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古城遗址位中发现的什么骨骼

、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

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镇西侧。

月进行首次考古发掘,面积

平方米,出土石制品和动

平方米,除出土大量石制品和动

出土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约

石片、断块和石器等,原料主要为脉石英。哺乳动物化石

年采集的细石器相一致。

下文化层出土大量石制品、骨制品、动物和人类头盖骨化石。

头盖骨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东亚古人类演化和中国现代人类的起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据灵井动物

的比例和光释光测年的初步实验结果,头盖骨化石出土层位时代为距今

界古人类学研究上最敏感时段;出土大量打制和使用的骨器,数量是国内同类遗址中最多的;灵井遗址地层

余米,其中旧石器、新石器等文化层都有分布,是国内不多见的较完整的地层剖面;灵井旧石器遗

址分布近万平方米,可对此进行持续性研究。

许昌灵井遗址发现的材料是旧石器与古人类方面很新的发现,该遗址的研究潜力很大。发掘出土遗物来

出土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均很丰富;

骨制品器形典型而且精致,有的尖部有使用痕迹,

是非常明确的骨器。人类颅骨化石年代在距今

年南京汤山人颅骨化石发现以来再

时代: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时期

发掘单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遗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观音寺镇唐户村南部和西部,潩水河与九龙河两河交汇的夹角台地上,历代相传

,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户遗址文化遗存堆积丰富,包含有裴李岗文化、仰

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及商、周文化,是一处跨时代的聚落群址。其南北长

余万平方米,其中裴李岗文化遗存面积达

万平方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的裴李

岗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

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遗址进行全面调查和考古发掘,发现

裴李岗文化时期大型居住基址

出土了一批重要文化遗物。

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的房址

条。这些新发现的房址,

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制多样,单间式房址

座。房址分布较有规律,分

有排状布局的特征,是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考古的重大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裴李岗文化的内涵,对研究裴李

岗文化时期的聚落形态,房屋建筑方式,特别是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家庭组织结构,农业文明的起源等具有重

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中国考古学会等共同主办的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月8日在北京揭晓。共有25处具有价值的年度考古项目竞逐。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河北磁县东魏元祜墓等十个考古项目被评为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镇西侧。

“许昌人”头盖骨化石断块

2005年至今,发掘259平方米,出土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约3万件,类型有石锤、石砧、石片、断块和石器等,原料主要为脉石英。哺乳动物化石18种。文化层深7.2—5.6米。上文化层仅揭露3平方米,出土石制品32件,少量动物化石,并出土有燧石石片,特点同1965年和2007年采集的细石器相一致。下文化层出土大量石制品、骨制品、动物和人类头盖骨化石。学术价值:头盖骨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东亚古人类演化和中国现代人类的起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据测定,头盖骨化石出土层位时代为距今8万—10万年,是世界古人类学研究上最敏感时段;5万—10万年前,正是“单一地区起源说”推断非洲智人走向世界、取代各地早期智人的关键时段,这个链接若不能填补,就难以肯定在此以前中国大地上的古人类就一定是我们的祖先。在非洲以外的其他大陆,距今10万年左右的人类化石也非常稀少。现在“许昌人头盖骨”非常关键地出现了,其年代推定恰恰是8万—10万年(现代人类起源的关键时段),而且出土的是可以复原的头盖骨。遗址还出土了大量打制和使用的骨器,数量是国内同类遗址中最多的;灵井遗址地层总厚达10余米,其中旧石器、新石器等文化层都有分布,是国内不多见的较完整的地层剖面;灵井旧石器遗址分布近万平方米,可对此进行持续性研究。

发掘单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遗存时代: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时期

    这是一个斜坡式门道双间式房址,由门道、东室、西室三部分组成。门道西南向,房屋分东、西两间。画面上方较小的圆坑为储藏室,下方左侧为灶台,右侧为卧室。在当时,这应是一座“豪宅”。  

    在发掘区西南部的一处集中的房址,发现居住排水系统1条。该排水系统的发现,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懂得利用自然地势来建造排水设施,反映了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

遗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观音寺镇唐户村南部和西部,潩水河与九龙河两河交汇的夹角台地上,历代相传称该地为“黄帝口”,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2007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遗址进行全面调查和考古发掘,发现旧石器加工地点4处,裴李岗文化时期大型居住基址5000平方米,出土了一批重要文化遗物。

学术价值:唐户遗址文化遗存堆积丰富,包含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及商、周文化,是一处跨时代的聚落群址。其南北长1860米,东西宽300—860米,面积140余万平方米,其中裴李岗文化遗存面积达30万平方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

    在这座文化遗址内发现了9000年前古人类最大规模的聚居群,从房屋可推断出当时先人已有相互联系的生产组织。62座房址中有3处是双间房,可算是当时的“豪宅”,并发现石器作坊、排水系统、安全壕沟等。

    过去发现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遗迹都以墓葬为主,极少发现有房址。而唐户遗址一次就发现大面积的房址,这在全国是首次。这些房址布局合理,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且房址面积差异明显,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时期的聚落形态、房屋建筑方式等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对深入研究唐户遗址裴李岗文化的性质、分期也具有重要意义。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遗址管委会

已经发掘了部分的良渚古城东墙剖面据测,城墙宽度为40到60米

    考古人员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城郊的良渚文化核心区域内发现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的古城。据悉,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古城东西长约米,南北长约米。考古学家指出,这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

    良渚文化是分布于环太湖地区的一支著名史前考古学文化。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2007年12月4日,挖掘人员在良渚古城北墙发掘墙基石头里的泥沙,这部分地段地表还残留4米多高城墙。

    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北约20公里,处于三面环山的河谷地带,东苕溪自西南向东北流过。在两山之间约4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里,分布着130多处良渚文化遗址。其中有反山、瑶山、汇观山等良渚文化贵族墓地和祭坛,有面积约30多万平方米的大型夯土台基———莫角山遗址。

    经过2006年6月—2008年1月的考古钻探调查和发掘,发掘面积约2700平方米。现已初步搞清了城墙的分布范围、堆积状况以及年代下限。

    良渚古城南北长1800—1900米,东西宽1500—1700米,总面积约290多万平方米。布局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在石头基础以上用较纯净的黄色粘土堆筑而成,城墙底部宽40—60米,现存较好地段高约4米。

    学术价值: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堪称“中华第一城”,其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良渚古城的发现为良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为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发掘单位:武汉大学、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丹江口库区郧县境内的辽瓦店子遗址,出土了一批商代早期墓葬、商周时期的灰坑以及一批陶器。这是首次在汉水流域发现、发掘商代遗存,这一发现填补了汉水流域遗存在年代上的空白点,形成了从旧石器时代直至现代的完整文化序列。 

    遗址位于湖北省郧县柳陂镇辽瓦村四组,海拔151—174米,是南水北调工程湖北库区第二批控制性文物保护项目,遗址现存总面积12万平方米。

    出土了大批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西周、东周、汉、唐、宋等时期遗迹和遗物,其中尤以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

学术价值:1、该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的遗存,填补了这一区域文化发展的空白,建立起汉江上游区域文化发展序列的标尺。2、该遗址的夏时期遗迹最为丰富,保存了较好的聚落形态,具备了进一步做好聚落考古研究的条件。同时,夏时期典型单位中出土的典型器物组合齐全、特征鲜明,是夏时期新发现的一支区域文化类型。3、该遗址首次在鄂西北地区发现典型的从二里岗下层到殷墟一期的商文化遗存,对于商代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研究都是重要的发现。4、该遗址地处楚文化起源的核心地带,东周时期为典型的楚文化遗存,遗址中清晰的两周时期文化的演变关系将楚文化遗存的整体研究上溯到西周早期,为探寻早期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线索。

    遗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豫龙镇关帝庙村西南部。2006年6月—2008年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连续的大规模发掘,发掘面积18500余平方米,发现仰韶文化晚期、商代晚期、西周、东周、汉代、唐代、宋代、清代等时期的文化遗存,尤以商代晚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其年代相当于殷墟一、二、三期,而以殷墟二期为主。

商代晚期聚落内部有功能分区。发掘的大部分商代晚期文化遗存分布在1条环状围沟之内。居住址集中在围沟内西北部;制陶作坊和居址没有明显的分界,但少见房址和陶窑打破的现象。陶窑周围有类似水窖的遗存,并有和制陶有关的其他操作坑。陶窑生产存在分工;围沟内南部是当时地势最高的区域,有较大型的祭祀场,祭祀场内有燎祭的遗存和祭祀的瘗埋。墓葬区一部分相对集中于房址南部、祭祀区的西部和祭祀区域内,另一部分集中于遗址东北部、围沟东北部外侧,墓葬排列比较整齐,少见打破现象。发掘的围沟宽度、深度都不大,不具备防御的功能,很可能是一条用来区分某种活动区域的界沟。

    学术价值:关帝庙遗址是黄河以南地区首次大面积发现的商代晚期聚落,发掘所见居址区、墓葬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址布局清晰,表明了聚落内部区域之间功能的差异。保存完整的商代晚期聚落的发现及丰富的商代晚期文化遗存的大规模发现,在商代考古发掘中尚属首次,对探讨该时期的聚落结构、社会形态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出土了卜甲、鬲、鼎、灶、仓、盏、青铜兵器、夯基及从新石器到唐宋时期的十六座古窑等珍贵文物,为揭开夏商史上重大的学术奥秘提供了更丰富而准确的实物资料,是我国夏商时代考古史上除河南二里头以外的重要发现,被誉为“人类文明通史”。在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也是首次发现夏代城址,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发掘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靖安县博物馆

2007年7月1日,距今2500年历史的江西省靖安县东周墓葬正式发掘

位于江西省靖安县水口乡李洲坳的东周墓葬已探明棺木有47具,规模之大为早期墓葬中少见。在一些因腐烂而揭开的棺内发现了青铜器、漆木竹器、陶瓷器、玉石器、铁器、金器、丝织品等,甚至还有相对完整的人体骨架。国家文物局对李洲坳东周墓葬的考古发掘工作非常重视,指派目前国内在漆器保护、丝绸保护、人类学、林业和水文地质等五个领域的一流专家参与现场发掘工作。

    2007年7月1日,全国古代人类体质研究专家朱泓教授(左一)正在发掘现场从G33号墓中取出保存完好的古尸脑组织。

    墓葬位于江西省靖安县水口乡李家村茅屋组李洲坳山东坡,是有封土的大型土坑竖穴墓葬。墓穴南北长14.5米,东西宽11.3—11.7米,墓口至底部深约4米。墓穴四壁陡直,表面抹有一层青膏泥作为保护。

墓穴底部东南高,北部低,不甚平整。填埋时,先在墓底垫厚40—60厘米的青膏泥,使底部平整。在青膏泥上放置棺木47具。在棺木底部,普遍垫有一层竹席;竹席上还保存有十分清晰的捆绑棺木的竹绳。这些竹绳、竹席层次关系清楚,没有明显的打破关系。棺木用多层竹席包裹,下葬之后,再次用青膏泥覆盖墓葬及棺木;之后用厚约10厘米的黄土覆盖棺木及墓底,夯打并火烤,形成致密的包裹层。

    棺木主要为东西向分布,排列密集,大小基本一致,大多数保存完好。棺木均上下半圆形结构,用原整木对半剖开,然后用斧、锛类工具挖成。棺木多数东西向,少数南北向;死者多数头东脚西,仰身直肢,少数为侧身屈肢。

下葬时使用纺织品匹料或竹席包裹尸身,有的可能未穿衣物。随葬品放置在死者脚边或脚边的竹笥之中,最多随葬19件,最少3件。随葬品组合有小型青铜手工加工工具、木质纺织工具、竹质纺织工具和陶纺轮、漆勺等。少数随葬原始青瓷器、青铜鼎、彩绘漆剑。棺木中有22具发现有人类遗骸。人类遗骸能够检测的个体均为女性,年龄15—25岁。死者少数为侧身屈肢,多数仰身直肢。

出土各类文物650余件。其中竹木器144件,漆器12件,玉器13件,青铜器30件,原始青瓷器7件,金器1件,金属器5件以及纺织品300余件。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的人体骨骼标本。

学术价值:李洲坳墓葬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埋葬棺木最多、结构最为奇特的一坑多棺的墓葬。

从考古学层面分析,李洲坳墓葬出土文物与江西贵溪崖墓出土的同类器物基本一致;与湖南地区越人墓葬的随葬品组合也相似,反映了南方越人集团所具有的特殊文化现象;同时,从墓葬结构,漆器文物的某些特点分析,又具有某些早期楚文化的因素。因此,李洲坳东周墓葬所代表的是一支具有深厚越文化因素,又受到某些楚文化风格影响的新型青铜文化。它也反映了在春秋时期,在赣西北地区可能还存在过一支具有高度青铜文明成果的大型政治集团。

依据墓内出土的年代特征鲜明的原始青瓷器、越式青铜鼎,经过与江西及周边地区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同类器物相互比较,初步推断,李洲坳墓葬的年代当在东周时期,年代距今约2500年。

发掘单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6年8月17日,在新疆巴里坤县古代游牧文化聚落遗址,一位考古专家向众人介绍遗址发掘情况

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县石人子乡石人子村南的东天山北麓,西距巴里坤县城23公里。2006—2007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哈密地区文物局的协助下,对东黑沟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到目前为止,已发掘石筑高台1座,石围居住基址4座,墓葬12座,取得了重要收获。

东黑沟遗址的考古研究是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的西北草原地区古代游牧文化考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2000年开始,在新疆东部和甘肃西北部进行了大范围的考古调查,已经发现了古代游牧文化的聚落遗址200余处,其中大型聚落遗址5处,东黑沟遗址是其中的1处大型聚落遗址。

学术价值:古代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东黑沟遗址的考古工作是古代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的有益尝试。在东黑沟遗址的考古工作中,对居址、墓葬、岩画等古代游牧文化聚落的基本遗迹进行了三位一体的综合研究,在古代游牧文化考古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上取得了突破和进展。

东黑沟遗址石筑高台是古代游牧民族高等级祭祀活动重要遗存。

东黑沟遗址石围居址的发掘,在我国尚属首次。东黑沟遗址墓葬发掘,揭示了以墓主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和以人牲为代表的土著文化的同时共存,反映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

发掘单位: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

墓群位于河南省偃师市。2006年7月—2008年3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以郑州—西安客运专线的考古工作为契机,结合“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专题调查、勘测了位于偃师市的洛南东汉陵区,取得了重要收获。

东汉王朝建造了12座帝陵,其中11座分布在洛阳附近。文献记载,汉魏洛阳故城的西北邙山地区有5座陵,故城的东南洛南地区有6座陵。洛南的6座陵分别为明帝显节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殇帝康陵、质帝静陵和桓帝宣陵。除了帝陵之外,陵区内还埋葬着众多的后妃和王公贵族的陪葬墓。

通过调查初步确定了洛南陵区的范围、布局和墓冢的数量。工作过程中,还发掘东汉—魏晋时期的封土墓2座,战国—唐代的其他类型墓葬32座;发掘遗址面积4500余平方米,钻探面积36万平方米。首次发现东汉帝陵陵园遗址和大型陪葬墓园遗址。帝陵陵园遗址位于庞村镇白草坡村东北。发现大型夷平墓冢1座,原始封土的平面为圆形,直径125米。符合文献的记载,是一处帝陵级别的墓冢。墓冢的东北方有一处外围构筑夯土垣墙的建筑遗址群。南北长380米,东西宽330米,面积12.5万平方米。墓冢与建筑遗址群的位置关系以及建筑结构形式都与邙山地区已知的东汉帝陵相同或相似,说明和帝陵陵园关系密切。陪葬墓园遗址位于高龙镇阎楼村西0.5公里,西南距白草坡东汉帝陵陵园遗址2.5公里。南北长455米,东西宽340米,面积15.4万平方米。墓园遗址中的墓冢规模不大,布置在一个相对较小范围内,与帝陵的葬制不符,是东汉时期流行的家族墓地。由于处于洛南陵区陪葬墓群的范围内,其陪葬的性质明显。

学术价值:目前,邙山地区与洛南陵区的考古新发现结合在一起,东汉帝陵的基本情况逐渐明晰,为探索东汉帝陵的地望、研究东汉时期的陵寝制度创造条件。

发掘单位: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这是1号墓前室的墓道及耳室

新疆库车县城在修建地下商业街时发现一座有1700年历史的汉式墓葬。这是在新疆首次发现典型的汉式砖室墓。通过与在江苏、山东、陕西、河南、山西以及甘肃河西等地发现的墓葬资料对比,这些汉式墓葬的时间可以推定为魏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世纪中后至4世纪)。这批典型汉式墓群的发现及发掘填补了古龟兹地方史的空白,对于研究并探索魏晋时期中原王朝与西域绿洲城邦国家之间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具有重大的历史考古价值。

    这是2号墓外观(2007年9月8日摄)。2号墓墓顶至墓基约2.5米,墓室南壁正中开有高约一米的墓门,向外伸出长约1米的墓道至墓口。从墓口至墓门形成下方上拱的甬道。墓室东西两壁对称的位置又分别有凹进的耳室。 

墓葬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友谊路地下街施工区南端,西距龟兹古城东墙约500米;较为集中分布在距地表3—10米的戈壁沙砾层中。戈壁沙砾层上部为厚2—3米的晚期洪淤土层;墓葬系在原戈壁沙砾层上下挖而成。

发现的砖室墓,数量较多,规格高,分布密集,表明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墓地,墓群可能有茔区的区划。发掘的墓葬分为竖穴墓(3座)和砖室墓(7座)。砖室墓分为长方形单室砖墓、斜坡墓道单室穹窿顶砖室墓和斜坡墓道双室穹窿顶砖室墓。穹窿顶砖室墓由斜坡墓道、墓门、甬道、墓室、耳室等构成;部分墓门上部有照墙,壁面上有砖雕的成排椽头、斗升、承兽、天禄(鹿)、四神、菱格等建筑雕饰。部分墓室墓砖上残存红、黄色彩绘;墓葬为多人多次葬,有砖砌的棺床;残存一些髹漆贴金木棺的漆皮和贴金残片痕迹。墓内多撒有五铢钱,随葬陶罐、灯盏、铁镜、铁镞、骨博具、铜带钩、金箔饰物、五铢钱、剪轮五铢、龟兹小钱等。

墓葬形制与我国内地,尤其与酒泉、嘉峪关的魏晋壁画墓、敦煌佛爷庙湾墓地及祁家湾墓地、大通上孙家寨墓地等砖室墓葬十分相似;墓葬的年代可推定为晋—十六国时期(3世纪末—4世纪末),或稍晚一些。

学术价值:这批典型汉墓在库车的发现,反映出晋—十六国时期中原汉地文化对西域龟兹地区的直接影响;墓葬者可能是深受传统汉晋文化影响的龟兹国贵族,抑或就是居住在龟兹地区的汉地吏民、屯戍军吏或河西豪族移民。

发掘单位: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2007年6月15日,考古人员展示出土的骑马俑

    河南安阳固岸东魏北齐墓地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固岸村和施家河村东部的高台地上。已经清理出和正在清理的墓葬333座,出土文物2201件。

学术价值:此墓地虽然涉及朝代多,纵跨时间较长,但是仍以北朝时期墓葬为主。在此墓地中出土了一批北齐和东魏时期的墓志砖,故其年代比较清楚准确,器物组合完整,且多为平民葬。这是首次在故邺城周围发现东魏、北齐平民墓地,为完整研究故邺城的布局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因为是平民墓葬,对其进一步研究,可以更准确地揭示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生产力水平。同时也为人类学、人种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特别是北周墓葬的出土,在这一地区也是首次发现。

周家庄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史前遗址面积哪座最大?我省襄汾陶寺城址面积280万平方米,浙江余姚良渚城址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陕西神木石峁城址面积420万平方米,而我省绛县周家庄遗址总面积竟达500万平方米——

2015年5月,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和陕西、四川、浙江、河南、山西等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的50余位国内顶级专家学者云集运城,在对襄汾陶寺遗址、绛县周家庄遗址发掘现场和近年来各自出土的文物进行实地考察后,召开学术研讨会。通过听取发掘成果汇报、现场提问、讨论交流、集体总结,他们一致认定绛县周家庄遗址是目前我国考古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面积最大的古城遗址。

        鸡年春节期间,笔者再次来到周家庄遗址探访,在我们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里,于历史遗存和时代变迁中领略人类文明起源的魅力。站在我国史前面积最大的古城遗址上,笔者情不自禁地想起它严谨的发掘过程、它俯拾皆是的珍贵遗存。

2016年8月中旬,笔者随同绛县有关领导专程赶赴横水镇周家庄遗址崔村段发掘现场,欣喜地看到20多位专家和30多位民工正在百余平方米、深1米—3米多的发掘现场专心致志地清理瓮棺葬、房址、窖穴、灰坑。中国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周家庄遗址考古队队长戴向明指着南面巍峨的中条山和涑水河盆地,兴奋地介绍:“从2003年到200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综合考古研究部田野考古研究中心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对运城盆地东部进行了全覆盖式区域系统调查,共发现和重新确认新石器时代到早商时期的遗址近200处,而周家庄则是其中最大的一处。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十五’科研项目的延续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中的一个子课题,按照课题的计划和要求,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我们分别于2007年秋、2008年春和同年秋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地勘察钻探和一定规模的发掘,钻探总面积20万平方米。经过钻探和解剖,我们在东壕沟内发现有夯土及清晰的版筑痕迹,总厚度超过5米,继而找到了环壕的北沟和西沟,其沟大部分的整体宽度、深度与埋在地表以下的东沟走向基本相符,遗址的南部和西南部方向地势较陡峻,判断有可能利用天然的地势做防护而未修壕沟。参照地形特征,此环壕内的龙山时期聚落面积约200万平方米,毫无疑问应是本地区最大的中心聚落。除此之外,我们还在遗址的东南部位进行了较大面积的发掘,发掘出一批龙山时期的房址、墓葬、灰坑等遗址遗迹和大量的陶、石、骨器,初步确认周家庄遗址是一处以龙山时期遗存为主,兼有仰韶、庙底沟二期、二里头、二里岗、东周等时期的特大型环壕聚落。结合以往的区域调查资料,该遗址应为整合该区域的最高统辖中心。对于研究晋南乃至整个中原地区龙山时期的丧葬制度、探索本地区早期复杂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起源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戴向明先生领着我们走到已经发掘出的墓穴中见到一具颀长的骨骼。笔者好奇地问正在工作的考古队员:“这骨骼怎么这么长?”考古人员答:“这具骨骼近两米,与古籍记载尧帝的身高基本相近。看来,新石器时代的古人比现代人高得多。”

        当笔者问到今后的发掘计划,戴向明队长踌躇满志地表示:“对于该聚落内部的设施、布局与结构的探索,以及它在当时社会结构中所处地位的最终确认,还有它所体现出的社会形态与发展水平等方面,都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良渚文化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 的文章

 

随机推荐