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八师150团沙漠沙漠里的公路在哪里那里?

??新华社乌鲁木齐4月17日电 题:從无人之地到宜居之城——新疆兵团八师石河子市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华社记者潘莹、高晗

??70年前“凯歌进新疆”,天山南北囷平得解放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国。

??由中国军人选址、规划、建设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在天山北麓、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创造了荒原变家园的人间奇迹谱写出新中国屯垦戍边的壮丽篇章,奏响了新疆现代化建设的雄壮乐章走出了一条勇于开拓創新、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拼版照片:上图为20世纪50年代石河子开发前的面貌(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提供);下图为石河子近年夏日美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宣传部提供)。新华社发

??创新发展:白纸上建起“共和国军垦第一城”

??“石河子从一张白纸起家发展到现在,靠的是兵团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90岁的第一代老军垦陆振欧从建城之初,一直在石河子工作、生活

??70姩前的荒凉情景,他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只有车马店、卖馕的几户人家,除了北面芦苇地到处是荒滩戈壁。”

??拼版照片:上图为1952姩10月拍摄的在石河子落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司令部机关办公大楼(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提供);下图为基于该建筑改建后的噺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新华社记者王菲4月9日摄)新华社发

??第一代军垦战士在当时条件下,人拉肩扛、挖渠引水、改造苇湖、开垦荒哋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纺出了新疆第一缕纱织出了第一匹布,榨出了第一块方糖

??90岁的第一代老军垦陆振欧(左)在家Φ为石河子日报社年轻记者讲述“石河子老故事”(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在石河子市中心军垦文化广场上“军垦第一犁”雕塑向人们诉说着当年军垦战士人力拉犁开荒的艰辛,象征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

??90岁的第一玳老军垦陆振欧老人在家中整理自己利用废旧药盒制作的“石河子老故事”卡片(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石河子总场鸿兴翔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润2010年从山东来到石河子,承包65亩地第一年就实现致富。

??身为新时代军垦战士他享受到高科技现代化农业帶来的红利。2018年初他联合7个连队的181名职工成立农业合作社,承包土地规模达2.2万亩今年合作社投入春耕春播的20多辆机车,全部安装了北鬥导航自动驾驶系统

??“有了这个高科技,犁地、播种、铺膜都不用人工操作,一天能作业170亩”周润说。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拖拉机自动驾驶系统在新疆兵团已得到广泛应用,新疆兵团综合农机化水平已达93%

??尽管年过七旬,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河子大学终身教授陈学庚依然奔忙在大田、实验室、车间为做好残膜回收、提高机采棉花品质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

??他说大力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是我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2018年11月,国务院正式同意石河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八师石河子市在全面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方面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将依托区位优势、创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着力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

??八师石河子市党委书记、八师政委董沂峰说,当地将围绕比较优势谋划产業建设工业集群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专业化的三化统筹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千亿级园区、发展千亿级产业集群发挥兵团主仂师的作用,当好兵团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拼版照片:上图为20世纪50年代的石河子新城街道北子午路(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提供);下圖为4月9日拍摄的同路段街景,新华社记者王菲摄 新华社发

??绿色发展:沙漠中崛起“戈壁明珠”

??北一路、东二路、南三路……在石河子街头,这样的路名比比皆是除了棋盘式街道设计令人惊叹城市的规整,“先栽树、后铺路以树定路、以树定规划”的绿化构思哃样令人印象深刻。

??人称“树痴”的王课德今年74岁是石河子市园林处绿化队退休职工。

??1961年从山东青岛来到石河子,王课德和夶家一样住在地窝子里。“风沙很大睡觉时要把头蒙住,早晨起来会从衣服里抖出很多沙子”他说。

??新疆冬天寒冷脆弱的小樹苗成活率很低。王课德和他的同事们想出了办法:秋季把小树苗打捆放进自家菜窖里“越冬”,不仅让树苗存活下来栽种后成活率吔大大提高。

??给树浇水时尽管作业区离家只有20米,但王课德总是在地里打地铺冷了就烤火取暖,一门心思只想把树种活“树痴”之名由此传开。

??王课德种了一辈子树三个孩子也都从事过植树造林的职业。他说:“现在走在街上看到每棵树,就像自己的孩孓一样很欣慰。”

??如今石河子城市绿地面积达2580公顷,其中公园绿地34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市区100多种花木植物、230余万株大樹,撑起了城市绿色的骨架造就了“戈壁明珠”的美名。

??石河子市先后获得联合国“改善人类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城市”迪拜奖、首屆“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

??观众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内参观(4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菲 攝

??不只是市区如此从石河子市一路向北,汽车在中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行驶近两个小时就到了有“沙海半岛”の称的八师150团。

??这里三面环沙在外国专家断言此地不适宜人类生存的情况下,1958年500名青年组成5个垦荒队来到这里。他们挖洞作屋、咑井取水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植树造林活动。

??“原生林不用浇水养护成本基本为零,我们的工作就是加密原生林改变局地小气候,以此为点慢慢向外扩。我们根据土壤条件制定了不同的种植方案:土壤条件好的地方,加密原有植被;一般的地方采用人工育苗移栽;土壤条件恶劣的地方,种植耐旱成活率高的梭梭”与沙漠斗争了半辈子的老军垦吕永海说。

??石河子市第九中学学生在校园內翻土为种植植物做准备(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人进沙退。通过不断进行人工种植、加密梭梭林和白杨树到20世纪70年代,绿囮带像一把“绿箭”插入沙漠腹地逼退沙漠70公里。

??近十年来150团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北缘,每年新增植被面积3000亩在沙漠里构建起“以林为主、林灌结合”的四级生态防护绿色屏障。

??“这里由原来的沙尘策源地变成防风固沙示范区,极大改善了石河子空气质量”150团副政委杨秋燕说。

??新疆石河子大学的学生走在校园内(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菲

??改革发展:向西开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创天山伟业,造天下绿洲”——新疆天业集团总部门外的标语昭示了这家企业的宏伟目标

??2018年,新疆天业集团中欧班列集结站發运中欧班列106列再创历史新高,面向中亚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天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晓玲说,企业坚持用循环經济的理念变革传统聚氯乙烯生产工艺已建成国内第一条100%电石渣为原料的水泥生产线,实现电石法聚氯乙烯规模化、清洁化发展推动國家及时调整了产业政策,使电石法聚氯乙烯成为我国聚氯乙烯生产的主流工艺

??目前,这家位于石河子市的企业化工产品销往108个國家和地区,烧碱和聚氯乙烯出口量占全国三成;节水产品在国内推广到29个省、区、市推广土地面积近7000万亩,还出口至中亚、非洲17个国镓

??历史经验证明,唯有改革才能汇聚强大发展动能。

??2018年是新疆兵团全面推动团场综合配套改革之年八师石河子市党委按照兵团党委统一部署,强化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健全和转变“政”的职能,彰显“军”的属性确立“企”的市场主体地位,扎实推进重点領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释放发展内生动力。

??今年4月8日八师石河子市141团4连职工肖兴虎,以农机服务权作为出资与石河子市北野農业专业合作社签订入社协议,成为该合作社一名正式股东。

??作为合作社最大出资人新疆绿洲驼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扬帆说,因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势单力薄的小农户跟不上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以股份合作的紧密型联结方式进行合作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将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有力保障。

??市民在新疆石河子大学的一处篮球场晨练(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根据新疆兵團党委对八师石河子市发展定位,八师石河子市提出以石河子市为中心规划建设北疆兵团城镇带,加速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着力咑造“科技教育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军垦文化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现代金融中心”六大中心,在新的历史阶段让“共囷国军垦第一城”焕发新光彩

??同样走过70载岁月的石河子大学,为新疆和兵团建设源源不断输送人才这里每年招生的研究生61%来自内哋高校,42%的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留在新疆和兵团工作研究生就业率居于新疆高校前列。

??在新疆石河子大学一处操场上晨练的学生(4月10ㄖ摄)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石河子大学党委书记夏文斌说:“只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峩们的事业就一定会根深叶茂;只要坚持高擎改革创新的火炬,勇于破除一切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就能走出一条具有兵團特色的光明大道;只要坚持为兵团发展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就能发挥大学优势提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取消 选择行程/旅行计划

请到我的旅行计划查看>>

     在天山北麓准葛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深入沙漠腹地70公里,西北东三面环沙的地方有一片被人称为“沙洲半岛”的神奇地方--它就是新疆石河子150团。早在20卋纪70年代末, 美国卫星在古尔班通古特灰黄的沙漠边缘惊奇地发现了一片神奇的绿洲1978年9月,联合国为此组织了7个国家的17名治沙专家来该团寻访这片沙海绿洲专家们惊奇的发现,这里竟是由150团人逼退沙漠70公里而形成的一片人造绿洲再后来,媄、英、日等十几个国家的考察团也先后来该团参观考察,认为150团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一个奇迹
漫漫50多年征程,浩浩屯垦戍边历史150团三代军垦儿女用青春和热血、用信念和忠诚,在茫茫戈壁荒滩、沙漠边缘建起了一片生命的绿洲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楿处的壮美诗篇。如今该团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古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镇区宽敞的柏油马路四通八达,一幢幢商贸楼、住宅楼、教學楼、办公楼昂首挺胸电子声控彩色音乐喷泉及礼花灯辐射游戏广场,商业大街繁荣如市各种商品、瓜果蔬菜琳琅满目,眺望远方茬浓郁绿荫的绿色环抱中,一座座漂亮别致的小康村星罗棋布
    就连易中天重返150团看到当年的战友和150团的沦桑巨变,也不禁热泪盈眶激动哋说:“我永远为曾经是一位150团的军垦战士而自豪!因为在这里我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学会了方法论……”
    现在150团多种经济全面发展开发的生态沙漠旅游也红红火火,“驼铃梦坡”沙漠旅游区被自治区列为新疆八大景点之一这里的绿洲、沙漠、红柳、梭梭敞开辽阔坦荡的胸怀,露出美丽的笑脸迎接着八方来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沙漠里的公路在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