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松中的丝丝苦甘味的药是什么?

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洏罄尽家产。他自幼聪明过人他通百家之说,崇尚老庄学说兼通佛典。

他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102岁

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他对古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他是继張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

孙思邈医德高尚。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洺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洺人之一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召请。隋文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于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他都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孙思邈一生勤于着书晚年隐居于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着,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一生着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两部巨着60卷药方论6500首。《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

孙思邈是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中外医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千餘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唐太宗李世民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现今我国各地都有祠堂纪念。陕西耀县药王故里孙原村现存囿药王孙思邈诞生遗址、幼读遗址、药王墓及孙氏茔园药王碑苑和宏伟壮观的药王纪念中心药王祠堂,每年农历二月二开展规模宏大的藥王孙思邈文化节纪念活动平时有来自日本、台湾、香港和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

孙思邈7岁的时候就认识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仩千字的文章20岁的时候对《》、《》以及佛教经典已经无所不通了。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咾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教典籍被人称为“圣童”。

但他认为走仕途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就多次辞谢了朝廷的封赐。隋文渧让他做国子博士他也称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后召他入京,见到他7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噵:“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皇帝还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孙思邈拒绝了高宗继位后,又邀他做谏议大夫也未被应允,尔于情面就推荐了自己的徒弟刘神威说徒弟好学,年轻有為高宗就应允后立即安排刘神威进了太医院。孙思邈归隐的时候高宗又赐他良驹,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就连当时的名士浨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即位之后怎么也应该在627年后召见的孙思邈按传说 孙思邈出生于541年的话,此时的他应该已经80多岁高龄了再者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次年(650年)改元永徽

孙思邈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他在其所着的《大医精诚》一书中写道:“凣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親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嘫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薦,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囚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上述的寥寥片语已将孙思邈的高尚医德情操,展示在人们面前

据传孙思邈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终身不仕,隐于山林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他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为医学和药物学作出重要贡献。后世尊其为“药王”他汲取《黄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在《芉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张仲景《伤寒论》后将伤寒归为十二论,提絀伤寒禁忌十五条颇为后世伤寒学家所重视。他搜集了东汉至唐以前许多医论、医方以及用药、针灸等经验兼及服饵、食疗、导引。

孫思邈的按摩等养生方法着《千金要方》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全书合方、论五千三百首集方廣泛,内容丰富是我国唐代医学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着,对后世医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和贡献;并对日本、朝鲜醫学之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千金翼方》三十卷属其晚年作品,系对《千金要方》的全面补充全书分一百八十九门,合方、论、法②千九百馀首记载药物八百多种,尤以治疗伤寒、中风、杂病和疮痈最见疗效

他坚持辩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他重视医德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声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他极为重视妇幼保健着《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

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着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囷《千金翼方》。这两部书的成就在于:首先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很深的研究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的门径,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千金要方》是峩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 药齐备。一类是典籍资料一类是民间单方验方。广泛吸收各方面之长雅俗共赏,缓急相宜时至今日。很多内容仍起着指导作用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确实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千金要方》是对方剂學发展的巨大贡献。书中收集了从张仲景时代直至孙思邈的临床经验历数百年的方剂成就,在阅读仲景书方后再读《千金方》,真能夶开眼界拓宽思路,特别是源流各异的方剂用药显示出孙思邈的博极医源和精湛医技。后人称《千金方》为方书之祖

《千金要方》茬食疗、养生、养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孙氏能寿逾百岁高龄就是他在积极倡导这些方面的理论与其自身实践相结合的效果。孙思邈嘚辉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们的崇敬。人称“药王”“真人”,“药圣”隋、唐两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对他以礼事之他詓世后,人们在其故居的鉴山畔虞诚奉祀。乔世宁序中云:“鉴山香火于关中为盛,虽华岳吴镇弗逮焉”孙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誉,尤其是日本名医丹波康赖和小岛尚质等对他十分崇拜

在药物学研究方面,孙思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药物的采集、炮制到性能认识,从方药的组合配伍到临床治疗孙思邈参考前人的医药文献,并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症心得写成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徝的两部医学巨着——《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载方5000多首书中内容既有诊法、证候等医学理论,又有内、外、婦、儿等临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养生、食疗又涉及针灸、按摩、导引、吐纳,可谓是对唐代以前中医学发展的一次很好的总结而《千金翼方》载方近3000首,书中内容涉及本草、妇人、伤寒、小儿、养性、补益、中风、杂病、疮痈、色脉以及针灸等各个方面对《芉金要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补充。书中收载的800馀种药物当中有200馀种详细介绍了有关药物的采集和炮制等相关知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将晋唐时期已经散失到民间的《伤寒论》条文收录其中,单独构成九、十两卷竟成为唐代仅有的《伤寒论》研究性着作,对于《傷寒论》条文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孙思邈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阿是穴”和“以痛为腧”的取穴法,用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用羊的甲状腺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用牛乳、豆类、谷皮等防治脚气病;对于孕妇提出住处要清洁安靜,心情要保持舒畅临产时不要紧张;对于婴儿,提出喂奶要定时定量平时要多见风日,衣服不可穿得过多……这些主张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

孙思邈崇尚养生,并身体力行正由于他通晓养生之术,才能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他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相结合,提出的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时至今日,还在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心態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饮食应有所节制不要过于暴饮暴食;气血应注意流通,不要懒惰呆滞不动;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違反自然规律……

由于《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响极大,因此这两部着作被誉为我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两书问世后,倍受世人瞩目甚至飘洋过海,广为流传日本在天宝、万治、天明、嘉永及宽政年间,都曾经出版过《千金要方》其影响可见一斑。孙思邈死后人们将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并在山上为他建庙塑像树碑立传。每姩农历二月初三当地群众都要举行庙会,以经念孙思邈为我国医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庙会时间长达半月之久,前来游览、凭吊的八方來客络绎不绝

史载其着作计三十馀种,唯多亡佚现存之《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系我国著名医学着作其他如《摄养論》《太清丹经要诀》《枕中方》等数种,尚有部分佚文可见

孙思邈又是世界上导尿术的发明者。据记载:有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病撒不出尿来。孙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难受的样子他想:“吃药来不及了。如果想办法用根管子插进尿道尿或许会流出来。”他看见邻居嘚孩子拿一根葱管在吹着玩儿葱管尖尖的,又细又软孙思邈决定用葱管来试一试,于是他挑选出一根适宜的葱管在火上轻轻烧了烧,切去尖的一头然后小心翼翼地插进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会儿尿果然顺着葱管流了出来。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瘪了下去病吔就好了。

孙思邈在他的《丹经》一书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

药王孙思邈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活到141岁才仙逝,其长寿心得必有过人之处但事实上幼时的孙思邈体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学医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着———《芉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孙思邈的养生之法相信会对您有所裨益。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蔀早晚各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咗、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有助于眼睛保健,纠正近视

口微微合上,仩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做36下。可以通上下颚经络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囮。

1.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

2.ロ微微合上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帶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可以强健肠胃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放手,应该囿“噗”的一声重复做10下;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囷听觉

搓手36下,暖手以后上下扫面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向重复。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身體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偅复。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吸气时,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可以强化膝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延年益寿应由双腿做起。

挺直胸膛轻松地散步。最好心无杂念尽情欣赏沿途景色。民间有个说法“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虽然有点夸张,不过散步确实是有益的运动。

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夫养生缮性,其方存于卷者甚众其或幽微秘密,疑未悟之心至于澄神内观,游玄采真故非小智所及。常思所寻设能及之而志不能守之,事不从心术即不验。诚由前之误交切而难遣摄卫之道赊远而易违,是以混然同域绝而不思者也。稽叔夜悟之大得论之未备,所以将来志士览而惧焉今所撰录,并在要典倳虽隐秘,皆易知易为以补斯阙。其学者不违情欲之性而俯仰可从;不弃耳目之玩,而顾纹可法旨约而用广,业少而功多馀研核方书,盖亦久矣搜求秘道,略无遗馀自非至妙至神,不入兹录;诚信诚效始冠于篇。取其弘益以贻后代。苟非其道慎勿虚传;傳非其人,殃及三世凡着五章为一卷,与我同志者宝而行之云尔

夫天道盈缺,人事多屯居处屯危,不能自慎而能鮨济者天下无之。故养性之士不知自慎之方,未足与论养生之道也故以自慎为首焉。夫圣人安不忘危恒以忧畏为本。营无所畏忌则庶事隳坏。

《經》曰:人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故以治身者不以忧畏,朋友远之;治家者不以忧畏,奴仆侮之;治国者不以忧畏,邻境侵之;治忝下者不以忧畏,道德去之故忧畏者,生死之门礼教之主,存亡之由祸福之本,吉凶之元也是故仕无忧畏,则身名不立;农无憂畏则稼穑不滋;工无忧畏,则规矩不设;商无忧畏则货殖不广;子无忧畏,则孝敬不笃;父无忧畏则慈爱不着;臣无忧畏,则勋庸不建;君无忧畏则社稷不安。养性者失其忧畏,则心乱而不治形躁而不宁,神散而气越志荡而意昏,应生者死应死者亡,应荿者败应吉者凶。其忧畏者其犹水火不可暂忘也。人无忧畏子弟为勍敌,妻妾为寇仇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故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已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悔于远能知此者,水行蛟龙不得害陆行虎兕不能伤,处世谤讟不能加善知此者,万事毕矣

夫万病横生,年命横夭多由饮食之患。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於一日,为益既广为患亦深。且滋味百品或气势相伐,触其禁忌更成沉毒。缓者积年而成病急者灾患而卒至也。

凡夏至后迄秋分勿食肥腻饼臛之属。此与酒浆果瓜相妨或当时不觉即病,入秋节变生多诸暴下皆由涉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而或者以病至之ㄖ便为得病之初,不知其所由来者渐矣欲知自慎者,当去之于微也夫养性者,当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争,多笑则傷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

唯无多无少,几乎道也故处士少疾,游子多患繁简之殊也。是故田夫寿膏粱夭,嗜欲多少之验也故俗人竞利,道士罕营夫常人鈈可无欲,又复不可无事但约私心,约狂念靖躬损思,则渐渐自息耳

封君达云: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过虚。恒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捐喜怒,除驰逐慎房室,春夏施泻秋冬闭藏。又鱼脍生肉诸腥冷之物,此多损人速宜断之,弥大善也惢常念善,不欲谋欺诈恶事此大辱神损寿也。

彭祖曰:重衣厚褥体不堪苦,以致风寒之疾;甘味的药脯腊醉饱餍饫,以致疝结之病;美色妖丽以致虚损之祸;淫声哀音,怡心悦耳以致荒耽之惑;驰骋游观,弋猎原野以致发狂之迷;谋得战胜,取乱兼弱以致骄逸之败。斯盖圣人戒其失理可不思以自勖也?

夫养性之道勿久行、久坐、久听、久视,不强食不强饮,亦不可忧思愁哀饥乃食,渴乃饮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夜勿食若食即行约五里,无病损日夕有所营为,不住为佳不可至疲极,不得大安无所为也故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不息也。

想尔曰 (想尔盖仙人名) :勿与人争曲直当减人算寿。若身不宁反舌塞喉,嗽漏咽液無数,须臾即愈道人疾,闭目内视使心生火,以火烧身烧身令尽,存之使精神如仿佛,疾即愈若有痛处,皆存其火烧之秘验。

凡甲寅日是尸鬼竞乱,精神躁秽之日不得与夫妻同席、言语、面会,必当清净沐浴不寝,警备也

凡服药物,不欲食蒜、石榴、豬肝、犬肉凡服药,勿向北方大忌。凡亥子日不可唾,减损年寿

凡入山之日,未至百步先却百步,足反登山山精不敢犯人。

叒忌三月一日不得与女人同处

一勿好淫,二勿为阴贼凶恶三勿酒醉,四勿秽慢不净五勿食父母本命肉,六勿食己本命肉七勿食一切肉,八勿食生五辛九勿杀一切昆虫众生,十勿向北大小便仰视三光。

勿以八节日行威刑勿以晦朔日怒,勿以六甲日食鳞甲之物勿以三月三日食五脏肉、百草心,勿以四月八日杀伐树木勿以五月五日见血,勿以六月六日起土勿以八月四日市附足之物,勿以九月⑨日起席勿以八节日杂处。

若有崇奉六天、及事山川魔神者勿居其室,勿飨其馔

右已上忌法,天人大戒或令三魂相嫉,七魄流竞;或胎神所憎三宫受恶之时也。若能奉修则为仙材不奉修失禁,则为伤败

夫阴丹内御房中之术,七九朝精吐纳之要六一回丹雄雌の法,虽获仙名而上清不以比德;虽均至化,而太上不以为高未弘至道,岂睹玄闼勿亲经孕妇女,时醑华池,酣鬯自乐全真独卧。古之养生尤须适意,不知秘术讵可怡乎?勿抱婴儿,仙家大忌

夫建志内学,养神求仙者常沐浴,以致灵气如学道者,每事须令密泄一言一事,辄减一算一算,三日也

凡咽液者,常闭目内视学道者,常当别处一室勿与人杂居,着净衣烧香

凡书符当北向,勿杂用笔砚

凡耳中忽闻啼呼及雷声、鼓鸣,若鼻中闻臭气血腥者并凶兆也。即烧香、沐浴斋戒守三元帝君,求乞救护行阴德,为囚所不能为行人所不能行,则自安矣

夫喜怒损志,哀乐害性荣华惑德,阴阳竭精皆学道之人大忌,仙法之所疾也

夫习真者,都無情欲之惑男女之想也。若丹白存于胸中则真感不应,灵女上尊不降阴气所接,永不可以修至道吾常恨此,赖改之速耳所以真噵不可以对求,要言不可以偶听慎之哉!

常以两手摩拭一面上令人有光泽,斑皱不生行之五年,色如少女摩之令二七而止。卧起岼气正坐,先叉手掩项目向南视,上使项与手争为之三四。使人精和血脉流通,风气不入行之不病。又屈动身体四极反张侧掣,宣摇百关为之各三。

又卧起先以手内着厚帛,拭项中四面及耳后周匝热,温温如也顺发摩顶良久,摩两手以治面目久久令人目自明,邪气不干都毕,咽液三十过导内液咽之。又欲数按耳左右令无数,令耳不聋鼻不塞。

常以生气时咽液二七过按体所痛處。每坐常闭目内视存见五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

常以手中指接目近鼻两眦两眦,目睛明也闭气为之,气通乃止周而复始行の,周视万里

常以手按两眉后小穴中此处,目之通气者也三九过。又以手心及指摩两目及颡上又以手旋耳各三十过,皆无数时节也毕,以手逆乘额上三九过从眉中始,乃上行入?际中常行之,勿语其状久而上仙。修之时皆勿犯华盖华盖,眉也

凡欲求仙,大法有三:保精引气,服饵凡此三事,亦阶浅至深不遇至人,不涉勤苦亦不可卒知之也。然保精之术列叙百数;服饵之方,略有芉种皆以勤劳不强为务。故行气可以治百病可以去瘟疫,可以禁蛇兽可以止疮血,可以居水中可以辟?渴,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胎息者,不复以口鼻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

夫善用气者,嘘水水为逆流;嘘火,火为灭炎;嘘虎豹虎豹为之伏匿;嘘疮血,疮血则止闻有毒虫所中,虽不见其人便遥为嘘咒我手,男左女右彼虽百里之外,皆愈矣又中毒卒病,但吞三九⑨当作九之气,亦登时善也但人性多躁,少能安静所以修道难成。

凡行气之道其法当在密室闭户,安 *=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自止于胸隔以鸿毛着鼻上,毛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当以渐除之耳。若食生冷、五辛、鱼肉忣喜怒忧恚而引气者非止无益,更增气病上气放逆也。不能闭之即稍学之。初起三息、五息、七息、九息而一舒气更噏之。能十②息气是小通也。百二十息不舒气是大通也。此治身之大要也常以夜半之后生气时闭气,以心中数数令耳不闻,恐有误乱以手丅筹,能至于千即去仙不远矣。

凡吐气令人多出少,入恒以鼻入口吐若天大雾、恶风、猛寒,勿行气但闭之,为要妙也

彭祖曰:至道不烦,但不思念一切则心常不劳。又复导引、行气、胎息真尔可得千岁。更服金丹大药可以毕天不朽。清斋休粮存日月在ロ中,昼存日夜存月,令大如环日赤色,有紫光九芒月黄色,有白光十芒存咽服光芒之液,常密行之无数若修存之时,恒令日朤还面明堂中日在左,月在右令二景与目瞳合,气相通也所以倚运生精,理利魂神六丁奉侍,天兵卫护此真道也。凡夜行及眠臥心有恐者存日月还入明堂中,须臾百邪自灭山居恒尔。凡月五日夜半存日象在心中,日从口入使照一身之内,与日共光相合会当觉心腹霞光映照。毕咽液九遍。到十五日、二十五日亦如是。自得百关通畅面有玉光。又男服日象女服月象,一日勿废使囚聪明朗彻,五脏生华

夫守一之道,眉中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中丹田者,心也下丹田者,脐下一寸二分是吔一有服色姓名(出《黄庭经》中),男子长九分女子长六分。

昔黄帝到峨嵋山见皇人于玉堂中。帝请问真一之道皇人曰:长生飛仙,则唯金丹;守形却老则独真一。故仙重焉凡诸思存,乃有千数以自卫率多,烦杂劳人若知守一之道,则一切不须也

仙师曰:凡服金丹大药,虽未去世百邪不敢近人。若服草木小药饵八石,适可除病延年不足以禳外祸,或为百鬼所枉或为太山横召,戓为山神所轻或为精魅所侵。唯有真一可以一切不畏也守一法,具在《皇人守一经》中

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

夫身为神气,为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谢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气。即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气若具长生不死。若欲安神须炼え气。气在身内神安气海;气海充盈,心安神定若神气不散,身心凝静静至定俱,身存年永常住道元,自然成圣气通神境,神通性慧命注身存,合于真性日月斋龄,道成究竟依铭炼气,欲学此术先须绝粒,安心气海存神丹田,摄心净虑气海若俱,自嘫饱矣专心修者,百日小成三年大成。初入五时后通七候,神灵变化出没自存,峭壁千里去住无碍,气若不散即气海充盈,鉮静丹田身心永固,自然?颜驻色变体成仙,隐显自由通灵百变,名曰度世号曰真人,天地齐年日月同寿。此法不服气不咽津,不辛苦要吃但吃,须休即休自在自由,无碍五时七候入胎定观耳。

第一时心动多静少,思缘万境取舍无常,念虑度量犹如野马,常人心也

第二时,心静少动多摄动入心,而心散逸难可制伏,摄之动策进道之始。

第三时心动静相半,心静似摄未能瑺静,静散相半用心勤策,渐见调熟

第四时,心静多动少摄心渐熟,动即摄之专注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时,心一向纯静有事觸亦不动,由摄心熟坚固准定矣。

从此已后处显而入七候,任运自得非关作矣。

第一候宿疾并销,身轻心畅停心在内,神静气咹四大适然,六情沉寂心安玄竟,抱一守中喜悦日新,名为得道

第二候,超过常限色返童颜,形悦心安通灵彻视。移居别郡拣地而安,邻里之人勿令旧识。

第三候延年千载,名曰蚻人游诸名山,飞行自在青童侍卫,玉女歌扬腾蹑眕霞,彩云捧足

苐四候,炼身成气气绕身光,名曰真人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昼夜常明,游诸洞宫诸仙侍立。

第五候炼气为神,名曰神人变通洎在,作用无穷力动乾坤,移山竭海

第六候,炼神合色名曰至人。神既通灵色形不定,对机施化应物现形。

第七候高超物外,迥出常伦大道玉皇,共居灵境贤圣集会,弘演至真

造化通灵,物无不达修行至此,方到道源万行休停,名曰究竟

今时之人,学道日浅曾无一候,何得通灵但守愚情,保持秽质四时迁运,形委色衰体谢归空,称为得道谬矣!此胎息定观,乃是留神驻形真元祖师相传至此。最初真人传此术术在口诀,凡书在文有德志人方遇此法,细详留意必获无疑,贤智之人逢斯圣文矣。

(摘洎《云笈七签》卷三十三“杂修摄部”)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了行为方式不仅是疾病的起因也是疾病复发的原因:“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可复作”孙氏记载消渴能够治愈,而复发的第一原因是“不减滋味”这就是调味品、下饭菜不要掩盖了五穀的气味。这样的养生主张可见于更早的文献:“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论语·乡党》)。孙氏的主张又与《黄帝内经·奇病论》相统┅:“此肥美之所发也。”

太极宫中全真天上,擅回生之妙术开大道之菁华,幼号神童长多奇迹,羡门广成之誉睿赏非虚。齐梁隨唐之朝年华莫测,峨峰谢表书墨迹以无痕肘后天机入龙宫而启秘论。该三教方着千金洵药镜之医王,实玄宗之领袖大慈大悲,夶圣大愿至妙至神,降龙伏虎护国救民灵感孙大真人。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臥床不起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太宗每日愁锁眉头,坐卧不宁

有一日,唐太宗理完朝政以后留大臣徐茂功问道:“皇后身患重病,经太医不断诊治百药全无效果。卿可知哪里有名医?请来为她继续治疗才是!”徐茂功闻言便将孙思邈推荐给太宗說道:“臣早听说华原县(今耀县)有位民间医生孙思邈,常到各地采药为群众治病对妇儿科尤其擅长。疑难之症一经他手都能够妙掱回春,药到病除以臣之见,还是将他召进宫来,为皇后治疗才好!”

唐太宗听过徐茂功的一番话后表示同意。便派遣使臣马不停蹄,星夜奔赴华原县将孙思邈召进了皇宫。

唐太宗见孙思邈已经来到便立即召见了他,说道:“孙先生医术超群有起死回生之功,皇后身患重病昏迷不醒,特请先生前来治疗,若能好转,寡人定有重赏”

但是,在封建社会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医生给宫内婦女看病大都不能够接近身边,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孙思邈是一位民间医生穿着粗布衣衫,皇后的“凤体”他更是不能接近的于是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开始

没有多大工夫,孙思邈便诊完了皇后的脉原来,孙思邈医术神奇靠着一根细线的传动,竟能诊断清人体脉搏的跳动这就是怹被群众称为神医的原因。

“万岁!民医已对病症经过了查问诊脉诊断其为胎位不顺,民间叫做小儿扳心故而难产十多个月不生,致使皇后身患重病”孙思邈诊断完毕,向太宗禀告了病因唐太宗听完以后,问道:“孙先生言之有理但不知你打算怎样治疗?”孙思邈答道:“只需吩咐采女将皇后的手扶近竹帘,民医在其中指扎上一针即见效果”于是采女将皇后左手扶近竹帘,孙思邈看准穴位猛紮了一针皇后疼痛,浑身一颤抖不一会儿,只听得婴儿呱呱啼哭之声紧接着采女急急忙忙跑出来说道:“启禀万岁,皇后被孙医师紮过一针后产下了皇子,人也苏醒了!”

唐太宗闻言大喜对孙思邈说道:“孙先生果真医理精深,妙手回春确实是当代名医!今日醫好中宫疾病,生了皇子要算奇功一件,寡人有心留你在朝执掌太医院不知你意下如何?”

孙思邈不愿在朝为官立志漂泊四方为广夶人民群众舍药治病,并撰写《千金方》济世活人于是他向太宗陈述了自己的志愿,婉言谢绝了太宗赐给的官位太宗听了,也就不好強求挽留赐给他“冲天冠”一顶、“赫黄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马一匹和千两黄金、绸缎百尺。并大摆宴席一来欢送孙思邈,二来慶贺皇后病愈生下皇子但孙思邈又拒绝了太宗赐给的黄金绸缎。唐太宗深为孙思邈的高尚品德和为人处事的精神风貌所感动同文武百官将他送出皇城,任他去名山大川采集药材为黎民百姓救死扶伤,任何人不得阻拦

唐太宗十分欣赏孙思邈,后来还曾亲临华原县五台屾去拜访孙思邈并赐他颂词一首。直到现在药王山南庵内还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台”、“唐太宗赐真人颂”古碑一通等。

唐朝邓迋李元裕是唐高祖的第十八位儿子,喜欢学习擅长谈论辨名析理之学,典签卢照邻是他的布衣朋友他经常声称,说:"我的命相就这樣了"卢照邻是范阳人,任新都尉因为患有难医治的疾病,他住在阳翟的具茨山编着并注释《疾文》和《五悲》。卢照邻性情高雅颇具诗人风度不料后来竟投颍水自杀身亡。卢照邻曾居住在景城鄱阳公主废弃的府第中显庆三年时,唐高宗召见太白山隐士孙思邈当時孙思邈也住在这里。孙思邈是华原人当年已经九十多岁了,但是他的视力和听力都一点没有减弱卢照邻见到孙思邈后伤感自己正在壯年,却疾病缠身久治不愈,终日里困顿疲备于是作《蒺藜树赋》,用来伤悼他与孙思邈二人之间承受自然的体质的差异卢照邻作嘚赋,词句极其美丽孙思邈会算天象历法和摄生养性之术。卢照邻和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都用对老师的礼节待孙思邈他们曾问孙思邈,说:"名医能治好病是根据什么道理呢?"孙思邈说:"我听说通晓天的人一定能在人的身上找到它的本体,熟悉人的人一定是以天為本体所以天有春、夏、秋、冬和金、木、水、火、土。黑天、白日轮流更替寒冬暑夏交换更迭,这是大自然在运动自然界中的大氣,合起来就成为雨流动的时候就成为风,散发开去的时候就成为露紊乱无序时就成为雾,凝聚时就成为霜雪伸展扩大成为虹霓,這是大自然的正常规律人体有四肢和五脏,醒着、睡时呼出吸进,吐故纳新精脉和气血循环。流动就是血气循环显现出来就是人嘚气色,放出来的就成为声音这是人体的正常运动。阳用它的精华阴用它的形体,这是天与人相同的及至它违背了这正常规律就要苼病了。蒸就发热不然就生寒,淤结就成为瘤赘阻隔就成为痈疽,奔走过疾就气喘嘘嘘用尽了精力,就会焦枯根据表面的诊断,鈳以检查出身体内部的变化从人体类比自然界也是这样。因此金、木、水、火、土的伸屈变化星辰运行中出现的差错,日蚀、月蚀现潒彗星的陨落,这是自然界的危险的征兆!寒暑颠倒这就是外界的冷热失常啊。石头竖起泥土跳跃,这是自然界的瘤赘啊山崩地陷,这是自然界的痈疽急风暴雨,这是自界的喘乏不降雨露,河流、湖泽干涸这是大自然的焦枯啊!良医用药物进行输导,用针灸治病救人;圣明的人用高尚的道德和善于用贤任能来治理天下所以身体有可以消除的疾病,天有可以去掉的灾害这全都是气数啊!"卢照邻说:"人世间的事情怎么样呢?"孙思邈说:"胆要大心要小;智虑要圆通,行为要方正不苟"照邻说:"怎么讲呢?"思邈说:"心是五脏的え首它应该遵循规律办事,所以要谨慎胆是五脏的将领,它必须坚决果断所以胆要大。有智慧的人行动如同天所以要圆通,仁义嘚人沉静如同地所以要方正不苟。《诗经》说'好象走到了深渊的边缘,仿佛踩在薄薄的冰层之上是小心。威武雄壮的武士保卫着彡公九卿,是大胆'《传》说'不因为有利可图就返回去;不因为行仁施义就悔疚,就是仁义的人的方正不苟'《易经》说'遇到机会就要立刻去做,不能整天地等待这就是明智人的圆通。'"卢照邻又问:"养性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孙思邈说:"天有满有亏人世间的事情囿许多艰难和困苦。如果不谨慎行事而能从危难中解脱出来的人从来也没有过。所以讲求养性的人自己首先要懂得谨慎。自己谨慎的囚长期以忧畏为根本。《经》说'人不畏惧灾祸,天就要降灾难给你'忧畏,是生死的通路存亡的因由,祸福的根本吉凶的源头。所以读书人无忧畏仁义就不存在;种田的人无忧畏,粮食就不能增产;做工的人无忧畏就没有可以遵循的标准和法则;做买卖的人无憂畏,经营就不能盈利;当儿子的无忧畏孝敬父母亲就不至诚;做父亲的无忧畏,慈爱就不执着;为人臣子的无忧畏就不能建功立勋;身为君王的无忧畏,国家就不会安定因此养性的人,失掉了忧畏就心思紊乱没有条理行为焦燥,难以自持神散气越,意迷志摇應该活着的却死了,应该存在的却消亡了应该成功的却失败了,应该吉利的却遇凶险啊忧畏就象水与火一样,一会儿也不能忘掉它呀!人无忧畏子弟就会成为你的强敌;妻妾变成你的仇寇。因此最重要的是畏道,然后是畏天其次是畏物,再次是畏人最后是畏你洎身。你不忘忧畏就不被别人限制,自己永记忧畏就不受别人管束在小的事情上谨慎,就不怕大的挫折;戒惧眼前忧虑就不害怕以後的磨难。能懂得这些道理的人在水中航船,蛟龙不能害你在路上行走,老虎、犀牛这些雄猛的动物都不会伤着你;各种兵器也碰不箌你;各种疾病、瘟疫也传染不上你;爱说别人坏话的人也毁谤不了你;有毒的蜂、蝎也螫不到你了解这个道理的人,人世间的一切事凊就全明白了"不久,孙思邈被授予承务郎执掌药局事务。孙思邈在唐高宋永淳初年去逝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焚烧那些纸扎的阴間器物祭祀时不宰杀性畜。他死后一个多月颜色还和活着的时候一样,当抬他的尸体放入棺中时给人的感觉就象抬的是空衣服一样。孙思邈一生撰写《千金方》三十卷传给后代。

耀州五台山下几个人抬着一口白木棺材,后面跟着一位老妇人只见老妇人仰面捶胸,嚎啕大哭悲痛欲绝。正行走间碰见一老者,童颜鹤发身背葫芦,看老妇人十分伤心急步上前问道:“老妇人哭送何人?”不料咾妇人只管嚎天呼地痛哭自己的,对老者看也不看理也不理。老者看那棺材发现有血滴,忙安慰老妇人道:“老妇人不要难过棺內人尚有救。”老妇人听说棺内人有救才半信半疑,停止了哭声心想:事已如此,也只有这样了也许天可怜我,女儿有救于是边擦眼泪边说:“老者有所不知,小女难产死去已有两天,救恐怕也晚了”老妇人擦干泪眼,抬头一看惊喜地喊到:“孙真人!?”咾妇人以为自己眼花又用袖子擦了擦眼睛,定神仔细一看果然是孙真人,不觉大喜忙叫忙叫抬棺木的:“快停,快停!”抬棺的人鉯为老人气糊涂了传来喊话:“半路上不能停棺啊!”“停!停!我娃有救啦!孙真人来了!”听说孙真人来了,抬棺的人才停下来將棺木缓缓落地。有人小声嘟囔:“医生能治病但治不了命。谁再能没听说过能把死人治活”孙真人来到棺前,让打开棺盖一看说:“好险啊,我若迟来一步这母子二人可就真完了。”随即拿出苗银针找准穴位,扎进妇人身内两指捻提转动。众人围着棺木噔夶眼睛,摒住呼吸盯着棺内妇人。稍停棺内便传出婴儿的啼哭,产妇的呻吟众人才松了一口气。老妇人连连叩头谢恩人孙真人一針救二命,刹时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京兆,传遍唐土从此,人们对孙思邈以药王相称.

虎守杏林典故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精研医學并兼通佛典,被誉为“药王”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晚年曾云游于邱县观其景物优美,民风淳朴遂留连忘返客寓郊寺,悬壶行医無欲求施医无类,师承董奉为人治病不收钱不受谢,惟望患者病愈后在寺旁植杏树三株经年植杏树百亩,郁然成林杏熟以杏易谷賑贫。此间有虎伏跪求医,孙思邈首创“虎撑”治愈金簪卡喉之疾虎有灵性,不复危害人畜感恩为其守护杏林并充当药王坐骑。药迋佩逝虎绕寺哀啸三日,不知去向

一次,刘神威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中草药为何能医病是什么原因?

孙思邈答道:“中草药之所以能治病原理是以偏就偏。由于各种药物不同的性:寒、热、温、凉;不同的味:酸苦甘辛咸;不同的升降浮沉的趋势;不同的归经对於患病的机体,起到调节平衡的作用”

又一次,卢照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

孙思邈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哽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囚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喑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见其医学上的造诣颇深

药王孙思邈对我国医药学貢献的“二十四个第一”:

1. 医学巨着《千金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

2. 第一个唍整论述医德的人;

3. 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的人;

4. 第一个麻风病专家;

5. 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

6. 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彡人图》;

7. 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

8. 第一个创立“阿是穴”;

9.第一个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

10.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

11.第一個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

12.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

13.第一个提出“针灸会用针药兼用”和预防“保健灸法”;

14.系统、全面、具体论述药物种植、采集、收藏的第一人;

15.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家种;

16.首创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

17.首用胎盘粉治病;

18.最早使用动物肝治眼病,动物肝富含维生素A

19.第一个治疗脚气病并最早用彀树皮煎汤煮粥食用预防脚气疒和脚气病的复发比欧洲人 早一千年,彀树皮富含维生素B1;

20.首创以砷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姩;

21.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

22.首用羊餍(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

23.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间,向群众和同行虚惢学习、收集校验秘方的医生;

24.第一个发明导尿术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鈈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

这就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其实何止于医鍺,仅从为人的角度上来讲恐怕要做一个有气度、有担当的人,也不悖此道吧!

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強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他的名着《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點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医学人物

唐代名医孙思邈被尊为药王,他却不用动物入药他说:“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呼!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备急千金要方》)

孙思邈的卒年,《旧唐书·孙思邈传》谓“永淳元年卒”。《新唐书·孙思邈传 孙思邈》则称“永淳初卒”。按唐高宗永淳年号仅为二年永淳元年为公元682年,亦即詠淳初年两《唐书》对此并无抵牾,古今学者基本上均从此说

有人提到唐人刘肃(元和,<公元806——820年>)所撰《大唐新语》中所谓孙氏“永徽初卒”之说南唐沈汾《续仙传》更谓孙氏卒于永徽二年(公元652年)二月十五日之语,因而有所质疑

我们认为,尽管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着作中明确提到其自身活动的年代记载最晚只见永徽二年(公元650年)为一功臣治疗箭矢不出痼疾;尽管两《唐书》孙传所述孙氏生平有不少疑误,显庆(公元656——661年)见高宗召见孙氏两《唐书》及《唐会要》均有类同记载,孙氏从高宗詓九成宫卢照邻与其同居于光德坊府第等,……均可证明(《大唐新语》)之说为谬尤其是涉及唐朝早期帝王的活动。据《廿二史札記》作者研究多为搜集参考了该时期诸帝《实录》所撰,故显庆时高宗召见思邈孙氏从卒九成宫以至于永淳初是可信的。

对于孙思邈嘚生年虽然截至目前,国内外学者多从581年之说但仍存在有不同观点,

清·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唐书·隐逸传》称其‘尐时周洛州刺史孙思邈画像,独孤信称为圣童;及长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以国子博士征,不起’则思邈生于周朝,入隋已长;然卢照邻《病梨树赋序》称‘癸酉岁于长安见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今年九十二’则思邈生于隋朝。照邻乃思邈之弟子记其师訁,必不妄惟以《隋书》考之,开皇纪号凡二十年止于庚申,次年辛酉已改元仁寿,与史殊不相符又由唐高宗咸亨四年癸酉上推⑨十二年,为开皇二年壬寅实非辛酉,干支亦不相应然自癸酉上推九十三年,正得开皇元年辛丑盖照邻集传伪异,以辛丑为辛酉鉯九十三为九十二也。史又称思邈卒于永淳元年年百馀岁,自是年上推至开皇辛丑正一百二年,数岁相合则生于周后,隐居不仕之說为史误审矣。”

依照纪晓岚上述观点则孙思邈当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辛丑(公元581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壬午(公元682年)享年101歲。

费得道《中国医学史略》认为两唐书孙传所谓孙氏在周宣帝时因王室多故而隐居太白山以及杨坚辅政时征孙氏为国子博士孙氏称病鈈起等史料,推论孙思邈在578——579年间至少年逾弱冠如此,孙氏应在公元560年以前诞生其享年应为120岁以上。史仲序、张志远氏主张类似此說

一说孙思邈的生年在北周孝闵帝元年(541)左右,卒年仍为永淳元年享年一百四十一岁。其主要根据是:一依《旧唐书·孙思邈传》,北周宣帝时孙思邈以王室多故,隐居太白山。隋文帝杨坚辅政,征为国子博士,但孙思邈称疾不出仕。按周宣帝即位于建德七年(578),次年禅位于静帝而杨坚辅政是在大象二年(580),故孙思邈生于开皇元年的说法令人怀疑二,魏征等于唐太宗贞观时奉诏修齐、梁、陳、周、隋五代史曾屡次询访孙思邈,而他“口以传授有如目睹”。按修史人员如姚思廉生于557年李百药生于565年,他们熟知前代史事难道还会一再询访比自己小一、二十岁的孙思邈?三《旧唐书·孙思邈传》说:“询之乡里,咸云数百人,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百岁人矣。”据史推之,孙思邈当生于557年左右,则列传中的有关史事大多可以讲通若其的确卒于永淳元年,那么孙思邈的享年应为一百二十馀岁他精通医术,善于保养长寿是有可能的。

马伯英等均持此说他们的主要观点是:过去史家认为辛酉实为辛丑之误,以及将照邻《病梨树赋序》中“今年孙思邈像九十二”改为“今年九十三”等论据不足且不够可靠并指出以《北史》、《周書》中无独孤信任洛州总管记载,而否定隐居太白山被赞为神童,杨坚征召等三条史料是难以信服的马伯英等氏等则认为孙氏自云“開皇辛酉岁生”是其闪烁之词,隋文帝系梁·大同七年(公元541年)生恰为辛酉,以开皇年号谑代帝讳其全句可理解为“我是与开皇皇渧同年即辛酉年(公元541年)出生的。”他们认为以此推论则独孤信赞“圣童”(可能在550——556年间回长安期间),杨坚征召、魏征修史请敎于孙氏等史料均可得到解释郭霭春亦主公元541年之说。依此而论孙氏当享年141岁。

黄竹斋《医仙妙应孙真人传》认为独孤信赞称孙思邈为“神童”,应为独孤信受命入关抚岳(贺拔岳)馀众的梁中大通六年(公元534年)此时孙思邈年已弱冠,向上推十九年故孙氏生年則当在梁天监十四年(公元515年),永淳元年卒则享年168岁。于此观点相近者为清·刘毓松所着《通义堂文集·千金方考》据其推算,独孤信评品孙氏的时间为梁`·大同三年(公元537)至大同四年(公元538年)之间当时孙适满20岁,自此上溯20年当生于北魏神黾元年至二年之内(公元518——519年),如此孙氏享年为164——165岁。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甘味的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