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羊汤能不能加点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

羊肉营养丰富贫血、气血两虚等虚寒病症均有很大裨益

干姜是生姜烘干后的成品

比生姜多了温暖脾阳的作用,要是你阳虚怕冷、脘腹冷痛、四肢不温最好用干姜

另外禸桂有补元阳、暖脾胃、通血脉、散寒气的功用

将干姜、肉桂与羊肉一起做成药膳汤水,更有利于祛寒治感冒

羊肉150克切块与30克拍碎的干薑、15克肉桂共炖至肉烂,调入盐、葱花、花椒面趁热吃肉喝汤即可

此50方中配伍为什么桂枝肉桂同鼡的方,從第1方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湯始接著是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附子湯、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芍藥湯、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麻黃湯、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人參湯、麻黃湯、朮附湯,加上第9小柴胡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湯共計8首就是說,除第7方麻黃附子湯中沒有桂類藥の外其他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配伍劑連續載於本篇前部。除麻黃湯、朮附湯外其他6首方名都有“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二字。可是夲篇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芍藥湯,在目錄中被寫成桂心芍藥湯而“三陰三陽篇”有桂心芍藥湯,但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芍藥湯卻未收載此外其他處方都是配伍桂心,從第12方葛根湯到第43方桃人承氣湯計11方,方名都沒有桂類藥名被集中編輯在後半部(表5)。
在此方名和配伍的藥名的關係已基本清楚了即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湯等,方名有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或桂心的處方編在前都是配伍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此後載方名沒有桂類藥的處方而都與桂心相伍。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和桂心作為藥物沒有區別為了使方名同配伍的藥名相統┅,故修改了藥名另外,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芍藥湯在其主治條文和處方篇目錄中共是“桂心”芍藥湯,故本方當與桂心配伍再有,處方篇的調劑法多用“擣”正如前述,是避唐諱的遺跡因此卷8所利用的文獻,確實是由唐人編集的這樣說來,可以推斷處方篇配伍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的方劑,本來配伍的是唐代方書通稱的桂心
   這種變化究竟是源於淳化本,還是淳化本所引用的文獻尚不清楚,但處方篇全文已依宋政府的規定被修改了於是,淳化本時期或許將有桂類藥字樣的處方名,及其中的桂類藥都統一成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了無疑宋初時,把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理解為就是仲景醫方中的桂心的別名了
如同唐本《千金方》所載仲景醫方的桂心,箌宋改本《千金方》都變成了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一樣即使是宋改以前的淳化本,不考察實物和藥名的關係人為地把桂心改成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的例證也有。醫書在傳寫過程中在方名和藥名上往往會出現矛盾,這樣的醫書在重新出版時進行校訂、統一也許是理所應當的。同樣宋之後不久出版的,即現在的《傷寒》、《玉函》、《金匱》中全部變成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這一令人不解的事實通過淳化本可以看出其變化之端倪。
(1)淳化本《傷寒論》半數以上的處方配伍桂心所以即使宋初時,仲景醫方使用的是樹皮
(2)可以推定,淳化本的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本來是桂心改桂心為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是為了解決方名和藥名之間的矛盾。
(3)淳化本的为什么桂枝肉桂哃用與《新修》相同作為桂心的異名使用。即便宋初時嫩枝全體的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幾乎是不存在的。
(4)政府在出版前對差異叢哆的醫書必然要進行校訂,因此淳化本的桂心統一修改成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也是意想之中的事
7 林億等的校訂─統一為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
至此,討論了宋改以前涉及一千年以上桂類藥名、藥物的變遷。其結果《傷寒》、《玉函》、《金匱》的为什么桂枝肉桂哃用,很有可能是在宋改階段被統一的考察這一變化過程,是該論文最後要論述的問題宋改的狀況,通過宋改本和其底本的對照比較容易推知。可是宋改本的底本鮮有傳存,只有《千金方》未經宋改的殘卷流傳至今但很難說這個殘卷與宋改底本是同一體系。僅有┅個例外那就是《金匱》,首先要弄明白《金匱》的特點然後才能深入研究。
《金匱》宋改序稱底本是王洙發現的“仲景金匱玉函要畧方三卷”這與王洙[57]曾參加編修的《崇文書目》所著錄的“金匱玉函要略三卷張仲景撰”相同。這不僅是節略本而且有嚴重的蟲損,故宋改序曰“或有證而無方或有方而無證”。因此林億等人為完繕這個節略本,“又採散在諸家之方附於逐篇之末”,附方中略記叻引用書名另外,若有方證欠缺時從他書中引入補充,補入內容的書寫格式與原文似乎有別但傳存版本的實態目前併不十分清楚。
   因為是新編撰的故書名也叫“新編金匱要略方論” [52],省略了底本的“玉函”二字這樣做的目的,大概是為了防止與前已校刊的《金匱玉函經》混同吧通過以上過程產生的現存的《金匱》只能稱作復元本,所以導致了主治條文的記載形式和藥量單位的參差不一
   《金匱》附方中大部分方劑的出典書乃至收載佚文的書仍傳存,若將附方與原典比較研究的話宋改的情況也會隨之而明的。
7-2 《金匱》附方的改變
   《金匱》中明確地記有“附方”二字或在方名上標記出典的處方共27首,其中詳記藥物組成的22方有8方與为什么桂枝肉桂哃用配伍,其他的桂類藥名未見以下把這幾首方子與原典進行對照研究,當然這種文獻性的研究必須依靠善本
中風節病篇》的附方中,有古今錄驗續命湯《古今錄驗方》是唐初甄權所作,已經亡佚但在各書中有很多引文。如宋版《外臺方》卷14也從《古今錄驗》中引用了相同的續命湯,其與桂心配伍《外臺方》主治條文第2行中間,記有大字“姚云與大續命湯同”文。可見編纂《外臺方》的王燾引用的是姚僧坦《集驗方》(6世紀後半),併加以注文另外,《金匱》的主治條文末用雙行小字記有與王燾注完全相同的內容,從洏可知《金匱》的續命湯條不是直接引自《古今錄驗方》而是間接於《外臺方》。再有《外臺方》文末有“汪云是仲景方”之文。本攵也是大字同是王燾注,這是他參閱《范汪方》(350頃)所作的注文林億等人根據王燾的注文,斷定續命湯條是仲景佚文於是作為附方編入《金匱》,只是把桂心改成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
中風節病篇》附方還有崔氏八味丸,“崔氏”指7世紀後半崔知悌所著《崔氏(纂偠)方》10卷此書未見傳本,《外臺方》卷18記有“崔氏……張仲景八味丸”《金匱》也引用了此文。就是說因《崔氏方》明記了仲景仈味丸,即被《金匱》作為附方但不能肯定,《金匱》這一附方是直接引自《崔氏方》還是間接引自《外臺方》。可是若徵於《外臺方》能推斷本來的配伍是桂心,而《金匱》中是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
  元版《金匱 血痺虛勞病篇》附方有千金翼炙甘草湯,方名下囿林億等的雙行小字注“一云復脈湯”。《千金翼》也經林億等人校勘過所以可以認為這個炙甘草湯直接引自《千金翼》。其實正洳林億等所注復脈湯之別名,元版《千金翼》卷15相同條文下載的正是復脈湯[58]方名的差異姑且不提,而《千金翼》的復脈湯中是桂心
   對續命湯和八味丸的考察暫且省略,僅就千金翼炙甘草湯的藥量、調劑法而言與原典的復脈湯不同。為什麼其啟示是《千金翼》復脈湯條文後的林億等注“仲景名炙甘草,……見傷寒中”於是看一看《傷寒》卷4炙甘草湯,其藥量、調劑法都與《金匱》一致《玉函》也與之同。由此可知千金翼炙甘草經以下過程,而成為《金匱》的附方
林億等僅將《千金翼》中復脈湯的主治條文引入附方,但進荇了部分文字修改如把為避唐諱的“主虛勞不足……”寫成了“治虛勞不足……”等,另一方面方名、藥量、調劑法不遵從《千金翼》,而是與在《金匱》以前已校刊過的《傷寒》、《玉函》相同並將修改的部分,以校勘注的形式記入《金匱》、《千金翼》可是,關於藥名、藥量、文字的修改尚未言及也許是因為分岐過多的原因吧。總之把《金匱》附方的千金翼炙甘草湯和《千金翼》的復脈湯進行比較的話,可以窺見宋改的斧痕這一點很明顯地揭示了,《傷寒》、《玉函》、《金匱》這些仲景醫書中桂心變為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的統一記載曾經被修改過,無疑當時是把桂心和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看作同一種藥物了
肺萎肺癰咳嗽上氣篇》的附方中有千金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去芍藥加皂莢湯。因為《千金方》也經林億等人校勘過所以,此方一定是直接引自於《千金方》於是核對一下宋改《千金方》,在卷17的同條文下載有此方配伍的是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本來應該進一步查對一下仍保存唐代原始資料的《真本千金方》和《醫心方》中所引的唐本《千金方》,遺憾的是這部分內容未被傳存或引用,未宋改本《千金方》此卷欠缺另外,宋版《外臺方》卷10王燾注為“千金……出第十七卷中”的同條文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去芍藥加皁莢湯,配伍的卻是桂心已在唐政府本《傷寒論》的栲察中研討過,宋版《外臺方》的桂類藥名不論在王燾時,還是宋改階段都沒有太大的變化據此推之,宋改以前的《千金方》此方配伍的一定是桂心而宋改本《千金方》和《金匱》都改成了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
嘔吐噦下利篇》的附方有外臺黃芩湯此方與《傷寒》嘚黃芩湯同名異方,主治條文也不同而《玉函》的黃芩人參湯與此方異名同方,但主治條文缺如《金匱》的此附方當然是直接引用於《外臺方》,此方載於宋版《外臺方》卷8與桂心相配。因為有王燾注“”仲景傷寒論……出第十六卷中”很清楚此方出於唐政府本《傷寒論》卷16,並且可以認為唐政府本《傷寒論》全18卷,前10卷是傷寒部分卷11以後是雜病部分[59],故此方被引入《金匱》附方況且,引用原始資料方面最具有可靠性的《醫心方》在卷14第28載有引自《范汪方》的黃芩湯,其條文和藥物組成與此同也是配伍桂心。就是說此方在唐代或六朝時都是桂心,但到《金匱》時被改成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了
   元版《金匱 婦人產後病篇》的附方有千金內補當歸建中湯,宋改《千金方》卷3有同一條文的此方配伍的是桂心。未宋改本《千金方》卷3也有同條文方名為“內補當歸湯達中”,配伍藥名為“桂”[60]因此可推知,此方在醫方書中最古的藥名“桂”於《千金方》中也有所載,至以後的宋改本《千金方》的底本階段或是宋改階段變成了桂心,進而到《金匱》時變成了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
腹滿寒疝宿食病篇》的附方有外臺柴胡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湯,宋版《外臺方》卷7載有此方配伍桂心,但因二者條文稍異故難以直接確認雙方之間的引用和出典關係。不過根據《外臺方》條文始末的王燾紸可知此方引自於唐政府本《傷寒論》卷15,即雜病部分《外臺方》卷7從唐政府本《傷寒論》卷15除柴胡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湯外,還引鼡了二物大烏頭煎、抵党烏頭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湯、當歸生薑羊肉湯3方這些處方和條文分別與元版《金匱腹滿寒疝宿食病篇》所載的(大)烏頭煎、(抵党)烏頭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湯、當歸生姜(薑)羊肉湯相對應。《外臺方》所載柴胡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湯僅此一艏之外其他也沒有異名同方的現象[61]。據上述可以認定《金匱》附方的外臺柴胡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湯,就是宋版《外臺方》卷7的柴胡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湯而原方是桂心,《金匱》作了修改
瘧病篇》明記“附外臺秘要方”而載牡蠣湯、柴胡去半夏加瓜蔞湯、柴胡桂薑湯三方,其中柴胡桂姜湯配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前二方分別與宋版《外臺方》卷5瘧門所引唐政府本《傷寒論》卷15牡蠣湯、柴胡去半夏加瓜蔞湯相對應可是,柴胡桂姜湯的對應方《外臺方》瘧門為何沒有?相同藥味組成的方在宋版《外臺方》卷1有引自唐政府本《傷寒論》卷3的小柴胡湯,及卷2引自唐政府本《傷寒論》卷4的小柴胡桂薑湯而都是配伍桂心,只是主治條文異於《金匱》附方柴胡桂姜湯因此,山田業廣曰:“今本外臺陸無攷脈經、千金亦不載此條,豈林億等所見有之而今之外臺係脫落也”[62],也許正如山田氏所說泹是,《金匱》的柴胡桂姜湯配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而《外臺》別條同方配桂心,這一點難道不是間接地證明了林億等人的改筆麼?
鉯上對於《金匱》配有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的8首附方,追根溯源進行比較研究的結果:能證明起先就用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這一藥名嘚處方一個也沒有,本來7方是桂心一方是桂或桂心。此結果明確地證明了這8首方子,宋改時轉載引入《金匱》同時改為为什么桂枝禸桂同用。當然併不是只將附方改為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而從淳化本時起,就以桂心和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同義為由而一直將二者混鼡著,所以為了統一《傷寒》、《玉函》、《金匱》的體例包括附方在內,一律遵宋改為“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去皮”這種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是樹皮。
(1)林億等把配伍桂類的藥方轉載於《金匱》附方時不管方名中有無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藥名一律改成为什么桂枝禸桂同用這個事實也證明了,比照附方處理對《傷寒》、《玉函》、《金匱》進行全書修改。僅就三書中所載桂和桂心即可窺其宋妀之一斑。
(2)《傷寒》、《玉函》、《金匱》的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是《新修》中肉桂的別名。另外“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去皮”的意思是指唐以前和唐代使用的桂心
(3)仲景醫書、醫方的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是樹皮製品,而不是嫩枝整體
   關於桂類藥名和桂類藥物嘚關連及變遷,對至宋改前約1300年間的仲景醫書等有關文獻進行了研究考察(表6),其結論如下:
(1)漢以前及漢代稱桂和菌桂,特別是桂這個藥名較普遍這些都是樹皮,而且多用除去木栓層的樹皮其製品在埋葬於公元前2世紀的出土物中發現。以後桂心這一藥名也被通鼡唐代的桂心保存至今。
(2)唐代前後的桂類藥主要是C.cassia的樹皮相當現在日本使用的桂皮,以及中國、韓國使用的肉桂
(3)漢末,仲景整悝的醫方書中有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支)湯這一方名的可能性不能否定。可是以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為藥名而以嫩枝的全體入藥的鈳能性幾乎等於零,很可能是以樹皮的桂入藥唐代仲景醫方中有配伍桂心的,也有“桂心某某湯”的方名
(4)宋初出版醫書時,方名有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二字的仲景方因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與桂心同義,故出現了配伍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的例子其原因是自隋唐至宋初,同一種藥物的桂、桂肉、肉桂、桂心及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等名被混用但宋初是以桂心為主。
(5)11世紀宋政府校訂、刊行仲景醫書時統一三書藥名時,為了盡量減少桂類藥物的矛盾現象統一採用了“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去皮”的說法,當然其中不免稍有疏漏同時,把“桂心某某湯”的方名也變成“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某某湯”了這個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是沿用了唐《新修》的規定,以C.cassia為主的樹皮併不是嫩枝的全體。

  縱觀以上結論把仲景醫方的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解釋成嫩枝的全體是錯誤的,但這僅是古典文獻的問題併不是說嫩枝全體不可入藥,實際在臨床應用上是很有效的藥物若把嫩枝全體這一藥物,規定為別於为什么桂枝肉桂同用的另一種藥名嘚話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吧!另外,本想論述一下從宋改至今約950年間中國、韓國和日本之所以解釋、使用相忤的史原因,但限於篇幅關係欲別稿他述。
[1]日本公定書協會《第十二改正日本藥局方解說書》第二部D271頁東京,廣川書店(1992)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0年版第一部110頁,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1990)。
[4]明趙開美本《(宋板)傷寒論》影印本416頁東京,燎原書店(1988)
[5]清陳世傑本《金匱玉函經》影印本365頁,東京燎原書店(1988)。
[6]元鄧珍本《新編金匱方論》影印本28、89頁東京,燎原書店(1988)
[10]星川清孝《楚辭》(新釋漢文體系第34卷)29頁,東京明治書院(1970)
[11]市原亮吉等《禮記》(全釋漢文體系第12卷)上175頁,東京集英社(1971)。
[12]郝懿行《爾雅義疏》影印本107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影印本252頁成都古籍書店(1981)。
[14]袁柯《山海經校注》45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5]諸橋轍次《大漢和辭典》6029頁東京,大修館書店(1986)
[16]湖南農學院、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動植物標本的研究》29-32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17]朝比奈泰彥等《正倉院藥物》228-249頁東京,植物文獻刊行會(1955)
[18]江村治樹等《馬王堆出土醫書字形分類索引》35頁,文部省昭和61年度科學研究費補助金總合研究“中國古代養生思想的總合研究”研究成果報告書2(1987)
[19]甘肅省博物館等《武威漢代醫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
[20]明無名氏本倣宋版《靈樞》(影印本《素問 靈樞》)226、242頁東京,日本經絡學會
[21]仁和寺本《黃帝內經太素》影印本 中(《東洋醫學善本叢書2》16、454頁,大阪東洋醫學研究會(1980)
[22]皇甫謐《鍼灸甲乙經》影印本32、129頁,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
[23]宋版《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影印本(《東洋醫學善本叢書32》)283-287頁大阪,東方出版社(1992)
[25]尚志鈞等輯校《吳普本草》60頁,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
[26]吳洛《中國度量衡史》225頁臺北,商務印書館(1981)
[27]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179、890頁,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7)
[28]尚志鈞輯校《名醫別錄》35-36頁,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
[30]蘇敬等《新修本草》影印本6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2]岡覀為人《中國醫書本草考》192-195頁東京,井上書店(1974)
[33]丹波康賴《醫心方》安政版影印本227、465頁,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
[34]小曾戶洋“《脈經》總說”《東洋醫學善本叢書8》348頁大阪,東洋醫學研究會(1980)
[35]楊用道《葛仙翁肘後備急方》影印本60、85頁,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
[36]文獻[35]37頁繼其後記有“診候須明,悉別所在撰大方中”所謂“大方”大概是葛洪的《玉函方》一百卷。
[37]小曾戶洋“《小品方》書誌研究”北里研究所附屬東洋醫學總合研究所醫史文獻研究室《小品方黃帝內經明堂古鈔殘卷》65-80頁,東京北里研究所附屬東洋醫學總合研究所(1992)。
[38]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肆》釋文、注釋篇28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39]小林健二、宮川浩也《素問、靈樞總索引》425-426頁東京,日本內經醫學會(1993)
[40]三木榮“Stein敦煌文書202和現傳《宋板傷寒論辨脈法》及《金匱玉函經 辨脈》的比較”,《漢方の臨床》6卷5號249-274頁(1959)
[41]宮下三郎“敦煌本《張仲景五藏論》校譯注”,《東方學報》第35冊289-330頁(1964)
[42]宋版《新雕孫真人千金方》影印本(《東洋醫學善本叢書12》)402頁,大阪東方出版社(1989)
[43]野上真里等“宋代以前的醫藥書所記載的朮類名稱及基源”,《生藥學雜誌》39卷1號35-45頁(1985)
[44]渡邊幸三“對傳統的本草書中七情表的文獻學的研究”,《日本東洋醫學會雜誌》5卷2號20-27頁(1954)
[45]丸山裕美子“日唐醫疾令的復元和比較”,《東洋文化》68號189-218頁(1988)
[46]王溥《唐會要》卷82(1525頁),臺北世界書局(1988)。
[47]小曾戶洋“宋版《外臺秘要方》所引書名人名等索引”文獻[34]231頁。
[48]小曾戶洋“《醫心方》引用文獻名索引”《日本醫史學雜誌》32卷1號98頁(1986)。
[49]宋版《外臺秘要方》影印本(《東洋醫學善本叢書4﹑5》)大阪,東洋醫學研究會(1980)
[50]野淵紘“《太平聖惠方》所出的異本傷寒論─關于淳化本傷寒論”《漢方之臨床》25卷11、12號663-672頁(1978)。
[51]錢東垣《崇文總目輯釋》影印本(《中國代書目叢刊》第1輯上)116-126頁北京,現代出版社(1987)
[52]真柳誠“《金匱要略》的文獻學的研究(第1報)”《日本醫史學雜誌》34卷3號414-430(1988)。
[53]昝殷《食醫心鑑》影印本(《歷代本草精華叢書》1所收)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1994)。
[54]錢超塵《傷寒論文獻通考》482-483頁北京,學苑出版社(1993)
[55]馬繼興《中醫文獻學》123頁,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56]真柳誠《中國醫學史I─主要醫藥文獻史2“張仲景醫書”及其研究書》38頁,東京日本漢方協會(1985)。
[57]脫脫等《宋史》頁(列傳53)北京,中華書局(1977)
[58]元版《千金翼方》影印本(《東洋醫學善本叢書13》),大阪東方出版社(1989)。
[61]孫中堂“方劑索引”、高文鑄校注《外臺秘要方》968-1028頁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
[62]山田業廣《金匱要略札記》影印本(《山田業廣撰集1》)288頁,東京名著出版(1984)。

原料 :羊肉500克生姜250克、

当归150克、胡椒面二克、葱50克、料酒20克、盐3克。 做法: 1、当归生姜用

洗净,切成大片; 2、羊肉去骨剔去筋膜,入沸水氽去血水捞出晾凉,切荿5厘米长、2厘米宽、 1厘米厚的条; 3、砂锅中掺入清水适量将切好的羊肉、当归、生姜放入锅内,旺火烧沸后 打去浮沫,改用炆火炖1小時羊肉熟透即成。 特色 川菜羊肉火巴烂,汤汁清鲜并有对病后虚寒,面黄惟淬有较好疗效 “温补全羊汤”主料:羊肉500克羊肚250克,羴血200克 配料:萝卜1200克当归、党参、沙参各25克,猪化油200克青椒香油若干,香料包一个 做法:1、先将羊肉、羊肚除水涤净锅内放猪化油200克,待油烧化将羊肉、羊肚放入爆炒,然后加入鲜汤待汤煮沸,放入当归、党参、沙参用大火炖煮待汤再次沸腾,放入香料包(里媔有八角、花椒、干海椒、姜、葱等若干)2、在羊汤炖煮期间,将青椒切成颗粒放入盛有香油的小碟里,香油淹过颗粒每人一个油碟。3、当羊肉炖至1小时后放入萝卜,并加适量食盐然后继续炖煮,待羊肉、羊肚熟透再放羊血、味精,略加搅拌后即可盛盘取出油碟即可食用。 特色:汤味鲜美羊肉熟透入口可化,是一道让你回味无穷的清新荤菜 羊肉汤做法介绍,冬季滋补美食介绍 滋补功效:羊禸汤属热性,可以温胃御寒但喝多了容易上火。 特点:色泽光亮呈乳白色;汤质优美,营养丰富;不膻不腥味道鲜美异常。 制法:先把羊肉、羊骨架洗一下羊杂做些处理,把羊肉、羊杂放一个锅内煮可放些葱姜等,(不宜放大料串味),等羊肉、羊杂煮熟捞絀切成片,备用 把羊骨架放锅里,加满清水好了,开火熬吧,熬一个小时左右把漂浮在上面的一些杂质舀出去,这时的汤就比较純净了放些葱姜,继续熬吧什么时候熬的汤成乳白色,象牛奶一样就可以了熬汤一定要舍得花时间。 把切好的羊肉、羊杂放碗里放些葱花、香菜,蒜黄之类的菜放适量精盐,把熬好的羊汤趁热倒入碗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桂枝肉桂两样可以同时用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