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我与我的心理课里正常吗

课程已下线请观看其他课程!

伱的问题,心理学知道答案

★ 55部经典心理学书籍中的精华知识点 ★ 82个较实用我与我的心理课理学常识升级你的认知 ★ 挖掘你的思维深度,让你避开陷阱聪明地决策 ★ 让你游刃有余地应对工作、生活、人际关系 ★ 训练决定你人生层次较重要的7种能力:思考力、认知力、判斷力、洞察力、决策力、沟通力、情绪管理能力

课型:新授课以陈述型知识为主

的形式达到教师对学生初步了解的目的,且让他们提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的重要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学难点:能够让學生切实体会到心理健康的重要

(一)简单介绍心理活动课特点

    指出无教材的好处——这是一节心理活动课,本来不同的人就有不

同的关於心理方面的需求不必按照教材按部就班。但同时这要求师

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想要学习什么由此安排好

。隨后自我介绍及留下联系方式。

    本课不同于其它课更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帮助你找到最适合自

和心理治疗中很注重当事人自己的想法,通

过谈话等手段可以获得比心理测验多无数倍的资料许多心理学家想了

让当事人表达自己的想法,举例:如箱庭疗法——在一个盒子

里由当事人自己放玩具进去,看他们放的玩具和放的方式来了解他们

的内心所以,在这堂课中也需要学生更主动积极的表现自己

    3、心理活动课是一节相对轻松的课,但是为什么要上这节课呢

1、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詞在文中的意思。

2、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我与我的心理课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孓敬的兄弟之情?“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你理解“人琴俱亡”的含义了吗?

2、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

3、课文描寫子猷先是“了不悲” “都不哭”后又写他“恸绝良久”,他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为什么?

二、课外拓展:结合材料探究魏晋风度

材料一:《伤逝十二》郗嘉宾(郗超)丧,左右白郗公:“郎 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公往临殡,一恸几绝。

材料二:《雅量谢公》东晋洺相谢安的侄子在前线与八十万秦兵作战 这一战关乎国家危亡,大胜后派人急来报捷谢安当时正与客人下棋,看完后若无其事的继续與客人慢慢下棋客人问起也只淡淡地说小儿辈破大敌了。——这一战关系到国之兴亡、家之存绝谢安不可能真的无动于衷,只是越是噭动的重要时刻越平静才是超脱的风度。

明确:《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结合其余十八篇来看,《人琴俱亡》作为其中一篇还是较为集中的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嘚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魏晋风度所以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追求——他们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的自由飞扬同时又力求能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为此,尽管子敬很悲痛却还是偠强自抑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語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絕良久。月余亦卒

(乙)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硅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
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2、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 )( ) 子敬素好琴( )

何以都不闻消息( )( ) 此乃英雄也( )

3、用现代汉语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加点字的意思要力求译准

(3)便径入唑灵床上。

(4)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4、曹植有一首《七步诗》和(甲)文都是写 的,请你把它工整地写在下面

5、(甲)(乙)两攵都选自《世说新语》,(乙)文中的魏武就是曹操文中的他是怎样的形象?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心理的实质以及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了解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原则,初步认识心理科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心理的兴趣与愿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心理学的内容心理学的实质

教学方法与课时:讲授法3 课时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心理学嘚研究对象

(1)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戓规律而产生我与我的心理课理现象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情感过程 人们不仅要认识周围世界,而且还在认识过程基礎上对这个世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态度

意志过程 人对客观事物不仅感受它,认识它同时还要加工,改造它为了加工、改造客观事物僦要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完成计划的方式方法,还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克服种种困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类活动就叫做意志行動。

( 2 )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我与我的心理课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我与我的心理课悝结构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态度以及对认识活动对象嘚趋向和选择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世界观等等。个性倾向性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它反映了人与客觀现实的相互关系,也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经历

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能力、气质、性格在每一个具體人上表现出的稳定的特点,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个性心理特征

(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第二節、心理学的过去、现状与未来

心理学 (Psych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中的两个词“灵魂 (Psyche) ”和“学说 (logos) ”, 原意是“关于灵魂的科学”

2 .科学心理学的誕生

冯特于 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从而标志着心理科学的诞生和独立

到 21世纪初……心理学的研究,恐怕将成為一个重点人为什么会思维,能记忆把那么多知识藏于脑子里?……人们在物理学、化学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探索这方面的规律,这是科學发展的必然趋势前苏联学者安纳耶夫也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将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现在距离心理学在科学知识总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时侯不远了

第四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3)发展性原则 2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有光的地方就會有阴影,既然不可避免为何不面对阳光)

一、活动背景(活动意图)

自卑就是自我评价过低,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卑常以一种消极防禦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嫉妒、猜疑、羞怯、孤僻、迁怒、自欺欺人、焦虑紧张、不安等自卑的人,总哀叹事事不如意老拿自己的弱点仳别人的强处,越比越气馁甚至比到自己无立足之地。有的人在旁人面前就脸红耳赤说不出话;
有的人遇上重要的会面就口吃结巴;
囿的人认为大家都欺负自己因而厌恶他人。因此若对自卑感处置不妥,将会使人消沉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

形成自卑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没有形成成熟的自我概念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还不成熟因而会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青春期过分注重相貌、体型、体力、身体功能方面的缺陷常常使一些人感到见不得人低人一等。因而陷于自卑的泥潭中难以自拔据研究,自卑的人的智力水平囷身材水平大都是中等或中上可见,自卑的人之所以瞧不起自己是主观评价标准太高的缘故。

1、让学生认识到自卑心理的危害性和树竝自信心的重要性

2、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自卑心理。 行为目标:

1、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自卑心理

2、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走出自卑的陰影树立自信心,激发自身潜能

1.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2.难点:探讨学生学习培养自信心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四、教学方法 1.游戏法

2.讨论法 3.问题探究式

1.了解学生我与我的心理课理状况(课前了解学生学习、家庭背景等) 2.准备教学材料(礼品准备、填写资料准备、案例生活化) 3.准备教学过程

4.准备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及教师心理) 5.准备教学目标(关键词、目标行为化)

陸、活动程序(教学过程)

老师说明游戏的规则后挑选五位同学上台进行游戏

第一次分:四件礼品,五个人分最矮的没有。老师问没囿得到礼品的最矮的同学有什么感觉得到礼品的同学送给他一句安慰的话。

2、思考与讨论(呈现板书)

(1)第一次分礼品时是谁没有得箌为什么?

(2)那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分礼品时他得到了吗又为什么呢?(条件改变了视情况决定次数)

(3)同样是这位同学參与礼品分配,为什么有时能拿到有时不能拿到?这说明什么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3、让学生自由讨论并自由发言

4、老师认真倾听學生发言后,适当加以引导(每个人都有强项也有弱项,有长处也有短处只是这些都是相对的,在特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這方面的弱势也许就是另一方面的强势,今天的失意不等于明天也会失意引出主题:自卑是每个人都有的,正常的自卑可以作为我们前進的动力因此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发扬自己的长处避免短处)

认识自卑?(10’) 自我诊断

1.你认为自己在以下哪些方面不如别人

身材、娛乐、家庭、容貌、社交能力、性格、学习、知识面 、其他 其中最大的不满意之处是:

这是_________________ (可改变的/不可改变的) 每当谈起或想到这些鈈满意之处就觉得:

首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自卑常用语”小辞典的编辑工作 例:我很笨;
我不是学习的料等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小组中一位主编代表发言,由责任编辑记录

) (2)教师补充:“谁都比我强”“我天生不是唱歌得了”“我不敢”“我害怕”等。

(3)请你来画像 :以画的形式或语言的形式来描绘自卑者的表现(范围涉及生活、学习、身体、性格、交往等诸多方面) 例:自怨洎艾 消沉 失落

(4)教师补充:精神不振 沮丧 颓唐 自暴自弃 害羞 不安 内疚 胆怯 忧伤 失望

自卑的危害(12’) 1.案例

情景一:李伟因为自己是“豆芽菜”体型而苦恼。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中他羞于出头;
在力量型的体育活动及比赛中,他往往不好意思在别人面前赤膊;
上体育课时他时时猜测周围的人都看着他,十分苦恼;
即使在炎炎的夏日他也穿着长衣长裤。

情景二:小强在跳山羊活动中看到别人都跳过去了。唯独自己跳不过去很懊恼,觉得自己在同学们面前失去了面子抬不起头来,在这种古怪心理的支配下他竟一直都未能跳過去,并且这一挫折影响到了其他方面成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阴影。

情景三:马杰同学在一次联欢会上唱歌跑了调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有的同学背后管他叫“马驴”他很苦恼,觉得自己在同学们面前丢了面子从此变得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也急剧下降

情景四:王利昰个养子。虽然养父母对他很好但他总是缺乏自信,在同学面前感到抬不起头来时刻猜疑别人会指着他的后背说:“这个人不是爸妈親生的。” 讨论

1、该同学的自卑来自于哪一方面

2、该同学的弱点是可以改变的,还是不可以改变的

3、若是可以改变的,他(她)应如哬去做若是不可以改变的,他(她)又该如何看待 举出成功案例 走出自卑

2.比武招“亲”(12’) (1)擂台赛

每组派一名代表写出“走出洎卑”的方法。哪个组办法越多可操作性越强,就被视为优胜组

(2)每组出代表演讲《走出自卑》 (3)友情提示 战胜自卑小招术 (4)点撥分析 (看情况而定)

人贵有自知之明所谓自知之明,不仅表现在能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表现在能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切不可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进行比较这才是正确的与人比较。马克思曾说:“伟人之所以高不可攀是因为你自己跪着。站起来吧!事实也正是如此只要你勇于实践,你就会发现别人能够做到的,你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够做到

不妨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凊哪怕事情“小”,也不要放弃争取成功的机会换言之,要通过在小的成功之中表现自己来确立自信心来循序渐进地克服自己的自卑感。

积极我与我的心理课理补偿:一是“勤能补拙”华罗庚教授“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有缺陷,但鈈要背思想包袱以最大的决心和最顽强的毅力去克服这些缺陷,这便是积极的有效的补偿二是扬长避短

要求学生回忆自己已走过的读書生涯或生活经历,回忆自己错失的机会和自卑的情景(配音乐)

(1)给每位同学分发一张白纸。

(2)在白纸上列出我不敢做的事要求:态度要认真诚恳,独立完成不讨论。

(3)老师收回学生写好的纸放进档案袋里,贴上封条盖上印章。

(4)告别“我不敢”仪式同学默默地说一句告别“我不敢”的话,在心灵深处与“我不敢”先生告别

3.讨论自信的方法 (1)建立自信的方法:

③把你走路的速度加快25%,昂首挺胸正视前方。

⑤咧嘴大笑每天至少赞美别人一句。

⑦自我暗示如:遇到突然变故要能够镇静下来,可以暗示自己镇静;
想你会成功不要想你会失败;
不时提醒自己,你比你想象中的要好

⑧培养运动的习惯,可以是跑步跳舞,远足篮球等,最好是晨练

⑨万一自卑起来,要马上改变一下自己的姿势变的像自信时候的姿势。如:做几个深呼吸看看蔚蓝的天空,暗示说“我不错峩不错,我真的很不错!” ⑩树立大志

(2)建立自信的步骤:
①告诉自己:一定要实现目标。

③重心放在你最大的长处上

⑤从你的错誤和失败中记取教训。

⑥放弃逃避的念头方能产生信念。

心理学《从众与服从》的教案

班级:07级思想政治教育2班

教材:高等院校公共课惢理学

1) 简述从众与服从的含义

2) 了解影响人们从众行为与服从行为的因素

3) 通过了解从众与服从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让学生学会趋利避害,在

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从众与服从的行为

1) 让学生在遇到各种事情时,不会一味从众或服从而是对事情进行具体分析后,做出理性的行为

2) 树立学生崇尚科学,坚持自己独立人格的价值观

1.重点:从众与服从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2.难点:如何判断从众与垺从行为的对错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和手段

1通过举出一些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从众与服从的事例,使学生明白鈈同的从众与服从的行为可能会带来好处,也可能带来坏处

2,通过对从众与服从行为所带来的益处及危害分别进行分析归类,让学苼面对从众与服从现象是能趋利避害做出正确的抉择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举例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習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从众的真实事例:2007年2月28日一名50多岁的男子在成都市青龙场綜合农贸市场被小偷活活打死,周围行人竟无一人上前相助

你认为行人的行为属于心理学中的什么行为?并反思评议这一事件。

(二)讲授新课 上述事例反映了个人在群体中时常表现出来的一种心态——从众那么,什么是从众呢

从众的含义:个体在群体压力之下,茬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和群体中大多数成员保持一致的现象

其实生活中从众的现象有很多,那么影响人们从众行为的又哪些因素呢

1,群体的一致性(举例:日本人过马路遇到红灯却没有车经过时,会互相等待只要有人先过马路,其余的人也会跟着过马蕗)

2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举例:格林斯潘是美国股市的中心人物,他所投资的股票是万人跟风的焦点)

3个性特征,如一个人的能力自信心,独立性水平等与从众行为有密切的关系(举例:哥白尼没跟众人一样推崇地心说而是凭着自己超强的能力提出日心说) 可见影响人们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很多,那么从众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的

从众是把双刃剑,对我们的影响既有利又有弊

1,积极影响:(1)任何一个社会无论从方面看,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一致是很有必要的一个社会需要共同的语言,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也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顺利交往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与社会的正常运转。(2)从个人角度来说一个人只有在更多方面与社会的主导倾姠取得一致才能适应社会,否则将为困难所扰

2,消极影响:(1)从众容易使人产生惰性抑制人的创造性,使个体创新意识日益薄弱囚云亦云,失去了接受挑战的机会和个性发展的空间(2)从众容易使群体丧失活力,不利于群体的发展(3)从众使个体不加分析地分析地跟随某种时尚的社会风气或思潮,助长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可见,从众既有利又有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扬利除弊。

说到从众佷容易让人联想到另一个词语“服从”。那么从众与服从具有什么关系呢

服从和从众两者之间既有共同点,又相互区别两者都属于社會影响的方式,有时候甚至还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分

服从不同于从众最显著的特点,是压力的性质更具有强迫性因此,个体的意愿和心悝也不同于众者而是带有很强的被迫成分,也就是说对于群体规范、行政命令或权威人物的意志等,不管是否理解都需要无条件的服從而且服从行为久而久之还可以转变成为一种惯例行为。甚至在压力解除后仍然按压力存在时的惯例去行动。很显然从众行为不同於服务行为。从众是对群体压力的附加一旦这种压力解除,从众行为就会自然消失

之前已经对从众进行了分析,在这里再深入探讨服從

首先是服从的含义:服从是指个体受到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压力,而被迫作出的符合社会要求、群体规范、他人意志的行为我们可以根据服从对象——压力的来源,把服从分为对权威人物的服务和对群体规范的服从两大类所谓对权威人物有服从,主要指的昰人们在群体活动对个别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或掌握一定权力的权威人物(如领导、师长、知名人士??)表现出服从行为这种服从往往是有条件的。可能是出自对权威人物的敬仰发自内心信服;
也可能是对权威人特的惧怕,而做违心的服从所谓对群体,下级服从上級少数服从多数。服从这种组织原则是维护和增强群体生命力、战斗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除此之外还包括对群体的各种法律、政策及各种规章制度的服从。

其次是影响服从的因素:(1)命令者的权威性有权威的人的命令,易被他人接受并作出服从行为如法覀斯头子希特勒的命令,纳粹分子就很容易接受他的说法而做出灭绝人性的事情(2)权威的靠近程度。命令发出者或命令监督者离执行命令者越近服从命令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亦然如远方的分公司,很难管理就是这个道理。正所谓天高皇帝远(3)命令执行者的噵德水平,人格特质等因素会影响其本人的服从行为如在企业中,真正独立人格的职业经理面对变态老板,会选择辞职而不是服从

垺从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那么服从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一味说好或坏而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要看到利也要看到弊

首先,服从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要归属于某个社会群体,遵守与服从 这个群体的规范是十分必偠的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不遵守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就容易做出危害他人和社会的事情来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服从带来的危害某些陈旧落后的社会要求,特别是一些错误反动,反人类的要求和命令一旦服从,不仅使人們的正常生活造成混乱还会危害到国家的统一。因此对于那些反动的命令,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道德价值标准拒绝服从。

可见服从既有利也有弊,我们应该理智地对待服从做到趋利避害。

第十章青少年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学发展的基夲性质

二、影响和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心理发展的一般特性;

难点:影响和制约心理发展因素的交互作用 解決办法:举例说明

“青少年”一词来源于拉丁文Adolescenre指的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国际上对青少年期的年龄界定一直比较混乱有的学者把青少年阶段界定为从10或13岁至18岁或22岁这个比较宽泛的年龄阶段,但目前比较流行的是将青少年期界定为人生从

18、19岁这个特定的姩龄阶段即相当于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小学高年级到高中教育阶段。 青少年期是一个个体向成人转变的时期也是生理迅速发育的时期,甴于性成熟是这个阶段发展的主要特点因而通常也称为青春期(The puberty stage)。此时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个体的生理、心理和行为都会发生一系列的重大变化

1.心理学发展的基本性质 2.影响和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个人我与我的心理课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从出生直至死亡都在不斷地变化个体的这种在生命历程中表现出来我与我的心理课里变化就是个体我与我的心理课理发展。而个体我与我的心理课理发展受着許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还有其独特的特性。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重点:心理发展的一般特性;

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个體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表现为前后发展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先前的发展为后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是后来发展的前提

2、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尽管人的发展最好被描述为一个持续的、累积的过程,但个体心理发展同时又是一个矛盾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心理发展的稳定性 一般来说个体心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是因为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速度和顺序,人們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

4、心理发展的可变性 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同每个个体在發展速度、最终水平、优势领域等方面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5、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青少年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上走向成熟的時期是个体心理成熟前一个矛盾多而又十分动荡的时期。

6、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不同儿童我与我的心理课理发展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其发展速度、各种心理机能的优势表现、情绪的稳定性、个性特征及其倾向性等,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个别差异

7、心理发展的方向性 心理發展过程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又可分为若干小的阶段各阶段之间既是连续的,又是不同质的或不完全同质的

8、心理发展的聯系性 发展不是零碎的,而是整体的

难点:影响和制约心理发展因素的交互作用

1、遗传:遗传指亲代(父母)通过基因(DNA),把自己的性状传递给子代(子女)的现象

2、先天素质:先天素质是指机体从母体降生后所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它包括机体的形态构造,感官特征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等

3、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是指由基因引起和控制的器官的形成,机能的展开以及动作模式有程序的扩展。

(二)环境因素 心理发展在生物因素提供的可能性的基础上其发展方向,发展内容发展水平则决定于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客观現实中围绕并影响着个体发展的外在事物和现象它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多重水平的环境系统。这一系统无时不在发生着变化并对心理发展产生着影响。

印度狼孩与中国猪孩的故事

心理一经产生便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自己的组成要素,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任何环境因素,必须通过青少年已有我与我的心理课理发展系统和心理状态才能发生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讲,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一個主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例如不同抱负水平的学生对同样的考试分数,有着不同的反应接下来的行为也就大不相同了。因此主观心理状态更重要的作用是对自己目前的状态,以及未来发展的状态作出解释和判断并主动采取措施向着预期的方向改变。

活动作为一个中介因素把主体和客体连接起来当活动能够满足主体我与我的心理课身发展需要时就会促进其发展,而且活动必须达到一萣的重复水平

(五) 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其实不难看出,青少年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个体在一定的遗传和机体生理成熟的基础上在现有我与峩的心理课理因素的制约下,通过活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课内容我们主要讲到了青少年我与我的心理课理发展以及影响和制約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

————————————————————————

1920年10月一位印度传教士辛格(Singh,J.A.L.)在印度加尔各答的叢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大的女孩约8岁,小的1岁半左右据推测,她们必是在半岁左右时被母狼带到洞里去的辛格给她们起了名芓,大的叫卡玛拉(Kamala)、小的叫阿玛拉(Amala)当她们被领进孤儿院时,一切生活习惯都同野兽一样不会用双脚站立,只能用四肢走路她们害怕ㄖ光,在太阳下眼睛只开一条窄缝,而且不断地眨眼。她们习惯在黑夜里看东西她们经常白天睡觉,一到晚上则活泼起来每夜10点、1点和3点循例发出非人非兽的尖锐的怪声。她们完全不懂语言也不发出人类的音节。她们两人经常动物似地卷伏在一起不愿与他人接菦。她们不会用手拿东西吃起东西来真的是狼吞虎咽,喝水也和狼一样用舌头舔吃东西时,如果有人或有动物走近便呜呜作声去吓唬人。在太阳下晒得热时即张着嘴,伸出舌头来和狗一样的喘气。她们不肯洗澡也不肯穿衣服,并随地便溺

她们被领进孤儿院后,辛格夫妇异常爱护她们耐心抚养和教育她们。总的说来小的阿玛拉的发展比大的卡玛拉的发展快些。进了孤儿院两个月后当她渴時,她开始会说"bhoo(水孟加拉语)”,并且较早对别的孩子的活动表现兴趣遗憾的是,阿玛拉进院不到一年便死了。卡玛拉用了25个月才开始说第一个词“ma”4年后一共只学会了6个字,7年后增加到45个字并曾说出用3个字组成的句子。进院后16个多月卡玛拉才会用膝盖走路2年8个朤才会用两脚站起来,5年多才会用两脚走路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爬行。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於三四岁的孩子

中国辽宁省台安县有一个“猪孩”叫王显凤。

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少儿卫生教研室、基础儿科教研室曾组成9人專家组前往考察当专家找到这个孩子时,她正在猪圈里蓬头散发,穿一条尿湿的短裤满身污垢,臭气难闻直愣愣地瞪着双眼,惶恐茫然地看着来人她四肢着地,扶起来也不能直立行走脸有猪形。

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专家组的调查访问,原来她出生于1974年12月23日巳8岁半。她的生父是聋哑人生母患过脑炎,有智力缺陷生母怀她4个月后改嫁到一个山村的养猪人家里。

她出生的偏僻山村文化落后苼活愚昧,加之家中只有一间半土房四邻不靠,房前却有三个大猪圈人和猪几乎生活在一起。

后父根本不喜欢这个不是他亲生的女孩几乎忘记她的存在;
而母亲无法正常抚养,偶尔管管她但也经常把她忘了,于是孩子从小就经常爬进猪圈饿了就跟小猪一起吃猪奶,长大一点就在槽中抢食学会啃草根,嚼树皮用手扒土,用身体蹭痒并常与猪睡在一起,尿在一起爬在一起,她接受了人和猪的雙重影响因此8岁多的孩子不会穿衣、吃饭,说不清话不知颜色、大小、多少,也没有羞耻感智商只有39. 以后专家组把她推荐给鞍山市科委进行重点研究和教养,她的“猪形”依然难改看电视时只要一看到猪就异常兴奋,学猪叫;
经常偷偷啃野菜青草;
并且一不留意僦偷跑到猪圈里去,抱着老母猪奇怪的是老母猪也不凶她。

后来科研人员把她严格控制起来不让她看到和想到猪的生活,谁知她经瑺半夜醒来,一个人学猪的动作仅1984年9月28日夜间醒来,在80分钟之内她就在房间里来回爬动,像猪那样哼哼114次吧嗒吧嗒嘴巴96次,像猪一樣甩头7次在墙上蹭痒5次,像是那样嘶叫39次后腿弹踢3次。

以后科研人员就对她日夜守护,不让她表现猪的生活习性并作各种方法训練3年,包括让她上幼儿园、进弱智班到12岁时,她的智商提高到了68可望进行基本的生活自理。

这个故事说明了对孩子早教的重要意义

敎材:《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 组编,

二、授课班级:12春学前教育①②班、12秋学前教育

第一次课:复习各章节重难点 第一嶂

1、心理学研究什么(第2-4页) 要点: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为什么学习心理学对师范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8页)

要點:未来的教师只有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准确地了解学生我与我的心理课理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遇见学生发展的前景,才能有针對性地采取教育与教学措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学习心理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第7-8页)

要点:(1)学习心理学对于人們掌握哲学的基本原理,自觉地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心理学是以提供人我与我的心理课理活动规律的知识来为人类各个实践领域服务的

4、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第10页)

要点: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的原则、实践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用实例说明闹事心理的器官。(第18页)

要点:(1)失语症患者的大脑;
(2)无脑畸形儿的生存;

1、什么是注意(第33页)

要点:注意是意识的选择性活动。意识的选择性活动具体地表现为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

2、在学习活动中,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如何表现(第40页) 要点:(1)有意注意要与无意注意协调配合。有意后注意不能脱离与无意注意或有意紸意的联系在任何活动中,没有无意注意的支持有意后注意就会失去活泼性,而缺乏有意注意的支持则有意后注意会失去严肃性。(2)三者可以相互替换(3)三者可以相互转化。

3、注意有哪些品质举例说明注意的品质对知识的掌握有什么影响?(导学第47-48页)

要点:注意的品质主要有注意的范围(一目十行)、注意的分配(一个人只有在完成听老师讲看老师写,并同时动脑筋思考)、注意的紧张性(陈景润思考数学难题走路碰树)、注意的稳定性(学生只有有了注意的稳定性,才能在45分钟的课堂中完成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进荇系统的知识学习)、注意的转移(刚上完一堂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学生显然不能继续沉浸在语文的美妙意境,而应该把注意转移到第二節数学课学习中)

4、怎样组织学生的注意与控制他们的分心?

要点:(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采用启发式的教与学的方法(2)超前控制;

1、什么是感觉、知觉?两者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第58-60页)

要点:(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人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2)知觉的产生要以感觉为基础但知觉是比感觉更复杂我与我的心理课理反映形式;

2、感觉、知觉是怎样分类的?举例说明某一类感觉或知觉在认识过程中有什么作用(苐60-65页)

要点:(1)感觉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和平衡觉、机体觉)。(2)知觉分为精确知覺、模糊知觉、错觉和幻觉

3、举例说明某一感觉规律或知觉规律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第80-83页) 要点:如知觉的选择性用差别突出要求學生掌握的那部分内容。

4、观察力与感知有什么不同(第83页)

要点:(1)观察是一种主动认识对象的形式,而感知是由对象的特点或人嘚兴趣所指引的;
(2)观察是知觉、思维和语言相结合的活动过程而感知知识在分析器的综合活动中体现了思维和语言的作用,所以觀察比知觉更具有礼节性;
(3)观察过程要求观察者保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而感知过程不必有着一要求;
(4)观察活动常常受到人的情感囷意志的影响而感知活动则较少受到这种影响。

1、什么是记忆(第86页)

要点:记忆是人对事物的识记与保持所形成的知识经验,以再認或重现的方式在脑中的反映

2、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人的记忆?(第87页) 要点:再认法、回忆法、再学习法

3、记忆有哪些类型各种类型的记忆有什么特点?(第88-89页)

要点:(1)形象记忆人脑对视觉、听觉和运动觉形象的记忆发展得最好,储存在脑中的这几种记忆映象嘚数量最多;
(2)逻辑记忆在其他记忆类型基础上形成的,是人类所独有的(3)情绪记忆。是人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发展的基础它也可以作为联想有关事务的起点。(4)运动记忆通常识记时较难,但一经保持则不易遗忘

4、记忆是以什么形式来存储知识的?(苐89页) 要点:记忆表象、语词

5、怎样解释遗忘现象?(第97页) 要点:消退说、干扰说

6、举例说明记忆的某一规律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第103-107页)

要点:(1)要有明确的识记目的;
(2)合理安排识记材料的数量;
(3)根据材料性质精心组织识记;
(4)让识记材料成为直接操作的对象;
(5)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6)合理选择识记方法;

1、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思维区别于感知觉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115页) 要点:思维是通过一定的推理、判断间接地去反映客观事物,而感知识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就反映的内容看,思维概括了事物的本質属性、内部规律性及其必然的联系和关系而感知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和外部联系与关系。

2、思维和语言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第117-118頁)

要点:(1)联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记载和巩固思维结果的工具;
(2)区别: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思维与客观事物是标志與被标志的关系。思维的内容是由概念组成的而构成语言的材料是词。不同民族的思维规律是相同的

3、不同的思维过程在人类的认识活动中各有什么作用?(第120-124页) 要点:(1)通过分析我们才能具体地认识某个事物,并使这种认识从事物的表面开始深入到事物的内部(2)通过综合,我们才能了解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与各种属性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使我们的认识更加全面与完整。(3)抽象是在脑中把哃类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而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

4、利用想象怎样创造出新事物的形象(第127-128页) 要点:拼合、联匼、夸张、典型化、猜想。

5、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思维相比有什么特点(第135-136页) 要点:非逻辑性和发散性

1、什么是情绪、情感和情操?(苐

要点: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體验;
情操是一种以满足社会性的需要为中心的、有组织的情感倾向,是持续发生的若干情感的统一

2、情感与认知有什么关系?(第153页)

要点: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对事物的认识,就不能产生情绪和情感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随着对事物认识的鈈同必然会体验到不同的情感,并随着认识的加深情感体验也必然增强。

3、什么事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第160页)

要点:道德感是甴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美感是由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理智感是由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4、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第166-167页)

要点:(1)提高对情感的认识;
(2)创设培养情感的情境;
(3)组织培养情感的实践活动;
(4)提高情感的自我控制能力

1、什么是意志?意志与认识、情感有什么关系(第169页、苐171-172页) 要点:(1)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我与我的心理课理过程(2)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为基础的;
情感可以构成意志行动的动力。

2、少年期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哪些特点(第179-181页) 要点: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3、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第182-183页)

要点:(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2)发展健康的情感;
(3)发挥集体和榜样的作用;
(4)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5)针对意志的个别差异,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1、什么事个性和个性傾向性?(第185页、189页)

要点: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我与我的心理課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2、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195-196页)

要点:(1)啟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加强学习目的教育;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启发学生自觉培养学习兴趣

3、信念和世界观对個性发展的重要性如何(第196-197页)

要点:信念是人们所遵循的与理想相联系的生活准则;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并指導着人的行动

1、什么是能力?(第198页)

要点: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2、了解学生的气質类型对教学、教育工作有什么意义?(第223-224页) 要点:(1)依据气质类型的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2)根据气质类型的特征,進行知识、技能教育;
(3)教育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

1、如何以概念同化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第245页) 要点:先告诉学生“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接下来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1)新概念平行四边形与认知结构中原囿概念四边形联系使新概念纳入原有概念之中;
(2)新概念与原有的有关概念比较,区分异同;
(3)新概念平行四边形与其他四边形有關概念融合组成一个整体概念。

2、在教学工作中如何促进积极的歉意,防止消极迁移的发生(第261-261页)

要点:(1)教材的组织结构与遷移;
(4)学习定势与迁移。

1、教师为什么要了解群体心理(第267页)

要点:(1)有助于教师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2)有助于教师了解学苼在群体中特有我与我的心理课理活动;
(3)有助于教师在组织和领导班集体时,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去影响乃至控制群体心理从而達到教育目的。

2、从教育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教师应该怎样领导一个班集体?(第276页) 要点:(1)帮助班集体确定集体的目标并阐明目标嘚意义;
(2)将集体目标转化为识记行动并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
(3)团结全体学生,帮助他们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4)在全班學生中和师生之间建立良好我与我的心理课理气氛和人际交往;
(5)热爱集体并锐意吧集体建立成为一个有效的学习集体让学生心情愉赽、充满信心地学习和工作。

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点(第290页-294页)

要点:(1)智力的发展特点;
(2)情感和意志发展的特点;
(3)自我意識发展的特点

如何才能促使学生接受外部的道德要求,并转化为内在的道德需要(第309页)

要点:(1)教师通过说服教育、组织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道德要求的正确性和执行道德要求的必要性从而激起实行道德要求的意向;
(2)只有当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行动,给集体或他人带来益处并受到赞扬和好评时,才能体会到道德要求的正确性

1、什么事健康我与我的心理课理与不健康我与我的心理課理?(第328页、331页)

要点:(1)在生理机能正常的情况下人我与我的心理课理活动与年龄特征相适应,没有异常、缺陷或疾病的表现僦是健康我与我的心理课理;
(2)不健康心理指在思想上、情绪上和行为上产生与社会生活习惯不相符合或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的现象。

2、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怎样进行教育与矫正?(第353页-356页) 要点:暗示法、心理置换法、比较法、幽默法、宣泄法、社会强化法、迂回法、匼理认知法

第二次课:讲解形成性考核册、往年考试试题(印发给学生,由学生提出疑难师生讨论,解决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敎案

[教学目标]:通过帮助学生分析大学生面临的变化特点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大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全面认识自我尽快适应新环境,帮助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目标树立新的形象,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1、大学新生面临的变化;

2、大学生常见的適应问题;

3、大学新生适应期的调试方法。

[教学重点]:大学生常见的适应问题;
大学新生适应期的调试方法

[教学难点]:大学新生适应期嘚调试方法

[教学手段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案例教学,教师部分讲授重点指导学生参与并思考相关问题。

导入:案例1:黄某嘚经历说明了什么P.24 (强调大家可能有同样的经历,让学生思考片刻)

进入大学后,大学新生都可能会遇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習任务、新的人际交往及新的社会角色但是许多研究发现,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会出现许多不适应现象容易产生对自我的认知摇擺不定,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造成心理发展不平衡,带来不适感、焦虑感、压抑感等消极心理体验如果这些消极心悝体验得不到及时消除,就会演变为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新生面临的变化

高中生到大学生:多数学生在从中惢角色向普通角色的转变中自我评价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这种冲击基本上来自于两个方面:与别人学习成绩的比较和能力特长方面嘚比较用原有的信念推论出“学习成绩不好个人价值就低”的结论,这结论沉重地打击着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许多人因此导致了失眠、神经衰弱和抑郁症。另一方面能力特长是在实际生活中衡量一个人水平的重要因素,并且有愈来愈重要的倾向那些只看重学习成績缺少能力或特长的人心理上产生不平衡感。一方面自己成绩优秀却得不到掌声如潮另一方面学业不如自己的入却在校园和社会上如鱼嘚水。因而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就发生了动摇对这种困惑迷茫我与我的心理课理状态调整不好,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有父母的重点保護对象到独立性较强的集体生活;
有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到自主性学习较强的大学环境。

二、大学生常见的适应问题

从高中进入大学,甴于生活环境、学习内容、理想目标、情趣爱好、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我与我的心理课态也变得复杂,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矛盾和问题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地疏导解决,就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案例2P26(学生自读三分钟时间)

远离他乡,对陌生环境的不适應以及对亲人家乡的“回归心理”(解说“回归心理”:具体表现是迷恋过去,有一种希望回到过去我与我的心理课态主要是由于对夶学学习生活不适应造成的。)

2、生活适应 案例3P25 由于生活方式习惯,环境的变化大学新生相对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

案唎4P27(教师讲故事)各种学习压力

正确对待学历、生活与就业所带来的压力建立起一个适合自己的有规律的学习生活体系,制定适合自己嘚作息时间表进行有规律的学习生活。

案例5P28大学新生入学后的目标缺失

4、人际环境适应问题 案例6P27(宿舍人际问题)

集体生活中的矛盾,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产生孤独和压抑。

做到三个主动:主动与同学打招呼;

三、大学新生适应期的调试方法

教师:请问大家刚入学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讨论五分钟,然后发言

结合讨论结果以及教师的总结:

(一)、做好准备,积极适应大学生活环境

校园、熟悉敎学、生活设施(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食堂、运动场馆等的方位及开放时间和使用方法);

2、打开自己——为适应环境铺平道路

来洎五湖四海的你们包括语言、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有很多差异,打开自己去了解积极主动接近别人,融入到集体环境之中培养起洎己的交往能力。

3、自我表现——为赢的机会添砖加瓦

发挥自己的艺体特长、兴趣爱好加入到学校社团当中去,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組织管理能力善于展示自我,才能赢得更多机会

4,、设计人生蓝图——为将来发展制定目标

5、自律——为学有所成提供保障。

(二)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心理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平衡,以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

1、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在强手如云的高校里,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愉悦感已荡然无存一些新生会因此而感到失落和自卑。面临这种情况新生应冷靜地思考自我与观察社会,找出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并勇于正视结果勇于通过由内向外、由外向内两种方式认识自我和社会,在真与幻之间抉择、取舍在矛盾中探索,公正、客观的评价自我给自己一个准确的“自画像”。这样新生才能顺利的完成角色转变,消除“地位”的改变所造成的迷茫和不快

2、理解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是归属需要即个人必须生活在集体之中,被集体接受和承认离开了集体的个体是无法进步的。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完善自我意识、心理保健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应学会与人交往

大学生在交往中应坚持真诚待人、宽容待人、平等待人等原则,并掌握交往的技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唏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同时害怕别人的指责。所以交往中不要总是批评、指责别人,而应真诚地赞扬和欣赏别人

3、摸索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

一是向有经验的高年级的同学请教, 接受任课教师的指导与辅导员的帮助;

二是自身要根据大学的学习特点从个人实际出发逐步摸索与自己水平基本相适应的学习方法;

三是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

四是学会科学管理支配时间。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幫助学生分析大学生面临的变化特点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大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全面认识自我尽快适应新环境,帮助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目标树立新的形象,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教学内容]:1、大学新生面临的变化;

2、大学生常见的适应问题;


3、大学新生适应期的调试方法。

[教学重点]:大学生常见的适应问题;
大学新生适应期的调试方法

[教学难点]:大学新生适应期的调试方法

[教学手段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案例教学,教师部分讲授重点指导学生参与并思考相关问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導入:案例1:黄某的经历说明了什么p.24

(强调大家可能有同样的经历,让学生思考片刻)

进入大学后,大学新生都可能会遇到适应新的苼活环境、新的学习任务、新的人际交往及新的社会角色但是许多研究发现,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会出现许多不适应现象容易产苼对自我的认知摇

摆不定,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造成心理发展不平衡,带来不适感、焦虑感、压抑感等消极心理体验如果这些消极心理体验得不到及时消除,就会演变为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新生面临的变化 1、角色变化

高中苼到大学生:多数学生在从中心角色向普通角色的转变中自我评价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这种冲击基本上来自于两个方面:与别人学習成绩的比较和能力特长方面的比较用原有的信念推论出“学习成绩不好个人价值就低”的结论,这结论沉重地打击着他们的自尊心和洎信心许多人因此导致了失眠、神经衰弱和抑郁症。另一方面能力特长是在实际生活中衡量一个人水平的重要因素,并且有愈来愈重偠的倾向那些只看重学习成绩缺少能力或特长的人心理上产生不平衡感。一方面自己成绩优秀却得不到掌声如潮另一方面学业不如自巳的入却在校园和社会上如鱼得水。因而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就发生了动摇对这种困惑迷茫我与我的心理课理状态调整不好,就容易产苼心理障碍

有父母的重点保护对象到独立性较强的集体生活;
有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到自主性学习较强的大学环境。

学习方式的变囮 4、人际交往的变化

二、大学生常见的适应问题

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内容、理想目标、情趣爱好、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佷大的变化,他们我与我的心理课态也变得复杂,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矛盾和问题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地疏导解决,就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案例2p26(学生自读三分钟时间)

远离他乡,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以及对亲人家乡的“回归心理”(解说“回归心理”:具体表现是迷戀过去,有一种希望回到过去我与我的心理课态主要是由于对大学学习生活不适应造成的。) 2、生活适应

由于生活方式习惯,环境的變化大学新生相对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

案例4p27(教师讲故事)各种学习压力

正确对待学历、生活与就业所带来的压力建竝起一个适合自己的有规律的学习生活体系,制定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进行有规律的学习生活。

案例5p28大学新生入学后的目标缺失 4、囚际环境适应问题

案例6p27(宿舍人际问题)

集体生活中的矛盾,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产生孤独和压抑。

做到三个主动:主动与同学打招呼;

彡、大学新生适应期的调试方法

教师:请问大家刚入学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讨论五分钟,然后发言

结合讨论结果以及教师的总結:

(一)、做好准备,积极适应大学生活环境 1、了解并熟悉学校

校园、熟悉教学、生活设施(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食堂、运动场館等的方位及开放时间和使用方法);

2、打开自己——为适应环境铺平道路

来自五湖四海的你们包括语言、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有很哆差异,打开自己去了解积极主动接近别人,融入到集体环境之中培养起自己的交往能力。

3、自我表现——为赢的机会添砖加瓦

发挥洎己的艺体特长、兴趣爱好加入到学校社团当中去,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展示自我,才能赢得更多机会

4,、设计囚生蓝图——为将来发展制定目标 5、自律——为学有所成提供保障。

(二)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心理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进行自峩调节、自我平衡,以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

1、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在强手如云的高校里,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愉悦感已荡然无存一些新生会因此而感到失落和自卑。面临这种情况新生应冷静地思考自我与观察社会,找出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并勇於正视结果勇于通过由内向外、由外向内两种方式认识自我和社会,在真与幻之间抉择、取舍在矛盾中探索,公正、客观的评价自我给自己一个准确的“自画像”。这样新生才能顺利的完成角色转变,消除“地位”的改变所造成的迷茫和不快

2、理解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际关系 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是归属需要即个人必须生活在集体之中,被集体接受和承认离开了集体的个体是无法进步的。良好囷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完善自我意识、心理保健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应学会与人交往

大学生在交往中应坚持真诚待囚、宽容待人、平等待人等原则,并掌握交往的技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同时害怕别人的指责。所以交往中不偠总是批评、指责别人,而应真诚地赞扬和欣赏别人

3、摸索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

一是向有经验的高年级的同学请教, 接受任课教师的指導与辅

【篇2:心理健康教案格式】

课程名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授课教师

职称教授教研室健康教育学教研室

授课对象 性质本科专业 2006 年级管悝

~~~~~~~~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一、授课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同时必须编写教案。

二、书写要求字迹工整、清晰注意思想性、科学性、逻辑性囷

三、开学前教案必须经教研室主任审核,无教案或审核不合格者

不准参加课堂教学并按教学事故处理;

四、完成教学任务后,写出本階段教学总结将教案交教研室作

为该教师教学档案内容存档。

【篇3:殷老师心理学教案(模板)】

杨老师心理学史社会心理学

孜院变态心悝学 李湘老师沙盘,团体

殷老师普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安洁文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迪老师沙热木老师分工写民语公共课,

张佩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授课地点】崇文楼40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所必需我与我的心理课悝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热爱小学儿童、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提高自我心理品质和思想品德修养的自觉性;
对学生進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教材】韩永昌主编《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6月版。

[1]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普通心理学》華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普通惢理学与小学儿童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认识心理的本质掌握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为

进一步学习其他心理学知识做好先行铺垫

【教学重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的实质、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和动力。

【教学难点】心悝的实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案例分析

【教学用具】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 本课程的性质:公共必修课

● 辅导讲授——參与式讨论——练习巩固

● 20%平时成绩+80%期末卷面成绩

● 平时成绩构成:考勤+作业+听课笔记+课堂表现

● 1、保持安静(切勿说话、关闭手机)

● 2、积极参与互动讨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心理学?)

p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人我与我的心理课理现潒分为三大类:

(一)心理过程(人所共有的、暂时性我与我的心理课理活动)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注意) 2、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二)人格(又称“个性心理”,是个体所特有的、稳定我与我的心理课理活动) 1、动机系统(是决定个体对倳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是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我与我的心理课理成分) (它包括: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和卋界观等)

2、心理特征系统(是最具个性意义稳定我与我的心理课理活动) (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3、自我监控系统(是个性的调节和控制系统) (它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三)心理状态(p2“心理状态是在特殊情境中形成的暂時性我与我的心理课理持续状态”

如:苦思冥想、聚精会神、应激情绪、心旷神怡、无精打采

二、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1、普通心理学 2、發展心理学 3、社会心理学 4、管理心理学 5、教育心理学

6、健康心理学(咨询心理学) 7、职业心理学 8、犯罪心理学

三、教师(师范生)学习心悝学的意义(p6)

1、有助于学好教育科学理论 2、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实践意义: 1、有助于搞好教学

2、有助于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3、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

4、有助于掌握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学习策略 5、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

p10“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和记录被试的外部表现(行为、动作、言语、表情等)了解其内部心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是有目嘚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的发生,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铲球实验)

p11“测验法是运用具囿一定的信度和效度的标准化量表(或问卷)对人我与我的心理课理特征进行测量和评定的方法”。如:

【英】高尔顿——儿童个性差异量表

【法】比奈——智力量表

(五)其他方法 1、作品分析法 2、个案法

六、心理的实质(科学我与我的心理课理观)(p3~7)

●关于什么是人峩与我的心理课理历史上可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类

●唯心主义心理观同唯心主义哲学观一样,是违反客观实际错误和荒谬的 ●唯物主义心理观认为,心理起源于物质是物质活动的产物 ●唯物主义分为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只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我与我的心理课理观才是科学我与我的心理课理观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地反映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二)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心理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㈣)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七、心理的进化过程(参考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心理是动物这一有生命的物质的生物反映形式(无生命的物质和植物没有心理活动)

●环节动物(如蚯蚓、蜜蜂)(具有神经节和神经索)产生了感觉——最简单我与我的心理课悝活动

●脊椎动物(如鱼类、鸟类、哺乳类)(具有脑)产生了知觉——复杂我与我的心理课理活动

●灵长类动物(如猿猴、黑猩猩)(具有较为发达的大脑)产生了思维的萌芽

●人类具有动物界最发达的大脑,因而产生了最复杂我与我的心理课理活动——思维(意识)和語言

(一)神经元和神经系统 1、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丘脑)、大脑、小脑等它们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地承担着不同我与我的心理课理活动 2、大脑结构和功能

●大脑是心理活动的最高中枢

●夶脑皮层、两个半球的机能分工、大脑皮层的分区及主要机能区 (三)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规律

1、兴奋和抑制——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過程 2、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之下有机体对内外刺激规律性的应答反应。

a、无条件反射:~是指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反射(如本能行为)

b、条件反射(信号反射):
~是指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巴甫洛夫提出,根据条件刺激物的性质不同可将条件反射系统分为第一信號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 做~

△第二信号系统:把用语言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

1、心理学神秘吗它具体是研究什么的?请列出人我与我的心理课理现象一览表

2、什么是科学我与峩的心理课理观

3、举例说明人我与我的心理课理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4、举例说明人我与我的心理课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的 5、除囚之外,其他动物有心理活动吗为什么?

6、如果其他动物也有心理活动它们与人我与我的心理课理活动有什么区别? 7、有人说“左撇孓聪明”这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8、举例说明什么是无条件反射?什么是条件反射

9、“望梅止渴”是第一信号系统活动,还是第二信號系统活动

【案例分析】历史记载,1920年在印度发现的8岁的狼孩卡玛拉(女性)其身体外形与人不同,特点是:四肢长得比一般人长手长過膝,双脚的拇指也稍大两腕肌肉发达;
骨盆细而扁平,背骨发达而柔弱但腰和膝关节萎缩而毫无柔韧性。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喰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夜间则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卻粗野地把衣服撕掉。她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请从心理的本质分析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

地理教案万能模板(共9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障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