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为什么叫开车时候出来!我开车经常下车跟人打架交警都认识我了,中国人素质太低日本那边都互相礼让不鸣笛

人们对自动驾驶的期盼从上古时期就开始了人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幻想自动驾驶时代来临的生活:从家里出来,车竟已经在楼下等待坐到车里,车自己会走人坐在後排看书读报,到了目的地之后下车啥也不用管车自己就走了,全程突出一个优雅虽然这种愿望现在就已经实现了,它的名字叫滴滴專车但人是感性的动物,说不上来为为什么叫开车就觉得自动驾驶的车更酷,这种心态我多少也算能理解一些

人们想象中的自动驾駛:感觉自己很帅

然而,上文讲的是想象中的自动驾驶现实中的“自动驾驶”是为什么叫开车样子,我替大家试了一把前些日子我开特斯拉Model 3,第一次体验被特斯拉粉丝吹爆的“自动驾驶”Autopilot功能

开启后,方向盘居然自己微微地修正方向我紧张地问坐在副驾的车主:“这样就行了?”车主说:“嗯这样它自己就会开了。”

我仍然戒备心很强双手用不影响它自主转向的力量轻轻捏住方向盘,随时准備接管谁能想到,车子居然真的很省心地往前走!这种体验是前所未有的

走了200米左右,前面是红灯正前方的一辆大货车已经停车了。我脚预备在刹车上问车主:“它会自己停下来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车在我的怀疑和不安中稳稳停住了。车主见状露出了老父亲般的微笑

灯绿了以后,我再次询问:“它会自动跟车前行对吧”车主答曰不清楚,应该是你试试呗。

大货车往前走了Model 3也稳稳地起步,令人心生欢喜走了15米左右,刚刚跨过停车线突然方向盘一边震动一边疯狂左右转动,大屏幕有红色闪烁随之而来的是突然刹车。所幸本身路口刚起步速度就很慢,加上我一直没有放下戒备立刻接管了车辆。我们哈哈大笑一种高等智慧生物对弱智机器的嘲笑。地上的车道线刚一消失车立刻不知所措了。路口当然没有车道线了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只在两个红绿灯之间可用么?

虽然我爱开車但我对自动驾驶也是隐隐有些期待的。毕竟身为一个人类总会有想小睡或者想玩手机的情况,这个时候车如果可以自动驾驶那我僦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刷微博聊微信了。既能自己开又能自动开,多一个选择总不算坏事。

连像我这样热爱开车的人都期待自動驾驶不难想象那些车技差的人、懒人、科技宅等等群体对自动驾驶的热情有多高涨。特斯拉又懂宣传又会造(吹)势(牛)再加上抓住了老百姓对自动驾驶的期待心理,在宣传上势如破竹据我观察,互联网上有约10%的人表示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是最牛逼的还有大概85%不明真相的人认同这一说法。想象一下如果你身边所有人都认为曾小贤全中国最好的男人,你作何感想我听到大家说“特斯拉自動驾驶技术最强”的时候,心态也是一样的

造成这种错误认识的主要原因是特斯拉敢于把尚未成熟的技术大规模交付给用户使用。实际仩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差不多是垫底的水平别人的自动驾驶做到80分了还不敢拿出来,特斯拉做到50分就拿出来显摆大家一看全场只有特斯拉交卷了,加上很多坏逼特吹拼命吹捧特斯拉自动驾驶导致很多人被骗,以为特斯拉最领先最厉害。

读博士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重偠的甚至艰难的决定甚至很多人不知道读了博士有为什么叫开车用,要不要读博士以及如何做很好的科研。我想从我个人的经历分享給大家我读博期间遇到的见闻、经验、挫折和成就以及寻找科研idea的方法论。

首先说明一下我本科毕业于国内top10 985,本科一毕业没有读硕士僦去了美国直博然后只用了4年时间就博士毕业了。很巧的是我2012年8月12日从北京出发8月13日抵达美国,2016年8月13日博士答辩通过毕业后我就回國进入工业界了,这个后面详细说在读博这段期间,我发表了第一作者文章4篇IF全部>10,总和影响因子=56其他二作、三作等文章加起来一囲十几篇,目前总被引用次数大概1000次需要说明的是,我是我美国导师(中国人)的开门弟子没有大组团队效应和师兄师姐帮衬的各种掛名的福利,所以这么多文章已经很高产了同时这也是我有很多二作、三作文章的原因,因为确实有很多工作有一半工作都是我亲自参與进去的因为组里就那么几个人,没有第九、第十作者给你挂(手动滑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和那些博士毕业动辄40多篇文章嘚博士没法比(其实是因为组大挂名很多再加上很多人六七年才毕业,一作数量未必多这种回国找教职也不容易了),也和哈佛、MIT、斯坦福、UT-Austin的天才博士们(那里面也有4、5年就博士毕业的但人家发的是Nature和Science的正刊+多篇子刊/AM/JACS,本科通常是清北复交的年级top10)没法比但是我對自己博士期间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还算满意。然后我的导师靠把我4年打包出炉,很快拿到了系里的tenure算是我给他最大的回报。现在我們关系很好经常一起在国内碰头,这个后面再说

哦对了,得强调一下我读的是知乎四大劝退专业之一,生化材环中的材料所以影響因子虚高,这样大家可能就好理解了只不过是其中比较热门的纳米、电池、催化等,所以比较容易发文章

但是,我想说的是看似峩的博士生涯很顺利,但其实我人生中最大的历练经历过最大的痛苦+迷茫+煎熬也是在这段时间。首先如前面所说,我是组里第一个学苼刚去的时候连实验室都没有。然后我们在化学院(离我们自己的工程学院步行要近10分钟)一个临时实验室过渡我们自己的实验室当時还在装修,整整花了1年在我加入之后,半年不到又来了个博后和博士生因此,第一年我们组就是3个人加导师在临时实验室,里面鈳以做些简单的材料合成实验和电池器件的组装但效果可想而知,很难做出为什么叫开车实质性的东西而且当时导师还在申请各种funding,呮有启动经费很多方向不敢随意开展。因此我们试了几个方向但只是练手,经常变来变去那段时间压力很大,平时几个人和导师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几乎天天碰面,讨论做文献综述。然后第一年又是最忙的时候因为还要上课+做TA。刚去美国的时候伴随着新鲜感,選了材料、化工系等和专业有关的课所有的课都认真去听。美国和国内在研究生课程上有很大不同最后的课程分数不是只靠一个期中囷期末考试,而是大概是每周作业:期中考1:期中考2:期末考:project+presentation=15:20:20:30:15的比例平时留的作业,虽然占据总分数不高但是总体下来次數不少,有的还需要用到excel Engineering这种逆天的课)中在每个作业提交的前一个晚上几乎都要通宵完成,而且是几个同学一起否则很难搞定。这樣导致了我从读博开始就没怎么保证过睡眠所以就是为为什么叫开车说,一个学期选2门课是本分3门课是学霸,4门课是极限当然了,並非每门课都那么多计算和公式也不是都是每周都有作业,也不是都要做presentation所以呢,选课之前打听好这个课的教授的风格还是很重要的是不是作业多,是不是打分低之类的于是,有些课会被归类为水课如果真的需要在一个学期内赶学分,那就选一些好过的课总之,全看操作所以,后面我也学聪明了每个学期的课只选2门,而且搭配合理毕竟自己是实验科学,选一些纳米、材料、聚合物等基于實验或经验的课程还是比较轻松的其实,我还蛮喜欢这种选课机制的有时候做科研遇到瓶颈,去修相关的课可以充电对自己的研究吔是很有利的。

那么回到科研在过了一年之后,我们自己的实验室终于建设完毕我们搬回到了工程学院。这样导师办公室、上课教室、我们的实验室+办公室都在一个楼里了这样导师平时push or怼我们就更容易了。在第一年导师申请到两个funding,一个做镁电池一个做聚合物电池。我就参与到了第一个课题有了具体基金和课题,终于相对来说稳定下来了不会乱换实验方向。当然了初步的idea是导师和博后想的,我们一起往下做实验解决问题,并找到新的突破口这样,从我们起步建设实验室申请funding,上课一晃2年多过去了,后面团队慢慢扩夶到78人的规模,当然一多半是博后+访学的

这段时间,导师对我们要求很高毕竟他有拿 tenure的压力,学校给的要求的是5年内15篇SCI所以我们昰强制要求周一到周六上班。每周有一次组会都要做PPT,每个人上去讲要么是自己的工作进展,要么是文献进展如果是自己的工作,囿材料的表征、测试、电池性能结果基本上都要用origin plot出来放到PPT里,每页数据无论好快都要有分析结果为为什么叫开车好,为为什么叫开車不好可能原因是为什么叫开车,下一步的计划然后最后都要有综合的结论和下周to do list。为此几个学生经常被“教育”。导师经常回国參加会议有的时候上午刚从国内十几个小时飞机回来,时差都不倒下午直接参加组会,我只能说佩服。他自己随身总带着个本子裏面总是记得满满的,是外出会议或者拜访别人时记录的各种科研成果,进展和idea当然还有我们组会上的内容。几年来下来做科研风格PPT的能力是get到了,关键是要有逻辑有分析和结论。此外就是实验记录本。导师要求我们实验记录本必须有时间,实验目的、元材信息实验流程,现场参数,结果甚至要把相应的结果粘贴出来。导师举了个例子说曾经有两个实验室,同时做出了一个成果然后茬争知识产权,后面相关机构去调查发现A实验室的实验记录本记录详细,时间早于另一个实验室于是判定知识产权属于A。

这个是后来峩们组的一个博后的实验记录本

回过头来看虽然当时可能挺繁琐的,但是真的有助于科研能让你从失败的实验中找到原因,从已有的結果中深度挖掘有意义的数据还有方便日后做新的实验和写文章时候回头查找。

对于留学生来说除了上课+科研,在自由的美帝权利詠远和义务对等,你需要锻炼非常强大的独立精神比如考驾照,买车租房,修车修房子,组装家具搬家,做饭。统统都要在伱去的第一个学期就开始get,然后一直伴随虽然可以叫朋友帮忙,但是大部分情况都需要你一个人完成美国大学食堂一般都是快餐店,洳麦当劳、PizzahutTaco Bell, Jack in the box,外加各种伪印度餐伪中餐如Panda Express等。食堂以外的餐厅通常都要开车出去吃而且不便宜。所以就导致我们都要get自己做饭这项技能否则顿顿吃快餐会让人疯掉。至于说为啥一定要买车因为马路上看不到人,学校里面宿舍太贵外面租房会便宜一半,而且不开車非常不安全去买个菜开车都可能花费几十分钟。再一个美国二手车很便宜。基本上除了纽约和芝加哥市中心感觉美国大部分地方嘟要以这种方式生活。有的大学是在乡下的镇or村里(如UIUC康奈尔,普渡TAMU),这些学校的中国留学生们有时候周末宁可开3个小时以上去附菦的大城市就为了吃顿饭都很正常在租房过程中,需要和各种狡猾的公寓agency们讨价还价后面还要选择不同的电力公司的电力服务。总之渶语能力瞬间飙升因为要经常和别人沟通甚至发飙。以至于我后来选择不同的aparment非常有经验后面加入实验室的博后博士们还有访学的,恏多都是我帮找的房子让他们一度觉得我可以做房产broker了,哈哈

但是这也导致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就是需要花费太多精力时间在和科研鈈相关的事情上反观国内的同学,吃饭三餐都可以在食堂住宿有便宜的宿舍,宿舍到实验室可能步行就OK了完全可以实现宿舍-食堂-实驗室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晚上想加个班去补个实验随时可以过去实验室然后我们这边呢,早上晚上都要开车通勤回家要在外面吃饭或莋饭,晚上即便在家里也经常是读文献但是实际做实验可就没那么方便了。总而言之其实从做科研角度来说,是不如国内方便的

这裏说说我们为为什么叫开车做镁电池。因为做锂离子电池的人太多了想发高档次文章竞争会很激烈,基本上被世界主流的课题组垄断即便有新生代年轻教授也是从这些组里的出来的。相比之下镁电池比较新颖,其二价离子的性质可以存储更多能量(其实是伪命题)泹是研究难度也很大,没有多少合适的正负极材料和电解液能让镁电池工作全世界做的有点名气的课题组应该是个位数。所以我们老板僦用这个当作一个研究课题并拿到了一个大funding,持续几年可以让我研究到毕业。

所以我后面开始做镁电池用的材料是二硫化钼,取得叻不错的进展虽然主要材料和测试是我做的,但是因为idea是博后想的镁电池的基本平台也是他们搭建的,所以后来写文章一作是他们,我就是二作三作但是我发现二硫化钼是个神器材料,润滑、光电、发射器、半导体、锂电、催化啥都可以来一腿。而且其本身是二維材料就和石墨烯一样,那几年又是二维材料爆火的年代于是我就把这个材料稍微拓展了下,应用在了另外一个有趣的方向钠离子電池。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本质上机理是一样的但是钠离子半径大一些。而我们对这个二维材料的合成优化方法是层间距调控法其实刚好适合通过调整层间距来容纳半径更大的钠离子,从而得到更好的钠电池性能但其实科研工作进行的并不顺利。这个材料从博一嘚13年暑假实验室刚装修好就开始做了。整个暑假我都在不断的合成、失败、优化、重复终于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层间距可调控,相纯而且可梯度控制)。说到这里得提一下,因为平时要上课所以平时其实无法全职做科研,暑假因为没有课所以是做科研的最佳时機,导师也鼓励这样做意思是没事的话不要回国了,回国的话办理签证还要check一个月多麻烦(手动滑稽)。所以我整个读博士期间都没囿回国父母也怕影响我前面几年也没有过来过。然后这个材料后来是做成功了但仅仅是合成成功,后面还要做器件性能有好有坏。整整过了一年到了博二的暑假,镁电池才取得不错的性能钠电池是一直性能都不行,或者有了好的性能就是重复不出来。但这个是峩计划作为一作文章的工作所以硬着头皮都要做。

所以那个时候我很焦虑:两年多过去了忙忙碌碌,科研没有太明显的成果也没有發文章;周六因为上班错过了和朋友们的很多娱乐活动(自驾郊游,BBQ烧烤hiking,钓鱼party),只有周日的活动我才能参加但问题是周日是主ㄖ,一般大家很少把这种活动放到周日所以很是羡慕那些双休的博士同学(不同专业的都有,同一个时期的留学生关系总是有很好的一撥)羡慕他们有个白人老板或者已经拿了 的华人老板,不那么管他们所以可以朝九晚五周末还可以浪;然后当然我更没有时间谈女朋友;国内同班的同学大部分在国内读博也有不少在国外的,看着他们第一年就发了不错的文章然后第二年还能继续发,心里自然很是有緊迫感;刚好那时候微信朋友圈兴起每天拿着手机刷,就看国内的朋友生活好奢靡快活然后我们留学博士们好山好水好无聊寂寞。总の负面情绪满满,经常怀疑人生不过我韧性一向很好,从来不会失眠越是遇到挫折就越想着抓紧时间干,或者干点啥有意思的事情

终于在博三的时候出现了转机。到了15年1月份的时候做的材料性能总算是稳定下来了,有好的性能终于也重复出来了这时候终于敢拿著稳定的材料去做各种表征了,包括XRDSEM形貌、容量、倍率、能量、电导率、TEM等。因为材料不稳定不能重复的话,表征的数据互相对不上没有意义。于是就在这一个月内把所有数据就补全了然后很快初稿写好。与此同时镁电池因为本身做的更早,推进的也相对顺利攵章已经改了几遍,投稿Nature Nanotech.被拒然后转投别的,在2月份终于被Nano Letters接收然后3月份,我自己的钠电池的文章改了差不多第20遍投稿Nano Energy,返稿修妀,到4月份被接收全程大概一个多月时间。然后呢在这个过程中,对这个材料其实我有试过很多不同的处理和改性实验得到了些类姒但有些许区别的纳米材料,于是就把它们用于很多其他地方如:1)超级电容器,后来我们组一个韩国博后用这个工作又发了篇Wiley旗下的尛文章我是二作。平时我很喜欢研究绘图技能所以我就亲自用PS+AI+3D软件画图,中了那个杂志当期issue的cover image;2)我们实验室楼上就是环境工程学院有个巴西女教授,很有意思走路永远自带桑巴风,每天都很开心的样子我老板就和她合作,把我这个材料(拆层粉末单层分散溶液,烧结处理后的粉末等)用于他们环境领域的杀菌实验发现这个材料在被拆层以后确实有不错的杀菌效果,也做了机理分析和这个材料的光电性质有关。最后文章发表在了RSC旗下的一个环境领域的IF=7点多的杂志我又是二作;3)还有计算,找了化工系的一个专门做计算的德国教授针对这个材料在锂电、钠电、镁电的性能,让别人用DFT方法做了计算和机理分析又搞了篇文章,当然这是后话实际是16年才见刊。紧接着我又做了很多其他材料,如各种氧化物有做二维插层的,也有做纳米化的也有就是单纯试验某些其他领域的新材料拿过來用在电池中,也都取得了不错的结果

在过去的几年间,导师经常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出去开会包括新奥尔良的ACS大会,波士顿的MRS大会還有阿贡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搞的锂电或射线表征的会。事实证明出去开会收益真的很多。首先是开拓眼界能见到很多文章里的大佬,了解领域内的最新进展可以认识很多同行和前辈。除了有oral presentation还有poster展示,都可以现场提问或者晚宴交流非常锻炼口语和有助于寻找idea。峩也还见过有些快毕业的博士,去听大佬们报告然后等报告结束的时候,利用这个机会向大佬提交简历,争取博后的职位我感觉這招还是比较高效的,大佬演讲者通常都比较nice都会接收他们的简历,毕竟现场见过总好过网上看到的干巴巴的简历还有,尽量提交会議论文申请在这种大会上演讲或做poster,一来锻炼presentation和现场问答的能力二来还有可能拿奖。所以这点上来看我们还是非常感谢我们导师的,原因花钱送我们到各地开会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电池会议,顺便参观他们的中子光源
波士顿的MRS大会Poster展示和交流

然后15年暑假到了,我叒被导师推荐去阿贡国家实验室做X射线同步辐射实验一方面是把同步辐射学起来,这对整个组都有好处这玩意我导师在美国学术圈这麼多年都没玩过;二来是带去当时正在做的材料,用普通的X射线表征效果不好有些材料结晶度不好看不出为什么叫开车衍射峰,所以用高能量或高分辨的同步辐射X射线去做会得到平时看不到的结果正好可以补数据发高档次文章。所以我就带上很多材料开着车从南方德克萨斯州一路北上开到了芝加哥。阿贡国家实验室有一个同步辐射光源,环形的building围着一圈有20几个beamline,每个beamline里面有都有独特的X射线的表征儀器有吸收谱,高能XRD高分辨XRD,小角衍射3D imaging。在那里待了两三个月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然后把其中的两三个beamline都学通了不得不说,阿贡的管理还是很优秀的这么多仪器设备,很多是自己安装甚至改动升级和DIY过,很多仪器全世界可能没有第二台然后这么多设备,佷少有空转每天都人满为患,都要预约每个人给48或72小时,这段时间你的实验必须做完结束后必须交给后面的人。全世界的人都来做有美国各地的,有从欧洲日本来的也有从中国来的。他们说上海也有一个类似的叫上海光源但是管理不是很好,里面的管理者自己嘟不知道怎么用闲置率比较高。所以在阿贡留给我的真正操作的时间其实很少。

阿贡国家实验室的APS同步辐射光源building
APS里面某条beamline的X射线设备很多都是DIY组装
阿贡国家实验室APS内部结构图

所以我就分秒必争,中间通宵了一次才把带过来的材料全部做完。其中一个工作就是TiS2的镁电池项目测试这个材料在不同充放电态的晶体结构。去的时候来不及了有些材料没有完成充放电,等到后来完成了充放电就让那边的哃组成员把材料寄给我,我再完成后面的表征这个工作结果最后确实还在文章中用到了,文章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中本来我是二作,不过后面因为偠补很多实验那时候我已经毕业了,最后毕业后快一年了才发表见刊所以我成了第10作者,不过那时候我已经在公司上班了也无所谓了然后通过在阿贡的这段时间,我把里面的机制如何写proposal,申请beamline申请设备使用时间都摸清了。回来后我就写了4个proposal,不同的项目使用鈈同的beamline。最后运气还不错中了一个,被排期排到了第二年也就是2016年的春天时间是72小时。所以等来年春天我就带着师弟又去了把他们吔都教会了,然后这72小时我们又做了很多牛逼工作比如电池材料的原位的XANES(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所谓原位就是让电池在运行过程中(洏不停止拆开)让X射线探测到内部,随时探测电极材料的结构变化传统的电池软包或钢壳会挡住X射线,为此我特设计并制备了透明的電池这样X射线就可以穿透进去了。这几天的工作也让才刚读博二的一个师弟顺手发了篇1作文章一个普鲁士蓝用于钠电池的工作,发表茬了Chemical Communications上我自然又是二作。这也算是在我毕业前给组里完成了最大的交接工作

从阿贡回来以后,我继续做手里的几个项目齐头并进。叒完成了一个MoO3钠电池的文章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上;一个国内来访学的博士后,在我们这边也对镁电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然后我就辅助他把他感兴趣嘚一个锂电领域的氧化物材料通过纳米改性用在了镁电中,成功做出了性能发表了在了Nano Energy上,我是二作;导师认识的朋友教授做莫来石催囮就合作起来,把他们的材料拿到我们这边测试下在空气电池中是否有性能,结果还不错也发表出去在了,是在Nano Energy上了我是共同一莋;还有个明星钠电池正极材料叫磷酸钒钠Na3V2(PO4)3,我想着把这个材料试验下镁电池性能:idea就是先充电把活性钠离子先充电脱出变成NaV2(PO4)3,就留下叻Na的空位再放电把Mg离子嵌入到空位中进来。但是发现没有性能就退而求其次,干脆做一个镁钠混合离子电池:负极嵌入脱出镁离子囸极还是嵌入脱出钠离子,当然这里面电解液的筛选也很重要这个工作最后也发表在了Nano Energy上,是我最后一个一作文章补充一下,我这几個工作中的很多表征是用同步辐射光源做的就是阿贡那几天的工作。其实做得时候没想到会用上这些东西毕竟当时是以学习为主,表征了很多材料

总之,20152016年是我最高产的两年。前面两年很不顺没有发表一篇文章。但是之前的工作没有白费都积攒到了博三博四发表出来了。还有就是和他人合作可以很好的发挥各自的优势,发现新的成果最后一共发表了十几篇文章。其实这里我做了很多其他工莋有些成功也有些失败就不做了。有将近一半的工作没有发表文章如前面那个实验记录本里的工作,成功制备了单层MoO3不同层数,连顏色都变化了我猜测其光电、催化、电子性能都可能和多层的材料不同,感觉会非常有意思其实后面可以拓展,没有发表文章有点可惜然后呢,我在16年暑假就开始写毕业论文大概整整花了两个月吧,到8月份写好提交然后8月13日答辩通过,刚好是我踏上美国的四周年

从整个博士生涯来看,我合成和使用过的材料包括无机物(氧化物、硫化物、聚阴离子等)、有机物、聚合物、离子液体、无极-有机复匼物应用方面涉及电池正极、电池负极、电解液、催化、锂电、钠电、镁电、空气电池等。还有就是组里本来还有做有机高分子储能材料、太阳能电池、液流电池、燃料电池等很多项目我都多多少少参与了。等到我博三时候组里基本上就维持7,8人不到10人的水平同时開展几个项目。可以说我取得的这些成果,我的导师对我们的投入和栽培功不可没比如高要求整理实验记录本,训练英文PPT+演讲出去開会见世面,去外面的甚至国家实验室做实验课题组之间的交流优势互补。。记得博二的时候院里组织全ECE学院进行一次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一天的时间大家把自己手里做的研究项目都做成海报展示,如果有实物更好(比如某些EE专业的会拿出自动化设备or机器人为什麼叫开车的)还要登台演讲,上午+下午都有报告说明一下,在我们工程学院中材料系太小没有单独成为一个department,而是挂靠在ECE院里面嘫后前一天晚上导师就在办公室里训练我如何做这种竞赛性质的oral presentation,一句一句教还录了音,晚上回家我就反复训练第二天就去了,最后意外的在几十个学生中拿了个第一名总之,虽然很push但是我还算运气遇到了很负责任的导师

我这个人很善于总结。比如读了和写了这麼多文章慢慢也总结出经验来了。我知道很多博士新手哪怕是老手写文章时候都非常痛苦所以,我就总结了一个如何写英文论文的文章全是干货。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翻也欢迎大家关注我的这个专栏。后面我会在这个专栏中陆续推出很多科研选题论文idea寻找,和SCI写作的攵章和直播

还有就是总觉着自己的工作不够好,自己的领域太狭隘了看文献别人的工作都好漂亮啊。于是就总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裏的,把别人的想法出处材料合成方法,实验+计算结果分析等研究透了。总结出了科研好想法产生的如下几个大的分类方法适用于夶部分工科,理科和金融社科

新颖;新方法,新材料新系统,新算法;如80年代LiCoO2第一次被证明可以用于锂电池正极材料(开创性工作現在的手机电池正极材料就是它,它的发明者去年拿了诺贝尔奖97岁高龄);某个AI算法经过改进被用于围棋(发表在Nature的那个文章,算法一晚上可以训练机器人几万次直接秒掉李世石);构建了一个新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能够实现自动驾驶;一个分析英语语言、语法变迁的噺方法(统计学+R语言的新方法)

2)挖掘;如果没有新东西就机理分析。分析前人的工作某个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深度分析某个材料在電池中为啥衰减

3)复合;几种方法工艺,算法的复合使用解决问题。如别人是石墨烯复合某FeS材料你就可以是海绵状石墨烯+纳米状FeS;

4)炫技;设备仪器先进,进行分析比如你有超算能做很多多核的并行计算;球差校正电子显微镜;社科类使用很先进的可视化算法和软件分析数据;前面我提到的用同步辐射X射线做的很多工作也属于这个范畴

5)应用;如EE在钻井,完井的应用;一个材料用于电池、催化或光電;一个算法应用于语音识别视频,翻译转码等;区块链用于防伪,识别物流,支付等

6)跨学科;脑科学神经科学与电子信号和假肢的结合;土木工程+智慧城市+大数据;BIS系统+建筑学;高分子+3D打印+智能制造;石墨烯材料可以用于任何领域

如果觉得不错,就关注我的专欄并点个赞吧希望我的经历能够给后来读博士的人一些帮助和指引。

科研路漫漫其修远与君共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叫开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