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症状性帕金森综合症症早期表现, 也许帕金森病已经悄悄找上你

如何处理好法律、权力、人三者の间的关系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政治命题。在法家看来如果所有的人都遵守法律,掌握权力的人无论他能力和品德多么平庸,国家依然安定但是,法家思想无法贡献一个人人不得不遵守法律的制度设计;在儒家看来如果贤能的人掌握权力,就能自觉地遵守法律讓国家得到治理,但是儒家思想无法贡献一个如何让贤能的人掌握权力的制度设计,也不能贡献一个贤能的人掌握权力以后人格堕落該怎么办的制度设计。 西方政治家则试图用“立宪政体”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为了民权之落实,将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权力独立出来由不同的人、不同的部门分别掌管,使三权之间相互牵制和限制在分权制衡的政治前提下,用*选举的方式找到他们认可的贤能之人掌握国家实际权力并让立法机构拥有罢免和弹劾掌权者的权力。孙中山先生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吸收我国王权社会的监察和考选制度,茬三权中又加入独立的监察权和考试权他们认为,由于分权制衡所有的人不得不遵守法律;由于*选举、科学选拔和考察官员的制度,既能让贤能者掌握国家的最高行政权力又能让不称职、渎职甚至犯法的掌权者遭到弹劾或罢免,是一条解决法律、权力和人之间关系的政治路径 运用权力的方法——因可势,求易道(1) 提要: 在权力的运用方式上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认为“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是囸确的”,为了实现政治目的应当不择手段,不讲道德这就是所谓马基雅维利主义。韩非子提出的“因可势求易道”,绝非马基雅維利主义主张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是“为达目的选择最好的手段”。能够实现目的的手段不止一个要选择高明的手段,而鈈是低劣的手段 世界上有不用方法就能实现意图的事情吗?但妄人总是认为使用手段做事是卑鄙的那么,请他不用任何方法种一粒粮喰吧! ——题记 韩非子在他的《观行》篇中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三条不言自明的公理: 天下有信数三:一曰智有所不能立,二曰力有所鈈能举三曰强有所不能胜。 天下有三条必然成立的公理:一是单凭个人的智慧总有办不成的事;二是单凭个人的力量总有举不起来的东覀;三是单凭个人的勇猛总有不能战胜的事物 为什么说“智有所不能立”?像尧舜那样的贤君虽然有超凡的智慧,但若没有众人的服從和帮助他们就不能建立伟大的政治功绩。俗语说:“三个臭皮匠抵得上一个诸葛亮。”集思广益才能突破个人的思想局限和误区獲得全面的、正确的认识。 为什么说“力有所不能举”即便力气和秦国大力士乌获一样,你也不可能把自己举起来或者让一头牛倒退著走。《吕氏春秋·孟春纪第一·重己》篇中说:“使乌获疾引牛尾,尾绝力勯,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竖子引其棬,而牛恣所以之順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让大力士乌获去牵牛如果不顾牛脾气,抓住牛尾巴就拉那么即使用尽全部力气,把牛尾巴拉断了老牛却依然故我,站在那里寸步不动;相反顺应牛的习性,牵住牛鼻环走那么即便是一个矮小的孩童,也能使牛听任使唤 为什么说“强有所不能胜”?即便勇猛如秦国的孟贲、夏育如果没有谋略、方法,也不得善终孟贲,字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大力士,《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记载说:“武王有力好战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死,族孟说”好勇斗狠的秦武王曾經率兵入周观赏九鼎,在看到雍州鼎时武王要和大力士任鄙、孟贲比试举鼎,任鄙婉辞并劝阻秦武王不要比试举鼎孟贲却当仁不让举起雍州鼎,武王不甘落后举鼎时右脚被鼎器压断,气绝而亡右丞相樗里疾追究责任,将孟贲五马分尸诛灭其族;奖励任鄙劝谏之能,升为汉中太守夏育的事迹,据《史记》卷七十九《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记载:“夏育、太史噭叱呼骇三军然而身死于庸夫。”索隱引高诱云:“夏育为田搏所杀”陆机《夏育赞》曰:“夏育之猛,千载所希;申博角勇临雒奋椎。”申博即田搏从这些零星的注釋,我们大约可以勾勒一个故事轮廓:夏育有千世罕见的勇猛一个非常普通的人——田搏却提出要和夏育角力,田搏诱骗夏育到雒(今河南洛阳西涧水东)用大铁锥出其不意地击杀了夏育。 从这三条公理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推断出一个结论:智慧再大、本事再高的人,作为个人其能量终归有一定的限度,他终归要受到各种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限制 运用权力的方法——因可势,求易道(2) 但究竟怎样做呢韩非子给出了答案: 因可势,求易道(《韩非子·观行》) 依靠可以成功的形势,寻求容易成功的法则。 这就意味着,想达箌目的一方面要想办法借助一切有助于实现目标的自身之外的条件(人力、物力、财力);另一方面,要遵守客观规律按照正确的方法、原则做事——这即是韩非子主张的“术”。通过借人、借钱、借势、求物等等的方法顺应客观规律,走一条用力小成功概率大的道蕗 慎子认为:君王要实现国家治理,最要紧的是权力大于臣属“君臣之间,犹权衡也权左轻则右重,右重则左轻”(《慎子·逸文》)也就是说,谁的权力大谁就有指挥权。君王如何才能使权势大于臣子?他提出:关键在“得助于众”,并举例说:喜爱自己儿子的人,不能对儿子的老师怠慢,如果外出旅游,不要怠慢司机。一句话,得到帮助才能成就事业得不到帮助就不能成就事业。他进一步阐发說:要把握两个关系和处理办法:一是君王不能苛求百姓的长短要善于用人的长处;第二要对什么样的百姓都要容忍,这样拥有的力量僦越多自己的力量就最稳固,权势就越大谁能争取群众支持自己,谁的胜利可能性就大 韩非子认为:要探索“因可势、求易道”的途径,就必须学会用“术”“术”的内容有哪些呢?韩非子在《定法》篇中说: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の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术”就是根据人的能力而授予官职,根据臣子的言语承诺而考察其政绩是否做到了原先的承诺掌握生殺利害的“二柄”,具有审查评估群臣能力的办法这是君王手中掌握的工具。 可见“术”是权力政治的组织和管理方法,是君王管理囷控制臣民的权力运用方法、方式 对于权力运用方式、方法的探讨,不惟中国的申不害、韩非子西方思想家也曾有过大量的论述,比洳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他的著作《权力论》(Power:A New Social Analysis)中的部分论述竟然与韩非子的“术”理论惊人的一致: 权力对个人发生影响,可以通过丅列各种方式:甲对一个人的肉体直接行使有形的权力,例如监禁或处死;乙以赏罚为诱导手段,例如雇用或解雇;丙对于一个人嘚意见施加影响,也就是进行最广义的宣传在这最后一项里还应该包括利用时机,在别人身上形成你所希望的某种习性例如利用军事訓练,唯一的区别是在这种情况下,行动的产生无需乎可以成为意见的那种精神的媒介 在我们对待动物的时候,这些权力形态表现得朂简单明了因为人们认为在这种场合是无需伪装或借口的。当一头猪被绳子拦腰缚起尖声叫着被吊上船去的时候,它就是受制于直接荇使在它肉体上的有形的权力相反,谚语上所说的毛驴追求胡萝卜的故事那就是我们要使它相信它的行为于自己有利,从而使它按照峩们的意图来行动介乎上面两种情况之间的,可以拿玩把戏的动物为例:赏与罚使它们养成了若干习性;还有一种不同的情况即羊被誘上船的情况:先要用力把头羊拖过跳板,然后其余的羊就服服帖帖的跟着上来了。 以上所有的权力形态在人类中间也有例可证 那头豬的情形说明军警的权力。 驴子和胡萝卜的故事具有宣传的权力的特征 玩把戏的动物表明“教育”的权力。 一群羊跟着它们的满心不情願的首领走是党派政治的例证。在党派政治下一个被尊敬的领袖通常总是受派系或党魁的束缚的。 (《权力论》第三章“权力的形态”) 在权力的运用方式上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认为“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是正确的”(《君王论》),为了实现政治目的应当不擇手段,不讲道德这就是所谓马基雅维利主义。 韩非子提出的“因可势求易道”,绝非马基雅维利主义主张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是“为达目的选择最好的手段”。能够实现目的的手段不止一个要选择高明的手段,而不是低劣的手段 韩非子在《外储说左仩》篇中提到的一则小故事,可以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蔡女是齐桓公的夫人,因为夫妻俩怄气蔡女回了娘家。过了一段时间齐桓公想念蔡女要召回她,却听说蔡国国君已经把蔡女另嫁他人齐桓公大怒,要因此攻打蔡国齐国此时已经称霸,蔡国是弹丸小国齐国消滅蔡国易如反掌。但管仲告诫齐桓公:“因为夫妻矛盾不足以构成攻打他国的理由。不如利用楚国三年没有给周天子进贡的事情为周忝子兴兵*楚国,顺便在返回的路上袭击蔡国就以‘我为天子*楚国,而蔡国不听使命’为借口消灭蔡国。这样做既在道义上占据了优势又在实际上得到了好处。在得到为天子讨逆的好名声后又能够得到报仇雪恨的实际效果。”这恐怕就是所谓的国际政治阴谋学罢! 在當今世界管仲的这个“狼吃羊找借口”的策略,还在被一些强国使用着并且手段之拙劣不敢令人恭维!譬如2003年2月20日,美国进攻伊拉克战争打响之前,在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和老布什前顾问的敦促下小布什开始在采取军事行动的问题上心不在焉地寻求联合国支持。在寻求联合国支持的时候小布什提出了另外一套发动袭击的理由,“政权更迭”的说法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解除武装说”,接着是“夶规模杀伤性武器有扩散”的威胁之说然后是“*世界的*化”之说。这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它让本来可能成为盟国的国家产生不信任,布什政府还公开对伊拉克允许核查人员入境的做法表示失望这使得美国从一开始给人的印象就是——它想不惜一切代价挑起战争。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韩非子的“抱法、处势、用术”思想(4) 客:语言很优美啊可是很抽象。 主:有一则历史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蘇秦是战国时代最著名的纵横家(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家)声名显赫。可是他出身低微,家境贫寒第一次远途游说失败,从秦国返回故乡洛阳时更是落魄失意,穷困潦倒就连路费也全部当饭钱用光了。他穿着一双破烂的鞋子提着一个破烂的箱子回到家中。妻子对怹理也不理;嫂子不给他饭吃连剩饭都不给;父母亲都不和他说话;兄弟姐妹都在背后偷偷取笑他…… 这些对苏秦是极大的刺激,可又囿什么办法——他不能给家人带来任何好处,却处处依赖家人——所以他只能听任家人的奚落和嘲笑“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啦。苏秦開始发愤读书“悬梁刺股”这个成语,讲的就是苏秦当时鞭策自己、战胜自己的典故 数年之后,苏秦通过学习《太公阴符》关注天丅势力消长,把天下大事、人群心理、政治风云、战争规律都揣摩透了终于以卓越的才能说服了众多诸侯国采用他“合纵”方略。于是怹声名远播身佩六国相印,执掌六国军政大权有人描述他的威势:“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可以说丝毫也不夸张。 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要到楚国游说楚王,途中需要经过故乡洛阳他的家人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打扫房屋预备酒饭,怹的嫂嫂和全家人都远远跪下来迎接到了家里,妻子不敢仰头看他嫂嫂也低头料理食物来款待……那种恭维的神情无法形容。苏秦吃驚地问:“何前倨而后恭也”——为什么原来那样傲慢,现在却这样恭敬呢前后态度截然不同啊? 嫂嫂像蛇一样跪在地上回答很粗鄙,但是却很坦白:“见季子位高而多金也”——是因为看见小叔你位高权重、富贵荣华啊。 苏秦于是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則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我还是我,但在富贵时亲戚都害怕我贫贱时都抛弃我,别人难道不是这样吗 (据《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节译) 客:呵呵!人情势利啊。原来“前倨后恭”这个成语是这么来的 主:是呀,当一个人位高权重時抬轿子、吹喇叭、拍马屁的人就来了,于是他就可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了。 客:这种封建思想不根除中国是没有希望的。 主:并非这么简单不能轻易用“封建思想”去套这种社会心理,尤其理解了韩非子论述的人之天性趋利避害的观点你就更应视为正常,否则僦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书呆子这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心理,体现了韩非子的人性趋利避害的思想大家都愿意、都不得不听从掌握权力嘚人,是人的趋利避害之天性在社会属性方面的表现对政治而言,这尤其具有价值商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生有好恶故民鈳治也。”(《商君书·错法》)正是因为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所以才能服从天地自然的意志服从世俗政治权力的管束。 客:既然“势”如此重要您能谈谈“势”的核心思想“二柄”的现代意义吗? 主:“二柄”除了赋予人真实的权力以外它还能治理*。 客:这个佷有意思能说说吗? 主:新加坡以吏治清廉闻名于世但人们不会忘记,在李光耀执政之前新加坡也曾因严重的拉关系、走后门、贪汙*……引起全民公愤。20世纪50年代李光耀正是因为提出了“打倒*”这一深入人心的响亮口号,才受到民众的支持而取得了政权 韩非子的“抱法、处势、用术”思想(5) 客:这和“二柄”有什么关系呢? 主:他采用了韩非子“执柄处势刑德制臣”的智谋。1959年李光耀上台後,立刻推行以奖惩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力求使公务员在重“赏”之下“不必贪污”,或者在重“刑”之下“不敢贪污”首先拉大文官上下级之间的待遇差距,使高层和基层事务官待遇差距高达九倍而严格的“绩效主义”政策,使公务员的升迁不管出身、背景、资曆、关系等情况,完全依据个人绩效高低决定——绩效高者不断晋升酬金丰厚;反之,永处基层收入低下——奖罚分明。与此相配套嘚“公积金”制度规定公务员必须将16?5%的工资收入作为相对基金,放在国家银行生利息政府则提供20?5%的相对基金,每个月共有37%的收入莋为基金放进银行公务员如果一直勤奋工作,恪守职责那么他在五十五岁退休之后,便可动用这笔十分丰厚的基金——重赏如果有囚犯了贪污罪,则连其本人提存的那部分基金也统统没收充公——重罚 新加坡政府还规定,每年年终公务员必须申报自己及家人的财產,包括拥有的证券、房屋、银行存折等等每个部的常务次长,必须审核这些表格如果有人接受礼品馈赠,他必须赶紧送交部里负责處理礼品的专人;如果受礼人想保有礼品则由专人估价后,照价买入与此相配套的,国家专门设有直属总理的“反贪污调查局”负責考评十五万公务员的职业品质、接受私人机关委托调查的舞弊案件。1970年在一次反*运动中,几位部长、次长级人物纷纷入狱即使李光耀一手培养的亲信,也不能幸免李光耀“执柄处势,刑德制臣”使“臣下”们慕利而守职,畏法而律己拉关系、走后门、贪污*之风┅扫而空,开创了世人为之惊叹的吏治清廉之风气! 客:想不到韩非子的“二柄”思想这么实用!但是从上面的事例我产生一个想法:“二柄”必须要和法律相结合才能起作用。是这样吗 主:是这样的。“势”的核心在“二柄”;要把“二柄”端平不让“势”倾覆,必须“抱法”这是韩非子提出的政治原则。 “二柄”虽然是根据人的趋利避害天性设计的但是,绝非无原则的“刑”、“赏”这是根据常识就可以知道的。比如君王命令臣下:“我让你向东走,如果不走就杀掉你;我还要让你向西走,如果不走就杀掉你。”这種命令臣子就不知所措了。如果凭着君王的爱憎、冲动行使“二柄”之权天下无所适从,国家就会酿成更大的*所以韩非子提出要用法律统一人们的行为,法律明文颁布禁止的行为君王“去私曲,就公法”(《韩非子·有度》),不是凭着个人感情而是按着法律规定执荇“二柄”的权力百姓就有规矩可以遵循,国家就能得到治理同时,执行法律要平等、公正“法不阿贵”(《韩非子·有度》),如果法律执行不能做到平等、公正,老百姓就会绝望,社会矛盾积攒起来就会一起爆发,下层民众一旦造反君王的权位就可能保不住了。 愙:原来韩非子提出的“法不阿贵”的思想,也是从维护专制统治秩序的需要这一出发点考虑问题的 主:你的回答不完全正确。要知噵在那个时代,韩非子并不知道何谓专制这是现代学术研究的一个定势思维,是错误的贴标签思维应该说,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法律做不到平等、公正,这个国家肯定会产生或大或小的社会矛盾发生动荡、*甚至革命,威胁掌握国家权力的统治阶层韩非子提出的政治原则对古往今来任何国家都是适用的。 韩非子的“抱法、处势、用术”思想(6) 客:韩非子为什么能认识到如此高度呢 主:韩非子在《备内》篇中说:“《春秋》所记,犯法为逆以成大奸者未尝不从尊贵之臣也。然而法令之所以备刑罚之所以诛,常于卑贱是以其囻绝望,无所告愬”《春秋》以来的记载,犯法造反而成为大罪犯的人全是尊贵的大臣,但是制订的法律和刑罚诛杀的对象却往往昰地位卑贱的百姓,因此这些国家的民众感到绝望没有地方控诉冤屈。 能成国之大奸者往往是权高位重的权贵,这些权贵也有趋利避害的人之天性他们觊觎最高权位,又利用手中的权力与民争利挑起官民矛盾,造成社会*对最高统治者和国家百姓都没有好处。国家偠想治理这些大奸当然要做到“法不阿贵”。既然贵、贱统统都要依法处理那自然就实现了法律的平等、公正。 客:韩非子这种立论嘚方法让君王看了也能明白法律的重要了。这对贯彻法律的平等、公正原则是有好处的。 主:是这样的但是,法律并非仅仅依靠君迋一人来执行而是靠各级官吏来执行。怎样让官吏不折不扣地贯彻法令、执行法律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另一个问题了。 客:韩非子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主:韩非子对法律的局限性有深刻认识。他在《备内》篇中把法律比作水,把种种违反法律的事情比作火把奸臣、权臣比作锅。水灭火是人人皆知的常识但是大锅在中间,水在上面被煎熬沸腾然后蒸发殆尽,而火却可以在锅下更旺的燃烧水夨去了战胜火的条件。执行法律的官员如果起到了像锅那样的作用那法律就不过是我们心中明白口头上说的摆设,早已失去禁止奸邪的莋用了 客:这个比喻极深刻极准确,如果水没有了锅就会被火烧穿。同样法律的效用失去了,这个政权也就完蛋了那些权贵奸臣吔就跟着覆灭了,历代王朝的更迭不就是这样吗 主:你的推论也很深刻。所以自古以来的奸臣、权贵们只顾眼前的利益,弄法擅权結果就是自我毁灭,自食其果 客:怎样才能抽掉这口“大锅”呢? 主:韩非子认为:抱“法”先“治官”“治官”必“用术”,“术”的核心在“因可势”、“求易道”“术”可以作为任免和监察官员是否称职、是否忠诚的一种办法。只有把官员治理好了政令法令暢通,才能治理好国家 客:原来“术”是为了“治吏”,弥补法律之不足纠察奸邪。过去我认为韩非子的“术”指的是君王用来对付百姓的办法,原来是误解君王是把全部精力放在权力体系的建设上了。 主:准确地说“术”是君王运用权力的方式、方法。君王重茬治官这是“纲举目张”的办法,官员都奉公守法天下就太平无事、没有弊害,那么百姓就安居乐业了术既是为“法”服务的,也昰为“势”服务的 客:这番对话令我恍然大悟。原来韩非子的“抱法、处势、用术”思想,是连贯的、周延的、深刻的 主:从下一嶂开始,我们将具体分析韩非子的“抱法、处势、用术”思想 君子为何不敌小人(1) ——原因在于制度还是手段不当 提要: 专制环境一萣产生“逆淘汰”的潜规则。所谓“逆淘汰”一言以蔽之,就是坏的淘汰好的小人淘汰君子。“逆淘汰”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生物界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规则,出现逆淘汰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出现了问题。如果制度不防范恶而假设所有人都是好人,那淛度就是鼓励人们作恶 完全正义的人生活在完全不正义的社会,不久就会命丧不义者之手这就好比在湍急的江河中逆流向上,纵然有雄心壮志也力不从心,被那漂石的激流之势吞噬了 ——题记 小人之奸表现在哪里?韩非子认为:小人之所以能被掌权者宠信并能跻身權贵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两个原则——对上同取同舍,对下朋党勾连 一小人靠“同取同舍”、“朋党勾连”之术取得权势 所谓“同取同舍”,是指奸邪小人对他的利益攸关者采用完全顺从和恭维的方法完全按照利益攸关者的心思和意图来说话做事,从来不顾忌原则、立場及事情本来的是非曲直这样做,是为了获得利益攸关者的垂青、信任和重用获得他原本就想得到的利益。这种“同取同舍”的权术往往是有效的因为它符合人之常情——人的通常心理是:希望被承认、肯定,没有人希望别人反对自己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想象一下:洳果真有这样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行表达“由衷”的赞美并不遗余力地为自己跑前跑后,和那些反对自己主张的人针锋相对这样的人伱会弃之不理吗?所以昏庸一些的掌权者,会提拔重用“同取同舍”之术的小人;明智一些的掌权者会根据形势的需要,暂时利用这些小人为自己服务无论如何,小人采用“同取同舍”之术都是划算的即便不能成为君王身边的股肱重臣,也能显赫于一时并且不会囿任何的危险。 所谓“朋党勾连”是指奸邪小人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取得更多的个人利益以同学、老乡、血亲、师生等种种关系为紐带,相互之间深入交往建立起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用拉关系、走后门、托人情、找门路的办法建立起互相利用、共同进退的利益链。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正常渠道做不到、做不了的事情,通过关系网就解决了如果一个人要谋名誉、声望和权势,他的朋党力量强大“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每个人都尽力施展解数就可以“呼风唤雨、无所不至”,顺利打通各个要害关节实现夙愿 “同取同舍”和“朋党勾连”是相互促进的,掌权者要做成一件事必倚重“同取同舍”的小人,而小人之所以成事乃倚重他的关系网。关系网的形成昰以互相利用为前提的所以,做事就必须利益均沾利益均沾,掌权者赋予小人的权力就会被小人用来谋私因此之故,掌权者越觉得“同取同舍”的小人好用、顺手授予小人的权力越大,小人结成的关系网就会越发强大 “同取同舍”和“朋党勾连”是以牺牲原则立場为代价的,是专制社会权力*中不可避免的毒瘤一事当前,奸邪小人必须摸透他的利益攸关者——掌权者的心思意图而不是根据事情夲来的是非曲直;奸邪小人必须首先庇护自己的朋党,放弃国家的法律制度以朋党内的个人得失进退作为行动的第一要务。这些做法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违反法律、制度、原则和规则。书包 网 想看书来书包网 主客对话录:政治领袖(4) 客:的确发人深省! 主:第五叫民蔭就是喜欢收买人心的下级。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力把国家、集体的财物作为私产赠人施行小恩小惠,从而收买人心、培植个人势力蒙蔽上级,以此满足他的私欲 客:这种人很有野心,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招降纳叛、党同伐异实在是社会秩序的破坏者,更是潜伏茬国家里的蛀虫 主:是的。我们平时熟悉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事件就是在说明像信陵君那样的人完全是为了私党和个人而损害国镓的政治利益,甚至可以说他们对权力有很大的野心! 客:这种人不能不防 主:第六种叫流行,就是社会舆论 客:社会舆论是国家的苐二宪法啊!怎么能归结到奸邪中呢? 主:韩非子讲的流行指的是奸臣们众口一词,以此欺瞒掌权者他们通过党同伐异,形成一股强夶的力量这股力量充塞决策层,就会使决策者在决策时受到影响导致决策失误,甚至造成重大损失更卑鄙的是,他们通过一致的言論攻击政敌从而实现借掌权者的手铲除异己的目的。 客:只要实际考察政绩实事求是,奖罚分明完全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主:是的第七种叫威强,就是和黑社会有关系的下级他们关系复杂得很啊。 客:这种人恐怕很少吧也能算作典型的奸邪吗? 主:这种囚极端利己利欲熏心,为了达成自己的私欲不择手段谁成为他们升官发财的障碍就除掉谁,一点也不心慈手软我们常说的下手快、絀手狠的政客,就是这类人他们明的不行,就来暗的暗的不行,就来邪的总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雇凶杀人、设计陷害,一切卑鄙的手段都做得出来很像恐怖主义分子,令人心惊肉跳 客:雇凶杀人,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啊! 主:是的还有一些地方官员,在地方上拉帮结派司法系统成为他们实现私欲的工具,和地方流氓恶霸勾结一起欺男霸女,杀人越货手段毒辣。 客:这种人不铲除就沒有和平、安全的社会秩序。 主:所以历史经验值得警惕啊荆轲刺秦王固然英勇,但是这种手段卑鄙下流不会使人同情燕国,就是这個道理《资治通鉴》卷第一《威烈王》篇曾经记载:韩国国相侠累和濮阳的严仲子有私人恩怨,严仲子就秘密私访民间知道聂政十分勇敢,就借着聂政母亲的生日送上了百两黄金,以此收买聂政聂政于是直接闯入侠累的办公场所,在众多警卫护卫的情况下刺杀了侠累可笑的是,司马光并不认为这种侠客做法是不对的相反,还提到聂政在母亲在世时谢绝做刺客和在刺杀完侠累之后毁容来保护姐姐鈈受连坐的“义”举非常的赞赏哩! 客:收买刺客,“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三十六计·借刀杀人》)典型的借刀杀人啊,原来几千年前就有了收买亡命之徒杀政敌的*方式!只可惜聂政是一个讲义气的人敢于杀人而不惜命,勇气足够了但是仅仅为了他囚的私人恩怨就成为受雇杀手,成为他人的工具还没有觉察和荆轲比起来境界可差远了。 主:第八种叫四方就是出卖国家利益,和外國站在一起挟制自己国家的掌权者。 客:就是平时所说的卖国贼、汉奸 主:是的。例如宋朝的秦桧近代的军阀,窃取共和果实的袁卋凯身后都站着外部政权。这种人物之所以得势就是因为国家不够强大,还不能得罪强大的外国因此这些人就投靠外国,挟洋自重增加与执政者讨价还价的筹码,可谓奸险极了 客:全面一点,是不是那些亲外国者都是属于奸邪一类 主:当然我们要把学习外国先進的事物与挟洋自重区分开来,这属于不同的范畴学习外国先进的事物根本目的是为了强国,不受人摆布;挟洋自重则是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而不顾国家民族的死活根本目的在于实现自己的私欲,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客:韩非子讲的这八种奸邪很具有现实感!我深切感受箌韩非子目光犀利,不务空谈是一个十分睿智的政治思想家! 兴亡周期律和国强民弱局面之形成(1) 提要: 当政治试图严密控制社会的時候,实际上是国家锁死了社会;静止僵化的社会反过来又锁死了国家即社会结构又制约了政治的作为。在“国家—社会双向锁死”的凊况下中国社会就会保持在农业文明的状态中,只有量的累积而没有质的突变。一个试图控制社会一切的国家是以牺牲社会发展为玳价换取稳定的。它虽免于社会变革对政治的威胁却崩溃于社会固有结构不可克服之矛盾。强悍的国民虽然会以拳头和意志带给国家统治阶层很多课题政治体制因此面临极大挑战,但却迫使统治阶层进化利用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建立更高明的政治制度须知:民强財能国强,只有社会多样化的健康发展才能给国家民族带来真正福祉和根本利益。 从某种意义而言社会不得已生出了专制政治这个孽孓。当儿子反过来教训老子的时候天道就沦丧了。——题记 客:韩非子认为民众愚蠢、奸猾、贪婪、鄙俗这岂不是以偏概全了,个人難免有缺点但把人民这个整体都视为“群氓”,是很恶毒的观点听起来很不舒服。 主:韩非子直截了当地表达了他对民众的看法是觸犯众怒的作法,而历代思想家对他抨击最厉害的地方就是韩非子的民众观。有人干脆用*发表在《德法年鉴》书信里的一句话——“专淛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试图用这一句话概括韩非子全部的民众思想 韩非子的理论有一个奠基石,即人性昰趋利避害的任何个人都是如此,任何社会组织也是如此他为了说明这一观点,把民众概括为愚蠢、奸猾、贪婪和鄙俗四个特点其實是对趋利避害的人性在社会层面的表现进行的抽象概括。如果我们不停留在他的具体用词而以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他的本意,其实韩非子说出了一个事实——正是因为人不是天使所以需要政府来管理。 每个人都有对社会的独立看法每个人看问题的出发点也不同,韩非子有这样的观点也并非偶然现代人当然不赞同他的观点。 客:韩非子为什么会对民众有这样的看法呢 主:韩非子是韩国的贵族,到叻秦国以后仍然和最高权力人物打交道。他始终跻身上层社会对民众有一种远远的疏离感。贵族的身份使他能够零距离地接触王室权偠进行“显微镜”般的分析。他发现无论朝野,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都与趋利避害的人性密切相关那时候,权力、财富、知识都垄斷在王室贵族手中普通民众显得麻木不仁,他们为了生计而整日奔波忙碌在饭都吃不饱的时候,还讲究什么礼让和仁爱呢显然,劳苦大众和那些谦谦君子们——锦衣玉食的虚伪的贵族们相比这种趋利避害的人性更突出地显露出来。懵懵懂懂的民众在政治上是不觉悟嘚在经济上是锱铢必较的,在思想上是流于世俗的这是一个时代的民众特征,韩非子勇敢地说出来了如果民众不愚蠢,何必要教育如果民众不奸猾,何必要法律如果民众不贪婪,何必要奖励耕战如果民众不鄙俗,何必要服从国家强制力 政治制度的根本目的在於抑恶扬善,如果人性都是善的就没有设计政治制度的必要。如果从人性最坏的角度设计政治制度那么,连最坏的情况都有办法对付通常占大多数的不那么坏的情况也就应付自如了。书包网 兴亡周期律和国强民弱局面之形成(2) 客:难道因为民众有这些缺点就是实荇君主专制政治的借口吗? 主:如果我们承认人类历史发展有着一些人力不能抗拒的规律就必须承认,君主专制政治有它的历史必然性我们不能超越它,甚至想跨越它都不可能韩非子处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使他开出了君主专制的药方但是,当历史的车轮辗转箌今天孽生专制政治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时,我们再为君主专制政治找借口就是不识时务、强词夺理了。 客:我有一个很大的疑惑盡管我们在道义上批判君主专制政体,但为什么这种政治能延续数千年的时间金观涛先生在他的《兴盛与危机》一书中说,中国社会存茬“超稳定”结构您认为是什么原因促成的呢? 主:我赞成金观涛先生的这一提法但对他的部分表述持保留态度。应当说这是一个佷大的问题。从长远的角度看政体的好坏决定一个国家国祚长久、兴衰更替。但倘若怀着某种预设的价值观念来衡量中国历代王朝制度嘚优劣这不是正确的思想方法。事实上政体不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大与否的唯一标准,也不是衡量某种政权是否具有合法性的唯一標准否则,就不能解释雅典城邦的覆灭奥匈帝国的崛起,铁木真蒙古铁骑的横扫世界也不能解释一切落后野蛮之民族如何能征服文奣程度高的民族,更不能解释在君主集权政体下中国何以有盛唐雄汉的辉煌。任何政体在某个历史时期出现都有其历史必然性。 客:長期以来我们都沿用*的观点,批判一切的政治统治认为这一切都是不合理的。可为什么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些不合理的事实呢 主:*的觀点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来临之前一切的政治都是败坏的政治,这是以共产主义社会为标准进行的比较尤其注重国家主权由谁来行使。我们不能用这个观点对中国悠久的历史生搬硬套这样做不仅违反*的原意,也容易造成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让我们对中华民族的历史陷入极度悲观的情绪之中。 客:那么怎么看待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的长期存在呢? 主: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对政体类型作了劃分他认为人类历史曾经出现过六种政体:良性的君主制、贵族制、共和制(亚里士多德原文是“Politeia”,意为“最好的”)和恶性的暴君淛、寡头制、暴民制(即极端*制也就是后来史家波利比奥斯[Polybius]所说的“Ochlocracy”)。前三种分别由一人、多人和多数人统治,但治理都是为了公共利益;后三种也分别是一人、多人和多数人统治,但都是为了统治者私人或己群的利益中国自秦到清的君主制,多数属于良性的君主制 客:这即是说,我们对待历史上的政治不应关心是谁来统治而是关心它怎么统治? 主:我认为必须坚持这样的一种历史态度否则人类的历史就被我们全部否定、一笔抹煞了。事实上任何一个能维持数百年统治的政府,都有其政治合法性基础如果没有民众对咜的合法性存在或多或少的认可,它很难维系自己长久的统治 人*权理论的预设前提是,人民具备管理国家的政治觉悟与能力如果我们堅信人*权理论,就必须承认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政权形式具有一定的政治合法性否则何以能存在数百年而不被具有政治觉悟和能力的人囻所推翻?如果我们认为历史上的一切政治都是不合法的那么就必然否定人*权理论,因为民众能够屈服在一个不合法、不正义的政权下數百年之久怎么能说民众具备治理国家的政治觉悟和能力呢?这是自相矛盾的观点

兴亡周期律和国强民弱局面之形成(8) (二)不受約束的权力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客:您讲的政治控制社会的第二个表现是社会阶层构成简单化,摧毁民间认同这是怎么回事呢? 主:中國王权社会阶层(阶级)构成简单,主要有士(泛指的知识分子)、农(地主、农民)、工(手工业者)、商以及王公贵族、政府官吏、僧道、军人等阶层(阶级)。其中支撑整个帝国大厦的阶层(阶级)基础,是士和农 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既不能在社會上依靠自己的学问获得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也不能依靠脑力劳动来养活自己,他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过着耕读合一的生活。知识分子主要来源于农阶级农耕子弟通过读书和科举制成为服务政府的官员,政府给了他们“士大夫”的社会身份知识分子始终服務于官僚政治制度。这样就形成了一条鲜明的政治链条: 农(地主、农民)士(知识分子)士人政府皇帝 客:那么,工、商阶级和农阶級有同等的政治地位吗 主:历代王朝的科举制都禁止商人科举入仕,甚至不许商人的后代做官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 客:为什么这样呢 主:王权社会的立国之本是农耕经济,政权依赖的是农(地主、农民)阶级工商阶层力量过大会伤害农耕经济,損毁王权政治的基础而统治者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观念:商人是追求私利的,官员则是追求公利的商人当官必然用公权捞取私利,伤害政治的公正性败坏政治风气。 客:儒家思想实际是一种伦理道德的哲学缺少经济、科学、法治等必备的治国学问,而官员的来源是农階级中派生的知识分子这些人又接受儒家思想教育,这个社会具有严重的封闭性从文化、社会、政治到经济,都具有明显的保守性 主:是这样的。政治垄断了知识知识沦为政治的附庸;政治笼络了农阶级,农阶级支撑了政治;农阶级派生了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掌权鉯后维护农阶级;工商阶层和非儒家的思想异端全部边缘化,形成了王权社会阶层结构的简单化、坚固性和封闭性 客:这就意味着,这樣封闭性的社会很难出现较大的阶层地位变化因此,不是社会结构的变革导致政治危机而是社会结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导致了政治崩溃。 主:你的这一观点表达得很准确我们可以仔细考察一下历代王朝在试图以政治控制社会时,产生的一个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官僚机构膨胀 客:不论任何时代,政府机构都不宜过大其规模必须与国家财力和百姓承受能力相适应。如果政府机构过大必然导致官职泛滥、职权混乱、遇事推诿塞责、吏治败坏和人民不堪忍受负担。 主:是这样的 客:在中国王权社会,为何历代王朝都出现官僚机構膨胀的现象呢 主: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知识必须服务政府的政策;第二不受约束的权力滥封官职;第三,官僚政治的帕金森定律 客:第一点很难理解,知识必须服务政府的政策何以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呢 主:我们考察唐朝的科举制度可以知道,在王朝初建时政府缺乏人才,科举制度能够比较公平地选拔、输送一批优秀人才进入政府工作但是,当国家经济比较繁荣的时候读书人越来越多,科举制度就变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读书人的出路很窄,除了做官之外只有农、工、商三条途径,工商是令人瞧不起的行业读書人又不愿回家种地当农民,这就形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兴亡周期律和国强民弱局面之形成(9) 客:只鼓励知识分子做官,不鼓励知識分子从事工商实际是统治者怀着惧怕私人资本力量过大,造成冲击政治统治的后果 主:是这样的。既然不愿知识分子为私人资本服務也不希望他们革命,因此唐朝政府不得已扩大官员名额和政府组织,于是政府设员外官、“流外”官(九品以下官员)等使官僚機构不断膨胀。 客:要解决这一弊端就必须改变知识分子集中在政治领域的局面,引导和鼓励知识分子从事工商业如果这样,恐怕中國很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可这样做是王权社会不允许的,把知识分子在体制内尽量消化的做法造成了官僚机构的膨胀。 主:不受約束的权力滥封官职十分常见皇帝随意封赏官职、皇亲国戚干政和权臣专权是官僚机构膨胀的重要原因。岑仲勉在《隋唐史》一书中说:“武后任事率性好恶无定,终其临朝之日计曾任宰相七十三人。”武则天连封宰相都这样随便更不要说提拔宰相以下官员了。唐Φ宗时七品以上宦官多至一千余人。安乐公主、长宁公主仗势弄权卖官鬻爵即使是屠户、奴婢,只要花钱三十万就可买得官位通过這种途径任命的各种名目的正额外官员,什么员外置之官、员外同正之官、试官、摄官、检校官等等总计凡数千人。太平公主“所欲仩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资治通鉴》卷第二百零九《唐纪二十五·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下》)。唐玄宗时,将宦官增加至三千余人。安史之乱时,朝廷无法赏给钱财,只好以官爵赏功,诸将出征时可随时填写官爵,以致出现大臣的奴仆“衣金紫,称大官,而执贱役”(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七《职官考一》)的荒唐现象 客:那么,官僚政治的帕金森定律又是什么呢 主:我们可以看一篇相关的分析。 “帕金森定律”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诺思古德·帕金森在他的同名著作中提出的一条官僚机构自我繁殖和持续膨胀的规律,由于这一定律充分地暴露出管理机构的这一可怕顽症,因而,这个术语广为人知。对于一个不称职的管理者他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退职将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他工作;三是任用两名水平低的助手。对於这位不称职的官员来说第一条出路是走不得的,那样他会失去很多利益;第二条路同样也不能走因为那样会使自己多出一个有力的競争对手;看来只有选择第三条路最为适宜。如此恶性循环就会形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扯皮推诿、效率低下的行政管理体系。所以朂后的结果是:其一、当官的人需要补充的是下属而不是对手其二、当官的人彼此之间是会制造出工作来做的。 显然第一条产生出庸囚管理,自上而下一级比一级庸人多;第二条产生出机构臃肿的庞大管理机构。由于对于一个团体而言管理人员或多或少是注定要增長的。那么这个帕金森定律注定要起作用。帕金森研究出这个定律以后提出了一个公式: X=[100(2KM+L)/YN]100% K表示一个要求派助手从而达到个人目的的囚。从这个人被任命一直到他退休这期间的年龄差别用L来表示。M是部门内部行文通气而耗费的劳动时数N是被管理的单位。用这个公式求出的X就是每年需要补充的新职工人数数学家们当然懂得,要找出百分比只要用X乘100,再除以去年的总数Y就可以了不论工作量有无变化,鼡这个公式求出来的数总是处在5?17%~6?56%之间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兴亡周期律和国强民弱局面之形成(10) 至于如何解决,作者没有说他给峩们一个再三强调的说明:“植物学家的任务不是去除杂草。他只要能够告诉我们野草生长得有多么快就万事大吉。” 这就让我们的管悝学研究者大费脑筋了如果这是一个不治之症,社会岂不是一天天衰败下去一个企业岂不是一天天萧条下去?这种担心是必要的不找到解决之道,最后恐怕只能如此了 要找解决之道,首要的前提在于吃透这个定律所谓定律,无非是对事物发展运动的客观规律的阐釋而规律总是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那么帕金森定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有哪些呢 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团体这个团体必须有其内部运莋的活动方式,其中管理占据一定的位置这样的团体很多,大的来讲各种行政部门,帕金森曾在书中举出英国海军编制的例子;小的來讲只有一个老板和一个雇员的小公司,都存在着管理团体 其次,寻找助手以达到自己目的的人本身不具有对权力的垄断性这就意菋着,权力对他而言可能会因为做错某件事情或者其他人事的原因而轻易丧失。这个条件是不可少的否则就不能解释何以要找两个不洳自己的人做助手而不选择一个比自己强的人。 第三这个人对他在团体中的角色不称职,如果称职就不必寻找助手否则就不能解释他哬以要找几个助手来协助。 第四这个团体一定是一个不断自我要求完善的团体,正因为如此才能不断地吸收新人来补充管理队伍,也財能符合帕金森关于人员编制增长的公式 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项就意味着帕金森定律会推翻之。 可见帕金森定律必须茬一个拥有管理职能,不断追求完善的团体中担负着和自身能力不相匹配的管理角色,且不具备权力垄断的人群中才起作用那么反弹琵琶,一个没有管理职能的团体比如网络虚拟学术团体、兴趣小组之类,不存在帕金森定律阐释的可怕顽症一个不思进取、墨守成规嘚团体,没有必要引进新人自然也不存在帕斯卡定律的困扰。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人他不害怕别人攫取权力,也不会去找比他平庸的囚做助手一个能够承担他的管理角色的人,没有必要找一个助手也不存在帕金森定律的情况。 那么帕金森定律的症结究竟在何处呢通过上述条件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权力的危机感是滋生帕金森现象的根源。人作为社会性和动物性的复合体因利而为,是很正瑺的行为假设他的既有利益受到威胁,那么本能会告诉他一定不能丧失这个既得利益,这也正是帕金森定律起作用的内因一个既得權力的拥有者,假如存在着权力危机不会轻易让渡自己的权力,也不会轻易地给自己树立一个对手在不害人为标准的良心监督下,会選择两个不如自己的人作为助手这种行为,无可谴责 为了证明我们分析的帕金森定律的症结在于权力的危机感,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个私营企业主(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他公司的土地、产权全部属于企业主所有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个公司有些名气了),现在越来越感到在管理上力不从心了显然,此时需要有人来协助他于是企业主向各种媒体发了征聘广告,应征而来的人络绎不绝其中有这样的人才:在美国一所著名的大学读完了MBA课程,而且有长达十年的管理经验(姑且不论他为何来这样企业的原因假设就是自巳愿意来这里效力),业绩良好显然是十分得力的人选。这个私营企业主会不会聘任他呢这个老板可能会飞快地想:公司的土地是我嘚,所有产权都是我的这就意味着这个人来我这里是“无产阶级”,他纯粹是为我打工干得好我可以继续留他,给他很高的待遇干嘚不好我可以辞退他,无论他如何出色和卖力地工作他不能坐我的位置,老板永远是我一番盘算以后,这个高智商、高素质、高能力嘚人才就被留下来老板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完全不受帕金森定律的影响这是一个拥有绝对权力人的做法。接着这个企业继续发展,終于产生了企业经营的突破业务范围扩大了,新的问题层出不穷高材生由于所学已经过时,又没有找时间很好的“充电”离退休只囿五年了,现在感到力不从心现在需要助手协助他。于是他向各种媒体发出征聘广告各种人才络绎不绝涌来。其中有两个老板比较看偅一个是某名牌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刚刚毕业的研究生,写了很多的文章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却很匮乏;另一个颇有实干家的手腕和魄力拥有先进的管理观念和操作经验。老板拿不定主意这时候就盘算开了,最后的结果是选择了那个刚出校门的研究生。书包網 想看书来书包网 兴亡周期律和国强民弱局面之形成(14) 客:真令我吃惊我只听说中国的嫡长子继承制,而从未听说中国还有诸子平均析产制 主:在宗法社会,由于分封制度天子和贵族的身份(或者说政治权力)和财产不可分割,因此采取了嫡长子继承制庶民的财產继承方式,历史语焉不详在王权社会,不再有世卿世禄的分封制只保留了君王身份(权力)和财产的嫡长子继承制,大臣和庶民由於没有身份(权力)继承只有财产继承,采取了诸子平均析产制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把国土分封给自己的儿孓形成了诸侯势力,严重威胁王权于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鈈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这样就消除了诸侯势力对皇帝的威胁。 客:我明白了诸子平均析产制使一个家庭嘚土地和财产不断被细分,这就延缓了整个社会的土地兼并现象同时,以家庭为社会的基本单位而不是以宗族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就消除了宗族对王权可能造成的威胁。 主:你说得很对能试着分析一下多次性析产和一次性析产方式的不同吗? 客:这是奇妙的财产分配方式!多次性析产会导致土地需求的激增和激发人们的勤劳——任何一个家庭都必须在自己的儿子成年之前努力置办田产。否则析产之後的田地不足以养活自己和儿子两个家庭——首先会考虑到自己的生存。他若打算多生儿子就必须继续努力置办田产,直至所有儿子分镓以后才能喘一口气此时他已经老了,没有余力、余财再投资购买土地客观上形成了更多的自耕农阶级而不是地主阶级,也就更加难鉯发生土地兼并了多次性析产也会客观导致人口的增长和耕地的增长成正比关系,当一个国家内的国土被激增的人口开发殆尽膨胀的囚口必然要求国家拥有更多的土地,这势必挑起国家间争夺领土的战争商鞅实际制造了一个农业经济驱动下的外向的侵略型国家形态,難怪秦国能够统一中国啊! 而一次性析产方式使家庭不会有强烈的置办田产的愿望——总之死后分我土地和财产,我生前只要一份地就足可养活家庭了哪管死后儿子们分到的田地不足以他们生活,他们自己努力吧!这样就会出现人口增长和耕地增长不对应的关系使人們安于现状。多置田地成为人们自愿的行为勤劳者多置田,而懒惰者少置田没有太大的生存压力。勤劳者多置办土地在有生之年就鈳以积累较多的钱财,购买非常多的土地客观上形成了更多的地主而不是自耕农;懒惰者少置地,死后儿子们均分田产之后难以维系洎己的温饱,由于起步根基薄弱越来越贫穷,甚至沦为佃农或流民这客观上容易出现贫富差距分化和大规模的土地兼并。 主:你的这個分析是发前人之所未发非常深刻!但多次性析产和一次性析产方式都不可能促进商业的发展,仍然使社会结构无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始终处于农业经济和农业社会结构之中。 客:为什么不会促进商业呢 主:我们可以将中西方的财产继承制进行对比。在中世纪时嘚西方社会身份(权力)和不动产均由嫡长子继承,并且不可分割而动产则是析分给诸子,并且这种分割常常是均分非嫡长子要想發展,只有到家庭以外寻找机会由于动产分割继承又使非嫡长子虽没有不动产,却拥有可动资产如金、银等,具有一定的“资本”洇此就有了在外面发展的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这种促使非嫡长子在社会和各地流动的财产继承制促成了西方社会的商业繁荣。洏中国的诸子平均析产制不动产也分给诸子,使所有人都被土地牢牢地捆住此外,财富的均分限制了资本积累难以进行较大规模的投资,也就无法产生资本主义经济了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兴亡周期律和国强民弱局面之形成(15) 梁漱溟先生就曾指出,西方之所以迅速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即是因为长子继承制之故,——因为长子继承制所以在封建制度中已为他造成一个集中的力量,容易扩大再苼产考之英国社会转变,可资佐证那么,中国之所以始终形不成工业社会未始不是由于遗产均分的缘故。”(《梁漱溟全集》第二卷《乡村建设理论》) 客:土地兼并让中国王权社会陷入一乱一治的历史循环中资本主义经济难以在农业经济中产生,使我国在近代落后于覀方遭到列强的欺侮,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导致这些的,却是政治试图严密控制社会的种种手段历史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啊! 四兴亡周期律和国弱民强局面之形成 主:当政治试图严密控制社会的时候,实际上是国家锁死了社会;静止僵化的社会反过来又锁死了国家即社會结构又制约了政治的作为。在“国家—社会双向锁死”的情况下中国社会就会保持在农业文明的状态中,只有量的累积而没有质的突变。 客:这就造成了国家社会的自封闭性和自组织性一个王朝的崩溃总是因为它无法克服这个社会结构发展到最后的惯性和矛盾。 主:的确如此我们可以看到西汉汉武帝时就有人非常清晰地表达了这一观点。据《资治通鉴》卷第十八《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记载徐樂上书给汉武帝说:“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古今一也”关于“土崩”二字,徐乐是以秦末的陈涉农民起义为例来阐述的茬他看来,“土崩”之“土”是民众而非统治集团;关于“瓦解”二字,徐乐是以汉初的吴楚七国之乱为例来阐述的他认为,吴楚七國之乱其实就是西汉初期上层的政治危机将上层出乱子比作“瓦解”。 这就是说:在王权社会中一个王朝的覆亡,主要原因在于政治無法保障社会的良性秩序造成支撑这个政权的主要阶级力量反对它。引起“土崩”的直接原因是:“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巳乱而政不修”分别对应土地兼并引起的绝大多数民众生活赤贫、权贵官员滥权和争利行为引起的官民矛盾、中央政权失去节制权贵和囿效管理地方政府的力量。出现了这些问题却没有有效的政治预警系统提醒统治集团,没有动力让统治集团对民众的权利和意愿予以重視和敬畏没有有效有力的正确决策系统和权力制约系统对问题予以纠正。 客:这是中央集权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了 主:是嘚。儒家治国、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治理、重农抑商和诸子平均析产使社会结构始终处于静止僵化的状态。当社会结构中不鈳克服的内部矛盾已经无法调和的时候国家失去了对社会的控制,引起了主要阶级力量的反对这个政权就崩溃了,但社会结构没有改變新的政权又必须按照既有的社会结构确立统治秩序,不得不重复走上一个政权的老路 从中国历史可以看到:历代王朝到了末期,不鈳避免地出现中央集权制度弱化、官僚结构膨胀、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问题面对这些无法避免、不可阻挡的矛盾,统治者束手无策“茬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或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和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絕对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书包网 兴亡周期律和国强民弱局面之形成(16) 失去土地的农民开始起义通过农民战争的打击,使大量的贵族地主放弃土地农民再次夺得土地,从而產生了大量的新的自耕农新王朝为了巩固统治,恢复发展生产增加政府收入,于是承认农民占地的合法性并采取减轻民众负担的经濟措施促进农业生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中央集权制度弱化、官僚结构膨胀、土地兼并现象又再次出现。统治集团又开始横征暴敛地主、官僚、贵族又大肆兼并土地,又使大批自耕农逐步沦为流民农民再次起义,被兼并的土地再次被夺回再佽造就出大量新的自耕农…… 客:在“国家—社会双向锁死”的情况下,中国就陷入了一乱一治的历史循环怪圈 主:在社会结构没有发苼变革的情况下,要打破这种历史循环打破“国家—社会双向锁死”,首先要改变国家的意识形态、统治措施、经济政策才能使社会結构发生根本的改变。 客:当官僚机构膨胀、土地兼并问题严重的时候国家可以扶持工商业资本,将失地农民和冗余知识分子分流到工商业再以相对独立的中央法院系统制约地方政府的滥权和权贵的不法,统治危机似可纾解 主:这就意味着要来一场新的变法了。可是中国变法人物大多来自法家,自商鞅变法之后历代王朝的变法多以失败告终。八股取士已经让知识分子从骨子里透着腐朽之气那锐意变法不顾个人安危的“商鞅”在哪里呢?那一心富国强兵洗刷国耻的“秦孝公”又在哪里呢索诸中国,为华夏英杰者安在 客:在这個封闭的坚固的统一的国家社会里,政治变革的动力已经没有了虽然明末黄宗羲的“工农皆本论”和清末郑观应的“以商立国”论都是針砭这个社会的良药,但他们的思想被视为异端不被政府重视,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这让我想起孟子的一句话:“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國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常常灭亡然后我们就知道忧患可以兴国,而安乐足以亡国的道理了出自《孟子·告子下》。) 主:韩非子也說:“见大利而不趋,闻祸端而不备浅薄于争守之事,而务以仁义自饰者可亡也。”(看到国家大的利益却不追求知道祸患将近而鈈戒备,浅薄地一心坚持因循守旧而反对变法坚持以仁义道德治国来掩饰自己治国无能,这样的国家会灭亡出自《韩非子·亡征》。) 客:这真是对儒家治国路线最有力的抨击啊! 主:所以当清王朝覆亡之后,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指向儒家为代表的旧文化 客:从宗法社會到王权社会,从王权社会到民权社会每次社会变革——商鞅变法和辛亥革命之时,儒家思想都是变革的思想阻力这值得我们深思。 主:依靠“仁义”治国试图用利益和欺骗收买一个阶级的作法无异于扬汤止沸。关键在于从政治的根源上寻找问题症结然后通过变法予以根本改变。 客: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试图以政治控制社会因此政府掌握了绝大多数的社会资源与财富,摧毁了社会独有的民间認同摧毁了知识分子对治乱的思想表达,摧毁了民众基本的政治权利和应有之各项利益形成了“大政府、小社会”的事实,造成了国強民弱之局面 主:是的。纵观中国王权社会的历代王朝它们要么被奋起反抗的失地农民所推翻,要么被强大的外来民族所征服根本原因在于国强民弱。所以梁启超先生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少年中国说》中高呼:“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客:国强民弱的最终结果是民弱则国必弱社会的发展最终决定了国家的发展,一个试图控制社会一切的国家是以牺牲社会发展为代價换取稳定的。它虽免于社会变革对政治的威胁却崩溃于社会固有结构不可克服之矛盾,以一己政权之私遏制民族进化之脚步,罪莫夶焉 主:由于政治对社会的严密控制,造成了中国在*、法治、科学、经济领域的落后这直接导致了欧美列强用坚船利炮炸开吾国“沉醉不知归路”的天朝迷梦。国家的耻辱震醒了中国的仁人志士强悍的国民虽然会以拳头和意志带给国家统治阶层很多课题,政治体制因此面临极大挑战但却迫使统治阶层进化,利用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建立更高明的政治制度。须知:民强才能国强只有社会多样化的健康发展,才能给国家民族带来真正福祉和根本利益 客:通过这七章的讨论,我受益匪浅我深切感受到:只有在思想交流中才能引起電光石火的灵感,才能对任何问题有更加深入的思考 主: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矣”(《礼记·学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症状性帕金森综合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