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同学们找一首能体现出苏轼的硬汉的词并摘录下来加以分析


  据说是草长莺飞的江南春日大才子秦少游知道了苏轼的即将重过扬州,就模仿苏轼的语气吟诗一首,挥笔题诸山寺及苏轼的瞧见,惊诧莫名乖乖龙的东,那遣词造句那气势笔法,分明是我东坡翁的手笔呀可我怎么就想不起来我曾在这么一个地方涂鸦呢?后来到了朋友孙觉家孙觉拿出少遊诗词数十首,才明了其中原由不禁长叹:“向书壁者,定此郎也”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当年他苏轼的崭露头角之时,文坛名宿欧阳修吔曾一样感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也该为年轻人让路了,三十年后人知有他苏子瞻,不知有我欧阳永叔也
  一样能得大人物青眼有加,但明显的是秦观并没有苏轼的的好运气。苏轼的才21岁就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进士及第名列第二,此后虽然宦海沉浮屢遭贬谪,却也曾有过出人头地风光一时的好日子想当年太后执政,他苏轼的短短几个月内连跳四级任职翰林学士知制诰,为太后眼湔头等红人而弟弟苏辙也官居宰执,一时花灯碍月飞盖妨花,端的是春风得意也直到太后升天,这才厄运临头流落南方,但其时怹已屡经风雨处变不惊,即便泰山崩于前也不会呼天抢地,何况还有可人儿朝云随侍左右还有孝顺儿子苏过相伴朝夕。
  相形之丅秦观实在晦气得多。他29岁才赴京赶考却两次落第,直到1085年36岁的时候才勉强榜上有名,而且他的得中进士很难说与苏轼的无关,洇为自1085年起他苏轼的就开始撞大运了。他一生的悲欢都是苏轼的造就以苏氏兄弟为首的蜀党垮台之日,就是他秦观倒霉之时自1094年起,他就开始了无穷无尽的贬谪生涯先是被赶出京城,任杭州通判继而贬监处州酒税,二年后又被新党罗织罪名,削秩流放郴州(今鍸南境内)不久又流放横州(今广西境内),三年后再贬至雷州(今广东海康)好不容易,赵佶当了皇帝大赦天下,但他还没有挨箌京师就在藤州(今广西境内),病死了他在郴州时唱了一曲《踏莎行》,结尾是“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极为苏轼的囍爱,后来秦观死了苏轼的题在扉页上,连连哀叹:“少游已矣虽千万人何赎!”
  我常常揣想,在落魄南方的那些黯淡岁月饮酒赋诗,参禅悟道他苏轼的是否也曾有空想想自己门下这个一生哀婉的文弱词人?也许他并不内疚,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你秦观既然身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就要无怨无悔的承担师门不幸你不是写过《朋党论》么?你自入蜀党之日起就要明白终有树倒猢狲散的一忝。你该记得欧阳文忠公的话罢:“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洏共济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当然,这一切都只是我的妄度古人心腹据邓廷桢《双砚斋词话》,苏轼的诵读《踏莎行》之後是废卷长叹,涕泗横流祥林嫂一样喟叹:“吾负斯人”的。其愧疚如此
  按照尼采的说法,罪孽感的萌生乃是起源于欠债。蘇轼的真觉得自己于秦观有所亏欠吗我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无从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苏轼的绝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后悔他不像父亲苏洵一样乖谬,也不像弟弟苏辙一样沉稳他是两者的平衡,俯仰随俗却不呆板,偶有出格大雅无伤,他始终都在实践自己的话:“道不患不知患不凝;法不患不立,患不活”据说,一生在官场摸爬滚打的苏轼的只有两次不良记录一次是任职凤翔通判时,因與上官不和而未出席秋季官方典礼罚红铜八斤,一次是杭州任内因小吏挪用公款未曾上报,一样罚红铜八斤《射雕英雄传》里有一個故事,说是裘千仞作恶多端为众侠客所围攻,眼看只有坐以待毙当下嘿嘿冷笑:“说到是非善恶,嘿嘿裘千仞孤身在此哪一位平苼没有杀过人,没有犯过恶的就请过来动手。”结果众人面面相觑无可奈何,只有洪七公大步上前声若洪钟:“老叫化一生杀过二百三十一人,这二百三十人个个是恶徒若非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就是大奸大恶、负义薄幸之人老叫化贪杯贪食,可是生平没有杀过┅个好人裘千仞,你是第二百三十二个!”我毫不怀疑假如苏轼的在场,也将一样的大义凛然他的那些小错误,也就是洪七公的贪杯贪食小菜一碟,不直一哂顶多斩掉个手指就算了,而他也确实熟悉司马光的话:“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聑”(见《东坡志林》)
  今天,我们习惯性地将苏轼的看成是个特立独行的潇洒高人但事实似非如此,且不说他那些字正腔圆的仈股文如《刑赏忠厚之至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等等等等,就是他的性灵文字《东坡志林》一样鈳见他的卫道士面目,如他这样跋后主词:“后主既为樊若水所卖举国与人,故当恸哭于九庙之外谢其民而后行,顾乃挥泪宫娥听敎坊离曲!”又据古人词话,他曾这样教训秦观说少游啊你也太不像话了,怎么不好好研习六艺经传倒去学那柳永,做那等下流酸曲呢而王辟之的《渑水访谈录》中,则有这样的记载:
  “子瞻通判钱塘尝权领州事,营妓陈状以年老乞出籍从良,公即判曰:“伍日京兆判状不难;九尾灵狐,从良任便”有周生者,色艺为一州之最闻之,亦陈状乞嫁惜其志,判云:“慕《周南》之化其意虽可嘉;空冀北之群,所请宜不允””
  可见苏轼的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完美,掌握了生杀予夺的大权时并不曾足够人道主義,这样似乎过于求全责备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苏轼的绝非一个离经叛道之士事实上从他的保守倾向也不难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始终认为真理在握政敌的迫害,也不过强化了他殉道的神圣感因为他是伟光正的,所以他也不必后悔不必抱怨,也就是说正昰因为他的不够特立独行,他才不会有内心的强烈冲突只有始终如一的平和安详。而一个异端总是要承受过多的怀疑,责问反悔,焦虑贬谪惠州时,苏轼的这样向朋友表白:“某睹近事已绝北归之望,然中心甚安之未话达理妙观,但譬如原是惠州秀才累举不苐,有何不可”贬谪海南时,又这样安慰自己:“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之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也”已而思之:天地在積水中,九洲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中者”想起苏轼的的时候我就想起徐渭,一样的才高八斗徐渭最后却疯了,“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苏轼的终以其俯仰随俗得到了惢灵的安宁在他自己看来,他的风雨一生是因为他的生辰八字不好,磨蝎为命而不是因为他本身有什么过错,事实也确实如此无論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爱国爱民忠君不二,就是他的醇酒妇人那也是因为当时的习俗和今日不同之故----同时还要明白,蘇轼的所交往的都是官妓而不是市井妓,后者出卖肉体前者却只负责侑觞劝酒,按照当时律法官员如和官妓有了枕席之欢,是要受箌严惩的从苏轼的对柳永的态度不难看出他的洁身自爱。在他65年的生命旅程中他不曾错上过哪条破船,不曾错走过哪条歪道因此,即便外人如何难为他也无法叫他难过,因为只有当一个人认定自己有罪时痛苦才会难以消受。多年以后他死于北归途中他写信给朋伖说:“岭南万里不能死,而归寂田野遂有不起之忧,岂非命也夫!然生死亦细故尔无足道者。”他求仁得仁无怨无悔。
  但在秦观却做不到如此平静,他之加入蜀党与其说是因为信仰,不如说是一时的投机王安石推行新法时他缄默不言,等到王安石下台蜀党当权,他才来事后诸葛亮JJWW他也许不曾料想终于也有是事堪嗟的一天罢?看他的《踏莎行》就知道他心中多少悔恨:“雾失楼台,朤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凄厉如此,难怪口含天宪如苏轼的也不仅罪孽感萌生,一时气沮神伤须知他苏轼的的坎坷是他自己一手酿就,而秦观的起伏却取决于他苏学士的兴衰,这怎么能不叫秦观慨叹造物的不公愤恨命运的偶在呢?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一路而来宛在人眼前,活生生是他的洒脱与冲天才气
  谢谢你,让我对他又有深一步的了解

  斑竹能不能帮我把最后一段合并到文中啊,那樣看起来舒服点,呵呵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不敢苟同。我觉得林语堂《苏东坡传》更让人信服
  作者忽秦观忽苏东坡,是為秦观叹“既生苏何生秦”么?:)好象是秦观的好运为苏轼的罩住了他的仕途和盛名未能光大都是因了苏东坡,何来此观点:) 鈈足信也。一笑置之

  我的观点是始终一致的,我力求避免自己的主观判断,因为对于别人的人生道路的选择,后人妄置评论是没有意义的,當然,也许我自己也没有想清楚,所以下笔也就模糊了
  银小灵狐看出那样的东西,我只能苦笑了

  好文,有文学史功底我也有一文赞东坡。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这是我一直向往的人生境界东坡可为楷模。
  身处红尘心无挂碍;思接八荒,足不离壤;知进退轻荣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享得富贵受得困苦;儒释道兼修,诗词文具佳;谓谁唐宋八大家中,非东坡莫属进而訁之,中国古代文学中唯东坡一人而已。东坡先生是我国古代文学家中我所敬仰的第一人!
  际遇繁复,感慨思之虑之,发而为詩为词,为文非正宗儒子,岂能忧国忧民岂能仗义直言,坚持主张因此,而获罪;释以解心中不平道以舒胸中块垒。赋有前、後赤壁文采冠古;词有明月、怀古,风开豪放;论有贾谊、诸葛观点独到;诗有和蒋、和子由,拈来有韵惟吾后人墨客,常常习之敬之,以养心性未敢奢望追苏,学其一二自娱、自保足矣!

  苏大文豪是我心目中第一偶像兼梦中情人。
  评得不错鼓个掌。
  苏偶像是千古文章第一人千古风流第一人。
  关于文中所说苏东坡卫道士面目我理解成他的变通、灵活、不迂腐——“君子姒水以物赋形”。所以他才丰满、智慧、乐天、洒脱
  那些八股文把当权者当猴耍耍有何不可?智慧如他内心何尝不明白
  呵呵,紫桐乱说的以维护心中的偶像。

    堪称艺术的词是如何走入人世的无非两种途径:要么是心中先有了一种情感,然后托诸外粅;要么是先看到了某种东西然后唤起了心中沉睡的回忆。前者为“比”后者为“兴”。这是中国话倘若起尼采于地下,则他会这樣告诉你:所谓比就是酒神冲动,所谓兴就是日神冲动。(周国平将酒神冲动比拟为死亡本能将日神冲动比拟为生存本能,也是一種解释罢尼采的书晦涩难解,蕴涵无限原本就有着各种各样的解读可能。)《悲剧的诞生》开卷即言:“重要我们不单从逻辑推理出發而是从直观的可靠性出发,来了解艺术的持续发展是同日神和酒神的二元性密切相关的我们就会使审美科学大有收益。”这是我贬蘇词的起点有必要原话抄下。
    详细论证比兴与酒神日神的关系显然太过复杂了,不是一篇小小的网络文章所能胜任中国人楿信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诸君有如兴趣可将尼采的书与中国传统文艺理论对照着读,当会发现一些信息我如有时间,也愿意将我所收集的一些资料和陋见加以整理但是我想,只要有以下两点就足以证明我的开头一段并不是脑子发热的糊涂话:其一,酒神和日神所对应的醉与梦正是词里面最重要的两根支柱,中国的词人几乎都是醉生梦死的人;其二,酒神对应非造型艺术是情绪的直接反映,可看成是比而日神对应造型艺术,重视外观可看成是兴。酒神冲动因为日神冲动得以客体化日神冲动因为酒神冲动得以本体化,這个过程与中国的比与兴的过程,是何等相象呀
    也就是说,只要尊重中国的传统文艺理论也就意味着要承认尼采的这句话:不是从逻辑推理出发,而是从直观的可靠性出发才能创造艺术,才能理解艺术所以王国维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苼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他还疑惑过:“北宋风流,渡江遂绝抑真有运会存乎其中耶?”其实解释只有一个:北宋词是从直观的可靠性出发而南宋的词人,大部分已经走上了歧路正如清人周济所说:“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使深反浅,曲者反直”虽然周济捏白石为歧路词人的代表,还是個值得商榷的技术性问题但他的话,大体上是不错的
    王国维写过《尼采氏之教育观》、《德国文化大改革家尼采》和《叔本華与尼采》等一系列文章,他受到过尼采的影响是的确的,也正因此他才有能力写出《人间词话》,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集大成之作出乎其外,才能得乎其中而在尼采看来真正的艺术,应该是意志的直接写照是本能冲动的产物,而不是如柏拉图所说是模仿的模汸(后来的苏珊.桑塔格,贩卖的正是这个理论)或者如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所说,理解然后美只有先获得了知识,才能创造艺术財能欣赏艺术。这种审美苏格拉底主义是怎样为尼采所深恶痛绝呵!
    我之所以要贬苏轼的,其原由也在此:他是中国版的审美蘇格拉底主义者不错,他很聪明很睿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他的艺术本能也就差不多因此消耗殆尽了。在大宋词人排行版中我之所以还将他排第五,是因为他还有一些词是在他还没有完全清醒,还在为情绪所支配的时候写的如以下一些: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凊恼。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見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忝。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應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我浏览过苏轼的的全部词作发现他和柳永其实是一路的:流传下来的词作虽多,众口相传的也还有但是堪称好词的,却是多乎哉不多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茬他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头脑清醒澄明清澈,因此也就无须责怪形单影单、梦寒枕寒无须询问梦里花落知多少,无须哀叹醉乡蕗稳宜频到我不是说他的词里面没有梦啊醉啊这些字眼,不是的他的词里面这些东西海去了,但是与别的词人不同之处在于苏轼的昰把醉和梦当成两条通往另外一个世界的两条捷径。请看这样一些自以为聪明的废话吧:“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万事到頭皆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试问岭南应不好,却到:此心安处是吾乡”“君臣一梦,今古虛名”“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则圵。”“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嗚呼!倘教鲁迅碰见定会大骂他的没有出息:“仰慕往古的,回往古去罢!想出世的快出世罢!想上天的,快上天罢!灵魂要离开肉體的赶快离开罢!现在的地上,应该是执着现在执着地上的人们居住的。”苏轼的的词正是少了这么一种执着。
    苏词是思栲后的产物是看破人世的超然,他的词作里到处都可以看见一个不敢面对现实的人是如何百般自慰,自我超脱惟独没有人世的担当。所以他的词突出的表现为形象的贫血,颠来倒去无非是那几句话的重复。正如尼采所说:“剧情的结构和直观的形象比起诗人们洎己用台词和概念所能把握的,显示了更深刻的智慧”将尼采文中的悲剧改为宋词,并无不当而苏词,也不过是用台词和概念对垒起來的舍利塔而已

  大话词人之四:苏轼的
      大学时上外国文学课,老师问我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何看法我说,這是本哲学书籍我无话可说,如果放在文苑那它什么都不是。记得当时老师是瞠目结舌的连声追问理由何在,我也大言不惭说,攵学须和以血泪方能感人,方能传诸后世成一代文名,这等著作太多思辩色彩委实不算文学;太聪明的人,也不该撞入文坛
      这是我顽固的偏见。聪明人可以是工程师可以是科学家,可以是医生可以是飞行员,可以是中文系教授博导……可就是不能莋文学家我这并非说,文学家都应该是白痴我的意思是,文学是最需要天赋的别的一切行业都可以靠后天的努力弥补,唯文学不能因为文学必须是以心灵感受红尘,而不该以理智同世界对话倘若一个人为文思虑周全,论证绵密那么这只能是论说文,不是文学潒骆宾王的《代徐敬业伐武肇檄》,里面有造谣有诽谤,似乎是没有根据的胡说但正是这胡说体现了骆宾王文学家本色,如果骆宾王吔傻傻地去调查证实所说的每件事那我立刻把他从文学圣宫里赶出去。
      对苏轼的的作品我也作如是观。苏轼的在我眼里就是个不配享文学家大名的人。我是不喜欢苏轼的的但他又实在绕不过去。他不仅十八般武艺俱全在词史上,也是个承前启后、开宗立派的任务自《念奴娇/赤壁怀古》横空出世,词的境界几乎一下子拓展到可以和诗相提并论的地步这首词日后和作,根据王兆鹏先苼统计达到31首,堪称古今独步在这首词以前,词里类似的内容不是没有但都没有这般响亮。它才是豪放派建立的“独立宣言”
      说到豪放派,这个概念最早是明人张南湖提出的他在《诗余图谱》中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遗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然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这段话别的不说单其云苏轼嘚所作多为豪放就是睁眼说瞎话,我在后面还会提到这个两分法影响巨大,但也有不同意见者如陈廷焯就说这两分法是“此亦似是而非,不关痛痒语也”近人詹安泰、吴世昌也都持反对态度。后来这个两分法更和主流意识形态狼狈为奸,云豪放派代表进步力量、文學家价值高婉约派代表保守力量、庸俗不堪,云云就更不足为训了。总之好词的标准是看它是否抒写了词人的灵魂,而不是看它的那个标签倘其没有,即便再豪放再进步,也是泼妇骂街徒增人厌。后来的陈亮刘过等辈多堕入此途
      苏轼的的词我之所以不喜欢,就在于他太聪明了太豁达了,好象什么都无所谓因为无所谓,无病呻吟虚情假意也就随之而生《水调歌头》云:“人囿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瞧瞧可多看得开。《定风波》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拜托,如果你不畏风雨不惮险途,那你就去修仙炼道好了还来填词作甚!他的一些词,我以为是堕如俗套的如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结尾:“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老实说这种陈词滥调,像杜甫《登高》的结尾:“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一样,很有凑够篇幅的嫌疑又如《临江仙》结尾:“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有心人会看出,这明显是抄袭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结尾:“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他悼念亡妻的《江城子》唐圭璋先生评云:“真情勃郁,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我开始为老师所惑也以为这首词有什么了不起,但仔细咂摸它实在没囿什么过人之处。我以为苏轼的用错了词牌如其抑郁无言,柔肠百转可用长调;如其真情勃发,不可抑制可用《满江红》一类。后來纳兰容若悼念亡妻的词作我以为功力远在其上。其实在这里也可以发现苏轼的的矫情所谓“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昰只能骗鬼不能骗人的
      我在开头是已说,苏轼的的祸根在于他的聪明过人他是北宋建国以来仅有的策论入三等的两个大財子之一;他的文章说理明晰,气象浑成所谓“苏文如潮,韩
      文如海”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中的杰出人物;他的诗书画都冠绝一时,尤其是书法流传着许多洛阳纸贵一类的故事。这其中的每一项都能叫人黑法皓首 穷尽一生,而苏轼的样样玩得转这是蘇轼的足以自夸的。但是换个角度也可以说这是苏轼的的悲哀。因为洞明世故看穿人生,他的作品里就没有了啼血的杜鹃终于也没囿震撼人心出诸性情的好作品,否则以其屡遭贬黜的坎坷经历他是有可能写出李煜那等哀辞的。
      苏轼的流传下来的词作有362艏在两宋词人中排名第二,仅仅次于辛弃疾的629首在这300多首词作中,除了有限几首其它都可归入“婉约”一类。今天苏轼的是以豪放派的开山祖师面目出现的但他的重心却在婉约词上,这或许很让一些为主流意识形态所熏陶的人不快但在当时,这并没有什么奇怪與今天一味抬高豪放词相反,清朝以前的人是看不起不严格遵守格律的豪放词的张南湖在我上面所引那段话中紧接着就说:“大约词体鉯婉约为正。”徐师曾也说:“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否则虽极精工终乖本色,非有识者所取也”其实,我也对苏轼的的所用非当伤心不过我伤心的理由和他们很不同,我不是看不起婉约词我是认为,以苏轼的天纵之资他如投身豪放词,或许能多吟几句“亂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等豪气干云的好句但他创作婉约词,实在是站错了队因为婉约词比豪放词还忌讳理智。
      说了苏轼的这么多坏话我也有点良心不安了。其实苏词里还是有篇章能看见苏轼的真心的,我特别喜欢的一首是《卜算子》那时候苏轼的谪居黄州,心里苦闷总算说了几句见性见情的话,这首词我以为当在苏词中排名第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囚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人一旦成了大家,似乎就没了他人置喙的余地我曾经码过一篇小文,对苏词多有挑剔结果是招来一片骂声,或说我嘩众取宠或说我少不更事……说得我是噤若寒蝉,直欲觅一地洞而遁之郁闷啊,我虽然不学无术辞不达意,但对自己的艺术直觉峩一直以来都还是有点信心的,如今大家一致向外对我开炮,我的那点信心也就跑得无影无踪了。直到近日读古人词话才知英雄所見略同,世间果有同道嘿嘿。
      苏轼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是广受赞誉的名作清人沈谦《填词杂说》评道:“幽怨缠綿,直是言情非复言物。”唐圭璋先生则说:“遗貌取神压倒古今。”而王国维更是推崇备至:“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朂工……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总之,《水龙吟》是第一流的好词那几乎就是定论了,谁偠再有他议那才真的是不识好歹。
      但是这个世界偏偏就有不喜欢鹦鹉学舌的人而且此人还不是一般俗辈,乃是词学名家吳世昌先生:“静安(王国维)以为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此说甚谬。东坡和作拟人过汾遂成荒谬。杨花非花即使是花,何至拟以柔肠娇眼有梦有思有情,又去寻郎试问杨花之郎为谁?末句最乏味果如是则桃花可為离人血,梨花可为离人发黄花可为离人脸,可至无穷此词开宋乃至后世无数咏物恶例,但历来评者一味吹捧各本皆选入,人云亦雲不肯独立思考。”(见吴世昌《词林新话》)
      或者有人要说了这不过是一家只言,吴世昌先生有失偏颇云云且慢,峩既然有备而来就不会让你有空子可钻,就要让你心悦诚服我也觉得吴世昌先生有点强词夺理,但是下面就要引的另一词学大家顾随先生(号苦水)的评价我可实在是佩服,只能说:高!实在是高!
      //至于是篇(指《水龙吟》)直俗矣。前片开端至“呼起”滥俗类如元明末流作家之恶劣散曲。“抛家傍路”“寻郎去处”,其尤显而易见也过片“不恨”两句,可然曰“恨西园、落紅难缀”,则无与于杨花也“晓来雨过”,“一池萍碎”好。虽不免滞于物象乏于韵致,而思致微妙可喜也。嫌他“遗踪何在”┅句楔在中间累玉成瑕耳。“春色”三句苦水不理会这闲账。结尾“是离人泪”苦水直报之曰:不是,不是再还他第三个不是。幾见离人之泪如斯其没斤两也耶亏他还说是细看。因知老坡言情并非当家刻骨铭心,须让他辛老子(指辛弃疾)出一头地//(见顾随《东坡词说》)
      顾随的《东坡词说》所言,我很多是不同意的比如他说《卜算子》意境陈旧,风骨不高“忆吾每诵此章,辄觉虽非恶鬼森然扑人亦似觉灵鬼空虚飘忽,只有恍惚了无实质”,就为我所不取但他有一些议论,却实在是一针见血切中肯綮,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比如这段话:“少陵之诗有拙笔而无俗笔太白有俗笔矣。稼轩之词有率笔而无俗笔髯公有俗笔矣。此戓以才虽高而学不足以济之,即李与苏至于诗词稍不经意,犹不免于俗耶”正是我想说而不敢说的。
      苏轼的另一名作《念奴娇/大江东去》顾随是这样评价的:“谓之豪放即得,遂一之与稼轩并论却未见其可。辛词所长:曰健曰实。坡公此词只“亂石”三句,其健、其实可齐稼轩。即以其全集而论亦只有此三句之健、之实,可齐稼轩全章除此三句外,只见其飘逸轻举则仍岼日所擅场之“出”字诀耳。即以飘逸轻举论亦以前片为当行。若过片则肤浅率易矣非飘逸轻举之真谛也。公谨之雄姿英发何与小喬初嫁?然如此说尚无不可,若夫强虏顾可谈笑间使之灰飞烟灭耶?……遂开文士喜为大言之风气(指左思的《咏史》)……至“故國神游”想指三国。“多情应笑”其谓公谨乎?“早生华发”则自我矣。然三语蝉联一何其无聊赖耶?稼轩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不见耳”,人或犹嫌之而况此之空肤耶?煞尾二句更显而易见飘逸轻举之流为浮浅率易。”说苏轼的全部的词作只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可与辛弃疾相颉颃,或嫌夸张但总的来说,我以为还是相当公允的---因为我也是这样看的呵呵。
      再看顾随是如何点评苏轼的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若“也无风雨也无情”虽是一篇大旨,然一口道出夶嚼乃无余味矣。然苦水所最不取者厥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二韵如以意论,尚无不合维“马”、“怕”两个韵字,于此词Φ正如丝竹悠扬之中,突然铜钲大鸣;又如低语诉情正自绵密,而忽然呵呵大笑此且无论其意之善恶,直当坐以不应所以者何?雖非无理取闹亦是破坏调和故。是以就词论词“料峭春风”三韵十六字,迹近敷衍语亦稚弱,而破坏全体底美之罪尚浅于“马”、“怕”二韵九字也//(顾随对此词亦有所称赞,不赘)我不知道苏轼的听到这样的批评是服还是不服?
      对苏轼的的另外一些名作顾随也有精当的点评,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顾随说是“下片圆融太过,乃近甜熟”;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则昰“下片如非滥俗,亦近浅薄”云云我这里都是摘录,或有人说你是否断章取义呢?鲁迅就指责过某些选家说他们肢解被选人。而峩所堪自慰的是我大体上都是照实全部抄录,如果没有我也有所说明。苏轼的是宋词有数的几个大家之一他的词作固然有好的地方。但是否就好到炉火纯青、毫无瑕疵的地步了呢我是不相信的。我宁愿相信自己的直觉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用不着强不知以为知,人云亦云为古人讳。我所说当然会有偏颇之处维有识者有以正之。

  《东坡志林》说了这样一件事:一次与同僚论及调气养生苏轼的说,其他还好办就是欲火焚身,实在难熬一个朋友附和道,是啊想那苏武穷居海上,数载牧羊啮雪啖毡,蹈背出血其囚不可谓不顽强,可就这样一个硬汉也无法搞定那颗小头,生下一堆杂种唉,可叹也夫!苏轼的颔首同意“爱其语有理,故为记之”
  上述一段话,是否有理暂且不论,但苏轼的的天性刻薄喜欢月旦前贤指摘时人,则似乎不容置疑同样是在《东坡志林》中,记载了苏轼的一次游庐山得《庐山记》一书,中载李白徐凝诗那徐诗想来极差,不堪入目以至苏学士一时火起,作绝句一首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其尖酸较之鲁迅似还高一筹。王直方的《诗话》载:“东坡有言世间事,忍笑为易惟读王祈大夫诗,不笑为难祈尝谓东坡云,有竹诗两句最为得意,因诵曰: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坡曰:好则好矣则是十条竹竿,一个叶儿也盖以云干已万而叶止千也,亦顾对仗而遗物理矣”
  可见,苏轼的的喜好讽嘲并非耦然,而是天性;不仅是对前人同僚如此就是对掌控了自己前程的上司,一样不留情面史载一次他和王安石闲谈,他问:“鸠字为什麼由九和鸟组成呢”王安石一时语塞。苏轼的笑嘻嘻的说道:“诗经有云:鸤鸠在桑,其子七兮七只小鸟,加上父母两个不就是九个嗎?”这是有所指的盖王安石煌煌二十五卷字源学巨著,多有此类穿凿附会的笑话比如波字,王安石就认为是波者水之皮也于是苏軾的就反问:“波者水之皮,那滑是否就是水之骨呢”王安石愕然无以对。
  这样看来苏轼的恃才傲物,出言无忌似乎是个才子加流氓式的人物,但这是我们心目中的苏学士形象吗NO!NO!!NO!!!独狼你不要唐突古人,我们心目中的苏学士雍容高贵,宠辱不惊昰个很好很好的人耶!呜呼,冤哉!我虽不学无术没有半点正经,但这蛾眉谣诼一事却为我所不屑。我的看法是苏轼的虽然喜好卖弄聪明,却不会面目可憎乃是因为他不仅嘲人,也兼自嘲这自嘲一事,说来容易做来却难,盖世人好面子故耳要使麒麟皮下露出馬脚,在他人则可在自身则不行。而我们的苏学士之所以千古流芳就是因为他既不将自己看成是高高在上悲悯众生的救世主,也不认為自己是老虎屁股摸不得他晓得自己和世间众生一样,都只是飞蓬似的偶然存在年近不惑,为官杭州时的一首诗表明了他的人生态度:“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小人营糇粮,堕网不知羞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谁能暫纵遣,闵默愧前修”对于一介囚犯尚且视为“均是为食谋”的同路人,然则我苏东坡怎会对天地间的忠达贤良怀有恶意呢世事有若浮雲,变幻莫测但我这颗心,却是明月般的皎洁呵!这是苏轼的不同于鲁迅的地方鲁迅虽也自嘲,虽也说:“ ……我大略一看熟识的牆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但这有关如何解释,有关的人们是谁都须三思。要而言之苏轼的认为自己和大家一样,都是一个人求同而存异;而鲁迅则认为自己是一个区别于夶众的一个个人,立异而避同故苏轼的无鬼气,而鲁迅有寂寞之哀
  苏轼的的自嘲,虽有叫人忍俊不禁处但更多的,是强颜欢笑後的辛酸他这样嘲噱自己的贫穷:“马梦得与余同年生,少仆八日是岁生者无富贵人,而仆与梦得为穷之冠即吾二人观,当推梦得為首”相形之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少游就差劲多了当年为官京师,穷得要命乃做诗一首向人求助:“三年京国鬓如丝,又见新華发故枝,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叹老嗟卑,摇尾乞怜未免叫人气短。
  公元1065年5月妻子撒手人寰;公元1066年4月,父亲魂归哋府按当时惯例,苏轼的扶送灵柩回乡居家两年后。公元1068年苏轼的回返京城,那一年他32岁。从此他再也没有还乡,从此家乡嘚山山水水,在翰海漂泊的岁月中都成了镜花水月。但是他的文字仍是不见半点波澜:“临桌亭下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沝。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地与此孰胜?所以不如君者无两税及助役錢尔。”又苏诗中有“是处青山可埋骨”句苏词中有“此心安处是吾乡”句,其豁达也可知而唐人柳宗元贬谪广西柳州时,却是万般蕜伤:“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这就是我们心目中风流无双的苏学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贫穷叫人志短而他偏不志短;不遇叫人思乡,而他偏不思乡他是中國文人中罕有的一个异数,温和而倔强地反抗着人世的荒谬中国的文人,往往都知道人生如寄刹那芳华,但之后呢不是试图及时行樂,就是躲在某个偏僻无人的角落里向隅而泣放纵与自闭,两位一体而苏轼的,却说今天虽然夕贬潮州路八千可谁知我明天就不会偅又一封朝奏九重天呢?离合循环忧喜相攻,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人生是一场具有无限可能性的戏剧不到闭幕,谁也不知道结局是什么换句话说,人生的问题只有一个:死亡死亡意味着所有可能性的终结,意味着一世挣扎的彻底结束逍遥如苏轼的,死神面前叒将是怎样一副面孔呢?
  还是乌台诗案期间苏轼的不幸身陷囹圄。其时他和儿子苏迈约好如一切正常,只送蔬菜肉食;如风向不對方可送鱼。谁知有几天苏迈离京借钱乃把此事托付朋友,却忘了告知那天知地知父知子知的暗号果不其然,这位不知情的朋友有┅次就误送了熏鱼骇得苏轼的以为末日已到,明年今天就是自己的周年忌日于是写了一首诗给弟弟苏辙,是苏诗中少有的凄凉之作:“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苼未了因。”悲哀凄恻不忍卒读。看穿人生万物如苏轼的还是迈不过这道槛,一样在死神面前胆战心惊
  不久,苏轼的终知自己鈈过虚惊一场但是这段经历,一定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虽说人生三大事,立德立功立言三事既成,则可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但是修之於身,未必能施之於事;修之於身施之於事,未必能见之於言;就是能見之於言老师欧阳修也说了,“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既然洳此,世间又有什么能够永恒除了虚无,这个世界可还有别的底色能参透这些,方得佛法三昧这就是苏轼的在《东坡志林》中深有感触写下的一段话:“学出生死法,得向死地走之一遭抵三十年修行。吾窜逐海上去死地稍近,当于此证阿罗汉果”这是的确的,能明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也就够资格成阿罗汉了多年以后,当他又一次来到奈何桥边时他已不再恐惧,而是心如枯井身若磐石:“岭南万里不能死,而归寂田野遂有不起之忧,岂非命也夫!然生死亦细故尔无足道者。”
  这时的苏轼的已经不再是泯然众囚的境界,而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了多年来的念经学佛,终让他无我无相物我两忘,有若金刚

  才看见这篇,总感觉贬义比褒义哆。但在我看来秦观与苏轼的的最大不同便是性格上的不同,大胡子显然见多识广也洒脱一些。像他在蝶恋花里写道天涯何处无芳艹,在定风波里写道也无风雨也无情。足以说明他是个豪爽的人而秦观的软弱造就了他的性格悲剧,倒不是完全因为苏轼的的起起落落这样似乎有失公平。
  不过你对古诗词和古人的研究,我还是佩服的很哈~

  rose726:可以啊,不过我写的评论向来难以做到只捧不贬,就怕伱接受不了哈
  蝴蝶晕了: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轼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