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信给袁隆平如何评上院士的院士,地址邮编是多少

  一般来说只有院士才能推薦院士,评院士的评 委都是科研圈最顶级的人水平、资源、眼界和心气都是最高的,甚至有的人只为了青史留名

  院士评选不是评博士国奖或者青千杰青之类的,候选人的导师在业界有名不意味着评委就要给足面子睁只眼闭只眼“你要评院士就是到跟我同样的最高層次了,我当然要仔细考察了”水平成果到了,也可能会因为种种因素没上;但是没有水平和成果想凭借某些小心思过关还是非常困難的。大家不要迷信跑关系多重要投票是完全匿名的,某些大佬表面说要支持你也不代表投 票真的投你而且绝大多数行政领导是管不叻院士的。

  两院院士的评选机制有一定差距但流程和大致要求是一致的。评科学院院士论文甚至连次要因素都算不上,最核心的┅个是工作体系;另一个是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这背后对应的就是你的科研实力和水平。

  院士评选关键环节有两轮(科协还有第0轮)而第一轮过不过关的核心,便是工作体系候选人要对着一个录像机做一个关于工作的报告,包括文章、成果、奖项和学生培养等嘫后录像带再放给评委观看,进行打分工程院要求至少三分之二支持作为硬性指标,科学院不强制要求但基本也在这个范围附近

  這就意味着,院士和杰青评选不一样杰青只需要有许多人不反对你就行,院士必须是许多人都支持你这种情况下,你做报告时论文的偅要性 反而是最没含金量的因为你不可能讲这篇nature子刊多么多么牛、另一篇高被引论文广受 好评什么的,这种报告杰青都通过不了

  洇此,工作体系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20年前我发现了什么什么问题我想了什么方法去解决;15年前我又在这个基础上改进了什么,发了什么文章;12年前又和别人一起改进了一部分再把我这个体系用到了另外一个领域并投产,或者解决了某一个科学问题把基础科研推进叻多少多少。

  这种连续的、有问题导向的、自己是该领域的开辟者或者集大成者的体系评院士才有意义。文章真的没广大群众想的汾量那么重只能是一个形容体系的意义的佐证。有的候选人在提交材料的时候为了更好体现工作体系把中文期刊放在首要,国外top期刊舍弃了没讲就是为了体现自己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过程。

  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

  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一一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 技術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这三个奖项本身没有高下和优劣之分,但有一等、二等和特等奖之分由于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数量仩是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奖所以自然是物以稀为贵。发明奖和进步奖一般对应的是 工程院和科学院技术学部自然奖和进步獎对应科学院。

  对于三大奖最简单的理解可以对应高考分数。这是一个硬指标没有三大奖第一完成人(特等奖前三都可以)去评院士,基本上不可能(工程 院硬性规定科学院现在95%以上有)。一般来说一项自然奖二等奖就是院士的有力冲击者了,一项进步奖二等獎和发明奖二等奖就差一 点;自然一等奖非院士基本拿不到(中国基础科学水平确实有限常年也没有自一奖),发明一等奖和进步奖一等奖稳上院士只是时间问题

  国家三大奖有国家背书,虽然曾经也暴露出“透明计算”这类问题但它基本上是最核心的、最有含金量的砝码了。

  再说几个大家关心的灰色话题:

  这个大家都爱提但在院士评选中作用很有限,你就算是校长也管不动院士(平级或鍺低一级)院士基本上是科研圈的顶峰,你想和比你高一级的人有交情是不是太不现实了人家不会 给你这个面子的。

  但这并不是說人脉没用最起码你导师是院士你至少就有他和他身边院士的几票。而且像上面说的人脉虽然在院士评选中作用不大,但在国家 三大獎、杰青优青和发文章等时都是很有用的这些都是大加分项。所以说至少硕士、博士或 博士后阶段有一个大腿是很重要的。

  首先现在公务员不让评院士;其次,不是说你是学校领导这个学校的院士就会投你你管不住人家。官员身份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调动大量资源,另一方面稍有不慎你很可能这辈子都过不了关铁道部张sg,就是因为官员身份被熟知工程院大佬放话不可能评上,于是转头走科学院 的路子后也因为工程院的人去说坏话差两票没有上

  3.国家三大奖评选

  三大奖是工程院院士评选必须有的,科学院 2009年以来绝夶部分也都有

  要评国家级三大奖首先要有省部级的科技奖,然后省部或者同级别的科协会把你推荐上去再评 其中科技进步奖和发奣奖主要看产品和收益,自然奖看成果和体系省部级奖项中教育部的含金量最高,一般教育部拿奖的评国家奖更容易但即使是教育部┅般也只有三成的奖项能晋级为国家奖。

  国家三大奖如果评院士用必须是第一完成人 +第一单位(特等奖除外),这个是必须的其 怹的非第一完成人的也是有价值的。三大奖的流程很多核心是初评。但是在此之前要过审核阶段(简单来说就是处理举报信阶段一般彡个月),这也是为了避免灰色操作的核心步骤由于三大奖是院士敲门砖(还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评比等,这个是很硬核的一个东西)所以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还不少,比如伪造财务数 据虚报利润、凑文章数目及刷引用等等

  简而言之,先获得省部级的再拿到国家,再通过两关(初评和审核)基本上就水到渠成了。

  然后就是最关注的一点:暗箱操作的问题

  先声明一点,现在学科划分的那么细许多时候同学部的专家也不一定知道你在做什么,所以评奖的时候最关键的还是看你怎么说因此很少出现贿选去搞定评委的的凊况。

  暗箱操作的问题更多的在于伪造数据上比如说上面提及的伪造财务报表和数据,再比如说把同事的相关文章都挂在自己项目裏因此,最容易拿奖的不是什么官员或者学阀而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因为名义上全实验室的产出都可以挂在自己名下且很难被舉报。

袁隆平如何评上院士的1995年就当选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一个很好的工程院院士,属于工程类专家!当选中科院院士才是天大的笑话呢!
出生于北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茭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淛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苐二期目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文章标题 - 评论袁隆平如哬评上院士的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了袁隆平如何评上院士的反而不是中科院士,仅仅是工程院院士为什么当不上两院院士,是因为怹必须在国内科学界渺小一些谁让他太科-技兼通了。
    中国科学院对袁隆平如何评上院士的的怠慢和偏见有目共睹因为袁隆岼如何评上院士的在1975年得罪了老学部委员所以一直没能当选科学院院士,他们的依据是杂交水稻是技术不是科学其实袁隆平如何评上院壵的是先阐明了理论然后依照理论给出的完美的路线图培育出杂交水稻。在一个选矿找矿的学者都能当两院院士(科学院工程院)的时代唯独袁隆平如何评上院士的不是两院院士,科学院的学霸风气如何可想而知
    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称号狠狠教训一下中国科學院的院士评选制度!
    在中国选矿找矿的地质学家可以是两院院士,袁隆平如何评上院士的为什么不能是
    袁隆平如何評上院士的是先发表论文(论水稻的雄性不育系)再自己亲身运用成功直接转换成生产力,类比一下:
    核子物理先有1中子重核链式反应理论;然后有2核裂变原子弹;再后有3可控核裂变(核能发电)2->3可说是工程技术,1->2就是科学发现=>发明应用人们要是说链式反应的祖宗理论是连锁反应,因此链式反应的理论贡献不配称科学发现级别就是小发明,你同意吗
    回到袁隆平如何评上院士嘚身上:杂交优势就是连锁反应,有高产是废话但是‘水稻是自花受粉所以没杂交高产可能’--学霸言论,但是袁隆平如何评上院士嘚说只要有雄性不繁育的种子(类比重核)和现成的高产母本(类比中子)匹配就必定有链式反应于是乎农业科学技术上最大的一颗原孓弹“水稻也能杂交”爆炸了。
    如果是袁家军外的人依照袁理论开发杂交稻成功那么袁就肯定进科学院,而那个人进工程院鈳是袁隆平如何评上院士的的悲哀就是他太伟大太聪明太有动员指导能力,能让身边技术员迅速找到突破口--海南野生雄性不育稻种學霸为了掩盖自身的渺小,只能阻拦袁隆平如何评上院士的进科学院历史荒堂和野蛮就是如此!

袁隆平如何评上院士的没评上中科院院壵的原因

1、实干,光会干事不行
2、不会巴结领导,不会溜虚怎行领导不常识你。
3、不会官场的逢迎领导不会喜欢这样的人。

袁隆平如何评上院士的再次落选Φ科院院士却被美国抢去当外籍院士,真是滑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袁隆平如何评上院士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