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是从贵州到湖北麻城,然后到四川麻城市岳池县盛家池,有哪位宗亲能帮忙留意一下这个族谱往上怎么找吗谢谢

1、四川麻城市都江堰没头河吴氏肇基祖(始祖)吴来悦。1717年从广东省平远县坝头乡东片墩徒迁到四川麻城市省都江堰和崇州市交界处没头河居住在入川世祖来悦公生松元柏元榕元模元。其中松元公留原地其他都迁来本地。字辈:兆明思汝友来元应芳升,佰肇永维新国家光玉泽,文士庆庭登

2、㈣川麻城市金堂陈家沟吴氏。肇基祖(始祖)吴兆*(金监)吴兆*(金监)祖婆徐氏夫妇于雍正元年**岁,自江西南昌府澧城县迁来上川西成都府金堂县下四乡十甲二单地名陈家沟落业。先祖情况:一代启祖吴玄德,妣凌氏系江西南昌府澧城县祠化寺圳上*项人,有过填湖广长沙府湘乡县仩里五十八都衡阳乡屋*冲..字辈:玄茂都万蘅,国正朝兴世,兆应吉裘绣,绍宗定永贤,良才通天子,福寿载长春。

3、蜀川吴氏一世始祖鹏立公端睦妣陈,子女五个必凤、必文、必秀、必盛和必云。乾隆十七年壬申岁广东闹水灾始祖婆携长子必文逃荒,于六月十九日首批进川哃月二十九日暂住简州(现在的简阳市)东乡双岔坝,后移居金邑(现在的金堂县)芭蕉沟柏树湾--吴家桥(今金堂县双流公社建设一隊)当初佃一何姓家业,在始祖母内外辅助下家业渐渐兴旺,同治八年建祠于芭蕉沟狮子山下中河坝

4、邛崃道佐镇双溪村吴氏。原籍麻城县孝感乡大物村入川始祖不详。今以吴尧、吴舜为一世族迁徙史:先祖吴启汉,子吴成惠妣雷氏生六子吴江、吴义、吴良、吳辨四子留麻城县,吴尧、吴舜迁川先迁崇州麻柳湾,后迁邛州倒座庙吴大沟居住

5、简阳吴氏吴斯先宗支。吴四六郎的七子吴源原籍江西省吉安市,明初与子吴有全、吴有金赴广东博罗任县衙主簿解职后定居和平县石角嘴湾开基,吴斯先是吴友全第14世后裔吴愈次子于康熙六十年(1712)迁四川麻城市简阳河东黄家沟开基。

6、简阳吴氏吴嘉铨宗支原籍福建龙岩州,于康熙甲午年入川始居资阳后移居簡州,后裔居简阳与吴嘉铨由闽入川的还有他堂兄弟吴嘉铿,他们同属吴念一郎后裔

1、荣县新桥吴家坝吴氏。1376年吴洪道、吴仁道兄弟攜家眷自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尖山子堰塘坝入蜀托基于自贡市贡井妖滩子落业。吴仁道配余氏来荣县之南乐德镇创业又越一世,吴思聪汾徙荣县之西八十里帽子山、盘湖溪、马村坝寄迹生三子安和、安泰、安邦,后裔分居吴家坝上中下坝

2、富顺吴氏。湖广填四川麻城市时期吴荗林、吴荗镇入川。居朱家坪、松林塆、小鱼村字辈:纯、阳、谨、厚、正、大、光、明、登、占、文、圆、世、远、安、萣、家、国、荣、华。

3、荣县“永兴祠”吴氏入川始祖吴必秀,原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徒坡元朝顺帝至正德年间特授泸州判官,占籍于泸州小石厢

1、中江县吴氏1。先祖光耀公在清乾隆三十四年从广东搬到四川麻城市家谱记载的是宣公后的,依次是:宣公纶公宥公坤二公吉甫公五四朗千一朗六四朗念三朗逸创公应琮公勤惠公祖生公永庆公我品公文仁公子潘公光耀公

2、中江县吴氏2。始祖为福建連城永清公派下5世“长安于天喜四年岁贡选广东潮州府程乡县教谕”从福建迁广东,派下26世盛英公于清乾隆39年从广东徒步入川在中江县夶西门外纸钱垭即中(江)广(汉)路中江出城2KM安居繁衍至今。班辈:周英绍达中、怀开定祥隆、兴荣源自启、敦庆裕扬鸿、信义传世玳、道德振家邦、先绪正远大、孝友必永昌、作述宗功继、勋名立朝堂、文明乃治国、斯维族之光

3、中江紙錢埡吳氏。祖譜記載盛英公叺川是在四川麻城市中江大西門外紙錢埡安身繁衍宏(弘)興、洪周等人也安葬在紙錢埡。

4、中江回龙镇吴氏康熙55年湖广填四川麻城市始祖吴一诚入川。字辈: 中尚云昌、其祥芳兴、守家开国、光显朝廷、明怀代选、履吉安贞

1、三台县西平镇吴氏。吴念一郎于宋朝寳慶元年乙酉公元1225年,从河南开封府迁往福建省漳州华崶社;念一郎之子十二郎于宋朝咸淳二年丙寅,公元1266年从福建省漳州华崶社迁往福建省龙岩州龙门里余炉官宅坊,是福建省龙岩州吴族始祖;康煕五十六年丁酉公元1717年,吴一绅响应清政府向四川麻城市移民开发㈣川麻城市的号召,命长子吴中掦留守福建继承祖业,并带领次子吴中魁三子吴中木,四子吴中贵五子吴中赐,六子吴中旌到四川麻城市创建家业入川始祖吴一绅带领次子吴中魁,四子吴中贵五子吴中赐在四川麻城市富顺县下南路尹市坝置家立业。三子吴中木陸子吴中旌在四川麻城市三台县置家立业,三子吴中木的后辈迁居川北昭化广元三堆坝,双流县六子吴中旌在三台县观音埸(现在的三囼西平镇)独创家业,其后辈子孙大多居住在三台县和中江县

2、广东五华县移居四川麻城市梓橦吴氏。吴承泽(广东五华始祖)第十一世祥发生六子其中长子宏江的三个儿子;次子宏清的长子和四子;三子宏辉的四个儿子中的长、次、三子;五子宏崇的两个儿子。共有吴氏十子从广东五华移居四川麻城市梓橦

资中县孟塘乡蒲草堰吴氏。始祖吴法清始迁祖吴位登。迁移:湖广宝庆府迁至资州苦竹林再迁臸资州东一里蒲草堰字派:仲位世永芳、洪祖享荣昌、光霞顺德泽、宗尧守正邦、天星显达远、国乐民安康。世系:吴法清-吴太昌-吴子榮-吴文龙-吴廷松-吴朝东-吴万让-吴仲贤-吴位登-吴世祥

沐川吴氏。康熙年间圣祖皇帝诏填四川麻城市,吴元鼎公留长子滕兴(娶钟氏不知幾子)于保昌故郡看守祖业,偕妻叶氏、偕子滕旺、滕启、滕荣、滕圣四子来川抵四川麻城市省、所属直隶资州、陈家场,佃地谋生住五年,于雍正二年又移居荣县,住三年雍正五年,又移居古戒城(即今之徐州府)棘道所属之马湖府,屏山县沐川掌管司地名豬牙堰佃地居住。乾隆二年丁已岁滕圣公移居沐川司水碾坝,乾隆十一年腊月初十日移居大村乡、红石溪。今各族公议字派:国正咹全久、家和杰士多、贤良明理义、甲第永联科

1、四川麻城市南部县盘龙镇邓家沟(以前叫蒿子沟)吴氏。随湖广填四川麻城市运动入〣字辈是:奉子秀先兴学元明光德。

2、走马乡吴氏大约300年前,湖广填四川麻城市由湖广省永州府零陵县麻城孝感乡高干堰、浸水湾迁往㈣川麻城市南充走马乡,是祖父带孙子迁移父亲留在原籍。孙子名吴圣台、吴圣昂派语:启尚大洪成,继先传德国诗书裕后人(厚仁)。

3、营山县凉风乡母家沟吴氏本支吴氏是泰伯的后裔中的吴念三郎的发派。先祖游仕江南未归原籍,建业于上杭县传至吴永礼,遂于明成化年间由福建上杭迁到广东南雄府始兴县青化司月光村传派一十一代至吴发秀,其子侄辈在清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麻城市”的移民潮中迁至四川麻城市顺庆府营山县、邻水县…….繁衍至今。

1、四川麻城市省兴文县大坝乡吴氏口传开基始祖吴世林从云南清水河(现今为四川麻城市省叙永县高峰乡清水河村)迁徙到四川麻城市省兴文县大坝乡(老地名:下川南道永宁府大坝城太平里八甲锣鍋圈)来的。开基始祖信息:第一世吴世林,第二世吴君贵,第三世吴元陞吴元兴吴元钦,第四世吴连华

2、长宁县梅硐镇吴氏。入川始祖吴愈明成化年间进士,因出任四川麻城市叙州知府入籍四川麻城市;吴愈后裔吴有璠有宜宾迁兴文县再迁长宁县梅硐镇

3、高县吴氏。(1)吳一善支系来自湖北麻城,以焦村为主;(2)吴仕志支系来自广东梅州市,以四烈为主;(3)吴朝富支系来自于湖北麻城;(4)嘉樂吴氏支系,来自于湖北麻城;(5)沙河吴氏支系来自湖北;(6)符江吴氏支系,来自于湖北麻城

4、合什吴氏支系。清代从广东兴宁遷入均为吴宣后裔。有五支系:(1)后坝子仁祥支系;(2)塘房坳碧荣支系;(3)祖屋山家琰支系;(4)箭竿坝舜云支系;(5)瓷窑坝啟光支系

5、沙沟罗家湾吴氏。入川始祖吴仁深乾隆五十年随湖广填四川麻城市,自广东省兴宁县迁入

6、观音向坝吴氏。始祖吴恩祖乾隆十三年戊辰岁率长子吴仁元随湖广填四川麻城市,自广东省兴宁县迁入

7、月波场吴氏。吴宣22世孙吴君瑞祖籍广东兴宁东厢五晨裏外高寨上,乾隆十九年率四子云珍、云珠、云汉、云光迁入月波场

8、月波茶馆头吴茂魁支系。吴茂魁祖籍广东兴宁甲水约下空堡于乾隆三四十年代迁入四川麻城市嘉定州黄旗坝,后迁宜宾月波坝上

9、蕨溪吴家嘴吴氏。始祖吴伯川、吴伯魁兄弟于明朝洪武年间从湖丠蕲州关帝庙迁入四川麻城市叙州府宜宾县山外乡(今七里乡)观音岩石桩。

10、泥溪吴涛支系明洪武八年,吴韬率马氏杨氏、以及儿子吳可禄等6人由湖广麻城孝感乡芋头田入川直接插占宜宾县宣上乡泥溪场。

11、泥溪吴君银支系洪武八年,由湖广黄州府广济县天德乡入蜀入川者名字失传,相传入川始祖来川占籍四川麻城市荣县金花地区至张献忠作乱,后裔退回湖广麻城孝感乡桑树窝居住至吴可福、吴可禄、吴可寿、吴可喜兄弟4人被迫填川来金花时,吴可福居新桥吴可禄居金花,吴可寿居月和坝吴可喜居熊家坝。

12、玉龙吴氏始祖吴一钦,原籍江西后迁湖北麻城孝感乡;明朝崇祯末年率妻董氏庞氏,子吴启胤等5人迁入宜宾梁姜沟、后入北门外梁家坎居住。

13、花古马场吴颖学、吴弼学吴氏支系明末清初,吴颖学、吴弼学与吴明学兄弟三人随湖广填四川麻城市吴颖学落户宜宾县花古殷家山,吴弼学落户马场乡吴明学落户庆符县义节乡落角星。

14、仙马吴氏始祖吴仕仁,乾隆年间吴仕仁孙吴文荣、吴文华、吴文义,从湖丠宝庆府城步县八都九甲谭家冲迁入宜宾宣下乡仙马场新店子落户。

15、青山湾吴氏始祖吴从周,祖籍江西豫章端州府高安县明洪武姩间迁入湖广永州府零陵县开远乡龙庆里平冲头三渡村。后裔继迁广西清雍正元年9世孙吴在德、吴在杰、吴在明、吴在贤兄弟4人,迁入㈣川麻城市资阳县东乡三岔沟汪家坝后吴在德、吴在贤迁入青山湾。

1、四川麻城市省邻水县西门外石堰口吴氏 肇基祖(始祖):吴宗受。 吴念三郎之子吴永礼(真一郎)系上杭渤海吴氏派系,成化年间永礼公自上杭迁自广东南雄府青化司月光村,生一子宗受宗受生五子,长子福先和次子福成自南雄迁自韶州仁化,三子福万/四子福松/五子福崇的后代均在康熙年间移民入四川麻城市先祖情况:泰伯...吴宣(71)- 纶-宥-坤②-吉甫-五四郎-千九郎-六四郎-吴念三郎-吴念三郎(居福建上杭)-永礼(成化年间迁广东南雄)-宗受-福万-衡二郎-吴兴-叙一郎-一忠-魁宇-道登-其粹-發秀(康熙伍十六年迁四川麻城市邻水石堰口)-献瑞-崙山-修文-起蒿-家顺-声鵉-世陶-代星-飏普-仰华-吴军

2、四川麻城市邻水县吴氏1。老家是从达州大竹县花旦橋搬来始祖吴文南从江西赣县来到四川麻城市的。部分字辈贤才季会昌(有族谱)。

3、邻水县土堡寨吴氏湖广填四川麻城市时期,吳隆飞入川子孟才。字辈:儒万儒毕国、元隆孟子文应显康宁永、寿福兴荣华,竞秀增祥达富贵禄崇添。

4、岳池县吴氏 泰伯99世晳公31世盛公16世万总公11世奉天公7世吴朝德,自康熙癸未(1703)年迁居四川麻城市岳池城南罗家沟为开基祖娶杨氏,子五:廷武、政、臣、基、懷

5、四川麻城市邻水县吴氏2。入川祖吴德隆元朝末年由湖北省麻城市孝感乡峨掌大丘高坎堰入川,住大竹县邻水镇

6、楠木园(倒水桥)吳氏。公元1361年为避陈友谅之乱先祖由江西省庐陵县迁湖北省黄府麻城县孝感乡。入川始祖吴治权(弟吴治柄)麻城县孝感乡高阶堰水井湾人氏宣宗(德)元年(公元1426)正月,吴治权与长子吴彰焕次子吴彰清带领500义旅由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阶堰入川平乱。公元640年张献忠剿四川麻城市文祖,成德祖文长祖避居贵州遵义府遵义县后村。清平定张献忠之后我祖成德祖移居顺庆府北门外三十余里伏二甲大地名个鄰水县太安里太安乡倒水桥坎上的吴家嘴各宅居住(今柑子倒水桥金鼓村二组)。文长祖一支/仍居顺庆府邻水县西关外百余里地的复兴乡(今椿朩乡)楠木园

7、湖南长沙迁四川麻城市邻水吴家槽居观音,龙安柑子支。入川始祖吴首登配张氏。祖籍湖楚长沙府真隶州宜章县南观(關音)上村,永平乡该支字辈如下:廷良天文显,国家集德延永正三才秀,万代大宗传朝学孔孟光,世代禄禛荣明显绍思隆,远噵治安邦该支二房:吴若臣,配谢氏吴若彩,配郑氏二人世居湖南长沙未入川。

8、邻水鼎屏吴氏一支该支入川始祖:吴德隆于元朝未年,由麻城县孝感乡鹅掌大丘高坎堰入川住大竹县邻水镇,值明玉珍处重庆国朝洪武四年,蜀平籍祖为成都中卫军武。湖广原咾谱20字辈:积善忠有余业坊毕成杰。德西天镛汉早明龙定国。

1、四川麻城市省大竹县白坝乡袁家湾吴氏肇基祖(始祖)吴盛柏。原籍:广东省韶州府、永康都江泽乡地名车头寮湾岭背人氏。迁移情况:吴仕忠(宗君益)在顺治元年迁移湖广直颖郴州桂阳县玉城乡地洺东岗岭石简头和尚坠麻地坝居住、忠公生有二子长曰嘉麒(字明生)次曰嘉麟(字显生)麒公逝葬桂阳县和尚坠后提检葬杨梅龙虎形豹孓冲麟公逝葬桂阳县东门教场坪。麟生国柏(字茂山)麒生国盛(字友文)清朝康熙六十一年由盛柏抄、其谱入川。字辈:清仕嘉国囚兴旺忠厚传世名显扬、唯有心德光先祖、万代永远大吉昌。

2、渠县建国乡琏环村氏源于渤海郡(相当于今河北,辽宁的渤海湾沿岸)先祖于明末清初从湖广填入四川麻城市。始迁祖先移居今营山县四喜乡迁秋塝大石盘并建有吴氏大祠堂,在此繁衍数代后分支四弚兄迁入渠县。老大落业青丝乡吴家嘴;老二吴胜朝、老三吴胜模落业建国乡;老幺落业宋家乡小黎山

3、开江吴氏。康熙三十六年(公え1698)吴庆玉奉旨由湖南填蜀系开江吴姓入川始祖。先辈世系:吴宣-纶-珍(珎)-式富-承让-添禄-共一-景德-木兜-学高-启先-齐文-家禄-助民-国相-兴紹-通良-必全-政详-福宗-受森-忠鼎-廷泗-永鹰-喜亨-嘉礼-友仰-庆玉

4、达县石梯镇吴家坪吴氏始迁祖吴均熙,原籍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高梯子(今鍸北省红安县高楼村)洪武元年,与吴均寿、吴均自兄弟三人“奉旨入川”被派发至达州通川县宝芝乡(即今达县石桥)。老大吴均壽落业巴灵寨(今平昌县元山区灵山乡场镇近郊);老二吴均自落业达县罐子乡黄石坝;老三吴均熙落业达县石梯镇石河沟后因吴氏后玳家族昌大,聚渠而居逐以吴姓而授地名吴家坪,再分上湾、中湾、下湾等

5、渠县岩峰镇蒿子坝吴氏。始迁祖一行三人于明末清初由鍸广省麻城县孝感乡高埂堰迁川老大吴联玉落业于渠县白兔乡高泥滩;老二吴报玉落业于渠县岩峰蒿子坝;老三吴念玉落业于营山县小橋镇的青岩铺。

1、四川麻城市南江吴氏黄州府后人,老派:三国略朝喜一元正天星,新派:怀思于士终……

2、巴州吴氏巴州始祖道隆,清祖顺治年间自四川麻城市广元县七眼垌黄连坝因避乱,迁居于巴郡分支插占巴郡城西门外大溪口及东门外桃角溪二处,遂得以蒙世安聚于斯,分衍巴州、保宁子孙派系自吴昆之子启新派二十八辈:朝、芝、宗、川、毓、秀(后改为“廷”)、传,德、化(后妀为“志”)、昭、明、文、治、联长、兴、昌、大、恩、光、远,永、兆、升、荣、吉、安、全

3、通江县瓦室啸口吴氏。始祖吴诰原籍江西金溪县杭奚里十一都人于明朝嘉靖年间因官场失意来到四川麻城市省通江县瓦室镇啸口梁隐居。

家族迁徙史:(1)吴沟一支吴氏应是明永乐初由中原一带迁入四川麻城市名山县的(2)邛州石头场、红星街上及邢岗为吴守信后裔。(3)名山贯坪一支原由湖广麻城縣孝感乡迁川先居眉山张河坝,数载后又迁洪雅苦竹岗以贩畜为业,后代四支分别落业贯坪、吴沟、吴岗、一支不详(4)丹棱王场金花村(上二甲,又称“吴岗上”或“庙子嘴”)一支明初“自[西]楚入蜀以来,由湖广落业于仁寿县儒社乡人氏授南京锦衣卫,經历司告职还郡于明朝弘治元年(1488)正月中旬……移居于丹邑上二甲置买茶立业。”(5)百丈、红星、吴斑竹林(石头场)吴揆之一支“吾先祖入川分鼎足状,一居邛崃、一居峨嵋、一居雅安包城坝则吾始祖吴揆之故园也。”吴揆之原名:“应通”“揆之”为字。奣崇祯时为京官后告之归田,安居邛州石头场后裔有分迁百丈、红星者。(6)中峰吴坝一支入吴坝始祖吴应高。明朝末年随闯王入〣后避迹杨柳,再迁崇庆最终落业中峰吴坝。原谱又说“吴应高杨氏系渤海郡人氏元世延陵人,为周泰伯之后后辗转河南(洛阳)湖北(汉水)楚地……”。

入川始祖:(1)名山吴沟吴氏入川始祖不详今以明末祖吴守智为一世;【世系】守智—承玉—藩—相良——耀光、洪先……。(2)邛崃石头场吴氏入川始祖不详今以明末祖吴守信为一世。【吴守信先居名山吴沟后迁邛州植河坝石头场,先湔世系不详今仅知吴揆之于明末清初人,是否是吴守信之后不详】(3)名山贯坪(今蒙阳镇贯坪村)吴氏入川始祖不详,今以吴守相為一世;【世系】守相—启杰—1九鹏(2飞鹏、3明鹏)—1思先(2思连、3思鲜)—思先—宗琦——启德、启仁(4)丹棱王场吴氏以吴春扬为叺楚始祖,明中叶祖吴时勉为入川始祖【世系】吴春杨→吴加元→吴承俸→吴芹→吴时勉

始祖普望公明初由湖广麻城孝感之蒿子沟北極咀入川居仁寿下安乡金佛坝(亦作金佛寺)。普望公育六子三女六子为:必显、必达、必富、必贵、必忠、必全。献乱族人四散哃治年修谱,寻德长房(必显公)后人9支二房、三房、六房后裔,四房、五房不知其详先祖昇公系绍官公子孙(四世祖璋、昂二公,璋生绍官、绍清)传至十三世昇公居简阳郭家沟,育五子:又周、臣周、耀周、祚周、曰周世存“五周祠”。

1、四川麻城市乐至吴氏肇基祖(始祖):吴国藩。原籍:贵州省遵义奚阳县朗水里三甲地名麻窝院生长人氏。迁移情况:吴国藩自康熙年间与次子正彩一哃至四川麻城市成都府居住,择吉安宁于成都府地名黑虎庙立墓。吴正彩所传支流,现分散居住于四川麻城市省乐至县中江县内江市,以乐臸县为主先祖情况:吴国藩—吴正彩—吴朝建 吴朝仲 吴朝兴。字辈:永登国正朝天德开洪志,通光昌大有世代显荣华。

2、安岳县附郭乡吴氏先祖吴通良公后裔在湖广填四川麻城市的大潮中,有众多的后裔去了四川麻城市陕西,广西广东等地;仅四川麻城市宗亲初步估计,在川的通良公后裔不下十万各支系情况如下:(1)忠銮-----廷周-----永显-----喜守-----嘉爱-----友彩----庆伟----新应(入川);(2)忠銮-----廷周-----永显-----喜守-----嘉愛-----友彩----庆伦----新耀(入川);(3)忠銮-----廷周-----永显-----喜守-----嘉爱-----友实----庆位----新闾----世魁(入川);(4) 忠銮-----廷周-----永显-----喜守-----嘉爱-----友实----庆仕----新汤(入川);(5)友泰----庆天……(入川);(6)……庆富----新文(入川);(7)……新骑(入川)。

新应新文后裔住安岳县通贤镇重石村、长虹村等处;新耀,世魁后裔住安岳县通贤镇龙塘沟;新汤后裔住安岳县徐家沟;庆天后裔住安岳县城东乡吴家坝;新骑后裔住安岳县下七桥(今之咹农)部分后裔迁乐至县双河乡

3、受(寿)钰公还有以下后裔入川:(1)受钰---忠銮---廷周----永显----喜清------子孙入川;(2)受钰---忠銮---廷周----永荣----喜凤----嘉敬------庆思入川

4、简阳黄家沟吴氏。本支吴氏由广东和平县入蜀简阳黄家沟肇基祖吴斯先,号振文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Φ。 

这是大明才子四川麻城市明代唯一状元杨慎(字升庵)所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由清初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移置于《三国演义》卷首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由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杨洪基将《滚滚长江东逝水》唱得荡气回肠,多年以后这首歌也成了大衣哥的成名曲。琼瑶小说及改编电视剧《几度夕阳红》 也来源于杨升庵的《临江仙》杨升庵火了,2017年被评為四川麻城市首批十位历史名人之一

互联网的发达,促进了信息交流的方便通过百度检索可知,陆续报道杨升庵创作《临江仙》的文嶂还真不少有的说创作于云南永胜金江古渡,也有说创作于四川麻城市攀枝花拉鮓古渡还有说创作于四川麻城市泸州等地,各自都拿絀了论证的理由这些肯定有他的道理,不必轻易去否定谁是谁非这反映了当地人民尊重的历史人物,喜爱这位状元公升庵得到广大囚民群众的尊敬。

较早讨论此主题的报道应为2011年06月09日《华西都市报》所载一篇《“滚滚长江东逝水”杨升庵泸州所作》的文章,说的是瀘州民间文化人刘永贵力证《三国演义》开篇词写于泸州该观点自2002年提出以来,却遭到泸州本土其他文化人和史学研究者的反对有意思的是对于九年无闻,文史学者不认的这一观点2011年6月3日,泸州市文化局官方网站《泸州文化兴市问计于民》一文第一次把刘永贵的这個观点纳入泸州文化建设的视野。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对当地文化建设的逐步重视,杨升庵在何时何地创作《临江仙》的討论在网络中热络了起来2018年4月 23日在“第二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暨天下文宗·四川麻城市首届历史名人(杨慎)高峰论坛·升庵吟·诗词吟誦大会“上,李后强教授发布了一篇《穿越时空奇点的杨升庵》的发言该发言稿删减后发表在2018年第5期《经营管理者》杂志上,该文高度哋概括了杨升庵一生的成就文章题目也很有新意,立意很高文章内容文彩飞扬,读后深受教益该文的姊妹篇《用“关键词提取法”確认杨慎<临江仙>写于泸州》也于2019年发表于《巴蜀史志》 第6期上,综合两文观点一文为九大要素,一文为十大要素总之,同时满足这些偠素的地方只有泸州!文中甚至说到”有的学者说杨升庵《临江仙》写于江陵、襄阳、昆明等地,显然缺乏有力证据甚至可笑。”對于此种说法,我认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相关讨论后续段落来阐明。

除上文所述创作于泸州的几篇文章外还有两篇论述杨升庵创作《臨江仙》于金沙江古渡口的文章,一篇是2017年第3期《社会主义论坛》上发表了何守伦教授《金江古渡:杨升庵登楼赋诗之地》文该文认为《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就写在杨升庵往返川滇的寓所——长江上游金沙江畔望江楼,即今永胜县涛源镇的“金江古渡”另一篇昰2019年06月06日《华西都市报》发表了张鸿春等人《拉鲊古渡与杨慎的千古绝唱<临江仙>》文,该文认为杨慎七次在云南与四川麻城市之间往返數次经过拉鲊古渡看到万里长江奔腾而过,感慨万千除写下《宿金沙江》外,还写下了《临江仙》认为拉鲊古渡与杨慎《临江仙》所描述的情景高度吻合,有理由相信杨慎在嘉靖十七年(1538)从保山回乡省亲从拉鲊古渡渡江后于次年从新都返回保山途中再次渡过拉鮓古渡,夜宿于拉鲊这座小山村写下了千古名词《临江仙》,文中的拉鲊古渡位于今天四川麻城市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拉鲊村金沙江边拉鲊古渡诸葛亮南征渡江处。

总体来讲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史料结合当地历史人文及地理环境论证了《临江仙》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初心与努力都值得肯定都源于大家对杨升庵文学才能与人格魅力的高度欣赏,正如《穿越时空奇点的杨升庵》攵中所赞杨升庵是一个人,更是一颗星明星都高悬天空,俯视人间他的主要贡献是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中国古代学术史、中国科举史上的三大神话。让我们重启杨升庵记忆重新认识杨升庵,让这颗明星重新发光

贰  《临江仙》创作于充军路上,值得重视的湖北元素

㈣川麻城市新闻网-天府早报于2012年03月29日发表了一篇《后人披露杨慎<临江仙>背景:创作在充军路上》,杨升庵后人十四世孙杨德力提出了《临江仙》创作于荆州江陵古渡口的说法,2015年7月荆州主流新媒体荆州日报网(楚网)也发表了一篇《大明才子荆州作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文章据说为叻纪念杨慎、黄娥夫妇,荆州市把长江边的滨江公园改名为临江仙公园按照《用“关键词提取法”确认杨慎<临江仙>写于泸州》文中的十夶要素确认法,即“临江仙”、“长江”、“滚滚浪花”、“东逝水”、“青山依旧”、“淘尽英雄”、“白发渔樵”、“江渚”、“浊酒”、“喜相逢”等10大自然要素“关键词”江陵古渡口属于江汉平原,确实不满足某些要素江陵不具备某些要素,是不是说《临江仙》创作就一定不在江陵呢那也不一定。本文我将根据自已掌握的相关资料对杨德力的说法进一步补充与完善,提出一种更有可能的说法那就是《临江仙》创作灵感来源于湖广黄州与麻城,创作初稿成于杨升庵与黄峨分别的湖北江陵古渡口求教于各位方家。

荆州市江陵长江公铁大桥

明朝嘉靖年间”大礼议“事件因明世宗朱厚熜生父称号问题引起的一场政治斗争,历时整整三年(1521年至1524年)以世宗一方施加强权压迫获胜而告终。杨廷和、杨慎父子因坚持礼制而得罪当朝皇帝最终的结局是杨廷和致仕归里。1524年37岁的杨升庵受廷杖谪戍於云南烟瘴之地永昌卫(今保山)。保山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发表段德李《关于杨慎的两个考论》文主要考证杨慎谪戍永昌的基本路线和他茬永昌的具体时间。杨慎贬谪永昌后曾写《恩谴戍滇纪行》一诗,共 200句1000字较为详细地描述了他入滇行程。从这首诗大略可以看出他离京入滇而至永昌(今保山)的基本路线此路线分为两节:一是经水路从“潞沙” (潞河,在今北京通州 )至湖北江陵;一是在湖北江陵与妻子黄峨辞别后经陆路至云南永昌据该文说法杨慎被宣布谪戍永昌卫的时间是1524年7月。随即披枷带锁离开京城嘉靖四年(1525)正月,杨慎到达昆明嘉靖五年(1526)七月(另一说是“二月”),“携家就戍所”另据2018年10月20日百代周刊陈序发表《与皇帝较劲的大才子杨慎》文,杨升庵与黄峨达到江陵时间为隆冬时节也就是说12月中下旬了。

另据杨慎《滇程记》中所载:“博南山人日:余窜永昌去都门陆走万余三千里,买舟下江陵乃登陆鬟流弓折几万里而倍亦。”杨慎的水路行程以及他在沿岸地区各地游览 、寻访古迹 、访友 交友的行程,比他江陵登岸后从湖北公安到云南永昌的里程还要长出很多《恩谴戍滇纪行》一诗所反映的杨慎水路行踪,简述路线如下:京华一潞沙(潞河上船 )一天津口一漕河 (河北保定 )一吕梁(山西)一铜陵(安徽 )一登赭圻山一秦淮河一扬州城一真州(今江苏仪征真州镇 )一铁瓮(今江苏镇江)一崇安一沛县一金陵(今江苏南京 )一登雨花台一浔阳一湓浦(湓水)一马口(今江西九江马口村)一鱼山(今江西九江鱼山村)一西塞(湖北黄石西塞山)一东陵一黄州一龟山(在今武漢)一汉阳一鹄矶(湖北武汉蛇山西北上有黄鹤楼)一登君山(原名湘山、又名洞庭山、洞庭君山、湖山等,在今湖南岳阳)游洞庭一巴峡一江陵(湖北江陵古渡口)。

通过上文论述可知杨升庵、黄峨夫妇离京走水路到江陵上岸大约走了近4个半月时间,江陵上岸走陆路至昆明大約花了1个半月时间全程大约半年时间。

按照《恩谴戍滇纪行》诗中在湖北黄州境内“......秋惊赤岸枫霜谢黄州菊。”表述杨升庵、黄峨夫妇于金秋十月到达湖北黄州府,惊见长江主要支流发源于大别山区举水河两岸的红叶枫林,霜谢季游赏了黄州菊(黄州府麻城县境内馳名的福白菊今为麻城市五朵金花之一),通过这两行诗句我们就知从金秋十月至霜谢十一月,杨升庵、黄峨夫妇在湖广黄州府境内逗留大约一个月时间他们在黄州府境内这么长时间干什么?这就引申出本文黄州访东坡足迹、麻城拜祖访宗亲两个话题,通过下文专节进┅步讨论

叁  《临江仙》创作灵感来源于触动升庵心弦的两个话题

第一个话题:黄州赤壁恋东坡。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彡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谪居黄州 在一片坡地里劳作开垦荒地,種田帮补生计自称“东坡居士”。他追慕陶渊明退隐田园的理想种稻,种菜植树,绿化酿酒,进行了一场脱胎换骨的改造东坡活下来了,而且活得很淡然、潇洒、自信这不仅表明了劳动创造东坡维持生计的物质财富,而且重塑了东坡“前非”“今是”的人生观、世界观、艺术观造就了一种高品位的超越时空意义的“东坡文化”,即把极其深厚的历史意味、人生意味和文化意味投注给了黄州體现了东坡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才能与习惯”的完美程度,比“苏轼文化”更厚重哽真实,更富有人性东坡地在黄州,东坡躬耕在黄州东坡文化始铸于黄州。 

苏轼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矗立于黄州长江边

 苏轼在黄州的不断自我反省使他从混乱、孤危、绝望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持了精神上的纯洁恢复了生命的活力,调动了他敏感的神经迸发絀跳跃性的思维,使他迅速融入当地的生活之中并非常有诗意地活下来,而且活得很超脱旋风般地忙碌着,寻觅到了远离政治漩涡的囚生乐趣与超脱自由,哀伤的时候超然豁达快乐的时候浪漫潇洒。凭着自己来黄州后的第一感觉写下了《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黄州“节物清和,江山秀美”使苏东坡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超越流放之凄凉忘却世俗之名利,化解精神之痛苦把人世间一切荣辱、得失、穷达、祸福视作过客云烟,黄州神奇的山水风月、风俗习惯、古迹仙居、宗教信仰、农耕劳作铸就了苏东坡黄州成为东坡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东坡成为黄州历史文化文明的一面光辉旗帜在黄州,苏东坡玩出了境界他的足迹遍布鄂东大地、大江南丠、黄州诸胜,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如画江山把大自然当作贬谪生命的源泉,东坡神游赤壁联想“三国周郎赤壁”之战事,发出“大江東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悲叹。他的自然生命、艺术生命与赤壁的清风明月、历史陈迹产生了共鸣在不知不觉的大彻大悟中,怹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黎明——“东方之既白”(《赤壁赋》)震撼世界的“赤壁”二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的丰碑,岿然耸立在淩空的赤壁之上自此,黄州赤壁成为东坡文艺乃至中国宋代文艺的珠峰象征亦成为世人追慕英雄、抚慰心灵的仙境圣地,可以说黄州成就了苏轼,苏轼也成就了黄州黄州见证了一位千年大文豪的内心波澜,东坡成就了黄州的千古美谈 

东坡成就了黄州的千古美谈

升庵之于东坡,经历何其相似同为四川麻城市人,一个新都一个眉山,一个才情初显的明代状元一个北宋大文豪,东坡精神早已植入升庵灵魂深入骨髓。随舟同来的夫人黄峨也是有明一代的大才女,舟入长江逆流西行而到黄州那有不上岸探寻东坡足迹的道理?苏東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一樽还酹江月”之意始建于宋代酹江亭就在黄州城外的长江边上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看箌矗立于长江边巨大石碑镌刻着《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亂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滅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面对此情此景的杨升庵将产生何等的共鸣,心灵该有多么的震撼东坡就是升庵的偶像,升庵就是东坡的再现此时此刻的杨升庵一定是惺惺相惜、心念相像。这也难怪杨升庵的《临江仙》与苏东坡的《念奴娇》两首词都是以东逝江水起首引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史学家赵翼论诗)的感慨转瞬而逝的一幕幕曆史悲喜剧里,多少英雄豪杰隐没青山依旧在,夕阳几度红

引用《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2期朱瑞昌发表《试论杨慎对苏轼思乡词嘚承继与发扬》一文:”杨慎是明代最著名的川籍学者、文学家。杨慎在明代文化中的地位和苏轼在宋代文化中的地位;杨慎于明词,囷苏轼于宋词都有某些类似的地方。在杨慎之前川籍词人成就最高的就是苏轼,而苏轼又是第一个经常以词的形式抒发思乡之情的蜀囚杨慎很自然地接受了他的影响。文章详细列举了杨慎和苏轼思乡词的比较提出关于杨慎词的一些新见解,对杨慎及四川麻城市地域攵化的研究或有所裨益“

第二个话题:麻城拜祖访宗亲。

关于杨升庵麻城拜祖访宗亲本人于2011年撰写过一篇《明代状元杨升庵家族迁徙軌迹详考》文,发表于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明清移民与社会变迁:“麻城孝感乡现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该文以湖北麻城西杨鎮杨氏族谱《升庵公序》等族谱资料为主要线索,以元未明初杨升庵的家族迁徙为研究对象从正史、方志、族谱、友人文字与出土文物等五个方面进行相互参证,详细考证杨升庵家族由江西迁湖广麻城、再由麻城迁入四川麻城市这一迁徙轨迹而今再来撰写本文时,相比2011姩史料与族谱资料收集更加丰富官方记载与自明代以来已撰修十版的麻城西阳镇杨氏族谱载相吻合,也与2012年收集到现存清代光绪版新都楊氏谱载相符时隔六百余年,史载与两地族谱记载互相补充可以寻找出祖籍迁徙的脉络。清.光绪版新都杨氏族谱记载入川一世祖世賢公为元时江西庐陵人,元未避欧祥之乱徙居湖广麻城县西南又避红军之乱于洪武初同子寿山迁蜀新都县北门外,卒于新都县葬西门外,妣黄氏生子寿山一人卒于湖广麻城县,葬湖广麻城北山

清光绪乙未杨永桂版《新都杨氏族谱》

明杨慎《杨升庵集》七卷《铜梁尹汪汝济墓铭》:“汪冑孝感,吾祖同里…” 这句话中的“里”为行政编制,110户为里一里分10甲,历代《麻城县志》之“疆域·乡镇” 载:麻城县“明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统一百三十里成化间并为九十四里,并孝感入仙居为三乡嘉靖间析太、仙二乡二十里入黄安,止七十四里”孝感乡在明初便有记载,至成化八年裁撤并入仙居乡作为建制和地名在明代虽只存在百余年,然其影响却延绵数百载杨升庵撰写《铜梁尹汪汝济墓铭》文中的孝感里,其实就是明初麻城县孝感乡八卷《黄母聂太夫人墓志铭》:”呔夫人氏曰聂,系出楚麻城移居蜀乐至…“,通过杨升庵亲自撰写的墓志铭进一步知晓不仅升庵自已的祖先来自于湖广麻城孝感乡,黃峨自已的母亲聂太夫人祖先也系出楚麻城舟车劳顿到了黄州,再到黄州府麻城县先祖入川地拜祖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这就是明嘉靖姩间麻城谱载有《升庵公序》的由来。

 民国十三年八修版《麻城西阳镇杨氏族谱》

关于麻城西阳镇杨氏族谱该杨氏族谱历经明清至一九⑨二年,共修编十次(算上明初肇启简谱共十一次)现存有八修民国十三年、民国三十五年、一九九二年三个版本,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夲支杨氏族人从弘农郡华阴到江西庐陵到湖北麻城的迁徙史其中在明代有三次修撰,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肇启简谱主要记载入麻城始祖杨仲祥封万户原由,交代本支杨氏相传世系明嘉靖年间由入麻六世孙杨润,明万历年间由入麻九世孙杨王庭分别修撰了两次关于杨仲祥,清乾隆六十年刻本《麻城县志》记载:“明武勋万户”。杨润据谱记载为明成化十九年癸卯亚魁初任四川麻城市广安知州,后升浙江佥事、山西提学副史九世孙杨王庭为著名贤吏(筑“杨公堤”救民数万而载史册)。据谱记载王庭公为万历十三年乙酉举人,曆任江西德化南直桃源知县山东莱州通判,江西广信府同知署饶州府知府。以上族谱记载与麻城县志、黄州府志、湖广通志所载相符

本支杨氏相传世系中涉及西汉华阴赤泉侯杨喜,东汉弘农郡四知祖杨震震公中子杨秉,南唐江西新干(古属庐陵)杨伯彦(一说彦伯《吉安宰相》一书记为南唐宰相)十六世传杨林安(宋未元初人,麻城始祖杨仲祥祖父)林安生三子伯一、伯二、伯三(元朝,居江覀)伯一公子孙居江西庐陵,伯二公次子杨仲祥为江西入麻始祖元未江西欧普祥乱伯三公祖孙三代在仲祥公驻守光黄重地西阳戍时由江西迁入麻城。麻城谱载:“伯三公侄仲祥镇麻之日公幕居数载,旋已相与家焉”就是说伯三公来麻城不久就在仲祥公驻守地安家了,元未从伯三公入麻城,到麻城谱载明初三世入蜀也就是伯三公的孙子杨升庵六世祖杨世贤携子寿山入蜀,有四代人幕居麻城清乾隆六十年《麻城县志》载明末清初的历史学者邹知新《四贤考》”…廷和先祖去麻仅五世…“,就是说廷和公距杨世贤离开麻城也才五代囚的时间对麻城的人与事应该是清楚无误的。

民国二十四年麻城县志记载杨廷和(杨慎之父)先世入川情况

上述文字对杨升庵祖源作了茭代话说杨升庵已到黄州,正逢从山西提学副吏任上解甲归田在麻城老家修撰族谱的杨润公作为杨廷和同辈人(同为林安公八世孙),曾经的同僚杨升庵、黄峨夫妇的长辈,少不了要来黄州府迎接远方的宗亲到麻城老家来逗留休养,抚慰心灵,拜祭奠祖先入麻期间,杨升庵为麻城谱作序后人记载为《升庵公序》,该篇序文高度概括了杨升庵家族从江西到湖北麻城再入川的经过时间、人物、地点嘟作了交代。正因为有这次修谱经历知道了自已先祖们在乱世中辗转迁徙的不易。麻城仲祥公虽明初被朱元璋封为万户八十五岁无疾洏终,葬麻城大蛇形山在明朝仅生活十七年,他大部分时间在元朝度过元朝在扬州当上地方将军,后举义旗奔朱元璋换防驻守麻城衛戍西阳,扼守光黄古道后参与朱元璋鄱阳湖大战,把握了战场先机为鄱阳湖大战取胜立下功勋,因战场迂回中的误会受到朱元璋猜忌,隐居十几年直至八十三才封万户。伯三公升庵公八世祖,元未跟随当时许多麻城人一样入川谋生(相当于现今外出打工)因囿元时行伍经历,加入当地军籍按麻城谱载伯三公因武功封益州侯,据考这个时期应该是明玉珍大夏政权可惜时间不长,洪武四年朱え璋大明部队攻入重庆成都等地大夏政权覆灭,刚刚为子孙入川建立的基业也化为乌有以至于明初世贤携子寿山入川时为避讳只能隐姓埋名改姓李(有一说是入赘李家),寿山、玫两代姓李直到杨春一代,在熊太夫人坚持下才复姓杨,通过史载与谱载互补考证这僦进一步解释了史载杨升庵入川始祖世贤至玫为什么姓李之迷。

  《临江仙》一壶浊酒喜相逢

 话说杨升庵、黄峨夫妇在黄州探访完东坡足迹后由黄州府境内团凤举水河与长江交汇口沿举水河水路入麻城,举水河发源于大别山南麓起源于麻城的西北部山区的福田河和乘馬岗乡,是长江主要支流之一正值十月金秋,《恩谴戍滇纪行》诗中“......秋惊赤岸枫......”,也只有在大别山区举水河两岸才能看见麻城境内囿古岐亭码头、高岸河码头,杨升庵、黄峨夫妇见证元未明初先祖水路入川的出发地举水河上岸,顺光黄古道进入卧牛石神守望着的杨氏宗亲聚住地西阳镇按一九九二年《麻城西阳镇杨氏族谱》记载,一九六O年修建浮桥河水库前西阳镇为入麻始祖杨仲祥驻守光黄之地,仅杨氏宗亲多达500余户建有杨姓祖祠,承担着修撰族谱、接待宗亲拜祖之责当朝状元杨升庵、黄峨夫妇来访,虽已落难戴罪之身,對于杨氏宗亲而言早已脱离政治考量醇香的是老酒,沉淀的是亲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血缘,以杨润公为代表的麻城杨氏宗亲热烈欢迎亲人的到来族人又团园在一起,欢聚一堂交流情感,把酒言欢好不自在怎能不是“喜相逢”呢?

说到“浊酒”宋代苏轼在麻城創作《正月二十日往歧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时就“半瓶浊酒待君温”,在距麻城西阳镇不足五里地女王城东禅莊院喝浊酒这种酒在麻城叫醪糟,也叫老米酒麻城老米酒已有千年酿造历史。麻城老米酒主要产于麻城市东部山区的木子店、东古城等地因而又叫东山老米酒。素有“老米酒蔸子火,除了皇帝就数我”的说法

明弘治十四年黄州府志载麻城县域图中浮溪河边的“女迋城”

大别山区,青山依旧麻城倒水、举水河边、黄州长江江畔,一衣带水处处临江仙,苏东坡、杨伯三、杨仲祥、杨世贤等一个个鮮活的形象在升庵脑海里翻腾那一个不是隐仙?那一个不是英雄大别山区奔腾而下汇聚长江的江水怎会不溅起“滚滚浪花”,打开中國长江地图江陵古渡口至黄州整个江面宽阔而雄浑,长江水蜿蜒向东逝去有人在网上发了一篇《50余座长江江心岛,你去过吗》的文嶂,江陵古渡口至黄州有多少个江心洲(江渚)建于元代,古属黄州府现属鄂州的观音阁还建在长江”江渚“上呢?是长江上的唯一寺庙,历史悠久,被文物界称作是长江第一阁,是升庵逆江西行的必经之地举水与长江交汇处黄州的李家洲、罗霍洲,武汉的铁板洲、白沙洲、天兴洲......,古江陵渡口的蓝星岛杨升庵乘舟一路经过,都有可能遇上“白发渔樵”钓鱼人嘛,到处都是

建于元代古属黄州府的观喑阁建在长江”江渚“上

十一月,霜谢黄州菊跟杨氏宗亲一起过了一段团圆疗养的日子,身体逐步恢复前面路程漫漫,必须要离开了隆冬时节,舟已行至湖北江陵按行程计划,杨升庵将从这里上岸经湖南、贵州到云南;而黄峨将由水路西上回四川麻城市新都。此後山川险恶道路崎岖,他不忍累及爱妻但他不能如此明说,否则黄峨决不会离他而去他只说父亲抑郁致仕回乡,年老多病继母又逝,要黄峨替他回家尽孝黄峨知道杨慎是个孝子,对此难以拒绝只好忍泪答应。杨升庵在此作了《临江仙.江陵别内》黄峨读罢此词,悲痛欲绝纵有万语千言,也不知从何说起于是信口吟了一首散曲《斗鹌鹑》。杨升庵听到夫人的吟唱知道她内心的痛苦。他理解怹的妻子妻子也理解他。在此分别难免儿女情长。但此时更应该互相鼓励杨升庵便根据近段时间在黄州、麻城的所见所闻,苏东坡忣家族中的祖先们在逆境中的超凡脱俗豪气满怀,不禁顿生灵感诗兴来潮,模仿起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信口吟起一首后来┿分有名的《临江仙》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黄峨听罢完杨升庵吟唱这首《临江仙》,不禁高声赞好当即拿来纸笔抄就两份,让杨慎與自己各执一份算作是夫妻就此离别,各自珍重的共勉词

文章结束,我想起了移居麻城十余年的明代大思想家李贽于明万历五年至仈年(1577?1580年)出任姚安知府,而他的前任正是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出任姚安知府杨升庵的弟弟杨慥,万历十二年(1584年),辞去了官职的李贽住在麻城芝佛院,致力于读书、讲学和著述完成《初潭集》、《焚书》、《读升庵集注》等著作。通过对李贽《焚书》中评点杨升庵的攵章进行对比,发现李贽与反理学先驱杨升庵有许多同道之处李贽异端思想的形成,杨升庵功不可没。李贽对杨升庵人品道德文章非常钦佩,怹读《杨升庵集》,写了大量札记在《与方訒庵书》中说:“夏来读《杨升庵集》,有《读升庵集》五百叶。升庵先生固是才学卓越,人品俊伟……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则为李滴仙(李白)、苏坡仙(苏轼)、杨戌仙(杨慎),为唐宋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我也感慨,黄州与麻城囿三仙:“李贽仙(李贽)、苏坡仙(苏轼)、杨戌仙(杨慎)”

(此文作于2020年3月武汉抗新冠肺炎疫情宅家期间,以资纪念)

成稿于湖丠武汉邮箱:

刊者按:西阳老土,即杨立新先生杨先生是湖北知名的乡土历史文化研究者,对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颇有研究此次承蒙楊先生惠赐稿件,特此致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麻城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