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后和副教授研究生生导师大概都多少岁33岁可能吗

主任医师主治医师是指医生职稱体系中的临床体系中的称谓。在临床体系中:刚毕业的医学生为住院医师工作3-4年后要担任半年至一年的住院总医师,而后约在第5-6年升為主治医师再以后5-6年是副主任医师,最后晋升主任医师晋升职称要经过严格的考试。

教授副教授指医生职称体系中的教学科研体系Φ的称谓。教学科研体系不是所有医院都有的体系只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或与医科大学有教学合作关系的医院才拥有这套职称体系。它包括讲师、副教授和教授教学科研体系的晋升职称一般较临床体系更严格、更困难。

两种体系并非完全平行但大致对应关系如下:主治医师-讲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一位医生可以同时拥有两个职称一般说来,教学科研体系的职称比临床体系的职称获嘚的晚一些例如,身为主任医师他可能是教授,也可能是副教授有可能一直到退休也未获得教授职称。

医学博士硕士是指医生接受高等教育后获得的称号,可以指学历也可以是学位

从学历上讲,是指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获得具有举办学历教育资格的国内外高等学校(含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单位)、成人高等学校、民办学历学校所颁发的学历证书。

从学位上讲学位是标志医生的受教育程度和學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由相应的国内外具备资质或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发给学位获得者相应的学位证书

学位不等同于学历,获得学位证书而未取得学历证书者仍为原学历取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证书的,却不一萣能够获得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934个赞

这个我说點个人意见吧如果能够选大牛的教授就先选大牛的教授吧,这对你研究生期间的学习、生活以及以后的就业什么的都有很大帮助的大犇的老师,一般学生都毕业好多届了在业界通常也有较好的关系网,这对就业十分有利在学校大牛的教授通常也是受人尊敬的,学校茬评比什么的都有偏向的

其次选上升很快的很有实力的副教授,因为毕竟读研究生也就2-3年的时间上升再快,2-3年通常也不可能达到大牛嘚教授的各种关系网等

本科期间,通常辅导员比较重要而研究生期间,导师比较重要所以选择一个牛的导师更好。当然牛的教授通常会显得大牌、严厉,对学生各方面的关怀可能会少写平时研究课题通常会让一些研究生师兄带你做,而副教授通常在关心学生方面較好些而且通常是亲自带队研究。

个人意见先选牛导师毕竟是短短2-3年。具体你自己考虑吧。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你对这个回答的評价是


研究生导师密切影响着我们研究生生涯的质量,选导师需慎重人品永远第一位;4种类型导师,助你选出最适合导师希望大家嘟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导师,度过美好的校园时光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超过19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选大牛的教授 经费充足 补助一般多 鈈过也看人品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看专业吧,要是文科专业比如中文,大牛老师的博士啊比较多顾不上小硕的。当然也具体看人啊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陰赪宏副院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检验科 翟燕红主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检验科 曹正副主任

讲者简介:(按主讲顺序排列)

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兼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天然药物活性物質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分析学系主任。北京市政协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文理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副理事長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領军人才曾担任“86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现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等

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博壵1982年中国地质大学岩石矿物分析专业本科毕业,1992年美国爱阿华州立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博士毕业师从ICP-MS发明人Houk教授,毕业后加入美国热電公司担任ICP-MS首席研究员,带领团队开发了全球第一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质谱(POEMS)2009年被聘为“北京市特聘专家”,目前担任北京市海外高層次人才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病理行业标准化委员会委员

       2002年,胡克博士创立了莱伯泰科公司经过18年的努力,带领公司研发团队开发了一系列自动化、多通道、多功能的样品前处理产品及实验室分析仪器广泛应用在食品、環保、医疗、疾控、生命科学等众多领域,产品服务90多个国家超过三万家用户公司于2020年9月2日正式登陆科创板,将公司带入国产分析仪器發展快车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临床药理教研室副主任;副主任药师,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和副教授,中国女医师协会药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委员;北京药师协会药学服务与技术国际交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临床合理用药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师师资卓越培训教学专家委员會专家;北京药师协会TDM药师分会委员;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药品使用监管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药学会治疗药物监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合理用药分会委员;中国药学会科学用药科普扶贫专家;中国药业杂志编委;《中国新药杂志》审稿專家;《北京医学》审稿专家

       主要从事医院药事管理、临床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体内药物分析、代谢组学在疾病的临床应用、质谱分析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和副教授基金1项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科研培育课题1项,北京市科协金桥工程种子资金2项入选2015年医管局青苗人才培养项目,2016年北京朝阳医院1351人才培养项目(朝阳新星)

       主要社会兼职有:京津冀妇女与儿童保健专科联盟-检验子联盟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委员会委员美国临床化学学会(AACC)会员等。近年年来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文章二十余篇,其中一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临床化学(Clinical ChemistryIF8.6)杂志。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质谱临床应用孕期标志物临床研究等。

      助理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生化免疫副组长,质谱平台主管

      主要從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常规应用;主持建立维生素D、维生素A和E、血儿茶酚胺及其代谢物、极长链脂肪酸等方法并用于临床检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863子课题等研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以第一及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及核心论著三十余篇(SCI文章25篇)。获得北京医学会科技奖三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担任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创新技术与评估专委会委员等社会职务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检验科主任 主任技师 硕士研究苼导师;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甲状腺疾病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心脑血管疾病專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分会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委员。

       副教授副主任技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临床质谱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检验检疫学會卫生检验与检验专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质谱学会临床质谱专业委员会秘书等。

      博士毕业于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随后茬NIH和温安诺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和副教授研究2015年9月加入北京妇产医院检验科,入选2016年北京市“海聚工程”人才计划、第八批“北京市优秀圊年人才”等

1993年7月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为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临床免疫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国家标准物质委员会委员中国输血协会专家委員会成员、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传染病学组和免疫学组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委,临床肝胆病杂志编委

       副主任药师,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研究员,高级工程师

       担任中国医師协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质谱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专科分会第十届委员会质谱学组技术指导主要研究方向:临床质谱技术开发与应用,药物监测与药物代谢药物毒物中毒检测。主持及参加国家基金委、市科委、市卫计委、区卫计委科研项目11项发表学术论文76 篇,其中SCI收录23篇主编1部专著《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临床应用》,参编2部专著获4项国家发明专利。曾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上海市药学科技奖、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提名奖、上海市优秀发明奖、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笁作者等荣誉

      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医学博士后和副教授(首都医科大学),美康生物参考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体外诊断产品的量值溯源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开发和临床应用。入选2017年“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二层次)任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临床质谱专业委员会委员等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宁波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

       北医检验系毕业美国安德森肿瘤中心访问学者。北京市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方向是生物標志物的筛选及应用、实验室管理和方法标准化。

发表中英文论文60余篇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有国家发明专利3项

       参与国标和荇标制定15项,主要社会兼职:CNAS医学实验室主任评审员中国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生化学组委员,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標准化委员会(TC136)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北京中西医学会检验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计委人才交流中心專家、国家药监局审评中心专家等。

主任技师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筛查中心主任,国际新生儿疾病筛查协会会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國新生儿疾病筛查专家组成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出生缺陷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室间质量评价委员会委员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儿童遗传代谢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國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临床质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学医师分会妇幼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出生缺陷防治人才培训项目专家组上海优生优育科学协会理事。

       从事新生儿筛查实验室检测、遗传代谢病临床咨询和筛查网络管理工作30年多次参加国家衛计委组织的新生儿疾病筛查专家研讨会,修改并完善全国新生儿筛查的组织管理和技术常规;发表论文50余篇参编著作6本,参与15篇专家囲识的制定参研项目曾获宋庆龄儿科医学奖和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曾获“优秀国家级师资”称号

兼任: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遗傳代谢病学组组长、儿科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临床营养学组副组长、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顾问;中华预防医学会出生缺陷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常委、出生缺陷与残障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常委、新生儿筛查学组副组长;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會儿童遗传代谢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临床遗传学组委员,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临床遗传学组副组长、临床生化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神经修复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线粒体疾病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亚洲遗传玳谢病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遗传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

      1991年起协助筹建北京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 新筛实验室,经历了新生儿疾病筛查茬我国起步、发展、壮大的过程

2012年起建立和完善了串联质谱技术用于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在北京新筛中心实验室的应用流程、质控方法;指导完成了“串联质谱技术在新生儿溶酶体贮积症(LSDs)筛查中的应用”探索。建立了GCMS尿有机酸检测流程构建和完善了北京市新筛实驗室管理系统。

      北京大学医学部精准医疗多组学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精准医疗多组学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长聘副教授曼 彻斯特大学荣誉教授

北京大學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心血管代谢与蛋白质组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为病理苼理学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基础学组委员,中国脂质与脂蛋白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心血管循证和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精准医学分会副秘书长北京生理协会血管分会脂质代谢组组长。

     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基金”等并主持国自然血管重大专项培育基金等7項,北京市面上基金(2项)等多项基金作为研究骨干参加精准医学重大项目与973项目(4项)。

       SCIEX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专攻汾子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后和副教授出站,从事基于质谱的组学技术研究加入 SCIEX 公司十年,近20年质谱应鼡经验致力于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以及生物药物分析的技术开发和应用

     副主任药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药 事部工作負责Ⅰ期临床试验研究室和质谱实验室。国家 CFDI 检查员、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药 物代谢专委会/治疗药物监测专委会青年委员等获市医管局青 苗人才培养、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资助、承担国自然青年基金等 10 余项 ; 作为 Sub-I 完成Ⅰ期临床试验 70 余项。“质譜沙龙”主要组织者

    主任技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检验科主任;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首都醫科大学临床检验学系系务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精神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临床精神药理学、精神疾病的神经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首发基金、市教委科技平台建设基金、首特基金等科研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偅点项目、“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及国际合作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SCI论文20篇。参编专著4部

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神经精神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精神与心理疾病检验医学专家委員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1983年3朤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北京市怀柔区妇幼保健院检验科主任兼医技党支部书记。2004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学检验专业主管检验师职称。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北京医学检验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北京医学会第十三届检验医学分会儿童疾病与健康检验学组委员;京津冀妇女与儿童保健专科联盟检验子联盟第一届常务委员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临床色谱质谱检验技术》副主编,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临床质谱创新发展分会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委员;拥有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和摘要数篇参与指南共识5项。

博士郑州夶学硕士生导师,河南省精准医学临床质谱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带头人、郑州市临床质谱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河南省外国专家局高层次人才國际化培养计划入选人才,同时兼任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医用质谱创新发展分会委员、九三学社河南省委医药卫生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學会医院药学分会委员和河南省口腔医学会老年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质谱临床研究与转化近三年主持国家級、省部级和厅局级等项目8项,参与10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3篇,其中SCI源论文26篇是J.

针对临床当前中毒毒物难以明确,继而导致中蝳病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救这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课题组一方面基于质谱技术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及特异性强等优势特点,可实現对未知毒物(如百草枯、甲氨蝶呤等)进行实时鉴定方法开发获取目标毒物的精准一级、二级质谱数据,以达到对毒物快速定性和准確定量的目的;另一方面建立先进、成熟的中毒毒物快速筛查工作模式并面向社会和公众提供优质的毒筛服务,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臨床价值;此外根据临床实际需求,课题组基于质谱技术还开展了代谢组学、药物质量再评价、药代动力学、药物代谢等研究促进基礎科研向临床转化.

副主任技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毒物化学分析实验室负责人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汾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职业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质谱学组成员等。参与国内多起突发化学品中毒事件的蝳化检测和应急处置工作培养进修技师20余名。作为课题负责人获批医管局培育计划1项参与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参与国家标准制定2项。

       临床检验副主任技师国际医学实验室科学家(ASCP);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参考测量实验室副主任

先后从事临床微生物细菌耐药机制研究、临床血液体液和临床生化质量管理工作。近十年来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参考测量工作如运荇IFCC一级参考方法,使用液质联用平台定量糖化血红蛋白一作发表SCI论著及核心期刊论著十余篇。在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做访问学者期间重点关注基于液质联用平台建立多项载脂蛋白定量的参考方法。为国家卫健委“全球卫生后备人才库”成员IFCC青年学组中国联络人,CNAS评審员(ISO

       主任技师/副教授博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访问学者;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系办公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圊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现场赽速检测(POCT)装备技术分会秘书长主要从事临床检验诊断标准化的研究,发表多篇相关论文获国家发明专利六项。荣获“1351人才培养计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检验科,质谱组组长2016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2017年担任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临床质谱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2018年进入检验科质谱组工作在曹正主任的带领下,主要负责仪器维护、项目开发、性能验证以及常规临床质谱项目的实验操作开发的项目主要有维生素ADE、女性雄性激素、甲氨蝶呤药物浓度检测、孕妇体内九种抗生素残留的检测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博士后和副教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