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随意残害动物图片大全 卡通的人和事很多很多。请你写一个片段对人们的这种错误做法进行批判?

  生活不只是穿衣吃饭,不只是追求金钱、欲乐,另有服务的生活、奉献的生活、艺术的生活、休闲的生活、修行的生活。关键是要有生活的智慧,有了智慧,同样是穿衣吃饭,味道就不一样了,性质就不同了,层次就不一样了。

  平常心,浅层次理解,一种平常的心态,没有大的情绪波动,很自然、很平静,是“无为、无争、不贪、放下、知足”等观念的汇合;也是一种处世态度――淡泊之心、忍辱之心或仁爱之心;就是从容、淡定、安闲、自信;就是既积极主动、尽力而为,又顺其自然、不苛求完美的人生态度;就是不高估也不低估自己,尊重客观规律的一种冷静和智慧。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其实,平常心就是一种不温不火、不急不躁、自在随我的生活方式。争什么?求什么?恼什么?若干年后,你不过是一堆白骨或粉末,还在那里聒噪个什么,又计较什么呢?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人生,但我们可以改变人生观;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心境;我们无法调整环境来完全适应自己的生活,但可以调整态度来适应一切环境。酸甜苦辣都是生活的必然,被动地接纳痛苦,不如主动地放弃悲伤。毕竟,你的生活并非全数由生命所发生的事所决定,而是由你自己面对生命的态度、由你的心灵看待事情的态度来决定。如逆境,在乐观坚强者的眼中是一种考验和锻炼,在悲观软弱者的眼中才是一种痛苦和折磨;获得是一种幸福,失去是另一种幸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面对浮躁忙乱、争逐物质和感官享受的社会,始终保持淡定、从容的心境,不在意别人的评价,跳出人我是非之外,做事也不要太追求完美,安享一份清闲和自在。生活就是一个过程,别太在意结果,只要努力了,就是属于自己的成功。在别人都忙于追名逐利时仍坚守宁静,在淡泊中充实自己,超越自我。既不戚戚于贫贱,又不汲汲于富贵,便自会有一份随心所欲的舒坦。

  爱虚荣,讲面子,喜攀比,争功诿过,自赞毁他,不服气别人比我好、比我高,千方百计地和对方计较、争夺,这就不是平常心。如果怀着尊重对方、拥护对方、成就对方的心态,自然能化戾气为祥和,大家相安无事,快快乐乐。

  唐代著名禅师马祖道一说:“平常心是道!”

  平,就是“平等无二”,常,就是“真常不变”。平等无二、真常不变的那个心,才是真正的平常心。这只有开悟者才能体会,才能拥有。宋代无门慧开禅师作诗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正好体现出“平常心是道”的道理。

  马祖在开示学人时常说:若要悟道,只此平常心即是。而平常心就是无造作、离是非、除断常、去取舍等后的众生现实心,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待人接物的活动都是道的体现,若起心追求分别,反而会失却自然之道。

  有了这种没有染污之现实心的平常心,自然是道不用修,触类是道,展现出来的就是禅者们任心自然的自在生活。穿衣吃饭,耕田播种,不被物欲所染,这同样是修行,他完全把修行落实在平常习见的日常生活中去了。禅者只要回归自心,体认自心,即是见性。

  禅宗所挖掘和所要表达的是人类普遍生存的自然之道,它要让生命自由、健康、活泼,顺从自然的步调和自然的脉息。

  由于内在无情念,清净的心灵如晴空朗照,生活的世界就是清净、自在的,清净的人生活在某种神圣、永恒的归趋中。这种自然的生活以“平静”为特征,对现象世界没有更多的心情波动和价值评价,他看到了事物内在的清净的自然之“缘”。这种平静不是迟钝和冷漠,不是对世间无动于衷,相反他对世事的感受更加深切敏锐。这种清净的眼光中,哪怕是最隐微的征兆,最不起眼的事实,都在明白的因缘昭示中。

  这种平静是看到了事物潜在的自然脉络、因缘起灭,看到了事物背后那基本的、不变的事实,从而与自然达到了一体贯通、自在起灭。获得这种自然的人与普通人一样在生活的一般节奏驱使下奔走,但他却能“八风不动”,他心境明白地过着自然给予的生活,但不是被动的。

  这种清净和自由来源于对生活真正的明察,清楚事物起灭的自然、因缘法则,得到了无生无灭的自然领悟,生活在“无我”的自然中,心灵空净。

  禅者不仅活在世俗中,活得像常人,而且似乎更安心于“常人”生活。所以禅者常常说真理在日用处,在行住坐卧处,在吃饭吃茶处,在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处,但举心动念却又不是。禅者看到人们日常多思多虑,以至丧失大好自然,而只要一转念就能完成与自然的同一,禅者要带领众生“当下”进入自然的清净怀抱。

  在理性的清醒状态,人们一般体验不到自然的清净脉息,体验不到创造力直接渲泻的颤动和愉悦,他与直接的真实保持着距离,丧失了自然生态。

  清净的创造由于从属于心灵的自然而使生活显得不慌不忙,每个时刻都像一天刚刚开始,与一切和解,周围的事物总那样亲切。这就是真正的平常心。

  禅宗有句名言“活在当下”,译成英语是“Live in the present”, 意思是说人应该放下过去的烦恼、舍弃对未来的忧虑,把全部身心都用在眼前的这一时刻。失去此刻就没有下一刻,不珍惜今生也就无法向往来生了。活在当下,既是对现在的珍视,也是对自己负责。昨天已经成为回忆,无论是好是坏,我们都没有能力使时光倒流去做任何改变;而明天也只是个未知数,我们也没有能力超前去把握;唯有今天、现在、此时此刻,才是我们能够改变、能够把握的,因此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也在这里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生命的意义也才能得以彰显。

  生活中的一切,并没有对或错,也没有困境或顺境,更没有愉快或不愉快,心存喜悦即能获喜悦,心存善即能感召善,勿需忧虑未来,亦勿需缅怀过去,一切但在当下。Don’t worry. be happy!(不要担心,快乐一点!)

  在我们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就是现在,最重要的人就是现在身边的人,因为只有现在才是你真切的存在着的生活,而此时此刻只有你身边的这些与你呆在一起的人,才能与你共同感受着命运赐予你的喜与悲、哀与乐。俗话说:“天堂,即我所在之处。”你只管在当下这一刻――欢欢喜喜地吃你的饭,平心静气地喝你的茶,快快乐乐地唱你的歌,舒舒服服地睡你的觉,尽情地享受,努力地工作。因为对于生命而言,只有当下这一刻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身边这些和你在一起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万缘放下,人才能坦然地生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意味着无忧无悔,首先要放下对过去的怨恨、遗憾、计较,你才能够在当下“快乐来临时就享受快乐,痛苦来临时就迎向痛苦”,在黑暗与光明中,既不回避也不逃离,也不会耿耿于心无法释怀,而是坦然地面对你正在进行的人生。

  人若不能走出自己的心之牢笼,就无法清楚明白什么才是自己当下的生活,更无法享受到眼前的风光。真正使自己苦恼的不是生活、工作或他人,最主要的还是“自己”。紧张或心情沉重地生活,是不会有快乐和幸福可言的。所以,在生活中,人除了坦然地承担之外,还应该有好的心情,有尽力而为的责任和宽宏大量的胸襟,不悔、不忧、不惧地面对现实人生,并且清楚地认识自我。

  佛教修行中有个重要法门“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其修行要诀就是“善护念”,即“活在当下”,能够观照自心,观照自己的当下一念。活出真我风采,活出本有的自我。“活在当下”,这就是生活的技巧。

  “吸进来,我身心安爽;呼出去,我面带微笑。安住于当下吧,这一刻真美妙!”

  微笑意味着我们是自己,意味着我们对自己拥有主权,意味着我们没有被淹没于无明当中。如果我们能够微笑,能够有安详愉快的心境,那么不但我们自己身心受益,而且和你接触的每个人都将受到感染和滋润。

  最重要的是把握现在、此时此刻、今天、当下,从现在开始起欢喜心,从现在开始见到人就生欢喜心,见到事情来了也生欢喜心,拿起书本也生欢喜心,这盘菜煮得太咸了或没味道,也要欢喜心,什么都以欢喜心面对,那你的命运、你的身体健康,种种都会慢慢改善。

  人就好像一台很多频道的电视机,我们拧到慈悲济人、助人为乐的频道,我们就是佛菩萨;拧到杀盗淫妄的频道,我们就是地狱饿鬼畜生;拧到痛苦的频道,我们就是痛苦;拧到微笑的频道,我们就是微笑。

  活在当下,享受生命的每一天,每一刻,人生就好比一盘棋,享受下棋的过程,输赢反而作为这个游戏的次要点缀。

  《佛遗教经》曰:“知足之人,虽卧地上,尤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如意。”人生的基本要求其实很简单,温饱而已,所谓提高生活水平,大多是满足虚荣心、浪费奢糜,如公交车、出租车如此方便,偏要去买小轿车。能看破这一层的知足者,与人无争,不去攀比,心情舒畅,行也安然,坐也安然,贫也安然,富也安然,名也不贪,利也不贪,能忍自安,清净无为。知足是世俗心态的超越,是精神财富的积累,是物质需求的满足。

  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灾难从什么地方来呢?因为有贪心,有不知足的心。一贪多就出祸,不是这个毛病发生,就是那个烦恼发生。

  例如贪官污吏们,他们都十分劳累,绞尽脑汁,既要把工作搞好,不然权位不保,同时还要“贪”得稳当,贪得“合法”,每一笔钱财都需要精心做手足,精心消除“痕迹”,精心地保存、转移,真可谓用心良苦。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大多数贪官污吏并没有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就锒铛入狱。

  你看,贪的过程是痛苦的,贪的结果更加痛苦不堪,而贪的东西呢,既没有享用,也没法享用――它们全是些根本不需要的多余的东西啊。贪官污吏们不懂得:这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我们能真正去占有,连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生命,我们都没能去占有,只是有期限、有条件地享有几分使用权而已。那些看上去被自己“占有了”的事情,全是假象而已。不能对假象入迷,误了自己。

  贪欲实际上不是天然的欲,而是后天形成的一种既非理性又非自然性的“生命变异状态”,是背离了天然大道又对自己失去了理性控制的状态,一种心理与生理相互缠绕着的病态。贪是一种病,一旦得了这种病,理性失落,心智被迷,苦不堪言。

  《法华经》曰:“诸苦所因,贪欲为本。”知止不辱,知足不殆,知足常乐,能忍自安。唐代韩愈《治家格言》说得好:“退一步自然幽雅,让三分何等清闲;忍几句无忧自在,耐一时快乐神仙……”现代人时常心为物役,有太多的患得患失,因此错过了许多的快乐和幸福。

  我们如果能在每一个刹那,自我观照,自我控制,专养智慧与安详;没有忧虑,没有恐惧,没有攀缘,离开一切执著,则能拥有统一和谐的心,快乐也就掌握在你的手中。《大涅磐经》曰:“知足第一乐。”人一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要学会自我解脱,对一切不需要上心的事物,如金钱、物质、虚名等,都不去当一回事。对人对事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理解,善待他人,快乐为本,把握人生,就能活得潇洒,活得快乐,活出质量,活出价值,活出光彩。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早上醒来,发现自己还能自由呼吸,你就比这个星期中离开人世的100万人更有福气了。如果你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危险、被囚禁的孤寂、天灾人祸、受折磨的痛苦和忍饥挨饿的难受,你已经好过世界上5亿人了。如果你的冰箱里有食物,身上有足够的衣服,有屋栖身,你已经比世界上70%的人更富足了。

  联合国“世界粮食日”数据显示,全球有36个国家目前正陷于粮食危机当中;全球仍有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第三世界的粮食短缺尤为严重。在发展中国家,有两成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而在非洲大陆,有1/3的儿童长期营养不良。全球每年有600万学龄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如果你的银行户头有存款,钱包里有现金,你已经身居于世界最富有的8%之列!如果你能读到这段文字,那么你更是拥有了双份的福气,你比20亿不能阅读的人不是更幸福吗?看到这里,请你暂时休息,然后非常认真地对自己说一句话:“哇!原来我是这么富有的人!”是的,想想这些,你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呢?

  人生原无病,不少因自作。想想病疾苦,无病即是福。想想饥寒苦,温饱即是福。想想奔波苦,居家即是福。想想乱世苦,和平即是福。想想牢狱苦,安分即是福。莫羡别人生活好,还有人家比我差。莫叹自己命运薄,还有多人皆不如。为非作歹内疚苦,为愁多虑病来磨。行善积德福泽多,吉人自有天相助。为人在世一年中,无病无灾应知足。烦恼都因想不开,忧愁只为看不破。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成却病方。本是长寿人,自使命短促;奉劝世间人,知足便常乐。宁静淡泊身心健,看破放下安乐多。

  4、熄下怒火最吉祥

  现在的世界到处是争斗,争斗的本源在嗔恚,人类如不能克制嗔恚,世界将无宁日。在佛门中有一首流传久远的偈语,告诫我们在遇到难以忍受的侮辱或痛苦时,应当退后一步想一想,及时消除对人的嗔恨之心,熄灭心头的怒火。这样才能使事情的结局峰回路转,逢凶化吉。偈语云:

  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思一思。嗔心起时要思量,熄下怒火最吉祥。

  偈语的前两句反复告诉我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要多思前想后,凡事多想几遍,就能够避免差错,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偈语最重要的内容是后面两句,它告诉我们,在遇到让自己生气的事时,应当多加思考,既要考虑到事件原因,又要想到莽撞行事所遭致的后果。遇事若能冷静一点,让自己能够熄灭心头的怒火,就会避免令人后悔之事的发生。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令你生气的事情。我们所产生的怒气有时候是我们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也有的是因别人而起。不管是什么原因,我们都不应该以发怒的方式来解决。否则只会将问题弄得更加复杂,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佛门俗语说:“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人通常在发怒时会不计一切后果,往往会做出后悔终生的行为。人生几十年,与其满怀怨恨、怒气冲冲地度过,倒不如凡事想开点,看淡一点。当你面临使你发怒的事时,及时熄灭心头的怒火,你就会活出人生的新境界。

  印光大师告诉我们:“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佛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看别人的好处自然思维别人的好处,永远记住别人对你的好处,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就好比时时刻刻接受阳光的普照,这时候,你还会有嗔怒心么?

  忍辱,是对治嗔心的法门。《遗教经》说:“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由此可见,能忍者是有修养的君子,不忍者是属暴躁的小人。一般小人之辈,稍微遇到不如意事,就会暴跳如雷,大发脾气,不能抑制自己非理性的冲动,是可怜悯者。忍辱,是为了利益有情,见到在烦恼、苦难中挣扎的众生,不忍增加其苦,这才实行忍辱的。把忍辱当作懦弱的表示,那是绝大的错误!嗔恨不管对人对物,都是由于缺乏慈悲心,假定有了慈悲心,不论是什么样的众生侮辱或自然界的刺激,都将无法引发嗔心。

  外在的苦痛、侮辱来袭,要探求它的来因,不是自己现生创造的,就是宿世的累积,应当对它生起极大的惭愧,哪可能生起嗔怒的心理?惭愧是道德的意向,是促进道德的动力,是生命界的一大功德;而外在的苦痛、侮辱为惭愧的增上缘,要善于利用它,使它有利于自己。不可妄为咒诅它,增加自己的苦痛!我们应当勇于自承,一个人如不能承认自己的过失,而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嗔此怪彼,那无异显示他的没有骨气、没有品质、没有自知之明。对侮辱你的人,不但不应对他起嗔心,而且要怜愍他的遭遇,因为他也在受着烦恼的困惑,随烦恼所转不得自由。

  佛经中主张“慈悲是佛道之根本”“一切佛法中慈悲为最大”,“佛心者大慈悲是”。

  众善奉行,培养慈爱之心,你马上会感到与他人之间产生一种美妙的联系之感――这就是慈爱之心的力量。良好人际关系能够提供更多的满足,相互间的坦率、信任、诚实、缺少敌意,能使你的生活平静下来,使你的心不再被仇恨、嫉妒这些严重损害健康的阴暗心理纠缠,你会活得轻松、坦然、愉快,你会觉得生活中到处充满阳光,充满快乐。让善的气息充满我们的生命。当我们关心我们的行为时,当我们表达内心的爱及了解生命的珍贵时,我们内心善的特质就开始滋长了。

  泰瑞莎修女说:“在这一生中,我们无法做什么伟大的事,我们只能怀抱着大爱来做小事情。”

  个人发起利益众生的慈悲之心,不仅可以度化众生,同时也可以使个人获得众生的回报。因为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因缘和合,这即意味着在因缘而聚的复杂世间关系中,个人的付出与贡献,从形式上看是为他人,为社会,但在实质上因为个人不能脱离他人、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与发展,因此间接也就是为个人。

  佛教早已洞穿了人类具有自我私心的动物属性,从而强调个人的付出与奉献是与个人成就无上菩提、获得般若智慧相一致的。利己与利他是同时的,没有先后。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在马路上看到一块石头,心想万一老人、小孩、盲人不注意,摔一跤怎么办,就把它捡起来丢到一边去。这是个利他的行为吧?旁边有个人看见了,心里会想:这个人了不起啊,是个好人,心多细啊!如果你下次有困难,那个看见你捡石头的人就会帮助你。利己和利他不就同时完成了,哪有什么先后!在佛教看来,自他、过去未来都是相关联的,不是孤立的。

  佛教主张的自利、利他的慈悲情怀,是缓解人与人之间冷寞、紧张乃至于对立的人际关系的一剂良方。同时对于个人而言,在获得了自我受用益处的基础上,又可以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从而在内外两个方面为自己营造出一种友好、和善的心理环境。

  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个人长期处于极度的紧张与焦虑的心理状态,不仅有损于自己的身体健康,同时还会逐渐导致个人处世准则的不正常,从而引起与他人关系的不和谐,这样反过来又会加重个人心理的烦恼与苦痛,如此不断叠加与循环,将有可能导致个人心理的失常以及精神方面的疾病。

  这种心理的亚健康状态,就是人类心灵遭受了严重污染的症候,而慈悲的情怀犹如甘露与良药,可以洗涤被严重污染的心灵,还心灵以本有的清净而健康的状态。

  要获得这种心理的健康状态,个人发慈悲愿力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个人心理的污染就源于个人的自私自利与他人造成的紧张而对立的人际关系。慈悲之心正是从个人的心理问题的病根入手予以解决。通过发慈悲之心,并在生活中实践慈悲之行,人们可以发现不仅自己的紧张、烦恼的心绪,会逐渐变得轻松、安宁与祥和,外在的与他人之关系也会逐渐变得和谐、融洽。在这种内外安宁、祥和与融洽的环境中,被自我私欲与贪念而污染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得到治

  美国的一部动画片,小男孩穿墨绿衣服,黄头发平头,求告知是啥动画片?求图片

来自King of the Hill 《King of the Hill》是福克斯电视台的长寿动画剧集。主角汉克.希尔(Hank Hill)是一名老气的乾苦力的男人,他努力生活在现代化的德克萨斯城市里,他的妻子很固执,他儿子很令人失望,他的朋友都是失败者,而他的父亲则令人难 以忍受。尽管如此,Hank依然保持沉着镇定,并且心肠很好,这使他一直保持希尔家的一家之主的地位。

宝宝知道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原标题:气愤!又一著名景点惨遭毁灭性破坏:不管去哪,你的教养才是最美的风景!

跑到了别人呆腻的地方看人山人海,

很多人却偏偏忘记带上了“素质”,

景点打卡也成了自身素质的“照妖镜”。

陕西靖边地区的波浪谷丹霞地貌景区,

被游客频繁踩踏的岩石沙化明显。

不但不阻止还为孩子提供木棍等工具。

就是600年也恢复不了原貌。”

图片来源于微博@人民日报

一个外国家庭到西湖游玩,

被一波波游客争相合照,

还有人抱着他们的娃合影。

10月3日,江西南昌动物园内,

一把爆米花扔到河马池,

随后将带有塑料袋和纸盒的

视频来源:四川广播电视台

这已经不是素质问题了,

而是上升到了残害动物的层面了,

铜钟外设置了护栏和提示牌,

就是为了防止游客钻进去,

图片来源:浙江广播电视台

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你没有。

10月4日,甘肃泾川县,

一景区里用牡丹布置了精美

花架和花坛供游客欣赏,

有游客为拍照攀爬花架,

从早上7点来这里看护,

很难制止,累得满头汗。

我们只看到了你的丑陋。

广州塔景区游客人数爆棚。

选择了从路边护栏直接翻越,

有将近30名游客翻越围栏。

其实走到出口也就五六分钟。

图片来源于微博@人民日报

10月4日,广西桂林一景区内,

一些“熊孩子”攀爬雕像,

而地上有明显的“请勿攀爬”的提示牌。

表面光滑极易发生意外,

虽旁边设有“禁止攀爬”警示牌,

但仍有不少孩子爬上爬下。

“杭州西湖”石碑的左上角,

大致可以看出是“平文涛”、

字看上去是用红色的油性笔写上去的,

目前工作人员已经将字清洗干净,

管理处已经联系派出所进行调查。

你不仅欠杭州一个道歉,

景区龙门石窟每天接待上万名游客,

千年佛像被游客们摸得黝黑,

佛像让你发不发财我们不知道,

但是你没有素养却是可以确定的。

本该转严肃穆的神圣之地,

却成为多位市民跳广场舞的场所。

是被用来敬仰和尊重的,

而不是让你们载歌载舞的,

南京夫子庙景区被挤得水泄不通。

游客们边欣赏美景边品尝美食,

国庆期间自己的工作量是平时的8、9倍。

10月1日,南锣鼓巷,

清洁工正在不停地将垃圾桶

旁边地上的垃圾往桶里送。

他不知清理了多少桶垃圾:

“有人不往桶里放,就是乱塞。”

把垃圾扔进垃圾桶不是投篮游戏,

多走两步路费不了多少力气,

但有些人偏偏手痒将垃圾扔在悬崖峭壁,

却不知道这一行为要清洁工买单。

海拔1400余米的西线栈道上,

活跃着一群吊着绳索的高空保洁人员,

他们经常吊着绳索下到悬崖绝壁下,

清理各种被任意丢弃的垃圾。

因动作惊险和身手矫健,

常被游客称为“蜘蛛侠”。

是这些无名英雄冒着生命危险去清洁。

为了保护景点不被破坏,

景区也采取了一些无奈之举。

在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为了防止游客进入景区内的著名景点拍照,

同时也出于保护雅丹地貌和游客安全的考虑,

景点周围布下了密密麻麻的“刺猬阵”。

这个“刺猬阵”看起来吓人,

却并不伤人,但足以“震慑”

想要进去拍照的游客了。

图片来源于燃新闻,未来网

素质得低到什么程度才能被如此对待。

但好在并不是所有人的素质都令人堪忧,

总有一些善良的人用自己的力量

维护着我们心中的美好。

江苏淮安万女士带着俩娃到古镇玩,

却发现景区内有很多垃圾和烟头。

她跟孩子提议把地面清理干净,

一早上捡了两大袋垃圾。

她说后来孩子们越捡越不开心,

觉得以后不能乱丢垃圾了。

此举提高了孩子的环保意识,

出游一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本是希望收获满眼的美景,

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素质,

把景点当做一次性用品,只为打卡,

那你的言行就配不上这里的美景,

你的教养才是最美的风景。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关注慈怀旗下生活类公众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动物图片大全 卡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