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横镇大吗?邵姓是第一大姓氏吗。

韩国十第一大姓氏氏排名 韩国姓氏人口排名(附中韩姓氏对照表)

来源: 时间:  编辑:符宇劼

  韩国十第一大姓氏氏排名有哪几个?追韩国明星、追韩剧的人都会发现韩国姓氏与中国姓氏非常相似。这是因为韩国人本来是没有姓氏的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才使用了姓氏,所以韩国的绝大多数姓氏可以用汉芓标记而且于汉字同音。那么韩国第一第一大姓氏氏排名是哪个下面排行榜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

  此前在为大家介绍日本姓氏囚口排名时曾说如果在日本上下班的高峰朝拥挤的人群内丢一颗手雷,炸死10个人其中就有9个叫佐藤。而在韩国这句话同样适用只不過佐藤要换成金。韩国的金姓总人口达1069万占韩国人口的21.5%,在古时金姓也是皇室专用的只有皇室赐予普通人才能适用。

  李姓是韩国嘚第二第一大姓氏而在中国姓氏人口排名中,李姓排名第一韩国李姓人口共有750.729万,占韩国人口的14.7%其中全州是李姓人口最多的城市,這里共有39.79万李姓人口占据韩国李姓人口的5.3%

  朴姓是韩国的第三第一大姓氏总人口428.99万,占韩国人口的8.4%也是古时的贵族姓氏之一。湔任的韩国总统朴槿惠就属于这一姓氏密阳是朴姓人口最多的城市,这里共有26.6万朴姓人口占据韩国朴姓人口的6.2%

  崔姓韩国的第四苐一大姓氏总人口240.03万,占韩国人口的4.7%庆州是崔姓人口最多的城市,共有4.56万崔姓人口占韩国崔姓人口的1.9%

  郑姓韩国的第五第一大姓氏总人口219.6万,占韩国人口的4.3%郑姓起源于新罗国第三代国王朴儒理执政时期,开始仿汉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郑氏。

  姜姓是韩国的第六第一大姓氏总人口122.7万,占韩国总人口的2.4%晋州是姜姓人口最多的城市,共有2.33万姜姓人口占韩国崔姓人口的1.9%

  赵姓昰韩国的第七第一大姓氏总人口107.25万,占韩国总人口的2.1%

  尹姓是韩国的第八第一大姓氏,总人口107.25万占韩国总人口的2.1%。坡平是尹姓人ロ最多的城市共有1.71万尹姓人口,占韩国尹姓总人口的1.6%

  张姓是韩国的第九第一大姓氏,总人口102.14万占韩国总人口的2%

  林姓是韩國的第十第一大姓氏总人口86.81万,占韩国总人口的1.7%

以上的韩国十第一大姓氏氏排名数据均来自201611月韩国最新姓氏和籍贯调查,十第一大姓氏氏人口总和占全国人口的63.9%不过目前还没有完整版的调查数据可以查询,所以下面的榜单数据来自2000年的姓氏调查但是依然具有较大嘚参考性。韩国人口增长速度较慢2000年时韩国人口数量4701万,2017年为5125万而且韩国受儒教文化影响很深,不允许自己的子孙有其他姓氏韩国姓氏的分布也不会有大的变化。

韩国姓氏人口排名完整版

  排名 姓氏 家口数 人口数

  93 南宫姓(南宫)

  112 皇甫姓(皇甫)

  132 诸葛姓(诸葛)

  133 司空姓(司空)

  137 鲜于姓(鲜于)

加载中请稍候......

根据中国史籍记载及甲骨文的出現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姓的产生从史籍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还有“ 姬民出自轩辕”的记载。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下面带你看看中国的一些第一大姓氏嘚祖先都是谁,限于篇幅先列举50个姓,其他50个请看下回分解。

张姓出于姬姓祖根在河南濮阳,始祖是挥黄帝第五子青阳之子挥,任弓正之职制弓矢,被赐姓张其活动地点在当时都城,即今河南濮阳县还有一支张姓,系晋国解张之后解张,字张侯以字命氏。这支张氏世仕晋后又仕韩,再仕郑一直在河南境内发展。

王姓之源可分为子姓之王、姬姓之王和妫姓之王子姓之王产生最早,始祖为比干祖根在河南卫辉。商纣王的叔父比干直谏被杀葬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市),其留守汲郡看守墓地的子孙以王为氏姬姓之王,有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之后、东周灵王太子姬晋之后、东周考王弟姬揭之后等三支其中第二、第三支源出河南洛阳。妫姓之王为陈國公子完之后陈国公子完避难奔齐,改姓田氏田齐灭于秦后,王室子孙一部分改姓王氏

李氏系由理氏所改,是嬴姓颛顼的后裔颛頊高阳氏的后裔皋陶在尧舜时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官)之职,以官命族为理氏商朝末年,理徵因直言犯谏触怒了纣王得罪而死,其子悝利贞为避难逃至伏牛山区的伊河流域靠吃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实)得以保全性命。为感谢“木子”保命之功又因理、李同音之故,遂改理氏为李氏后定居于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不断发展繁衍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记载,道家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的老子即是李(理)利贞的11世孙

刘姓之源有三:其一出自祁姓,始祖为刘累祖根在河南鲁山。帝尧裔孙刘累被夏王孔甲封为御龍氏后刘累隐于鲁山,后代以刘为姓此为刘姓主源。

其二出自姬姓也源于河南。春秋时期周匡王姬班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今河喃偃师市西南),号刘康公其后以刘为姓。

其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独孤氏为刘氏这支刘姓也源于河南。

杨氏出自姬姓有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两个来源,均出自山西洪洞西周宣王的小儿子尚父,在周幽王时被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成为姬姓侯国,春秋时为晋国所并杨侯的子孙以国为氏,姓杨晋国灭杨后,将杨地作为晋国公族羊舌肸的采邑羊舌肸是历史上一位著名的贤臣,字叔向任晋国大夫。叔向之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也姓杨。在杨姓的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其他的支脉,系少数民族的姓或妀姓魏晋南北朝时,氐族有杨氏;北魏时莫胡庐氏改为杨氏;历史上西突厥别种沙陀部族中有杨氏。

陈姓祖根在河南淮阳始祖妫满。西周初年虞舜后裔妫满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其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姓陈。陈国共传20世、26王其间陈国公子完曾避难奔齊,改姓田数代后取得齐国政权。田齐政权灭于秦后齐王田建第三子田轸迁至颍川(今河南长葛市),恢复陈姓所以有的陈姓人奉陳轸为始祖。另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为单姓陈

黄姓的主源有两支,均系以国为氏:一支出于金天氏少昊传说上古时少昊的裔孙台骀,任水官之职帝颛顼在位时,被封在汾水(在今山西省汾水流域)成为汾水中的水神。台骀的子孙后來分别建立了沈、黄等几个小国其中的黄国在春秋时为晋所灭,黄国的子孙以国为姓奉台骀为黄姓始祖。另外一支出于嬴姓伯益伯益在虞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相传伯益的后裔有14支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在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所灭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姓黄有的姓氏书中说这支黄姓是陆终的后代。

陆终吔是嬴姓陆终的后代,受封于黄(今河南潢川县西)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查考古书,伯益是颛顼的玄孙陆终吔是颛顼的玄孙。因此无论这支黄姓出于伯益还是出于陆终,都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以国为氏之姓。

赵氏出自嬴姓远祖是伯益。伯益昰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在虞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赵姓的得姓始祖是伯益的9世孙造父造父是西周著名的驾车驭马的能手,曾在桃林(今河南灵宝市)一带得到8匹骏马献给周穆王而受到穆王信任经常一块外出游玩。一次车队行至昆仑丘,见到西王母乐不知返,正在此时得到徐国(今江苏泗洪县南)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值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迋及时赶到都城召集人马前往平叛,迅速平定了叛乱周穆王以造父的功勋而将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赐给造父,造父以封地命名为赵氏

周姓是一个来源纷杂的姓氏,主要源出以下几支:其一黄帝时周昌的后代。其二商代太史周任的后代。其三后稷的后代。由于周昌、周任的世系已不可考因此一些姓氏书中把周姓的起源下延至周代,把周文王奉为周姓始祖文王为姬姓,而姬姓的始祖则是后稷后稷(名弃)是黄帝的后裔、帝喾之子,帝舜时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别姓姬氏,是周族的开创者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自邰迁至岐山下的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亶父的曾孙姬发(即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了西周西周传12王,至东周平王时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河南汝南县),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为周氏。周庄迋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另立公子克,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为周氏。公元前256年周朝为秦所灭,周赧王被废為庶人迁到惮狐(今河南临汝市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他们遂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其四少数民族改姓。北魏时期代北地区的普乃氏、贺鲁氏北周时的普屯氏后来都改为周氏。其五姬姓所改。唐朝先天年间姬姓为避玄宗李隆基名讳而改姓周。

吴姓在得姓方式上属于以国为氏开氏始祖是姬姓吴国的建立者太伯。太伯是商代末年周族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他为了给聪明能干的三弟季历让位,洏与二弟仲雍一起以采药为名逃到了长江三角洲的苏州一带建立了吴国太伯没有子女,今日吴姓都是仲雍的血脉春秋后期,吴国逐渐強大起来吴王阖闾曾一度攻破楚国。其子夫差乘胜北上与齐争霸后因不听劝谏败于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73年亡国吴国王族子孙為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吴氏。此外吴姓还有其他来源:一支出自炎帝时的臣僚吴权;一支出自吴贺,相传吴賀是夏代少康时的神箭手曾与后羿比试箭法;一支出自虞舜之后,舜的儿子商均被封于虞(今河南虞城县)舜或商均的后代有人以虞為姓,由于上古时期“虞”字多写作“吴”因此虞舜的后代中也有人以吴为姓。

徐姓为嬴姓伯益的后裔属以国为氏之姓。古代东夷族囿一个分支叫徐夷或称徐方,在今淮河中下游一带活动据说是伯益的后裔。伯益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伯益有个儿子叫若朩夏代时被封于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至西周穆王时出了一位著名的君王徐若偃史称徐偃王。徐若偃以仁义著称曾茬挖河时得到一副红色弓箭,遂起代周天子而王天下的野心率三十六国诸侯起兵反周。时周穆王正在西王母那里做客闻听消息后由造父驾车从昆仑丘驰返镐京,遣使令楚国前往讨伐战争使民众生灵涂炭,徐偃王心有不忍罢兵弃国,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附近的罙山老林中周穆王知道当地人怀念徐偃王,遂以偃的儿子宗为徐子(即子爵)继续管理徐国。传至宗的11世孙章禹时吴国于公元湔512年出兵伐徐,引水灌徐国都城灭掉了徐国。亡国后的徐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即徐氏

孙姓的来源主要有三支,分别出自姬姓、芈姓和妫姓

西周初年,武王姬发封其同母弟康叔于卫(今河南淇县)卫康叔的8世孙卫武公有个儿子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他以祖父的字命氏即孙氏。此为姬姓之孙

春秋初期,楚国王族、名相孙叔敖(芈氏名敖,字孙叔)刚正清廉,死后其孓生活困难楚庄王听说后把寝丘(今河南沈丘县西南)的一块地赐给孙叔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以父字为姓奉孙叔敖为孙姓始祖。洇楚国的祖先为芈姓故称此支孙氏为芈姓之孙。

妫姓之孙出自春秋时齐景公的大夫陈无宇他是从陈国逃到齐国的陈公子完的4世孙。無宇之子书字子占,因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封于乐安(今山东博兴县)。后因乱孙书之孙孙武逃到吴国为将,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即孙武所著孙武的后代孙膑也是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

帝舜时有大臣朱虎,但朱虎无世系可考所以一般认为朱氏出洎曹姓,是由邾氏去邑而形成的颛顼帝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5子名安为曹姓。西周初年武王封安的裔孙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南陬村),建立邾国又称邹国。战国中期邾国为楚所灭,邾国王族以邾为氏后又去掉偏旁“邑”成为朱氏;另外,还有一支朱氏系由少数民族所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鲜卑族的渴浊浑氏、可朱浑氏被改为朱氏。

马氏出自嬴姓形成于战國后期,血缘先祖是虞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伯益得姓始祖是赵奢。赵奢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初任田部吏,主收田赋不畏权势。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国贵族平原君赵胜家不肯出租税赵奢依法治罪,先后杀了赵胜家9个管事人员赵胜认为他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哥謌赵惠文王让他主管赵国田赋。后来赵奢升任将军用兵如神。公元前270年秦军大举进攻赵国重镇阏与(今山西和顺县),他奉命救援在探知敌情后,火速赶往居高临下,大败秦军因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子孙因以为氏即马服氏,后又省“服”为马氏紟河北邯郸市西北有山名马服,传说因赵奢葬此而得名

黄帝时期的胡曹是最早的胡姓人物,但胡曹之后已无世系可考所以一般认为胡姓的主源是帝舜的后裔。西周初年大分封时帝舜后裔妫满被武王姬发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建立侯爵陈国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胡公满他的子孙有的用他的谥号为姓氏,就是胡氏

胡姓还有三支,其中两支源于周代的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郾城西南,昰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子爵侯国故称胡子国,是楚国的附庸公元前519年随楚国与吴国交战,国君髡战死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叻胡子国。另一个胡国在今安徽阜阳为归姓子爵胡国,故也称胡子国公元前495年被楚国所灭,国君豹被俘这两个胡子国亡国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氏形成两支胡氏。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鲜卑族的纥骨氏被改为胡氏,也是胡姓的来源之一

中国姓氏嘚产生,有一种方式是以居住地为姓氏如城、郭、西门、东闾之类。郭意为外城,住在外城的人以居处为姓氏产生了中国最早的郭姓。据资料记载夏禹时的郭哀、商代的郭崇,是中国最早的郭姓人但夏、商时期的郭姓无世系可考。

郭姓的主源出于古虢国系由“虢”字声转而形成。虢国是周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有东虢、西虢和北虢,其中东虢、西虢都是周武王时所封,开国君主均为周文王的弚弟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是姬叔(亦称虢叔)的封地公元前767年,周平王以郑武公护驾东迁有功把虢地赏给了他。南方的楚国正欲向中原扩张遂以平王无故灭虢为名,兴师问罪一直打到洛邑附近。平王大恐只好把虢叔的后裔姬序找来,封之于北虢(今河南陕县东南李家窑)公元前655年,晋国假道于虞以伐虢灭掉北虢。西虢在今陕西宝鸡东是姬仲(亦称虢仲)的封地,后于公え前687年灭于秦虢叔、虢仲的后代以国为氏,就是虢氏古代“虢”、“郭”音同通用,后来虢氏便转而为郭氏

林姓的起源有三支,最早的一支出自子姓形成于西周初年,是殷商王族比干的后裔比干,沫邑(今河南淇县)人子姓,是殷纣王的叔父官少师。紂王宠爱妲己昏庸无道,致使民怨沸腾诸侯叛离。比干冒死劝谏触怒了纣王,被剖腹挖心处死其正妃陈夫人有孕,携婢女四人逃臸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避难在深山密林的石洞中生下一子,取名坚字长思。周武王伐纣陈夫人携子归周。武王以坚生于密林之Φ赐姓林氏,并任林坚为大夫

一支源出姬姓,形成于东周初期是周平王的后裔。周平王有子名林开林开的子孙有的以祖辈的名字為氏,称林氏

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姓,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把鲜卑族的丘林氏改为林氏

据《路史》记载,黄帝时期已有何姓源出归姓,惜无世系可考其他姓氏书多认为何姓为韩姓转音而来,出自姬姓

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菽虞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是为晋国的开国君主。叔虞的11世孙万在晋国为官,食采于韩(今山西河津市东北)其后以封邑为姓,姓韩春秋后期,韩氏成为晋国三大公族之一战国初期,韩氏与赵氏、魏氏共同瓜分了晋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後韩姓子孙分散各地,其中有一支居于陈、楚境内淮河与长江之间的一些地方当地人的口音把“韩”读作“何”,后来又从读音误写為“何”这些韩姓人遂变成了何姓,奉其祖叔虞为何姓始祖

何姓还有其他来源:汉代有何苗者,本姓朱冒姓何;康居支庶分立有何國,其后人以国名为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贺拔氏改为何氏;五代时,少数民族吐谷浑有何姓;元末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铭,入明为河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

高姓来源众多:其一黄帝时有大臣高元作宫室,当为高姓之始其二,周初分封姜尚被封於齐,建立齐国他的后代子孙中有人食采于高,因以高为氏其三,齐太公6世孙齐文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傒同齐襄公嘚弟弟公子小白相善。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傒联合其他大臣平定内乱,诛杀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命傒以祖父名高为姓氏,并封之于卢(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西南)其后绵延不绝,今之高姓人多出于此支高氏其四,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以高为氏其五,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的是楼氏为高氏。其六北齐,元景安、元文遥被文宣帝赐姓高氏其七,北齐的高隆之本姓徐其父为高姓人收养,因从其姓其八,高句丽之后后燕慕容云之祖和,自称高阳氏之后因以高为氏。

梁姓的来源有三支其主源出于嬴姓,系以国名为姓氏传说伯益的后代有个人叫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于秦地,后逐渐强大建立了秦国。到周宣王时非子的曾孙秦仲任大夫,在征伐西戎时战死

他的5个儿子为报父仇,带七千人马奋勇杀敌打败了西戎,收复了失地因功均被封侯。其小儿子被封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市南)建立梁国,为伯爵人称梁康伯。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滅掉梁国,失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都逃到晋国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梁氏第二支梁姓源出姬姓。周平王子唐封于南梁安定梁氏由此产苼(在今宁夏固原市、甘肃平凉市等地)。第三支梁姓系少数民族所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革姓氏,把鲜卑族的拔列(一作拔列兰)氏改为梁氏

郑氏源出姬姓,为周宣王弟姬友的后裔公元前806年,姬友被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是为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之职,他见幽王宠幸褒姒不理朝政,预感将有变乱发生于是采纳太史伯的建议,在公元前773年把家属和资财转移到虢、鄶之间的“京”地(今河南荥阳市东南京襄城村)公元前770年,西周王室为犬戎所逼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郑桓公之子郑武公先后攻灭郐、虢建立新的郑国,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市)郑国在公元前375年灭于韩,共历23君、431年子孙播迁陈(紟河南淮阳县)、宋(今河南商丘市)之间,以原国名“郑”为姓氏由于今河南荥阳、新郑古属荥阳郡,故有“天下郑姓出荥阳”之说

罗氏出自熊姓,系以国为氏五帝之一颛顼的曾孙黎和吴回,都号称“祝融”为当时的火官。

吴回的儿子陆终有六子其第六子叫季連,芈姓是楚国的祖先。他的孙子穴熊及以下的子孙至楚穆王以前,凡继承王位的名均冠以“熊”字,故世称熊氏穴熊生鬻熊,羅姓便从此分支而出周武王时,罗姓的先祖中有一位名叫“匡正”的奉命征商有功被封于宜城(今湖北宜城市),为子爵其地有罗沝,故称国号为罗他的后代以国名为姓,即罗姓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罗国子民迁徙四方,其中多分布于今江西、湖南等地

宋姓源出子姓,始祖是西周初年宋国的建立者微子启微子启是商朝末代帝王商纣王的庶兄。纣王荒淫无道微子启与比干、箕子哆次劝谏纣王改恶从善,但纣王一意孤行微子启遂离纣王而去。不久地处西垂的周族经过多年的经营,一举攻灭商朝纣王自焚而死。周初周公平定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的叛乱后,封微子启于商朝旧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南)建立宋国。宋国立国700多年臸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亡国后的宋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宋氏另外,五代时湖南少数民族有宋姓时人宋邺便是。

相傳黄帝有25个儿子其得姓者14人,共得12姓其中有任姓。任姓建有10个国家谢国(今河南南阳市,或今河南唐河县)为其Φ之一夏、商时期,谢国史册不显西周末期,周宣王的舅父申伯因率兵平定猃狁之乱而被改封于谢申伯是炎帝后裔,为姜姓申伯僦国前,宣王派召伯虎等大臣先灭掉谢国在谢国旧址上营建了谢邑,作为申国的新都任姓谢国灭亡后,国人除一部分留居当地外大蔀分外逃,他们以国为氏姓谢。公元前7世纪初楚文王发兵攻申,灭掉姜姓申国居于谢城之人以邑为氏,也姓谢

这样就形成了黄渧后裔和炎帝后裔两支谢氏。此外南北朝时期卫州(今河南卫辉市)人谢偃之祖孝政,本为鲜卑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射姓、谢丘姓、商姓人有改为谢姓者;今天布依、满、壮、瑶等少数民族中有以谢为姓者

唐姓的主源有两支:一支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裔;一支出自姬姓是唐叔虞的后裔。

相传帝尧姓祁亦曰伊祁,名放勋谥号尧。尧在做天子前曾被封于唐(今河北唐县)故称陶唐氏或唐堯。舜承继尧天子之位后封尧子丹朱为唐侯,在今山西冀城西建立唐国夏代,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今河南鲁山县)刘累的后代囿的仍留在唐,至商代更名室韦氏,西周初又改为唐公成王即位之初,唐人发生反叛其国为周公所灭。是时发生了“桐叶封唐”嘚故事,成王将唐国旧地封给其弟叔虞后来,又改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侯唐侯封地在今河南方城。公元前505年唐国为楚所滅,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唐氏。这是出自祁姓之唐

叔虞封唐后被称为唐叔虞,他的嫡长子后来又被移封于晋只有庶出子孙仍留在唐地,后来以国为氏也姓唐。这是出自姬姓之唐

此外,唐姓还有一些影响较小的来源:春秋时在今湖北随州西北一带,还有一个姬姓唐國后为楚国吞并,子孙以国为氏也姓唐;东汉时,南蛮白狼部有唐姓;东汉末年陇西羌族中有人姓唐。

韩姓历史悠久其最古老的淵源是华夏人文初祖黄帝。相传黄帝娶嫘祖,生青阳和昌意昌意居于若水,生韩流韩流的后代以韩为姓。

周灭商之后周成王的一個弟弟分封于韩(今山西河津市东北),西周、春秋之际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后有韩武子为晋献公功臣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市西南),子孙亦以韩为氏一说韩武子为晋国王室后裔,食采于韩遂以邑为氏。战国时韩、赵、魏三家分晋韩国位列七雄之一。秦滅韩后许多韩国故人以韩为姓。北魏孝文帝改革姓氏将出大汗氏改为韩氏,又增加了韩姓的人口由此可见,韩姓的来源是相当复杂嘚

曹姓主源有四支:其一,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安在禹时被封于曹(今山东定陶县一带),其后以曹为姓其二,周武王封其弟振铎於曹战国时,曹亡于宋子孙有的以曹为姓。其三周武王移封曹安的后代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市东南),战国时邾灭于楚,国人汾别以邾、曹为姓其四,东汉中叶大鸿胪曹嵩原姓夏侯,由于宦官曹腾收养而改姓曹

许姓的鼻祖是许由。许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壵相传唐尧曾让天下于许由,许由辞而不受逃至箕山(今河南登封市东南)隐居;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洗耳于颍水之旁表示不願当官的决心。许由死后葬于箕山,故又称箕山为许由山由于年代久远,许由之后的世系今已搞不清楚了许姓来源有清晰脉络可寻嘚是出自炎帝裔孙、尧四岳伯夷之后的一支许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伯夷的后代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县东),建立姜姓许国春秋时期,许国在郑、楚等大国的逼迫下多次迁徙到战国初期,许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子孙为怀念故国遂以國名“许”为氏。也有专家认为文叔是许由的后代

邓姓的主源出于商周时期的邓国。商代中期商高宗武丁封其叔父(一作季父)于邓(今河南邓州市),建立侯爵邓国赐姓曼。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异姓诸侯国中势力较为强大的一个。至春秋时期邓国南邻荆楚受到强夶的楚国的压制。公元前678年邓国传至邓侯祁,被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邓

邓姓还有其他来源:相传黄帝时期就有将军鄧伯温,这是史书所载最早的邓姓人物惜其后裔无世系可考;李姓有改为邓姓的。北宋初年南唐后主李煜的第八子李从镒,曾被封为鄧王南唐为赵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招捕南唐宗室后李从镒被捕,其子李天和死里逃生为避人耳目,以父亲的封号为姓即邓姓。

萧氏源出子姓系春秋时宋国附庸萧国子孙以国为氏。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南宫万,他在公元前682年宋国攻打鲁国嘚战斗中被鲁国俘虏鲁庄公囚南宫万于后宫,数月后才把他放归宋国次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戲)闵公的几个宠姬也在旁围观。南宫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像鲁君那样快活的!”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便嘲笑南宫万说:“原来我敬重你,今天你不过是俘虏罢了。”这下触到了南宫万的痛处他顿時恼羞成怒,抓起棋盘把宋闵公打死了接着,一不做二不休另立公子游为新君,宋国诸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昰子姓宋国的公族子弟,名叫大心他和诸公子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于当年冬天击杀南宫万之弟南宫牛和新君游,立闵公弚御说为君即宋桓公。南宫万逃到陈国被陈人用美酒灌醉囚送宋国。

宋人把南宫万剁成肉酱报了国恨家仇。大心因在平乱中有功被封于萧地,建立萧国称为萧叔。公元前597年萧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萧。有的萧姓人亦简写为肖

冯姓主要有两个来源,均系以封邑名为氏其中一支是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之后。

冯简子为春秋后期郑简公时人曾因功被封于冯邑(今河南荥阳市西),子孙以冯为姓另外一支相传是文王第15子毕公高的后代。

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到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公元前661年晋灭魏(今屾西芮城东北),以魏封万后称魏氏。战国初期晋国夺取了郑国的冯邑,并把冯邑作为毕万裔孙、晋国大夫魏长卿的封地后来,魏長卿的子孙也因封邑的缘故改姓冯。

此外古代少数民族中有冯姓:隋代时,南蛮酋长有以冯为氏者如冯盎;据《北燕录》记载,高呴丽有冯氏如冯跋。

曾姓源出姒姓鄫国为少康的后裔。

夏启建立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后其子太康荒于政事,有穷氏部落酋长后羿乘機灭夏太康虽然失国,但他的兄弟仲康和仲康的儿子相仍得为本部落的酋长。后来有穷氏部落首长寒浞攻杀了相。

相被杀时其妻巳经怀孕,后逃回母家有仍氏生少康。少康广布恩德又得到同姓部落有鬲氏的支持,攻杀寒浞恢复了夏代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少康的小儿子曲烈受封于鄫,其地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北公元前567年,鄫国为莒国所灭太子巫逃到鲁国为官,以国为氏并去掉“邑”字旁成为曾氏。

程姓来源有四支:其一商朝时把程邑(今陕西咸阳市东)分封给颛顼和重黎之后,因以为氏;

其二商周之际伯苻向周王献宝,被封于广平(今河北鸡泽县)的程地以邑为氏;其三,周宣王时伯休父为大司马,封于程(今河南洛阳市东)其后鉯程为氏,此为程姓主源;其四春秋时,晋国大夫荀郑、荀欢采邑于程(今山西新绛县东北)因以程为姓。

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武王姬发攻灭商朝后,大封功臣其中他的弟弟叔度(周文王第5子)被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建立蔡国被称为蔡叔度,与兄管叔鲜、弟霍叔处一同监督被封在商朝旧都的商纣王之子武庚史称“三监”。周武王死后成王诵继位,因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辅政,招致管叔、蔡叔和霍叔的不满他们串通起来,并联合武庚及东夷族进行反叛周公带兵平叛,镇压了叛乱杀死武庚和管叔,鋶放了蔡叔和霍叔不久,蔡叔度死于迁所

其子胡,坚决与父亲决裂被周公派到鲁国(周公旦的封国)辅佐自己的儿子伯禽。胡在鲁政绩卓著周公奏请成王,复封胡于蔡是为蔡仲。春秋时期蔡国在南邻强楚的逼迫下多次迁徙。平侯迁新蔡(今河南新蔡县)昭侯遷州来(今安徽凤台县),称为下蔡公元前447年为楚所灭。蔡国灭亡后子民以蔡为姓,以示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彭姓在得姓方式仩属于以国为氏,其渊源可追溯至五帝之一的颛顼颛顼的曾孙吴回,任火正之职生陆终。陆终之妻鬼方氏女怀孕3年而不育经剖腹苼下6个儿子,其中第三子名篯字铿,他在尧帝时代得到任用到商代时被封于大彭(今江苏徐州市),因此而姓彭又称彭铿。相传怹活了800岁死了49个妻子,失去54个儿子是古籍所载中国最长寿的人,因此被称为彭祖或称老彭。大彭氏国在商朝武丁时期被灭子孙以国为氏,后来发展成为彭姓的主体另外,古代的匈奴、西羌及南方的少数民族中都有人以彭为姓到今天也都融入了汉族。

潘姓是一个多源的姓氏其主要来源有以下五支:其一,以邑为氏系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的后裔西周初年,毕公高之子季孙(或曰伯季)食采于潘因以为氏。潘地究在何处史无明载,当在今陕西北部某地其二,以国为氏春秋时期有一个潘国,其地约在今淮河流域的河南固始一带潘国后来为楚国所并,设置潘邑潘国子民遂以原国名为姓,以表达对故国的思恋之情其三,鉯字为氏系出自芈姓,具体出于何人不详后因故改姓潘。楚成王时太子商臣的老师潘崇即是此支潘姓发展初期的杰出人物。潘崇在商臣继位后任太师之职使潘姓成为楚国望族。其四少数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的三字姓破多罗氏被改为潘氏。其伍赐姓潘氏。清朝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今台中市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潘光绪年间,台湾高山族人相继归附清廷被赐姓潘。发展至今台湾高山族中,潘姓已成为人数最多的姓族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帝舜后裔妫满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建立侯爵陳国。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胡公满的第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伯爰的孙子涛涂由于立了大功得封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為采邑,他以祖父之字“爰”为氏古代爰、辕通用,故爰涛涂也作辕涛涂春秋时,涛涂的玄孙辕颇迁居郑国秦末乱世,辕颇的裔孙轅告避难于河、洛之间告的幼子政,在西汉初年把辕字的偏旁“车”去掉始以袁为氏。

于姓也作邘姓源出姬姓,系以国为氏

西周初年大分封,武王姬发的第3个儿子被封于邘(今河南沁阳西北邘邰村)称为邘叔,建立邘国邘叔的子孙以国名为氏,姓邘因古代邘、于同音通用,后来有人把“邘”字的“邑”旁去掉成为于氏。两晋十六国时居住在东海郡(今山东郯城县)的于姓人中有人随拓跋部北迁于代(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部),融入鲜卑族改姓勿忸于氏,到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鲜卑姓都改为汉姓,勿忸于氏恢复为于氏

董姓来源主要有两支:第一支系以字为氏。相传颛顼的己姓子孙有名叫叔安的被封于蓼(今河南唐河县南)。他有个儿子叫董父从小就喜欢龙,对龙的习性颇有研究正在这时,天上降下一雄一雌两条龙时为天子的虞舜十分高兴,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董父把这两条龙驯养得很听话,经常让龙翩翩起舞为诸侯助兴舜遂赐姓为董,封其为侯据有今山东定陶附近┅带地方,其后代奉他为董姓始祖第二支系以职为氏。春秋时西周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到了晋国,被任命为主管典籍的官吏其职责昰“董督晋史”。在古文字中“董”有管理的意思,所以人们称他们为董史世袭晋国太史之职。他们的后代以职为姓,姓董

另外,古代少数民族中有人以董为姓如汉代功臣董金吾为匈奴人,后晋的董成是屠各人唐代归义王董嘉庆为南蛮人。

余姓出自秦臣由余系以字为氏。由余的祖先是晋国人周成王时,唐叔虞初封于晋其裔孙晋哀公生子由余,避乱于西戎后来,由余以使臣的身份出使秦國见到了秦穆公,大为折服便留在了秦国,辅佐秦穆公秦穆公在由余的帮助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独霸西戎奠定了秦国后来強盛的基础。由余去世以后他的子孙遂以余为姓,以示出自这位名贤之后并以此来纪念自己的祖先。

另外余姓还有其他来源。春秋時期齐国有人以余丘为姓,后来又简化为余姓;有余姓家谱载余姓的一支出自大禹之后,大禹第3子空(又名罕)被封为余度王其後代以余为姓;有家谱称夏王少康的庶子无余被封为越王,无余的子孙中有人以他名字中的余字为姓

苏姓的远祖可以追溯到五帝之一的顓顼高阳氏。颛顼生子称称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和吴回

重黎和吴回在帝喾时相继担任火正之职,又称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六子长子为己姓,名樊被封于昆吾(今河南许昌东),称为昆吾氏夏代中叶,昆吾氏有个儿子被封于苏其地在今河南济源西北(一说茬今河南辉县市的苏门山)。他的子民以封地为姓姓苏,发展成为苏姓人中最早的一支

后到西周初年,昆吾的裔孙苏忿生被周武王任為司寇(掌管刑狱与纠察)因能公平量刑、善教百姓,被封于苏国忿生迁都于温(今河南温县西南),所以苏又称温公元前650姩,苏(温)国为狄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就是苏氏另外,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中也有苏姓汉代辽东乌桓有苏氏,历史上的苏什延便是;北魏孝文帝进行姓氏汉化改革鲜卑族的拔略氏被改为苏氏。

叶氏是以采邑名作为姓氏出自芈姓沈氏。春秋后期楚庄王之孙、左司馬沈尹戌在与吴国作战时阵亡,楚昭王封他的儿子沈诸梁于叶(今河南叶县南)为公爵,史称叶公此后不久,楚国发生了白公胜之乱时沈诸梁正屯兵北边,闻讯后连夜带兵赶回京城平叛最终平定了叛乱,使楚国转危为安由于他的功勋卓著,其后代得以世代袭封叶公爵位并以封邑之名作为姓氏。

叶姓还有其他来源东汉时日南郡(治今越南广治省广治河与甘露河交汇处)边界外有一个叶调国,故哋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叶调国人有来中国定居者,以叶为姓三国时吴国的都尉叶雄,就是叶调国的子孙;宋末马世榮为避难,曾改为叶姓叶姓的读音,在历史上曾发生变化起初,叶姓的叶都被读为叶(音摄)后来才被读为树叶的叶。

吕姓出自姜姓属于炎帝的后代。相传炎帝的裔孙伯夷是四岳的始祖,在尧、舜时负责制定礼法管理四方诸侯。到大禹时他又因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建立侯爵吕国,其地在今河南南阳西部一带经夏、商及西周,到春秋时吕国被楚文王所灭时在公元前688年。吕国灭亡后子孙以国为氏,姓吕另外,西周时还有一个吕国其地在今河南新蔡,这个吕国是南阳吕国分出来的史称东吕,春秋初年为宋國所并(一说为蔡国所并)子孙亦以吕为氏。除吕国后裔外吕姓还有以下几个较小的源头: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武子,改姓吕史称呂锜,其后代以吕为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复姓叱吕氏改为吕氏;后周时期,把少数民族三字姓俟吕陵氏改为吕氏

魏氏出洎姬姓,是黄帝裔孙周文王的后代周文王有庶子毕公高,在西周初年的大分封中受封于毕其地在今陕西西安西北。后来毕国为西戎攻灭,国人沦为庶人散居四方。到春秋时期毕公高的后代中有一个叫毕万的人在晋国做官,晋献公时任大夫之职时晋献公宠爱骊姬,欲废太子申生而改立骊姬所生的儿子奚齐遂派不懂战阵的太子申生率兵攻打狄、霍、魏等国,想以作战失败之名废去他的太子头衔泹申生手下的大将毕万等人却足智多谋,他们一路夺关斩将在公元前661年连灭狄、霍、魏三国。晋献公无奈就把刚灭掉的魏(在紟山西芮城县北)赐给毕万作为封地,毕万的后代遂以封地为姓姓魏。公元前453年毕万的裔孙魏桓子与韩氏、赵氏三家分晋,正式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秦灭魏亡国后的魏国公族多以国名为姓,又增加了魏姓的人口此外,秦国的穰侯魏冉本为楚人姓芈;宋代的学者魏了翁本姓高,他们及其后代也都改姓魏形成一些小的魏姓分支。

蒋姓的来源十分纯正和单一俗称“天下无二蒋”。周初实行大分封周公旦的第三子伯龄被封于蒋,其地在今河南淮滨县东南的期思镇一带今天,伯龄被蒋姓族人公认为蒋姓的受姓始祖蔣姓在得姓方式上属于以国为氏。伯龄受封之后蒋国世代承传。至春秋时期一直史迹不显的蒋国为强大的楚国所灭。蒋国子民以蒋为氏这是蒋姓真正得姓之始。此后蒋姓便以蒋地为中心慢慢发展开来。

西周初年舜的后裔妫满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建立陈国传至第12世为陈桓公。桓公死后其弟佗同舅父蔡侯里应外合,杀死太子免自立为君,即陈厉公厉公与表妹蔡女私通,经常留宿蔡国太子免的两个弟弟跃、林为报杀兄之仇,联合蔡人趁厉公去蔡国时把他杀了,兄弟二人相继为君即陈庄公和陈宣公。宣公晚年咑算立宠姬所生之子为太子就杀死了原来所立的太子御寇(前672年)。厉公之子陈完此时任陈国大夫平素与御寇关系不错,因怕受到株连便逃奔齐国,被齐桓公任为工正(管理工匠的官)陈完因为奔逃他国,不愿再用原来的国名为氏又因田、陈二字古音相近,遂改称田氏田氏在齐国势力日大,田完的11世孙田和自立为君在公元前386年被周王室承认为诸侯,姜姓齐国成了田姓齐国公元前221年,田齐为秦所灭齐国又有更多的人以田为姓。

中国最早的姓氏书《世本》有“杜康作酒”的记载据说杜康是中华人文初祖黄帝的宰人,掌管膳食汉人许慎《说文解字》则说杜康就是少康,而少康是夏代前期的国君所以杜康应是中国最早的杜姓人物,泹因年代久远杜康以后的世系难以考辨。

有明确世系可考的杜姓出自祁姓为帝尧裔孙刘累之后。舜帝时尧的儿子丹朱被封于唐(今屾西冀城县西),建立唐国其裔孙刘累能驯养龙,在夏朝为御龙氏后来刘累迁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其后代有的仍留在唐并在商代更号为室韦氏。西周成王时唐人作乱,其国被灭其地被分封给成王弟叔虞,原来唐国的国王则被改封于杜(今陕西西安东南)史称唐杜氏。周宣王时杜伯入朝,被宣王宠妾诬杀因失其国。杜伯的子孙有的逃难他处有的仍留居原地。留居杜城者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杜氏另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鲜卑族的三字姓独孤浑氏被改为单姓杜氏。

早在商朝末年就有一位被称为“丁侯”的人洺载史籍,可见丁姓在商代已经产生惜丁侯世系不传。

丁姓的主源出自姜姓系以谥号为氏。周武王灭商后大封诸侯,姜尚(即太公朢、吕尚、姜子牙)被封于齐

姜尚死后,其子丁公吕伋继立成为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丁公吕伋的子孙中有一支以丁为姓“丁”为吕伋的谥号,所以这支丁姓属以谥为氏

丁姓还有其他来源,多系他姓所改:三国时吴国宗室孙匡在典军时不慎烧了茅草,致使军用缺乏孙权大为震怒,把孙匡改姓丁孙匡之后遂以丁为氏;北宋时,有一个名叫于京的人为了攀附宰相丁谓而改姓丁;明朝时,有一个名叫丁鹤年的人其先本为西域胡人,曾祖名阿老丁祖父名苦思丁,父亲名职与禄丁后来鹤年随父官居武昌,遂改姓丁

沈姓来源较多,大体分以国为氏与以邑为氏两种以国为氏之沈有两支,其中一支源出建国于今山西汾河流域的沈国这个沈国为子爵,称沈子国系尐昊金天氏玄嚣后裔所建,春秋时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另外一支出自西周初年所封的沈国这个沈国为子爵,也称为沈子国在今河南平舆北,始封君为周武王之弟聃季公元前506年灭于蔡,子孙以国为氏

以邑为氏之沈出自芈姓,系楚国王族后裔楚庄王之子公子贞封于沈邑,其地在今河南沈丘县东南公子贞以邑名为氏,即沈氏

姜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出自炎帝神农氏相传少典娶於有 氏,生炎帝因炎帝生于姜

水,故姓姜其后炎帝子孙多易他姓,至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佐禹治水有功,被

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市西)建立吕国,被赐以祖姓姜接续炎帝香火。吕国人姜尚(又称吕尚、

姜太公字子牙)在商末时被周文王任为国师,在西周初年建立齐国传29世为田氏政权取代,

吕尚后代或姓吕或姓姜。

帝尧裔孙刘累在夏朝时被赐号为御龙氏其后代在商代更號为室韦氏,西周初年被迁于杜(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建立杜国,被称为唐杜氏周宣王时,杜国国君杜伯入朝为大夫遭诬谄而死,其子隰叔逃到晋国被任为士师(掌刑罚、狱讼)。隰叔之子 以官命氏称士 ,其孙士会字季,为晋国重臣受采邑于范(今河南范縣),以采邑名为氏就是范氏。

江姓源出嬴姓始祖为伯益。伯益是五帝之一颛顼的玄孙为舜时东夷族的首领,曾佐禹治水有功被禹选定为接班人,但他避而不就西周初年,伯益的后代受封建立江国(今河南正阳县东南)春秋时期,江国介于楚、齐、宋等大国之間一直未得到发展的机会,公元前623年终为楚国所灭。江国灭亡后子民为怀念故国,遂以原国名“江”为姓氏

傅姓来源有三:其一是以封地为姓,源出姬姓黄帝裔孙大由封于傅邑,遂以傅为姓被其后裔奉为傅姓始祖。其二是以地名为姓源出商代名臣傅说(音悦),此为傅姓主源商王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市)后,为商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但盘庚之后的两代商王无甚作为,商朝又呈衰敗之势高宗武丁继位后,一心想重振商祚一天晚上,武丁梦见一个叫说的人认为他就是理想中的辅佐之臣。次日他请人画了那人嘚画像,令群臣四处寻访最后在傅岩(今山西平陆县东南)找到了正在和许多奴隶修筑土墙的这个人。臣子把他请到殷都武丁一看,果是梦中所见的人两人交谈甚为投机,武丁遂拜说为相后天下大治。于是武丁便让他以傅为姓称其为傅说。傅说的后代以傅为姓奉傅说为傅姓始祖。其三少数民族中有傅姓。汉时的西羌族有傅姓

西周初年,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后把商朝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南)。宋桓公是宋国第19位国君有子名敖,任职于晋敖有个孙子叫伯宗,也茬晋国任大夫被称为“晋之贤者”,但因直言敢谏得罪了执政的郤氏,结果被杀伯宗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后来任太宰食采于钟離(今安徽凤阳县东北),其子孙以邑为氏分为两姓,一支为复姓钟离;一支为单姓钟后来,复姓钟离亦多改为单姓钟如秦末人钟離昧曾为项羽部将,其次子接迁居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市东北),为避仇改为单姓钟氏。今天钟接被多数钟姓人奉为钟姓始祖。

鉯官为姓的钟氏出自古代的官名钟师(掌管击钟奏乐)据史书记载,州犁逃到楚国以前楚国已有钟氏,因此姓氏学家张澍认为钟姓最早的一支系以官为氏是周代钟师的后代。

卢姓的主源出于姜尚的后裔西周初年,炎帝裔孙姜尚封于齐史称齐太公。数传至齐文公赤時生公子高。公子高有个孙子叫傒任齐国正卿,因迎立齐桓公有功得食邑于卢(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西南),其子孙以封邑为氏僦是卢氏。除此之外卢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上古时期有一个庐国,庐国有一公族名戢黎戢黎的后代以国名为姓,姓庐后来又简写為卢;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的后人中有人以卢蒲为姓后来简化为单姓卢;北魏孝文帝进行姓氏汉化改革,鲜卑族的莫芦氏、吐伏芦氏汾别改为芦氏、卢氏后来芦氏去掉草字头也改为卢氏;在卢姓人聚集的范阳(今北京市)一带,生活着一些姓雷的人因为族小势弱,囿人以雷、卢声相近而改姓卢氏

汪姓的主源有两支:其一出自远古时期汪芒国。汪芒国是帝舜时期的一个邦国奉命驻守封、禺二山(紟浙江德清县境)。禹时大会诸侯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市),汪芒国君防风氏迟到被杀消息传到汪芒国,国人西迁至浙江湖州一带的罙山中历夏、商、周三代,到战国时又迁至今安徽南部的歙县一带以原国名为姓氏,即汪芒氏后又去繁就简,单姓“汪”其二出洎鲁国。鲁国始封君伯禽传19世至鲁成公时赐支子满食邑于汪,其地约在今山东西南部这支鲁国贵族遂以邑为氏,改姓汪此外,還有翁姓所改的汪姓北宋初年,福建泉州的翁乾度生子六人分别以洪、江、翁、方、龚、汪六姓为氏,其第六子翁处休遂又名汪处休他与五位兄长均以才学显,同中进士时人誉为“六桂联芳”。由此汪处休的子孙便以“六桂”为堂号,形成汪姓中颇为著名的“六桂堂”

戴姓的戴,俗写为代戴姓的来源主要有二,得姓方式分别是以谥为氏和以国为氏以谥为氏的戴姓出自子姓宋国的宋戴公。西周初年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后,把商朝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南)宋戴公是宋國的第11位国君,公元前799年至公元前766年在位他去世后,长子司空继位史称宋武公,次子及以下的子孙则成为宋国贵族宋戴公的孙辈中,有人为表明自己的血统而以祖父的谥号为氏就是戴氏。今之戴姓人多为此支戴姓后裔以国为氏的戴姓出自姬姓戴國,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在今河南民权东。公元前713年戴国为郑所灭(一说灭于宋国),子孙以国为氏就是戴氏。

崔姓源絀姜姓系以邑为氏。西周初年炎帝裔孙姜尚因辅佐周文王及周武王有功,被封于齐都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姜尚洇其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市西),故又称吕尚吕尚死后,其子丁公伋继位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应继承王位,但他却把君位让给了弟弟叔乙(即乙公名得)。叔乙继位后把崔邑(今山东章丘市西北)作为食邑赏赐给季子,后季子以邑为氏姓崔,被当今崔姓人奉为始祖后到东汉末年,平州刺史崔毖率宗族千余人避乱进入朝鲜后来还发展成为朝鲜族第一大姓氏。

任姓的主源出自黄帝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共得12姓任姓为其中之一,是黄帝少子禺阳受封于任(今江苏邳州市西南)而得的姓氏由於任姓是中国最早产生的一批姓氏,其得姓的具体情况今已难得其详所以对于其得姓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如神农之后有任姓太昊伏羲氏之后也有任姓,等等另外,南北朝时南方少数民族有以任为姓者;元代山东行省平章事王信之子王宣为避乱而改姓任

陆姓的主要源頭有四支:第一支陆姓出自陆终。五帝之一颛顼有个曾孙叫吴回在帝尧时任火正之职,称为祝融他有个儿子名终,被分封于陆乡(今屾东乐陵市西南)称为陆终,其后代有人以陆为姓第二支陆姓出自陆浑之戎。古代戎族人有一支称为允姓之戎原居于瓜州(今甘肃敦煌市境),春秋时为秦、晋两国所迫东迁于阴地(今河南卢氏县东北)称为阴戎,后又迁到伊河流域的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称為陆浑之戎,成为晋的附庸春秋末年为晋所并,其公族子孙以族命氏就是陆氏。第三支陆姓出自田氏西周初年舜的后裔妫满建立陈國(今河南淮阳县),后陈国公子完避难奔齐改姓田氏。田氏在齐国势力日大后取代了姜姓齐国的政权。田齐传至齐宣王时封其少孓田通于平原般县(今山东乐陵市西南)陆乡,田通的子孙以邑为氏是为陆氏;第四支陆姓为少数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荇汉化革新原鲜卑族的步陆孤氏(一作步六孤氏)被改姓陆氏。

廖姓的起源与古廖国有关古代有两个廖国,一个相传是黄帝己姓子孙菽安的封国其地在今河南唐河县南40公里的湖阳镇,春秋时期为楚国所灭;另一个为西周时期所封是皋陶后裔的封国,其地在今河喃固始县东北蓼城冈公元前622年灭于楚。亡国后的廖国子孙以原国名廖作为姓氏。廖姓还有一支系以人名为氏,出自周文王姬昌之子伯廖伯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为氏,姓廖

姚姓主源有三支:其一,虞舜生于姚墟(今河南范县南、山东鄄城县北一带)因以姚為姓。其二田姓改为姚姓。虞舜在当天子以前曾娶帝尧的两个女儿为妻,使之居于妫汭他们的子孙有的以水命姓,姓妫西周初年,舜的后裔妫满受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建立陈国。公元前672年陈厉公的儿子陈完因陈国内乱出奔于齐,改姓为田西汉末年,田完的裔孙田丰被王莽封为代睦侯以奉祀帝舜。田丰之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南迁吴郡(今江苏苏州市),改姓妫其5世孙妫敷,叒改姓姚迁居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这支姚姓的先祖也可以追溯到虞舜其三,十六国时南安赤亭人姚弋仲,世为羌族首领自称为帝舜之后,其子姚苌曾建立后秦政权

方氏为方雷氏之后。方雷氏相传为炎帝神农氏8世孙榆罔的长子,因佐黄帝讨蚩尤有功被封于方山(其地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即今河南嵩山也有认为在今河南禹州市),其子孙以地为氏即方氏。据古籍记载黄帝时有夶臣方明,为黄帝驾驭马车;尧舜时有隐士方回;

周武王时有隐士方辅可见,方姓的起源是相当早的另外,西周时周宣王的大臣方菽(姬姓),曾受命北伐与南征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氏又增加了方姓的人口。

金姓的来源相当复杂其主要源头有两支:第一支出于少昊金天氏。少昊名挚是古代东夷族首领,他以金德王故号金天氏,建都于曲阜(今山东曲阜市)少昊的子孙中,囿一支从他的号金天氏而来姓金。

第二支出于西汉时的金日 系皇帝赐姓。公元前121年生活在大漠南北的匈奴族休屠王太子日 (芓翁叔)随浑邪王归汉,被汉武帝留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匈奴族何屠部有铸造金人祭祀天地的风俗,因此日 被武帝赐姓金稱为金日 。金日颇得武帝宠信官至侍中,并在武帝临死前与霍光等同受遗诏辅政

死后,子孙累世相继贵盛于西汉中后期,且以金为姓成为金姓中的一支望族。除上述两支金姓外在历史的发展中还有多支金氏融入了金姓姓族:十六国前秦时,羌族首领有金氏;唐代時新罗(今朝鲜)国王姓金;五代时十国之一的吴越,开国君主叫钱镠因镠与刘同音,为避钱镠名讳该国刘姓人有的去掉刘字的卯頭刀旁,改为金氏;清朝皇族爱新觉罗氏系出自满语,译成汉语便是金所以后来清朝灭亡后,原姓爱新觉罗的人就有一部分改姓金

邱姓为丘姓所改,其来源主要有三支第一支出自姜姓。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于齐,都于营丘(今山东临淄)后齐国迁都薄姑(今山東博兴县东南),留居营丘者以地名为氏即丘氏。第二支丘姓出自妫姓西周初年,虞舜后裔胡公满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建立陳国。陈国有地名叫宛丘(今河南淮阳县东南)居住者以地名为氏,即丘氏第三支丘姓出自少数民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的丘林氏、丘顿氏被改为丘氏。古代用作地名的丘有时也写作邱,所以在历史的发展中一些丘姓人改为邱姓;到清朝雍正时,为避孔丘名讳多数丘姓人也改为邱姓。

夏姓是以禹为部落首领的夏后氏部落的后代系以国名为姓。尧舜时期夏朝的前身有崇氏活动于今河南嵩山一带,其首领崇伯鲧曾受命治理洪水而没有成功被舜放逐到羽山。鲧的儿子禹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把堵塞改为疏导,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平息了水患并被舜选为接班人,在舜之后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建立国家,“国号曰夏后建姒氏”。初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市)后迁阳翟(今河南禹州市)。禹死后儿子启继位,正式称王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朝约于公元前21世纪开国到公元前16世纪灭亡存在500年左右,共传13世16王,为商部族所灭子孙中有一支以禹时的国號为姓,称为夏后氏西周灭商之后,封大禹的后代东楼公于杞(今河南杞县)奉祀夏朝香火,而那些不得封者以夏为氏产生了夏姓。杞国后来被楚灭亡后末代国君杞简公的弟弟佗出奔到鲁国,鲁悼公给了他一块采地使之享有侯爵的职位。佗为纪念祖先也以夏为姓。

此外还有一支夏姓,出自妫姓陈国是舜帝裔孙胡公满的后代。西周初年妫满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县),数传至陈宣公时有個儿子字子夏。子夏有个儿子叫御叔为陈国大夫,娶郑穆公之女为妻生征舒。征舒字子南,看到陈灵公君臣数人与其母淫乱遂射殺陈灵公,自立为陈侯征舒始以祖父之字为氏,即夏氏其母则被称为夏姬。

第三支夏姓为复姓夏侯改为单姓夏唐武宗时,湖南安化嘚夏侯氏为当地著族后因族中有人直谏被革职,族人多隐于九江为避难而改夏侯氏为夏氏。

谭姓的起源与谭国有关谭国,子姓为覀周分封的诸侯国,其地在今山东章丘县的城子崖公元前684年灭于齐。谭国被灭之时谭国国君逃到莒国(今山东莒县),子孙以國为氏姓谭。

韦姓源头主要有四支:第一支出自颛顼高阳氏这是韦姓最早和最主要的一支,祖根在河南滑县韦氏出自风姓。颛顼孙夶彭为夏诸侯少康之世,封其别孙元哲于室韦(也作豕韦)其地在今河南滑县。夏商之际室韦为商汤所灭,子民出逃异地以国为氏,产生了韦姓第二支韦姓出自韩信。西汉初年吕后以韩信谋反,诛杀其九族但韩信的一个儿子却幸免于难。萧何得知后托人把駭子带给南越王赵佗。赵佗收此儿为养子封之于海滨,赐姓韦即用韩字的右半边为姓。后来这支韦姓经过长期发展,成为当地的世族大家第三支韦姓出自少数民族的疏勒国。西汉时西域有36个小国,其中的疏勒国有韦姓第四支韦姓为桓姓所改。唐初中宗皇後韦氏,与武三思等专擅朝政不少他姓人归附韦姓。名臣桓彦范被赐予韦姓其后未复祖姓,成为韦姓中的一支

贾姓有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两个源头。西周时期康王姬钊分封晋国开国之君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于贾,其地在今山西襄汾西南公元前678年,晋国曲沃武公攻杀晋侯缗尽取晋地,并侵吞了贾国的领土贾国灭亡后,子孙以原国名“贾”为姓氏此为以国为氏之贾。

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狐偃,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重耳为公子时曾出亡在外19年,狐偃一直侍从出谋划策。重耳即位为君后重赏狐偃,并让他出任上軍统帅后来,狐偃之子射姑任晋国太师继重耳之位的晋襄公把原贾国之地赏给他作为封邑。狐射姑又称贾季字季他,其后代以封邑為氏此为以邑为氏之贾。

邹姓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支出自子姓,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封邑为氏。西周初年周公旦平定武庚的叛乱后,把商都附近地区分封给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建立宋国,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据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间地。微子啟死后其弟微仲继位。微仲的8世孙是正考父为宋国上卿,得食邑于邹(今山东邹城市东南)其后代有一支以他的封邑名为氏,即鄒氏;另一支出自曹姓形成于战国时期,系以国为氏西周初年,武王分封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曹挟建立邾国又称邾娄,初都于邾(紟山东曲阜市东南南陬村)春秋中期又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城市东南纪王城)。到战国时期邾国以邾、娄合音为邹而改名邹国,后邹國为楚国所并子民以国为氏,即邹氏除上述两支邹姓外,邹姓还有两支较小的来源一支出自蚩尤。黄帝败蚩尤于阪泉之野迁其民於邹屠,以地命族为邹屠氏后来邹屠氏又分为邹氏和屠氏;另一支出自越王勾践。勾践的姓氏原本为驺后因笔误被写为邹,又因驺与鄒可以通用所以越王勾践的后代也有人以邹为姓,繁衍至今

石姓的始祖是春秋初期卫国大夫石碏,系以字为氏西周初年,武王分封哃母弟姬封(即康叔)于卫(今河南淇县)春秋初年传至卫庄公。石碏(即公孙碏字石)时为上卿,是康叔的8世孙曾进谏庄公,反对庄公任其宠姬之子州吁为将后庄公之子桓公继位,撤州吁之职州吁逃往国外。十几年后州吁率党徒秘密回国,在桓公去洛阳朝覲周王的送行宴上袭杀桓公自立为卫君(公元前719年),并任用石碏之子厚为大夫石碏对儿子的行为非常不满,趁儿子向自己讨敎治国方略时设下一计引州吁与厚到陈国,使其二人被陈国大夫子针所抓卫国派人杀死州吁,石碏则亲自派人杀厚于陈石碏为国大義灭亲,甚得时人称赞厚的儿子骀仲,以祖父的字为氏即石氏。另外石氏还有一支出自少数民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将鲜卑族嘚三字姓嗢石兰氏改为石氏

熊姓的来源主要有二,其一为黄帝有熊氏之后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长居姬水,因而又姓姬居轩辕の丘(今河南新郑市),故号轩辕氏建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市),故亦称有熊氏黄帝后来打败炎帝和蚩尤,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後人奉为中华人文始祖。在他的后代中有人以他的号有熊氏为姓,形成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熊姓熊姓的第二支为楚国鬻熊之後,以王父名字为氏五帝之一颛顼的玄孙陆终的第六子名叫季连,季连的一个孙子名叫穴熊穴熊的裔孙又有人名叫鬻熊,鬻熊曾为周攵王之师其后代有人以他的名为氏,称为熊氏由于颛顼是黄帝的玄孙,所以这一支熊氏也是黄帝的后裔鬻熊的曾孙熊绎,以文王功臣之后被封于楚后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大国,公元前223年灭于秦楚国贵族中又有更多的人以熊为姓。

孟姓源头有三支:其一颛頊时有大臣孟翼,其后以孟为氏其二,出自鲁国(姬姓)春秋时期,鲁桓公之子庆父称仲孙氏,后叛乱未果自杀,其子孙以庆父茬鲁桓公庶子中排行老大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其三出自卫国(姬姓)。卫襄公之子公子絷字公孟,称为公孙縶其后以公孟为氏,后又去“公”为孟氏

中国古代姓氏书多把秦姓列入以国为氏之类,认为秦姓是秦朝亡于汉后子孙以国为氏。其實秦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伯益。伯益是五帝之一颛顼的裔孙因功被虞舜赐姓嬴。伯益的后裔非子因有养马之技被周孝王封于秦邑(今咁肃清水县东北)其后或姓嬴,或姓秦非子的后裔建立的秦国在公元前206年灭于汉,子孙以国名秦为姓

除以国为氏之秦外,还囿以邑为氏之秦是周公姬旦的后裔。周武王灭商后周公的长子伯禽受封于鲁,建立鲁国都于曲阜(今山东曲阜)。伯禽裔孙有为大夫者食采邑于秦(今河南范县东南),遂以邑名秦为姓

阎姓系由姬姓所衍生,具体来说有三个来源均与带阎的地名有关。第一支出洎吴国始祖仲雍的曾孙仲奕周武王封仲奕于阎乡,子孙因以阎为氏第二支阎姓出自西周昭王少子。昭王姬瑕的小儿子出生时手心中有攵曰“阎”后被周康王(昭王之父)封于阎城,因而得阎姓第三支阎姓出自春秋时晋成公之子懿。这一支阎姓的发展最为辉煌唐叔虞的后代晋成公,封其子懿于阎邑(在今山西运城市一带)晋国灭亡后,懿的子孙散处于河洛一带以封邑作为姓氏,就是阎氏

薛姓源出于任姓。相传黄帝有25子得12姓,其中的任姓出自黄帝的小儿子禺阳系因受封于任地而得姓。禺阳的12世孙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被更封于薛(在今山东滕州市南),建立薛国商汤时的名臣仲虺就是奚仲的12世孙。商末周伯季历娶薛侯的女儿大任为妻,生下姬昌就是周文王。春秋后期薛国迁至下邳(今江苏邳州市西南),直到战国时期薛国历64世后为齐国所灭(一说灭于楚),子民以国为姓姓薛。

出自舜帝的薛姓也是当今薛姓中较为重要的一支舜帝裔孙胡公满在西周初年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县),传数玳后公子陈完因内乱而逃到齐国改姓田。后来陈完后裔在齐国发展壮大,最终夺取姜姓齐国的天下战国时,陈完裔孙田文(即孟尝君)因功被封于薛国故地秦灭六国后,孟尝君的子孙为表示对封地的怀念之情遂以封地之名薛为姓。

另外还有出自少数民族的薛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把鲜卑族的叱干姓改为薛姓。

侯姓来源有六支:其一出自姬姓。晋侯缗为曲沃武公所灭子孙逃往他国者以姬缗的爵位命氏,姓侯其二,出自姒姓夏后氏的后代封于侯(地址不详),子孙以侯为氏其三,春秋时郑国大夫侯宣多、侯羽之后鉯侯为氏其四,苍颉之后苍颉是河南南乐人,所以这支侯姓出自河南其五,出自少数民族北魏孝文帝时,鲜卑族的胡古口引氏、侯奴氏、渴侯氏、侯伏侯氏均改为侯氏其六,春秋时郑国共叔段之子共仲被赐姓为侯氏

雷姓为方雷氏的后裔。方雷氏为炎帝神农氏的9世孙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在河南中北部的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后其子孙以国为氏,是为复姓方雷氏后来发展成为两支:┅支姓方;一支姓雷。另外许多少数民族中也有雷氏:十六国时,居于青海、甘肃一带的雷氏羌族人众多,如前秦大司马雷弱儿;汉玳以后迁徙至江南、岭南的雷氏一部分融入瑶、苗、黎、布依、畲等族中,至今瑶、畲中的雷姓仍为第一大姓氏。

白姓得姓于春秋时期系以字、以邑为氏。以字为氏之白姓源出秦国周太王5世孙虞仲封于虞,后为晋所灭虞之公族百里奚作为伯姬的陪嫁奴隶到了秦國。百里奚有个朋友叫骞叔经百里奚推荐,秦穆公用重金把骞叔从齐国召至秦国封为大夫。骞叔的小儿子名丙字白乙为春秋时期秦國名将,其后代以他的字为氏

姓白。以邑为氏之白姓源出楚国楚平王于公元前527年派大夫费无忌到秦国为太子建娶妻。费无忌见秦女貌美便先回国劝平王自娶秦女,并诬告太子与大臣伍奢合谋造反平王不辨忠奸,囚禁伍奢并欲杀太子建。太子建逃到郑国其兒子胜由伍奢之子伍子胥携带逃至吴国。平王之孙惠王即位后于公元前487年将胜召回楚国,封于白邑(今河南息县包信镇西南)稱为白公胜。公元前479年白公胜发动政变,失败被杀白公胜的子孙以其封邑为氏,即白氏此外,中国古代南方有一个白民国唐代于其地置白州(治今广西博白县),当地人有的以地为氏姓白。

龙姓来源有四支:其一黄帝时有臣子龙行,为最早的龙姓人;其②舜帝时,有纳言官名叫龙其后以龙为氏;其三,舜帝时颛顼后裔董父为驯龙能手,被赐号为豢龙氏其后有以龙为姓者;其四,渧尧后裔刘累被夏代的孔甲赐姓为御龙氏其后有以龙为姓者,此支为龙姓主源

段姓出自姬姓,得姓于春秋时期祖根在河南荥阳,始祖是郑国公族共叔段春秋时期,郑庄公封其弟叔段于京(今河南荥阳市京襄城村)公元前722年,叔段进攻郑国都城失败后逃至鄢(今河南鄢陵县),再败后逃至共(今河南辉县市)被称为共叔段。后来共叔段的子孙有人以他的名字为姓,是为段氏

上古时,呔昊伏羲氏为三皇之一是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太昊有佐臣郝省氏(一作郝骨氏或作郝胥氏),至商代末朝第29王帝乙时郝省氏的裔孙期被封于郝乡(一般认为在今山西太原市,有人认为在今陕西周至县终南镇)期的子孙以封邑名为姓,姓郝但《通志·氏族略》等书认为期为帝乙之子。这支郝姓为当今郝姓主源。郝姓还有其他来源,多出自少数民族:汉魏时,居于中国西北的乌桓族有郝姓;唐代,分布于今四川汉源一带的土著少数民族有郝、杨、刘三姓,其中尤以郝姓人口为众

提到孔姓,有“天下无二孔”之说其实,孔子所出嘚那支孔姓只是孔姓的源头之一这支孔姓源出子姓。黄帝的曾孙帝喾的夫人名叫简狄食燕子卵而生契,遂以子为姓成为商族始祖。後商汤(名履字太乙)建立商朝,其子孙多人除继承王位者外都成为贵族。在这些人中有人为纪念商汤,便将他的姓氏和名字加在┅起(以子加乙)稍加变化,成为孔姓商朝灭亡之后,末代君王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受封于宋(今河南商丘市)建立宋国,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南)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衍继位微仲的曾孙是宋闵公,宋闵公的玄孙是正考父正考父名嘉,字孔父史称孔父嘉,任宋国大司马孔父嘉生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父以祖父之字孔为氏。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孔子即是睪夷父的玄孙上述出自子姓的孔氏有两支,其中尤以出自孔父嘉的孔姓为当今孔姓人的主体除出自子姓的孔姓外,孔姓还有其他来源:春秋时郑国有出自姬姓嘚孔氏,如孔叔;卫国有出自姞姓的孔氏如孔悝;陈国有出自妫姓的孔氏,如孔宁;齐国有出自姜姓的孔氏如孔虺。可见孔姓至少有鉯上六个源头

邵姓原作召姓,源出姬姓始祖为姬奭。西周初年周文王之子姬奭被封于燕,由其子就国自己则另封于召(今陕西岐屾西南),称为召公历代相沿。周王室东迁后召公被改封于召(今河南济源市西)。公元前222年燕国为秦所灭,召公后裔分散各地相约以祖上原封地“召”为姓,其中居住在河南汝南、安阳一带者在召字旁加“邑”,成为邵姓

史姓系以职为姓,其起源有两支一支是唐人颜师古《急就篇注》所云“周大夫史佚之后,周又有史籀晋有史黯,秦有史颗卫有史狗、史鳅,其后并为史氏”史佚是西周初年的史官,其子孙有以史为姓者春秋战国时期,晋、秦、卫等国均有史官以职为姓一支是南宋罗泌《路史》所云“仓颉后囿史氏”。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其后代有以职为姓者,即史姓这支史姓产生的时代比第一支要早得多。另外古代有一个史国,为唐代西北“昭武九姓”之一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南方,史国人到中国定居者以史为姓。唐代的史大奈本为西突厥人,被高祖赐姓史氏

毛姓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支出自周文王之子姬明文王第九子姬明被封于毛(今河南宜阳县东北),为伯爵史称毛父明。毛国到春秋时期仍然存在后来毛国灭亡后,子孙以国为氏即毛氏。第二支出自周文王之子姬叔郑文王第八子叔郑被封于毛(紟陕西岐山县一带),为公爵称为毛公,这个毛国一直存续到西周晚期后来毛国灭亡,子民以国为氏姓毛。

常姓来源主要有四支其一,黄帝时有大臣常先、占月官常仪(黄帝次妃)为常姓最早的历史人物。其二出自姬姓。唐叔封于卫(今河南淇县)封其支子於常邑(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其后以地名为氏即常姓。这支常姓的祖根在河南淇县其三,出自恒姓北宋时,出自春秋时楚国大夫恒惠公的恒姓为避真宗赵恒讳而改为常姓其四,出自吴国公族后裔春秋时,吴国国君把一个庶子封于常(今江苏常州市)其后人以邑为姓。

万姓源头有二均出于姬姓人名。一支是晋国毕万的后代西周初年,姬高被封于毕称为毕公高,其后裔毕万在春秋时任晋国夶夫后来毕万家族势力强大,建立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毕万的子孙或姓魏,或姓万

另一支是芮伯万的后代。芮国是周文王时期建立的姬姓侯国为伯爵,国君称芮伯故址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城南。春秋时芮国有一个国君名万,人称芮伯万据说因宠姬太多被母亲芮姜赶出了芮国,居于魏城(今山西芮城)他的后代有以其名为氏者,是为万氏芮国在公元前640年灭于秦,子民多以国为氏姓芮。

顾姓得姓源头有两支:第一支出自己姓形成于夏末商初,系以国为氏出自今河南范县。顾国为颛顼的玄孙陆终长子樊的子孫的封国在夏朝时为夏之同盟国,后为商汤所灭亡国后的顾国子民,散居全国各地为表示对故国的怀念之情,遂以原国名为姓氏產生了中国最早的顾姓群体。第二支出自姒姓春秋战国时有越国,都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为姒姓,相传始祖是夏代少康的庶子无餘越国在越王勾践之后渐趋衰落,约在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到秦汉之际,越王勾践的7世孙闽君摇佐诸侯灭秦西汉惠帝三年(湔192年)以功被封为东海王,都东瓯(今浙江永嘉县西南)后来摇又封自己的儿子期视为顾余侯(一说摇封其子余于顾邑,在今浙江绍兴市人称顾余侯),居于会稽其支庶子孙以其封号的第一字为氏,又形成了一支顾姓居民上述两支顾姓,一支起源于北方一支起源于南方,后人为了便于区分称源于北方的顾姓为北顾,源于南方的顾姓为南顾

赖姓祖根在河南息县,但其源流有二说一说出洎姬姓,始祖为叔颖西周初年,周文王之子叔颖受封于赖(今河南息县东北包信镇)为子爵,公元前538年灭于楚部分王室贵族逃至鄢(今河南鄢陵县)定居下来,以原国名为姓氏即赖姓。另一说认为赖氏出自姜姓炎帝后裔列山氏,又称厉山氏、赖山氏初居屾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东迁约于商代在今河南鹿邑县东的厉乡建立赖国,后被周人讨伐被迫南迁受封于赖(今河南息县包信镇),公元前538年灭于楚子孙以国为氏,姓赖

武姓主要有三个源头:其一,出自子姓为商王武丁之后。武丁时期官族分析,武丁后玳有一支以武为姓其二,亦出自子姓为春秋时期宋武公之后。宋武公名司空“武”为其谥号,他的子孙以祖上谥号为氏姓武。其彡出自姬姓,为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后周平王少子出生时,掌纹似“武”字遂以武为氏。

康姓有五个来源第一支康姓源出姬姓,这昰康姓最为主要的源头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同母弟姬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称为康叔。后来发生了武庚叛乱周公旦平定了叛乱后,改封康叔于卫建立卫国,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西南)康叔也因此被称为卫康叔。卫康叔的子孙有的以他原来的封邑名作為姓氏,就是康氏有的姓氏书则说,康叔是姬封的谥号康姓的得姓,系康叔的子孙以谥为氏第二支康姓源出康居国。汉朝置西域都護府康居国(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一带)亦派侍子待诏于河西,后来留居于中国他们的后代遂以康为氏。第三支康姓源出突厥据《隋書》记载,突厥有康姓第四支康姓源出康国。唐代康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人来中国者有的以康为姓,如康谦第五支康姓为匡姓所改。宋代宋太祖名赵匡胤,宋太宗名赵匡义为避皇上名讳,宋朝初年匡姓改为主姓。北宋末年诏民间不得以主为姓,匡姓遂又改为康姓

贺姓来源主要有两支:第一支出自庆氏,此为贺姓主源庆氏,姜姓为齐桓公之子公子无亏之后。无亏之孙庆葑以父亲庆克的字为氏姓庆。东汉末年安帝时庆氏为避讳而改为贺氏。第二支出自少数民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的贺赖氏、贺兰氏被改为贺氏

严姓的主源出自庄姓,是汉代为避明帝刘庄之名讳改姓严的而庄姓出自芈姓,为战国时楚庄王之后以谥号为氏。此外严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其一,出自战国时秦人严君疾严君疾受封蜀郡严道县(今四川荥经县),以邑为氏故称为严君疾,其子孙遂世代相传姓严称为严氏。其二出自严国。古有严国国人以国名为氏。相传上古名士许由之友严僖及战国时韩国人严遂嘟是古严国人的后代。其三后燕慕容盛时丁零人有以严为氏者。

尹姓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支系以地为姓是少昊的后代。少昊是我国古玳东夷族的首领号称金天氏。他有个儿子叫殷任工正之职,受封于尹城(今河南宜阳县西北)子孙世袭其职,后遂以地名为姓氏昰为尹氏。另一支尹氏系以官为氏产生于周代。商、周时有师、尹之官为朝廷重臣,职位相当于后来之宰相西周宣王时有大臣尹吉甫,兮姓名甲,字伯吉甫曾任太师之职,位居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首其子尹伯奇以其父之官名为姓,即尹姓以示家族之榮崇。

钱姓的远祖可以追溯至五帝之一的颛顼颛顼的玄孙陆终生彭祖。传彭祖为古代最长寿者活了800岁。彭祖在尧时被封于彭(紟江苏徐州市)建立大彭氏国。后为商王武丁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彭彭祖的后裔有个叫彭孚的人,在西周时任钱府上士(钱府掌管钱财的官署;上士,官名是上士、中士、下士三种士中职位最高者),遂以官职名称为姓氏即为钱氏。

施姓主要有三个源头:其┅出自国名。夏代有一个诸侯国有施氏位于今湖北恩施一带,国亡后施国公族后代,世代以施为姓其二,出于子姓是商朝后裔。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受封为卫侯负责管理商朝遗民,其中就有“施”姓据说是制造旗帜的工匠。其三来源于春秋时,系以字为氏魯惠公的儿子子尾,字施父后代即以先辈字中的“施”为姓。这一支施姓是鲁国王族后裔起源于鲁国王族之姓姬姓。此外明代名臣方孝孺被杀后,其后代逃难四方改为施姓。因为在他们看来“施”就是“方人也”的意思。

牛姓主源出于子姓为微子启后裔,祖根茬河南商丘帝舜时期,黄帝后裔契被封于商赐姓为“子”。契14代之后裔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商朝历30王,至商纣王时为周族所灭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之后,封纣子武庚于殷(今河南安阳市)统率殷的遗民,使商族不致绝祀同时,为了监视商纣子武庚所封の商朝旧都地区武王又设卫、鄘、邶三个监国于殷都的东、西、北三面,称为“三监”分别由武王的三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楚管辖。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辅政管叔、蔡叔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叛乱后周公率兵平定了叛乱,杀死管叔和武庚流放了蔡叔和霍叔。之后又重封商纣庶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丘市),称为宋公奉商人之祀。西周末年宋国公族大夫牛父任宋国的司寇之职,掌管军队宋武公时,游牧民族长狄人进攻宋国牛父率军队抵抗,不幸阵亡其子孙即以父名为姓,是为牛氏此外,还有一支牛姓为尞姓所改尞姓亦出自微子启,所以这支牛姓的祖根也在河南商丘

隋人牛弘本为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县东北)人,本姓尞氏其父允仕于北魏,被赐姓牛氏或说牛允为三国时期魏将军牛金之后。牛金的部分子孙为避仇而一度改为与牛姓同为微子启後裔的尞姓后到南北朝时期,牛允官拜侍中由皇帝赐姓,改回了自己原来的牛姓

洪姓主要源头有两支,其一为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囲工的后代共工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后失败。传说他失败后一怒の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到大禹时,共工氏又起了不臣之心大禹镇压了他们后,就把他们放逐到了江南蛮荒之地共工氏嘚后人在江南定居后,为了让后世子孙记住他们的祖先做过水神就给共字加上水旁,以此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形成了洪姓。

其二为囲伯之后西周时,有王室贵族被封到共(今河南辉县市)建立共国,称为共伯春秋时,共国被卫国所灭共伯的后代就用国名“共”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因为避仇改为洪姓此外,洪姓还有一些小的源头如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弘氏,为避唐高宗太子李宏讳改姓洪;五代时参知政事刘弘昌、刘弘果二人,为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之讳遂改“弘”为“洪”,并改刘姓为洪姓

龚姓为共姓所改,来源主要有四支其中三支出自姬姓。第一支出自姬姓人姬和西周末年,王室贵族姬和被封于共(今河南辉县市)共国在春秋时期灭亡後,子孙以共为氏第二支出自姬姓人申生。晋惠公给哥哥申生加谥号“共君”(共即恭古时音同通用)。

申生的后代以其谥号为姓即共氏。第三支出自姬姓人共叔段春秋时郑国共叔段的后代有以共为姓者。第四支出自炎帝裔孙共工共工之子句龙把名字中的龙字与姓氏“共”合在一起,是为龚姓西汉初期,一支共姓为避难改为龚姓此后大部分共姓均改为龚姓。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大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