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看下我这个钧瓷介绍和碗值多少钱准备出手

由用户老猪的碎碎念提供的知识:

熟知老马,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愚以为,作为一个男人,外面的皮囊长的如何并不重要,唯肚子里是否有知识有内涵才最为紧要,比如马未都,他的样貌你永远和帅联系不起来,一双三角眼可谓有些“吓人”但提及老马的知识之渊博,口才之犀利,却是他能引人入胜的法宝。

了解一个人,最直接的办法是到他的地头上了解探访,这样可以用最快的速度零距离熟知他。老马北京地界儿的大本营,北京观复博物馆老猪是实地探访过,而且还在院里碰到了观复名猫-黄枪枪。这里先上几张实地照片。观复的来历,充分的说明老马的水准,这二字来源于老子《道德经》十六章原文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达到虚空的极点,安住於甚深的禅定之中;宇宙万物相互运作生长,我们得以观察到它们的本根源头。

观复博物馆里面也有人文关怀的一面,比如这个黄枪枪其实以前是流浪猫,被老马捡来,养在了博物馆大院里,生活可谓一步登天。这个照片就是黄枪枪,名字取自猫谱——雪里拖枪。哈,非常形象,全身雪白,就尾巴是黄色,不过看到它的这天心情好像不太好,所以不上相:)当然博物馆里不止这一个猫,还有很多其他的比如花肥肥,白拖拖,黑包包等等。据说现在猫部队已经扩充到三十多只了。

博物馆里面都是老马精心的收藏,大致有瓷器馆、家具馆、油画馆、工艺馆、影像馆、门窗馆这些展区,都做的非常精美和现代化,能让过来的访客一睹从古至今的艺术品古董文物的韵味之美。最精美的是瓷器展区,里面有宋代至清代上千年间各种精美的官窑民窑的瓷器N件,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全都有收藏,可谓饕餮盛宴。

最有特点的当属古代的家具门窗展厅,里面的陈列非常科学,以当时的摆置形式,将一个活生生的历史场景复原出来,让访客行走在古生古色的氛围中,特别的穿越的感觉。这些细节无不透露着老马的品位和渊博的文物知识。

当然老马的观复博物馆不至于北京,老猪在去厦门的时候也特意拜访了观复厦门馆,在这里虽然不及北京的面积大展品多,但也别具特色,虽小但展品精中选优,也是一个好去处。当时看到一个小瓷器非常“个性”特意拍下给大家展一眼:)据说今年老马的上海馆,天津馆都陆续开张了,今后一定有时间继续探访给大家展示。

喜欢老猪就点个赞吧:)

由用户王小鱼嘴有毒提供的知识:马未都,以前是文人,现在是一台行走的印钞机。

试想一下,突然有一天,你成为一个专业的收藏家,古董鉴定专家。而且最最关键的是,你还家喻户晓、人畜无害、老少皆宜……那么恭喜,你也就光荣的成为一台行走的印钞机了。

别人拿过来一个古董,找你端详端详。

你掌一眼:“吆,不错,汉朝的,存世量少,你瞧这纹理,你瞧这款儿……”

然后最关键的时刻来了,“好好给后代留着吧,现在少说能拍个几百万吧。”

有了“行走印钞机”的点评,原本拿过来时都不敢断定是什么玩意什么年代,是现代工艺品还是绝世古董的藏主,立刻就知道接下来干什么了。马先生说至少几百万,估计出了门,经过各路人马一忽悠,就成几千万了。

同样,若是“行走的印钞机”心情不好,或者一走眼,把一几千万的东西地下一摔:什么玩意儿,仿的倒是挺真的,但确实是假的。

所以,中国寥寥无几,但目前也最著名的“行走的印钞机”,就是马先生。

很多金融人士、收藏人士、娱乐人士、财经人士都对马先生毕恭毕敬高看一眼的原因,除了他的专业,就是他多年积攒下来的好人品——他不爱钱,不乱说话。

他想挣钱的话,路子很多,就不多说了,说多了泄人家行业的密。

所以,最至高无上的金钱观是什么——被公认的好品德。

马先生没什么大的身世背景。最早以前是媒体人,文学编辑。

可能因为是王朔第一本书的文学编辑,所以连王朔这样狂傲的世外高人,提起他,也比较尊敬和客气。

马先生的收藏历史基本上就是他的人生历史,那会儿当个知名出版社的编辑还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且那会没有收藏热,潘家园还能淘腾点东西,所以,马先生每月发了工资以后,除了家用之外的大部分钱,就都用来骑着自行车四处捡漏儿了。

这就必须提一句:书中自有黄金屋。

别以为倒腾古董的都是鬼吹灯盗墓笔记里的江湖高手。

真正的高手全得是有文化的人。

否则,秦始皇用过的夜壶,在你这,说不定就当成工艺美术馆造的酒壶了。

马先生是难得有文化的人,所以,马先生在我们都还不知道收藏为何物,路过废品收购站都只会捏鼻子跑过的时候,骑着大二八自行车倒腾出了现在观复博物馆里不少让我们瞪大眼睛流连忘返的宝贝。

快回家好好学习,然后多看各种“没用的闲书”吧,你的未来,不仅在黄冈的测验题里,其实大把大把的颜如玉、黄金屋和印钞机,都在书里放着,只是你不愿意看而已。

由用户有书共读提供的知识:

看到这个问题,第一反应:难道这个人很出名吗?我在新浪博客关注他已经有很多年了。

我只知道他的文章写得好(仅仅只关注博客更新文章),并没有读过他的著作。也不知道他是什么社会身份,有哪些头衔?看来我真是孤陋寡闻啊!重新点开他的新浪博客,博客首页简介是观复博物馆的创始人,也是现任馆长。才恍然大悟。

原来是位非常著名的文物收藏家、古董鉴定师。仅仅新浪博客的粉丝就是719924人。 我想这里的粉丝应该都如我一样,只是文字爱好者,而不是文物古玩爱好者吧,因为他的博客里没有关于文物收藏之类的信息,纯文字。难怪我不知道他在古董收藏界那么出名。我只知道他是个文化人。

让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吧?

马未都,1955年3月2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收藏家、古董鉴赏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主讲系列节目《马未都说收藏》。现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同时也是超级畅销书作家。

哇!这么多头衔的一位名人,被我收藏在关注好友里,居然不知道。

刚开始关注他,肯定是他的文章被我喜欢。当然只关注他博文更新了。曾经有一段时间,他发博文的时必发一张性感美女图片相配。虽然文章写得很接地气,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或者多了点什么。他这么出名,粉丝百万,我也不敢乱评价了。免得被撕。

说实话,他的文风我还是喜欢的,言词犀利,特别现实,贴近生活。他的博文基本篇篇都被推荐至首页,特别有人气。

马未都的博客更新的频率算快的,刚开始2008年基本是日更。近几年基本保持三日一更新。可见马先生非常勤勉。文章简短精悍,但内容是很丰盈,极具现实意义。比如他写的博文《离婚》、《婆媳》、《九条命》等等。只看题目就很简短,很具平民化。最近他的新浪博客更文系列是往事和旧物。都已经写到旧物之四十三、往事之四十三了。

对文学感兴趣的朋友也去关注一下马先生的新浪博客吧,文字的纯净之地。

奥,对了,马先生特别爱猫。为什么呢?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由用户手串讲堂提供的知识:马未都挺怀念过去的时光,那时文物价格低,真品多,很少伪造,因为伪造的成本更高。现在观复博物馆中的藏品,绝大部分是在1995年以前买来的……

马未都并非坐拥万贯家产后才玩起“成人的游戏”,而是凭每月菲薄的薪资超前切入,最终成为京城一大玩家。他的成功,见证了30年来中国民间收藏的勃兴与发展,并且给上千万收藏爱好者提供了梦幻一般的鲜活样本。

上世纪80年代初,马未都在《青年文学》里当编辑,自己也写过小说、报告文学。在这之前他在一家工厂当工人,他老说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在杂志社填干部履历表时,总爱在文化程度这一栏上填“文盲”两字。这是自嘲,也有点较劲的成分。为什么呢,他中学没毕业就随父母去了干校,后来又插队,然后就当工人,那不就等于是文盲吗?但这份简历的背后,很豪迈地写着四个字:自学成才。

马未都从小爱看书,特别是历史书,最爱看。懂得历史后,顺便对记录历史的器物也产生了兴趣。

他开始收藏的时候,正是中国艺术最不值钱的动乱时期,离北京不远的天津就冒出一个自发形成的古玩市场。他在北京上班,一有空就往那里跑。那时全国人民的收入都不高,每月才40多元钱。不过当时东西也便宜,年轻的工人阶级成员马未都,就把抽烟的钱省下来买“四旧”。

上世纪70年代末,大概是出于发展外贸的考虑,国家恢复向民间收购古玩旧货了。在北京国营文物商店收购点,每天早晨没开门,外地农民已经推着自行车,车把上挂着老瓷器在那里等着,队伍足足有一里长。当时一个清初的青花大瓶,收购价才10块钱。收购是限量的,价格特低,不分好坏,10块钱一个。

马未都的第一件藏品是在1982年花1600元买的四扇屏,也称钧瓷挂屏。当时他刚成家,积了一点钱,看到这件东西后,绷不住了,就将准备买彩电的钱,买了这件宝贝。马未都说:“那东西原来也不是卖给我的,已经卖了外国人,标价是2000元外汇券。那家店就在王府井一带。后来那东西不让出境,外国人买了也没用。我赶紧要下了,但没外汇券,就折合成人民币,打了八折,1600元抱回家了。这件东西对我后来的影响很大,它既是瓷器,又是家具。”

后来马未都的家被小偷光顾了一回,他闻讯后吃了一惊,赶紧跑回家。一看,四挂屏还在,心里就踏实了。挂屏就摆在电视机边上,小偷把它挪到一边,偷走了电视机和音响,他认为这些家电比较值钱。

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而马未都收藏的是四扇屏,每片至少镶嵌四片钧瓷,现在少说也要十多万吧。现在这件挂屏陈列在观复博物馆家具馆内。 当然,刚涉足此道时的马未都完全是凭兴趣。钱也不多,不可能有计划地收藏。看中了买一件,纯粹玩玩。在北京,就他那个圈子里,玩收藏时间比较长、藏品品质比较高的人,基本上是出于自身爱好,很少考虑藏品的经济价值,也不受市场起伏的影响。主要是感情起主导作用,并不指望它天天升值。

马未都最爱跟人说他在文物商店里挑官窑瓷器的经历:“当时在国营文物商店内销部买老瓷器,清三代的碗,非常精美,一摞摞搁地上,任我挑,10元钱一个,现在这样的碗在拍卖会怎么也要三五万吧。”

他还记得,北京南郊有个姓张的老头,专门收农民从乡下背来的各种瓷器,块儿八毛地收进来,加点钱出手。慢慢地,南郊这一带就成了北京老瓷器的集散点,他就成了倒爷的头。收藏爱好者都奔那里去觅宝。张老头嫌人多眼杂,就订了规矩:上午收进,下午卖出。他还在门板上贴了一张纸条:“现在流行肝炎,请大家不要久留。”

马未都在他那里买了不少东西。

一个雍正的民窑盘子,直径一尺,才几十元。一把唐代的越窑执壶,100元,现在唐越窑执壶没1万元根本别谈。他有一个朋友,买了一张黄花梨桌子,才几十元!他是没钱买新家具,无奈之下才选择旧货的,现在这张桌子少说也得几十万。

到了1988年,马未都的收藏初具规模了,算个爷们了。

他又玩开了古典家具。收藏古典家具有一个麻烦,特费地,需要有足够的场地搁放。那时候北京还到处是四合院,七八户人家挤作一团,谁家都不宽敞,家具抱回来得有地方供它。马未都收藏家具首先就遇到这个难题,也没想到租个仓库存着,更没想到日后要建个博物馆。所以他一开始收家具不可能很多,纯粹是为了实用。他结婚那会,家里全是老家具。既可用,又可欣赏,这是收藏家具的好处。

买老瓷器可以上文物商店挑去,那么买老家具呢?当初好像还没有像样的专卖店,只能往农村里跑。

休息天,马未都跟几个同好坐车到乡下去转悠,还带着图书资料什么的,一进村就找村长。家具有个特点,它不像瓷器,藏起来比较容易。家具是明摆着用的,谁家家里有,别人都看见,而中国农村有个习惯,就是喜欢串门。

马未都他们把照片给村长看,村长马上就说,这个谁谁家里有,我带你们去。一进门,果然摆在屋里。谈价钱,成交。当时破家具不值几个钱,农民都向往并且模仿城市里的生活,一直希望将祖上传下来的破家具换成城市里那种光鲜的组合式家具。这种“城市化”的向往给了马未都机会。

但是,事情并不那么容易。人对家具是有感情的,老家具有生活的印记,日子长了就跟家里的成员一样,舍不得离开它。

有一次,马未都在一户农民家里看到一对明代的柜子,式样古朴,品相也不差。但家里最年长的爷爷,是个倔老头,不卖,怎么也说不通。

跟马未都一起去的朋友是个古典家具商人,他有心眼,记下地址:某某县某某村,村口大树下某某家,回北京后写信给他的邻居,里面再夹了一封写着自己家里地址的信,说一旦那老头死了,就把那封信寄出,到时候我再来,给你100元钱。后来他真收到信了:老人死了。马未都和他立马赶到乡下,从老人后代手里把那对柜子买了回来。

当时没有手机,老百姓家里也没电话,通讯远不如现在快捷。通讯方便后,好东西也难找了,谁都像侦探那样四处打听,一有货,立马开车去了。

当时他们跑农村是很辛苦的。有一回,有朋友告诉马未都,说某地有一件老家具,一起去看看。当时还没有轿车,坐吉普,路也不好,一路颠簸,开出去1小时,马未都问在什么地方?朋友说就在不远。3小时了,他问到了没有?朋友说,已经剩下一半路了。这时你再想回去,也得3小时。得,继续赶路吧。又过了3小时,朋友这才说实话,这下真的只剩一半路了。十几小时路程,颠得马未都骨头都散架了。到那里一看,什么都不是,原道返回。

这样的事他碰得多了。所以他对后辈的告诫是:搞收藏就要吃得起苦,餐风宿露,节衣缩食。一开始别指望人家扛着好东西上门来找你,你得自己找。

因为宝贝总与玩家躲猫猫,所以玩收藏的人都相信缘分。对此马未都也深信不疑。

1998年的某一天,香港电影导演李翰祥突然打电话给他:“我找你好长时间了,我的那些老家具想不要了,你帮我处理了吧。”

那天下午马未都正好有事,双方就约在下午4点以后见面。但因为种种原因,李翰祥到的时候是半夜12点多了。李导给了他一份清单,上面罗列了十几件有年份的硬木家具,还标了价钱。马未都扫了一眼就说:“行,那咱们谈谈价钱吧。”

但当时李翰祥好像很急,很快就走了。马未都想,反正接下来有时间谈价,下家总要还掉一点的,这是古玩界的规矩。

谁知,第二天晚报就登出消息:李翰祥猝死。

马未都捧着报纸觉得不可思议:哪个李翰祥?是不是还有一个李翰祥?

真实情况是,李翰祥与马未都见了面后,就直奔拍摄场地,到那儿拍了一个镜头就猝死了。

马未都说:“他好像有预感,把十几件家具全交给我了。后来,他儿子找我,说既然父亲生前把这些东西都托付给你了,那么这些东西跟你就有缘了。我想这就是缘分吧。我也没法还价了,照单全收,几十万美元是分几次付清的。”

在马未都的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张清代康熙紫檀螭龙三弯腿大画桌,就是李翰祥转让给他的,料很足,工又很精,包浆很亮,十足的宫廷气派。按照现在的估值,起码也得四五千万。

马未都若有所思地对我说:它见证了一段人生经历,太离奇,也太有启示性了。

中国传统文化,一般有两个支流:宫廷、文人一路,另一路是民间。但民间艺术更为活泼,更有生气,它是文化人的灵感源泉。不过文人的参与,对提升中国传统文化是起到了引导作用的。

马未都说,在古典家具收藏热中,文化人重新发现了古典家具的艺术价值,这个文化人也包括外国人。

他很推崇三本书。一本是德国人古斯塔夫·艾克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将中国古典家具介绍给世界,引起轰动,不少外国人就是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来中国寻找古典家具的,它带动了全球性的中国古典家具研究热。

第二本书是安思远在1971年写的《中国古典家具》。安是美国人,被西方世界称为“中国古董教父”,就是把《淳化阁帖》卖给上海博物馆的那位。但这本书没译成中文。另一本是中国人写的,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应该是第三个里程碑,它的价值现在还在不断被证明。

“上世纪80年代,有一次我跟王世襄先生到农村寻找家具,看到一个山西的农民,在炕上放着这本书,看样子已经攻读了很长时间。当时这本书初版要100多元钱,我想也是整个村里最贵的一本书吧。一个农民,肯花这笔钱买这本书,就是为了了解家具的文化、经济价值和它的投资空间,他准备出手了。”

现在,中国人自己收藏古典家具的压力来自国外。马未都感叹:“国外人跟您争好东西啊,您的经济实力不如人家,好东西就流到国外去了。”

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过一个节目,地点是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马未都正在为收藏爱好者做鉴定。每人限3件,每天接待人次数百,而且是收费的……

马未都理直气壮地说:“我付出劳动,就应该收费。再说免费不一定是对文化的尊重,而收费一定是对文化的尊重。你应该知道,一天数百人,抱着可能花大价钱买来的东西排队,等我下结论,有些人还是坐飞机从大老远的城市专程来北京的,每个人都想在这里得到最后的解释。就像看病,他在别的医院看过了,病是明摆着的,就是不死心,一定要到北京最好的医院,请最权威的医生看了才算数。所以在他们面前我说话都得小心,否则他就要激动啊,特别是涉及到债务什么的,弄几件假货在手里,跳楼都有可能。我这里与收藏爱好者面对面,旁边架一台摄像机,全程录像,万一他激动了,跳起来碰坏了东西就不好说了。”

笔者问:“通过做鉴定,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一阵哈哈大笑之后,马未都说:“大部分持宝人都能面对铁一般的事实,不回避个人的想法,喜怒形之于色。想发财就是想发财,想弄明白就是想弄明白,完全是病人进医院的心态,任凭医生处置。但也有少数人不谙此道,以为编造一段谎言就可以弄假成真。这在我看来有些可笑,尤其对病入膏肓者,我只能客客气气,不愿意当面揭穿,为的是回避难堪。经常碰到一些持宝人信誓旦旦说他的宝贝来源明确,必真无疑。那么我只能跟他打个比喻:你身边碰不见一两个癌症患者,可我这是肿瘤医院,来就诊的十有八九都难逃厄运。”

不提钱,一提钱就俗了!

马未都是从周围人都没有多少收藏意识的时候开始收藏的。20多年,他不但积累了可观的藏品,也积累了可观的财富。面对收藏家,一般人总想知道他从多少资金起步,而现在已经拥有多少财富。当我试图求证,按胡润富豪榜及中国坊间的评判标尺,马未都的身价有几位数时,他笑笑回答:

“不提钱,一提钱就俗了。咱们就谈收藏。”

由用户谈谈历史那些事提供的知识:感谢邀请!马未都先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古董鉴别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马未都,1955年3月2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收藏家、古董鉴赏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主讲系列节目《马未都说收藏》。现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同时也是超级畅销书作家。

2011年,马未都在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时提出:“二流的制度比一流的人强”。他指出“现在文物鉴定根本没有形成一个行业,也就没有行规。文物知识很深奥,不是谁都能胜任的。文物收藏又很火。“疑似专业工作者”的机会就来了,电视里的好多“专家”连基本的专业知识都不具备。”他的话再次提醒收藏爱好者,人眼已经不可靠,光凭经验太不科学。专业的鉴定工具和一流的监管制度才能更好地规范收藏界。

2016年11月17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筹备仪式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丛书发行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马未都获得“大国非遗工匠文化大使”。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由用户投资家网蒋东文提供的知识:

人在别人面前都很风光,但是多数所谓成功的人对自己早年的发迹史都不怎么可能对外人说。

一个是马未都如何结识并且跟着李翰祥跑龙套的。这是他的第一个转折。当时李翰祥在北京拍几部著名的清宫戏电影,李是他的一个,可能是第一个贵人。区别就是,我们父母或者我们,根本就遇不到李翰祥那样的人,那种人,手指头缝里漏出点儿来就够我们学的,都不用直接帮我们,说几句话就点播了,关键是我们周围的人都太平庸,圈子不行,还制造很多困惑。

另一个是他怎么干上文物收藏的,当时80年代初,能动不动就1000,2000收购别人手中的文物的,不是你我的父母这样的家庭能做到的,没家底是做不来的。当时有多少家庭为了口饭吃,为了调动工作,为了孩子结婚,就把紫檀的,黄花梨的家具都变卖了,就把家里的青花瓶就卖了。那时候有那几千块闲钱的人,绝不是等闲之辈。多少人祖传几代的东西,在70,80年代,就被一些败家子给卖了。马老说过,当时很多人放着红木家具不买,去买几十块的电镀腿儿椅子,或者把硬木家具拆了改沙发。看马老的收藏节目里,多次提到他到别人家,买旧物的经历,卖主可能当时也是迫不得已,但是出了手就再回不来了。

还有就是马老有个好媳妇,贾宏伟。顺着他,任由他折腾,这要是别的媳妇,明里暗里往娘家贴补顺钱,又或者遇到个能作的媳妇,成天作,马未都也成不了今天的马未都。

等做起来了,已经远远把别人都甩在后面了,当然blah blah好多话啦,当时可着北京也就那么几个人吧。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成长史,基本不可能重复和模仿。

由用户乔春雨一个斯多葛提供的知识:其实马未都其人作为一个传奇一直在流传着,他为人如何不是身边亲近的都不知,但我们可以从点点滴滴中看出端倪。

2010年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因城市规划开始拆迁。随处可见拆迁后的废墟,但因马未都而名声大噪的观复博物馆,仍在孤独地坚守着。

马未都说,他不是“钉子户”,只是希望和政府协商,为已经三次易址的观复寻找一处活路。其实,杭州的观复博物馆被当地开发商赶走后,北京成为马未都最后的阵地,而那是上海的观复博物馆还在规划中,一切都是未知。

执着可能是马先生异于常人的地方,当年他从很多地方收购红木家具,楠木家具时,当时的人正在购买罗马尼亚的欧式家具,电镀椅子,纷纷把老家具扔走!

别人弃之,吾视为珍宝,甚至一度被无知的妇人骂道这个破家具有什么好看的,还不如我家的欧式大床呢,但执着让马先生走过来,并一直走下去。

民办博物馆虽然已走过14年历程。但依然被定位为“民办非企业”,身份尴尬、资金不足、运营缺陷等问题。

2010年最困难时,连博物馆的保安都说年底,观复博物馆将迁走。但马未都立即否认,表示三五年内,观复博物馆仍将坚守在原地。“这个馆要坚持到和新馆接上,至少需要3到5年,应该还能在这坚持这么长时间。”

有一种坚持叫执着,有一种执着叫活着,有一种活着叫信念!

北京观复博物馆依旧在废墟中坚守,让我们多去看看,多去支持,成为这种坚守的一份子。

由用户背着相机去西藏提供的知识:从小就没有崇拜过歌星影星明星,年至不惑却成了马先生的铁杆粉丝。马先生常常从一个物件引出,一段历史便娓娓道来,展现于你我眼前,着实让人叹服!去年去京城出差,携朝圣之心辗转两小时至观复博物馆,一张门票也彰显文化气息,可作书签用。进去馆内,各个区域错落有致,唯一遗憾是不能用单反拍照,想来应该是避免有心人记录下物件的细节吧!参观结束后在休息区小憩,心想如果能一睹马先生真颜岂不大美!忽见马先生疾步进入馆中,突然蒙了,定睛观瞧果然不错!这等机会怎可放过?急急窜起欲跟先生合影,先生说请你稍等,我这还有个活动,结束后再说。原来马先生是在拍一个公益广告。站在离先生几米远处,听着先生轻声跟摄影师调侃,心中激动不已,又怕先生太忙,不能如我所愿。惴惴不安等到拍摄结束,马先生朝我走了过来,吩咐馆内工作人员帮我们合影!现在总算明白小孩子见到偶像为什么会激动成那样了,只不过我崇拜的是马先生,怹的魅力!

由用户用户提供的知识:过去有人说,当你家里陈设艺术品、买艺术品,证明你真正富裕了;当你卖艺术品,可能是家道衰落的开始。

买些艺术品,再卖点出去

真正有钱不是买房子、买车,是买艺术品,表明你真正踏入有钱有闲的阶层,一旦中道没落,家里遇到灾难,第一件事先把艺术品卖了,很少说家里出事把车子、房子卖了。

我碰到很多人都是这样。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个人是第一批房地产开发商,他对我说,“最近有点钱,你帮我买点艺术品。”我问为什么,他说,“我告诉你件事,我爷爷发财在香港买了点艺术品,中间有事,卖了点艺术品就使家里兴旺起来了。”

我就帮他挑了一部分艺术品,那时候买的,真贵。后来真的出问题,事态跟他想的一模一样,他就把这些艺术品卖了,卖的时间正好是艺术市场暴涨的时候,赚了很多钱。他说,买少了。我说,这是你心态不好,贪得无厌,买和卖之间差一个零的价钱,还觉得赚少了,你让人活不活。

还有人说,你这么贼,当年买那么多好东西。当年,年轻的我到上海调剂商店,北京叫委托商店。我来上海这种调剂商店的时候,记得在陕西南路,路口挺大的,我进去一看有个大青花盘子,就跟那女售货员说要买。那女售货员我印象特深,那时我年轻,她当时30多岁。那盘子标价60块,特贵,于是呼啦一下很多人围了上来。那是一个雍正的青花盘子,60块,也是我差不多大半个月工资。

我说,能便宜吗?上海这点好,居然可以讨价还价,于是我就买了很多东西。确实,我在上海没少买东西。上海还有很多地方,我现在不敢说了,我说了,人家卖得便宜,人家到时候可能会来找我,包括公家店,东西特好特便宜。

那时候,我有点稿费等小外快,能买很多东西,所以收藏带给我的乐趣就是买,不知道卖。我们过去受的教育,卖东西很丢人,尤其做文人,怎么会卖东西呢?就这点事把我“救”了,因为我没卖,这东西就变得特别有价值。如果我边买边卖就跟股票一样,赚不了多少钱。就像苹果公司、微软公司,包括腾讯刚上市的原始股票捏到今天,你今天就会是大富翁。

不卖,这是最好的方式,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是无意识,因为文化的尊严和做文人的酸腐,才没去参与这件事,并不是我比别人高。

我那时候去故宫看宝贝,带着电筒,戴着草帽,我就在陶瓷部待着。陶瓷部工作人员盯着我看,你想想戴着草帽看,肯定有点怪,人家就防着我。在这种情况下,我学习各种知识。

大家都知道,建国以后文物是统购统销的,全北京市就三个点,我去这些地方学习,跟那些老师聊,学习知识,看人家卖东西。那时候,老师都是挑选的,第一,面善,祥和,像那种“贼”的肯定不行。第二,要政治觉悟高,党员优先。第三,要心狠,赚人家钱,要面不改色心不跳。

离不开文化了,民族就大有希望

赶上新中国建立,我们就与国家的腾飞曲线吻合,年轻力壮受点苦,没关系,死不了。而国家发展的时候,我们就有机会参与其中。接受了很多本不应该我接受的,我老说,比我大十岁的人都没这个勇气做这个活儿,而比我小十岁的人,可能没这个机会平白无故空手起家。我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所以我们不能愧对这个社会,社会没有愧对我们,我们就不能愧对社会。

古人说厚积而薄发,看得多,我才能挑出最好的东西来。我不是学者,我是布道,希望我们国家能好上再好,希望能够提高全社会的审美和全社会对文化的依赖,并且是从内心生发出来的感觉,而不是做样子。

很多人知道,我们有过没有文化的年代,我是从那个时候走过来的,知道没有文化的那种苦难和恐惧,所以我们这一代人在年轻的时候都读过很多书。有一次,我到农村上一个老乡家,他正用书糊墙。我让他把书拿过来给我看,书皮撕了,不知道书是什么。我回到家看,钻到家里,屋外面锁着,假装里面没人。后来在八十年代度过了没文化的黑暗以后,才知道这本书叫《简·爱》。所以,我觉得,如果文化作为全民族真正从内心的喜欢、不可或缺的因素的时候,我们的民族大有希望。

由用户飘渺提供的知识:马未都现在也算中国的“大名人”,不仅是中国民建会员、收藏家、央视《百家讲坛》主持人。另外,马未都还是一个作家和新闻媒体人,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他出版过小说集《今夜月儿圆》、《马说陶瓷》、《马未都说收藏》等著作。我还看见马未都经常坐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在我们今日头条里也经常播放他访谈视频,我就在这里看过马未都讲部队大院故事和入工厂当铣工拜师学徒。我才知道他出身部队大院,下过乡而且入工厂当过工人。现在,在中国讲古玩、古瓷、古家具收藏、玉器文玩等,非马未都不可。马未都收藏鉴赏谈古董和黄花梨木,已经成为中国一个权威现像。我看许多人都称他为“马爷”,感觉他虽然只有62岁,却充满苍桑感和古文化的韵味。马爷可谓名声大噪,他还经常出席世界各种与名品收藏有关的活动。1996年他创办了私人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八、九十年代,他与王朔、刘震云等人组建《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出品了《编辑部的故事》和《海马歌舞厅》。马未都的成绩蜚然,如今,他的上镜率很高,我在《今日头条》经常看见他侃侃而谈。据说马爷经常出现北京大?栅栏的地摊上,多年来,他的贵贱收藏可谓多多。马未都一中国文化名人,古玩鉴赏收藏大家。

由用户静水深流提供的知识:

马未都文化成度不高,不过他这个人很有天赋。他的文物收藏,主要集中在早期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物质追求远大于精神追求,当时潘家园一个品像好官窑碗也只五元一个。随着知名度提升,每天光从全国各地拿物件给他掌眼收入,就高达上万。

请注意:本内容来自悟空问答,版权归悟空问答所有,本网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赞同以上意见,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

答:马老师人品是没有问题的,敢说真话,在这个行业说真话难得可贵!!!所以得罪了小人,正常。 马老师不像某些电视台,鉴定就像选秀节目,这些人才是砖家,还一批砖家活跃在上海,广州骗子拍卖公司,说假话,做假证书,这才是真正的不靠谱。 鄙人...

答:马未都,1955年3月2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收藏家、古董鉴赏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主讲系列节目《马未都说收藏》。现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同时也是超级畅销书作家。

答:都嘟,著名文化学者、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优酷土豆独家脱口秀,藉由马未都独具特色的“文化杂家”身份,以其独一无二的“马氏”语言方式将文化、历史、热点事件等与电影充分结合解读,只说道理,不求真相。

答: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晚会上,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无疑是晚会的一个亮点。但是这首歌曲的歌词中却存在着错误———著名收藏家、鉴定家马未都说,该歌词中有两处错误,其中一处错误堪称“谬误”,懂些鉴赏知识的人都会看得出。 被马未都称呼为“中国移动...

答:青花瓷是我认为最有韵味的中国风歌曲,只此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便能让你领略方文山鬼斧神工般的文学功底。我们知道古代陶瓷最关键的一步是烧制过程,青花瓷的天青色釉彩是无法自己形成的,在青瓷出炉的那一瞬必须是烟雨天,釉色才会渐...

答:问题补充:如题,谢谢 给你发邮箱了

答:马未都在自己的博客中坦言,此前对方文山歌词的批评是“率性而为”,并解释,“从未有过这样内容的流行歌曲,将传统文化淋漓尽致地推至前台。” 方文山是周杰伦的御用词人,但《青花瓷》这首歌的歌词曾让收藏家马未都品出了破绽。他认为谬误最重的一...


 深圳市鸿远盛世文物鉴定咨询有限公司
 深圳市福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F馆4楼

钧窑瓷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其区别于其他青瓷的一大特色。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两类、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红等。其中,蓝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莹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

钧窑瓷的胎质虽不精细,甚至胎色泛灰,深色者几乎呈褐色,但胎骨坚硬。釉色为多次施釉,釉层肥厚、平静腻润,并时有流淌现象,且釉面常有扭曲的蚯蚓走泥纹。当时,宫廷除烧造少量的碗、盘等日用生活器皿外,大多烧造御用瓷,器型规整严谨,比例协调合理,重心或多或少有下坠感。总体来看,宋代钧窑瓷器古朴典雅,规整大气,釉层肥厚而平静,窑变丰富而协调,犹若贵妇人般的雍容华贵。

    钧窑瓷器的生产制作自元末以后渐次衰败。明代万历年间,钧瓷的“钧”字因犯了神宗的名讳,窑场被官府封闭,此后钧瓷生产一蹶不振,陷于濒临绝境的地步,尤其是钧瓷烧制过程中自然窑变的奥秘更是技艺失传,无人知晓。 直到清光绪五年(1880年),钧瓷的烧制才开始有了初步成果,芦氏兄弟烧制出了色彩单调的孔雀绿和碧蓝相间的仿宋钧“雨过天晴”器,此后又在“天晴”器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抹红、飞红等新工艺。芦氏仿宋代钧瓷是近代最早、也是较为成功的仿作,其精品之作虽已达到了真假难分的程度,但还是有较为明显的破绽:除缺少“蚯蚓走泥纹”外,窑变红斑发暗,而且内外各半,自成片段,不及宋钧自然。1907年,芦氏第二代艺人芦光东已成为一名优秀的钧瓷工匠,烧制的钧瓷精品与宋钧相比,几能乱真。钧窑瓷器仿制品的大量出现应该是近几年来的事,由于钧窑瓷器普遍不存在花纹装饰,故其作伪者主要是伪造真品的釉色和造型。

香港国际艺术品展览拍卖有限公司(简称“国际艺拍”)
是经香港政府批准建设,集展览、拍卖、收藏研究、交易投资于一体的大型国际化艺术品拍卖经营公司。国际艺拍依托集团雄厚的产业资本,与国际银行、财团、国际艺术品投资机构、博物馆、古董商、画廊、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拥有亚太地区聚多VIP艺术品客户群体。
2014年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走向繁华,国际艺拍航母将在东方之珠香港扬帆起航,正式进军全球艺术品市场。
香港艺拍是世界艺术品市场有口皆碑的拍卖公司,坐落于亚洲金融之都香港,自创立以来始终追求专业化服务,遵守行业规则,倡导规范自律,积极推动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与各大艺术机构及知名私人收藏家保持密切联系和合作。公司在大陆设立广州首席代表处,携手广州永熙展览有限公司积极拓展大陆艺术品市场!香港艺拍的团队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工作热情和经验。将凭借庞大的客户资源,优质的服务,为广大藏家和艺术品爱好者打造文化艺术市场的拍卖盛宴。
香港是仅次于伦敦、纽约的世界第三大艺术品交易中心。在这里,艺术品市场任何一环都有广阔的天地。选择拍卖市场首选香港市场!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给我留言,我会立即联系您,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钧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