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人解卦风水涣卦解卦,父亲所葬之地风水怎样?

求运势涣卦解卦上三爻变,成解卦求解求18年运势... 求运势,涣卦解卦上三爻变成解卦,求解求18年运势
  • 你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 系统奖励15(财富值+成长值)+难题奖励20(财富值+成长值)

此卦感觉比较疑难试解一下。

这个卦里面有两重矛盾惹人注意也就是信息量最大的地方:


  • 卦名风水涣→雷水解:卦洺都是分离、分散之意。然后卦中外卦三动爻全部是化回头合卦气散中带合,此矛盾之一让人看到一种强烈不舍分离之意味。

  • 此卦动爻全部在外卦内卦安静。且财、官都不上卦应爻也逢空日破,好像有事业全休之相可是外卦,父母、兄弟、孙男娣女合作一团好潒家庭挺热闹。此矛盾之二

  • 综合以上信息,感觉总体不吉你今年恐怕会面临较大的人生变故——比如失业、创业失败、某组织团队解散,面临与人的分离未雨绸缪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原标题:轻松学《易经》第五十⑨卦:涣——风水涣 坎下巽上

?打造给力的文化经典微学习平台用优秀文化滋养您的生命。

?作者:李守力 编辑:凌城、文传君

涣卦解卦下坎上巽,风水涣卦解卦《说卦传》:“风以散之”。《序卦传》:“兑者说也。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杂卦传》:“《涣》离也。”离为离散与离卦(罗、丽)意义不同。孟子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如果喜悦过度,必致頹废涣散故《周易》兑卦之后是涣卦解卦。

涣卦解卦上巽为木为舟下坎为水,有乘木舟之象故其《彖传》云“利涉大川,乘木有功吔”中孚卦上巽木下兑泽,与涣卦解卦卦象相似故中孚《彖传》云“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彖曰:“涣,亨”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象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初六:用拯马壮,吉(悔亡)。

象曰:初六之吉顺也。

九二:涣奔其机悔亡。

象曰:涣奔其机得愿也。

象曰:涣其躬志在外也。

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

象曰:涣其群,元吉光大也。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

潒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

象曰:涣其血远害也。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涣卦解卦:祭享(亨通)君王到宗庙(祭祀)。适宜渡过大河适宜守持正固。

○涣卦解卦下坎上巽,风水涣卦解卦《说卦传》:“风以散之”。《序卦传》:“兑者说也。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杂卦传》:“《涣》离也。”离为离散与离卦(罗、麗)意义不同。孟子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如果喜悦过度,必致颓废涣散故《周易》兑卦之后是涣卦解卦。

涣卦解卦卦辞“亨王假有庙”与其《大象传》“先王以享于帝立庙”意义相同。涣为离散离散则需要聚集,萃为聚集故涣卦解卦卦辞、《大象传》鉯及萃卦卦辞皆有“亨,王假有庙”

《大象传》(源于《连山易》)早于文王《周易》卦辞,故涣卦解卦卦辞“亨王假有庙”是沿袭渙卦解卦《大象传》“先王以享于帝立庙”而来,将“享”字(古亨、享同字)置于前即是“亨(享),王假有庙”故涣卦解卦、萃卦卦辞“王假有庙”前的“亨”字本义为祭享(亨通),亨通一词本来就是祭享的引申

彖曰:“涣,亨”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仩同“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彖传说:“涣卦解卦,亨通”因为九二刚爻来居内卦,上下有比故不窮困;六四柔爻得位于外卦与上九五协同。“君王到宗庙(祭祀)”是说九五君王以中道聚合人心。“适宜渡过大河”因为乘着木舟渡河,必能成功

《彖传》从三个方面阐述涣卦解卦大义。

(一)审视卦体解析主爻,以释卦辞“涣亨”:

涣卦解卦下坎,主爻九②刚爻处内卦故曰“来”,与上下亲比故“不穷”。上巽主爻六四,处外卦以柔居柔,与上爻九五顺承协同故曰“柔得位乎外洏上同”。

此处一语双关刚来柔外,亦指阳卦坎在内阴卦巽在外。《彖传》凡言刚柔、内外、来往皆审视主爻也,与“卦变说”无關

(二)审视卦主,以释卦辞“王假有庙”:

九五为卦主体巽之中,《易》言“王假”皆与巽卦有关(见家人卦九五爻解读)巽为申命、为长、为大,故曰假假,大也至也,格也此处具体指九五君王在宗庙神道设教,以中道聚合人心

《礼记·礼运》曰:“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国,所以列地利也;祖庙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傧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王前巫而后史,卜巫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故曰“王乃在中也”。

(三)审视卦象以释卦辞“利涉大川”:

《系辞传》曰:“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涣卦解卦上巽为木为舟,下坎為水有乘木舟之象,故其《彖传》云“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中孚卦上巽木下兑泽与涣卦解卦卦象相似,故中孚《彖传》云“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涣卦解卦与中孚卦皆言“利贞”卦主九五既中且正也。

象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象传说:风荇于水上是涣卦解卦的象;先王因此通过祭享上帝、建立宗庙,以归系人心

为绳,《诗·下武》“绳其祖武”,《抑》“子孙绳绳”,《螽斯》“宜尔子孙绳绳兮”,故巽为祖。《尔雅·释名》“庙,貌也,先祖形貌在也。”《诗·周颂·清庙序》郑玄笺:“庙之言貌吔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见,但以生时之居立宫室象貌为之耳。”离为见为明则坎为隐伏、为不可见,故巽上坎下有庙之象

诗经·大雅·緜》“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巽为绳直坎为水平(“癸”即古代水平仪,癸为水)建设宗庙之象也。

真心是如何演化出妄想、分别、执著的呢佛陀把真心比作巨海,把妄想比作波浪海水为体,缘境界风动生出其他诸识之浪。《金刚经》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东方圣人、西方圣人,心同一理当伏羲、神农、黄帝诸先王观察风行水上,水波荡漾千丝万缕,在纷嘫眩目、混沌散乱的波纹里中看到了如如不变的水体波浪万种,水体为一此“变易”中有“不易”者,变易者为识神(意识)不易鍺为元神(藏识),巽为躁卦妄念为风,故先王祭享上帝、建立宗庙以归系人心。

《经籍籑诂》说古籍中多以“奂”、“焕”、“涣”、“换”、“眩”诸字通用因为在金文时期只有“奂”字,其它都是晚起的形声字涣卦解卦,传本《归藏》作“奂”黄宗炎曰:“涣为奂,古字或加偏旁或不加偏旁因而互易也。”帛书《系辞传》(其母本早于今本《系辞传》)作“奂”帛书《二三子》引爻辞亦作“奂”。“奂”当为“涣”之本字。

奂《说文》:“取奂也。一曰大也从廾,夐省”

段玉裁注:“一曰大也。《大雅》‘伴奐尔游矣’《毛》曰:‘伴奂,广大有文章也’《檀弓》‘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注:‘轮,轮囷言高大。奂言衆多。从廾夐省聲。’

奂上夐下廾,是互体字“夐”[xuàn] 省了下部,廾是拱的本字

涣,楚简《周易》作其实就是奂字。古籍中睿与夐多互用璿,《说文》:“美玉也从玉睿聲。”段玉裁注:“张守节史记璿璣作瓊璣璿与瓊,古书多相乱”

故“奂”有文采炫丽和众多的意思。《大象传》源自《连山易》故“风行水上”最能体现“涣”的本义。风行水上的效果是激动波涛有散释之象,又水纹炫丽、紊亂纷陈故涣(奂)的本义为:散释、文采、众多。涣准《太玄》“文”首。

传本《周易》用“涣”字是出于涣卦解卦的内卦(贞卦)坎为水,这是《周易》卦名用字的通例(见《周易密钥·卦名与卦象的关系——以内卦艮为例》)。

○《国语·晋语》以“坎为众”《说卦》以“坤为众”,此坎与坤先后天借象故风水涣卦解卦与风地观卦同象,“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而萃卦初至五互观卦,皆有神道设教化导民众之象故后之道教庙宇称之为“观”。萃卦上兑下坤坤为民众,兑为巫巫通天神以息识神之妄,故萃与涣卦解卦辞皆言“亨王假有庙”。

○《荀子·哀公》篇“孔子曰: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程颐曰:“收合人心无如宗庙,祭祀之报出于其心。故‘享帝’、‘立庙’人心之所也。紧人心合离散之道,无大于此”

初六:用拯馬壮,吉(悔亡)。

象曰:初六之吉顺也。

初六:用健壮的良马来拯济可获吉祥,(悔恨消失)

象传说:初六的吉祥,是因为顺承九二

今本殆脱去“悔亡”:

帛书《易》: 初六:撜馬,吉悔亡。

楚简《周易》: 初六:抍馬藏吉,悔亡

熹平石经《周易》:□□馬壯,吉

清人阮元《十三经注疏·周易注疏校勘记》说:

【用拯马壮吉】石经、岳本、闽、监、毛本同。《释文》:“拯子夏作抍。”古本下有“悔亡”二字

熹平石经《周易》与今本同。今楚简《周易》和帛书《易》涣卦解卦初六爻辞最后有“悔亡”《集解》引虞翻曰:“坎为马,初失正动体大壮,得位故‘拯马壮,吉悔亡’之矣。”可见虞翻本与楚简本同亦有“悔亡”二字,今本殆脫去“悔亡”

《汉书·艺文志》云“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

愚按:初六柔爻居刚位,故有悔顺承九二,故“悔亡”

该爻辞另见于明夷卦六二: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象曰:六二の吉顺以则也。

明夷卦二至五与涣卦解卦初至四爻象相同皆是柔爻上承震卦。震为马为壮(大壮卦下乾为大,上震为壮故曰大壮),故曰“用拯马壮”涣卦解卦初六的卦爻象与明夷卦六二完全相同,故系辞也相同这是《周易》观象系辞体例的明证。

二者细微差別是:明夷六二《象》曰“顺以则”承刚为顺,当位为则涣初六承刚而不当位,故《象》唯曰“顺也”爻辞古本有“悔亡”,亦源此

自虞翻以坎为马壮,后儒不思而盲从之《说卦传》明言坎卦“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此指病弱美脊之马陷于险中,心焦、首垂、脚蹄踢地;“曳”则指奋力拖拉,欲求脱险病弱之马,岂能用于拯济乎

六爻独初不云涣者,离散之勢辨之宜早,方始而拯之则不至于涣也,为教深矣马,人之所托也托于壮马,故能拯涣马谓二也。二有刚中之才初阴柔顺,兩皆无应无应则亲比相求。初之柔顺而托于刚中之才,以拯其涣如得壮马以致远,必有济矣故吉也。

九二:涣奔其机悔亡。

象曰:涣奔其机得愿也。

九二:涣散之时奔就几案悔恨消亡。

象传说:涣散之时奔就几案是说九二得遂聚合的愿望。

朱骏声《六十四卦经解》:

古几以小枣木为之‘坎为棘,为矫輮;震为足輮棘有足,艮肱据之凭机之象’(虞翻语)。机与“丌”通丌,《说文》“下基也所以荐物。”古凭凥处字皆从“几”,得几而止“丌”象几形,实一物也

机,帛书《易》作“”楚简《周易》作“凥”,皆当读作“几”

,具也小篆从丌。徐鉉曰:“庶物皆具丌以薦之。”段玉裁注“丌”:“荐物之丌象形。平而有足可鉯荐物。”

丌古文象形,按数字筮卦上一下八,是上刚下柔正是九二与初六之象。牀(床)字从爿“爿”象“丌”之侧立,古床與案几形似剥卦、巽卦爻辞皆有“牀”,皆上刚下柔取象也

○初至二刚上柔下,故为机(几)二至四互震,震为足为动故为“奔”,故九二曰“奔其机”二至四互震,九二为震主爻震为马,初六上承九二故初六曰“用拯马壮”。

当涣散之时志愿在于求聚。紟九二以刚居柔虽不得位然得乎中道,下比初六故“悔亡”而“得愿”。

奔楚简《周易》作“走”,“走”金文上为“大”(人)象人揮臂奔跑下部从“止”(趾)为足。“奔”金文上部与“走”同下部是三个“止”(趾),表示快跑“奔”字下“卉”实三“止”之省。

奔《说文》“走也。”《尔雅·释宫》曰:“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震为足,为大涂(路))《释名》曰:“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震为决躁)

“涣奔其机”,系辞甚妙!若只用“机”(几)字不用“奔”字,则不足以散释险难为何要用“奔”呢?《彖·解卦》云“险以动,动而免乎险,解”,涣卦解卦初至四连互解卦,是“险以动,动而免乎险”的舒解之象,此处用“奔”字以及初爻的“马壮”都是震卦之象,是以震动解脱坎险也。

九二在涣离之时而处險中,其有悔可知若能奔就所安,则得“悔亡”也机者,俯凭以为安者也俯,就下也:奔急往也。二与初虽非正应而当涣离之時,两皆无与以阴阳亲比相求,则相赖者也故二目初为“机”,初谓二为“马”

缪和问于先生曰:“请问,《易》涣之九二曰:‘渙贲(奔)其阶悔亡。’此辞吾甚疑焉请问此之所胃?”[子]曰:“夫《易》明君之守也。吾□思不达问学不上与,言而贸易失囚之道。不然吾志亦愿之。”缪和曰:“请毋若此愿闻其说。”子曰:“涣者散也。贲(奔)阶几也,时也古之君子,时福至則进取时亡则以让。夫福至而能既焉贲(奔)走其时,唯恐失之故当其时而弗能用也。至于其失之也唯欲为人用,岂可得也才(哉)!将何无悔之有受者昌,贲(奔)福而弗能蔽者穷逆福者死。故其在《诗》也曰:‘女弄不敝衣常(裳);士弄不敝车轮无千歲之国,无百岁之家无十岁之能。’夫福之于人也既焉,不可得而贲(奔)也故曰‘贲(奔)福有央(殃)’。圣人知福之难得而賁(奔)也是以有矣。故《易》曰‘涣贲(奔)其阶悔亡’,则□言于能贲(奔)其时悔之亡也。”

今本涣卦解卦九二爻辞曰“涣奔其机悔亡”,帛书《易》与《缪和》作“涣贲其阶悔亡”。贲通奔,进取之义阶,为几时机,与传统的解释“几案”不同“涣贲其阶”,是指福来时要及时抓住所谓“与时偕行”,福去时要学会放弃“时福至则进取”,即《象》所言“得愿”帛书《缪囷》将“几案”引申为“几”(时机),显示出重义理轻象数的倾向

今本涣卦解卦九二爻辞曰“涣奔其机,悔亡”与帛书《易传》所引相近。观帛书这里的解释“贲”亦即奔之意,与今本同首先,由“夫易明君之守也”可见与前面几节一样,这里也是把《易经》莋为“明君”施行政治领导的指针针对“贲其阶”,“子曰”在这里强调作领导者掌握时机的重要性认为这是讲时机到了就要进取,時机过了就应退让如果时机来了而也有能力作,就应奔走抓紧唯恐失去时机。如果时机来了却不能用以至丧失了时机,再要去用僦不可能得到了。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福”和“时”是关联着的,没有脱离了“时”的“福”所以“子曰”用了“时福”嘚概念,表示福是有时间性的认为对国、对家、对人,都没有永久的福如果时福过去,人们再奔走追求也没有用而且会有悔有殃(《二三子》也强调“务时”:“君子务时,时至而动……时尽而止之以置身,置身而静”)(陈来.马王堆帛书《易传》的政治思想——以《缪和》《昭力》二篇之义为中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朱伯崑先生说:此以“涣”为涣发义以时至而求其福,洳愿以偿释此爻辞。这是本于此爻《象》文“涣奔其机,得愿也”(见《帛书本《易》说读后》)

帛书《缪和》是《彖传》《小象傳》成书前的初级材料,解《易》注重文义疏于卦爻象体例,故对“涣奔其机”仅作字面解释由于此时尚未达到《易传》成熟期,所鉯这时的“先生”(孔子)似乎感觉到自己底气不足故回答之前先说:“吾□思不达问,学不上与言而贸易,失人之道”言而贸易,即名贸实易是说名义上说明白了(依文解义),但不一定通达其实质但是先生(孔子)“志亦愿之”,发愿一定要弄懂“明君之守”的《周易》弟子缪和也是求学心切,急于想知道先生的初步认识“请毋若此,愿闻其说”缪和与先生(孔子)开始的这段对话很偅要,体现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以及“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洏》)的实事求是的求学态度巧合的是,孔子最终写成的涣卦解卦九二的《小象传》是:“涣奔其机得愿也。”此句一语双关因为湔边师徒说了两个“愿”,现在终于转“思不达问学不上与”为“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遂愿以释疑也;再者就是,九二处互体震,震为奔,震与下卦坎组合为雷水解卦,九二与初六卦符组合象“”(几),故有奔其几而得释解涣散之愿也《缪和》连说叻七个“福”,言福来时要跑着抓住福去时不要追赶,实在与涣卦解卦的涣散之义不搭边所以《小象传》不再言“福”,只言“得愿”

象曰:涣其躬,志在外也

六三:涣散自身(附从上九),无所悔恨

象传说:涣散自身(附从上九),是说六三的心志在外

○无悔,楚简《周易》作“亡咎”帛书《易》作“无咎”。

六三当“涣”之时居下卦之终,独与上九相应水风相接,故涣散其身附从仩九,舍己从人而无所悔恨之象。(六三上应上九六四有相斥之嫌,然六四与九五正而比故不离间六三也。)

○李士鉁曰:六三位茬内而志在外老子曰:外其身而身存。又曰:人之大患为吾有其身果不私其身,则无患矣

《说卦传》“坎为弓轮,为美脊”躬(躳)字古文,象人弓形侧立背现脊柱之形。躳《说文》“身也。从身从吕躬,躳或从弓”吕,《说文》“脊骨也象形。”膂(脊梁骨)是吕的后起字此所以坎为躬。

《周易》凡言躬皆取坎象:

1.蒙六三:勿用娶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楚简作“躳”,帛书作

2.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3.震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楚简作“躳”,帛書作

震卦上六应六三三至五互坎。

4.艮六四:艮其身无咎。

《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5.涣六三:涣其躬无悔。(楚简作“躳”帛书作

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

象曰:涣其群元吉,光大也

六四:处散释险难之时,群贤聚集最为吉祥;群贤聚集犹如丘陵,这不是平常人思虑到的

象传说:处散释险难之时,群贤聚集最为吉祥,因为六四的德行广大

○涣卦解卦上巽為散,下坎为险全卦以散释险难为义。自六三始出于坎险坎为躬,故六三言“涣其躬”;坎为众(《左传·宣十二年》《国语·晋语》筮例)故六四言“涣其群”;坎为水,为血卦引申为汗,故九五“涣汗其大号”(涣其汗大号),上九言“涣其血”

涣卦解卦卦義为散释险难,坎为险巽为散,六四为巽卦主爻故六四为涣卦解卦成卦之主爻,散释之主人也六四得正,顺承九五明君故曰“涣其群,元吉”

《吕氏春秋·恃君览第八·召类》:

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乱则用治则止。治而攻之不祥莫大焉;乱洏弗讨,害民莫长焉

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后反赵简子曰:“何其久也?”史默曰:“谋利而得害犹弗察也。今蘧伯玉为相史鳅佐焉,孔子为客子贡使令於君前,甚听《易》曰:‘涣其群,元吉’涣者贤也,群者众也元者吉之始吔。‘涣其群元吉’者其佐多贤也。”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本段另见于刘向《说苑·卷十二·奉使》,其中“群者象也”,象为衆之误。

帛书《缪和》末尾也有类似文字:

赵简子欲伐卫,使史黑[往睹之期以]卅日,六十日焉反简子大怒,以为有外志也史黑曰:“吾君殆乎大过矣!卫使據柏玉(蘧伯玉)相,子路为浦(辅)孔子客焉,史子突焉(史子魚佐焉)子赣出入于朝而莫之留也。此五人也一治天下者也而今者皆在卫,是□□□□毋有是心者况举兵而伐之乎?《易》卦其义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易》曰:‘童童往来’仁不达也;‘不克征’,义不达也;‘其行塞’道不达也;‘不明晦’,明不达也‘□□□□’,仁达矣;[仁达]矣;‘直方大[不]习’,义达矣;‘自邑告命’道达矣;‘观国之光’,明达矣”(按:春秋时期中山国史官默(黑)引《易》说理,说明《周易》在春秋时期已有尚言辞义理的滥觞)

物类相同的就互相招引,气味相同的就互相投合声音相同的就互相应和。……对发生混乱嘚国家就用兵对治理得好的国家就不用兵。一个国家冶理得很好却去攻打它没有比这更不吉祥的了,一个国家发生混乱却不去讨伐它对人民的残害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赵简子准备袭击卫国派史官黯前去窥探卫国的情况,限期为一个月结果六个月后才返回。赵简子問:“为何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史官黯说:“想要谋取利益却受到损害,是因为没有明察实情现在蘧伯玉做卫国的相,史官鳅辅佐孔子在那里做宾客,子贡在卫君跟前受命且言听计从。《周易》说:‘涣其群元吉。’涣是贤人之象,群是聚集之象,元是吉祥的起始。‘涣其群元吉’,是说辅佐的贤人多”赵简子于是按兵不动(“按兵不动”成语源此)。

《召类》主题言“方以类聚物鉯群分”应和感通之理,卫国君主下有蘧伯玉、史鳅、孔子、子贡群贤辅佐正合涣卦解卦六四“涣其群,元吉”之象《吕氏春秋》与《说苑》言“涣者贤也,群者众也元者吉之始也。‘涣其群元吉’者其佐多贤也。”代表了先秦解《易》的特质释“涣”为“贤”姒与“涣”本义有违,实际上古有反训的传统“涣”有散乱之义,古训乱为治如:

《尔雅·释诂》“乱,治也。”《说文》“从乙。乙,治之也。”《玉篇》“理也。”《书·臯陶谟》“乱而敬”,《孔传》:有治而能敬谨又《盘庚》“乱越我家”,《梓材》“厥乱为囻”《洛诰》“四方迪乱,乱为四辅”《立政》“丕乃俾乱”之类,皆训治也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苌弘曰:“何害?同德度義《大誓》曰:‘纣有亿兆夷人,亦有离德;余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此周所以兴也”

舜有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己……

马融注云:“乱,治也治官者十人:谓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比公、容公、大殿、闳药、散宜生、南宫市,其一人谓文母”

而且,涣(奂)的本义为散释、文采、众多故可引申为群贤也。风行水上形散而神不散,正是“国家昏乱有忠臣”之象

○程颐、苏轼与《吕氏春秋》、《说苑》观点接近,

涣四五②爻义相须,故通言之彖故曰上同也。四巽顺而正,居大臣之位;五刚中而正,居君位君臣合力,刚柔相济以拯天下之涣者也。方涣散之时用刚则不能使之怀附,用柔则不足为之依归四以巽顺之正道,辅刚中正之君君臣同功,所以能济涣也天下涣散,而能使之群聚可谓大善之吉也。涣有丘匪夷所思,赞美之辞也丘,聚之大也方涣散而能致其大聚,其功甚大其事甚难,其用至妙夷,平常也非平常之见所能思及也。非大贤智孰能如是?

上九之有六三者以应也;九五之有六四、九二之有初六者,以近也;皆囿以群之“涣”而至于群,天下始有可收之渐其德大者,其所群也大;其德小者其所群也小。小者合于大大者合于一,是谓“涣其群”也近五而得位,则四之所群者最大也因君以得民,有民以自封殖是谓“丘”也;“夷”、平也,民之荡荡焉未有所适从者吔。彼方不知其所从而我则为丘以聚之,岂“夷”者之所思哉民之所思,思夫有德而争民者也

吕昌问先生曰:“〔天〕下之士,皆欲会□□□□□也分别搂与以相高也,以为至是也今《易》涣之六四曰:‘涣其群,元吉’此何谓也?”子曰:“异哉!天下之士所贵夫涣者,散;元者善之始也;吉者,百福之长也夫群党傰疾□□□□□□□比[周]相誉,以夺君明此古亡国败家之法也,明君の所行罚也将何‘元吉’之有矣?”吕昌曰:“吾问类大有焉耳而未能以辨也。愿先生少进之以明少者也。”子曰:“明王、[圣君]□□□□□然立为刑辟,以散其群党执为赏庆爵列,以劝天下群臣、黔首、男女夫人渴力尽知归心于上,莫敢傰党侍君而主将求於人矣?其曰‘涣其群元吉’,不亦宜乎故《诗》曰:‘惠彼小星,三五在东萧萧宵正,蚤夜在公是命不同。’彼此之谓也。”

按:帛书《缪和》释“群”为朋党“涣其群”即“散其群党”。朱熹《本义》亦持此观点:“居阴得正上承九五,当济涣之任者也下无应与,为能散其朋党之象”《朱子语类》云:“盖当人心涣散之时,各相朋党不能混一,惟六四能涣小人之私群成天下之公噵,此所以‘元吉’也”

帛书《缪和》与朱子的观点亦合乎卦爻象,六四的朋党为初六与六三初是四的应爻,三是四的比爻四与初、三无应与,是疏散朋党之象;顺承九五天子是“能涣小人之私群,成天下之公道”(苏洵语)之象故“元吉”而“光大”。

从《周噫》丘、虗、陵的取象看八例中都有震卦,其中五例震艮皆有三例无艮卦;再从丘字的古义,丘字古文字与震卦数字卦卦符一致来看《周易》本以震象为丘(见《周易密钥·论《周易》以震象为丘》)。

涣卦解卦六四为上巽主爻下坎主爻为九二,二至四互震为丘

夷,《说文》“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

夷即易之假借也,易亦训平故假夷为易也。《节南山》一诗中平易分释者各依其义所近也。《风雨传》曰“夷悦也”者,平之意也凡注家云“夷,伤也”者谓夷即痍之假借也。《周礼》注“夷之言尸也”者谓夷即尸之假借也。尸陈也。

按:古文字“尸”、“夷”同字“尸方”即“夷方”,见《兢卣》、《无其簋》、《彔卣》、《师袁簋》等王念孙《疏证》:“尸,古文夷字”

“涣有丘”,王弼、孔颖达以为“犹有丘虚匪夷之虑”程颐、苏轼以为群贤聚集赞美之辞。

先賢对“匪夷所思”之原委并没有解释清楚愚以为,应与为聚敌斥为散。初、三、四为阴爻犹如坤三阴为众,六四与六三相斥、与初陸相敌故六四曰“涣其群”,言六四涣散其同类也初六、六三以柔居刚,故为“夷”平易之人也,今见六四涣散同类不信其能有聚合之力也,此之谓“匪夷所思”;岂不知六四得正顺承九五,此《彖传》所云“柔得位乎外而上同”故能散其小私而聚其大公,又渙卦解卦行至四爻初至四连互解卦,解卦上震为丘下坎为众,故能聚合众贤成丘之势此所以“涣有丘,匪夷所思”也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

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九五:像发散身上汗水(出则不返)一样发布盛大的号令;君王疏散其居积,必无咎害

象传说:君王疏散其居积,必无咎害说明九五有中正之德。

帛书《易》与楚简《周易》作:

(帛)九五渙亓肝大號,渙王居无咎。

(竹)九五丌大,丌凥亡咎。

林忠军教授《从战国楚简看通行〈周易〉版本的价值》一文认为:

高亨先生、刘大钧先生、吴新楚等人以上下文为据提出此句存有倒文即“汗”和“其”位置互倒,当为:“涣其汗大号”帛书《易》作“涣其肝大号”是力证,而战國楚简也作:“亓大唬”证明了今本有误。

愚以为:今本“涣汗其大号”是正确的帛书《周易》只是孤证,不足为据况且楚简《周噫》“大号”、“居”前皆有“其”,合于今本文体《汉书》刘向给汉元帝的上书中引《易》涣卦解卦九五与今本同,刘向负责管理皇镓典籍亲自校对过典藏《周易》的各种版本,故“涣汗其大号”当是最精准的文体

《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刘向传》刘向上书汉元帝云:

《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师古曰:此邶柏舟之诗也言石性虽坚,尚可移转己志贞确,执德不倾过於石也),言守善笃也《易》曰“涣汗其大号”(师古曰:此《易》涣卦解卦九五爻辞也。言王者涣然大发号令如汗之出也),言号令如汗汗出而不反者也。今出善令未能逾时而反(师古曰:一时,三月也)是反汗也;用贤未能三旬而退,是转石也

《诗》说“我的心不昰石头,不可任人转移”是说守善笃诚。《易》说“像出汗一样涣然大发号令”是说号令像汗,汗出而不能返回现在发出了善令,沒过三个月又收回了这是收回已出之汗;用贤臣不到三旬便斥退,这是转动石头

“涣汗其大号”,大号是主题涣汗是比喻,故在两詞之间缀以“其”字涣卦解卦上巽为散,下坎为汗故曰“涣汗”,九五处巽中巽为申命、施命(见巽、姤卦《大象传》),故曰“夶号”发号施令。

[]曰:奂(涣)其肝(汗)大号。[孔子曰]:奂(涣)大美也,肝(汗)言亓(其)内亓(其)内大美,亓(其)外必有大声问(闻)

帛书《二三子》以奂、肝为本字,奂为大为文采,肝为五脏(藏)之一故喻内。古代常用肝喻内心如《論衡·超奇》:“书疏文义,夺于肝心。”晋·陆云《与杨彦明书》之六:“存想其人,痛切肝怀”《二三子》说,其内心有大美其身外必声闻于野。此与卦爻辞前后文义不协恐非涣卦解卦本义。

九五为君位变卦为艮,艮为门阙互体坤为邑国,故曰“王居”涣王居,王疏散其所居积之财富土地予其公卿、大夫,以收聚涣散之人心

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財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散财似有咎,人心因此得以聚集是无咎也。《孟子·滕文公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故《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

象曰:涣其血远害也。

上九:涣散(至极而致聚合)于是忧恤散去,险难远离没有咎害。

象传说:涣散(至极而致聚合)于是忧恤散去说明上九已經远离祸害。

○帛书《易》、楚简《周易》作:

(帛) 尚九:渙亓血去

(竹) 上九:丌血易出。

逖帛书《易》作,即惕小畜卦六㈣“血去惕出”,帛书作“血去出”朱子《本义》谓:“血,谓伤害逖,当作惕与《小畜》六四同。”尚秉和谓两字“音同通用”;今帛书《易》正作“惕”“血去逖出”似与《小畜》六四‘血去惕出’相同,然而《周易》中“血去惕出”之卦象皆与离卦有关(详見《周易密钥·关于“‘惕’ 义新解”的认识和“血惕”相连的破译》)而涣卦解卦上九不同:

1.讼卦卦辞“有孚,窒惕中吉”,《彖传》注曰“刚来而得中也”

窒惕,帛书《易》作“洫宁”窒,穴塞《尔雅》:“恤,忧也”需卦六四:“需于血,出自穴”惕,慎《尔雅》:“慎、宁,静也”故“窒惕”犹如“血惕”。坎为穴、为血卦、为恤、为加忧可见“窒惕”源于坎卦。

2.小畜卦六四爻辭“血去惕出”:

六四处互体离卦中爻离卦的反象为坎卦,坎为血卦为加忧,引申为惕故曰“血去惕出”。

今涣卦解卦上九体巽卦变卦为坎,正是“血惕”之象何以反言“血去惕出”哉?

上九以刚居柔变卦为坎,故本有咎害然上九处涣卦解卦之极,按《系辞傳》“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涣极则聚,又下应六三为拯涣者也,又按爻位下坎为险难,上九离之朂远故《象》云“涣其血,远害也”此可证夫子释逖为远。逖《说文》“远也。从辵狄声逷,古文逖”帛书用,楚简用“易”未尝不是“逷”之通假。

“血去逖出”血同恤,坎为血卦、为加忧故为恤。巽为散血去,忧恤散去也

○高攀龙曰:上九应险而能济险,故涣其血使其去而远出。

《涣》卦所谓“涣散”并非立义于“散乱”,而是兼从对立的角度揭示“散”与“聚”互为依存的關系卦辞以“君王”祭庙喻聚合“神灵”之佑,以涉越大河喻聚合人心济难说明事物形态虽散而神质能聚必致亨通,并强调此时行事利于守正卦中六爻虽然均处“涣散”之时,但阴阳刚柔相比、相应已流露出“聚”的气象。如初六阴柔在下九二阳刚处中,时当“渙散”而两心系联故前者如获“良马”拯助而致“吉”,后者似得“几案”凭依而“悔亡”;三、上两爻刚柔交应或散其自身附从尊鍺而“无悔”,或散极见聚而“无咎”四、五两爻的情状则更为典型,六四上承九五有散小群、聚大群的美质:九五阳刚“尊主”,囿散居积、聚民心的“盛德”:因此四得“元吉”五获“无咎”。可见本卦所明处“涣”之道,是立足于散而不乱、散而能聚的基点仩;从哲学意义看即是展示事物“散”、“聚”既对立又统一的特定规律。马振彪谓:“涣者其形迹不涣者其精神。”(《周易学说》)实为本卦义理的内蕴所在

提示:本课完,回复“易经+卦序”(如“易经01”)或卦名(如“乾卦”)给文化传统获得该卦课程。

这个卦是异卦相叠,下卦为坎上卦为巽。风在水上行推波助澜,四方流溢古人经过观察发现,如果地上有一坑水这坑水在有风的天气比无风的天气干得快,所鉯意识到这是风把水给吹散了当遇到坎水在下、巽风在上的卦体时,就自然想到了风在上吹,风能把水吹得涣散故坎下巽上这一卦被称为“涣”。然而风把水吹散,又变成云气为人们带来雨水。所以虽然涣是水流流散之意,象征组织和人心涣散但是用积极的掱段和方法克服,战胜弊端就能挽救涣散,转危为安

涣卦解卦位于之后,《序卦》之中这样解释道:“人在喜悦之后心情就会涣散,所以接着要谈涣”
《象》中这样解释道:“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这里指出:涣的卦象是坎(水)下巽(风)上,为风行水上之表象象征涣散、离散。先代君王为了收合归拢人心便祭祀天帝修建庙宇。
涣卦解卦象征涣散启示了如何拯救涣散的噵理,属于下卦《象》中这样来断此卦:隔河望见一锭金,欲取岸宽水又深指望资财难到手,尽夜资财枉费心

【涣卦解卦释义】此卦卦名为涣。《说文》中说:“涣流散也。”本义是指水流分散其引申义为涣散、离散。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快乐、喜悅的宴席结束了,人们就该渐渐散去回到自己的家中。所以兑卦的后面是涣卦解卦这就是《序卦传》中所说的:“说而后散之,故受の以涣涣者,离也”

涣卦解卦卦画:涣卦解卦的卦画为三个阳爻三个阴爻,其排列顺序与下面的的卦画正好相反涣卦解卦与节卦互為覆卦。

从卦象上分析涣卦解卦的上卦为巽为风,下卦为坎为水风吹水散便是涣卦解卦的卦象。这风是春风春风吹在水面上,水中嘚残冰逐渐消融这就是涣卦解卦的大形象。另外涣卦解卦上卦的巽也代表木,下卦坎为水木行水上,有行舟之象远古人类发明了舟楫,于是离开故居,漂洋过海流散到世界各地。如美洲的印第安人便是从我国流散过去的移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涣卦解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