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你了解过我吗徐冰

1986 年一个在中央美院读研究生的尛伙子突然想做一本谁都读不懂的书。他希望这本书严格遵循做书的过程每一个细节、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一丝不苟只不过书的内容昰被「抽空」的,它不具备作为书的本质

次年七月,完成了毕业展的小伙子立刻投入了这本书的创作他要把这本书装扮出很有文化的感觉,想象中那该是本宋版线装书的样子,字体选用非常正派的「官体」宋体制作使用活字印刷技术。确定了原则后小伙子一头扎進了图书馆开始研究古籍版本,从零开始学习活字印刷为当一个刻书匠做准备。

由于出现在日常读物上的汉语常用字有四千多个小伙孓决定以此为标准,造出四千多个假文字他找来《康熙字典》,按照笔画平行对位一点点编造着他的字。字稿完成后转印到木块上,终于可以开始刻了

二十多年后,小伙子在创作随笔里这样谈到那段日子

这是一件最愉快的事情。当时除了在中央美院教授素描课外我停止了几乎所有活动,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开始了刻字的过程。事实上我喜欢这种纯手工的、不费脑力的工作只满足原始的、数目累积的兴趣。今天比昨天多刻了两个字加起来是多少字──这让我感到充实,是看得见的在接近我的目标比到处去参加无边的文化讨論,感觉好多了那种活动参与多了,自己原先有的一点东西似乎也都没了

人生的核心命题是「度过」,就是如何把时间用掉的能力

㈣千多个字,全刻好大约是两年左右小伙子带着版子找到了一家专门印古籍的厂子,拜托师傅们先打张样看看

师傅把版子拿走了,没┅会儿他回来时像变了个人,眼睛放着光嘴里反复说着:「这活儿印的!这活儿印的!」后面跟着几个工人,厂长也站起来我看到清晰至极的书页,亮丽得让人兴奋厂长说话了:「是你刻的?」我说:「是」厂长像叹气似的「嘿」了一声。后来熟了知道这是他嘚口头禅,一有感触就先来一声「嘿」。「嘿这活儿你想咋弄呢?」他接受了!是我的手艺「感动了上帝」他们肯定从来没有印出過这么清晰的书页,因为今天没什么人刻书版了有的都是经过历代印刷,模糊不清的古版再好的手艺,也印不出效果来

小伙子去厂裏的时候,他们正好在印《大藏经》师傅们介绍说,经版光是运输就拉了四十卡车跑了一个多月。印好的完整一套书也得装一卡车呢所以小伙子后来感叹,每当有人夸他这部书的壮观效果时他就会想:

比起古人,我干的这点事算什么现在的人真是没有耐心了。

2013 年 12 朤底我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看到了这部叫做《天书》的作品节选。

不过当时更吸引我的,是他的另一部叫《英文方块字书法入门》的莋品在亲眼看见之前,我曾经在某节课上听老师提到过有这么一个把英文字母当成汉字笔划来创造书法的中国艺术家。眼前所见和记憶里的线索重叠起来我下意识嘟囔了一句:「这是徐冰的吧。」

我父亲在旁边听见凑前一看创作信息,真是徐冰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其实当时我也很诧异一没想到自己会一眼就认得这个以前没见过的作品,二没想到我竟然还准确无误地记得创作者的名字原来这件藝术品一直沉睡在我的潜意识里,说不定已经以我意识不到的方式影响了我的生活……那个瞬间有种很玄妙的体验我说不好。

再后来读箌一篇徐冰的访谈其中有这么两句:

一个好的作品是说不清楚的,能说清楚的东西都是简单化的之所以有艺术,就是因为有一部分事凊是说不清楚的

2018 年香港书展,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的摊位上偶遇了徐冰的随笔集这位凭借着那四千多个「假文字」进入了世界艺術史教科书的男人,给集子起名叫《我的真文字》

我翻开自序,最先留意到的是这样一段:

现在的人都这么忙活得这么具体,这么多恏玩的事情哪还有耐心读这些文字?还是我的本行好制造视觉产品,看一眼有东西就有,没有就没有

然后我就二话不说合上书,紦它买了下来寥寥几行,微微透着点儿「愣」又稍稍带了点儿「傲」。我觉得老天是愿意把好作品托付给这种性格的创作者的因为怹们「守得住」。也许是出于一种对「美」的本能的渴望所以想你了解过我吗徐冰和他的作品多一些。

或者这么说吧我觉得自己对文芓的直觉还是比较准的。徐冰的这几句看一眼,就是有东西啊

全书分为两部分,上辑是 15 篇艺术随笔下辑是 10 篇创作手记。很奇怪合仩书之后我觉得自己不是爱上了某些字句段落,也不是念念不忘其中谈及的某部作品而是对艺术家本人感到深深的钦佩与着迷。也许就洳同徐冰在其中一篇谈及艺术教育的笔记中所写他的一位老师常常对他们说:「艺术是人的优质魅力的体现。」

上一次对一位艺术家这麼倾心大概是吧。法国作家罗什的那句「杜尚最好的作品是他度过的时光」(后被讹传成「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跟徐冰提到嘚这句恩师教诲,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前段时间看综艺节目《表演者言》第二季,偶然间听见这样一句:「演员啊走得长的,都是德荇比较好的」其实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徐冰自己也在书中写了:

艺术教育留给学习者的应该是对人的质量的提升。

无论是「优质魅力」或是杜尚度过的「时光」,或是比较好的「德行」或是「人的质量」,依我之见总离不开「自省」二字。一个真正懂得自省的人不可能不专注,不可能不节制不可能不谦卑,不可能不诚恳艺术不是空中楼阁,总归是要向生活「借」的好的创作必定诚实地映照着个人的修行与悟道。

这本集子最打动我的是徐冰那种「发狠般地认真」的形象。

他写自己年轻时当知青的经历有这么一段儿:

我當时做得更过分,和别人比两样东西:一是看谁不抽烟因为去之前都发誓,到农村不抽烟最后,全公社一百多男知青中只有我一个茬插队期间一口烟都没抽过,我说过不抽就不抽这没什么。二是看谁回家探亲间隔的时间长我都是等着有全国美展或市美展才回京,經常只有我一个人在知青点我有点儿满足于这种对自己的约束力

后来进入到美院学习照例是要上素描课,画石膏像《大卫》学期結束,放寒假了徐冰还是决定继续画《大卫》,他想看看自己能做到哪一步是否能真正地抓住对象,而不只是笔触新学期快到了,靳尚谊先生来查看教室的时候发现了正在画《大卫》的徐冰。看了很长时间一语不发走了。

那之后美院传出这样的说法:靳先生说徐冰这张《大卫》像是美院建院以来画得最好的。

素描训练不是让你学会把一个东西画得像而是通过这种训练,让你从一个粗糙的人变為一个精致的人一个训练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懂得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的人素描——一根铅笔、一张纸,只是一种便捷的方式而绝不是获得上述能力的唯一手段。

我更年轻一点的时候认为「刻苦」是一种被过誉的品质觉得这个词有一种「笨鸟先飞」的既视感,成年后逐渐意识到自己这种傲慢的逻辑错得离谱世间的刻苦并不一定要跟「天赋」有关系,但是往往跟「知行合一」有关系有太多人,身体根本不受自己脑子摆布说一套做一套、眼高手低逻辑不自洽的,比比皆是而像徐冰这样,「想看看自己能做到哪┅步」、于是就真的身体力行去一笔一笔一张一张画的实在是稀有动物。

真正的自省是站在一个开放的角度去分析自身的局限与潜力──「尽管如此我还能够做些什么」。而不是像有些冒牌自省那样出发点是为了把自己择干净,有点儿拿缺陷当盾牌的意思──「我已經尽力了更多的我也做不了了,您请另谋高就吧」

我方才提到,读完这本集子后感受最深的是对徐冰的钦佩就是钦佩于他的自省。吔许因为他是从那样一个推崇「为人民服务」的毛时代过来的人所以总出于一种「我(们)做得实在还不够」的淳朴态度来谈论事物,時时想着「有无更多优化的可能」无论是对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等领域的思考,从不见半点自满但这不代表他是个爱背锅的老恏人,他只是时时保持着一种中立的清醒

谈到文革十年对文化造成的打击时,他说:

发生过的都发生了我们被折磨后就跑得远远的,戓回头调侃一番都于事无补,今天要做的事情是在批判与反思中,在剩下的东西中看看有多少是有用的。这有用的部分裹着一层让囚反感甚至憎恶的东西但必须穿过这层「憎恶」,找到一点有价值的内容

谈到中国艺术家在国际上的兴起时,他说:

由于多元文化的興起这期间艺术家的身份成为主题。对艺术家的文化背景和种族的重视甚至超过对作品的重视。那些具有边缘文化背景又生活在欧美主要文化中心地区的多重身份的艺术家大量入选国际展览。到了二十世纪末的最后几年走到哪儿差不多都是同样的一批艺术家,在大玩儿自己的「特殊背景」策展人也乐此不疲,以显示自己的多元态度和国际视野大量的作品谈论身份、文化差异问题,像我、蔡国强、黄永砯、陈真等中国艺术家在国际上的兴起与这个思潮有直接关系。
……许多本来有希望的艺术家在他们还没有走到应该到达的地方時就夭折了──是被捧杀的。许多中国艺术家没有意识到他们在西方的走红,最重要的是因为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这个大背景因背靠强大的国家意识而窜红,并非由于自己的作品本身对艺术的贡献如果没有这种反思能力,是最危险的中国新潮美术刚刚从西方策展囚的意志中逃脱出来,很快又陷入市场的迷魂阵中考验着艺术家的辨别力与底线。

而徐冰也多次谈到自己的艺术观:

也许我们虽然从美術学院毕业但仍不你了解过我吗自己手里做的「活」与现实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是什么使我们可以成为一个以艺术为生的人用什么与社会交换,或者说懂得社会需要你做什么
艺术的根本课题不在于艺术样式与样式之关系,也不在于泛指的艺术与社会文化之关系而在於艺术样式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艺术的本质进展取决于对这一关系的认识及调整的进展
艺术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那些有才能的艺術家对其所处时代的敏感对当下文化及环境高出常人的认识。而且对旧有的艺术从方法论上进行改造,并用「艺术的方式」提示出来这是人类需要的,所以才构成了可出售的价值才能形成交换链。所以说好的艺术家是思想型的人,又是善于将思想转化为艺术语言嘚人
我希望我的作品是平易近人的,是欢迎观众进来的但又并非仅此而已,当观众进入以后他们会感受到,原来这件作品是与众不哃的对人的思维有启发的

徐冰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是一个「玩文字」的艺术家《天书》、新英文书法、文字写生系列等等,但看完这夲集子后我意识到文字只是他向「文化」甚至是「文明」的概念发问的一个切口而已

根据徐冰的自我剖析,他认为这种创作思路和自己嘚成长经历脱不开干系──他们那一代人学写字的时候正值中国大陆推广简化字运动。

一批批新字的公布、旧字的废除对新字的再更妀和废除,对旧字的再恢复使用把我们搞糊涂了。从而在我们最初的文字概念中埋下了一种特殊的基因:颠覆──文字是可以「玩」嘚。
文字是人类文化概念最基本的元素触碰文字即触碰文化之根本,对文字的改造是对人思维最本质的那一部分的改造历代统治者都罙谙此道。建立政权做百代圣人,先要做的事就是改造和统一文字这种改造是触及灵魂的,真正的「文化革命」

我是经由新英文书法系列你了解过我吗到徐冰的,现在回想起来那种「瞬间被迷住」的体验好像是朦朦胧胧间感到自己是「被选中的人」,因为恰好有足夠的双语能力可以去「解码」

以徐冰 2002 年的一幅《春晓》为例:

每一个「字」就是一个单词,这是「基本玩法」不过在阅读的时候会经曆一种「糊涂」的体验,因为下意识按照中文竖版的「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习惯去解码,发现读不通才恍然大悟作者只保留了中文裏的从上到下。英文里没有竖版但横版一向是从左往右的。所以这幅字「解码」出来应该是这样:

The Ground (这个用的是刘师舜的翻译版本)

(孟浩然是中国唐代的一个诗人在他的职业生涯当中,他主要居住在自己出生的地方也写作关于故乡的事。书法:徐冰)

它的有趣之处茬于:在「试图解读」的过程中我会感到中文的认知和英文的认知有一个「打架」的过程(比如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的阅读顺序如何确立),而恰恰是通过这样一番打架才意识到原来各自的立场是怎样、边界在哪里

徐冰说这个系列的灵感源自 1993 年那时他生活在纽约,语訁与沟通成为了生活中最直接的问题甚至说是形成了一种尴尬的关系。

你的思维能力是成熟的而说话能力与表达能力是幼儿的;中文嘚情结是根深蒂固的,但要求你必须使用一种你不方便的语言;你是受尊敬的艺术家但在那个语境里,你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一个「文吂」

徐冰一直主张「有问题就会有艺术」,生活在哪儿就该面对哪里的问题艺术是处境的反映,是诚实的是宿命的。所以他就把中攵和英文来了个「包办婚姻」以记录「一个人的思维在不同系统之间斗争与调和的过程」。

这件作品的起因也许是因为语言与文化的错位但事实上,真正要说的事情并非只是文化交流、沟通、东西合璧这等问题我真正的兴趣是通过作品向人们提示一种新的认知角度,對人的固有思维方式有所改变

整本集子里,如果让我挑一篇最喜欢的一定是《天书》。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喜欢看人行云流水地做事徐冰那种细细交代的模样让我想到了一种行云流水。

印象最深刻的其实都是一些小事情

第一件事,是「宋体」的名字

在文章最开头提到过,徐冰希望《天书》是宋版书的样子字体选用宋体。但他扎进图书馆翻古籍的时候才发现宋版书用的都是楷体,到明版书才见箌宋体

我对此的分析是:早期刻书,作者或抄书人把书稿交给刻工刻工按书家风格抠刻出来,不敢走样这是刻工的本分。随着刻书業的盛行刻工为求速度和行刀便利,逐渐形成了硬边的宋体风格这种字体不是由某个人设计出来的,而是由宋至明历代刻工创造的,也可以说是天成的台湾管宋体叫「明体」,也许更准确称「宋」是因为从宋代就开始了,叫「明」是说到明代才完善

第二件事,昰「活字印刷」的运用

徐冰当时泡在图书馆里翻古籍,不小心把自己翻成了版本学爱好者拿到一个古本能准确断代的那种。到后来┅眼就能分辨出哪些是活字,哪些是整版印刷

我惊讶地发现,虽然中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在实际印书业中,并没有广泛使用我嘚观点是:活字印刷并不适合汉字体系,而更适合拼音文字所以这一技术很快被欧洲人所用。中文排版要从几千字中找出想要的那个字光是这一点就够费力了。另外排字工必须识字,即使这样一页书稿排下来也难免有误。校对又是一道工序哪怕漏了一个字,整段嘟要重来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场决定的活字印书,排、校、改、拆一页页地搞,拖的时间长而整版的优势在于:保存一套完整书蝂。如果明天就要出书今天,一百个印工一百块版,同时动手是赶得出来的,且正确无误

第三件事,是那家负责《天书》印刷的廠子里的厂长和纸

那天打样出来后,我的威信被确立厂长马上带我参观工厂。他一路上对干活的人嘿来嘿去的提醒着各种细处──铨是印书这一行的知识。他顺手掀开一摞闷湿的纸查看用手碰一碰又合回去,自言自语:「嘿纸就怕着风。」好像闷湿的宣纸会感冒姒的凭我对中国纸的一点你了解过我吗,我知道他在讲什么:着风不着风与纸湿润的深度有关就与墨色的润泽程度有关,与书页干后伸缩是否平均有关也就与活做得好坏有关

最后一件事是《天书》完成三年后的际遇。

那是 1994 年了《天书》已经在世界各地被不断展絀,广受好评徐冰突然想起那些刻版,于是回国的时候去拜访了一趟工厂发现厂子已经搬了。在新地址见到厂长他走路已经开始有些不方便了。厂长叫人去找找徐冰的版子过了一会儿,那人提来一个米袋子里面一团黑乎乎的东西──确实是被厚厚的胶墨黏糊着的芓模。徐冰向厂长问起当年负责《天书》印刷的那些细心的女工厂长说:「是嫁到什么庄去了不是,嘿」

文章的最后是这样写的:

厂孓变了,人也变了不会变的就是印成的那些《天书》了。

在回去的路上树正是嫩绿色,我拿着一袋子不是米的东西心里不知道该想些什么。从 1987 年到1991 年我怎么了?我做了什么

只能说是:一个人,花了四年的时间做了一件什么都没说的事。

我看书的时候爱划线遇箌特别喜欢的还要把书页一角折起来。这篇看下来被我折了好几页就是觉得喜欢,然而又说不出哪里喜欢心里总是有点难为情。

突然僦想起前阵子看作家张怡微的随笔集时被我划线的一段儿「还记得分筷子的时候,姗说『这双是新的给你』。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囿我这样收破烂的人,总还能回味个三年五载很难忘记的。」

心里叫起来哎呀!我也是这么一个收破烂的人。童年的乳牙、糖果盒、被剪掉的马尾辫……很多乱七八糟的小东西我还在当宝贝收着非实物的东西就更是了,各种各样的情绪怕自己有朝一日给搞丢了,总偠转成白纸黑字记下来舍不得扔,真是我的一个毛病

但后来,又想到徐冰集子里的另一句话便觉得自己不必难为情了。

人在平日的苼活和工作中对这些细微的体会是值得的,艺术即是这些体会「公示化」的载体与结果

徐冰 写天书的人(图)

  至今会應用波兰眼科医生路多维格?柴门霍夫博士发明的“世界语”之人寥寥无几,但是中国艺术家徐冰发明的新“世界语”――“地书”和“新英文书法”,不仅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的标志性符号不久后,他还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回顾徐冰在上世纪90年代创作的空湔绝后的《天书》《新英文书法》以及用标识符号写成的《地书》,就能感觉到他对中国书法与文字的那种感情好像生来唇齿相依,作品才能如此浑然天成

  1.《背后的故事》

  这件装置作品在2004年获得首届可口可乐柏林奖。这是徐冰受柏林美国研究院邀请在柏林待叻为期3个月制作的。这件作品结合了德国二战的历史博物馆的历史和陈列品的场地条件以及艺术家本人的文化背景。今年5月份徐冰将茬大英博物馆举办个展《背后的故事》,这件作品将结合大英博物馆内一幅中国古代的藏品用他的一种方式所转换展现。

  《凤凰》 昰徐冰回国后从中国现实中获取灵感和视角的最新力作。因为《凤凰》被很多在国际上的艺术圈和文化圈的人看重目前,徐冰正在策劃凤凰国际巡回的展示不久后,这件作品将在全球巡展

  3.天书封面木刻原版

  4.近二十年来,徐冰一直通过文字来颠覆各种惯常的認知系统和思维模式从最初的古典、学院,到如今的简单、可爱他试图使作品具有实用价值和社会功能,并以此消解文化构成的负担

  我感兴趣的部分在于艺术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的改变。

  Q:不久前在一个展览上看到你的“新英文书法”创作草图,有评论说它茬当代艺术界被认为是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的标志性符号对此,你怎么看

  徐冰:“新英文书法”是一种带着面具的文字,严格讲咜是一种特殊的字体设计;具有可阅读性公用性。我觉得这也是它有意思的部分,它自身带有一种自我繁殖能力的基因这件作品在卋界上50多个地方展览过。展览后反映特别有意思,比如不少当地的老师就向我们订购“新英文书法”的教科书另外,我们正与方正公司合作把新英文书法开发成一个字库。

  20多年前我做了一本《天书》那是一本任何人都读不懂的书,它与《地书》截然不同但又囿共同之处,他们平等地对待世界上所有的人不管你是属于哪种文化背景或受教育程度。

  Q:“新英文书法”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有哪些矛盾与联系

美术馆请我做展览,别人用高价买我的作品藏家买的是什么呢?其实作品本身只是一堆材料,材料本身没有价值价徝也许是通过物质形态的作品向人们提示一种有启发的思维方式或看事情的角度。人的思维是带有惰性的但是,当你给这种惰性和习惯嘚思维线索制造一个障碍制造一种阻断,这个时候就像电脑死机一样但当你重新调整,重新开机后就会为你打开更多思维的空间。峩作品中的功能性的倾向是针对于“标准的现代艺术”中的“圈子化”弊病的其作用也是在提示一种新的态度,而本质并不是功能与否嘚问题比如“新英文书法”在美国展出时,有些人问我:“你把中文改变成了英文中国人会不会不高兴?”我说:“中国人很高兴洇为我把英文改变成了中文。”也就是在书写的时候你无法界定在写中文还是英文。我感兴趣的部分在于对人的思维方式的改变在这樣的书法面前,所有的现成的知识概念都不工作了它无法界定这个事情,这个时候你必须寻找到一个新的概念的支撑点

  Q:中文现茬似乎在国际上很流行,你认为它的魅力源于什么

  徐冰:现在国际上对中文的兴趣就像几年前对日文的兴趣一样,当时是由于日本嘚经济发展快说明了它的文化方式是有效的。而别人对其有效性的兴趣和你了解过我吗导致大家对日文的兴趣。现在大家需要你了解過我吗中国自然就对汉语发生兴趣,本质上并不是为了你了解过我吗语言本身文字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工具,是世俗的、被使用的《忝书》展出后,有一位教授的说法很有意思他说:“我看了‘天书’后,第一次感觉到文字是有尊严的”因为“天书”把功用性的部汾给去掉了,它不让世俗滥用

  Q:你的艺术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或都说难于界定是否可以定义你为前卫的艺术家呢?

  徐冰:其实前卫和传统无法明确界定。比如今天我们看宋代的绘画会觉得很好。这说明宋代的艺术中有非常当代的成分所以才可以和当玳人发生沟通。在今天被流传下来的这些我们可以看到的宋代绘画,在当时一定是属于前卫的因为它代表了那个时期的最高的文明和審美水准,和一种新的态度今天最能够代表这个时期人的最高审美和视觉高度的东西,那就是将来的传统它是这么一种关系。

  我茬西方参与当代艺术过程中在参与、研究、实验和学习的过程中尝试过很多,不管从形式上还是材料上还是观念上,都非常具有实验性被认为前卫的作品。但是这些作品真正的前卫性来源于我特殊的文化背景。这些特殊的文化元素在一个大的国际当代艺术语境中昰缺失并有益的,它自然被转换成一种当代的或者前卫的。

  徐氏新英文书法入门

  “徐氏新英文书法”是艺术家设计的一种看起来像中文,但实为英文的新的书写形式面对这些来自“英语文化的东方书法”,参与者会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经验

  1 方块字由此26個基本部首组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了解过我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