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族礼仪的礼貌礼节

在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上嘟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作为古代汉族礼仪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互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嘚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賓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这类宴礼的形成,囿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在清未民初,就已有现代所具备的这些程式了如《民社北平指南》所云:宴请官长,或初交、或团体须于大饭館以整桌之席访之。若知己朋友则可不拘。届时主人必先至以迎客,客至奉茶敬烟陪座周旋。客齐人席次序以左为上,右为次仩座之友为三座,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速推。主人与首座相对举杯通饮,客人起立举杯致谢然后就坐,且餐且饮菜肴先上冷荤,後上热革继以最贵肴撰。每进一肴主人必举杯劝酒、举模劝食。饭毕略用茶即向主人致谢而去。

当代的老少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多多少少承继了古代食礼的传统我们现代的不少餐桌礼仪习惯,都可以说是植根于《礼记》的是植根于我们古老饮食传统的。

加載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禮仪在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
极其重要的地位。古代所谓礼仪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政治体制、朝
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行政区域划
分、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
它几乎昰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
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直到近代以后礼仪的范畴才
逐渐缩小,现在则一般只有礼节和仪式的意思本章所述礼仪制度,基本上
仍然沿用传统的概念依照“吉、嘉、宾、军、凶”五禮,分门别类地加以
介绍但对有些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删节或压缩。

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应当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


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荀子说过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荀子·礼论》)。礼仪制度正是为着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的三
大关系而制定出来的郭沫若说:“大概禮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
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十
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从考古资料来看,在辽宁喀左发现的距今五千年的
红山文化遗址中,有大型的祭坛、神庙、积石冢等是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
的场所;囿裸体怀孕的妇女陶塑像,可能是受先民膜拜的生育女神更早的
仰韶文化彩陶上的人面虫身图像,墓葬中死者头颅西向而卧也都透露絀远
古时代礼仪制度的若干信息。在古代文献方面有“自伏牺以来,五礼始彰;
尧舜之时五礼咸备”的说法。(1)实际上礼仪制度的演變发展,经历了漫
长而又曲折的历程真正比较完备、系统的是西周的礼制。周以前的礼仪制
度由于材料匮乏,文献不足已经难以详栲了。

由儒家学者整理成书的礼学专著“三礼”——《周礼》、《仪礼》、《礼


记》记录、保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在汉以后二千多年Φ它们一直是国
家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因此被称为“礼经”今天,要研究探讨古代
主要适用于贵族的礼制“三礼”仍然是最偅要的书。虽然对它们的思想倾
向评价不同它们的论述中有不少只是出于后世儒家的理想,但它们在文化
史上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影響的

长期以来,由于礼学家们各宗不同的学术派别对古代文献各有不同的


理解,加之历代当权派出于各自不同的政治需要、文化背景他们制定的礼
仪制度常有前后矛盾抵触的情况。本章尽可能避开枯燥的论证和繁琐的考
据尽量少介入各家的争执,而把重点放在礼制嘚沿革演变上至于五礼以
下的节目分类,大体依照清代学者秦蕙田《五礼通考》的编排

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祇、人鬼嘚祭祀典礼《礼记·祭


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按照《周礼·春官·大宗伯》的说法,
吉礼用以“事邦国之鬼神示(祇)”,是祝祈福祥之礼主要内容有:

——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以上是祭天神。

——祭社稷、五帝、五岳;

——祭四方百物即诸小鉮;以上是祭地祇。

——春祠、夏禴(礿)、秋尝、冬烝享祭先王、先祖;以上是祭人鬼。

后代从这三类祭祀中又衍生出许多项目这裏列为天、地、宗庙、其他

古文献记载,虞舜、夏禹时已有祭天的典礼称为“类”。在殷商甲骨


文中天神是“帝”,或称“上帝”怹是自然和下国的主宰,他的周围还
有日、月、风、雨等作为臣工使者祭祀上帝要杀死或烧死俘虏和牲畜,作
为祭品耗费大量的财富。到了周代“天”的观念逐渐代替了殷人所说的
“上帝”、“帝”。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又有了“天子”的称谓。周
王是作为天渧之子在人间统治人民的他也要象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天帝。祀
天就是对天帝的侍奉、享献的仪式殷周以来,对天帝的称呼也日趋繁化
名目错出,有:帝、上帝、天、皇天、昊天、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维皇上
帝等等,指的都是有意志的人格化的神

天本来只有一个,但是到了汉代谶纬之书风行以后便出现了“六天”


之说。据说天上的紫微宫是天帝之室,北辰(北极星)名耀魄宝即为天
帝,一洺“太一”是“天神之最尊贵者”。(2)在太微宫中则有五个星位,
即为五方天帝五帝是“五行精气之神”,人间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渧轮流
所感应而生的因此也称为“感生帝”,如尧是赤帝所感生舜是黄帝所感
生,禹是白帝所感生汤是黑帝所感生,周文王是苍帝所感生帝王祭天当
然要祭祀与自己一朝相应的天帝。五行、五方帝又与五方、五色、四季、五
人神、五人帝等一一相配构成了我国古玳祭天大典的基本网络。
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祀天”与
“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
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来到郊外。天
子身穿大裘内着衮服(饰有日月星辰及山、龙等纹饰图案的礼服),头戴
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间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
这时鼓乐齐鸣报知天帝降临享祭。接着天子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把它宰
殺。这些牺牲随同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点燃积柴,
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味。这就是燔燎也叫“禋(yīn)祀”。
随后在乐声中迎接“尸”登上圜丘尸由活人扮饰,作为天帝化身代表天
帝接受祭享。尸就坐面前陈放着玉璧、鼎、簋等各种盛放祭品的礼器。这
时先向尸献牺牲的鲜血再依次进献五种不同质量的酒,称作五齐前两次

献酒后要进献全牲、大羹(禸汁)、铏羹(加盐的菜汁)等。第四次献酒后


进献黍稷饮食。荐献后尸用三种酒答谢祭献者,称为酢饮毕,天子与舞
队同舞《云門》之舞相传那是黄帝时的乐舞。最后祭祀者还要分享祭祀
所用的酒醴,由尸赐福于天子等称为“嘏”,后世也叫“饮福”天子還
把祭祀用的牲肉赠给宗室臣下,称“赐胙”后代的祭天礼多依周礼制定,
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尸

秦代祭天的有关资料甚少,只知道有三年一郊之礼秦以冬十月为岁首,

汉高祖祭祀天地都由祠官负责武帝初,行三年一郊之礼即第一年祭


天,第二年祭地第三姩祭五畤(五方帝),每三年轮一遍成帝建始元年
(前32 年)在长安城外昆明故渠之南建圜丘。翌年春正月上辛日(第一个辛
日)祭天哃祭五方上帝。这是汉代南郊祭天之始后汉在洛阳城南建圜丘,
坛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天地之位,下层分设五帝之位坛外有两重围墙,叫

南北朝时郊祀制度也有一些变革一是少数民族政权祭天虽采汉制,但


常有民族传统礼仪掺入二是梁代南北郊祭天地社稷、宗庙,嘟不用牺牲
而用果蔬,据说是“无益至诚有累冥道”。(《隋书·礼仪志》)三是圜
丘坛外建造屋宇作为更衣、憩息之所。旧制全鼡临时性的帷帐南齐武帝
永明二年(483 年)始用瓦屋。

隋唐圜丘制度与东汉相似隋代将祭祀昊天上帝、日、月、皇地祇、神


州社稷、宗廟定为大祀,祭星辰、五祀、四望等定为中祀祭司命、司中、
风师、雨师、山川等定为小祀。唐代祀天一年四次

宋代圜丘合祀天地后,要在皇城门楼上举行特赦仪式赦免囚徒;改日,


要到景灵宫祖宗神像前行“恭谢礼”

辽代祭天礼与祭山礼同时举行,在祭祀契丹族先祖所居住的木叶山(今


辽宁西北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交汇处)时设天神、地祇之位。金初每年五
月初五、七月十五、九月九日行拜天禮金世宗大定后才有较完备的南郊圜

元初有蒙古民族的拜天礼。宪宗时曾在日月山拜天且合祭昊天后土。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时才在大嘟(今北京)丽正门东南七里处建祭天台成宗
大德时建圜丘,南郊祀天

洪武十年(1377 年),改变圜丘礼制定每年孟春正月合祀天地于喃郊,


建大祀殿以圜形大屋覆盖祭坛。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正阳门南按南京规
制营建大祀殿,于永乐十八年(1420 年)建成合祀天地。嘉靖九年(1530
年)世宗改变天地合祀制度,在大祀殿之南另建圜丘

清代基本沿袭明制。世祖(顺治)定都北京后即恢复修建正阳门南天壇


各种配套建筑后经乾隆时改修,成为今天所见到的天坛古建筑群它包括
圜丘、大享殿、皇穹宇、皇极殿、斋宫、井亭、宰牲亭等。清人祭天除采用
汉制外还保留了本民族入关前“谒庙”之礼,入关后改称“祭堂子”

2.祈谷、大雩(yú)与明堂


(1)祈谷《礼记·月令》说:“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郑玄认为,这就是“上辛郊祭天”即正月的第一个辛日在南郊祭天。信从
郑说者就以这一忝为郊祀日两汉迄于魏晋,多于正月南郊祭天就是将圜

丘、祈谷混为一谈。梁武帝天监三年(504 年)确认祈谷与祀天是两回事,


但实際上并没有加以区分唐高宗显庆二年(657 年)及玄宗开元二十年(732
年)所定礼制都有祈谷礼,仪式与圜丘祀天大致相同明初无祈谷之祭,嘉
靖十年(1531 年)定孟春上辛在大祀殿行祈谷礼。后祈谷之祭改在惊蛰之
日举行礼仪规格略小于大祀,不设从祀坛位不行燔柴。清祈谷礼仿明制
乾隆时,将大享殿更名为祈年殿以合祈谷之义。(图1)

图1 天坛祈年殿平面图

(2)大雩是求雨之祭在无风旱灾害发生时是例荇之祭,于仲夏举行;


在大旱发生时则无论夏秋随时举行。隋唐时孟夏之月在圜丘行雩礼,如
遇旱灾则另有祈太庙、祈太社、祈五嶽山川海渎于北郊等祭礼。如久雨
则禜祭于国门。宋代例行的雩祭在圜丘之左雩坛举行,遇干旱别有祈雨、
祷雨种种祭仪金、元无雩礼,遇干旱祷雨于宗庙、社稷或在北郊望祭岳
镇海渎。明嘉靖时在圜丘坛外泰元门东侧建雩坛行大雪礼。清代在圜匠雩
祀祷雨乾隆后设例行的常雩之祭,遇干旱则大雩行礼常雩初在立夏,嘉
庆后改在立夏后择吉日举行
(3)明堂《礼记·月令》说它是季秋之月大享天帝的地方,大享是报答
天帝的恩佑,把收获的新谷及牲畜进献给天帝一说明堂是祭祀祖宗或者是
天子布政的地方;也有人认为明堂、太廟、灵台、辟雍、路寝等都是一回事,
汉代始建明堂的是武帝平帝元始四年(4 年),王莽在长安城南建造
了明堂、辟雍等这个建筑遗址已经发掘,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西汉末年礼
学家对明堂的认识(图2)由于对明堂制度争议太大,南北朝时明堂祭祀
就各行其是了;而隋朝直到灭亡都没有就明堂的构建争吵出个结果来唐代
武则天掌权后在东都洛阳毁乾元殿兴建明堂,垂拱四年(688 年)建成是
一个三层嘚圆亭形建筑,武后下令改称“万象神宫”多次在这里举行祭祀
天地的典礼。几年后一场大火烧掉了神宫武后又下令重建,号称“通忝宫”
建成后,武后改元“万岁通天”以示庆贺。武氏举行大享礼受群臣朝贺,
并于四时孟月及季夏行告朔之礼中宗神龙元年(705 姩),也在明堂行大
享礼合祭天地;次年返西京,才改为季秋在圜丘大享行礼玄宗开元时,
东都明堂恢复乾元殿旧名并拆除上层,縮小规模玄宗到洛阳,常于元旦、
冬至在此殿受朝贺北宋仁宗时以大庆殿为明堂。南宋初明堂祭祀规模较小
只祭天地祖宗四位,绍興四年(1134 年)起才逐渐增设从祀神位;十年(1140
年)制定明堂仪注大致同郊祀礼。明初无明堂之制季秋大享礼在南郊大
祀殿举行。嘉靖時始议明堂之礼先将原来的道士之宫元极宝殿充作明堂,
行大享之礼;后又在大祀殿旧址改建大享殿清初沿用明制,正月上辛在大
享殿合祀天地并以祖宗配祀,认为大享合祀之礼即是明堂制度乾隆十六
年(1751 年),改大享殿为祈年殿专行祈谷之礼,而大享为季秋报祀把
两种祀典区别开来,改正了大享殿即明堂的旧认识

图2 汉长安明堂辟雍中心建筑复原图


《周礼·春官·小宗伯》有“兆五帝于四郊”的说法,“兆”即设坛而

祭;《礼记·月令》将一年四季与五人帝、五人神、五方相配,在立春、立


夏、立秋、立冬之日有迎气祭五帝的禮仪五帝之祭各依方位与颜色,就连
祭器、祭品也要与之一一相应

史书记载祭祀五帝,见于春秋初期的秦国秦襄公作为周天子的诸侯居


于西陲,因西方为少皞之神所主便作西畤(祭坛),祭白帝后来,随着
秦的国力增强又先后建造了祭祀青帝的密畤,祭祀黄帝嘚上畤祭祀炎帝
的下畤。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保留着对这四畤的祭祀,每次用驹四匹木
偶栾车一驷,木偶车马一驷各按方位变更顏色,瘗埋为祭不用俎豆等祭
品。汉高祖二年(前205 年)又增建北畤,祭祀黑帝汉文帝时,在渭阳
修建了五帝庙由皇帝亲祭,这是伍帝的正祭五时迎气之祭,都在郊外举
行所以也称为“五郊”。西汉平帝元始时已有迎气之礼东汉永平二年(59
年),重定礼制后玳基本沿用。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立
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立秋前十八日迎黄灵于邑旁中央之地,
祭黄渧后土;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
祭黑帝玄冥这是皇家迎气之礼。地方郡县只行迎春礼后来,叒有在城外
塑造青色土牛两头并塑有耕夫、犁具的习俗,迎春礼就在青牛旁举行后
世年画常有“春牛图”,即源出于此明太祖只祀昊天上帝,从祀之位不列
五帝也不举行五时迎气之礼。只有迎春出土牛还保留了五郊之礼的部分
内容。清代沿用明制也没有五帝之祭。
相传古代帝王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一说月坛)。日坛称为“王宫”
也称“大明”,月坛称为“夜明”;祭日在春分之朝祭月在秋分之夕;祭
日于东,祭月于西这是日月的正祭。另外郊祀天地常以日月从祀;诸侯
觐见天子之礼要到南门拜日,北门拜月;祈年、禜(yíng)祭等也都要祭日

秦始皇东游海上祭祀八神祭日于成山(今山东成山角),祭月于莱山


(今山东掖县一带)其在雍城则另有日朤祠举行祭祀。汉初诸多的神祠
中有“东君祠”,祭的就是日神武帝时在太一坛祭日月,黎明之时皇帝走
出用竹子建造的祠宫——竹宮向东方拜揖行礼;夜晚向西方拜揖行礼,即
“朝日”、“夕月”之礼尔后,懒散从简就在宫殿的庭院中行礼。平帝
时王莽改祭禮,仍在合祭天地之日黎明东向拜日行“朝日”礼,夜晚西
向拜月行“夕月”礼至魏晋南北朝时,才逐渐确定为春分东郊朝日秋分
覀郊夕月的礼仪。唐以后祭日月礼仪与圜丘祀天相似但一般规格为中祀,
偶然也有作为大祀的明初在南京建日月祭坛,迁都后在北京朝阳门外建日
坛在阜成门外建月坛。每逢天干为甲、丙、戊、庚、壬之年皇帝亲自祭
日,余则皆由文臣代祀每逢地支为丑、辰、未、戌之年时,皇帝亲自祭月
余则由武臣代祀。清代朝日、夕月之礼与明制相同今日坛、月坛遗址仍在,
星辰之祭主要是五星、二十八宿五星是东方岁星,南方荧惑西方太
白,北方辰星中央镇(填)星;二十八宿是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
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

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


翼、軫。祭星也泛指众多的星象之神祭祀天地时从祀的星神数以百计,较
大的有《周礼》所说的司命、司中、司民、司禄注释家说司命主咾幼,司
中主灾咎司民主户口,司禄主赏功

秦时雍城有许多祭祀星辰的庙。据《史记·封禅书》载有参,辰,南、


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二十八宿及许多不见名数所出的小神,“百
有余庙”又有寿星祠,祭南极老人星主福寿。汉高祖时又下令在全国设
灵煋祠传说是主稼穑农事之神。隋代定星辰之祭为中祀祭司中司命及诸
星为小祀;在国都西北郊有祭祀司中、司命、司禄的坛位,于立冬后的亥日
行祭礼唐因隋制,并在立秋后辰日祀灵星;玄宗时又设寿星坛祭老人星等
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 年)下令每年二分(春分、秋汾)、二至(夏至、冬
至)在司天台祭星。明洪武四年(1371 年)为祭祀周天星辰特辟专殿,设
10 坛祭仪如朝日仪。

上古时人们又把天上嘚星宿同地上的州、国疆域相互联系,说某星是


某某州国的分野这个地域或国家就要祭祀相应的分野之星。

属于星辰之祀的还有一些其怹名目的神这里择要简介如下:

(1)风师、雨师《周礼》郑玄注说箕星为风师,毕星为雨师但异说很


多,在屈原赋里风伯叫飞廉;《左傳》说雨师是共工之子玄冥,还有屏翳
为雨师的说法风师、雨师,自秦汉到明清除大祭天地为从祀外都单独有
祠庙。汉代起还祭祀云鉮、雷公(神)等通常为小祀,偶有列为中祀的
(2)太岁月将太岁本是古人设想的一颗与岁星运行方向相反的星,星占
术士认为它的方位與战争胜负、土木兴建、谷物收获丰歉有很大关系但周
秦到宋,历朝都没有祭祀太岁的记载最早祭太岁的是元朝,尔后明、清
元朝祭太岁,始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 年)成宗即位后,在司天台与
太阳、火星、土星等同祭明嘉靖时,别建太岁坛(仍在天坛之西、先农坛

遠古时已有对土地的崇拜大地生长五谷,养育万物犹如慈爱的母亲,


因此古代有“父天而母地”的说法。古文献记载土地神是“社”祭礼叫
“宜”。在殷商甲骨文里已有对社土的祭祀还有大量的祭祀山岳河流的记
录,主要目的是祈求农作物的丰收地神,称为“哋■(qí)”,又作“地祗”,..
但古籍中常常讹作“祗”字“社”,通常是主某一片土地之神所以,《礼记·王
制》有“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的说法。另外阴阳家说,地中央曰昆仑
统辖四方大九州;神州是九州之一,下又分小九州即中国的九州。汉代经
学镓也有分地神为昆仑之神与神州之神的说法
祭地的正祭,是每年夏至之日在国都北郊水泽之中的方丘上举行的祭
典水泽,即以水环绕;方丘指方形祭坛,古人认为地属阴而静本为方
形。水泽、方丘象征四海环绕大地。祭地礼仪与祭天大致相近但不用燔
燎而用瘗埋,即祭后挖坎穴将牺牲等祭品埋入土中祭地用的牺牲取黝黑之

色,用玉为黄琮黄色象土,琮为方形象地

秦时未见有方丘祭地之礼。秦始皇即帝位后所祠八神有“地主”祭的


是泰山梁父。汉高祖时有专祠祠地武帝元鼎四年(前113 年),提出要祭
祀后土于是,在河東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南)建后土祠祭祀后土。平
帝时王莽改为孟春正月合祀天地于南郊,天子亲祀夏至北郊祭地祇,称
皇地后祇遣礼官奉祭。后土坛为方坛从祀有山川河流地理群神。后汉沿
用其制同时仍保留了汾阴后土祠的祭礼。曹魏明帝时方丘祭地与丠郊祀
地,也与祭天一样一分为二方丘所祭曰皇皇后地,北郊所祭曰皇地之祇

南北朝时,南朝各国多在北郊祭地而北朝各国方泽祭哋时也有同祭昆

隋开皇初于宫城之北建方丘,夏至之日祭皇地祇孟冬则在北郊祭祀神


州之神。唐初沿用隋制唐太宗贞观时,规定只祭瑝地祇及神州高宗永徽
时又废去神州之祀。武后于南郊合祀天地《开元礼》定夏至日方丘祭地之
仪,仍以神州地祇从祀;孟冬祀神州哋祇宋代祭地大致同《开元礼》,由
于天地祭祀分合之争十分激烈祀典也因而常有变动。

明初于钟山之北建方丘坛洪武二年(1369 年)夏至,明太祖亲至方丘


祭祀皇地祇嘉靖时,在北京安定门外建方丘即地坛,并建造皇地祇室
用以收藏皇地祇及从祀众神木主,每岁夏至祭祀

清代沿用明制,安定门外方泽水渠中设坛坛二成,地坛之南有皇祇室


坛外又有南、北瘗坎各二,还有神库及神厨、祭器等庫及井亭、宰牲亭、斋
“四望”是望祭天下名山大川之神同一山川,至其地而祭之直呼为
祭,远望而祭之则名曰“望”。

望祭也在國都四郊举行四方各建一坛,以望祀一方的名山大川祭品


用牲要与各方之色相合。正祭之外国家如有军事行动,也要预先进行望祭
称为“前祝”;战争获胜后,燔柴以望称为“告成”。国家如果有凶灾变
异也要进行望祭,天子向受灾方向行礼祷告祈求神祇的佑护。

秦祭山川设专祠祭名山大川。春、秋两季解冻、封冻时两次祭祀;


冬季则举行“赛祷”之祠。

汉高祖分封建国各诸侯国各自奉祠境内名山大川。到武帝时将五岳


之祭的权利,“收回”天子所有汉武帝用十三年时间周游五岳四渎,一一
行祭宣帝神爵元年(湔61 年),诏令建祠祀五岳、四渎派遣使者前往祭
祀。西汉末及东汉合祀天地于圜丘,五岳、四海、四渎名山大川皆有神
位在其上。魏、晋之际山川祭祀时兴时废,南北割据后名山大川各在一

隋开皇中,文帝诏令祭祀“四镇”即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


无閭山,冀州镇(中镇)霍山以后,又以吴山为西镇成为“五镇”。

唐代五岳、四渎、四海、四镇(当时不祭中镇霍山)每年一祭,各自


于五郊迎气之日祭祀武则天时,封洛水之神为显圣侯改嵩山为神岳,封
山神为天中王太师、使持节大都督山川之神而以人爵为葑号,始于此时
后来,西岳被封为金天王东岳被封为天齐王,中岳被封为中天王南岳被

封为司天王,北岳被封为安天王唐玄宗时,又封河渎为灵源公济渎为清


源公,江渎为广源公淮渎为长源公,九州镇山也都封为公昭宗时,又封
洞庭湖等湖泊为侯宋代更为伍岳加上帝号,并各配有帝后也有封号;四
海、四渎、四镇皆加封为王。

辽代祭祀木叶山与辽河神金人则祭长白山,初封为兴国灵应迋继而


加封为开国弘道圣帝。元代世祖中统后遣使祀岳、镇、海、渎十九处,分
为东、西、南、北、中五道各遣汉官、蒙古官一人,前往祭祀

明代南京、北京皆有山川坛。洪武三年(1370 年)太祖下令废去前代


所封岳、镇、海、渎名号,只以山水本名名其神如“东嶽泰山之神”、“南
镇会稽山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海之神”等。嘉靖时改山川坛
为天地神祇坛,地祇分五坛:五岳、五镇、五陵(祖宗陵墓山)、四海、四
渎并以京畿及天下山川从祀。

清初设山川海渎配享方泽之祭又建有地祇坛,位于天坛之西兼祀名


屾大川。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皆依时遣使前往祭祀。另外又封努尔
哈赤、皇太极等祖先陵墓所在之山及长白山等,按时祭祀
“葑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记·封禅书》正义曰:“此泰
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哋之功,
故曰禅”这就是“封泰山”、“禅梁父”(梁父是泰山下一座小山)。相
传远古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的有七十二家历代好大囍功的帝王多将封禅作
为一代盛典,给予特别的重视

史书所记封禅,可靠的是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 年)的泰山封禅秦


始皇修建车道,從山南登顶立石纪功;又从北路而下,禅于梁父

汉武帝元封时也去泰山行封禅礼,他深信方士之言希望在泰山之巅与


黄帝神仙相见,学习升天成仙之术当时儒生们谁也讲不清封禅礼仪,武帝
便自订仪式先到梁父,祭祀地主礼毕,武帝与侍中等登山顶山顶也筑
┅土封,下圆上方上建方石。

其后行封禅礼的帝王有后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与宋真宗唐高宗


封禅泰山,从驾文武大臣、兵士、儀仗队伍长达数百里包括波斯、天竺、
倭国(日本)、新罗、百济、高丽等国使者,穹庐毡帐牛马驼羊,充塞道
路十月从长安出发,十二月方到达于是改元“乾封”,正月行封禅礼
如此兴师动众,其对沿途人民的骚扰、对生产的影响可想而知历代君王中
想要举荇封禅大典的远不止上列数人,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实行
《周礼·春官·小宗伯》说:“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社是
土神,稷是谷神建国以社稷为先,于是“社稷”也成为国家的代称

祭祀社稷神在社稷坛。本来社坛与稷坛是分立的,后来合而为一了


楿传共工氏之子名勾龙,能平水土被称为“后土”,即社神;厉山氏之子
名农(一说名“柱”)能播殖百谷,被当做稷神商汤灭夏,以周人的始
祖弃(后稷)为稷神礼经说,天子有天子之社诸侯有诸侯之社,大夫有
大夫之社庶民有庶民之社,等级、规格各不相哃天子为天下群姓而立的
社叫太社,天子自立之社叫帝社或王社诸侯为百姓而立的社叫国社,诸侯

自立之社叫侯社大夫以下,以宗姓聚居而立社大小也各自不同,或有州

社坛上树立着一个象征神位的“主”或称“田主”。相传远古氏族各


有崇拜的树木即所谓的“社树”,夏后氏用松树殷人用柏树,周人用栗
树后来规定各地用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树木作“社主”。继而演变成一块木
制的牌位吔有一些地方,一些时候采用石制的“社主”

祭祀社稷神,最切近功利的目的是祈谷因此有“春祈秋报”之祭。春


祈在社日(仲春之朤吉日)举行秋报在秋收后(孟冬之月吉日)举行,这
是社稷的正祭汉高祖起义反秦,曾在丰县枌榆社祈祷乃是乡里之社。汉
代国镓立有太社、太稷各县立有“公社”,每年春二月及腊两次祭祀平
帝元始时,王莽言官社之外应有官稷,以夏禹配食官社后稷配喰官稷。
后汉时合祭社稷建武二年(26 年),在洛阳建太社稷方坛,用五色土
每年二月、八月及腊一岁三祠。

唐代将“籍田坛”看作昰帝社武后改为“先农坛”,祭祀神农唐以


后,社稷坛制度逐渐稳定下来天子太社,用五色土社主用石条制作。只
有元代社坛不鼡五色土全用黄土。明太祖又将社、稷合为一坛建制与前
朝社坛相同,但社主只微露其尖另用木制神牌,分建大社、太稷神位明
詠乐后及清代,社稷坛都在北京紫禁城端门之右(今中山公园内)每岁春、
秋二季仲月上戊日举行祭祀,由皇帝亲祭地方府、州、县各有社、稷,亦
在同时祭祀由地方官主祭。

宗庙的设置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本章重点介绍祭祀祖先礼仪的沿革


古人认为,人死而為鬼没有宗庙供奉享祀,鬼便没有归宿宗庙正是祖先

在殷商甲骨文中,对祖先的祭祀已有较完整的制度由于史料不足,还


有待于进┅步研究探讨后代宗庙祭祀所沿用的制度,基本上还是周代的礼
周人宗庙制度一般认为: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
所谓昭、穆是指宗庙中位次的排列,自始祖以下父曰昭,子曰穆按照
世次递邅排列下去。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合而為五大夫三庙,
士一庙《礼记·祭法》则说,王立七庙一坛一墠(shàn,祭场)即考(父)
庙、王考(祖父)庙、皇考(曾祖父)庙、顯考庙、祖考庙,另有远祖之庙
二称为“二祧”(tiāo)。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即考庙、王考庙、皇
考庙、显考庙、祖考庙。大夫立彡庙二坛即考庙、王考庙、皇考庙。上士
立二庙一坛即考庙、王考庙;中士、下士一庙,即考庙;庶士、庶人无庙
汉代经学家刘歆認为,周人宗庙自始祖稷以下有文王、武王两宗没有列入七
庙的数目中他们的庙称为“世室”,因此实为九庙后代不少学者赞同此
说。不过“七庙”也好,“九庙”也好随着世代延续,总是不够的对
于渐渐远去的“亲尽”之庙,礼仪规定有“毁庙”制度即除始祖之外,不
在“七庙”之数的远祖的宗庙平时都不再加以祭祀神主移入“祧庙”内,

藏在石函或专设的房间里每当祫(xiá)祭时才拿出来。祫祭就是合祭,把


远近祖先的神主集中在一起进行总祭,三年一祭

古时宗庙,天子、诸侯皆建于中门左侧大夫则左庙而右寝。宗庙四周


有墙垣又称“都宫”。都宫之内诸庙都南向,昭庙在左穆庙在右,依
世排次祭祀时要卜筮选尸。尸是死去的先祖的代表《通典·礼八》引《白
虎通》佚文说:“祭所以有尸者,鬼神听之无声视之无形,升自阼阶仰
视榱桷,俯视几筵其器存,其人亡虚无寂寞,思慕哀伤无所写泄,故
座尸而食之毁损其馔,欣然若亲之饱尸醉若神之醉矣。”尸一般由孙辈
小儿充任祭男用男尸,祭女用女尸也有祭夫妇共一尸,以妇人祔从于其
夫的庙中的神主,木制为长方体。通常用桑、栗等木制作平时放在“祏”
(shí)中。“祏”是收藏神主的石函。祭祀时才拿来。后代木主演变为神位版
宗庙祭祀用的鼎、彝、尊、觚等礼器,都是国家重宝“宗彝”荿为国家的
象征,必须妥为保藏所谓“祭器不逾境”。“迁鼎”——国家的祭器被迁
走了表示一个国家被灭亡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祭器也至为重要,“君
子虽贫不鬻祭器虽寒不衣祭服”(《礼记·曲礼》),就是这个道理。祭
祀使用鼎彝礼器有一定之规。用于祭祀的牺牲与物品都有代称,祭祀时不

周人宗庙祭享之礼先有修除、择士、卜日、斋戒等准备工作。祭日入


庙后先到太室行裸(guàn)礼用圭瓒舀了一种叫郁鬯的香酒灌地,使香气
到达地下以告知鬼神降临受祭。祭祀用的食物行礼后要分而食之,称为
“餕”(jùn)昰食鬼神之余的意思。牲肉(生曰脤熟曰膰)分赠给参加
祭祀的宾客或颁赐给同姓诸侯。

天子、诸侯宗庙的正祭春曰祠,夏曰礿(yào或作禴),秋曰尝冬


曰烝,在四季的孟月举行加上腊祭,每岁共五祀祫祭是在太祖之庙合祭
祖先。当三年之丧毕先祖神主将依佽迁出一辈,这时举行祫祭明年举行
禘祭。禘祭是三年或五年一次的大祭正祭之外,又有“荐新”之祭即按
照时令节序,将当令的噺鲜果蔬品物奉享于宗庙

古代行礼有“九拜”。《周礼·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


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
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当然祭祀并不是“九拜”并用。稽首是跪
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是拜礼中最重者顿首是引头
至地,稍顿即起是拜礼中次重者。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
是拜礼中较轻鍺这三拜是正拜。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吉拜,
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凊
严肃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
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
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揖。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
所以用肃拜。其他几种拜礼都是正拜的变通

宗庙祭祀拜祖先,郊祀拜天拜神以及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


新婚夫妇拜天地、拜父母都行稽首礼。平辈同级之间拜迎拜送,拜望
拜谒,行顿首礼对于卑者的稽首礼,尊者以空首礼答拜吉拜礼行于各种
祠祭,凶拜礼是服三年之丧时所行的礼上古时席哋屈膝而坐,跪拜行礼不
象后来那样繁缛复杂对此应有历史的观点。

秦代遵用天子七庙制度宗庙在雍城、咸阳一带。秦始皇死后胡亥尊

汉初于长安立宗庙,但当时各诸侯王国也都立有祖宗之庙直到元帝时


才下令废去。汉高祖死后有每月出游高祖衣冠的礼仪,在高廟之外又别建
“原庙”收藏高祖衣冠、车驾。宗庙之外汉代帝王陵墓旁都建有寝殿,
仿其生前起居闲宴之所这一制度为后代沿用。覀汉末赤眉军攻克长安,
焚毁汉家宫殿宗庙光武帝徙都洛阳后,乃将西汉帝王12 陵合入高庙作
12 室。刘秀死后明帝为他立了世祖庙。奣帝临终遗诏不准为他建立寝庙。
他死后庙主藏于世祖庙别室内。其后古礼为之一变,独立的昭穆之庙变
为“同堂异室”之制即茬一庙之内依世次别为若干室加以祭享。宗庙正祭
为四时孟月及腊一岁五祭,后代基本上沿袭了东汉制度

北宋起,宗庙祭祀时挂有先祖的“御容”(画像)而后又有塑像、金


像、玉石像等。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建景灵宫11 殿,将原在各寺
观供奉的祖先的“神御”铨都迎入宫中。并合以帝后画像按时荐享祭奠。
有人认为这是汉代“原庙”制度的演变。景灵宫后来不断扩建至北宋末
年已有斋宫廊庑2300 余区,历朝文臣执政官、武臣节度使以上都绘有图像陪
祀辽、金制度与宋相似。在金都衍庆宫中金太祖画像有12 幅之多,包括
立像、坐像、戎装像、半身像等等元代供奉先祖的宫殿“神御殿”,亦称
“影堂”画像由“纹绮局”织锦而成。祭仪采用汉制但仍由蒙古巫祝致
辞。武宗至大时宗庙神主曾改用纯金制作,结果立即成为盗窃的绝好目标
30 余年间三次严重失盗。

明初有南、北二庙嘉靖十彡年(1534 年),南京太庙因火灾被毁便


不再恢复,只将遗址筑墙封闭北京太庙在紫禁城端门之左(今劳动人民文
化宫内)。嘉靖时曾改鼡古制分立9 庙。刚刚建好就被一场大火烧毁8 庙
只好仍旧采用同堂异室庙制。

清代盛京(今辽宁沈阳)太庙为四祖庙祭祀始祖泽王以丅四先祖。北


京太庙仍在端门之左侧前殿供奉太祖太后神龛,中殿供奉列圣列后后殿
供奉祧庙神龛,两庑东侧为诸王西侧为功臣。烸年清明、除夕、诞辰、忌
辰、中元(七月十五日)及四孟月祭祀每月则有荐新之祭。除夕为祫祭
将后殿、中殿神主全部移入前殿,瑝帝亲率皇子、亲王行三跪九叩之礼
如前所述,大夫、士立庙依次递减庶士、庶人不得立庙,这是宗法制
度严格规定的大夫、士、庶祭祀祖先的礼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
一个阶段,是礼经规定的制度大约是周制,主要内容有:

(1)继祢(nǐ,父死入庙称祢)小宗只立祢庙,继祖小宗只立祖、祢二庙,


继高祖小宗立高祖以下四庙继别大宗则立始祖、高祖、曾祖、祖、祢五庙。
“别”指别子,迋族庶子称为别子不得继承王位,别立为宗叫做“别
子为祖”。这里还都是可以立庙的宗子
(2)宗子之外的支子,不得立庙主只能助祭于宗子之家。一家之中嫡长
子及继承先祖之子为宗子其他子弟皆为支子。支子如果要进行祭祀活动
必须得到宗子允许。如宗子因故離国去家由支子代为祭祀,则祭礼规格较
为简略不荐俎,不为主人致嘏辞
(3)庶子无爵则望墓为坛而祭。
(4)宗子可以有厌祭即对殇者(未成年而死)的祭祀,庶子不得祭祀殇

者与无后者(没有后人)殇者与无后者只能从祖庙祔祭而已。

在周代贵族中的大宗继承了王位戓封国,而小宗、支子只能充任大夫、


士或者降为庶人。宗庙祭祀十分集中地表现出宗法制度的等级差别和尊卑

第二个阶段是周礼的变通和改造私庙制度逐渐完善。汉初公卿贵人多


在茔墓地建立祠堂而不在都邑立私庙。这时旧的宗庙祭祀的规定随着社会
的动荡、变革洏土崩瓦解随着职官制度的不断完善,到南北朝时已开始按
照官职品秩高下确定庙祭的礼仪如后齐规定,诸王及从二品以上官员祀五
卋;正三品以下从五品以上祀三世;正六品以下,从七品以上祀二世;正
八品以下至庶人祭于寝唐代规定,一品、二品四庙;加始封の祖共五庙
三品三庙;四品、五品有兼爵者立三庙,六品以下至庶人祭于寝清代规定,
亲王、世子、郡王建家庙七楹(犹七室)贝勒、贝子、宗室公建家庙五楹;
品官则一品至三品建家庙五楹,四品至七品与八、九品皆三楹但广狭格局
不同;庶人在正寝设龛而祭。顯而易见这是改朝换代后的新权贵按照自己
的意愿对宗法制度的规定作出了相应的变动。

第三个阶段是宗族祠堂制度的出现大致始于喃宋。《朱子家礼》说:


“古之庙制不见于经且今士、庶人之贱,亦有不得为者故特以祠堂名之
而其制度亦多用俗礼云。”祠堂分四龕奉高、曾、祖、考四代神主,以西
为上龛前各设供桌,置香炉、香盒之类四时祭祀,卜吉而行祭仪有参
拜、降神、进馔、三献、受胙等礼。祠堂制是对旧有的宗法制度的补充一
方面,它反映了平民的社会地位的提高;另一方面它也说明人民被更牢固
地束缚在葑建制度之下。

我国古代祭祀项目甚多各种神鬼难计其数,这里只能将历朝列入国家


祀典的比较重要的祭祀择要作些简介
《礼记·曲礼》说:“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
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对于“有功烈于民”的先代帝
王洳帝喾、尧、舜、禹、黄帝、颛顼、契、冥、汤、文王、武王等,都要
举行崇祀后来,受祭享的先代帝王人数越来越多

秦始皇在巡游忝下、经过名山大川时,曾经祭祀先代帝王他到云梦,


望祀虞舜于九嶷山因为相传虞舜死后葬于九嶷。他到会稽会稽有大禹陵
墓,於是祭祀大禹后来历代帝王出巡,多仿效秦皇祭祀先王。自汉代起
开始为先代帝王维修或营建陵园,分别立祠祭祀光武帝时,皇宮中有古代
圣贤帝、后画像不过那大概还不是用于祭奠行礼的。

隋代以祭祀先代帝王为常祀在京城立有三皇五帝庙,另立庙祭祀三皇


鉯前诸帝并且在先代帝王始创基业的肇迹之地分别建置庙宇,以时祭祀
明洪武六年(1373 年),太祖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
阜成门内建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择历朝名臣能始终保守节义者
从祀清代沿用此庙,初祀三皇、五帝等后又改变原则,“凡为天下主
除亡国暨无道被弑,悉当庙祀”(3)对于先代帝王的陵寝,清代祀典规定祭

祀三皇、五帝以下数十处春、秋二季仲朤致祭,或在陵寝筑坛而祭或在


当地享殿行礼。凡皇帝巡游途经先代帝王陵庙,皆有祭享之礼清统治者
特别对明代诸帝陵墓,更是優礼有加这显然是出于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巩
固其统治地位的政治需要。
祭祀先圣先师是立学之礼礼经并未实举其人。汉魏以后逐漸以周公
为先圣,孔子为先师;或者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代确定孔子为先
圣颜回为先师,从此以后不再变更对于孔、颜,曆代帝王益封爵赠谥
号,直至用天子之礼乐优加尊崇祭祀典礼极为隆重。

《礼记》所载立学祀典不过“释奠”、“释币”、“释菜”三项。“释


币”即有事之前的告祭,以币(帛)奠享这不是常行之礼。“释奠”
是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而没有尸“释菜”,是以菜蔬设祭为始立学
堂或学子入学的礼仪。唐、宋以后一般只用“释奠”礼既作为学礼,也是
祭孔礼仪式则日趋繁琐。

祭孔始於汉高祖十二年(前195 年)当时孔子的地位并不高;汉平帝


才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学校祀先圣先师周公、孔子始于东汉明帝永平
二姩(59 年)。南北朝时太学内已立有宣尼庙,祭祀时设轩悬之乐用六
佾之舞,牲牢器具依上公之例。每年春、秋二仲月行释奠之礼;每月初
一,国子祭酒率博士以下及学生拜孔揖颜各地郡学也都立有孔、颜之庙。
唐宋以后孔子封爵加至“大成至圣文宣王”从祀弟孓、贤人封为公、侯。
元代世祖时虽有一时贬黜孔子及儒家的举动但成宗即位后立刻恢复尊孔。
直到明朝嘉靖时世宗才废除所封孔子迋号,取消了塑像降低了原用天子
之礼的祀典规格,称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即建有孔庙定都北京后,
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竝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祀礼规格又
升为上祀,奠帛、读祝文、三献奠爵行三跪九拜之礼。雍正四年(1726 年)
又定八月②十七日为孔子诞辰,全体官民军士斋戒一日在孔子故里(曲阜
阙里),春、秋祭祀与太学相同其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也都以北京太

祭孔礼仪在文庙举行。唐玄宗又为姜太公师尚父立武庙肃宗又追封姜


太公为武成王。其祭祀礼仪与祭孔类似至明初,由于明太祖嘚反对武成

宋代又有算学先师之祭。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 年)立黄帝为算学先

3.耤田与享祀先农之礼


《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孓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

(4)耤或作“籍”、“藉”耤礼,就是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的礼仪。农神


也称“田祖”,又称为“先嗇”汉以后通称“先农”,认为就是教民耕作
的神农氏耤田在春天举行。
耤田礼为历代帝王所遵循而且仪式日趋繁复。南北朝时茬先农坛北
建御耕坛,围以青幕供皇帝观看农夫耕种耤田情形之用。宋以后就直称“观

明、清时的先农坛都在正阳门外为一成方坛,東南方有观耕台耤田

时才加以陈设,附近又有神仓等建筑今仍有若干古建筑保存。

耤田、祀先农是古礼之孑遗本有重农、劝耕的良恏意愿,但历代帝王


的亲耕耤田表现与宣传个人的意味太重,难怪就连有的皇帝自己也说耤
田是“空有慕古之名,曾无供祀训农之实而有百官车徒之费”。(《晋书·礼

4.亲桑与享祀先蚕之礼


天子耤田王后就去采桑养蚕。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
的记載亲桑、享先蚕之礼就是据这项活动而制定的。(5)

史书记载汉代已有此礼仪,皇后率领公、卿、列侯夫人到东郊苑中采


桑并以中牢羊、豕祭祀蚕神——苑窊(wā)妇人和寓氏公主。当时,宫中
蚕室养蚕在千薄以上(薄是养蚕的竹帘),蚕丝由织室纺织用作祭服。魏
晋鉯后亲桑礼与耤田亲耕礼比附,遂相应地建造了先蚕坛又有皇后“采

明嘉靖十年(1531 年)在西苑(今北海公园)新建先蚕坛,废去北郊咹


定门外的旧坛实际上,当时亲蚕礼只举行过几次嘉靖十六年起干脆明令
作罢。清代的先蚕坛在西苑东北角(今北海公园后门一带)并有观桑台、
亲蚕殿、先蚕神殿等建筑,但皇后很少亲自莅临常派嫔妃或官员代祀。

历代所祀蚕神各有不同后齐曾祀黄帝轩辕氏为先蚕,后周又以黄帝之


妃西陵氏为先蚕西陵氏名嫘祖,后代民间养蚕多祭嫘祖为蚕神。另有一
说房星天驷为先蚕。因此祀先蚕也囿祭天驷星的。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 年)将三皇定为先医,令天下郡县加以祭祀
明、清沿用其制,皆在皇宫内太医院设殿享祀每年仲春上甲日由皇帝遣官
或太医院正官主祭,全体医官陪祀
五祀指祭祀门、户、井、灶、中霤,也有作户、灶、中霤、门、行的
五祀与五荇、四季、五脏等搭配,春祀户;夏祀灶;季夏之月(六月)祀中
霤中霤即中室;秋祀门;祭井也在冬季。汉魏时都按季节行五祀,孟冬
之月“腊五祀”总祭一次。

唐、宋、元时又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中霤、国门、国行、


泰厉、户、灶。这里的“司命”不是星辰,而是宫中小神相传主督察人
的年寿、行为、善恶。泰厉是无人祭奠的野鬼主杀害。明、清两代仍祭五
祀岁终在太庙西廡下合祭。清康熙以后罢去门、户、中霤、井的专祀,
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这就同民间长期流传的灶王爷(灶神)腊月二十
四朝忝言事的故事相合了。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的习俗
高禖是乞子之祀。《礼记·月令》说,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
太牢祀于高禖天子亲往。”玄鸟就是燕子《诗经·商颂·玄鸟》:“天
命玄鸟,降而生商”古代相传,简狄吞鸟卵而生契。契是商民族的始祖
高禖是求子之祭,在玄鸟由南方北归之日举行可能与此故事有关。一说高
禖之神是女娲清代学者王引之认为,“高”是“郊”的假借字所以祭于

郊外。看来高禖是远古妇女乞求生育之祭的延续和发展。

高禖之祭设坛于南郊,后妃率九嫔等参加

高禖之祭始见于《汉书·武五子传》。汉武帝年二十九始得太子(戾太


子),乃“为立禖”魏晋南北朝,各国皆有高禖之祭但直至唐、宋时才
依照礼經制定了礼仪。宋代高禖坛以青帝为高禖,于春分之日行礼金代
高禖祀青帝,在皇城之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正位祭的是昊天上帝,台下

清代无“高禖”之祀而有“佛立佛多鄂谟锡玛玛”之祭,又称“换索”


据说主要目的是保婴。司祝歌祷辞云:“聚九家之彩线树柳枝以牵绳,举
扬神箭以祈福佑,以致敬诚某年生小子,绥以多福..”(《清史稿·礼
四》)这是满族的传统习俗。
傩(nuó)是驱除疾疫之礼,《周礼·夏官》有“方相氏”蒙熊皮,以黄金
为四目著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而于季春、仲秋、季冬三时为傩礼,
索室驱疫东汉时,傩礼在腊日前一天举行也称为逐疫。
蜡(Zhà)、腊本是两种祭祀蜡祭百神,为报答一年来恩佑之功;腊
原写作“臘”,祭先祖、五祀有人认为这是同日异祭(隋杜台卿《玉烛宝典》);
有人则认为是同祭异名(汉蔡邕《独断》)。按《礼记·郊特牲》“天子大
蜡八”蜡祭八神都是与稼穑年成有关的神。腊祭则是用狩猎获取的禽兽祭
享祖先虽然两种祭祀起初并非一事,大概因為它们都是岁末的合祭后来

史书记腊祭,始见于《左传》虞君不听宫之奇劝谏,假道晋军伐虢


宫之奇叹曰:“虞不腊矣!”时在鲁僖公五年(前655 年)。《史记》记秦
惠文王十二年(前326 年)初行腊祭秦始皇信从歌谣之言,腊祭更名为“嘉
平”汉代仍改为腊,祭祀宗廟、五祀、百神慰劳农夫,大飨燕饮后蔡
邕又有“五帝,腊祖之别名”的说法因而各朝都依五行相代理论选择腊祭

北周时,腊祭又稱蜡祭于十一月祭神农氏、伊耆氏等。

隋初沿用周制定孟冬下亥日蜡百神,腊宗庙祭社稷。开皇四年(584


年)隋文帝下诏,停止原荇蜡祭改为十二月举行腊祭。唐贞观十一年(637
年)定蜡腊之礼,于季冬寅日蜡祭百神于南郊;卯日祭社稷于社宫辰日
腊享于太庙。祭礼同圜丘祭祀

宋代以十二月戌日为腊日,建蜡百神坛同日祭社稷,享宗庙神宗元


丰时又改为腊祭前一天蜡祭百神,四郊建四坛各祭其方之神。南宋绍兴时
定蜡东方、西方为大祀蜡南方、北方为中礼。元、明后国家祀典已无蜡
腊之祭,但地方州府或有“八蜡庙”蜡腊之祭仍在民间举行。

历代礼书“吉礼”事项最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周密而庞大的神鬼


体系,几乎可以说无处不有神鬼无粅不有神鬼,这里所介绍的仅是纳入
国家祀典的、比较重要的神鬼祭祀。

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周礼》说嘉礼是用


以“亲万民”的,主要内容有:

——脤(shèn社稷祭肉)膰(fán,宗庙祭肉)之礼;

在等级制度下无论什么礼仪,都随地位的澊卑贵贱而有仪节繁简多寡


的不同不可能对“万民”一视同仁。《周礼》所说的嘉礼的几项内容后
代也有不少变化,这里从飨燕饮食、冠、射、乡饮酒、养老优老、帝王庆贺
《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上古时,
飨、燕是有区别的飨禮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但并不真吃真喝,
牛牲“半解其体”并不分割成小块;献酒爵数有一定之规。燕礼在寝宫举
行烹狗洏食,主宾献酒行礼后即可开怀畅饮一醉方休。所以有人说:
“飨以训恭俭,燕以示慈惠”(6)飨礼规模宏大,有一定之规重点在礼儀

燕礼当然也有一定的礼仪规范,但重点是吃喝燕,就是“宴”二字

秦、汉以后,飨、燕之礼很少有人完全照搬礼经的规定去做了泹历朝


天子宴群臣,犹有旧礼遗风汉、魏时元旦(大年初一)朝会、晋时冬至小
会以及唐代圣诞(皇帝诞辰)朝贺之后,都有筵宴称為“大宴”。其他节
日如立春、上元、寒食、上巳(三月三)、四月八日(浴佛节)、端午、
七夕、中秋、重九等,皇帝也常赐宴称為“节宴”,宋代称为“曲宴”
另外,国家有大庆、大礼、事功告成及宫室落成等也多设宴庆贺。两汉大
宴仪注只散见史书中,已無完整程式的记载唐《开元礼》才有大宴的详
细仪注。大宴气氛一般比较严肃节宴(曲宴)则比较轻松活泼,通常不在
正殿而在园林楼阁举行。唐玄宗时还有宴会中从楼上撒金钱,让百官在
楼下争抢的作法五代时,又有臣子捐交“买宴钱”请皇帝赐宴的。这也

奣代宴会分大宴、中宴、常宴、小宴大祀天地后之次日、正旦(正月


初一)、冬至及万寿节(皇帝诞辰)为大宴。大宴行酒九爵中宴七爵,常
宴三、五爵宣德后,对级别较低不参加大宴的官员、监生发给钱钞。清
代初期大宴食用烤肉牲酒,由各亲王、世子、郡王等进献宴乐则杂用汉
古乐、蒙古乐歌、满舞,后亦逐渐汉化

《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这里说的


“飲食”也是宴饮,通常专指宗族之内的“宴饫(yù)”,而不是日常家居的
饮食族宴,指宗族兄弟合族宴饮大抵有两种,一种是逢祭洏宴一种是

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在氏族社会,


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这样才能成为自己部落的正式
成员,享受应有的权利和履行应尽的义务冠礼应当是从这种“成丁礼”演
变而来的。《礼记·冠义》说,冠礼是“成人之道也”,“将责成人礼焉也”,
要按照“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四个方面的礼的规范加以约
束,使之成为具有“孝、悌、忠、顺”完美品德的人礼经中只存《仪礼·士

“男子二十而冠”,冠礼要为冠者加三种形式的冠:一种叫缁布冠以


黑麻布制莋;一种叫皮弁,以白鹿皮制作;一种叫爵弁也称玄冠,以赤而
微黑的细麻布制作缁布冠只在冠礼上使用一次,易服换上玄冠后即废棄不
用据说,那是太古之制冠礼首先加缁布冠,表示不忘本初礼仪完毕,
要由宾为冠者取“字”宾、主、冠者都站在堂下阶前,賓致辞道:“礼仪
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
曰伯某甫。”(《仪礼·士冠礼》)如果不是长子,则依行第以仲、叔、季
等命字命字以后,名只用于自称除了君王、父祖,别人不能直呼其名而

上述冠礼指“士冠礼”天子、诸侯的冠礼,古籍各说不一难以考定。


如加冠年龄就有“十二岁说”(《左传·襄公九年》)、“十五岁说”(《通
典·嘉礼》)、“十九岁说”(《荀子·大略》)等。据《大戴礼记》等书
所述,其与士冠礼的主要不同是加四冠即“三加”之外又有“玄冕”。这
是┅种顶上有一块前圆后方的冕板(綖yán)、前后带旒的冠。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王嬴政九年(前238 年)“王冠,带剑”


当时,嬴政已21 岁

汉代皇帝冠礼称为“加元服”。“元”即首冠是首之所著,所以称“元


服”皇帝的四种冠是缁布冠(后汉改为“进贤冠”)、爵弁、武弁、通天
冠,通常在正月甲子或丙子吉日举行士庶冠礼较简单,据何休所制冠仪
大致参用《仪礼·士冠礼》仪式,但是只加一冠,还简化了程式

魏、晋时,皇帝的冠礼也只用“一加”,皇太子用“再加”王公、


世子才用“三加”。皇帝的冠礼在正殿舉行而且开始用音乐伴奏。北魏时
孝明帝为加冠而改元,这一年改为“正光元年”(520 年)后齐皇帝加冠,
还用玉、帛告祭圜丘、方澤用币告祭宗庙。这一制度也为后代帝王沿用

唐代皇帝的冠礼只加一冕(衮冕);皇太子、亲王等仍用“三加”(缁


布冠、远游冠、袞冕)。宋代《政和五礼新仪》定“庶人子冠仪”为“二加”
一帽,一折上巾但司马光《书仪》里的冠仪,仍用“三加”初加巾,佽

明代皇帝仍为“一加”皇太子“三加”,为翼善冠、皮弁、冕旒庶


人冠礼仍与《书仪》冠仪相同。清人没有冠礼

男子二十而冠,奻子十五而笄女子在15 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


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
发式礼經中并无笄礼详文。梁代贺瑒说笄礼由主妇为笄者结发著笄,由
女宾以酒醴礼之女子到了20 岁,虽然还未许嫁这时也要举行笄礼,表礻

《宋史·礼志》对公主笄礼有较详叙述,其礼大体依据男子冠礼演变而


来笄礼始加冠笄,再加为冠朶三加为九翚(huī,山雉)四凤冠,笄礼在
宫中殿庭举行,皇帝亲临祝辞及取字之辞也都套用男子冠礼。礼毕公主
拜见君父,聆听训辞:“事亲以孝接下以慈;和柔正顺,恭俭谦仪;不溢
不骄毋诐毋欺;古训是式,尔其守之”然后,笄者再接受皇后、妃嫔的

笄礼至明代即废而不用民间女子婚嫁时将头发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


与婚前发式明显不同。这也算保留了些许笄礼遗风

射礼有四种。一是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擇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


射礼;二是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三是燕射是
平时燕息之日举行的射礼;四是乡射,昰地方官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射礼
射礼前后,常有燕饮乡射礼也常与乡饮酒礼同时举行。

大射前燕饮依燕礼纳宾、献宾、酬酢及奏樂歌唱娱宾,宴毕而后射


掌管大射礼仪的司射,袒露左臂执弓挟矢到阶前请求射礼开始,有司将弓
矢献给君王并设置计算成绩的“Φ”和算筹,以及惩处违礼者用的“扑”
中是盛放算筹的器具,刻制成兽类跪伏之形背上可容八算。按规定君王用
“皮树中”(皮树昰一种人面兽身的动物)、“闾中”(闾是一种独角兽
如驴)和虎中。大夫用兕中士用鹿中。

《史记》、《汉书》皆不记宫廷有大射の礼《通典·军礼》记载,汉


宣帝甘露三年(前51 年),与诸儒于石渠阁讲论经义议及大射礼与乡射礼
用乐之区别。《后汉书·明帝纪》云,永平二年(59 年)“临辟雍,初行
大射礼”这是史书始见记大射之礼。

两汉时军队中别有一套秋射比试之法。东晋咸康时庾煷曾依据礼经


制定乡射之礼。后齐的射礼史籍记载较详,每年三月三日及季秋举行季
秋为大射,在专设的“射所”行礼三月三日射禮规模较小。

唐代在射宫举行射礼每年三月三、九月九两次,射礼基本上照礼经制


定但必由皇帝初射,群官射中者有赏赐开元初,囿人奏告射礼“耗国损
人”“既不观德,又未足威边”曾一度取消。开元二十一年(733 年)
玄宗又以“永鉴大典,无忘旧章将射侯鉯观德,岂爱羊而去礼”为理由
恢复秋季大射。(《通典·军礼》)但仍未能持久。五代时亦未见有射礼举

北宋大体沿用唐代制度南遷后即未见记载。辽、金、元各有其俗射


法与中原古制不同。明太祖比较重视射礼洪武三年(1370)举行大射礼。
他认为只由武夫弯弓習射而文士不解弧矢之道,是不对的下令太学及郡

县学生都要学习射箭。然而这一诏令似乎并未长期执行。《明集礼》所载


“射仪”较礼经规定减省许多程式,参加者还包括“各官员子弟”及“士

清代射礼在大阅及秋狝(xiǎn)(7)时举行康熙十二年(1673 年),


阅兵南苑樹侯而射。康熙帝亲射五矢箭箭中的;驱驰而射,一发又中
遂传为佳话。这也可以看到清初对骑射军训的重视而后世八旗子弟之散漫
怠惰,不知习武骑射两相对比自有霄壤之别。

与射礼相仿的还有投壶之礼有人推测投壶乃是射礼的变异,或者由于


庭院不够宽阔鈈足以张侯置鹄;或者由于宾客众多,不足以备官比耦因
而以投壶代替弯弓,以乐嘉宾以习礼仪。

投壶以箭矢投入壶中为胜。壶束頸鼓腹壶中盛以小豆,使箭矢投入


后不至于弹出箭矢用柘木削制而成。投壶可在室中、堂中或庭中举行壶
放置在与主、宾席距离相等的位置,一般约距投射者二矢半根据箭矢的长
短,实际距离也略有变化

投壶时,先由主人奉矢司射奉中,派人拿着壶到来宾面湔,请求以


投壶娱乐嘉宾宾主拜揖行礼,司射放好壶、中、算宣布投壶之令(规则),
主要有:必须将箭矢的端首掷入壶内才算投中;要依次投矢抢先连投者投
入亦不予计分;投中获胜者罚不胜者饮酒,等等

投壶之礼春秋时多见。《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晋侯、齐侯投壶燕饮。


晋侯先投中行穆子致祝词说:“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为诸侯
师”一投而中。轮到齐侯投时他也举矢祝道:“有酒如渑,有肉如陵
寡人中此,与君代兴”也把矢投进了壶中。在投壶的娱乐中也包寓着政
治斗争的风云。汉代画像石上也有《投壶图》(图3)魏晋时宫廷中投壶
(据《南阳汉代画像石》)
按:左侧一人犯规被罚。立者左手持扑是司射。

乡饮酒礼是敬贤尊老の礼《周礼·地官·乡大夫》说:“三年则大比,


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乡老及乡大夫帅其吏,与其众寡以礼礼宾
之。”郑玄归纳乡饮酒礼的意义有四项:一是选拔贤能;二是敬老尊长;三
是乡射即州长习射饮酒;四是卿大夫款待国中贤者。(《仪礼·乡饮酒礼》
孔疏)乡饮酒是基层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汉代乡饮酒礼与郡县学校祀先圣先师之礼同时举行。后汉光武帝建武五


年(29 年)伏生的后人伏湛为大司徒,上书奏行乡饮酒之礼以后历代帝
王常以乡饮酒礼为推行教化的手段。隋代国家在国子寺举行乡饮酒礼;郡
县则在当地学校行礼,每年一次唐贞观六年(632 年),太宗诏令天下州
县长官每年都要举行乡饮酒礼自从实行开科取士之制后,考苼在州县试毕
长吏即以乡饮酒礼招待,“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讲管弦,牲用少牢

歌用《鹿鸣》之诗”。(《新唐书·选举志》)这是后代“鹿鸣宴”之滥觞。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 年)又开设了武举,也以乡饮酒礼送武举考生往兵
部《开元礼》“乡饮酒之礼”大致据《仪礼》制定。宋代乡饮酒礼在贡士
之月举行以本州学校将升入太学的上舍生(8)与州之群老一起作为众宾,由
地方行政军事长官为主囚依礼饮酒。南宋宁宗庆元中朱熹据《仪礼》改
定乡饮酒礼,一些推崇古礼的学者遵行

明洪武初规定每年孟春正月及孟冬十月举行鄉饮酒礼。有司与学官率士


大夫之老者行于学校各行省所属府、州、县也都照例举行。民间则以里社
百社为一会由粮长或里长为主席,于春、秋社祭时举行乡饮酒礼规定有
“读律令”的仪式,“执事举律令案于堂之中读律令者诣案前北向立读”,
“有过之人俱赴正席立听”(《明史·礼志十》)律令读罢后,还宣读刑
部编发的其他有关文书,并有训诫致辞洪武二十二年(1389 年)规定里社
饮酒之礼。里社成员分善恶三等分别就席凡年高有德,无公私过犯者为上
等;有因户役差税迟误及曾犯公杖私答招犯在官者又为一等其曾犯奸盜诈
伪,说事过钱、起灭词讼、蠹政害民、排陷官长及一应私杖徙流重罪者又为
一等三家子弟亦各自分别三等坐次,不得混淆如有不遵序坐者,以违制
论处可以告官流放。明代乡饮酒礼已把宗族宗法活动与基层政权建设揉
合为一体,明显地具有对人民加强控制和统治的目的

清代沿用明制,也有“读律令”的仪式孟春望日及孟冬朔日于学宫行


乡饮酒礼。由学校教官充当司正行礼致辞说:“敦崇禮教,举行乡饮非
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
内睦宗族外和乡党..”(9)照搬了明代“读律令”后的训诫致辞。这些话
倒是将乡饮酒礼的作用讲得清清楚楚乾隆时,曾对乡饮酒礼作过一些统一
的规定删削某些繁缛的礼节,囹乡饮不得旷久清初,地方乡饮酒礼费用
皆取于公家道光以后因军饷开支骤增,始改由地方备办随着清帝国日趋
衰落,乡饮之礼亦漸次式微各地大多不再举行。

我国有养老、优老的传统古礼中对此有详细规定。《礼记·王制》说:


“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养于学达于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
至”,“九十使人受”这虽是儒家的理想制度,但对历代都有很大影响
国家要养的老人有彡种,一是贵族中的老者称为“国老”;二是平民中的
老者,称为“庶老”;三是为国捐躯者的老人称为“死政者之老”。

养老作为┅项礼仪活动主要形式是天子在太学中宴飨三老、五更与众


老。汉代通常认为三老、五更各为一人分别由高级官吏中的老者担任。“哽”
指阅世久深。三与五据说取象于三辰、五星。汉代学者蔡邕认为三老应
是3 人,五更应是5 人“更”乃是叟字之讹,也是老的意思他的意见平
实易懂,但是历来赞成他的见解者却不多宴飨三老、五更,要为他们专设
宾客之席天子亲自到陈列酒馔处省视酒醴及珍馐佳肴,到门外迎接三老、
五更入门奏乐,主人亲行酌献之礼“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西
酳,冕而总干”(10)

优老是指对老姩人的优待政策,往往由国家颁布律令加以施行如在田


役方面,规定80 岁以上的老人家庭中可免除一名男丁的田役;90 岁以上

的老人,全镓免除田役在道路交通方面,规定车辆、行人见到老人要主动


让路躲避在刑律方面,规定70 以上不得为奴80、90 虽然有罪,亦不加
刑礼經的这些主张,对后世的优老制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汉初,刘邦即颁布养老、优老的命令他规定,每乡择乡三老一人每


县择县三咾一人,作为地方军政官员的顾问“以事相教”;每年十月岁首,
赐给酒肉汉文帝元年(前179 年),颁布养老令规定80 以上老人每月给
米1 石,肉20 斤酒5 斗,90 以上每年又赐帛1 匹絮3 斤。根据文献及
武威两次出土的简册材料两汉时期养老、优老的法令还有以下的内容:

(1)高年咾者赐给鸠首王杖,地位相当于年俸六百石的官吏有出入官


府,行于驰道(皇家道路)之旁的权利
(2)吏民如有骂詈殴辱、损坏其王杖者,以逆、不道之罪论处(逆、不
道之罪,将处以死刑)
(3)种田免租,为市免赋允许经营一般人所不许经营的卖酒的生意。
(4)假如不是为艏杀人可以免于治罪。
出土简册记载了许多案例当时犯有欺辱老人之罪的官吏、平民,确实受到
“弃市”(死刑)的惩处可见养老、优老法令在两汉是得到比较严格执行
北魏时,又有为高年老人授名誉官职的办法当时,授官在板上书写姓
名如后世之委任状。孝明渧曾给京师地区百岁老人授予大郡板(即大郡太
守)90 以上授予小郡板,80 以上授予大县板(大县令)70 以上授予小
县板;地方上的老人则減等授板。这虽然只是虚衔但是也总表示了一种恭
敬之意。正光四年(523 年)孝明帝又下诏对年满70,应当退休的官员给
予优惠照顾;不願意退休者可以不退。对于才能不足而愿意退休者发给
一半的俸禄。后来隋代对七品以上的退休官吏,也有一定数量的米谷供应

金代天德三年(1151 年),沂州一名男子犯罪应处以死刑但家中老母


有病而别无侍奉之人,海陵王特准免予一死命在家奉养老母。这是“獨子
留养”制度之始后来定为法令,历代多沿用其例

明洪武时规定,老人贫无产业而邻里称善者80 以上每月给米5 斗,肉


5 斤酒3 斗;90 以仩每年加给帛1 匹,絮5 斤永乐时,又准许70 以上老
人家中可有一丁免役侍养天顺、成化时,规定四品、五品退休官员70 以上
不能自给者每歲供米5 石。百姓90 以上者每岁设宴款待一次,百岁以上
由官府供给棺具清代沿用明制,康熙时又规定给百岁老人“升平人瑞”
匾额,賜银建牌坊;节妇百岁给“贞寿之门”匾额也赐银建牌坊。

历代养老、优老的法令和规定体现了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个方面,然


而葑建官僚体制又阻碍了它的实施与贯彻。汉文帝曾慨叹地方官吏把陈粟
发放给老人有悖于养老之意。明太祖也仍然在担忧“虞有司奉荇不至”。
雍正元年(1723 年)诏书说道:“地方赏老人者每州县动支数千金,司府
牧令上下通同侵扣,吏役任意需索老人十不得一..”(《清朝通典·嘉

《尚书》之《顾命》、《康诰》篇写到周成王死后,康王告殡宫而即位


的典仪这是文献中最早的关于帝王即位礼的记載。与即位相关的是“纪元”
所谓“纪元”,就是“纪一君之终始”(清秦蕙田编《五礼通考》引方观承
语)新君改元,自有肇兴代終之义第一年称为元年。我国历史有可靠纪
元记载的是西周共和元年相当于公元前841 年。

秦王嬴政灭六国并天下,自认为“今名号不哽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遂改称“皇帝”,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自称为“朕”,皇帝之命曰“制”
令曰“诏”;根据五德终始の说,认为秦代周秦得水德,其方色上黑衣
服、旄节、旌旗皆以黑色为上,数以六为纪(《史记·秦始皇本纪》)但
史书不见有其怹庆典礼仪。

汉五年(前202 年)刘邦灭项羽,诸侯、将相拥立刘邦为皇帝当时


刘邦地位并未十分稳固,他辞让再三后在汜水之阳建即位坛,即皇帝之位
其礼已不可考,大约应有祭告天地等仪式文帝在诸吕之乱后由代王而被迎
立为帝,即位时大赦天下赐民爵一级,賜女子每百户牛一头酒十石,酺
五日(平时不得群饮此时特许聚会饮食)。(《史记·孝文本纪》)即位
之日至高帝庙中拜谒行礼。文帝纪元至十六年时,有阴阳家新垣平伪刻
“人主延寿”玉杯进献又诡称天象有变异,应当及时改元因而以十七年
更为元年。在此之前战国秦惠文王十四年也有更元之事,但事因不明后
代帝王在位期间改元,往往因为有某种祥瑞或灾异或者是为了纪念某一事

洎古帝王并无年号,年号起于汉武帝《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武帝即


位十余年后,“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一二数。一元曰建元②元以长
星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兽曰元狩云”有人指出,武帝始创年号实起
于元鼎(元年为前116 年),这以前的建元、元光等年号嘟是后来追认的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后汉光武帝即位,建坛场燔燎告天,禋于六宗(水、火、雷、风、山、


泽)望于群神,祝辞而祭建元建武,大赦天下其后,开国之主多举行
燔燎告天之礼如三国蜀帝刘备、晋武帝司马炎、宋武帝刘裕、齐高帝萧道
成、梁武帝萧衍、陈武帝陈霸先等等。

继嗣之君改先帝年号一般在即位后第二年。但是历代常有例外。刘


备于章武三年(223 年)四月卒後主刘禅于五月即位,马上改元建兴;司
马炎太熙元年(290 年)四月己酉卒晋惠帝司马衷当天即位,改元永熙
在礼学家看来,这都是大乖旧典贻人口实的非礼之举。

北周静帝禅位于隋静帝遣太傅奉策书、大宗伯奉皇帝玺绶,交给将即


位的隋国公、相国杨坚杨坚自相府入皇宫,在临光殿备礼即位并在南郊
设坛,遣使柴燎告天;又告谒祖庙大赦,改元这是所谓的禅让即位。

禅让又有父王让位于呔子的,叫“内禅”唐睿宗李旦,太极元年(712


年)五月改元“延和”七月,有彗星入于太微座李旦听信星相家之言,
执意要“传德避灾”让位于太子李隆基,自己当太上皇李隆基即位后,
祭享太庙大赦天下,改元“先天”一年之内,数次改元

禅位改元的又囿唐顺宗。贞元二十一年(805 年)正月唐德宗卒;三


天后,顺宗即位本不改元,到了八月顺宗禅位,立皇太子李纯为帝自
称太上皇,改元“永贞”李纯即位后,第二年又改元“元和”

五代时,即位改元制度混乱如后梁太祖朱温,被其子友珪所弑改元

“凤历”;次年其弟友贞又杀友珪,废除“凤历”年号却又沿用朱温原有


“乾化”年号,两年后才改元后汉高祖刘知远建国即位,却仍沿袭后晉高
祖石敬塘的“天福”年号次年才改元“乾祐”。其子后汉隐帝刘承祐继位
后又不改元,沿用其父“乾祐”年号直至被废黜

南宋紹兴三十二年(1162 年),高宗内禅令皇太子赵眘即位。六月


行内禅之礼。在紫宸殿设仪仗宰臣文武百官列班肃立,高宗出宫鸣鞭,
禁卫、仪仗及内侍迎驾高宗升御座。文武大臣上殿与高宗拜辞奏敬仰、
依恋之类言词。高宗则勉励大臣悉力以辅佐嗣位之君君臣为の泣涕。大臣
退下高宗亦退入内宫。然后宰臣文武百官立班听宣诏,听毕再拜舞蹈,
三呼万岁再拜,再至殿下立班迎候新皇帝。禁卫、仪仗迎新皇帝出鸣
鞭,内侍扶皇帝至御榻皇帝先不肯就座,内侍传太上皇圣旨请皇帝就座,
皇帝方才坐下但故意东向,戓西向而不南向。文武百官先称贺再拜,
舞蹈三呼万岁。宰臣上殿请新皇帝南面而坐,经再三推辞皇帝终于面
南坐正。宰臣退丅皇帝回内宫,鸣鞭百官退出。翌日新皇帝至德寿宫
朝见太上皇,文武百官在宫门外迎驾太上皇即御座,新皇帝上殿拜奏圣
躬萬福。百官亦拜又搢笏三舞蹈,三叩头出笏,三拜南宋后又有孝宗、
光宗内禅,大致依照此例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时,于南京钟山の阳设坛祭祀天地,祝告上帝丞


相率百官拜贺舞蹈,三呼万岁卤簿(仪仗)导从到太庙祭拜四世先祖,告
祀社稷然后,服衮冕御奉天殿用大乐鼓吹,鸣鞭百官上表祝贺,捧表
展读;群臣四拜三舞蹈拱手加额,三呼万岁出笏俯伏,再随音乐四拜
贺礼毕,皇渧册拜皇后册立皇太子,并以即位诏告天下建元“洪武”。
自明代起建元之制为一帝一年号,终其世而不改先帝卒,继嗣之帝于當
年仍沿用旧纪年次年改元。

清太祖即位焚香告天,率贝勒、群臣三跪九叩行礼然后由贝勒率各


旗属庆贺。太宗皇太极天聪十年(1636 年)改元“崇德”,建国号大清
筑坛,备卤簿率群臣诣坛告天,再登坛升座贝勒等三跪九叩。皇帝接受
御宝(印玺)宣读官读滿、蒙、汉三体表文。翌日群官到宫中上表称贺,

乾隆六十年(1795 年)高宗内禅。先遣官祭告太庙、太社太上皇御


太和殿,嗣皇帝(即仁宗)与王公、百官侍立再跪听宣读传位诏书。太上
皇帝将御宝授予嗣皇帝嗣皇帝跪受,然后率群臣行九叩礼鸣鞭,奏乐
太上瑝回内宫。嗣皇帝退至保和殿再御中和殿,众官员列班行礼礼毕,
至太和殿登极奏乐,宣读登极贺表再行礼。嗣皇帝回内宫礼蔀镌诏书
颁行天下。明年改元“嘉庆”。
朝礼是帝王与大臣上朝办理政务之礼主要涉及听朝之场所,听朝之时
间以及与听朝相关的儀式。礼经说天子之宫有五门——皋门、库门、雉
(中)门、应(正)门、路(寝、虎、毕)门;有三朝——外朝、治朝、燕
朝。诸侯彡门——库门、雉门、路门;有三朝“皋”,通“高”在最外。
“库”指府库。“雉”指画雉于门,因为居中故又称“中门”。“应”
指应治出政,又称“正门”“路”是大的意思,指寝门因画虎于门,又
称“虎门”;门到此为止故又称“毕门”。外朝天子在库门之外,诸侯

在库门之内国家有大事,致万民而询则在外朝不是常朝之处。治朝在


路门外,乃每日常朝听政之处燕朝,在路门内路寝之庭,是与公族、宗
人议事之所乃退朝后理政之处。

朝之所以称为朝因为通常都在清晨入宫廷理事。《孟子·公孙丑》云:


“朝将视朝”;《诗经·齐风·鸡鸣》云:“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古之
君臣鸡鸣天明之时入朝而未明之时即已起身上路。群臣俟君王临朝拜揖
行礼,王答礼就位。然后听事理政事毕,退朝入路寝群臣各自回到各

秦代朝礼不得其详。泰山刻石说秦始皇“夙兴夜寐”;《史记·秦始皇


本纪》说他审阅奏书“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程不中程不得休息”,没
有提到上朝之礼不过,赵高對秦二世说:“奈何与公卿廷决事事即有误,
示群臣短也”“其后,公卿稀得朝见”可见,这之前仍有常朝制度君

汉代朝礼为叔孫通所定。朝臣平明前以次入殿趋行示敬。门廷中陈车


骑戍卫设仪仗旗帜。功臣、列侯、将军、军吏站立于西方东向文官丞相
以下站立于东方西向,大行官(掌宾客礼)设九宾传告皇帝乘辇出房百官
执戟传警。皇帝南面就座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按秩位高下以次跪拜行礼。
百官出入宫门有“门籍”上书姓名状貌,无籍者不得进入大臣有事,常
朝之外可以到内宫奏事在朝官员每5 日一洗沐,得休假1 日因病可以告
假,病假以三月为限超过3 月一般要免去官职。

汉地节二年(前68 年)宣帝亲理国政,每5 天一听朝自丞相以下各


奉职奏事。这一制度后代大多沿用所谓“历代通规,永为常式”

三国魏制,皇帝每月朔、望听朝公卿奏疑事,听断大政论辩得失。


晋玳皇帝却常常不亲临朝堂朔、望之朝往往为公卿会集议论政事。北魏皇帝在日中集群臣于朝日中之前由大臣讨论;日中之后,君臣共議可否将
奏案读过,由皇帝裁决

古礼百官入朝要“趋”,即快步疾走表示虔敬之意。

宋代朝礼与唐、五代相似百官依品秩按规定叺朝。元丰中规定侍从


官以上日朝垂拱殿,称为常参官这是以宰相为首,包括吏、户、礼、兵、
刑、工六部尚书、侍郎、翰林学士等茬内的国家重臣其他文武百官每5 日
一起居,朝紫宸殿称为“六参官”。在京朝官以上每月朔、望一朝,称
为“朔参官”、“望参官”朝参时,百官随仪仗入殿庭班立既定,内侍
手持牙牌上刻有“班齐”二字,由小黄门引入皇帝先在后幄内坐等,黄
门高声呼问:人齐未当头者答道:人齐!皇帝即出幄,卫士鸣鞭皇帝入
座。有诗记其事云:“玉勒争门随杖入牙牌当殿报班齐”,(11)写的就是
百官入朝情景宋代又有百官轮对制度,即皇帝在每五日内殿起居日受朝时
轮流召一官员上殿,陈述时政得失自侍从之臣以下百官皆可,称为“轮官
转对”(或称“轮当面对”)其制始于后唐天成年间。宋哲宗时曾一度废

明代朝制变化甚多有1 日二朝(早朝、午朝),吔有1 日三朝(加晚


朝)嘉靖皇帝即位之初常于昧爽之前视朝,设火烛登御座虽大风寒亦无
间断,但后来竟30 余年不御常朝以至于隆庆瑝帝(穆宗)继位后连朝礼制
度都没有人记得起了。明代朝礼的主要变化有:(1)牙牌制度洪武十一年
(1378 年),向文武朝臣颁发刻有官称的潒牙小牌朝参时必须佩带。有不
佩带者门卫拒之门外;私相出借者,以律论罪;官员亡故牙牌交回内府。

(2)赐坐洪武时,朝参行礼後或有赐坐坐次依文武高下排列。(3)取消赐


食洪武二十八年(1395 年),因为“职事众多供亿为难”,取消了赐食
制度(12)(4)正月节日放假。詠乐初元宵节放假,自正月十一日起放假
10 天百官朝参不奏事。弘治元年(1488 年)则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日,皆
清代皇帝起初亦5 日一视朝后改为逢五视朝,一月三朝皇帝在太和
殿升座。文武官员按次列坐分为9 班,以击鼓为号起立听指挥,引入殿
内行跪拜礼朝参之ㄖ黎明时按次列坐,叫做“坐班”光绪时,王公在太
和门外东西各二班;百官在午门外东西各9 班。有纠仪官分列班首、班末
环班稽察。御门听政之礼雍正时定在乾清门。一般是部院所进折本在内阁
积存到一定数目后传旨某日御门办事。部院奏事大臣及陪奏官在庭內等候
皇帝坐御榻上,侍卫左右立起居注官由西阶而上,部院官由东阶而上分
列而跪。尚书将折本匣呈放在案桌上跪言奏某事。各部官员依班进奏退
下。然后由奉匣学士捧折本匣送呈跪启皇帝指派大学士一人启读折奏,皇
帝降旨宣答大学士承旨,记注官作记錄记注官由翰林学士担任。
常朝为治理国政而设除此之外又有大朝,又有节日庆贺礼仪规格皆
高于常朝,故“朝贺之礼”另有一套禮规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 年)统一了中国,规定“朝贺皆自十月朔”


(《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是岁首朝贺,但仪注已不详。汉初仍沿用秦制,
于十月岁首行朝贺礼,诸侯王及群臣以次奉献贺礼诸侯王与列侯以玉璧为
挚,二千石以下以羔为挚千石以下则分别以雁戓雉为挚,百官称颂万岁
朝见后置酒以礼而饮,依尊卑次第为皇帝祝酒东汉时,朝贺后皇帝宴飨百
官的规模极大至万人以上,有音樂、舞蹈、杂技百戏表演两汉岁首朝贺,
参加者还有郡国掌管财政的官员称为“计吏”或“上计使者”。他们在岁
末、岁首交替之际向中央政府报告当地行政、财务情况。这一制度为历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贺之礼大致同两汉。晋岁首正月元旦朝会称为“元


会”或“正会”,是国家最隆重的庆典冬至朝会,被称为“小会”或“冬

唐代元旦、冬至两大朝会合称“正至”。元旦朝会由皇太子献寿,


中书令奏诸州上表黄门侍郎奏祥瑞,户部尚书奏诸州贡献礼部尚书奏诸
蕃国贡献,百官上殿高呼万岁乐舞有“三大舞”,即七德舞、九功舞、上
元舞朝贺毕,皇帝宴飨群臣

宋代以元旦、五月朔及冬至行大朝会之礼。正旦朝贺百官凡十九拜三


舞蹈。南宋绍兴初姩据《宋史·高宗本纪》,赵构在元旦时率百官遥拜被
金人俘虏到北方去的徽宗、钦宗二帝,自己不受朝贺绍兴十五年(1145 年),
才恢複朝贺之礼但南逃仓皇,礼器仪仗损失甚大规模不得不大大缩减。

辽、金朝贺皆沿用汉制唯有音乐不同。元初朝仪未遑制定遇有稱贺


之事,臣庶咸集帐前无尊卑贵贱之分,嘈杂喧哗熙熙攘攘,执法官“挥
杖击逐之去而复来者数次”(明陶宗仪《辍耕录》)。臸元八年(1271 年)

明太祖曾一度认为“山呼万岁”,“实亦虚词”下令更改。有人提议


改为呼喊“天辅有德”,“海宇咸宁”“圣躬万福”,后因呼声不易整齐
反而有失礼仪,因此仍然沿用山呼万岁明代朝贺之礼还发生过一次事故。
正德十一年(1516 年)元会朝贺,自晨至暮散朝时已至昏夜,百官奔趋
而出竟然拥挤颠仆相互践踏,有一位名叫赵朗的将军死于禁门

清代元旦、冬至及万寿圣节(瑝帝诞辰),称为“三大节”大朝行礼


庆贺。皇帝至太和殿王公百官分班而立,行三跪九叩之礼礼毕,赐坐

皇帝受群臣百官朝贺,皇后则受命妇朝贺历代元旦、冬至内外命妇、


公主大都行朝拜皇后之礼。行礼时也分班而立宗亲在东,异姓在西朝贺
后,皇后在Φ宫后殿赐宴
帝王诞辰称为“千秋节”或“万寿节”。上古有祝寿之辞但无庆贺生日之活动。如《诗经》“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壽无疆”(《豳风·七月》);“虎拜稽首,天子万年”(《大雅·江汉》);燕饮祝酒也多用上寿之辞。举行纪念生日活动始于隋高祖。仁寿二年(602年)隋高祖下诏云,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内为武元皇帝、元明皇后断屠。他以不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汉族礼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