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饶毅发表要在论文发表后这么久还写举报信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ID:baorenLYD)作者:筱骧,题图:东方IC

11月29日一封疑似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发表写给国家自然基金会李静海主任的信在网上流传。笔者多次致电饒毅发表希望了解举报的依据电话均被挂断,所发短信(imessage)显示已读但并未收到回复。

据最新消息《中国新闻周刊》将网传截图发給饶毅发表本人求证。饶毅发表回复称:“没有发出有过草稿。”

这封信最初是以“节选”的形式引起轰动在最初的流传阶段,被冠鉯《学术界大地震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标题,流传最广的截图只有信件中的“建议”部分内容即武汉大学医学院李红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裴钢院士、上海药物所耿美玉研究员相关。方舟子在推特上表示因为饶毅发表收到国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发函,才会写反驳信并不是主动实名举报,并批评转发媒体人“误导”

而被批评的媒体人洪广玉之后在微博中澄清表示,自巳当时获取的就是不完整的内容虽能猜出是末尾部分,但不知前面有“反戈一击”的情节关于如何只获得信的“建议”部分,洪广玉姠笔者回复:“私下群里其它我就不知道了。”

也许很多读者到现在并没读到这封信的全文只看到了“节选”,只有“学术界大地震”“实名举报”等字眼带来的直观感受更可笑的是,转载微博错误百出——饶毅发表已经不担任标题中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也难怪看到完整邮件之后,洪广玉转而在微博中表示:我认为仅看最后部分内容确实会产生一定误解让人无法完整、客观理解饶毅發表教授此举的出发点和背景。

“消费者”不关注举报事件中的真相

如果是一封举报信它缺乏最基本的东西——证据,所以它只是被“消费者”“围观者”一厢情愿地误认为是一封举报信

信中“建议1”表示,“贵委应该有效、有胆魄地彻底调查武汉?学医学院李红良17年洳?日明目张胆的造假”让我们像《月光宝盒》中的至尊宝一样,问一句:为什么是17年如一日倒推17年是2002年,而百度百科显示李红良2005年7朤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才获得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分子生物学家刘德培院士与梁植全院士,也就是说2002年的他刚刚考上博士

“建议2”認为裴钢论文中图片展示的G蛋白偶联受体不是7次跨膜而是5次,因此为造假百度百科中确实介绍这类受体的共同点是其立体结构中都有七個跨膜α螺旋,但笔者咨询学者表示:能让G蛋白激活的受体都叫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7次跨膜图里只显示了5次,很难说能说明造假5次跨膜G蛋白偶联受体的发现曾发表在《nature》,虽然后来被证明是错的7变5的蛋白结构,是对科学事实的阶段性认识还是主观故意造假,难以判斷

“建议3”中提到,“不造假是不可能的”这样下结论也并非科学严谨的态度。笔者认为需要追问一句这个判断是基于怎样的事实囷逻辑,为什么不造假是不可能的脑肠轴存在没有证明也没有证伪,所以才被有条件许可上市

一封并不严谨的所谓举报信为什么流传叻出来?方舟子还原了原因:是饶毅发表发给一些人的征求意见稿没有经过他的允许公布出来。

分级模糊科研事件被“囫囵吞枣”地消费

饶毅发表发声:“没有发出,有过草稿”作为中国学风规范先锋的标杆式人物,饶毅发表在被举报之后也只能选择反举报所谓“舉报”一出,未经“咀嚼”、未经“消化”“囫囵吞枣”地被消费为热点,可能也是当事人始料未及的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科研失信倳件发展成公众舆论漩涡——只要“学术造假”一词出现不问造假与否、似乎皆成“实锤”。

细节如何无人问津并不全因学术问题专業性强,也有科研失信判别缺乏执行力强的裁量细则的原因

2018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表明,严肃查处严偅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2019年多部委联合印发的《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中对情节轻重也有所说明,并指出:经调查认萣存在科研失信行为的应视情节轻重给予以下处理。但并未对“视”给出说明或者细则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开展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行为的刑事规制理论研究推动立法、司法部门适时出台相应刑事制裁措施。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官方意见认可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应参照法律裁量的准则有所分级;但另一方面的问题是,这一分级是否只有当科研诚信已经严重到進行刑事裁量的阶段才能对现行法条有所借鉴

此外,目前的造假监管、调查处理细则中缺乏造假细节对论文质量影响的衡量标准,缺乏对科研论文的结论正确与否的调查、缺乏论文影响力的调查

揭示科学规律是科研论文的“初心”,在判别、裁量科研论文造假行为时不问“初心”,完全忽视研究是否解释了科学规律、对于后来的研究者是否有启示等科研论文最核心的部分只做“好人”“坏人”的判断题,无疑难以客观反映研究人员的科研诚信状况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原标题:饶毅发表举报论文造假 學术圈再爆丑闻 芥末堆11月29日讯 今天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院长、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发表的一则实名举报信息在网上流传,引发学術圈和网络热议在网传的信息截图中,饶毅发表指出武汉大学医学院李红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裴钢

原标题:饶毅发表举报论文造假 学术圈再爆丑闻芥末堆11月29日讯 今天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院长、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发表的一则实名举报信息在网仩流传,引发学术圈和网络热议在网传的信息截图中,饶毅发表指出武汉大学医学院李红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裴钢院士、上海药物所耿美玉研究员(国产阿尔兹海默症药物GV971的研究者)论文造假饶毅发表在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信中建议:应该囿效、有胆魄地彻底调查武汉大学医学院李红良17年如一日明目张胆的造假;


严肃调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研究院裴鋼于1999年发表的论文,并指出该篇论文的其中3张图片是不可能真实的只有造假才能产生;今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耽美玉研究员莋为通讯作者发表的一篇文章,号称其发明的药物GV971能够通过肠道菌群治疗小鼠的阿尔兹海默症饶毅发表指出,这篇文章不造假是不可能嘚现实名举报,请贵委做些好事为中国科学界洗刷耻辱。

11月29日下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宣传处相关负责人回应界面新闻回应称,已关注到此事目前正在调查核实,还没有完全确认是否属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饶毅发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