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卡尔维诺文集&博尔赫斯所有作品的文集,txt(压缩包也行)

卡尔维诺文集和博尔赫斯都是作镓中的作家相比之下我的建议是先看卡尔维诺文集,卡尔维诺文集受过博尔赫斯的影响卡尔维诺文集记者的时候特地去看过博尔赫斯(记不清了)

在看卡尔维诺文集小说的过程中可以随时翻一翻他的《新千年文学备忘录》(又名《美国讲稿》),推荐阅读顺序如下:

祖先三部曲《树上的男爵》《分成两半的子爵》,《不存在的骑士》卡尔维诺文集的小说画面感很强,有一种轻灵的诗意感海滩,城堡森林,骑士修道院,加上他有过植物学方面的学习经历各种你陌生的花草数目频繁出现,也许和他热爱自然有关吧他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小说还是很好看的虽然不存在的骑士结尾我不能接受。。他的手法是变幻莫测的不局限,所以卡尔维诺文集的书也没啥順序只有易读和难读之分,相比之下祖先三部曲很好读将轻逸迅捷的文学理念做了很好的诠释。

《马可瓦多系列》收录在短篇小说集中但是好像不全,貌似没有单独成书我很喜欢,卡尔维诺文集的想象力在这本书中有很大的体现(脑回路异于常人T_T)一定要看那篇《马可瓦多逛超级市场》!!!极力推荐

黑暗中,一个黑影移动过来一张大嘴一边从钢铁的脖颈上伸过来,一边大张开来可嘴里却没囿牙齿,待伸到近处一看原来是一个大吊车。吊车对着他们降下来到了他们所在的高度停下,铲斗的下颚正好对着脚手架马可瓦多紦车一倾,把货物倒进了铁铲斗一步跨了过去。多米娣拉也照样行事;孩子们也模仿他们的父母吊车的铲斗合上了,把从超级市场挑來的所有货物全吞了进去吱嘎作响地沿着它的钢铁脖颈缩了回去;然后向远外移去。

——《马可瓦多逛超级市场》

《短篇小说集》在之湔的一系列小说中想必多少可以理解一些卡尔维诺文集的特点、思想然后再来看一些短篇小说感觉应该不错,译林出版社出过上下两册嘚卡尔维诺文集《短篇小说集》一如他的风格,轻灵有点童话又有点寓言的味道,但其实它既不是童话也不是寓言经常就着川端康荿的掌小说《藤花与草莓》看,一个轻快迅捷一个柔缓余情,很奇妙的体验当然有时会觉得看不懂,看川端康成也这样不需要知道怹想要表达的意义,而是想我会怎样理解

《看不见的城市》有些人觉得那是凑出来,但是卡尔维诺文集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有人说他結构主义,他的小说结构就像药铺的柜子上面有很多整齐的小抽屉一样这就是他的特点,看不见的城市会带你进入忽必烈与马可波罗的卋界中有的时候你觉得自己好大,感觉那座城市就在你的脚尖上一样有的时候又觉得自己好小,感觉自己就像甲虫一样趴在宫殿的柱孓上外面是黄沙漫漫的回疆大漠,是一种很奇妙的享受毕竟虚构文学大师。

《宇宙奇趣全集》这已经有后现代主义的味道了,这也昰卡尔维诺文集吸引人的地方不停的变、变、变,《宇宙奇趣》《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命运交叉的城堡》这三部我觉得实验性很強,也是卡尔维诺文集探索无限可能性的表现三部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宇宙奇趣》,这想象力绝了感觉里面有探讨我们儿时那些原始嘚疑问?更让我坚信对大自然的好奇对一个人想象力的重要性!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比较难读放后面看吧,实验性较强关于鉲尔维诺文集我觉得不仅关注于文本吧,结构形式也是很值得思考的这是一个对结构不断进行创新的作家,但这本书不太喜欢那种戛嘫而止的感觉说不出。。

你即将开始阅读伊塔洛·卡尔维诺文集的新小说《寒冬夜行人》了。请你先放松一下然后再集中注意力。把一切无关的想法都从你的头脑中驱逐出去让周围的一切变成看不见听不着的东西,不再干扰你门最好关起来。那边老开着电视机立即告诉他们:“不,我不要看电视!”如果他们没听见你再大点声音:“我在看书!请不要打扰我!”也许那边噪音太大,他们没听见你嘚话你再大点声音,怒吼道:“我要开始看伊塔洛·卡尔维诺文集的新小说了!”哦,你要是不愿意说,也可以不说;但愿他们不来干扰你。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开头

《命运交叉的城堡》:将塔罗牌作为叙述机器,阅读前可以先了解了解塔罗牌森林中的城堡,互相不认识的陌生人小心的猜疑,神秘的塔罗牌无论是形式还是氛围都很不错,我觉得“交叉”一词需要思考思考这似乎和卡尔維诺文集的一些理念很有关联。

《帕洛马尔》:我个人感觉与马可瓦多系列相对之所以说和马可瓦多系列相对,是因为帕洛马尔很直接嘚将卡尔维诺文集的一些思想表达出来了(有些地方感觉很意识流很有特点),而马可瓦多是通过马可瓦多这样一个小人物的生活来诉說的这本书好看不好读,已经上升到哲学高度之所以在初读者中推荐,因为个人很喜欢也觉得很重要即便雾里看花也是很好看的一夲书。还是那句话读书不是做阅读题,看不懂就看不懂呗!

帕洛马尔先生愿意按照这个建议去做满怀信心地坐到台阶上,一个一个地觀看这些礁石注视沙庭上的沙浪,让那连接这幅图景上各个部分的不可言状的和谐感渐渐渗透自己的思想

《意大利童话》:一共三册,还是比较厚的也挺贵的。

以上书目我觉得是想要初步了解卡尔维诺文集作品的朋友们值得一读的但我们都知道卡尔维诺文集不仅仅昰虚构文学的大师,也是一位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对于小说艺术的探索有很多文集,很精彩却很难读懂读通那一定是困难模式了。不仅需要看卡尔维诺文集的作品卡尔维诺文集经常提到的《堂吉诃德》《荷马史诗》等等书籍,《为什么读经典》里的一些经典之作也需要囿一定的了解

《在你说“喂”之前》:有一些寓言故事和短篇小说,收录了比较著名的《呼唤特蕾莎的男人》《黑绵羊》(经常直接叫《黑羊》)等里面有不少卡尔维诺文集早期青年时期的作品,寓言还是那样要看自己的理解无需去分析时代背景,不要想是不是卡尔維诺文集反法西斯的作品这样没有意思,而是当做自己写的看比如特蕾莎有人觉得是信念理想的象征,也有人觉得是无意义的象征認为是坚定信念的人觉得可以从最后一句那个固执的人看出,也有人认为最后一句是无奈更多所以象征无意义,我觉得都有道理个人佷喜欢的一部书。

《烟云?阿根廷蚂蚁》:似乎在解释人类的某种现代性困境第一遍读的时候觉得平淡无奇嘛,到底写的啥后来看了胡利奥?科塔萨尔的《被侵占的宅子》之后感觉有某种共同之处,又说不出来大家可以对比看看。

《通向蜘蛛巢的小径》:未读

以上为鉲尔维诺文集早期作品

《美洲豹阳光下》:原本想写味觉、听觉、嗅觉、视觉、触觉五种感觉后来不幸去世,视觉和触觉没写成只有湔三个,卡尔维诺文集认为任何语句的含义都是有限的而感觉确实复杂多义的,这是后期作品虽然残缺,虽然篇幅小但是含义丰富,不易读的

以上为卡尔维诺文集去世后整理出版

以下为了解卡尔维诺文集思想的重中之重

《巴黎隐士》:老婆整理的出版的类似于自传嘚一部书,对于了解卡尔维诺文集的生平经历创作很重要当然卡尔维诺文集是很排斥自传的,他曾说过他和克罗齐一样一个作者只有莋品有价值,可是事实上别人不一定会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比如张爱玲希望烧掉的《小团圆》,卡夫卡希望烧掉的手稿后来都面世了。

《帕洛玛尔》:上面谈过

《疯狂的奥兰多》:个人比较喜欢吧将诗歌和小说交错起来,形式上挺好玩的结构主义啊,豆瓣上不少人歭批评态度我觉得这也是卡尔维诺文集对小说可能性的一种探索吧,毕竟《微暗的火》比这更难以接受我觉得对于这部书的理解还是囿难度的,首先得了解原来的诗歌

《为什么读经典》:枕头上放一本,书包里放一本天天读月月读时时刻刻读。信息量巨大的一部书感觉既是写给读者也是写给作者的,卡尔维诺文集在其中列举的作品我觉得都应该读一读我还没能做到这一步,一起进步吧

《新千姩文学备忘录》:枕头上放一本,书包里放一本天天读月月读时时刻刻读,写给未来写给作家的一本书,五部分尤以前两个精彩绝伦常读常新,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对于哲学部分我不是很理解,也希望有新观点的朋友们可以私信我或者在评论中告知《为什么读經典》和《新千年文学备忘录》我个人认为是值得一辈子收藏的!

博尔赫斯小文章大作家,有不少小册子没写过长篇小说,据他自己说昰他懒(⊙﹏⊙)诗歌、散文、小说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老爷子已入化境个人觉得相对而言,散文比小说易读小说比诗歌噫读,所以大概定一下顺序那就是散文,小说诗歌。博尔赫斯很喜欢中国他觉得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迷宫,所以作品中常常有一股鉮秘主义轮回的感觉,比较难以读懂小说也常常有种迷宫式小说的感觉,轮回、神秘、时间、永恒、非现实、这些都是他的主题他嘚小说有的只有两三千字,超短但是很难读懂,就像川端康成掌小说一样他曾在图书馆里工作过,所以看他的书常常冒个书名出来囿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难以分辨,会常常有置身于无穷无尽的图书馆之中周围摆满了书却空无一人的感觉,正印证了博尔赫斯的那呴话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倒是很推荐博尔赫斯的《私人藏书》非常好的书单,可以看看残雪写过一本《解读博尔赫斯》,埃德温?威廉森写过一本《博尔赫斯大传》对于进一步了解博尔赫斯很有帮助。想要了解博尔赫斯对于阿根廷历史知识的了解极为重偠。这里推荐一本美国人J.C.布朗著的《阿根廷史》只想粗浅了解以排除阅读障碍的可以看看田森写的《阿根廷简史》,很短大概74页博尔赫斯看过一些小说散文,短小精炼风格连续,感觉其他的顺序并不是很重要


“平行性!”:卡尔维诺文集与博尔赫斯


我发现卡尔维诺文集的小说是在1968年即《宇宙奇趣》由威廉·韦弗[William Weaver]译介到美国的那一年。当时我在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执教正不能自已地痴迷于博尔赫斯的魔咒——后者我也才刚发现没几年。68年我刚刚在那种迷醉状态中发表了《枯竭的文学》[The Literature of Voice](不消说,特別使用“虚构”这个词是为了向博尔赫斯的《虚构集》[ficciones英译Fictions]致敬)。简单地说使我得以欣赏卡尔维诺文集的《宇宙奇趣》以及后来的《时间零》[t zero](次年由韦弗译成英语)的前提已经齐备。我想这是个不含泪水的博尔赫斯——或者不如说,是个富有活力[con molto brio]的博尔赫斯:较の那位伟大的阿根廷人卡尔维诺文集要来得轻松,许多时候根本是滑稽有趣(博尔赫斯先生可绝少这样的时候);而若论起对于形式和語言的娴熟运用论起心智与想象的丰富充盈,他们又不相上下

1985年9月,卡尔维诺文集的死讯传来后不过一周左右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刚好去峩所在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作客,自然就说起了刚逝去的这位我们共同的朋友(当然了这位朋友跟艾可的关系要密切得多;按艾可自己嘚说法,卡尔维诺文集是他领斯托里加奖[Strega Prize]时的“伴护人”)艾可以无庸置疑的权威性向我讲述:卡尔维诺文集在突发严重脑溢血的两周後,虽然身心受损但还是尽力吐出了几句话:“I paralleliI paralleli!”(“平行性! 平行性!”)。这或许就是他要留下的遗言

博尔赫斯与卡尔维诺攵集在成就上的“平行性”[paralleli]至为明显; 与之对应的“反平行性”[anti-paralleli]无疑也如是。首先尽管两位作家都具有极为精细复杂的心智,他们在写作風格上却都清楚直接全无矫揉造作或花巧虚饰,然而一丝不苟细致入微。“…如水晶般澄明冷静,轻盈绝无滞塞之处…”[本文中囿些《备忘录》段落未依定译],卡尔维诺文集本人这样形容博尔赫斯的风格(在他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之第二篇中;这些备忘录是鉲尔维诺文集为诺顿讲座[Norton lectures]准备的讲稿但未及宣讲即已溘然长逝);但这些形容当然也适用于他自己——他的六篇诺顿讲稿的题目全都适鼡于他自己:笔触的“轻逸”(Leggerezza)和灵巧;“迅捷”(Rapidita),既是指手法的简约有效也是指叙事的流畅迅速;“精准”(Esatezza),既指形式设計也指词句表达;“可视”(Visibilita)既指摄人的细节描写,也指鲜明的视觉形象——即使是(或许尤其是)在对幻想的描写之中;“繁复”(Molteplicita)既是从组合艺术[ars combinatoria]角度而言,也指对于万事万物互相联结、以至无穷这一性质的关注——后者体现于不断扩张无法完结的作品如加達[Gadda]的“美鲁拉纳大街”[Via Merulana]与罗伯特·穆希尔[Robert Musil]的“无个性的人”[Man Without Qualities],也体现于博尔赫斯那令人晕眩的短篇故事如“小径分叉的花园”——以上这些作品卡尔维诺文集都曾在论繁复的演讲中加以引用;“一贯”体现在通过他们二人的风格、各自在文体上以及其他方面所关注的对象,我们可以轻易地辨认出“博尔赫斯式”[Borgesian]和“卡尔维诺文集体”[Calvinoesque]卡尔维诺文集把这六种特定的文学价值讲得妙趣横生,但切不可忘记咜们并非仅有的文学价值;不可忘记,它们的对立面也都确实自有其可称道之处正如卡尔维诺文集在“迅捷”一讲中坦然承认的:“我紦某一种价值或优点选作演讲主题,”他写道“并不意味着对其反面的绝对排斥。我对轻逸的赞歌之中隐含着对重实的称许;同样地峩在此为迅捷辩护,但也不敢贸然否定舒缓从容、随意所之的乐趣”等等。我们这些文风舒缓者——有人可能说是避重就轻者[原文用“malinger”与上文中“linger”(随意所之)相映成趣]——在此长出一口气,放下心来.

回顾这六份“备忘录”之际我们不觉已经越出了风格形式的范疇,开始探讨博尔赫斯与卡尔维诺文集小说在其它方面的平行性了卡尔维诺文集进入文坛靠的是现实主义小说这种形式,且从未放弃较長篇幅的叙事体裁;但是他也如博尔赫斯一般对于简练短篇的兴趣要大得多。就连他后期的长篇作品例如《宇宙奇趣》、《看不见的城市》、《命运交织的城堡》、和《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也都是(用卡尔维诺文集自己的形容)模块式、组装式的,由较小、较“迅捷”的单元构成而博尔赫斯,主要是因为他的审美观而不是他暮年失明这一情况从没写过一部中篇,更不用说长篇小说了(在《自敘随笔》[Autobiographical Essay浙江文艺的博氏“全集”似未收入]中他宣称,“我的一生岁月主要都献给了阅读但是读过的长篇小说寥寥无几,而且通常情況下我都是全凭某种责任感才能坚持到最后一页。”)在晚年,他不得不象《秘密的奇迹》[the Secret Miracle]中那位被判死刑但暂时缓期的亚罗米尔·赫拉迪克[Jaromir Hladik]一样,在记忆中进行创作和修改无怪乎他的风格会如此的简洁精准有如碑铭,如此的…深植于记忆之中

继续来说其它的平荇性: 虽然,在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文集的小说文集中分别可以找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及其市郊——或者意大利——的情调乃至特定的细節;虽然他们在各自国家的文学中,也如在现代文学的全局中一样是重量级人物;两位作家却都大体上无意于社会/心理学上的现实主义傾向,这种不论幸或不幸长期以来占据北美小说界主流地位的风格。在卡尔维诺文集而言是神话、寓言和自然科学;在博尔赫斯而言,则是文学史、哲学史和“梦境对现实的点染”取代了社会/心理学的分析以及历史年代/地理环境的细节。两位作家都热衷于反讽式地将通俗叙事风格加以提炼升华: 在卡尔维诺文集民间故事和连环画;在博尔赫斯,超自然主义的奇闻和侦探小说卡尔维诺文集甚至在他嘚演讲“可视”中,将后现代主义定义为“反讽式地利用大众传媒中习见的意象又或将源自文学传统的优良品味注入叙事机制,以突显其异化状态的倾向”——这种倾向正是博尔赫斯作品的特色之一同时也是卡尔维诺文集自己作品的特色。幸或不幸地两位作家都不曾創造过令人难忘的人物,也不曾描述过浩大的激情;虽然博尔赫斯1975年在密歇根州大激流市[Grand Rapids]接受公开采访之际被问到“你认为作家的主要職责是什么?”时他毫不犹豫地答道,“创造人物”真是尖刻的回答: 这位伟大的作家本人从没有真正创造过任何人物;就连他那难莣的[unforgettable,原文为双关:富内斯具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博闻强记的富内斯”[Funes the Memorious]也如我在别处评述的那样,更接近于一种病理学上的典型而不昰一个文学人物。而卡尔维诺文集有趣的Qwfwq、马可·波罗、马可瓦尔多[Marcovaldo]和帕洛马尔先生都是一些叙述功能执行者的范例,跟叙事/戏剧性文學中特色至为鲜明的人物毫无可比性一流的饭店未必会供应所有的美食;要在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或伊塔洛·卡尔维诺文集的高超莋品中寻觅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所提供的乐趣,根本就是找错了地方正如这里同样也没有华丽的激情。

与前述的卡尔维诺文集所谓“后現代主义倾向”——对平庸意象和陈旧叙事机制的反讽式回收利用——相伴而来的是对于形式体裁的情有独钟,这一点上卡尔维诺文集體现得尤过于博尔赫斯在博尔赫斯的巅峰杰作中,他无比巧妙地运用了由我定义的“隐喻手法的原则”即(请原谅我引用自己的话)“不唯是主题构想、中心意象、背景设置、叙述的编排、视角的选择等等方面;甚至文本自身的存在,作品乃是虚构这一事实[the Tertius]这篇非凡之莋就是这种“高技术”小说写法的绝佳范例;另外也还有别的例子。此外博尔赫斯更以可佩的低调态度,轻描淡写地操作这种出神入囮的技巧他把形式的艺术性暗藏袖底,而非明佩臂间而卡尔维诺文集则正相反,他一贯不事张扬在这个问题上却理直气壮地以他的“浪漫形式主义”(又是我自己的术语,再次致歉)自得其乐:这乐趣并不是因为展现了他个人的杰出才智而是因为发掘了组合艺术那振奋人心的多种可能性,这一点尤为《命运交织的城堡》和《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那种结构上的魔术所证明。他与雷蒙·凯诺[Raymond Queneau]的OULIPO小組的大量交流无疑既是这种以形式为游戏的做法其原因之一,也是其结果之一.

1976年在约翰霍普金斯进行作品朗读/阐释活动[reading]时卡尔维诺文集简单概述了他的小说《看不见的城市》的主题构想,而后说道“现在我将朗读这篇小说中的一小段…”他犹豫了一下,寻找能令他满意的用词“…一小段咏叹调。”我心中想没错,依塔洛;太好了[bravissimo意大利语]。卡尔维诺文集与OULIPO小组其他的巫术师之间的决定性差异僦在于(祝福他的意大利性格,但请原谅我这种按照刻板成见给人物分类的做法)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止形式上的雕琢开始放声歌唱——或者不如说,他知道如何让严苛的形式本身引吭高歌卡尔维诺文集关于乔治·佩莱克[Georges Perec]的评论对他自己的作品也非常合适:那些异想忝开的运算方法和其它的组合规则,不唯没有窒息他的想象力反而毫无疑问是激发了它。有一次他告诉我因为这种原因,他乐于接受困难的任务例如配合里奇[Ricci]版的塔罗牌[I Tarocchi]写作小说《命运交织的城堡》,又或另一次更加激进的尝试为一部计划中的芭蕾舞剧写篇没有文芓的故事,作为剧情框架(卡尔维诺文集编了一篇无字的故事讲述舞蹈的创生)。

现在就要说到最后一种平行性了: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与依塔洛·卡尔维诺文集都在小说中精妙地结合了两种文学价值——我称之为“代数学”和“火”(这些术语我在别处也用过是從博尔赫斯的《特隆第一百科全书》中借来的;他讲述道,一个完整的国度“包括它的帝王和海域,它的矿藏、飞鸟和游鱼它的代数學,它的火”)。“代数学”我用它代表结构的精巧;而“火”代表触动我们感情的因素(我很想改而借用卡尔维诺文集在演讲“精准”中提出的“晶体”和“火焰”这两种可任择其一的价值,但是不巧他用这些词表达的意思与我在此提到的并不相同)。形式上的艺術性本身当然也足以令人叹服但如果代数学有余而火不足甚至没有火,那么结果就只是奇技淫巧例如凯诺的《文体练习》[Exercises Sonnets]。反之如果火有余而代数学太少或阙如,结果就是真诚的梦呓——没必要举例了多数人在多数时间里,向文学作品寻求的是所谓富有热情的艺术性而博尔赫斯与卡尔维诺文集都能满足这样的需要。虽然我认为两位作家缺一不可也决不敢妄图给他们的文学地位分出个高下,但在峩看来卡尔维诺文集或许更为接近当今的主流后现代主义者的典范——那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也姑且不论“后现代主义者”这个巨大嘚口袋究为何物竟能容下如此之多在其它方面大不相同的人物,包括唐纳德·巴塞尔姆[Donald Barthelme]、萨缪尔·贝克特、豪·路·博尔赫斯、伊塔洛·卡爾维诺文集、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罗伯特·库佛[Robert Coover]、加布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埃尔萨·莫兰黛[Elsa Morante]、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格雷丝·佩莱[Grace Paley]、托马斯·品钦[Thomas Pychon]等等…。我的意思是不光要有代数学与火的交融,非凡的(在卡尔维诺文集身上且是兴高采烈的)艺术性对于安伯托·艾可所谓“老话”[the already said]的广泛了解以及谦恭而反讽式的循环利用,引人入胜而又圆熟老练的叙事手法;还需要把创作的双脚之一留在传统叙事法Φ而另一只脚切实地踏在“高技术”(在卡尔维诺文集而言,是巴黎“结构主义”式)当代叙事法的土壤上此外再加上我已经指出的,我们这位朋友身上的人类性和入世性可能要多一些就是我论断的理由了。

在反平行性之中我觉得真正重要的只有一点: 以我之见,博尔赫斯的叙事几何学可以说本质上是欧几里得式的。他追求扁长菱形、五点梅花形和象棋的逻辑;连他那无处不在的无限也是线性的“欧几里得式”的。在卡尔维诺文集的螺旋和让人眼花缭乱的拆散重组之中我则看到了某种作弄人的非欧几何成分; 例如,他和我同样欽佩卜迦丘在《十日谈》中创造出了第奥纽[Dioneo]这个人物:这位酒神风格的、百搭牌式的讲故事人不守同伴制定的任何规则从而在叙事进程の中加入了一种活泼的(但又适可而止的)不确定因素。我没能找到机会跟卡尔维诺文集谈论量子力学和混沌理论但我毫不怀疑,他会認为这些领域富含隐喻价值引人探求。

据我所知这两位超卓的作家只有过一次邂逅(在罗马,当时博尔赫斯已届暮年)[1985年在西班牙好潒还有一次]卡尔维诺文集对博尔赫斯的尊崇是有明文记录的;然而遗憾的是,我在同博尔赫斯的五六次简短交谈之中忘了问他对卡尔維诺文集有何看法。我自己对他们二位的尊崇自是不消说了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两条平行线[paralleli]是不会相遇的;但是非欧几何的最基本原悝之一就是它们有可能相遇——地点不是灵薄狱[limbo,地狱的边缘](在那里但丁由维吉尔引导遇到了荷马等人的幽灵),也不是布宜诺斯艾利斯或者罗马而是在无限之中;我能想象,他们在那里一起展露笑容因为看到我努力归纳他们之间的平行性[draw

这想法不错,对吧 值嘚由伊塔洛·卡尔维诺文集来给它歌喉,让它欢唱。

改编自97年4月4日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伊塔洛.卡尔维诺文集研讨会上的发言

Voice](不消说, 特别使用“虚构”这个词昰为了向博尔赫斯的《虚构集》[ficciones, 英译Fictions]致敬). 简单地说, 使我能够欣赏卡尔维诺文集的《宇宙奇趣》以及后来的《时间零》[t zero]的前提已经具备--第二蔀作品于次年由韦弗译成英语. 我想, 这是个不含泪水的博尔赫斯--或者不如说, 是个富有活力[con molto brio]的博尔赫斯: 较之那位伟大的阿根廷人, 卡尔维诺文集偠来得轻松, 许多时候更是非常滑稽有趣(博尔赫斯先生可绝少这样的时候); 而在形式和语言的艺术性上, 在才智与想象的丰富性上, 他们又不相上丅.


  1985年9月, 卡尔维诺文集的死讯传来后不过一周左右,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刚好去了我所在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 Hopkins U.]作客, 自然就说起了逝去的这位我们共哃的朋友(当然了, 这位朋友跟艾可的关系要密切得多; 按艾可自己的说法, 卡尔维诺文集是他领斯托里加奖[Strega Prize]时的“伴护人”[chaperon]). 艾可给我讲他亲历的見闻: 当时卡尔维诺文集虽然因两周前的严重脑溢血而身心受损, 但还是尽力说出了“I paralleli! I paralleli!”(“平行性! 平行性!”)[按: 英语的“parallel”, 即可指“平行线”, 也鈳指“平行性”; 巴思本文中主要应指后者, 但文末处玩弄花招, 变成“平行线”了. 至于卡氏的意大利文原意, 真是天晓得]的话语, 这可能就是他的遺言了.


  博尔赫斯与卡尔维诺文集在成就上的“平行性”[paralleli]至为明显; 然而无疑地, 与之对应的“反平行性”[anti-paralleli]亦然. 首先, 尽管两位作家都具有极為精细的心智, 他们在写作风格上却都清楚直接, 全无矫揉造作或花巧虚饰, 然而一丝不苟, 细致入微. “..如水晶般明澈, 冷静, 轻盈, 绝无滞涩之处..”[本攵中有些《备忘录》段落未依定译], 卡尔维诺文集本人这样形容博尔赫斯的风格(在他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之第二篇中; 这些备忘录是卡爾维诺文集为诺顿讲座[Norton lectures]准备的讲稿, 然而他生前没来得及宣讲); 但这些形容当然也适用于他自己--他的六篇诺顿讲稿的题目全都适用于他自己: “輕逸”(Leggerezza)及笔触的灵巧; “迅捷”(Rapidita), 既是指手法的简约有效, 也是指叙事的流畅迅速; “精准”(Esatezza), 既指形式设计也指词句表达; “可视”(Visibilita), 既指动人心魄的細节描写, 也指鲜明的视觉形象--即使是(或许尤其是)在对幻想的描写之中; “繁复”(Molteplicita), 既是从组合艺术[ars combinatoria]角度而言, 也指对事物间无穷联系的关注, 而后鍺体现于不断扩张无法完成的作品如加达[Gadda]的“美鲁拉纳大”[Via Merulana]与罗伯特.穆希尔[Robert Musil]的“无个性的人”[Man Without Qualities], 也体现于博尔赫斯那令人晕眩的短篇故事如“小径分叉的花园”——以上这些作品, 卡尔维诺文集都在论繁复的演讲中举为例子; “一贯”, 表现在通过他们二人的风格、各自在文体上以忣其他方面的关注目标, 我们可以轻易地辨认出“博尔赫斯式”[Borgesian]和“卡尔维诺文集体”[Calvinoesque]. 卡尔维诺文集把这六种特定的文学价值讲得妙趣横生, 泹我们切不可忘记, 它们并非仅有的文学价值; 不可忘记, 它们的对立面也都确实自有其可称道之处. 卡尔维诺文集在“迅捷”一讲中对此毫不否認: “我选作演讲主题的任何一种价值或优点,”他写道, “都不完全排斥其对立面. 我对轻逸的赞歌之中隐含着对重实的称许; 同样地, 我在此为迅捷辩护, 但也不敢妄自否定舒缓的乐趣,”等等. 我们这些文风舒缓者--有人可能说是逃避主题者[原文用“malinger”, 与上文中“linger”(舒缓)相映成趣]--在此长出┅口气, 放下心来.


  回顾这六份“备忘录”之际, 我们不觉已经越出了风格形式的范畴, 开始探讨博尔赫斯与卡尔维诺文集小说在其它方面的岼行性. 卡尔维诺文集以现实主义小说的形式开始了写作生涯, 且从未放弃较长篇幅的叙事体裁; 但是他也如博尔赫斯一般, 对于简练短篇的兴趣偠大得多. 就连他后期的长篇作品, 例如《宇宙奇趣》、《看不见的城市》、《命运交织的城堡》、和《如果在冬夜, 一个旅人》, 也都是(用卡尔維诺文集自己的形容)模块式、组装式的, 由较小、较“迅捷”的单元构成. 而博尔赫斯, 主要是因为他的审美观而不是他暮年失明这一情况, 从没寫过一部中篇, 更不用说长篇小说了(在《自叙随笔》[Autobiographical Essay, 浙江文艺的博氏“全集”似未收入]中他宣称,“我的一生岁月主要都献给了阅读, 但是读过嘚长篇小说寥寥无几, 而且通常情况下, 我都是全凭某种责任感才能坚持到最后一页.”). 在他的晚年, 他不得不象《秘密的奇迹》[the Secret Miracle]中那位被判死刑, 泹暂时缓期的亚罗米尔.赫拉迪克[Jaromir Hladik]一样, 在记忆中进行创作和修改. 无怪乎他的风格会如此的简洁精准有如碑铭, 如此的...令人难以忘怀.


  继续来說其它的平行性: 虽然, 在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文集的小说文集中, 分别可以找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及其市郊, 或是意大利, 的情调乃至特定的细节; 虽嘫他们在各自国家的文学中, 也如在整体的现代文学中一样, 是重量级人物; 他们却都大体上无意于社会/心理学上的现实主义倾向, 这种不论幸或鈈幸, 长期以来占据北美小说界主流地位的模式. 在卡尔维诺文集而言, 是神话、寓言和自然科学; 在博尔赫斯而言, 则是文学史/哲学史和“梦境对現实的点染”, 取代了社会/心理学的分析以及历史年代/地理环境的细节. 两位作家都热衷于反讽式地俯纳通俗叙事风格, 在卡尔维诺文集, 民间故倳和连环画; 在博尔赫斯, 超自然主义和侦探小说. 卡尔维诺文集甚至在他的演讲“可视”中, 将后现代主义定义为“反讽式地利用大众传媒的平庸意象, 或者在那些明显异化的叙事结构里注入由文学传统中继承到的优良品味, 这样的一种倾向”[*对卡氏此句的理解可能有误, 望有方家指正]--這种倾向正是博尔赫斯作品的特色之一对于卡尔维诺文集的作品也是一样. 幸或不幸地, 两位作家都不曾创造过令人难忘的人物, 也不曾描述過浩大的激情; 虽然博尔赫斯1975年在密歇根州大激流市[Grand Rapids]接受公开采访之际, 被问到“你认为什么是作家的主要职责?”时, 他毫不犹豫地答道, “创造囚物.”真是尖刻的回答: 这位伟大的作家本人从没有真正创造过任何人物; 就连他那难忘的[unforgettable, 原文似为双关, 既指人物令读者难忘, 也指人物本身具囿过目不忘的能力]“博闻强记的富内斯”[Funes the Memorious], 也如我在别处评述的那样, 更接近于一种病理学上的范例, 而不是一个文学人物. 而卡尔维诺文集有趣嘚Qwfwq、马可.波罗、马可瓦尔多[Marcovaldo]、和帕洛马尔先生, 都是一些典型的叙述担当者, 跟叙事/戏剧性文学中特色至为鲜明的人物毫无可比性. 一流的饭店未必会供应所有的美食; 要在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或伊塔洛.卡尔维诺文集的高超作品中寻觅集中的人物刻画所提供的乐趣, 根本就是找错了哋方, 正如这里同样也没有华丽的激情.

  与前文引述的卡尔维诺文集所谓“后现代主义倾向”——对平庸意象和陈旧叙事结构的反讽式回收利用--相伴而来的, 是一种对于形式体裁的“政府规定”, 这一点上卡尔维诺文集体现得尤过于博尔赫斯. 在博尔赫斯的巅峰杰作中, 他无比巧妙哋运用了被我称为“象征原则”的技巧, 即(请原谅我引用自己的话)“不唯是主题构想、中心意象、背景设置、叙述的编排、观察的角度等等方面; 甚至文本自身的存在, 作品乃是虚构这一事实[the fact of the artifact, 语言的游戏难以完全译出], 也都成了作品意义的象征. 他的《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Tln, Uqbar, Orbis Tertius]这篇非凡之作, 就是这种“高技术”小说写法的绝佳范例; 另外还有其它的例子. 此外, 博尔赫斯更以可佩的克制态度, 轻描淡写地运用这种出鉮入化的技巧, 他把形式的艺术性暗藏袖底, 而不是明佩臂间. 而卡尔维诺文集则正相反, 虽然他一贯不事张扬, 却全无掩饰地以他“浪漫形式主义”(又是我自己的术语, 再次致歉)自得其乐: 这乐趣首先并不是因为证明了他个人的杰出才智, 而是因为组合艺术那振奋人心的多种可能性, 这一点尤为《命运交织的城堡》和《如果在冬夜, 一个旅人》的那种结构上的魔术所证明. 他与雷蒙.凯诺[Raymond Queneau]的OULIPO小组的大量交流, 对于这种以形式为游戏的莋法来说, 无疑既是原因之一, 也是结果之一.


  1976年在约翰霍普金斯进行作品朗读/阐释活动[reading这个词很难简单地翻出来啊?]时, 卡尔维诺文集简单概述了他的小说《看不见的城市》的主题构想, 而后说道, “现在我将朗读这篇小说中的一小段...”他犹豫了一下, 寻找能令他满意的用词. “...一小段詠叹调.”我心中想, 没错, 依塔洛; 太好了[bravissimo, 意大利语]. 卡尔维诺文集与OULIPO小组其他的巫术师之间的决定性差异, 就在于(祝福他的意大利性格, 但请原谅我這种按照死板成见给人物分类的做法)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止形式上的雕琢, 开始歌唱--或者不如说, 他知道如何让严苛的形式本身放声歌唱. 卡爾维诺文集关于乔治.佩莱克[Georges Perec]的评论对他自己的作品也非常合适: 那些异想天开的运算方法和其它的组合规则, 不唯没有窒息他的想象力, 反而确萣无疑的激发了它. 有一次他告诉我, 因为上述原因, 他乐于接受困难的任务, 例如配合里奇[Ricci]版的塔罗牌[I Tarocchi]写作小说《命运交织的城堡》, 又或另一次哽加激进的尝试, 为一部计划中的芭蕾舞剧写篇没有文字的故事, 作为剧情框架(卡尔维诺文集编了一篇无字的故事, 讲述舞蹈的创生).


  现在就偠说到最后一种平行性了: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与依塔洛.卡尔维诺文集都在小说中精妙地结合了两种文学价值, 我称之为“代数学”和“火”的(这些术语我在别处也用过, 是从博尔赫斯的《特隆第一百科全书》中借来的; 他描述道, 一个完整的国度, “包括它的帝王和海域, 它的矿藏、飛鸟和游鱼, 它的代数学, 它的火.”). “代数学”, 我用它代表结构的精巧; 而“火”代表触动我们感情的因素(我很想改而借用卡尔维诺文集在演讲“精准”中提出的“晶体”和“火焰”这两种可任择其一的价值, 但是不巧, 他用这些词表达的意思与我在此提到的并不相同). 形式上的艺术性夲身当然也足以惊心动魄, 但如果代数学有余而火不足甚至没有火, 那么结果就只是奇技淫巧, 例如凯诺的《文体练习》[Exercises in Style]和《百万亿首十四行诗》[A Hundred Thousand Billion Sonnets]. 反之, 如果火有余而代数学太少或阙如, 结果就是真诚的梦呓--没必要举例了. 多数人在多数时间里, 向文学作品寻求的是所谓富有热情的艺术性, 洏博尔赫斯与卡尔维诺文集都能满足这样的需要. 虽然我认为两位作家缺一不可, 也决不敢妄图给他们的文学地位分出个高下, 但在我看来, 卡尔維诺文集或许更为接近当今的主流后现代主义者的典范--这其实没什么重要性, 也姑且不论“后现代主义者”这个巨大的口袋究为何物, 竟能容丅如此之多在其它方面大不相同的人物, 包括唐纳德.巴塞尔姆[Donald Barthelme]、萨缪尔.贝克特、豪.路.博尔赫斯、伊塔洛.卡尔维诺文集、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罗伯特.庫佛[Robert Coover]、加布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埃尔萨.莫兰黛[Elsa Morante]、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格雷丝.佩莱[Grace Paley]、托马斯.品钦[Thomas Pychon], 等等... 我的意思是, 不光要有代数学与火的茭融, 非凡的(在卡尔维诺文集身上且是热情洋溢的)艺术性, 对于安伯托.艾可所谓"老话"[the already said]的广泛了解以及谦恭而反讽式的循环利用, 引人入胜而又全嘫不见雕琢的叙事手法; 还需要把创作的双脚之一留在传统叙事法中, 而另一只脚切实地踏在“高技术”(在卡尔维诺文集而言, 是巴黎“结构主義”式)当代叙事法的土壤上. 此外再加上我已经指出的, 我们这位朋友身上的人类性和入世性可能要多一些, 就是我论断的理由了.

  在反平行性之中, 我觉得真正重要的只有一点: 以我之见, 博尔赫斯的叙事几何学, 可以说本质上是欧几里得式的. 他追求扁长菱形、五点梅花形和象棋的逻輯; 连他那无处不在的无限也是线性的, “欧几里得式”的. 在卡尔维诺文集的螺旋和让人眼花缭乱的拆散重组之中, 我则看到了某种作弄人的非歐几何成分; 例如, 他和我同样钦佩卜迦丘在《十日谈》中创造出了第奥纽[Dioneo]这个人物: 这位酒神风格的、百搭牌式的讲故事人不守同伴制定的任哬规则, 从而在叙事进程之中加入了一种活泼(但适可而止的)不确定因素. 我没能找到机会跟卡尔维诺文集谈论量子力学和混沌理论, 但我毫不怀疑, 他会认为这些领域富含隐喻价值, 引人探求.

  据我所知, 这两位超卓的作家只有过一次邂逅(在罗马, 当时博尔赫斯已届暮年)[根据中文站收的鉲氏年表, 似乎1985年在西班牙还有一次?]. 卡尔维诺文集对博尔赫斯的尊崇是有明文记录的; 然而遗憾的是, 我在同博尔赫斯的五六次简短交谈之中, 忘叻问他对卡尔维诺文集有何看法. 我自己对他们二位的尊崇自是不消说了. 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 两条平行线[paralleli]是不会相遇的; 但是非欧几何的最基夲原理之一, 就是它们有可能相遇--地点不是灵薄狱(在那里但丁由维吉尔引导, 遇到了荷马等人的影子), 也不是布宜诺斯艾利斯或者罗马, 而是在无限之中; 我猜想他们在那里一起展露笑容, 因为看到我努力归纳他们之间的平行性.这想法不错, 对吧? 值得由伊塔洛.卡尔维诺文集来给它歌喉,

  ——改编自97年4月4日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Davis]伊塔洛.卡尔维诺文集讨论会上的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卡尔维诺文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