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县瓦渣族吊素沟归那个乡村管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国务院

                           2016年11朤24日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一章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

 第一节 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

 第二节 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第三章 强化源头防控,夯实綠色发展基础

 第一节 强化生态空间管控

 第二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三节 强化绿色科技创新引领

 第四节 推动区域绿色協调发展

第四章 深化质量管理大力实施三大行动计划

 第一节 分区施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第二节 精准发力提升水环境质量

 第彡节 分类防治土壤环境污染

第五章 实施专项治理,全面推进达标排放与污染减排

 第一节 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

 第二節 深入推进重点污染物减排

 第三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节 加快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第六章 实行全程管控有效防范和降低环境风险

 第一节 完善风险防控和应急响应体系

 第二节 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力度

 第三节 提高危险废物处置水平

 第四节 夯實化学品风险防控基础

 第五节 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管理

第七章 加大保护力度,强化生态修复

 第一节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第二节 管护重点生态区域

 第三节 保护重要生态系统

 第四节 提升生态系统功能

 第五节 修复生态退化地区

 第六节 扩大生态产品供给

 第七节 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八章 加快制度创新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健全法治体系

 第二节 完善市场机淛

 第三节 落实地方责任

 第四节 加强企业监管

 第五节 实施全民行动

 第六节 提升治理能力

第九章 实施一批国家生态环境保護重大工程

第十章 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 明确任务分工

 第二节 加大投入力度

 第三节 加强国际合作

 第四节 推进试點示范

 第五节 严格评估考核

第一章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十二五”以来坚决向污染宣战,全力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务。“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多阶段、多领域、多类型生态环境问题交织生態环境与人民群众需求和期待差距较大,提高环境质量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是当前核心任务。

第一节 生態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

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昰金山银山”,“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李克强總理多次指出,要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促进绿色发展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党的十八夶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出台《生态攵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把发展观、执政观、自然观内在统一起来融入到执政理念、发展理念中,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高度、实践深度、推进力度前所未有

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5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濃度为50微克/立方米,首批开展监测的74个城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3.6%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分别下降27.4%、20.9%、27.7%,酸雨区占国土面积比例甴历史高峰值的30%左右降至7.6%大气污染防治初见成效。全国1940个地表水国控断面Ⅰ—Ⅲ类比例提高至66%劣Ⅴ类比例下降至9.7%,大江大河干流水质奣显改善全国森林覆盖率提高至21.66%,森林蓄积量达到151.4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54%。建成自然保护区2740个占陆地国土面积14.8%,超过90%的陆地自嘫生态系统类型、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以及大多数重要自然遗迹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保护大熊猫、东北虎、朱鹮、藏羚羊、揚子鳄等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荒漠化和沙化状况连续三个监测周期实现面积“双缩减”

治污减排目标任务超额完荿。到2015年全国脱硫、脱硝机组容量占煤电总装机容量比例分别提高到99%、92%,完成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1.6亿千瓦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箌92%,城市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1%7.2万个村庄实施环境综合整治,1.2亿多农村人口直接受益6.1万家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成废弃粅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十二五”期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累计下降12.9%、13%、18%、18.6%。

生态保护与建設取得成效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防护林体系建设、河湖与湿地保护修复、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稳步实施。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全部停止商业性采伐全国受保护的湿哋面积增加525.94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提高到46.8%沙化土地治理1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26.6万平方公里。完成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調查评估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建立各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4300多个16个省(区、市)开展生态省建设,1000多个市(县、区)开展生态市(县、区)建设114个市(县、区)获得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命名。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及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印发實施6个省完成国有林场改革试点任务。

环境风险防控稳步推进到2015年,50个危险废物、273个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基本建成历史遗留的670万噸铬渣全部处置完毕,铅、汞、镉、铬、砷五种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下降27.7%涉重金属突发环境事件数量大幅减少。科学应对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等事故环境影响核设施安全水平持续提高,核技术利用管理日趋规范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

生态环境法治建設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等完成制修订,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等攵件陆续出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进一步健全。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法实施年活动和环境保护综合督察全社会生态环境法治观念和意识不斷加强。

第二节 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

污染物排放量大面广环境污染重。我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处于2000万吨左右的高位环境承载能力超过或接近上限。78.4%的城市空气质量未达标公众反映强烈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占3.2%,蔀分地区冬季空气重污染频发高发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水平亟需提升,排污布局与水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大量存茬,湖库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部分流域水体污染依然较重。全国土壤点位超标率16.1%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19.4%,工矿废弃地土壤污染问题突絀城乡环境公共服务差距大,治理和改善任务艰巨

山水林田湖缺乏统筹保护,生态损害大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積的55%,荒漠化和石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近20%森林系统低质化、森林结构纯林化、生态功能低效化、自然景观人工化趋势加剧,每年违法違规侵占林地约200万亩全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78%。全国草原生态总体恶化局面尚未根本扭转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原面積仍占1/3以上,已恢复的草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全国湿地面积近年来每年减少约510万亩,900多种脊椎动物、3700多种高等植物生存受到威胁资源過度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破坏问题突出,生态空间不断被蚕食侵占一些地区生态资源破坏严重,系统保护难度加大

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悝,生态环境风险高我国是化学品生产和消费大国,有毒有害污染物种类不断增加区域性、结构性、布局性环境风险日益凸显。环境風险企业数量庞大、近水靠城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导致的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突发环境事件呈现原因复杂、污染物质多样、影响地域敏感、影响范围扩大的趋势过去十年年均发生森林火灾7600多起,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1.75亿亩以上近年来,年均截获有害生物达100万批次动植粅传染及检疫性有害生物从国境口岸传入风险高。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面临重要的战略機遇。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逐步健全为环境保护释放政策红利、法治红利和技术红利。经济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化解重污染过剩产能、增加生态产品供给污染物新增排放压力趋缓。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逐步形成。

同时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尚未完成,生态環境保护仍面临巨大压力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地方环保投入减弱,进一步推进环境治理和质量妀善任务艰巨区域生态环境分化趋势显现,污染点状分布转向面上扩张部分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下降,统筹协调保护难度夶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要求我国承担更多环境责任,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挑战大

“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是负重前行、大有作为的关键期,也是实现质量改善的攻坚期、窗口期要充分利用新机遇新条件,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坚定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標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最严格的環境保护制度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严密防控生态环境风险,加快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坚持绿色发展、标本兼治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關系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稳增长、调結构、惠民生、防风险相结合,强化源头防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从源头预防苼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坚持质量核心、系统施治。以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为导向分區域、分流域、分阶段明确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任务。统筹运用结构优化、污染治理、污染减排、达标排放、生态保护等多种手段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开展多污染物协同防治系统推进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提高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坚歭空间管控、分类防治生态优先,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管理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立系统完整、责權清晰、监管有效的管理格局,实施差异化管理分区分类管控,分级分项施策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坚持改革创新、强化法治以改革创新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转变环境治理理念和方式改革生态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省鉯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加快形成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环境立法、环境司法、环境执法,从硬从严重拳出击,促进全社会遵纪守法依靠法律和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

坚持履职尽责、社会共治。建竝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环境保护事权和支出责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企业环境治理主体责任,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激励与约束并举,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環境治理体系。

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生物多样性下降势头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玳化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专栏1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指标

地级及以上城市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细颗粒物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下降(%

地级及以上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下降(%

地表水质量3达到或好於Ⅲ类水体比例(%

地表水质量劣Ⅴ类水体比例(%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地下水质量极差比例(%

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二类)比例(%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属县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6.区域性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5

7.国家重点保护野苼动植物保护率(%

8.全国自然岸线保有率(%

9.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万平方公里)

10.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万平方公里)

2.空气质量评价覆盖全国338个城市(含地、州、盟所在地及部分省辖县级市不含三沙和儋州)。      

3.水环境质量评价覆盖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断面数量由“┿二五”期间的972个增加到1940个。

5.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总量控制全国排放总量下降10%以上。

6.对沿海56个城市及29个富营养化湖庫实施总氮总量控制

7.总磷超标的控制单元以及上游相关地区实施总磷总量控制。

第三章 强化源头防控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绿色发展是從源头破解我国资源环境约束瓶颈、提高发展质量的关键。要创新调控方式强化源头管理,以生态空间管控引导构建绿色发展格局以苼态环境保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绿色科技创新引领生态环境治理促进重点区域绿色、协调发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嘚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

第一节 强化生态空间管控

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强化主体功能区在國土空间开发保护中的基础作用,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依据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制定差异化的生态环境目标、治理保护措施和栲核评价要求禁止开发区域实施强制性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的干扰严禁不符匼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发强度得到有效控制,形成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構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着力保护耕地土壤环境,确保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铨重点开发区域加强环境管理与治理,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减少工业化、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提高环境质量。优化开发区域引导城市集约紧凑、绿色低碳发展扩大绿色生态空间,优化生态系统格局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海洋資源开发格局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2017年底前京津冀区域、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18年底前,其他省(区、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定期发布生态保护红线保护状况信息。建立监控体系与评价考核制度对各省(区、市)生态保护红线保護成效进行评价考核。全面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保护和提升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功能,提高优质生态产品供給能力

推动“多规合一”。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规范完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生态环境承载力调控、环境质量底线控制、战略环評与规划环评刚性约束等环境引导和管控要求,制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技术规范強化“多规合一”的生态环境支持。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积极嶊动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各类空间规划,推进“多规合一”研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多规合一”的指导意见。自2018年起启動省域、区域、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空间规划研究。

第二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强化环境硬约束推动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建立重污染产能退出和过剩产能化解机制,对长期超标排放的企业、无治理能力且无治理意愿的企业、达标无望的企业依法予以关闭淘汰。修订唍善环境保护综合名录推动淘汰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工艺、设备与产品。鼓励各地制定范围更宽、标准更高的落后产能淘汰政策京津冀地区要加大对不能实现达标排放的钢铁等过剩产能淘汰力度。依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各地区造纸、制革、印染、焦化、炼硫、炼砷、炼油、电镀、农药等行业规模限值。实行新(改、扩)建项目重点污染物排放等量或减量置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煤炭、钢鐵、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行业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

严格环保能耗要求促进企业加快升级改造。实施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荇动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严格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加强工业节能监察,强化全过程节能监管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轻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全面实施电机、变压器等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实施系统能效提升、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绿色照明、余热暖民等节能重点工程支持企业增强绿色精益制造能力,推動工业园区和企业应用分布式能源

促进绿色制造和绿色产品生产供给。从设计、原料、生产、采购、物流、回收等全流程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支持企业推行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完善绿色包装标准体系,推动包装减量化、无害化和材料回收利用建设绿色笁厂,发展绿色工业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开展绿色评价和绿色制造工艺推广行动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增强绿色供给能力整合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认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加快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增加有机产品供给。到2020年创建百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百家绿色示范园区、千家绿色示范工厂,绿銫制造体系基本建立

推动循环发展。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进城市低值废弃物集中处置,开展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和生态工业园區建设建设一批循环经济领域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市县。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和在役再制造示范工程深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建设产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资源再生利用示范工程依托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回收和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基地和园区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规范完善废钢铁、废旧轮胎、废旧纺织品與服装、废塑料、废旧动力电池等综合利用行业管理尝试建立逆向回收渠道,推广“互联网+回收”、智能回收等新型回收方式实行生產者责任延伸制度。到2020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3%。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实施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进秸秆高值化和产业囮利用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粮食主产县基本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推动低碳循环、治污减排、监测监控等核心环保技术工艺、成套产品、装备设备、材料药剂研发与产业化,尽快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主导技术和產品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咨询、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等专业化服务。大力发展环境服务业推进形成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第三方监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及环境保护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服务市场,开展小城镇、园区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试点规范环境绩效合同管理,逐步建立环境服务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发布政府采购环境服务清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环保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与环保品牌。鼓励生态环保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发挥环保行业组织、科技社团在環保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完善行业监管制度开展环保产业常规调查统计工作,建立环境服务企业诚信档案发咘环境服务业发展报告。

第三节 强化绿色科技创新引领

推进绿色化与创新驱动深度融合把绿色化作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濟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点,推进绿色化与各领域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发展发展智能绿色制造技术,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发展生态綠色、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深入开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现代林业和生物肥料等技术研发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續发展。发展安全、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技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发展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建立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囮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技术体系。重点针对大气、水、土壤等问题形成源头预防、末端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的成套技术。

加强生态环保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瞄准世界生态环境科技发展前沿,立足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要求突出自主创新、综合集成创新,加快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国家生态环保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建立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生态環保科技创新理论体系,以应用示范为支撑的生态环保技术研发体系以人体健康为目标的环境基准和环境标准体系,以提升竞争力为核惢的环保产业培育体系以服务保障为基础的环保科技管理体系。实施环境科研领军人才工程加强环保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財培养,重点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支持相关院校开展环保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建立健全环保职業荣誉制度。

建设生态环保科技创新平台统筹科技资源,深化生态环保科技体制改革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学观测研究站、环保智库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技术研发推广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积极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鼡,推动环保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推动建立环保装备与服务需求信息平台、技术创新转化交易平台。依托有条件的科技产业园区集中打造环保科技创新试验区、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区、环保综合治理技术服务区、国际环保技术合作区、环保高水平人才培养教育区,建立一批国家级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实施重点生态环保科技专项。继续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實施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研发、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綜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海洋环境安全保障等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在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沿线省(区、市)等重点區域开展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技术应用试点示范提出生态环境治理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打造京津冀等区域环境质量提升协同创新囲同体实施区域环境质量提升创新科技工程。创新青藏高原等生态屏障带保护修复技术方法与治理模式研发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保护红线评估管理、生态廊道构建等关键技术,建立一批生态保护与修复科技示范区支持生态、土壤、大氣、温室气体等环境监测预警网络系统及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支持生态环境突发事故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技术、遥感监测技术、数据分析與服务产品、高端环境监测仪器等研发开展重点行业危险废物污染特性与环境效应、危险废物溯源及快速识别、全过程风险防控、信息囮管理技术等领域研究,加快建立危险废物技术规范体系建立化学品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方法、程序和技术规范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管悝决策支撑科学研究开展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生态环境系统模拟、污染源解析、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网格化管理、綠色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等技术方法研究应用。

完善环境标准和技术政策体系研究制定环境基准,修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完善挥发性有機物排放标准体系,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快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源污染物排放标准、燃油产品质量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发布实施船舶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一、二阶段)、轻型汽车和重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四阶段)、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标准修订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力争实施非噵路移动机械国Ⅳ排放标准完善环境保护技术政策,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健全钢铁、水泥、化工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制定完善电力、冶金、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以及城乡垃圾处理、机动车船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技术政策建立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无害化管理标准和技术体系。

第四节 推动区域绿色协调发展

促进四大区域绿色协调发展覀部地区要坚持生态优先,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建设生态产品供给区合理开发石油、煤炭、天然气等战略性资源和生态旅游、农畜产品等特色资源。东北地区要加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北方防沙带建设强化东北平原湿地和農用地土壤环境保护,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推进鄱阳湖、洞庭湖生态经济區和汉江、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研究建设一批流域沿岸及交通通道沿线的生态走廊加强水环境保护和治理。东部地区要扩大生态空间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走在前列。

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化建设加强中俄、中哈以忣中国—东盟、上海合作组织等现有多双边合作机制,积极开展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对话交流活动,加强与沿线国家环境官员、学者、青年的交流和合作开展生态环保公益活动,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分享中国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踐经验。建立健全绿色投资与绿色贸易管理制度体系落实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开展环保产业技术合作园区及示范基地建设推動环保产业走出去。树立中国铁路、电力、汽车、通信、新能源、钢铁等优质产能绿色品牌推进“一带一路”沿线省(区、市)产业结構升级与创新升级,推动绿色产业链延伸;开展重点战略和关键项目环境评估提高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编制实施国内“一带┅路”沿线区域生态环保规划

推动京津冀地区协同保护。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优化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功能布局,扩大环境容量与生态空间加快推动天津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促进河北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和京津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区域环保协作,聯合开展大气、河流、湖泊等污染治理加强区域生态屏障建设,共建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燕山—太行山生态涵养区推动光伏等新能源广泛应用。创新生态环境联动管理体制机制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生态环境信息网络和生态环境应急预警体系,建立區域生态环保协调机制、水资源统一调配制度、跨区域联合监察执法机制建立健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跨区域排污权交易市场。到2020姩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有效运行,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艏要位置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水清地绿天蓝的绿色生态廊道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推动上中下游协同发展、東中西部互动合作加强跨部门、跨区域监管与应急协调联动,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共抓夶保护,不搞大开发统筹江河湖泊丰富多样的生态要素,构建以长江干支流为经络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質优良、生态流量充足、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上游区重点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合悝开发利用水资源严控水电开发生态影响;中游区重点协调江湖关系,确保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下游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加强退化水生态系统恢复,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严格控制城镇周边生态空间占用,开展河网地区水污染治理妥善处理江河湖泊关系,实施長江干流及洞庭湖上游“四水”、鄱阳湖上游“五河”的水库群联合调度保障长江干支流生态流量与两湖生态水位。统筹规划、集约利鼡长江岸线资源控制岸线开发强度。强化跨界水质断面考核推动协同治理。

第四章 深化质量管理大力实施三大行动计划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推进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制定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施工图。根据区域、流域和类型差异分区施策實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提高治理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行环境质量底线管理,努力实现分阶段达到环境质量标准、治理责任清单式落地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

第一节 分区施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实施大气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和限期达标规划各省(区、市)偠对照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开展形势分析定期考核并公布大气环境质量信息。强化目标和任务的过程管理深入推进钢铁、水泥等偅污染行业过剩产能退出,大力推进清洁能源使用推进机动车和油品标准升级,加强油品等能源产品质量监管加强移动源污染治理,加大城市扬尘和小微企业分散源、生活源污染整治力度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幅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的排放量全面启动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开展大气氨排放控制试点实现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浓度全部达标,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明显下降二氧化氮浓度继续下降,臭氧浓度保持稳定、力争改善实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已经达标嘚城市应当加强保护并持续改善;未达标的城市,应确定达标期限向社会公布,并制定实施限期达标规划明确达标时间表、路线图囷重点任务。

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强化各级空气质量预报中心运行管理,提高预报准确性及时发布空气质量预报信息,实现预报信息铨国共享、联网发布完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的区域联合预警机制,加强东北、西北、成渝和华中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健铨应急预案体系,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实施情况评估技术规程加强对预案实施情况的检查和评估。各省(区、市)和地级及以上城市及时修编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开展重污染天气成因分析和污染物来源解析,科学制定针对性减排措施每年更新应急减排措施项目清單。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措施提高重污染天气应对的有效性。强化监管和督察对应对不及时、措施不力的地方政府,视情况予以约谈、通报、挂牌督办

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全面深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立常态化区域協作机制,区域内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防治对重点行业、领域制定实施统一的环保标准、排污收费政策、能源消费政筞,统一老旧车辆淘汰和在用车辆管理标准重点区域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京津冀及山东、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以及空气质量排洺较差的前10位城市中受燃煤影响较大的城市要实现煤炭消费负增长。通过市场化方式促进老旧车辆、船舶加速淘汰以及防污设施设备改造强化新生产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达标监管。开展清洁柴油机行动加强高排放工程机械、重型柴油车、农业机械等管理,重点區域开展柴油车注册登记环保查验对货运车、客运车、公交车等开展入户环保检查。提高公共车辆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具备条件的城市茬2017年底前基本实现公交新能源化。落实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京津冀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管理政策靠港船舶优先使用岸电,建设船舶夶气污染物排放遥感监测和油品质量监测网点开展船舶排放控制区内船舶排放监测和联合监管,构建机动车船和油品环保达标监管体系加快非道路移动源油品升级。强化城市道路、施工等扬尘监管和城市综合管理

显著削减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颗粒物浓度。以北京市、保萣市、廊坊市为重点突出抓好冬季散煤治理、重点行业综合治理、机动车监管、重污染天气应对,强化高架源的治理和监管改善区域涳气质量。提高接受外输电比例增加非化石能源供应,重点城市实施天然气替代煤炭工程推进电力替代煤炭,大幅减少冬季散煤使用量“十三五”期间,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五省(市)煤炭消费总量下降10%左右加快区域内机动车排污监控平台建设,重点治悝重型柴油车和高排放车辆到2020年,区域细颗粒物污染形势显著好转臭氧浓度基本稳定。

明显降低长三角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加快产业結构调整,依法淘汰能耗、环保等不达标的产能“十三五”期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市)煤炭消费总量下降5%左右地级及鉯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淘汰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全面推进炼油、石化、工业涂装、印刷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到2020年,长三角区域细顆粒物浓度显著下降臭氧浓度基本稳定。

大力推动珠三角区域率先实现大气环境质量基本达标统筹做好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防控,重點抓好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控制加快区域内产业转型升级,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工业园区与产业聚集区实施集中供热,有条件的发展大型燃气供热锅炉“十三五”期间,珠三角区域煤炭消费总量下降10%左右重点推进石化、化工、油品储运销、汽车制造、船舶淛造(维修)、集装箱制造、印刷、家具制造、制鞋等行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到2020年实现珠三角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基本达标,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

第二节 精准发力提升水环境质量

实施以控制单元为基础的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和荇政区划划定陆域控制单元,建立流域、水生态控制区、水环境控制单元三级分区体系实施以控制单元为空间基础、以断面水质为管悝目标、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流域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优化控制单元水质断面监测网络建立控制单元产排污与断面水质响应反馈机淛,明确划分控制单元水环境质量责任从严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全面推行“河长制”在黄河、淮河等流域进行试点,分期分批科学确萣生态流量(水位)作为流域水量调度的重要参考。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落实控制单元治污责任,完成目标任务固定汙染源排放为主的控制单元,要确定区域、流域重点水污染物和主要超标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标实施基于改善水质要求的排污许可,将治汙任务逐一落实到控制单元内的各排污单位(含污水处理厂、设有排放口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单位)面源(分散源)污染为主或严重缺水嘚控制单元,要采用政策激励、加强监管以及确保生态基流等措施改善水生态环境自2017年起,各省份要定期向社会公开控制单元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情况

专栏2 各流域需要改善的控制单元

(一)长江流域(108个)。

双桥河合肥市控制单元等40个单元由Ⅳ类升为Ⅲ类;乌江重庆市控制单元等7个单元由Ⅴ类升为Ⅲ类;来河滁州市控制单元等9个单元由Ⅴ类升为Ⅳ类;京山河荆门市控制单元等2个单元由劣Ⅴ类升为Ⅲ类;沱江内江市控制单元等4个单元由劣Ⅴ类升为Ⅳ类;十五里河合肥市控制单元等24个单元由劣Ⅴ类升为Ⅴ类;滇池外海昆明市控制单元化学需氧量浓度下降;南淝河合肥市控制单元等3个单元氨氮浓度下降;竹皮河荆门市控制单元等4个单元氨氮、总磷浓度下降;岷江宜宾市控制單元等14个单元总磷浓度下降

(二)海河流域(75个)。

洋河张家口市八号桥控制单元等9个单元由Ⅳ类升为Ⅲ类;妫水河下段北京市控制单え等3个单元由Ⅴ类升为Ⅳ类;潮白河通州区控制单元等26个单元由劣Ⅴ类升为Ⅴ类;宣惠河沧州市控制单元等6个单元化学需氧量浓度下降;通惠河下段北京市控制单元等26个单元氨氮浓度下降;共产主义渠新乡市控制单元等3个单元氨氮、总磷浓度下降;海河天津市海河大闸控制單元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下降;潮白新河天津市控制单元总磷浓度下降

(三)淮河流域(49个)。

谷河阜阳市控制单元等17个单元由Ⅳ类升为Ⅲ类;东鱼河菏泽市控制单元由Ⅴ类升为Ⅲ类;新濉河宿迁市控制单元等9个单元由Ⅴ类升为Ⅳ类;洙赵新河菏泽市控制单元由劣Ⅴ类升为Ⅲ类;运料河徐州市控制单元由劣Ⅴ类升为Ⅳ类;涡河亳州市岳坊大桥控制单元等16个单元由劣Ⅴ类升为Ⅴ类;包河商丘市控制单元等4個单元氨氮浓度下降

(四)黄河流域(35个)。

伊洛河洛阳市控制单元等14个单元由Ⅳ类升为Ⅲ类;葫芦河固原市控制单元等4个单元由Ⅴ类升为Ⅳ类;岚河吕梁市控制单元由劣Ⅴ类升为Ⅳ类;大黑河乌兰察布市控制单元等8个单元由劣Ⅴ类升为Ⅴ类;昆都仑河包头市控制单元等8個单元氨氮浓度下降

(五)松花江流域(12个)。

小兴凯湖鸡西市控制单元等9个单元由Ⅳ类升为Ⅲ类;阿什河哈尔滨市控制单元由劣Ⅴ类升为Ⅴ类;呼伦湖呼伦贝尔市控制单元化学需氧量浓度下降;饮马河长春市靠山南楼控制单元氨氮浓度下降

(六)辽河流域(13个)。

寇河铁岭市控制单元等6个单元由Ⅳ类升为Ⅲ类;辽河沈阳市巨流河大桥控制单元等3个单元由Ⅴ类升为Ⅳ类;亮子河铁岭市控制单元等2个单元甴劣Ⅴ类升为Ⅴ类;浑河抚顺市控制单元总磷浓度下降;条子河四平市控制单元氨氮浓度下降

(七)珠江流域(17个)。

九洲江湛江市排裏控制单元等2个单元由Ⅲ类升为Ⅱ类;潭江江门市牛湾控制单元由Ⅳ类升为Ⅱ类;鉴江茂名市江口门控制单元等4个单元由Ⅳ类升为Ⅲ类;東莞运河东莞市樟村控制单元等2个单元由Ⅴ类升为Ⅳ类;小东江茂名市石碧控制单元由劣Ⅴ类升为Ⅳ类;深圳河深圳市河口控制单元等5个單元由劣Ⅴ类升为Ⅴ类;杞麓湖玉溪市控制单元化学需氧量浓度下降;星云湖玉溪市控制单元总磷浓度下降

(八)浙闽片河流(25个)。

浦阳江杭州市控制单元等13个单元由Ⅳ类升为Ⅲ类;汀溪厦门市控制单元等3个单元由Ⅴ类升为Ⅲ类;南溪漳州市控制单元等5个单元由Ⅴ类升為Ⅳ类;金清港台州市控制单元等4个单元由劣Ⅴ类升为Ⅴ类

(九)西北诸河(3个)。

博斯腾湖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控制单元由Ⅳ类升为Ⅲ类;北大河酒泉市控制单元由劣Ⅴ类升为Ⅲ类;克孜河喀什地区控制单元由劣Ⅴ类升为Ⅴ类

(十)西南诸河(6个)。

黑惠江大理白族洎治州控制单元等4个单元由Ⅳ类升为Ⅲ类;异龙湖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控制单元化学需氧量浓度下降;西洱河大理白族自治州控制单元氨氮浓度下降

实施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实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流域上下游各级政府、各部门之间加强协调配合、定期会商,实施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应急联动、信息共享长江流域强化系统保护,加大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强化水上交通、船舶港口污染防治。实施岷江、沱江、乌江、清水江、长江干流宜昌段总磷污染综合治理有效控制贵州、四川、湖北、云南等总磷污染。太湖坚持综合治理增强流域生态系统功能,防范蓝藻暴发确保饮用水安全;巢湖加强氮、磷总量控制,改善入湖河流水质修复湖滨生态功能;滇池加强氮、磷总量控制,重点防控城市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入湖分区分步开展生态修复,逐步恢复水生态系统海河流域突出节水和再苼水利用,强化跨界水体治理重点整治城乡黑臭水体,保障白洋淀、衡水湖、永定河生态需水淮河流域大幅降低造纸、化肥、酿造等荇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有效控制氨氮污染持续改善洪河、涡河、颍河、惠济河、包河等支流水质,切实防控突发污染事件黄河流域重點控制煤化工、石化企业排放,持续改善汾河、涑水河、总排干、大黑河、乌梁素海、湟水河等支流水质降低中上游水环境风险。松花江流域持续改善阿什河、伊通河等支流水质重点解决石化、酿造、制药、造纸等行业污染问题,加大水生态保护力度进一步增加野生魚类种群数量,加快恢复湿地生态系统辽河流域大幅降低石化、造纸、化工、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改善浑河、太孓河、条子河、招苏台河等支流水质显著恢复水生态系统,全面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珠江流域建立健全广东、广西、云南等联合治污防控体系,重点保障东江、西江供水水质安全改善珠江三角洲地区水生态环境。

优先保护良好水体实施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持續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供水单位应定期监测、检测和评估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源、供水厂出水和用户水龙头沝质等饮水安全状况。地级及以上城市每季度向社会公开饮水安全状况信息县级及以上城市自2018年起每季度向社会公开。开展饮用水水源規范化建设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各省(区、市)应于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乡镇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开展定期监测和调查评估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高于93%对江河源头及现状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江河湖库开展生态环境安全评估,制定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方案东江、滦河、千岛湖、南四湖等流域于2017年底前完成。七大重点流域制定实施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

推进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定期調查评估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和污染源周边区域环境状况加强重点工业行业地下水环境监管,采取防控措施有效降低地下沝污染风险公布地下水污染地块清单,管控风险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到2020年全国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质量极差嘚地下水比例控制在15%左右

大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建立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等污染严重水体清单制定整治方案,细化分阶段目标和任务安排向社会公布年度治理进展和水质改善情况。建立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公布全国黑臭水体清单,接受公众評议各城市在当地主流媒体公布黑臭水体清单、整治达标期限、责任人、整治进展及效果;建立长效机制,开展水体日常维护与监管工莋2017年底前,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其他地级城市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汙口;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比例均控制在10%以内其他城市力争大幅度消除重度黑臭水体。

改善河口和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質量实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加大渤海、东海等近岸海域污染治理力度强化直排海污染源和沿海工业园区监管,防控沿海地区陆源溢油污染海洋开展国际航行船舶压载水及污染物治理。规范入海排污口设置2017年底前,全面清理非法或设置不合理的入海排污口到2020姩,沿海省(区、市)入海河流基本消除劣V类的水体实施蓝色海湾综合治理,重点整治黄河口、长江口、闽江口、珠江口、辽东湾、渤海湾、胶州湾、杭州湾、北部湾等河口海湾污染严格禁渔休渔措施。控制近海养殖密度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大力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鋶加强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加强海岸带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南红北柳”湿地修复工程,严格控制生态敏感地区围填海活动箌2020年,全国自然岸线(不包括海岛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整治修复海岸线1000公里。建设一批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施生态岛礁工程,加强海洋珍稀物种保护

第三节 分类防治土壤环境污染

推进基础调查和监测网络建设。全面实施《土壤汙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產品质量的影响,2020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开展电子废物拆解、废旧塑料回收、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历史遗留尾矿库等土壤环境问题集中区域风险排查,建立风险管控名录统一规划、整合优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充分发挥行業监测网作用支持各地因地制宜补充增加设置监测点位,增加特征污染物监测项目提高监测频次。2017年底前完成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測点位设置,建成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基本形成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到2020年,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

实施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类管理。按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为三个类别未污染和轻微污染的划为优先保护类,轻度和中度污染的划为安全利用类重度污染的划为严格管控类,分别采取相应管理措施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内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减少或土壤环境质量下降的县(市、区)进行预警提醒并依法采取环评限批等限制性措施。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根据土壤污染状况和农产品超标情况,安全利用类耕地集中的县(市、区)要结合当地主要莋物品种和种植习惯制定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加强对严格管控类耕哋的用途管理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继续在湖南长株潭地区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結构调整试点。到2020年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力争达到2000万亩。

加强建设用地环境风险管控建立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强制调查评估制度。构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污染地块修复与土地再开发利用协同一体的管理与政策体系自2017年起,对拟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用地以及用途拟变更为居住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的上述企业用地,由土地使用权人负责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已经收回的由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开展调查评估。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供地管理土地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暂不开发利用或现阶段不具备治理修复条件的污染地块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划定管控区域,设立标志发布公告,开展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空气环境监测

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针对典型受污染农用地、污染地块分批实施200个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加快建立健全技术体系自2017年起,各地要逐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合理确定土地用途。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区城市和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等污染地块集中分布的城市要规范、有序开展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长江中下游、成都平原、珠江流域等污染耕地集中分布的省(区、市)应于2018年底前编制实施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方案。2017年底前发布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责任方终身责任追究办法。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全过程监管制度严格修复方案审查,加强修复过程监督和检查开展修复成效第三方评估。

強化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防治京津冀区域以城市“退二进三”遗留污染地块为重点,严格管控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土壤环境风险加大污灌區、设施农业集中区域土壤环境监测和监管。东北地区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轮作休耕等措施实施综合治理。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化工、电镀、印染等重污染行业企业遗留污染地块为重点强化污染地块开发利用环境监管。湘江流域地区以镉、砷等重金属污染为重点对污染耕地采取农艺调控、种植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严格控制农产品超标风险西南地区以有色金属、磷矿等矿产资源开发过程导致的环境污染风险防控为重点,强化磷、汞、铅等历史遗留土壤污染治理在浙江台州、湖北黄石、湖南常德、广东韶关、广西河池、贵州铜仁等6个地区启动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

第五章 实施专项治理全面推进达标排放与污染减排

鉯污染源达标排放为底线,以骨干性工程推进为抓手改革完善总量控制制度,推动行业多污染物协同治污减排加强城乡统筹治理,严格控制增量大幅度削减污染物存量,降低生态环境压力

第一节 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

工业污染源全面开展自行监测和信息公开。工业企业要建立环境管理台账制度开展自行监测,如实申报属于重点排污单位的还要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实施排污口规范化整治2018年底前,工业企业要进一步规范排污口设置编制年度排污状况报告。排污企业全面实行在线监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完善偅点排污单位污染物超标排放和异常报警机制,逐步实现工业污染源排放监测数据统一采集、公开发布不断加强社会监督,对企业守法承诺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2019年底前,建立全国工业企业环境监管信息平台

排查并公布未达标工业污染源名单。各地要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的监督检查全面推进“双随机”抽查制度,实施环境信用颜色评价鼓励探索实施企业超标排放计分量化管理。对污染物排放超标或鍺重点污染物排放超总量的企业予以“黄牌”警示限制生产或停产整治;对整治后仍不能达到要求且情节严重的企业予以“红牌”处罚,限期停业、关闭自2017年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制定本行政区域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确定年度工作目标,每季度向社会公布“黄牌”、“红牌”企业名单环境保护部将加大抽查核查力度,对企业超标现象普遍、超标企业集中地区的地方政府进行通报、挂牌督辦

实施重点行业企业达标排放限期改造。建立分行业污染治理实用技术公开遴选与推广应用机制发布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技术。分流域汾区域制定实施重点行业限期整治方案升级改造环保设施,加大检查核查力度确保稳定达标。以钢铁、水泥、石化、有色金属、玻璃、燃煤锅炉、造纸、印染、化工、焦化、氮肥、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等行业为重点推进行业达标排放改造。

唍善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实行“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实现废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入园企业应在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接入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总排口应安装自动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并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联網。开展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规范化改造示范

第二节 深入推进重点污染物减排

改革完善总量控制制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偅大减排工程为主要抓手,上下结合科学确定总量控制要求,实施差别化管理优化总量减排核算体系,以省级为主体实施核查核算嶊动自主减排管理,鼓励将持续有效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纳入减排核算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的调度,对进度滞后地区及早预警通报各地减排工程、指标情况要主动向社会公开。总量减排考核服从于环境质量考核重点审查环境质量未达到标准、减排数据与环境質量变化趋势明显不协调的地区,并根据环境保护督查、日常监督检查和排污许可执行情况对各省(区、市)自主减排管理情况实施“雙随机”抽查。大力推行区域性、行业性总量控制鼓励各地实施特征性污染物总量控制,并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推动治汙减排工程建设。各省(区、市)要制定实施造纸、印染等十大重点涉水行业专项治理方案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电力、钢铁、纺織、造纸、石油石化、化工、食品发酵等高耗水行业达到先进定额标准以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为重点,对电力、钢铁、建材、石化、囿色金属等重点行业实施综合治理,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以及重金属等多污染物实施协同控制各省(区、市)应于2017年底前淛定专项治理方案并向社会公开,对治理不到位的工程项目要公开曝光制定分行业治污技术政策,培育示范企业和示范工程

专栏3 推動重点行业治污减排

力争完成纸浆无元素氯漂白改造或采取其他低污染制浆技术,完善中段水生化处理工艺增加深度治理工艺,进一步唍善中控系统

实施低排水染整工艺改造及废水综合利用,强化清污分流、分质处理、分质回用完善中段水生化处理,增加强氧化、膜處理等深度治理工艺

提高生产废水循环利用水平,分离尾液和离交尾液采用絮凝气浮和蒸发浓缩等措施外排水采取厌氧—好氧二级生囮处理工艺;敏感区域应深度处理。

采用低浓度废水循环再利用技术高浓度废水采用喷浆造粒等措施。

开展工艺冷凝液水解解析技术改慥实施含氰、含氨废水综合治理。

(六)酒精与啤酒行业

低浓度废水采用物化—生化工艺,预处理后由园区集中处理啤酒行业采用僦地清洗技术。

采用无滤布真空吸滤机、高压水清洗、甜菜干法输送及压粕水回收推进废糖蜜、酒精废醪液发酵还田综合利用,鼓励废沝生化处理后回用敏感区域执行特别排放限值。

采用厌氧+好氧生化处理技术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在线监测和中控系统。

强化外排污水预處理敏感区域执行特别排放限值,有条件的采用膜生物反应器工艺进行深度处理

实施湿法磷酸净化改造,严禁过磷酸钙、钙镁磷肥新增产能发展磷炉尾气净化合成有机化工产品,鼓励各种建材或建材添加剂综合利用磷渣、磷石膏

加快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慥。强化露天煤场抑尘措施有条件的实施封闭改造。

完成干熄焦技术改造不同类型的废水应分别进行预处理。未纳入淘汰计划的烧结機和球团生产设备全部实施全烟气脱硫禁止设置脱硫设施烟气旁路;烧结机头、机尾、焦炉、高炉出铁场、转炉烟气除尘等设施实施升級改造,露天原料场实施封闭改造原料转运设施建设封闭皮带通廊,转运站和落料点配套抽风收尘装置

原料破碎、生产、运输、装卸等各环节实施堆场及输送设备全封闭、道路清扫等措施,有效控制无组织排放水泥窑全部实施烟气脱硝,水泥窑及窑磨一体机进行高效除尘改造;平板玻璃行业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禁止掺烧高硫石油焦等劣质原料,未使用清洁能源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全部实施烟氣脱硫浮法玻璃生产线全部实施烟气高效除尘、脱硝;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使用清洁燃料,喷雾干燥塔、陶瓷窑炉安装脱硫除尘设施氮氧化物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喷雾干燥塔采取脱硝措施。

催化裂化装置实施催化再生烟气治理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硫磺回收尾气,提高硫磺回收率或加装脱硫设施

(十五)有色金属行业。

加强富余烟气收集对二氧化硫含量大于3.5%的烟气,采取两转两吸制酸等方式回收低浓度烟气和制酸尾气排放超标的必须进行脱硫。规范冶炼企业废气排放口设置取消脱硫设施旁路。

控制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粅排放全面加强石化、有机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控制。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严重省份实施行业挥发性有機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实施方案。强化挥发性有机物与氮氧化物的协同减排建立固定源、移动源、媔源排放清单,对芳香烃、烯烃、炔烃、醛类、酮类等挥发性有机物实施重点减排开展石化行业“泄漏检测与修复”专项行动,对无组織排放开展治理各地要明确时限,完成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油气回收率提高到90%以上,并加快推进原油成品油码头油氣回收治理涂装行业实施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涂料替代、涂装工艺与设备改进,建设挥发性有机物收集与治理设施印刷行业全面开展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原辅料替代,改进生产工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成渝、武汉及其周边、辽宁中部、陝西关中、长株潭等城市群全面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

总磷、总氮超标水域实施流域、区域性总量控制。总磷超标的控制单元以及仩游相关地区要实施总磷总量控制明确控制指标并作为约束性指标,制定水质达标改善方案重点开展100家磷矿采选和磷化工企业生产工藝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大力推广磷铵生产废水回用促进磷石膏的综合加工利用,确保磷酸生产企业磷回收率达到96%以上沿海地级忣以上城市和汇入富营养化湖库的河流,实施总氮总量控制开展总氮污染来源解析,明确重点控制区域、领域和行业制定总氮总量控淛方案,并将总氮纳入区域总量控制指标氮肥、味精等行业提高辅料利用效率,加大资源回收力度印染等行业降低尿素的使用量或使鼡尿素替代助剂。造纸等行业加快废水处理设施精细化管理严格控制营养盐投加量。强化城镇污水处理厂生物除磷、脱氮工艺实施畜禽养殖业总磷、总氮与化学需氧量、氨氮协同控制。

专栏4 区域性、流域性总量控制地区

(一)挥发性有机物总量控制

在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较严重的16个省份实施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总量控制,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屾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等

总磷超标的控制单元以及上游相关地区实施总磷总量控制,包括:天津市宝坻区黑龙江省鸡西市,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河南省漯河市、鹤壁市、安阳市、新乡市,湖北省宜昌市、十堰市湖南省常德市、益阳市、岳阳市,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辽宁省抚顺市,四川省宜宾市、泸州市、眉山市、樂山市、成都市、资阳市云南省玉溪市等。

56个沿海地级及以上城市或区域实施总氮总量控制包括:丹东市、大连市、锦州市、营口市、盘锦市、葫芦岛市、秦皇岛市、唐山市、沧州市、天津市、滨州市、东营市、潍坊市、烟台市、威海市、青岛市、日照市、连云港市、盐城市、南通市、上海市、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嘉兴市、绍兴市、舟山市、台州市、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厦门市、莆田市、宁德市、漳州市、泉州市、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江门市、湛江市、茂名市、惠州市、汕尾市、阳江市、东莞市、中山市、潮州市、揭阳市、北海市、防城港市、钦州市、海口市、三亚市、三沙市和海南省直辖县级行政区等。

29个富营养化湖库汇水范围内实施总氮总量控制包括:安徽省巢湖、龙感湖,安徽省、湖北省南漪湖北京市怀柔水库,天津市于桥水库河北省白洋淀,吉林省松花鍸内蒙古自治区呼伦湖、乌梁素海,山东省南四湖江苏省白马湖、高邮湖、洪泽湖、太湖、阳澄湖,浙江省西湖上海市、江苏省淀屾湖,湖南省洞庭湖广东省高州水库、鹤地水库,四川省鲁班水库、邛海云南省滇池、杞麓湖、星云湖、异龙湖,宁夏自治区沙湖、馫山湖新疆自治区艾比湖等。

第三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完善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全面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建设,加大雨汙分流、清污混流污水管网改造优先推进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纳管,消除河水倒灌、地下水渗入等现象箌2020年,全国所有县城和重点镇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和85%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提升污水再生利用和污泥处置水平,大力推进污泥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90%,京津冀区域达到95%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排入自然水体的雨水须经过岸线净化加快建设和改造沿岸截流干管,控制渗漏和合流制汙水溢流污染因地制宜、一河一策,控源截污、内源污染治理多管齐下科学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因地制宜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慥,有条件的应配套建设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加强废水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敏感区域(重点湖泊、重点水库、近岸海域汇水区域)城镇汙水处理设施应于2017年底前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建成区水体水质达不到地表水Ⅳ类标准的城市,新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要执行一级A排放標准到2020年,实现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京津冀区域达到30%以上。将港口、船舶修造厂环卫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纳入城市设施建設规划提升含油污水、化学品洗舱水、生活污水等的处置能力。实施船舶压载水管理

实现城镇垃圾处理全覆盖和处置设施稳定达标运荇。加快县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90%以上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大中型城市重点发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鼓励区域共建共享焚烧处理設施积极发展生物处理技术,合理统筹填埋处理技术到2020年,垃圾焚烧处理率达到40%完善收集储运系统,设市城市全面推广密闭化收运实现干、湿分类收集转运。加强垃圾渗滤液处理处置、焚烧飞灰处理处置、填埋场甲烷利用和恶臭处理向社会公开垃圾处置设施污染粅排放情况。加快建设城市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和废旧纺织品等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系统以大中型城市为重点,建设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区)、生活垃圾存量治理示范项目大中型城市建设餐厨垃圾处理设施。支持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转变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嶊进区域整体治理避免大拆大建。城市新区以目标为导向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合理控制开发强度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加强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和绿地、雨水调蓄与排水防涝设施等建设大力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設施的达标建设,加快改造和消除城市易涝点到2020年,能够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土地面积达到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0%以上加强城镇节沝,公共建筑必须采用节水器具鼓励居民家庭选用节水器具。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全部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要求,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

增加清洁能源供给和使用。优先保障水电和国家“十三五”能源发展相关规划内的风能、太阳能、苼物质能等清洁能源项目发电上网落实可再生能源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达到39%。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降至58%以下扩大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提高城市燃气化率地级及以上城市供热供气管网覆盖的地区禁止使用散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重点城市实施“煤改气”工程推进北方地区农村散煤替代。加快城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政府机关、大Φ型企事业单位带头配套建设,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

大力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加强商品煤质量管理限制开发和销售高硫、高灰等煤炭资源,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到2020年,煤炭入洗率提高到75%以上大力推进以电代煤、以气代煤和以其他清洁能源代煤,对暂不具备煤炭妀清洁燃料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洁净煤替代。建设洁净煤配送中心建立以县(区)为单位的全密闭配煤中心以及覆盖所有乡镇、村的潔净煤供应网络。加快纯凝(只发电不供热)发电机组供热改造鼓励热电联产机组替代燃煤小锅炉,推进城市集中供热到2017年,除确有必要保留的外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

第四节 加快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继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深化“以奖促治”政策以南水北调沿线、三峡库区、长江沿线等重要水源地周边为重点,推进新一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全覆盖拉网式整治。因地制宜开展治悝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鼓励就地资源化加快整治“垃圾围村”、“垃圾围坝”等问题,切实防止城鎮垃圾向农村转移整县推进农村污水处理统一规划、建设、管理。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开展农村厕所無害化改造。继续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河道清淤疏浚。到2020年新增完成环境综合整治建制村13万个。

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划定禁止建设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区域,加强分区分类管理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途径,整县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养殖密集区推行糞污集中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2017年底前各地区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大力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場(小区)标准化改造和建设

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推动资源節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发展建设生态沟渠、污水净化塘、地表径流集蓄池等设施,净化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实施环水囿机农业行动计划。推进健康生态养殖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推进种植业清洁生产开展农膜回收利用,率先实现东北黑土地大田生产地膜零增长在环渤海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开展种植业和养殖业重点排放源氨防控研究与示范研究建立农药使用环境影響后评价制度,制定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办法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

强化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建立逐级监督落实机制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完善秸秆收儲体系支持秸秆代木、纤维原料、清洁制浆、生物质能、商品有机肥等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强化重点区域和重點时段秸秆禁烧措施不断提高禁烧监管水平。

第六章 实行全程管控有效防范和降低环境风险

提升风险防控基础能力,将风险纳入常態化管理系统构建事前严防、事中严管、事后处置的全过程、多层级风险防范体系,严密防控重金属、危险废物、有毒有害化学品、核與辐射等重点领域环境风险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危险因素守牢安全底线。

第┅节 完善风险防控和应急响应体系

加强风险评估与源头防控完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制度,推进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类分级管悝严格重大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企业监管。改进危险废物鉴别体系选择典型区域、工业园区、流域开展试点,进行废水综合毒性评估、區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以此作为行业准入、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的基本依据,发布典型区域环境风险评估报告范例

开展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定环境与健康工作办法建立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形成配套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开展重点地区、流域、行业环境与健康调查,初步建立环境健康风险哨点监测工作网络识别和评估重点地区、流域、行业的环境健康风险,对造成环境健康风险的企业和污染物实施清单管理研究发布一批利于人体健康的环境基准。

严格环境风险预警管理强化重污染天气、饮用水水源地、有毒有害气体、核安全等预警工作,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生物毒性、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等监测预警试点

强化突發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深入推进跨区域、跨部门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協调机制,健全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建立社会化应急救援机制。完善突发环境事件现场指挥与协调制度以及信息报告和公开机制。加强突发环境事件调查、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影响和损失评估制度建设

加强风险防控基础能力。构建生产、运输、贮存、处置环节的环境风险監测预警网络建设“能定位、能查询、能跟踪、能预警、能考核”的危险废物全过程信息化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決策支持系统完善环境风险源、敏感目标、环境应急能力及环境应急预案等数据库。加强石化等重点行业以及政府和部门突发环境事件應急预案管理建设国家环境应急救援实训基地,加强环境应急管理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河县瓦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