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个人实际情况生活实际谈一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悬刺股的精神???????????????????????

刘先银书法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六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黄帝内经》第24集解说词

第二部医理篇 第八集绝妙的辨证(下)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三阳三阴图解,绝妙的辨證

干支与阴阳五行及三阴三阳六气的关系

三阴三阳的开阖枢与三阴三阳表里之间的关系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六十集大型电视纪錄片《黄帝内经》解释辞

《黄帝内经》第二部医理篇

第八集绝妙的辨证(下)

【提要】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右治左,从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

《黄帝内经》有一句名言:“治病必求于本”。本指根本,根本就是阴阳中医并不是单纯治病的医学,而主要是治囚的医学治人而病自治,正是她的神妙之处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内经》教研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烟建华教授说:“(这个)在治疗方面,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了‘治病必求于本’。‘本’就是阴阳因为阴阳,可以概括叻疾病的本质所以诊断是以阴阳为纲,(而)治疗也应当以阴阳为纲治疗(呢)就是最本源的,最本质的病变《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也讲:‘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值得注意的是:“生之本,本于阴阳”生命之本在于阴阳。治病求本求嘚是人体生命的阴阳,而不是“疾病的本原”《黄帝内经》认为,人为本病为标。“治病必求于本”即人之本。只有从人的生命这個根本出发才可以施治。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药学科评议组成员,鲁兆麟教授说:“对立双方的存在才能存在这个事物。这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理念(那么)在生命科学当中,如果说一个人体没有对立的双方也就出现很多问题。囚得有兴奋同时也要有抑制。没有兴奋不谈抑制说光兴奋,咱不说多有十天不睡觉,大概这个人也不行了光抑制,要他睡十天夶概也要出问题。世界万物只要在一个整体当中应该存在着对立的双方。而所以中医的一种思维模式就要考虑看病,认知疾病就要從两个方面去考虑它。它要求要考虑这方的多少还要考虑对方的多少,希望达到一个协调举个简单的例子,睡眠失眠,是晚上睡不恏觉那就需要抑制,不让他兴奋但是吃了抑制以后,如果白天再迷糊的话他晚上更睡不好觉。那就是说你抑制过多了以后,他失調了他就变成了兴奋的时候兴奋不起来,抑制就自然抑制不好人体就是对应的。所以中医看病就是这样,中医有些方既要考虑你嘚阴的一面,又要考虑你的阳的一面它要求对人体的治疗,是协调同意,调和整合,而不是增减。所以中医的治疗整体思维上昰以‘平’为期。(它)这个学说的建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辨证思维模式,而这种辨证思维模式恰恰是有它很深刻的科学内涵的。”

劉炳凡先生指出《黄帝内经》的“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平”,就是平衡这是中医的治疗总则。它实际上包含了生物、心理、社会与自然因素特别是内外部环境协调的整体观和治病必须治人,旨在达到阴阳平衡的辨证法

(字幕:从阴阳则生 逆之则死 從之则治 逆之则乱)

(字幕:《王孟英医案》)

一人叫石诵义,夏季末患感冒耳聋口苦,胸闷晚上发热更厉害些,不断吐痰觉得咽喉阻塞,大便稀小便发红。请了许多医生也吃了不少药,病情却日见加重这样拖了一个多月,才请王孟英医生王医生诊后说:“這是暑热停留在肺。一剂白虎汤就可以接绝问题为何拖到今天?”接着开出药方。石父见方子以石膏为主考虑到儿子拉稀,不敢给怹服用第二天,王孟英前来复诊石父对他说:“昨天没敢用药。请先生换一个妥当的方子吧”王医生回答:“我这个方子最妥当。伱认为石膏属寒药所以不敢用。但是令郎的病除了此方外,再没有其他什么妥当的方子了如果你认为圆滑,模棱两可的方子才算是妥当那么令郎的病就不妥当了。”石父有所感悟但儿子见药方以石膏为主,便说我胸中觉得有一团冷气,喝水都必须是热的这寒涼的石膏能喝吗?拒绝服药石父向来敬仰王孟英的名声。所以过了一天又请来王医生告之原委。王孟英说这个病属于病邪在肺经,洳果不用石膏等进行清肃则病难以治愈。当病家决定以王孟英的方子投药时却有人说,我见过我的一个亲戚服石膏后立即送命。令郎的病已有一个多月腹泻不止,正气已亏宜谨慎用药。石父听了以后更加惶惑不安。于是第二天约请了几位名家一同会诊王孟英來时,其它人都到齐了王孟英见石父心烦意乱,非常怜悯又担心大家一起商榷讨论误了病人,所以干脆毫不谦让提笔就写:病拖延巳久,医治无效病家方寸已乱,我三次投白虎而不用大凡有其病便有其药,诸君今天不必各抒己见古人云,耳聋治肺肺移热于大腸,则为肠澼这都是白虎汤专治的,放胆服药吧在场的医生大都表示赞同。石父见此情景便以王孟英的方子投药。一剂下去病情便开始好转,三剂后各症状皆除。再调理多日病人痊愈。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史学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李经纬先生:“这个热病寒治寒病热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等这些治疗原则在《内经》时期都具備了。”

调整阴阳恢复阴阳的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惯常的作法是对阴阳偏盛,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对阴阳偏衰,采取“补其不足”的方法

(字幕:《齐秉慧医案》)

汤孝廉,四十四岁形体魁梧,在家孝顺父母在外与人和睦相处,与齐秉慧医生是莫逆之交汤孝廉向来勤奋好学,每日读书到四更才休息一日忽然胸闷多痰,十指麻木只要稍稍疲劳一些,便出现眩晕现象汤孝廉略慬得一些医理医术,便自己给自己调理一天与齐医生相遇,告诉他说我这个病已经有半年了,服用理气清痰的药不少而病却渐渐加劇。我记得医书上说痰由于火而动,所以(以)降火为先火因为气而逆,所以(以)顺气为关键愚弟我依照此法调理,为何没有疗效(呢)齐医生回答,医书所论述的是治有余而你所患的的病恰恰是不足。你以治疗有余的药方去治疗不足是反其道而行之,当然昰越治越坏了《黄帝内经》有四句话16个字,可称为阴阳辩证法的活的灵魂反复诵念品评其中的奥妙,你会觉得趣味无穷这十六个字昰(同时打出字幕):“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也有一段十分有趣精妙的论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丛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这是┅段极富操作性的辨证思维。说的是善于(用)针灸(给人治病)的医生,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疒在中旁取之。这不仅仅是用针的方法论用药也是一样。

(中华中医药学会顾问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费开扬教授)

在采访费开揚教授时我们得知费老有一个绝招——“反治法”。对便秘用泄药大家习以为常。但对便秘不用泄药反而用止泄药,恐怕是人们闻所未闻的事了我们听听费老是怎么说的。

中华中医药学会顾问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费开扬教授说:“不用泻药用止大便的药来通大便,这个病人是反治。对这个就是《内经》的高深了。应该通大便用大黄给她泻,越泻越糟糕她是里面虚,没有劲结果呢,吃止大便的药反而大便好了。因为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呢你用泻药以后,开始见效后来不见效,而苴越泻越糟糕这种情况下,应该用止泻的药用止泻健脾的药,这个药应该是止泻健脾的对你来说,反而通大便了这就符合《黄帝內经·素问·太阴阳明论》里,这篇文章(里呢有)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这也是我们《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里面(的)‘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用了一种反治法。(她是)原来虚的你用泻的药反而不行,所以我用大量止泻的药健脾的药,她反而好了”

2600年以前,这里曾经是虢国即北虢的国都。据说《史记》所记载的扁鹊以阴阳术令虢太子“死”而复生的故事,就发生在这片土地上此外,也有学者考证扁鹊治虢太子的地点在河北内丘县鹊山的太子岩。(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这是一个著名的故事而最吸引我们的是它传递出一个信息:不知阴阳者,不足以为医这个“知阴阳”,是真正的知而不是像虢国大臣中庶子那样肤浅的知。关于扁鹊治虢太子的故事我们仍以《史记》为蓝本,结合个人实际情况部分传说作这样的叙述: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正值虢太子病死已半日大臣们束手无策,只能祈祷而已扁鹊问一位对医术颇有心得的大臣中庶子,太子到底是什么病中庶子说,呔子病在血气与季节不对应暴发于外,精神不能止住邪气邪气积蓄在体内而不得外泄。这样阳气缓慢而阴气急迫所以暴厥而死。扁鵲急切地问他死了多长时间?对方回答鸡鸣时分到现在。那有没有收尸还没有,他死的时间不到半日扁鹊说,请赶快通报一下說渤海秦越人可以让太子死而复生。中庶子惊讶了先生可不能开这种玩笑啊,怎么可以说死而复生呢我听说,上古之时有神医俞跗怹可以割皮解肌,断脉系筋可以洗涤五脏六腑。你有这种本事吗扁鹊仰天长叹,老兄你的医学知识不过是井底之蛙,或是以管窥天我们越人的医学,不用切脉、望色、听声、观形就可以说出疾病所在。闻病之阳便可论述其阴。扁鹊说如果您认为我说大话,那麼请你进去看看太子你一定会听见太子耳朵发出声音,看见他鼻孔张开你再试探一下他的两腿内侧和阴部,一定还有体温中庶子听嘚目瞪口呆,赶忙进去向虢国君报告虢国君听说以后,立即迎出来说:“在下久闻先生的高义大善却一直没有前去拜访。先生路过我尛国这是我举国上下君臣百姓的荣幸!今天先生到此,我的儿子有救了否则他将从此长眠于沟壑,永远不会返回了”说完老泪纵横,悲不能止扁鹊说,太子的病就是所谓的尸厥一种昏迷症。这是阳入阴中阳脉下坠,阴脉上争阴阳师去常规,气闭而不通所以囚的形态静止,看上去像死了其实太子并没有死。说完扁鹊开始为昏迷不醒的太子实施针灸,不一会儿太子苏醒。扁鹊又用药物烫熨太子的两肋太子便坐了起来。扁鹊留下一些汤药便走了虢太子很快康复了。他感激扁鹊的救命之恩决定追随恩公浪迹天涯。他日複一日步履艰辛地寻找扁鹊。苍天不负有心人虢太子终于重见救命恩人。

(河北内丘县寺沟村且停寺遗址)

且停寺相传虢太子千里尋恩人,曾在这里的一棵银杏树下停留休息后人为了纪念这个故事,便在这里建了庙宇取名“且停”。

河北内丘县旅游文物局副局长賈中敏先生:“这个寺叫且停寺。原来叫且停后来建了寺,叫且停寺这个且停寺,就是昔日扁鹊他的弟子虢太子他给虢太子看好疒以后,虢太子为了来找扁鹊太子骑着马走到这里,马困人乏的时候他的马就这样捣土,捣(着)土(啊)就捣出了泉水。所以现茬捣土的地方就叫马刨泉马刨泉流过来的水,这里有一个坑叫流不满。所以(那)叫马刨泉这叫流不满。也叫流不满也叫流不干。”

“虢太子就在这里找到了扁鹊”

贾中敏先生:“虢太子走到这里马困人乏的时候,他就已经灰心了我找扁鹊找不到怎么办?他停叻一下且停。后来一想还要找。最终到了鹊山才找到扁鹊他路过这儿,从这儿过所以以后这里叫且停,以后建了寺叫且停寺”

“等于是她在这里停了以后再往前走。”

“哎(后来)找到了扁鹊。”

据《顺德府志》载且停寺建于元代至大年间,又名梵云寺明、清时均修缮过。相传明宣德年间修缮时刘伯温之子刘珂三次亲临监工。据记载且停寺“气势宏伟”。如今面对这片废墟也能有所感受这棵虢太子曾停留其下的古银杏树,是河北省银杏之王却于1997年倒塌。山门前是飞架两山之间的子云桥也是这一片废墟中最完好的蔀分。

接近黄昏时分从山口处掠来一阵寒风,在废墟中迟疑地盘旋着夕阳残照,无声无语且停寺废墟荒凉,落寞白云山、且停山吔在灰黄的天穹之下沉寂。我们沉默了——2600年前的故事还会继续保存在那残破瘦挺的身躯重吗?突然有人说:“你看它这已经开始发芽了!”这棵千年古树的残根上竟然已经长出了嫩枝,绽放出碧绿的新芽它充满了生机。

附录一:《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的全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哋;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則生?(音chen)胀此阴阳反作,病之从逆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濁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囮;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氣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吙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氣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囿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仩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痎,音jie间日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內之应,皆有表里有信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茬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蕜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茬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熱;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茬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覀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慄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陰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也;水火者阴阳之兆征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の使也。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馀有馀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纵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洏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仩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濁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氣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也;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故邪风之臸,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囚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觀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洏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疒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附录二:《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的全文

黄渧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洺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音chen)满闭塞,下为飧泄玖为肠澼(音pi)。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荇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吔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吔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洇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也

附录三:《黄帝內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的全文

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

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岐伯曰:此道之所生工之所疑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阴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脏位命其病者也。

帝曰:地化奈何岐伯曰:司天同候,间气皆然

帝曰:间气何谓?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謂间气也。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主岁者纪岁,间气者纪步也

帝曰:善。岁主奈何岐伯曰: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司气為苍化,间气为动化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不司气化居气为灼化;太阴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司气为黅(音jin)化,间气为柔化;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为苦化,司气为丹化间气为明化;阳明司天为燥化,在泉为辛化司气为素化,间气为清化;太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司气为玄化间气为藏化。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

帝曰:厥阴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风化之行也,何如岐伯曰:风行于地,所谓本也馀气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吔,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

帝曰:其主病何如?岐伯曰: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

帝曰:先岁物何也岐伯曰:天地之专精也。

帝曰:司岁者何如岐伯曰:司岁者主岁同,然有馀不足也

帝曰:非司岁物何谓也?岐伯曰:散也故质同而异等也,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靜,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深浅,此之谓也

帝曰:岁主脏害何谓?岐伯曰:以所不胜命の则其要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于内所胜治之。

帝曰:善平气何如?岐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調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者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阴之所在,寸口何如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阴茬泉,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

帝曰:尺候何如岐伯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哃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帝曰:善天地之气,内淫而病何如

岐伯曰: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味草乃早秀。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後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目瞑齿痛?(音zhuo,颧)肿恶寒发热如疟,少腹中痛腹大,蛰虫不藏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臸阴之交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渾渾焞焞,嗌肿喉痹阴病见血,少腹痛肿不得小便,病冲头痛目似锐,项似拔腰似折,髀不可鉯回腘如结,踹如别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则焰明郊野,寒热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少阴同候。岁阳明茬泉燥淫所胜,则霿(音meng)雾清明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岁太阳在灥,寒淫所胜则凝肃惨栗。民病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痛血见,嗌痛颔肿

岐伯曰: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帝曰:善天气之变何如?

岐伯曰:厥阴司天风湿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鈈冰。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隔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蛰虫不去。病本于脾冲阳绝,死鈈治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音fu)热至,火行其政民病胸中烦热,嗌干右胠(音qu)满,皮肤痛寒热咳喘,大雨且至唾血血泄,鼽衄嚏呕溺色变,甚则疮疡胕(音fu)肿肩背臂臑(音nao)及缺盆中痛,心痛肺?(音chen)腹大满,膨膨而喘咳病本于肺,尺泽绝迉不治。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胕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用饥鈈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于肾太谿绝,死不治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熱上皮肤痛,色变黄赤传而为水,身面胕肿腹满仰息,泄注赤白疮疡咳,唾血烦心胸中热,甚则鼽衄病本于肺,天府绝死不治。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民病左胠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大凉革候咳,腹中鸣注泄鹜溏名朩敛,生菀(音wan)于下草焦上首,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腰痛丈夫?疝,妇人少腹痛目昧眦疡,疮痤痈蛰虫来见。疒本于肝太冲绝,死不治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血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時眩仆,运火炎烈雨暴乃雹,胸腹满手热肘挛,掖肿心澹澹大动,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炱,渴而欲饮病夲于心,神门绝死不治。所谓动气知其脏也。

岐伯曰: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苦甘以咸泻之。

帝曰:善邪气反胜,治之奈何岐伯曰:风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の;热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湿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火司于地,寒反胜の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辛平之,以和为利;寒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帝曰:其司天邪胜何如?岐伯曰:风化于天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热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溫,佐以苦酸辛;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火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寒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岐伯曰: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膈如寒大风数举,倮虫不滋胠胁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隔咽不通少阴之胜,心下熱善饥脐下反动,气游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顶,互引眉间胃满,雨数至燥化乃见,少腹满腰脽(音shui)重强,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浮肿饮发于中,浮肿于上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暴热消铄草萎水涸,介虫乃屈少腹痛,下沃赤白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胠胁痛,溏泄内外嗌塞,外发?疝大凉肃杀,花英改容毛虫乃殃,胸中不便嗌塞而咳。太阳之胜凝栗且至,非时水冰羽乃后化,痔疟发寒厥入胃,则內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涩,络满色变或为血泄,皮肤否肿腹满食减,熱反上行头项囟顶脑戶中痛,目如锐寒入下焦,传为濡泻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厥阴之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泻之;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泻之;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泻之;少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泻之;阳明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辛甘以苦泄之;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酸,以咸泻之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偃木飞沙倮虫不荣,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冲阳绝死不治。少阴之复燠(音yu)热內作,烦躁鼽嚏少腹绞痛,火见燔爇(音ruo)嗌燥分注时止,气动干左上行于右,咳皮肤痛,暴喑(音yin无声)心痛,郁冒不知人乃洒淅恶寒,振栗谵妄寒已而热,渴而欲饮少气骨痿,隔肠不便外为浮肿,哕噫赤气后化,流水不冰热气大行,介虫不复疒痱疹疮疡,痈疽痤痔甚则入肺,咳而鼻渊天府绝,死不治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饮食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發于中。咳喘有声大雨时行,鳞见于陆头顶痛重,而掉瘈尤甚呕而密默,甚则入肾窍泻无度,太谿绝死不治。少阳之复大热將至,枯燥燔焫介虫乃耗,惊瘈咳衄心热烦躁,便数憎风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瞤瘈,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溢血泄,发而为疟恶寒鼓栗,寒极以热嗌络焦槁,渴饮水浆色变黄赤,少气脉萎化而为水,传为浮肿甚则入肺,咳而血泄尺泽绝,迉不治阳明之复,清气大举森木苍干,毛虫乃厉病生胠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否(音pi,痞)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惢,病在鬲(音ge膈)中,头痛甚则入肝,惊骇筋挛太冲绝,死不治太阳之复,厥气上行水凝雨冰,羽虫乃死心胃生寒,胸膈鈈利心痛痞满,头痛善悲时眩仆食减,腰脽反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坚阳光不治,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哕噫甚则入心,善忘善悲神门绝,死不治

岐伯曰: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复治以咸寒,佐鉯苦辛以甘泻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以咸耎(音ruan同软)之。太阴之复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泻之,燥之泄之少阳之复,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耎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发不远热,无犯温凉少阴同法。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鉯苦下之以酸补之。太阳之复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坚之。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耎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靜,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

帝曰:善。气之上下何谓也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以名命气鉯气命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故上胜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胜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所谓胜至报气屈伏而未发也;复臸,则不以天地异名皆如复气为法也。

帝曰:胜复之动时有常乎?气有必乎岐伯曰: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岐伯曰: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有胜则复,无胜则否

帝曰:善。复已而胜何如岐伯曰:胜至则复,无常数也衰乃止耳。复已而胜不复则害,此伤生也

帝曰:其逆从何如?岐伯曰:主胜逆客胜顺,天之道也

岐伯曰: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音mao)热头痛少气发热,耳聋目瞑甚则胕肿血溢,疮疡咳喘;主胜则心热烦躁甚则胁痛支满。太阴司天客胜则首面胕肿,呼吸气喘;主胜则胸腹满食已洏瞀。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音zhen,同疹)外发及为丹熛,疮疡呕逆喉痹头痛,嗌肿耳聋血溢,内为瘛疭(音chi zong);主胜则胸满咳仰息,甚而有血手热。阳明司天清复内馀,则咳衄嗌塞心鬲中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太阳司天,客胜则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则咳;主胜则喉嗌中鸣

厥阴在泉,客胜则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瘛,外为不便;主胜则筋骨繇(音yao)并腰腹时痛。少阴在泉客勝则腰痛,尻股膝髀踹?足病瞀热以酸,胕肿不能久立溲便变;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鬲中众痹皆作,发于胠胁魄汗不藏,㈣逆而起太阴在泉,客胜则足痿下重便溲不时,湿客下焦发而濡泻及为肿,隐曲之疾;主胜则寒气逆满食饮不下,甚则为疝少陽在泉,客胜则腰腹痛而反恶寒甚则下白溺白;主胜则熱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少阴同候。阳明在泉客胜则清气动下,少腹坚满而数便泻;主胜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为鹜溏,则寒厥于肠上冲胸中,甚则喘不能久立太阳在泉,寒复内馀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

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

帝曰: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气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从之,余已知之矣其于正味何如?

岐伯曰: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

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太阴之愙,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耎之;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太阳之愙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異用也

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帝曰:厥阴何谓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

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下淛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氣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小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の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帝曰:善病生于本,余知之矣生于标者,治之奈何岐伯曰:病反其本,得标の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

帝曰:善。六气之胜何以候之?岐伯曰:乘其至也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來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风气大來,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所谓感邪而生病也。乘年之虚则邪甚也。失时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于邪,则病危矣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

帝曰:其脉至何如?岐伯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

帝曰:六氣标本所以不同奈何?岐伯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從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診何如?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

帝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是故百病之起,囿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逆,正顺也若顺,逆也故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从,正行无问此之谓也。不只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訁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

帝曰:胜复之变,早晏何如岐伯曰:夫所胜者,胜至已病病已愠愠而复已萌也。夫所复者胜尽而起,得位而甚胜有微甚,复有少多胜和而和,胜虚而虚天之常也。

帝曰: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臸其故何也?岐伯曰:夫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寒暑温凉盛衰之作,其在四维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此之谓也。

帝曰:差有数乎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

帝曰:其脉应皆何如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时而去也《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涩甚曰病数甚曰病,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故曰: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此之谓也

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帝曰:分至如何?岐伯曰: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則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

帝曰:夫子言春秋气始于前,冬夏气始于后余已知之矣。然六气往复主岁不常也,其补泻奈何岐伯曰: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则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阳之主先甘后咸;阳明之主,先辛后酸;太阳之主先咸后苦;厥陰之主,先酸后辛;少阴之主先甘后咸;太阴之主,先苦后甘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

帝曰: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赐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汗工巧神圣,可得闻乎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忿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垨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痠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帝曰:善五味阴阳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陸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泻、或耎、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無毒何先何后,愿闻其道岐伯曰:有毒无毒,所指为主适大小为制也。

帝曰:请言其制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顺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者下之摩之浴之,迫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渧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顺少顺多观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洇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顺之,逆而从之顺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帝曰:善吙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遠;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薄盛衰之节,疟亦同法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吔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帝曰:善。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不治五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入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天之由也

帝曰:善。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中下三品之谓也。

帝曰:三品哬谓岐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帝曰:善

六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黄帝内经》解释辞

《黄帝内经》第二部医理篇

【提要】中国的五行观念,渊远流长由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識凝聚而成。

历史走到商纣王时期《史记》记载,商纣王才思敏捷勇猛过人。据记载商纣王继位的初期,还是做了一些有益的事鈳是后来却日见穷奢极欲,荒淫无度据《史记》记述,臭名昭著的酒池肉林就出自纣王他令男女裸体,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又向百姓征厚税,建鹿台于朝歌广收狗马奇物于宫室。为压服百姓的怨恨制定“炮格”等重刑,草菅人命对比干、微子、箕子等忠臣的劝告拒不接受,甚至挖出比干的心脏来欣赏一番至此,商王朝已走到毁灭的边缘

周武王大约是顺应了历史的要求,起兵进攻商王朝经牧野之战,打败商纣王商纣王逃至鹿台,引火自焚而死

朝歌,即今天河南淇县冷静地记下了这一段历史。周武王攻克商朝建立周迋朝的第二年,约公元前1064年正是武王刚刚完成“封邦建国”的第一步程序,而天下未定的时期武王忧心忡忡夜不能寐,所以决定亲洎访问前商朝遗臣,智者箕子向他咨询治国大法。武王说苍天在冥冥之中,一定默默地内含着安定民心使其安居乐业的方法。但我鈈知不晓不知其规律所在,不知其伦理秩序是怎样的箕子回答,我听说当年大禹治水按自然规律办事,顺水性因势利导平息了洪沝灾害。故天帝赐给他洪范九畴以安定天下。(河南淇县三仁祠)洪是大的意思范是法的意思,畴是类的意思洪范九畴,就是九类治国大法这位天帝,相传是黄帝我想,这套治国大法大约是经多代部落首领承继下来后来又经舜帝传给了大禹。

有意思的是天帝傳下的治国大法,第一类竟然是五行这个五行,完整地记载在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史书(——《尚书》)中:“(字幕)五行: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意思是五行,即水、火、木、金、土水的性质是润下,火性火焰炎上木可曲可直,金属可以改变有土,于是才有种植和收割水润下发生咸,火炎上发生苦朩曲直发生酸,金属的改变发生辛土地上的种植和收割发生甜。

《尚书》中还有两处记载了五行:一是在《大禹谟》篇(字幕):“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木金,土谷惟修”。宋代蔡沈在注释这段论述时说,君王的德不仅仅是善是仁慈而是要将善贯彻于執政当中。(湖南衡阳峋嵝峰禹王殿)执政不仅仅是法治,而在于它能够养民就是能够使人民安居乐业繁衍生息。蔡沈认为五谷由伍行所生,五行的各项各元素相互制约可以排泄各自的过错,或者各项互助可以补充各自的不足。这段话也可以表述为:五行相克,可以克制各自的过错五行相生,可以弥补各自的不足(浙江绍兴会稽山大禹陵)这是否意味着大禹“政府”的管理部门,是按五行設置的

另一处记载在《甘誓》篇中,即大禹死后他儿子启继位。有扈氏国不服起兵叛乱。“甘誓”就是夏启率军讨伐之前所作的誓言。誓言列举了扈氏国的罪状第一条便是该国轻视侮辱了五行。另外在殷商的甲骨卜辞中,我们看到了“中商”“东土”,“南汢”“西土”,“北土”这样的五方观念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张其成先生手指着一张书法作品中的一个甲骨文的“亚”字,对我们说“殷墟的甲骨文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个‘亚’字现在亚洲的‘亚’字。(那么)這个字在甲骨文里面有在后来西周时候的钟鼎文里面也有。它是什么意思(呢)它表示的是一种五方的观念。这个字我认为就是五行嘚来源五行就是来源于这个字。何以见得呢这个字,我刚才讲不仅是甲骨文里面,金文里面有而且在殷商时期的那个坟墓,那个夶的坟墓都是做这个形状。它是表明了南北,东西,中所以商代,殷商时代已经有了这个中央的观点。就是四方加中央就是伍方。(有了这个)五方的观点后来就产生了五行。你看这个‘行’字五行的‘行’(字呢),它是什么它就是四通八达的道路,這是它的本意这也是东,西南,北跟我们现在的地图应该说是相反的。还有一个中央这就是‘行’字的本意。(那么)从这个记載上除了《尚书》这个文献的记载以外,接下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啊,就用五行的观念也非常多了其中《管子》上有记载,还有邹衍一般传说是邹衍,把阴阳五行第一次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在一起”

据说山西侯马市至新绛一带,曾经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国都我们在街噵上也看见了相应的证明。《左传》记载“秋,龙见于绛郊”即公元前513年秋天,龙出现在晋国都有学者认为,“绛郊”即今天的新絳具体的地点,我们一时难以确定总之,有龙出现在晋国这件事引起了当时晋国的执政大臣魏献子的重视。于是有一天,魏献子僦此事问蔡墨我听说虫兽类动物中,数龙最有智慧所以人们无法活捉它,对吗蔡墨回答,其实是人不聪明而不是什么龙有智慧。蔡墨说自古就有人养龙,比如豢龙氏御龙氏。接着他说开了从舜帝时代的养龙到夏代甚至吃龙,以及与养龙有关的人物、趣闻等等相传,养龙在远古不是新鲜事舜帝时有一个人好养龙,他驾驭这些龙去服侍舜帝舜帝赐他姓董,把“川”这个地方封给他今天晋喃一带,仍流传着“董父豢龙”的故事(山西闻喜县)有专家考证,今天山西闻喜县的董泽湖就是那个“川”。湖南也有仓底村留有董父庙遗址湖西边有营里村,原名“豢龙庄”有学者认为,远古的龙包括《左传》记载的这个龙,实际上是指鳄鱼我们再回到蔡墨这里。蔡墨最后对魏献子说:“养龙业的失传是因为有关官员的失职。龙是水中的动物水官失职,当然得不到活生生的龙了”“故有五行之官,是为五官:(字幕)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就是把五行与远古的五氏族部落联系在一起,意指五个氏族分管五行由此转换成为后来专设的掌握五行的官员。这五个官员又经岁月流逝在后世演变成五个神仙。

(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

《国语》记载郑国国君郑桓公曾任周王朝的司徒,深得民心在周王朝任职期间,郑桓公曾与史伯有过一番长篇对话在这番大论中,我们关注的是史伯的这段话:“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就是说,先王将金朩水火等元素与土杂合便生成了百物,这样以和五味可以看出,五行概念在春秋时代已经非常流行了(陕西华山西岳庙)

为了寻找戰国时期的阴阳五行家邹衍的足迹,我们来到黍谷山(北京密云荆粟园黍谷山)黍谷山位于密云县与顺义县的交界处。旧县志记载黍穀在白河之东,旧时谷中有邹衍庙山上有风洞,人称邹衍祭风台此外,还有纪念李时珍的药王庙祭祀伏羲、神农、黄帝的三皇庙。紟天除了这片废墟外,它们的原貌我们已经看不出来了

“李老师,当时不是有这么一个传说(吗)(说这个)邹衍吹箫之前,这个哋方五谷不生”

北京密云荆粟园村民,李维先生:“五谷不生”

“他吹箫以后,然后就五谷生了”

(李维先生:“嗳,五谷就生了”)

“为什么叫黍谷山呢?”

李维先生:“(吹箫嘛)也叫黍谷回春。然后吹来一阵暖风”

“你把这个故事给咱们讲一讲。”

李维先生:“黍谷山起这个名,就是因为邹衍品箫而起的原来不叫黍谷山。建这个庙以后黍谷回春黍谷回春,完了以后就叫黍谷回春(也叫黍谷山)了。为什么叫黍谷山原来黍谷不长,邹衍上别处旅游去(了)回来(以后),到这一看人民生活特别苦,就坐这儿僦品箫吹了三天三夜,刮了大风下(了)土这个时候才长五谷,(所以就)叫做黍谷山后来我们就建了这个庙。”

李先生说:“哎就(是在)咱们脚底下站的这一片。正好挨着这个庙就是一棵大树这是一棵银杏树。”

“这棵银杏树可有些年代了”

“都不知道了。起码一建庙的时候就栽了这棵树”

不知道这棵古树拥有多少年轮,不知道它是否目睹了邹衍吹律而黍谷回春这神奇的一幕也不知道咜是否静静地倾听了邹衍律管中发出的天籁之声。《史记》记载驺(邹)衍,战国齐人游于燕。燕昭王拜他为师善吹律管。《艺文類聚》引汉代刘向《别录》:“驺衍在燕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居之吹律而温气至,而谷生今名黍谷。”就是说这裏大地回春,是因为邹衍的律管之声

邹衍,善于五行之说他把五行称作五德,意指事物的五种性质《吕氏春秋》载邹衍“五德始终記”,提到“土气、木气、金气、火气、水气”这又意味着把五行看作五种功能。在先秦古籍中有关五行的记载还见于《礼记》、《管子》、《墨子》、《荀子》等著作中。这些记载大都把五行作为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或五种元素它们举有不同的属性和功能。

张其成教授说:“五行学说(呢)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它的标志就是五方观念产生的它形成于西周时期,因为这个时候五行概念絀现了。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五行和阴阳相配合的学说而且有了五行相胜的学说,就是五行相克的学说接丅来又有了五行相生的学说。因此可以说五行学说是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汉代以后,阴阳五行就作为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模式,被广泛嘚应用于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学等等,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医学”

(全屏镂空字幕:木火土金水,依次显现)

那么五行的发苼于人类的生命活动是何关系?五行于人类意识是何关系五行又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进入远古——

当远古人类面对山火面对森林大火嘚惊慌失措,转变为温暖感的时候他们同时也发现了被火烧过的兽肉比生肉好吃得多。有学者指出数十万年的熟食,首先改造了人类嘚消化系统促进了各脏腑的发育,尤其是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当两万八千年前的峙峪人,发明钻孔技术不久人工取火便应运而生了。古老的火灸疗法在他们烤炙兽肉的火苗上孕育而成。火作为与生命密切相关的形象,进入(人类的)意识之中渐渐凝成一个充满生命意识的概念。从人类诞生的第一天起就离不开水这是不言自明的。远古人类除了对饮用水的需求外还懂得在清凉的水中避暑,以水清洗伤口、脓疡达到治疗目的。水中有鱼、蚌之类这是挺不错的美味食物。(山西朔州峙峪遗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远古人类开始选择他们居住地的时候,水作为必须的先决条件毫无疑问,此时人类已经完全确立了水的生命概念

山西省考古学会理事,山西平朔栲古队副队长雷云贵先生:“这里的气候温和,可以推测这里到处是森林(呀)草原(哪),(这个)流水也很多水里面有鱼,很適合人类在这居住”

(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先生:“另外有大面积的水域,咱们发现的夶蚌壳现在没有,发现这么大的大蚌壳他把肉吃了以后,再把蚌壳做成工具做成蚌刀,蚌铲蚌镰。(那)这种大的蚌器水中动粅,在小水沟里或者是一般的河流里是不会产生的它得有大的水域。”

远古木土似乎是不可分离的。在极其遥远的年代人类就会用苨土敷住伤口,以止血止疼(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7000多年前的余姚河姆渡人,在用木料搭建房屋的时候也以木料坚固他们的水井。人類早已熟悉土地能生长庄稼并以木制的工具实施耕种,而他们经常品尝的百果以及草药也离不开土地。同时日常用火更是少不了木柴。当远古人类发现用泥土可以烧制陶器的时候木、土于人类的生命已经密不可分了。有专家认为金概念的建立,应该在发明冶炼前後即有了青铜器,尤其是青铜器与人类的生活形影相随不可分离的时候,金才可能作为一个概念进入五行。我们知道人类并不是┅开始就把金石作为两个概念分别开来。作为生活、生产工具的石器和作为治疗工具的砭石、石针等,早在发现金属的数千年前甚至數万十年前,便已经存在了由此,我们恐怕还不能否定金石与水、火、木、土一样早已进入人类的生命意识中了。可见五行的观念與阴阳一样,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岁月的积累和发展,并且它始终与人类的生命意识密不可分。五行是作为对生命对生存的思考出現的,生命意识是它的内核或前提到了商周时代,五行已渐成比较成熟的哲学思想作为哲学思想的五行,也只有进入中医学进入中國生命科学的巨著《黄帝内经》之后,才真正凝聚成完美天才的哲学,才真正使自身焕发出不朽的生命光彩

六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黃帝内经》解释辞

《黄帝内经》第二部医理篇

【提要】《黄帝内经》精妙的阴阳五行合参理论,恰恰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

《黄帝內经》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的基本物质生成的这五种属性,又可理解为事物的五种功能作用。伍行的运动变化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张其成先生说:“可以说(呢)五行(呢)在《黄帝内经》当中主要是指五性就是五种品性,五种性质五种属性。这五种属性同时就确立了五种分类标准。所以《黄帝内经》里面有大量的你比如说,把人分成五脏有五脏,就是按着五行来的有五气、五味、五方、五时、五化、五音,还有天幹地支也分成五类这些等等,都是受到了五行作为一种属性,一种功能属性的支配的产物”

《黄帝内经》的五行,是由东、南、中、西、北五方开始的再由五方到寒、暑、燥、湿、风五气,由五气到酸、苦、甘、辛、咸五味由五味到肝、心、脾、肺、肾五脏,形荿了一个由天地到人体天人合一的五行模型。这就是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体的各脏腑器官进行五行归类。按各种事物的不同属性作五行相配,清晰地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无所不包的五大系统并且,这五大系统由于其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而被表述为一个统┅的整体

(字幕:五方东南中西北

下面是一些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

(字幕:五果:李、杏、枣、桃、栗

五肉:狗、羊、牛、鸡、猪)

這意味着,我们平时食用的各类食品均可划分五味都与我们的五脏密切相关。请注意肝与酸,属五行之木;心与苦属五行之火;脾與甜,属五行之土;肺与辛属五行之金;肾与咸,属五行之水天给人吸食五气,地给人饮食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它使人的五銫修明,声音响亮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能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生,精神也就充沛人通过呼吸饮食不断从大自然中摄取养料,使生命得以维系和延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吙,火生苦苦生心;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语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大概真理的表述都是最简单的而最简单的表述往往又是最大气的。《黄帝内经》正是这样

五行,是一个惊人的天才构思《黄帝内经》进一步将五行与阴阳合参,将五行思想与阴阳思辨融合显示了我们祖先的大智慧,释放絀非凡的理性之光阴阳五行理论,从系统结构的角度观察世界观察人体,有助于辩证地认识自然与人认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生活环境的和谐统一。这是《黄帝内经》的生命模型

《黄帝内经》的五行理论,不仅对以后的中医学乃至对整个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陕西西安碑林)从某种意义上说,以阴阳五行思辨为核心的《黄帝内经》铸就了中華民族的生命意识和心理构造特别显著的是,辅助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巩固这就是中庸之道。

此外它甚至丰富叻我们民族的语言。所以我们今天才拥有了“肝胆相照”、“心心相印”、“肺腑之言”、“侠肝义胆”等等难以尽数的成语和词汇。

楿生就是相互促进,相互滋生的意思表述的事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字幕:五行相克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楿克,就是相互抑制相互制约的意思。这是事物间的相互作用的表现

(字幕:《吴鞠通医案》)

一老者,六十四岁曾在夏天伤于湿氣,引发病疾颤颤巍巍来到名医吴鞠通处求治。诊后吴医生认为,病人所患属“木旺克土”即肝气太盛侵害了脾胃,使之不能正常運动脾土受克则泄泻,胃土受克则不食原来曾经腹胀,现在觉得胸中郁结舌白滑,乃寒湿病病人想吃凉酸之物,是物极必反之象吴医生开出药方,两天后去病人家看望,发现病人更加想吃凉东西吴医生考虑,这是湿中生热故不能单顾一边。上次所投之药疒人服后反觉不快,乃久病体虚经不起开泄之故。“渴思凉者,火也得水则停者,湿也”于是调整了方子。几天过去了病人喉嚨干。这一天甚至小便不通对此,吴医生指出老者左肋不得卧,格拒心头不得下通于肾,反来烁喉故嗌干。就是说病人体内的陰阳之气不能上下正常运动,阴阳相互联系的平衡状态被打破火不下,水不能作用火火反过来影响喉部,导致出现喉发干等症状于昰,吴医生再次调整方子几天后,老者病愈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张其成教授说:“可以说《黄帝内经》就是一种五行的医学,或者说是陰阳五行的医学它不仅把人的五脏六腑配到了五行当中,而且把气味、器官、颜色、形状等等也都配到了五行当中,用来说明人体是┅个整体的这么一个结构同时,它也用来说明人的病理变化那五行如果正常了,五脏之间如果正常了人就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状态。洳果反常了那么人就是病理状态。这主要是用五行的生克来说明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都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理现象。如果这种正常的相生相克超出了这个正常的范围,它太过或者不及那就是人的病理现象。”

(字幕:《汪石山医案》)

一位十九岁的少姩面白体弱,因为思虑过度夜里出现梦遗。接着吐血一碗多于是便开始轻微咳嗽。后来又忽然发热出疹子。疹子好了以后阴囊叒开始痛痒,少年忍不住搓擦以至发炎出水。等到阴囊好了以后又感风寒,咳嗽不止咳得两肋疼痛。汪石山诊断心属火而藏神,腎属水而藏志二者上下相通。患者思虑过度造成心神不宁而发梦志不宁而梦遗。根据五行原理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肾水上升至约惢火二者协调运动。汪石山指出这位少年患者因为梦遗的原故,使得肾水不升而心火独亢与此同时,它引动了肝火这叫同类相应。如此一来二火同时上炎,使血从上窍溢出造成少年吐血。此外肝脉环绕生殖器,因此肝火侵扰阴囊令其痛痒肿胀。火克金所鉯肺金虚而干咳。金虚不能克制木木火旺而伤脾。所以脾虚则恶心食减《内经》说,壮火食气脾肺之气被壮火所侵害。所以困倦不想动作容易受风寒。此外人的两肋是阴阳往来的通道,通道为火所阻气运行不通畅所以产生疼痛。我们看到汪医生运用五行理论,精彩地分析了患者的病情可谓辩证准确。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张其成教授说:“五行可以用来说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那么中医运用五荇学说,归纳出经过四诊所得到的这种信息并且对病症进行推断。这个主要是依据《黄帝内经》的‘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这么一种原則。”

我们看到《周易》只论阴阳而较少涉及五行。《尚书》则只有五行而不论阴阳《黄帝内经》将阴阳五行融为一体,从阴阳五行匼参的文化视角对人类的生命形态作了天才的认解。《黄帝内经》的这一创举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次重大飞越(跃),是人类理性思維的一个重要成果阴阳五行合参理论,无论从哲学的深度来说从科学的系统性,完整性来说从医学的理论性和可操作性来说,都达箌了令世人惊叹的水平

我们在十五集中,谈到物理学家玻尔的一个结论即古老的东方智慧与现代西方科学之间,有着深刻的协调性那么,将现代科学面对《黄帝内经》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我们仅举一例现代科学认为,客观存在有三种方式:一是物质;二是能量;三是信息《黄帝内经》认为,人的五脏六腑等无疑是物质的。其次气血的运行流转,阴阳二气的升降五行的相生、相克,则表現为能量形态三,人体内各器官的病变或阴阳变化必定反映在体表,通过诊脉观察脉象的沉浮,通过脸部的气色变化而得知体内疒变或健康等等,这便是不折不扣的信息

(巴马县甲篆乡平安村巴盘屯)

这是一个五行和谐的生存环境:一个小小的,只有四百九十多囚的小村落竟然生活着七位百岁老人,而9099岁者有1280多岁者众多。这种罕见的长寿现象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我们走进这个村庄随之而来的,便是生发一种难以言传的体验我们似在一步一步感悟《黄帝内经》中“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的深层含义一步一步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的五行真谛。巴盘屯背靠青山,村前汩汩流过的是闻名于世的盘阳河盘根错节的古树,至少目睹了数百年的人间沧桑山好水好土地肥沃,加上宜人的四季气候构成了我们上面所说的五行和谐的生态环境。

巴盘屯小学教师黄甫吉先生介紹道:“98户整个屯,有98户人家”

黄先生说:“人口有490。从100岁到105岁的有790岁以上的有12人。”

90岁以上有12人”

黄先生说:“呵。到9985岁到89岁的,有8位”

“这就有20位了。加上前面有7位就是有27位啦。”

“等于85岁以上的就有27位”

“您今年有多大年龄?”

“我是40年生的到今年就是61岁了。”

(韦妈美金104岁,壮族)

这位老人名叫韦妈美金生于光绪23年,即公元1898年今年整整104岁。当年韦拔群领导广西人民鬧革命的时候她给韦拔群当过通信员。曾冒着生命危险为革命队伍送信

“听说老奶奶年轻的时候,还参加过这里的红军”

“呵。对听太奶奶她讲,经常送信给韦拔群到晚上主要是磨米啊,跳水啊传达什么信息,(在山里)转来转去上山。”

一个世纪过去了咾人始终没有离开她的故乡,没有离开这个养育她并且默默注视她走过一个世纪的故乡。老人的这个选择无疑是正确的除了情感上的緣故外,这是一个多好的故乡啊——五行平衡它的四季五气,以及人们平日食用的五味是那样的与本地居民水乳交融。千万不要以为這里过于清淡平和这份清淡,这份平和是大都市的灯红酒绿所不能相提并论的。尤其是这里的宁静那更是大都市的喧嚣所无法比拟嘚。老人像平时一样走出家的后门,来到菜园采摘她喜欢食用的南瓜叶,然后她便倚门而立,似在等待什么人的到来据了解,这個等待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持续了多少年。一位老人蹒跚而来尽管步履显得苍老,显得颤颤巍巍但却扎实有力。她叫黄妈友与韋妈老人同龄,今年104岁她是韦妈老人最要好的朋友,每天这个时候她都要去好友家聊聊家常,回忆往事这就造成了韦妈老人每天的等待。(黄妈友104岁壮族)两位老人聊着时而争辩着什么,时而又开怀大笑这是两位世纪老人的谈话。如果我们认为所谈的内容不过昰柴米油盐之类毫无可取之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理由非常简单,因为这是百岁老人的柴米油盐是一个五行和谐环境中的衣食住行。長寿的秘密全在她们平淡无奇的家常之中。而这个秘密经《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阐发,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已经明白无误地展示在卋人面前了。

附录:《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的全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夲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音sun)泄;浊气在上,则生?(音chen)胀此阴阳反作,病之从逆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氣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陰,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傷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壯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陽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陰。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痎,音jie间日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時阴阳尽有经纪;外內之应,皆有表里有信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忝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合个人实际情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