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的人都说澳大利亚买房移民有什么条件生活节奏慢,你不想想为什么

&>>&&>>&正文
今天奋斗的年轻人未来的多少机会属于他们?
1990年,我第一次坐了飞机,那次机会是我陪苏联《真理报》的访华代表团去上海和厦门。我还记得自己坐在机舱里,有点紧张。苏联老记者拍拍我的肩膀说:没事儿,年轻人,我一辈子都在飞。
30岁很像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在那之前我们感觉自己很年轻,充满幻想,拼命学习,而30岁以后,就希望自己能够把之前的积累发力,打下一些人生的基础。所谓三十而立嘛。我是29岁研究生毕业进入人民日报当记者的,那时真的很拼。
1994年2月,胡锡进采访塞族军队总司令姆拉迪奇
回想这些年走过的路,觉得自己还是蛮幸运的。我像很多人一样努力了,但我的努力得到了比一些同伴更多的回报。最重要的是,新闻这个职业是我自己削尖脑袋钻进来的,我真的很喜欢它。我曾在很多新闻学院里鼓动学生们:新闻是这个世界最棒的职业,它会给你们见识,让你们很刺激地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
应当说,我们这一代人也都算幸运的,因为年轻时正好赶上改革开放,国运上升。我们从贫穷走向全面小康,一生经历了很大的时代跨度,这的确是一种很不错的人生体验。
下面是我要说的最关键的问题:今天的年轻人呢?他们的人生会呈现什么样的集体轨迹呢?
我注意到,近来互联网上经常有一些年轻人唉声叹气,他们抱怨生不逢时,觉得好运气都被上一辈,也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给占光了。他们觉得,上一代人年轻时,国家一张白纸,往哪个方向走都是路,出人头地也很容易。就算70后、80后早一点的那拨人,至少还赶上了房子便宜的末班车。而85后、90后们,不仅好工作难找,房子也买不起了,从小地方去大城市闯荡尤其难上加难。总之他们认为自己的人生机会少了。最近网上还有人宣称:如果怎么怎么样,今天30岁以下的年轻人这辈子就洗洗睡吧。后半句话流传开来,惊了不少小青年。
今天就跟大家探讨,现在的年轻人是否比我们那一代人的机会真的少了,未来的世界是否给他们的人生留下了足够多的可能性,还有,他们父辈经历的种种精彩故事是否会在他们将要度过的几十年中更多地在中国重现呢?
咱们一定要实话实说。我的回答是:今天的年轻人会比我们这一代人机会更多。我真是这么想的。
这是因为,第一,中国的工业化刚开展了几十年,这个人口是美国4倍多的国家仍有巨大发展空间。往远处看,中国就是再笨,我们也能发展到人均GDP至少达到世界发达水平的一半以上。那意味着中国经济将在现有规模基础上数轮翻倍。这或许需要半个世纪,而这几十年就是今天年轻人一生将要穿过的。想想吧,这将意味着多大的事业和财富机会,而这些机会属于今天的年轻人。
有人问,如果中国停止发展了怎么办?比如美国贸易战把中国龙的脊梁打断了。我想说,这种假设是“恐美症”的歇斯底里化。中国是第一人口大国,国家现代化的机器已经运转起来,我们的发展怎么可能被外部的一股力量窒息!别忘了,我们的两弹一星都是在极其恶劣的国际环境中造出来的。今天中国的工业基础、科研能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我们在真诚地继续扩大开放,未来的中国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走闭关锁国之路,也决不会有力量能把我们逼到一个停滞的角落。
第二,我年轻时处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分配让去哪儿就得去哪儿,个人主动性能够扑腾的空间很小。社会的开放是逐渐实现的,很多人因为跟进得慢而失去了机会。今天年轻人面对了充分开放的市场环境,他们的生活条件实现了现代化,人生竞逐的空间是国际化的,这些衍生出了他们人生的变幻力量,拆掉了他们个人奋斗的边界。
经常听有人说,现在阶层固化了。在某些地方和领域大概确有这种情况。但让我们同时看一看硬指标。我1978年高考,全国大专院校那年一共录取了约40万人,就算他们都是穷孩子,那年高考也只改变了40万人的命运。而事实是,当时北京海淀和西城高校、国家机关集中地区考出来的孩子,也比我们丰台区这样的“农业郊区”考出来的要多得多。而现在河南省一年就能考出来四十几万学生,中国高校扩招,受益最多的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我们年轻时出国留学,那是极少数幸运儿的事情,而现在这条路已经进入了城市的很多寻常百姓家。除此之外,互联网让偏僻的地方不再是信息孤岛,今天的年轻人有了从一开始就到中国大市场中寻找前途的现实条件。
即使是这样,很多年轻人还是觉得自己很难很难。尤其是从小地方去大城市讨生活,生生被判了“买房的死刑”,希望何在?
买一线城市的房子,的确是巨大挑战。这是在那些城市无房打拼者之痛,也是一线城市未来发展的严重瓶颈。这个问题必须拆解,而且需要城市政府和打拼者的双向努力。
从政府方面说,必须下大力气帮助城市年轻建设者解决住房难题。北京这几年出台了共有产权房、限竞房等政策,我身边就有符合政策的年轻人买到了这样的房子,解了燃眉之急。这是值得鼓励的探索,希望这类房子的供应量继续增加,让更多在一线城市打拼的人有机会买到这样的房子。
房子不应成为当代中国年轻人命运的死结。而且事实上它也不是。除了政府方面的努力,如果一个人就是想到一线城市奋斗,那么他多吃些苦,是能够坚持下去的。比如北京远郊的房子没那么贵,还有燕郊等地的房子,在北京打工也能买得起。我年轻时,每天上下班,要倒两次公共汽车,不堵车单程要一个半小时。现在交通发达,不堵车一个半小时,就是北京远郊和燕郊到北京市区的距离。把这样的距离作为在一线城市打拼居住的起点,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承受。
去大城市做第一代移民,都是辛苦的。可能年轻时就需要付出,换取中年以后的成就。我个人有一个信念,一线城市决不会让真正有才华、愿意拼的年轻人在它们那里坚持不下去。经过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多重努力,大多数认真的奋斗者我相信最终都能拥有自己的住房。
然而我还想说,一线城市并非中国年轻人美好未来的唯一集束地。实际上中国三四线城市很可能成为下一步发展最劲道的舞台。因为一线城市的成本太高了,三四线城市的低成本优势很可能突出出来。西方的一些中小城市有世界级大公司的总部,比如美国波特兰有耐克,沃尔玛总部在本顿维尔,等等。我相信,今后中国三四线城市一定会有现象级的经济表现带出新的节奏。
第三,每一代年轻人其实都有些彷徨,我记得自己年轻时就经常挺绝望的。直到30岁,分房无望。拥有自己的汽车,连想都不敢想。1996年我从当驻外记者回到国内,当时36岁了,很想买一辆汽车,算自己的收入,能买一辆“金夏利”还是“银夏利”(就是夏利商标是金色的还是银色的)?我记得当时两辆裸车的价格分别是11万和9万,算来算去还是买不起。不知道夏利现在还生产不生产,如果有,大概10万块钱3辆了。
买房,哪一代人都不容易。我一个亲戚最早买房,贷了6万块钱的款,月供400还是500,我忘了,当时觉得压力不小。我们环球时报一位女编辑买了套房子,总价140万,她把旧房子卖了,贷了好像七八十万款,我们当时觉得她疯了。她有一阵子也真的过起“苦日子”,天天带饭上班,里面全是炒萝卜条。大家笑话她,说她何必要买那房子。早年买房的人,很多也都有一把辛酸泪。
现在年轻人看房子,全都仰视。但我告诉大家,在日本、美国,房子就没有这样的光环。《朝日新闻》一位名记者,我们去她家参观,她的房子是租的。问她为什么不买房,她说她总是被编辑部派到不同城市,所以就租房住。一位日本外交官陪我们采访,30多岁,没房子,租的外交部廉价公寓,才50几平米,他的太太是中国姑娘。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但房子不是唯一的聚焦。
我讲这些,不是说房子不重要了。现在没房子,丈母娘还是不答应。我的意思是,今天中国的年轻人,未来可能有多元化的福利追求,他们的兴奋点和成功标志也许会发生变化,房子最终可能真的会变成“用来住的”,而不是所有人必须立志跨越的财富鸿沟。这样的变化将怎样出现,我不清楚。未来的时代可能就是一个谜,我们不知道它会带着我们的人生怎样变,怎样重塑我们的价值观。我的经验是,只要你每一天都很努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懈怠,你就能跟上时代兴奋点的变化,有一天倏然回首,你会发现,哦,原来是这样,原来我也做得不错。
第四,我有一个直觉,全球化会让每一个保持基本稳定的国家都向前发展,有勤奋文化传统的民族会走得更快些。只要处在现代社会里,人的自由会逐渐扩大,这个趋势有技术进步和经济自主的推动,一定变不了。中国年轻人的生存环境和事业条件都会不断改善,但由于竞争压力是去不掉的,甚至可能会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断增强,每一代人很难冷静与上一代人做对比,而会天然地认为自己这代人更不容易,这是非常可以理解的。
客观说,中国的公平环境、社会保障体系与二三十年前、甚至十年前相比都有了长足进步,但是这种进步能否跟上人们的要求,是另一回事。中国年轻人出生、成长在相对富裕的环境里,他们已经将视野投向西方发达社会,将世界各地的先进表现当作中国社会改革进步的参照系。这代表了这一代年轻人的志向,但这种志向也转化成了国家治理的巨大压力。我周围的小编就有人对我说,你别老跟巴西、墨西哥和印度比了,咱得和美国比,搞得我既惭愧又无奈。
中国的发展也是我们自我心理与现实不断碰撞、磨合的过程。我真诚希望,国家积极向上,社会心理积极向上,有纠结和痛苦,也有快乐和骄傲,这样的交织真实而无可避免。但只要中国人一代比一代过得更好,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努力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所有付出就是值得的。每一代人的梦想都很昂贵,它们不是代代相传的,但会代代更新。
编辑:xnnews7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关注】《人民日报》聚焦咸宁,4县市区被点名
【关注】咸宁:“三大变革”加速绿色高质量发展
【扩散】交警发话!咸宁电动自行车8月20日起可
【喜讯】公示中!咸宁10所学校被教育部看上,中
【公告】注意!7批次食品被省食药监局认定不合
主管: 中共咸宁市委宣传部 咸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主办:咸宁日报社 承办:咸宁日报网络传媒中心
鄂ICP备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 鄂备2016019号
鄂公网安备 14号
Copyright & 2005 - 2017 Xn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咸宁网
未经咸宁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邮箱:
网站技术服务QQ:
Copyright & 2005 - 2017 xnnews.com.cn 版权所有 咸宁网 鄂ICP备号
欢迎访问咸宁网,扫描二维码,下载咸宁日报APP客户端195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161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921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weixin.qq.com/r/AzsXD7PEge7_rfds924R (二维码自动识别)以龟速更新,偶尔发文,也不怎么分享,没几位粉丝,也不怕掉粉。当然如果有人能给我点留言鼓励啥啥啥的我感觉更有动力坚持写下去....————————
关于知乎留言与私信 ——————1.致伸手党的话:从柯南到澳洲开始,从自己身边同学朋友到网络网友留言,不断有人问我这个签证怎么申请?英语差能不能过来?在这里能不能找到白领工作?甚至让柯南帮忙抢....首先,柯南明白大家面对异国他乡的不知所措感,我也是这么过来的。当时作为中国赴澳洲打工度假的第一批人,我们也是有很多恐惧和未知,但是没有前辈和朋友可以请教。大家都是自己摸索着过来的,肯定是自己勤快不停地上网查自己想知道的资讯。一个人问我耐心解答是情分,一群人不停地重复问同样的问题,说实话我没有耐心回答。毕竟大家要出来的都是年轻人,应该也知道有问题问百度或者谷歌了吧?如果自己查了还不知道,如果自己查了还有疑问的话,我很乐意解答。其次,面对来澳洲找工作,能不能移民什么问题。这个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我们都知道,如果你能一口流利的本土英语,或者你有别人无法代替的技能,你走到哪里都不怕找不到工作。加上每个人际遇不同,我实在不知道你们会遇见什么人,得到什么样的工作。所以与其问别人怎么样,不如抓紧时间去学英语,提升专业技能。————————
——————谢谢小伙伴们喜欢我的分享,非常荣幸~目前居住阿德莱德,幸运地找到了另一半~距离我申请名额已经两年多了,如果想了解怎么申请可以去豆瓣或者其他网站寻求最新解答。另外有网友想加我私人微信,非常抱歉,微信仅用于和家人和好友联络,不加网友。最后祝大家好运!!赞同 1665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今天奋斗的年轻人 未来的多少机会属于他们?-新闻频道-西安网
                                           
今天奋斗的年轻人 未来的多少机会属于他们?
来源:环球时报
时间: 18:03
  1990年,我第一次坐了飞机,那次机会是我陪苏联《真理报》的访华代表团去上海和厦门。我还记得自己坐在机舱里,有点紧张。苏联老记者拍拍我的肩膀说:没事儿,年轻人,我一辈子都在飞。
  30岁很像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在那之前我们感觉自己很年轻,充满幻想,拼命学习,而30岁以后,就希望自己能够把之前的积累发力,打下一些人生的基础。所谓三十而立嘛。我是29岁研究生毕业进入人民日报当记者的,那时真的很拼。
  1994年2月,胡锡进采访塞族军队总司令姆拉迪奇
  回想这些年走过的路,觉得自己还是蛮幸运的。我像很多人一样努力了,但我的努力得到了比一些同伴更多的回报。最重要的是,新闻这个职业是我自己削尖脑袋钻进来的,我真的很喜欢它。我曾在很多新闻学院里鼓动学生们:新闻是这个世界最棒的职业,它会给你们见识,让你们很刺激地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
  应当说,我们这一代人也都算幸运的,因为年轻时正好赶上改革开放,国运上升。我们从贫穷走向全面小康,一生经历了很大的时代跨度,这的确是一种很不错的人生体验。
  下面是我要说的最关键的问题:今天的年轻人呢?他们的人生会呈现什么样的集体轨迹呢?
  我注意到,近来互联网上经常有一些年轻人唉声叹气,他们抱怨生不逢时,觉得好运气都被上一辈,也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给占光了。他们觉得,上一代人年轻时,国家一张白纸,往哪个方向走都是路,出人头地也很容易。就算70后、80后早一点的那拨人,至少还赶上了房子便宜的末班车。而85后、90后们,不仅好工作难找,房子也买不起了,从小地方去大城市闯荡尤其难上加难。总之他们认为自己的人生机会少了。最近网上还有人宣称:如果怎么怎么样,今天30岁以下的年轻人这辈子就洗洗睡吧。后半句话流传开来,惊了不少小青年。
  今天就跟大家探讨,现在的年轻人是否比我们那一代人的机会真的少了,未来的世界是否给他们的人生留下了足够多的可能性,还有,他们父辈经历的种种精彩故事是否会在他们将要度过的几十年中更多地在中国重现呢?
  咱们一定要实话实说。我的回答是:今天的年轻人会比我们这一代人机会更多。我真是这么想的。
  这是因为,第一,中国的工业化刚开展了几十年,这个人口是美国4倍多的国家仍有巨大发展空间。往远处看,中国就是再笨,我们也能发展到人均GDP至少达到世界发达水平的一半以上。那意味着中国经济将在现有规模基础上数轮翻倍。这或许需要半个世纪,而这几十年就是今天年轻人一生将要穿过的。想想吧,这将意味着多大的事业和财富机会,而这些机会属于今天的年轻人。
  有人问,如果中国停止发展了怎么办?比如美国贸易战把中国龙的脊梁打断了。我想说,这种假设是“恐美症”的歇斯底里化。中国是第一人口大国,国家现代化的机器已经运转起来,我们的发展怎么可能被外部的一股力量窒息!别忘了,我们的两弹一星都是在极其恶劣的国际环境中造出来的。今天中国的工业基础、科研能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我们在真诚地继续扩大开放,未来的中国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走闭关锁国之路,也决不会有力量能把我们逼到一个停滞的角落。
  第二,我年轻时处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分配让去哪儿就得去哪儿,个人主动性能够扑腾的空间很小。社会的开放是逐渐实现的,很多人因为跟进得慢而失去了机会。今天年轻人面对了充分开放的市场环境,他们的生活条件实现了现代化,人生竞逐的空间是国际化的,这些衍生出了他们人生的变幻力量,拆掉了他们个人奋斗的边界。
  经常听有人说,现在阶层固化了。在某些地方和领域大概确有这种情况。但让我们同时看一看硬指标。我1978年高考,全国大专院校那年一共录取了约40万人,就算他们都是穷孩子,那年高考也只改变了40万人的命运。而事实是,当时北京海淀和西城高校、国家机关集中地区考出来的孩子,也比我们丰台区这样的“农业郊区”考出来的要多得多。而现在河南省一年就能考出来四十几万学生,中国高校扩招,受益最多的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我们年轻时出国留学,那是极少数幸运儿的事情,而现在这条路已经进入了城市的很多寻常百姓家。除此之外,互联网让偏僻的地方不再是信息孤岛,今天的年轻人有了从一开始就到中国大市场中寻找前途的现实条件。
  即使是这样,很多年轻人还是觉得自己很难很难。尤其是从小地方去大城市讨生活,生生被判了“买房的死刑”,希望何在?
  买一线城市的房子,的确是巨大挑战。这是在那些城市无房打拼者之痛,也是一线城市未来发展的严重瓶颈。这个问题必须拆解,而且需要城市政府和打拼者的双向努力。
  从政府方面说,必须下大力气帮助城市年轻建设者解决住房难题。北京这几年出台了共有产权房、限竞房等政策,我身边就有符合政策的年轻人买到了这样的房子,解了燃眉之急。这是值得鼓励的探索,希望这类房子的供应量继续增加,让更多在一线城市打拼的人有机会买到这样的房子。
  房子不应成为当代中国年轻人命运的死结。而且事实上它也不是。除了政府方面的努力,如果一个人就是想到一线城市奋斗,那么他多吃些苦,是能够坚持下去的。比如北京远郊的房子没那么贵,还有燕郊等地的房子,在北京打工也能买得起。我年轻时,每天上下班,要倒两次公共汽车,不堵车单程要一个半小时。现在交通发达,不堵车一个半小时,就是北京远郊和燕郊到北京市区的距离。把这样的距离作为在一线城市打拼居住的起点,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承受。
  去大城市做第一代移民,都是辛苦的。可能年轻时就需要付出,换取中年以后的成就。我个人有一个信念,一线城市决不会让真正有才华、愿意拼的年轻人在它们那里坚持不下去。经过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多重努力,大多数认真的奋斗者我相信最终都能拥有自己的住房。
  然而我还想说,一线城市并非中国年轻人美好未来的唯一集束地。实际上中国三四线城市很可能成为下一步发展最劲道的舞台。因为一线城市的成本太高了,三四线城市的低成本优势很可能突出出来。西方的一些中小城市有世界级大公司的总部,比如美国波特兰有耐克,沃尔玛总部在本顿维尔,等等。我相信,今后中国三四线城市一定会有现象级的经济表现带出新的节奏。
  第三,每一代年轻人其实都有些彷徨,我记得自己年轻时就经常挺绝望的。直到30岁,分房无望。拥有自己的汽车,连想都不敢想。1996年我从当驻外记者回到国内,当时36岁了,很想买一辆汽车,算自己的收入,能买一辆“金夏利”还是“银夏利”(就是夏利商标是金色的还是银色的)?我记得当时两辆裸车的价格分别是11万和9万,算来算去还是买不起。不知道夏利现在还生产不生产,如果有,大概10万块钱3辆了。
  买房,哪一代人都不容易。我一个亲戚最早买房,贷了6万块钱的款,月供400还是500,我忘了,当时觉得压力不小。我们环球时报一位女编辑买了套房子,总价140万,她把旧房子卖了,贷了好像七八十万款,我们当时觉得她疯了。她有一阵子也真的过起“苦日子”,天天带饭上班,里面全是炒萝卜条。大家笑话她,说她何必要买那房子。早年买房的人,很多也都有一把辛酸泪。
  现在年轻人看房子,全都仰视。但我告诉大家,在日本、美国,房子就没有这样的光环。《朝日新闻》一位名记者,我们去她家参观,她的房子是租的。问她为什么不买房,她说她总是被编辑部派到不同城市,所以就租房住。一位日本外交官陪我们采访,30多岁,没房子,租的外交部廉价公寓,才50几平米,他的太太是中国姑娘。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但房子不是唯一的聚焦。
  我讲这些,不是说房子不重要了。现在没房子,丈母娘还是不答应。我的意思是,今天中国的年轻人,未来可能有多元化的福利追求,他们的兴奋点和成功标志也许会发生变化,房子最终可能真的会变成“用来住的”,而不是所有人必须立志跨越的财富鸿沟。这样的变化将怎样出现,我不清楚。未来的时代可能就是一个谜,我们不知道它会带着我们的人生怎样变,怎样重塑我们的价值观。我的经验是,只要你每一天都很努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懈怠,你就能跟上时代兴奋点的变化,有一天倏然回首,你会发现,哦,原来是这样,原来我也做得不错。
  第四,我有一个直觉,全球化会让每一个保持基本稳定的国家都向前发展,有勤奋文化传统的民族会走得更快些。只要处在现代社会里,人的自由会逐渐扩大,这个趋势有技术进步和经济自主的推动,一定变不了。中国年轻人的生存环境和事业条件都会不断改善,但由于竞争压力是去不掉的,甚至可能会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断增强,每一代人很难冷静与上一代人做对比,而会天然地认为自己这代人更不容易,这是非常可以理解的。
  客观说,中国的公平环境、社会保障体系与二三十年前、甚至十年前相比都有了长足进步,但是这种进步能否跟上人们的要求,是另一回事。中国年轻人出生、成长在相对富裕的环境里,他们已经将视野投向西方发达社会,将世界各地的先进表现当作中国社会改革进步的参照系。这代表了这一代年轻人的志向,但这种志向也转化成了国家治理的巨大压力。我周围的小编就有人对我说,你别老跟巴西、墨西哥和印度比了,咱得和美国比,搞得我既惭愧又无奈。
  中国的发展也是我们自我心理与现实不断碰撞、磨合的过程。我真诚希望,国家积极向上,社会心理积极向上,有纠结和痛苦,也有快乐和骄傲,这样的交织真实而无可避免。但只要中国人一代比一代过得更好,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努力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所有付出就是值得的。每一代人的梦想都很昂贵,它们不是代代相传的,但会代代更新。
更多意见请登录 
西安网24小时新闻热线:029-; 投稿邮箱:
无限西安 西安第一手机APP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号  陕新网审字[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01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图片分享图片分享图片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移民澳大利亚要多少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