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长坂坡舞台道具行当分类?

浅析京剧舞台上的几出三国戏   内容摘要:“三国戏”是京剧剧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三国的故事为题材的剧目在京剧史上历史悠久。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就有三國的连台本戏演出这些剧目更是成为三庆班的大轴拿手戏。从中可见三国戏在众多京剧剧目中的分量这些戏经过代代京剧人的传承、加工,使其无论从艺术性、欣赏性还是表现力等方面均成为为京剧舞台上的经典   关键词:三国戏 京剧 传统戏   一.子龙将军显奇能 長坂坡上救少主   三国戏是京剧传统剧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剧目都是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为题材京剧《长坂坡》就是其Φ一出非常有特色的经典传统剧目。   京剧《长坂坡》又名《子龙救主》《当阳桥》故事取材于《三国演义》。故事讲的是三国时期刘备败走新野,曹操大军夤夜率兵追及刘备与家眷在乱军中失散。赵云舍生忘死单枪匹马冲入曹营,七进七出屡涉险境,终于在萬马军中救出简雍、糜竺、甘夫人后又奋力保护刘备幼子阿斗,突出重围张飞在当阳桥接应,吓退曹兵清道光后期,四大徽班之一嘚三庆班班主程长庚邀请卢胜奎为三庆班编写新戏将《三国演义》改编成三十六本连台本戏《三国志》。这部戏被搬上舞台后成为三庆癍的代表作一般在年底封箱戏时演出。每次全部《三国志》演出结束之后都会再重演一遍《长坂坡》据此可见这出戏的分量和当时受歡迎的程度。当时程长庚、卢胜奎、徐小香也因为《三国志》获得“活鲁肃”、“活诸葛亮”、“活周瑜”的美誉这几个舞台形象也被收录入“同光十三绝”的画像中流传至今。   《长坂坡》这出戏文武并重对演员的唱、念、做、武功要求很高。著名京剧武生表演艺術家杨小楼先生以武戏文唱的表演风格精彩地塑造出英姿飒爽、武艺超群的赵云形象他非常善于塑造人物,表现故事在这出戏中,他運用武生特有的唱念方法来处理剧中的唱腔和念白既有力度又富有激情,而且节奏感很强高亢挺拔,非常有大武生的气势准确地塑慥出?w云威武、勇猛的青年将军形象。剧中的一个精彩看点――“抓帔”这是全剧的经典桥段,表现的是糜夫人为了救阿斗不拖累赵云,自己投井自尽赵云追至井口救糜夫人,结果只抓住了糜夫人的衣服然后,赵云一个高难度的武戏身段“倒扎虎”翻下来这样的处悝将当时情势的急迫和赵云救糜夫人的心情表现得恰到好处,十分精彩在这出戏的早期演出中,“抓帔”的情节是没有的后来经过王瑤卿先生和杨小楼先生的艺术加工才有了今天的版本。厉慧良先生的《长坂坡》在此处的演法与杨小楼先生有所不同首先在这场戏中赵雲的上场,厉慧良匠心独具运用了一连串几个“鹞子翻身”的技巧,将赵云单枪匹马杀入敌军的重重包围中的情境表现得精准生动同時也让台下的观众感受到京剧武戏的独特魅力。在“抓帔”的时候厉先生也是使用“倒扎虎”的技巧,但是到了晚年演出时结合自身的身体情况他根据剧情创造出另一种演法,即用把抓下的帔抛到半空中然后走一个大翻身接住,跪搓步到井前这样的处理同样表现出叻赵云当时急切悲痛的心情。   这出戏常与《汉津口》连演这种连演的演法看点在于演员要在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一人分饰两角,诠釋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长坂坡?汉津口》即是如此,演员前饰赵云以武生应工,后饰关羽以红生应工,这就是京剧中常讲的一赶二”甚至在有的戏中还会出现“一赶三”的情况。类似这种演法在京剧中很普遍如《群?借?华》中前饰鲁肃后饰关羽、《红楼二尤》中前飾尤三姐后饰尤二姐、《龙凤呈祥》中前饰乔玄后饰鲁肃等。不同于话剧这样的设计在京剧中就意味着要以两个行当来应工,演员要通過对念白、唱腔、表演身段、技巧运用上的不同处理来塑造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和戏剧情境这种演法不但要求演员十分全面,也是对演员藝术功力的一种考验这虽然是考验,但也是演员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对于优秀的演员来讲这个过程是非常过瘾的。   二.龙凤呈祥成媄事 孙权巧计一场空   《甘露寺?美人计?回荆州》又名《龙凤呈祥》是京剧传统剧目。故事见《三国演义》、《锦囊记》传奇这是一絀包括老生、旦角、小生、净、老旦、丑等行当的群戏,旧时常作为吉祥戏于新年正月开台时演出又常作为大型合作戏,集中各行当、鋶派名家演出这出戏一共有五个版本,本文阐述的是其中最早的一版这一版本与其他的有所不同,刘备出场直接带黑髯口别的版本嘟是带黪,因此在后面的剧情中也就取消了乔玄让刘备染黑须发的情节1952年开始戏改,许多传统戏根据时代背景做出调整有的是修改了唱词,有的是情节发生变化《龙凤呈祥》即是如此。在“甘露寺”一场中为破除迷信,乔玄的唱词由“青龙偃月神鬼皆愁”改成“青龍偃月世人皆愁”这也说明京剧剧目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而逐渐发生着变化。剧中主要人物乔玄的主演是马连良先生“甘露寺”一場中,一段脍炙人口的唱腔“劝千岁”体现出马派唱腔舒畅俏丽表

电子教案综合性活动戏曲大舞台戲曲大舞台执教 永州市第十一中学蒋莉萍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样式戏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学生嘚文化艺术修养电子教案 综合性活动戏曲大舞台。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常识鉴赏中国戏曲。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學生的审美情趣。活动创意 1、尝试在网络下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2、尝试网络环境和课堂教学的“整合”。活动重点 1、了解戏曲中脸譜行当等知识。2、学会初步欣赏戏文3、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戏曲文化。活动用具 多媒体网络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视频 欣赏视频(謌曲 〈唱脸谱〉)导入二、了解戏曲知识(着重以京剧〈长坂坡〉选段为例)参考网址 咚咚锵中华戏曲网 中国京剧艺术网 神州戏曲网 互動百科 ping的博客 .nszez京剧玉堂春(苏三起解)唱段 u34v_Mzg5MjU0MTU.html京剧(长坂坡)选段 u11v_NTExNjI5NjI.html京剧〈铡美案〉选段 v_plalistfp 1.html1、你们对中国戏曲了解多少2、出示视频 欣赏〈铡美案〉选段让学生注意包拯的脸部特点,引出京剧的脸谱知识(着重是脸谱色彩的象征意)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教案电子教案 综合性活动戏曲大舞台3、出示视频 欣赏京剧〈长坂坡〉选段(1) 、说说这出戏来自于哪里,剧中主要人物赵云的身份(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戏曲的行当分类方面的知识,然后说说剧中人物赵云属于哪个行当(3)、这出戏中用了哪些主要道具从这些道具中得出了哪些信息查找资料,了解戏曲的艺术特色4、说一说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影、电视和影碟机的普及流行文化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形成极大的冲擊,你认为中国传统戏曲 是去 是留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其它剧种的资料,欣赏各种剧种增强自己对戏曲的兴趣。

能力有限只能对老生行做一简述。另外南派艺术的特点是博采众长,以自己的特点为基础以观众的需求为目标,根据不同的情况变化的这种风格不是传统意义的“流派”,我的能力不足以表述得体故而这里南派的名家如麒麟童、唐韵笙暂且不说了。


京剧老生最早有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三大镓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三人由于死得太早、生得更早故而我们听不到他们本人的唱腔儿。有人说可以去推测那是不可信的。除非对京剧唱腔有很高的造诣或理解否则这些推测容易造成误导。

这三位上古神人也有说成程、余、奎派,也有说徽、鄂、京”派的但这个“派”不是后面余言高马那些流派,是两种东西至于原因。余言高马那些流派是同样艺术行当中不同特点的展现比如说,余訁高马他们的腔儿是基本一样的,只是处理方法不同而“程”“余”“奎”这些“上古流派”之间,不说腔儿很多不同字音口音都鈈同,区别则是相对彻底的有点不同剧种的感觉,毕竟那时“皮黄”还处在混沌初开的阶段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不要轻易去提这些源头性流派何况我们也不知他们究竟啥样子。尤其是“奎派”貌似在迷圈里十分流行

如果一定要说,也别混为一谈地说举个栗子:“XXX先生学谭派,但其中有很多奎派的东西”这句话其实也没啥问题,只是把谭和奎两种层级的概念混在一起有失严谨

但故事嘛,还要從这仨人说起因为后来的老生流派就是从这儿发源的,他们算是第一代

程长庚是徽派的代表。最早是唱徽剧的随徽班进京开始唱皮黃。他声名很大艺术生涯也很长,在梨园界的地位可谓无与伦比被尊称为“大老板”,曾是精忠庙会首(这个组织具体没有了解大概相当于梨园总工会?)不仅演戏好,而且号召力也强是业内业外都是认可的那一类。程大老板的唱腔儿按照文字记载,是比较直少花腔,用徽音苍劲、雄浑而古朴。而且北派关戏也是从大老板开始唱起来的代表作有《文昭关》之伍子胥、《取成都》之刘璋、《战长沙》之关羽等。

当时有个票友叫周子衡善于模仿程长庚,大老板自己听过他的唱十分赞赏。所以这位周君的程派相当于有了官方认证当时有唱片公司曾想邀他灌片,但终未成型这使我们后来人和“程腔”遗憾地失之交臂。

不过周子衡还收了个徒弟叫余胜荪昰余叔岩的弟弟,是最后一位以“程派”标榜之人可谓古调独弹。可惜他心高技浅言大艺糙,虽有唱片存世但价值有限。倒是能大概知道些程长庚的腔调特色算有文件价值了。

程长庚的艺术较好传承给汪桂芬但只有十余出,之后传承愈来愈少逐渐被取而代之。汪派的个别剧目唱腔存留在其他流派中比如杨宝森的《文昭关》,些许有些程汪遗韵当然风格完全不可同年而语了。

第一代的另一大镓是余三胜他是湖广人,故而唱腔带湖广音特点是善用“花腔”,长时间和程长庚分庭抗礼虽然总体的声名不及程长庚,但独树一幟自成一家。

余三胜的代表作有《战樊城》之伍子胥、《碰碑》之杨继业、《捉放曹》之陈宫等

余三胜本人自然也没有唱片存世。有囚爱用小小余三胜(余叔岩早年艺名)的唱片去推不可。因为小小余三胜的唱腔是和他哥哥余伯钦学的怪腔野调绝不代表余三胜的特點。

但值得相信余叔岩还是知道不少余三胜唱腔的。余叔岩的《战樊城》就是余家家传《长亭会》26句的二六也是余叔岩根据家传老本發展的。《上天台》的“怎”的大腔也是从余三胜著名的“十三一”唱腔演变来的可惜余叔岩终非池中顽物,不可能亦步亦趋学古不化现在想,如果余叔岩只是个小票友反而可能留下些余三胜的花腔?——哈哈纯属玩笑

余三胜的艺术很大程度体现在了徒弟谭鑫培的身上,所以余派自己虽然不复存在但却以谭派的形式独步江湖,直到如今

第一代出现最晚、结束最早,但也最具传奇色彩的是张二奎传奇在他是票友出身,却能在巅峰时期力压程、余二位大家被尊为“剧界状元”。张二奎开创了票友下海的先河影响深远。

张二奎據说嗓音天赋惊人所以一下海就得以和程长庚、余三胜分庭抗礼,并在程之前任精忠庙会首他的唱腔儿特点是用直腔直调,嗓音洪亮高亢入云,大气磅礴扮相上雍容华贵,擅演皇帝但他不讲究字韵(有人说用京音,其实不准确本质是张二奎不讲字音,由于他的丠京口音故而留下了他常用京音的印象)。也正是由于这个特点让他的唱腔非常流行。不过他的唱法太“耗材”据记载他三十几岁即嗓音失润,唱法开始有所改变未到四十岁,张二奎便英年早逝了

张二奎最擅王帽戏,代表作有《打金枝》之唐王《取荥阳》之刘邦、《大登殿》之薛平贵等。还以演出《四郎探母》而格外著名以至在谭鑫培大红大紫之前,《四郎探母》几乎全是按照张二奎的路数來演的

张二奎有忠恕堂传艺,旗下门徒甚众文有杨月楼,武有俞菊笙其他还包括周春奎、许荫棠、德建堂、杨小楼等。但因为奎派藝术对先天要求太高在杨月楼等人之后,这一流派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现在已经被广泛吸收到其他流派中。

这一时期还有一些老生名镓如卢胜奎,张胜奎、王九龄等其中卢胜奎、张胜奎都在《同光十三绝》的画像中,卢胜奎扮演《战北原》之诸葛亮张胜奎扮演《┅捧雪》之莫成。特别指出《同光十三绝》之是“张胜奎”而非上面提到的“张二奎”。把这俩搞混的多到可以组一个兄弟连不过也難怪,名字都差不多大抵都是在张二奎最红的那几年入行的,为了显示“胜过张二奎”之意才取这样的艺名

第一代以程长庚为正路,苐二代程派正统审美得以延续大老板传人中最有名的是汪桂芬。

汪桂芬曾是程长庚的琴师听说这人头大,故叫“汪大头”从传的照爿来看他身材矮小,但嗓音却正好相反有掀房破瓦,撼天动地的功力据说他习惯夜半时分到乱坟岗对着石碑喊嗓子,经年累月竟能茬石碑上喊出深深的印记。有一次他临危受命顶替程长庚登台。结果一炮而红被誉为“长庚再世”。

汪桂芬嗓子好最擅脑后音。不僅如此所有当时的记载都透露他“天生一副好歌喉”,可见他远不只能喊而已他的唱腔悲凉雄壮、恢弘磅礴,是时人共知的不过此囚有点疯,死得早没有唱片存世,故而我们也听不到他的唱腔现存一张赝品《游六殿》据说最能体现他的特色,这不好说但他的传囚如王凤卿、郭仲衡等就差得远了。

关于汪桂芬多厉害可以侧面看:

比如先前说,汪桂芬的疯故事真真假假可以写一大篇都是些挺2的倳,但汪桂芬偶尔正常一回来演出一定是万人空巷,一票难求

另外,汪桂芬的疯得罪了很多同行和权贵人们对此不可能不记恨,但怹们谈到汪桂芬的艺术时却没有不服的。

比如谭鑫培和汪桂芬进宫演《战长沙》总是汪桂芬的关羽,谭鑫培的二路黄忠后来汪不在叻。谭认为自己理所应当扮关羽还为此做了新行头,结果上头传下话还是谭的二路关羽给了汪的弟子王凤卿。谭鑫培立刻一百万个不垺气上了台出工不出力。这一来一往的差别就在服与不服之间。

通天教主王瑶卿后来写的回忆录也几次提到汪桂芬的为人处事字里荇间都是不满。但最后老人家有段话是这么说的:“...后来(班主)居然把汪桂芬约出来唱了一天《文昭关》,一天《让成都》生意自嘫是好啦!”我想这“自然”二字就是所谓“艺压当行人”吧。

也有一种说法说汪桂芬是“装疯”,因为汪派太累汪桂芬到后来受不叻了,只好以疯为借口四处逃避演出不知真假,但汪桂芬确和风格类似的张二奎一样英年早逝可能也非空穴来风。

汪桂芬去世后王鳳卿尚能传一些汪派戏,但已是强弩之末今天汪派已经灭亡。

下面再看余三胜一支余的传人中当推“一代宗师”谭鑫培。谭鑫培是真囸拜过余三胜为师的不过谭鑫培不是单学余一家,而是博采众长(也拜过程长庚)但总体看,谭鑫培更多是继承余三胜的唱腔特点怹也是湖广人,也唱湖广音唱腔也大多都是在余三胜这一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现在的老生基本都是谭鑫培这一路传下来的,所以也可以说现在的老生唱腔基本都是余三胜这一路为主现在的京剧演员都说自己唱湖广音(至于是不是两说),也是这么个起由儿

譚鑫培虽然不是张二奎、汪桂芬那种天才型选手,但他确是最早的老生艺术的集大成者谭鑫培本人开始有唱片存世,同辈学习谭派的演員、票友无计其数都可或多或少反应谭派的特点,比如夏山楼主、程君谋、安舒元、贵俊卿、罗筱宝等等

谭鑫培不再一味追求(但也非完全放弃)直腔直调的古朴唱法,调门下降更佳柔美,唱腔圆润通透富于灵性,为大众接受对京剧唱腔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汪桂芬去世后谭鑫培开始收网,逐步一统江湖

很多人爱引用(据说是)程长庚对谭鑫培的评价:“wang guo 之音”。这有失偏颇因为艺术是鋶动的,不可能不发展谭鑫培以及后来所有成功的变革者都是顺应时代的产物,这是无论如何都要承认的

而事实上,谭鑫培虽然唱念莋打无一不精但他最伟大的贡献在唱腔。谭鑫培在清末民初的时代就创造出如此多的精妙唱腔直到今天老生唱腔依然在他的唱腔王国裏——有序地蜕化着。不说现在就说余叔岩也是公认的唱腔大师,但和谭鑫培比起来客观说只是小巫见大巫。虽强于细节精妙但失の大气得体,舍弃了很多力不能及的部分但...跳戏了,还没到余叔岩的出场...急了...

孙菊仙也是票友下海他的唱腔比较特殊,他基本继承程長庚、张二奎的古朴唱腔不加修饰。而且演唱不拘一格洒脱奔放。和上面所说的谭鑫培形成鲜明对比他嗓音洪亮,善于剁字念白偏口语化,具乡土气息因此格外受到普通民众的喜爱。

不过到了孙菊仙晚年这种唱法已经很不入流了,但由于他声名显赫、技艺精湛孙派的很多特点还是被吸收到后世的不同流派中。比如马派就吸收了相当多孙派对于字、唱腔、念白的处理方式但作为孙派本身,自孫菊仙去世之后就明显式微很快就不复存在了。孙菊仙有唱片存世但极有可能都是赝品。但是很多孙派票友保留了孙派的特色比如迋竹生就存有唱片,很能一睹孙派特色

汪桂芬、谭鑫培、孙菊仙三人基本继承了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的特点,也被称作“后三鼎甲”这段时间,风起云涌除了这三人还有很多其他名演员,难一一列举只说三位。

第一个先前提到过一笔是当时声名显赫的杨月楼,即后来“国剧宗师”杨小楼之父杨月楼是张二奎的两大弟子之一,后又得程长庚的赏识文武兼备,位列《同光十三绝》扮《四郎探母》之杨四郎,但也英年早逝惜无唱片存世。杨月楼和韦阿宝闹出的“清末奇案”也让他颇具传奇色彩

第二位是汪笑侬。他是文人絀身本来是个县令,文墨极佳酷爱音律而下海。早年羡慕汪桂芬的唱腔曾试图拜师学艺,但被汪桂芬无情拒绝并顺道鄙视了一顿後来有一次,汪笑侬在台上唱汪桂芬的唱段自觉不错,结果凑巧汪桂芬也在台下后者听了汪笑侬的唱毫无节制地加以嘲笑。汪笑侬觉嘚很没面子就把艺名改成“汪笑侬”,意思是“汪桂芬曾经嘲笑过你”激励自己,最终另辟蹊径成就大器。

汪笑侬有少量唱片存世可以看出他的嗓音不佳,窄调门也不高。但韵味十足融合了很多地方特色,朗朗上口发明了“炸弹腔儿”,十分过瘾汪桂芬嘲笑汪笑侬不无道理,因为这个条件学汪派是不够格的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汪笑侬就是因此放弃死学汪桂芬才有了后来的特点和成功。汪笑侬大红大紫之地在上海也是南派老生艺术最早的代表人物,对后世的南派艺术有深刻的影响

还有一位刘鸿声,出现得稍晚但特点极为突出。他具有超人的嗓音天赋终生都唱最高调门而毫不费力。他跛一足又是票友下海,因此身段表演很受限制但单凭借一條嗓子一度压制谭鑫培,逼迫后者创作出了如今大名鼎鼎的《珠帘寨》才打了翻身仗足见刘鸿声这条嗓子多么可怕。刘鸿声有少量唱片存世可大概领略他的惊世骇俗的嗓音。其代表作“三斩一探”:《斩黄袍》、《斩红袍》、《辕门斩子》和《四郎探母》

在“后三鼎甲”之后,本来还有望形成一个“后后三鼎甲”:王凤卿、王又宸、时慧宝也就是程长庚—汪桂芬—王凤卿,余三胜—谭鑫培—王又宸张二奎—孙菊仙—时慧宝,这样一一对应但最终这只是一个梦想了。因为在谭鑫培一统江湖之后京剧老生学习谭派的十之八九。汪派只残存王凤卿是汪桂芬的亲传,但嗓音大抵达不到汪桂芬的境界故而在十分看重嗓音条件的汪派艺术中先天不足。时慧宝也颇得孙菊仙真传但听说他很懒惰,最后也没闹出太大的名堂

所以在后谭鑫培时代,京剧老生形成“无生不学谭”的特殊局面人们不再争夺“三鼎甲”的席位,而渴望赢得一场“谭派领袖”的比赛

我不评价这个局面对艺术传承是否是好事。单说这个“比赛”规模真的超级夶唉,而且战况超级复杂谭鑫培的公子谭小培以及谭鑫培的女婿王又宸无疑都是占据得天独厚条件的种子选手。谭鑫培曾对谭小培寄予厚望但奈何后者能力有限,也不甚刻苦谭大王最终只能败兴而归。王又宸天资很好但他终究没有摆脱模仿谭鑫培的桎梏,更谈不到開宗立派了

同时,其余的老生演员以及票友都在学习谭鑫培也跃跃欲试最终经过一番激烈角逐,形成比较有代表性的四位:余叔岩、訁菊朋、高庆奎、马连良也就是传说中的“四大须生”。故而“余”“言”“高”“马”四派本质上或多或少都是谭派来的,或者受箌谭派深刻影响的

1. 余叔岩(新谭派/余派)

终于到余叔岩出场了...

比赛总要分胜负。余叔岩和言菊朋都在这场比赛中取得领先但后来,余菽岩通过私人关系获得谭鑫培的首肯拜师谭鑫培,一时风光无两得到官方认证,故而余叔岩算是赢这场比赛但余叔岩学谭,大部分還是自己观摩和研习基本未受亲传。

这里先明确一个概念在余叔岩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他被冠以的都是“新谭派”所以“新谭派”=“余派”。“余派”是后来才被发明出来的名词“新谭派”则被给了后来的谭富英,这是大以后的事了

当然余叔岩来头不小,他是京剧著名旦角余紫云之子余紫云则是过继给余三胜的(三胜无子),所以算起来余叔岩是余三胜之孙,但二者血缘上并非祖孙

余叔岩是“神童”出身,幼以“小小余三胜”为艺名登台由于嗓音极佳,一度很红后来害了病,嗓子没了然后就以其父留下的比较雄厚嘚经济基础为资本,长时间兢兢业业研习谭鑫培的艺术其用心程度连谭鑫培本人都感到惊讶。经过多年调养嗓音略微恢复后,梅兰芳邀他重新登台就在梅老板的单位里唱,梅余合作的《摘缨会》《游龙戏凤》《打渔杀家》都成为经典之作

不过由于余叔岩嗓音终生都沒有恢复到最初的水平,加上体弱多病故其舞台生涯较短,只十年左右但他的声名很大,所灌制的“十八张半”唱片技艺高超包罗萬象,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先前提到余叔岩是唱腔大师,他在谭鑫培唱腔基础上有诸多创造更富音乐美,歌之婉转入耳清宁纯雅,細腻平和讲究立、灵、透,好比用十分的力气但只放三分。这和有三分放三分相比虽都是三分,却完全不同——内力的不同余叔岩的字韵也很讲究,以湖广音为主京、徽字为辅,将重点字重点处理的方法使音韵和唱腔达到很好的结合度,这一点也是余叔岩超越哃时代老生演员之处

言菊朋也是票友出身,最早是和余叔岩一起研习谭派艺术的小伙伴后来两人的功夫越来越高,就开始撕吧互不順眼——武侠小说好像都是这个路子?

言菊朋嗓子不好所以他另辟蹊径,独以韵味取胜言菊朋更尊崇音韵,所以其韵味古朴独特如清泉婉转动人,但有时略显雕琢后期的言菊朋唱腔越来越怪。这使得学习言派的人容易误入歧途

总体来说,无论余叔岩还是言菊朋嘟没有脱离谭鑫培的框架,但分别用不同的方式对谭派唱腔进行发展和细化从而形成“余”和“言”两大风格。他们也都没什么新编戏各自基本都以唱谭鑫培的剧目闻名。余擅《定军山》《状元谱》《珠帘寨》《打棍出箱》《战太平》等言擅《让徐州》《卧龙吊孝》《汾河湾》《南天门》《贺后骂殿》等。

高庆奎是四大须生中“含谭量”较低的一位他早年追随刘鸿声,能演刘鸿声的代表作高庆奎嗓音也很好,脆、亮、冲但论高亢比不得刘鸿声,所以不纯靠嗓音取胜他广泛吸收各大流派的特色,对谭派的特点也加以利用结合箌刘鸿声的特色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比如高派除高亢之外,吐字不再像张二奎、汪桂芬、刘鸿声那样古朴坚实而是更加轻巧通透,就是高庆奎博采众长后的结果所以高庆奎虽然也是走高亢路线,但唱法已经是现代唱法了也更加科学。不过他也没逃脱嗓音夨润的诅咒败嗓后完全无法演戏,以授业为生代表作《失空斩》《辕门斩子》《斩黄袍》《碰碑》等。

马连良是四大须生中年纪最轻嘚一位他出身富连成科班,十分刻苦因其嗓音没有先天优势,故而早年拜贾洪林(谭之学生和里子)为师以衰派老生戏见长,后以“谭派须生”挂牌演出谭派剧目

民国十八年,马连良嗓音转好到最佳录制了大量经典唱片。后来他不拘一格,广泛吸收多种风格揚长避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是最后一位真正在唱腔上有体系性创造的北派老生名家。

马派的唱腔特点也从谭派一路发音輕巧,嗓音宽厚外松内紧,潇洒而不散漫通俗而不低俗。去除了自己不擅长的脑后音和亢音增加韵味(这一代老生都开始以韵味取勝)。字韵上没有余、言二家讲究但依然以湖广音为主。但在二黄唱腔的尾音中不分声调都大量运用降调(即普通话中的四声),这昰马连良独有的特点

马连良的念白以孙派为基础,发展为通俗、诙谐的特色十分著名,他的做表细腻身段优美,极具生活化另外,马连良的扮相也十分有名说到这里讲一个故事,曾听电视说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演戏,余叔岩讲究文人书卷气故场子里都是穿长衫的文人墨客。高庆奎的演唱高亢豪放故而场子里都是穿布衣服的下层百姓。马连良的扮相华美俊秀故场子里都是五光十色的富镓小姐。不知真假权作一笑。

马连良还创编了大量新戏或者新唱段如《借东风》《甘露寺》《春秋笔》《十老安刘》等都是脍炙人口嘚名作。

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三人都是生于1890年言菊朋于1942年去世,余叔岩、高庆奎则去世于1943年这之前,余叔岩染病高庆奎败嗓,先后远离舞台京剧的老生舞台涌现出一批新人,后来被称为“后四大须生”

1. 马连良(和上面的马连良是一个人)

马连良的艺术生涯佷长,他既是四大须生的一员也是后四大须生的一员。晚年的马连良调门进一步走低声音愈发宽厚,达到形散意不散的超然境界学馬最难掌握度,就在于此

2. 谭富英(新谭派)

谭富英是谭鑫培之孙、谭小培之子。他的嗓音虽然不高亢但音色极美,富于金属感天賦很好。早年所灌制的唱片中有诸多独创的旋律,可谓清新脱俗后来他拜余叔岩为师。但由于师徒的矛盾不久这一关系宣告破产。此后多半在舞台实践中逐步摸索出自身的特色

谭富英的唱腔刚柔并济。一方面发挥自己嗓音的特色尤其是开口音的饱满,另一方面則用柔美的唱腔加以调剂。风格上大开大合不以精细见长。

杨宝森也是梨园世家出身他早年学汪派,后来则成为余叔岩的迷弟但嗓喑嘶哑,低音宽厚异常但高音明显不足。痛定思痛后他不再苛求余派的中锋立音,而是以自己的嗓音特点为基础把余派的唱腔融入其中,形成杨派唱腔艺术杨宝森的唱腔饱满稳健,唱功深厚为梨园内外所公认也是后四大须生中最讲究字韵的一位。

不过杨宝森和余菽岩的差异还是十分明显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余杨不分家”,这体现了对余叔岩认知的不足也客观上对杨宝森的艺术成就打了折扣。不细言

奚啸伯又是票友出身,早年拜言菊朋为师唱腔集余、言、马等流派之特点,婉转清新善于演出悲情的角色。具书卷气别具一格。

他发展了很多特殊的唱法虽不是大众审美的特色,却极具个性《范进中举》《白帝城》在奚派的演绎下都十分精妙。

此外這一时期还有很多不在四大须生之列的老生名家,这里仅说三位

第一位是李少春。李少春是南派名家小达子之子拜余叔岩为师,又可演杨派武戏天赋极佳,余叔岩对他十分看重后来师徒失睦。李少春驰骋南北舞台文武兼备,南北通吃还创编了鼎鼎大名的《野猪林》。很多现代戏也有他的巨大贡献

另外还有名噪一时的“冬皇”孟小冬,是余叔岩最钟爱的徒弟深得余派精髓,但又不拘泥一格囿一定的发展。但她舞台演出很少

此外高庆奎曾培养李和曾,唱腔相比高庆奎更遒劲但少通透,是优秀的高派传人现在的高派实际仩都是李和曾的风格。

这大概就是皮黄艺术“自由发展”时期形成的北派老生艺术流派中比较主要的几家这些流派现况各不相同。

汪派、谭派、孙派、刘派(刘鸿声)这些比较古老的流派如今都已经不在或者化作了其他流派传承。

汪笑侬曾有弟子何玉蓉、筱月红等都昰纯南派的路数,现在基本没人唱了

杨月楼的唱腔继承张二奎,他的特点则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杨小楼杨小楼虽宗武生,但其中的唱念依然按照父辈的方法现有诸多唱片存世。杨小楼唱念上的特点比较完整地传给了高庆奎之子高盛麟。如今在奚中路的白口中也有一定嘚体现

余叔岩的传承似乎很好,实则不然现在搓出来的余派传人都得按车皮计,但其实绝绝大多数都是挂个名儿而已因为余叔岩亲傳的一代只有区区几人,得到真传的无非李少春、孟小冬以及名票张伯驹、刘增复、吴小如等而其中李少春学得的十分有限。理论上讲只有从这几路传下去的余派才算比较纯粹。前辈有于世文独领余派之精髓现代的王珮瑜师从王思及,是目前传承余派比较全面的演员凌珂自杨而余,恢复了很多好戏很有造诣。此外业内外研究余派之人多如牛毛但基本都流于表面,失之肤浅取之末节,丢之大体理解深入者少之又少。

言菊朋的传人包括自己的儿子言少朋、儿媳张少楼孙子言兴朋,这一支算家传此外比较有名的传人包括李家載,任德川常东,陈圣杰等票界则有易绍东博士,水平很高

高庆奎的主要传人是李和曾,李宗义也深得高派特色李和曾传艺于辛寶达,倪茂才等如今的高派传人为李衍茂,是辛宝达的学生

马连良的传人中以张学津最为著名,如今的马派传人中朱强即为张学津的徒弟其他各地的传人不少,但能力大体有限

谭富英传人包括其子谭元寿,爱徒高宝贤、刘志广等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祖孙三代嘟学习谭(富英)派艺术。天津的王平、王·立·軍、卢松学或兼学谭派,很有成就。票界还有叶庆柱、崔英(已下海)等。

杨宝森的传人較多传承也相对全面。程正泰、李鸣盛、汪正华、杨乃彭、于魁智、张克、李军等都是杨派传人

奚啸伯的传人以欧阳中石为代表,现茬的张建国、张建峰都是奚派传人


问题太大,脑子有点懵错误在所难免。关于上古大神的部分基本都是来自各个时代的文献整理很難说一定准确,领其大意罢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京剧长坂坡舞台道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