庠生孙恒谦,张出。

他是牟氏庄园家族九代人农耕发家史中业绩最辉煌、名声最显赫的一位。是牟氏庄园家族的主要代表人物。墨林性格简默,厌恶尘嚣,在务农经商方面很动心劲,他认为:"人不患无财,患不善用其财"。只要善用其财就可以"余三余九,日益充盈"。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牟墨林想方设法盘活自家的财产资源。使其不断滚动增值。

墨林年轻时就给父亲牟裤当帮手,帮助父亲发了大财。他25岁当家时,对如何发家致富,已胸有成竹。他一手抓以地生利,一手抓以粮生利,使家境日益充盈,持续暴富。为了玄耀门第,他对牟氏庄园故居进行了扩建,在老楼前后又新建了五排堂屋客厅和群房,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住宅大院。他和家人居住在老楼后五间前有明柱走廊的堂屋里。感受着贩粮经营给自己带来的金钱和幸福。牟墨林对自己随父辈步入的贩米粮之路更为热衷。

道光十五、十六年,栖霞大雨淫雨伤稼,"岁大歉,人相食",加之县衙不免百姓的粮食税赋,给牟墨林贩粮暴发带来了又一次机会。牟墨林先是慷慨地打开自家的粮仓向外借粮,并拿出部分粮食赈济饥民,导致饥民接踵而来。当到期无粮还债时,他又宣布可以以地顶粮。于是,当地农家的土地便被大批抵顶到牟墨林手中。令人称"绝"的是:在饥荒进一步发展,以至一些富裕户也难以维持生计之际。牟墨林从东北贩来一船高粱,作起了以粮换地的交易。起初是一斗高粱换一亩地,后来改为几升甚至一升高粱换一亩地。同时,他把囤积在观里大刘家粮仓的粮食也抛出去,用来换地。为了使饥民甘心情愿以地换粮。牟墨林作出了一条富有吸引力的规定。这就是:饥民百姓谁家用自家的土地换了牟家的粮食,谁家就享有对原属自家土地的优先租种权。而且牟家每年少收一定量的地租。许多饥民百姓见以地换粮既可解燃眉之急,又可顾计后面的生路。便纷纷前往牟氏庄园签约取粮。而在签约取粮之后,他们便自然成了牟氏庄园的佃户。而一个村的佃户占了大多数。牟家的佃户村就形成了。当时,仅观里镇,就有8个村庄全都成为牟墨林的佃户村。据传,灾荒结束时,牟墨林已拥有土地3万亩。之后,他仍大量购进田地,包括购进他的:父牟绥的后裔的土地。这样,当他与世作古时他家的土地已达4万亩,约占栖霞当时土地总面积的1/12。成为有史以来,中国农村拥有土地最多的人。土地的大量剧增和随之出租,使牟墨林又成为当时中国农村拥有粮食最多的人。从此,他不必再去靠贩运粮食发家致富。他开始把粮食储存经销和加工作为牟氏庄园的经营管理重点。于是,一座座仓库在一些中心佃户村建造起来;于是,庄头、账先生等经营管理阶层在牟家应运而生;油坊、粉坊等粮油加工业和养猪、养鸡等家庭副业也蓬勃发展起来......

牟墨林是个晚生独子父亲牟裤71岁去世时,牟墨林只有25岁。当时,他早已娶本县财主李承景的女儿为妻。李氏生性贤淑,不仅与墨林相亲相爱而且十分孝敬公婆。但婚后多年却一直没生育。这给传宗接代意识很强的牟墨林心里投下了一道长长的阴影,也使李氏从内心感到忧伤。于是,在暴富之前,牟墨林便征得李氏的同意娶来普通百姓人家的女儿刘氏作了小老婆。刘氏没失所望给他生下了一子牟援......

暴富之后,牟墨林喜不自禁,踌躇满志。他在心里算了一笔账凭他现有的家产,就是以后坐吃成穿,最少也够他过几十辈子。他便决定再娶几房女人,再养几个儿子,以确保后继有人,家业不衰。同时。以此进一步玄耀门庭,扬名天下。这样,到60岁左右时,他已成为拥有一妻四妾、四子六女的大家口门户。

不过,牟墨林并没有沉沦于女色之中,也没有肆意挥霍。他依然精心管理,依然躬身节俭。平时,"布袜青履"。常用铁锨撅着粪篓到田间、村头转悠。以至绑票的土匪在他家大门口遇上他,也因看他的衣着不像大财主派头而让他轻易逃脱。出门在外,牟墨林也是一副土里土气的"庄户孙"打扮。有一次,他带着两个长工到烟台采购东西。走到一家店铺,他见货架上摆放的鞍子做工很精巧,有心想买便幽默地对店主说:"你店这些小凳多少钱一只?"店主先是一愣,见他手指着马鞍子。方明白了意思,心想:这人怎么傻里傻乎的?又见他脚穿黑布鞋。身着退了颜色的蓝大褂,肩上背着一个破钱搭子,一副庄户孙打扮,便轻蔑地戏落他说:"小凳儿不值钱,一文大钱一个,你买得起吗?"牟墨林一听,自知是店主小看他也有意戏落了店主一句:"当真一文大钱一个,你卖得起吗?"店主不屑一顾地说:"你买吧,买多少我卖多少!"牟墨林将钱搭子往柜台上一放:"多了不要,只买500个,点钱吧"。说着从钱搭子里掏出500文铜钱,一摞一摞摆在柜台上。然后对跟来的两个长工说:"还愣着干什么,搬货呀!"店主见这土老头并非穷汉,动了真的,便想赖账。牟墨林哪肯让步,不是为了沾这店主的便宜,而是为了给这店主个教训一 以后别再瞧不起"庄户孙"。他对店主说:"有这么多人在场证着,你若说话不算数,故意耍弄我,可别栽了大跟头!"店主怕事情闹大,只得忍痛让牟墨林将马鞍子搬走。

就在临终之时,他也没忘节俭之道。他把诸子叫到床前嘱咐道:"我一生从不浪费,从不懈怠。继承吾志者乃吾子,否则,就对不起列祖列宗"。

但是,处于标榜自己和维护封建秩序的需要,对一些社会共益事业,牟墨林却轻财好施、慷慨解囊,表现得尤为通情达理,落落大方。848年。栖霞县令方传植为创办书院,邀地方名流绅士募捐。牟墨林带头捐制钱五百千,并说:"这项捐是吾之夙志也,吾恨不能独立举,吾家科名累累。种豆得豆,过桥拆桥可乎?"咸丰十一年、同治六年,捻军两次袭扰栖霞,牟墨林独家出资动员栖霞西南乡20余村的农民搬动石头,在方山西的大刘家村建起了又高又厚的石圩,成为离城远者的避难场所。对本乡为抵抗捻军而阵亡者。还发给每户粮食五石。对蓬莱、福山等县被捻军掳去又逃回的人。凡经过古镇都村者,都热情留宿管饭,分文不收。在捻军到来之前,当地土匪活动猖獗,袭扰庄园、田庄,牟墨林联合各田庄、邻村组建民间武装,一切费用由庄园提供。同时,报请官府批准设立火炉,铸造兵器,从而使土匪不敢轻举妄动。

牟墨林一生活了82岁。这漫长的一生,为他置地建房、创业敛财提供了时间保证,使他成为牟氏家族中名声最显赫的人物。以至到他的孙子、曾孙子当家过日子时,人们仍称他们为"牟二黑子家"。

牟墨林四子--名门望族继承人

不含少年时遭雷击而亡的二小子,牟墨林有四个儿子,依次是牟援、牟振、牟擢、牟探。他们是牟氏庄园的第六代主人。在牟墨林勤俭治家思想的管教下和牟墨林的言传身教带动下,他们兄弟四人皆身居富门不懈怠,勤俭持家创新业,从而使庄园的土地、宅院和珍宝有了新的拓展和增多。他们是富有生气、积极进取的一代。但是,由于牟墨林在世时间长达82年。当家至年迈病重,他们兄弟四个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跟随着牟墨林创业治家的,因而他们兄弟四人的社会影响便被其父辈的社会影响淹没了许多。记录在册和流传下来的史实便如凤毛麟角,以至他们的生卒也因牟家的祖宗牌位被销毁等原因而无法考究了。

牟援,是牟墨林的长子,为刘氏所生,字,子良,号,屏南,太学生。妻,李氏,本县杨础人。一女,嫁莱阳赵格庄庠生宋维坤。嗣子,牟宗植。牟援生来身体病弱。因而英年早逝。

牟振,是牟墨林的三子,人称牟三,为王氏所生,字,作亭,太学生,候选直隶州知州,妻,陈氏,毕郭人。子二:牟宗植(出嗣)、牟宗朴。女四:长女嫁福山柿子夼拔贡生陕西通关道鹿泽长子廪生元俊,二女嫁莱阳良好泊进士于成麒仲子庠生芳龄,三女嫁黄县城内山承祉,四女嫁黄县丁门。牟振是牟氏庄园同代人的代表人物,约于19世纪头10年内离世,享年70多岁。

牟擢,牟墨林的四子,因心眼多,得外号"四鬼子"。为曲氏所生,字,英甫,太学生捐六品衔。妻,左氏,莱阳莪兰庄人。继室:汤氏,蓬莱城内汤金功姊。妾,王氏,福山古现王省三女,病故于940年。子二:宗夔、宗彝汤氏出。女三亦均为汤出。长女嫁莱阳进士李瀛瑞之子副贡生李方保,二女嫁招远进士王声溢之子举人王忠荃;三女嫁莱阳院里进士王树玉之予王家烈,牟擢1908年离世。牟探。牟墨林的第五子,为张氏所生。字,子斡,太学生,捐知府衔。867年农历6月捻军由莱阳第二次进入栖霞,占据古镇都村时,吓得精神失常,从此成半痴呆状。妻,李氏,高格庄副榜李方援妹。二子:宗榘、宗梅,四女:长女嫁蓬莱花翅楼张家张运璇,二女嫁招远邵家拔贡邵际泰,三女嫁黄县单家单承基,四女嫁蓬莱草泊赵门。

牟墨林的四个儿子自少受到父辈的言传身教,虽居富门,却富有吃苦耐劳精神。墨林在世时,因见村前的小河雨季常泛滥成灾,决定在河两岸垒石堰子防洪。施工中,墨林经常到现场督查,四个儿子与长工们一样在现场抬石头、垒堰子。堰子垒好后,牟墨林站在堰子上对他的四个儿子说:"这两道河堰砌得这样结实,再也不怕发大水了!"

四子牟擢,身体墩实,手脚灵活,对庄稼地的活儿样样通晓,样样拿得起来。麦收时,他与长工一起蹲在地里割小麦,落趟子,许多长工甘败下风,中午打麦场,日头晒死人;下午扬场,糠尘冲死人,牟擢都不在乎,一干就是几个小时。通晓农事农活使他取得了指挥生产的资格。割哪块地的麦子需要几个长工,干多长时间;扬多大一堆麦子需要几个人,扬多长时间,他都心里有数。在他的家里,长工短工都别想偷懒。因此。人们称他为"四鬼子"。

墨林的四个儿子在节约及抵制腐化方面也不含糊。他们不讲穿戴,不摆阔气,以至于出门在外,被别人视之为一般的平民百姓。光绪年间,牟振常跟随雇用的脚夫到烟台买卖货物。一天,牟振来到烟台某客栈住宿。脚夫卸下货下街了,牟振独自蹲在客栈檐下,右手用拿着长杆旱烟斗的架势拿着一支香烟,一口一口地抽着。吸完一支香烟后,他见天已黄昏,便回栈房放开被子,点数银钱,然后。又去厕所解手。就在这时,小偷盯上了他的行踪,将他卖货的银钱偷走了。凭着他的经验,他意识到,钱是被成邦的贼盗走了。他便立即坐着东洋车,找到贼头,言明情况。贼头早知牟振是个大财主,不敢怠慢,急忙查询众小偷,一小偷向贼头招了供,并对牟振道歉道:"看你的穿戴,你吸烟的姿势,真看不出你是远近闻名的牟墨林的后人,所以...我才...真对不起你了!"

牟墨林的四子分居过日子时,鸦片已经进入了栖霞。但他们不忘父亲牟墨林的教诲,一个也不吸食鸦片。牟擢的次子牟宗彝好奇心强,偷着吸大烟,被牟擢发现后,按照家法给予严厉处罚,并专门召集家属和账先生等训话,他说:"吃大烟等于自我药杀,如果我们牟家门有了抽大烟的,那就意味着我们的好子快过到头了。佃户也不得抽大烟。谁抽大烟,就抽他的地,封他的门"。在墨林四子的严格管教下,牟家及其佃户,均没有吸大烟的。

在牟墨林病故前后,为了适应分居的需要,牟墨林的儿子们相继在牟氏庄园老宅院周围,又建了三个住宅院,即后来称为"宝善堂"、"西忠来"和"南忠来"的宅院,其中,老住宅院(老柜,又称"新堂")归长子牟援家居住,"宝善堂"为牟振所建所住,"西忠来"及"东忠来"的大部分房屋归牟擢所建所住。"南忠来"归牟探所建所住。牟擢在建西忠来宅院时为了与日新堂对称。将原属牟绥后裔所有的古老的大厅买归己有。此古厅已于20世纪80年代被拆除,并在原地又新建一客厅。牟墨林的儿子们没分家时能和睦相处,分居后,依然关系融洽。当然,兄弟间的正常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一你家新购置了土地,我家也要新购土地;你家建起了副业大院,漏粉、养猪、榨油,我家也要建副业大院...你捐官扬名,我也捐官扬名,四大家探着膀子发家致富,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牟氏庄园的土地和财富积累。当然,由于他们这一代当家后的土地积累比其父辈时要费劲得多,他们为达目的,就往往要采取一些狡诈的手段。如:牟振(牟墨林四子的代表人物)为了扩大土地和住宅面积,买通了赌博高手,诱当时悦心亭主人牟万澄的儿子赌钱,使自己在一个晚上把以艾山前为中心的18个佃户庄子全部赢到手,迫使大伤元气的牟万澄、牟锡浩兄弟不得不把悦心亭也卖给牟振。牟振买下悦心亭后,把路南部分让给出嗣长子牟宗植;把路北部分留给了次子牟宗朴。从此有了南、北悦心亭之别。

精于谋略加巧取豪夺,使牟振最终成为四兄弟中政治、经济实力最显赫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他常慷慨义举,尤其是对有益于维护本家族的利益的事,他更是舍得捐助。据《邑乘人物志卓行》记载:院头窑与范家沟两村之间山脉过狭处,泥细腻宜制陶器,历经挖掘,山脉几断,牟振慷慨于此处买地三十余亩保护此处,以斯捐作牟氏祖茔祭田,茔中立有碑记。

又据史载:清朝咸年十一年(1861年),捻军进入山东境内。各州县为抵御捻军袭扰。鼓励民间办团练。栖霞蓬夼社宋格庄人于岸以办团练为名聚众金山。恰逢莱阳的陈县令兼理栖霞县事,于旧历7月5日来到栖霞。于岸便率众持刀枪进城禀见县令,声称本人为国办团练,却被有的人说成是邪教,要求正名昭雪,迫陈县令俯从并派于在城中大寺立局,以沟通城乡声息。于岸在大寺立局后。立即开始了挟制官府、勒索富户的行动。为了扼制于岸,新知县吴公于旧历7月7日来栖上任后,立即选择端正绅士为团总,于县城东关帝庙设立官局。时为庄园当家人的牟振得知后,立即捐粮五百石资助官局设立。

牟墨林六孙一一由盛转衰当事人

不知是何人的建议或主张,定下了从牟墨林的孙子辈往后八辈人姓名的依次"范"字一一"宗、泽、衍、世、祖、德、荣、昌"。于是,牟墨林的六个孙子便有了宗植、宗朴、宗夔、宗彝、宗榘、宗梅的名字。他们是牟氏庄园的第七代主人,是既靠增加置地敛财手段,在总体上把庄园推向鼎盛的一代,又是身染腐化恶习、导致庄园走向衰落的一代。

牟宗植,生卒不祥,英年而逝。字,培生,太学生。妻,鹿氏,福山柿子夼拔陕西通关道鹿泽长女。副配,刘氏,生于1865年。病亡于1946年,人称大寡妇或大寡板子。子,牟煲,刘氏出。

牟宗朴,869年降生,930年归天。因右眼斜并排行老二得外号"二瞎子"。字,子儒,号茂卿,禀贡生,905年捐三品兵部车驾司行走郎中加三级。辛亥革命后,任栖霞商会会长。两妻三妾。妻,鞠氏,海阳进士鞠捷昌女。继配:张氏,蓬莱花翅楼张家张运璇姊。副配,张氏(张记),王氏,古镇都村佃户王谟的第二女儿,新中国成立初年离世;闰氏,栖霞城东小雾滋夼村闫福顺之女。子五;长子,系张记1908年所生,早亡,次子系王氏912年生,15岁时病故。三子,牟琨,闰出。四子牟玫,王出,五子牟咣,闫出,长女,张记出,四十多岁嫁燕窝村在栖霞城里开杂货铺的衣强;二女嫁马家窑进士马桂芳孙马景尧,王出;三女因家事自杀。

牟宗夔生年不祥,卒于1909年,字耕齐,太学生。妻,张氏,蓬莱城内拔贡张世本女。继配,姜氏,黄县人。子,牟煜,姜氏生。牟宗彝,877年出生,944年于烟台离世。因为人刁钻刻薄而得外号"二生子"。字。风崖,庠生,妻,陈氏,芝罘人,942年5月病故。妾,刘氏,生于1883年,亡于932年,胶县人。妾,王彩玉,生于1916年,现在世,芝罘人,946年携女儿改嫁烟台幸福镇。长子牟炜(牟少崖)、二子牟炬(牟肃亭),均陈出;三子牟椿,刘氏出。长女牟崇瑛,嫁福山只楚村。二女牟崇会故于烟台恤养院,陈氏出;三女牟学兰,四女牟学云,均系王氏出,现一在烟台城里当工人,一在烟台幸福镇务农。

牟宗榘,878年出生,941年初秋离世于牟氏庄园。因腰部前弓而得外号"锅腰"。字。式方,太学生,候选盐课司提举。妻,王氏,黄县小榘王福源姊。继室,刘氏,烟台奇山所刘道忠姊,1932年病故于烟台;继室,于氏,福山栾家疃人,954年病故于栾家疃。

牟宗梅,879年生,1934年卒于烟台德寿里。因为人处事吝啬得外号"二蛆"。字,景福,号寿亭,附贡生,捐训导。妻,王氏,福山县东关人,继室,梁氏,福山县张格庄人,1881年出生,956年离世。子,牟炯、牟妍、牟艚、牟烽,均王氏出。长女,未婚,生于1896年,故于927年;二女生于903年,亡于928年,搿阴魂亲;三女嫁烟台,婚后不到一年上吊自杀。

牟墨林的六个孙子于光绪初分居后,仍然热衷于农耕事业,对治家敛财仍然梦寐以求。同时,他们之间的互相竞争,明比暗斗也比其父辈之间激烈得多。由于牟宗植、牟宗朴均独自继承了父辈的家业,而牟宗夔与牟宗彝、牟宗榘与牟宗梅却均是两人继承父辈的家业,因而,六家的富有程度便有了不少差距。不言而喻。牟宗植家和牟宗朴家要比其他几家富有许多。

在宅院建设方面牟墨林的六个孙子比其父辈、祖辈亦毫不逊色,而且更讲究宅院的豪华富丽。牟氏庄园在他们手中又扩大了许多。特别是牟宗彝和牟宗梅,一个续建了东忠来宅院的主体建筑,一个新建了一个完整的住宅大院,从而使牟氏庄园形成了六大住宅院既相互隔离自成一体,又相依相联,浑然一体的格局,充分体现了封建大家族聚族而居的特点。

在聚敛土地财产方面,他们也颇有"业绩"。鼎盛时期,六大家拥有土地6万亩,山岚12万亩,年收地租(粮食)650万斤。但是。由于他们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实力的提高和扩大,由于购置土地的难度相对增加,他们的手段却不如其前辈"高明",有时甚至强行掠夺。

在创办和发展工商业方面,牟墨林六孙比起前辈更有作为。他们在前辈开办的粉坊、油坊等工商业生产项目的基础上,扩大经营规模,新上工商经营项目,兴旺时,拥有8座油坊、3处杂货店、4处药房、2处钱庄、处当铺、4处缫丝坊、3处粉坊、2处花边庄,总计27处工商企业。其中,牟宗朴、牟宗榘、牟宗梅和牟宗植家办的工商企业最多。牟宗榘还于民国初年在烟台大马路开设了"宏兴德"花边庄。

大约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牟墨林的孙子们面对着国内政治形势的转变和封建社会制度的摇摇欲坠,心理状态发生了巨大转变。他们因感到世道混乱、前程莫测而忧虑;因革命矛头指向封建制度而恐惧。于是,他们开始丢掉勤俭家风,追求吃喝玩乐,再也不像过去那样看重积累财富,再也不像从前那样精打细算过日子。从此,吸大烟、发大殡、请戏班、玩妓女等肆意挥霍现象在牟氏庄园发生、蔓延起来。

牟墨林的六个孙子,除了长孙牟宗植和二孙牟宗夔于40岁左右早早离开人间外,其余四孙均染上了吸大烟的恶习。平均每人每天约需大烟土三两,每人每天仅用在抽大烟上面的花费就达10多块银元。这不仅使牟氏家族的财力耗费明显多起来,而且使他们成为身体消瘦、失去活力的儿。

"南忠来的牟宗榘。在到烟台躲乱躲难期间被花花世界迷住了心窍,由乐善好施发展为不惜金钱、肆意行乐。后来,他干脆把家政交给儿子牟泽家,自己与于氏在烟台买了一幢楼,长年居住。连年浸泡在吃喝玩乐中。他每天早晨起床很晚,常常不吃早饭或只吃点点心、喝碗稀饭。一般在上午10点多种便约他的弟弟牟宗梅和几个恭维他的人来到餐馆坐下。先是天南海北地扯一通,然后食不厌精地吃一顿。来了兴致,晚饭还要在餐馆吃。吃完了,在饭单上签上名字,等儿子牟泽家来结算。他弟兄俩一块下餐馆吃饭时,牟宗梅也签字,但却只签花钱少的酒席。牟宗榘也不计较。晚饭后,十有八九要进戏院看戏。时间长了,他与剧院的演员们也混得很熟。剧院曾为他安排了固定的座席,他到不到场,都给他留着座位。后来,牟宗榘还染上了嫖妓的恶习,经常进出妓院。有两个妓女知道他有钱,又舍得给,便争着侍候他。妓女们还给他淫药吃,使他超越身体条件发泄淫欲,使身体也超常规垮下来。

他的儿子、儿媳见他这般挥霍,不得不于1936年强迫牟宗榘将烟台的楼房卖掉。迫使牟宗榘回栖霞居住。后来,在刘黑七进攻栖霞、牟氏家族又逃往烟台避乱时,"南忠来"一家人也租房住了。1940年栖霞城成了日本人和伪政府的天下,社会不再动荡不安,牟宗榘及家人同其它几大家相继返回栖霞。这时的牟宗榘已身瘦如柴,重病在身。他在城里自家的"永来顺"杂货店后面的房子里住了一年,染上了痢疾。临死前,儿、孙们将他抬回南忠来大厅,由厨师和孙子牟衍桐负责向他口里吹鸦片,直到他咽气。

"东忠来"的主人牟宗彝也是纵情声色。他本有一妻一妾,但在1932年居烟台时看好了奇山所东门里一位叫王彩玉的绣花少女。便想方设法买通王彩玉的父母。将17岁的王彩玉娶之为妾,这年,他已58岁。他十分宠爱美妾,婚后不久,便撇开家业,携王彩玉乘船去大连定居。在大连,王彩玉连生了三个孩子,一家人坐享其成三四年,直到937年"九·--"事变后,才返回牟氏庄园。

在放纵淫欲、猎取女色方面。牟宗朴堪称同辈人中无与伦比。他一生活了61岁,明媒正取的女子就有五个。当然,这其中有为传宗接代的因素(他的头房妻子鞠氏和继配张氏均未生育)。但贪婪女色却是主要的。在栖霞民间,至今仍流传着一些牟宗朴荒淫无度的传说,但因时间久远已无法考证其真假。

牟墨林六个孙子的代表人物是牟宗朴。他不仅官位显赫,而且房产、田产在庄园六大家中位居前列。同时,他的学问、治家本领也高于其他兄弟。当然,他的德行也是他们六兄弟中最差的一位。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结果;在遭受土匪、军阀和官府的敲诈勒索方面他也必然是首当其冲。

牟墨林曾孙--平庸奢侈败家人

当历史的岁月行进到19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从"日新堂"大楼里传出一个新生男婴的第一声啼哭--牟墨林的第一个曾孙诞生了。自此,牟氏庄园的第八代人陆陆续续来到人间,到最末一位即牟墨林的第13个曾孙降世时,历史已行进到20世纪20年代。

从总体上说,这13人是牟氏庄园数代人中最平庸无为的一代人,也是肆意败家最厉害的一代人。到1997年,这些人已全部与世作古。

牟斐(约年),字书轩,太学生,妻,姜振帼,系黄县城内庠生姜聘三之妹。子,牟绍垄,继子牟衍毅、牟衍祥。女儿,牟衍淑,1911年出生,929年嫁黄县城丁品南之子丁佑民,930病故。

牟琨(),字逖生(迪生),又名牟启全,烟台益文中学毕业。妻,李梅芳,栖霞县马陵冢、山西沛县县知事李砚丰之女,生于1912年正月初九,968年冬月十二日病故于青岛。子四:健业、健仁、衍利、衍杰;女二:牟丽娟,生于1931年,由青岛市发电厂退休;牟衍芝,生于942年,自青岛市南纸制品厂退休。牟迪生建国后就业于青岛市汽车制造厂,1967年被遣返古镇都村务农。978年,落实政策后重回青岛,并办理了退休手续,晚年一直随三子牟衍利生活。

牟玫(1917...197011),字,瑜佩,936年春结婚,妻,于学英,系蓬莱国民党河北省主席于学忠之胞妹,新中国成立之后在青岛国棉五厂工作,1972年被判反革命罪毙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子三:衍铭、衍钊、衍钵。女三,长女。牟秀敏,938年生人,自德州棉纺厂退休。二女,牟衍丽,947年生人,现居泰安市。三女,牟燕燕。1950生人,居德州市。土改复查后,牟玫一家逃烟台,在于学忠的安排下,由烟台经青岛来到南京,吃住在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后又赴于学忠到重庆、四川一带。全国解放后,始跟于学忠到北京居住,后到青岛安家落户。1964年,牟玫随子衍钊上山下乡到乳山,968年11月又迁到古镇都务农。

牟咣(1928一),字,振芝,947年由烟台参加国民党军队,后去台湾。有人曾见他去台湾后在军队小卖部工作,后失去音信,其妻王氏,蓬莱人,1945年夏结婚后生有一女,王氏解放后改嫁蓬莱大柳行镇宁家一村。

牟煜(),字,旭东,妻,栾氏,系掖县十里堡大财主栾庆堂的后裔栾荣光之妹,893年生人,973年病故于烟台。生有三子四女。三子为:牟衍禄、牟衍毅、牟衍寿。四女中长女牟淑贞。1914年生人,40多岁时嫁本县观东村,2000年尚在世;二女牟淑琴,24岁时嫁蛇窝泊镇唐山村,不久即病故;三女牟衍玲,1923年生人,1947年秋随国民党军队到烟台,后在烟台结婚安家。1994年病故于烟台;四女牟衍珍,931年出生。土改复查后随牟衍毅到上海,并在上海结婚安家,1998年病故。牟煜三十多岁时因与其叔打官司,得了精神病,一直没完全治好,到后来生活不能自理,什么事不管,整天卧西忠来小楼,吸大烟成癖。939年春,日伪刘桂堂部队进驻牟氏庄园,翻箱倒柜,搜刮财物,唯牟煜不肯离家外逃,结果被烧焦在小楼内。

牟炜(),字,少崖。妻,梁氏,福山县张格庄人,无子女。土改复查时被安排到栖霞镇栾家沟落户。951人,牟炜因犯"反攻倒算"罪被人民政府枪毙,其妻改嫁栖霞镇栾家沟一姓高的佃户。

牟炬(),字,肃亭,外号"小穷星",妻,丁氏,黄县城里人,因牟恒有洁癖,且不愿不会干活,婚后三年,其妻与其分离回家。无子女,解放后,牟炬被烟台恤养院收留。

牟椿(),栖霞中学毕业,妻,张允华,烟台奇山所张广禄之妹,1918年生人,987年病故于古镇都。二子,衍勋、衍庆。一女:牟衍敏,自烟台振华商店退休。牟椿13岁随全家在烟台避乱。其间,曾就读于烟台益文中学。土改复查逃烟台后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949年被解放过来仍当炮兵,1950年复员回烟台,被分配到烟台煤建工作。968年辞职回古镇都务农到病故。

牟泽家(),字,辉庭。号谦光。妻,宋思珠,蓬莱宋爵帅庆曾孙女,900年出生,967年正月初三病故于上海。生三子四女,三子:衍桐、衍经、衍新;大女儿和四女均早亡。二女儿:牟贞如(牟静玉),1918年生人,嫁牟平大户张树谷为继室,现居上海市。三女儿:牟衍敏,919年生人,土改前嫁栖霞人跑在上海会宾楼任副经理的王运生。现居台湾。牟泽家是同代庄园人中最活跃向上,最有心计的一位。他创办过牟氏庄园保卫团,创办过振古小学;又率先甩卖掉城里的四、五十间房子和大量土地到青岛居住。新中国成立前夕,携二子、三子及第二个女儿,随国民党军跑到台湾。

牟炯(),字,琅轩,妻,王氏(),福山城北盐场村王尧庭妹,夫亡殉节。子:牟仁田、牟衍祥(继给新堂牟为子姜振帼),女三:长女牟衍苓(1920一1994),土改复查前嫁烟台奇山所大财主刘家。二女:牟衍莉,924年生人,在烟台与牟仁田的同学结婚,后随夫居北京,生有一儿一女,现在世。三女牟衍惠,929年生人,烟台第二次解放后,赴牟衍祥去青岛,并在青岛结婚安居,现在世。

牟折(),字,炳轩,号少亭,妻,孙淑义(1905一1996夏天),系牟平崖子大财主孙锡五之女。孙锡五在烟台海岸庆安里有缫丝坊及四、五十间房屋。土改复查前,牟断曾在烟台开办花边庄,土改复查后,牟断夫妻携儿女到烟台住庆安里孙锡五家继续开花边庄。948年10月,牟断只身赴青岛其侄牟衍祥家,后到青岛城洁队任会计。青岛解放后的1950年春天,因病饿致死。子:牟衍威。女:牟衍玉,生于938年,从烟台绣花厂退休。牟还有两子两女,均少年早亡。

牟煊(),字。静轩,北平国民大学法律系毕业。先在济南任律师,后供职于济南市邮电系统,后因病回庄园,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党赵保原部科长,抗战胜利后,出任青岛直接税局股长,解放后被人民政府安置在鲁西任教,因提议"校长治校"而被打成右派,文革中被遣送到栖霞鞠家村劳动改造,"文革"后平反,被安置在青岛退休。妻,梁爱英,生于911年,现在世,系福山珠玑村梁靖臣之女。五子:衍道、衍达、衍述、衍奎、衍超。

牟烽(1914一970),字,明轩,外号"四磕巴",烟台省立八中毕业,解放后在胶县木器厂工作。妻宋寿娴,1911年生人,系蓬莱大赵家宋大绅女。现居青岛大女儿家。生有四女。长女,牟衍荑,935年生人,在青岛市辛县路小学教学,已退休;二女:牟衍芗,1937年生人,在贵州地质队任工程师;三女:牟衍菁,1939年生人,在湖南财贸部门工作;四女:牟衍芝1940年生人,现在西宁西药厂工作。牟墨林的3个曾孙是牟氏庄园的第八代主人。这一代人,尽管年龄最大者与年龄最小者的岁差达33岁,但由于他们的父辈的年龄、家庭情况相仿,因而导致他们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一是。由于他们的父亲或母亲到土改复查前夕大都依然是家庭的当家人,因而他们不管年龄大小,大都没独立地当家理财或只当家理财了很少几年。他们从幼年到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成年,一直无所事事地坐享前辈的经营成果,一直得到父母的溺爱,因而自少养成了游手好闲、玩乐成癖的习性。牟煲、牟煜、牟炯,这三位19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者是这样,其余的十位20世纪一二世年代出生者也是如此。师古堂牟宗梅的大公子牟炯从小贪玩,结婚后依然游手好闲,玩耍成癖。他好吹笙、吹管子、吹喇叭,为了学会吹乐,便专门到县城大寺庙找和尚教他。他好拉胡琴,东忠来牟宗彝家请戏班子时,他靠上去跟戏班艺人学功练艺。他还好玩鸟、好养鱼、好玩鹰、好赌钱......凡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游乐方式,他都占尽风流。

二是除牟煲、牟炯两位青年早亡者,他们大都与其父辈一同经历了清王朝灭亡、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经受了动荡岁月的煎熬,他们都对其父辈后半生的奢侈腐化耳濡目染,因而便顺乎自然地步入醉生梦死,碌碌无为的人生之路。他们11人中有7人会抽大烟。要吸大烟就要花高价购卖烟土。而他们是偷着抽,又不当家,钱从何处来?于是,这些小子辈的瘾君子便背着父母暗地卖粮、卖地、卖家产。东忠来牟宗彝的三个儿子个个抽大烟。他们便背着其父母将车夼田庄的不少土地卖掉,1944年,牟椿暗地把东忠来放在臧家庄村"日新堂"仓库的小麦卖了4石,用于购买烟土,当时,管粮仓的姜先生不同意,又不敢阻止他,只好哀求道:"三少爷,你把小麦偷着卖了,我怎么向老主人交代啊!"牟椿满不在乎地说:"你觉得不好办,就干脆回家!"

吸大烟,不仅耗掉了牟氏家族的大量资产,还使他们本人变得浑浑噩噩,失去生机和活力。同时。坐享其成惯了,使他们不懂经营,不会劳动,四体不勤,不学无术,一旦失去寄生的条件和土壤,干什么也不顶能。

土改复查后,牟折因病饿,死在青岛、牟炬走进烟台恤养院以及1939年刘黑七占据庄园时,牟煜不肯逃走而被活活烧死,都反映了牟氏庄园第八代人平庸、无为、缺乏活力的特性。

值得挑明的是,牟墨林的曾孙们,在牟氏庄园为少爷时,确实是腐化享乐了一番,但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大都改过自新,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特别是牟迪生,在晚年根据栖霞政协的安排撰写了《牟墨林的家族繁衍》一文,为人们了解牟氏家族提供了依据。

牟墨林玄孙一一命运坎坷普通人

牟氏庄园的最后一代主人即第九代主人是牟墨林的玄孙们,他们共有24人,其中,日新堂3人,宝善堂7人,西忠来2人,东忠来2人,南忠来3人,师古堂(阜有)7人。他们是牟氏庄园九代人中,命运最坎坷的一代。现在,这一代人在世者20人,其中居古镇都和栖霞城5人,居青岛市8人,居烟台市2人,居台湾3人,居上海、徐州、莱阳各人,他们大都是普通工人和职员。

牟绍垄(1910一1927),父亲早亡,自小骄生惯养,18岁那年春天,在账先生的伴随下,从悦心亭回牟氏庄园故居,途经北宫村,见到了外号"大水子"的缫丝女工。俩人一见钟情,陷于爱河。其母姜振帼知道后,严加管教,不肯让他再与大水子见面,使牟绍垫得了相思病而不能自拔,致使精神恍忽,气血衰竭,于927年秋病故。1932年,牟绍垄与马陵冢李砚丰的孙女结了阴魂亲,1933年春,其母姜振帼为他俩及公婆、丈夫五人举行了轰动栖霞的殡葬仪式。牟衍毅,字涵刚,925年出生,烟台二中毕业,1932年被日新堂牟煲妻姜振帼过继为子,933年春姜振帼从烟台回古镇都发大殡时,当孝子,1948年10月烟台解放后,先赴牟衍祥去青岛落脚,后赴他连襟去上海。他在上海卖过蔬菜,在枣庄矿山干过矿工,以后又调湖北大冶等工厂当工人。其妻,孙氏,系烟台奇山所孙占九之女。生有四子二女。现全家人均居上海,分居过日子。

牟衍祥,字,承信,后改名麟吾,1926年正月生人,932年被日新堂姜振帼过继为子,945年9月离开烟台赴青岛其岳父处,1949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经济系。建国后,先后在青岛市公安三处警政科任科员、在青岛市商业局供销合作经济学会任副秘书长,986年退休。妻,刘振华,系原青岛市书局经理刘翕山之女, 1926年生人,退休前为中学高级教师,生有三子一女,均居青岛市牟健业。后改名牟衍乐,生于1932年,在徐州市齿轮厂工作并退休。前妻生一男一女。1971年离婚,男孩、女孩均被前妻带走;后妻生一女。

牟健仁,后改名牟衍善()在青岛市汽车蓄电池厂工作、退休。妻,张秀萍,栖霞臧家庄人。有一女一子。

牟衍利(),1966年秋,初中没毕业,随父牟迪生从青岛回古镇都接受批斗和劳动改造,1968年12月由青岛上山下乡到招远夏甸镇下庄村,972年12月进招远黄金机械修配厂工作,历任车间副主任、主任。企管科长。因表现突出,1987年1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9年不幸死于车祸。妻,王云华,招远人,有一子一女。

牟衍杰,953年生人,在青岛仓口娄山汽车制造厂工作。现任该厂销售公司副经理。妻,匡桂兰,青岛人,有一女。

牟衍铭,942年生人,小学毕业,一生在青岛以从事个体耍魔术谋生,现居仓口区。1970年,曾被判刑入狱,蹲五六年,后平反。妻子:王玉英,青岛市纺织机械厂当工人,已退休。有一子一女。牟衍钊,945年11月生人,毕业于青岛二十一中学,1964年11月上山下乡到乳山县洙旺公社垛瞳,968年11月回古镇都务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政策,到栖霞公路局工作,1993年调栖霞交通委工作,曾任连家庄乡公路管理所所长,现内退。妻子李翠玉,1953年生人。居古镇都村务农。两个女儿。

牟衍钵,955年8月生人,小学文化,30岁时,赶上落实政策,转为非农业合同制工人,进栖霞金矿做工,现从事维修设备工作。妻,赵红兰,居古镇都村务农,生有两个女儿。

牟衍禄,(),1951年被判"反攻倒算罪"而执行死刑。妻,张氏,观里张风西女,生有一女,张氏改嫁观里小山口村时带走。

牟衍寿,生于927年,又名文祥。自小随其哥牟衍毅住烟台姜振帼家上学,至初中,毕业后在烟台加入国民党海军部队,全国解放前夕跑到台湾。退役后,在其叔伯妹牟衍敏开办的饭店干事。一生无婚娶。改革开放后在上海买套住房。每年定期居上海,与其哥牟衍毅团聚,并将其姐牟淑贞也接去居住。每年,还回古镇都探望一次。

牟衍勋,940年生人,962年于烟台四中高中毕业,1965年上山下乡。1968年秋回古镇都与父母共同务农过日子,1980年3月落实政策被安排到栖霞县公路站工作,981年结婚,妻。高秀英,松山郝家楼人,1946年生人,民办教师。一子一女。

牟衍庆,942年生人,949年过继给蛇窝泊禾家庄贫农牟善仁为子。妻,衣淑花,杨础杜家黄口人,938年生人,970病故。两子一女。

牟衍桐,920年6月生人,字玉生,青年时代受先进思想影响,世界观发生转变,决心作一个自食其力的人。947年正式在共产党胶东区统战部领导下做地下工作,任特别情报员,1947年秋,曾以还乡团成员的身份随国民党54师进驻栖霞,并打入配合54师作战行动服务的军统电台小组,在莱阳战役时,军统电台小组负责人见解放军打进城里,想把电台毁掉,牟衍桐想方设法保住了两部电台,将两部电台完好无损地交给了解放军。后来,又对国民党"中统鲁东分区室"头目做了瓦解工作。建国后,牟衍桐仍做党的地下工作,后来,因外派事,与上司发生矛盾。一气之下,不再傲地下工作,步了出苦力的行列--拉平板车。"文革"中,曾被遣送古镇都劳动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牟衍桐多次上访,终于找到当年的领导葛申证实了自己的身份。987年落实政策,由"退休工人"改为离休老干部。74岁时,牟衍桐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我没有忘记党,党也没有忘记她的儿子"。现在青岛安度晚年。牟衍桐妻:宋元昭。蓬莱城人,宋思珠的侄女。生有四子二女。牟衍经,931年出生,在牟氏庄园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49年随父去台湾,毕业台北大学,后赴美留学。在美国,曾开办饭店,生意兴隆,后因火灾破产,迁辛辛那提市经商。妻子,刘安然,与牟衍经同年生人,并也毕业于台北大学,赴美留学,生有二子。继室,李氏,也生二子。

牟衍薪,1937年出生,童年时代在庄园度过,后随父去台湾。1990年后居美国纽约市开饭店,妻,林斯清,有一女。

牟仁田,生于919年7月,6岁上私塾。曾在烟台志孚中学(烟台一中前身)读书。毕业于栖霞县立中学。1936年6月2日在烟台结婚,后又进北京山东中学读高中。日本投降后举家去烟台,住其弟牟衍祥家(烟台北山山塔巷),1948年10月,烟台解放前夕,随牟玫乘船去青岛落脚后,又赴国民党高级将领于学忠去南京。青岛解放前,进青岛货物税局任雇员。1950年调黑龙江省财政厅会计科工作,1954年调嫩江专署财政科任办事员。958年,因成份高被动员退职回古镇都村务农。因其擅长书法和纂刻,晚年任栖霞县政协委员并被请进牟氏庄园办书法纂刻展销至今。妻子,王彩云()。海阳县人,生有两子三女。

牟衍威,936年8月生人。土改复查后,搬出牟氏庄园住宅。1947年10月10日与其母亲及妹妹随国民党撤离栖霞赴烟台其姥姥家(烟台庆安里胡同),1950年春,父亲牟少亭病饿致死后,与母亲相依为命。原在烟台造钟模具厂工作,于烟台钟表研究所退休。因成份高,直到1982年才结婚。妻子,丁莲玉,937年生人,老家乳山县。因相互关系不融洽,离婚,但现仍然在一套房内居住,无子女。

牟衍道,936年生人,青岛48中英语教师,已退休,两女。牟衍达,938年生人。莱阳绢纺厂工人,两女。

牟衍述,940年生人。山东大学毕业,在青岛市规划局任工程师,两女。

牟衍奎,946年生人,青岛市缝纫机厂工人,40多岁时结婚,有一女儿,离婚时,被女方带走。

牟衍超:1948年生人,现在烟台工作,有一女。

牟墨林的24个玄孙,按照其在庄园生活的时间的长短,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20世纪20年代之前出生的牟绍垄、牟衍禄、牟仁田、牟衍桐、牟衍毅、牟衍祥、牟衍寿等7人。另一类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并且在土改复查前出生的牟衍经、牟健业、牟健仁、牟衍威、牟衍道、牟衍薪、牟衍达、牟衍述、牟衍勋、牟衍庆、牟衍铭、牟衍钊、牟衍奎等13人。再一种类型是土改复查后出生的牟衍超、牟衍利、牟衍杰、牟衍钵等4人。

到1947年7月土改复查、牟氏庄园的土地和财产及宅院全被没收、牟氏家族安排到古镇都周围的一些村庄安家落户时,他们中的第一类人年龄为二十多岁,正处于人生观形成时期。他们历经的二十多年,是社会动荡、急居变革的年代,是新生力量向腐朽力量宣战的年代。在这样的时代面前,任何人都面临着立场的选择和考验。他们也不例外。他们一方面对大地主家庭的花天酒地的生活感到留恋,对打破封建秩序的新生力量感到不满,另一方面已认识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时,他们接受哪个阶级的思想影响多一些,就有可能成为哪个阶级的人。因此,走向分化,各奔东西,是他们这类人的必然趋势,牟衍桐摆脱家庭的束缚,转为为党做地下工作,牟衍寿加入国民党军跑往台湾,牟仁田、牟衍毅、牟衍祥先是因害怕革命而跟着国民党转移到这个城市、那个城市,而在国民党政府垮台,共产党执政后,又想方设法参加工作,都体现了他们走向分化的特点。

土改复查时,他们中的第二部分人的年龄为几岁和十几岁,是人生的儿童和少年时期。他们在牟氏庄园居住过,有过一段吃好饭、穿好衣的经历和记忆。但脑海里并没有或很少有地主资产阶级剥削意识,更谈不上直接去剥削他人。他们的思想也比较单纯,因而具有可塑性。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相继步入青年人行列后,或参加了工作。或扎根农村务农,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而没有一个与党和人民为敌,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他们中的第三类人是土改复查后出生的。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他们算不上是庄园人。因为他们既没在庄园住过,也没享受过庄园式的生活,脑子里对庄园没有任何记忆。但是,既然他们也是牟墨林的玄孙,且跟牟墨林沾了不少"光",就不能撇开他们不谈。由于他们从懂事起,越来越受到家庭出身的连累,因而,他们对自己的家庭从内心里反感,他们相信"出身不由己,贵在个人表现"的信条,总想奋发有为,但家庭出身不好的阴影总是笼罩着他们,使他们在人生的路上艰难地跋涉,很难有所造就。

在讲出身、讲成份的年代里,牟墨林的玄孙们都有一段坎坷的人生之路。尤其是他们中的后两类人所背的精神包袱就更重一些。他们中除了个别人,都经历过找不到对象,娶不上媳妇的苦恼,大都在三四十岁才结婚,他们都有难言的心声,难唱的心曲。好在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后,他们的精神枷索被解除,受歧视的年月过去了,他们可与邻里乡亲、与同事朋友平起平坐了。于是,他们开始孕育新的希望,开始旎展自己的才华,开始向人生新的历程跋涉。

姜振帼--当家理财女强人

在牟氏庄园的诸位女主人中,姜振帼是最有个性、最有名气的一位。尽管牟氏庄园及社会上的人们对她贬褒不一,但是,她是牟家的"不幸者"、"女强人"却是共认的。而且,她还是日新堂的"掌柜的",因此,有必要对她作专门的评价。

姜振帼,881年出生于山东黄县县城,其哥姜聘三系庠生。姜振帼结婚前虽没受到正规的文化教育。却通读四书五经、古典名著、特别是对《红楼梦》有一定的研究。加之她中等身材,胖瘦匀称,长圆脸,尖嘴巴,大眼睛,双眼皮,樱桃小口,因而既具有典型的东方女性的容貌之美,又具有谈吐高雅、见解不凡的气质之美。

姜振帼嫁给日新堂牟宗植的独生子牟煲为妻后,先后生一男一女。夫唱妇和,本来日子过得很称心,却因丈夫三十出头病故而过早地陷于了孤独守寡的境地,纵然守着万贯家产,也难以摆脱度日如年的滋味。可是,在那个封建礼教氛围浓厚的社会里,像她这样要强要好的女子,只能选择从一而终的守寡之路。

1927年夏秋之交,因躲张福才匪兵抢劫之害并嫌"宅不吉利",姜振帼携婆婆刘氏和女儿牟衍淑、儿子牟绍垄、账先生史太永及佣人一行离开牟氏庄园,来到烟台,在烟台山租了一幢洋式楼房与外侨(挪威人)各居一层,暂时住下。不久,她患相思病的儿子离开人世。这年年末,她回到家中,本以为可在家多住些日子,哪知住到农历五月,又因躲避灾祸而被迫离开家园。大约在1929年春夏之交,她把19岁的女儿牟衍淑嫁给了黄县大地主丁百万的后裔丁佑民。当时,丁家在大连避乱,因而婚礼在大连举行。女儿结婚后,姜振发帼思念女儿心切,只好让丁佑民同女儿一道搬烟台山居住。哪知女儿在婚后不久即得了痨病,结婚只一年多便在1930年病故。

在十几年的时间内,三个亲人相继离她而去,只剩下她和多病的婆婆孤寡度日,这使姜振帼这个一向要刚要强的女人陷入了心灰意冷和惶惶不可终日的思想矛盾冲突之中。好在女儿死后,女婿丁佑民虽然又娶一妻,却并没有离开她,且对她表示了殷殷孝心,才使她抛却了轻生的念头。但精神的苦恼经常向她袭来。她不知暗地流了多少泪水。为了缓解精神上的苦恼,为了麻木自己,她开始抽大烟、泡戏院、影院。当逐渐过惯了城市上层人的生活,并感受到做一个城市上层人比做一个农村的土财主更体面、更有意义时,她又重新振作起精神来。1931年,她在烟台北山山塔巷一号买下了两幢连壁小洋楼。小洋楼上下共12大间,计400多平方米。小楼后面还有十间平房。同时,购置与该楼相邻地皮4亩。白此,除了春节期间为祭祀祖先而回牟氏庄园住外,一年四季均居住在烟台。为了家门的兴旺和后继有人,她还决定过继儿子。932年秋,她回到庄园将西忠来牟煜的儿子牟衍毅和师古堂牟炯的儿子牟衍祥过继为子。随后,她又将黄县老家她的两个侄女姜玉珠和姜玉琴接到家中长期居住。并将连体楼东部的一间房子让给丁佑民居住。为了冲一冲积郁在心头的丧气,也显示一下她的气派,转过年春。即1933年春,姜振帼回到栖霞为其公公牟宗植、婆婆鹿氏、丈夫牟煲、儿子牟绍垄及儿子的阴魂妻李氏,举行了轰动栖霞的殡葬仪式。(详见"葬礼"一文)

发大殡的当年秋后,姜振帼开始了土地大拍卖,从早到晚,日新堂账房先生们忙得不亦乐乎。姜振帼将卖地的钱大部分存入烟台银行,成了烟台金融部门存款最多的客户之一。

但是,这并不能根治她的"心病",也不能解脱一个女人当家过日子的难处。长期的忧郁寡欢、火气攻心,使她患上了肺病。有一次,竞口吐白沫,昏死过去。多亏了丁佑民及时请来医生,才抢救过来。眼见着自己的身体也一天天垮下来,姜振帼不得不乞求神灵保佑。在栖霞城东门里一位米姓老人的鼓动下,她于937年出资在县城北门里路西建造落成了一个女道院,又称女蜗字会。此女道院为四合院结构,是个专为女人们提供求神敬神的地方。

同时,她也更加依赖丁佑民。丁佑民没有职业,妻子长年住黄县老家,一天到晚游手好闲。打麻将、赌博、请客,成了他的主要营生。但是,只因他对姜振帼毕恭毕敬,照顾周到,能给姜振帼打针、喂饭,便使姜振帼从内心感激并信赖他,对来之庄园土地经营的收入均交丁佑民为她办理存款手续。

1938年春,姜振帼为了解除心中的郁闷,同时,为了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决定由丁佑民和丫环苏玉兰(芙蓉)作陪去北京治病,顺便游山玩水购置古玩珍宝。临行前,她嘱托从庄园带来的账先生芮春宜:"在我外出期间,这个家需要办什么事情你定下办就是了,有些事情,你拿不定主意,就等我回来再办"。芮先生点点头:"放心吧,少奶奶,我会管好这个家的"。哪知道这个来自莱州的芮先生虽然得宠于姜振帼。却并不像来自莱州的老账先生殷同善那样效忠日新堂。老殷先生不仅为日新堂打算料理,出谋划策,而且对日新堂的财产管理得十分严格,连他的亲侄子到庄园去求他,他也只将自己的工资给了侄儿几个钱,而对日新堂的财产是分文不动。而芮先生就不同了。尽管姜振帼给他安排了家属房,让他将妻子和两个儿子都接来住,给他的薪水也不少,但他却背着姜振帼往自己腰包里捞好处。就在姜振帼外出治病期间,他乘机吞掉日新堂不少财立。

姜振帼与女婿丁佑民和丫环苏玉兰乘车离烟台后,先是来到泉城济南。她们在那里逗留了几天,逛了大明湖,看了马连良演唱的京剧《借东风》。

京后。她们住在一家大饭店里。房间铺着地毯,饭菜送到房间,每顿饭山珍海味,出门乘坐轿车。医院给姜看病的医生是个俄罗斯大胡子,身边有翻译。除了看病,她们便坐小轿车外出游玩公园或逛商店买金银首饰。一直住到端午节才返回烟台。在北京的这一个月应当说是姜振帼一生中最逍遥自在的一段时光,她的心情也朗亮了许多。

但回烟台后,她的心病依然没有好转。尽管天天吃药打针,病情却经常发作。这使姜振帼的情绪变得特别低落,身体也逐渐消瘦下来。此时,她的两个过继儿子,年纪小,在校读书,对家中的财产管理及生活花销尚未介入,每天只是上学前放学后例行地向姜振帼请安问好。

丁佑民便充当了这个家庭的不是当家人的当家人的角色,来之庄园和外地的各种汇票或钱物均过他的手,因而他对"新堂"大宗钱物有多少,放在那里,心中十分清楚。

1939年春末,姜振帼突然犯病,一句话也说不上来,治疗了几天仍不见效,便闭目长眠了。令她的灵魂以安慰的是:入棺时,她身上佩戴了许多珠宝,帽子正中镶了一个大翡翠,嘴里含着一颗青色珍珠,手腕上戴一副血红色翡翠手镯。而她的柏木棺材在头七内,每天油漆一遍。后又用薄薄的黄金贴花将整个棺材外表加以装饰。看上去红黄相间,辉煌无比。这口用黄金贴花装饰外表的棺材曾停放在姜振帼宅楼的西花园里,接受着两个过继儿子虔诚的祭拜。姜振帼一生历经了58个春秋。其中有40个春秋是在牟家度过的。她年轻守寡,中年丧子丧女,壮年生病致死,确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值得她骄傲的是,她在三十多岁时,就成了日新堂的当家人,从而拥有了掌握支配百万银元家产的权力,拥有了尽享人间荣华富贵的条件,但是,这些权力和条件给她带来的并不尽是阳光和欢笑。她既然是财富的主人就不得不为保住财富而费尽心机,就不得不为财富的失落而烧心生病。这使她不知不觉地成了财富的奴隶。当然,在管家理财方面,姜振帼也是颇有本事的。在庄园居住时,她就把庞大的家业管理得井然有序,到烟台居住后,她也始终没放松对庄园的管理,她要求日新堂老账先生尹同善每隔一至两个月到烟台送账本给她审阅一次。凡日新堂重大事项都要事先报她批准方可办理。每次回日新堂过春节,她都要把日新堂里里外外的事情查看、料理一遍。她亲自给账先生们开会,宣布给他们每人增长多少工资;她亲自追根问底,解决日新堂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连日新堂各幢房舍的卫生如何,她也亲自察看。936年春节回家,她听尹同善讲古镇都佃户王老三串通账先生尹会章往外偷粮食,立即派人将王老三叫来责问,并当即决定抽地封门。吓得王老三苦苦哀求,后经西忠来牟擢的小妾王老姨太太出面说情,才免于抽地封门。但姜振帼仍然决定给王老三的租地加两石租粮,以示她严格管理的威风。所以,不论是佃户,还是账先生,都惧怕她三分。

1937年腊月,姜振帼周来过春节。经核查,她查出账先生宋世存多支了400吊工钱,心里非常生气,便故意给宋先生个厉害尝尝--只将他的年薪由两年前的20吊增为160吊。过小年那天,又让她的两个儿子和丫环芙蓉到账房叫宋先生去后大厅擦洗门窗、屋梁。宋先生觉察出姜振帼是为他长支工钱的事在成心整治他,感到委屈没马上去干。这可让姜振帼发怒了。她对宋先生说:"你也没置房买地,为什么长支哪么多钱,你以后怎么还?"

宋先生想,索性不在你这干了,就顶撞她说:"你看看我这灰大褂。搬粮搬得都磨成了什么样子了?过年总得买件新衣服穿吧!再说,前几年买地立契,账先生所得的拥金,一个还没发给我呢!"姜振帼见宋先生顶撞她,羞怒得脸色一红一白。最后。她脸一沉说:"这好办,赚钱少,别干了!"宋先生也不怵硬,拔腿就走。

可叹的是,她在理财方面再怎么动心劲也不可能抵挡住历史潮流的冲击。当庄园的财产在土改中没收为国有时,当姜振帼在烟台购买的楼房在烟台第二次解放时被政府接管时,她即便活着,也只能是无能为力。更留下令人嘲讽的话题是:在她死后不几天,牟氏的家人们正在为她料理后事的时候,她的女婿丁佑民却在一个黑夜里携带着她留下的巨额存款和大量珍宝逃到了青岛。他先是购置了一座小楼,接着,又投资数十万元开办了一个棉布进出口经营公司,一跃成了青岛商界的上层人物,并过上纸醉金迷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1946年春,丁佑民从上海乘飞机返青岛,飞机坠毁于崂山,丁佑民当场身亡。

"知书达理出贵门,貌美命差堪怜悯。冈0烈要强管家业,力挽衰落未随心"。用这首诗来概括姜振帼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

庄园宅院坐落于胶东腹地栖霞城北郊古镇都村,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终建于1939年,它是当今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容貌最气派的地主庄园。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它也存有瑕玷。

牟氏庄园共有六个住宅大院,计480间厅堂楼房。从第一幢建筑物的兴建到最后一座建筑物的建成,时间跨度200多年;从第一个住宅大院的完整形成到最后一个宅院的落成,时间跨度也有100多年。但是,这些宅院和建筑物的布局却井然有序,俨然按统一规划所建。而且,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讲究方正对称和同中有异的审美情趣。

最早形成的住宅大院是"日新堂"。宅院中的第一幢建筑物为牟氏庄园九代人中第二、三代人共同建造,第三代人始进住。其余房舍大都为第五代人牟墨林所建造,之后,一直被长子长孙所承袭居住。到第七代人当家居住时,命名为"日新堂"。它南北长98米,东西宽243米,内建南北六排厅堂楼房、四幢厢房和一排西群房,共88间。其中,一进南群房9间;二进堂屋5间,东厢房3间;三进大厅5间;四进上下楼房0间,东厢房4间;五进堂屋5间,东厢房3间;六进北群房10间,东厢房2间;西群房32间(含两间厂口房)。

以"日新堂"宅院为中轴线,后来兴建的住宅呈两翼状向东、西扩展。

先是在牟墨林的四个儿子分家后,在日新堂西边留出一条宽5米的南北街道(该街道后来被堵塞而成为宅院甬道),由牟振主建了一个可以分离出东部一个完整的四进住宅大院和西部一个只建了南、北群房的四进住宅大院雏形的住宅大院。它的北群房与日新堂的北群房在一条直线上。整个宅院,南北长64米,东西宽50米,共有房舍84间。其中,一进南群房4间,二进大厅5间,三进大楼上下0间,东西两厢6间,四进北群房20间,东西厢4间;东群房17间。在这个住宅大院里还建了一幢供管花园人居住的5间小瓦屋。该宅院被牟宗朴命名为"宝善堂"。

紧挨日新堂的东边。牟擢主建了一个与日新堂相对称、拥有南北六排厅堂楼房和四幢厢房的西忠来和与此住宅大院相邻的东忠来大院的大部分建筑物。西忠来宅院是庄园六大宅院中唯一没有东(或西)群房却独有一幢厢楼的住宅院。它南北长98米,东西宽185米(含2米宽的甬道)。共有房舍60间,其中,一进南群房6间,二进堂房6间(内含一间过道),西厢房3间;三进大厅5间,四进大楼上下0间,西厢楼上下8间;五进小楼上下0间,西厢3间;六进北群房6间,西厢房3间,此宅院被牟宗夔命名为"西忠来"。

在宝善堂的正前方西部,留出宝善堂门前的东西路,牟探主建了一个四进住宅院。它南北长562米,东西宽25米,共有72间房舍。其中。一进南群房间;二进大厅5间;三进大堂屋5间,东西厢房6间;四进北群房11间;东群房17间,西群房17间,东西群房门前均有南北甬道。此院被牟宗榘命名为"南忠来"。

后来,牟墨林的孙子们相继分居后,在宝善堂前面、南忠来的东面,牟宗梅建起了一个"师古堂"(又名阜有)宅院。它与南忠来对称,共有64间房舍。其中,一进南群房0间;二进大厅5间,西厢房3间;三进大楼上下0间,东西厢各3间;四进北群房10间,东西厢房4间;东群房16间。

在西忠来的东面,隔出西忠来宅院的南北甬道,由牟宗彝续建了"东忠来"宅院的大楼和大厅两幢建筑物。东忠来与西忠来相对称,南北长也是98米,东西宽24米,共有房舍91间,其中,一进南群房8间,二进堂房5间,三进大厅5间,四进大楼上下0间,东西厢房8间;五进小楼上下问,东西厢房4问;六进北群房8间;东群房33间。需要挑明的是:从建筑特征可以看出,该宅院的一进、二进和六进的房屋与西忠来的相关联的房屋的墙体是连在一起的,石料及加工的表象也完全一样,因此可以断定,东忠来的这三排房舍均为牟擢所建。

牟氏庄园的六个住宅大院不仅布局有序,而且各个建筑物也排列有序,对应对称,因而使人将眼看去,就会意识到这个住宅群是属于一个大家族的。同时,六个宅院的建筑物,除了南、北、东、西群房和厢房外,均为五开间结构,门居中间一间,窗设两边的四间。为了宅院安全,庄园六大宅院四周的群房外墙上的窗口设置得既高又小。有的群房窗口还镶嵌了钢筋。日新堂、宝善堂、西忠来、东忠来四个宅院在北群房外还修筑了一道高墙,并设置了便门,平时关闭,应急时打开。就六大宅院的每个大宅院来说,也是封闭式的。从这个大宅院到那个大宅院必须从大门进入。

此外,师古堂(阜有)1941年分家后,牟烽又在六大宅院西面兴建了一处新宅院。此宅院规划建三排均为五开间的大瓦房,后因社会动荡,只建起了中、后两幢。这两幢房已在土改复查时分给了古镇都的两家佃户。兴建历程

岁月流逝如水,前人依次作古。如今,能确切了解牟氏庄园宅院兴建历程的人已经寻找不到。但是,只要对有关史料、传说及建筑物的现状加以分析考证,仍可得出比较确切的答案。

牟氏庄园的兴建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清朝雍正年间,牟之仪与他的叔父没分家时在庄园的地盘上盖了一座二层住宅楼(即后来所谓的寡妇楼),以备叔侄分家后用上。它是牟氏庄园的第一座建筑物,距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以这座老楼为大本营,引发了以后幢幢厅堂楼房的兴建。

第二个时期是清朝嘉庆后期,牟墨林亲手兴建的"日新堂"宅院内的除老楼以外的主要建筑物。这一时期的住宅建设,使庄园住宅院基本形成了用途分明的多进式住宅大院。

第三个时期是同治至光绪年间,牟墨林的四个儿子分居后,三子牟振、四子牟擢、五子牟探相继兴建的"宝善堂"、"西忠来"和"南忠来"三个住宅大院和"东忠来"住宅院的大部分建筑物。这一时期的建筑规模最大,兴建的房舍最多。

第四个时期是牟墨林的孙子牟宗梅与他的兄长分居后,于年新建了师古堂(阜有)住宅大院;牟宗彝与其侄儿牟煜分家后于年相继新建了东忠来住宅大院中的四进大楼和三进大厅两大建筑物。自此,牟氏庄园形成了六个住宅院既各成体系又相依相联的格局。

牟氏庄园宅院最晚的建筑物是"东忠来"大厅。它是牟宗彝于1934年开始兴建的。当时,牟宗彝特别看重这座大厅的建设,因而建设时间自然就长一些。那些年,东忠来门前搭着工棚,锤头击打钻子加工石料的"叮当"声长年不息。一直建造了四五年,这座大厅才正式建成。但是,由于赶上社会动乱,建厅时的脚手架一直没拆,直到 947年土改复查时,才被古镇都村的群众拆下来。

由于建筑的时期不同,因而各个宅院的房舍式样和质量也有所不同。其中以牟擢经手建造的西忠来和东忠来宅院的有关房舍,最为坚固精美。

以这两个院落的南群房为例,其外墙的展墙石,全是经人工水磨加工成为方方正正的花岗石,能照出人影来。再以这两个院的北群房为例,其后墙全是用经过雕凿的花岗岩块石和石条垒砌的,既坚固,又美观。至于牟擢经手建造的西忠来大楼,就更为结实壮观。他的第二个儿子牟宗彝在建造东忠来大楼时,本想建造的超过西忠来大楼,但却没能超过。

您好,我在农村建了房子,旁边的几户人家说我占用他们的土地,经法院两次判决我没占用土地,今年我才建好的房子,可之前那几户人家至今还在我房子上扔垃圾,辱骂我,请问像他们这种行为我怎样起诉他们?

  •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国家保护集体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对于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一条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   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 农村土地被占用,可以打官司。 也可以向乡镇人民政府申请调解,或者县区土地仲裁部门申请仲裁。 法律链接:《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一条 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 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五十二条 当事人对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起诉的,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 第五十三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侵害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 农村土地纠纷的解决方式: 1.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 2.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3.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现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城租农村院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